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1:04
导语:在大学电路知识点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微任务;电子电路;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8502
1电子电路设计实训课程教学现状
电子电路设计是电类专业为绘制电子电路图所必需掌握的一门计算机综合性设计课程。然而,随着课程改革在各高校逐渐开展,一些课程的课时量也相应递减,比如笔者所在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电子电路设计》课程已由原36学时减至24学时。如何在减少的课时的课程中让学生掌握同样程度的技能水平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考验着每一位专业教师。
以往传统的电路设计教学的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授知识点,然后将知识点所涉及到的图例向学生绘制演示,最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而学生仅限于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并没有主动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到加入兴趣式教学,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思考,学习甚至创新,打造优质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
2任务驱动法
2.1任务驱动法原理
任务驱动法是近年来被广为应用的一种教学手法,它一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尝试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多个特定任务,每个任务包含一定知识点,只要学生完成了课程中设定的任务,就可以掌握课程学习的内容。
任务驱动法的核心内容就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任务情境,教学任务必须融合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生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或协作性学习,使他们真正了解知识点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学以致用。
2.2任务驱动法在电路设计实训中的应用
电路设计实训课程的教学目的为电子电路图形绘制,电路图形仅为简单的二维制版,因此在绘制电路原理图时较为简单易学。但无论多简单的图形,在绘制的过程中都要利用到基本绘图工具、图形编辑和图层管理各知识点综合才能完成。因而课程教授过程中不能简单的按书本章节顺序来讲,而是应该由教师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后重新组织,将它们融入到一个个工程任务中再向学生展示,如向学生展示电动小车电路设计图纸,将其作为一个工程任务,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绘制,或让学生在绘制过程中遇到难题再提出并讲解。这样就更能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在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电路设计实训课程非常适合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3微任务驱动法
3.1微任务驱动法原理
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所提供的任务由于综合性较强所以工程量较大且难度较高,学生在一节课中难以完成,即使有些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完成了任务,也会因为知识点过多过杂而难以消化。因此需要由教师把握学生素质和能力,将大任务进行科学性的分解,将之细化为中任务,小任务甚至微任务。让具有不同层次知识能力的学生都能被激发兴趣,在任务量合适的微任务环境中尝试和实践。
以上所述即为微任务驱动教学法,它就是以任务驱动法为基础,将总任务依靠知识的内在逻辑或采取分类的方式进行具体化,以微任务的形呈现。较之任务驱动法,其目标更为明确,导向性更强,教师使用这种方法教学也更容易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保证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进度。
3.2微任务教学设计
微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是:教师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总任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分析总任务的解决方法并将总任务拆分为一个个的微任务,各微任务之间可以是从属或并列关系。拆分出来的微任务不能太难或任务量太大,应设计为学生较易完成的程度,以便于将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通过一个个的微任务引导和推动学生一步步上升,一层层提高,不断接近并最终达到复杂的学习任务的顶点。
微任务法的核心是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微任务。首先,任务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提出的每一个微任务,原则上都是为了完成总任务而设计的,尽量不设置多余任务,不能本末倒置。其次,教师选择微任务时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注意难易适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与掌握程度以及课程进度随时调整微任务,不能任务教条化僵化。第三,微任务还应遵循完整性原则。教师所设计的微任务必须连贯,不能有断续感,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使他们获取的知识完整且有条理。最后,微任务的设计要适当增添趣味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上图片插画,视频音频等数字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3微任务驱动法在电路设计实训课程中的应用
Altium Designer软件的工具栏较多,常用工具栏中的各命令参数也较杂,若逐个讲解,则显得各知识点杂乱无章,学生记的多忘得快,但在实际绘图时还是束手无策,不知该用哪个工具来绘制。
例如,在介绍AD软件常用绘图工具栏中的直线、多边形、椭圆弧线、文字和文本框等,若单纯讲述这些知识点,难免枯燥乏味,且容易与布线工具栏的功能弄混。围绕这些教学内容,可设计对应电路制图微任务,围绕一个小目标,教师可以设计多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小任务,布置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在练习中熟悉各种命令的操作。例如,基本绘图训练可将学生已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课程中学过的常用电子元件符号如:变压器、运算放大器(如图1(a)、(b)所示)融入其中,将它们设计为一个个需要完成的微任务。每个任务都考虑到学习课程的前后连贯和趣味性,让学生绘制自己所熟悉的事物。随着学习的深入,可以布置学生完成如图1(c)所示的七段数码管等稍复杂的绘制任务。完成任务后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会更加强烈,也为以后的学习增添了动力。
微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分解到一些小任务中进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是零散的,有时会降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这样的设计任务和完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一个较为完整的任务引导学生将已完成的微任务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记忆和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例如,上完第三次课后,教师即可布置学生完成如图2所示“八路彩灯控制电路图”大任务。从创建元器件、调用常用元件开始,直至综合运用各种绘图指令及编辑工具完成绘图。让学生在本次课中复习巩固了前面微任务中所学的小知识并将其融合,初步完成了一张简单的电子电路设计原理图样,并总体上掌握了一张较完整电子电路工程图的绘制过程,具有综合应用性。
3.4电路设计课程与其余课程的前后融合
电路设计课程在介绍一般电路绘图技巧与制版规则时,还会涉及到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单片机技术应用等课程的接续关系。将本课程绘制图中所涉及到的器件类原理基础前移到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等课程中解决,诸如实际译码电路、三态电路与缓冲器芯片等知识点不再占用本课程学时。本课程把握好衔接关系,主讲等电路板制版规范、电路设计的仿真方法等要点主题,把以往重复性内容节省的学时用于应用层面。
在重点讲述电子电路图绘制方式的时候,还应适当向学生加强常用接口电路的连接方法知识点,并向学生扩展对嵌入式处理器及新技术的了解,为后续单片机原理课以及传感与检测技术中各种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的连接使用,智能传感器、数字式一体传感器等内容的讲授打下基础。
4总结
本文提出在电路设计实训课程中提出微任务驱动教学的思路,该方式以“微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崭新教学模式,改变了往常的以教定学到被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在解决任务中学习知识点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的热情,有加深了对知识点理解,提高了创新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应用入手,学中建,建中学;分解项目,逐步深入与完善”的理念,对人才培育重点落在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上,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苏秋慧.微任务驱动法在中职CAD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周红丽.《电子线路》任务型课堂教学过程和实施步骤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2009,(2):105108.
[3]杨瑞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改革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7).
关键词:CDIO;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牛小玲(1976-),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王军(1981-),男,山东曲阜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矿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基金项目(项目編号:2013G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74-02
CDIO理念是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Edward Crawley提出的,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1]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探索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改革之路。[2,4]“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特点是课程内容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近几年来,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笔者采用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提出了一套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验项目和考核方式的“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方案,并已经付诸实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理念下“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不足
“电子技术”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大部分内容,中国矿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学时为56学时,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学时为48学时。在教学中发现,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而教学课时却非常有限,传统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系统性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中,两门课程相互独立,教学内容缺少系统关联,学生掌握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对电子技术系统应用的掌握,学生不容易真正形成综合系统的概念。
2.目标性问题
教师按照课程大纲进行教学,只重视到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3.兴趣性问题
每门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如果课堂上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失去学习信心,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应用性问题
我校的实验课和理论课配套安排,先理论,后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分设24学时。由于实验设备和实验学时的局限,学生的实践时间有限,甚至有的知识点没有开设相关实验,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很难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
二、“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实践
1.以项目为主导,重组教学内容
传统的“电子技术”授课内容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些孤立分散的知识点,在学过之后往往都不清楚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即应用知识动手能力很差,这体现在做毕业设计拿到一个设计选题时,都不知道如何着手去做。为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及动手的能力,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笔者以一个具体的项目为主导,对“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
在CDIO工程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选择一个好的项目是整个工程教学的关键,所选项目要能涵盖“电子技术”的基本教学内容,紧扣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模拟电子技术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三极管及其电路、场效应管及其电路、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反馈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信号处理与信号产生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等;数字电子技术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组合电路、时序电路、脉冲产生电路、模数转换等。针对上述主要教学内容,笔者以“太阳能水温水位控制系统”为应用背景,按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将课程内容划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又设计了若干个探索性实践课题。开展的实践课题及对应的知识点如下表1所示。表中模块1是构思(conceive)过程;模块2是设计(design)过程;实施(implement)过程均安排在各模块实践活动及实训周中完成;模块3和4是运作(operate)过程,这样,整个CDIO的工程项目教学模式构造完成。对本项目课题中没有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笔者选择了相应的案例进行教学,比如时序电路这部分内容,笔者选择“数字钟设计”这个案例来进行相关知识点讲解。
在教学中,先给学生介绍项目要完成的功能及硬件结构构思,即模块1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模块2,对每个课题及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讲解完后,学生可以对各个课题进行仿真研究,同时在“开放式电子技术实训平台”上进行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的、逐步提升的应用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
2.教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电子技术”授课过程,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老师在讲台上从头到尾讲解,对重要的知识点反复强调,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使学生失去好奇心和学习主动性。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根据 CDIO理念研究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案例的介绍和分析为主线,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融入到案例中来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查阅资料与分组讨论、完成任务相结合,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自发地寻求知识和资源支持,这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开发工程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具体实施细则如下:
(1)案例和任务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欲。比如,在讲解时序电路这个内容时,笔者以“数字钟设计”这个案例来进行讲解,数字钟的分和秒都是60进制,小时采用12归1,如何设计一个60进制计数器和12归1计数器呢?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开始介绍N进制计数器设计方法,讲解完后,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在此过程中,引导、指导、监督学生进行设计实践,并进行成果展示和总结。
(2)将EWB仿真软件引入课堂教学。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笔者增加了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将EWB仿真软件引入课堂,学生可自行选择对其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来了解设计正确与否。另外,在介绍一些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应用时,也可采用EWB进行仿真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功能及使用方法。
3.优化实验项目,突出实际应用
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项目多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如单管放大电路、反馈放大电路、运放构成的线性电路等,都是理论知识的简单验证。即使是设计性实验,也是一些孤立的实验项目,如数字密码锁设计、全加器设计等,这些实验都有固定的步骤和设计方法,学生做完实验后觉得索然无味。为此,笔者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实验项目直接面向工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硬件电路系统设计能力。以“太阳能水温水位控制系统”为背景,将模块2中的每个课题的设计电路都融合在电子技术实验项目中,学生设计完电路后可以在实验时间去实验室搭建电路,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仪器仪表调试电路,有问题可以和实验指导老师交流解决。在课程和实验结束后,提交“太阳能水温水位控制系统”完整的硬件电路和仿真图。
4.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理论课考试往往主要以期末一张试卷决定课程的成绩,学生只要对照课程大纲完成相应知识点的复习,就能够获得好的成绩,无从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知识与能力极不协调。[5]而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学生在工作进程中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它关注的是“工作进程”而不是“课程”,因此,以笔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标准已不合时宜。为此,笔者尝试了分阶段按项目任务、进度的评价方式进行,在每一个阶段都按照小组完成的任务给出一个合理评价,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帮助制订改进方案,课程结束时进行小组答辩,最终成绩按“阶段评价+理论笔试+小组答辩”等来进行评定。
三、结语
CDIO是一种系统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使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理论、实践、创新合为一体。[6]课程改革实践显示,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传授知识为目的”传统教育观念,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了要会用”的新观念,使学生基于一个真实的项目背景产生学习需要,在循序渐进的认识和提高中使学生的设计性探究性活动具有可操作性,亲身体验到了“做中学”的快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整个工程项目学习过程以小组方式进行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
[2]徐吉峰.基于 CDIO 理念的 EDA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125-126.
[3]徐存东,余丽红.基于 CDIO 理念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7):178-180.
[4]陆继庆,徐庆.基于 CDIO 模式的“电子技术综合设计”课程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5):22-23.
【关键词】Protel 99se;项目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发展,新型器件和集成电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其电子电路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密,技工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在企业的一线工作,也要具备一定的绘图和读图能力,利用辅助工具来完成工作已经成为行业的必备,一般与电子方面相关的技术人员基本要求“熟悉各类数字、模拟电路及PCB设计工具”。在教学中我们选择了Protel99se这款软件来讲授,它具有丰富的编辑功能、强大的自动化设计能力、完善的检测工具和灵活的设计管理手段。
传统的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内容的完整性,这种方法按照课本给出的知识结构来安排教学。但这种方法在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中实施起来非常困难,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通过不断的实践在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以任务驱动作为核心组织教学过程,以知识够用为度,将教学过程从理论导向转移为实践导向、能力导向。这种做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从而提高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对项目教学法在Protel99se中的应用加以简单的分析。
一、学情分析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进入技工院校学习的同学多是不善于进行理论学习的孩子,他们普遍对课本知识反感,理论课时经常出现只有几个学生在听老师讲课,其他大部分学生则是睡觉,聊天,看手机,看小说。但是在实训课上,需要动手的时候,学生则是普遍兴趣较高,甚至有些孩子为了完成一件作品,中午饭让同学带回来以节约出时间。在电力拖动课程中,有学生利用废旧的导线制作手机架等小制作,电子技术课上也能自行焊接电路,而且布线整齐, 焊点漂亮。可见我们的学生是一些心灵手巧的孩子,只是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学习而已。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1.项目任务
项目教学中,项目的选择是最关键的环节,在课前精心设计项目实训任务书,让学生在一个项目中完成一个个小任务,每个任务都包含了教学目标所需求的知识点,操作方法和技巧,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一个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得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在练中得到锻炼和总结,使“学,做,练”得到完美的结合,再加以总结,这样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
按照教学体系要求,教学过程中体现实际工作过程。以任务为驱动,从问题中心开始,到任务中心结束,使学生通过带着问题学习、按着任务驱动,完整体验实际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本课程共分三大模块。第一模块:Protel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第二模块:电路原理图的绘制、电路原理图元件库的编辑;第三模块: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元件封装的绘制。每个模块根据知识点划分为几个项目,例如原理图绘制可以分为简单原理图绘制、总线网络标号原理图的绘制,复杂原理图的绘制,层次原理图绘制等几个项目,每个项目中都包含有新的知识点。
2.项目任务实施
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把必要的预备知识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进行讲解,然后转入项目教学实施阶段,再通过局域网教学系统,由一台教师主机控制各个学生的子机。教师在主机上边演示边详细讲解操作步骤,同时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对于学生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可以简单讲解或不讲,对于新的知识点,可由教师逐一解释、示范操作。这样,不仅增强了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很好的达到课堂教学效果。
3.评价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理解力有高低,接受能力也不同,教师在检查学生上传的作业后,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收获与喜悦,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对学生出现较多错误的地方应重点指出来,防止学生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同学之间也可以互评,找到彼此之间的差距,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总结
每次课后都要学生根据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找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自己解决的还是通过同学帮助或者老师帮助来解决的,再或者是通过上网查资料来解决的,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效果最好,能够让自己对解决过程记忆深刻。同时教师也要在每个项目后进行总结,看项目的设置是否合理,哪些地方需要优化,哪些地方需要老师带领同学一起来进行,从而使项目的设置更加合理,更能体现项目教学的优点。
三、项目教学的收获
学期的实践,发现在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后,教学效果有了较大的改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变得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不再是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是指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3.课堂不再紧紧围绕课本来展开,而是围绕着一个一个的项目来展开,课本作为学生查阅相关知识的资料,本着够用、会用的原则选择性的学习书本知识。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了学习知识的乐趣,每完成一个任务,完成一个项目,学生们都非常有成就感,这样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的正反馈,使教学效果大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62-02
《高频电子线路》是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学生应具备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课程特点与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高频电子线路以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为纲,采用非线性分析法,分析发射和接收装置中的各高频单元电路,分析电路中输入与输出信号对应关系及信号频谱、振幅变化的规律。该课程涉及公式多,概念抽象,电路复杂,分析方法繁杂,并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多,具有理论深、专业性强、综合性高、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
近年来,二本高校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有所下降,特别是数学和电路基础掌握不牢固,理论与实践脱节,对于复杂难懂的高频电子线路的学习产生了畏惧甚至厌学的心理。
二、传统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局限问题
学习高频电子线路需要以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等为前续课程,这些课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而在传统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中它们之间的衔接问题经常被忽略,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近年来无线通信的通信体制、调制编码方式、工作频段、承载业务类型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对其射频电路部分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中忽视对新内容的补充,与学科前沿的衔接,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该课程实用性,无法培养浓厚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式单一问题
传统教学方式一般以理论讲授为主,老师讲解课本知识点,缺乏启发和创新,学生被动接受,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难以形象地了解一些概念、工作原理和实际问题。而理论教学上又缺乏体系性,总是围绕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进行,从理论到理论,为理论而理论,缺乏对整体电路的分析。
(三)理论与实践分离问题
高频电子线路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传统教学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导致理论教学更加抽象难懂,学生实践能力不足。课堂上实际电子产品及电路的接触机会极少,实验又多以验证为主,或多采用线路是集成好的实验箱,学生创新性和自主性都得不到良好的培养。
三、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理论教学改革
1.优化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的合理调整。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高频电子线路的课程教学内容也应不断进行调整。首先是教材选择要求保留经典电子线路内容,摒弃目前已淘汰电路形式,增加新技术的介绍及典型的集成电路模块分析等,通过对比国内众多优秀教材,选择张肃文编著的《高频电子线路》,该教材内容详尽,理论架构清晰,能较好满足课程教学要求[1]。再者,由于该课程内容多、课时数少的现状,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删繁就简,以通信系统中传输与处理信号出发,系统模块化分析每部分电路,加强集成电路的概念和应用,适当引入一些新技术的实际应用。
(2)课程整体性的系统把握。为了达到更好教学效果,摆脱传统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中缺乏系统和工程观念的教学方式,从通信系统角度出发,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发送设备、信道传输、接收设备。发送接收设备按高频电路部分又可以划分为三个小模块:振荡器、调制和解调、高频信号放大器。然后通过分析经典电路构成和工作原理的方法剖析各个模块的功能和基本原理,最后将各个系统模块结合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程各个章节的联系和各单元电路之间的连接方式及相互之间影响,建立系统和工程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3)课程重点、难点的适当处理。在有限教学时间内,为了快速让学生掌握本课程要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各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的总结[3]。在分析各部分电路性能时,通过提问,回顾联系知识点形式反复强调,课堂练习、课后习题形式巩固和融会贯通重点知识。在讲述繁琐计算的具体电路时,应做到分散难点、将抽象概念简单化,便于对知识难点的理解。
2.多样化教学方法:
(1)提问式与启发式教学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采用课前提问方式使学生对要学习章节产生好奇心,迫切想了解接下来学习的内容,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讲授过程中联系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利用所学知识点解决问题,提问式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讨论、互动交流式教学法。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根据所给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讨论题目,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过程可以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增加交流,讨论结果及时总结,这样不仅满足了知识的传授,而且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加深了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3)对比、归纳教学法。高频电子线路的学习需要与一系列的前续课程衔接,特别是低频电子线路,虽然在工作条件、电路结构、应用范围以及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上两者都存在着差异,但也有着某些联系。采用对比教学法,将两者内容融会贯通,完整理解体系概念。再者,该课程章节内容多,但相互间却有着内在联系。通过归纳、总结,将分散知识点编织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找到规律,从系统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3.丰富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大量板书和画图的时间,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课程内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可以方便地与已有知识进行比较,便于总结和复习,并有利于资源共享。但使用多媒体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重要公式的推导、关键电路的分析等利用板书突出重点,加深理解。采用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板书和动画的两个动态过程中,仔细领会教学的重难点,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仿真软件的应用。由于课程内容抽象复杂,涉及复杂电路分析时,纯粹依靠讲解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将计算机仿真引入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电路结构的把握,对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有很大帮助。
(3)网络资源教学的应用。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网络教学,不仅可以扩展教学时间和空间,而且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建立课程学习网站就是网络资源教学中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网站可以进行教学通知,答疑辅导,学习资料共享,知识自测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一步帮助和促进课堂教学[5]。
(二)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辅助部分,对学生加深知识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关键作用,因此,高频电子线路的实验教学需要多样性与实用性的统一。针对不同教学过程进行相应实验教学。如在学习该课程初期,可以通过进行演示性实验展示每个模块的功能,加深学生理解;在学完一个模块后,针对已设计制作好的电路,进行验证性实验,观察实验结果是否与所学理论一致;当学校资源满足不了某些实验要求时,还可以利用仿真实验作为补充;而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所以开放式、设计式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多样性与实用性统一的实验教学法使学生有效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拓宽了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解,培养独立思维、独立创造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改革
随着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变化,考核方式也应与之相适应。考核必须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情况。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卷面成绩、加分及扣分五项标准相结合的评分办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综合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察。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成绩包括实验出勤情况、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三部分,而实验操作作为实验成绩的主要部分;加分项与扣分项是考核方式中新引入的项目,通过加分项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扣分项督促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约束能力。多种评定标准相结合的考核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结语
高频电子线路作为电子类和通信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公式多,概念抽象,电路复杂,分析方法繁杂,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等各环节的综合思考,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肃文.高频电子线路(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芳妮.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23(4):329-332.
[3]王雯霞,马华红,吴景艳.对《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08):194.
关键词:电路分析;教学理念;科教融合;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王庆义(1974-),男,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讲师;晋芳(1978-),女,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UGYCXK08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200-02
作为电类专业基础课的“电路分析”课程,具有知识点内容多、原理抽象、知识体系复杂等特点,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和掌握的程度极大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何提高“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电路理论分析和设计综合基础,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1-3]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谈谈有效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和想法。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上好第一堂课
兴趣和热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和热情,学生会主动学习,关心和这门课相关联的东西。同时“电路”课是学生进入大学教育中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感觉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就需要精心准备第一堂课。一般来说第一堂课是绪论课,老师首先会按照电路发展的历史讲解相关的科学人物,如安培、库伦等,以希望使得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在进行完这一部分后,开始对课程做总体介绍,包括学习方法和应用前景等。[4]
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参与,笔者在绪论课中首先提问“我们身边中有哪些是和电、电路相关的事物?”学生回答后再提示学生该事物和电路相关联的程度,内部的原理,从而引出一个学生身边非常熟悉而又包含了电路及其所有后续课程内容的应用实例:电动汽车。将电动汽车中的每一个和电相关的部件进行分类,它包含照明,空调,雨刷,电机驱动及控制,机械电子,电池的充电和管理,路桥无线收费管理等。每一个部分的电路原理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也就清晰地表现出来。通过这一个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将课程的作用、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应用前景等有机联系在一起。
二、坚持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践设计能力的教学理念
高等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不管学生将来是否从事本学科本专业的工作,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教育都能够对其人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基础和视野,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的教学理念是学生完成电路原理课的学习后要具备提出和解决研究型电路问题的能力和兴趣。[5]国外优秀大学的“电路”课程教学把着眼点更多的放在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实现一定的电路设计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上。[6-7]这两个方面孰轻孰重,内容如何合理安排,实验课程如何设计,都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去把握其中的度。
笔者在教学中也尝试性增加了部分的实践设计能力方面的内容。如在讲授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这一部分时,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关于“高压触电”的问题,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然后介绍等效和化简的概念,将人体的各部分进行抽象和简化,得到一个简单的电阻电路。再根据触电时不同的导通电流对人体的影响来判断高压触电的严重程度,从而引出了电阻电路的相关知识点。这只是完成了学生的理论分析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后作业“如何防止高压触电,给出电路设计原理图并分析可能的预防措施”。学生会根据电阻电路的原理去查阅相关资料,给出能够减小流过人体电流的方法,从而有效预防触电的发生,这一教学过程实际上就融入了培养学生初步的电路设计及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和课下作业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实际设计的复杂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和科研相融合,将科研问题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之中
在学习“电路分析”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的体会是数学公式和数学推理太多,物理概念和数学概念很难结合,这将使得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认知的障碍,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将知识点逐步剖析,让学生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同时将教师自身在科研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与学生分享,让学生感觉到学好这门课程需要熟练掌握数学工具,而且这门课的确对将来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提高大有用武之地。
将科研问题融入到教学之中,可以使学生了解电路原理的应用领域,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兴趣。在讲解线性叠加定理时,笔者结合自身的项目经验给学生讲解了一个实例:潜艇在水下推进时螺旋桨摆舵的角度、摆舵力的大小,对潜艇的运行速度以及运行方向的控制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物理模型非常复杂,它涉及到海底的水深,海水的流速,潜艇自身模型等因素,我们可以通过电路原理的知识对其抽象、简化,得到一个简化的线性模型。通过外部给出多组激励信号(螺旋桨摆舵的角度,摆舵力的大小)得到相应的响应信号(潜艇的运行速度以及运行方向),运用线性叠加定理就可以得到简单的控制对象的模型。有了模型,对其控制就容易实现了。该实例的讲解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很多学生在课下多次进行交流探讨。
四、给学生人文关怀,课后要及时沟通和交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好坏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仅仅只是老师讲得好并不能体现教学质量高。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因此课堂的互动教学就十分重要。互动教学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够运用一定的技巧强烈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学生是否会积极主动参入到教学的互动之中会受到学生当时上课的状态,学生对上课教师的主观评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了解学生,多和学生沟通、交流,给学生人文关怀就显得特别重要。
另外,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和本课程无关,但是都会影响到对课程的学习,例如学生家里出了意外,学生上课时就无法静心听课和学习,对学生来说这节课就没有任何实效。通过课下和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方法的交流,尤其是对学生生活状况的了解,可以使得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教师讲课时就会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学生对老师也会逐步了解、理解、尊重,课堂的纪律和课堂的教学互动就会越来越好。
五、结束语
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坚持理论基础教学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同时将教学和科研互长,给学生人文关怀,是笔者在“电路分析”课程教学中总结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能提高“电路分析”课程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还有很多,在实际教学过程还有待做进一步的尝试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方时娇.提高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感悟[J].理工高教研究,2009,
28(1):78-80.
[2]刘恒坤,黄莉.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
2011,(8):59-60.
[3]孙志雄.基于Matlab整合的电路分析课程教学实践[J].琼州大学学报,2007,14(2):62-64.
[4]何新霞.提高“电路分析”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9):165-166.
[5]于歆杰,陆文娟,王树民.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材和创新――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程案例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3):1-5.
关键词:专业课程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和手段
作者简介:许少娟(1981-),女,山东莱阳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讲师;于海霞(197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技术基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辽宁 大连 116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201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XYJ2012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43-02
对于电子及自动化类专业,一些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对专业课程设置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配套有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理论课程学习成果的实践和检验,也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进行再体会、再提高的必要环节,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极好机会。以模拟电子电路课程为例,在历年的教学实践中,大多学生感到模拟电路课入门很难,学习起来非常吃力,而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很多学生拿到题目后往往感觉无从下手,缺乏工程估算的概念,找不到与相关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存在脱节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模拟电子电路课程知识点多,内容覆盖面大,基本电路单元多样[1],在有限的理论课程教学课时内往往只能集中精力用来讲授理论知识,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则只能依靠实验课和后续的课程设计;然而理论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等环节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和过渡,教师往往在理论授课时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引导不足,导致学生感觉所学知识与工程应用有差距,在实践环节欠缺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设计模拟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怎样与理论课相互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
在对2010级电子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力求通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课程设计作为训练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机会,借助设计过程帮助学生验证抽象、难于理解的理论知识,将理论课中分散的知识有效地串联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进一步升华到利用理论知识灵活设计电路的能力。下面通过自身教学实践经历谈一下笔者的经验和体会。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增长
如果纯粹学理论知识而缺少直接的亲身实践体会,学生会发懵,不知所学知识有何用。因此要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拿到理论课上,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计算具体化、实用化,训练工程实践思维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2.理论知识引领实践教学
实践训练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理论支撑。理论课上应把实践相关的知识点和实践案例充分引导、铺垫到位,使理论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3.实践训练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实践经历使学生明确理论知识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增强对所学专业的归属感。[2]
二、教学环节设计
1.设计题目多元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差异的需求
由于学生在模拟电子电路理论课及相应实验课的学习中对各单元知识掌握的程度不相同,对各类单元电路的兴趣点也不相同,为了能在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建立对课程学习的自信心,课程设计为学生安排了丰富的设计题目,共包括12个基本题目和36个提高设计题目,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按照规则进行选题。设计题目综合考虑就业和考研等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有原理相对简单的实用电路,注重训练工程实践常用的近似计算加参数测量修正等方法,如空调控制电路、压控滤波器;也有偏重分析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进行整合提高的题目,如静态电流可调的甲乙类功放、电压(电流)负反馈放大电路;也有很多综合性训练的题目,如开关稳压电源、基于三极管的LC振荡电路等。每个设计题目除基本要求之外,还设有扩展性和创新性的内容,以多样的设计要求解决学生个性化差异的问题,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设计愿望,从而实现在教学细节上的多元化教学培养需求。
2.严把考核关,充分调动学生创造设计的积极性
课程设计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整个过程教师只提供少许建议,具体设计过程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查阅资料、选择设计方案、画电路图、仿真论证,并完成相应的调试和测量。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工程设计工作的过程和步骤,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学会相互沟通协调,增强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踏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课程考核主要由预答辩、实物成果、答辩和总结报告四部分构成。课程开展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各课题的具体任务、参数要求等内容在理论课结束后即以课程设计任务书的形式下发,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自由选题,确定题目后开始查阅资料进行方案设计,并辅以Multisim仿真工具进行功能验证。以上准备工作都写入预习报告,作为预答辩提问的主要内容。其中预答辩和答辩是笔者首次尝试增加的考核环节,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动手做、动脑想,充分发挥课程对提高实践能力的作用。
预答辩在第一堂课进行,主要检查和提问课题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案设计、电路图等相关内容及学生的准备情况。如果学生初次预答辩未通过,说明对相关原理的理解不够或者方案设计不合格,因此扣掉一定分数,并修改方案重新进行预答辩。该环节一方面是为了督促检查学生的前期准备情况,要求学生对相关原理有充分的了解,对设计方案有初步的规划,从而“逼迫”学生认真思考,积极与同学、老师探讨,深入到自己所选的课题中,更重要的是为了给学生把把关,指指路,防止他们的设计方案在大方向上跑偏。答辩以一组为单位,采取抢答的形式。答辩题目按难易程度区分3~4个层次,抢答的题目难度越大则得分越高。
刚开始进行课程设计时,学生迫于考核的压力不得不去研究,但当他们开始深入到课题中时便会激发起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进行仿真实验。通过这种综合的考核方式,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相互竞赛的积极氛围,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相互对比设计进度和所设计电路的功能,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善提高。
3.收集实践实例和素材,反哺理论教学
教师在实践指导及其他教学活动中会遇到很多电路现象和故障问题,把这些实例拿到课堂上作为理论课的教学素材能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计算形象化、实用化,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并且给出问题寻找原因的这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教学效果更好。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应当细心观察,寻找联系,多收集积累实践素材。
例如一个故障排查实例:某分压偏置放大电路如图2所示,在调试过程中发现电路的放大能力不足。实际上出现这个现象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引起:可能是旁路电容连接错误或电容值不够大,没有起到旁路作用;可能是三极管集电极最大静态电流超出工作范围,等等。这个实例联系了至少两个知识点:放大电路中旁路电容的作用(为交流信号提供一条通路,提高电压增益)以及三极管集电极最大静态电流参数(静态电流超过最大值,管子的电流放大系数会下降),有助于将各章分散、孤立的知识点综合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并且把知识点以实例电路故障排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与单纯空洞地强调知识点相比更易于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效果更好。
4.相关理论课联系实践、引导实践,为实践做好铺垫
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理论考试经常出现的分析计算比较擅长,而从工程实践出发设计电路、估算参数的能力比较欠缺,工程估算的概念不清晰,很多学生拿到题目后无从下手。这也反映出以往理论授课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理论授课要以工程实践的需求为导向,凸现工程实践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建立工程估算的概念,训练分析和设计实际电路的能力,因此,理论课一定不能脱离实践,要打破传统教育面向考试、把公式死搬硬套来分析计算的教育模式。实践相关的内容在理论课上应进行引导、铺垫到位,学生接触到相关问题时的思路会更清晰。
举一个例子,设计LC振荡电路这一课题中用到耦合电感,学生搭建电路时首先面临一个问题——耦合电感的同名端怎么测量?这个问题在电路原理课讲耦合电感时若铺垫好,学生操作时更容易理解,设计过程会顺畅很多,并且切身体会到理论方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非常有益。
除此之外,对学生学习具有风向标意义的考试、测验在出题时尽量多联系实践,将其实战化,这也不失为引导和训练学生工程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各种放大电路组态有什么性能特点、在实际工程中应如何选用,这些知识点在测验或练习时可以用具体的电路实例来引导和训练,而不是仅仅停留于“用一个高内阻的信号源去驱动阻抗较小的负载,输入级和输出级分别应该采用相应组态”这样理论化、模式化的形式。
三、教学收效
上述教学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多数学生在不同方面都有很大收获,总结如下:
1.激发积极性
学生感受到利用所学知识可以实实在在地做出点东西来,拿出个作品来,从而提高了对所学专业的信心,增强了对专业的归属感,同时也认识到成功的实践活动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来支撑,激发了学习理论课的热情。
(下转第46页)
(上接第44页)
2.掌握开展实践活动的科学方法
学生深切体会到EDA辅助设计的强大作用,对工程实践中常用的Multisim 仿真工具运用更加熟练,对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的科学方法和步骤有了切身体会,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和踏上一线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3.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一般两到三人一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设计任务,项目负责任人负责任务分工、进度安排等工作,其余成员各自负责自己的任务(如查找资料、模块设计、调试等),从而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学会相互沟通协调、相互支持配合,增强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尤其是比较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很有兴趣,愿意主动钻研、讨论,能够主动借助仿真工具或进入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使仿真工具和实验室作为第二课堂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辉,王鲁云.模拟电路分析与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95后”大学生;电路教学;对分课堂;电路仿真软件;电路设计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15-02
一直以来,在传统的电路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方法进行讲授,学生被动式的接受知识,并配合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当教学对象变为伴着电脑手机长大的“95后”一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不完全适应新时代学生的特点。课堂中的重点是电路概念的灌输、定理的记忆和反复的习题训练,忽略了电路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对大学电路课程感觉到枯燥和抽象,沉迷于在课堂上玩手机,即便学过本课程依然完全不懂实际生活中的电路,等等问题。因此,我们在电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有效的电路教学方法改革策略,以适应“95后”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一、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的电路教学通常开篇就直接告诉学生“电路理论研究的是电路模型,而电路模型是对实际电路的简化”,接下来就开始讲授电路定理和电路化简,求解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量。在这种教学引入模式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讲授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电路化简、为什么要分析电路并求出电路中的电旱缌髁俊R簿褪撬担通常我们的教师并没有提出电路课程学习的意义,一件没有说明意义的事情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行为的倾向,它的有效功能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行为起到推动作用。”告诉学生学习电路的意义,无疑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课堂电路教学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对于“95后”学生,由于其受到手机等移动设备的诱惑更大,如果一门课程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那么将很难让他们把目光从手机转移到黑板。因此,教师在电路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入手,着眼于电路学习的意义以及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电路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课堂,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对分课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由于电路课程的难度高,电路的形式变换多样,理论的应用灵活,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正常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少,导致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听课后,特别是“95后”学生,可能会被手机吸引,这时如果没有有效的方式将学生从手机等设备吸引回课堂,那么将导致学生学得少,教师也非常有挫败感,因此我们尝试部分课程的教学采用对分课堂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对分课堂的定义是将一半的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课堂知识,另一半的时间分配给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与自我学习。首先,通过教师提纲挈领地讲授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举一些例子进行论证和应用;接下来,提出问题和任务,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最后,请学生互相提问,教师回答学生讨论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并进行课堂总结。接下来我们详细介绍对分课堂的每一个部分是如何在我们的电路课堂教学中应用的。
1.教师讲授。在对分课堂上教师首先介绍了基本框架和基本概念,特别是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但是教师并不将每一个定理应用的特例全部讲出来,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和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方式将这部分课堂上未讲的内容留给学生课后学习。
2.课后复习。在结束了教师的课堂讲解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课后的复习与思考,并布置下一节课讨论的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个人的特点,完成学习笔记的制定,对学习内容进行提炼与总结,据此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消化吸收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此外,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完成下次讨论课程中讨论和相互提问环节中问题的准备,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查询资料和自我思考得到答案的问题;(2)学生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3.分组讨论。学生带着课后复习模块的问题来到分组讨论的课堂。第一类问题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可以向其他学生发问,第二类问题需要在课堂讨论中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探讨学习得到结论和解答。
4.教师总结。经过教师讲授、课后复习和分组讨论等几个模块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后,教师针对课后复习和分组讨论中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总结。那么,同一内容,经过几个模块的学习,加深了学生的理解程度,夯实了学生的基础。
三、运用电路仿真软件,实现电路定理的直接验证
目前我校的电路课程是由电气系的教师负责,而相对应的实验课程是由实验中心的教师负责。理论课过多讲授公式、定理,比较枯燥,学生接受效率低。而实验课设置验证性实验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步骤机械,缺乏思考。这造成了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针对这一类问题,我们考虑运用电路仿真软件,引导学生搭建电路模型,观察电路中电压、电流的变化,使抽象的电路特征变成形象的图像显示,直观的验证我们所学到的电路定理。通过观察发现,“95后”伴着手机电脑长大的这一代大学生,并不喜欢单纯的听取比较枯燥的知识讲解。这种通过自己设计思考发现问题再学习的方法,更为他们所喜爱。也就是说,仿真平台的引入使学生充分运用了所学知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提高电路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措施。
四、举办电路设计竞赛,升华电路定理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
一个知识点如果仅仅是通过做题和电路仿真并不能够使学生得到深刻的理解,因此在电路理论的学习中,我们举办小规模的电路设计竞赛,组织学生通过仿真软件设计电路、实际元器件搭建电路等步骤将所学到的电路知识应用到实际。在实际电路设计竞赛中,学生将不同内容的知识综合利用,促进知识的融合,形成触类旁通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科学素养。
五、结论
总之,针对伴着电脑和手机长大的“95后”大学生,如何有效提高他们对电路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与实现意义的课题。本文提出将理论联系实际、对分课堂教学、电路仿真软件辅助教学以及电路设计竞赛等手段应用于电路教学的课堂,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增强“95后”电气工程学生的电路知识和综合素养,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庆国.电路教学改革与优化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113-114.
关键词:电工学;PBL;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周静(1976-),女,四川隆昌人,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侯世英(1963-),女,四川南充人,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 4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大学教学改革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2-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18-03
“电工学”课程是工科院校非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之一,在非电类本科专业的知识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工学”课程已发展成一个高度集成的“综合课程”,它和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号处理等诸多学科知识相交叉,在多个领域的实际工程系统中起着基础作用。随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1]作为技术基础课的“电工学”课程教学面临极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工学”课程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广、信息量愈加丰富,如果仅仅是在旧的课程体系下简单地增加新内容将必然导致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在目前授课学时大幅削减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是课程改革首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电工学”课程面向机械工程、动力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采矿工程等非电理工专业开设,各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教学要求不同,对电工电子学知识的需求也各有侧重。例如土木工程专业对建筑电气知识、热能专业对电机控制技术、化工类专业对分析测试仪器的应用等具有特殊需求。因此,如何在学生基础与能力参差不齐、教学需求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实现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教学的一大挑战。
而且,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电工学”课程教学中“厚基础”和“强能力”这两个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矛盾。“厚基础”强调教学的重点在于对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并具备在时、空范畴里对基本理论进行转换、延伸的能力;而“强能力”可能更多的是强调为学科交叉应用提供必要的接口,具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但是,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实现“厚基础”和“强能力”的双重目标就如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因此,要使未来非电类专业的工程师具备宽厚的电工电子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如何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一直是“电工学”课程教师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一、“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理念
为了全面认识专业对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要求之间的联系,首先在各专业的授课学生中开展了广泛调查,征集意见和建议。经过深入分析,对“电工学”课程进行定位,认为“电工学”课程对近机类工科专业是“技术基础课”,对非近机理工专业是“一般基础课”,对文经管专业是“素质教育课”;授课对象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课程学时不同,“电工学”课程建设要同时满足以上“三不同”的需求,因此确定课程改革总体上要按照“通识教育+适度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来开展。
要同时实现“厚基础”和“强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改变教学内容体系的同时,改进教学方式也很重要。重庆大学电工学课程组在过去几年里深入分析了国外教学改革的成果,[2-6]最后选定一种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最适合“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即通过融合PBL思想,在课程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
2.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常用于医学课程的教学中,是一种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的是,PBL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解答问题为驱动力,以分组讨论、展示及相互交流为手段,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在PBL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真实性任务,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到问题中;鼓励自主探究,鼓励争论,鼓励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旨在使学习者建构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目前,PBL不断得到推广和发展,已经在国内外许多高等院校被应用到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
3.基于PBL教学法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在“电工学”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模式的改革,其核心思想是:以解决从工程实际中提取的具体问题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最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应用所学相关知识,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资料组织能力的目的。围绕以上原则,基于PBL教学法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先后把“PBL”教学模式引入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探索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协作精神一体的教—学模式,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索:将PBL融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采用模块化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形成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的课程内容体系;将PBL融入理论教学,采取专题式课堂教学,落实“通识教育+适度专业教育”的原则;将PBL融入电工学实践教学,探索“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
二、融合PBL的“电工学”课程改革
1.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建设
以“基于问题的学习”理念统筹整合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了“知识点—教学专题—平台课程”金字塔式的教学内容体系。
(1)理论与实践并重,优化教学内容模块。原有的“电工学”课程体系是从6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是电类专业“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机电器及控制”四门课程的简化和浓缩。考虑到本课程必须为更多专业的学科交叉以及新技术发展提供延伸接口,拓展课程内容体系,把电子测量、自动控制、PLC编程等相关的基本知识纳入课程内容体系并建立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对照理论教学体系,构建立体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更加明确地提出基础、综合、创新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强化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对应关系和内在联系。
(2)以知识点为基础,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融合PBL的思想在各知识模块中,以一个“实际问题”为核心组织一个专题;细化各教学专题涉及的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分级:1级为基本知识点,2级为应用知识点,3级为扩展知识点。以用为本,以需求层次为导向,把教学内容层次与知识点按课程学时进行合理组合,形成系列“教学专题”;比如对文经管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则专题以1级知识点为主体教学内容,对机电等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则要包含2级和3级知识点。
(3)构建柔性、开放的平台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模块的教学专题,并根据教学学时筛选专题内所涉及的不同层次的知识点,构成”电工学”系列课程,比如28学时的“电工学III”就是一门针对部分理科专业及文经管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比如还有针对其他不同理工科专业开设的36学时、72学时、88学时等不同的“电工学”系列课程,形成柔性、开放的平台课程体系。
2.课程教学内容整合
以PBL模式为主导进行了课程的内涵建设。
(1)在教学内容上删除了那些从课程系统性和理论完整性出发安排的一些古典的、抽象的知识内容,比如:
1)简化了电路分析中结点电压法、网孔分析法等纯理论分析的内容,强化了在电路电子技术中广泛使用的KCL、KVL基本定理、等效电源定理、叠加原理和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内容,并着重阐述其工程应用。
2)简化了电路暂态分析理论,着重理解RC和RL一阶电路的暂态过程,为其在滤波、信号发生等信号处理领域的应用打下理论基础。
3)精简了基于分立元件的放大电路分析,重点理解“放大”的含义,强调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掌握利用集成运放构成的各种基本运算电路。
4)精简电机的原理性介绍,重点介绍在工业企业和生产实践中广泛使用的三相异步电机的外特性及其起、停、变速控制等。
(2)在理论教学体系中,以用为本组织知识点,比如“PLC编程及应用”知识模块以在工业企业中广泛使用的“西门子PLC技术”作为主讲内容,精简PLC的原理性介绍,加强了PLC与“电机及控制”模块内容的交叉,针对实际使用重点介绍基于PLC的各种电机控制方法和过程。
(3)在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在理论教材中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知识模块的每一章节之后新增附录内容,介绍基于Multisim软件的电路电子技术仿真分析方法,在理论教学中开展仿真分析教学;同时,在电工电子学实验教学中引入Multisim软件,开展基于EDA技术的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通过仿真分析把传统的电工电子学知识与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融合PBL的“电工学”课程教学
1.专题式理论教学
为解决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课堂教学采用了紧凑式的“专题教学”,即融合PBL的思想,以一个实际问题为中心,围绕这个问题的解决组织教学内容,形成一个专题。而且,在教学中即要求做到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清晰,同时又要兼顾实际应用的方法和技能。如果按照传统理论教学的方式,由一个老师承担整个课程的所有教学工作则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大多数老师所从事的科研方向有所不同,其专长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学中与教师专业或科研背景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讲述得更生动,教学效果更好。但与专业不相关的内容教师则讲述平淡,所以“专题”教学难度很大。
基于此,在开展“专题式”教学时采用了多位教师合作授课的方式,即课程由若干个教学专题组成,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结合教师个人的学科基础和学术研究,一个老师只专注于1~2个专题的教学而不是整个课程的教学。这种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学科基础和学术研究的优势,深入浅出地把知识模块的基本理论、基本应用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在有限的课时、有限的人力情况下把课程教学“精品化”,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2.创新实践教学
把PBL教学理念融入实验教学,把“创新教育”贯穿于“基础+综合设计+创新实践”等多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中,具体做法包括:
(1)打破“基础实验无创新”的定势思维,在基础实验中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实验。[7]开放式自主实验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验时间上采用开放管理,实验内容上采取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让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内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此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2)开设综合实验项目,强化实验内容与工程、与实际应用联系。综合实验项目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开展,一般3~5人一组,包括选题—预习—提交方案—自主实验—总结答辩等几个层层深入的环节;实验基本采用自主开放式的管理方式,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开展实验,最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应用所有相关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相互协助”的能力。
(3)利用重庆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向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电工电子”创新实验,通过项目申请书撰写、开题/结题答辩、项目开展等环节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协同合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SRTP项目中,导师采用PBL教学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电工电子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验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电工电子学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完整的电工电子学知识应用的综合训练,为这些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电工电子学科知识奠定了良好基础。比如一组动力工程学院热能专业的学生在创新实验后总结说:“PLC控制技术对动力工程学院学生的专业学习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比如在火电厂给水泵小汽机保护系统、电厂化学水处理部分、电厂输煤自控系统以及中央空调节能改造等具有很高实践价值的领域……”
当然,开展基于PBL的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为此,要求所有的理论教师同时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形成一支由理论教师和专职实验教师合作的教学团队。每个理论课教师围绕自己的专题设置综合实验项目或者提出SRTP项目,并作为导师指导实验小组开展讨论和实验,专职实验教师负责基础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开放运行。
3.建立了适应PBL教学的考核体系
在PBL教学中,课程考核方式随之改变,理论与实践并重,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核学生,避免一考定终生。理论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发挥传统的期末考试的优势,采用课外阅读、课堂讨论等多种辅助考核手段;丰富并完善实验考核,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保证考核的真实和公正。以28学时“电工学III”课程为例,该课程是通识教育类课程,考核办法如下:
期末考试:采用开卷方式进行,即学生可以带上自己的教材作为参考;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实验成绩:“以能力培养为目的”,采用“实验报告+平时考核+综合实验”的考核方法,占总评成绩的40%:实验报告是规范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体现实验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等,因此在实验考核中占30%左右;平时考核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际动手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因此占20%左右;综合实验采用PBL教学模式分组进行,包括选题、预习、自主实验、答辩及实做几个环节,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及小组协作能力,占50%左右。
平时成绩:主要为课外阅读的完成情况。课外阅读由教师指定阅读任务,研究生助教辅导,分组完成并对全班汇报,展示资料收集整理等能力。该部分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四、总结与反思
在过去两年里,重庆大学电工学课程组以大类课程建设为契机,融合PBL的教学思想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以用为本,建立了“知识点—教学模块—教学专题”的柔性、开放的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专题式”理论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实践教学试点,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面向试点班级的问卷调查显示,95%以上的同学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具有挑战性,80%以上的同学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更有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也同样严峻。
PBL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作为课程主要内容的“问题”选择和设计是否恰当,即教学“专题”的设置是否合理。很显然,答案并不像“是”和“否”所描述的那样简单。
“专题式”教学的优点是突破了学科体系的束缚,知识的组织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因而学时也可得到相应缩短,使内容与学时的矛盾得到部分缓解;但是,它打乱了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变得凌乱,与“厚基础”的目标冲突。所以优化专题教学,采用“基础教学+专题教学”的方式可能更适合“电工学”的理论教学,也更能体系“通识教育+适度专业教育”的思想。
教学队伍的严重匮乏是制约PBL教学的关键因素。很多同学在问卷调查时反馈“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老师的指导”。诚然,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精神,老师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PBL教学只适合小班教学,比如30人一个班,否则讨论、反思、汇报等过程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展。而且,PBL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熟练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与其关联的工程实践等其他知识,对课程组教师的素质提高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基于PBL的教学改革归根结底是采取各种措施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于教师而言,需积极投身创新教学改革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于学生而言,需挖掘自主学习潜力,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体现了其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课时普遍减少的情况下,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侯沛勇.厚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 高素质——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J].科技·人才·市场,1997,(1):25-27.
[2]唐介.面向21世纪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总结[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23(4):10-14.
[3]Thomas RE.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asurable outcomes[J].Medical Education,1997,(31):320-329.
[4]Vernon D.T.A and Blake R.L..Does Problem-based Learning Work? A Meta-analysis of Evaluative Research[J].Academic Medicine,1993,69(7):550-563.
[5]李昱,叶秀峰,李丹,等.谈PBL理解误区[J].西北医学教育,
2006,(2):196-197.
关键词:高职;电路基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09-02
电路基础是机电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需要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基础。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电路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把各个知识点都能够融会贯通,是任课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和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要使学生学好本课程,就要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首先,要对所讲课程做简要介绍,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知识的整体脉络。对每一个知识点可以寻求与同学们生活联系紧密且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每一个课题开始学习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比如,收音机的调谐回路是对串联谐振的应用,电力系统一般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而不采用三相三线制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电路知识的广泛性,进而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可以借助多媒体和实物教学。电路抽象的概念较多,也不易掌握,所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一些实验现象,可以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对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三相电路分析过程中,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直观形象地表现三相电压间的相位关系,同时将软件仿真技术穿插在教学中,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形象的曲线图形。学生观看到实际效果后,将对电路产生更大的兴趣。最后,扩展知识面。电路基础课是专业基础课,在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上可以直接引申到以后专业课要学习的内容上,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实习车间或校外实习基地参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材,组织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保护好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所学专业的教学需要,按照大纲要求、在尊重学校教学安排的前提下,本着适用够用的原则,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难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进度,使绝大多数学生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专业所需的知识。对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思考题供课后探究,满足这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同学采用多鼓励、多辅导等方法,让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与信心。目前高职院校电路基础课程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除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教学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和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比如采用设问讨论的教学方法就能有效调动同学的注意力和思维,问题通过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电类现象引入,可以由教师设置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从而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教师在其中起引导点拨作用。例如,在讲授自感现象前,设置提问:“日光灯电路中整流器的作用?”“闸刀开关拉下或合上的瞬间,开关的接触片之间总是产生一些电火花,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在这种方法的调动下,学生由被动学习状态转入主动求知状态,只要在上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其思维,那么就一定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下,绝大多数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也就顺理成章了。在问题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提出错误观点的同学,要及时分析其错误的原因,纠正错误,这样学生的记忆会更深刻,学生的观点即使有正确的,也要征求其它同学的不同看法。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呵护学生的自尊。总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在教学中以教师为向导,全面把握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加以调控,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教学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原则,学生掌握介绍新知识,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已掌握的旧知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做到以旧导新,例如在讲授电路的暂态过程时从电容器的充放电引入等等。根据高职学生的现状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具体的授课中,对重要的概念、定律及定律的分析计算方法必须在简化繁琐的数学验算和推理的基础上精讲,重点放在对结论的理解和应用上。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或制作一些电路实物进行教学,这种直观形象配合理论知识来教与学,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由于电路基础需要掌握的知识繁多,所以在每一章节讲完之后,要对该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三、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
电路基础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把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验进行结合,进行创新,能够让学生在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到实践操作的过程当中达成一个质的飞跃。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采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路基础实验内容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计算机仿真实验等。验证性实验是以电路基本理论应用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正确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常规仪器仪表的使用与调试,实验过程中故障的分析与排除方法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与测量误差的分析方法。在验证性实验中,教师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适时对学生思考出来的方法给予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通过对具体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书写报告来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种项目制的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空间,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初步的训练,为后续课程的课程设计打下良好得的基础。计算机仿真实验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电路进行辅助分析和设计,可以将仪器仪表、电路器件等直观地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并灵活地改变电路结构和参数,清楚地观察实验结果并动态显示电路的相关波形,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前,教师首先对实验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做好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复习理论知识,提出实验要求、方法和步骤,提出实验报告的填写要求,强调实验操作流程和仪器使用方法,注意安全事项,组织和指导实验,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整个实验,对实验报告认真评阅并及时归纳总结实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为今后实验积累更多的经验。另外,也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电路课程设计,学生通过实际设计,焊接、组装和调试一些简单的实用电路,使用仪器对电路进行检测,增强感性认识,检验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常用元件的识别,并掌握了电路焊接、装配、调试等工艺,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实践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职业素养,这就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对共同性的问题要着重强调加以解决。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个平等、活泼的学习氛围,立足实际,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会学生轻松学习,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甘祥根.电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