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1:23
导语:在实用文体写作教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职教育;实用文;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217-02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而实用文仍以其贮存、加工以及传播信息的功能得到社会各领域的重视。掌握和运用好各种实用文写作不仅能服务于社会和个人,而且能体现个人价值。特别是对于各大中职学校来说,如何为社会培养能够正确掌握和应用各种实用文的学生,显得日益重要。笔者通过对中职实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若干困扰因素进行反思和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对中职实用文教学有所裨益。
一、实用文教学若干困扰因素分析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过于宽泛。目前中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做了大力改革,都在各单元的“写作”中把实用文编列其中,但教材多偏重于理论知识,而忽视了现实中的教学环境和学生语文水平的差异性。统一的教学内容往往缺乏针对性,尤其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较为吃力,自然也不会激发对于实用文写作的热情。而教学中某些阅读例文也远离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偏离了实际的教学方向。同时,同一教材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不考虑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不一样的需求,导致许多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学而无用。教学内容特别是教材的选择应该以实际教学为主,考虑学生的差异和专业的需要,不能贪多,否则内容过于宽泛必将影响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
2.教学模式陈旧,过于枯燥。中职语文教师在实用文写作教学中往往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不能很好的抓住这门学科的特点,有针对的进行教学。而是根据自己教授其他课程积累的经验,按部就班的讲授理论知识,再加上大多数中职语文教师缺乏自身经验,导致教学十分枯燥,课堂气氛也不活跃。特别是中职学校一些诸如建筑类、财会类、实验报告类等实用文,其专业性强,对教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很显然大多数教师只熟悉简单常见的实用文写作,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中职学生语文基础水平普遍较差,让其写作专业性强的实用文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
3.理论与实践脱节,难见成效。实用文写作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若想提高实用文的写作水平,那么实践练习、操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强的实用文,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但是很显然,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学校还无法提供给学生真实的模拟训练,只能按照课本知识指导学生模仿实用文写作,抓住了实用文写作的表面,却难以掌握其精髓,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再有,实用文的写作教学往往与专业实践教学相脱离,比如食检专业的学生需要写作“实验报告”,但教“实验报告”写作的老师不懂实验,而教实验课的老师不教“实验报告”的写作。“教”的不用,“用”的不教,相互脱离。
二、实用文写作特点分析
笔者通过实际教学的经验分析,认为实用文写作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很大的被动性。实用文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属于有感而发,在感情的驱动下完成创作目的,是自发性和自觉性较强的活动。而实用文的写作却相反,其要求受“命”而作,根据实际的需要而进行写作,这就大大限制了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作者写作要从实际生活与工作出发,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写作,而且实用文写作也往往有着时间上的限制,有些可能需要短时间内完成,这就更加考验写作者的写作能力,因此要求写作者具有较高的文字功底与专业知识。
2.偏重逻辑思维,强调理性认识。实用文写作要求在众多感性材料中,通过逻辑推理、归纳总结,将繁杂的资料提炼升华为抽象的理性认识,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都主要依靠学生的逻辑思维参与完成。而文科类学生普遍逻辑思维能力要差一些,这势必会影响到实用文的写作。因此,在教授本门课程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逻辑思辨能力,教导学生通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并能抓住主要内容、主要信息,合理的进行文章框架的安排,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3.语言要求准确,必须符合语法规范。实用文写作对于语言有着较高的要求,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性,并且要符合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语法规范,强调语言与概念的对应。其要求包括:实用文写作要准确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作者的意图,语言文字没有歧义,判断正确,轻重适度;实用文针对性强,总是具有特定要求与写作目的,为特定的需要服务,因而其语言要求符合相应的写作语境和场合,符合特定语法规范;实用文写作要求能准确表达观点和意图,强调其实用性,因此写作语言上要求简洁、准确,避免累赘、重复,尽量用最少的话语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力求“文约而事丰”。然而中职学生要做到这些是很难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对于学生语文基础写作水平的训练,让其具备扎实的文字写作功底,以便适应未来的职场生涯。
三、关于中职实用文教学的探索
1.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教学任务。现代实用文写作一直向着专业性方向发展,而中职院校的目标正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专业型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因而实用文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不同专业学生知识需求、就业方向和未来就业岗位不尽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如法律类学生侧重法律文书等的写作,广告营销类的学生则更加注重文案广告的制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从实用角度出发,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主,不能将其与专业课教学割裂开来。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要明确培养目标,授课时以各个学科的专业应用文为主,而不必过多涉及其他类型的实用文写作,以免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不过,对于比较基础的实用文,如信函、便条、计划总结等,教师可统一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实物类的实用文写作,为其未来的实用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实用文的授课教师也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实用文时往往忽略了教学情境的创设,而仅仅依靠教师在讲台上枯燥的讲授教学内容,教师讲到口干舌燥,台下的学生却觉得枯燥乏味,昏昏欲睡。情境模拟教学强调将实用文写作置于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入现实角色,亲自体验写作的全过程,培养其真实参与感和写作意识。例如:在讲授经济合同的写作时,可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事例,将学生设置为参与的一方,体验真实的写作过程。教师可予以一定的语言提示和引导,如“你作为公司代表来拟定一份金额巨大的经济合同,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导致公司破产等严重后果”,让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压力,更加真实地投入到实用文写作中,缩短了与实际写作主体的心理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学生在亲自参与整个经济合同拟定的过程中,体会了整个知识的探求过程,也必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和感触,从而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为学生积极创设情境,可避免学生未来初次进行实用文写作的紧张和束手无策,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工作起来也更加的得心应手。
3.注重教学的艺术性,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案例教学法是学生普遍欢迎的教学方法,教师备课时应多搜集案例,授课时分析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注重语言的丰富性和艺术性,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将客观事物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实用文写作的乐趣。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也可采取比较法和寻找病句法。由于实用文写作与其他文体写作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与差异性,教师可通过对比实用文与文学写作的异同,强化学生对于实用文的认识,更加明确写作风格。而且,实用文写作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教师可有目的的提供一份存在语病和不完整的例文,让学生进行校正,从而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而错误的例子也可提醒学生未来在学习过程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加深印象。
实用文写作社会实践性很强,中职学校要主动将教学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相结合,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中,通过校内和校外的实践锻炼学生实用文写作能力。如在学校组织活动,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参与相关策划工作,完成创意文案,并请相关的领导教师协助活动的组织,及时给予指导意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另外,学校也可安排一定的社会实习活动,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中职实用文教学必须始终明确其实用性的特征,并紧紧围绕这一特征展开实践教学活动。作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以就业为导向,深入探索实用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特点,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同时将写作理论课程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于实用文写作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最终有效的提高实用文教学效果,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实践人才。
参考文献:
[1]季斌.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中生实用文写作训练[J].中国农村教育,2013,(11):52.
[关键词]:认知策略 程序性知识 实用英语写作 教学试验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教学基本要求》指出,打好语言基础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英语教学工作者可以尝试把培养学生学习认知策略作为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突破口。本实验通过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关认知策略的培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目的。
认知策略是指对人的心理加工过程起控制和调节作用的执行控制过程。认知策略的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这种知识是在认知结构中即在其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因此,其习得的过程就不为人所知。根据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原理,研究者创设外部条件,有目的有意识地教会学生掌握某些认知策略。据此可以演示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为加强教学中认知策略的学习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二、实验设计
1.自变量与因变量
本实验的操作性变量,即自变量培养学生学习认知策略。自变量的设计有两个不同水平:(1)借助“brainstorming”活动,运用启发式规则激活学生相关背景知识。(2)运变式练习,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2.被试间的设计
本实验采用不相等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实验组:前测(01)――实验处理――后测(02)
控制组:前测(03)---------------后测(04)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被试取自甘肃平凉医学高等专业学校2009年级护理系T5-8 4个班级的全体学生。被试年龄为18~21岁。各班均为44人,共176名学生,其中男生16人,女生160人。5~6班为实验班,7~8班为对照班。
(二)材料。《全国高等学校实用英语写作》(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版)及《新视野英语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版)。
(三)程序。笔者对《全国高等学校实用英语写作》(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版)及《新视野英语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版)中实用文体类型进行分析,概括出以下三种类型,分别是(1)个人资料(名片);(2)文书写作(便条);(3)书信写作(私人信函)。为了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及对比研究,在实验开始之前,笔者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进行了预测。预测的内容取自高职高专英语AB级考试作文。要求学生针对三种不同的文体类型,回答两个问题:(1)该文体类型的格式。(2)在该文体类型的正文中,常见的短语及句型。
1.预测结果
预测结果见附表1。根据统计分析,(1)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不具备有显著差异;(2)学生对书信写作掌握的最好,对于文书写作(便条)的掌握最差。因此,笔者决定先教便条写作的规则。
2.教学过程
针对便条写作训练,共分为两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
(1)演示例文,运用启发式规则
给出三篇便条的例文,但正文内容不同。例如,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A.什么是便条?(便条是书信的一种,其内容比书信更简短,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请假条,一种是留言,通知等。)
B.便条的组成部分有哪些?(由日期,称呼,正文和署名四个部分组成。)
C.便条的格式是什么?(便条日期写在右上角。只要写上星期几或上下午的具体时刻。称呼,给朋友,平辈是可以只呼其名,不用任何头衔。但请假条或下级给上级的留言,称呼应保留头衔。正文用一两句话写明便条的目的。)
阅读后根据每篇例文,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2)应用与练习
为了检查学生是否领悟便条写作的规则。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另外两篇例文的练习,练习时要求学生注意便条的组成部分及格式。
(3)反馈与纠正
课后,教师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统计,发现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便条的写作,但是有少数同学还未掌握。学生的主要错误集中在:①日期填写不准确。②正文常用句型不够规范。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一个课时的补充练习。强调日期的正确填写规则,以及常用句型的正确使用。对练习结果进行统计,对于个别仍然有错误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直至达到全体学生掌握便条写作的水平为止。
(4)进一步的变式练习,达到反省水平
在掌握请假条的正确写法后,让学生试着根据习得的规则,进行续假条,留言条的练习,并讨论请假条,续假条,留言条之间的异同,从而达到反省的水平。
3.后测阶段
后测的文体类型和前测阶段一致,其结果见附表2。经统计分析,实验班成绩和对照班成绩具有及其显著的差异,此外,实验班后测成绩差异显著,除了便条写作外,对其他类型的文体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也有明显提高,这表明了学习的迁移。
四、结果与分析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概括出在英语写作中认知策略的如下过程:阅读若干例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例文中发现写作规则(启发式规则)――将启发式规则运用于新的例文中(变式练习)――在运用中发现原先理解的缺陷和错误――通过反馈和纠正进一步认识启发式规则运用的条件,从而初步掌握便条的写作策略。
五、讨论
后测的文体类型和前测阶段一致,经统计分析,实验班成绩和对照班前测成绩水平基本相等,两班在后测中成绩具有及其显著的差异,此外,除了便条写作外,对实验班其他类型的文体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也有明显提高,这表明了学习的迁移。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古代公文 现代公文 公文文学性发展趋势与要求
公文是自古至今继承性最强的文体之一,但是在流传过程中,公文语言也发生了很多嬗变。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古代公文“文质兼备”发展到现代公文以质为主,本文的中心论题便为古今公文的文与质的变化。
本课题具有理论与实践双方面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方面,深入了解与分析古今公文的文学性语言特点,并结合古今社会背景等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实践意义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现代公文要以“质”为基础,力求纠正部分人的偏见,提出公文语言发展的新要求。
一、古代公文文质并重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的《出师表》文质兼备,虽属公文,却文采斐然;人们爱读司马迁的《史记》,不只是为了了解历史,还常常是出于欣赏文章的文采之目的。古代公文保持了文学色彩和公文本质内容的合理平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古代公文往往通过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丰富和独具个性的感情。以古代公文《史记・秦始皇本纪》为例,其中有许多典型的事例或通过叙写,或借用他人之口,写始皇帝之性情,均入木三分。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述:“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在这一段尉缭评政中,司马迁运用人物之间的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性格,给后世留下了除却公文反映出的客观事实之外更多的想象余地,在文学上得到了更广泛的肯定。
古代公文在情感表达方面的成就,更是数不胜数。诸葛亮的《出师表》情真意切;汉武帝刘彻的《贤良诏》,表达了对治国之术“夙兴夜寐”的追求;晁错的《论贵粟疏》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掌权者的殷切规劝等,这些公文都表达出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提高了公文的审美价值及说服力。
除却鲜明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表达这些写作特点之外,古代公文同样“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在公文的浩瀚海洋里,只有包含了智慧光芒的水滴才能够在历史的炙烤下保持其生命的流动性。在高中时代所学的课文中李密的《陈情表》一文与在大二上学期学习的《古代公文选读》中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都堪称情理合一的上行文典范。公文中李密与触龙的说辞条理分明、逻辑结构完整、层层递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后世留下了优秀的范本。
二、现代公文重质轻文
在现代公文的写作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其继承了古代公文中的一些闪光点,比如使行文简练的一些称谓用语,如:本(第一人称)、贵(第三人称)、该(第三人称);承启用语:如为此、故此、就此等;开端用语:根据、据、依据、按照等等。然而,绝大部分现代公文呈现出议论性、记叙性文字较多,而描述性、抒情性的文字很少的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工作的日趋现代化,现代公文的语言规范更多地向世界性公文写作标准靠拢,使其特征产生了变化。
现代公文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古代文言文中凝练的特色在现代公文中被熟练运用,让整篇公文意尽言止,丝毫不冗长拖沓。同时,现代公文将“表意”放在第一位,多用多级标题,并将一些双音节字转换为单音节字来运用。
现代公文具有庄重典雅的语言特征。在公文中仅采用正式的书面用语,而不会出现方言、口语等;其次,作为上传下达、公示的文字工具,因此现代公文多采用朴实、平易的笔调。此特点可以体现在词语方面和句式方面。在词语方面,有“宜…则…”的词语搭配,实词搭配虚词,目的性强,一般为政府机关普遍采用。在句式方面,则有如法规性公文中常用的“本规定自公布之日始实行”,这样的句式结构具有不容侵犯的语言张力,另有比较具有特点的“无主语”结构,让文字更加紧凑。这些都是为了使公文更加简洁明快、调理明晰服务的。
现代公文具有规范实用的特征,由于行文关系和处理程序的需要,也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框架语言形式。这些词语词形确定,事务含义特定,功用稳定专门的语言就是公文专用语。同时,现代公文的功能性鲜明,具有特定的行文对象、行文关系和行文准则。如上行文中的“请示”类公文,一文仅书一事,要求内容简明扼要。
三、现代公文重“质”趋势原因分析
在前面两个部分分别论述了古代公文和现代公文的特点,那么从古代到现代,“文”的特点在公文写作历史的选择中渐趋式微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从政治背景与写作目的、文体界限的改变以及作者自身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是古今政治背景的不同,法治代替了人治。王充在《论衡》中云:“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这是说古代君王通过公文来控制政府,从而来控制国家,这也就使上行文是为了皇帝的个人决策而写,下行文也具有了巩固统治的目的性。但现代中国社会是人民共和的法治社会,国家的重大决策由公民共同参与,加之公文是国家履行管理职能,如执法、施政、处理事务等时使用的文字材料,公文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比较明确的法定关系,公文属于公事公办,无需用文学色彩来增加公文的说服力。庞大且分工明确的政府系统需要通过公文来进行信息的传递,这也要求了现代公文要重视实际内容的条理性、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叙事、议论的简洁性,从而促进了现代公文“质”的发展。
第二是因为文学理论的发展演变,这对公文的文质改变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古代实用性和非实用性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公文是实用文体之一,还兼有学术、政论的功能,使之具有了美质的文学基础。
1919年的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文学作品和应用文的分割线,前者以审美为写作目的,而后者则为实用性而服务,公文便是实用性强的应用文之一。民国时期前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公文具有了统一规范的格式、文章结构和书面格式,使现代公文真正脱胎于古代公文,开启了现代中文“重质”之路。
第三,作者是古代公文文质差异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受到古代道德教化的影响,臣子在公文写作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为维护正统愿肝脑涂地的情怀。其次,公文的作者常常是“学而优则仕”的文学家,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目的的需要,不自觉的采用文学作品的笔法来撰写公文,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古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政治家。
然而在现代公文的撰写中,作者并不需要也不具备很高的文学素养,一些法规性、既定的程序性公文通常由同一人士操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适用性,在这样的公文中,主观因素被压缩至最小,难以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或者情感倾向。其次,随着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秘书、行政助理学科的日渐完善,下行文一般由秘书和助理,或许内容上无可指摘,却因为身份地位的局限性,难以迸发出真情实感。
四、如何看待现代公文的“重质”趋势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体制、既定文种现状和写作作者产生机制的不再重现,现代公文重“质”的演变趋势不可逆转。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从对过去的研究中汲取出对于我们而言最为有利的精华部分,并将其利用到我们将来的公文写作工作中。
首先,我们要正确看待现代公文的发展趋势――重“质”的不可逆转性。客观上,现代公文的确不适合具有过多的文学色彩。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高效率、快节奏的信息时代,现代公文作为管理事物、上传下达的有效工具,必须具备高度的实用性、简洁性和凝练性,将时间成本降至最低。
其次,我们也需要正确看待这样的演进结果――并不是说更注重“质”的完善就厚古薄今地放弃了古代公文的向阳面。不容质疑的是,正是因为应用文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体分离引导公文写作踏上了一条独立的,规范化、机制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虽然削弱了公文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令人遗憾,但它也为公文写作的理论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最后,我们要积极面对在现代公文写作中出现的机械化、传棒化的问题,着力于用行动改变大众对公文存在的“庄重严谨”与“情感文采”绝对对立的错误认知。
方法之一,公文作者现在多为领导秘书,受到职业化的培训,只保证达到公文言辞通顺,内容充分的基本要求,主观上忽视了公文对于“文辞优美”的潜在需求。我认为在下一步的公文写作理论研究以及在学科应用上,也可以适当的加入关于公文文辞应用方面的相关研究与指导。
方法之二,面对领导的公文写作缺失现象,我认为要坚持贯彻“实事求是”思想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大重要方针,让机关的领导层在下行文的撰写中能够体现党和政府“从人民出发,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
方法之三,要解除于广大群众对于现代公文“文质”不得兼备的误解,必须要以点带面,从理论到实践,从高层到基层,才能够完成群众认知的蜕变,在后期,这种认知的改变和推动现代公文文采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要加强现代公文写作的锻炼,提升现代公文写作的水平,我认为有以下几条可以尝试:
一要提高对于公文文采重要性的认识,摒弃那种公文是应用文不需要文采的偏见,树立正确的公文文采观;
二要加强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一点古代公文中的范文和优秀的现代公文;
三要端正写作态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勤奋踏实的精神从事公文写作;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公文写作之路,需要我们一步一脚印,踏实前进。
参考文献:
[1]张佐邦,周婉华.公文学.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
[2]汪景寿,胡双宝.实用公文写作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段世源.新公文程式大全.一星书店,1938.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教学;英美文化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8-036-02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将大学英语教学同英美文学、文化教学相结合成为了教育界研究的关注点。对于将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可行性,陈光乐(2004),段国重(2005),段慧(2007),谭晶华(2007)等作出了精辟的分析。但是,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思路面临的核心问题―― 如何处理语言技能训练与提高文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并且就教学目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编写进行全面研究的文章不多。本文拟从笔者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出发,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一、 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仍然处于传统授课方式的桎梏之下,在教材的编写和授课方式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一) 教材编写
1、 读写译教程忽略了文学性。以外版《大学英语》精读教程为例,据初步统计,一至四册的40篇课文中,真正算得上文学作品的只有五篇,占总数的12.5%,而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正是这些作品。目前很多大学所使用的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教程》,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2、 视听说教程忽略了对学生语音的纠正与训练。目前没有一本视听说教程收录了完整的语音、语调方面的系统知识。该课程虽然搭上了网络自主学习的快车,但是发音方面的错误计算机无法有效地纠正,而且大班甚至是超大班授课,也使得教师无法对于学生的发音及口语作出个性化的辅导。
3、 网络自身的超链接性、非线性、海量信息等客观因素,学习者自身生理、心理和自身信息素养等主观因素,还有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有效监控缺失等其他原因导致了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的信息迷航现象。因此师生不能迷信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如果想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必须踏踏实实地处理教与学的各个环节。
4、 无论是读写译或视听说教程都没有系统地介绍、输入目标语国家的人文背景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在语言输出方面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既无法写出生动、地道的句子,也无法滔滔不绝地与他人运用目标语进行交流与沟通。
(二)授课方式
1、目前读写译教程仍然使用填鸭式教学。由于教材的编写忽略了文学性与文化性,偏重于词汇、语法练习,教师不得不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量地进行词汇方面的讲解与操练。
2、视听说教程使用话题授课方式,但达到的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使用热门话题展开一个单元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教材对于每一个话题的讨论没有提供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学生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仍然感到自己的收获甚微。因此,对于以上的种种弊端,笔者深感有必要进行变革。
二、新思路下如何处理语言技能训练与提高文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强调语言的工具性,着重于对学生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提高,英语学习成了五种技能训练,在教材上一般分为《读写译》与《视听说》两种,在学生大学一、二年级开设,每周3-4学时。如前所述,由于教材编写以及授课方式存在的种种弊端,英语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既不能满足学生对目标语国家文学与文化知识的强烈的求知欲,也不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浓厚兴趣。因此,单纯强调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工具性是不够的,还必须看到它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的教化力量。应该将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与提高其文学、文化修养结合起来,一方面打好基础,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
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就是将学生的语言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提高相结合,在低年级打基础,强化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技能训练,高年级开设语言学、文学、翻译方面的提高性课程,二者相得益彰。
三、 新思路下的宏观教学安排
在借鉴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之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可以作新的调整,即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把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在一年级侧重技能训练,在二年级侧重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 教学目的
新思路指导下的教学目的不再单纯地满足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技能,而是认为英语教学也能够发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与品格、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的教化作用。换言之,英语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还是西方文学与文化的载体。
(二)培养方案
新思路指导下的培养方案作重于第一年语音、口语、听力和阅读方面单项技能的训练,第二年作重于写作、英美文学欣赏以及英语国家概况的学习,旨在培养发音准确、口头及笔头表达流畅生动、通晓西方文化的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
(三)教学计划
只有充足的语言与文化输入才能造就较强的语言输出能力。在借鉴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的同时,也可以模仿西方教学当中大量的阅读计划,它强有力地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新思路指导下的教学安排只是一种构想,大致可以做以下的勾勒。
在原有的学时安排之下,第一学期语音课一周安排两个学时,攻克语音关,听说课安排两个学时,听力练习融入口语课程,另外在课余布置一定量的英语简写本小说、报刊时事等阅读计划,并要求用英文撰写读书报告,定期选登优秀作品。
第二学期听说课一周仍然安排两个学时,阅读课安排两个学时,要求学生阅读各种题材与体裁的文章,在课堂上或回答问题或展开自由讨论,继续布置课外的其他阅读计划,并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
第三个学期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每周两个学时,另外开设英语实用文体写作课程,语法问题在写作过程中解决,每周两个学时,继续布置课外阅读计划,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读两本英文原版小说,并撰写读书报告。
第四个学期开设英美文学欣赏与写作课程,每周四个学时,将文学欣赏与写作课程融合在一起,要求上文学课程的老师同时讲授写作课程,在学习完某种文学样式之后,要求学生进行模仿或创作性的写作或设计朗诵、戏剧表演等娱乐性活动。在课外外语系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如讲故事比赛、戏剧表演大赛、诗歌朗诵比赛、英语短篇小说比赛、英语国家背景知识竞赛,等等。
从以上的教学安排可以看出,以一学期16周为例,四学期共计256学时,比现有的学时增加40学时,同时要求以自然班(一般不超过50人)为单位上课,不使用分级教学,要求每个学生修满总学时。大量的课外阅读计划加上课堂内有效地指导,课堂活动和课外竞赛相结合,一定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学校师资不够,可以聘请高校在读的研究生授课,并给予适当的培训。
(四) 教材选择与编写
语音教材可以选择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材,如果自己编写,可以从语音、语调、语速等各方面的训练着手,在选材方面,可以加进一些绕口令、小诗或幽默故事。
听说教材,可以参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现代美国口语》及1990年出版的《当代美国口语》,既提供文化背景知识,又罗列大量的口语表达,唯一不足的是听力方面的练习少了,最好自己编写能够达到这两种要求的教材。
阅读教材的编写可以侧重社会热点话题,一方面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另外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讨论及辩论的热情。
英语国家概况可以直接使用英语专业学生的教材,教师可以准备大量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面的了解。
英美文学欣赏课程有别于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一是要精选文体,二是要精选题材,三是要精心设计恰当的写作内容。在授课内容方面不必系统地讲授文学史,而应该侧重于欣赏与模仿性写作或表演方面。
四、结语
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受传统教学模式桎梏的种种弊端,认为应该借鉴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西方的阅读训练方法,对于教学目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全面的构想,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柏小青,段良亮.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2] 陈光乐.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4,(4).
关键词:连贯,英语阅读,语境,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分类号】G633.41
一、高职院校学生英语阅读现状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迅速发展的当今,英语作为一种社会语言显得尤其的重要。人们认识世界和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就是英语阅读。在听、说、读、写和译五项技能中,阅读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掌握好一门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就更加的重要。因此,高职英语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英语应用文体等实用文体的培养,以满足学生在一线工作和涉外交际中的需求。
根据贾冠杰、胡春洞等在《实用英语教学法》一书中解释说,阅读就是尽可能从文中获取作者赋予的信息“Reading means going out of the text as nearly as possible the passage that the writer puts into it”.实际上,阅读是作者为了获取信息和扩展知识而与作者的一种交互式活动。是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把作者要表达的信息通过阅读体会和推断出来。阅读时不仅要理解文章中出现的字词的意思,而且要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态度和情感。同时,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要培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和主旨。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的现状是阅读材料阅读量大,难度较高,而学生本身词汇量少,阅读技巧欠缺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
二、连贯的界定和阅读模式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出现了许多对连贯理论的研究。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理论和研究观点来界定连贯。这些观点大致可归为两类,即基于文本的连贯和基于读者型的。前者关注文本本身而后者更加关注读者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连贯就是是否语言是用来有效的传递意义的。为了有效的传递意思,语言必须能够完成特定的功能。因此,语篇连贯的整件事情就是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语篇的构造能够意识到传达者所要表达的功能,同时语篇连贯就是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语篇的接受者所能转译传达者所表达的语篇思想以及语篇的功能。
阅读理解是人对使用中的语言的一种认知活动。在过去的四十年里,阅读研究者发展了很多阅读模式,以期对这一心理活动做出描述。这些模式有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交互式模式和图式理论模式。这些模式对阅读教学起到了一些直接的影响。但是来自这些模式应用方面的经验上的证据,总是会暴露了这些模式的局限性。因为很多时候语用学的意义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解码某种结构的成分而获得,而是必须通过考虑语境因素来对它进行推测。因此,连贯对于阅读理解起到了一种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连贯有助于分析语篇结构的方式、语境与语篇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语篇中思想的连续,以及帮助学生认识语篇意义的一体化和微观联系。
三、连贯在高职院校阅读中的应用
作者任意挑选了自己所任教的两个刚入学的护理班的70名学生,一个班为控制班(35人为A班),另外一班为实验班(35人为B班)。在刚入学时,两个班学生英语成绩没有明显的差异。两个班级都使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综合教程》Book 2 的5个单元里的Read In 部分。实验前后分别对两个班进行45分钟的阅读测试。作者在控制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和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首先学生在老师的解释之后,学习新的单词和词组,然后再学习文章。对于文章的学习,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有时候,老师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一词一词,一句一句解释。也就是说,老师通过解码文章里的单词,词组和句子以一种线性的方式来理解文章。有时候,跟文章有关的一些一般性或是具体的问题用来检测和帮助学生理解所读材料。有时候一些复杂的句子,老师通过解释或是转译来确保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在此教学实践里,学生没有接受到任何有关连贯的信息的指导。
而实验班作者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文章的标题到结尾,作者把连贯信息的指导和文章要传递的信息结合在一起,采用一些辅导项目。如形成语境假设的活动、推理训练活动、分配指称对象的活动和进行连贯监控的活动。
在实验班,作者根据连贯理论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步骤:
第一步: 阅读前阶段 在此阶段,老师提供一些与文章有关的词语,让学生阅读文章的标题并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揣测。
第二步:第一次阅读 让学生通过找关键词,找文章的主旨句来快速通读全文,使得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并总结每一段的中心思想。
第三步:第二次阅读 老师根据文章提出一些细节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快速通读全文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第四步:分析性阅读 首先理解句子间的关系。其次,使句子与文章的主题思想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与课后的作业有很好的衔接。第三,让学生推理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最后,让学生通过语境和背景知识来推断一些句子和不懂单词深层次的意义,使整篇文章完整的连贯在一起。
第五步:检查性阅读 老师让学生完成n后的相关练习来检测学生在以上练习之后掌握了多少知识。
通过对比实验前后两个班的英语阅读成绩,发现:在实验之后,作为控制班的A班和作为实验班的B班在阅读方面差距明显变小。实验后实验班B班的成绩明显比控制班A班的成绩高出1.7分。这也证明了在阅读教学中使用连贯理论教学将对学生的英语阅读有很大的帮助。
四、总结
作者通过实验前后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进行阅读测试之后,结果表明了连贯影响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连贯理解的技巧,他们就能够取得较大的提高。这些技巧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文章的连贯的理解。因此,面对着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词汇量少,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连贯理论的阅读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成绩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模式;复合型实用英语商务翻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33-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36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指出:“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少。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的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据此,高职院校商务翻译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既精通英语语言知识,又具有国际商务知识和翻译技能的复合型实用商务翻译人才,即“通识型”人才(戴炜栋,2008: 71),以满足国内外企业对商务翻译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然而,现今不少高校商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由于受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影响,不能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实用商务翻译人才,主要体现在:1. 教学内容单一、手段单一、考核方式单一、教师队伍元素单一;2. 课堂教学表现为不注重翻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只是通过翻译学翻译,就事论事,一味罗列现象,未从理论上进行阐述、解释、说明,一味强调授人以鱼而不授人以渔,只限于某一商务项目翻译,即重在“翻什么”,而不注重“如何翻”及其缘由,致使学生缺乏创新能力;3. 仍然遵循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授课方式、模式单一、方法陈旧,不能适应我国商务翻译人才培养要求,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种滞后性在高职教育中尤为明显。为此,本文倡导并试验商务翻译课中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元化理论最初由美国哲学家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 1924~1994)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反对单一、独断,主张开放型、创新型的方法,也就是“怎么都行”的认识(刘放桐,2000:539)。此理论用于教学,突出全方位、立体式思维,强调多取向、多视野、“多模态教学模式”(冯奇,2011:317),也就是辩证综合的教学模式(田式国,2001:293)。
而所谓商务英语翻译课中实践多元化教学模式,即是贯彻“英语、商务、实践”有机结合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复合型实用人才培养思路;创立工学结合、课证一体教学体系,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训、技能竞赛相结合,校外翻译专家、行业兼职教师与课程专任教师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从教学内容、形式、方法、考核手段、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教学改革;探讨出一套针对商务英语翻译培养目标、商务英语翻译自身特点、高职学生实际、我国商务市场需求实际,适用于高职教育需要,符合职业行业特点的商务英语翻译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为学生商务翻译方面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造就能适应并服务我国外贸新形势、新需求的真正复合型实用商务英语翻译人才。
1 . 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尤其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内容单一、零碎,往往只介绍某一翻译方法,只涉及某一商务翻译现象,不重视理论依据、翻译本质学习;只介绍某一商务项目翻译,不重视对商务英语、汉语基本特点的介绍、对比研究,教学体例上多是由词到句的语法体例,多是采用“知识点+例句”,侧重句法层面,模式单一,使学生学习“只见树,不见林”,学到的知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理论性;翻译练习形式单一,与教学内容及实际脱节,多做单句机械性练习,较少做活用性练习尤其篇章练习。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教学中设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应体现多元化教学内容,即由商务英语知识+商务翻译基础理论及技巧知识+国际商务、外贸、旅游等知识+常用商务文体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等构成,突出商务翻译知识学习与人文素养教育并重,专业理论教育与实际技能培养并重原则,构建商务英语翻译理论教学体系和商务实用文体翻译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自行编写出了针对商务英语翻译培养目标、商务英语翻译自身特点、高职学生实际、我国商务市场需求实际,适用于高职教育需要,符合职业行业特点的英文商务翻译教材《A Course of Translation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2012年8月北京出版社出版,彭开明主编),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为学生商务翻译方面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突出商务主题、以综合学习商务英语总体特点为切入点的理念,注重在学习商务(文献、合同、信函、单证等)英语语言(包括用词、结构、语体风格)特点基础上开展翻译理论、技巧探讨,突出商务主题,体现商务翻译特点、学习理据,使教材架构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有利于培养有扎实基础、有发展潜力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2)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它既注重商务能力的操练和培养,又必须打好语言技能的基础,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1)注重翻译理论及技巧的系统学习,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综合介绍商务英语语言文体特点后,就商务翻译标准(忠实、道地、同一性)、过程(理解与表达)及常用商务翻译方法及技巧专门作较全面、系统阐述,使学生对商务翻译基本性质、要求、过程及手段有一个整体概念和系统了解,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印象,能把握翻译要素及主要注重方面;此外,在方法、技巧章节后,我们对反映商务英语共相的语言现象如缩略词等的构成、表现形式及其翻译作了专门介绍,这种学习具有普遍意义,能有助于学生掌握商务翻译的普遍规律,实践中举一反三,培养真正的商务翻译实用人才。2)致力于突破传统教学通过翻译学翻译、就事论事的方法,重视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将现代科学中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以及正在研究中的新观念、新方法应用于翻译学理论的探讨,运用语义学、语用学、对比语言学、修辞学、文体学、逻辑学、符号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近缘学科,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阐述翻译标准、过程、方法、技巧等,使其成为教学有机部分。
(3)重在双语对比的理念。翻译属于语际间的交际活动,涉及至少两门语言,翻译理论的探讨、方法和技巧的建立和翻译实践都离不开双语的对比研究。我们教学中,注重对英汉语言及商务英语和商务汉语在语言成分、修辞手段、交际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其共性以及各自异质性表现和双语的对应情况,以使翻译时能自觉地运用这些特点,重视一切难译的地方,认真地研究同一思想内容如何运用不同语言形式进行表达,有效提高实际商务翻译能力。
(4)练习中,注意将翻译实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机械性练习与活用性练习相结合,句子翻译与语篇翻译相结合。
2 . 实施多元化教学形式
传统翻译教学方式单一,基本上局限于课堂,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作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结果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学到一些不完整的模糊不清的知识,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实际动手能力。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我们提出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与翻译实训、翻译竞赛、翻译讲座等相结合,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使教学生动活泼、充实、丰富多彩、仿真感强,实效,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课堂教学我们改静态、单一方式为动态、综合形式,在有针对性介绍必要的翻译理论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仿真式教学,进行现场模拟、演示报告、翻译点评等实景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外贸谈判翻译、旅游翻译等课堂仿真活动。这样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逼真、收效大。要特别提及的是,我们课堂上进行的翻译点评较有特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课堂最后一刻钟左右时间作佳译欣赏讲评,也就是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有学习价值的佳译就原文风格、内容理解、传译方面作画龙点睛的双语对照讲评,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学到高招;二是对学生作业主要是篇章练习作专门讲评,首先对原文的文体风格及语言特点及翻译中拟注意方面和可运用的方法、技巧作要点提示,然后针对一些大多学生较难理解、传译的句子作重点剖析、订正,最后给出老师自己的译文,学生反映这样学习影响深刻,具有醒目作用。
翻译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通过接受翻译任务及在线作坊翻译实践等进一步巩固、强化、检验课堂教学,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因而课后翻译实训是课堂教学的后续和必然。我们的做法是,在基础性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安排大量的课外实践机会,针对特定教学内容,通过接受企业翻译任务及与实训基地即广州某翻译有限公司等合作实践,要求学生分组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一些较简易的产品介绍、使用说明书、商务信函、广告、导游、合同等英译汉或者汉译英。大家感到,这种学习刺刀见红,能够提高大家的翻译实战能力,立竿见影。此外,我们还不时开展翻译竞赛,以活跃外语学习气氛,检验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比如2011年5月5日开展了商务翻译竞赛活动。竞赛在09、10级商务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学生中进行,报名参赛人员共43名。本次竞赛为英译汉单向翻译,翻译材料取自徐锡华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级商务口笔译:笔译篇》(2009年)一书,内容为“谈判策略”,篇幅为约1000英语单词,难度适中。竞赛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时间150分钟。竞赛较为成功,大多译文基本忠实、道地、符合一致性原则,参赛人员全部及格以上,其中70分以上26人,80分以上8人,90分以上4人。考虑到教育部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翻译课教学要求对翻译速度要求每小时300字左右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底子,应该说这一结果较为难得。
在开展分级教学、因材施教过程中,我校翻译课程组为了加速优秀人才培养,采用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每年选拔各班成绩出色、笔译能力都较强的学生举办Top Class,开办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资格认证辅导班,实施课证一体,取得了良好效果,如2010年5月组织09级大二学生参加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资格统一考试(初级),72人参考,通过的达60人之多,并且其中获优秀(85分以上)者2人,良好(75分以上)5人。这一做法在江西省高校外语界中属于首创,现已成了本课程固定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实施因材施教,举办精英班是高职院校快出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能有效促进整体教学质量。
3 . 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影响着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英语教学法的选择和使用”(戴炜栋,2008:200)。商务英语翻译课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实践性的综合型应用课程,传统的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法无法实现培养既精通英语语言知识,又具有国际商务知识和翻译技能的复合型实用商务翻译人才这一目标,而是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法,多视野、多手段开展教学。因此我们探索、设计多种方法服务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开展翻译教学改革。
(1)实施“①课前翻译实践(课外练习,包括试译本翻译基地的商务翻译资料);②翻译讲评;③学习翻译理论及技巧,开展翻译实例解析(包括翻译范文学习);④课后翻译实践(语篇翻译为主)”的四步教学法,突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2)贯彻“融翻译教学、翻译理论探讨、翻译实践为一炉”的理念,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如本课程组教师教学中运用自己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等杂志已发表系列翻译理论探讨论文中提出的理解层次观、照应、运用微观整合性和宏观整合性、翻译的多元性、运用图式进行表达等观点、思想讲授翻译标准、过程、技巧、方法等,丰富了翻译教学内容,拓宽了视野,有深度,教学中还利用我们为广州某翻译公司等企业从事商务文献翻译中大量较成功译例及学习商务文献翻译资料发现的佳译阐述翻译理论、技巧,用作翻译实践材料,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现身说法,使学生印象深刻。
(3)抓好译例案例教学。翻译课中无论是学习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或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都要围绕具体的译例案例。通过译例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分析和鉴别能力,找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自己独特的招数。
(4)运用情境教学法。传统翻译教学的素材常常是黑白的文字,而我们《商务英语翻译》课教学中的案例(项目)和丰富的翻译基地视频资源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具体翻译的情景,便于学习者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中强调“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并行,重在“授人以渔”。即既注重实用商务文体翻译案例教学,以适应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工作需要,更重视掌握、运用必要翻译理论、方法、技巧等能力培养,使他们在完成学校教育之后,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技巧。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根本途径。
(6)运用循环递进法(cycle)(Quirk,1985: 37)。先是提纲挈领,而后层层深化,互参对比。即是教学中通过反复不断对学生进行某一语言知识或翻译知识刺激,不断感知,达到认知目的。如商务英语基本特点首先在第二章作了总体简介,此后在商务翻译标准、专项商务翻译章节中再深入了解;再如在理解一章节提出运用逻辑包括暗含逻辑分析进行理解,而后在增词法、拆译、定语从句翻译、长句翻译等章节中反复出现,加深逻辑推理在翻译中重要作用。
4 . 实践多元化的考核手段
通常翻译课考核与其他英语专业课雷同,都是以课堂考试为主,约占70%,再加上平时作业成绩,约占30%。课堂考试多为应试式,学生按考前老师布置的范围复习,基本知识考核靠背,有些翻译考题取自课本上或老师上课列举的体例,某种意义上流于形式,不能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及实践技能。为了全面、客观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设计多元化的考核手段,即课堂考试+平常作业成绩+校内外实训考核+翻译基地实习成绩+翻译资格证考试等,考核形式由教师阅卷、专家鉴定等构成,强调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商务英语翻译能力进行多角度的评价。考核由三个方面构成:即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平时成绩考核。实训考核主要是指考查学生接受企业翻译任务完成情况;就翻译证资格考试我们规定,凡是参加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资格认证考试及格以上,课堂考试可免试。
5 . 建设多元化的教学团队
培养复合型实用翻译人才关键在教师,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商务英语翻译师资力量普遍来说非常薄弱,人员不足,尤其具有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技能及商务英语的教师严重稀少,不能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院校尤其如此。为了克服这一瓶颈状况,我们教改中通过引进、聘用、派出培训及老教授与青年教师结队等方法,着力建设多元化教学团队,组建一支由能融翻译教学、翻译理论探讨、翻译实践为一炉的“双师型”专任、兼职教师及校外翻译实践指导专家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中注重团队建设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专任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教学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及课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队伍建设。今天我们这支队伍不仅有多年从事翻译教学的教授,还有“双师型”教师,还聘请了广州及南昌两家翻译有限公司商务合同、信函、工程等方面翻译专家讲学、兼课,承担具体的翻译实践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掌握实际翻译工作中的最新动态和技术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整体水平。
6 . 结语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课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符合翻译课是一门集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课为一体的综合型应用课程的特点及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是实现培养复合型实用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目标的需要,其理念在于以掌握实用的商务翻译技能、强化商务实际翻译能力培养为主线,着手构建商务英语翻译理论教学体系和商务实用文体翻译的实践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采取理论指导、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动态的、全方位的综合教学形式,以此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性和商务素质。
参考文献
Quirk, Randolf,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New York: LongmaInc., 1985: 37.
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71,200.
冯奇.外语教学与文化[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317.
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9.
关键词: 技校语文教学 课程定位 教材定位
由于传统的思维定势和习惯,许多人都追求上大学,认为只有接受了高等教育才是人才,于是在中学时就形成了“两级分化”,结果使得上技校成了家长和学生“无奈之举”,造成了现阶段技校生源质量较差的现象。时下技校语文教师大部分也认为,现在的技校学生素质越来越差,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形成“万马齐喑”的状态,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没有兴趣,教学是越来越难开展了。客观上,技校招生在普高之后,生源质量差是无法否认的,但生源质量却是个“变数”,他们只是暂时的差,因此,任何抱怨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只有面对现实,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才能使得语文课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从事技校语文教学多年,对此颇有心得。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恐怕还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定位不当,以至于影响到合理的策略的运用。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针对现状和要求进行定位,满足技工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课程定位。
我以为,按照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技校语文教学的定位首先应该是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课论服务”的基础课程。之所以这样定位,原因如下。
1.技校培养的是技术工人,动手能力是其追求的首要目标,因为他们毕竟要在三年之后凭其所学专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求得生存,所以掌握技能是学生的动力源泉。如果我们也像普高的老师一样和学生争学时,要求与他们的专业学时同样多,忽视其专业基础性、工具性的课程特点,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学习,这样也就违背了学生来校学习的初衷。因此要明确语文教学的服务性的课程定位。
2.我们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工人才,而技校学生三年之后绝大多数已没有了一个大学文化氛围熏陶的过程,因此有必要进行基本的文化素养的培养,使之掌握方法尤为重要。特殊的群体要特殊对待。基于这种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选用与学生所学专业接近的文字材料作为阅读理解材料以达到为专业课服务的工具性目的。例如:可以在课时分配上,加大说明文和一些实用文体的课时,减少一些欣赏性文章的教学课时。当然,重视专业课并不是不要语文课了,我们也要经常教育学生:语文基础课与专业课有着许许多多的内在联系,摆正基础课的位置,正确对待基础课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例如,一些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之所以常常不理解,甚至错误地理解学习的内容就是因为缺乏语文知识,正如建造一栋楼房,不打好地基是不可能修好上面的房子的,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也是举足轻重的。
(二)期望值定位。
文化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学习积极性低,这是技校学生的共同特点。但是对于技工学校的教师来说,技校学生正是需要我们提高其素质的对象,我们没有理由抛弃鄙视他们,而是应该想方设法教育引导他们,这就要对学生的期望值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取得好成绩,得到学生和领导的认可,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学生期望太高,其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对自己的教学定位不够准确。当然对学生的期望值高一点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不仅不会取得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于厌学。根据游伯龙的压力动力学说,教学目标的设立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现状来决定,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维果茨基曾提出过“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即“主张教学要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一方面不能设定太高使他们望而生畏,另一方面也不能太低,使他们失去动力,设定标准就是要让他们“跳一跳”之后就能够达到。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状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与期望值。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上也要适合技校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实际情况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内容选择定位。
基于以上分析,合理定位教材内容,改革教学内容就成为必须,因为选择恰当的教材开展因材施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根据技校学生的特点及语文学科在技校教学中的地位,本人认为首先应该是降低教材难度。删减一些繁难的议论文、文言文,选择一些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说明文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加强基础知识等具体可感内容的教学,强化字词句的记忆,减少理解性、抽象性的内容。既可以解决课时与内容的矛盾,又可以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为专业服务。另外,根据技校学生毕业走向就业岗位这一特点,技校语文教学也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当做一个重点。所以技校语文课程资源除教材外,还有各种课外读物,如工具书、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网络等,各种报告会、演讲会、展览、墙报各种广告等,各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名胜、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情与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还有比如开发校本教材也是值得提倡的有效做法。
二、教学中应该采用的对策和方法
(一)了解学生,善于沟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乐学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充分了解学生,尤其是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是语文教学成功展开的关键。充分沟通了解应该是教学的切入点,因此沟通方法和技巧是每个技校老师的基本功,只有沟通才能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更重要的是在沟通中可以提升自己的亲和力,和学生建立互信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使学生“信其道”就必须学生“亲其师”,而沟通了解是前提。经历了过去的自卑和歧视,到现在的充分信任,可谓是“旧旱逢甘霖”,对唤醒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着巨大的作用,对于改变学生的人生道路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尊重个性,建立互信。
技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6―19岁之间,是一群自以为是,非常强调个性,自以为很成熟,其实又很幼稚,很有依赖性的孩子。他们对所学课程的喜爱程度和他们对任课老师的印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上好语文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外,更应该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以充盈的情感感染学生。在学生生病时,要细心照顾;在学生焦虑时,要分忧解难;在课余时间,要为他们辅导功课,找他们促膝谈心……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尽量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意识到被尊重,以便愉快地接受教育。此外,还要做到对优、“差”生一视同仁,处理问题公私分明,不带偏见。任何口不择言的批评训斥,任何鄙夷讥讽、怒斥甚至体罚,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一旦筑起这面“墙”势必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也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都是求进步的,其学习都有旺盛求知欲的,都是能够改正错误的。只有这样,才可能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从而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三)根据实际,改革教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为主,甚至是满堂灌,这对于有厌学情绪的技校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单纯的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用在基础差的技校生身上也没有什么效果。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授导型教学方式更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技校生一般都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索活动。如果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不断变化,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和发展旺盛的求知欲。这种方法可以在讲授、讨论启发式提问的同时加入故事、演讲等方法效果会更好,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让学生充满了期待,那便成功了。在方式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如课件、录音、录像等,以光、电、声、像作用于学生的耳目,与文字相映衬,入耳入目,最终达到入心的目的。另外,教师生动、形象、幽默、抑扬顿挫、富有变化的语言也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厌学情绪。
总之,技校语文教师不能因为生源成绩相对较差,就放弃希望,要研究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充分做到因材施教,尽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