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建筑美论文

时间:2023-02-28 15:31:15

导语:在建筑美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筑美论文

第1篇

人类对于建筑的审美追求,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脚印。即便是原始状态,也包含有审美的意念,如索尔兹伯里的巨石圈,便表现了原始人类对建筑所营造的神秘的、宗教式的美感追求,无论中外建筑,概莫能外。

1999年6月,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北京》,其核心内容来源于吴良镛教授多年心血的结晶——广义建筑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如日中天,吴良镛教授感到传统建筑学难以满足我国当前建筑领域的要求,适时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概括而言,就是“一法得道,变法万千”,“一法”指建筑的一些本质、基本原理、行动指南,是指导建筑发展的基本准则,是“道”,是必然;“变法万千”则是指以基本原理准则为基准的城市建筑具体形象的创造,应尽可能千变万化,容许并鼓励其多样性,亦即通过“必然”就能获得自由,无须也不可能定于“一尊”,至少在建筑师思想上没有创作的桎梏和藩篱,而将诸多学派括入囊中,高瞻远瞩,博采众长,并针对所承担的规划设计对象的特殊点为我所用,随机应变,进行意匠独造,以至无穷。

在现实生活中,建筑审美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现代建筑有什么审美特性呢?

2建筑的审美特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的宗旨则是还原生活,服务生活,情同此理,我们探索建筑的审美特性,目的就是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基本的设计方法,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现代建筑的审美特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2.1建筑的结构美

作为北京奥运会新建场馆,“鸟巢”、“水立方”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受到世人瞩目,享誉海内外。尤其是“鸟巢”,堪称结构美的杰作,“鸟巢”采用全钢结构,暴露主体结构,使承受荷载的结构件成为建筑审美主体,体现出建筑的力度和美感。通过材料的虚实对比、质感变化和节点处理,取得精致的外观效果(图1)。

“鸟巢”这样的宏大工程,但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在平常设计工作中也可以进行有益的尝试。

案例1:安阳钢铁公司2800m3高炉主控楼参观通廊(河南安阳,2006)

根据业主要求,在高炉出铁场厂房与高炉主控楼间增设一条参观通廊,要求美观大气,成为厂区的一个亮点。经过反复推敲,我决定采用全钢结构形式,通廊断面设计为半圆形,将结构件纳入审美元素,弧形结构件上打上园孔,通廊表面为银灰色,并穿插不锈钢管装饰,整体感觉如一架飞行器,获得业主的好评(图2,图3)。

2.2建筑的雕塑美

具有雕塑美特征的建筑通常利用简单几何形体的切削、组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加减法,形成丰富的空间与审美效果,此一流派的代表作有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图4)。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东馆造型清新简洁而庄重典雅,具有现代风格,与邻近的国会大厦等古典建筑在对比中和谐共处。

建筑的雕塑美是我在设计实践中通常体验的一种手法。

案例1:江南冷轧薄板厂门卫室(江苏常州,2004)

门卫室虽小,却是一个企业的门户,是面子工程。正因其小,却往往给建筑师带来困惑,似乎难以施展,其实,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进行造型,如圆形、弧形、三角形,或两种几何体互相穿插,也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体面的门卫室能给客人留下先入为主的印象,自然能为企业形象加分不少。小小的门卫室经过精心处理,也能传递友好宜人的信息(图5)。

案例2:江南冷轧薄板厂浴室(江苏常州,2004)

位于同一工厂的一个浴室,采用与门卫室相同的处理手法,平面由大小两片月牙形对扣,经过对形体的切削处理,建筑物显得玲珑剔透,如同有了生命,呼吸自如了(图6),它静静地蹲在草地里,像一片树叶?一片贝壳?还是一个小飞碟?

案例3:昆明钢铁有限公司新区厂前食堂浴室方案(云南昆明,2008)

这是一栋两层楼的建筑,面积5910m2,平面布局呈等腰直角三角形,一侧为浴室与存衣室,一侧为食堂的厨房,中间为食堂餐厅,通过对三角形平面进行减法处理,形成大的体量关系,同样获得丰富的立面效果(图7,图8)。

由于生产工艺的要求,发电厂主厂房平面为简单矩形,但仍然可以进行空间创作,以避免形成火柴盒样的单调感,尽量弱化工厂的形象。

通过三角形体与厂房主体空间的交错,与圆柱体的穿插,加入各种活跃元,如斜桥,格架,张拉膜,一个清新前卫的建筑形象立刻跃然眼前,呼应厂房本身超前的环保理念(图9)。

2.3建筑的装饰美

细节决定成败,建筑的细部装饰也是建筑审美的重要手段,细部的设计就像是决定交响乐中的一个音符该如何弹奏?是激昂一点还是温柔一点?综合来说,对于细节的创造,一个建筑师需要:热情和创造力、自律和毅力。

案例: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新3#高炉综合楼(湖北武汉,2003)

综合楼在形体塑造的基础上,对建筑的细部装饰作了细致的刻画,光洁的玻璃幕墙嵌上水平不锈钢线条,带形窗上部的不锈钢遮阳构件既有实用功能,又起装饰作用,底层的毛石饰面,山墙处的装饰构架,主入口弧形墙顶部的白色大理石装饰块,既有材料的对比,又有色彩的对比,于平淡中体现了一种精致的美(图10)。

2.4建筑的韵律美

建筑的韵律美表现在重复上,可以是间距不同、形状相同的重复;也可以是形状不同、间距相同的重复;还可能是别的方式的单元重复。这种重复的首要条件是单元的相似性,或间距的规律性;其次是节奏的合逻辑性。

从艺术角度来看,建筑和音乐类似,是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和创造力的表达,是对韵律、重复、节奏等宇宙规则的重新编织,在现代工业厂房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案例1:上海市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五冷轧工程主厂房(上海,2008)

主厂房总长1291.5m,总宽323m。一期总建筑面积20万m2(图11),2008年底顺利投产。

为避免立面显得单调乏味,在设计上引入新的构图元素,以区别于传统厂房,侧墙采光窗按竖向带窗设计,材料为PC瓦楞板(聚碳酸酯板),在色彩处理上,主色调以浅青兰色为主,在采光带两侧设深兰色系竖向色带,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沿着厂房漫步,会给人以极强的动感和视觉冲击力,同时又不失整体协调(图12)。

案例2:马鞍山钢铁有限公司新区钢轧总厂办公楼(安徽马鞍山,2005)

办公楼共5层。总建筑面积:7900m2。在造型设计上,力求打破呆板的构图,外窗采用竖向带形窗,局部采用大玻璃幕墙,入口对称设置两根大尺度圆柱,一直顶到屋檐,气势恢宏,屋顶檐口外挑,使建筑显得轻灵、飘逸。

端部侧墙作大尺寸悬挑,也使建筑增色不少。外墙采用灰白色系列色彩装饰,建筑造型简洁大方,刚柔并济,富有韵律感和感染力(图13,图14)。

2.5建筑的诗意美

诗意建筑也称浪漫主义建筑,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大概是诗人海子对建筑审美的浪漫诠释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家园,却“近在心灵,远在天涯”。如何将人们心中的理想变为现实,正是建筑师所追求的。

案例1:京珠高速公路湖北省南段服务区综合楼(湖北大悟,2002)

上世纪末,一首台湾歌曲《驿动的心》红遍大江南北,“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的票根,……”,歌曲抒发了现代人人在旅途,漂泊异乡的孤独与寂寞,充满了对家的渴望与无奈。

在进行大悟服务区综合楼的设计中,我的出发点就是基于对“家”的隐喻,营造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氛,综合楼如同一幢乡村别墅,挑檐深深,坡屋顶错落穿插,处处打上传统民居的印记,白墙红瓦,在阳光下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过往旅客来到这里小憩,就像回到家一样,是否能大大缓解旅途的疲劳呢(图15)?

案例2: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派出所(湖北武汉,2003)

派出所作为社会基层的执法单位,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民主化改革的深入,基层派出所由最初的管理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基于这种认识,在青山区工人村派出所的设计中,仍然以乡村别墅作基调,营造一种温馨平和的气氛,使其融入到小区环境中,成为居民的友好邻居,既改善了民警的工作环境,又拉近了警民关系(图16)。

3建筑审美的升华

《易经》被称作“天人之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及一切学术思想的源泉。其宗旨在于阐释宇宙大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面对各种复杂情况而能知变,应变,适变。正所谓“观宇宙于一砂,窥天国于一花”,做设计如同做学问,要善于小中见大,融会贯通,掌握了建筑的基本审美特性,我们可以在设计中进行综合应用,而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手法,一朵花代表不了春天,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

案例:山西省海鑫钢铁有限公司办公大楼(山西闻喜,2004)

海鑫办公大楼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地下一层,地上部分:主楼14层,裙房1至2层。总建筑面积:16044m2。

在造型设计上,表现了建筑的多种审美特性,力求打破呆板的构图,通过体块及片墙的穿插,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整体上追求不对称的均衡美,单侧高塔拔地而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主楼屋顶为悬挑的大观景平台,像一只飞翔的翅膀,直指蓝天,是整个大楼的点睛之笔,显得个性张扬。

裙房会议室及游泳池馆采用弧形铝板屋面,富有动感,同时与主楼观景平台相呼应,取得整体的和谐统一。

外墙以铝板及花岗岩作装饰,使建筑既富丽堂皇,造型又简洁大方,刚柔并济,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图17)。

一、二层以两层高的展销大厅为核心,气势恢弘,体现了企业腾飞的形象(图18)。

海鑫办公大楼的设计立足先进技术,利用新结构、新材料,创造全新的建筑空间。为解决观景平台、游泳池等大跨度空间与结构的矛盾,在大楼设计上引进了网架结构,并采用不锈钢材质,无需另外装饰,做到结构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4结束语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水桶才能盛满水,这就是“短板效应”。一位优秀的建筑师应该兼容并蓄,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在建筑技术与艺术上都能并驾齐驱,避免“短板效应”,才能为用户设计理想的建筑作品。

新年里,朋友寄给我一张贺卡:“肥沃的土地上看不到你忙碌的身影,却留下你沉甸甸的脚印!”回首来时的路,朋友的激励,既让我欣慰,亦催我奋进。

面对新的挑战,我充满信心,一如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时的豪情:“……,Yes,wecan!”

参考文献:

[1]刘力.建筑审美的五大趋势.建造师.2006年第10期.

[2]吴良镛.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主旨报告.建筑学报.1999年第8期.

第2篇

何为设计之美呢?

我们先说说美吧!美,即美感,其本身是主观的,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意识。同样一幅画,两个不一样的人看了之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看出的美感也是不一样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设计之美,就是设计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一些人的审美要求。

美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美,这种意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人文的发展而发展的,且其存在的理由于都是以这些为基础。而且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反作用,所以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审美风格,如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而这些审美风格又不断促进人们的审美标准的变化。反反复复,推动着人们的审美标准向前发展着。所以说,美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原始的审美风格不断向前发展着,在这个漫漫的长河中,当一种风格适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那它必然照就人们形成新的审美情趣,新的审美体系大约19世纪60、70年代开始,那些生活在这世界上的男女们,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主义那些冷漠的简单,他们需要感性的发泄、需要理想的寄托、需要有情感的生活方式,于是这个世界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审美标准——后现代主义。

这种变化照射到建筑领域便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建筑的出现,绝非是一种偶然,孤立的现象,前面提了,它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社会根源。人类建筑活动总是是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紧密的相联系的,古典主义是手工业社会产物;现代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是信息社会的产物。这不是单纯从科学技术这一方面的因素来考虑问题的,而是综合了诅多因素的影响才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在诸多因素中。首先是社会的需要,即建筑主要是为了满足什么样的社会要求而生产的。

70年代开始西方世界发生了一次经济结构的调整,重心从物质生产的第一,第二产业转向以非物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从底技术产业转向高科技产业,产品也从标准化,定形化转化多样化和个性化;从生产高投入,高能耗的产品转向低能耗、服价值大、技术密集型产品,从战后50年代的“数量革命”,迈向70年代的”质量革命.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出现小型化和分散化的倾向,并出现信息化的同样,这些变化也反映到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领域,它促使了社会的传统观念和价值标准的转变,这就是以信息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体系,逐渐取代了工业社会以物质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体系,“信息消费型”的审美观逐渐取代了“物质消费型”的审美观。

到70年代末,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西方已由消费的一化、大众化转向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阶段。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广告、设计等非物质价值,也占具商品价值相当大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表明人们从求“量”转化为求“质”;从物质追求转化为精神追求;从非此即彼的选择转向多样化审美情趣的满足,凡此种种都促进了个性化和多样化审美观的兴起,从而导致当今世界审美观念的嬗变与更迭。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经济的匮乏和严重的房荒而促使社会接受了现代建筑的话,那么在经济高度发达,甚至物质过剩的60年代,那种单一化和无个性的国际式建筑就再也无法适应新的审美追求了。另一方面,高额的“剩余资本”也为建筑的标新立异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了刺激国内需求,垄断财团也常将大量资金倾注于建筑行业,以图缓解经济危机。这些都有效地建筑风格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各异的审美追求。

随着经济宽裕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国际上还出现了一股旅游热和寻根热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也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古典艺术、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又再次升温,历史主义、新乡土主义也先后登台亮相在西方社会,广告已成为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品的知名度与“时髦性”是创造“附加价值”的关键,而广告恰恰是引导社会审美趋势重要手段,凭借他可以创造高额“附加价值”。在这方面,建筑能以其巨大形象而发挥独特的效果,他犹如商品,要以新奇的形象推销建筑师的创作,作为广告,他又能代表企业的实力,起到招揽顾客的作用。

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受到信息社会极其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特别是在商业高度发达、竞争极为激烈的商品化社会,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同时还要挖空心思使产品造型独特,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这不仅导致了审美观念的嬗变,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建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论是建筑本身仰或建筑设计,都毫无例外地成为商品。因此,在这种价值规律影响下,运用各种手段来标新立异,以期造成“轰动效应”,于是,扭曲、畸变、残破、断裂、冲突乃至丑化对传统文化的新的理解和新的运用等非常规设计手法便阴运而生,这便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第3篇

一、中国历史建筑哲学———和谐之美

“天人合一”的哲学定理是中国建筑哲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对我国建筑营造观念的各个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和”这一观念一直指导着建筑的选址、规划、布局和形制。传统的古代师徒制度将建筑工匠们的经验以及技术口口相传,加之灵活使用和思维的拓展,古代设计、规划与施工等营造活动则显得更为丰富多变,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智慧形态。如战国时代的《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叙述了有关城市建设的完整规划思想;在建筑规划的选址、布局、规划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水土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如“辨方正位”、“相土尝水”等理论的流传,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独立建筑中,我国特有木架结构将建筑本身的结构相互“锁住”。使整个框架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并利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独有结构特性,达到“墙倒屋不塌”的建筑水平,可谓独树一帜。在整体的建筑中,中国建筑多以组合而有序的排列为多数,讲究各个独立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廊柱等结构联系起来;而在建筑色彩、建筑方位以及建筑形式及空间等结构方式中,也常常杂糅“天干”、“地支”、“八卦”、“五行”、“阴阳”等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充分显示出华夏子民对整体构思的重视,而并不是注重条分缕析的思维特点,将人与自然、建筑等构成有机的和谐整体。难怪李约瑟在游览和研究清代皇陵后由衷地赞叹道:“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深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会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

二、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历史建筑美学之和谐

中国建筑的和谐美,同时体现在建筑形制的和谐上。儒家学派的思维特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浸透于生活中的每个领域,也必然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展与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尤其体现在宫殿、坛庙、陵寝等皇室建筑形态之中,这也变相地表明中国古代建筑用自己的“身躯”与“血液”写下了当时帝王社会的“政治伦理学”,并通过建筑形式的尺度、均衡、对称等形式美学原则以及色彩、线条、体块等手段将本是抽象的伦理道德符号的演绎,变为具象化的“礼乐和鸣”。

(一)“中正无邪”的布局构造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对称形体的构成体现了尊严和重要的特性。从结构与功能上区分,大致分为正堂区、休寝区、苑囿区三个功能区域。根据传统儒家哲学“中庸之道”的价值观,在建筑领域里也能看到强烈的“尚中”情结,表现了我国建筑领域的设计者们清醒的世界理性精神,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统理念之一。集中体现在中轴对称的运用和强化以及中心对称的以攒尖式屋顶来强调的建筑形式。正如《乐记•乐论篇》所言:“中正无邪礼之质也”[4]。在周代时期,中国院落空间布局已经呈现出对称的建筑形态,重要的建筑空间处于中轴线或中心点上。这种以方正的院落空间为基础,于其中营造各式对称秩序园林建筑形态的方法,已然成为城市、宫殿、坛庙、庭院建筑布局的主要模式。中轴线南北贯穿,建筑物左右对称,秩序井然,设计以前后中轴线为主干,而左右交轴线则往往被忽略。西方著名美学家乔治•桑塔耶那曾从人的视觉角度说明对称对人的心理机制所造成的影响,认为“对称所以投合我们的心意,是由于认识和节奏的吸引力。当眼睛浏览一个建筑物的正面,每隔相等的距离就发现引人注目的东西之时,一种期望,像预料一个难免的音符或者一个必需的字眼那样,便油然涌上心头”[5]。

(二)“高大为贵”的审美态势

中国传统建筑中,功用不同的建筑具有不同的体量。在王权建筑中,常常通过巨大的体量感来突出王权的尊贵和震慑力。所以建筑物本身的体量感便成为华夏传统建筑艺术的又一个和谐美的重要品质。只有通过强大的体量感,才能彰显王权的秩序性和人与当时社会的礼制的“和”。作为古建筑中重要类型的宫殿、都城、陵寝等建筑形式多是通过“高大为贵”的艺术手法来体现建筑本身的恢弘气势。《周易•彖传》说:“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者,阳刚、威壮、雄大、壮美之谓也。就是传统建筑“高大为贵”之观念的深刻反映。建筑的尚“大”之风,在建筑史上一直保持着一脉相承态势。如秦始皇时期的阿房宫,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前殿阿房,东西四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这一描述将阿房宫的体量之大、气势之恢弘、面积之广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再如唐都长安,据考古工作者的初步实测,唐长安都城的外郭城东西宽9 500米,南北长8 470米,周长35.5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垣之一。其总面积达到84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西安城的10倍。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万里长城的建造无疑是中国建筑的卓越表现,它蜿蜒盘旋的身姿如同飞舞磅礴的巨龙,盘卧在中华大地上,在沙漠戈壁的广袤无垠和千古岁月的时空交错中舞动着,向人们传颂着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故事。

(三)打破绝对对称的“均衡之美”与“礼乐韵律”之美的呈现

传统建筑中的均衡之美是与中轴线或中心点建筑形式相关的建筑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又一基本美学特征。“中国艺术最大的一个特质是均齐,而这个特质在其建筑与诗中尤为显著。中国的这两种艺术的美可说是均齐底美———即中国式的美”[2]12。均衡感从建筑形象上来讲,具有安慰、灵境、坦然、持重之感。但是,建筑布局的整体效益还受制于很多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文因素等等,如具体的场地、交通、地形、山势等因素。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我国劳动人民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他们往往通过多变的艺术处理形式,将建筑在绝对对称形式被打破的情况下使设计依旧保持良好的均衡性,使建筑仍然具有良好的均衡审美效果。如我国著名传统帝王建筑十三陵,其中长陵是整个陵区的中心,本在神道的设计中用纵深笔直的道路铺设才能合于中轴观念,但由于神道两侧远山布局体量变化所致,便将神道走向做了偏东北方向的艺术处理,使神道在略有弯曲的基础上靠近东部形态较小的山峦,远离西部形态较大的山峦,这样便在视觉上使人感到更符合均衡之美的建筑构图。“礼乐韵律”之美是中国建筑美学中的重要语汇,是塑造意境美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大自然中,韵律美随处可见,起伏的山峦、荡漾的波纹、绵绵的细雨都是韵律美的体现。而建筑艺术中的韵律美则是通过相同或相似的构件装饰等按照一定规律规则排列成的。整齐的韵律美将建筑的外在或内部在布局或形态上获得完美统一,进而达到和谐的境界。“韵律是使任何一系列大体上并不相连贯的感受获得规律化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比方说,一些散乱的点,我们要想记住它,虽说不是不可能,那也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这些点所仅有的效果,是混乱或单调,别无其他。如果把同样数量的点分成组,这样一来,整体效果就是可以认识的一种重复了,这些系列马上就变得有了连贯性,我们说它已经图案化了。眼睛常常会本能地把自己的感受归类成为一个有韵律的系统,所以在看星星时,人们常常趋向于把那些距离大致相等、光辉大致相当的星星看成一体,从而建立起一种星座图案,一种美学上的满足就会应运而生。”[6]在传统建筑布局中,中国建筑韵律是通过建筑群落以横向铺排布局而在平面上展开的。如故宫的部分房屋设计,用统一的柱子等距离排放,柱后窗门样式相同或相近,每隔一段距离便是一间屋室。屋室多为左右对称,或是在柱边放置大小齐一、数量齐一的台基。有序不乱的固定模式定期重复,宛如音乐的不同声符的和谐交织,既显示出了王权的壮观景象,又不失庄严中的韵律感与节拍感,在心理上使人得到统一排序的震撼效果。

三、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的和谐之美

中国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也必然对中国建筑哲学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其所表现的美学意义依附于“礼”的特点十分明显。而中国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学派———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建筑美学中为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对中国建筑艺术也具有深远的美学意义。在哲学范式中,儒家与道家学派都讲求“天人合一”。但究其侧重点,却各有不同。如果说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思想与情理统一的审美理想被宫殿、陵寝、庙宇所呈现,那么道家的心物相通、追求自然和谐的审美之道便在我国古典园林景观中淋漓地体现了出来,更在文人士大夫中获得了自由的升华。在古典园林中,建筑是被赋予其中的,构成园林所必要的条件就是建筑。山水中的亭台楼阁,小河边的拱桥轻跨,百花中庭院点饰的美学意境随处可见,它们都是园林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园林的每个角落都闪烁着建筑美的光辉。道家将“无为”作为“天人合一”的道法,人只要以“无为”的态度回归自然,便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强调自然与返朴归真的情怀,也正是这种情怀奠定了中国建筑美学的深厚的哲学基础。园林是人们亲近自然,从“内”向“外”的重要媒介,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之所。它把建筑变相地运用于现实的自然环境,是建筑向室外空间的有机延伸和拓展。中国园林美学讲求意境之美,意境之美是中国园林建筑的灵魂。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和谐为美的审美意境,意境为中国园林美学之灵魂,是中国园林追求的对美的事物的审美的创造,其和谐是由多元化和不同差异杂糅而成的优美。在园中,只要角度稍作变化,就能将庭院的景色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进入“人动景变”的情景中去,产生一种虚实相生、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也是中国园林艺术追求的审美意境,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将无限的景致囊收其中。在传统园林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造园者通过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空间组织调整,圆满地解决了“无限于有限之中”的矛盾,将美的感受不断丰富完善,创造出园林艺术的意境之美。在传统园林中,造园者以景观为物质基础,以“天人之际”为表现形式,以“心与境契”为理想境界,从有限到无限,创造出了无穷的以“和”为美的审美意境。

四、历史传统建筑中“和谐之美”的精神传承

第4篇

与传统的仿真环境对比,建筑工程多媒体仿真以及核心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如下:传统仿真对象为建模,支持建筑实体的仿真对象表现为多种媒体;在仿真机制下,建筑实体的仿真对象具有固有性、虚拟等媒体特征,形成自动生成的运动方程;支持建筑工程仿真系统可进行科学的实验纠正,交互控制实验等;集管理、查询、操作等功能为一体,支持仿真数据的处理等。对于建筑工程的仿真而言,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核心支持技术,比如:工程数据场三维显示技术、曲面空间数据场静态四维技术、动态显示及控制四维技术、媒体对象集成处理技术等。多媒体仿真系统的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2多媒体仿真系统设计机制

多媒体仿真系统的建立,符合建筑工程领域的特征,紧密结合建筑工程建模、结构分析等技术。在高耸结构随机荷载作用下经过分析其运用规律,可利用不同的媒体表现方式反映建筑工程多媒体仿真的原型系统等。多媒体仿真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包括:建模、分析、表现等,进行合理分布整体结构,优化设置仿真对象建模、仿真执行求解、仿真表现等模块。多媒体仿真系统的功能模块涉及了不同的专业以及不同的学科,综合应用到不同类型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多媒体仿真系统的每个功能模块可实现行为模型、形态模型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全面建立多媒体模型,其仿真对象为多媒体仿真系统,以高效仿真执行及演示不同的多媒体表现,并且其多媒体仿真系统的特点具有明显独特性,SIMUWHIS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3SIMUWHIS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应用

3.1仿真建模器的应用

SIMUWHIS系统的基础模块为仿真建模器,具有重要的模拟作用,仿真建模器具有两个系统仿真对象。在抽象化的数理逻辑空间以及形象的媒体表现空间上,具有塔架和风荷载等建模,可建立数理逻辑空间以及媒体表现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确保对象仿真模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仿真过程的准确性。因此,仿真建模器在系统运行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3.2风振响应解析器的应用

风振响应解析器作为SIMUWHIS系统内部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在于建立仿真执行的数理规律,确保计算仿真执行数据的精准性。SIMUWHIS系统静动力分析器通过应用仿真建模器构建的模型数据,将仿真结果数据输出来,为仿真演示器提供充分的数据。因此,风振响应解析器可连接仿真建模器,SIMUWHIS系统静动力分析器的主要功能包括:在等效的静力风荷作用下,进行求解与塔架体系杆件相关的静力响应,获取数据后,不但可为塔架杆件结构设计选择提供充分的依据,还可为此系统初阶校正工具提供最初原始数据,同时,还可按照之前的塔架设计资料,可让客户对本系统实施测试,测出其中的可靠性;在结构输入中采取脉动风荷载方式,解析解塔架在随机荷载作用力状态下的速度、位移、加速度等,从而求出相应的塔架结构运动轨迹。

3.3系统仿真演示器的应用

SIMUWHIS系统的仿真演示器作为多媒体仿真系统的外在表现环境,并且经过处理系统模型数据与解析器演算的系统行为数据,获取形象空间的媒体数据,将仿真延伸到非数字的模型所描述的领域,使其仿真的结果更准确。系统仿真演示器的主要功能主要包括:真实地表达塔架以及其场景,展示塔架风振响应的表现,动态演示塔架里程行为等;采取三维空间坐标,合理判断SIMUWHIS系统仿真对象的相互作用,科学选择仿真对象的表现媒体,控制仿真对象与多种媒体表现达到一致等。

4多媒体仿真技术在建筑工程的应用

4.1在工程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针对结构形式比较特殊,荷载以及材料较为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大多采取模型试验进行测定其受力性能,但是由于场地与设备的限制,会对模型试验形成直接的影响。在工程结构分析中应用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均可完成足寸尺的试验,使参数的修改更加方便快捷。同时,部分结构比较复杂,难以直接进行试验,采取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更具有优势。有限元法作为结构分析的传统方法,通常是以内里图等力线形式描绘结构应力,但是采取仿真的虚拟现实技术,可通过颜色的变化,明确三维物的各个点大小。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与点位置进行观察,更能理解工程师的思维,掌握相关概念。

4.2在工程项目招标投标中的应用

在短时间内,业主以及评标专家需要深入了解招投标文件的编制,相关工程是否有中标的机会。特别是比较大型工程的招标投标环节,部分企业在企划阶段便开始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工程项目招标投标中应用虚拟仿真系统,可表现不能预演的施工过程,有利于减少了工作量与建筑投资,节省施工时间,提高各项资源利用率,并且不需要项目经理到现场答辩,便可经过对比,选择具有优越性、经济性的方案,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承办商中标的几率。

4.3在模拟过程中的应用

建筑施工作为一项动态系统,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复杂多样的工序复杂主要包括:立模、假设钢筋、浇注、振捣、拆模以及养护等。各个工序相辅相成,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对混凝土浇筑进程造成直接的影响。但是,目前采取的模型只能对进度计划起到作用,无法真正控制整体工程的进展。在施工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模型,可利用仿真手段及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在结构工程领域中实现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进行管理建设系统以及建筑信息,监测建筑环境的空气流通问题等。

5结束语

第5篇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因此呈现不断增加建筑学专业人才需求趋势,而作为一个建筑学专业人才需要对建筑知识和设计方法进行掌握,同时一定的艺术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这与美术基础教学目的正相吻合。而就建筑学专业美术教育而言,其相比于美术专业美术教育,两者差异和共同点都存在。建筑学专业美术教育的目标就是把更好的服务提供给学生,为其从事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美术基础,技能传授和理性归纳是其注重的对象,而知识传授和感性描述往往被忽视;而在美术专业美术教育中,更加注重对象精神性内涵的挖掘,注重对个人情感的释放。而建筑学专业美术教育在当前培养建筑学专业人才方面,应改变传统的狭义误区,注重把学生的知识面向更加广博的方面拓展,强调学生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对国际竞争的参与能力。为此,改革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极具必要性,而且也是当务之急。

二、美术基础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一)素描教学就建筑美术课程来看,最为基础的课程就是素描课,对学生观察和写生以及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是其目的所在。就总课时来看,建筑学素描课要远远少于美术专业,学生美术基础几乎就是没有,而且具有薄弱的造型能力。在教学大纲中一般都是在大一设置建筑学专业素描课程,从建筑素描总体教学课时来看并不多,而且在安排教学上还存在分散状况,学生对素描技法和表现形式的掌握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因此在素描教学上,要求目的性与针对性较强就显得极为必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素描的表现技法进一步的明确,掌握物体形体的结构规律,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与理解。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

①在安排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现有基础,遵循由浅入深和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规律;

②选择教学内容应开始于简单的训练静物形体结构写生,逐渐过度到大量训练建筑空间风景写生;

③结合临摹和写生应是教学方法采用的方式,从而能够与学生的基础和专业需要相适应,为教学效果获得良好奠定基础。

笔者结合多年的经验认为建筑学素描基础教学应以学科特点为出发点,把设计类的素描作为重点,设计类素描与结构素描相仿,对物体的结构形态进行研究是结构素描的主要内容,这有利于对学生设计思维进行拓展,推动其想象能力的活跃,有利于推动学生形象思维和创作意识的培养。结构素描有利于推动学生一般造型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训练,推动学生对物体形态和构造相关的比例尺度进行研究,强化物体的视觉效果,该设计素描较为理想。结构素描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以及室内外装饰等设计方面应用广泛。

(二)色彩教学水彩画通过水对透明颜料进行调配,进而运用其绘成的绘画,绘画的艺术效果具有透明和流畅,以及轻快和滋润特征。在没有开展系统训练色彩前,学生练习的水彩渲染也极为简单。从教学实践得知,大多数同学在训练过程中对绘画技巧过度强调,致使对水彩的色彩变化等因素很难掌握。对水彩画技法过度追求往往使学生忽视基本色彩理论知识,致使在建筑表现与专业设计课上不利于掌握搭配颜色技巧,出现不协调的色彩冷暖关系等。而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水粉画作画工具,颜料具有较强的覆盖性,修改起来很容易等特点,表现力也较强,初学者掌握起来更容易些,所以一般情况下水粉画色彩训练常常被安排在第一学期色彩训练中。通过水粉画的练习对学生的色彩进行培养,学生首先在对解色彩意义进行充分的理解后,逐步开始学习水彩画。

(三)加强速写训练,快速提高学生造型能力速写实质是学生学习绘画的最简化形式,是对物体造型综合表现的绘画方法,对于一个设计师而言,在对建筑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及艺术构思表现方面,它属于主要方式,是对感性知识进行有效获得的艺术手段,也是原始资料积累的最佳途径。在素描教学的全过程中,应把结合素描与速写的学习始终贯穿于学生学习美术课程中。讲授理论,对线条进行学习应是速写教学的开端,由于课时不多,而速写的学习和练习需要的时间却很多,因此速写教学在大一、大二的安排上,要求学生必须在训练方面花费大量课余时间,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运用对学生作业进行查看的形式,把学生的优缺点找出来,尽力做到每次的练习都有新的进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简约派;界定;特点

1. 什么是新现实主义

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在为《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撰写的“新现实主义”一章里曾强调道“在20世纪的整个过程中,在小说领域内,现实主义一直经久不衰,而且十分强大,与此同时还不断地引起了关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种种争论。实际上没有一件自称为反现实主义的作品不把现实主义作为主要成分包括在内,而且大多数被认为实质上是反现实主义的重大运动都一致声辩它们实际上是现实的一种形式”[1]。

本文中的新现实主义主要指20世纪晚期尤其是在70年代后半期之后出现在美国文学中的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和写作现象。

自70年代晚期以来,特别是在80和90年代,越来越多的主流作家开始重新关注身际周遭的客观环境和具体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现实体验和切身经历,重新重视现实主义的创作题材。出现了大量的有别于后现代主义,尤其是那种反偶像的,先锋派的后现代试验主义文学的新的作品。这些绝大多数出版于80或90年代的作品常常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的作品,主要是因为它们显示出对于诸如寓言性、超现实的黑色幽默、反讽、戏仿、拼贴等等后现代主义主要特征的背离和扬弃,它们不再对元小说(巴斯)感兴趣,不再遵从圆环(周期性、循环性)和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品钦),也不再采用大众文化垃圾的扭曲的碎片的表现形式(D. Barthelme)。相反,这些新作品表现出对于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充分肯定和大量使用,以求达到Barthes所说的“真实的效果”[4]。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日益强大的作家阵容与层出不穷的优秀作品已经使得新现实主义浪潮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的一大主流倾向,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新现实主义文学在写作内容(写作题材、文学主题)上向现实主义传统回归,而在创作手法上批判性地继承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许多特点,从中汲取了营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所谓“新现实主义”,首先是对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创作的继承与回归,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对于现实主义模仿性的表现手段的重新注重,主要体现在少数族裔及女性主义文学中;强调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共有的生活体验(shared experience)或者叫固有的默契,这一点被看作是新现实主义有别于后现代主义的最主要区别之一;故事的发生往往有着明确并且真实的时间与地点;在文本叙述中交织进大众文化和民间野史――此点最能体现新现实主义之“新”;与后现代主义重文字形式,注重语言的不确定性等陌生化因素而轻故事情节的做法相反,新现实主义文学认为情节比文字形式更为重要,对于文字形式的探索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

另一方面,“新现实主义”更表现出许多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全新特点:从写作主题上更多地关注身际周遭的客观环境和具体生活,注重反映普通人群的凡俗的日常生活和普通情感,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不再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或缺席式的叙述;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道德或价值立场;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而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综合了不同文学题材,大众流行文化和当代的消费主义思潮;一般来说,作品的基调往往是暗含讥讽(anxious, ironic, speculative);表现出对于语言还有其他现代的如电影和电视等表现手段的重视。[6]

2. 什么是简约主义,代表作家与作品。

Minimalism译作极简抽象派,也译作简约主义或简约派。

“简约主义”本是一个艺术批评用语,指的是发生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在在当代造型艺术领域的一个运动。简约主义,或称极简抽象派艺术又称ABC艺术或“最低限艺术”。指20世纪60年端于纽约的视觉艺术与音乐方面的运动,其特点是形式极为简单,艺术家保持纯客观的创作态度,排除艺术家自身的任何感情表现。极简抽象派艺术是现代派艺术中简化论倾向的顶峰。“它十分注重在绘画和雕刻中对于细小的空白空间的运用,使之成为所表现主题之内的有机整体。” [3]

而文学上的简约派小说则是指那些将日常生活中毫不相干的事件、细节堆砌起来去反映市井生活的平凡琐碎的那一类作品,简约派小说的出现是生活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作家们不再关心社会政治上的大事,而含沙射影或玩世不恭地看待社会、人生的生活态度在文学领域的体现。简约派作家在创作中只写社会表层细节而不去理会人物的思想深度,将生活中的逻辑抽象化、简单化,将生活现实进行片段化的处理。简约派小说则努力削减故事讲述中所有不必要的文字,从而使小说成为一种精美的叙述艺术,或者说成为一种文学上的点描画。简约主义强调准确巧妙地运用精心选择的琐事、细节来达到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简言之,即是要以少胜多,言浅而意深。

简约派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及作品包括:安・比蒂(Ann Beattie); 雷蒙得・卡弗(Ramond Carver)及其作品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1981)《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弗雷德力克・巴特尔姆(Frederick Barthelme)及其作品Moon Deluxe (1983)《皎洁的月亮》, Second Marriage (1984)《第二次婚姻》;其他还有Tobias Wolff托比亚斯・沃尔夫、Mary Robison玛丽・罗比森等作家。[6]

3. 简约派的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主要特征

就作品主题和写作题材而言,简约派的新现实主义小说主要致力于描写美国当代社会风貌,刻画时代特性。此类作品集中描写反映最平凡人群的最琐碎的日常生活状态。他们所着力探讨的一个核心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男人与女人、父母与孩子、人与自我、朋友之间所形成的爱情、婚姻、友谊、家庭等等各种各样的关系。他们所刻意观察、思索和反映的是一种深刻的人文意义:在美国当今商品经济席卷一切的后工业化社会中,在当代已极端物质主义的现实生活里,人究竟该如何自处,并且如何与他人相处。

就作品中塑造的文学人物而言,简约派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往往以普通工薪阶层或中上阶层为其描写对象,尤其注重展现当代人在后工业社会中迷茫,失落,压抑,扭曲,直至支离破碎的精神世界。

简约派的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尽力避免对其所反映的内容作出任何道德评判,采用一种极其客观,无任何褒贬色彩的叙述语调,刻意置身事外,始终保持一定的叙述距离。

简约派的新现实主义小说非常强调运用精心选取的揭示性细节来推动叙述进程并揭示作品主题。此类作品往往并没有复杂周密的情节,也不注重气氛的渲染以及场景的描述,在叙述上也常常缺乏必然的逻辑关系,较为随意。所有的只是那些表面平淡琐碎,实则微妙深刻的种种细节的堆砌。在这里,作品真正的含意往往正隐含于那些在琐碎陈述之下,事实上并没有被说出来的沉默和空白里。

在叙述语言上,简约派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往往采用简单并且客观的陈述句式,并且多运用现在时态。绝少有晦涩难懂的文字游戏,也很少用主观性较强的判断或感叹句式。

[参考文献]

[1]Elliot, Emory, et al. ed.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M]. 1988:1127.

[2]Hoffman, Daniel, ed. Harvard Guide to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ing [M]. Harvar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84-96.

[3]Murphy, Christina. Ann Beattie [M]. Boston: Twayne, 1986:12.

[4]Versluys, Kristiaan, ed. Neorealism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ction [M]. Amsterdam: Rodopi, 1992:65-85.

[5]郭继德,“战后美国文学的回眸” [J],当代外国文学,2000,(3):134-40.

第7篇

一、设计素描与色彩基础课程训练

在五年制建筑专业美术课程中,我们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素描、色彩与速写的基础训练上,这里体现了对基础课素描、色彩与速写课程的重视程度。

在建筑专业素描教学与绘画实践中,要结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特点发挥其优势,建筑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招,学生入学文化课考试分数高,他们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富有研究与探索精神,但相对来说学生缺少形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根据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以严谨较科学的设计素描为主全因素素描为辅。设计素描是以设计概念为先导的素描造型形式。它是以建筑设计为教学目的进行各种素描写生和素描创作的实践活动。即以形的本质为结构,排除物象的明暗色调关系,集中对物象形体结构进行研究,将对物象的观察、分析与综合贯穿干作画的始终,利用线的粗细、曲直、强弱、疏密的表现,运用穿插、重叠等手段来体现物体的形体结构。学生在作画时可以大胆地发挥分析和想象的空间,不受某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使学生在大量的设计素描训练中发现其造型变化规律,并学到各种独特的表现技法,有助于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理性与空间认识和艺术表现手法。与此同时,为培养学生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还要学习以面为主用明暗调子来表现的全因素素描。WWW.133229.cOm

在色彩课程训练时,讲授色彩的基本知识与变化规律,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建筑专业的学生应重视学习与借鉴各种绘画流派的色彩表现技巧与用笔技法。教师要柱重培养学生对优秀色彩作品的学习与解读,可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真正领悟到绘画大师高超的色彩运用能力与表现技法和创作热情。可从早期的提香、伦勃朗、荷尔拜因,到晚期的安格尔、德拉柯涪瓦、米勒,还有近写作实派怀斯、弗洛依德等画家,从构图、色彩的冷暖、色彩的笔触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去探求色彩发展演变的脉络,并使学生对凡·高的鲜明色彩、塞尚的结构意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高更的原始色彩风格有较深刻的认识,学生会将这所有的好奇与感受转化为新的艺术尝试与探索。”[1]

二、加强速写训练,快速提高学生造型能力

在五年制建筑学专业的速写课程中,采用集中授课强化训练的方法,它的执导思想体现了美术基础课程从技能灌输转向开发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集中速写训练的授课中使学生强化学习,增强快速、准确地制作建筑设计方案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对于建筑专业学生的速写练习,画面效果要体现高度的整体与概括精神,要自始至终以塑造形体为目的。例如画复杂多变的树冠,不应着眼于局部的、琐碎的形体,需要用整体的眼光来观察与表现,在整体上要把树冠看成一个完整的球体,而这一球体是由不同形状的局部块面来构成的;又如在建筑中进行室内设计时房屋空间结构较复杂,把它可高度概括为一个大的形体空间,在其内部陈设的家具是由不同大小形状的体块构成的。我们视不同形体的家具为点、线、面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而这一整体的认识观念是有赖于美术基础课的长期训练,培养学生在绘画中正确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有助于对建筑形体结构与空间的正确认识。

要使学生认识世界艺术大师的成功与他们坚持画速写是分不开的。世界著名画家的速写作品是一些风格化的线描,更加简练注重神韵,或凝重质朴、或空灵秀丽、或夸张变形具有装饰趣味。安格尔毕生注重并坚持速写训练,他的速写线条优美典雅,手法极度精炼,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法国的罗丹、马约尔、布莱尔堪称现代雕塑三巨匠。罗丹留下了五千多幅速写和素描作品,其线条洗练飞动、造型生动精彩,有音乐般的节奏,有诗一般的韵律;马约尔则用粗实的笔触找到山野、大地、海洋、空气般的造型力度;布莱尔则有浪漫主义气质,其速写具有强烈的动感。具有东方绘画风格的日本浮士绘与西方的凡·高和马蒂斯都有着强烈的装饰绘画风格,装饰画在用线上具有简洁质朴的特点,它们用线来界定画面的形象与结构,具有高度概括的抽象艺术表现力。著名大师的作品使学生收益很大。

三、在广告设计课程中,赣悟现代设计理念

学生对美术基础课程的选修课热情高,此课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建筑专业学生的艺术表现语言。广告设计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在学习中,能体会与建筑设计课程的相似之处与内在的关系;而在pop平面广告设计作业中,共五张作业:(1)pop字体练习;(2)pop服装、食品广告设计;(3)pop书画展、博览会广告设计;(4)pop立体广告设计;(5)pop房地产广告设计。在作业过程中,学生领悟到pop广告设计关键是简洁鲜明、造型优美、富有动人的感染力,在造型、构图、色彩安排、pop字体、艺术美术字体等多方面,得到充分的认识与实践,同时产生了一批优秀广告设计作品。老师还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全国广告设计作品获奖展览等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广告设计课程的浓厚兴趣,同时对建筑设计课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开设中外美术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中外美术史课程使建筑专业学生得到了更广泛的美学和绘画知识,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对于建筑系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美术史课程在建筑专业学生的大一开始学习,此时学生正在进行素描与色彩和速写的训练,而中外美术史与基础课同步教学,起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在基础课素描与色彩创作时学生所表现的能力和个性追求清晰在目。美术史教学是科学严谨的但也有些枯燥和乏味。关键在于授课老师的引导,其课上生动活泼精彩有内容,学生就能喜欢而产生兴趣。例如在西方美术史的浩瀚海洋中,建筑有巨石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与洛克克的建筑风格,这些都会对学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

通过美术基础课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美术基础教学对建筑专业有着特殊意义,也是我们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在建筑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中还要积累经验,认真探索,形成更科学合理的建筑专业美术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建筑小品,配置

 

一、园林建筑小品的分类与作用

园林建筑小品是在园林绿地中为市民提供服务功能,方便绿化管理的,用作装饰、展示、照明、休息等的小型建筑设施。它的特征是体量较小、造型丰富、功能多样、富有特色。按照功能来分,园林建筑小品可分为四种类型:

(1)服务小品:供游人休息、遮阳用的亭、廊架、座椅,为游人服务的电话亭、洗手池等,为保持环境卫生的废物箱等。

(2)装饰小品:各类绿地中的雕塑、铺装、景墙、窗、门、栏杆等,有的也兼具其他功能。

(3)展示小品:各种布告栏、导游图、指路标牌、说明牌等,起到一定的宣传、指示、教育的功能。

(4)照明小品:以草坪灯、广场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等为主的灯饰小品。科技论文,建筑小品。

二、园林植物与建筑小品的配置的方法

建筑小品与植物一起配置,处理得当,不仅可以获得和谐优美的景观,而且还可突出单体达不到的功能效果。园林植物与建筑小品配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科技论文,建筑小品。科技论文,建筑小品。

2.1植物配置突出建筑小品的主题

在园林绿地中,许多建筑小品都是具备特定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功能实体,如装饰性小品中的雕塑物、景墙、铺地,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表达了特殊的作用和意义。科技论文,建筑小品。在古典园林中,漏窗、月洞门和植物相得益彰地配置,其包涵的意境就更加丰富了。科技论文,建筑小品。这里的植物配置,应该要通过选择合适的物种和配置方式来突出、衬托或者烘托小品本身的主旨和精神内涵。例如,冰裂纹铺地象征冬天的到来,在铺装周围的绿地区域中选择冬季季相特征的植物种植能够呼应小品的象征意义,如冬季开花的蜡梅、挂红果的南天竹、常青的松柏类、竹类植物,与冰裂纹铺地一起可以起到彼此呼应、相互融合体现景观所要表现的主题。又如纪念革命烈士为主题的雕塑物以色叶树丛作为背景,一到秋天,色叶树的金色和红色把庄严凝重的纪念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2.2植物配置协调建筑小品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建筑小品因造型、尺度、色彩等原因与周围绿地环境不相称时,可以用植物来缓和或者消除这种矛盾。如以照明功能为主的灯饰,在园林中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但是由于它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在选择位置上如果不考虑与其他园林要素结合,那将会影响绿地的整体景观效果,所以利用植物配置和灯饰的结合设计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将草坪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等设计在低矮的灌木植物丛中、高大的乔木下或者植物群落的边缘位置,既起到了隐蔽作用又不影响灯光的夜间照明。另外,园林中还有些功能性的设施小品如垃圾桶、厕所等,假如设置的位置不合适也会影响到景观,也可以借助植物配置来处理和改变这些问题。

此外,植物配置不仅可以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而且也可以配合建筑小品使园林中的景观和环境显得更为和谐、优美。如休息亭以浓郁、成片的树林为背景或以常绿树丛隐亭其中,比单独放在一片草坪或者硬地上,在景观上要显得更加自然、不突兀,对于游人来说这样的休息亭也更易靠近、更具有安全感。

2.3植物配置丰富建筑小品的艺术构图

一般来说,建筑小品特别是体量较大的休息亭、长方形的坐凳、景墙等的轮廓线都比较生硬、平直,而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柔和的枝叶、丰富的自然颜色、多变的季相景观可以软化建筑小品的边界,丰富艺术构图,增添建筑小品的自然美,从而使整体环境显得和谐有序、动静皆宜。特别是建筑小品的角隅,通过植物配置进行缓和柔化最为有效,宜选择观花、观叶、观果类的灌木和地被、草本植物成丛种植,也可略作地形,高处增添一至几株浓荫乔木组成相对稳定持久的景观。

景墙、栏杆、道牙主要起到分隔和装饰的作用,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常种植爬藤类、低矮地被植物使其自然攀援,这样不仅柔化、覆盖、遮挡了建筑小品硬质的棱角线条,而且也美化了环境,为游人增添了亲近自然之趣。在道路台阶边缘可用蔓长春花、扶芳藤等地被植物;在栏杆、景墙、围墙边上可以种植像金银花、常春藤、紫藤等垂挂类的爬藤植物。

另外,建筑小品一般为淡色、灰色系列居多,而绿色的、色叶类的、带有各种花色和季相变化的植物和建筑小品的结合,可以弥补它们单调的色彩,为建筑小品的功能和内涵表现增添另一种语言的表达。

2.4植物配置完善建筑小品的功能

好的植物配置不仅起到美化建筑小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配置更加完善建筑小品本身的功能。如指示小品(导游图、指路标牌)旁的几棵特别的树可以起到指示导游的作用;在廊架上以攀援类植物栽植,更加完善了廊架蔽荫的效果和功能。

座椅是园林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小品,其主要功能是为游人休息、赏景提供停歇处。从功能完善的角度来设计,座椅边的植物配置应该要做到夏可蔽荫、冬不蔽日。所以座椅设在落叶大乔木下不仅可以带来荫凉,植物高大的树冠也可以作为赏景的“遮光罩”,使透视远景更加明快清晰,使休息者感到空间更加开阔。科技论文,建筑小品。

三、结论

“好花还需绿叶配”,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通过合理的配置,可取得相得益彰,彼此互借、相衬的效果。在园林设计与施工中,要注重园林植物做为配景与点景的功能,并根据其植物学特性,与其表现的景观效果,将其恰当,灵活地与建筑小品相配置。

第9篇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状况

 

1.引言

新型建筑材料是相对于传统建筑材料而言的,它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具有传统建筑材料无法比拟的功能。

建筑材料费用在基本建设总费用中占50%以上,具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建筑材料的品种和质量水平制约着建筑与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此外,建筑材料直接影响土木和建筑工程的安全可靠性、耐久性及适用性(经济适用、美观、节能)等各种性能。因此,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和使用,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2.新型建筑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工业是建立在技术进步、保护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基础上的新兴产业。一般来说,新型建筑材料应具有一下特点:

(1)复合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材料往往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利用符合技术制备的复合材料应运而生。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所为复合技术是将有机与有机。有机与无机、无机与无机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按适当的比例复合。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条件有效地将集中材料的优良性能结合起来,从而得到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据专家预测,21世纪复合材料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

(2)多功能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对材料功能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要求新型材料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即要求材料不仅要满足一般的使用要求,还要求兼具呼吸、电磁屏蔽、防菌、灭菌、抗静电、防射线、防水、防霉、防火、自洁、智能等功能。

(3)节能化、绿色化。随着我国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力度的逐步加大,建筑保温、防水、装饰装修标准的提高及居住条件的改善,对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即参评质量与档次的提高及产品的更新换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材料功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还要求材料无毒、对人体健康无害、对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即新型建筑材料应是所谓的“生态建筑材料”或“绿色建筑材料”。

(4)轻质高强化。轻质主要是指材料多孔、体积密度小。如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材料的使用,可大大减轻建筑物的自重,满足建筑向空间发展的要求。高强主要是指材料的强度不小于60MPa。高强材料在承重结构中的应用,可以减小材料截面面积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及灵活性。

(5)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生产主要是指应用先进施工技术,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产品规范化、系列化。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这样,材料才能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良好发展情景,如涂料、防水卷材、塑料地板等建筑材料的生产。

3.国内外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状况

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筑材料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 新型墙体材料

墙体材料是指在建筑中起承重、围护或分隔作用的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品种较多,主要包括各种空心砖、新型实心砖、砌块、墙板等,如黏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其主要特点是节能、利废、省土、环保、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施工效率。我国墙体材料改革“十五”规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开发和推广全煤矸石空心砖、高掺量粉煤灰空心砖生态建筑材料产品。但目前在总的墙体材料中所占比例仍然偏小,因此很难满足当前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要求。只有促使各种新型墙体材料因地制宜快速发展,才能改变墙体材料不合理的产品结构,达到节能、保护耕地、利用工业废渣、促进建筑技术的目的。

2) 新型建筑涂料

新型建筑涂料是指涂敷于物体表面能形成连续性涂膜,装饰、保护或使物体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材料。近年来,无机高分子涂料受到各国重视,日本将其列为低公害产品加以发展,欧美国家也大力推广。新型高档涂料不断出现,如氟树脂涂料等,国外还相继出现了抗菌涂料、抗静电涂料及防海水侵蚀等功能涂料。

3) 新型建筑塑料

建筑塑料是以高分子材料为主要成分,添加各种改性剂及助剂,为适合建筑工程各部位的特点和要求而生产出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塑料制品。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近几年来,在建筑工程中,塑料制品将不断取代金属制品。主要体现在塑料管道、覆面材料和门窗,以及室外装修、防水保温材料的产量和需求量日益增大。我国塑料建筑材料行业加快了研发和推广应用步伐,行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稳步提高,尤其是塑料型材、管材已经进入稳定成熟的增长时期,是塑料建筑材料中最成熟的品种,目前生产仍在稳定增长中,并成为应用最好的塑料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

4) 新型装饰材料

装饰材料是指建筑物内外墙面、地面、顶棚的饰面材料。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我国装饰材料的生产企业规模偏小,产品质量不稳定,款色旧,档次低,配套性差,市场竞争能力弱;科研开发力量不足,产品更新换代能力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中、低档产品比例大,高档材料比重低。不能满足高档建筑装饰装修的需求。由于装修材料的应用,使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有专家认为继“煤烟型污染”和“光化学烟雾型污染”之后,人们已经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污染时期。所以,必须对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进行限量;对建筑室内污染进行控制等,降低室内污染,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

5) 新型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材料是指有效防止雨水或地下水向建筑物内部渗漏的防水薄膜材料,是建筑业及其他有关行业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我国建筑防水、密封材料经过几十多年的努力,获得了较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基本上发展成为门类较为齐全、产品规格档次多样、工艺装备开发已初具规模的防水材料工业体系。

参考文献:

[1]梁美.浅析新型建筑材料的趋势与发展[J].文学与艺术,2009(12):233-233

[2]张光磊.新型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迟建生.浅谈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与发展趋势[J].林业科技情报,2009(3):144-145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