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

时间:2023-02-28 15:30:38

导语:在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

第1篇

关键词:叙事报告;花开功;教育人生;敦品励学;俟实扬华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64-04

[人物档案]花开功,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当过高校教师,下过基层,在政府机关过。曾任江苏省淮安经济开发区工委副书记,清河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淮安市卫生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2010年12月起任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淮阴卫校)党委书记、校长,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协作会理事长、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杂志副理事长。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多篇,主持省职教改革课题一项。

敦品,即砥砺品德。励学,即发奋学习。“敦品励学”,语出清学者梁章钜《归田琐记·谢古梅先生》:“先生敦品励学,实为儒宗。”意指致力于自身道德修养、发奋学习。“俟实扬华”,等待果实成熟,即寓意培养出人才,同时使人才更加务实、诚实。“扬华”也有扬弃浮华、追求务实、不尚虚华之意。

2013年6月,花开功校长在接受中国护士实习就业网采访时说:“技能大赛表面上比的是技能,实际上比的也是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我们护理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的是呵护人的生命的工作,要求学生具有爱心、细心和耐心,所以我们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使学生不仅具有精湛的技能,还要有扎实的知识和高尚的技能。”淮阴卫校近年来各项事业获得飞跃发展,与花开功校长“敦品励学,俟实扬华”的办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雨润风酥 杏林躬耕

2010年的最后一天,原淮安市卫生局副书记副局长花开功同志在市委领导的陪同下到淮阴卫校就任党委书记、校长。市委领导高度评价花开功同志“阅历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务实,敢于承担责任”。花开功校长表示:“接过担子,感到神圣、光荣,更感到沉甸甸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发展的思维、抢抓机遇的意识、务实的作风,促进学校的跨越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卫生技能人才。”

寒假过后不久,2011年3月,全省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在南京卫校举行,在2010年囊括所有金牌的淮阴卫校颗粒无收,金牌全部被东道主收括囊中,这对雄心勃勃的花开功校长来说不啻是重重一击。连续几宿,他夜不能寐,心里都在嘀咕:“‘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样的成绩如何向关心学校发展的领导和社会交代?”两个月后,学校就将有近1000名护理专业学生参加全国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如果说技能大赛是精英赛,那么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就是一场普及赛,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就业,不能有丝毫的闪失。多少个披星戴月的日子,花校长和他的同事们分析失利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多年行政的经验,让他深深地知道,这些比赛和考试其实是一项综合的工程,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师资问题是关键,教学质量是核心,做好组织工作是保障。

为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花校长的提议下,学校完善了《教师考核细则及评分办法》、《“五阶梯”教师评选标准》等相关制度,对40岁以下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对“五阶梯”工程两年培养期满的教师进行考核,以实施“青蓝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教师全员培训工程”为重点,分层分类开展各项教师培训。针对师资中大多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缺乏实践经历,实践能力较低,实践技能与临床一线有较大差距,实践教学与临床要求脱节的问题,他要求在加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精心选择管理水平高、技术力量强、科研能力好、设备条件先进的医药企事业单位作为专业教师的实践基地,安排教师到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切实提升“双师”素质。学校与江阴市人民医院共同被列为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国家培训基地,共同承担2013年度国家职业学校护理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得到了主办方省中等职业教育师培中心的充分肯定。

2011年11月,学校成立了教学督导室,由花开功校长直接分管。通过全校的会议、教职工的讨论、专家的引领、教学督导室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指导等活动,形成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文化氛围,确立质量形成于过程的管理理念,打开了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工作局面。花开功校长亲自深入教学一线推门听课,对青年教师的成长给予指导。每次出差开会,一定去当地实习生所在医院,对各实习点学生跟岗实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召开学生座谈会、带教教师座谈会,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省内外近30家医院都留下了花校长的足迹。

为改变技能大赛成绩下滑的局面,花校长主持召开协调会议,成立技能大赛领导工作团队,护理行业知名专家莅临技能大赛训练现场,指导细致,贴近临床,紧扣标准,认真钻研,利用全校的力量,提高大赛工作成效。过去是赛前指导教师先分项目负责训练,报名前通过随机抽签的方法确定选手的指导教师,这种做法不利于选手和指导教师之间的配合。于是,花校长建议提早结队到位,责任到人,在培训的早期就关注选手的举止礼仪、品质修养,在完成比赛流程的基础上升华技能操作的美感,同时也把学校“天使微笑”引入舞台赛场,让选手徳技全面发展。

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淮阴卫校在内涵建设、管理创新、质量提升、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卫星,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副厅长胡金波,省卫生厅厅长王咏红、副厅长陈华以及淮安市相关领导先后来校视察,对学校各项工作都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12年5月17日,在教育部全国职业学校管理工作会议上,季宁东副校长受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花开功的委托作题为“依托卫生行业指导 全面提高护生实习管理质量”的大会发言,人民网现场直播,交流材料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全文刊登。

2012年12月25日,花开功校长在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实施精细教学管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大会发言。

2012年12月29日,花开功校长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加强教学督导工作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题发言。

三个发言打响了学校在全国、全省的知名度,在省内外职教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江苏省职业学校“两课评比”中,淮阴卫校获得6个示范课、14个研究课。

在信息化大赛中,淮阴卫校获得全国职业学校信息化大赛一等奖1项,省大赛一等奖1项。

在技能大赛中,淮阴卫校获得全国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省大赛一等奖6项。

2013年,学校5名教师晋升教授。

连续2年全国执护考试淮阴卫校考生100%通过。

学校生源质量连续4年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所有分院排名第一。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均在99%以上。

在2013年暑期学校开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度98%,学生就业率满意度97%。

滋兰九畹 树蕙百亩

《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吐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可以想象,种了许多兰花蕙草、留荑、揭车、杜衡、芳芷,等到它们长得高大茂盛,到时候就可以收获,那时候,所有的芳草吐露馨香,这个世界会变得多么美好!

“三尺讲台迎春秋,一朝桃李香天下。”花开功校长曾经在高校当过教师,因此2010年末刚到学校时,他就表示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回归”。正是有了这样一种阅历,重回校园的他很快便融入了角色。华灯初上,当学生们都在上晚自习的时候,教学区有他的身影;夜深人静,当学生们已经就寝的时候,生活区有他的身影;丹桂飘香,当新生们第一次踏进校园的时候,报到现场、食堂操作间,甚至开水房,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他都一一走过,仔细巡查。

在备战技能大赛期间,虽然大家都希望能够取得好的成绩,重回荣耀舞台,但他没有将压力传给参赛的选手,反而竭力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备赛氛围,细致安排好后勤服务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爱,更鼓励他们要看重自己,珍爱自己,更应该相信自己。2012年,学校技能大赛取得了1金2银4铜的成绩,较2010年有所进步;到2013年,学校护理、检验、药学3个专业共取得了4金6银9铜的好成绩,还有两名选手代表江苏省参加国赛均取得了一等奖。得奖的专业由从前的单一护理专业发展为多个专业同时开花,金牌的质量也有了历史性的突破。

花开功校长认为,学生在校求学的四、五年是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因为在这里,他们将从懵懂幼稚成长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些充满着无限青春活力、聪明才智和激情梦想的学生们是家庭的希望、学校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只要帮助他们把握住这段宝贵的好年华,他们就会走出无悔而又辉煌的人生,学校也必将倾尽全力,培养出拥有厚德博爱的心灵、勤学苦练的精神和扎实精湛的技能的卫生人才。

学生是学校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他们永远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学生的梦想与未来维系着学校的命运与前途。如果说,全校上下有一个淮卫梦,那么花开功校长就是造梦的那个人。他总是告诉学生,待学有所成之后,他们会成为社会亟需的技能型人才,将是神圣的白衣天使,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花校长为所有的学生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淮卫梦,在淮卫,有梦,青春才能无悔。他对学生们说,淮卫梦是文化的梦,因为校园有了文化,才有了深厚的底蕴;淮卫梦是艺术的梦,因为校园有了艺术,才有了灵动的精神;淮卫梦是体育的梦,因为校园有了体育,才有了生命的灿烂;淮卫梦是技能的梦,因为校园有了技能,才能有坚实的未来。他给大家造了一个和谐幸福的淮卫梦,在这个梦里,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为(wèi),有所为(wéi)。

2011年至今,学生在文明风采竞赛和创新大赛中的表现可谓捷报频传、硕果累累。2011年国赛获奖作品36件,省赛112件;2012年国赛获奖74件,省赛284件,获奖作品数量年增长率超过100%;2013年由于参赛作品数量限制,虽然获奖数目不比去年,但省赛获奖率高达97.9%。

在省、市创新比赛中,斩获颇丰,且得奖数量和质量亦在逐年提升。2012年5件作品参加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获得了1金2银2铜的成绩,获奖率达100%。

这些成绩的获得,绝不是赛前个把月强化突击练出来的,正如花开功校长说的那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我们只有坚守“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信念,方能干好事、干成事、干大事。相信坚守这样的信念,淮卫人的淮卫梦终会实现。

登山小鲁 桑土绸缪

登山小鲁,语出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指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桑土绸缪,出自《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朱熹集传》:“土,音杜。桑土,桑根皮也……我及天未阴雨之时,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使之坚固,以备阴雨之患。”

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是一校之魂”。花开功校长就任淮阴卫校前,曾经先后在市委办、市委组织部工作,做过6年的经济开发区工委副书记,5年的副区长、常务副区长,经手的项目动辄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做的决策直接关乎民生发展。长期的多岗位行政工作经历,让他具有超乎寻常的战略思维和敏锐判断。

上任之初,第一次党委会上,花开功校长提出,学校要优势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超前发展。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呢?他将眼光放在学校的护理品牌专业上。

护理专业从1958年建校时就开办,一直是学校的主干专业。该专业历史久,底子厚,成绩斐然。作为具有55年历史的老牌专业,淮阴卫校的护理专业以其准确的目标定位,雄厚的专业力量,深厚的文化底蕴,享誉省内外。他带领领导班子成员认真研读上级文件,了解社会对极为紧缺的护理人才旺盛需求以及国际护理行业和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组织专门的班子认真调研和论证,开始筹划升格办学事宜。多少日夙兴夜寐的考察论证,多少次南来北往的学习调研,经过不懈的努力,2013年3月,省教育厅、卫生厅正式发文同意在淮阴卫校基础上筹建专科层次的“江苏护理职业学院”。随后,学校立即成立14个筹建护理职业学院工作组,全力推进筹建工作。

围绕江苏护理职业学院这个目标,学校对位于大学城,占地350.2亩,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的新校区重新进行了精心设计。聘请名家进行校园整体规划设计,体现“曲轴连环串书院,花开四季映水园”主题。花校长认为,应该按照“智慧校园、生态校园、美丽校园、文化校园、幸福校园”建设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为早日正式建成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每天一大早,他就赶往新校区工地。图文信息中心桩基检测,临时建筑搭建,基础砖胎模施工,基础梁施工,后勤用房主体封顶,围墙周边绿化施工,场地回填土方,教学楼、食堂工程临时设施搭建放线、基础垫层浇注、承台立磨和钢筋绑扎,宿舍楼进行场地平整和放线……每项工程进展的背后都有他倾心倾情的付出。

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花校长十分恳切地对大家说:“虽然筹建工作任务繁、责任重、时间紧,但是我们必须增强责任心,把握急迫性,树立使命感。而这份责任,则来自于我们对学校的热爱,来自于对美好明天的期盼,来自于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所以大家要群策群力,开拓奋进,在好中求快,在快中求好。”因此,他带领全校师生开始了艰难的脱“筹”之旅,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召开筹建工作专题会议,讨论筹建方案;邀请专家来校讲座,全员学习人才评估手册,确立新定位,掌握新方法,适应新发展,为全面建设好江苏护理职业学院保驾护航。在花开功校长的设想中,他将带领全校上下凝心聚力,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创建一所“国际接轨、国内一流、文化引领、特色鲜明”的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敦品励学,俟实扬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充满无穷活力的淮阴卫校,在花开功校长的带领下,必将承载着历代淮卫人的宏伟梦想,乘风破浪,远航,驶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An Interpretation of President HUA Kai-gong's Successful Education Life

WU Qiu-xia & BAI Ping

(Huaiyin Advanced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of Health, huai'an 223001, Jiangsu Province)

第2篇

(1.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江苏盐城2240512.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重庆400716)

【摘要】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对该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培养方案的特色与创新点、实践效果3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阶段式”服装专业卓越人才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创新性实践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关键词 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4.03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15)04-0091-02

按照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制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标准》,遵循“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宗旨,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依托于校级教改课题“基于CDIO理念的服装专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服装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是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

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1.1构建“阶段式”服装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依照学校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行业与企业调研、专家研讨和不断实践,构建了“阶段式”服装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主,完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方面的学习内容,同时需包括服装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专业方向实习,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校内资源,完成基础学习、专业学习、成果学习这3个阶段递进式学习模式。

学生在大学阶段完成工程教育基础知识训练以及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具备在服装行业从事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等工程项目的实施、运行和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工程一线的实际工作能力。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完成工程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让学生多接触专业内容,同时结合实验、学科竞赛等环节,尽早让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践,这有助于对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实践教学环节应重视关键岗位、关键技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2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共建“双导师制”,实现双赢

结合本专业特色,引入开放式教学理念。以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实习基地与实验室建设,为校企之间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在学术知识、学术研究,学校教学设施和企业工厂设备、成果共享等方面,校企共赢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在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企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能动性。师生参加企业的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可以招收到满足岗位要求的有用的人才,是一种双赢的模式。与企业导师一起研讨并制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明确校内学习阶段、企业学习阶段的内容,再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

学校聘任技术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服装企业优秀工程师为兼职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与指导。我院已与江苏悦达、盐城鹰昌服饰印花、盐城龙威纺织服饰、亨威服饰有限公司和盐城本地高校等多家企业、学校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培养学生。学校导师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指导,企业导师为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学校要发挥专职教师的理论指导作用,并引入企业资深工程师丰富的实战经验,实现企业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合作实施培养计划的模式。

1.3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改革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企业学习环节

培养应用型工程师是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做了变革。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顺应社会人才需求。实验实训项目以应用性为原则,将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融合,添加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性课程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来开展专业课程,关注市场的需求,随之应变。

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改革“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思考和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2~3]。在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研究型、综合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发挥每位学生的潜力和特长。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采取立体化的考核模式,学生提供完成计划,教师进行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考核结合学生平时表现、成绩情况、作品质量、企业及市场认可度、参加赛事获奖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创新性实践教学的考核实行弹性管理,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参加科研训练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和教师科研活动实践,考核结合指导教师评语、课题结题报告或答辩、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等,视其所承担的工作成绩给予创新学分。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确保学生在企业学习的质量。

1.4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院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企业兼职教师,目的是将服装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人才引入到学校中,共同培养卓越人才;同时包括专职教师的实践、教育教学、设计开发、技术创新、科研等工程能力的培训[4],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鼓励团队教师到服装企业任职或兼职,从而提高专职教师的综合工程能力。

2培养方案的特色与创新点

2.1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专业课程设置上,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实验项目等都与企业资深导师多次讨论、筛选、完善和整合等方式,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为顺应社会人才需求,实验实训项目以应用性为原则,将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融合,添加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性课程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来开展专业课程,关注市场的需求,随之应变。

2.2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以综合性教学实践基地和创业就业基地为主要载体,建立新型实践教学结构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目前我院已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联盟”,申报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充分利用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利用平台资源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活动。教师借助这些平台对企业和社会开展科技服务,并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前提下进入校企合作研发中心,依靠研发平台的资源,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

2.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校级、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活动,学校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鼓励学生通过类似的活动发表科研论文、申请专利等,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培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各种校级、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项目等。

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3.1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能力导向下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训练,通过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选择地参加校企研究课题、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计划、学科竞赛等形式,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缩小了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尽快适应社会能力,实现课堂知识拓展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科研与教学互动,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大为提高,90%以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考取服装CAD纸样工程师、平面设计工程师等技能证书,培养了大批企业急需的服装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3.2创新性实践教学成效显著

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国教华腾杯”等服装创意设计大赛、“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大赛等学生课外实践项目相结合,近年来已获得“国教华腾杯”等服装创意设计大赛单项一等奖1次,团体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大赛二等奖1次;获得江苏省、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等多项荣誉。学生参与了多项外观设计专利的设计,同时参与指导教师的核心期刊论文和发明专利的撰写。通过参加这些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兴趣浓厚,不仅丰富和充实了专业知识,也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拓展了创业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3.3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项目研究、技术推广和社会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团队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SCI、EI论文收录多篇,授权外观、实用新型专利多项,进入实质审查的发明专利多项。

参考文献

[1]阎玉秀等.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及校企合作SWOT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29(6):915-918.

[2]王利君等.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133-136.

第3篇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竞赛平台。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根据自己的专业及兴趣爱好,选择油(气)藏工程、钻完井工程、采油(气)工程、地面工程、HSE与经济评价等专业进行设计,同时根据自己的选题及大赛要求自由组队,在方案设计类单项组、综合组和技术创新类中选择其一,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在设计以及后期评审竞赛过程中,指导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答疑的作用,并不亲自参与具体设计和后期竞赛,把创造与竞争的舞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感受到责任的同时,更多激发其内心的自主意识,达到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目的。钻井工程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按照任务书的内容完成一口井的综合设计。虽然每个人的任务书都不相同,但都是常规简单直井的设计,且设计模式以及内容很相似。其缺点是,一方面,任务书的要求,限制了学生个人特长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每人设计的高度相似性,不可避免存在部分抄袭的情况,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针对卓越工程师的钻井工程课程设计应进行如下改进:(1)给出更多的设计选择,实现任务书和设计形式的多元化。允许学生进行自主选题,其设计成果可以以软件的编写、工艺的创新、设备或装置的设计形式体现。(2)进一步削弱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所起的作用。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让学生有一定的责任感,并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大众面前全面清晰地讲述自己的设计原理及设计依据。(3)增加钻井工程设计任务书的新颖性和前沿性内容。可以以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赛题为依托,逐渐增加复杂结构井、海上油气井和非常规储层油气井的钻完井的设计内容。通过讨论油气开发的热点问题,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发挥空间,同时满足石油企业对行业前沿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4)增加钻井工程设计软件介绍与使用环节。目前国内各大油田在进行设计时都在使用成熟的钻井设计软件,而常规课程对于这些软件介绍较少,熟练掌握和使用这些软件,能够使学生对钻井工程设计有更好的整体把握,同时提高其与工程实践的结合能力。

二、增加地质工程特色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选题来源于现场油田区块,包括实际地质和工程基础数据。其设计结果既要充分适应实际地质特征及开发要求,同时又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可操作性以及经济、环保、安全、应用性。传统的钻井工程课程设计缺乏对地质特征和工程背景的充分考虑,且其并未重视HSE与经济评价部分,属于较为理想化、过于简单化的设计,制约了卓越工程师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卓越工程师钻井工程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地质特征和工程背景,对钻完井过程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设计,其设计方法和步骤流程应与实际工程相吻合,设计结果要能体现出较强的现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设计过程中,应作如下改进:(1)增加指导教师案例教学的环节,指导教师应针对某油田区块的具体地质特征和开发方式,介绍不同钻完井设计的优缺点,尤其是对不合理的案例应重点剖析原因所在。(2)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提倡根据基础参数进行分析,并参考其他油田的案例进行合理的钻完井方式、钻井设备及钻井参数的优选,而不仅仅依赖于邻井单口井的参数。(3)增加HSE与经济评价部分的设计比重,从经济、工程和环境等多方面对设计结果进行评价,培养未来工程师的整体素养。(4)更加重视设计过程,每一步设计的依据及原理要有理论说明及现场资料支撑,其设计要能体现出较强的现场针对性。如,钻井设备、钻井方式、完井方式的选择等,既要适应油藏地质特征及后期开发要求,同时还要具有工程可操作性。

三、突出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对油田勘探开发运输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工艺进行创新设计,没有具体的题目和内容限制,允许学生在较大的范围内自由选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传统的钻井工程课程设计对学生的设计内容及结果有过多的限制,不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为此应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做出如下改进:(1)鼓励创新意识。同样的基础参数不同人的设计都会有差别,越成熟的方法及思路,越难跳出传统的思维怪圈。具有创新性的设计,往往在开始阶段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但只要能够体现出设计者有依据的、独有的创新意识都应该受到称赞。(2)技术的进步是靠无数人长期共同努力获得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设计过程中每一个具体问题,在小问题上取得发展和创新。如,在参加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过程中,有学生发现现有井身结构设计的一个公式解释上存在问题,虽然对他的设计结果并无影响,但这种在细节问题上不盲从、独立思考的习惯应受到鼓励。(3)失败是成功之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开发,必然会伴随着诸多的问题,此时应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对不合理的设计结果要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其认识到不足的原因,从而增强其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4篇

关键词: 机械; 应用型; 卓越工程师; 职业技能鉴定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077-02

1前言

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机械行业注重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面向实际工程,提倡应用,达到机械工程师的要求[1]。最近,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主要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即以“能力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地区职业院校的教学特色及企业培训需要,以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培养方案为例,从“培养什么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二个问题出发,对培养培训内容设置、培养计划、实践环节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确定应用型机械工程人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培养目标,采用符合工程实践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法,培养具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现代工程教育、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卓越工程师[2]。

2总体思路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主题,有计划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政策,增加“双师型”的专业培训教师,构建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加强技能训练、实践创新精神和个性化发展[3]。

当前各职业院校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大致为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面向工程实际,掌握机械、计算机、数控和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从事机电复合型工作和工程实践等工作的,能在精密机械、仪器制造、测量与控制等部门,从事设计制造、机电、应用研究、设备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及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职业院校毕业生和企业员工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在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

(2)掌握机电设备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检测机械设备的基本能力。

(3)掌握机械通用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电气电路控制,具备分析、检修、维护、保养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4)掌握机电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装配零、部件的加工工艺过程。

(5)掌握数控设备和组合机床的工作原理和在现代工业上的应用。

(6)初步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够阅读普通外文资料。

3具体方案

3.1 人才培养目标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宗旨,培养职业院校毕业生和企业员工工程教育素质,达到“卓越工程师”能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对具体的工程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验[4]。因此,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思想,以实现培养目标为中心任务,通过机电一体化模块、数控技术模块、模具模块和机械基础模块等4个模块化按个人兴趣、特长分方向培养教学,促进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社会满意的人才,其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3.2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类基础系列课程、科学类基础系列课程、机械类系列课程和创新理论与方法系列课程。创新教育课程旨在给予培养对象人文与科学的熏陶,给予基本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启迪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发掘创新潜力。

3.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机械创新、毕业设计和企业锻炼等。实践环节是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采用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其体系结构图如图2所示。在本系统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在课内采用基于问题式、验证式等方法实现,实训、实习、机械创新和到企业锻炼等在课外采用基于案例式或探索式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开拓视野,变以前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同时学校重视校企合作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根据企业所需人才的规格,提供“菜单式”培养、培训服务,培养、培训具有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开辟良好的专业实习环境,加强学生的实训力度和技术规范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全省、全国机械创新大赛、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三维CAD培训等技能大赛。

3.4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采用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办法,派遣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到企业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高质量“双师”型教师,以及对专业对社会需求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目前我校有“铁道部铁路机车司机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教育部“紧缺性人才培养基地”,有利于培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能力,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使教师队伍理论与实践创新加强。

4 培养成果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学院各年级进行试点,取得了一些成绩。近几年来一些大学的学生在机械设计创新、科研论文、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我院“两跨双车道桥梁结构模型设计、制作和移动荷载作用的加载试验”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高楼分级缓降逃生自救装置”获浙江省第七届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选拔赛一等奖,采果机器人“爬阶梯并摘核桃的机器人”制作获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竞赛三等奖,“基于声强的高速公路交通流状态分析系统研究与设计”、“电动自行车制动过程力学分析模型的研究”和“色彩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应用”等三件作品入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5]。

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原则,旨在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6],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型、实用型的高素质具有卓越工程师资格人才。

在新的时代,机械类人才培养面向工程实际,要培养学生知道学习什么和怎么学习,坚持工程教育,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尊重学生个性发展[7] [8],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肯定,这种以“能力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也为“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提供一条探索经验。

参考文献:

[1] 叶志攀,金佩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47-50.

[2] 于雷.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制造业自动化,2010,32(3):91-92.

[3] 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6-57.

[4] 庞思勤.机械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三议[J].中国大学教学,2009(8):8-10.

[5] 秦春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03).

[6] 杨定安,李明山,雷运清.培养工科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01).

第5篇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摘 要】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关键问题。通过创新竞赛、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创新能力构建、教师实践能力等环节改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激情,建立符合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技术措施;创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西部区域特色的土木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般项目Ⅱ类,11)。

作者简介:褚云朋(1979—),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并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在未来15~20年中的发展不会有明显减缓趋势,为适应市场对建设人才的需求,我国目前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有近600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土木工程教育大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是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多年来,中国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重视理论基础,坚持严格实践训练,培养出大批土木精英。但现行土木工程教育普遍缺乏创新性,这与新奇特的建筑结构形式、新材料的采用、新技术的应用对人才创新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需求相脱节、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一套与之对应的培养体系。高等院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突出专业办学特色,积极开展创新教育,为社会输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专业特色人才,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战略任务和关键途径。

围绕如何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 现状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为创新型特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在国家、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土木工程专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办学思想,为地方的土木建筑行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前市场需求,满足基本建设需要。

2 存在问题

但目前还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企业不重视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等问题。由此导致,中国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连续多年位居末座。具体表现为缺乏跨专业的知识整合;缺乏工程设计培养所需的系统训练;教学与工程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应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与高校企业通力合作,培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应深度参与工程型人才培养,并按标准培养与认证工程人才,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和工程创新能力;集中实践环节教学,通过集中实践环节的训练,时间累积期限为一年,通过学校、学生及企业交流,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应优先选择在实习企业就业,提高实习期间学生的培养质量, 使卓越班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工程科学和工程技术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改革措施

3.1 创新竞赛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

学校积极举办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将先进测试设备及测试方法用于学生创新活动;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较充足的经费保障。

近3年来我校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土建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包括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测绘技能大赛、工程管理算量大赛、沙盘大赛、挡土墙设计大赛等,要求卓越工程师班的同学必须在大学第3~6学期至少参加一项设计大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立项了近20个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并自主设置了大学生开放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的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负责,通过查资料、分析总结文献,得到该方向目前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关键问题的解决程度,哪方面仍存在不足。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以产学研单位为依托,从企业拿应用类题目,让导师带领学生解决工程问题,通过工程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批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实践基地,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学完后,可到工程现场实习3个月,理解工程,带着问题参加专业课学习,提高课堂学习针对性,目前已有的实践基地能满足约50人左右的卓越计划培养规模。

在卓越工程师本科生毕业设计中,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包含施工图设计、审图后修改、现场交底、施工过程中技术问题处理、工程验收等全过程。

3.2 开设创新实践课

创新实践课程设置是我校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依托校内实验中心(室)、实践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开设土建类创新实践课程,进一步推动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切实提高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托我校国家级综合工程训练示范中心良好的软硬件平台,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采用课题式组织方式,以项目开发、工程应用为目的,通过科研训练项目、专利申请等环节训练学生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发青年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和进取精神。突出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设计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创新研发能力构建

通过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学分要求,推行和强化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实验性项目研究,提倡学生参与教师纵横向科研项目,第三学期卓越工程师班同学遴选组建完成后,对班级同学实行导师制,每个导师负责1~2名同学的指导工作。通过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大学生学术交流活动,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4 教师实践能力提升

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工程实践及应用性科研课题研究,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为期一般为1年,教师到大型企业锻炼,学校不对其进行考核,提高教师对目前最新建设技术的理解力,便于知识更新,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工程能力,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高有利保障。

4 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系统工程,旨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适用地方经济建设与城市发展变化需要,通过创新竞赛、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创新能力构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改革措施,综合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能够快速胜任生产单位所赋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英杰,刘健,林丽.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土木工程制图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与人才,2013,12(12):92-95.

[2]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第6篇

1、应用型(Adaptability)。立足学校工科背景,要求会计学专业学生具备工程理念,不仅要精于会计实务,而且要精通外语,要熟悉国际惯例。毕业生经过一段不长的实践,能胜任各种行业和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能满足各种行业和企业单位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需要。2、适应型(Applicability)。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会计实践,学生就很难准确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就难以胜任会计工作。会计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行合一,双核协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3、高级型(Advanced)。着力打造“卓越会计师”人才所需的“自然人身心素质”、“社会人综合素质”、“职业人道德素质”、“会计人专业素质”和“职场人可持续发展素质”五个方面素质有机地加以融合,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4、个性化(Persionality)。立足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能很快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学会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客观现实,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解决新的问题。具备了上述专业功底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自然就有了将来成为会计职业界的高素质人才的潜质。在四年本科教育中针对每个同学不同兴趣爱好提供三个可选择的专业方向,为学生塑造自我、发展个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培养的毕业生既能潜心从小事做起,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又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为将自身打造成卓越会计师有意识地努力和准备,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直至到达金字塔塔尖,成为会计职业界的佼佼者。

以学科竞赛为平台,打造卓越会计师

(一)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化和丰富会计学专业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了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爱好、特长参加各类能够应用到会计学专业知识的各类竞赛,如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全国、省、市举办的挑战杯竞赛(该竞赛要求进行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大学生创业(ERP模拟)大赛、浙江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该竞赛要求进行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全国商科财务管理技能竞赛、宁波市教育局理财规划大赛等竞赛。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竞赛为个性、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二)在校内开展《寻找明日“CFO”———财务案例分析大赛》,大赛聘请企业评委,为学校与用人单位搭建一个零距离有效接触平台“寻找明日CFO———大学生财务案例分析大赛”通过有效设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下探讨相关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并在评审团前汇报演示,通过大赛的竞争形式构建一个检验会计学专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平台,公平地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及有效检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整体专业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搭建一个用人单位与高校零距离交流接触的平台,通过大赛平台建立教师与企业财务人员、教师与学生、企业财务人员与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有效渠道。竞赛评委由宁波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部分教师和与学院有着紧密合作关系的宁波市知名企业的高级财务主管和财务总监担任。比赛内容包括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下探讨相关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并在评审团前汇报演示。比赛分为初赛及总决赛共两轮选拔,比赛中表现优秀的选手将可以直接获得下半年10月份的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大赛参赛资格同时获得合作企业实习机会。我校自己举办的该竞赛为在校会计学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和与企业深入接触的机会,通过这样一个形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做为一个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为企业提供一个了解我校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素质的机会,打响宁波工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品牌。通过这个比赛将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实务,让他们有机会把自己放在一个财务总监的位置上切身地去感受和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并且向评委展示:团队合作能力;陈述、表达观点能力及应变能力;多角度观察问题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以学科竞赛为导向,在教学计划中开设“创新实践专题”专业必修课,同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课程教学改革为了让所有会计学专业学生了解不同的学科竞赛及其特点,我们在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创新实践专题”专业必修课,要求所有学生参加该课程的学习,课程学分1.5学分,分两学期连续进行,每位学生必须参加至少两个学科竞赛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任务。通过“创新实践专题”课程,我们安排相应的竞赛辅导老师、企业专家给学生们介绍适合会计学专业学生参加的竞赛项目内容、特点,并且针对不同的竞赛项目开展辅导。针对各类竞赛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竞赛仿真企业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部分专业课中展开不同形式的课程教学改革:1、应用任务驱动法,在完成任务情境中主动学习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教师以任务为导向,按“讲”来制作教师教案。管理会计课程“每一讲”都根据该讲的重点和难点事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本,在预习中思考问题,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知识,解决难点和重点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点津的每一讲还设计有课后思考、课后积累。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生由原有的被动接受的认知方式向主动发现的认知方式转变。在财务分析课程中带着分析任务阅读公司年报,带着写作任务查阅参考文献。2、探索“合作性学习”模式,保障案例教学效果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积极寻求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尝试通过合作性学习方式保证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是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性学习”方式将有效保证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效果,在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过程组织中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计划;合理确定分组原则与分工操作规程;明确教师职责;设置详细的考核与评价方案,发挥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积极性,使学生在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实践。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敢于探索、百折不挠、宽容大度、团结合作、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增强自信与团队观念;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相互合作与沟通的能力,这是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和探索的方向。3、引入“CDIO”模式,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在财务分析课程中,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课程教学中:一是设计两个具体教学目标:会写财务分析报告,会制作分析图表;二是组织学习小组,案例学习。每两人一组,选择一家上市公司作为案例;三是安排每组练习写10篇不同专题的财务分析报告;四是报告上墙展示,学生互相观摩评价;五是课堂和课后讨论;六是做好课程总结。教学改革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同学们普遍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讲课有启发性,有深度,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课很实用,学到了他们想要了解的知识。4、改革成绩评定方法,重视过程考核与个性展示授课教师借鉴美国大学对学生成绩评定的科学方式,打破传统的学生成绩分为平时30%或40%,期末70%-60%,大胆在《FundamentalAccounting》双语课程中引入5个20%,即学生成绩由4次平时测试和1次课堂讨论成绩组成,由于大胆改革成绩评定方法,重视过程考核与个性展示,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双语课的学习兴趣。5、邀请“财务总监”进课堂,搭建理论与实际零距离平台聘请多位企业财务总监为学院特聘教授,我们开设的管理咨询课程、会计专题等课程都请企业财务总监就企业实务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拟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思考、宁波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与计分标准、企业内控流程测试等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学习,使我们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企业实务很好的对接,同时,通过与企业财务总监的直接接触可更清楚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需求,可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四)积极尝试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项目,开拓学生视野为了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我校与法国鲁昂商学院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项目,我们邀请法国鲁昂商学院MBA学生与会计学专业学生一起到宁波民营企业进行共同调研,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法国鲁昂商学院培养的MBA学生强调国际化,要求所有MBA学生经过1年学习后,要分别到3个法国以外的国家深入到当地企业运用自己所学知识针对当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我校经管学院会计学专业通过选拔选出多名拥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都较好的学生参与到2011年5月9日-5月13日的中法学生产学研合作项目中,本次产学研合作项目总共分成7个小组,其中两个小组是由5名法国学生、2名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1名我校曾经到过法国鲁昂商学院参与他们商学院毕业论文答辩的老师,组成团队一起深入到企业4天参观企业的生产线、职能管理部门、库房等企业现场并且与企业代表进行充分接触、沟通,了解企业需求,解决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该项活动由于具有创新性,我省知名媒体“钱江晚报”5月12日第三版以“宁波本土企业首迎洋实习生”为题进行了全面报道,引起较好反响。通过中法国际产学研合作项目,开拓了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视野,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与外国学生的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从外国学生身上学到了快速搜集、整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面企业高层管理者,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深入交流使得我们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五)积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会计学专业知识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作为专业知识的教学,有必要把科学研究的因素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不断地掌握方法、探索真理、创造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学生科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课堂中的理论教学起着促进作用。为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会计学专业教师积极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倡导学生自学、教师精讲,鼓励学生提出、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与创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善于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补充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学术问题和最新动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并把尚待钻研探讨的问题指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在教学中,揭示会计学理论认识的发展过程,追踪会计学学科领域学者研究的思路,继承和发扬学者们的研究精神,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和工作方法,使学生获得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会计学专业在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方面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会计学专业多位教师积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会计学专业知识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并指导学生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另一方面,会计学专业学生通过专业教师指导积极参与专门为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而设立的浙江省新苗计划、宁波市“杰杰”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通过引导、支持学生从事科研项目研究,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

第7篇

一、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专业社会需求,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生活的现实,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化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因此不仅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安排方面,需要作较大的调整,以确保学生得到全面系统的理论与专业知识,同时还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突出卓越工程师能力的培养,卓越能力的培养应具备哪些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应用工程能力的训练等,这些都是卓越工程师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根据学校统一部署,学院共成立了11个骨干教师教学团队,有面向专业的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等,也有面向专业基础的机械原理与设计教学团队、工程图学、力学等教学团队,着力打造优秀的骨干教师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带头人要求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特别优秀的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至少承担主讲一门完整的本专业核心课程实际教学任务的教师,致力于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与建设,教学效果良好,能指导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团队带头人的带领下,通过团队建设,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针对卓越工程师建设,整合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切实将良好的工程素质教育和工程意识培养融入课程教学、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确保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在多媒体课件中,增加特定的工程实例,注重引导学生注意在工程方面的问题;同时在教学中加强相关硬件和教学目的的设计与建设,在课程教学中抓住核心课程,强调主干课程要体现出卓越能力的培养,主次课程要设计分明,以体现出卓越课程的综合特色与特点。教学团队还实行本科学生全程导师制,采取教师坐班答疑制度和校内自习辅导制度等,强化了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和指导,使得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通过团队建设,开发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教学团队的建设,为机械类“卓越计划”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产学合作教育

卓越工程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要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单独依靠高校是无法完成的,至少无法培养优秀的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和实践能力的工程师。因此,必须要依赖于学校和产业界的联合培养,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学,才能够最终实现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初衷。因此“卓越工程师计划”明确要求行业和企业必须深入参与培养人才,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仅仅表现在派遣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实验和实践等,更重要的是应当从多个渠道加强彼此之间产学研合作的纵深化发展。

产学合作教育是我校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并推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成立了产学合作教育指导中心,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依托,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筑与行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现有产学合作基地60余家,在大学生实习实践、产学研项目合作、大学生科研训练、大学生就业等多方面达成共识,取得学生、学校、企业多赢发展格局。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全过程、递进式”培养,贯穿“3+1”整个培养阶段。通过强化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参与创新实践三个层次,体现认识深化和实践能力递进式提高的不同要求,学生们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操作,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实习,培养动手能力及开发工程实践能力,发展自己的创新,工程意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三、创新培养体系

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学院围绕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以学校教学创新基地为依托,组织各类创新比赛活动,形成了创新能力课内培养体系和课外培养体系。创新能力课内培养体系由工程基础训练、现代制造技术训练、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创新实验项目等组成,创新能力课外培养体系由各种创新活动、“挑战杯”、“科创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等组成。

为鼓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项目,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注重引导学生针对自身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并将问题演变成研究项目。为了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发挥个人作用,大学生创新项目采取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的职责明确,可根据特长做自己擅长的领域,并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整个任务,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也注重区别指导,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并贯穿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团队中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由团队集体协作,共同面对和解决,通过团队协作,使每个成员获得一定程度的项目管理技能和管理经验。还专门成立了机械创新工作室,为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研究和实践的场所。

学院开设了“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和“创新实验项目(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成功创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学习指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逐步实现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拓宽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覆盖面,在整个范围内营造创新创业学习训练的氛围。创新创业活动给予学生更大的平台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不断创新。

这些能力的培养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强调兴趣、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相吻合,而这些也正是培养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所以说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培养体系进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切实可行的,通过积极探索和实施,将会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卓越工程师。

四、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网络工程;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0.引言

在IT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应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升工程教育人才质量,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计划”,旨在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其中就包括网络工程师。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网络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与生产脱离、师生缺乏参与实际工程的经验、实验设备不足等弊端,这就使得网络专业的毕业生不能达到就业单位的要求。

“卓越计划”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经验。为实现这个目标,参与该计划的高校学生在大四期间将到企业“真刀真枪”地做工程项目。因此,该计划对学生的培养就不仅涉及高等院校,还涉及相关企业。相关企业是否有条件和能力来完成这项任务,是否愿意承担“准卓越工程师的实训基地”这一角色?这些问题成为能否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目前,从高等院校和实习企业反映的情况看,企业能提供的实习条件远不能达到高校的要求,而高校送到企业的大部分实习生的专业能力也达不到企业的最低要求。这就造成了高校不满意企业提供的实习条件,而企业也因为学生工程能力差不愿接收的“两不到位”的局面,如图1所示。

要解决这种“两不到位”的困局,除了要求企业从社会责任感出发积极承担实训基地这一角色外,更重要的是高校如何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基本操作技能,使之成为企业愿意接收的实习生。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提出以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为核心内容的网络工程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要求的无缝衔接。

1.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能适应社会需求、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强实践能力的网络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在实训基地的模式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常规教学的需要,更要打造校企合作的“工程化”实训环境,使基地能够提供多种技术的融合,多个可操作的平台,多厂家设备互连的网络环境,让学生在校内就可得到工程实践的锻炼。

2.有梯度的实训模式

实习实训是高年级学生在基本完成专业学习后进行的较长时间的专业技能训练。在设计上,该模式既应满足学生基础专业技能的学习需求,也应满足其在专业上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因此,该实训模式把专业实习过程“工程化”,实习环境“企业化”。按照由易到难,由基础到专业的原则,实习教学被划分为一个有梯度、有层次、有阶段性的过程,如图2所示。

2.1工程化的实训内容

图2所示,实习教学过程共分3个层次。最底层内容是对网络工程基础技能的复习和巩固,为后面的综合训练和高级单项训练做准备。中间层则以典型的中小型企业网络为案例,通过该层次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设计、建设中小型网络的技能。最高层的高级单项增强训练则以网络企业高级工程师的培养标准为基础,以高级工程师的培训课程作为教学内容,学习方向由学生自主选择。通过单项训练使学生在具备一般技术人员能力的基础上,再掌握一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技能,为专业的个性化深入发展做准备。

根据“卓越计划”,学生的实习实训时间为一个学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校内实训为半个学期,实训内容和相应学时如表1所示。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训练,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大幅提升,从而实现学校输送合格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又乐于接受实习生的良性循环,如图3所示。

2.2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

要实现高校专业教学与企业的衔接,校内实训基地就必须具备企业化的实训环境。由于学校在资金、技术和工程经验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企业提供部分设备,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2010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与H3C网络学院联合成立了校企合作的“H3C网络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开设了“路由交换技术”等一系列以H3C认证工程师培训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搭建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既能满足基础网络教学需要,又能满足工程实训的要求,并能通过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训的环节实现校企互动。

3.建设措施

3.1积极争取“卓越计划”立项

目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已被教育部列为第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网络工程专业也被学校列为“卓越计划”的重点专业。该专业已按“卓越计划”的要求专门制定了2011级的教学计划。目前,学院一方面向教育部申请将网络工程专业正式立项为“卓越计划”专业,另一方面不断细化和完善该专业的培养方案。通过这两项举措,争取在专业建设经费上获得国家和学校更多支持,以“卓越计划”标准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大力增强“工程化”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3.2大力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着重培养“双师型”教师

“卓越计划”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这也是校内实习基地的教学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拥有实际的工程能力和经验。为此,我们创造条件并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学人才。在假期,学院派教师到企业授权的培训机构学习,合格后获得企业的技术认证。此外,学院与诸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定期派教师到企业参与真正的工程项目。

3.3积极参加网络技术大赛,鼓励学生考取企业认证

H3C公司每年都会举办面向全国的高校网络技术大赛,学院已连续两年组织学生参加此项大赛,两次获得广东赛区一等奖。通过参加竞赛,不仅可以跟其他院校进行网络技术和专业教学方面的交流,而且可以获得主办方的技术培训支持。为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企业的技术标准相结合,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知名企业的技术认证考试,增强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

3.4建设企业化的实训基地

利用原有硬件资源,加上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和经验,学院积极建设新型的校内实训基地。对网络工程实验室进行升级改建,在原有的华为3Com网络设备基础上,又购置一批H3C的网络设备,可满足综合路由交换、网络高可用性、无线局域网、网络安全技术和IP管理系统等5大类别的实验教学需要。校内实训基地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仿真企业的实际工程环境,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有设备之外,还要请合作企业派工程师来校工作,根据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学需要,设计出一套模拟实际工程环境的教学方案。

网络设备比较昂贵,学生只能到实训基地训练,而基地的设备数量和开放时间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此,利用校园网和实验管理系统,学院建成了全天候开放的网上实验室。网上实验室是利用网络设备的远程管理端口加上学生实验管理系统实现的。网上实验室使用8个路由器和若干个交换机通过背靠背连线和网线组成一个小型网络,再配置好每个设备的远程TELNET的IP地址、用户名和密码,这样学生就可在校园网内任何一个计算机终端登录网络设备。而教师可在系统设置好分组名单和使用的时间段,分组名单和时间段在网上公布,学生可根据安排轮流使用网上实验室。网上实验室弥补了实习基地不能全天开放的不足。由于学生是通过远程登录真实的网络设备进行实验,因此它比一般的网络实验仿真软件更接近实际工程环境。

第9篇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17-03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类型在我国是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不断升级对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背景下产生的[1]。在我国,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大学而言的,它是按照我国目前大学培养的特点,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本科教育[2]。目前,我国本科高校总数的1/3定位为应用型大学,由于这类高校大多设在地级市,所以又称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1]。安徽科技学院于2009年获批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2014年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确定了“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的办学定位。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3]。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行业内部的实际需要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立足之本;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培养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强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3-4]。因此,实践教学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制度不健全、队伍力量不够、基地建设不完善、评价体系不科学、监控不到位等等[5]。具体表现为: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新教师多数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实践经验,老教师不能及时掌握现代实用技术,因此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资金和场所不能保障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学生不能及时对课堂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现场实践;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合理、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教学质量的评价执行不到位,实践教学教师也各自为战,无统一的标准,监控与管理较为混乱;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不科学,多数仍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不能真正放映学生的实践教学水平,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主动性。

2 种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为适应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需要,我校种子专业主动出击、全面调研、统筹规划,紧紧围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种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实习与实训相结合的“三能合一、十六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科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突出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三能合一、十六个环节”即专业课程实习、专业生产实践、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实训、毕业实习,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论坛、大学生创新课题、创新创业大赛、校企合作创业课题,个性化拓展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村官、暑期企业营销实战。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规定课内实践教学不少于26周、课外不少于17周,在166个总学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占3分,加上课内实验折合的学分,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39.6%。此外,根据种子专业特点,实行农忙学期制(6月下旬至9月底),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岗位实战训练,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更突出学生社会活动综合能力的培养。

3 种子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为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执行,并取得实效,我校从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践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实践教材、实践经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及监控等方面构建了以系统论为支撑,办学理念先进、培养方案科学、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条件保障得力、运行机制规范、效果评价科学合理的地方用型本科高校种子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3.1 制定规章制度,确保实践教学有章可循 要确保实践教学各环节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制度健全了,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监控有制度可依。为此,我校在学校层面制定了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教学与成绩考核评定、课程实习管理规定、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细则等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学院结合种子专业特点,对相关制度进行了补充和细化,从实践课程、实践师资、实践教材、实践基地、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及质量评价与监控等方面对实践教学相关环节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3.2 强化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行业企业专业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但目前许多应用型高校教师主要来自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青年教师大部分是从学生直接过渡到老师,缺乏实践教学的能力和经验,从而导师应用型本科高校所要求的“双能型”教师缺乏。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主要通过“内培”与“外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实践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内培”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对新进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其导师,制定指导计划,通过指导,2a内获得“双能型”教师资格。二是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挂职锻炼或利用课余和假期担任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专业指导老师,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三是鼓励和引导中青年教师参加行业、职业培训和相关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四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技术服务等,通过项目和实战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外引”主要是通过弹性引进或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承担相关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如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营销等实践环节邀请种子企业技术人员或种子管理部门相关专家指导学生,以弥补校内实践教师的不足或实践经验的不足,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3 加强基地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场所需求 实践教学场所一般包括专业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训练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等。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场所存在实验室利用效率不高、校内实践基地管理混乱、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等问题。我校种子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卓越农艺师支撑计划等项目的建设改善实验室软硬设施,在原有遗传育种实验室和种子学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了分子育种室、种苗培育室(组织室)、创新实验室,并根据种业岗位群建立了种子检验室、种子加工室、种子发芽室等功能室,实验室面积超600m2以上,仪器设备价值1 000余万元,完全能满足种子专业实践和种子科技创新的室内要求。二是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利用省振兴计划和高水平大学创建专项资金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规范管理,新建种质资源圃、种子生产试验田、微型种子仓库等,并推行校院二级管理,确保校内课程实习有保障。三是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与皖垦集团、安徽隆平等种业企业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负责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聘请企业专家在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等关键环节全程指导,从而确保校外实习见成效。

3.4 完善教材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地方特色 质量高、操作性强的实践教材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为了充分体现地方性、应用型和高水平的特点,学院组织种子专业课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行业、企业及生产一线进行专业调查,了解社会对现代种业人才的真正需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编写能体现地方特色、实用性强、系统规范的种子专业系列实践教材,如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安徽沿淮淮北种植业特点,编制地方性、操作性强的《种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种子生产技术实验指导》《种子加工贮藏实验指导》《种子实践》和《种子实训》等实践教材。

3.5 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实践教学经费 目前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实践经费得不到保障,使得实践教学停留于纸上,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我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保障充足的实践教学经费:一是学校每学期划拨实验室易耗品维持费,确保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二是利用省级振兴计划、高水平大学创建等专项经费,确保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硬件设施建设。三是利用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卓越农艺师支撑计划等,通过项目驱动,确保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训练等正常运转。四是通过种业企业的横向合作经费,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以上几种渠道,种子专业的实践教学经费充足,确保了实践教学扎实有效开展。

3.6 科学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目前许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仍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或根据实践报告或实物进行评价,缺乏对过程的考核评,导致考核评价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出实践过程,很难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准确判断,不仅挫伤了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我们根据学校和学院实际,构建了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以及企业、行业、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以上3个层面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评价体系主要以过程操作考核为主、结果(目标)考核为辅,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结果只作为评价的参考。教师评价体系主要依据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过程考核标准的制定及执行、专业技能大赛指导成绩等方面对实践课教师进行考核。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根据学生实习企业的评价、行业对实践内容及成效的评价、学生家长对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满意度以及被研究机构采用的评价指标等情况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

3.7 全程监控,确保实践教W落到实处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不能由任课教师说了算,要通过课程组、教研室和学院讨论后制定执行,避免了实践内容的重复性,保证实践内容的连贯性;二是学院督导组对实践教学过程的全程监督和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三是学校督导组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督导,杜绝师生散漫实践教学思想的产生。

4 种子专业实践教学成效显著

通过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我校种子专业实践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学生的实践技能显著提高。毕业生获得国家级“作物种子繁育员”和“农业技术指导员”的比率达100%,部分学生获得了省级种子检验员资格证书。二是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明显增强。通过构建“三个环节、三项课题、三大训练、多种大赛的专业实践创新体系”(即“学科带动―项目驱动―教师指导三个环节,大学生创新课题、企业创新课题、科技创新兴趣课题三项课题,暑期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综合训练田、企业专业实训三大训练,种子检验技能大赛、生物标本制作大赛、农科学子风采展之农科专业技能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并以“三进二促一创”(即“应用性研究进课堂、进教材和进学生毕业论文,科研促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的开展,通过科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平台”)为途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90%以上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生产实践,近3a来,学生参与申报专利的达20余人次,学生参与发表的论文达20余篇。三是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2012-2014届种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8.4%、98.6%和100%,学院多次获校就业先进集体称号,学校连续3a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荣誉称号。四是企业和社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从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种子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思想道德素质”过硬,90.1%的单位认为专业基础扎实;在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评价中,选择“很强”、“强”的分别占到93.8%、95.1%和92.6%;毕业生能“完全适应”或“基本适应”工作岗位要求,58.0%的毕业生获得过销售冠军、优秀员工、工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新闻奖等单位、县级、省级奖励;在对毕业生工作满意度、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的调研结果中,超过98.5%的用人单位表示“很满意”或“满意”,毕业生技能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达到74.1%以上,29.6%的单位指出,种子专业社会需求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需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吴中江,李建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4-6.

[2]王良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0-13.

[3]金晶,陈斌,臧靖.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2(12):27-28.

[4]王丽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7):13-14.

[5]陈平.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问题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7):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