时间:2023-02-28 15:30:36
导语:在初中化学案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案;课例
1、引言
新课改的实行,让“关注学生”的理念得以更广泛的推广与实行。为了能够改变以往学生学习存在的困苦状态,对于新世纪的教育来说,必须突破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在这一形势下形成。通过实践应用表明,“学案导学式”教学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学案导学式”教学还可以反馈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因此,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可以及时帮助学生做出调整。
2、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
2.1概念
学案是指由教师涉及编写的,师生共同组织完成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学习方案和学习材料的总称。导学就是指导学习,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的方式方法。简而言之,学案导学就是一种借助于学案的教学方式。
2.2操作程序与原则
学案导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它们分别是导向、导学、导练以及升华阶段。导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编写学案,准备教学材料;导学阶段开始进入学习阶段,根据学案内容进行精讲、点拨、答疑,并对学案内容进行讨论;导练阶段是对学习阶段的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加强练习及反馈学习成果等;最后升华阶段则是对这些知识进行拓展、深化及应用的过程。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四个原则。学生为主导原则、指导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以及可控性原则。学生为主导的原则指教师创造教学情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指导性指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因素。层次性表现在根据学生不同层次水平因材施教和利用学案进行问题探究的提问要有层次性。可控性是指控制学生探究问题的方向和进程。
3、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式教学例析
初中化学课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原理课、实验课、化学方程式及用语课、元素化合物知识课、复习课及试卷点评课。实验课是化学课的重点,概念原理课是化学课的基础,复习课是化学课的重要环节,因此着重介绍这三种课程的学案导学例析。
3.1初中化学实验课学案例析
化学实验课学案例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通过实验证明假设成立与否,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将知识点运用于实验当中。据此,我们可以将实验课学案设计为三个步骤:第一,回顾已学实验涉及的知识点;第二,引导学生对知识点提出合理假设;最后根据假设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首先回顾氧气制取的过程,具体包括KMnO4 ,HZO溶液和MnO2的反应条件、原理、状态、装置以及收集装置、验满方法,经过回顾让学生总结实验室气体制取的研究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是按和思考,如思考已学过的实验反应中如何可以获得CO2气体,根据已总结的多个实验,让学生进行操作。如碳酸钠或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或石灰石与稀硫酸的反应等。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哪个实验更适合制取二氧化碳,并说明原因。然后讨论制取与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需要考虑的因素。接下来对反应装置与容器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进行课堂练习反馈,巩固实验程序。课堂练习可以将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如下列哪些装置是用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请将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步骤进行排序。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常用方法是什么?最后对整堂课进行评估总结与反馈。
3.2化学概念原理课学案例析
概念原理课学案的设计也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然后利用已有的概念原理进行解答,让这些原理概念直观化、具体化。
如质量守恒定律学案例析。首先通过具体的知识点回顾,如写出氢气在氧气中的燃烧化学反应式,过氧化氢的分解等,从原子、分子角度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然后通过填空题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阅读教材,如对在密闭容器内进行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物进行前后的对比,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据此再准备一个探究实验,如在空气中燃烧镁条,创设问题,让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及结果,并对此结果进行解释,提出改进方法。
3.3化学复习课学案例析
复习课是连接旧知识,延续新课程的重要环节。复习课中复习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制定复习目标,复习重点、难点以及方法明确复习的内容。复习过程中,通过小组竞赛,对知识点进行回顾,分组进行总结和完善,如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活动顺序等,然后通过教师对经典例题的讲解,如除去银粉中少量铜粉,可以加入何种试剂。最后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关键词: 初中数学 生活化教学 实际问题
引言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数学课堂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自身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1.生活化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各种事物,各种景象都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出促进学生学习的典型素材和资料等,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上,如果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对于整个教学是有积极影响的[1]。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节新课时,数学教师可以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播放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上海东方明珠、南京鼓楼区、西方的一些建筑物、夕阳下的一棵小树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体会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学生观看之后继续引导:在这些画面中是否感受到数学的影子等,让学生从这些实实在在的事物中体会数学的奥妙。
2.生活实践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综合生活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不仅可以消除学生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的情绪,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学生只有大量地参加实践探究活动才能形成对数学的全面认识。
例如,(结合图片)阳光下,一条旗杆AB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多少度呢?(图2,生众:90°)
这样的一个平面图让学生觉得很抽象,所以我带领学生拿着三角尺等工具来到操场上,分别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测量旗杆和地面所形成的角度,每个学生测量之后都在地面上画出一条线,最终呈现出上图所示,紧接着问学生:随着太阳的移动影子,在这个过程中,旗杆所在思维直线与影子所在的直线位置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自参与生活实践,会很快地理解并回答出:不会发生变化,那么本节课的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就算达到了[2]。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素材围绕“生活中的数学”设计教学环节
数学贴近生活是新数学最鲜明的一个特点。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性、逻辑性,学生总认为数学是抽象、深奥的学科。而实际上,数学知识并非空穴来风,恰恰相反,数学中每个知识点都是因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成功的课堂教学首先应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3]。教师在设计每一节的教学环节时,都要围绕着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是例题解析。
例如,在教学概率时,我选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例子:某商场为了吸引顾客,开展有奖销售活动,设立了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转盘等分为16份,其中红色1份、蓝色2份、黄色4份、白色9份。商场规定:顾客每购满1000元的商品,就可获得一次转动转盘的机会。转盘停止时,指针指向红、蓝、黄区域,顾客可分别获得1000元、200元、100元的礼品。某顾客购物1400元,他获得礼品的概率是多少?他分别获得1000元、200元、100元礼品的概率是多少?这样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非但不会感到陌生,反而会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最终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的生活化
问题设置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连接和启发作用,课堂问题的设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问题设置的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4]。问题设置一方面要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安排和提出,另一方面是在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后将问题生活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吸收。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活数学》时,本节课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带领学生一起探究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那么在整个教学中需要有力的生活实例证明生活中有数学的存在。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学生每天吃的小食品袋子上有很多数字,学生会看到上面有克数等标志。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问题设置生活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结语
校园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讲授知识。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使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王永超.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刍议[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0).
[2]徐书玲.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青年文学家,2009(13).
【关键词】几何画板 初中数学 案例 研究
几何画板教学是一种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将图表法贯穿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体现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也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有利渠道。初中数学的学习涉及到许多图形、表格、数轴等众多图表类的知识,因此几何画板优化教学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积极性
几何画板优化主要可以通过对信息技术表示途径的优化,即多媒体的优化;也表示着对教师授课法的优化,即教学尽可能把抽象的知识通过图表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学习数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并结合自己特别的教学手段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在学生兴趣高涨的背景下,数学的学习才能有价值。例如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中的一个单元“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借助PPT或者其他演示途径来准备好教材课件。在学习“线段、射线、直线”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些形态的“线”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出来,设置可以选取生活中关于“线”的形态的实际图片来给学生展示,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线的三种形态。学习“平行和垂直”时,这时候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教师利用信息设备可以充分地让学生观察到线的平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通过放大、缩小、旋转等多种方式将平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仔细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因此也能够更加清晰地见证线的位置关系,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在老师进行多媒体操作时,学生的积极性也会不断提高,他们会好奇老师展示的内容从而提高注意力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
又比如学习“认识三角形”时,三角形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画出各种三角形会浪费课堂时间,因此运用多媒体来将三角形展示出来不仅帮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各类三角形,也增加了他们学习兴趣。技术的运用是几何画板教学最突出的一点,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二、几何画板法进行疑难解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而教师的讲解方式有时会与学生的理解方式背离。而几何画板教学法能够把问题图像化、实际化,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更能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转化教学方法。例如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中的“探索三角形的全等条件”这一课,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需要教师通过展示大量的材料展示来到达。所以教师此时也应该充分利用几何画板法来给学生展示各组三角形。而在全等三角形问题上,教师可以预先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怎样才能形成全等三角形呢?”“全等三角形的特征是什么?”……这些疑难问题就是课堂上应该解决的数学理论问题。教师利用教学课件能够帮助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比较典型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对顶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个展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预先观察两个三角形角、边的特点,引导他们从“角”和“边”去思考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问题。这种办法的好处是,教师可以一次性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典型的三角形组别,并且教师讲解时可以任意翻动这些一组组三角形的幻灯片,方便教学。这些便是直接板书、画图所达不到的效果。而对于教师预先提出的疑难问题的解答,学生便能从观察三角形中得到快速的解答。
又例如八年级上册中“轴对称图形”的学习,教师讲解这个课题也需要借助几何画板法才能更清晰明了地给学生答疑。针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学生容易混淆“中心对称图形”,所以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几何画板,把“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呈现出来,通过旋转、翻转的多媒体功能展现给学生具体的图形状况。学生在观察过后,便能一目了然地明白两者间的区别。几何画板法的教学法帮助教师轻松地为学生讲解疑难问题,也帮助了学生轻松地理解数学抽象问题,对教学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三、在绘图中创新学生思维
几何画板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收纳全面的信息,自动分析出图画。这种技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极大动力,学生最直观的认识推动了他们对数学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创新发展。例如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中的“图像距离与实际距离”,教师能够通过几何画板法详细地展现给学生图像距离和实际距离间的联系。比如计算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图上距离,教师便可以将真实的旗杆画面展现在多媒体上,根据固定的比例尺绘制出图上旗杆的正确长度。这个过程中,教师绘图操作的细节就可以呈现在多媒体上,而多媒体自动计算的功能能够帮助教师标出各项数据,减少教师出错的误差。学生在观察到真实旗杆和图上旗杆的对比后会创造性地想象问题:比例尺是什么功能?没有比例尺能不能绘图呢?这些问题都促使着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细节知识,全面掌握数学问题。学生创造性意识也就通过几何画板法充分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 李雷. 新课程背景下《几何画板》在初中探究性教学中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50-01
初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观察到:化学实验特有的生动性,会使学生很感兴趣,但只是层次较低的感知兴趣和操作兴趣,随之越来越多的验证实验,他们逐渐感到枯燥乏味。如何让这种兴趣得到持续培养,使之成为学习化学的不竭动力呢?唯有创新才是路。我们要不断彰显教育机智,优化实验教学设计,让学生感知学兴趣和创造兴趣,全身心融进化学学习,在愉悦中得到成长。
一、改进实验的装置,直观、明了、安全
对实验器具选择及使用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操作更方便,方法更简单,效果更明显,说服力更强。
例如:在做氢气的爆炸实验时,由于不知道塑料筒氢气的多少和堵住的小孔是否漏气,导致实验没有100%成功。为此我对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用2升左右的食品袋,充入空气,插入导管后压出一半空气,用橡皮筋系紧口。通入氢气待食品袋完全膨胀抽出导管,用燃着的木条捅食品袋,随着“砰”的一声,袋子被炸得粉碎。此改进使实验更易操作,更安全。
二、增设必需的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重要的知识,虽然教材未安排实验,但增加是必要的。初中化学实验的趣味性还不够,大量的实验需要改进,以增强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如何让学生信服和领会? 并掌握这部分知识,可补充下面的实验:
(1)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没有气泡产生。
(2)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反应物一会儿就反应完了,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找出最佳的方法,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实施微型实验,打造绿色环保化学
微型实验的试剂用量比常规实验节省得多,且许多实验还可以采用代用品作实验,在仪器上花费也很少,故微型实验大大节省了实验经费。微型仪器来源广泛,可以做到人手一套。可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使多年来提倡的“启发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得以实验。教学中,教师只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制仪器和动手做实验,既训练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同时较强的参与意识及微型实验内在的魅力,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兴趣。
【关键词】微课 初中化学 教学 作用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43-01
引言
微课又称为微课程,常常以较为短小的教学视频为教学方式,讲述的内容较为短小精简,不论移动观看还是在线观看,均可以方便学习者进行学习,在很多方面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为初中化学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弥补了传统化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1.微课的含义及其特点
1.1微课的含义
2008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戴维-彭罗斯首次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其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针对性开发了对应的教学视频,实现了可以进行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微课的具体含义为:教师以教学微视频为载体,充分的借助视频、音频课程资源将自身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针对某个教学知识点或者某个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还能够较好的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知识点学习的需求。
1.2微课教学的特点
微课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其教学目标较为明确、容量少、规模小、导向性较强、适应性较强,具体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所用时间较短,微课的一般时长在5min到10min左右。初中化学微课主要研究的对象为化学反应机理、物质性质、化学实验等方面,与传统的初中化学45min的教学方式有着较大的不同。
其次,微课所含内容短小精简,在微课视频设置时,从教材所含重点知识为出发点,根据学习难点针对性选取微课内容,虽然其中所含的教学内容较少,但是总体的导向性、目的性较强,所以,更能够将主题突出,内容也更加的精简。
第三,所含的资源容量非常小,微课视频所占空间多数均为几十兆,格式可以转变为各种媒体播放格式,不论下载到MP4、电脑还是在线观看均是非常便捷的,非常适合教师观摩、学习者学习。
第四,微课所含内容较为实用,其构思往往为教学中所遇到的代表性问题,在化学微课中也通常包含一些探究性试验问题,可较好的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2.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主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微课资源,可将初中化学的相关知识点导入到化学课堂中,相对于传统的板书教学,能够较好的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微课使用到初中化学课前的探究环节中,帮助学生实现对本节化学课程所含知识点的“深度”探究。微课作为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产物,可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带来较多的便利,特别是微课可以进行无数次的播放,可以帮助一些掌握知识点较慢的学生课下进行独自的学习,这对于提升学习自主学习化学知识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也必然得到有效的提升。
2.2多种媒体进行配合,实现对初中化学课堂的优化
初中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其中包含有很多探究性试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加入微课资源,不仅可以为初中化学提供出有效安全的试验素材,同时教师可充分的利用微课实现对学生学习化学思路的引导,特别是一些有危险性的试验、试验现象较为模糊的试验,教师可通过微课的方式进行展示,既可以提升教学的效果,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优化整个初中化学课堂,增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2.3化难为简,突破初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
化学知识整体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包含有较多的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微课可将传统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点形象化,以更为直观、更为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有效的实现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一些重点与难点问题的突破。
3.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3.1初中化学教学微课应用的原则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微课应用时首先必须将微课的特点突出,这就需要对知识点进行科学合理的选取,重点应当突出,内容应当精简,保证各个知识点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其次,微课的应用必须保证实用性与多样性,这就需要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从不同的方面与不同的角度创设化学教学的情景,既保证化学课程的实用性,又保证化学课程的生动性。
3.2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本文以沪教版初中化学中的燃烧的条件为案例分析微课在初中化学中的实际应用。
结合初中化学燃烧的原理,确立微课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的教学目标:首先认识燃烧的特征,其次,可根据燃烧的特征对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第三,掌握燃烧的条件之间的关系。
了解了需要掌握的目标之后,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微课设计的内容为:首先根据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的现象将初中阶段燃烧的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其次,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借助微课视频的方式将燃烧的条件中具体的对应关系找出,通过概念图的方式将何种物种在燃烧的条件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进行生动形成的讲解,从而有效的将燃烧的条件从新纳入到对应的认识结构中,从而实现燃烧的条件的网络化与系统化。
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前期的制作工作,首先在时间上进行有效的控制,将微课时间控制在6min左右。其次,在进行声音的录制时,应当保证声音的抑扬顿挫。第三,在进行画面的选择时,应当保证选择的画面生活形象,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生动性,还可以增强化学知识点表达的准确性。
为了更好的增强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使用效果。应对微课视频进行进一步的后期完善处理,使微课能够满足不同层面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需求。
结束语
当前微课在我国初中化学教学中已经开始了应用,特别是在化学实验演示、较为抽象的化学概念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总体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微课成为了简单的片段教学,并没有将微课所包含的微评价、微策略、微内容及微目标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将微课应用到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深入的理解微课的精髓,掌握微课应用的要点,使微课教学方式更好的服务于初中化学教学,不断的提升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君芳,贺俊崎. “微课”与“翻转课堂”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初步探析[J]. 继续医学教育,2014,11:71-73.
[2]王同聚.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15,02:112-117.
[3]刘赣洪,袁文珍,宋江雪. 中小学教师微课偏好内容分析研究――以江西教师网点击率前500名的微课为研究对象[J]. 上海教育科研,2015,08:38-42.
一、整章建制,树立安全意识
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包括药品管理、器材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实验环境管理和人员管理等内容,其中化学药品以及实验过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引起广大师生的注意,避免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事故发生,就必须牢固树立警钟长鸣的安全意识,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出发,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把影响安全的各个环节纳入科学有效的监管之中,以期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在这里,广大师生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安全意识永远大于安全制度。所谓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对安全工作各种现象的观点及态度的总称,分为安全思想、安全工作态度和自觉执行有关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素养等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安全思想是安全态度的统帅,安全态度是产生安全行为素养的前提,而良好的安全素养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安全制度的实效性。安全意识虽然可贵,但远远不够,必须要有制度的保障。这些制度应该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总则》《实验室工作人员守则》《学生实验守则》《实验药品领用、存储及操作相关规定》《实验室用电安全相关规定》《化学实验室伤害的预处理》《化学危险品管理制度》《实验室卫生制度》《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事故防范制度及应急预案》《化学“三废”处置制度》等。将这些制度张贴在实验室醒目位置,使实验管理人员和参与实验的教师、学生能够有一本安全“明细账”,随时自警自戒,切忌触犯“红线”。
二、加强硬件建设,保障安全存放
中学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包括实验大楼的修建、不同功能实验室的设立、实验设备和实验药品的采购以及供水、供电、通风、消防系统的完善等。在现阶段,即使是普通中学都建有专门的实验大楼,实验大楼不得与教学楼毗邻。化学实验专区最好独占一层,要有普通实验室、演示实验室、探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室、药器储藏室、实验准备室和管理员工作室等。楼道和存放危毒药品的房间要安装电视监控系统与通风系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化学选修课程的增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实验活动日益频繁,原有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发展和精准化思考的需求,所以实验硬件的更新换代、扩大添置范围就显得尤为必要。
存放危毒药品要具有科学性。这主要体现在对存放环境、存放方式、存放环节的选择上。就环境而言,要阴凉、通风、干燥、防潮、常温;就方式而言,应该按照药品的不同种类,实行分类、密闭存放;在环节上,主要把好“出口关”“入口关”,即教师领用危毒药品时,须提前计算好用量,详细填写“危、毒药品领用单”,由专管人员送交相关实验教师,不得让学生代领;领用的危毒药品在使用后如有剩余,仍由实验教师缴还实验室,并在原领用单上注明缴还药品的数量。危毒药品一旦丢失、被盗或使用中出现问题,应立即报告学校领导。
三、提升专业素养,落实科学处置
中学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危、毒药品包括易燃液体(汽油、乙醛、丙酮、甲苯、乙醇)、易燃固体(红磷、硫粉、镁条、铝粉、过氧化氢、溴、盐酸、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和剧毒物品(氢氧化钡、四氯化碳、苯酚、苦味酸、氰化物、磷化锌)。实验中不但会产生“三废”(废气、废液、废固物质),还会发生意外伤害,这都需要科学处置。比如,在实验室设置专门的废酸槽和废碱槽;对于能产生少量有害废气的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有机溶剂废液(如甲苯、乙醇、冰乙酸、卤化有机溶剂废液等)和无机溶剂废液(如重金属废液、含汞废液、废酸、废碱液等)不能随意倾倒;遇到轻微灼伤,可以先用流动的清水冲洗,然后根据化学物的酸、碱性质分别采用相应的弱酸、弱碱性物质(如醋、碱性肥皂等)进行中和。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 初中化学 运用分析
前言
不同于其他初中学科,初中化学是集理论与实验于一体的学科,它是学生学习更高阶段化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在此阶段的化学教学效果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绩,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今后更高阶段化学学习的兴趣。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但能够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使他们能够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情况下构建起师生间有效地交流与学习,同时互动式教学的特点也有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思维,从而实现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初中作为小学过渡到高中的重要学习阶段,不仅是学生打下专业知识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也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质量。初中化学教师应当注重自己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运用,保障学生能够对初中化学产生浓厚的的兴趣。化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保持融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保障,化学教师要能清醒的认识到,在讲授的过程中自身也是学习的过程,要能够将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及提高落到实处,而互动教学的运用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1]。初中化学教师通过在教学中运用互动教学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并且能够让他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充分掌握化学知识,进而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二、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1.创设情景,提升化学课堂互动性
实践证明要想实现良好初中化学教学效果,增强化学课堂的互动性是最为有效的方法。相较于传统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不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创设情景能够极大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互动性,从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对此,教师在备课阶段,必须要严格依据化学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实践创设出符合课堂实际的情景。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出的情景,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进行研究分析并自主探究,以此促进学生形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使他们的思维能够被激发,从而更有助于他们对化学知识的自主思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初中化学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确保初中化学教学课堂的良好互动。
2.设置探究性提问,实现互动式初中化学教学
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离不开探究性提问的设置,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教学法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以此来增进初中化学教学的互动。首先,教师要将不同形式的化学知识设置为具有探究性的提问,在实施该化学知识教学时,通过备课阶段做好的探究性提问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同学讨论。其次,教师实施探究性提问时应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教师要能够给出一些思路、方法引导他们思考方向的准确,学生也要积极主动探索,使得他们所学知识更为牢固。例如,教师在教授碳元素知识时,可以设置由碳元素组成的最软与最硬的物质分别是什么?通过这样探究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在他们得出石墨与金刚石后,教师还可以接着就石墨与金刚石硬度不一致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思考,从而使得学生通过探究性的提问融入到化学知识的对比与讨论,实现初中化学教学良好的互动性。
关键词:化虚为实;化验证为探究;化被动为互动
初中新课程已实施了11年,2005年秋江苏省高中课程也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那就是初、高中物理的衔接。这种情况是众多因素造成的:其一在于教师,现在完全中学越来越少,教师缺少在初、高中轮流教学的机会,无法对初、高中教学融会贯通。其二在于教材,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新教材与目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高中教材明显较难衔接。其三更重要的在于认识,究竟达到怎样的要求,才算是较好的衔接?目前,利用“学案”参与课堂教学是比较多见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但现阶段这种教学组织模式还只是停留在学案参与阶段,而且对学案的设计比较单一,大多数都编写成“呈现例题型”加“巩固练习型”学案,目的是使呈现例题速度加快,能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机械重复、简单训练、接受学习。开学初,我们对新入学的高一学生进行了物理学习方面的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编写学案时要尽量做到“三化”,才能实现初、高中物理的较好接轨。
一、“化虚为实”,降低高一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畏难情绪,提升高一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中学物理教材,其知识结构的整体框架较偏重于物理科学的知识结构,其特点是逻辑体系比较严密。但这种教材往往把物理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思维逻辑结构方面,我国的中学物理教材,通常对知识点的逻辑联系采用显处理,而对物理知识的内在关系和物理方法,特别对物理方法,采用了隐处理,即不在课文中写明,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领悟。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7.39%的同学认为物理课程难度适中,有37.39%的学生认为物理课程太难,仅有5.22%的学生认为物理课程比较容易,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进入高一年级怕学物理,有畏难情绪。而且很多初中老师在中学阶段就给学生灌输了高中物理难的思想,很多学生认为只有聪明的人才能把物理学好,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减。所以,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挖掘教材与生活、生产相结合的实例。例如,在编写《万有引力和航天》的学案时可以引用天宫一号与神舟系列飞船的材料;在编写《圆周运动》学案时可以将分解自行车模型引入学案中;在编写《牛顿运动定律》学案时可以添加学生课后的“惯性探究实验”……这样可以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将物理方法实际化,引起学生的关注,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二、“化验证为探究”,让高一学生掌握学习高中物理的技能和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实践,探究则是物理实践的重要手段。在探究中也要注重初、高中的衔接。在初中,较多注重了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应该在教师安排下进行,但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必须提倡学生自主、开放式的实验探究。然而,实验探究不应是探究的唯一方式,新知识的获取并非一定都要通过实验。许多科学发现也并非都是先由实验得出的,理论上的设想、推理同样也是一种探究。比如,研究物体为何运动时,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根本做不出来的,但利用科学合理的推想、推理就可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牛顿推导万有引力定律时也并非只通过简单的苹果落地实验得出,他先根据物体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大胆猜想天体与天体之间的作用力性质并用数学方法推理,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后又猜想苹果受到地球吸引力的性质是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相同的,经过大量的观测计算,最后通过地球、月亮模型来验证了他的设想。除了实验探究外,各种探究手段还很多,如,去图书馆查阅档案、上网搜索资料、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等。实验是探究,但只是探究的一种方式,一种初始阶段的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过程,在编制学案过程中重视让学生学习和利用各种探究方法,就是让他们掌握了探究知识的金钥匙,以后就会知道怎样去研究物理了。这种衔接不但是初、高中物理学习的桥梁,同样也是衔接高中、大学物理学习的天梯。
三、“化被动为互动”,改进高中物理课堂结构,实现合作学习,使高一学生顺利踏上高中物理课程的新台阶
在物理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在问卷调查中,85.65%的学生希望老师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互动学习”方式,在互动学习中掌握知识,这就对学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引领学生,如何教学互动,如何把握学习进程,如何控制课堂节奏,如何让学生在感性中接受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案反馈、个别交流等形式,从学生反映的情况入手,对学案的编制进行修正,多提出些能让学生通过互动、自主学习的问题,尽量让多数学生能通过头脑风暴发现问题、探究方法、解决疑惑,而教师在其中穿针引线,让学生的思维跟着学案,从而达到初中的形象思维向高中的抽象思维转换,顺利地投入到高中的学习中来。
利用多边互动教学手段,让师生在同一平台进行交流与互动,这样就可以将彼此的观点相互融合在一起,使教学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探索性都能够不断激发出来,实现教学成效与质量的提高,这一过程称之为互动式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能力,把互动式教学的效用全面发挥出来,以推动初中化学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能够顺利实施互动式教学,初中化学教师必须合理提出问题.上课前,教师一定要根据初中化学课程要求与课本内容对师生互动问题进行综合设计,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由于初中化学课程具有许多叙述性内容,加上知识点较为系统、全面,使得学生无法对化学产生学习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认真做好课件的制作,并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科学建立问题情境,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组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师生互动效率,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做许多实验和研究,但由于受到实验室环境、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和成功率低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实验和研究无法进行,教师可利用数字录像等教学工具,将实验和研究过程展示出来.若学生无法理解,可以反复播放,也可以暂停播放向学生讲解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还可以增添一些趣味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教学活动.
例如,在讲“金属的冶炼”时,教师可以视频播放实验室炼铁与工业炼铁,使学生具体了解过程及各种注意事项;在讲“燃烧和灭火”时,教师应合理加入“手帕浸湿酒精后不会烧坏”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互动教学成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过去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目前教学需要,所以必须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将现代化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学活动中,经体验学习、研究学习、实践学习和参与学习,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推动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共同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学生综合技能的发展,还能够满足互动式教学的内在需求.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把所有学生按学习能力合理划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分组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每组后进生与优等生的比例均为1/2;(2)根据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演讲能力和协作能力对小组组长进行合理选择,再由组长安排其他成员的主要工作内容;(3)教师要做好竞争环节的设置,合理提出问题由每组学生进行抢答,若答对问题则可以加分.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提高其逻辑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此外,初中化学教师还要从旁协助学生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目标,鼓励其主动去研究更深层次的化学知识,这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由于互动式教学具有诸多特性,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合理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1.案例式互动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合理选取的教学案例完全展现出来,让学生根据现有知识对教学案例进行解答,审核与校对错误后,提出问题,再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案例的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最后转化成理论知识.
2.探讨式互动教学方法
在互动教学过程中,主题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只有以主题为核心,才能推动师生之间展开互动交流,实现教学成果与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3.问题式互动教学方法
准备上课前,初中化学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将课堂互动问题进行整理归纳,然后在上课过程中将这些问题提出来,由学生针对问题实行争辩,这一过程称之为问题式互动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