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电视文艺节目

时间:2023-01-07 10:55:40

导语:在电视文艺节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电视文艺节目

第1篇

一、立足本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在资金、人才、节目资源、节目覆盖等占优势的中央和省级电视台,其文艺节目已经形成了专业化频道和品牌化栏目的强势格局。与之相比,地市级台文艺栏目要想达到那样的水平和影响力,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一味地模仿央视和省级大台,拼凑一些综艺节目来维持,道路将越走越窄,直至走入死胡同。因此,地方台文艺栏目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另辟蹊径,找到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有效解决方法。要做到这一点,主要矛盾是解决节目资源的问题。作为地方台文艺栏目要根据自己的节目定位、栏目立足点、主要受众群体等,来发掘适合栏目要求的本土化节目资源。

本土文化是当地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积淀和艺术灵魂。地市级电视台大都没有上星,其收视群体基本上是本地的百姓,饱含浓郁当地生活气息的本土文化,对他们而言有着先天的挥之不去的亲情情结。因此,作为地方台文艺栏目的定位和立足点,毋庸置疑应当放在本土文化上,充分发挥地方台近距离、高实效性、直观性地反映本地文化的优势,利用文艺节目的形式,宣传当地的自然人文习俗、风土人情和文化形态,利用区域优势增强竞争力,以此来开拓自身的节目资源,最大限度实现栏目的个性化和节目的对象化。观众要想欣赏到贴近自身生活的文艺节目,其首要的选择就是当地电视台的文艺栏目,从而形成稳固的受众群体。

那么,怎样发掘本土文化、地方文艺的精华,形成适应栏目播出的文艺节目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挖掘本土文化题材,丰富栏目的节目资源。常言说“十里不同音,八里不同俗”,每座城市、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氛围,同时也有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如地方民歌、地方戏曲和曲艺、民间乐器及乐曲、方言小品等类型的作品,在当地都具有各自独特个性,也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对地方台来说,在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充分发掘,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就可以使传统题材创作常变常新。二是精心编排,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欣赏口味。在选取好的题材以后,挑选哪些文艺作品,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从何种角度切入,运用什么样的手法,都对节目成败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必须通过二次创作,编排出适应电视文艺特点的优秀节目。三是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反馈,及时改进节目。地方文艺节目从民间来,从群众中来,其收视效果如何,必须让广大观众来检验,根据观众的意见,不断完善、修改,使观众常看常新。这些方面功课做足了,地方台文艺栏目在残酷的媒体生存竞争中才能获得一席之地,才能真正找到地方电视台文艺栏目的灵魂和根基,才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营养,从而开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内容形式并举,实现节目创新

在地方台电视文艺栏目中,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的新颖鲜活往往能更好地揭示和反映主题。这里所说的形式应该涵盖文艺节目的角度、结构、表现和包装的全部过程。新颖的体裁是我们从本土文化的精华中发掘而来,但鲜活的表现方式、精当的包装方法,都是一个优秀电视文艺节目不可或缺的必然要件。当前,地方台文艺栏目的普遍问题是节目雷同、没有新意。比方说唱几首歌,跳几段舞,再配个器乐演奏等就算一期节目完成。久而久之,内容单一,手法老套,观众便产生了审美疲劳,这也是制约栏目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栏目的创新势在必行。所谓创新,也就是不断创作新的节目,不断调整节目的表现形式。这对于节目采编人员来说,每期节目都是一个挑战,都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将群众中鲜活生动的人和事及社会上的新风尚、新风貌表现出来。同时还要敢于大胆尝试,力求使自己所创办的栏目从内容到形式新颖独到,有品位有特色。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是节目编排多元化。现今社会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人们在多元化信息需求的心理因素支配下,欣赏口味有了较大的变化,节目常变人们心中就会感到常新,这也体现了观众多元化、多样性的心理需求。因此,文艺栏目的编创人员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尽可能使编创的节目满足人们这一欣赏需求。常态的文艺栏目组成多以歌曲、舞蹈、器乐、小品等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这是观众喜欢欣赏的主流文艺节目,不管怎样立足本土文化,都离不了这些内容,在以此为基础的节目中,如果加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和曲艺,采取综艺节目与戏曲节目相结合的办法,既增强了文艺节目的多样性,又丰富了节目的来源,既满足了不同观众的欣赏口味,又扩大了栏目的收视率,以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二是栏目容量扩大化。在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各种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没有耐心坐下来静心欣赏某一频道、某一栏目长篇的、完整的文艺剧目或者戏曲,短而精,节奏快的电视文艺节目愈来愈受到观众的欢迎,在一个栏目播出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融入更多内容、更多形式的精品节目,再结合文艺访谈、当地文艺动态、各种文艺知识、常识等,扩大栏目的信息容量。三是古今结合时代化。电视媒体无论是上星台,还是地方台,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就是社会教育属性,即正确的舆论导向。从宏观上看,电视文艺节目的社会教育作用应当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在社会群体生活中应该提倡的某些思想、观念、精神等等。这些作用由电视文艺的形式来体现的话,就要力求丰富多彩,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教育作用。电视文艺栏目中的各类节目,从某种意义上说起到的是微观教育功能。因此文艺栏目的编创,不管是传统节目,还是现代节目,都要贴近时代,紧跟时代,为栏目赋予浓厚的时代气息。紧扣时代来编创节目,使节目具有鲜明主题,并根据形势不断变换节目主题,就能使栏目常办常新,为观众带来新鲜的时代气息,使观众在节目欣赏中,世界观、价值观得到净化。

三、打造地方品牌,强化娱乐功能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电视媒体的品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要求频道、栏目和节目在质量、形式、服务、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回报率等方面均要有优异的表现。因为电视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品牌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视文艺栏目必须确立自己的品牌地位,提高社会影响力,以争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央视及众多省级卫视文艺栏目拥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稳固的收视群体,极易形成自己的品牌,而作为地市级电视台文艺栏目要形成品牌,则有很大的难度,必须在突出地方性上做文章。

要想成为地方电视台文艺品牌栏目,不仅要突出地方性,更要强化当地观众参与的互动娱乐性。电视是一种群众性很强的大众传播媒体,多数受众收看电视文艺节目,目的往往就是娱乐。人们经过一天的紧张劳动之后,打开电视观看文艺节目,首先是为了放松、娱乐和消遣。如老年人喜欢戏曲,青年人喜欢歌曲,儿童喜欢动画片等,假如我们文艺节目满足不了人们的这个愿望,恐怕就很难吸引受众。即使你办的节目再有“水平”,再有“意义”,群众也不会买你的账,也就很难发挥其作用。那么,怎样增强电视文艺节目的娱乐性呢?我认为观众的参与,栏目与观众的互动,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如今的电视观众,不仅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且对节目的参与意识也在增强,人们观看电视文艺节目已经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想融入节目之中,参与其中,娱乐自我。参与的形式不变,而参与者却在不断变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节目的新鲜感,观众在节目中看到自己的身影,看到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又有什么理由不锁定频道、关注栏目呢?地方台文艺栏目尤其要把握好这一点,尽可能地编排便于群众参与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艺术表现手法,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以增强栏目的互动性。如河南南阳电视台的文艺栏目《新梨园》,有很多节目就是通过观众参与而增强了收视效果。像几近失传的曲艺“鼓儿哼”、“蛤蟆嗡”,还有一人能担当十几种器乐的绝活“百鸟朝凤”、“指书”等等。同时通过戏迷擂台赛,观众评议打分,栏目走进观众群、走进居民小区制作节目等群众性参与活动,活跃了舞台,丰富了栏目,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趣味性,收视率长盛不衰。因此,地方台文艺栏目在编创节目时,一定要注意栏目的互动性,在群众性的参与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地创新发展。

第2篇

镜景结合打造视觉错觉

1.机械结构划分舞台层次

机械结构对春晚舞台空间的改变,首先表现为构建了明显的前中后的舞台层次,通过LED屏幕结合多层次运动景深镜头的形式对舞台进行分割,形成明确的表演区域。其次,LED屏幕与地面升降台结合,强化了空间形式在舞台表演中的作用。第三,LED屏幕运动与摄像机运动相结合,能够形成空间结构与表意结构之间的双重变换,为电视画面的层次表现提供了更多可能。

2015年央视春晚舞蹈节目《自古英雄出少年》,就明显地体现出机械结构构建舞台层次的特点。节目开场就将机械升降台与舞台光影结合,完成了具有科幻色彩的星空一角的布局,舞者在舞台上的分布也随之出现明显的层次划分。随后背景变为卡通的科幻世界,并通过全景镜头将前中后的舞台层次完整地表现出来,配合整个灯光环境和画面取景技巧,形成了一个错落有致、结构鲜明的舞台表演层次。这种用封闭的拟态舞台空间层次配合节目表意层次进行表现的案例,在以往的电视文艺节目中是很少见到的。

2.特技布景打破物理空间

舞台机械技术和光影技术的支持,使特技布景的使用成为一大亮点。特技布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视觉和心理的双重置换,将观众置于节目所在的异时空之中。其具体的技术表现则在于运动景深构图的使用,正是这一点打破了盒子式的舞台表演空间,真正使“舞台”超出实际物理空间而向无限远处延伸。

运动景深构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布景构图按照近大远小的景深特点进行设计,布景运动则模拟推/拉镜头的运动方式。实际上这一特点在之前的节目布景设计中都有不同程度体现,但始终没有形成一种整体上明确的节目创作指向。2015年央视春晚中全部的歌舞类节目都在布景设计中使用了运动景深构图的方式,尤其是《丝路霓裳》《丝路》等节目,通过对舞台机械设备的合理排布和运动景深式的舞台背景构图设计,很好地表现了节目想要给予观众的异时空观感。

3.景别选择剔除干扰因素

景别的存在虽然使电视观众无法对节目现场进行整体合理的把控,却能剔除现场扰乱节目与观众之间交流互动的干扰因素。因而,在电视节目编导中景别具有两个重要作用――选择性表达与选择性强化,简单来说就是电视画面中只呈现有效信息和反复呈现有效信息。

2015年央视春晚杂技节目《青花瓷》,秉承了近三年来春晚杂技类节目的一贯特点,通过画面内容的选择性表现技巧,将背景的唯美、环境灯光的绚丽和演员表演的惊艳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全景、中近景还是特写,都注意只选取背景与演员表演,将舞台与现场观众最大限度地排除在外,与节目无关的因素被合理剔除。整个画面给观众一种演员在虚幻唯美的世界中表演的观感体验,比较完美地实现了节目镜景结合营造视觉错觉的目的。

情景交融强化心理体验

1.蒙太奇手法强化情感体验

蒙太奇有两个尤为突出的作用:一是使影片自如地交替使用叙述的角度,二是通过镜头更迭运动的节奏影响观众的心理。央视春晚中大量使用了这一画面切换技巧,配合高科技手段塑造出延伸的舞台空间,更好地表达了节目主题,强化了观众的情感体验。

刘和刚在2015年央视春晚上演唱的歌曲《拉住妈妈的手》,每当歌曲中出现对妈妈的爱意时,画面便切换至晚会现场老妈妈的面部特写,画面与歌曲一起向观众传达出对母亲的深深依恋之情。这种技巧使得观众的视点与心理的焦点反复切换,散点式的情感凝结不断地强化观赏的愉悦性。而这种多层次空间的影像造型组合运用,在节目过程中展现了影像语言所独有的视觉奇观,强化了观众内心的情感体验,深化了节目主题所要表达的情感价值。

2015年央视春晚歌曲《多远都要在一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蒙太奇在视觉奇观中的心理错觉美感。节目一开始就是一场裸眼3D技术呈现的虚幻视觉盛宴,动态的画面在观众心理接受层面上形成一种时间流逝的错觉,给观众营造了一种唯美浪漫的舞台氛围,仿若身处运动的时空隧道之中,暂时忘记了自己正身处的现实环境。不同景别的切换和叠化效果成功地营造了爱意在心的情感意境。这与2013年央视春晚的节目《少年强》和2014年央视春晚的节目《剑心书韵》中单纯使用大LED背景和结尾升起台阶不同,舞台多元化的展示手法带给观众的心理体验,不亚于7D的人景融合。

2.群像式表达寻求观众心理认同

群像式表达原是文学中的人物塑造手段,最初被借用到电影中,而今又被用到了电视文艺节目中。群像式表达除了使所塑造的形象更加翔实丰满、内容更加真实贴切外,在与观众的心理连接上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群像式表达使观众在接收信息时免去第一道理性接收点,直接汇集到情感触点,主观上自主融入精心编制的节目意境场景当中,在心理上形成强烈的认同感。

2015年央视春晚的开场短片无疑是这一特点的范例。短片中镜头走过祖国的东南西北,经历春夏秋冬四季,跨过河流,翻越高山,行走于千山万水之间,中国人对中国年的磅礴情感油然迸发。山水群像后紧接着是人物群像,一张张如花笑靥,一户户张灯结彩,一朵朵绚烂烟花,节日喜庆同乐的氛围喷薄欲出。这种群像式表达使观众自觉模糊了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情绪的表达变得更加迅捷而富有互动性。强烈的情绪表达和丰富的画面内容使观众的心理体验瞬间达到一个高度,心理认同感尤为强烈。

结 语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美是诉之于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的。我们在艺术美里所欣赏的正是创作和形象塑造的自由性。”①“奇观化”趋势下的央视春晚绝非简单地堆砌镜头,而是赋予荧屏生命力和审美魅力。这种创作趋势打破了传统的现代主义审美视觉,带有鲜明的后现代解构式色彩,为当前社会样态复杂的背景下解决大众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冲突,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可以肯定地说,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的“奇观化”时代已经到来。

注释:

第3篇

关键词:移动电视;3G;受众

一、移动电视的定义及其分类概述

移动电视是目前区别于传统模拟电视和网络电视的一种新型电视媒体,也称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其最大的特点是在处于应动状态、时速不超过120公里的交通工具或通信工具上,能保持电视信号的稳定,且清晰度高、音响效果好。目前,移动电视以车载移动电视和手机移动电视最为常见。车载移动电视和手机移动电视两者的工作原理基本一致,其最大的区别在于接收终端:一个是公交车或出租车等交通工具;一个是支持3G技术的手机等通信工具。所谓3G,它的英文名称是3rdGeneration,中文含义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于第一代模拟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二、移动电视的发展概况

2.1车载移动电视

作为移动电视最早出现的应用形态,车载移动电视是目前最成熟的一种形态。最早出现在新加坡。直到2002年10月,上海才出现了中国内地第一批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

2.2手机移动电视

手机电视可以看作是移动电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利用蜂窝移动网络电视,如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公司。第二种是利用卫星广播的方式。第三种是在手机中安装数字电视的接收模块,直接接收数字电视信号。

三、移动电视的受众分析

车载移动电视的受众构成是开放的、时常变化的。一方面使得车载电视拥有潜在的、庞大的流动的受众群体,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广,尚待开发的潜力巨大。但另一方面,受众的流动性又大大增加了传播效果的不可预测性。交通工具上的乘客是人群的短暂聚合,具有真正的匿名性,带有很大的流动性和随机性。因此车载移动电视的信息传播就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短暂性与随机性。

相比而言,手机移动电视的受众则具有较强的分众性特点,区分度高。因为手机持有者是一个具有某种明显特征的群体。虽然受众之间仍然具有匿名性,但对于手机电视的运营商们来说,受众实际上是实名的,是阶层的代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车载电视的目标受众“就是在城市公交车或出租车移动过程中的作短暂停留的群众”。手机电视的目标受众,则是拥有3G手机并开通了电视业务的人群。

四、何种节目类型适合车载移动电视

首先从公众出行习惯上看,受众处于乘车等待或户外移动的过程中,大多无事可做,而车载移动电视的出现弥补了这个空缺,在车厢内看一会儿即时发生的新闻,好比是上下班途中的“文化快餐”,短短几分钟或几站路即能获得新知。

其次,由于受公交车或是出租车这一特殊载体的影响,车载移动电视节目可以在一个单位时间内频繁重复播出。

最后,由于车载移动电视的受众具有平民化特征,那么其电视节目就应具备大众口味,要重民生、重相关利益、重新鲜、重娱乐、重时尚、重潮流、重变化等。从目前来看,手机移动电视的受众具有精英化特征,那么其电视节目就应具备分众特点,带小众口味,更重视受众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需要。

五、何种节目类型适合手机移动电视

首先,针对不同的的受众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内容投放。手机电视用户以都市白领和大学生为主,该人群对新闻与娱乐资讯有较高的要求,而在年龄分段上,手机电视用户偏重于18~30岁的年轻人。此年龄段的用户对生活品位要求较高,追求简单新颖的娱乐方式,同时此年龄段的用户也是GPRS业务的主要使用者。不同消费人群对手机电视业务的需求各不相同。30岁以下的用户对娱乐资讯需求程度高,31岁以上人群对新闻类内容要求程度高,故新闻与娱乐资讯是手机电视主要的需求内容,而电影、电视剧、天气预报、赛事转播等内容尚未得到足够的市场激发。

其次,制作符合手机播放特点的特定节目内容,注意节目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手机电视具有灵巧、快捷、移动化接收、非群体化收看特征。如果我们依然沿袭传统电视频道的节目编排手段,不能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与他们的收视心理、习惯合理运筹,其差异性就无法体现,市场占有率也就无法提高。故而要求:

(1)内容短小精致。市场调查显示,那些经常出差、喜欢时尚、酷爱体育的群体,才是手机电视的潜在消费群体,他们的收看时间多集中在上下班时间和午饭时间,而每段3~5分钟的节目大受欢迎,故而,手机电视的节目编排可以以时尚快讯、MTV、Flash、原创DV等娱乐节目为主体,以新闻资讯为依托,对于后者,应尽量突出电视的直播功能节目内容设计以短小、精致、快捷为原则,让受众在较短时间内比较完整地看到节目。

(2)重要元素应易于分辨。在现有技术无法有质的突破下,从景别运用上着手改进是个不错的选择。手机显示屏小远景、全景等大景别应尽量少用,中景、近景、特写应常用。另外,如字幕、叙事核心应让观众一眼看明白,叙事结构应短小精悍,直击要害。

(3)控制节目播出量与滚动播出的节奏

(4)发掘民间力量,拓宽节目来源。现在DV如此普及,完全可以设立几个手机制作标准发动群众去拍片然后收集片源加以甄别、挑选,先用设立大奖赛的方式制造影响,吸引群众参与,而后以版权保护分账的模式鼓励人们长期供稿,建立手机电视“通讯员”制度。

最后,根据手机的移动性与娱乐性特点,重点发展两种节目类型:直播电视节目与电视节目点播:其一,直播电视节目可以使观众随时随地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研究表明,目前在城市上下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时间为1~2小时,在这一时间段,人们普遍采用听音乐、看报纸等方式打发时间,今后收看手机电视也会成为打发时间的另外一种方式;其二,点播特色内容,专门针对手机制作的特色内容有很强的市场吸引力,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目前在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些免费短片受到大量网民的选择,由此针对手机终端用户专门制作此类节目会创造一个新的市场需求。

总之,移动电视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从理论上讲,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化运作,建立到位的产业链,实现规模效益,赢得受众和广告商的青睐,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坚信移动电视的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①郭衍、李天明:《数字移动电视运营模式不清晰如何突破瓶颈》,《通信世界》,2008年6月28日。

②辛伟:《手机电视技术与标准的发展以及实现方式》,泰尔网,2008年8月15日。

第4篇

前段时间,中央卫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像是一股清风飘到了大众的视野中,全民投入这场诗词狂欢,再次引发一股诗词热。生活处处皆语文,而古典诗词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相较而言,学校语文教学在情感性、知识包容性和趣味性上都逊色于电视综艺节目。笔者在下文主要从情感价值、考试形式、教学方法、教师素养这四个方面分析电视综艺节目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

一.情感价值引导:以真实案例鼓励学生喜爱古诗词

在中小学校园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周树人,二怕古诗文,三怕写作文。”由于时间上的距离感和语言的陌生化,古诗文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难点问题之一,学生容易望而生怯。而古典诗词融语言精妙、内容广阔、意境深远于一体,是必须传承的文化精华。要想学生学好古诗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对其进行情感上的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诗词的魅力,而不是一味地说教诗词的重要性。诗词大会的选手能很好地现身说法。

赢得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成为“网红”,不少网友大赞其“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大会的嘉宾之一、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认为,人们心中埋藏最深的情感一旦被激发,往往会得到奇迹般的喷发,诗词如此,人亦如此。我们看到这位“满腹诗词”的高中生正是因为囊括了所有中国人对于年轻女性的审美期待:文静,有高雅的品位,学问好,落落大方,人淡如菊,才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另一位患癌选手白茹云则呈现了另一种诗意人生,白茹云被确诊患上了淋巴癌,积极接受治疗的她用诗歌来鼓励自己,白茹云说,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她从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比如,读到杜甫的诗句“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时,她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觉诗人在跟自己对话。

看起来年代久远的诗词不但能塑造人高雅的气质,还能穿越时空与生病者对话,给予她坚强的力量,学生们怎么会不受到鼓舞呢?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引用一些身边的真人真事,去让学生感悟到古诗词的力量。除了文字资料,还可用视频的形式更给学生带来直接感官冲击。

二.考试形式借鉴:“最熟悉的陌生题”

《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文化竞赛类节目,出题的水平是决定节目整体质量的关键。该节目以“全民的诗词狂欢”为定位,将选题范围定在“中小学常见古诗词”之内,却在出题形式上推陈出新。这种“新题装旧知”的出题方式既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还创造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激发了观众兴趣,笔者将此种题目称为“最熟悉的陌生题”。

文科学科的试卷编写较之理科学科而言难度更大,因为语言文字素养很难用具体的题目和最终的分数去衡量。为了提高区分度,很多教师用难题、怪题去考察学生,殊不知此种类型的试卷,并不能检测出学生真正的水平。我们可借鉴诗词大会“最熟悉的陌生题”模式,以新颖生动的问题,考察学生熟悉的内容。如考察古诗词,除了传统的诗句填空形式,可参考《诗词大会》中“以图猜诗”的形式,这样不仅能看出学生的背诵能力,还能检测出其理解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方法借鉴:“温柔型”语文竞赛法

《诗词大会》的节目赛制在坚持原创理念下,引入大会系列的竞赛机制,但“温柔”处理,减弱其竞争性。之所以如此,是基于节目以诗词文化传播为立足点而进行的设计。节目的赛制如果过于紧张激烈,会偏离预定的文化传播基调,观众关注点将变为选手间的博弈而忽略诗词文化传播主体。个人追逐赛选手独自上场答题,不与竞争对手面对,只在擂主争霸赛环节,展露一些比拼的意味。即便总冠军产生也仅由主持人宣布结果,并无颁奖仪式。这样的设计为更好的塑造节目风格留下了空间。

上复习课时,语文教师可以参考综艺节目形式,把语文知识(如文学文化常识,名著的人物、情节、主题,古诗文字词基础知识等等)编成一道道竞赛题目(选择题或问答题),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并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为达到“温柔竞赛”效果,让学生更加关注过程而非结果,由语文教师或科代表充当主持人,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第一轮不采取激烈的抢答模式,每个小组的同学轮流进行答题,答对的一组每题加五分,答错的每组每题扣五分,最后看每小组的得分情况,获胜小组可进入第二轮。第二轮是获胜小组与语文教师的对决,由剩余同学即兴出题。使用此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反应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此外,我们也可以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展现他们的语文特长。比如在作文课,可以开展写作竞赛,评出写作之星。平常也可以多开展朗诵比赛、主持比赛、演讲比赛等,用带有趣味性质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质的目的。

四.教师个人素养提升:主持人的知性魅力

看《诗词大会》很多观众对主持人董卿的诗词积淀发出惊叹。连选手都引用诗句来夸赞她,“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综艺节目主持人和语文教师,虽然身份和职业不同,但是他们却都充当着桥梁的作用:主持人充当节目和观众之间的桥梁,而语文教师则是充当知识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语文教师应借鉴优秀主持人的知性魅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做一个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1.学识魅力。综艺节目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观众在欣赏节目的时候除了能拥有轻松愉悦的心情,还能获得知识信息,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作为一个主持人首先应具备的就是一定的文化素养。每一期节目,董卿以优雅的诗词开场,以诗词与选手、评委对话,最后再以诗词作结,引用的每一句诗词都恰到好处,可见其文化积累的深厚。在外行人眼中,语文学科的专业性似乎不如英语、数学,特别是低学段的语文知识,受过基础教育的人都可以俯拾皆来。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就如同我们都是中国人,但却不一定能成为对外汉语教师,教会外国人讲中文。语文,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中高学段的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知识、文学素养、审美涵养以及写作水平,深入教材,剖析文本,结合课标准确找出教学重难点,吃透每一个细节。看似工作难度较低的低学段语文教师除了以上的必备学科知识,还要利用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思考如何化难为简,让学生接受、理解。

2.语言魅力。综艺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的代言人,优秀主持人的语言如有神奇的魔力,能渲染气氛、把握节奏,或幽默诙谐又不失格调,或通俗易懂又用语新颖,或如春雨润人心脾。第六场中,百人团中有小选手唱起《春夜喜雨》,爸爸在一旁相和。台下的董卿随后送上叶赛宁的诗《我记得》。第七场中,选手王轶隆在现场得知母亲癌症恶化决定离开王轶隆离开时,董卿引用龙应台在《目送》中的话祝福他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终究有一别,就让我们一起怀着倒计时的那种心态,珍惜在一起的日子。这是一个空缺,但更是一个圆满,希望王轶隆的妈妈早日康复节目。”

语言不是蜂蜜,却可以黏住一切。人们的思想,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知识水平相差无几,他们的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也相当,教学内容都是语文知识,可是最终的教学效果却可能迥然有异。如果一位教师教学情趣横生,课堂氛围热烈活跃,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如果一位教师教学枯燥乏味,课堂氛围沉闷窒息,学生就会兴味索然。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必须将语言的意、形、音三者联合运用,就是说语言既要有意思,又要有响声,还要有光彩,要充分挖掘出语言的内在潜力。另外,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有情感性,教学的过程是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教师应用真挚炽热的情感去感染、浸润学生稚嫩纯洁的心灵。

3.气质魅力。综艺节目主持人和语文教师的工作对象都是充满情感的人,这样就需要一种无形的力量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亲和力。主持人的亲和力,能够让受众感受到轻松友好,在融洽的氛围中更有效地传达节目内容。得体的服饰是主持人无声的语言,是对节目类型、节目风格及节目内容的一种昭示,也是对自己的外在形象恰当的修饰。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董卿的服装以大气干练的套装为主,服饰颜色素丽,搭配其淡雅精致的妆容,端庄中不失亲和,一颦一笑气质尽显。除去服饰和妆容,主持人充分利用眼神和肢体语言,使表达更准确到位、丰富形象,进一步增进自己与观众的亲近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独特的气质,每个语文教师受生长环境、教育背景以及性格的影响,所散发出的气质也是大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确有道理,但若能“内外兼修”则更能受到学生欢迎。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形象更迷人,首先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一个人的穿着能体现出他的整体风貌、品味修养和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师,穿着应大方得体,符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身份特点。其次,语文教师要保持优雅的体态。“走有走相,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体态能展现出他的整体精神风貌和礼仪素养,也对学生的精神状态、性格特征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语文教师要记得时刻将亲切真诚的微笑常挂在脸上,多与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自然、真诚的微笑有助于缓解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个关注的眼神,或许就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只有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学生才可以更自如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所以,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如何保持一个迷人的形象也是必修课。

参考文献

[1]邹加倪.原创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策略研究——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传媒,2016(14)

[2]张诚平.《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之道[J].采写编,2016(03)

第5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媒介环境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形态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程序软件”的性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本文认为,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形式、品质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也即由叙事、新闻、题材、视听等元素构成的电视新闻节目设计模版。

不同的电视新闻节目元素的排列组合或曰编码构成了不同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从理论上说,有多少种电视新闻节目元素的排列组合或编码方式,就会有多少种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从元素的角度来分析,与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方式一样,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创新方式亦有三种:“第一种是新元素,旧组合、旧编码;第二种是旧元素,新组合、新编码;第三种是新元素,新组合、新编码。”[1]不同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元素相互交叉,互为文本,这又成为当代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发展和演变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潮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正从“内容为王”的时代进入“元素为王”的时代。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电视媒体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在作为传播者的电视新闻媒体希望传播的信息和作为接受者的电视观众愿意接受的信息中寻找到的一种最能体现电视新闻节目生产规律的可复制的“程序软件”或设计模版,进而把某些电视新闻节目元素固化到某种结构之中,使得任何其他电视媒体都可以据此复制出相同品质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设计者能否根据节目的形态特色,利用核心元素搭建整体节目结构,再用其他相关元素对节目结构进行微调和润色,是影响节目形态品质的重要因素。

人们形象地把节目形态解释为一份为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而开具的处方,这份处方中包含了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所有的概念和创意,它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在世界各地使用。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往往包含制作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所需涉及的所有元素,这样,全球各地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人就可以基于本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将这个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本土化,作为本地新闻节目播出。在国外,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意要经过多次测试、试播环节并在商业播出中取得成功之后,才能最终成为可以在电视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精神产品。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具有可复制性、限定性和流动性三个基本特质。

一般说来,在经过一系列测试和实际播出之后,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异地复制之后往往也能够获得成功。对成功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购买和移植已经成为普遍的市场操作行为。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限定性是形成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重要前提,没有限定性就没有电视新闻节目相对固定的形态特征。从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形态的限定性在逐渐增强,这是电视新闻节目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是媒体在激烈竞争时代的选择。

虽然具有可复制性和限定性,但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既有形态在改变着,亚形态在衍生着,新的形态在形成着。“在某些时候那些看起来‘标准的’、‘可接受的’和‘常规的’东西,几年以后就会变得陈腐、过时,不再能被接受。”[2]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可复制性、限定性和流动性是通过叙事、新闻、题材、视听等电视新闻节目元素的选择等手段具体实现的。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电视新闻节目都具有形态意义。有些电视新闻节目刚一诞生可能就意味着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的诞生;而那些模仿复制的电视新闻节目只是增加了同形态节目的数量而已;至于那些粗制滥造的电视新闻节目,则对同形态节目的良性发展构成严重危害。先进的形态设计本身就是电视新闻节目生产经验和创意的精华所在。

当前,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在各种与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和研讨相关的场合中出现率越来越高。这是合乎逻辑的现象,因为电视新闻节目是一种高度形态化的电视节目,只有极少数一次性节目会偶尔不在已确立的一般形态族群之内。而每一种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既有其优长,亦有其不足,因此,在实际的电视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通常要对多种电视新闻节目形态融会贯通,优势互补,综合使用。譬如,电视民生新闻做得较好的《南京零距离》栏目就综合运用了各种节目形态:有长消息、短消息,也有小型新闻调查、小型新闻专题、小型新闻访谈、微型新闻纪录片和微型新闻现场直播,还有形式简洁但切实有用的服务性新闻信息。正是因为形态多样,所以各个领域的事件,各个体裁的新闻,各种性质的资讯,都可以作为新闻进行传播,为观众提供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信息,将电视新闻节目的权威性、形象性、贴近性、服务性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

二、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元素

电视新闻节目元素是构成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基本单元,是承载电视新闻信息的载体。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元素包括题材元素、叙事元素、新闻元素和视听元素四大类。

1.题材元素

电视新闻节目的题材既是指报道的具体题目范围,又是指表现主题思想的材料。电视新闻节目的题材元素可细化为经济题材、政治题材、文化题材、社会题材、生态题材等子元素。

在具体操作上,成功的电视新闻节目在选择题材上应遵循有用的信息、丰富的情感、鲜明的个性三个标准:有用的信息是指信息作为不确定性程度减少的量,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应力求传播观众欲知又未知的信息,或他们虽已知道一些,但对事物真正的质的认识又不确知的信息;丰富的情感是指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不只是单纯叙述事实,其魅力也在于以报道中的浓郁的情感来激发观众的情感,从而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可视性,尤其在有一定长度的专题类新闻节目中,情感尤为可贵;鲜明的个性是指人是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最活跃的元素,要通过人格化传播以人的气质、魅力等情感元素,使电视新闻节目以特有的魅力获得观众青睐,当摄像机镜头对准人的时候,要以人格化采访展示采访对象和采访者自身的个性、人格魅力,从而激发观众的思想参与。

2.叙事元素

叙事与人类历史共同产生,而且从一开始就是新闻与传播意义上的,即通过事件的叙述传递信息,求得生存和发展。“就新闻传播来说,‘叙事’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主要方法和各种体裁新闻的共同元素。”[3]

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是见证人的叙事,通过新闻播报、现场取景等方式为人们提供见证现实的感觉。与此同时,新闻叙事还有助于预测未来。每一个新闻事件本身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环节,是现实故事的一个部分,新闻叙事不仅仅告诉人们现实的情况,还有助于人们预测未来的发展。

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元素包括事件、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意义等七种子元素。在以受众为核心的现代传播理念指导下,这七种叙事元素的组合愈来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逻辑关系。具体表现在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主题事件化就是精心选择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作为所报道主题的载体,来勾勒、突出和深化新闻主题;事件故事化就是用故事来结构报道,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出事件、解释事件,以此来构造起伏和悬念,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故事人物化就指让新闻故事的主人公的形象立体起来,用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具体感来加深观众对新闻的印象,为新闻的主题服务;人物个性化是指在新闻人物的刻画和描述中,注重细节的拍摄和描述,用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用细节来加深观众对新闻的印象。

3.新闻元素

电视新闻元素包括以下时效性、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形象性、贴近性、互动性、综合性等八个子元素:时效性元素是指电视新闻节目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间限度,即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新闻节目才有传播效果,才有价值,具体体现在时新性和时宜性两个方面;真实性元素主要体现在事实真实、本质真实和表现真实等三个方面;新鲜性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第一首创、特色特点、奇趣反常等三个方面;重要性元素主要体现在重大时政活动、热门话题和焦点问题等三个方面;形象性元素主要体现在真实再现、典型细节和剪辑顺畅等三个方面;贴近性元素主要体现在利益上的贴近、地理上的贴近和心理上的贴近三个方面;互动性元素主要体现在接受认可、信息反馈、提供素材等三个方面;综合性元素主要体现在制作过程方面,即电视新闻节目需要采、摄、编、后期制作等多工种的相互配合。

上面对电视新闻节目的新闻元素分类剖析是为了叙述方便,实际工作中,这些要素都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电视新闻节目生产过程中要综合运用。

4.视听元素

电视是一种后来居上的集大成的大众新闻传播媒介,其新闻传播几乎采用了人类目前拥有的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各种信息载体。归纳起来,人们接收电视新闻节目主要依赖于听觉和视觉神经的结合,由此,本文将电视新闻节目的视听元素细分为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两大类。

视觉元素主要包括图像、动画、图画、字幕等子元素:图像是最重要的视觉元素,具有运动和连续的特点;动画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特殊的表现力,对于新闻节目中一些看不见、语言有难以表述清楚的内容,特别是有关科学技术和科普知识方面的问题,用动画来表达,能收到清楚易懂的效果;图画,包括地图、图表等,是电视新闻节目常用的视觉元素,图画的适当运用,既能增强观众的感性认识,又能补充视觉形象的不足,加深对新闻内容的了解;字幕常用来弥补形象和声音语言的不足,主要分为标题字幕、提示字幕、满屏字幕、插播字幕等四种类型。

听觉元素主要包括解说词、同期声、音响、音乐等子元素:解说词一般指电视新闻节目播音或记者、主持人的现场报道,其新闻元素较齐全,文字结构也较完整,所以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具有完整地传播新闻内容、拓展报道层次的作用;同期声是电视听觉元素中有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声画一体的角度来看,同期声是画面和人物语言同时出现,是一种复合形态,具有图像和声音的双重功能;音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到声音和响声,声源来自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个地方,可进一步细以分成动作音响、自然音响、背景音响、机械音响、枪炮音响、特制音响、模拟音响等;音乐是一种长于抒发感情,并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元素,虽然在主流电视新闻节目中,揭示主题大多是靠有声语言阐述完成,但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如果运用得当,确实能起到揭示并深化主题的作用。

注释:

[1] 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2] 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第6篇

【关键词】同质化;弱智;缺乏内涵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全社会都在经历着市场化的转轨,我国的电视媒体也在这种背景的影响下转变,终于,娱乐性节目获得了一个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恰巧,益智类电视节目可以为大众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一个展示并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我国从国外引进了许多优秀的益智类节目,如《开心辞典》就是引进后本土化的成功典范。它的出现满足了电视观众的精神需求,但在节目轰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许多问题。因此,媒介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其利弊,尝试改进方法。

节目缺乏原创性,同质化现象严重

节目的同质化问题应该从两方面考虑:其一,选择模仿成功的节目模式是低成本的运作,能有效避免原创带来的风险,因此,追逐商业目标是电视媒体最先考虑的因素,当出现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后,各台均立即模仿。其二,国家对娱乐节目的制度比较宽松,没有更多的限制,而又能避免像政治性节目所带来的冲突,因此能很快受到受众的追捧。

节目的同质化是传媒业产生的必然,避免不了。虽说短期内可能给受众造成益智类电视节目繁荣的错觉,但长远来看,同质化的节目形式使受众视觉疲劳,逐渐降低对此类节目的兴趣,缺乏原创的节目很难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长久存活。因此,电视媒体工作者必须加强节目的创新意识。虽然创新的初期可能有较高的风险,但从受众需求和媒体责任角度考量,追求原创还是媒体最终的目标。另外,对于优秀的电视节目,我们从中吸纳有益的节目元素未必不可,但这种吸纳不应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在充分理解其优质内涵的基础上,启发自身的想法,并逐渐培养自身的创造力。

题目设置不合理

要求参与者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基本要求。由这类节目的典型《开心辞典》就可以看出,在娱乐的同时要求你像辞典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可见,知识性是此类节目的特征之一。可事实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益智类电视节目真的是在短时间内要求参与者运用所储备的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来解决一道道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此类节目要求的知识实则就是常识和技巧,所设置的题目往往是考核参与者的记忆能力,参与者只需在几秒钟之内调动大脑的记忆系统,说出答案即可。可见题目的设置并不能锻炼参与者和受众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参与者要想在竞赛中取胜,拥有自己的“家庭梦想”,记忆系统中一定要储备相当多的常识,并掌握相应的答题技巧。由此,我们认为,这种节目类型不应该仅仅考查常识,还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思维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寓教于乐。

《最弱一环》是英国创办的,是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品牌栏目。该节目已经制作出了比较固定的模式,在全球售卖。购买国买进后再进行一定的本土化改造,进而在本国播出。我国也购买了该节目的模式,经本土化改造后,命名为《智者为王》。这档节目的出现不再是常识积累的比拼,而是考验每一位参与者的综合能力。从节目的表层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益智类电视节目呈现的特点,但节目的形式和规则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竞赛的环境、淘汰机制、取胜规则、参赛者之间的关系等都是节目新的亮点。

节目中参赛者必须以团队的形式参加比赛,但是每个团队成员又是彼此的竞争对手,因为高数额的奖金只能被唯一的获胜者拿走。因此,这档节目对于参赛者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另外,以往这类节目的主持人清新自然、和蔼亲和,不会给选手造成压力,相反这档节目的主持人冷冰冰的外表、尖锐的话语再加上现场短促而强烈的音效和冷色调灯光的配合,使选手在竞赛的同时伴随着极其复杂多元的心理活动层面。因此,单凭快速反应和常识的储备是不足以获胜的。选手要在沉稳的心理素质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智慧,并能判断出谁该出局,然后果断淘汰刚刚和他共同努力过并一起闯关的同盟者。这档节目彻彻底底地颠覆了以往节目中只要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能得到高额奖金的规则,确实培养了参赛选手的综合能力。这档节目的规则要求参赛选手从个体中分离出来,寻求一种团体协作,但这种协作是为了使自己回答更多的问题而存入更多的金额,而不是赢得一个集体奖项。在每轮问题回答完毕之后,参赛选手又要果断分析并决定淘汰一位团队竞争对手。可见,参赛选手的机敏反应能力、沉着的心理素质、果断的判断能力等都是最终取得胜利的法宝。《智者为王》节目的独特创意使得观众拥有极高的参与热情,收视率也一直节节攀升。

我们的电视媒介工作者应该了解,从长远角度看,一档电视节目的创意是非常重要的。益智应该关注“智”的多种层面,而不是简单的“知”,因此,益智类电视节目必须在策划中充分考量参与者和受众的需求,在“智”上下工夫,使节目的定位真正完成由“知”到“智”的跨越。

节目缺乏内涵

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是最主要的文化形态,而大众媒介则是大众文化最核心的载体。首先,大众媒介的特征与大众文化的内在要求相符。由于大众文化是受众消遣休闲的消费品,因而制作上要通俗易懂,具有普适性,以便让尽可能多的人接受和理解。另外,形式上大众文化大都追求感官上的刺激,给受众提供充分的视觉满足。

益智类电视节目虽然注重知识储备,并且在一定的规则下公平竞争,但它毕竟属于大众文化。可以看到,益智类电视节目主要契合了受众的休闲娱乐的心理需求,反映出电视媒介的娱乐化功能。娱乐性能使受众获得轻松,大大缓解了内心的压力。益智类电视节目使大众直接参加游戏,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最后的成功;对于场外观众而言,他们如果能正确回答节目中的问题,也会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满足感。然而,一些益智类电视节目中也出现了题目设置缺少文化内涵、一味强调娱乐性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清楚大众文化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寻求益智类电视节目更好的出路。应该明确一点,对于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娱乐性不应该一味排斥,就像乔・桑塔亚那所认为的:“工作的艺术总是伴有娱乐的艺术。”[1]娱乐是现代人们解脱日常工作压力的有效途径,关键要把娱乐和低俗区分开来,现代社会的各种压力造成受众愿意通过大众媒介的产品消遣,因此,提供娱乐是现代传媒的责任。但是益智类电视节目不应仅仅考虑受众最低的需求,而应该将节目的定位设定在更高的层级,根据节目形式策划并制作出立体的内容,全方位地调动受众的创造性思维并考查其综合素质,使节目的内涵得到充分展现。电视媒体工作者始终应该积极面对大众,把生产符合社会发展、培养大众健康心态、提高大众审美文化的产品作为己任。

结语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益智类电视节目正是利用了电视传媒的诸多特点,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又不断为媒介带来经济上的回报。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其隐含的许多问题,积极思考此类节目的改进措施。任何一档电视节目都可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关键看媒介工作者对它所持的态度。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某一档节目一时轰动并不代表其具有长久的生存空间。由此,电视媒介工作者应该通过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来不断推动益智类电视节目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

[关键词]新闻摄像;编导;编导意识;新闻节目

电视是视听的艺术。电视的视听艺术是依靠特殊的语言作为媒介进行传播的,电视的视听艺术通过视觉和听觉作用于人的感知领域,将内容传递到人的认知领域,所以,视觉和听觉就构成了电视艺术的两大重要因素。在电视节目制作中,摄像师要靠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将有价值的画面记录下来,制作成有说服力的电视画面放到电视节目中,引起观众的视觉兴趣。电视新闻摄像不仅要能熟练使用摄像机记录,还要具备较高的编导意识,能够对主题有鲜明的认识和整体的逻辑性把握。

有编导意识的摄像,在拍摄中是有目的的去拍摄,他能深刻明白编导的意图、明确作品的主旨。具体地说,要清楚这个作品的类型和镜头方式以及后期的剪辑风格;还要知道这一段落的剪辑将大致是个什么样的节奏,要在每个镜头间建立联系,在拍摄时就已经将大致的剪辑完成了。这样拍摄的画面就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编导的要求,对整部作品起到很好的作用,能构建起一部作品的框架

一、可以减少新闻拍摄时间

从省台到市台再到县级台,每个电视台都有自己的主打新闻栏目,这种新闻栏目的时效性非常强,基本上都是当天发生的事,当天播,整个制作时间非常紧张,我经常能看到上个节目已经在播了,下个节目还在终审或是还在剪辑呢。新闻的时效性很重要,今天发生了一起小车祸,你拍完后拿回去剪,当天播不了,明天也不会播了,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对于时间的把握了。有些时间要求不是很高的作品也存在问题,比如今天一天由于被采访人的原因要推迟或采访权威部门等问题时,拍摄需要等待很长时间,很多的编导和摄像就会一直在那儿等,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要知道,各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的制作人员都是有限的,除非是大题,否则没必要因为一条新闻耽误很长时间的拍摄,等被采访者可以接受采访时再回来拍也不迟,很多聪明的摄像在去之前就知道哪些地方的采访会遇到阻碍,他会问编导那些地方都联系好了吗?如果没有,他会客气地告诉编导等联系好了再去,这样可以减少很多的人力物力。

二、编导意识的摄像可以对素材进行逻辑思考

第8篇

缘于此,各地各级地方电视媒体都尽可能地创办一些文化文艺类节目。即便是有些地方市、县级台没有能力创办专门的文化、文艺类栏(节)目,也会通过举办一些大型文化、文艺活动,来拓展媒体影响,抬高自办节目的文化内涵。也缘于此,近若干年来电视荧屏“文”风不断:从晚会风、颁奖仪式风、综艺风、游戏风、益智风到选秀风、义演风,许多地方台的文艺编导都乐在其中。笔者身为一名地方市级电视台的文艺编导,感悟到近年来地方台电视文化、文艺节目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到深、从录播到直播的长足发展。但是也亲历了电视文化、文艺节目从内容到风格疏于创造而忙于相互克隆、模仿,领略到愈演愈烈的“同质化”竞争带来的严重弊端。电视文艺节目生态的失衡、一些电视文艺工作者职业精神的倦怠、工作责任心的缺失、工作作风的浮躁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倾斜,促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工作中的急功近利和惯性思维方式,重视研究如何提升电视文化和文艺节目的品味、品质和品格。

一、讲究创意性,避免看到人家哪种节目走红,马上跟着“克隆”

创意性也可理解为独创性、原创性。在《知识产权保护法》日臻深入人心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今时代,创意性尤为重要。从法律角度讲,你“克隆”、模仿、剽窃别人的思维成果,轻则被人指责,重则会成为被告被传呼到法庭。从电视的审美层面说,模仿、复制人家的节目,导致内容肤浅、枯燥,形式俗套、雷同,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加之地方台的实力不足,很容易“画虎类犬”,观众更会离你而去。从电视内容产业层面说,地方台无论是常态宣传的自办文化、文艺类节目,还是举办大型活动,目的都是为了丰富荧屏、拓展“眼球经济”,求得一些企业的冠名赞助和拉到一些穿插广告与现场广告。如果创意不够,节目就没有影响力,不会形成品牌。长期以往导致电视文化、文艺节目生态失衡而丧失节目经济增长点。时下有些地方台对实现电视文化、文艺节目创意性的极端重要不是不知道,而是创意人才不足,创意水平低下。但又不愿放弃,于是就只好依葫芦画瓢,照着央视和省级卫视的样子,邯郸学步。比如说,今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央视举办了“《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历时3个小时的义演活动和捐献互动,共募得善款15.14亿元,社会效果十分强烈。可是有家县级电视媒体看到央视义演活动成功,也跟着在本地搞赈灾义演。但由于时间滞后,当地许多企业和个人已经捐过义款。加之当地明星、名票稀缺,录制设备陈旧,编导水平平庸,使得节目质量低劣,很少能组织到捐、演对象。后来只好将已捐过款的企、事业单位和大户个人请来,用红牌子写上原来捐款的数据到现场亮相做个仪式。因为是虚假捐献,当地观众又早已知情,节目播出后非但没有多少收视率,反而遭到了观众的种种非议。

加强电视文化、文艺节目的创意性,不仅能使节目好看,具有个性和原创性;而且能在电视文艺生态失衡中寻找到新的节目增长点。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去年和今年分别搞了“感动盐城十佳人物评选颁奖晚会”和“盐城市年度十大经济人物评选颁奖晚会”两次大型活动,并制作两部长专题文艺片。为了突出创意,我们没有请“地方明星”和歌舞团队凑热闹,而是围绕评选出来的“感动盐城十佳人物”和“盐城市年度十大经济人物”的典型事迹,或由主持人及曲艺演员登台真情讲述;或根据他们的事迹编成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剧目由当地知名的业余演员排练演出。既节约节目成本,又体现了人文关怀。两场晚会都精彩纷呈,节目播出后在观众中都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可见地方台文化、文艺节目走自己的路,以多种形式去发掘电视文化创意的“富矿”、是走出模仿、“克隆”误区、促进电视文化、文艺节目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讲究普惠性,避免只重热闹、搞笑,而轻视中、老年观众的欣赏需求

党的十七大十分强调爱民、利民、惠民的问题,明确提出“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电视文化、文艺节目的普惠性,就是要面向各种不同的受众群体,让各个层面的观众看了媒体播出的文化、文艺节目后,都能受到教育、启迪、鼓舞、鞭策,都能享受到文化艺术的美感、愉悦和欢乐。电视文化、文艺节目的普惠性与当今电视业界提倡的“分众化”并不矛盾。因为电视文化、文艺节目是面向大众的,它以一种有形的状态和无形的气息,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主导着和谐社会前进的方向,而且越来越被人们深刻认识和推崇。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农村文盲老人,都需要精神慰藉和滋养,只是接受和理解能力不同而已。我们办电视文化、文艺节目,就是要普惠到各个层面的受众。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电视文化、文艺节目的普惠性说来容易,真正做到却不那么容易。回顾前几年电视荧屏中有些追风的综艺、游戏、选秀节目,主创者口头上也讲坚持传播高雅文化、先进文化,走电视文化精品之路。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一味搞笑、取闹,从部分年轻人的猎奇心态和欣赏追求出发,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甚至张牙舞爪,装疯卖傻。在游戏节目中,摔断胳膊跌断腿的有之;坦胸露脐、用“分神武器”引诱受众的也有之;语言粗俗、打情骂俏的亦有之。有的节目主持人故意把头发染得通红或者花里胡哨。直到国家广电总局屡屡发文、下禁令,上述种种所谓“时尚”、“前卫”的越轨走歪道的综艺、游戏、选秀节目才有所收敛。但在少数地方台至今仍在打“球”。笔者见到有家地方台自办综艺节目,刻意选了一位身高1.85米、体重160公斤的肥女和一位身高只有1.10米、体重只有30公斤的矮男作擒拿角斗表演,丑态百出的拙劣动作惹得观众笑声不断。主创者自以为“效果不错”,可许多有识的观众却说:这是美学追求、美学策划的错位,是电视台主创人员审美情趣和审美层次低下的表现。这家地方台文艺节目的编导和主创人员单纯以“80后”部分前卫青年人的个人情趣爱好去策划组织节目,总想以旁门左道把收视率搞上去赢得经济效益。这种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根本就谈不上“普惠”,也违背了党的文艺方针和电视媒体的服务宗旨。

三、讲究人文性,避免只追求形式而忽视地域特色和人文内涵

地方台文化、文艺节目的人文性还要体现在本地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上,“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应该以独特的形态确立文化、文艺节目的风格定位,以鲜明的主题升华人文精神内涵,以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去满足当地受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江苏卫视的《人间》、吉林电视台的《回家》、浙江卫视的《聊斋》等文化类节目,都在追求这种和谐,故而这些节目都普具人文性,倍受观众喜爱,也屡获大奖。

坚持人文性,最有效的体现方式就是坚持“三贴近”。以精细严实的作风去追求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感人心者,莫关乎情。我市悦达集团董事局主席胡友林是“感动盐城第一人”,28年前,他变卖了自己唯一的一块钟山手表和一件部队退伍时带回的黄大衣,得了54元钱,只身到山西为我市工业发展筹集煤炭。经过几年打拼,组建盐城市物资公司。此后,陆续兴办了纺织、汽车、公路、海运等100多个下属工厂、公司。现在悦达集团已拥有固定资产近200亿元,年所上交税收占盐城市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此间,胡友林因常年劳累,患上肝癌,六次动手术,两次换肝。每一次在病床上都在不停地为盐城经济和企业发展操心劳碌,而且每一次他的操心劳碌都给盐城经济和盐城人民带来有目共睹的实惠。对这样一名盐城800多万人口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文化节目怎么做?如何表现他对盐城这片热土的亲情、乡情、友情和恋情?我们编导人员深入悦达集团,与胡友林身边人反复接触、采访,并到国内有关悦达办事处观察、体验,然后决定选取最感人的故事细节,用情景再现和文艺演说的手法艺术化地呈现给观众,从而赢得最多的感动。

四、讲究当代性,避免一味怀旧复古而忽视引领时尚

积极顺应电视文化发展潮流,准确把握观众审美活动的新特点,不断提高电视文化、文艺节(栏)目创新的水平和大型文化、文艺活动的层次,应该是我们地方电视媒体的编导和采编人员孜孜以求的。但是由于地方台人力、物力、财力和策划、组织水平都比较有限,实际操作中常出现“摸旧路、走俗套、跟风追”的状况。比如我们盐城地区的晚会文艺演出、颁奖仪式、义演晚会演出等,经常是地方淮剧唱段《卖油条》《珍珠塔》《自从去到金山后》等俗套节目,表演形式也经常是“三人花鼓”、“打鼓说唱”、“四老汉说唱”、“四大嫂表演唱”等观众熟烂于心的民间群众文艺,所演内容也大多是按固定程式换几段新词。这些文艺剧目青年观众看头一回觉得新鲜,看第二回就觉得拖沓无味;中老年观众早就看腻了,看厌了,其效果可想而知。电视文化的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继承传统不是沿袭传统,任何东西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兴趣、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都在改变,我们在观众审美习惯上要善于把握大众日常化审美倾向,善于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自觉舍弃“象牙塔文化取向”和“低俗、媚俗”的文化取向,精心搞好每档文化、文艺节目的选题策划和组织、采创策划。并采取多元立体的方式,增强自办节目和大型活动的推介、约会能力,引吊观众想看、要看节目的胃口。这样,才能避免一味怀旧复古、逐步把节目做好、做出品牌。

讲究当代性,还要正确理解什么是时尚,搞清“八荣八耻”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现在有些地方电视媒体与相关部门联手搞大型文艺活动,舞台上声、光、电各类高端设备应有尽有,各种高科技手段能用全用,金碧辉煌,五光十色。可是演出内容和剧目质量却平平庸庸,稀有亮点;有的甚至在剧目中倡导高消费、宣扬闪婚、、蓝颜知己;在表演上摇头扭腚、坦胸露乳;有的还在互动时,拿观众开涮,把讥讽残疾人作为搞笑逗乐的佐料……凡此种种,实际上是以丑为美,偏离了“八荣八耻”的方向,是对电视文艺的亵渎和叛逆。

第9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感官主义;节目制作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1-0131-02

感官,通常指人的感觉器官,主要包括人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以及四肢。人的感官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中介,是人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流行的当下,大众传媒日益显露出对人的感官能力的重视,它们企图通过刺激人的感官获取较高的关注度,从而获取较大的商业利润。商业文化的狂舞带动了受众中心论的盛行,博取高收视率的理念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视新闻节目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感官主义制作之路。

感官主义(sensationalism)一词,指涉电子新闻媒体近年来偏好以辛辣的新闻主题以及令人目眩的数字传播科技形式刺激阅听人感官经验的新闻包裹手法(packaging news),强调的不仅是异于传统新闻价值的新闻主题或新闻叙事,也同样重视其影像处理包裹的形式[1]。电视新闻节目的感官主义制作倾向指涉两个方面:一是新闻内容方面,包含新闻主题与新闻角度的选择;二是新闻形式方面,包含新闻叙事手法与影像处理手法。在新闻内容方面,偏向于选择具有轰动的、灾难的、令人惊奇或好奇的、娱人的、感动的等等软性新闻,即使是报道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硬新闻,在报道角度的选择上,也侧重于受众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在新闻形式方面,重视镜头策略、剪接技巧、后期特效。在视听元素的运用上,更注重增强受众的感官享受。

当前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也部分地趋向于感官主义。下面,笔者以2013年9月18日的《成视新闻》之《成视夜新闻》与《零距离》为样本,阐述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感官主义倾向。

一、《成视新闻》与《零距离》

在2012年度中国电视满意度博雅榜榜单中,《成视新闻》与《零距离》均位列新闻类栏目满意度前二十名。《成视新闻》是成都电视台的一档综合类新闻节目,也是成都地区主流电视新闻节目的代表。主要偏重党政报道,重点关注成都各区市县,特别是二、三圈层区市县在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全域成都打造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兼有对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事件的解读。《零距离》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倾力打造的一档日播类新闻直播栏目,节目面向省会南京,以报道南京、服务南京、宣传南京为宗旨,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精神为指导,开创了全国电视民生新闻之先河,被誉为“南京人的电视晚报”。

本文以《成视新闻》与《零距离》为样本,其目的在于说明:《成视新闻》是一档主流新闻栏目,《零距离》是一档民生新闻。二者选材略有不同,但在新闻播报的形式方面,却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感官主义倾向。

二、电视新闻节目的感官主义倾向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一向以真实、客观、及时的特性著称,以真实、迅捷吸引受众。在新闻社会责任论者看来,新闻报道应该理性,应该减少那种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那些诲诲盗的细节描写。新闻应该做出合乎真实的解释。但在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击之下,电视新闻节目悄然发生着变化,感官主义倾向开始出现在一些电视新闻节目中。其主要表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