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1:21
导语:在金融类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英文名称:The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5742
国内刊号:44-1622/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金融类专业学术刊物。1986年创刊,刊名为《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1月更名为《华南金融研究》 (副刊名: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院学报),1998年10月获得正式刊号CN44-1449/F,2004年7月由于升本更名为《广东金融学院学报》出版至今.广东金融学院学报注重金融基础理论研究,并结合中国金融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映金融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内容包含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249-02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实现国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当代科技和人才竞争的重要阵地。包括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导师队伍建设、办学设施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学位论文管理等。其中,研究生课程教学是整个研究生培养中的基础环节,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
与其他学科相比,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社会需求大,培养速度快。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经济、管理等领域结合得更紧密,从而高校也就更直接地担负起为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任。中国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需求持续旺盛,在校研究生人数大幅度增长,虽然这种速度和规模的增长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主动适应,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但由于规模的扩张和速度的加快,造成了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与研究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第二,经管类研究生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由于社会对经管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经管类专业以其就业单位层次高、地区好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考生竞相报考,其中不乏跨学科报考的考生,而这部分考生进校后由于并未接受过经济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在专业基础方面有明显欠缺,相应地,科研能力也相对薄弱。第三,培养模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当前,经管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一种研究型培养模式,即在本科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相关课程的深度学习,在一定的方向上作理论研究。这实际上是一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忽略了大多数研究生在毕业后并不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而是面临实际运用这一事实,导致研究生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在师资方面,经管类专业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在数量上虽然每年都有所增长,但相对于研究生数的增长仍是远远不够的,在质量上导师之间也有较大差距,他们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距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现行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已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如何根据培养跨世纪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要求,不断完善中国现行的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状况,推进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标准,课程设置单一。就全国而言,不同学校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不尽相同,甚至出现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大相径庭。学校自主设置课程当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等特征来自主制定课程设置方案。也正是因为如此,各学校各持己见,在课程设置上各有千秋。致使出现了不同学校的同一专业的课程内容五花八门。经管类研究生教育在追求课程特色的同时,国家应制定相对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整个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突显出来的特点就是强调统一。
2.课程内容与本科重复,研究生只是本科学制的一种延长。目前经管类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教学内容重复较为严重,深度差距不大,在教材建设方面内容更新慢,缺乏专门的经管类研究生系列教材。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只是本科学制的一种延长,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研究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他们往往是为完成学分、拿到学位而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相背离。此外,经管类专业中跨学科考生较多,而从当前的教学机制来看,课程设置统一化倾向严重,个体针对性不强,选课范围又十分有限,这对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极为不利[2]。
3.实验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经济管理类学科研究生教学模式可以归结成“四一”教学模式:即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将每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有的以与本科相同的教材,有的甚至没有教材)。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理论性、课堂性和描述性教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是主讲者,研究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设计,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下,研究生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经济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没有真正掌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大力推广实验教学,推行创新的“四+”实验教学模式,即:经济管理理论+模型定量分析方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样本数据,构建经济管理类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将经济管理类的“软课程”进行“硬化”。
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其就业优势吸引了众多的跨专业考生,从而导致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为数学功底普遍较差、专业外语基础薄弱,这一方面导致大部分研究生缺乏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去研究和探索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对学术前沿问题,尤其是国外经济学、管理学研究最新动态的了解和掌握。此外,部分研究生由于没有受过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系统熏陶,基础相当薄弱,导致了这部分研究生在重视基础学习的过程中忽略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经管类研究生没有通过实验等各种方式获得数据以继续下一阶段的探索,所以学术论文质量不高、创新不足成为当前经管类研究生的主要弊病。现在研究生发表的文章数量很多,但真正有点新意的却寥寥无几。
4.导师队伍相对薄弱,没有建立真正的导师负责制。一些高校因大规模的扩招而致使导师人数相对过少,学校因为需要盲目扩大导师队伍,但受导师资源所限,一些尚不具备指导能力的老师也加入了研究生导师行列[3],导师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显得尤为低下,整个团队的综合科研能力也要大打折扣。因导师资源有限而研究生大幅扩招,师生比例失衡现象严重,这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表现得甚是突出。过去一个导师只带两三个研究生,现在一带一大帮,有的热门专业如国际贸易学、金融学等[4],一个导师同时带30~50个研究生已是常事。有的导师由于年纪较大,对研究生培养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年轻导师则缺乏对研究生的指导经验,导师对研究生“放羊”或让研究生为其“打工”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完善中国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课程设置要集共性与个性于一体。经管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集共性与个性于一体,集博大与精深于一体,集知识与能力于一体。应结合学校自身情况,适当增开选修课,让研究生根据自身基础与自身需要去选修;建设网络课程,重点建设公共课,建设学科系列主干课程,使研究生可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学习;调整部分老化课程,增加“观点新、方法新、内容新”的“三新”课程。增加由学校研究生院直接管理的课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设一批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基地;以研究生学位课程为重点,建设校级优秀研究生教材;以课程品牌和特色为核心,建设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进一步严把研究生“出口关”,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应全部实行双盲评审。
2.注重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研究生课程体系要区别于本科生课程体系,由于研究生教学的研究性目标指向和课程以科学研究来组织的教学理念,使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关注在高深层级上逐步深化和专门化,关注课程在知识运用的宽度和深度层面上对研究性要求的逐步强化,以使研究生的研究意识、研究的思维视野和研究能力得以逐步提升。
3.注重学科间交叉与融合。经管类研究生可开设专业相关的软件类课程、金融英语、电子会计等。这样的课程更能适应当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当前,以发展新知识、贡献重大科研成果为己任的研究型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应该日益注重并强调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应积极实施研究生跨学科学习计划,并努力在实践中完善。
4.注重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世界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古典的经济理论在现代化经济环境中显得难以适应。经济现象日趋复杂化,这就需要更加完善、更能适应全球化现代经济的经济理论。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金融行业对金融类人才求贤若渴,而对国际化金融人才更是视若珍宝。
关键词:金融英语教学;问题;对策
中国加入 WTO 之后,随着金融行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英语的学习也成为越来越多金融行业人士重视的问题。但大学金融专业金融英语的教学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这包括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存在的问题,教学环境的问题,课时问题以及教材问题。
一、金融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足。这表现在学生对金融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学生认为以后在中国的环境中工作,根本用不上英语,金融英语只是拿到学位的一个敲门砖而已,再加上金融英语又是一门考查课,不少学生对金融英语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就导致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观能动性不足。
第二,将金融英语当作一种知识来学,而不是一种技能。随着我国金融行业与国际接轨的速度越来越快,将金融英语的学习当作一种技能才能满足现代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的需求,很多学生将金融英语作为一种知识来学,用金融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差。在经济学系,金融英语一般是对大三的学生开设,大三的学生很多已经通过了普通英语四级,应该说有一定的词汇量进行交际,但当课堂上老师给出一些用金融英语进行交际的任务时,有不少学生完成得不好。金融英语教学的现状就是论起笔试,学生都还做得不错,但是谈到具体的用口语去完成交际任务,很多学生就不行。
(二)教师存在的问题
教授金融英语的老师要么是外语专业的,要么是金融专业的。外语专业的教师表现更注重语法、词汇和翻译而缺乏专业知识;而金融专业类的老师在教金融英语的时候就强调知识,缺陷就在英语类的知识不够充分。
(三)教学环境的问题
有很多学校的金融类专业都是炙手可热。每一个班都是一个庞大集体,有六七十个人,由于金融英语的实践性很强,这么庞大的班集体很少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四)课时少
有些学校金融英语这门课程只有32 个学时,而所选取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十几个单元。这么少的课时很难让学生对金融英语这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
(五)金融英语教材很不成熟
大多数金融英语教材都只有单单的一本教材,没有参考书,也没有参考答案,这无疑就增加了金融英语教师上课的难度。
二、对策
(一)积极应对学生存在的问题
第一,提高学生学习观能动性。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知名的金融机构用人要求来提高学生对金融英语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制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提升教学效果。因为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师组织的交际活动中来,有利于克服学习的障碍。在教师组织的交际活动中,当老师看到学生表现得好时,就应该及时的给与鼓励和赞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出现一些错误时,教师应该委婉的指出,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即在当堂课向学生布置下一堂课的内容,让学生提前准备。比如向学生分配下堂课要学习的金融英语段落,让学生先下去预习,在课堂上可以采取抽查的形式让学生翻译相应的段落,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课文的内容。还可以模拟金融机构的工作情景,给学生预先分配交际任务,要求学生提前准备。
第二,强化技能训练
金融英语的实用性要求金融英语的教学不得不强化技能训练。首先,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课堂上多用简单易懂的英语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内容或介绍词汇等,当学生听到老师有一口纯正的口语时,一般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钦佩感,增强以后教师说话的说服力。其次,多布置交际任务,鼓励学生多开口,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只要能完成交际任务就行。大家都知道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曾经说过一句话:“Don’t be afraid to lose face.”鼓励学生大声读,大声说,不怕丢脸,以后才能脱口而出。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金融英语这门课程是要求教师用英语这门语言来讲授专业知识。我们在前面提到过教授金融英语的教师不是外语专业的就是金融专业的,外语专业的缺乏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金融方面的缺乏英语类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建立一支合格的金融英语教师队伍。我们可以鼓励外语专业的老师和金融专业的老师互相跟班听课,取长补短。我们也可以鼓励英文学院的老师考取经济师,也可以鼓励金融专业的老师考取专业八级之类的资格证。
(三)积极推行小班教学
金融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机会锻炼自己的技能。小班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
(四)增加金融英语课时
针对金融英语这门课课时少的问题,可考虑增加课时量,比如将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或52学时。
(五)编写一套成熟的教材、教案及课件
编写一套成熟的教材、参考书和参考答案、教案以及课件,供上金融英语的老师互相参考,取长补短。
金融英语教学的存在的问题还有待于我们不断发现,其对策还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究。希望本文的探讨会给金融英语教学改革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金舞燕,方文. 成人金融英语教学的特色与策略[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05.
【关键词】职业规划;就业;课程改革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外语院校学生都会在在各个阶段都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并且会根据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个人因素进行评估和调整,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不符合大学生今后所要从事职业要求。学生在就业后经常会出现行业知识缺乏,不懂本行业专业术语,导致企事业用人培养周期长、培训费用大等,或陷入一方面企事业单位急需人才却招不到所要的人才,大学毕业生又急需就业,却没有合适的单位的尴尬境地。
因此,计划将外语院校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学生的职业规划内容和目前外语院校所开设的课程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实际运用与课程设置间的矛盾点,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方案,从而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外语人才。同时最大可能地达到学生所规划的目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以及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调查课程改革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多方位发展学生的自身素质,拓展各领域知识,提高学业水平,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并指出现阶段外语院校课程存在的不足,以促进不断的完善,以此来达到教学目标。
2.课题研究的内容、对象、方式
收集2010届、2011届、2012届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行初步的统计,了解各外语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学生的职业规划。
本问卷以我校2010届、2011届、2012届毕业生为对象,结合学校的就业调查,对东语学院日语、韩语、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对英语学院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西语学院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抽样问卷,总计进行了近2000份问卷研究,并通过网上回馈,收回有效纸质问卷及电子问卷合计1304份。在老师和各学院学工部门及学校招就处的协助下顺利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从中了解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和课程改革教学的评价,整理出课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课程的不完善导致的就业问题。
3.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数据收集。下面截取问卷调查的两个主要问题,分析调查结果。
(1)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A.明确 B.比较明确 C.不知道
其中选择不知道的同学有578人,约占总人数的44.3%,选择比较明确的占502人,约占总人数的38.5%,而明确的同学则只有224人,只占了总人数的17.2%。由调查统计可知目前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很低,这也导致了大学生自我评估不明确,没有确定的职业选择,也造成了大学生的自身的潜在优势未能很好的开发,降低了自身毕业后应对竞争的能力。从当今社会的就业情况可以发现有很多大学生缺工作,而职场却又缺的是复合型人才(即称职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加强在此方面的监督,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职业规划对日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2)你觉得在对外语院校哪些选修课程需要进一步改革来适应以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A. 管理学类 B. 法律类 C. 教育类D. 机械类 E. 金融类 F. 纺织类 G. 经济类
调查结果统计如图1所示。
从图表中可以发现经济类和金融类的占的比重比较大,分别占31%和21%。
于此同时,我们还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所开设课程对就业有帮助,但需要完善的占52%。从各别抽样调查的访谈中,有些学生认为,目前经济和金融专业比较有就好的就业前景,进修就是为了能够掌握更多的经济和金融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真正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图表反映出经济类,金融类课程受学生的欢迎度较高。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沟通能力、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学校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增设经济金融选修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为实现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另外我们在访谈中发现有不少毕业生认识到了一些专业商务外语证书在职场上的重要性,例如剑桥商务英语、托业证书、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英语高级口译证书,日语中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等考试,也成为了外语专业学生要步入外企的一个砝码。
图1
三、课题研究改革方案及结论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每当毕业季来临之时,必定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高校的教育情况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最近几年来,高校的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大学生活经常被认为是“混文凭”,间接影响着高校的招生情况。所以很多高校也想用优秀的毕业生来证明自己的教育质量,因此课程改革也显得颇为重要。笔者认为,深化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实质性突破,把专业的价值和就业实战结合起来进一步升华,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结合语言教学,尽早抓起针对各类学生学习类型、方式及就业方向有关的各类指导,注重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要。
(二)选择性原则:着力开发适合学生特色的各种课程,并与就业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语言类专业所涉及的职场需求,不拘泥于专业书本知识,培养学生跨专业、跨职业能力。
以校为本的原则: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条件,根据校情,建立新的选修课程机制,建设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四)适应性原则:培养及输送企业和社会所需的实用性人才,特别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设各类实践课程,增加灵活多变的实践作业,提供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实践平台和实践时间,增加面试技巧及职场礼仪的专项讲座等。
总之,对于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忽视的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方向及目标规划尚不明确,缺乏求职方面所要具备的综合条件,只注重课本知识。实践经验不足,在较大空间上有待进一步完善自己。因此学校可以开设指导大学生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座谈会或实例教案,鼓励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使其了解市场动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视性和规划性。另外根据本校各个学院开设的课程安排和不同年级选课进展情况,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财政学、会计学、剑桥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商法的选修课程,这些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大部分学生的要求,而且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也从另一面也能避免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社会招不到人才的尴尬境地,使就业朝向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伟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案例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春灿.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杨国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 (03).
[论文摘 要]经济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针对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
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应运而生。为培养出适合社会与市场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在专业方面下功夫必不可少, 而其中作为向专业方向发展的专业基础课的地位也是至关重要, 在学生知识能力构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目前,专业基础课已成为制约专业延伸、发展的瓶颈。如何推动专业基础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改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经济法课程作为高校的专业基础课, 面向除法学专业以外的大多数专业本科生开设,是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工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由于经济法课程的实用性,各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非常重视经济法的教学工作,在教材编写和教师培养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不容否认的是,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改进,以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一、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定位不准确,内容欠缺针对性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经济法课程的专业很多,比如国际贸易类、工商管理类、财务管理类、金融类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需要有所侧重,更不同于法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而目前,一些高校在经济法的教学名称和内容设置上与一般的法学本科专业相近似,即使有所改动,也只是法学专业课程的压缩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容易忽略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对不同专业学生讲授相同的内容,忽视学生的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材选用不合理,缺乏专业适用性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经济法教材版本繁多,但很多都缺乏专业适用性。比如,有的教材只是对现行法律条文的罗列,缺少对法律条文的分析和应用;有的教材涉及面过广,重点不突出;有的教材只是纯理论分析,缺少相应案例。而教师在选用教材的时候也不够慎重,不同专业往往选用同一种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又往往按照自己的讲义进行授课,导致教材成为摆设,学生缺少课下进行预习和复习的范本。
(三)教学方法欠缺灵活性,考核方式陈旧
目前,高校传统的经济法教学多以讲授为主,教师往往只注重对法律条文的解释,而在教学方法上也不重视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丰富但抽象,理论性强但又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只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为了完成任务或修满学分,很难真正地参与到经济法的教学活动中来。
另外,经济法的考核方式也较为陈旧,多以试卷为主,题型稳定。而学生往往为了得高分,只是在备考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记忆,不利于思维的开拓,很难达到期待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对象的法律基础知识薄弱
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始,学生在学习过法理学、民商法、刑法、经济法等课程后才能学习经济法课程。但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在第三、第四学期,甚至在第一学期开设。许多学生在学习经济法之前都没有学习过基础的法律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解释法的基本知识、法律术语,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而学生在学起来也较为吃力。
二、对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根据专业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经济法课程涉及内容众多,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将全部知识一一讲解,因此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选择有侧重地进行介绍。针对不同的专业,结合其专业特色选取不同的章节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对于财务会计类学生,可以重点讲解《会计法》、《税法》,并可以和会计师等考试相结合;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以重点讲解《合同法》、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对于人力资源专业学生,可以侧重讲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解《公司法》等商主体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在同一结构体系下与不同专业结合并有所侧重,使基础课融入到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向,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合理选择教材,凸显专业适用性
教材对于大学教学至关重要。教材的选择:一要有利于教师授课;二要可供学生自学。目前,经济法的教材很多,有适用于法学专业学生的教材,有专门为财经、管理类学生编写的教材,还有适合各种资格考试的辅导用书。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多比较,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教材。同时,在进行选择时还要关注教材的质量。一是要选择最新的经济法教材,能及时反映我国新颁布或修改的法律法规。二是在选择的内容上,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要选取实际应用型的教材,特别是有大量典型案例支撑的教材。这样才会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
(三)改良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而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要尝试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结合。针对应用型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重点采用以下方法:
1.案例法
案例法是国外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可以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经济法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非法学专业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分析法理、罗列法条,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且枯燥无味。因此,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切勿照本宣科,使学生丧失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入大量的案例,对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也十分关键。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代表性、启发性的案例,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是师生进行沟通的有效方法, 每一次课,可以选取一个当前与经济法有关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让每组同学推荐代表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汇报。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提高其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和感性认识, 启发学生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概括。最后,还要注重组织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讨论有始有终。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作为大学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习能力,启发他们延伸和加强课堂学习的内容。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多媒体教学法
目前,在各高校多媒体设备已经普及,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等新型教学手段,将有关经济法的典型案例以视频等多种形式直观地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同时,还可以对经济法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一定的改革,加大实践环节在期末分数中所占的比例,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在期末成绩中都有所体现。
(四)调整教学计划,适应非法学专业学生
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开设经济法课程之前要先开设法律基础课程。最好在高年级进行开设,如大三的第一学期、第二学期。高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学习目的也较为明确。另外,针对对不同专业、不同的教学对象开设的学时也应有所区别,如对经济管理类的的学生可开设54学时课时,对工学类专业的学生可开设36学时课时。教师针对不同的授课时数和内容,可灵活把握,张弛有度。
[参考文献]
[1]王玉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2).
[2]黄勇,王刻铭.经管类本科专业经济法教学质量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 彭金冶.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9).
[4]张新莉.立足于财经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经济法实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5]邓文胜.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8(4).
[论文摘要]《国际市场营销》是一门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以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作为基础,指导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课程。本文针对《国际市场营销》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给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笔者根据几年来《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对本课程的双语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除外语学科以外的其它知识性学科的教学。它不仅要求正确使用外语进行知识讲解,也不排除使用汉语,以免因为语言的障碍造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滞后。
1.《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特点
本课程主要是将营销学理论知识置放于国际背景之下,需要充分了解国外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环境,这就要求对这门课程采用更为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来讲授,而双语教学则是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展开的。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双语教学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达到一定的专业英语听、说、写作水平,具备国际环境下营销的实际作战能力和对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思路。
2.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
市场营销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应用性极强的一个专业。该专业的课程涉及的范围很是广泛,并且这个专业应用性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相关的营销知识和理论体系,更要结合实践,了解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动向,自觉掌握灵活分析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营销专业的教学十分强调创新与实践,同时重视营销基本素质的培养,营销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营销操作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及获取营销新知识能力的锻炼。
《国际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本身来自国外,使用双语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出现“断层”的感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了解相关的专业词汇,逐步达到用英语进行表达、学习、思维的理想境界。
二、《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实践
1.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原版教材案例的不适应性。案例教学可以直接加深学生对于营销理论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第一,国内的学生大多对书本中广泛涉及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文化背景、公司品牌以及营销事件缺乏了解,从而不能够达到通过案例理解理论的目的。第二,完全原汁原味的外国案例在某些方面和中国市场上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第三,由于高校的扩招,现在的学生对于毕业之后的发展非常的关注。由于大部分的毕业学生仍会在中国工作,接触中国的同业人员,今后要和本土人士交流,只知道英文还是不够的。有80%以上的学生希望教师将课本中的重点词汇翻译成中文,或者希望教师能够告诉在中文中对应的词汇是什么。 转贴于
(2)学生英语水平不尽人意。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一般在大学第七学期开设《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约只有近一半的学生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总体英文水平尚未达到接受全英文授课的程度。如果硬性地让其听教师用英文讲授复杂的国际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便会处于困惑状态,最终英语没多少长进,专业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全英文授课方式就只能流于形式而失去意义。
(3)双语教学师资匮乏。推行双语教学,关键在教师。如果一位教师不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作为普通教师尚成问题,更谈不上成为一名好的双语教师。坦言之,当好教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双语教师则更难。最大的困难在于自然地运用流利的外语传授学科知识。因此,外语能力成为双语教师素质的关键。如果双语教师的外语不过关,诸如语音、语调不正确,必将误导学生。所以,挑选精良的双语教师,是搞好双语教学的关键所在。
2.《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对策
(1)教材的选用。目前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都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国外的《国际市场营销》原版教材语言相对艰深难懂,且主要是建立在美国的背景之下,主要是针对美资或欧资企业开展国际营销来展开讨论的,案例离中国实际太远。国内一些双语教材又存在语言不够地道、表述不够规范的缺陷。因此需要双语教学教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程度水平对教材加以处理,要注意结合中国实际并加以拓展。确定好教材只是第一步,还需要任课教师精心备课,编写好教案,能够使教材的选择达到难易适当,教案的编排要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
(2)循序渐进、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期初易采用英文板书、中文讲授为主的方法,较为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重点和难点用中文讲解。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逐步适应后,再提高英语讲授的比重,最后过渡到英文教学为主。整个教学过程不拘泥于汉语、英语各自所占的比重,对于用英语解释太复杂而汉语解释简洁明了之处,则用中文讲解,案例讨论一般也采用中文的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还结合使用讨论式、练习法和案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言、提问,实在无法表达时,才用中文进行表述,然后由教师或是别的同学用英总结。此外,有选择地要求学生用英文完成部分作业,以训练其英语的书面表达能力。总之,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注重学生接受的实际效果,避免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
(3)重视巩固练习,改革考试制度。双语教学对学生是一种挑战,除课堂教学外,必然要求课后多下功夫,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笔者对学生课外学习的要求是:复习、理解本次所学内容,掌握专业术语和一些固定表达方式;预习下节课内容,并用英语做笔记、提出疑难问题。下次课时,老师安排一定的时间对作业情况进行检查,一般采取问答形式,对要点进行复习、点评,然后转入新的教学内容。至于课程考试形式也进行了调整,试卷采用中英文结合,名词解释、选择、及判断等题型用英文,并要求部分题目用英文解答。
目前,双语教学尚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任重道远,相信随着全行业全社会的日益关注和重视,通过学校和教师的不懈努力,我国双语教学一定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顾立志.双语教学中外语使用度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专业结构 适应性 对策
产业结构是一个区域经济的重要体现,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及水平主要决定于其产业结构。如果一个区域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那么这样的产业结构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就会增强,区域经济将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然而,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又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其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已不再仅仅依靠资金和土地,而是更多地依赖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本。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为其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高职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
1、区域产业结构决定高职专业结构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对其各方面的支持,例如教育经费的投入、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学生的就业等。离开了区域经济的支持,高职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需要不断地优化升级;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调整专业结构与之相适应,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当某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时,相应的高职专业设置的数量就要增加;反之,当某一产业在区域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时,相应的高职专业设置的数量应相应减少。
2、高职专业结构制约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其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成功与否受制于其专业结构是否合理化。毋庸置疑,合理的高职专业结构将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否则,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业就会出现困难,这样不仅造成高职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所需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因而会制约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和质量。
二、常州市产业结构分析
本文以五年规划作为一个阶段分析常州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第一个阶段选取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年末即1978年年末的数据作为基期。1978—1985年和1986—1990年两个时期产业结构转换相对缓慢。“七五”时期,第三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产值结构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八五”时期和“九五”时期的两个阶段是产业结构变动幅度较大的时期,说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上海浦东开发以后,常州利用上海市丰富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要素,主动接受浦东开发的辐射,大力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本和先进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快速升级。进入21世纪后的“十五”时期,常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有所减慢,同苏州和无锡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为了缩小差距,常州市找准了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五大产业,“十一五”时期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有所加快。
为了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作为地处沪宁线中心地段的常州市应该发挥区位和产业的比较优势,提升发展高效农业,保持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努力提高第二产业特别是五大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及制药业、新能源产业)的增长质量;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较大幅度地提高第三产业的增长质量,满足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三、常州市高职专业结构现状和适应性分析
常州市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有6所,其中公办5所,民办1所。公办的五所院校坐落于常州高职园区,是2000年前后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的;民办的1所院校坐落于常州市新北区,是于2001年8月创立的。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常州市已形成以高职园区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格局。常州市高职园区内共有2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3所省级示范院校,已经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国家级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
常州市高职教育的发展对常州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常州市6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数和招生人数已具备较大规模。以2010年为例,常州市6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数为111个和招生人数为19213人。在招生人数300人以上的专业有14个,占总专业数的12.61%。在这14个专业中,除模具设计与制造、市场营销和酒店管理3个传统专业外,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软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11个专业均体现了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其次,常州市高职专业点分布比较集中,形成了以制造类、电子信息类和财经类为主体的专业结构,这是符合常州市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再次,在常州市高职招生中,第二产业的招生人数略高于第三产业,但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高于第二产业。在常州市高职院校12个专业大类中,属于第二产业的专业大类招生人数为9826人,占计划招生的51.14%,略高于第三产业的9387人和48.86%;但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为111个,专业布点数所占比例为54.68%,高于第二产业的92个和45.32%。
尽管常州市高职教育的发展为常州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作用,但是其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不对称的现象
2010年,常州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3.3%、55.3%和41.4%。如果把常州高职院校2010年的招生专业人数结构作为就业结构,我们就可以看到二者的不对称。表1显示,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均存在不对称现象。2010年,常州市高职院校没有第一产业的招生;第二产业的招生人数比重低于产值比重的4.16个百分点,说明第二产业的招生人数略显不足,不能满足该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三产业恰恰相反,招生人数的结构比重超过产值比重7.46个百分点,尽管常州产值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就目前而言,可能会给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2、第一产业人才缺失
虽然常州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在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但第一产业产值的绝对值应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常州第一产业的发展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然而,常州高职院校中没有第一产业相关专业的招生。由于第一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第一产业的人才培养的缺失可能会影响常州地区经济的发展。
3、先进制造业人才结构性不足
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奠定了常州市工业强市的地位。2010年,五大产业完成的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64%;五大产业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工业投入的比重达到69.7%。但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招生专业不足,新材料产业只有“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和“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两个对接专业,新能源产业只有“风能与动力技术”一个对接的专业。而常州的新能源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势头,2010年完成产值301.1亿元,实现利税41.3亿元,利润37.3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52.1%、92.5%和105.7%。因此,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4、现代服务业人才结构性失调
根据《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方向是积极发展财务类、法律类、咨询类以及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突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发展商贸市场物流业,提升发展房地产业。尽管常州高职院校中有关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和招生人数较多,但存在结构性失调现象。在2010年的招生中,有的专业(如物流管理和国际商务类)招生人数太多,但没有金融、动漫、法律、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招生,造成现代服务业人才结构性失调。
四、常州市高职专业结构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1、适当设置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专业
随着常州市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会不断下降,但是这并不意味第一产业产值的绝对值下降,也不意味第一产业基础地位的改变。《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农业向高效型、生态型、品牌型、外向型发展”。因此,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适当考虑设置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专业。
2、开发新材料和新能源发展所需专业
根据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需要和发展方向,在优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相应的专业群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开发新材料和新能源发展所需专业。同时,应根据区域产业转型的需要,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产业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3、完善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
适应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开发和完善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在优化和整合财务会计、物流、旅游、国际贸易、广告等专业的基础上,重点开发金融、保险、理财等金融类专业,开发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专业,考虑设置物业管理、社区管理、房地产管理类专业。
4、专业设置应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常州地处我国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较快,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更快,就业方向变化也更大,因此常州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宜采取“宽基础,活模块”的方式,使专业结构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能适应较宽的职业领域,从而增强学生择业的自由空间。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立项资助课题“常州高职教育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00013,主持人为易善安)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吝秀云、刘合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J].科技创业,2008(11).
[2] 常州市人民政府: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常州日报,2011-03-19.
(一)教学管理不完善
1.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宽泛。这些年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和相应的改革未在深层次展开,培养目标仍不明确,国家提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全国基本还是一个模式。据调查,农林院校与综合类、财经类院校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都是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3]。然而,近年来金融专业毕业学生很多,学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农林院校这种“高级专门人才”很泛的定位已经不适宜,他们亟需明确定位自身的金融特色。2.考核方式单一。大部分课程传统的“一考定成绩”考试方式存在考试目的功利化、单一的闭卷考试、标准化题型、答案规范化和百分制成绩记分方式等问题,这种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标准化考试的客观题偏多,扼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个性发展。虽实践课程占考试成绩比例,但部分学生模拟实验流于形式,校外实践也是提供虚假性报告,教师考核注重结果,不注重实践过程,学生实践能力并没有提高。[4]3.教学评估亟需加强。教学评估是校内一项最重要的评估,它可检查监督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评估是学校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举措,在不同程度上激励和督促了教师教学的改进。不过有些评估制度没有实施不到位,能真正起到改进教学作用的评估相当缺乏。学校教师成立专门小组对教师教学评估措施要么较少要么偏形式,教师看不到真正的结果也不能及时改进;学生评教失真及体现不出教师的真正教学水平。总之,评估的反馈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反馈信息粗糙,教师要么不知道评估结果要么了解评估结果,但不知强弱在哪些方面。因此,教学评估应多元化实施到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没有合理的课程设置就无法将培养目标落到实处,也无法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中国众多农林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基本一致,没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1.公共课偏重和实践课偏少。湖南某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额定学分为164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学分44分,占27%,公共课程比重超过四分之一。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但很多内容重复且基本都是理论知识,学生缺少兴趣。金融专业的国际化对学生英语能力要求很高,然而大部分学校英语课都是针对四六级考试的课程学习,而学生需要的更多是对金融专业方面的英语学习,在社会上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金融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各高校网站调查,大部分院校整体实践学分比例相对较少。很多农林院校开设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证券、期货交易模拟实验,金融类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答辩等实践教学课程,在学习中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2.专业基础课过泛和主干课偏少。专业基础课很多,主干课只有五门,专业选修课少。设置课程内容十分注重宏观,对于微观课程设置相对较少,而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大都是微观金融问题。农林院校在国外最新知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课程设置相比较少,但其他院校专业选择性更多、更强。例如,哈佛大学专业课偏重国际化,香港中文大学更注重实用性和实务性,对学生以后工作有更大帮助(表1)。1.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大部分院校以课堂讲述为主,教师处于主动地位,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有很大的挑战,需要教师逻辑思维能力强,讲授课程能清晰鲜明并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它可以让教师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利于进行系统的科学知识传授。但一味对学生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个体的差异性,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思想也缺少个性和缺乏创见。灌输式教学方法重传授轻参与,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担当观众角色缺乏思考活动,这种单向交流式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完全被束缚、创新思想被扼杀。总之,垂直性思考和抽象化学习的模式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不太适用,需要基于传统教学方式加入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主动接受学习和接受知识,案例教学和多媒体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亟需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为以学生为中心、单一化到多样化、孤立到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有效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现从观众到演员的转变。2.实验设备和基地缺乏。金融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农林院校发展比较晚,学校以农学为主,重视发展农学特色类专业,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实验设备和基地缺乏现象一直存在。江西某农林院校设有管理综合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国贸金融实验室和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但并不是每个学校的金融实验室都有这么多,大部分院校硬软件设施不全。经管院的实验室是供全部经济类学生使用,安排的课时因实验室有限不甚合理。同时,虽然有些院校实验房相对较多,但教学人数也相对要多,设备数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很多设备都过旧,装置的各种模拟实验并不适用于学生实际工作操作。在实习基地方面,广州某农林院校经管系有六个实习基地,湖南某农林院校拥有中国建设银行华兴支行、长沙银行等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因各种现实因素影响,基地还是难以满足学校和学生需求。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能够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实习基地对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校内模拟实验设备不全和校外实习基地偏少都直接影响金融实践教学质量。3.师资力量水平有待提高。整体而言,近年来我国金融学科师资力量有了很大提高,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但各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因发展较缓慢在结构上不甚合理,教师年轻化趋势不明显,还是以老一辈的教师为主,学历也参差不齐,他们的有些教学方式跟不上学生需求。实验室的指导老师实践经验并不丰富,很多年轻教师均是直接毕业就进入教学阶段,理论知识强,而真正从事金融行业的教师很少,他们自身实践操作能力很有限,因而在实践课上并不能以其亲身实践经历与学生交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很多时候是不了了之。
二、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强调的是开放式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同国家有不同国情,不同院校有不同校情。发展应用性的教育已成为众多院校的选择,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在中国众多院校中不占优势,可借鉴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再结合当前学校金融专业的发展情况,着眼于农村金融市场和学生自身的需求,构建具有农林特色的应用型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英国
英国高校采取面向经济、工商业的自主性、能力型人才培养方式,强调自由式学习以培养融会贯通、一专多能的人才。学习组织不同于国内,比较松散。高校可依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和方向,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课程并转换专业,且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英国高校的课程可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调整和设计,有时更是与商业人士探讨市场人才需求以便随便变更专业课程。思想教育类的通识课程在大学中要么不设置,要么就是另类的教堂思想教育;三明治特色课程更是让学生既可以学到自己缺乏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技能,也可拥有一定收入独立完成学业[5]。教师在英国只是一个助学者,教师的教学就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课程上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注重学生参与性,要求学生多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提出疑问,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他们的出勤率不是靠点名而是教师采用各种创新的方法吸引学生主动上课。并且他们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师生完全平等的教学方法,国内很多院校在于教师告诉学生问题的唯一答案,而他们在于不断探索寻求多种答案。英国毕业论文完全由学生自身完成,教师不参与,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学校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关系很紧密,寻求与各种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以实际的工作效果考核成绩。同时高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校也愿提供部分创业基金。学生评估有监考评估和课业评估,含任务、证据、成果评定和反馈四步骤的课业评估是英国最具有特色的考核方式,这值得农林院校借鉴。
(二)德国
德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大学进行改革,应用科技大学和职业学院的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他们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都以应用型为主,既包括理论知识学习也高度重视实践。双元制是他们典型的教育模式,按照金融机构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学生既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也在企业学到专业操作知识,课程模式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德国高校的教学采用双元制、师生平等、项目教学,在期末教师给予不同专业方向学生一个大题目,下细分10-20个小题目,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题目,利用假期搜索资料和写报告,在开学上课讨论。这种方法给予学生足够自主学习时间搜索资料寻求解决问题路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笔头和口头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提高。实践模式更是与企业紧密结合,以便学生毕业能顺利适应工作,实践教学的教师有很深的实践经验,而且他们要求学生进行技术实习,并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此外,德国高校奇特之处在于他们的合理校企合作用人激励机制,企业面向社会招录合适学生,学生既要进入专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也要接受企业的考核,他们毕业时必须接受专门部门的考核和企业考核技能。另外,“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需要企业、学校和政策的大力支持。
(三)美国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对本科层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有以宏观金融为主的经济学院和以微观金融为主的商学院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商学院模式”培养的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农林院校金融学旨在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主张学习商学院模式成功经验。美国高校允许跨专业,跨学科联合培养。美国商学院培养金融分析师最多,他们的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就业竞争力强。大学前两年内都进行集中的、疲劳式的必修课学习,掌握必须的金融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从业资格考试以便更快适应工作。且他们的课程设置很灵活,紧跟时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一大特点就是偏微观,整个金融体系课程设置与注册分析师考试科目基本一致,注重金融工具类、金融数学类课程。美国高校运用团队、项目、现场和案例等教学方式教学,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丰富生动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并推行的案例教学在MBA教学中很成功,金融学的实践性比较强,适合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和课堂相辅相成,促进课程教学的改革。且他们的CBE实践教学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重在突出能力。学校可作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导模式,学校邀请企业代表组成委员会分析确定金融行业所具备的综合能力从而根据培养目标确定需要掌握的专项能力,接着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实施教学内容。农林院校可借鉴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并且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学习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实行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下以金融产业为拖动力量的、政府、金融机构和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行业的学习是澳大利亚在1963年提出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他们教学的一大特色,至今被广泛流传。澳大利亚高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强调面向行业、结合企业开展应用型的教育和培训,行业和企业也参与到课程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学校的课程有理论课和基于行业的学习两部分组成,开发非常灵活。学校在设计课程前会先咨询有关行业人士确保教学真正符合金融行业的需求,企业和个人甚至可以定制专业课程。实践课更是由企业和行业联合设置并与大学积极配合以便他们更能适应工作和市场需求,并且政府和行业出资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他们强调学生、大学和行业的紧密合作,学生修完大学前两年学位课程后到企业带薪工作,学习几个月后再回校继续修课程且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学生更是由行业和企业学术导师共同管理。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为企业培养潜在未来员工,节约人力成本,更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高工作能力和适应工作,在学习中工作和在工作中学习。金融行业变化很快,高校通过和企业的合作能很快了解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真实动态,促使他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水平。农林院校可以借鉴此种模式,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亦可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
三、农林院校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新形势下社会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适应社会需求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开拓事业的人才。农林院校与综合财经类院校相比在金融行业中不具备优势,要想更好发展需要突显“农”特色,需要在培养目标、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做改变。
(一)教学管理改革
1.明确定位金融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第一要素,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6]。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才能制定出具有自己特点的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才有竞争力。农林院校基本属于教学型大学,它的社会价值应体现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人才需求问题,应将金融特色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懂金融实务能操作,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2.学分弹性化和课时灵活。教学机制的改革要以学分制改革为核心,全面实行弹性学制。现在高校可允许学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或是保留学籍,在一段时间内创业、社会实践和出国留学。设立创新学分以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学习内容更具有选择性、学习时间更灵活,这也打破了学年制对学生的束缚。此外,每所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的优势不尽相同,院校间可以相互合作,允许跨校选课并相认学分以弥补自身资源不足和使各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因很多课程具有交叉性,可压缩部分课时,设置一种课程多个学时,学生可依不同学习方向需求选择课程学时。3.推行全面考核。院校逐步构建以平时考核成绩为主、期终考试成绩为辅的课程学习效果考核新体系,提高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比重,核心骨干课程的比重可占到60%以上,理论课考核为平时考核+期终考试。期末闭卷考理论知识,平时开卷考上课出勤、案例参与、讨论、问答、作业。实践课考核为平时出勤、模拟实验课综合表现、新题目的实践操作处理程度和实践报告,全面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避免学生平时不参与实践和考试抄袭别人实践报告现象,且丰富了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学校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且采用统一流水阅卷让评分更规范,此后就考试成绩和试卷难易程度作全面分析评估和总结,提出整改措施。
(二)优化课程体系
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终要落实在课程体系设置调整上,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要求高校金融学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突出自己的特色注重宏观与微观的有效结合。1.灵活变动公共课。金融国际化趋势则需要学校开设金融英语和商务英语课程,并就不同外语能力学生设置多种外语选修课。同时,学校可适当加强数学的学习时间或是开设金融数学这门课程,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适应金融学众多偏理性课程。并且可开设大学语文、人力资源管理、商务礼仪、会计电算化等个性发展课,根据本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需要,在全校公共选修课范围内挑选适合本专业学生发展需要、学有基础的课程组成课程群,学生选读部分课程。2.扩大专业选修课比例和细化方向。整个专业课程设置在注重金融理论基础的同时要兼顾提供实践应用性课程,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宽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个人竞争能力。我国高校走的基本是先学分后选修的道路,在学分制下制定选修课,现有的选修课只是一个点缀,一个学分的产物。农林院校有为新农村提供更合适人才的优势,可调整设置如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学等农学金融特色类课程以满足农村金融市场人才需求,扩大专业选修课比例。再而,学校可在原有金融专业课基础上优化选修课结构,细分专业小方向。金融学有货币银行学,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投资学,保险学,公司理财(公司金融)等小方向,学生可据学校在这几个方向设置的课程群选择自己的兴趣课程群。3.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的环节,不要让实践流于形式[7]。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可开设包含证券投资、金融企业会计等课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课的金融综合实验,或是含管理学、企业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等五门课程的经营管理综合实验,融合实践内容进行实践教学的创新。农林院校组织学生实践调查和调研培养学生自学钻研、团结合作和工作适应能力,再开设专业文献综合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测试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并且每周进行课程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社会实践学分。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
金融专业体系很庞大,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注重思维启迪、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有助于那些缺乏实践学习的学生增强对金融专业知识的认识和深化。1.推行小组单元互动式教学。教师在一些专业课程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采用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小组单元互动式学习,教学向“以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转移,让学习成为没有终点的循环过程。教师作为“导演”选择好剧本,引导学生进入不断探索和反思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主角,就金融知识问题中各种小问题进行小组互动讨论,让学习和实际充分结合。教师在课程上审时度势,让学生得到最大收获,并且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针对个人参与度、课前准备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调动教师教学方式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2.充分开展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手段,注意虚拟实验、仿真实验与实际操作的结合,让学生将知识融汇于实际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采用发放问卷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发言和讨论,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知识实践结合起来。此外,学校多利用网络资源设立公共邮箱提供各经济资源网站、教学材料、教学笔记和个人资源等,让大家了解金融业最新发展动态。开设BBS讨论,供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疑难问题等,开放式的讨论建立多层次的师生交流平台,给学生提供方向性指导。
(四)改善教学条件
教育信息化时代,翻转课堂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基于此,从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现状出发,基于翻转课堂融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必要性,从教学的准备、实施和评价三个阶段提出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路径,以期为培养与企业“无缝接轨”的实践型人才提供方向.
关键词:
翻转课堂;财务报表分析;教学改革;智慧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是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加强高等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指导高校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落实课程建设、应用等工作规范.
1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
1.1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地位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作为会计类专业核心课之一,是财务控制、财务管理领域的一门实用型课程,是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的专业课.目前,在高校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中,仍然普遍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然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革新以及教学环境的改变,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形式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如何创新课程教学改革方式,发展智慧教育,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2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
对于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结合“教与学”的内涵,不难总结出目前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种普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针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的理论教学进行课程翻转,即把重心放在了财务报表的概念、财务指标、财务分析方法、财务报告等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要求学生通过“课下预习,课上分享,课后总结评价”的模式开展的教学改革方式.这种方法,仅仅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推演,教学过程仍然比较单一、枯燥.第二种方法,是针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的实验教学进行课程翻转,即要求学生在证监会网站上下载样本公司年报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计算企业的财务指标,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业绩,课程教学的着眼点最终是落在了“分析”二字上,这种课程教学方式效果的展示仍然要求学生有扎实牢固的专业知识和计算能力做铺垫,在拉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可以说仅仅是案例教学方法的延伸.两种教学方式较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有一定改善,但仍然反映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课程目标和定位不合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财务分析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这样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考试等传统的教学目标为指导,没有对接行业需求和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
(2)教学方式传统.无论是依靠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式还是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教师都是以灌输方式下的无错式教学在向学生传输教学内容,这些方式看似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往往适得其反;
(3)各种信息化资源和现代多媒体没有得到恰当的结合与运用,教学过程乏味枯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从而造成学生只学会了教材上样本企业的财务计算和财务分析方法,而不能够举一反三,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翻转课堂教学理念
“翻转课堂”,也译为“反转课堂”,是借助视频、音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过程分为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翻转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课前学习、课堂内化、课后迁移的方式达到学习目标,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2.1翻转课堂的特征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来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转变成为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方式,通过对课堂结构进行重新调整,翻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间的顺序,实现了课程教学的改革.具体的特征有以下四点.
2.1.1学生角色的主导性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了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课堂教学完成了知识传授到知识内化的转变,教学时间得以重组,教学过程由传统课堂中的“课堂讲授+课后作业”转变为了“课前学习+课中研讨”,教师在学生课前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视频、幻灯片等形式将知识点进行科学的整理归纳,从而使传达专业知识的信息效率到达最大化.
2.1.2教学过程的情境性
课堂组织灵活多样,以学生为主展开小组协助、问题探究、成果展示等交流活动,设计一系列情境教学环境,合理分配成员角色,在学生深入情境中开展以问题为核心的混合教学模式或智慧教学模式,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2.1.3信息技术的应用性
翻转课堂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颁布.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翻转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是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促进师生交流、开展智慧教学、丰富教学形式的保障.
2.1.4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丰富课堂评价方式,不再简单的以测验或考试的形式评价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从不同维度出发,采用作业展示、协作探究、成果分析等多种方式对课堂的“教与学”进行综合评定,并对教学成果给予反馈.
2.2翻转课堂应用于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必要性
翻转课堂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课前知识传递、课上知识内化和课后迁移反思联系在一起,有效缩短课堂讲授时间,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吸收和消化,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智慧教育.因而,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开展以任务为导向、以培养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为核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必要性.另一方面,由于财务报表分析需要以企业为主体,分析对象往往是企业对外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实践性较强.作业展示、案例分析、课程论文等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价.并且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通过翻转课堂中的视频教学模式使其融入到企业中,融入到案例中,领会具体案例的演绎过程和财务分析过程,从而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升华.因而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特点也决定了翻转课堂应用于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笔者以“翻转课堂”和“财务报表分析”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上对2011年到2015年间,包括期刊、硕博士、报纸、会议等全部形式的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发现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文献数量也在逐年递增,这也说明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必要性和必需性.
3翻转课堂理念下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课前知识准备阶段
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将教材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既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准备合理有趣的案例分析资料.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将受到挑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将得到检验和提高.由于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任务较传统教学都有改变,应而要注意以下三点:
3.1.1转变教学理念
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获得经管金融类行业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合.教师和学生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提前发放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录制必要的教学视频、在线指导监督学生学习、插入前测试题收集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准备课中活动.学生要观看教学微视频或其他资料、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标记问题难题,提出心中疑惑.
3.1.2制作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是学生在课前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由于翻转课堂的课前材料呈现时间一般较短,所以教学视频质量的高低就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视频设计是要做到时间短、内容精、知识点明确、主题突出、逻辑性强,从而灵活的在微视频中呈现教学知识,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
3.1.3设计学案和案例
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分解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的要求,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案例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的与讲授内容相关的真实数据与资料.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学案和案例必不可少,其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教材中的抽象概念和真实案例相结合,注重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从而让学案和案例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2课中知识内化阶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将在课堂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学生活动理论指出,教学皆可活动,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能够拉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由于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更能够展现学习活动化的理念,因此精心策划课堂活动组织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的安排视频观看、作业展示、协作探究、案例教学、一对一个性化指导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时间使用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知识,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平台结合使用,将学生放置于教学核心位置,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形成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实现“个性化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3.3课后知识评价阶段
课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检查学生对技能的应用和知识的拓展延伸.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后时间几乎被课后作业所占领,评价指标也是按照上课表现、课后作业、期末成绩来予以评定,形式单一.在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下,我们课后环节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予以开展.例如,可以按照教学板块,要求学生制定专门的财务报表分析板块作品,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同学可以随时对作品进行评价与互评;另外还可以按照会计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结合上课内容布置财务报表分析实训项目,设定岗位情境、企业性质、角色扮演等虚拟信息,模拟企业财务部门开展财务分析,任务完成后,小组间对分析结构进行交流展示与评价.因此,可以将这些模块作品、小组评价、表现评价都纳入到课后知识考核的评价范围之列,以对课堂的“教与学”进行综合评定.最后,在教育信息化和翻转课堂理念的推动下,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之路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要走,教师要从内心真正理解翻转课堂对教学改革价值,学校要积极建立翻转课堂资源库,在结合高校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稳步推进翻转课堂的特色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真正能与企业“无缝接轨”的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黎明.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07).
[2]魏芳.翻转课堂在会计行业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财会月刊,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