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07:29:08
导语:在湖湘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乡村传统文化对于乡村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梁漱溟认为,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乡村建设理论》,2006)。乡村传统文化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传统,以及乡村生活现实中原本存在的许多合理的传统文化因素,对乡村生产以及乡村生活秩序建构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罗建河、韩迎春,2007)。乡村传统文化氛围对道德意识、风俗习惯、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在我国乡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乡村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节庆、禁忌、游艺、歌舞以及民间口头文学等都能通过榜样、言教和舆论等方式对人进行品德教育,另外,对祖先的崇拜等仪式也会对人的人伦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随着我国乡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乡村人口迅速向城镇转移,乡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这也使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乡村传统文化呈现碎片化趋势,乡村文化的主体性逐渐消失,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与文化重构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当我国乡村同时面对传统文化危机和道德危机时,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将难以实现。因此,延缓乡村的解体,倡导眷恋乡土、重视亲情、恪守乡规民约、勤俭质朴的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实现社会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于当下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总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不仅有利于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需要重新认识与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2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内容
我国对于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区分不同层面的保护,至少应在非物质层面与物质层面开展保护。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社会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的总和,是乡村社会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总汇,影响和支配着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乡村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非物质形态的(比如,乡规民约、民间故事与传说、乡村文体活动、民间手工艺术、乡土农事活动等),而乡村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物质形态的(比如,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乡土服饰等)。在非物质层面,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又分为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思想层面包括:乡村生活的独特价值、乡规民约、宗族组织与文化、孝文化、民歌与民谣、民间故事与传说等;行为层面包括:农耕方式、乡土农事活动、民间文体活动、民间手工艺术、传统节庆活动等。在物质层面,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包括:乡村自然风貌、乡村传统聚落、乡村历史建筑、不同地域的传统乡村服饰和民族服饰等。
3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思路
3.1寻求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与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协调
从经济角度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和经济发展关系复杂。在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出于满足生存之需,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往往让位于经济发展;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消费越来越受到重视,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经济价值逐渐展示出来,保护与传承和经济发展之间维系一种互促关系就成为可能。从生态角度看,乡村传统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挖掘这些智慧有助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实现乡村绿色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在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多重作用,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意义重大。总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和乡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但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之下,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互促关系,能实现在乡村经济发展中保护与传承、在保护与传承中促进发展。
3.2探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
比较与借鉴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经验,吸收国内不同地域保护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探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科学规律、利益平衡杠杆、有效发展路径和政府承担的角色以及干预的手段等,归纳总结出保护与传承我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新模式。具体可以通过选择典型乡村开展案例分析,深入了解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模式,以促进我国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3.3构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机制
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地加以研究。在探寻保护与传承的新型模式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多重目标构建多重机制,并进一步确立政策支持体系和具体政府建议。针对乡村传统文化破碎化和主体性逐渐消失的现状,要构建乡村传统文化认同的重建机制;针对城市文化等外来文化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冲击,要构建乡村文化自信的培育机制;以维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和乡村经济发展的互促关系为目标,要构建以乡村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机制;针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成果会逐渐被周边村镇效仿并分享经济利益的现实,要构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成果的地域共享机制;针对政府在引导我国乡村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要构建政府在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机制。
3.4提出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建议
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从学生今后面临的老年护理职业岗位出发,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从中确立相关的职业能力要求,培养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课程整体设计以典型的老年护理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来构建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做中学、学中做”。针对每个教学单元按照“资讯(获取信息)、决策(作出决定)、计划(制订方案)、实施(进行操作)、检查(审视过程)及评价(总结反馈)”六步法进行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二、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重构教学内容
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的关键步骤是将原来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内容按照能力本位的导向和项目化的思路遴选项目,进行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序化。德国职业教育家Paetzold指出“:课程似乎是建造了一个存放和重现经验与知识的书架,书架不同隔层的划分使得整理与重获更加容易,它极大地减轻了记忆负担。”本课程项目设计的依据是以老年人为主体,通过护理干预,延缓衰老和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给老年人带来的消极影响,消除或减少老年人自我照顾的限制,加强老年人自我护理,实现其最佳的功能状态。鉴于此,通过与行业专家共同分析社区养老机构和家庭老年护理的典型工作任务后,提炼了以下9个能力训练项目(见下表),能力训练项目的设置体现了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和护理需求,以任务引领学习,并使老年人护理岗位工作程序化。在每个项目下分别设定若干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的完成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模块,而应用到的理论知识则穿插于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如在完成“老年人饮食的护理”项目任务中,我们把“老年人的营养需求”“老年人常见疾病与饮食的关系”等理论知识融入“指导老年人制定合理的食谱”操作技能训练中;在完成“老年人排泄的护理”项目任务中,把“排泄形态障碍的常见危险因素”“排泄形态障碍的护理”等理论知识内容融入“指导腹肌、膈肌、盆底肌的锻炼”“排尿功能训练”“自我间歇导尿”等技能训练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也解决了工作导向课程重构的最大难点重实践轻理论,整门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转向了行动导向。
三、课程的目标设计
使学生掌握老化的特点,能应用护理程序评估老年时期这一特定阶段存在和潜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问题;并能应用专业知识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康复护理;能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以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从而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状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
在老年护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改变,教师作为社区医院护士长,学生分4组(每组5~6人)作为社区护理工作小组,每组设有责任护理组长,负责每次工作的分配,安排工作进度,协调整个项目实施,组织人员完成具体项目。每个教学单元基本上就是为了解决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四个不同的工作任务,每组护士完成一个工作任务。
五、课程考核设计
关键词:创意阶层;城市人文精神;湖湘文化
创意阶层是新经济条件下,基于经济发展对于创意的渴求,从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新的阶层,主要由来自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与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的人们构成,工作的核心是创造新观念、新技术或新的创造性内容。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其《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指出:创意在当代经济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在他看来,美国社会已分化成四个主要的职业群体:农业阶层、工业阶层、服务业阶层和创意阶层。创意阶层所共有的精神气质使他们同周围人有些不同。这种气质也影响并决定了他们对居住地、工作方式等的选择。优质的教育、文化、自然、新闻、出版等城市软件,既是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更是培育创意阶层的前提条件。宽容的社会、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对创意人才的吸引力更是无法估量的。
一、湖湘文化与湖南城市人文精神
(一)湖湘文化的基本特征
湖湘文化是在湖湘大地特定的地理背景、经济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胡宏和张先后在南岳和长沙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讲学,在湖南培养了一批人才,形成了宋学中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学派,后来人民便把这个学派称之为湖湘学派。由于湖湘学派在宋学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对后代湖南许多重要思想家的深远影响,所以近现代许多研究湖南历代思想发展史和传统文化的学者,便把湖南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称之为湖湘文化。
不同学者对湖湘文化的根本特性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很多不尽相同的答案。彭大成将它概括成五个方面,即:哲理思维与诗人才情的有机统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与力行践履的道德修养、气化日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群体参政意识、运筹决胜、平治天下的军政谋略。丁平一的概括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精神、求新求变的变易精神、重践履重实学的经世致用学风、卓励敢死勇为天下先的士风民气、流布湖湘的程朱理学。王继平则认为:湖湘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经世致用的学术价值取向所派生的积极面世的精神,取笃实践的实干精神和爱国主义的精神。田中阳的提法是:以政治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以经世致用作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郭汉民的概括是经世、爱国、务实、奋斗等等。有关于湖湘文化的特征的研究论述还有很多,但如果要用八个字概况的话便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二)湖湘文化的精髓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大无畏气概,指的是湖南人的一种勇于探索、追求创新的精神,一种独立根性和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敢为人先就是要勇于探索、追求创新,这指的是一种强烈的求新求变、大胆革新除旧追求新生事物的首创精神。胡宏发挥《周易》的理论,首先提出日新不息的思想;“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王船山又进一步倡导了造化日新的理论。
从此这种充满辩证法的日新思想就激励着数代湖南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使他们能在近代中国变幻剧烈的政治风云之中,顺时而动,遇机而发,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时代的弄潮儿。魏源首先以创新精神编撰了《》,提出了睁眼看世界思想,成为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左宗棠进一步把魏源的思想付诸实践,倡导了历时30年的。在洋务派中独具一格的郭嵩焘则是一位较早坚定主张对外开放的政治家,他的对外开放思想开拓了近代思想的先河,是他第一个打破世俗偏见,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谭嗣同可谓是敢为天下先和极具新思想的典型,他所著《仁学》的宗旨,就在于冲决网罗,极具新思想和自创风气的文化精神也成为湖南近代以来维新和辛亥志士的整体精神,更是湖南维新运动独步一时和英雄群起的深层原因。
(三)湖湘文化精髓的现代诠释
就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来说,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所以比较迅速,重要的就是思想解放,观念创新,在全国率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当各地还在提倡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时候,湖南就提出了发展文化经济、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的思路。早在1989年湖南省委做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20世纪90年代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时期又相继制定了规划和建议。
一步为赢,步步为赢。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方面是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气质在具体产业发展上的体现,另一方面,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湖湘文化在新世纪、新时代的发展。
二、厚植湖湘文化精神,培育湖南文化创意阶层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意阶层的支持,这就要求湖南人民建设、打造优质的城市生活质量;形成更具有特色的独特的湖湘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格;培育宽容的城市文化;营造宽松社会文化氛围。让湖南的城市更有魅力、有活力,成为吸引创意人才、培育创意阶层的创意城市。
(一)建设优质的城市生活质量,构建创意生活圈
“文化创意”的主体是有文化见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卓越人群。因此,要吸引创意人才就必须营造优质的城市生活环境。这里提到的生活质量不仅仅是对城市硬件基础设施的要求,重要的是创意生活圈的构建。硬件基础设施指的是建筑物与制度所形成的连结,包括研究机构、教育、文化设施、会议场所、以及相关的支持服务,如交通、医疗保健等。而软件基础设施指的则是社群结构与社会网络的系统,有助于个人之间与制度之间观念的交流。优质的教育、文化、自然、新闻、出版等城市软件,将一方面为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夯筑基础,另一方面他将为湖南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广泛罗致一流创意人才。
(二)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
近代以后的湖湘文化充满了与时俱进,创开时代风气之先;打破世俗偏见,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开放思想。这种极具新思想和自创风气的文化精神也成为湖南近代以来维新和辛亥志士的整体精神,更是湖南维新运动独步一时和英雄群起的深层原因。然而这种敢于失败、敢于创新的湖湘文化精神绝不是凭借一人一时之气能够开创的,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这种敢为人先、求新求变、大胆革新、追求新生事物的首创精神折射出的湖湘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侧面:宽容。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社会对失败的宽容,让人人都成才更需要社会对失败的容忍。“失败也是一种创造”。在一个充满宽容和理解的社会中,如果我们都能够以这种创新思维去对待那些敢于越雷池、敢于失败、敢于创新的人,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必然增强,人人都成才的步伐必然加快,人才的能量必将得以最大限度地释放。无疑,成功是我们谋发展、干事业的最大愿望。但许多事情,走老路、循旧规,便难有新的突破、新的发展,所以必须不断地改革创新。而要改革创新,就免不了既有成功也可能有失败。如果只讲改革创新必须成功,而讳言失败,那么,就失去了改革创新的本意,也会变成一句空话。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对探索性失败不予苛责,则有利于拓展改革创新的空间,有利于人们放开胆子去突破,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宽容的社会氛围对湖南创意阶层的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南人民不仅仅应该把湖湘文化精髓:“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一面发扬光大,还应该将湖湘文化的另一面,即宽容作为湖南城市文化的重点内容加以弘扬。将宽容失败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同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精神一并大力倡导。
(三)厚植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
一个人有人格魅力,一座城市也有城市魅力。人格魅力在于这个人崇尚真、向往美、追求善所修炼出来的精神气质;而城市魅力则体现在这座城市所特有的风貌、风格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品位。显然,城市魅力的精髓是人文精神。
在制度层面,这种人文精神往往衍化为一种理念和风范;在技术及其产品层面,它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和心理认同的反映;在物质层面,它表现为一座城市的整体建筑式样和综合风貌;在日常生活层面,却又展现了一座城市的人们待人接物的方式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等。
综观国内外城市发展史,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魅力的源泉。一座缺乏人文精神的城市是没有生机与活力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城市。发展经济尤其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发扬。纵观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城市,无不是用自身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将创意人才笼络过去的,创意阶层也无不是凭靠这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培养起来的。
事实上,人文精神塑造是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湖南人民凭着自己的聪慧和灵动,为湖南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富于创新、诚实守信、讲求实际、重商重教、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不守陈规等等独特的人文精神,促成了湖南一次又一次地把握住机遇。从古自今都体现出了湖湘人民豪爽之气为忠勇爱国的英雄主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放兼容的胸襟气量、豪爽幽默的乐观性格,“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至今仍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已构成湖南人文精神中较独特的内核。近现代数代湖湘学人,开数代风气之先,人才辈出,灿若星河,他们凭着“心忧天下”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壮丽的辉煌。当今时代同样需要这种“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只有“心忧天下”,才能跳出狭隘;只有“敢为人先”,才能破除一切阻滞发展的条条框框,以科学发展的精神捕捉发展的先机。
20世纪末,湖南人以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创造了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发优势。进入21世纪,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湖南人文精神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如:放眼世界的眼光,海纳百川的气度,应对竞争的危机感,增创优势的使命感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是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有力的人文优势。也应该成为厚植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彭大成.湖湘文化与[M].湖南出版社,1991.
2、丁平一.湖湘文化传统与湖南维新运动[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王继平.论湘军与晚清与湖湘文化[J].湘潭大学学报,1998(5).
前言
众所周知,“非遗”不仅仅是具备较强遗存价值,而且还具备较强的经济价值,走进新时期之后,大众以及研究学者多将目光集中在了“非遗”遗存价值保护之上,却忽略了挖掘其潜在的经济价值,这对于“非遗”更好的融入现代生活起到了阻碍作用。基于此,当前就需要通过旅游开发的形式促使“非遗”实现经济价值以及遗存价值共同提升,而针对壮族区域“非遗”来讲,旅游开发对其影响则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展开阐述。
一、初探旅游开发基于壮族“非遗”保护实际影响之弘扬民族文化
壮族区域“非遗”具备的文化价值可以说是为深层次旅游资源的良好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能够将广西民族传统中蕴含的文化精华充分的展现出来,当然还可以赋予自然资源更强的文化吸引力和文化内涵,这对于国内以及众多的国外游客而言无疑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极高享受。通过对壮族区域“非遗”予以旅游开发,则壮族独特民俗以及多彩节庆歌舞和丰富的竞技运动等等均能够展现在游客眼前,游客在该种环境背景下不仅能够感知壮族“非遗”,而且也能够很大程度上起到文化传播者的作用对壮族“非遗”进行广泛宣传,长期以往壮族本民族文化也能够实现良好弘扬。
二、探析旅游开发基于壮族“非遗”保护实际影响之可持续发展
对于壮族区域“非遗”保护应该是关注两方面,其一是对“非遗”外在形式予以良好保护,其二就是对“非遗”人文以及历史双重环境予以保护,基于这两方面的保护才能真正的促使壮族区域“非遗”在新时期实现可持续有效发展。现今社会生活变迁以及城市化建设加快,壮族区域“非遗”原生环境也面临威胁,而旅游开发无疑是为壮族“非遗”提供了可持续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其能够促使濒临消亡的文化以及相应的传统工艺等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以及认同,从一定程度上开发则是变相保护,也是变相的发展。基于旅游业快速发展趋势以及大众旅游较高需求,已经或者是趋于灭绝的壮族歌舞以及壮族技艺等得以被积极开发以及挖掘,从当地推广到更多的区域省市,进而实现壮族“非遗”可持续有效发展。
三、探析旅游开发基于壮族“非遗”保护实际影响之增强民族自豪感
近些年众多少数民族濒临失传相关的“非遗”在旅游开发的背景下重获新生,壮族“非遗”也不例外,可以说旅游开发很大程度上将壮族“非遗”背后的创造力以及智慧良好的展现了出来,更将壮族区域民族成员对于自身民族历史发展的记忆唤醒,促使壮族人民对于自身文化历史抱有较强的自豪感以及自信心;而众多的旅游者也能够依托于旅游开发建立对壮族民族新的文化认知,并对其文化抱有肯定以及承认的态度。此外壮族“非遗”商品化更加推动了壮族文化在新时期的复兴,这对于新时期壮族人民重视自身的“非遗”同时更好的保护“非遗”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四、探析旅游开发基于壮族“非遗”保护实际影响之提供资金支持
旅游开发基于壮族“非遗”保护实际影响除了体现在弘扬民族文化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等三方面之上,还体现在资金的良好提供上,任何一种“非遗”保护并非是口头上的简单宣传,更多的是应该付诸于行动,从行动上进行良好维护以及保养,而无论是维护还是简单保养均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如果仅仅是靠壮族当地居民筹集资金保护显然并不现实。因为壮族多生活在大山之中,人民经济能力极为有限,针对该种状况,依托于旅游开发则能够实现经济利益的获取,这也是对壮族“非遗”经济价值的充分挖掘,而有了资金之后则能够更好的壮大壮族“非遗”相关规模,也能够对“非遗”予以更好的维护。
五、结语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 互动
企业文化是一种由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企业宗旨、企业理念等构成的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也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成长的航向坐标,企业因文化而繁荣,因思想政治工作而充满活力。特别是大型国有老企业更是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以实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通过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文化的力量,进而实现二者间的良性互动与融合。现就如何实现二者间的良性互动与融合进行探讨。
一、科学分析和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异同点。
企业文化要着眼于突出塑造企业个性,它所关注的是本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主要特点,它所培育的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持久性。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谈心、疏导、激励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培养职工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影响员工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增强员工搞好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二者的一致性在于:它们的工作对象都是职工的思想观念,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为了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为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服务。还有,二者都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思想和精神作用来引导员工的行为,重视人的社会价值,提高人的素质,通过做人的工作建设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凝聚人的力量,使之按照企业发展需要发展。
二、创新思路,找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互动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企业文化营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格局,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选择。企业文化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空间。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带来了良好的人文环境,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只有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产生互动效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在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相促进的工作方法的基础上,要加快对基层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建设工作,在完善制度的同时,为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调领导靠前指挥。重视员工思想动态的把握,通过在各基层单位设立专职党支部书记等方式,真正让思想政治工作进入各个一线单位,使政工工作贯穿于生产一线,政工主管领导除主管本单位的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外,还应深入生产一线,直接在生产一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根据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职工群众的思想与精神状况,选择工作载体,发挥好“领唱”作用。
(三)丰富载体,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坚持“文化育人,典型引路”,经常收集职工身边的先进模范和生产一线员工的优秀事迹,通过宣传栏张贴、学习资料发放等形式,利用班组园地、员工培训、意见箱等载体,宣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党建工作,表彰好人好事,发表职工意见。实行党员佩戴党徽上岗制度,勇于“亮身份”,敢于担责任,便于群众监督,不断通过创新的方式、形式多样的手段等使思想政治工作融注在企业活动之中,变为具体的实践,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四)发挥企业文化活动的载体力量。企业文化活动作为传播的重要媒介,它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上有很大作用,只有通过不断丰富内容、实现表现形式多样性、活动常态化、经费多元化等,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的力量。企业可以通过成立各类协会,按照“工会搭台、协会组织、员工参与”的新模式有序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在深刻地影响着员工的精神和行为的同时,也为稳定职工队伍、调整员工心态等发挥作用,不断优化文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三、以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为契机,建立二者间的融合点。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能够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实践中,我们要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相互融合,推进企业和谐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
(一)让企业文化助推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扩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就在于它的内涵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职工的、能够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一道,通过文化活动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内容以更易于职工群众接受、更易于企业行政部门实施的方式,融入企业发展各项工作中,使职工把自己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和高度的主人翁精神,为企业文化发展做贡献。
(二)让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企业文化发展。
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产物,是企业管理从经济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的结果,它的主体虽属观念形态,但它更贴近生产经营管理,更容易为各层次的职工所认同和接受,它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我们要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反面教育、课堂授课、演讲报告、个别谈心、回忆对比,参观访问形象化教育等方法给人讲道理,培育企业精神、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让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和强化企业文化的渗透力。
(三)让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生产经营中契合。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调整目标,发挥优势,搞好改革,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只有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去做,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才能充分地将企业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广泛而最佳结合的空间。
(四)让企业文化的功能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拓展。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切实发挥人的巨大作用。以“黏合剂”的凝聚功能把广大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使企业更快、更好、更稳定地生存与发展而共同努力。以激励功能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以约束功能提高员工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把企业目标的实现变为员工的自我追求和价值实现的目标。我们要挖掘文化力量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体系,巩固思想政治工作阵地,让企业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成为员工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的准绳。我们要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行为层面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中。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课 传统文化 批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校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指导和帮助作用,是大学生保持正确前进方向的一个指南。现在整个社会环境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社会上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但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所选择。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收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担负起这样的责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正确批判,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具有紧密联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最直接课程,其他课程则起不到这个作用。高校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要求。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指由历史沿袭而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从狭义上讲,指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风俗、思想、制度等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1]。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产生直接影响。传统文化的系统传承和传播需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把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当前国情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要求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这里直接提到传承优秀文化的问题,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大学生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课对待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思想政治课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介绍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要想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介绍,不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学生经过比较之后能做出正确判断,对优秀传统文化更认同。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系统介绍,传统文化介绍的缺失容易导致的一个问题是传统文化教育沦为说教式介绍,学生对传统文化缺少直接接触,学到的传统文化都是道听途说的,不能形成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观点和认识,学生在心里不会对传统文化完全认同。所以高校思想课程中系统的传统文化介绍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前提,是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性的必要措施。所以对传统文化系统介绍的缺失问题应该加以改革,这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
2.2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批判
在全民学习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赞扬之声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声音却很少,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传统文化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积极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则应该加以批判[2]。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批判,这对传统文化而言是一种不全面的认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会产生不利影响。现在高校介绍传统文化时为了突出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往往着重强调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则避而不谈,这样就会对大学生造成误导,使学生认为所有传统文化都是好的,不存在糟粕部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识。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孝文化是对我国人伦纲常的一个基本规范,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应该看到孝文化发展到极端就是愚孝,这是一种物极必反的现象,当孝文化发展到愚孝时是不可取的,成为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对传统文化要做全面介绍,传播优秀文化,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加以正确批判。
3.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批判的意义
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批判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离不开批判,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批判,从另外来看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会更大。另外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有利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识,使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两面性,以后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自觉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此外,高校思想政治课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批判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使民众看待传统文化更理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在开展过程中应当对传统文化加以正确批判,使学生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湖湘文化;中职学生;职场;职业素养;影响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文化似乎有着比知识更重要的影响。知识日益显得有些浅层,而文化却被认为更有内涵、更有底蕴、更绵长深厚。那么湖湘文化由于地理区域的缘由而生自己的个性和特质,这种湖湘文化的精神骨髓究竟是什么?它对生活在湖湘大地上的人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教化?尤其是对大教育里小众的职业教育的孩子们会有怎样良好的职业引导和培育?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湖湘文化的精髓
所谓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湖湘文化即是湖湘大地人们的一种特别物质和精神的传承。它的精髓特质是什么?大家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人,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
二、职场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品质要求:
(一)忠诚:员工对企业忠诚,全心全意,不旁逸斜出,把企业的利益当作自己的最高利益,把自己的生存发展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把重心放在为公司企业效力上,努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有责任,有担当。
(二)严谨
讲究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一颗螺丝钉的松紧,一根绳索的粗细,一行间距的宽窄,一个动作的规范与否,都影响和决定公司企业的产品、形象的优劣,所以,讲究细节,严格规范,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是职场非常重视的个人品质。粗枝大叶,鲁莽大条只会给职场带来不可限量的灾难。
(三)协作
“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合作的团队是松散无力缺乏战斗力的组织。相互不服、互相拆台,专搞个人的小诡计的员工是职场的害群之马,将会很快被职场所抛弃。
(四)创新
员工有无创新精神,有无开拓意识,决定了公司企业有无未来。员工的创新思维是一个公司企业生存的命脉,是其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原动力。
(五)乐观
郭台铭的富士康公司发生十三连跳的事件曝光后,几乎毁了这个将工厂开遍全球的知名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健康的心理品质、乐观开朗的情绪表达,逐渐成为职场关注的个人素养,有了困难,不气馁、不消沉、不低迷,而是积极面对,开动脑筋寻求方法与出路,寻求救援与帮助,这才是职场所需要的员工,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失败,就拿仅有一次的宝贵性命当儿戏的人。
如此看来,我们可以在湖湘文化的精华里,觅得职场所需的个人职业素养的根本点和契合点。
三、将湖湘文化的精华渗透到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育中去
(一)挖掘湖湘文化历史,提炼湖湘文化 的典型事例,编写校本教材,将湖湘文化的精华灌输到课堂里去。
(二)开设湖湘文化专题讲坛邀请湖湘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到学校来做专题讲座,让学生接受大家思想的熏染。
(三)做好湖湘文化的宣传工作。利用板报专栏、广播图书、墙绘书法等多样形式来营造湖湘文化的浓郁氛围,让学生身浸其中。
(四)组织学生演讲活动,让学生在自我表达、自我感动中成长。
一、湖湘视觉文化元素女书符号保护的创新运用
(一)归纳整理江永女书符号元素的视觉类型和分布研究
已有的研究成果缺乏对女书符号较为详细的款型分类,而详细的分类整理才能明确江永地区的女书符号视觉类型和特点,拟从扇面,精制布面手写本等大类出发,力求较为具体地归纳女书符号的视觉种类和流传地区,并结合文献资料追溯源头,思量弄清女书符号的视觉种类和特点。
(二)对女书符号进行地方特点和整体特点研究
湖湘视觉女书符号本来地方特色鲜明,丰富的地方性特点共同构成了多样性的女书符号视觉元素整体,成为江永地区整体特点的有机构成部分,当地在继承和发展女书符号的过程中,特别是利用传统视觉符号元素开发旅游时,出现了相同款型样式泛滥和元素混淆现象,说明重视视觉符号元素的地方性特点和整体性特点尤为必要,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女书符号的地方性特点和整体性特点,才能让传统女书符号成为有吸引力的文化特色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对传统视觉女书符号进行保护策略研究
分析和总结现行的民族文化保护策略以及在传统女书符号保护上的方式方法和保护效果,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整理或提出系统的保护措施,形式上如何选择活态传承,静态保护或开发运用,如何促进发展女书符号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前出现只注重表面效果和近期利益回报,不考虑潜在的文化丧失最终导致决定性的损失,所采取的女书符号保护方式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措施,特别是对无形文化的保护明显欠缺,应该确立有效保护,合理开发与创新的原则。
(四)对传统女书符号的样式进行创新发展研究
探索女书文化的创新发展原则和手段,为维持女书文化的特色和创新女书文化的样式提供理论参考和建议设想。摒弃继承和发展传统女书符号中出现的草率做法,遵循女书符号化创新根植于民族文化主体生产生活实践的原则。
二、湖湘视觉文化元素女书符号保护的创新运用解决的关键问题
至今,对传统江永女书符号元素研究还不完善。通过对传统江永女书符号的挖掘,对其符号元素进行创意设计,拓宽其应用范围,发挥更大的价值。本文提出将固定的传统符号进行创新、重组或是用于现代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上,提升女书符号中的特色装饰艺术魅力,也对于文化产业的推动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江永女书符号形象设计及推广应用的方法和措施。针对不同载体的习俗的女书内容取其具有代表性符号、图案、文化内涵进行设计塑造,然后运用到出版物(书籍、杂志和报纸)、海报、产品包装、旅游纪念品符号图样等。使江永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
1.在以往对女书符号的视觉元素样式研究中,都是把各样式以整篇幅的搭配进行分类,涉及十分广泛;并未将其女书中各个部分的符号做细致的分类整理,因此对女书符号的各方面款式类型作较为细致的分类探索,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女书符号的元素变化类型,通过研究将力图实现这一目标。
2.在当代条件下,关于如何继承及创新女书符号中的传统元素,这是论文研究比较新意的点。而且就当下发展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旅游的形势和面临的问题来看,这种研究需要尤为迫切。更好的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全面获取和整理保存,为其信息共享、保护修复、学术研究、参观鉴赏与开发利用等提供准确的数字化素材和活态传承的作品、富有艺术性的作品。
3.归纳和总结传统素女书符号中的类型和特点,确保对女书符号的风格特点形成整体认识,这是创新和发展传统女书符号的前提。二是对现有保护措施进行分析,研究现有保护女书符号的方式方法及措施效果,整理成功经验,归纳失败教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就当地如何传承和发展民族特色文化形成较为科学的认识,提出系统化的措施和手段。
关键词:方言 湖湘 民歌
一、方言
中国地大物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灿烂的历史长流中,语言是独具一格的存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方方言也系着一方人。中国201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写着“汉语方言常以地域大致划分为方言:官方方言、晋语、湘语、赣语、吴语、闽语、粤语、客语。”
而本篇论文主要探讨的是湖南方言在湖南地方性民歌中的运用所带来的地域性的独特魅力。如果你问对于远游在外的游子来说故乡最另人眷念的是什么,能最让人引起共鸣的恐怕就是那一缕乡音了。作曲家们很巧妙的抓住了这一点,他们在创作民歌的同时创造性的保留了民间歌曲的特色――把方言嵌入其中,使之成为了歌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方言在湖湘民歌中的运用
说起湖南民歌人们耳熟能详的曲目都非常多。从宋祖英、李谷一等老一辈歌唱家走出家门面向全国的那个时代起,湖南民歌在湘妹子的演绎下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甚至走出了国门,把优秀的湖湘民歌展示在世人面前。李谷一老师的《浏阳河》《刘海砍樵》《妹妹找哥泪花流》;宋祖英的《辣妹子》《马桑树儿搭灯台》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民歌被传唱至今。后来的雷佳、王丽达等一批优秀的青年歌唱家接下了这根接力棒,把众多的有特色韵味的地方性民歌带上了舞台。如醴陵民歌《思鬼情歌》、湖南民歌《放风筝》、《采槟郎》、《洗菜心》。其中有些歌曲或多或少会经过润色或加花,在传统的曲谱上加以创新,使之内容更为丰富,演唱形式也变得多彩,但唯一不会变动的就是歌曲中的“台柱子”――方言唱词。百变不离其宗,这是演唱者与作曲者着都清楚要严格遵守的,不然,这湖南民歌就不是湖南民歌了。
本文主要从两首湖南民歌着手进行分析:
(一)醴陵民歌《思鬼情歌》
介于这首民歌网上所寻曲谱版本不一,故笔者通过对流传度最广的音频进行听音记谱,最终手绘出《思情鬼歌》简谱,并对需要注意的地方加以标记说明,以期能让此谱更通俗易懂。(见下图谱例1)
如图所见,曲谱中每一句话后面都跟着一些衬词,如:‘也’(同‘耶’)、‘哦嗬呀’、‘哪’(也同‘呐’)、‘那依呀子呦’。这些都是醴陵方言中常用后缀衬词。另外,谱中并没有标记的方言体现在歌词当中。如‘我哩满哥哥鬼也’中的‘我’字,在普通话中读作‘wo’第三声,而事实上在词曲中我们应把它唱作‘wu-e’并偏向于“e”母音。再如第二句‘昨日搭个信呐’中的‘日’字,官方语言普通话中一般读作‘ri’。而如果代入这首《思鬼情歌》中就应读作‘ni’,与汉字‘腻’读音相同。另外还有一句就是‘眼望穿呐你只鬼也’中有三个字需要唱对。一个是‘眼’字唱作‘e-an’重音落在‘an’上,另一个是‘穿’不读‘chuan’
而唱作‘quan’与汉字‘圈’字相近。最后一个便是‘只’字不唱‘zhi’而应唱作‘z-a’其中‘a’母音读第一声,读起来与汉字‘匝’字相似。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方言的出现演活了这首民歌,它才真正意义上的是一首地道的醴陵民歌。因为它带有着醴陵的符号和印记,而语言,永远都会是能引起人情感共鸣的。
(二)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
《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桑植民歌,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把它带入了世人的视野中并使之广为传播。这是一首以男女之间相互诉说相思爱恋之情为题材的歌曲。其中也带中浓厚的湖湘风味――桑植方言。其中的衬词与上述的醴陵民歌《思鬼情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呦嗬’、‘也’、‘咯’。而歌~当中同样出现了不少方言特色――‘写封书信与也姐带呦’中‘书信’的‘书’字不唱作‘shu’而应唱‘xu’第一声,与汉字‘须’同音;‘我三年两年咯不得来呦’中‘我’同醴陵民歌《思鬼情歌》中的‘我’读作‘wu―e’;‘得’字不唱‘de’而应唱作‘d―ei’;‘你个儿移花别也处栽呦’这一句中的‘个’与‘处’,不读作‘ge’与‘chu’,它们分别唱作‘guo’同汉字‘果’、‘qu’同汉字‘区’。
三、结语
从古至今,声乐艺术就与语言艺术是无法分割的一个整体,想要唱好一首声乐作品第一步就得从语言入手。语言的通畅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声乐作品的完整表达。而在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中国民歌来说,语言在其中更是起到的重中之重的作用。在笔者的声乐学习生涯中,经历了从美声唱法再到民族唱法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便于来源于中国民族歌曲尤其是地方性民歌的发音咬字方面。这类作品不仅要求在字面读音上必须准备到位,而在曲调韵味上也有着及其高的要求。当你唱错或没唱准某个字的时候那首歌就是演绎不成功的。一些优秀声乐歌唱家在上台演唱地方性民歌之后往往能获得观众热烈且真诚的掌声,那是因为他们在歌曲上下了功夫,从歌曲背景、歌曲内容、歌曲风格、歌曲韵味以及歌曲语言上进行了透彻的了解与分析,最后才能演绎出一首首获得肯定的作品。无疑,这些地方性民歌给人们带来的是不同于新创作的歌曲的感受,它可能更接地气,更让人倍感亲切,更让人难以忘怀。这其中饱含的情怀正是每个中华儿女心里的根。它们值得被发扬并传承下去。这也是笔者写此篇文章的目的与意义所在。我期望着并相信着,在众多才华横溢的作曲家笔下能写出更多优秀的脍炙人口的民族声乐作品,也盼着地方性语言在中国民歌作品中继续大放异彩,中国声乐艺术的道路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王伟任,王顺通.音乐欣赏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吴岫明.中国民歌赏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6).
[3]李湘.浅析湘中东部几首民歌的文化背景、审美与演唱技巧[M].中国音乐,2009.
[4]韦行.中国民歌[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5]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6]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