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0:58
导语:在安全评价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符号有向图(SDG) 人工HAZOP安全评价技术 计算机辅助安全评价技术
近年来,随着产品的不断丰富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化工企业也不断的发生重大事故,有毒物质泄露、爆炸、火灾等重大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伤亡,严重及损害程度已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如何保证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有力的控制企业风险,就显得极其重要,而安全评价工作是保障化工安全生产的首要工作。下面简单介绍了化工生产过程中安全评价技术的现状,以及分析讨论了人工HAZOP安全评价技术化和基于符号有向图(SDG)的计算机辅助HAZOP安全评价技术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一、化工生产过程中安全评价技术的现状
由于复杂系统的安全评价推理方法和建模理论的深层知识的匮乏,以至于国内外安全评价工作都要依赖于人工实现。而人工安全评价工作常常会受到评价者个人经验的影响,其结果的系统性和完备性较低。由于人工难以处理大规模的信息、数据以及计算,要对大型石化生产过程进行安全评价,人工是很难做到的,必须依赖计算机去完成。目前,我国对计算机辅助安全评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就其内容而言,研究分析方法并没有突破,仅仅用于辅助人工安全评价过程的管理,包括措施、危险、物性、人员等管理,而真正的运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推理的技术为数极其少,并且其实用性还未完善到普及应用的程度。
二、对人工HAZOP安全评价技术的分析
HAZOP是一种系统、全面地研究系统中每一个元件的形式结构化方法,其中主要的参数偏离了规定的设计条件而导致的可操作性问题和危险。HAZOP问题主要是通过研究仪表图和工艺管线、工厂的仿真模型或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来确定的,应该重点分析由每一个设备操作和管路所引发的潜在事故的影响,应选择有关参数,再检验每个参数偏离规定设计条件的影响。利用经过挑选好的关键词表对每一个潜在的偏离进行描述。最终识别出全部的故障原因,得出目前的防护装置与安全措施。评估结论中包括所要求的安全措施、不利后果以及非正常原因。
HAZOP是基于“偏差”来对系统可行性操作和潜在危险进行寻找,解决操作和危险两个方面问题的系统化、结构化安全评价技术。它自问世以来,已被全世界广泛的应用到化工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在核电、化工领域。人工HAZOP安全评估技术的基本原则是认为标准和正常规定状态下的条件均是安全的,是一种结构化的、定性的大脑风暴式的评价方法。灾害只有出现了与正常条件相偏差或背离后才会发生,此方法允许评价人员在可能的偏差出现和危险辨识后做出一种理性的判断和推测。
在一个典型的操作和危险性研究中,首先应该成立由仪表控制、工艺、设备等操作工人、安全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等各方面专家而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分析前,必须准备好操作和设计的详细资料(操作手册,物料性质,PFD和PIDS),并由研究小组中的专家们对其进行系统地审核和熟悉。然后再将系统分成多个部分,对于每个部分而言,都应以正常的操作条件和工艺参数为标准,逐个的分析可能发生的各种偏差,找出发生的原因和将会产生的后果。为了防止各种可能的偏差遗漏,使分析有一定的范围,方法中还规定了一套引导词,可以按照引导词逐项找出偏差。
三、基于SDG的计算机辅助HAZOP安全评价技术
由于企业生产的规模逐渐壮大,技术也相应的越来越复杂等因素,导致很难对偏离正常工艺条件进行全面、系统和准确的分析。由于人工HAZOP分析方法得评价质量要完全依赖专家们的知识水平,分析的过程中费时、费力,所以,在实施时很难严格控制以及不容易把关。此外,人的思维均具有无法避免的惯性,因而会导致许多潜在的问题被遗漏。并且人工推理深度有限,深层的一些问题不易被发现。上述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HAZOP分析方法的应用。
符号有向图(SDG)是节点与节点间的有向连线组成的一种网络图,SDG具有包容大规模潜在信息的能力和揭示潜在故障及危险在系统中传播规律的特殊作用,可以表达复杂的因果关系,所以将其应用于计算机辅助HAZOP分析安全评价技术,并进行智能化的推理。由于SDG模型具有很强的推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较高的完备性,所以,SDG模型安全评价即成为了新一代分析安全评价技术的基础。目前,SDG在化工领域的应用,特别在安评价分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与人工HAZOP分析相比,计算机辅助HAZOP分析可使结果的报表形式多样化、人性化;最大限度的降低分析过程中的重复劳动,使分析过程模块化;克服人工HAZOP分析容易混淆概念的缺点,程序条理规范。而基于SDG的计算机辅助HAZOP安全评价技术具有更强的优越性,为化工生产的安全提供强大支持的同时,还提高了分析的精准性;节时省力、成本低、完备性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推广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讨论了与人工HAZOP安全评价技术比相,基于SDG的计算机辅助HAZOP分析安全评价技术的通用性强,并且能够分析各种实际工艺的特有信息,具有成本低、省时、省力、完备性好、评价结果条理性以及系统性强等众多优势。利用基于SDG的计算机辅助HAZOP分析安全评价技术对化工生产过程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帮助使用的人提高评价效率,使之更好的致力于那些较难实现的自动化,需要深度思索、高级推理之处,使分析结果更加完备可靠、分析推理的更加深入、HAZOP分析实施更为高效,还可以有效的避免或防止化工生产过程中事故的发生,对保证企业安全的生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盖希杰,邓德茹,吴东,等.化工生产过程HAZOP安全评价技术[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0,27(8):1119-1122.
[2] 盖希杰,邓德茹,吴东,等.化工生产过程HAZOP安全评价技术[J].安防科技,2011,(10):51-55,59.
[3] 张少卿.基于SDG技术的生产过程计算机辅助HAZOP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DOI:10.7666/d.y1673176.
[4] 杨仕刚,王三明.HAZOP方法的定量改进措施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08(10):208-211.
[5] 何艳,宋昌江,田晓英,等.SDG技术在工业生产安全评价系统中的应用[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0,29(11):84-87,116.
关键词:穿跨越 涉路工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137-01
公路安全评价是以预防交通事故和提高公路交通安全为目的的一项新技术手段,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高速公路穿跨越式涉路工程逐步开展安全评价。高速公路穿跨越式涉路工程安全评价是以高速公路使用者安全为中心,从预防交通事故、降低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度入手,对准备修建的穿跨越式涉路工程影响现有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潜在因素进行评价,以保障现有高速通行安全。
1 涉路工程对高速公路通行安全性的影响
穿跨越式涉路工程主要是指公路、铁路、电力通讯线路、石油燃气管道、水利设施等从高速公路上跨或下穿的建筑工程。在已经运营高速公路上设置穿跨越式涉路工程,一般都会影响高速公路通行能力,降低高速公路服务能力;会影响现有高速公路的路基稳定性、公路边坡、排水系统等设施完好性;施工过程可能会产生交通拥挤、堵塞或交通事故,影响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部分路段可以因涉路工程设计不合理,导致该路段成为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 涉路工程评价要点
(1)现场踏勘。安全评价人员在开始评价前,应先踏勘现场,了解拟穿跨越点的高速公路路基的形式、排水系统、交通标志等设施以及地形、地貌等周边的实际现场环境;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核对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等书面材料,查看是否与现场相符,是否存在相矛盾的地方。
(2)设计图纸的评价。涉路工程评价时,建设单位必须提交与高速公路相关的详细设计图纸。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设计图纸应具有相应的资质设计单位设计;设计应考虑高速公路的改扩建的需求;涉路工程在高速公路两侧的建筑物、构筑物应满足《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设计应考虑高速公路的交通量、交通安全等因素;不得影响高速公路交通标志、摄像头和情报板等设施设置和运营的维护;设计应考虑减少视线障碍,确保高速公路通行的安全、快速和便捷。
(3)施工方案的评价。施工方案一般应包括工程概况、施工组织措施、施工技术措施、施工安全措施、穿跨越点施工的平面示意图等内容。施工方案评价注意以下方面:应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编写施工方案;应符合工期的要求,尽量缩短涉路部分的施工工期;施工方案中提出的要求、条件和措施应是切实可行的,力求与客观的物质供应条件和现场施工需要相适应,能真正的发挥指导施工的作用;要体现一定的技术水平,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建设、施工和监理等单位签章、签名应齐全。
(4)交通安全组织方案的评价。在运营高速公路上进行涉路施工,不论采取何种交通组织方案,都不可避免地对社会过往车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交通安全组织方案评价应包括:应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组织实施;施工路段交通管制的长度应包括警告区、上游过渡区、缓冲区、作业区、下游过渡区和终止区,管制长度应在满足工作面的前提下,尽量缩短交通管制的长度,以减少对高速公路通行的影响;应有施工机械及安全设施在工作面完成后阶段转换的交通组织形式,现场应确定专门的安全人员,必要时请交警现场指挥协调,涉及到高速公路封闭施工时,必须有交警部门实施;应事先向社会相关公告信息,并在沿线各出入口及施工路段前方适当位置设置公告信息牌,使过往的社会车辆提前选择通行路线;施工路段的各种标志、标牌等交通安全设施齐全,并且保证摆放位置准确合理,夜间应设置足够数量的电子警示牌、警示灯等。
(5)应急预案的评价。应急预案一般包括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应急队伍、应急交通等方面。应急预案的评价应注意 以下方面:应急预案应根据现场实际可能出现的隐患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应急预案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应急预案应建立较完善的应急指挥系统和职能小组,分工细致、措施到位;现场应配备相关的应急材料和相应的设备,确保应急预案能够在紧急情况出现时真正发挥作用。
3 应用案例分析
(1)工程概况。××铁路跨越××高速公路,铁路与高速公路斜交角度为38°,××铁路跨越××高速公路特大桥全长2200米,跨越点处上部结构设置60+100+6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下部结构为钻孔灌注桩基础,主跨连续梁采用封闭式挂篮法施工。
(2)现场踏勘。与会专家进行了现场踏勘,认真听取了涉路项目业主、施工单位关于涉路情况汇报。
(3)设计符合性评价。设计图纸由××单位设计,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设计,并提供了有资质单位编写的《涉路安全评价报告》,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规定。
(4)施工方案的评价。施工方案基本合理,但应补充以下材料进一步完善后,可以指导下阶段施工:明确挂篮的几何尺寸及挂篮底部距公路路面净高;补充提供铁路桥桩基施工、承台开挖期间及铁路运营期间对高速公路影响的计算报告书;挂篮每次前移结束及6级以上大风吹刮后,应派专人对挂篮的焊缝及锚栓等构件进行检查的方式,以确保构件的安全,避免构件的坠落。利用交通广播电台、高速公路动态情报板等方式,及时施工路段信息。五级以上大风、暴雨、雾等恶劣天气禁止施工。
(5)交通安全组织方案的评价。在高速公路相应路面上采取压缩车道部分封闭通行的交通安全控制方式,该方案基本合理,可以指导施工。同时应委托有资质单位按照《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布置现场交通安全设施,阶段转换均应由交警现场确认同意后投入使用,并做好过程养护。
(6)应急预案的评价。应急预案应全面细化并增强针对性,报送辖区安监、交警、公路和高速公路经营单位等部门备案;成立由高速交警、高速路政、经营单位、项目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组成的施工现场安全协调小组,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4 结语
高速公路穿跨越式涉路工程安全评价是为公众出行、公共安全提供保障,同时也是满足未来交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对涉路工程进行安全评价,以减少涉路工程对现有高速公路通行安全、公路结构产生的影响,保障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涉路工程安全评价规范[S].2008.
化妆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形象外观需求,以局部皮肤施用为主的一类日用化工产品,虽然化妆品的定义和覆盖的范围在世界不同国家存在差异,但是不管涵盖的范围如何,化妆品与药品和其它产品相比具有如下特点:化妆品应用的部位是皮肤及其结构,如毛发、指甲、眉毛和牙齿等;化妆品的施用方式不包括口服、吸入、注射和植入;化妆品不针对任何疾病或病理状况;化妆品的功能不仅只是美化、美容或增加香气,而是保护和保持皮肤及附属结构处于良好状态。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间的变迁,化妆品已变成一种持续增长的需要,从原来单一的美化装饰产品演变为卫生用途产品,以及更为复杂的改善皮肤状况和抗衰老的产品。
总体来讲,所有化妆品几乎都是通过外部途径接触人体来使用的,不应该包括药品、医疗器械或生物制品等类似的使用途径。但是化妆品的安全评价不应排除那些偶然会被暴露的情况,如吸入(香水)或吞入(口腔卫生用品)。而且,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产品,都不应对消费者产生不良反应。
化妆品风险分析遵循与其它健康相关产品类似的原则与方法,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个过程。风险评估由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几部分组成。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识别有害物质存在的不确定性,评估在特定的危险因素暴露情况下,有害因子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
一、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是化妆品风险评估的定性阶段,其目的是基于已知的资料和可能的作用模式评价化妆品成分对^可能产生的有害作用,危害识别的资料主要包括四类:化合物理化性质测定和定量构效关系分析、动物毒理学研究、体外试验和人体志愿者研究。
1 理化性质和构效关系
危害识别的第一步是研究分子的内在物理、化学和毒理学特性,以确定该物质是否可能损害人类健康。化妆品成分的化学结构与特性必须明确,对于来源于天然原料的成分,需要提供原料的来源及相关提取和纯化方法。对于直接使用的原料(如石英、矿物和植物粉末),应提供其定性和定量配方资料(包括主要成分、防腐剂、溶剂、缓冲剂和杂质等)。其它物理性质还包括化学物纯度、分子量、杂质或污染物、可溶物、分配系数等。
结构一活性关系对于化妆品的危害识别分析是有用的。在对某一类化学物(如多环芳烃化合物、多氯联苯类和四氯苯丙二英)进行评价时,如果此类化学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有足够的毒理学资料,则可以采用毒性当量的方法来预测人类暴露于类似化学物物对健康的可能危害。
2 动物试验和体外试验
危害识别的绝大多数毒理学数据来自动物试验,试验方法采用国际认可的标准试验方法,如OECD技术指南和我国的《化妆品卫生规范》,通常包括急性毒性、局部毒性、致敏毒性、遗传毒性、生殖和发育、致癌性、靶器官毒性等作用终点。需要指出的是,除皮肤腐蚀、皮肤吸收、光毒性和体外致突变性试验外,目前多数方法仍需使用实验动物。但在动物福利的压力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体外试验方法被开发和验证,以往只能通过动物体内试验才能获得试验数据的方法,逐渐被无需活体动物的体外试验方法或组合试验方法所替代。更加符合人道主义和更加科学合理的组合式或阶梯式的方法应用于化妆品的风险评估过程中。
3 人体志愿者评估
化妆品上市前的人体志愿者资料和上市后的人群不良反应资料对于化妆品安全检验和品质监控都是必要的。化妆品可能引起的局部反应包括刺激、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接触性荨麻疹和紫外线诱发的副作用等。人体志愿者测试还可用于化妆品的皮肤适应性或相容性评估,以证实化妆品用于皮肤或粘膜是无害的。化妆品人体试验主要包括:人类志愿者皮肤相容性研究,潜在皮肤刺激测试和潜在皮肤致敏试验。尽管如此,有关志愿者皮肤测试的资料和人群不良反应的资料还是非常有限。
二、剂量一反应关系评估
剂量一反应关系评估也称为危害特征描述,是危险性评估的定量阶段。通过剂量一反应关系评定确定外源化学物暴露水平与有害效应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动物毒理学试验达到一定的灵敏度,实验剂量必须很高,这是所有毒理学动物试验的预设原则,这一原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用高剂量化学物的动物试验所发现的有害作用究竟对预测人类化妆品低剂量暴露所产生的危害有多大意义。因此,化妆品的危害特征描述可参考其它方法。
1 NOAEL值与基准剂量法
NOAEL(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是风险评估中希望获得的重要参考数据,经典的做法是在重复剂量毒性试验中,以相互间隔的2-4个不同剂量水平的受试物染毒,最高剂量预计可引起明确的毒性现象但不会造成过量致死,而最低剂量则不应产生任何不良反应。经过统计求得NOAEL值或最低可见有害作用水平(LOAEL),以此作为后续风险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的依据。但是NOAEL(或LOAEL)是实验时所测得的两个具体剂量,而不是理论上的真正NOAEL(或LOAEL)。而且试验获得的数据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NOAEL试验的替代方法是所谓的基准剂量法(BMD),这种方法是基于在可观测范围内,建立适当的实验数据的数学模型,由此估计使某种效应增加到一个特定反应水平的剂量,一般选择发生率高出对照5%或10%的剂量。采用基准剂量法意味着风险评估的出发点将不限制在实验选定的其中一个剂量水平,解决了寻找合适剂量水平的问题。用于制定化妆品非致癌物的可接受水平时比传统方法更合理。
2 无阈值效应
对于遗传毒性物或致癌物通常认为是无剂量一效应关系的无阈值效应,对无阈值致癌物,多年来,已提出了许多数学模型被不同监管机构采用,例如采用剂量指标T25(使25%动物在特定组织部位发生肿瘤的慢性剂量率)、TD50(动物标准寿命内致半数动物发生肿瘤的指定靶部位慢性剂量率)等表示致癌效应。为确定化合物的致癌风险首先将动物的剂量描述符转换成人类剂量描述符,然后通过线性外推至实际暴露剂量而确定致癌风险。
三、暴漏评估
暴露评估的目的是表征人体暴露于某种外源物质的规模、范围、频率和持续时间。几乎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暴露评估模式、模型和
流程图。就化妆品而言,较为关注的是所谓“系统暴露剂量(SED)”。根据化妆品的经皮肤吸收结果计算SED,既可以使用含受试成分的化妆品的终产品,考虑皮肤接触表面积和给予次数,以绝对生物利用度表示(ug/Cm2),也可以根据经皮肤吸收百分率表示。如果化妆品配方中加入透皮增强剂或辅料(脂质体)以促进化合物的吸收,如无特殊证据,将假定这一特定组分的生物利用度为100%。因此,了解化妆品配方对化合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对于暴露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四、风险特征描述
典型的风险特征步骤是将暴露评估、危害识别的信息整合为适用于决策或风险管理的建议。在化妆品的安全评估中,研究化妆品的风险特征通常要计算所研究的对象造成人类健康损害的可能性及风险水平。通常由安全系数(Mos)确定。
1 计算安全边界
化妆品成分的MoS值是由NOAEL最低值除以计算得到的SED值得出。通常认为,MoS值至少应达到100方能宣称该物质可安全应用,其依据是从实验动物外推至普通人群(种属间毒代动力学4.0,种属间毒效动力学2.5),再由普通人群推至敏感人群(人个体间毒代动力学3.2,人个体间毒效动力学3.2)。当NOAEL值有效时,用上述方法易于计算判定受试物的特定用途“安全”或“不安全”。但是,需要考虑以下方面:
①大多数化妆品原料的MoS值计算是皮肤接触值与经口NOAEL值比较。这表明,预计化合物接触皮肤(考虑皮肤吸收)后的实际系统利用率是与经口应用的外部剂量水平进行比较,其假定前期是经口吸收值为100%(通常并不是)。此外,由于肝和皮肤生物转化之间可能存在本质的差别,经口和经皮肤暴露受试物的代谢可能不同。
②对于并非日常使用的化妆品成分的MoS计算是否科学存在争议。以染发剂每日使用量估算得到的NOAEL值与按月使用的实际情况相比较,显然会过高估计其风险。
⑧尽管在某些研究中,NOAEL值的选择显而易见,但特定效应是否足以称之为“不良反应”值得商榷。
2 毒理学关注阈值
毒理学关注阈值(TTC)的原则首先在食品和食品添加剂领域得到应用,即建立没有人类明显健康风险的所有化合物的临界暴露阈值。目前的TTC概念结合了对大量化学物质的致癌性、代谢与蓄积、结构警示、内分泌干扰特性、神经毒性、致畸性、发育毒性、致敏性、免疫毒性的知识,共同纳入复杂的决策树以确立适当的TTC值。最近公布了将TTC法应用于化妆品成分安全性评价的可行程序,有关该方法扩大应用的一些重要问题已得以解决,如:
①化妆品成分与原TTC法基于的化学品之间具有(非)相似性;
②化妆品的经皮接触途径的特殊性,皮肤吸收和代谢的差异,暴露频率差异,化妆品间歇使用的特点(如每月应用一次的氧化型染发剂)。妆品而导致的化妆品成分总暴露量的计算(累计暴露)。
④同时接触不同的化妆品成分的可能性。
五 风险管理与风险交流
风险分析的最后阶段是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通常认为风险评估是科学活动,而风险管理是对采取的具体行动作出选择,并不一定需要技术专家参与。风险管理的审议和决策不仅需要考虑风险评估程序推测的潜在不良反应信息,而且还需考虑所设想决策或行动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因此,风险评估者向风险管理者提供建议,清楚地描述有效危险识别的性质、任何默认值使用背后的合理性、进行任何推断的细节和清楚地描述某种方法不确定性等至关重要。
风险分析的过程中,风险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利益相关方和其它公众间的信息交换是相互的和多边的。首先,风险交流将在风险评估者和风险管理者之间进行,然后不同利益相关方和普通公众可以参与。随后的交流时机和程度取决于被调查的问题及其背景。应重视风险交流并需要考虑在风险鉴别领域什么是已知的,何种程度的风险是普通公众可以接受的,因为媒体关注和政治压力均可能影响风险交流的效果。普通消费者的风险认知水平,群体内或群体间的文化和宗教差异,种族、性别和社会经济因素等仍然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六 化妆品风险评价面临的调整
1 废除动物试验
欧盟法规76/768/EC经过多次修订,使欧洲立法者对于化妆品动物试验的态度逐渐清晰,在其第7次修订中(2003/15/EC)明确提出,化妆品的人类健康安全评价要确保不使用实验动物。自2004年3月11日起禁止化妆品成品的动物测试,自2009年3月11日起,禁止使用动物进行化妆品成分或成分组合的急性毒性和局部毒性测试,自2013年3月11日起,禁止化妆品成分或成分组合的慢性毒性试验。这些规定表明,今后化妆品成分和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动物毒性试验只能采用经过验证的替代方法进行。但是经过验证的替代方法非常有限,一方面,有些未经验证的测试方法虽然可与动物试验达到同等的检验水平,但按监管规定尚不可用;另一方面,某些关键的毒性终点,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替代方法(如对于确定NOAEL值)。因此,既要遵守(欧盟)法律的规定和考虑实验动物的福利,又要求对消费者的保护不能降低,这是使得替代方法的研发和验证非常迫切。这成为欧洲化妆品风险评估面临的最重要挑战。
2 人体暴露数据
虽然目前已有一些化妆品人群暴露数据可使用,但这些数据还非常有限,而且无法覆盖所有的产品类型,因此,风险评估者将需要定期评估人群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考虑现有不充分的数据外推的组合,并设置一系列合理的假设(如沐浴油、婴儿滋润乳霜等)。对于某种特殊化妆品类型(儿童产品、纹身液、吸油纸等)仍非常需要收集和统一暴露水平资料。
3 特殊化妆品材料的评估
①矿物质、动植物和生物技术成分:天然产物(动物、植物提取物)和生物技术成份是构成化妆品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明确其来源、制备工艺、提取条件、杂质概况、微生物污染等构成鉴定的主要障碍。
②氧化型染发剂:这些特定化妆品成分通常包括一个双组分系统,包含所谓的“前体”和“耦合剂”以形成氧化反应。这表明染发剂的安全评价应包括对前体、耦合剂、中间物和终产品的充分分析和潜在毒性评估。
③香氛:用于组成化妆品的任何合成制备的或天然来源的化学物质即被认为是化妆品成分,但香水中香料和芳香成分却不是。此外,作为香料和芳香成分的溶剂或载体的严格定量的材料也不视为化妆品成分。因此,法规对于复杂香味混合物要求鉴别的范围仅限于收载入化妆品禁限用物质清单的物质。显然,化妆品中香氛成分的风险是被低估了。
④环境污染物: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环境的持续恶化压力,也使得包括化妆品在内的日用消费品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污染物的影响,对于化妆品中日益增多的自然带入(污染物)的残留水平,如二恶烷、重金属等,对于其危害程度、安全限量仍无定论。2001年,化妆品潜在的致内分泌干扰紊乱作用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如某些紫外线吸收剂、肽酸酯、持续环境污染物(多氯联苯)等。目前认为这些干扰物的暴露水平很低,而且比暴露于食物中已知的“类雌激素”物质(类黄酮)低得多,并未发现化妆品中的紫外线吸收剂对人体产生雌激素样作用。但对于数种每日使用的化妆品中可能含有的不同内分泌干扰物的累积效应,如何评估其危害性仍有待研究。
⑤纳米微粒:化妆品中新型纳米微粒和纳米物质的应用已引起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的关注,对于可溶性/可生物降解纳米粒子(如脂质体,纳米乳剂)与那些可能引发健康问题的不溶性纳米微粒(如TiO.,ZnO)应区别对待的观点。对于水溶性/生物降解物质,假设基于质量指标的风险评估的传统方法已经足够,但对于不溶性纳米微粒,粒子数、表面积、分布等指标对其毒性风险的影响不容忽视。现行的毒性试验方法是否能满足纳米微粒的安全评价的需要还有存在争议,这些标准化的体内试验或替代方法对于纳米材料的适用性需要重新评估。
4 人体试验的伦理约束
废除动物试验就需要增加人体试验,因为并不是每个替代方法都可获得足够的人类暴露预测值。人体适应性安全测试有时是必要的,但应考虑伦理问题。就人类志愿者测试的必要性,通常认为只有当基于动物和/或替代方法的化妆品所有成分及成品的毒理学资料有效且均证实有利时,方可考虑人类兼容性测试,而且人体试验不应视一为是动物使用的替代。
5 全成分标识和知情权声明
世界各国的化妆品管理法规,均将消费者知情权放在重要的位置给予考虑,使消费者知情的首选种方式是适当的化妆品标识。欧盟化妆品法规要求化妆品的包装和容器上须标明适应症。2007年,我国《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化妆品标注全成份表。这些标签规定为消费者提供了有用信息,然而,全成份标识的程序、程度有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仍有待明确。
中图分类号:R28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2-0087-02
人们使用药物治疗疾病,所用的药物往往不止一种,而经常是2~3种药物同时使用,或者混合使用,不同的药物混合在一起,由于它们各自的理化性质不同,容易产生对患者不利的影响。通过对近年来临床关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道,归纳出以下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成因
1.1中药注射剂内在质量不稳定中药在我国的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药的品种及化学成分极其复杂,由于中药原材料受产地、土质、气候等条件影响,使得中药材的质量存在不稳定性。从而使运用现代工艺加工生产的中药注射剂,在制备工艺方面产生诸多影响因素,而且各个厂家的不同制备工艺生产的中药注射剂,由于纯度不同含量差异,往往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以至于其中的原因也较为复杂。例如某些含有动植物蛋白成分的中药注射剂,可直接致人过敏;某些小分子化学物质半抗原,则需要与人体蛋白质结合,才能使人致敏。
1.2中药注射剂使用不规范有些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是由于使用不规范而造成的。例如配伍不当、加药方式错误、输液速度控制失当等。不同的药物混在一起时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如析出、分离等。在这种情况下,药物的原来物理性不再存在,其疗效也就受到影响。有些配伍不当会产生药物沉淀,而沉淀现象往往容易被忽视,使用后易引起患者输注部位血管堵塞,导致过敏,严重者会造成心、肝、肾等器官的损害。
1.3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混乱由于中药种类、适应症、疗效期限及生产厂家等众多原因,使得中药注射剂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指导标准,致使在众多的注射剂中,部分标准品测定中的有效成分,在其他同样的品种中却测不到标准品的成分,甚至有些品质缺少原料标准。
1.4患者个体差异患者个体差异性亦是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之一。过敏反应的发生,个体间差异很大。有些过敏体质的人,会对很多抗原物质产生过敏,因而过敏反应发生与否,机体的反应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2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
科学、有效地控制中药注射剂的品质,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应从加强中药化学物质基础研究,建立更为严格的品质标准,在生产中推广现代工艺技术,在临床中注意在理论指导下使用、建立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提高中药注射剂品质。其质量控制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2.1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方面加强中药注射剂内含物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各批成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均一性。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特别是建立复方中药注射剂中每味药的含量测定。加强质量标准研究,提高质量可控水平,将动物致敏试验列入品质标准。加强药物间作用机理的研究,细化药品说明书。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不明确,体内代谢过程复杂,作用机理不清晰,相对于化学药品而言,中药注射剂说明书简单、模糊,对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配伍禁忌应尽量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供使用者参考。开发研究中药注射液单一成分的研究,逐渐取代复方制剂。已经报道引起不良反应严重的药味、非药典药味、一些难溶性矿物质和富含异种蛋白的动物药及树脂类药,尽量不入方。
2.2原材料安全性控制方面中药注射剂中所使用的原、辅料的安全性影响较大。原材料来源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是影响中药注射剂内在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辅料对剂型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能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优劣和药效的释放。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遵循GMP原则,通过控制药材采购、重视质量检验,从源头保障产品质量,同时选择优质优化的辅料,为保证中药注射剂质量稳定、安全有效提供物质基础。
生产工艺的先进性与稳定性是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中药注射剂中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是其疗效的物质基础,因此对中药材的筛选、提取、纯化、浓缩等系列生产工艺研究和质量标准研究,直接决定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以及长远的市场发展。选择合理的工艺路线关系到有效成分的提取,也关系到制剂的稳定性问题。
3使用者操作控制
3.1改变贮存条件有些药剂在患者使用过程中,由于贮存条件如温度、空气、水、二氧化碳、光线等的影响会加速沉淀、变色或分解,故应在密闭及避光的条件下贮存。
3.2改变调配次序改变调配次序常可克服一些不应产生的不良反应。在很多溶液中,混合次序均能影响生产工序的繁简与成品的质量。应该严格控制其混合的次序。
3.3改变溶剂或添加助溶剂改变溶剂容量或改变混合溶剂,可以防止或延缓溶剂液的析出沉淀或分层。
3.4调整溶液的pH值氢离子浓度的改变,往往能使一些
药物的氧化、水解或降解等作用加速或延缓,从而影响很多药物的稳定性。
3.5改变有效成分或改变剂型注射液之间容易产生物理化学配伍禁忌的品种,通常不能配伍使用,可分别注射,或建议医生改用其他注射液进行治疗。
3.6控制滴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滴速有关。过快会导致药物局部浓度过高,而且使不溶性微粒在毛细管内聚集堵塞而导致头晕、疼痛、刺激性皮炎等;还可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加重心脏负荷,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还可导致血药浓度升高过快,超过安全范围而产生毒性作用;高渗溶液输入速度过快时,可引起短暂的低血压,反之,滴速过慢,血液浓度低于应有的治疗浓度,则达不到治疗效果。为此,一定要控制滴速。年老体弱、婴幼儿、颅脑、心肺疾病患者均宜以缓慢的速度滴入。
4结语
关键词:油库;DOW指数法;安全评价;火灾爆炸指数
Abstract: This paper does the initial evaluation for the oil depot storage area in Zhou kou, Henan by using the DOW index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storage area status, it determines the process unit risk coefficient and fire explosion index, forecasts the fire and explosion danger degree in the storage tank area. According to the oil depot safety measures, it determines the safety compensating coeffici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pensation fire explosion index concept, and on its basis, it introduces the safety check table, fire explosion index assessment and system safety analysis these three stages safety evaluation methods.
Key words: oil depot; DOW index; safety evaluation; fire explosion index
中图分类号:V351.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前言
油库存在大量易燃易爆品,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概率相对较高,且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火灾蔓延速度快,扑救困难,损失严重。应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对油库进行安全评价,并采取有效地措施降低油库的火灾爆炸危险性,是目前油库安全研究的重点内容。
DOW指数法是油库安全评价常用方法之一。郑贤斌、张景林、蔡立勇、陈学锋等人均运用DOW指数法对油库进行了安全评价[1-4]。
但是DOW指数法是对生产过程、工艺装置、物质自身的危险性进行评价,而事实上还必须考虑影响事故发生的其它因素,特别是外部因素,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是DOW指数方法的空白[1]。
本文应用DOW指数法对河南周口某油库储罐区(以下简称周口油库储罐区)进行安全评价,同时,为弥补DOW指数法的不足,在DOW指数法的基础上引入安全检查表-火灾爆炸指数评价-系统安全分析三阶段安全评价法。
1周口油库DOW指数法安全评价`
1.1 DOW指数法安全评价程序[2]
DOW指数法是以工艺过程中物料的火灾爆炸潜在危险性为基础,结合工艺条件物料量等因素求取火灾、爆炸指数,进而可求出经济损失的大小,以经济损失评价生产装置的安全性。
1.2周口油库储油概况
该油库的储罐区现有立式钢制内浮顶罐9座,固定顶罐14座,共计23座,总储存量为41600万m³,其中车用汽油组分油和和轻柴油储量合计37000 m³,约占总储量的88.94%。
1.3确定评价单元物质系数
物质系数MF是表述物质由燃烧或其他化学反应引起火灾、爆炸时释放能量大小的内在特性,是一个最基础的数值。该评价单元存在的危险物质为柴油和汽油,物质系数以“存在的最危险物质”原则来确定[3],因而物质系数按汽油来选取。汽油闪点为-50℃,可燃性NF=3,化学不稳定性NR=0,通过查取《物质系数表》,可知汽油的物质系数MF=16。
1.4暴露区域面积的确定
暴露半径:R= F&FI×0.84×0.3048m/ft= 43.12m
暴露面积:S=πR2= 5,837.17m2
暴露区域意味着其内的设备将会暴露在本单元发生的火灾或爆炸环境中。为了评价这些设备在火灾、爆炸中遭受的损坏,要考虑实际影响的体积。该体积是围绕着工艺单元的圆柱体的体积,其面积是暴露区域,高度相当于暴露半径。该体积表征了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生产单元所承受风险的大小。
1.5危害系数DF的确定
危害系数是由单元危险系数(F3)和物质系数(MF)按《单元危害系数计算图》来确定的,它代表了单元中物料泄漏或反应能量释放所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的综合效应。由F3=8,MF=16,查表得DF为0.68,它表示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其影响区域内68%将遭到破坏。
1.6最大可能财产损失(基本MPPD)
最大可能财产损失,即基本MPPD为暴露区域的更换价值与危害系数之积, 由于事故影响范围内的财产更换价值估计有困难,所以一般只评价到影响面积即可[4]。
1.7安全补偿系数的确定
安全措施补偿系数是指采取安全措施以预防严重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的概率和危险性,根据火灾爆炸指数法的规定,安全措施有三类,即工艺控制安全措施C1,物质隔离安全措施C2及防火安全措施C3。
1.8实际最大可能财产损失(实际MPPD)
实际MPPD=基本MPPD×C,亦即,采取安全补偿措施之后,该单元一旦发生火灾其财产损失将会降为原来的0.47倍。
2安全检查表-火灾爆炸指数评价-系统安全分析三阶段安全评价法
油罐区油罐一般均匀分布,因此可假设暴露区域内财产值均匀分布,暴露区域面积S与最大可能财产损失成正比。记作:基本MPPD∝S。
因为
所以MPPD∝(F&FI)2,即F&FI∝(基本MPPD)1/2。
设F&FI’为采取安全补偿措施后的火灾爆炸指数,简称补偿火灾爆炸指数,则补偿火灾爆炸指数F&FI’∝(实际MPPD)1/2。
因为(实际MPPD×C)1/2=(基本MPPD)1/2×C1/2
所以补偿火灾系数F&FI’/F&FI= C1/2 ,即F&FI’=F&FI× C1/2。
据此计算周口油库补偿火灾爆炸指数F&FI’=F&FI× C1/2=128×0.471/2=88,查表4可知,火灾爆炸危险等级由很大降为较轻。
引入补偿火灾爆炸指数F&FI’概念,能够将评价单元固有火灾爆炸指数与安全补偿系数联系起来,量化安全补偿系数对火灾爆炸风险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引入安全安全检查表-火灾爆炸指数评价-系统安全分析三阶段安全评价法。此法由用于光气及光气化产品企业的安全安全检查表-危险指数评价-系统安全分析三阶段安全评价法[5]演化而来。油库安全安全检查表-火灾爆炸指数评价-系统安全分析三阶段安全评价法流程如下:
第一阶段采用安全检查表检查油库区全区性危险因素,以消除重大隐患。
第二阶段用DOW指数法进行评价,计算补偿火灾爆炸指数F&FI’,确定危险等级,避免出现非常危险的状态。此阶段考虑安全补偿措施,有利于激励油库管理人员积极采用安全补偿措施。
第三阶段采用事件树(ETA)、危害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找出消除重大危险的有效途径。
此方法其实是一个安全评价体系,综合了多种评价方法,篇幅所限,此处不再展开。
3结语
3.1通过DOW指数法分析可见,周口油库一旦发生火灾,其最大危害半径为43.12m,最大影响区域面积为5,837.17m2,火灾爆炸指数F&FI为128,危险等级很大。采取安全补偿措施后,安全补偿系数为0.47,一旦发生火灾其实际最大财产损失将降为未采取安全补偿措施的0.47倍。
3.2在暴露区内财产更换价值估计有困难的情况下,为量化安全补偿措施对降低油库火灾爆炸危险的作用,引入补偿火灾爆炸指数F&FI’,F&FI’=F&FI× C1/2。周口油库补偿火灾爆炸指数F&FI’为88,火灾爆炸危险等级由很大降为较轻。可见周口油库采取的安全补偿措施是十分有效的。
3.3为弥补DOW指数法的不足,引入安全检查表-火灾爆炸指数评价-系统安全分析三阶段安全评价法,此方法融合了安全检查表、DOW指数法安全评价和安全系统分析,既能全面检查全区性危险因素又能避免出现非常危险的状态,同时还可找出消除重大危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郑贤斌与李自力, DOW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在油库中的应用. 油气储运, 2003. 22(5).
[2] 张景林,崔国璋.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3] 蔡立勇,C. Liyong. DOW评价法在贵州某油库安全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石油化工应用, 2010. 29(6).
[4]. 陈学锋等, DOW分析法在石油库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天然气与石油, 2006. 24(1).
关键词: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指数 行业 安全评价
1 引言
"十五"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总体情况依然严峻,特大、重大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对人民的生产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煤矿行业、建筑业、一般商贸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安全生产事故占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90%以上,提高以上4个重要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而客观的对行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评价,对同行业不同地区以及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做个比较,有利于行业相关部门及时查漏补缺,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已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整个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安全生产的发展。
2 重要行业安全生产状况评价方案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为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对管理对象进行科学评价(排行榜)提供依据;
企业更准确的了解自身安全生产状况和行业中所处位置;
动态的反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变化;有利于行业(企业)采取更有效的安全生产措施;
满足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对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考核要求,以及行业(企业)对下属单位的考核要求,
有利于企业在行业内形成安全生产良性竞争机制,促进企业和整个行业安全生产发展。
4事故综合当量指数及其特点
4.1 事故综合当量指数
事故综合当量指数:事故当量指标的综合函数,将安全生产的各项事故指标综合计算,综合反映某个地区、行业的安全综合状况。基本定义是:
K =F(f,b,r,l,P,G)
或=[∑(Xi/Xi综合)]×100/n
或=[∑Di(Xi/Xi综合)]×100/n
或=[fP/fP综合+fG/fG综合]×D×100/2
式中:f-死亡率指标;b-受伤率指标;r-职业病发生病率指标;l-损失率指标;P-人员指标;G-GDP指标;Di-指标修正系数,可根据经济水平(人均GDP)、行业结构(从业人员结构比例或产业经济比例)、劳动生产率或完成生产经营计划率等确定;Xi-考核或评价依据的第i项事故指标;Xi综合-考核或评价依据的第i项区域或行业平均(背景)事故指标;n-参与测量事故综合当量指数的指标数。
4.2事故综合当量指数的特点
事故综合当量指数具有无量纲性、相对性的特点,可以满足企业(行业)间、地区间的安全生产状况的比较和排行。安全生产事故的基本要素为死亡、受伤、职业病和经济损失四项,事故综合指数能够涵盖事故的所有因素及所有事故指标,因此,事故综合当量指数理论完全能够满足对行业业安全生产综合状况评价的目的及要求。
5重要行业安全生产状况评价方案设计
应用事故综合当量指数模型和行业特征来进行行业排行榜的设计,综合考虑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死亡人数和伤害人数,损失工时和事故损失的影响,采用各行业相对流行和适合的指标,具体排行方案设计如下:
5.1煤矿行业评价方案
1)方案一
指标选择: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工时伤害频率、10万人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
方案特点:各指标反映的相对独立、也相对全面,从事故起数、伤害、死亡、产值的影响综合反映了安全状况,排行就按照综合当量指数结果排序。该五项指标综合反映了绝对指标、相对指标的影响,且数据之间不相互重复,具有各个行业通用的优点,但是绝对指标进行事故统计分析时,往往有一定局限性,容易形成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多的地区,事故亦多、安全状况亦差的表象,而且本方案不能反映行业的特征和差异,因此,可以作为基本通用的排行方案。
2)方案二
指标选择: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吨煤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10万人死亡率、千人负伤率。
方案特点:该五项指标涵盖了绝对指标、相对人员、相对产值、相对产量的影响,具备煤炭行业特色,煤炭事故指标被突出地显示出来,且百万吨煤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等指标是煤炭行业常用的指标,该方案能够用来较好地反映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较好。
5.2建筑行业评价方案
1)方案一
指标选择: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工时伤害频率、人均损失工日、千人负伤率、10万人死亡率。
方案特点:主要基于建筑行业的特点,主要考虑相对人员伤亡的指标,在这五个指标中,一个绝对指标,四个相对指标,能比较合理地反映建筑施工的安全事故对人员的伤害,但是缺少了其它经济、产值上的考虑。
2)方案二
指标选择:亿元产值死亡率、人均损失工日、千人负伤率、10万人死亡率。
方案特点:综合考虑又兼具行业特色,绝对指标未参与测算;兼具人、损失工日、产值的影响,且相对人员指标比重也未忽略,从而能综合考虑地区差异,比较平衡。
3)方案三
指标选择:全部事故起数、全部事故死亡人数、三级事故起数、三级事故死亡人数、百亿元产值死亡率。
方案特点:以目前统计的数据指标为排行参照指标数据便于收集,且统计数据准确,结果更加可靠。且参考了建筑上的三级事故影响,比较实用方便。但考虑因素较少,着重死亡的人数,有一定的局限性。
5.3一般商贸
一般商贸行业主要不是高危行业,当范围广、伤害类型多
1)方案一
指标选择: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工时伤害频率、10万人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
方案特点:该五项指标综合反映了绝对指标、相对指标的影响,且数据之间不相互重复,具有各个行业通用的优点,但是不具备行业专项排行的需要,因此,可以作为基本通用的排行方案。
2)方案二
指标选择:经济损失量、亿元产值死亡率、万人损失率、人均损失工日、百万工日伤害频率、火灾10万人死亡率。加入考虑了火灾的因素。
方案特点:从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损失工日、火灾死亡率等可以反映一般商贸的安全状况,且绝对指标一个,其余为相对指标,均衡反映地区发展的差异。
5.4交通行业
1)方案一
指标选择: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工时伤害频率、10万人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
方案特点:各指标反映的相对独立、也就相对全面,从事故起数、伤害、死亡、产值的影响综合反映了安全状况,排行就按照综合当量指数结果排序。
该五项指标综合反映了绝对指标、相对指标的影响,且数据之间不相互重复,具有各个行业通用的优点,但是不具备行业专项排行的需要,因此,可以作为基本通用的排行方案。
2)方案二
指标选择:一般交通运输企业事故死亡人数、万时死亡率、亿客公里死亡率、万车死亡率。对于民航得修正补充百万架次事故率、万时征候率变成六项指标;对于铁路修正补充百万车次事故率、万时事故率变为六项指标。
方案特点:四项指标具备鲜明的行业特色;但是综合的道路交通,对于民航、铁路进行修正,加上行业指标,最后进行综合当量指数统计,排序。
3)方案三
指标选择:道路报警亭达标率、应急救援等待时间、道路监视器配备率、一级公路覆盖率、亿客公里死亡率、万车死亡率。
方案特点:从交通基础设施和保障系统来反映与事故率的关系从交通事故基础原因出发,归纳总结出指标,从而反映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事故发生率的关系,进行排行的时候更能使优势地区优势,劣势地区劣势,也就通过排行结果夸大了各地区交通设施情况的差异,达到提示和警示的作用。
6 应用举例
以建筑行业为例,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值,对2005全国建筑事故统计应用与建筑行业排行方案三,结果如下表。
表 2005全国建筑事故统计表
地区 全部事故 三级事故 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人/百亿元) 五项指标综合当量指数
综合排序 事故起数(起) 死亡情况(人) 事故起数(起) 死亡情况(人)
标准值 36 43 3 12 3.43
山西省 1 4 5 0 0 0.63 8.23
江西省 2 16 17 0 0 3.13 35.04
重庆市 3 19 21 0 0 2.68 35.93
吉林省 4 18 18 0 0 3.71 40.00
湖南省 5 23 28 1 4 2.38 53.00
福建省 6 32 32 0 0 3.98 55.87
天津市 7 10 18 2 9 2.48 56.73
内蒙区 8 14 18 1 4 4.91 58.13
宁夏区 9 8 10 0 0 9.00 61.59
西藏区 10 1 3 1 3 8.44 62.85
山东省 11 28 35 2 7 1.41 65.03
广西区 12 27 28 0 0 6.83 67.83
湖北省 13 34 42 1 3 3.37 69.72
陕西省 14 28 32 1 4 5.39 75.18
海南省 15 8 8 0 0 13.45 86.62
河南省 16 26 35 3 10 3.31 86.72
河北省 17 41 44 2 6 3.47 86.80
安徽省 18 38 43 2 7 4.47 92.19
上海市 19 71 74 0 0 3.91 96.66
青海省 20 12 13 0 0 14.79 98.98
新疆区 21 35 37 0 0 10.78 99.51
北京市 22 60 71 1 8 3.75 108.21
浙江省 23 72 78 2 6 1.69 109.46
云南省 24 52 54 0 0 10.76 116.72
辽宁省 25 42 58 4 17 3.94 128.28
贵州省 26 33 38 1 4 14.59 134.43
黑龙江 27 49 58 3 9 10.13 148.29
甘肃省 28 35 42 2 7 15.20 152.61
四川省 29 51 72 4 22 4.87 153.55
广东省 30 70 84 4 16 4.06 154.98
江苏省 31 58 77 6 24 1.76 158.32
注:2005年全国建筑事故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关于印发《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2005年度)》的通知 中附件三:2005年全国建筑施工事故统计表。 文号:建质函【2006】68号
7 结论
(1) 评价方案能够科学、客观的反映各行业的安全生产综合状况。
(2)评价结果点反映了同行业不同地区或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安全生产横向对比情况。
(3) 在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指标体系的合理权重值,以得到更加科学的评价结果。
(4) 各评价虽然是针对不同行业设计的,但是对于评价国家或一个地区总体的安全生产状况也可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 罗云. 安全经济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 裴晶晶. 安全事故当量指数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5月.
[3] 彭成. 世界主要国家职业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与安全状况比较.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 《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课题组. 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综合报告, 2003年2月.
[5] 郭咸纲. G当量—关于管理最优境界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6] 任智刚, 刘铁民, 周建新. 企业分级监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3.
关键词: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指数;行业;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56-02
1 引言
“十五”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但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总体情况依然严峻,特大、重大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对人民的生产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煤矿行业、建筑业、一般商贸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安全生产事故占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90%以上,提高以上4个重要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而客观的对行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评价,对同行业不同地区以及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做个比较,有利于行业相关部门及时查漏补缺,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整个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安全生产的发展。
2 重要行业安全生产状况评价方案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为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对管理对象进行科学评价(排行榜)提供依据;企业更准确的了解自身安全生产状况和行业中所处位置;动态的反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变化,有利于行业(企业)采取更有效的安全生产措施;满足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对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考核要求;以及行业(企业)对下属单位的考核要求;有利于企业在行业内形成安全生产良性竞争机制,促进企业和整个行业安全生产发展。
3 事故综合当量指数及其特点
3.1 事故综合当量指数
事故综合当量指数:事故当量指标的综合函数,将安全生产的各项事故指标综合计算,综合反映某个地区、行业的安全综合状况。基本定义是:
式中:f-死亡率指标;b-受伤率指标;r-职业病发生病率指标;l-损失率指标;P-人员指标;G-GDP指标;Di-指标修正系数,可根据经济水平(人均GDP)、行业结构(从业人员结构比例或产业经济比例)、劳动生产率或完成生产经营计划率等确定;Xi-考核或评价依据的第i项事故指标;Xi综合-考核或评价依据的第i项区域或行业平均(背景)事故指标;n-参与测量事故综合当量指数的指标数。
3.2 事故综合当量指数的特点
事故综合当量指数具有无量纲性、相对性的特点,可以满足企业(行业)间、地区间的安全生产状况的比较和排行。安全生产事故的基本要素为死亡、受伤、职业病和经济损失四项,事故综合指数能够涵盖事故的所有因素及所有事故指标,因此,事故综合当量指数理论完全能够满足对行业业安全生产综合状况评价的目的及要求。
4 重要行业安全生产状况评价方案设计
应用事故综合当量指数模型和行业特征来进行行业排行榜的设计,综合考虑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死亡人数和伤害人数,损失工时和事故损失的影响,采用各行业相对流行和适合的指标,具体排行方案设计如下:
4.1 煤矿行业评价方案
(1)方案一。
指标选择: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工时伤害频率、10万人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
方案特点:各指标反映的相对独立、也相对全面,从事故起数、伤害、死亡、产值的影响综合反映了安全状况,排行就按照综合当量指数结果排序。该五项指标综合反映了绝对指标、相对指标的影响,且数据之间不相互重复,具有各个行业通用的优点。但是绝对指标进行事故统计分析时,往往有一定局限性,容易形成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多的地区,事故亦多、安全状况亦差的表象,而且本方案不能反映行业的特征和差异,因此,可以作为基本通用的排行方案。
(2)方案二。
指标选择: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吨煤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10万人死亡率、千人负伤率。
方案特点:该五项指标涵盖了绝对指标、相对人员、相对产值、相对产量的影响,具备煤炭行业特色,煤炭事故指标被突出地显示出来,且百万吨煤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等指标是煤炭行业常用的指标,该方案能够用来较好地反映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状况。
4.2 建筑行业评价方案
(1)方案一。指标选择: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工时伤害频率、人均损失工日、千人负伤率、10万人死亡率。
方案特点:主要基于建筑行业的特点,主要考虑相对人员伤亡的指标,在这五个指标中,一个绝对指标,四个相对指标,能比较合理地反映建筑施工的安全事故对人员的伤害,但是缺少了其它经济、产值上的考虑。
(2)方案二。指标选择:亿元产值死亡率、人均损失工日、千人负伤率、10万人死亡率。
方案特点:综合考虑又兼具行业特色,绝对指标未参与测算;兼具人、损失工日、产值的影响,且相对人员指标比重也未忽略,从而能综合考虑地区差异,比较平衡。
(3)方案三。指标选择:全部事故起数、全部事故死亡人数、三级事故起数、三级事故死亡人数、百亿元产值死亡率。
方案特点:以目前统计的数据指标为排行参照指标数据便于收集,且统计数据准确,结果更加可靠。且参考了建筑上的三级事故影响,比较实用方便。但考虑因素较少,着重死亡的人数,有一定的局限性。
4.3 一般商贸
(1)方案一。指标选择: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工时伤害频率、10万人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
方案特点:该五项指标综合反映了绝对指标、相对指标的影响,且数据之间不相互重复,具有各个行业通用的优点,但是不具备行业专项排行的需要,因此,可以作为基本通用的排行方案。
(2)方案二。指标选择:经济损失量、亿元产值死亡率、万人损失率、人均损失工日、百万工日伤害频率、火灾10万人死亡率。加入考虑了火灾的因素。
方案特点:从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损失工日、火灾死亡率等可以反映一般商贸的安全状况,且绝对指标一个,其余为相对指标,均衡反映地区发展的差异。
4.4 交通行业
(1)方案一。指标选择: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工时伤害频率、10万人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
方案特点:各指标反映的相对独立、也就相对全面,从事故起数、伤害、死亡、产值的影响综合反映了安全状况,排行就按照综合当量指数结果排序。
该五项指标综合反映了绝对指标、相对指标的影响,且数据之间不相互重复,具有各个行业通用的优点,但是不具备行业专项排行的需要,因此,可以作为基本通用的排行方案。
(2)方案二。指标选择:一般交通运输企业事故死亡人数、万时死亡率、亿客公里死亡率、万车死亡率。对于民航得修正补充百万架次事故率、万时征候率变成六项指标;对于铁路修正补充百万车次事故率、万时事故率变为六项指标。
方案特点:四项指标具备鲜明的行业特色,但是综合的道路交通,对于民航、铁路进行修正,加上行业指标,最后进行综合当量指数统计,排序。
(3)方案三。指标选择:道路报警亭达标率、应急救援等待时间、道路监视器配备率、一级公路覆盖率、亿客公里死亡率、万车死亡率。
方案特点:从交通基础设施和保障系统来反映与事故率的关系从交通事故基础原因出发,归纳总结出指标,从而反映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事故发生率的关系,进行排行的时候更能使优势地区优势,劣势地区劣势,也就通过排行结果夸大了各地区交通设施情况的差异,达到提示和警示的作用。
5 应用举例
以建筑行业为例,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值,对2005全国建筑事故统计应用与建筑行业排行方案三,结果如下表。
注:2005年全国建筑事故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关于印发《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2005年度)》的通知 中附件三:2005年全国建筑施工事故统计表。文号:建质函【2006】68号
6 结论
(1) 评价方案能够科学、客观的反映各行业的安全生产综合状况。
(2)评价结果反映了同行业不同地区或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安全生产横向对比情况。
(3) 在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指标体系的合理权重值,以得到更加科学的评价结果。
(4) 各评价虽然是针对不同行业设计的,但是对于评价国家或一个地区总体的安全生产状况也可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罗云. 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关键词: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不完全抗体
交叉配血是临床输血前必须做的红细胞系统的配合性试验,以确定受者和供者血液中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盐水配血法仅用于检查ABO血型系统的IgM血型抗体是否相配,不能检出不相配的IgG血型抗体。凝聚胺法是临床常用的配血方法,传统的抗人球蛋白法被认为配血结果最准确,本次研究用新型的微柱凝胶配血法与凝聚胺法作比较,并使用传统抗球蛋白法作对比鉴定,判断其临床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配血卡、专用离心机及孵育器为长春博迅公司产品,广谱抗人球蛋白由上海血液中心提供,凝聚胺试剂来自珠海贝索生物技术公司。普通血清离心机,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
1.2标本 为附院2014年7月~2015年2月需输血患者600例,其中男353例,女247例,年龄 16~82岁,平均年龄为(41.6±8.5)岁,用含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2 ml。供血者血样由市中心血站提供。
1.3方法 微柱凝胶卡配血操作为制备受血者和供血者1.0%的红细胞悬液;凝胶卡编号主测加供者红细胞悬液和患者的血浆, 次测加受者红细胞悬液和供者的血浆,37℃于孵育器中孵育15 min,之后将其放入专用卡式离心机中离心5 min并判读结果。离心后红细胞在微柱中间或上方沉积为阳性, 离心后红细胞沉积在微柱底层为阴性。凝聚胺法和传统抗人球蛋白配血参照试剂说明书。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6.0软件,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
2结果
微柱凝胶配血有16例(2.67%)主测或次测出现凝集,凝聚胺配血有11例(1.83%)主测或次测出现凝集。对所有配血不合血样用传统抗球蛋白法配血对比凝聚胺法均为阳性,微柱法有15例配血符合。结果表明微柱凝胶配血法在不完全抗体配血不合检出率上高于凝聚胺法;微柱法配血有一例假阳性经查为标本因素,微柱凝胶卡法与传统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交叉配血中要求所用检测方法可将具有临床意义的所有抗体成功检出,从而为输血安全型提供保证,而抗人球蛋白法和凝聚胺法是我国目前最常采用的可将IgG与IgM抗体同时检出的交叉配血方法[1]。抗人球蛋白法是现阶段不规则抗体经典测定方法,具有较高准确性[2],然而操作较繁琐,需多次洗涤,需要时间长,试剂较贵,故始终未能成为临床常规的配血检测手段。
凝聚胺法是临床上使用的新型试验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的特点[3]。其原理为凝聚胺是一种高价阳离子季铵盐多聚物,溶解后产生正电荷,可中和红细胞表面带负电荷的唾液酸,减少细胞间排斥力,使红细胞发生非特异性凝集。正常红细胞可引起非特异性凝集为可逆性的,如果是抗体致敏红细胞被凝聚胺凝集,则是特异性的不可逆的凝集。但如果红细胞被相应的抗体致敏,则会被凝聚胺凝结,凝集就不会散开,试验结果为阳性。但凝聚胺法会受到肝素、冷凝集等因素影响,操作人员在判断结果时需具备一定经验,灵敏度较低, 同时对操作者技术要求也较高,这就导致判断结果时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在一些时候还需借助于抗人球蛋白法确认结果[4]。
微柱凝胶技术可以筛查不规则抗体的存在,大大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成为国际公认的安全输血的推荐方法[5]。其原理是抗原抗体反应和凝胶过滤技术结合而成, 通过对凝胶浓度加以调节, 对凝胶间隙大小进行控制, 促使其间隙只能通过游离红细胞, 致使聚集红细胞与游离红细胞充分分离。如果离心后红细胞在凝胶管中间或上部聚集, 说明其已凝聚, 检测结果为阳性, 若其只出现在凝胶管底部, 则说明其未出现凝集凝聚, 检测结果为阴性。但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一些因素影响,如受者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或供者血液抗凝不好含有凝集小块通过微柱时可导致假阳性[6]。
本次研究表明微柱凝胶检出不相配合血液敏感性高于凝聚胺法,与传统抗球蛋白法符合性更高,且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标准化、对检验技能要求低、结果稳定、易于保存且可自动化等优点,适合各级医院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和平,林国跃,杜晓璐,等.肝素对聚凝胺法交叉配血的干扰与处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171.
[2]周建月,韦喜敢,梁春峰,等.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结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34):3503-3505.
[3]许丽影.观察微柱凝胶技术在临床配血标本检测及临床输血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66-67.
[4]刘静.微柱凝胶技术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7):271-272.
【关键词】单纯性肛瘘;隧道式拖线术;临床疗效
肛瘘是肛肠科常见疾病,是指肛腺感染化脓后形成连通直肠肛管和肛周皮肤的瘘道性疾病,瘘管因肛腺感染而导致肛周脓肿反复发作,脓腔遗留而成。临床一旦确诊应采取及时的治疗,单纯药物难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手术是根治的最主要、有效方法[1]。我院近年来开展隧道式拖线术治疗单纯性肛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72例单纯性肛瘘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2年第七届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定的肛瘘分类及诊断标准,排除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妊娠及哺乳期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45.7±2.6)岁,低位单纯性肛瘘31例,高位单纯性肛瘘5例,外口距肛缘1.2-5.3cm。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46.3±2.8)岁,低位单纯性肛瘘28例,高位单纯性肛瘘8例,外口距肛缘1.4-5.7cm。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肛瘘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行隧道式拖线术治疗,使用银质球头探针于外口探入,明确内口的位置,贯穿内外口,并使用硬刮匙清理患者内口和管道之内的坏死组织。使用球头探针把十股医用丝线引入主管道内,并在其两端进行打结,使丝线保持呈松弛状态。术后对伤口进行换药,2次/d,将丝线拖入瘘管,拖线蚀管10-14d,待引流创面无明显脓性分泌物后撤除丝线,使用垫棉压迫方法,直到患者创面愈合为止。对照组患者采取切开挂线治疗,使用银质球头探针在患者外口位置实施探入,低位肛瘘患者切开全部管道,呈双“V”形以利于引流,高位肛瘘患者沿外口切至齿线上0.5cm,上部组织用橡皮筋挂线,下部处理方式同低位肛瘘患者。术后每日换药2次,并将油纱填入低位肛瘘患者创面,直至创面愈合。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
1.3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创面完全愈合,随访6个月未复发;好转: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创面愈合良好,随访6个月未复发;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未改善,创面未愈合,随访6个月有复发。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χ±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时间为(21.2±6.8)d,少于对照组患者的(29.6±10.1)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括约肌功能不全、大便失禁、局部瘢痕形成以及狭窄等并发症。
3讨论
以往临床治疗单纯性肛瘘主要以瘘管切开挂线术治疗为主,但术中仅切开瘘管,并没有切除病变的腺、肛隐窝、腺导管,因此术后容易复发[2]。此外术口敞开暴露,创面相对较大,因此创面愈合时间较长。
本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式拖线术治疗和切开挂线治疗单纯性肛瘘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但隧道式拖线术治疗组患者的治愈时间较切开挂线治疗组患者有显著缩短(P
综上所述,隧道式拖线术治疗单纯性肛瘘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郑德,代述东,韩晔,等.切口单边对称缝合法治疗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外科杂志,2012,20(9):639-641.
[2]朱镇宇,刘敬国.摘除法治疗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疗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8(3):233.
[3]陆金根,曹永清,何春梅,等.隧道式拖线术治疗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台学报,2006,4(2):14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