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育考试论文

时间:2023-02-28 15:31:03

导语:在教育考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考试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考试方式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改革似乎越改越让人感到困惑,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的确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时代的特点,但要真正实行起来,怕的不是那么容易。一个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年,要经历多少次的教学改革很难有个准。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应该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按照语文自身的特点,进行语文教学是天经地义的。但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语文教学的现状确是令人堪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真让人感到语文教学的路啊,越走越窄。

看看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语文课堂上有几个学生能够坚持45分钟认真听课或者积极主动参与语文活动的?教师辛辛苦苦,却是吃力不讨好。原因是什么呢?明眼人一看就清楚。都是考试惹的祸。学生都知道老师教的内容考试很少考,甚至根本就考不到。笔者曾经有过深切的体会。有一个学期三次考试,考前为学生做辅导,提一些重点,我煞有介事地说,凡是背诵的课文都要认真准备,重点段落要背上,学生是听了我的话,认真复习,可是考试时却一点也没有考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评讲试卷时,我非常抱歉地对学生说,老师的功力还不够,下一次老师一定好好准备,尽量靠近考试题目。第二次考试之前,我真的下了一番工夫,把名篇名句弄得滚瓜烂熟,学生也准备很充分,可是考试时,一题也没有碰上,我又一次汗颜。第三次考试我仍然指导学生突出重点,好好预习,并和学生打赌说,《兰亭集序》肯定考,因为是期末考试,又是最近刚刚结束的课文,你说他不考名篇又考什么呢?可是事实上真是没有考到。一次又一次地在学生面前失灵,一次又一次地说话不算数,学生还怎么听你的?问出卷老师是怎么回事,答曰:模拟高考。平时默记多少个名句,可高考突然来个“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学生怎能回答得了?以前考名句是接续上句或者填写下句,学生根据上下句的提示,可以展开回忆联想,而现在却把上下两句话抽出来让学生默写,这有一定难度。高考这样考倒也罢了,最不应该的是,平时语文训练也一律模拟高考,并不注重书本知识的考查。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急功近利,学生不注重课本学习,大家千军万马瞄准高考,向高考冲刺,结果是语文课变成了模拟高考习题课,自觉的学生还能跟着老师,钻研课文,有的学生根本不听语文课。他们认为,听也没有多少效果,还不如到时候碰碰运气,能考多少是多少。但领导却要你拿出成绩来,你没有出色的考试成绩,你怎么能得到教学奖金?最终受苦的还是语文老师。

虽然从理论上讲,教学评估要重结果更重过程,但现实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在一些人看来,学生分数高,老师就是有水平,学生分数低,就是老师无能。不是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吗?

有的领导甚至认为,你第一次比别的老师人平分少了0.1分,下一次你还少0.1分,这不是你老师的责任是谁的责任呢?语文教学变成了行政干预,什么都要统一,有的单位还搞什么“四备”、“五步”、“六统一”,试问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

考试方式和教学评估的滞后严重地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手脚,使本应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机械的试题训练,枯燥无味。有一句话形容现今的语文教学现状非常贴切:素质教育烘烘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放眼看看今天的教育教学管理,公开场合高唱减轻学生负担,私下里却拼命地忙应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位分管教学的领导直言不讳地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应试教育搞好了,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没有成绩,没有升学率,你素质教育再好也不行。更有甚者,竟裸地说,要放心大胆地抓升学率。如此,还有什么语文教学的改革可言?还谈什么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

不错,课程是要改革,教学方式也应该与培养现代化的人才相适应。理论,谁都能说上一大套,可就是实践中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一会儿学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创立的教学模式),一会儿又学衡水“三变五让”(湖北省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红头文件发了,检查组也派了,年终总是取得了重大成果。可放眼语文教学现实,还不是依然故我?谁要是相信文件上讲的那一套,那你才傻冒呢!你的考分不如人,就有叫你走人的危险。为了生存,语文教师不得不巧于应付,上面检查了,就来素质教育,检查一走,赶忙忙应试。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竞争成了教师的紧箍咒,最苦的恐怕还是学生。诸位有没有发现,减轻学生的负担喊得震天响,学生的负担减轻了没有?结果是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三番五次地号召不准乱定教辅用书,可上级命令你购买的复习资料,你能顶住?

什么都要行政命令,什么都要统一,结果遭殃的是语文教学,受苦的是广大的语文教师。

其实,语文教学是不能统一的。如果能够统一,那么何不来一个全国统一,大家都学魏书生、于漪、冯梦龙的教学模式,他们的确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典范,可为什么全国至今也只有一个魏书生?原因很简单,语文教学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言的。

第2篇

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创建的异步教育理论宏大而精湛,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异步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看有前瞻性,从落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要求看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异步教育理论对大面积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无疑是大有可为的。异步教育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以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相机异步指导为保证,主张教师放开手去让学生自学,这与语文教学民族性、科学性的特征是相通的。继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沙市一中的决策者们又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异步教育理论、研究教改现状、实施异步教育工程的热潮。理论是美好的,但美好的理论离我们的教学实际毕竟有一段距离,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落实它、充实它、完善它。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异步教育理论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下面是我对这个课题的几点思考。

一、面向个体也就是面向全体

现行的语文教学依纲扣本。"依纲"即依大纲、考纲,"扣本"即扣课本,很少顾及学生的实际学情--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困难、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愿望,尤其很少顾及个体的学生的个性发展。往往是把我们的愿望当作学生的学情,以为依了大纲考纲扣了课本,教学活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是对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本质特征的误解。异步教育理论最可贵最实在的地方就是强调教师指导的异步性,在对学生的指导上反对"大锅饭"主张"小锅小灶",这对现行语文教学看似热热闹闹其实高耗低效的现状来说无疑是吹来了一阵清风。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个很简单的知识在课堂上讲了好几遍,考试时还是有人弄不懂。这说明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差外,也说明在教学中异步指导的重要性。少数人不懂的问题面对全体学生再三强调,结果不懂的依然不懂,懂了的学生却觉得教师在浪费时间,这样的语文课堂显然没有任何生趣可言。国内的一些知名中学班级的规模都不大,国外的一些中学班级的人数就更少了,比如德国的中学十几个人一个班,教师面向个体异步指导的优势充分显示出来了。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十几个人的班级短期难以出现,但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推进,班级规模的小型化是大趋势。异步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异步性既是教育科学性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眼下我们的班级人数少则五十余人多则六十多人,在对学生进行异步指导的方式的选择上需要费些思量。我以为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学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绝大部分问题,凡是通过学生的自学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插手,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指导,学生个别存在的问题个别具体指导。这样学生学语文就会学得扎实,语文教学也就有了出路。

二、异步指导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们的一些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表层的原因是基础不扎实、该掌握的东西没掌握、该落实的知识没落实,深层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方法或学习的习惯存在缺陷。不少学生勤勤恳恳整天埋头在教室里耕耘可是收获却极其有限,像这样的学生如果不是弱智的话只能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找原因。在具体知识点上的指导仅解决了具体的零碎的知识,其效果是有限的;如果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知识的传授时授之以方法、指点一些迷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悟出点治学的道道来,并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那将使学生受用终身。教师的责任除了在幼小的心灵童心未泯时向他们描绘科学与真理的美景使他们神往外,更重要的工作就是传授学习的方法、灌输做人的道理使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与道德品质。学习方法重于具体知识,点金术强过金子,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时时提醒自己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自恃才高八斗学识渊博而不肯在教学艺术上动脑筋那是危险的。我们都曾见过名牌大学毕业的教师不敌中师毕业的教师的例子,这说明教师自己渊博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让学生也"渊博"起来的方法。看看我们自己的学生吧!普遍的现状是教师盯着不肯学,教师放手了不会学,这样一种现状亟待改变。

三、阅读--一片待开垦的园地

既然异步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那么在学习上就应该给学生一些自由。语文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因为仅仅靠模仿街谈巷语的大白话、靠学习电视连续剧中的"哼哼韵"是学不好也学不像语文的,必须让学生接触到一些高品位的、能培养道德情操又愉悦身心的、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能产生积极影响的读物。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说过,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双翼。阅读这只翅膀是万万不能断的,少了它写作也就少了源头活水。99级新生入校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抓学生的阅读,每周抽一至二节课让学生到学生图书阅览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阅读各种报刊杂志和电子读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阅读课的纪律比平时上课的纪律要好很多。阅读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通过深入领会异步教育理论中关于学生学习认识过程的"十环节"和"六因素"的理论,在学生阅读课的指导上确定了对学生阅读指导的"七个环节":1、刺激学生阅读兴趣;2、明确阅读要求;3、选择阅读内容;4、点拨阅读方法;5、检查阅读笔记;6、交流阅读体会;7、仿写小品文章。对中学生来说,阅读不是休闲。不加要求不加限制,阅读就会流于儿戏。我们在七环节中尤其强调后三个环节:要求学生阅读时或动笔摘抄些精美的文章或即兴写下自己的体会,教师评改后择其优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在班上交流,最后让学生模仿阅读时极欣赏的优秀作品自己写小品文章。以阅读为龙头带动了语文学习的整个流程,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自愿的、自觉的行为。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具备了,学生能自主学习了,语文课的满堂灌、满堂问也就没市场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积弊也就迎刃而解了。较对阅读课进行开发的潜在意义看,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

第3篇

关键词:高考语文;有效性;策略

一、调整好心态

越临近考试,学生越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好心态,不要让不良情绪影响到学习,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要心态平和,坦然面对。教师可以引导班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学习计划,并以此为中心进行复习,避免产生焦虑情绪,转移注意力。比如,以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为蓝本,巩固复习考试各个考点,以名句默写为例,合理安排考前时间,把考试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至少过两遍,尤其是重点句子,尽可能在考试拿满分。

二、需要熟悉考点

在备考阶段,学生一定要熟悉语文学科的考点,明白其中的重点与难点。比如,在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现代汉语不同的那些句式、用法:宾语前置、词类活用。在复习文言文的时候,学生要以考试大纲要求为基点,知道其中的采分点,特别是文言文翻译题。在做模拟试题的时候,都要清楚每道试题考查的是什么,回归考纲,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三、要学会归纳总结

在高考备考阶段,学会因题归类是非常关键的,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首要前提。以古诗鉴赏为例,需要复习的方面非常多,内容又繁杂。在复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对古诗分类,比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归纳出各类古诗考查的方面,比如,常见题型、答题模式。以咏史诗为例,鉴赏古诗的思想主旨是历年常考题型,学生可以对此进行归类,比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这样在考试过程中,便能灵活应多这些题型,采取多样化的方法,辨别错误选项,提高得分率。

四、要学会查漏补缺

在平时训练中,每做完一套试卷,每次模拟考试之后,都要求学生分析,自我反思,找到问题所在,加强训练。让学生仔细查看第一轮复习资料,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等,要多考查自己以前自己做错的地方,分析出错的原因,避免在考试中再次犯同样的错误。还要多看近几年高考真题,特别是新课标试卷,查漏补缺,避免在考试中丢分。

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建设相对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的重要表现。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中小学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女孩辍学现象严重,有的村没有小学,孩子上学要走几十里山路;有的家庭为孩子交大学的学费而背负过重的负担。这些问题是阻碍教育发展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刻不容缓。

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牵扯面广,情况复杂,究其原因:其一,虽然我们的教育投入一直在持续增长,但是我国人口多的现状决定了我国的人均教育资源还是不能满足要求;其二,教育投入的体制和机制存在问题,当前的教育投入既有总量不足,也有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师资和资金投入中心城市、富裕地区教育投入多,而偏远、落后地区投入相对较少;其三,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师德建设、学校风气养成和教育收费等问题上还有不如意的地方;另外,“教育市场化”、地方政府片面的政绩观等观念方面的问题也是重要原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教育问题,切实改变当前“上学难、上学贵”的现状,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切实转变观念。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摒弃极端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要从人民群众的幸福,要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上来思考问题。教育是关系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业,发展教育也是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大智慧。必要要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要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奉献精神致力于教育事业。要摒弃“教育市场化”的发展观念,政府必须要负起发展教育的责任。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以人为本是我们工作的指针,我们一定要为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第二,要改革教育体制,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多种渠道加大教育投入,要保证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要加大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教育事业。其次,要改革教育系统人才管理方式,要形成激励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乐教奉献的良好机制,要实现教育系统人员的合理流动,吸引社会各界精英人才加入到教育系统。第三,要建立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

第5篇

1.基于Web的医学形态学网络考场监控程序管理员进入考场监控选项后,对于教师和考试的学生根据要求,输入正确的验证信息,系统判断进入者是否为合法用户,若是合法用户,进行选择学科、监控试卷和考场;如有异常情况,可以进行重新设定。考试结束后退出考场。管理员可以对管理考试系统,管理试题、考生和系统配置,针对不同的用户,规定具有不同的权限。基于Web的医学形态学网络试卷管理程序教师在选择管理试卷后,系统要求其输入正确的验证信息,验证正确后,判断闯入者为合法用户,系统即进入医学形态学试卷管理模块。在医学形态学试卷管理模块中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系统管理:进行学科管理和计划任务安排;试卷管理:修改试卷、增加试卷、删除试卷等;试题管理:修改试题、增加试题、删除试题等;成绩统计,生成报表。教师主导考试系统,进行试卷类型选择,在规定每章节比例的情况下随机出题,并进行试卷和答案的保存,规定试卷评分细则,教师对主观题阅卷和评定考生成绩。

2.基于Web的医学形态学网络学生考试流程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自认为可以进行测试,可以考生的身份登录该考试系统主页上的“学生考试”选项,考生输入正确验证信息,系统判断确定其是否为合法考生,然后开始医学形态学答题考试并计时开始。在规定考试时间范围内,考生可自行翻阅前后的考试内容,也可以认为考试完成而提交试卷;若考试时间到,即使考生未提交考卷,医学形态学系统会自动保存并提交系统。在试卷提交系统后,系统可显示该考生的考试结果并存入数据库,并给出本考卷的标准答案。

二、基于Web的医学形态学网络考试系统在远程教育中的优势

考试是目前教育体制下的重要组成形式,是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措施之一。基于Web远程教育成为大势所趋。学生通过此种形式的考核,有利于掌握组织形态学变化,是教学效果的重要反馈,使教师和学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过程提供参考依据。传统的医学形态学让学生观察标本和(或)切片进行考试,对测试的标本、切片要求具备较高的典型性;为保证公平性,传统的医学形态学考试中每组考试需更换标本和切片,测试效率低下;且测试的标本和切片在测试过程中容易损坏。而基于Web远程教育,使得上述困难得以解决,通过收集大量教学标本和组织切片图片库,建立基于Web的网络考试系统,考试中无需标本、显微镜和切片,操作简便,可以根据不同用户进行注册管理,教师按照设定动态随机生成试卷,学生可多用户同时在线考试,自动控制考试时间,客观题自动阅卷评分并即时生成考试成绩。基于Web的网络医学形态学考试系统使得监考教师人数下降,教师组织考试工作强度明显降低。完善的基于Web的考试系统在人力、物力上优势明显,其具有自动评阅、计分、成绩存档功能,可有效提高效率。

三、结语

第6篇

1.培养目标

浙江农林大学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坚持依靠自身优势和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浙江农业、农村、农民服务[7]。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抓住此发展契机,以面向浙江省“三农”作为发展的着力点与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的独特优势。地理信息系统在数字林业建设中应用广泛,我国林业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西南林学院等都开设了GIS本科专业,共同的特点就是依托农林等学科的优势,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和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掌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林业、农业、地籍、环境、规划设计、森林工程、防灾减灾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相关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4]。因此,毕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工作,全面发展与鲜明个性相结合,具有进一步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课程设置

地理信息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如测量学、地图制图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等,它综合应用这些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8]。因此,要求农林院校的学生既要学习这些相关课程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掌握院校特色的农科和林科的行业知识。根据我校“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及以后深造需要,构建了“平台+模块”的“3+1”培养模式。由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方向模块四个层次构成。同时,综合考虑到学校特色及本省就业需求,开设林学林学相关课程,较好地解决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厚基础与强应用之间的矛盾。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数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农、林、水、土管、城建、环境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在四年八个学期内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完成学业,课时的安排设计为“钟”型。

3.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加强GIS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我校GIS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总计37.5周学时。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从GIS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应用,形成实践内容的衔接,由浅至深,贯穿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以培养基本技能与方法的课程实验课以林业生产实验、GIS应用开发技术基础实验训练等为主。综合专业实习主要以GIS行业应用软件开发、3S技术应用、野外测绘实习、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开展相关森林资源调查等综合性专业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减少与生产单位的差距。

毕业设计是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设计毕业论文题目,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编程开发,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与教师科研、相关的GIS公司、林业与土地有关部门的生产科研课题结合,学校与生产单位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为毕业后较早进入状态奠定基础。

4.学科竞赛

我校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全国性的大学生专业竞赛。积极创造条件,有步骤地缩短与应用生产单位的差距;积极主动与国内外知名世界一流的GIS软件企业、著名的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参与他们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目前,浙江农林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已参加的比赛活动有中国地理学会和ESRI中国有限公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GIS竞赛•ESRI杯、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和北京超图公司举办的SuperMap杯全国高校GIS开发大赛,且与北京超图公司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同时,成立了以浙江农林大学森林经理学科教师为主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的指导小组和团队,采用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组队、生手和新手组队、3人组队的“阶梯层次式”学科竞赛模式,利用暑假期间指导学生主攻全国性的GIS专业竞赛,培养可持续参赛的人才,连续四年取得不菲的成绩。《浙江日报》《中国绿色时报》《浙江教育报》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对我校GIS专业学生予以关注和肯定。

第7篇

预算是教育单位内部资金筹集、运用、支配以及控制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确保教育单位各项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规范有序开展的关键,促进提高教育单位管理水平,必须改进完善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本文针对教育单位预算管理,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强化教育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而总结了当前教育单位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改进完善新形势下的教育单位预算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

教育单位 预算管理 财务状况 财政体制改革

预算管理在教育单位的内部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教育单位加强对单位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有力控制的关键手段。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教育单位的内部管理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尤其是要求提升教育单位资金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单位普遍在预算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预算管理的编制不够科学、预算执行不力、缺乏绩效考核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教育单位预算管理出现了控制不力、约束不足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强化教育单位预算管理,改进提高教育单位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促进实现教育内部管理水平提升,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单位管理的关键内容。

1 教育单位强化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对教育单位来说,预算管理主要是指对单位内部一定时期内的业务、经营、投资、筹资、财务等各个方面总体预算的管理。预算管理以单位的战略目标作为根本,通过采取科学的预测、决策以及控制方法,以货币或者和实物形态来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管理。对教育单位来说,在国家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强化预算管理,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强化教育单位预算管理是适应当前新形势财政体制的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

在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教育单位来说,在预算管理方面,更加强调了实现职责权益、管理权益以及事件权益的统一,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预算管理从具体层面向全局层面的拓展延伸,总体来说对教育单位的整体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关系到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方面,预算管理方面的相关要求更加细化具体。这些都要求教育单位在内部管理中,必须充分重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积极适应新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对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进行改进完善。

1.2强化教育单位预算管理是提高教育单位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在教育单位强化预算管理,能够将教育单位的整体目标进行详细的细化分解,进而逐项落实到教育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职能科室以及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并通过全面落实预算管理责任,确保教育单位整体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通过预算管理,能够以预算作为基础依据,对教育单位内部的各项业务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这对于提高教育单位内部管理规范化水平尤其是国家财政资金管理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1.3强化预算管理是提高教育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在教育单位内部开展预算管理,可以通过预算分析、预算控制等手段,准确掌握教育单位的资金收支情况,进而在确保资金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对教育单位内部的财务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这对于促进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能够动态的掌握预算开支情况,进而通过对预算支出的动态监测分析,确保各项支出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预算管理作为一种规划、控制管理手段,开展实施过程中也有着非常明确地原则性要求。当前时期,在教育单位开展预算管理,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要求。

第一,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应该坚持合法合规的基本原则要求,也就是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应该以国家会计法、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等财经法律、法规以及单位管理规章制度为基础,按照各项政策基本要求处理好资金管理与教育单位事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重点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化、法制化。

第二,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应该坚持全面完整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要将教育单位的各项收支全部纳入到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过程中,重点是做好收支方面的淤积,尤其是科学准确的测算资金来源、支出数额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三,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应该坚持真实性准确性的原则,在预算管理方面,应该注重实事求是,决不能刻意隐瞒教育单位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应该坚决杜绝夸大支出套取预算资金的额问题或者虚列支出的问题,以确保教育单位的预算真实可靠、科学准确。

第四,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应该坚持稳妥可靠的基本原则,在教育单位的收入方面,应该结合教育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稳妥预计,并综合考虑以往预算年度的实际状况,在与各个部门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确定。在教育单位的支出方面,应该根据教育单位的实际业务情况,对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进行合理分配,对公用经费以及人员经费比例进行合理控制,重点是确保重点性支出,控制一般性支出。

第五,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应该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要求,逐步推进教育单位预算公开机制,对于预算分配方面应该促进实现标准化透明化,以有效发挥预算公开对预算责任单位的监督约束功能。

第六,教育單位的预算管理应该坚持绩效目标性的原则要求,在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方面,应该坚持绩效目标管理和考评管理,对于各类预算申报项目,必须经过可行性论证,同时确定可量化可考核的绩效目标,以促进提升教育单位资金使用效率。

2 教育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预算管理在教育单位内部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预算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一些问题,造成了教育单位预算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教育单位预算意识相对较为淡薄

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很多教育单位在内部管理中普遍缺乏预算管理意识,尤其是一些教育单位的领导层普遍认为教育单位主要是完成教育教学等职能任务,对于单位内部的经济收支状况重视不足、统筹考虑不够,在教育单位中缺乏预算管理意识的问题还普遍存在。同时,预算管理是一项需要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全程控制的一项管理工作,但是部分教育单位在资金管理方面普遍缺乏预算整体管理理念,也没有针对单位的预算管理实际需要完善机构设置,内部各个部门对于预算管理的参与意识、协调意识不强,这也是造成预算管理在教育单位内部难以得到有效实施的主要原因。

2.2教育单位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

对于教育单位来说,预算编制是否准确、科学,对于预算的执行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多教育单位在预算编制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预算编制方法选择不够科学,一些教育单位在传统预算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在预算编制方面主要采用基数增加的方式或者是采用经验加估计的预算编制方式,采用这种预算编制方法以基数作为基础编制预算,但是基数由于合理性不足,势必会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产生较大影响。此外,在教育单位的预算编制方面,还普遍存在着预算内容不够细化具体,预算编制与教育单位的中长远发展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一些预算项目在编制计划与实际情况上还出现了脱节的问题,导致了部分预算目标难以按照预期顺利实现。

2.3教育单位预算执行力度不足

在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方面,确保预算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就是预算执行监控,但很多的教育单位在这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薄弱环节。尤其是教育单位的一些关键预算目标,在经过层层审批确定以后,最终没有实现,主要原因还是预算的刚性和权威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预算的执行方面力度不足,尤其是缺少有效的预算执行控制管理制度,甚至有的教育单位还存在着频繁调整追加预算的问题,造成了一些项目出现了超预算开支的问题。

2.4教育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不到位

在教育单位预算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另一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相应的绩效考评机制和考评办法,尤其是没有结合教育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教育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在教育单位资金使用过程中,一些偏离预算的资金使用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解决,全面预算管理对于教育单位经济活动应有的约束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了教育单位的预算责任落实不到位,影响了预算目标的实现。

3 教育单位预算管理创新改进思路

3.1优化完善教育单位内部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新形势下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无论是在预算管理内容,还是标准要求方面,都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做好预算管理,应该按照全面预算管理各项要求,在教育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首先,教育单位的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在单位内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预算意识、财经纪律意识、预算公开意识、预算绩效意识,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预算管理氛围,推动教育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其次,应该针对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实际要求,完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设计,重点是通过成立预算管理牵头部门,将教育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全面纳入到全面预算管理之中,进一步落实预算管理责任,保证预算管理各项工作各项任务能够得有效执行。第三,应该针对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相关制度,特别是针对教育单位内部的预算编制前期准备、预算草案编制、预算编制会议、预算具体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考评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对教育单位的预算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3.2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科学化水平

预算编制是教育单位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教育单位的预算编制方面,应该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要求:

一方面,严格按照相应原则要求,开展教育单位的预算编制。

为了确保教育单位预算编制科学合理,在教育单位的预算编制方面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基本要求:

一是坚持综合预算原则,也就是坚持全口径预算,将教育单位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进行统筹安排、统一编制,不得在预算之外留有任何收支项目。

二是坚持科学预算原则,在预算编制方法方面,应该根据预算项目的不同综合选用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增量预算等预算编制方法。

三是坚持保证重点的原则,对教育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优化支出结构,区分轻重缓急,保障重点项目支出、公益支出、单位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

四是坚持厉行节约原则,除政策性支出按有关政策标准审核安排外,其他支出应该坚持从严从紧审核,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减少“三公”经费支出,降低教育单位的运行成本。

另一方面,突出教育单位预算编制的重点,提高教育单位预算编制的精细化水平。在教育单位的预算具体编制过程中,应该注重坚持细化具体,预算具体编制过程中,可以根据往年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各个职能科室部门的年度预算上报情况,建立健全预算标准定额,特别是强化对教育单位的公務费、差旅费、会议费、接待费、工会费、福利费和车辆运行经费等费用预算项目的定额控制,增加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约束性。在相关的收入预算方面,应该全面考虑增收减收等各项因素,特别是完善综合预算管理,全面分析预测教育单位的收入,将一般公共预算、××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事业单位收入、经营性收入、其他收入等全部纳入教育单位的预算编制范围。在相关的支出预算编制方面,应该根据教育单位的发展实际需要,统筹考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预算支出安排的科学性和资金整体配置效益,更大限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3.3强化教育单位的预算执行监控机制

在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上,预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主要取决于预算预算执行落实是否到位,应该根据预算编审、执行考核、绩效分配、中期评估、结余管理、绩效评价等环节,进一步强化对教育单位预算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管理。首先,应该以预算计划作为依据进行预算管控,特别是对预算项目的具体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分析,及时准确掌握预算责任部门、预算责任科室的预算执行情况,特别是关于项目资金需求情况和预算资金开支情况,定期调度情况。同时,对于教育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应该定期进行评估分析,及时根据预算开支的实际情况变化,合理调整预算管理措施,提高年度预算支出均衡性,提升教育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其次,应该对教育单位的预算调整强化管理。对于教育单位的预算调整,重点是应该维护教育单位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预算经过财政部门等审批确定后,应该尽量避免调整。如果确实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在不改变教育单位预算级次和支出功能科目的基础下,经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审定,可对教育单位实施项目进行内部调剂,如果需调整项目实施主体的,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规定,向财政部门报批,对教育单位的预算进行适当调整。

3.4强化教育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

为了确保教育单位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在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方面应该注重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完善教育单位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绩效监控机制,确保各项支出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不断提升监督水平和实效,以保证教育单位预算目标的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管理、绩效评价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等。开展预算绩效管理,主要是把绩效管理手段全面融入到教育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构建形成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在教育单位绩效目标的确定方面,应该根據教育单位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具体可衡量的绩效目标,围绕绩效目标编制清晰、量化、便于考核的绩效指标。

同时,应该注重开展绩效运行跟踪管理,对具体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和督促检查,当预算支出过程中出现预算支出绩效运行与原定绩效目标发生偏离等现象时,应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其次,应该注重提高预算绩效评价水平,重点是对预算执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绩效评价,可以综合采取绩效自评、专家及委托社会中介评价、多层次绩效评价等多种形式,准确地掌握预算责任单位的预算绩效情况。

此外,还应该注重进一步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完善绩效反馈整改制度,对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评价建议,督促整改提升,不断提高教育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在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方面,应该按照教育单位管理实际,积极推进教育单位综合预算编制,促进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水平,完善预算单位定额标准体系,强化教育单位预算执行动态管控,完善预算绩效考评体系,以不断提升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为促进教育单位实现稳定有序发展提供良好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怡。对新形势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优化措施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6(28):108— 109。

[2] 王玉春。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金融经济,2016(8):183— 184。

[3] 谢铭。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177。

第8篇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脱节问题是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变革与发展逐渐出现的。我认为造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脱节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工作的分化进而导致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分化,从而使教育理论思维和教育实践思维分化而使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不能进行良好的对话和沟通。

反观历史上的教育状况,我们会发现: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是统一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也是教育实践工作者,教育实践工作者也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孔子、孟子、韩愈、朱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等教育家都是理论和实践皆通的。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大学的发展和变革,教育工作被分化为教育理论工作和教育实践工作。相应的,出现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也就顺其自然地出现了教育理论思维和教育实践思维。教育工作的分化、教育工作者的分化、教育思维的分化是导致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脱节问题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解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脱节问题的关键在于使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能够进行良好的对话和互动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由本然的和谐到实然的断裂,已是既成的事实。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脱节问题不是哪一时刻产生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逐渐被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所意识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脱节是由于教育工作的分化导致的,教育工作的分化导致教育工作者的分化,教育工作者的分化导致教育思维的分化,这三个分化导致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脱节是历史性的,是不可恢复性的。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们清楚地知道“三个分化”不可避免,那么解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脱节问题的关键就不是如何消灭“三个分化”的问题。

“三个分化”是无法消灭的。教育工作的分化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解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就转化到了如何让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进行良好的对话和沟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由于所具有的教育思维不一样,因而两者不能进行很好的互动,这也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相互埋怨的根源之所在。我们认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对话能使他们相互了解对方的教育思维,进而在教育思维的层面进行对话。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对话能使教育工作在分化中实现统一,在统一中有所区别。

三、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可以充当我们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搭建的桥梁

之前的研究者们之所以没有找到办法,或者找到的办法不能很好地解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脱节问题,笔者觉得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弄清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脱节是由历史导致的而非人为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一直试图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达到其本然的统一。殊不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是无法像现实的鸿沟那样可以被填满的。鉴于此,笔者认为,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可以充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

从理论的角度讲,大学是教育理论产生的主要阵地。大学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研究者)、图书资源、文化氛围等等,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教育理论源源不断地从大学产出。这些理论只有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实践工作者排忧解难、减轻负担,才算是实现了理论的价值,实现了理论工作者的价值,也就实现了大学的部分价值。

第9篇

1 胜任力理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 的理论基点

社会文化转型给高等教育带了巨大的冲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代表的传统文科首当其冲,钱穆先生在《中国学术通论》中,对中国传统学术有过经典的概括:“中国学术不外乎教人三种能力,做人、做事、做学问。”[1]事实上,中国传统教育更多是基于道德修养的文人情趣和积极入世的儒家情怀的训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人格理想是传统教育的基点,这已经不能适应当下以现代知识分子培养为目标的大学教育,从人才的理念、培养目标到人才培养模式乃至评价标准都需要在当今时代的语境下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转型下传统文科教学改革日益迫切。

胜任力理论提供了改革的理论基点,美国学者斯宾塞在1993年提出“冰山模型理论”[2],认为人的基本素质就是一个冰山模型,包含动机、自我概念、社会角色、特质、知识和技能六个要素,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简单的培训实现,被称为“基准胜任力”,而动机、特质社会角色、自我概念则是深层的个体特质,需要长期稳定的文化教育才能实现,而且是决定人的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因素,这就是“鉴别性胜任力”,也就是通过长期教育形成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塑型所形成的能力。

该理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一传统基础学科的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首先要意识到社会对中文人才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注重道德修养、文人情趣到强调知识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注重基础理论和专业情趣的传统文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急需改变与社会脱节的现实,当前大学教育亟需从单一情趣培养走向对能力的重视,要培养具有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嘴茬子、笔杆子”,使学生愿读、会说、能写。要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就要相应地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传承和知识获取能力的辩证统一,强化学生动脑动手能力,重塑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2 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设计

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和基点,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片面强化“教”而忽略“学”,学生完全丧失了主动性,教学过程就是对经典知识的学习和传承,学生的任务就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记诵,只有达不到教学的理想效果时,学生作为教学责任的承担者才会被追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学生对知识的期待视域完全被忽视,知识输出和知识接受成为单一的知识转移。随着知识类型和知识体系的繁复,对知识学习目标和效果的设置有了新的需求,教学既是传承知识的过程,也是知识创新的起点,学生应实现知识的接受者和创造者的二位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明确也就顺理成章、日益重要。

为适应信息时代,知识创新取代知识传承成为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和地位的反思成为当下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落实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李志义在《推进十个转变,实现大学教学改革新突破》中提出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忽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习惯,当下的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是一种交流和对话,课堂应该从封闭走向开放:“知识的对话需要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交流”、“思维的对话需要将‘句号’课堂转变为‘问号’课堂”、“情感的对话需要将知识课堂转化为情感课堂”、“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3]。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者,而是参与者和对话者;学习也不仅仅是知识点的记忆,而是个体对知识在理解基础之上的疑问和对疑问的追问;知识学习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过程教学努力实现的目标。既强调基础知识学习和积累的共性,也强化智力、能力、意志、情感等多个层面的个体差异对学习的影响;同时在知识、能力、素质等不同层面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促成个性化目标和方式的实现,明确学生在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中的主体性位置。

强化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方式。传统的大学教育片面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教与学的分割造成了师生之间期待的错位,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向度和方式,想当然地用自以为科学的、高效率的方式完成教学,而学生却不一定能够达到学习的效果。学生对知识的期待视野被忽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将要接受的知识之间的对话被隔断。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面对和自己的知识结构、心理期待和兴趣无法对应的教学过程,最后的教学效果可能南辕北辙。如果能够把学生对知识的期待和兴趣纳入教学过程的设计环节,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积极性,在教与学之间形成对话和良性互动,必然能够促成学生在知识传承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有效解决教与学分裂的现实,“一方面,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的‘言说’作用,使教师由课堂的宣讲员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

3 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并重的培养目标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来说,知识传承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显然离不开特定的文学经典和思想精华,传统式书院教育和当下的大学教育都强调知识的记忆。但是在资料获取途径便捷化和多样化的当今社会,既要明确信息时代下知识记诵的必要性――没有记诵,思维训练就是空中楼阁,陷入信息记诵的海洋,就会淹没主体的思维能力,所以要选取基本知识点的记诵这是对知识进行分类处理和深入研究的前提,又要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要教会学生查找的渠道和具体方式。

建立课堂教学和课下实践的有效联系是强化知识学习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步骤。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是强调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创造和应用,缺少对学生课下学习的关注和引导。从学生角度来说,上课就是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课下学习则是自己的事情。这就导致了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的课外学习的脱节,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方向性设定和效果,也让课堂知识的延伸和完善无法实现。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的联系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式,更是大学教与学密切关联的有效途径。大学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知识的全面学习,学生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仅靠课堂学习无法建立,对知识的运用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需要课堂的知识传授、课外的资料查找和完善以及各种实践合力完成。建立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和实践的有效联系是当下教学改革、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

“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非常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剥夺了学生想问题的权利,扼杀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5]在今天,需要什么资料,一般通过适当的渠道都能找到,尤其是关于本科教学的资料。如果说以前的专家是给一个问题就能给出解释,现在的专家则是给出一个问题,他就能给出一个寻找答案的渠道或者说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当下对大学生的教育就是在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解决后,培养他们查找资料的能力,根据话题,如何确定查找范围和资料的价值;找到相关资料后,要做好基本的筛选和处理,怎么样在一个合适的角度让资料说话,这才是能力培养重点之一。这个目标因课程与专业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这个目标就是科学认识浩如烟海、异文丰厚的民间资料,在其间寻找其审美价值、文化史价值的演变及与当下文化建设的关系,在文化产业化和文化创新的层面与民间文学的历史演变寻找对接的因子。这就要求当下的教学不仅仅是解决资料的传递任务,更重要的还是教师对知识体系、学术前沿与学生能力目标之间关系游刃有余的理解和处理。

这样做,才能实现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接轨,说到底,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学有所用才能学有所成,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的大学教育很难说是成功的。这就要求走出学校的大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立足并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由此,汉语言文学应该逐步修正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关于人才的观念,“学校应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广的人文情怀、较强的审美感悟能力、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及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再只培养高知低能的‘书生’,而是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还要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4]

4 基于胜任力理论的评价体系的思考

变革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一卷定终身”显然不能适应当下对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改革。在一个新的、完善的评价体系出现之前,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效果、记忆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手段,传统考试有其合理性。但其弊端是,“从理论上讲,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她)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总是遵循现有的模式,教师既省力又方便,学生不用太费力就可以及格或拿高分,教师学生皆大欢喜。最终受害的是学生,忽略了他(她)们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真正把教和学的目标转到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上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手段首先要改。”[5]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学生“读、说、写”综合能力的目标考察在一张试卷上很难体现,无论如何科学地设计试卷内容,也很难通过一张试卷判定一个学生的知识记忆、审美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就要求逐渐引入基于学生个性差别的过程评价和能力评价相结合的弹性评价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