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图书馆社会科学

时间:2022-08-10 22:46:33

导语:在图书馆社会科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图书馆社会科学

第1篇

〔关键词〕学科服务;开放服务;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15

〔中图分类号〕G2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084-04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guid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e local university library providing the subject service for the society.Using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ternet survey,this paper analysed the local university library for the society providing the necessity of service disciplines,guiding principle,a service framework.At last the paper summarized specific experience of the Library of Taishan Medical College in subject service for society,hoping to promote university library for the community accelerating subject service pace.

〔Key words〕subject service;open service;local university library;social service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话题在图书馆界由来已久,其最早的理论依据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G・诺德(Gabriel Naudé)提出的:“图书馆应该向一切研究人员开放[1]。”美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向社会开放,其依据是美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凡美国的大学图书馆都有权享受联邦政府的补助[2]。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学科服务,国外高校也做了部分探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通过直接联系学科馆员或者填写表单的形式为校外读者提供学科服务[3]。英国班格尔大学部分电子数据库可供读者访问用于教学、科研使用[4]。从检索到的文献和网络调查的结果来看,国外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学科服务主要包括:参考咨询、学科导航、研究咨询、用户培训、文献传递、开放部分授权数据库等。服务对象主要是校友、社区居民、游客、合作机构。提供服务方式有在线咨询和馆内服务两种方式。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有部分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例如上海同济大学、武汉大学。1986年符雄在其《高校图书馆向社会科技读者开放问题初探》一文中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向社会开放[5]。2005年武汉大学召开的“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宣言:“我们认同信息资源共享的最终目标: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均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的任何信息资源。[6]” 2013年王亚平对112所“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情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所有“211工程”高校图书馆都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服务,79%的高校开展了学科参考咨询服务[7],这表明“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尝试向社会开放学科服务。欧亮,万慕晨在2014年对我国39所“985”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情况做了调查,结果是:全部“985”高校图书馆都以不同形式向社会开放。38所开放了科技查新,32所向社会提供了查收、查引服务[8]。这表明我国“985”高校图书馆也逐渐为社会提供学科服务。

以上调研结果表明:国外高校图书馆已经向社会开放学科服务,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始尝试向社会开放学科服务,地方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开放学科服务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地方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提供学科服务的必要性、指导原则、基本服务框架并介绍泰山医学院图书馆的实践经验,以期推动地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学科服务的步伐。

1地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学科服务的必要性

11社会存在大量专业人员需要学科信息

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创新,科研创新离不开各类专业信息。无论地方政府、企业、各级专业机构都有一批专业人员从事科学研究,而且各级领导也需要重大项目决策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都需要相关专业的技术资料、行业资料和前沿信息。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一线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工作环境、时间、自身知识储备等原因,不能及时、高效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资料,这就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学科服务提供契机。各行各业的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是校外学科服务的潜在用户,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学科服务。

12地方图书馆无法满足读者的学科信息需求

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在乌鲁木齐市召开的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表示,“目前公共图书馆事业与经济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尤其是县级图书馆的情况不容乐观。[9]”光明日报在2015年4月22日报道: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指出“2成县级公共图书馆,无购书经费支出”[10]。文献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石,严重的经费不足加之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地方图书馆无力推行深层次的学科服务,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的需求。与之相比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每年经费投入少则几十万,多达几百万,专业人才相对较多,较好地完成了支持教学、科研的任务。特别是经过教学评估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更是在馆藏建设、人才培养、设备购置都有了长足发展,有余力为社会技术人员提供深层次学科服务。

13图书馆自身发展要求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读者流失,高校读者群体利用电子移动阅读越来越多,到图书馆阅览室、书库借阅的读者越来越少[11]。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出现从追求信息数量转变为追求信息质量的趋势,从文献服务需求转变为精准知识服务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转变服务方式,从普通的文献服务转变为集成学科化、个性化、主动推送的精准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借此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层次,从根本上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通知,其中第21条要求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12]。地方高校由于其相对地方图书馆的馆藏储备、人才储备优势,特别是近些年兴起的学科服务,应该满足高校读者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学科服务,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信息需求,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2地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学科服务的指导原则

21向社会开放学科服务要做好整体规划

图书馆制定校外学科服务的战略规划要综合考虑外部宏观环境、高校内部环境、图书馆内部综合实力。外部宏观环境包括国家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校外读者的信息需求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对外学科服务发展动向、国内重点高校对外学科服务发展状况、国内同档次院校对外学科服务发展状况。高校内部环境包括本校学科发展长期规划、校内学科服务的信息需求、开展校外学科服务的潜在合作部门。图书馆内部条件要考虑到满足校内学科服务需求后的剩余服务能力,包括:服务学科馆藏、人才储备、服务设施等等。多方位调查分析结合多方面综合规划才能制定出符合国情、校情、馆情的学科服务整体规划。

22服务项目设置要以读者需求为中心

图书馆服务的核心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中心,对外学科服务项目的设置要围绕校外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设置对外社会学科服务项目首先要去潜在服务对象所在的单位、企业、学校、医院或小区做调查研究,收集潜在用户的信息需求。其次要细化用户群体、研究信息需求,针对有代表性的信息需求设置学科服务项目。再次要考虑自身馆情。要实地调查本地的馆藏资源的多寡、人才数量和素质、可利用设施的多少等等,不能影响高校自身学科服务质量。另外要注意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努力发挥图书馆的人类文化传承的作用、社会教育职能、传递科学情报职能,增强图书馆的文化中心地位。

23对外学科服务要有集成化科研服务支撑平台

对外学科服务需要一个集成化科研服务支撑平台。学科服务要整合各类型的资源,并能够通过博客、微博、E-mail、网站、电话、走访或者预约面对面等形式,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特定学科或者特定课题的个性化服务,所以它是一个集合不同馆藏资源、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保障的综合性科研服务平台。学科服务平台要以提升学科服务效率为目标,以学科服务项目为骨架,以多部门、多技术集成为基础,将不同学科领域的各类型信息资源、各种形式的服务内容、多维度的服务工具集成在一起的科研支撑服务平台,为校内外学科信息需求用户提供一站式学科服务。

24开展对外学科服务要以满足校内需求为前提

高校图书馆存在的意义首先在于为校内读者提供所需信息,因此开展面向社会的学科服务也应优先考虑校内用户的学科信息需求状况,有余力才能考虑为社会用户服务。王子舟老师提出:“帕累托最优”是评估“适度开放”的最佳标准,即在为校外读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原有在校师生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变化过程中,达到这样一种最优情况:在没有使任何人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好[13]。首先服务学科的设置应尽量选择本校的知名学科或者优势学科;其次,对外服务的学科要考虑现有学科馆员的多少、学科资源的多少、学科馆员是否有精力和能力完成校外服务请求;最后要尽量选择潜在读者多的大众学科,利于比较容易的开展工作,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另外在服务频次和服务时间的设置尽量避开校内学科服务的高峰期,还需要考虑方便社会服务对象获取学科服务。如果二者冲突比较严重,应优先保证校内学科服务。

25开展对外学科服务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用户隐私保护我国自1983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199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特别是电子资源在被用做校外学科服务时,应注意是否在购买这些产品时,加入了可以被校外读者使用的条款,注意其许可范围、许可时间等信息。如果所使用的资源未在知识产权许可范围内,则不能被用作校外学科服务,要等到签署补充许可协议或者下次续费时将校外服务许可的条款添加在购买合同后,再被用作开展校外学科服务。此外注意保护被服务人员的个人隐私和各项权益,防止因侵权而产生的各种纠纷。

3地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学科服务的基本框架

31资源配置

资源是一切服务的基础。高校图书馆要开展校外学科服务,首先要调查清楚本馆的那些学科资源有富余,可以提供校外学科服务。资源量少的学科如果不能满足校内读者的使用,就不要谈提供校外用户服务。校外学科服务的设置一般要优先考虑本校的优势学科、本馆的优势馆藏、本馆的学科馆员较多的学科。在满足本校读者需求的基础上,考虑该学科服务哪些纸本资源可以用来服务、哪些电子资源可以提供服务、本校哪些部门可以合作提供校外学科服务。

32人员配置

在学科服务人员的配置上,同样是在满足校内学科服务的基础上选择的。那些学科配置的学科馆员多,服务经验丰富且可以抽出时间提供校外学科服务的学科优先考虑。除了学科馆员,用于解答普通问题的咨询馆员也要充分配备。校外学科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配备学科馆员、咨询馆员,还要有对外联络人员、后勤服务保障人员、校外服务的管理人员等等。

33设备配置

学科服务是一种高层次信息服务,除了对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高,对服务设施要求也比较高。例如在馆内提供校外信息咨询服务,首先要提供必要的场地、能提供网络服务的电脑、打印机、电话等基本设备。特殊学科的服务可能要用到一些专用设备。如果需要外出服务,还需要提前联系协调,印刷宣传页、条幅、出行车辆、服务所需移动设备等等。

34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的选择可以分为网络服务和实体服务两部分。网络部分主要包括RSS信息推送、信息共享社区、即时信息聊天、学科导航、标签服务、代查代检、学科博客、学科门户网站等等。通过这些服务可让用户获取个性化的学科最新信息、新书通报、专业期刊目次、学科资源导航、学科专题报告等专业信息。实体服务主要包括:到馆信息咨询、个人预约服务、借阅专业书刊、信息检索培训等。

35规章制度和经费来源

一种服务能够长期、有效的延续离不开相应制度保障。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在国内外已有较多理论、实践,但是对社会开放学科服务讨论很少,处于摸石头过河状态。向社会开放学科服务制度的制定要从服务目的、服务人员、服务项目、服务标准、绩效考核、经费来源等多方面考量,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完善规章制度。经费来源除了从图书馆经费支出外,可以尝试寻求企业赞助、政府购买等途径。

4泰山医学院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学科服务的实践分析41服务框架

泰山医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是泰莱地区的医学情报中心,医学资源特别是影像医学资源特别丰富。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馆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馆藏资源特色,对校外学科服务做了整体规划,重点开展了医学参考咨询、信息检索培训、开设学科博客群等服务项目(见图1)。

42服务项目及成果简介

我馆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的各类医务人员,包括各级医院的医生、护士、在职研究生、社区人员及患者。服务图1泰山医学院图书馆校外学科服务框架图

时间主要是法定工作日或根据用户要求另行安排。服务方式以到馆咨询、电话咨询或预约、E-mail、微信、RSS推送、QQ在线咨询为主,上门服务为辅。

421医学信息咨询

参考咨询是图书馆一项传统服务项目,由咨询馆员通过各种方式解答读者各种问题,逐渐发展为信息咨询,具有直面读者、便于交流、个性化的解答读者困惑的特点。临床医护人员奋战在医学第一线上,实践知识很丰富,但是对于本学科某些理论问题、发展趋势把握不准确。这导致他们在做科研、写论文时碰到很多困难,需要通过信息咨询获得自己急需的信息。我馆通过电话、微信、E-mail等方式开展校外医学信息咨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2014-2015年共接受信息咨询400多人次。咨询问题涉及文献索取、分类号咨询、特定数据查询、循证医学证据查询、课题开题查新、专利检索、科研项目申报等等。

422信息检索培训

1984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制定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我馆自1992年开始开展文献检索教学试点活动,1999年之后为全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开设文献检索课,近几年年均近2 000学时,教学经验特别丰富。2000年之后我馆开始为一些医院医护人员开设在职研究生文献检索培训班,先后在肥城市人民医院、莱芜市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市中心医院、北京煤炭总医院等2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信息检索培训,提高了当地医护人员的信息素养。

423代检代查

我馆校外服务走出去之后,很多接受过我馆服务的人会再次通过电话、E-mail微信等形式请求代检代查专业文献信息。我馆文献检索教研室工作时间备课、上课,利用业余时间为校外读者服务。每次课题申报阶段都是我馆学科馆员和信息咨询人员最忙的时间,特别是春节前后课题集中申报期,往往新年的钟声响了,他们还在伏案工作。辛苦的工作换来的是我馆校外学科服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反响越来越好。随之而来的是校外服务请求越来越多,我馆正准备增加学科服务人员,使校外学科服务再上一个新台阶。

424学科博客群

我馆自2006年就陆续开设了“书疗导员”[14]、“泰医放射学科馆员”[15]、“医学信息检索”[16]、“泰医检索人”[17]等博客。除了为校内读者答疑解惑,还从网络上为社会读者提供各种专业信息服务。我馆开设的博客的访问量都达到几万次,其中“书疗导员”的访问量已达46万多人次,关注人气8 300多人次,很多读者来信、留言表达对该项服务的肯定。

5结语

地方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提供学科服务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赞成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在校外服务项目、服务人员、服务范围、服务方法等方面还都有很多欠缺之处,但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我馆为社会读者开展学科服务刚刚开始,希望能抛砖引玉,进一步推动国内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校外学科服务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在校友服务、社区服务、为残疾人服务、与社会机构合作、远程学习支持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也值得国内同仁进一步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叶莎莎,朱小梅.国外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2,(6):88-93.

[2]Higher Education Act of 1965[EB/OL].http:∥120.52.72.38/legcounsel.house.gov/c3pr90ntcsf0/Comps/HEA65CMD.pdf,2016-04-18.

[3]Visitor FAQs[EB].https:∥bangor.ac.uk/library/visitor/faq.php.en,2016-04-18.

[4]Visitor Services[EB/OL].http:∥library.princeton.edu/visitors,2016-04-25.

第2篇

1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观念落后,信息意识淡漠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属于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性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形成自我封闭、各自为政,靠吃“皇粮”度日的状况,工作人员信息意识淡漠,观念比较落后。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反应迟缓,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2经费严重不足,文献入藏量锐减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经费来源是靠财政拨款。随着书价的不断上涨,经费不足也成为困扰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山西省社科院图书馆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购书经费最高达32万元,而90年代以来,年购书经费最高20万元,最低仅为1万元。使许多连续性文献有所中断。特别是价格昂贵的外文杂志更是无力购买,从而造成新的信息闭塞,严重影响了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为科研服务、为决策服务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效果。

1.3人员队伍不稳,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在职人员因长期人才安排不当,工作环境条件差,物质待遇低,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而降低或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此外,虽然目前图书馆的人才结构较之前些年有长足的进步,但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不是学图书馆专业或计算机专业,且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知识结构单

一、专业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部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业务能力差,又不能及时培训和提高,传统技能和知识水平难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需求。而图书馆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因种种原因另谋高就,造成人才大量流失。

1.4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与管理不足

(1)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大多数初步实现自动化的图书馆仍停留在馆内管理自动化的水平。(2)在自动化建设上,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的“手工作坊”开发方式,其硬件、软件、数据格式和环境往往相互脱节,购买机器和利用软件随意性很大,结果造成各个机构系统之间不兼容,造成资金和设备的严重浪费,却难以实现文献资源共用共享。(3)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图书馆经济待遇不高,难以留住计算机专业人才。(4)自动化发展不平衡。就水平而言,沿海高于内地,高校馆、公共馆要高于社科院馆。总之,大部分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没有足够的计算机设备,数据库建设未上规模,社会化网络尚未形成,资源共享颇为有限。现有的自动化功能也没有完全利用起来。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也不是很高。

1.5服务方式单一,对外联系和学术交流少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处于自我封闭状态。横向联系不够密切,固守传统的做法,只为本院人员服务,不对社会开放,造成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服务工作远离市场经济的需要,服务方式单一,造成供需脱节,从而降低了图书馆在科研单位和社会上的地位和信誉。

各省社科院图书馆之间由于地域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纵向合作差。在全国范围内又缺乏强有力的协调领导机构,虽然每年举行一次全国社科院系统图书馆协作会议,但却没有实质性协作项目。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仍然各行其是,这样下去将难以适应新时期信息社会化、网络化及资源共享的新要求。

2新时期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

2.1更新观念,搞好服务,提高效益

首先要提高各级决策人员的认识,把社科院图书馆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政策上、投资上予以适当的倾斜。其次,改变“以藏为主,重藏轻用”的落后意识,树立现代社科信息中心观念、开放办馆观念和积极主动为社会各界服务的意识。要将图书馆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被动呆板的服务模式向主动灵活的服务模式转变;由以文献收藏管理为中心的服务逐步向以读者服务为中心过渡;由主要为本单位的科研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向为社会各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扩展。为社会服务,不仅包括借阅服务,咨询服务等,还要主动开展市场信息调研,了解社会信息需求,根据自身优势,确定用户并与他们建立稳定和长期的服务关系;与科研工作配合,在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中介等项服务中开展技术咨询、代查代检等项服务;为科研服务,要适应“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对重点课题开展专题服务、跟踪服务;还可通过提供综述、述评、专题研究报告、分析预测报告等三次文献服务,为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提供决策依据;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重点,提供较全面系统的服务,尽力满足社会各方面对图书馆的需求。

2.2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与数字化

(1)要建立强有力的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目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由于在全国归属该院同一系统,统一协调领导,因而在网络化建设方面进展较为顺利;高校系统图书馆可依靠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公共系统图书馆可依靠文化部组织的“金图工程”促进本系统的网络化建设。而社科院系统图书馆隶属于各社科院,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来规划本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工作缺乏宏观调控,使社科系统图书馆的整体优势难以发挥。又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很难达到资源共享。笔者认为,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由中国社科院图书馆牵头,各省、市、自治区社科院图书馆的业务负责人组成。集中领导、统一规划,根据社科院系统图书馆实际情况,对其自动化、网络化进行总体布局,制定中长期目标,对本系统图书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进行指导,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切实保障本系统图书馆统一行动、共同建设。

(2)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要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的路子。①统一规划。要通过社科院系统图书馆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和协调系统自动化、网络化,制定和推行各种标准。从各馆实际出发,规划好自动化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关键是要选择好系统软件,最好由政府统一出资,选择那些系统集成化程度高,数据格式标准化好,网络开放性好,功能齐全、稳定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软件加以强制推广应用[1]。②分布实施。第一步:建立各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实现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网络化,建立起标准的书目数据库(新书书目数据和馆藏回溯书目数据)、专题数据库和本馆馆藏特色的文献保障系统[2],建立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本院图书信息网络中心,将本院各信息部门(科研处、办公室的档案室,特别是各研究所的资料室)的力量组织起来,按照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实行分工协作,建立有本院特色的相关数据库,并进行联网,使院、所、处领导和科研人员在办公室或家中即可使用网上数据。第二步:建立各地方社科院与当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党校图书馆联网,同时建立类似OCLC的使网络经营者和成员馆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和共享系统,使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机构在协调起步时就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本地区的图书馆网络化和资源共享。第三步:在条件成熟时,建成全国社科系统图书信息网络,达到本系统的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与全国其他系统联网以至于全球联网,实现全球资源共享。

(3)建立国家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意义重大。哲学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系统中尚未取得应有的位置,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应当引起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图书馆有理由、有能力成为国家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和骨干,并且联合国家数字图书馆、重点综合大学图书馆及各地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重要的图书馆,共同努力,打造中国国家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3]。

2.3适时调整馆藏结构,加强馆藏特色建设

(1)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馆藏文献载体结构。在馆藏建设方面,必须形成各自的馆藏特色。并坚持以读者需求为依据,以重点学科、优长学科和地方特色为中心的原则,来确定各馆文献收藏的重点和范围,逐步形成各馆文献资源研究性和地方性的特色和优势,建立具有各馆藏书特色的核心藏书保障系统。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形成互补关系,在资源共享中发挥作用,承担一定的角色。

(2)开发网络资源,扩展馆藏外延,弥补馆藏不足。为了弥补经费不足的缺憾,各馆应考虑在保证本单位利用率最高的文献资料作为馆藏文献(实体馆藏)的同时,还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网络信息资源中获取有关信息,并加以整合作为补充,形成虚拟特色馆藏。与此同时,还要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建立密切的馆际互借关系,制定切实有效的馆际借阅和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

(3)扩大电子出版物的收藏,实现文献资源多元化。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要顺应文献信息载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统筹规划,既要继续保证搞好印刷型文献的收藏,又要积极扩大各类电子出版物的典藏量。电子出版物的典藏不仅外延的扩大,而且要注意内涵质量的保证[4]。

2.4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在人员的培养和使用上要有整体意识、长远观点和阶段性具体措施。

(1)针对图书馆人才青黄不接且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要增加在岗培训的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人员进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建议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承担起全国社科院系统专业人才的培训任务,经常举办在职人员培训班、研讨班和学术交流活动,以解决实际工作别是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2)在普及教育,提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要根据本馆工作需要,选送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的人员攻读在职研究生或双学位,使他们系统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方法和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社科院图书馆还应注重通过中外交流的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

(3)特别要注重引进专业人才。一方面要接纳有学识、有才华的图书情报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另一方面要吸引事业心强、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才。同时对那些不具任何专长与特长,不适应图书馆工作的人员要进行调整。新晨:

【参考文献】

1王超湘.社科院系统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情报资料工作,1996,(3)

2同1

第3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the Library Science Society of Sichuan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四川省图书馆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7136

国内刊号:51-1073/G2

邮发代号:62-24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4篇

关键词 CASHL 文献传递 中国社会科学院 战略合作

1 CASHL的发展历程

CASHL全称为“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是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于2004年3月正式启动。CASHL是由具有学科优势、文献资源优势和服务条件优势的17个高校图书馆组成的虚拟信息服务机构,通过有计划、有系统地引进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利用网络为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提供文献传递服务,是全国性的惟一的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保障体系,其服务原则是“资源共享、服务大众”,最终目标是发展成为“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平台”。2006年至今,CASHL管理中心密切结合各地用户需求,联合CASHL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华东北、华东南、西南和西北区域中心或代行区域中心,并依托各省高校图工委,开展了面向区域的“CASHL走人”宣传推广活动,每年都组织人员针对各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及其用户,推广CASHL资源和服务,并邀请当地的省图书馆、市图书馆、社科院图书馆、军队院校图书馆等参加,扩大CASHL品牌知名度,并有计划、有规律地开展文献传递优惠活动,免费为成员馆读者提供馆藏文献。比较有特色的活动有:2006年启动的“西部文献保障工程”,2011年推出的面向新疆、全年免费文献服务的“援疆”、“”活动,以及2011年4月举办的“依托CASHL丰富资源,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提供特色服务”的活动等。2008年4月,CASHL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下文有时简称“社科院”)图书馆实施战略合作,开创了跨系统合作的先河。就CASHL在社科院的应用情况,笔者结合一线工作实践进行解读,以期为其他合作机构和应用机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应用指导。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CASHL合作的基础

法学所和经济所的外文期刊是社科院资源的代表,与之对应,CASHL收录最多的期刊类别是“经济/商业/管理”类,多达1044种;其次是政治类,为546种;第三位是法律类,为446种。两个研究所与CASHL都是按照学科划分期刊资源,因此笔者选择它们与CASHL作资源比较分析,以此为代表来分析CASHL资源的适用性,而且研究所图书馆与科研人员接触较多,科研人员在订购期刊的过程中参与程度很高,能够较好地反映资源与需求之间的适配性。

2011年,法学所与CASHL所藏外文期刊的详细情况见表1。CASHL基本覆盖了法学所所需要的外文期刊文献,且收藏是法学所的近5倍。

2011年,经济所与CASHL所藏外文期刊对比统计见表2。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两所的英文期刊与CASHL重复较多,其中法学所为88.1%,经济所为90.8%。总体来看,CASHL的主体期刊收藏方向与我院资源结构基本吻合,基本满足读者科学研究需求,尤其是CASHL汇集了SSCI和A&HCI收录的外文社科期刊文献,集合了17所高校图书馆的精华,是一个多语种、多文献类型的服务系统,无论从资源的种类、数量还是质量来说,都将为我院读者提供优质的外文资源保障服务。

CASHL资源丰富,甚至覆盖了我院采购的80%以上的外文期刊,但是由于CASHL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目录数据不准确、更新较慢等,导致无法提供稳定、持续的文献提供服务,而我院研究任务较重,承担着很多国家重大课题,文献保障工作至关重要。因此,我院不会效仿某些院校停订本单位部分外刊,完全依赖CASHL来满足这部分文献需求的做法。基于我院读者的科研需求及CASHL的资源特点,我院将CASHL作为现有资源的有力补充,不断推进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在服务中,首推我院自购的纸本和电子资源,当我院资源无法满足读者需求时,可以向读者介绍CASHL,希望读者能够通过CASHL获取部分资源,从而实现我院读者文献获取的多渠道化。当CASHL服务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院图书馆可以考虑消减部分低利用率外文期刊的订购,完全利用CASHL满足读者对这部分资源的需求。届时,CASHL将真正成为我院资源的一部分,从而在我院的科研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 CASHL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应用评价

3.1外文资源丰富

CASHL的外文文献主要包括:一是SSCI和A&HCI收录的外文社科期刊,以英美期刊居多;二是通过文科专款引进的印本和电子图书;三是JS—TOR、PAO、ECCO、EEBO四个回溯性全文数据库;四是大型特藏文献;五是17家图书馆的学科特色资源,以上五种资源构成了CASHL丰富的外文资源体系,填补了国内哲学社会科学外文文献保障领域的空白。从学科范围来看,CASHL包涵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覆盖面广、专业性强;从文献资源的来源看,CASHL资源由两个全国中心、五个区域中心和十个学科中心的馆藏构成,集成了17所强馆的外文文献精华;从文献资源的类型来看,CASHL整合了外文期刊、电子期刊、外文图书等资源,目前CASHL已收藏了11796种国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和重要期刊、1799种电子期刊以及34万种早期电子图书、52万种外文图书。其中,被SS—CI及AHCI收录的核心期刊有3000多种(CASHL标识为“核心”)。

3.2一站式服务平台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CASHL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技术环境,CASHL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轻松实现“送资源到桌面”的服务目标,为广大科研、教学人员查找社会科学外文文献和文献传递服务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在CASHL平台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整合,特别是纸本和电子资源完全整合到一起,读者只需要进行一次查询,就可以同时检索出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CASHL平台整合了目录查询、文献申请、账户管理、参考咨询、订购推荐等全部读者服务的功能,读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完成文献传递的全部过程。例如,目录查询和文献申请的整合,使文献传递的过程简单、准确,当读者找到所需文献时,系统会根据读者的选择路径自动填好文献请求单,读者只需查明确认即可,既方便了读者,又避免了手动填写造成的错误,具有较高的效率。

3.3资源的完整性有待加强

在利用CASHL服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CASHL期刊的缺期现象比较严重。例如在CASHL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重复的69种期刊中,只有30种期刊从收藏年到2010年的所有卷、期均保存完整,其他39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期,或整年度的缺藏情况,严重破坏了期刊使用的连续性要求。截止到2011年12月,大量CASHL期刊的2010年各卷、期仍然没有到齐。2011年期刊的上线率非常低,多数期刊只有第1期的篇名信息可供检索和传递。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读者的使用积极性。

3.4资源的加工程度不足

作为文献传递服务的基本检索工具,传递系统的目录对文献进行准确、深度揭示是非常必要的,而CASHL目录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数据不准确,存在错误。例如查找《法律时报》,CASHL注明了5个图书馆收藏该刊,但是选定一个图书馆提交请求后,系统提示“服务器无法找到”,笔者连续关注了一个月,该刊一直处于这种状态,说明这种情况不是因为服务器出错而出现的暂时状况。另一种名为《ろヅア经济》的期刊,当我们利用刊名查询时,可以在目录中找到该刊,但是点击篇名链接后无任何显示。二是目次库揭示文献的深度不够,CASHL对文章的揭示仅停留在分类、刊名、篇名、作者、馆藏、页码等字段上,不对篇名提取关键词,没有论文摘要,缺乏文献内容的深度标引,不便于用户进行更深层次的特性检索。由于没有摘要等更加详细的介绍,读者只能凭借刊名来判断文章是否符合需要,浪费读者的检索时间和费用,导致读者满意度不高。

4 CASHL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的深化

在CASHL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任何引进或合作机构都应该密切结合本机构的特点,发挥自身资源、服务、人力等各方面的优势,最大化地发挥CASHL服务人文社会科学的积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促进CASHL的服务。

4.1简化注册过程

读者注册CASHL账户时,首先需要在网上注册,填写注册信息后,持有效证件到本单位图书馆确认。我院一直按照CASHL的标准注册规程为读者注册,但是读者注册率较低,自2006年引入CASHL以来的六年时间里只注册了190多个账户。为了方便读者注册,消除读者因为环节繁琐而不愿注册的情况,我院将采用电话或邮件方式接受读者的注册请求。在新的注册制度下,读者只需要通过电话或邮件方式提供他们的读者卡号码,就可以通过院图书馆注册到CASHL系统中。为了确定读者是否是我院读者,我们将联合读者服务部,通过读者服务部所掌握的读者信息确认读者身份,一旦确认读者确是我院工作人员,就可以直接为读者开通CASHL服务。

4.2消除费用障碍

笔者针对我院的科研人员进行问卷调查,80%的读者不愿意使用CASHL的原因之一是认为CASHL充值麻烦。针对此种情况,我院可借鉴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做法,即采用由图书馆代替读者付费,或者图书馆对读者进行一定的费用补贴的方式结算。其操作程序是联合读者服务部门,根据读者具体情况分时间段(月度、季度、年度等)来划分费用补贴类型。读者的个人信息包括人口信息(如学历、专业、职称、研究经历等)和图书馆信息行为(包括借阅时间、借阅频率、IP地址、浏览日志等),结合这两方面的信息了解用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从高到低进行分类,给予费用补贴,本着“倾斜研究”的原则,对于开展大量研究的研究员、副研究员给予最高补贴;对普通研究员给予次高补贴;然后是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等;最后是其他类别的普通读者。这样既可解决读者因费用和充值不便而不愿意使用CASHL的障碍,又能打开CASHL的应用局面。

4.3强化资源服务深度

CASHL在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的保障方面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它是一个多语种、多文献类型的服务系统,可以分布、多层次地调用文献资源,满足用户需求。但是我院读者对CASHL了解甚少,且原有的使用习惯不会轻易转变,因此工作人员更需要积极地进行资源整理,通过特色服务转变读者的观念和行为。一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要细致地了解资源的内容、分析资源的使用者和潜在使用者,为资源找到读者,为读者找到资源,从而针对不同读者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推送资源,实现资源与读者的最佳配置。二是为研究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向读者发送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外文期刊目录,供读者选择与圈定,以此为依据进行相关的信息推送服务。主要包括提供新书目录,最新文献信息资源通告,基于相关主题搜索核心论文和有关数据、撰写文献综述等。

4.4加强推广与培训

在实际的读者工作中,笔者发现能够了解并熟练使用CASHL的读者只有37%,多数读者习惯将CASHL与数据库进行比较,认为CASHL的文献传递服务程序繁琐,使用不便,没有建立起“文献传递可以作为常规资源的补充”的思想,当资源匮乏时也难以想到CASHL资源的价值优势。因此,在社科院图书馆内部需要转变读者的既定思想,要从工作人员的宣传和用户培训开始,一是要积极宣传CASHI,的战略价值,帮助用户分析不同系统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所在,并解析我院包括CASHL在内的资源结构,使我院读者能够理性对待各类资源;二是工作人员要定期面对不同专业的终端用户开展CASHI,资源培训,包括获取途径、检索方法、检索技巧等;三是积极与CASHL管理中心进行沟通与交流,共同开展区域或项目推广活动,将CASHL服务紧紧地融入到社科院的科学研究之中。

第5篇

对2007—2008年、2008—2009年、2009—2010年广州华软学院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借阅流通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研究这三个学年中文图书的总流通量及各学科图书的流通量、社会科学图书与自然科学图书的流通量比较、读者主要阅读倾向、读者借阅需求、各类读者借阅情况、流通品种与册次的比例等,以期为图书馆今后的导读及采访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文图书;读者;借阅;流通

[中图分类号]G25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4-0085-05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建立于2002年,2006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目前在校生1万余人,其办学历史和规模在独立学院中极具代表性,该院图书馆中文图书的借阅流通情况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独立学院的特点。

广州大学华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图书馆现有的馆藏纸质图书主要有中文图书和中文期刊,其中中文图书占馆藏总量的98%以上,在各类型文献的借阅流通中,中文图书的流通量排列第一。通过统计分析馆藏中文图书的借阅流通情况,便于了解学生对中文图书的需求特点,研究读者的阅读倾向,指导今后的导读及采访工作。我院图书馆于2006年10月完成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清大新洋通用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8.0)的升级,并经过了半个学年的数据恢复和完善,因此,本文选取2007—2008年、2008—2009年、2009—2010年的流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 中文各学科全流通图书借阅情况

由于我院图书馆还有一些陈旧书籍未分编进入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在本文中,笔者把已分编入馆藏数据库的图书称为“全流通图书”。

2007—2008年、2008—2009年、2009—2010年三个学年中文各学科全流通图书借阅情况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2 对统计数据的分析

2.1 读者阅读的主要倾向和学科

通过表1、表2、表3可以看出,各类图书的借阅量比较悬殊。借阅量最高的是T工业技术类,其次是I文学类、H语言文学类和F经济类图书,2007—2008年、2008—2009年、2009—2010年三个学年这四类书的流通量占全年总流通量的比例分别为82.98%、84.09%和83.03%。借阅量较大的是B哲学类、J艺术类、K历史地理类、C社会科学总论类、D政治法律类、G文化教育科学体育类、O数理科学和化学类。而S农业科学类、V航空航天类、U交通运输类、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类和P天文学、地球科学类却是少有人问津。在T工业技术类中,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借阅量占居第一,其次是TU建筑科学类和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这基本与本院专业设置特色相一致,如表4、表5、表6所示。

可以看出,我院读者阅读面比较单一,不够广泛,多是阅读一些与专业学习有关的计算机和英语类参考书以及一些休闲的文学小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1我院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学校。专业设置以软件开发、多媒体信息网络、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移动信息管理、景观建筑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游戏设计为主。因此读者借阅专业参考书也会比较多。加之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在工作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社会和市场越来越需要具有较高计算机能力的人才,使得高校对计算机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个人也越来越热衷于报考各种计算机等级考试,为自己以后能更好地就业做准备。因此图书馆在采购图书时候,针对计算机图书时效性快的特点,为保证读者能阅读到最新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加大计算机专业新书的采购力度。这些都促进了计算机类图书借阅量的提升。

2.1.2从相关的采访数据了解到,虽然这三个学年,我们采购I文学类图书的比率较小,但是从借阅量来看,文学类图书的借阅量所占比例一直比较高。说明读者都喜欢借阅一些文学类的图书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提高个人的文学素质和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学院一直在抓学风建设,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使学生可以在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文学造诣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所以读者对文学类图书的需求也是相对较大了。

2.1.3由于计算机应用对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加上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扩大,国家对英语教育的重视,学生要顺利毕业也要求通过相关的英语等级考试,这些都使得学校和学生不管是否出于主观意愿都不得不重视英语的教与学。因此,英语类书籍也成为图书馆借阅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读者借阅的需求

中文全流通图书中,2007—2008年社会科学图书借阅量占68.36%,自然科学图书借阅量占31.1%,综合性图书借阅量占0.54%;2008—2009年社会科学图书借阅量占61.62%,自然科学图书借阅量占37.9%,综合性图书借阅量占0.48%;2009—2010年社会科学图书借阅量占50.58%,自然科学图书借阅量占49.18%,综合性图书借阅量占0.24%。从这三个学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社会科学图书借阅量明显高于自然科学图书借阅量;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图书借阅量在逐年增加,2009—2010年自然科学图书借阅量已基本与社会科学图书借阅量接近。原因是自2009年以来,我院图书馆增加了大量计算机类专业新书,从而促进了计算机类图书借阅量。

2.3 复本的需求量

流通品种与册次的比例关系可以表现出读者对各类图书的复本需求量。从表7、表8、表9可以看出,流通种次与册次比例较高的有H类、I类、J类和T类等图书。这表明读者对这几类图书的复本需求量比较大。

第6篇

[关键词]SSCI 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 期刊引文分析

[分类号]G232

1 引言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的SCI-E、SSCI引文索引是衡量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JCR(Journal Citation Repots)通过客观统计SCI-E、SSCI收录期刊所刊载论文数量、论文参考文献数量、论文被引用次数等原始数据,再应用文献计量学原理,计算出各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即年指数、被引半衰期、特征因子等反映期刊或所载文献质量和影响指标的数据,是期刊馆藏发展、期刊特性研究、学术研究评估等有力的分析评价工具。

本文基于JCR2008对SSCI收录的“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61种期刊进行分析,参照Thomson Reuters的ISIS当前收录期刊,以了解SSCI选刊的地域分布特征。通过解读JcR2008各指标特征,并系统整理数据,展示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来源期刊文献计量指标的最新表现,揭示国际图情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为我国图书馆、情报科学期刊跨入国际行列提供参考,同时为图书馆学及情报学研究人员选择投稿期刊及管理部门对科研进行合理评价提供参考。

2 SSCI收录ISLS期刊概况

JCR2008共收录1 985种SSCI来源期刊,涉及56个学科,而ISLS包含的61种期刊,代表了目前图书情报学研究的主流和核心期刊。JCR2008 ISLS期刊国别分布及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

由于SSCI对其所收录的期刊采取动态考核与评价,因此收录期刊数量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不断发展和期刊学术水平逐步提高,SSCI来源期刊的数量也呈逐年递增趋势。Thomson Reuters统计的SSCI当前收录期刊较JCR2008增加854种,而ISLS期刊增加19种,期刊所属国家及地域分布均随之扩

在SCI-E和SSCI收录的期刊里,存在期刊跨学科现象,即有些期刊同时被SCI-E和SSCI收录。在ISLS 61种期刊中,有19种期刊同时被SCI-E收录,其中有14种期刊属“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学科,5种期刊则分属于其他多种学科。

3 JCR2008评估指标及ISLS期刊分析

从JCR2007版起,JCR除了以前的几个评估指标,即总被引用次数、影响因子(IF)、即年指数、期刊被引半衰期,新增了5年影响因子、特征因子分值和论文影响分值。这些评估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期刊或所刊文献的影响力,而且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3.1 总被引用次数

总被引用次数指某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总次数,该指标从信息反馈的角度来评价期刊,显示期刊被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被引用次数越多,表明该刊的影响力越大,受重视程度越高。当然总被引频次还与载文量及创刊期长短有一定关系,但总体能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ISLS的61种期刊总被引数为42430次,被引频次最多的为美国期刊M/s Quaaerly,共计5 684次,该刊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总引用次数排名78位,同时被SCI-E收录;被引次数最少为4次,平均引用次数约为695.6次。ISLS期刊总被引次数在SSCI收录的56个学科中排名第26位。由此看出,ISLS期刊发展并不均衡,但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和贡献相对较突出。

按被引次数对61种期刊排序,前14种期刊(约占22.95%)共被引用31007次,占总被引次数的73.02%,基本上符合文献的“二八定律”,即80%左右的被引频次是由20%的期刊所贡献。这14种期刊中有10种期刊同时被SCI-E收录,体现了这些期刊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科的相对地位和影响力。这14种期刊及相关指标如表1所示:

3.2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总数之比。该值可以用来评估同一研究领域不同期刊的相对重要性,影响因子越大,说明期刊影响力越大。JCR2008社会科学类期刊影响因子总值为2730.594,期刊影响因子最大值为16.217,影响因子的平均值为1.376。ISLS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总值为68.649,最大值为5.183,为美国的M/s Quakerly,该刊在SSCI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7位;非零最小值为0.019,平均值为1.125。61种期刊影响因子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ISLS学科里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不多,影响因子大于3的只有两种期刊,而多数期刊分布在IF

3.3 5年影响因子

5年影响因子指某期刊前5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5年内总数之比。相对于传统的2年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更能评估那些被引用周期很长的领域定期刊的影响。由于社会科学领域需较长时间引用才会达到高峰,所以5年影响因子尤其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影响力评价。

在61种期刊中,有7种期刊被JCR收录可能未满5年,所以没有提供5年影响因子,其余的54种期刊中有68.52%的期刊5年影响因子大于传统的影响因子,说明这些期刊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有相对持久的影响力。5年影响因子最大的仍为美国期刊Mis Quarterly,其他期刊的5年影响因子与总被引次数和影响因子的排序相比变化较大。

3.4 即年指数

即年指数是影响因子的一种变化形式,指某刊当年载文被引次数与当年载文总数之比。这是一个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数值越大,说明论文被引用的速度越快,期刊的核心度和影响力越强。从即年指数来看,最大值0.864,为美国的AnnualReview of Infor-matr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该刊为年刊,当年的载文量是13篇。即年指数排名前10的期刊如表2所示:

从表2看出,虽然有些期刊总被引次数或影响因子并不高,但即年指数相对较高,可知其具有很强的情报渗透力,该刊上发表的论文很快被学术界吸收利用,由此体现该刊的价值。对于具有突破性发现或见解的

文章,若要及时在学界显现,应考虑在即年指数高的期刊上发表。

3.5 特征因子分值

特征因子分值测度一种期刊过去5年出版的论文在当前年的整体价值,如同影响因子,特征因子分值实质上仍为引用次数与论文总数的比值。然而,特征因子分值与影响因子不同之处在于:①对期刊引用的统计跨越所有学科,即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②引用总次数去除了期刊自引;③基于研究人员阅读期刊时间的随机测度来衡量每条文献。特征因子分值提供了测量期刊总体影响的方法,可了解特定期刊在学术引用社群的总影响力,而不是基于每篇文章影响的测量,也不仅仅是某期刊被引用次数,还要考虑施引期刊的重要性,因此特征因子分值更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期刊的重要性。

对61种期刊按特征因子分值进行排序,美国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rt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特征因子最大,为0.100 09,引用次数排名第二,为月刊,年载文量也最大,为184篇。由此可知,出版文章数越多的期刊可能具有较高引用次数,能见度较高,通常有较高的特征因子分值。

3.6 论文影响分值

论文影响分值决定该期刊在过去5年中论文的平均影响力,是基于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来测度期刊的相对重要性,计算方式=(该期刊的特征因子分值/5年载文数)*0.01。JCR数据库中所有论文影响分值的平均值为1,若期刊论文影响分值大于1,表示该期刊每篇文章影响力居于JCR中所有文章的平均值以上,小于1则在平均值以下。

在61种期刊中,有5种期刊的论文影响分值大于或接近1,这5种期刊分别是M/s Quarterly(分值3.541)、Information Systms Research(分值2.363)、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分值1.068)、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分值1,027)、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分值0.998),可以看出这些期刊收录文章的质量相对较高。

4 核心期刊确定

对期刊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须综合考虑多个评估指标。将61种期刊分别按总被引用次数、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数、特征因子分值、论文影响分值进行排序,分别取排名前20位的期刊,然后将6种排序结果相交,得到11种期刊可视为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领域的核心期刊,这11种核心期刊中有8种期刊同时被SCI-E收录,表明这些期刊不仅在图书情报领域占据核心地位,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具有一定影响力。这11种核心期刊如表3所示:

第7篇

1、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及本院所设各专业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的权威性专著,反映最新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成果,新兴学科的诞生及整‘个科学进展的书刊,以及这些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的传记、文集及文选等著作‘加强这方面建设,形成和保证藏书的专业特色。

2、地方文献。在藏书特色中突出地方性,因为地方文献所记载和反映的是当地各方面情况的知识和资料它对发展地方的各种事业都具有重要价值。对子地方文献的搜集和积累,可使科研人员研究的课题能紧密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并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但地方文献范围较广,应主要搜集本地编修的方志和专志,本地历代著名人物和著作及当代作者的著作,本地的地方出版物,特别是社会科学各学会、政府机关的出版物,古今中外论述本地的著作和文章等。重视地方文献,促成藏书的地方特色。

3、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采购人员的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

首先,藏书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图书馆任务的完成,因此要求采购人员对本职工作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也就是说,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当今社会,新情况、新间题、新思潮的涌现如浪如潮,“知识革命”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它要求采购人员必须从整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广阔的社会背景二浪理解图书采构工作的意义和任务,另一方面,知识革命进程中,科学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以及社会对科学理论的广泛而迫切的需求,要求采购人员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明确意识,,充分发挥图书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促使薪思想、新知坦狡快地在科学研究工作者之间沟通,以利于中国当代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其次,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间题的,它与意识形态有着深刻的联系。社会科学图书包括有各种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论。为了在采购工作中能正确体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采购人员必须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明确自已的工作任务,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第三、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为图书馆事业献身的离尚情操。采购工作不仅是知识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同时也是比较复杂、萦索、细致的工作。如许多具体工作城报订单、跑书店、搞统计等等,要求采购人员对订单的处理,帐目的掌握等做到准确无误,所以,采钩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态度上必须谦虚谨慎,勤勤恳恳,作风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同时,在工作中要有主动、忘我精神。没有这种忘我的精神,在业务上也是不能胜任的。

2、知识结构

就一般来说,采购人员应当具备综合型三元知识结构.

A:专业知识,要有一个到几个专亚学科知识作基础,就是说具备一门社会科学学科的较专的知识,围绕这门专业,同时具有较广阔的跨学科的知识视野要“博”中求“专”。只有如此,才能提高选书质童。要有长期的知识积累。

B: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因为科学研究早已打破了国界,科学研究已成为全人类的事业,要使社科研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还藉要参阅国际学术成果。

C:图书馆业务:要具备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学、情报学等知识,熟练掌握采购工作的方法和技能,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

三、采购工作的质量评价

1、专业性:指藏书的内容与结构是否最大限度的接近本图书馆读者的真正需求。使馆藏具有特色,使图书馆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使自已的工作服从于社会科学研究所面临的任务。

2、系统性:看是否能就每一个特色性的专题为所有需用的读者提供一批相对完整的出版物,使其能用来对该问题做最充分的研究。

3、完整性:看有关某一种图书收集是否齐全。

4、时效性:是否及时地为读者提供了某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 转贴于

5、预测性:是否能预测未来,注意到读者的潜在需求。

6、针对性:是否有的放矢,针对科研急需的间题。

四、如何提高采购工作质量

1、畅通采购渠道,掌握出版发行信息,避免漏购。除通过新华书店订购、邮购外出采纳(参加全国大型书展)父制等四种方式,并以新华书店订购为主。还必须做到:①对于尚未联系的省区和高校出版社,要努力打通渠道,想方设法取将联系。②对于已有联系的出版部门和收到的征订目录要保持系统性。③特别是要加强内部出版价仁,正式出版物的订单的收集工作。④经常和本地出版单位、地方志、党史办等单位保持联系,注意收集地方出版物。注意报刊杂志上刊登的出版信息等。⑥妥善保管征订目录。征订目录是图书馆的公文,必须严格管理。征订目录或订单到馆后要及时圈选,并妥善保存。总之,只有掌握了出版发行信息,使采购渠道畅通,才能做到对科研需要的图书不缺不漏,使馆藏保持相对的系统、完整。

2、建立采购目录,严格,避免重购。可先建立:①连续性出版物目录,②影印线装目录,③港台出版物目录,④涉款较巨新书目录,⑤邮购书目录,⑥缺藏待购目录,主要包括漏购书目,科研人员推荐书目,多卷书配套目录等。

3、力口强选书工作的,组织建设。在具有多专业的社科院图书馆,采购人员不可能门门通晓,选书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选聘热心的科研人员组成选书小组,协助选书工作。既在馆里统一领导下,通过选书小组把馆内外的力量组织起来,讨论和审查藏书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难题,使藏书体系共有本院特色。

第8篇

著者分布本研究把1980-2010年5篇以上的作者定义为多产作者,并按单位进行了多产作者的统计,这里按文章篇数的多少划分了3个层次:5~10篇,10~20篇,20篇以上,兰州大学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这3个馆在不同层次的人数如图2所示。发文篇数在5~10篇之间,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兰州大学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发文篇数在10~20篇之间,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与甘肃省图书馆的人数相当,兰州大学图书馆人数较少;发文篇数在20篇以上,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的人数远远超过兰州大学图书馆与甘肃省图书馆。通过分析,发现兰州大学图书馆的多产作者主要集中在在5~10篇为主,而甘肃省图书馆的多产作者集中在在10~20篇,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的多产作者的论文虽大部分也集中在5~10篇,但其它两个层次的人数也较多,尤其是当为20篇以上时的人数居多。这说明,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较其它两馆有较优秀的科研团队和较强的科研实力。

研究主题分布为了比较三大类型图书馆研究热点的异同,本研究主要从研究学科与关键词两个方面来分析。表1、表2分别给出了兰州大学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这3个馆主要的研究主题和高频关键词。由表1可以发现,三大类型图书馆研究的主要学科相同,分别是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排在第三、四、五位的学科略有不同。主要原因是各馆的工作性质不同,例如,甘肃省图书馆作为地方性图书馆,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之一是侧重于保存地方文献资料,因此,研究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的论文偏多。而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作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所在地,工作的主要方向是为资源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提供信息支持,因此,研究地质、资源方面的论文偏多。如表2列出了各类型图书馆研究论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8个关键词,同样可以看出,各类型图书馆的研究多与研究者自身的工作或服务对象相关,因此各自表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研究热点,例如兰州大学图书馆的研究热点是高校图书馆相关方向,甘肃省图书馆更多的是偏向地方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是集中在情报分析相关工作。

期刊分布统计一个机构的来源期刊,是评价一个单位科研成果质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统计了兰州大学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这3个图书馆在1980-2010年31年间所在的期刊分布情况如图3、4、5所示。从期刊分布看,兰州大学图书馆在《图书情报》《图书馆建设》《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社会科学类的发文量居多,尤其是图书情报类。甘肃省图书馆的发文期刊分布同样也是在社会科学类的杂志居多,例如《图书与情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等。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发文的期刊分布与前两个馆有很大差异,例如期刊分布中出现了《地球科学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天然气地球科学》等自然科学类的杂志,说明,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科研的重点不仅限于图书情报类课题,还有其他自然科学类的相关课题,进一步研究发现,其中自然科学类的课题中,尤其资源环境、地质类的方向居多,这是因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是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合作单位分布科研合作是实现不同背景研究人员之间知识交流的途径[3],其中最广泛的一种合作方式是合作[4],同样,图书馆作为具有一定科研功能的机构,其研究合作行为也越来越广泛,分析各类型图书馆的科研合作关系,不仅可以了解它们的科研合作范围,更为各类型图书馆以后取得更大范围的合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本文利用Pajek软件绘制了兰州大学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这3个馆的科研合作关系图如图6、7、8,图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单位,各单位之间的联系越粗代表两个单位之间的外部联系强度越大,反之亦然。图6显示与兰州大学图书馆合作的单位,主要分为甘肃省地区内单位与其它省外高校,除与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省图书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信息中心、武汉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合作次数为2次以上,其余单位合作次数均为1。图7显示与甘肃省图书馆合作的单位,主要为甘肃省地区内机构,并且合作次数较少,说明甘肃省图书馆科研合作活跃性较差。图8显示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合作的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的科研合作无论从单位数量与范围还是合作频次都远远超过了以上两个类型图书馆,表现在第一,与地区内单位合作紧密,例如它与兰州大学的合作频次高达56次;第二,合作单位中多为中科院相关科研院所,可见中科院兰州图书馆在给本院提供情报服务的同时形成了很好的科研合作模式;第三,合作范围不仅仅限于国内,还有国外多家机构,例如东京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

第9篇

第二、1、《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04年版[亦称北大核心;北大2004核心《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04年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1992、1996、2000年出版过三版,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第四版总结了前三版的研究经验,对核心期刊评价的基础理论、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核心期刊表的学科划分、核心期刊数量)、评价软件、核心期刊的作用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评价方法,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力求使评价结果能更准确地揭示中文期刊的实际情况。本版核心期刊定量评价,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它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等7个评价指标,选作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数据库达51种,统计文献量达到943万余篇次(1999至2001年),涉及期刊1万2千种。本版还加大了专家评审力度,1873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评审工作。经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800种核心期刊,分属七大编75个学科类目。

2、“什么是“核心期刊”?所谓的“核心期刊”是国内某几个大学的图书馆和文献情报研究机构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文献的被检索量、被摘编量、被引用量、被转载量和影响因子等作为评价指标,从我国公开出版的期刊中评价筛选出的一个期刊核心区域。编选者认为,这些被选中的期刊水平质量高、影响面大,代表了中国某类期刊的最好质量和最高水平。

“核心期刊”是怎样产生的呢?由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影响最大,出现得也最早。其第一版1992年推出,以后每四年更新一次,到2004年7月已推出了第四版。目前,各部门学术评价和科研管理工作的论文评价标准中所确认的“核心期刊”大多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所推出的版本为蓝本。随后,类似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出。据统计,目前全国性的就有8家。”

第三、“CSSCI来源期刊”[亦称南京大学核心]“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05年)8年数据,来源文献近54万余篇,引文文献320余万篇。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