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近代史研究

时间:2023-02-28 15:31:41

导语:在近代史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近代史研究

第1篇

我国近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一开始就和教学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许多心理学家教育专家如艾伟、龚启昌等在汉语文教育心理方面作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有的侧重于综述性研究,如龚启昌曾撰文从“阅读之机能”、“阅读之理解与速率”、“阅读之兴趣”、“阅读的方法与条件”和“阅读之教学原则”五个方面,介绍了自20世纪初国内外近20年的研究成果,其中着重评述了国内学者研究汉语文阅读心理的一些重要结论;而另一部分则侧重于专题性实验研究,比如艾伟等人支持的一系列单项实验等等。无论如何,这些研究成果在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语文阅读活动的开展方面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一、阅读兴趣研究

教育心理学家艾伟一直潜心于自己的实验研究,在中文阅读心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科学实验,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心理研究成果,对语文教育界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1938年9月,艾伟以文言文作材料,举行了第一次阅读兴趣实验。实验对象为小学五、六两个年级上学期的9名学生,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在阅读中不同特质的文章学生的阅读兴趣高低排列依次为:儿童故事,惊人的描写与叙述、生动的描写与叙述、静的叙述。由于此实验存在着被试人数少,材料也少且仅是文言文,实验手段不够科学等因素,所以实验的结果不太可靠,结论也相对比较片面,在编写教材时可采的价值不大。

1939年6月,艾伟又举行了第二次规模较大的阅读兴趣实验。被试对象仍为小学生,分布在四、五、六三个年级下学期,共计26人。最后,艾伟对四、五、六三个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了归纳:(1)随着读物特质的转变,学生阅读兴趣的浓淡也发生了转移;(2)读物的特质可以分为惊异、生动、动物叙述、谈话式、幽默、情节、男性、女性、儿童、成人、静的叙述、知识灌输、道德暗示等十三类,前九类为儿童最感兴趣的,而后四类则最不感兴趣;(3)小学各级儿童对于读物兴趣都比较相近;(4)韵文对于儿童而言似乎没有特殊兴趣,此外儿童在寻常家庭的生活经验方面的兴趣表现也很淡然。(5)阅读兴趣与阅读难度没有太多相关;(6)儿童对于文言文兴趣不如白话文浓厚。通过种种分析,最终得出了结论:为儿童文学之写作,异常重要,而写作者对于儿童心理应有认识,更加重要。相比首次实验,本次实验结果可信度有所提高,科学性也大大增强。

到了20世纪40年代,艾伟还把实验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到初中,先后进行多个实验,主要有“学生对读物兴趣之评判”实验、“由背诵结果分析学生之兴趣实验”等。实验的结论是:儿童的兴趣与成人不同,成人依照自己的喜好为儿童选择读物,不尽受到儿童的欢迎。所以说在儿童所读的材料中,儿童不喜欢内容的比例和教学质量是呈反比的。

1943-1944年,胡士襄、江文宣在艾伟指导下从事了一次小学中高年级儿童阅读兴趣的实验,此次实验规模比较大,被试者为初小三年级上学期至高小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共计685人。由研究结果可知,它与艾伟的研究结果颇为相近,这说明实验的可靠性还是比较高的,对于国语课本的编写、国语教学的改革以及教学方法的革新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阅读速率研究

1、汉字直排横排对阅读速度的影响

自商朝的甲骨文开始,我国的文字均为纵行排列,阅读者的目光关注点一般从上往下移,看完一行再向左移。一页有十几纵行,阅读的顺序是从右至左。这是我国阅读文字的一般习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来自西方的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冲击也日益加剧。同时,很多来自中国的有志之士也开始主动的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以期中国走向富强之路。在这种西学东进的背景之下,以拉丁文字为主的外国文字相继传入中国,一些学者注意到西文的阅读方法与我国的阅读习惯恰好相反。汉字的组织与西文不同,是方块字,既可以直排也可以横排,所以在民国初年以来的一些坊间教科书中,出现了横排和直排混杂的现象,在排版上没有一定的标准。1904年,我国首部汉字横排的印刷品《汉语字典》的发行,1915年,《科学》杂志的创刊号业首先采用了横排印刷,横排与直排这两种相互并存的印刷局面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他们试图从中西文字排列方向的比较中,得出汉文是横排或是直排更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更利于提高阅读速率的结论。但是,究竟哪种排列形式更加完美,哪种更加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的规律,在当时来看,依旧是一个谜。

早在1918年张耀翔以中国留美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个实验,结论是直排优于横排;1923年杜佐周的实验结论倾向于横排优于直排。1925年沈有乾运用照相机研究眼球运动方法来实验阅读横排或直排材料哪个效率高的问题。最后,艾伟得出的结论是,汉文适合采用横排印刷以改变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同年,陈礼江、哈尔二人也进行了汉字横排与直排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横排和直排阅读没有好坏之分,速度的快慢纯粹受习惯与训练的影响。艾伟的横直读实验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艾伟得出初步结论:对于低年级而言,直行阅读成绩较优秀。对于高年级而言,横行阅读成绩较优。对此结论,他又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意见,例如杜佐周、陈礼江、哈尔、沈有乾等人,认为在排除习惯和熟悉材料干扰的情况下,通过速视法进行实验,证明横行阅读成绩最佳。总之,艾伟所研究的汉字横排与直排的问题,充分肯定了汉字横排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而且将会为以后教材、印刷物的印刷做出巨大的贡献。

对于汉字横行和直行排列问题,直到建国前夕还有不断的争论,但是随着汉字左起横排的书籍和报刊的增多,在实践中横排阅读的优势越来越突出,最终在建国不久便得到了广泛推行。

2、篇幅长短等对诵读速率的影响

研究发现,背诵一些经典文章对于初学者提高语文成绩是大有裨益的。如何提高诵读速率,已为人们所关注。早在20世纪30年代艾伟曾对此作过比较系统的研究。关于这个问题,艾伟一共做了四次研究。首先是“篇幅长短与诵读速率”的关系研究。其次是“文章内容在背诵与默写上的影响”。以初中一年级所读的文章为研究材料,从中选出七篇让学生诵读,直到会背诵为止,同时观察内容的深浅与诵读次数的关系。

此外,有学者从整读和段读的角度实验其对阅读速率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主要是:(1)朗读与默读在理解和速率这两个因子上,都能表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朗读在速率上次于默读;(3)在理解方面,朗读比较适合低年级,而默读在高年级则独显优势。

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大都采用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情形的弊端在高年级尤为突显,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随着年龄的增长进一步的提高。艾伟等人诸多有关阅读速率的研究,对于改进当时的阅读教学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当今语文教学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启示作用。

三、阅读理解能力研究

1、中学生文白能力的比较研究

“”以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很深,废除文言文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首先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消除的,其次从继承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讲,传统文化并不尽是糟粕,文言文中有许多优秀的内容是儿童学习所必要的。鉴于此,艾伟先后做过三次实验以探测儿童学习文白的能力,他的结论前后稍有不同。1926年艾伟来到沪宁杭三地,通过对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测验,艾伟认为对于儿童来讲全面理解文言文有很高的难度,所以艾伟认为应该废除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在初中教材中从易到难开始编写文言文内容并进行教授,同时文白内容之间有一定的比例。从1940年开始,艾伟在中大实验学校主持教学工作,并在小学高年级中进行文言文教学实验,这次教学实验成果十分突出,因此艾伟提议从高小开始进行文言文教学。这是他文白观念的三次转变,对中学文言白话的阅读能力的分级测量以及文白的理解力都有细密的研究。

2、默读能力研究

默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在20世纪20年代时逐步得到重视,对于默读能力的研究以艾伟的研究最为突出。1936年,艾伟开始对默读行为与阅读速度及理解程度的关系进行实验,结论是:(1)阅读理解力越强,阅读速率也越高,同时,默读能力与智力也是呈正比例的关系。(2)中国孩童的默读速率与理解都可以借助训练而逐步提高。 (3)原本默读能力比较高的,训练起来提高较慢,而原本比较差的,经过训练则会进步较快。艾伟通过这些测试实验,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艾伟还依此编制了中小学各级默读能力测验,都有常模,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得以广为流传。

对于阅读(默读)的理解能力,艾伟曾作过深入的实验研究。他通过对实验成果的总结把人的阅读理解能力分为三类:(1)理解是人类的一种思维习惯,是人类思维对于理解客体的习惯性本能主观反应。(2)在第一种的习惯性阅读习惯尚未养成的情况下,需要长时间的联系作为理解能力的补充,使得这个本能反映得到巩固和加强,叫做第二种理解能力。(3)在普通的阅读习惯已经养成的前提下,阅读者的理解能力仍然不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新的生疏文字和生疏内容无法深刻理解,就需要循环往复地多次阅读。称之为第三种理解能力。由此可见,艾伟的三种理解力,实际上表明它们与个人经验背景以及联想、习惯等因素的密切关系,经验的厚实、联想的迅速、阅读习惯的养成等都有助于阅读理解力的提高。

第2篇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 历史 研究

一、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概述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指的是二十世纪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仍在发展的一个文学进程。是古代中国文学到现代中国文化发展、演变并最终成为现代文学的完整过程。作为推动中国文学向世界文学格局并入发展的重要进程,二十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在中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与交流中形成了文学方面、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等民族意识,并且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折射出中国古老民族及文化在新旧交替中收获的成果和精神。现阶段,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主要包括以下主要类型:即将融入“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改造中华民族灵魂”的主题文学;以“悲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美感文学;从文学语言结构中散发出来的艺术风格现代文学等。

二、世界文学形成及发展进程

1827年,歌德大局性以普遍人性观点为出发点,对世界声明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到来,因此,随着世界各民族的开放及发展,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学汇聚形成了世界文学,因此,抛却世界文学单独叙述某一个国家文学的独自发展已经脱离了事实,由此可见,二十世纪的文学已经不再是国家封闭环境内发展起来的文学,而是世界共同发展而来的文学。

世界文学不断发展,直至二十世纪末期才达到上限。在融入世界文学的过程中,各个国家的融入途径也不相同。首先,获得独立的拉丁美洲以《拉美文学史》这一著作的出世宣告了汇入世界文学。其次,具有丰富古文化的非洲大陆和亚洲则有所不同。二十世纪非洲的传统文化开始向现代文化转变。而亚洲日本、印度则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下,开始了自我现代文学的崛起,从世界各种文学成果中汲取经验和灵感,以推动本土文学的前进。

而中国,也在世界文学迅速融合发展时同步发展,尽管遇到了一些险阻,但是却从失败中学到了文学艺术、经济法律、政治观念等。其中,裘廷梁《论白话文为维新之本》将文学媒介中的问题清晰的提了出来。而这代表着中国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开始划清,包括文学观念、作家语言、表现手法及地位。时期,是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的蓬勃发展时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是在极其痛苦、充满不堪的情况下融入世界文学的。

三、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现代悲剧感

在不断发展中,中国文学向世界展现了本身灿烂的东方文化,并且在世界中展现着自身发展中的创造性,对于世界文学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却一直停留在浅显层次,甚至无法明确二十世界中国近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事实上,二十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不如表面上的一帆风顺。因为,在落后的民族、文化极其贫瘠的亚洲,文学的发展环境过于动荡不安。

首先,这个时期的文学担当起了对大众启蒙的职责,并且企图通过民主、科学的方式来打击封建传统,鲁迅就是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发展中的代表者。文学围绕着政治形势做着一切宣传,并且不断服务于民族解放。其次,二十世纪是一个充斥着焦虑、危机的时代,因此,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表达中充满了对生命及社会的焦灼感和危机感,并且表现出与十九世纪激情、正义、理性迥然不同的文学气息,笔者将这种气息归纳为充满现代悲剧感的气息。其次,在世界焦虑的影响下,二十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在悲凉沉郁当中继续前进,但却少了真正意义上的号召力,号召内容严重空泛含糊,给众人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错觉,充满了时代悲哀与悲戚。

四、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变异

单纯从表面内容上对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的整体性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文学发展进程与艺术形式有着密切关系。而中国文学史上,也发生了以文学艺术变化为主体的形式变异,文学的不断发展使得不妥协的形式革命代替了传统上递增并存形式的兴衰变化。一直占有文学主要地位的古典文、曲、词、诗的主体文学地位也开始动摇,文言小说几乎消失,而现代短篇小说、散文诗、报告文学、话剧等前所未有的新型文学文体开始出现在文学领域。令众多担心的不是新型文学的出现,而是每一种文体都是新出现的,而且在文学表现上还不完全成熟,在发展中势必面临着更多更艰巨的挑战。

五、总结

总之,文学领域是一个新旧交替时常发生的领域,不断都新鲜热血流入文学领域,不可能得出更加定性的研究结论。尽管从整体对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进行分析,充满了变数,也缺乏更充分的资料支撑。但是,通过本文对世界文学及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研究,可以肯定的是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多元化相融合将会是我国现代文学最正确、最合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1.王成一,崔斌.《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道德'》[J].山东社会科学,2009,(1)

第3篇

关键词:小额贷款;信贷模式创新;信用价值

一、引言

在过去的30年,我国成功地转型为市场活跃的现代经济。在我国现在的金融体系内,传统的贷款工具和产品尽管对大中型企业或者中高收入家庭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对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以及大部分中低收入者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小额贷款在现有国有银行体系中尚缺乏一定的竞争了,其并不能满足大量小额贷款的需求,因此,市场的这一需求也产生很多像城市商业银行等银行大力发展这一供给,渐渐形成了产业,为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带来了福音。

二、我国小额贷款运行情况与存在问题分析

1.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情况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市场发展不均衡。2012年,和辽宁省以452家和434家位居榜首位置。而贷款余额最多的则是江苏省和浙江省,并且远高于其他省份。

从贷款余额和实收资本两个整体实力指标来看,大体划分成3个集团。江苏省、浙江省和内蒙古稳居第一集团,合计小额贷款公司1187家,占全国的20%,合计实收资本占全国的32.3%。山东省、安徽省等10个省份位居第二集团,合计小额贷款公司占全国的44.98%,合计实收资本占全国的39.30%。其他省份列为第三集团。

2.我国小额贷款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小额贷款业务急剧增加,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小额贷款的金融企业而言也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都是构成了我国中小贷款发展的障碍,笔者对此的分析如下:

(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呈现短期化趋势

本文所指的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的,不以吸收公众存款为目的的,从事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自有资金、捐赠资金、批发资金和融入资金。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80%以上不能持续运营,要考外部不断注入资金。

我国从2010年初至今,金融市场的资金面并不是很宽泛,反而有一种缩小的趋势,月度平均利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一趋势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对于贷款的期限避长就短,整体贷款期限短期化倾向明显上升。在我国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承受着高于银行基准利率的4倍的贷款利率,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负担,而这一负担也会被他们转移到市场中去,如此一来,市场上原本资金面不宽泛的情况将会加剧,从而会触发市场危机。在浙江温州一带,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形也普遍存在,近期的温州老板群体性跑路也在客观上印证了这一危机的可怕性。

(2)农户和小微企业主风险难以评估,融资难

市场经济同样离不开小微企业,中国现在有6000多万小微企业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及时。但是,直至今日,他们依然面临许多偏见和困境,最大的威胁就是融资难。传统的金融机构更喜欢贷款给大中型企业,因为他们往往享受政府保护的高利润。小微企业不但由于自身的高度不确定性,风险难以评估,且缺少可抵押物,无法获得贷款。在传统金融机构贷款模式下,对实物资产的要求和申请材料的要求非常严格。由于农户和小微企业往往不能提供规范的申请材料和实物资产,这个群体的融资需求多年未被满足,严重缺血,贫富差距日益严重,农户融资渠道匮乏依然存在,小微企业主融资难问题始终没解决。

从下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众多制约因素,尤其突出的问题便是竞争的激烈现状,以及筹资扩展的困难,这些都是现在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正视这些问题,只有对症下药才可根治这一问题。

图1 小微企业发展制约因素提及率

数据来源:宜信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调研报告分析

(3)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弱,缺乏最基本的防火墙

金融行业应当担当起最为基本的防火墙作用。我国的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都存在内控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尤其是监督执行力的力度不够,直接导致了经营的瓶颈产生。小额贷款公司应当重视风险控制,尽管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公司内部制度的建设并不主要受规模、资金的约束。因此,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而言,在风险控制建设上应当下大功夫,同时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强执行,如此才能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面。在当下的金融市场中,处理上市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透明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信息资源。但是小额贷款公司往往不能与正规金融机构共享信息资源,例如不能进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查询、不能利用小额支付系统进行通存通兑结算等。这一信息极其不畅状态直接导致了小额贷款公司一旦出现风险,其股东和其他注资机构将面临难以回转的危机。

三、宜信公司针对我国小额贷款发展的对策研究

宜信公司是一家集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财富管理、信用数据整合服务、小微借款咨询服务与交易促成、小额贷款行业投资、小额信贷助农平台服务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企业。截止2013年初,已经在全国60多个城市和20多个农村建立了强大的全国协同服务网络,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以小额贷款为主要服务方向,主要服务群体便是中小民营企业,为其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服务。

刚过去的两会上,小微企业成为最热门的提案之一,据宜信调研报告显示,在2013年中,困扰小微企业或者说中小民营企业的重大问题包含了同业竞争、销售困难、筹资扩张困难、人才缺乏等。其中,除了竞争激烈占所有因素的54%之外,筹资困难占到了44%。

1.小微企业资金缺口较小

图2 小微企业资金短缺额度分布

数据来源:宜信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调研报告分析。

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是多年来困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的“老大难”问题。由图3.1可以看出,从融资金额需求来看,多数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较小,受访者中有64%表示其日常资金短缺额度在10万之内,94%的企业短缺额度不超过50万。

2.小微企业未申请贷款原因主要是缺少抵押物和担保

由下图可以看出,从融资渠道来看,手续麻烦、缺少抵押物或担保是主要限制因素。

数据来源:宜信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调研报告分析。

究其本质,我国金融业的现状中存在的贷款模式门槛过高,尤其是对于资质的审查非常严格,然而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或者小微企业而言,管理模式、人才引进等都相对落后,尤其在创业阶段,要想满足一般国有银行的贷款要求难于上青天。因此,在现实中也存在了一些这样的城市商业银行,如泰隆商业银行推出的“三三”计划,也有像宜信的个性化贷款等都是在为这一传统贷款模式的弊端提出新的解决方式。

3.融资强调时效,认可较高成本

融资强调时效,因为对于融资者而言正是因为遇到了现金流难以周转的情形,拆东墙补西墙的问题才会逐渐形成。这一时效性直接决定了所带款项的效用,不仅仅是财务人士所言的时间成本,更多的是金融人士所言的机会成本。目前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贷款渠道审批期限往往较长,虽然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做出较大努力简化流程、提高审批时效,但原有操作模式和风险控制理念很难再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

4.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分析

第一,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需要民间金融渠道更多参与。笔者以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依靠国家政策和创通金融机构改变服务理念。也就是说,国家作为金融业的管理者也是服务者,应当为了市场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构建一般的融资平台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民间金融渠道不畅通的现状。应当为证交易所等一般融资平台构建配套或者说相对的补充融资平台。另一方面,国家应当对于民间金融要采取大力的鼓励和支持态度,引导民间金融阳光化、规范化运作,从而形成多层次适应不同需求的服务体系。

第二,发展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机制及相应贷款产品。调查研究表现,小微企业特点突出,例如资质不全、缺乏有效抵押物、短期融资特征明显等等。宜信P2P 模式有审慎强大的信用甄别。宜信拥有一整套贯穿于前期咨询、贷前审核、贷后跟进、回款管理的全面而严密的服务流程,平台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信用审核,进行全程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控制。同时,宜信还设立了专门的还款风险金,当出借的资金出现回收问题时,出借者可以选择用其补偿出借人本金及利息的损失。宜信有专业健全的信用管理和信贷服务体系,从国外引入了完备的信用审查与风险控制机制,经过长期摸索将其完善并依据国情调整,最终形成了一整套贯穿于前期咨询、贷前审核、贷后跟进、回款管理的全面而严密的服务流程。

第三,应用风险定价模型,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传统金融体系中对小微企业而言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对于风险定价的认识、风险定价的核心就是收益覆盖风险,不同风险差异定价。对比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大多数企业都可以通过企业正常经营消化资金成本。对于法定基准贷款利率4倍的融资成本,很多小微企业难以承受,研究显示,小微企业固然融资风险相对较高,服务成本相对较高,但只要依据风险定价,即使较高的融资成本小微企业是完全有能力承担的,当然定价必须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过高的成本无异于竭泽而渔。因此风险定价模式可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实现双赢。

四、结束语

小额贷款公司要制定经营战略,创新信贷产品。小额贷款公司要想和传统大型商业银行相抗衡或者寻找发展机遇就必须将目标客户群体定位为小企业和农村地区市场上,也就是说怎么样的需求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唯一的问题便是经营风险。在经营绩效目标上,必须通过稳健的业务,避免经营商的短期行为,将眼光放远,如此便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尤努斯.穷人的银行家[M].吴仕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中国人民银行小额信贷专题组.小额贷款公司指导手册[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和模式――演讲摘要[J].金融与经济,2007(8).

第4篇

一、现代审计与现代金融审计

传统观点认为,审计就是通过检查账务的方式进行差错防弊。这种简单的目标定位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复杂化,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学者们对现代审计的定义是,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机制存在,其根本目标在于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履行。除了这种本质性的功能作用之外,现代审计因为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容和要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功能特点。

现代金融审计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职责而存在和发展。其本质性的功能与现代审计保持着一致性,即实现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履行。但是其具体的功能则取决于国家的受托责任方向。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通过全面发展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各种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国家的职责其受托经济责任内容已经由简单的经济效率监管转变为经济效率和经济安全的并重。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对社会经济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政府审计已经往风险免疫审计方向不断发展。因此我国的现代金融审计的具体功能就在于,通过增强金融领域的免疫力,保障金融安全,最终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实现国家的受托经济责任。

二、免疫视角:现代金融审计与现代金融监管的关系

现代金融审计承担着促进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职责。而“免疫系统观”下的现代金融审计通过将国家审计提高到更为宏观的角度,而使之区别于传统的查账、监督、控制职能。在免疫系统观下,现代金融审计更强调整个政府审计对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责任,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成为审计的重点内容。而且,审计本身的职能也在不断拓宽,更加强调发挥综合信息优势,增强风险预警和政策评价功能。也就是说,现代金融审计的重要作用在于有效推动宏观经济调控,防范风险。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性影响,国家对于金融监管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而另一方面,金融审计对于协同促进金融监管的职能也有重要作用。在免疫系统观下,现代金融审计和现代金融监管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差异分工,协同监管。

在现代的金融系统当中,金融组织内部治理、金融监管、金融审计是三大治理主体。金融组织内部治理重视内控,而金融监管则重视外部直接控制,而金融审计则从内部和外部同时影响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就外部监管来看,金融监管和金融审计存在着重要的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主要表现在,金融监管以被审计后的财务真实性为基础,而金融审计则依靠金融监管的原则来作为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金融审计对金融监管具有重要的修复作用。通过加强对金融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监控和风险预防,能够大大降低金融监管的风险。而且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对金融监管主体进行监督,可以有效评估金融监管运作有效性,推动监管主体行为的规范性,提高监督效率。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金融监管是对于金融外部环境的直接控制,而金融审计则是通过独立的监督与预防,同时降低金融组织内外部的风险水平,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推动金融审计有效评价金融政策的效果。二者相互补充和促进,推动监管体系的完善,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国家经济宏观层面的风险水平。

三、现代金融审计功能的作用机理

现代金融审计对金融监管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与促进作用,共同降低经济风险水平。而现代金融审计的具体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它的免疫能力,以风险为导向作为审计开端,最终落脚到对于风险的预防上。

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强调审计通过采用现代审计模型,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识别为基础,判断出影响审计风险的具体因素,然后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量和评估。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复杂化,新的审计将同时强调风险导向和绩效导向,也就是同时注重经济性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在我国的国家审计中,以风险为导向意味着要扩大审计范围,注重对于整个营运整体的风险水平的评估,关注公共风险,延长审计链条,改善审计方法和程序。这种风险导向的审计对于发现、揭示和预防相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它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金融免疫系统。它的免疫功能主要由预防表现出来,因为能够提前感知风险,进而可以迅速采取法定职权,抵御侵害,推动社会经济系统的安全;另一方面,通过有效评估决策的风险程度,可以发现制度缺陷,不断完善制度本身,强化管理。

总之,现代金融审计的作用机理最核心点在于它的免疫能力。而这种免疫能力的具体发展则是通过及时识别与判断风险,然后利用综合平台信息对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最后按照监管法则对政策进行最终评价,以不断地改进审计效果,协同监管职能,最终保证国家金融安全。

四、现代金融审计免疫机制的构建:金融审计监管机制

通过对现代金融审计的探讨,笔者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位,尤其是对其宏观层面的经济职责做出了更多的强调,同时说明其对于金融监管的协同促进作用。在免疫系统观下,明白了金融审计的重要机制在于以风险为导向,最终实现对于风险的及时预防。那么,在这种作用机理之下,需要进一步探讨在我国的背景条件下,为什么以及如何构建金融审计免疫机制。

(一)构建金融审计免疫机制的迫切性 (1)金融监管存在严重缺陷。我国金融监管的问题非常突出。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金融监管实务过程中,监管法律不完善,很多法律法规不够具体,因此缺乏有效的约束力。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经常利用政治权力干预地方银行,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从范围来看,又忽视了非金融机构的管理,缺乏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从道德风险来看,当前金融机构的腐败犯罪行为日渐猖獗,犯罪主体的职位越来越高。而针对金融创新行为的监管也非常匮乏,很多金融创新因为其技术复杂性,风险并发性,导致不易监管却极其容易引发高风险,因此成为当前监管的重要漏洞。(2)审计职责功能不完善。当前我国政府审计并没有被纳入到金融监管体系当中。在整个金融监管改革过程中,虽然国家审计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国家审计部门与人民银行及有关分支机构的沟通并不顺畅。而且从另一方面来看,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进行的金融稽核缺少对审计专业技术的运用。由于缺乏审计专业技术的运用,导致抽查的样本零散不连贯,不能对金融金融机构形成持续的监管效力。最后,金融机构的经济责任审计缺失。审计机构并不关心经济责任的履行程度,而只是关心其合规性和风险性,导致对风险的控制水平大大降低。

(二)构建金融审计免疫机制的可行性 (1)金融审计应对金融风险的比较优势。本文在总结金融风险特点、金融监管缺失的基础上,对比金融审计的特点,找出金融审计应对金融风险的优势。

(2)金融审计免疫机制能够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以预防为立足点,面向提高金融系统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金融免疫系统能够与金融监管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一种自我免疫与外部监管相互促进的监管效果。免疫系统在理论的指导下,能够有效明确金融审计的定位,避免审计与监管相互混淆导致的监管过度或者监管不足,能够有效地完善金融安全网络。这种作用的实现主要表现在,首先,金融审计免疫机制能够实现对金融机构的再监督,而且因为层次划分清晰,能够形成更为系统有效的监管体系;其次,以免疫系统观对金融机构管理绩效的审计,有助于金融审计拓宽审计面,达到对金融运行各个方面的监督效果,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安全,优化监管体系,完善安全网。

(三)构建金融审计免疫机制的具体措施 在了解了构建金融审计免疫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后,还需要详细探讨如何真正地打造我国金融审计系统免疫机制,以真正有效地实现其预期的理论效用。(1)明确不同的审计主体,打造金融审计“合力”。从监管的具体过程来看,社会独立审计应该占据金融审计的主题地位,国家审计在特殊事件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立足于我国的背景,可以建立以国家审计为主导,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相互促进的整体金融体系。通过加大社会审计的参与范围,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水平,都可以有效地发挥风险防范的作用,使其审计结果能够为社会审计和金融监管起到参考作用。最终降低监管成本,提高效率。在构建合力的过程当中,还应当能够有效整合各类审计资源,实现金融审计监管的综合优势。也就是说要发挥金融审计的组织优势,内部审计的信息优势,社会审计的技术优势,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发挥各个方面的协同作用,从而降低总体风险。这一综合的最终效果体现在组织的统一性,资源的集中性以及控制范围的全面性等各个方面。(2)构建金融审计监管机制的“硬件结构”。为了切实打造审计合力,我们认为需要从组织结构上对不同审计进行恰当定位,并通过充分的信息流动实现不同审计主体之间的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如图3所示, 组织结构设计特点是,三个运作层级不同层级之间可以实现信息流动的双向性。第一个层级主要是金融风险监管委员会,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实现统一性。第二层级是政府审计主导的审计监督系统,该层级是核心部分。第三层级是内部风险监管部门。这里,主要说明一下第二层级的运作机理。审计合力的形成,需要实现全方位的金融风险监控管理。国家审计因为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因而其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通过确保国家审计的独立性,能够增进整个金融机构的客观性。其作用的具体层面是,第一,通过加强审计行业规范,实现对内部审计的指导;第二是促进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信息传递;第三是将政府审计发出的风险信号传递到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内部。通过三个层级的双向互动,可以最终构建一个良性的运作系统,从而搭建起有效的审计合力硬件平台。(3)构建金融审计监管机制的“软件平台”。监管机制的真正建立不仅需要组织结构的调整,还需要制度创新的保证。通过有效地提供制度基础,能够使得相应的硬件结构更好地发挥组织职能。如果组织结构是硬件平台,那么制度基础就是软件平台。当前对审计监管机制的制度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法律、技术、人才等三大方面。通过不断地挖掘各种相关的审计资源,实现审计行业整体的效益最大化。也就是说,为了构建良好的审计监管制度基础,需要确保法律制度、人才选拔制度、技术开发制度等方面的发展,而且法律制度在其中占主导地位。以外,还应该加强一些其它方面的信息保障,包括提高审计信息质量,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推动非现场监管的制度的试行,比如说加强报告制度。最后是可以通过加强金融组织内部的风险控制。如果内部建设良好,那么会带来外部监管成本的降低。

本文通过重新定位金融审计,探讨其对于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优势所在,提出应该充分利用免疫系统理论,构建我国独特的金融审计免疫机制。尤其是通过硬件组织和软件平台的构建,共同打造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合力,最终充分突出现代金融审计对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正面影响力。笔者相信,现在对于建立更为完善的金融审计机制是非常必要而且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黎仁华:《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实现机制》,《管理世界》2010年第2期。

第5篇

摘 要: 学生逃课、厌学等现象背后是学生的学习倦怠。本文围绕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分别从概念、结构和测量、影响因素及后果四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学习倦怠 情感耗竭 效能感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于2015年对291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指出,84.7%的受访者坦言当前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逃课是学生在学习倦怠状态下的极端行为反应。现有研究围绕学习倦怠的起因、作用机制、可能的后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指出下一步研究方向。

1.倦怠和学习倦怠的概念界定

对学习倦怠的研究源自工作领域的职业倦怠现象。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留意到从事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极度压力导致一些身体、情绪及精神上的病态症状,他用“倦怠(burnout)”一词描述这种状态。根据他的界定,倦怠是指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使得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系列消极症状,比如情感和生理耗竭、对服务对象丧失耐心、工作成就感降低等。很明显,倦怠是一种非正常状态,长期的倦怠必然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或者其他负面后果[1]。

学习倦怠(academic burnout)是倦怠现象在学习领域的体现。正如Aypay描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担和其他心理因素,体验到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的状况[2]。处于学习倦怠状态下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对所学课业和学校活动热情消失,甚至逃课,对同学、朋友态度冷漠和疏远等。

2.学习倦怠的结构与测量

根据Maslach[3]的观点,工作中个体发生倦怠,通常有以下三方面表现:

第一,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由于工作上长期过度的需求超过个人情绪资源所能负担的范围,个体开始出现情绪耗竭的现象。

第二,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由于情感耗竭,个体开始有意识地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面对真正的自我,企图以疏离的态度来划清自己与工作的界线。

第三,低成就感(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个体意识到自己现在的工作态度与原来的工作期望之间存在差距,于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没有足够能力完成任务,同时代之以负面态度进行自我评价,最终导致个人的成就感渐渐丧失。

Maslach与Jackson于1981年开发出Maslach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3]。该量表从三个维度测量工作倦怠: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包括22个项目,其中“情感耗竭”9个项目,“去个性化”5个项目,“低成就感”8个项目。采取Likert七点自评式方式作答,从1到7,“1”表示“从来没有”,“7”表示“每天都有”。后来,他们又对MBI进行了修订,编制了Maslach倦怠量表――通用版(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1 Survey,MBI-GS)。该量表对原来的量表做了两个地方的改动:一是将“去个性化”维度改为“讥诮态度(Cynicism)”维度;二是从原有的22个项目精简到16个项目。

学习倦怠的测量基本参考Maslach的工作倦怠测量方式。相关研究在MBI-GS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结合学校环境编制学习倦怠量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Schaufeli等人于2002年编制的Maslach倦怠量表――学生版(Maslach Burnout Scale-Student Survey,MBI-SS)[4]-[5],该量表是参考Maslach倦怠量表的通用版而开发的学生版本。

另外,有研究者根据样本国家的文化情境进行了部分调整,比如Lee等人编制的韩国学生学习倦怠量表(Korean Academic Burnout Inventory,KABI)[6]。该量表考虑到韩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将学习倦怠分为四个维度,即情感耗竭(exhaustion)、低效能感(inefficacy)、讥诮态度(cynicism)、愤世嫉俗(antipathy)。

在国内,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测量采用最普遍的是连榕、杨丽娴和吴兰花[7]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包括三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低成就感。

3.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可分为学习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

3.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集中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例如自我效能感、核心自我评价[8]、成就目标[9]、动机[4]、人格[10]等。有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越弱的人,越容易产生学习倦怠[4][9][11]。人格与学习倦怠之间也存在复杂的关系。研究发现,大五人格维度中的“神经质”“外倾性”“责任心”均与学习倦怠状况有关。其中,神经质水平高的学生是学习倦怠发生的高风险群体,外倾性和责任心水平高的学生则有着更积极的学习状态。除了个性心理特征因素,还有一些人口统计学方面的特征与学习倦怠有关,如年龄、性别等。近年来,有研究者将个人因素拓展到个性心理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外的个体学习方面。研究显示,学生的学习策略也是学习倦怠发生的一个致因,学习策略水平越低,讥诮态度越严重[12]。

3.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常以调节因素的身份出现。环境因素包括学习、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

(1)学校层面主要集中为对大W生的学习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如学习压力、专业认同、教育导向等。研究显示,学术型教育模式比职业型教育模式更易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倦怠[5];专业认同度越低的学生,其学习倦怠程度越严重[11];学习中的压力事件对学生的学习倦怠存在显著影响[13]。

(2)家庭层面主要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家庭氛围、是否有留守经历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低的学生更易产生学习倦怠;童年有留守经历的学生更易发生学习倦怠[14];家人的积极关注,尤其来自于父亲的积极关注,能降低学习倦怠发生的可能性[15]。从国内外情况看,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似乎在国外研究中较为罕见,这可能与留守儿童的特有现象有关。

(3)社会层面的因素主要是人际关系因素,比如所感知到的社会支持[16]、同学圈等。同学群会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习倦怠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同学群中有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则该学生发生学习倦怠的可能性会降低。

4.学习倦怠的后果

长期的学习倦怠状态会对学生产生哪些影响?少量的几篇文献正尝试探讨学习倦怠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联系。

May、Bauer和Fincham[17]的研究显示,学习倦怠能有效预测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他们分别进行了两项研究,第一项是采取跟踪调查的方法,对790名样本学生连续3个学期的跟踪分析,发现随着学习倦怠水平的增加,学生学习成绩会明显下降。第二项是选取331名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学习倦怠会导致信息处理障碍和注意力障碍,进而导致认知能力减退。何香仪对吉林省四所地方高校1170名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的调查,同样证实学习倦怠对学习成绩有显著负面影响。

May等人的研究显示[18],学习倦怠是导致年轻人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他们通过对美国一所大学40名在校大学生的分析,发现长期的学习倦怠会造成人体动脉和静脉血液功能失调,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该研究结论说明,学习倦怠不仅仅会造成情感和心理上的问题,而且会产生生理上的不利影响。

5.现有研究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现有关于学习倦怠问题的研究分别从不同层面探索了导致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开展:

5.1拓展倦怠的维度,从多视角审视学习倦怠现象。可进一步结合倦怠的严重程度、来源、对象、表达形式等不同维度,对倦怠进行细分,这将有助于更全面认清和识别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

5.2从不同层面系统分析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揭示其发生的过程机制。现有研究集中从心理层面对学习倦怠状态的发生进行解释,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层面的因素,目前明显不足。

5.3辨识学习倦怠发生的机理,提高学习倦怠问题应对措施的针对性。现有研究还需要更大量的对学习倦怠发生过程模型的实证检验。同样,也需要辨识学习倦怠模型的适用背景,比如不同年级、不同国家、不同性别等群体的有效性。

5.4跟踪剖析学习倦怠的演变趋势及所产生的结果。学习倦怠是学生在压力下的一种低迷状态,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种低迷状态的持续性和趋势如何,是会愈演愈烈,还是会到了某个临界点因某种因素的干扰而停止?如果愈演愈烈,还会有哪些负面后果?如果出现转折,是哪些因素在哪个临界点上发挥了作用?这些需通过深入观察,才能更好地把握和应对。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H. J. Staff Burnou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4.

[2]Aypay,A.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Burnout Scale for Grades 6-8:A Study of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J].Educational Sciences:Theory and Practice,2011(11):511-527.

[3]Maslach,C.,Jackson,S.E.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1981,2(2):99-113.

[4]Salmela-Aro,K. and Upadyaya,K.School 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Demands-resources Model[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4(84):137-151.

[5]Salmela-Aro,K.,Kiuru,N. & Nurmi,J.The Role of Educational Track in Adolescents’ School Burnout:A Longitudinal Study[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8(78):663-689.

[6]Lee,J.,Puig,A.,Lea,E.,Lee,S. M.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Burnout of Korean Adolescents[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13,50(10).

[7]B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26.

[8]Lian et al.Moving away from Exhaustion:How Core Self-Evaluations Influence Academic Burnout[J].Plos One,2014,9(1):1-5.

[9]石雷山,高峰强,王鹏,陈英敏.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2,35(6):1393-1397.

[10]张翌鸣,纪夏楠.职校学生学习倦怠与大五人格的相关性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23):121-125.

[11]张斌,周怡,蒋怀滨,蔡太生,邱致燕.学习效能感在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6):1121-1123.

[12]Bilge,F.,Tuzgol Dost,M.&Cetin,B.Factors Affecting Burnout and School Engagement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Study Habits, Self- Efficacy Beliefs, and Academic Success[J].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and Practice,2014,14(5):1721-1727.

[13]王丽,刘珍,谢祥龙,谷传华,吴财付.希望在压力对大学生学习倦怠中的调节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7):1068-1070.

[14]杨小青,许燕.童年期有留守经历高职生学校满意度与学习倦怠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6):722-723.

[15]谭华玉.家庭环境、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相互关系-基于广东省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6):59-62.

[16]刘在花,毛向军.学习压力对在职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3(1):79-84.

[17]May,R. W.,Bauer, K. N. & Fincham,F. D. School Burnout:Diminished Academic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J].Learning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5.42:126-131.

第6篇

【中途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84―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的更新,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护理角色职能发生质的变化,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护士面对的是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职业病【1】。职业倦怠不但危害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关系到队伍的稳定以及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job burnout)简称倦怠,是有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工作中长期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压力源的持续反应。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3个维度构成的“心身耗竭综合症”:即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分别代表了工作倦怠的个人应激、人际情境和自我评价维度。情绪耗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经常伴随着挫折、紧张,自认为无法致力于工作,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就会对服务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人格化,其特征为视服务对象为“物”,而非当成“人”看待。成就感降低是指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常感觉无助及自尊心下降,失去工作成就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2 职业倦怠的特征

国际上通常认为职业倦怠包含以下行为特征:个人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刻意与工作相关的人和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是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并且不再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贡献,怀疑自己不能有效胜任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没有什么贡献。

3 护士职业倦怠现状

国外研究认为[2],护士职业倦怠感高、中、低的人各占33%。我国某大学心理系[3],对10多家医院1800余名护士做“护士职业倦怠报告”显示,62.8%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宋春花等【4】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职业倦怠现象在护士人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骆宏等【5】研究报道,国内护士职业倦怠感的发生率在55.1%―59.1%。王君俏等【6】研究显示,护士职业倦怠感较高,处于高水平情感耗竭,非人性化和严重的工作无成就感者分别占30.28%、15.49%和29.58%。护士职业倦怠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

4 护士职业倦怠产生的相关因素

4.1工作性质 护理工作的根本是增进和维护人类的健康,而工作性质又主要以执行为主,缺乏自主性,护士所从事的工作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患者病情发展又无规律性,需要护士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根据病情变化随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三班倒”的工作制度,使生活无规律及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她们不仅要完成好护士的角色,还要承担妻子、母亲的角色,工作和家庭必须兼顾,在精神上给她们造成负担【7】,这些因素都会使护士对工作产生疲惫感。骆宏等【5】的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感能够有效地预测护士的耗竭水平和去人格化水平。王晓春等【8】研究表明,职业中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与工作倦怠存在中等或高程度的相关。

4.2职业认同 护士职业认同是指护士本人对护理职业所持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身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在日常工作中,护士要经常体验脏、累、苦,有时即使遇到歪曲的事实,被误解及冤枉,甚至言行伤害的情况,护士必须保持平和和冷静,压抑自身的感受,作出精神妥协,护士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无形中给护士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护士对自身职业认同持怀疑态度。刘莉【9】的调查结果表明,护士对自身职业满意度为中低下水平。刘玲等【10】研究结果表明,护士职业认知评价得分最低,职业认同各因子与职业倦怠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即职业认同水平越高的护士,工作倦怠越低,反之亦然。

4.3付出―获得的不平衡(effort . reward imbalance ,ERI)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参加工作的目的就在于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交换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护士辛苦工作客观上需要给予相应的经济和心理回报。护士日常工作量大,骆宏[5]等调查425名护士中55.1%的护士感到工作量大,48.7%的护士感到工作紧张。工作时间相对不稳定,医院普遍存在重医轻护现象,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护士工作较其他行业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其情感上的付出也时常不能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甚至领导的肯定,使护士在精力和体力上常常处于疲惫状态。Hill[11]等提出,护士期望有经常性的工作反馈、表扬和奖励,能在工作环境中获取相互支持、信任和承诺,当这些意愿得到满足时,护士个人成就感提升,职业倦怠程度降低。护士发展机会和空间有限,自身的需要很少受到关注,工资福利待遇低,陈先梅等【12】认为,与同等教育技术水平的其他行业人士相比,护士薪酬处于较低水平。王晓蕾等【13】对浙江省杭州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处于付出、获得不平衡状态的比例达31.9%,超负荷比例达82.3%,研究表示ERI与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及个人成就感各因素间具有高度相关性(p

4.4性格特征 护士自身的性格也与职业倦怠有明显的相关性。席波等【15】研究指出,性格倔强、内向型人群的职业倦怠发生率明显高于外向型人群。

5 护士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职业倦怠的发生是一个连续的进程,个体最先发生的是情绪上的衰竭,而最终发生的往往的是个人成就感的降低。护士职业倦怠感既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也影响护理质量和措施,以往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重点放在“改变个体”策略上,孙禧霞【16】研究结果认为采用组织干预措施,但还难以使职业倦怠得到全面有效的改善,还应从源头抓起,防范于未然,采取“主动出击,积极应对”的战略措施。

5.1主动出击―主动预防即设护士职业认同教学课程,使护生在学校里就对护士职业形成认同感。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护理学会和医院都相继开设了预防职业倦怠的课程培训。有文献表明【17】,国外护理课程设置中,有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职业认知,形成坚定职业认同感的课程研究报告和理论框架,此类文献还佐证,面对角色转变时,形成坚定职业认同的护士表现得更灵活。建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开展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研究,保护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研究表明【18】,81.9%的护士希望在感到紧张和压力时能及时得到心理援助,37.0%的护士会主动寻求心理援助,自我接受能力强的人会积极地化解因现实与理想之间差异而造成的内心冲突,并对外部世界持同等接受的态度,在理想和现实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用积极的情绪替代消极的情绪。

5.2积极应对―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励是激发与鼓励,即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19】。众所周知,管理是一种控制行为,而激励则是一种促进措施,利用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0】。护士长是护理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对每个护士的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是护士的知己,在管理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多一些关怀和鼓励,少一些责问和训斥,定期评估护士的压力状况,及时获取信息,消除工作压力源,把护士的压力管理作为必备的职责之一【21】,帮助护理人员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情,护士长支持系统,对缓解护士压力和职业疲溃会有积极作用,可以减少护士职业压力反应,降低职业疲溃的发生率,增加其工作满意度【22】,并采用激励化管理措施,激励化管理包括物质激励、责任激励、精神激励和形象激励。物质激励包括奖品、资金、外出进修学习等,精神激励包括榜样激励、表扬激励等,责任激励既是对患者的承诺,又是一种动力,形象激励是树立患者和家属认可的个人形象如服务明星、微笑天使等。邵翠萍等【23】研究表明,激励化管理可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率。

6 小结

综上所述,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及预防策略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有必要对护士倦怠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开展干预的实证研究,使护士远离工作倦怠,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壬晓辉,孙志华.浅谈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J].临床护理,2007,9(169):140-141.

[2] Maslach C,Sehauffli WB,Leite MP.Job burnout[J]. Annu Rev Psychol,2001(52):397-422.

[3] 骆宏,许百华.首份护士职业倦怠报告出炉.杭州健康频道,2006,6-20.

[4] 宋春花,李进峰,李永鑫等.郑州市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郑州大学医学报(医学版),2006,41(5)972―973.

[5] 骆宏,叶志弘,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2-14.

[6] 王君俏,黄燕华.护士工作倦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22):15-17.

[7] 叶钰芬.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04,18(88):1430.

[8] 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67-572.

[9] 刘莉.护士对自身职业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17):1557-1558.

[10] 刘玲,张雅丽,刘晓虹.护士职业认同水平与其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8(9):52―55.

[11] Hill RP.Managing aCFofls gener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important lessons from the ivory trenches[J]. J Manag lnq.2002,11:60-66.

[12] 陈先梅,吴庆芳.护士职业倦怠、离职意愿相关因素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73-73.

[13] 王晓蕾,周萍,任蔚虹,李罗.护士付出―获得不平衡对护士离职意愿影响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4):459.

[14] 李永鑫,时金献.护士工作应激与倦怠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4):983―985.

[15] 席波,李军,王翠丽.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0)外科版:3―5.

[16] 孙禧霞.社会文化因素对护士职业倦怠影响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杂志,2012,7(4):64―67.

[17] 李峰.护理本科生对护士角色认同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10

[18] 冯怡,赵国秋,张燕敏.护士心身耗竭程度及对员工援助计划的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64―566.

[19] 史璞,管理学哲理―系统、愿望、人本和权变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01―202.

[20] 姜丽萍.护理管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技术出版社,2007.136―138.

[21] 曾月莲.肿瘤科护士心理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26(4):622―623.

第7篇

关键词:预防近视带;近视;模型

1、引言

近些年,青少年近视人群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近视眼发病率的攀升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近视眼病成为青少年健康的最大威胁。其中,小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3.5%,尤其是10-12岁年龄段,视力低下率从56.3%增至64.8%,增幅为15.1%。初中生视力不良率为71.89%,分别比1999年提高30.15%和34.45%。全国近视患者人数逐年上升,并且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在递增。

近视眼的病因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仅提供近视眼的可能性,而环境因素则是决定近视眼是否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引起近视的环境因素中,学习姿势不正确引起近视的占58.6%。此款预防近视带是专为端正青少年的学习坐姿而设计的。如今在中小学中,学生的坐姿—直是一个问题。由于学习压力大,学生长期坐在椅子上。而不标准的坐姿会造成学生视力的下降。尽管老师会提醒,但是不一会儿,学生就会回到原先不规范的坐姿。长时间的低着头书写,再加上不规范的坐姿,于是让许多青少年同学戴上了眼镜。此款预防近视带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它能保证学生在书写时有正确的坐姿,在不需要时也能轻松将其卸下。

2、功能简介

“预防近视带”是一种预防近视的绑带,它包括分体式设置的第一夹紧装置和第二夹紧装置,第一夹紧装置上固定有插槽,第二夹紧装置上固定有弹性带,弹性带的端部设置卡扣,卡扣能扣入插槽。“预防近视带”使得使用者在经历长时间的坐姿后,当身体由于劳累而身体前倾时,弹性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使用者前倾的幅度,将自己的坐姿仍然保持原来的正确坐姿,从而避免了由于坐姿不正确而影响眼睛与书桌的正常距离而导致眼睛的近视。当离开自己的座位时,可以将原先固定在插槽中的卡扣从卡槽中压出。卡扣在弹力的作用下会恢复原长,避免造成不便。为了应对使用人群体型上的差异,夹紧装置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试,在进行维修或者更换的过程中,可以将夹紧装置卸下。

3、“预防近视带”的主要结构(图1)

4、“预防近视带”的物理原理

(1)自动收缩装置。弹性带只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形变,这点能够对使用者的坐姿进行固定。利用弹性带在被拉伸时具有恢复原长的趋势的原理,在不需要弹性带的时候只需将卡扣从插槽中压出,固定装置就会自动解除。

(2)自动调节装置。“预防近视带”中的卡扣和插槽要以座椅凳面和座椅靠背上的夹紧装置为载体。夹紧装置可以是夹持力度较大的夹子,也可以是G型夹。这一结构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将它从座椅上拆卸下来。

5、“预防近视带”的制作方法

(1)将弹性带的—端固定在第二夹紧装置上,另一端连接卡扣。

(2)在座椅凳面上安装第一夹紧装置,同时将插槽连在第一夹紧装置上。

(3)拉伸弹性带,保证卡扣可以插入插槽中。

6、“预防近视带”的使用说明

(1)将第一夹紧装置夹住座椅的凳面,将第二夹紧装置夹住座椅的靠背,使用者座在凳子上后,拉伸弹性带将弹性带端部的卡扣扣入第一夹紧装置上的插槽,起到将人绑在座椅靠背上的目的。

(2)可以根据座椅的结构和使用者的身形,灵活地调整第一夹紧装置固定在座椅凳面的位置和第二夹紧装置固定在座椅靠背上的位置。

第8篇

关键词:粮食;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优势产业;新兴产业

我国目前全社会物流费用的支出约占GDP的20%,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数字仅10%左右。聊城市作为国家内陆粮食流通节点、作为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如果能实现这样的水平,全社会物流费用节省将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数字。因此,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于促进聊城市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聊城市粮食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推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粮食流通格局。统计数据表明,目前聊城市各类粮食市场主体达700多家,各类大中小型粮库(所)仓储能力约为50亿斤,粮食流入流出半径2000余公里,年粮食流入流出量80亿斤左右,购销量逐年增长,仓储能力进一步扩大,散粮接收、发放、运输开始起步,形成了上连京、津,下接广、沪,中连晋、冀、鲁、豫,辐射全国的粮食流通网络,粮食资源正在整合,新型粮食流通格局正在形成。

但聊城市的粮食物流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现有粮食仓储设施与国内粮食现代化物流发展差距太大。国内的大连北良港2006年建设的散粮物流项目投资达78亿元之多,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而聊城却没有起码的、规范有序的粮食批发市场。二是中转运输方式相对落后。粮食运输采用传统的装包、拆包方式,环节多、耗材多、损耗多。有关资料介绍:我国仅是包装不善造成粮食破包散露率在48.6%以上,平均散露率达5%,数字浪费惊人。再就是人工搬倒装卸费用大、效率低、自动化水平低的矛盾比较突出。三是粮食批发市场和粮食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粮食物流必须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截至2007年底,聊城市规模以上正常开机生产的面粉加工、油脂加工、饲料加工企业为105家,其生产能力为年生产面粉43.6亿斤,年生产植物油10.8亿斤,年生产饲料37.2亿斤,“三多三少”的问题非常突出,主要是粗放经营多,深度开发少;原粮加工多,转化加工少;初级产品多,精品加工少。在省内属落后地区,临近的菏泽、德州、滨州等地市也远远超过我们。聊城市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粮生产基地,应借鉴、吸收兄弟地市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大力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业尽快成长,使自身原粮优势变为产品优势,由产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使粮食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加快聊城市粮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优势

(一)发展时机成熟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粮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央已经连续安排支持黄淮海等6大粮食通道60余个物流重点项目的建设。聊城市属黄淮海内陆城市散粮物流节点之一,抓住发展机遇,争取国家政策的扶持,是聊城市粮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

(二)粮食资源丰富

聊城市是产粮大市,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生产连续4年丰收,夏粮实现5年增产,2007年粮食总产达91亿斤。预测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每年小麦和玉米的商品流动量为40亿-50亿斤;大米全部从外地流入,每年约3000万斤左右;本市玉米加工转化企业用量较大,产不足需,年需流入玉米原料10亿斤左右。随着聊城市粮油食品加工业、饲料饲养业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量还在不断扩大,预测年粮食流入流出量90-100亿斤,聊城市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前景广阔。

(三)地理优势明显

聊城市地处3省交界处,既处于环渤海经济区,又处于中原经济区,是连接南北、东西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半径500公里的范围内,可通向国内6个省会城市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大市场,是重要的粮食集散地;交通运输方便快捷有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高速公路及各类国道、省道加之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形成“黄金大十字”,为粮食物流发展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

三、聊城市粮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加快粮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机遇难得,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刻不容缓。建议重点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抓好粮食现代物流园区建设

一是科学地配置与组合粮食资源,以市政府驻地粮食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纳入市商贸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以市级粮食储备库为依托,采取改扩建的方式,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设形成集粮食储备、加工、中转、批发配送、质量检测、电子商务、食品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粮食物流基地。目前,粮食加工项目主体工程既将完工,争取国家资金扶持申请正在报批,项目实施正在紧张进行之中。二是结合旧城改造,实施退城进郊,发展粮食物流园区,改善仓储设施,发展粮油加工,建设批发市场,形成粮食产业集群,搭建粮食产业发展平台。三是以现有粮食加工、粮食购销龙头企业为平台,通过招商引资、改造扩建、资产重组等形式扩大规模,完善设施,提升功能,充分提高粮食物流的效率,实现粮食物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节约。

(二)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粮食物流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四散”上,增加散粮自动接卸、计重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要下大力气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坚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粮食加工企业与粮食购销企业同步发展,特别在粮食加工环节,针对聊城市目前的加工状况,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提高技术、管理、机制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能力,为粮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创造条件,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优势产业,确保粮食物流环节始终处于良性运作状态,实现粮食物流快捷、高效。

(三)加快粮食批发市场建设

依托聊城市粮食资源、交通、通讯等优势,以城乡集贸市场和超市等零售市场为基础,加快区域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形成粮食现货批发交易与粮食期货交易于一体,资源、信息共享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

(四)大力实施粮食转化工程

以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为重点,在现有总体规模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个体规模膨胀,提升科技水平,研发高、新、特、精产品、营养保健食品,争创名、优品牌,提高加工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综合效益。通过实施粮食转化工程,促进优质粮食基地建设,指导引导农民优选品种、规模种植、订单收购,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和高产、高油、高淀粉、高糖玉米,走粮食产业化经营之路,实现农企共赢。

(五)为粮食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粮食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公益性产业。粮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建议成立粮食物流调控机构,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粮食物流的宏观调控职能,做好协调和论证粮食库、厂建设规模和建设类型等前期工作,经济合理地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粮食物流的整体统筹;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大约束粮食物流组织者、参与者的管理力度,规范和监督粮食商品流通过程,为粮食现代物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制定发展粮食物流的长远规划,在资金、贷款贴息、税收、人才等方面制定扶持粮食物流发展的优惠政策,使聊城市的粮食物流尽快形成规范协调、功能完备、科学合理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胡非凡,施国庆,吴志华.试析我国粮食物流中心发展现状及趋势[J].经济问题,2007(2).

2、韩晶群.当前粮食批发市场改革和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粮食经济,2004(12).

3、李晓敏.完善武汉市粮食批发市场的对策建议[J].中国粮食经济,2005(12).

4、颜波,石少龙.新形势下中国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4(1).

5、任珊珊.我国社会物流发展与国外经验对比分析及建议[D].同济大学,2008.

6、刘雪梅.我国货运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变的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6.

7、赵静.企业采购物流成本降低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第9篇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从生活中的点滴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意识形态,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时代的大门。在国外大数据技术应用在金融领域的相关研究早已兴起,并在已经开始在各行各业进行比较广泛的应用。在各大搜索引擎与“大数据”有关的关键词搜索,前三名位置都能看到IBM大数据服务支持的广告。IBM在将硬件业务出售之后,转向了大数据服务研究。其率先在日本建立办事处专攻世界范围内的宏观经济数据采集处理和预测。在东京,IBM通过东京金融中心提供的经理人采购指数、道琼斯工业指数、日经指数等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计算得出经理人采购指数,从而推断经济走势。

大数据时代下的金融服务是指金融企业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支持为客户提供资金需求的现代服务金融方式,包括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旅游贷款、助学贷款等,金融服务的相关研究也是此起彼伏。所应用之处竭能在该领域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大数据时代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机会。农村金融服务中采集的大量数据,经过科学建模分析得出结论,通过服务终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大胆的推测未来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模式,为金融企业未来面向农村市场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让广大农村群众也受益于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便利。

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业快速发展起来,体制改革也不断推进,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已经基本成型,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组织共存,其中正规金融机构为本,非正规金融机构为辅相互协作。但是存在正规金融服务机构缺位、非正规金融机构受到抑制、农业保险越来越萎缩以及相关的政策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全国两会上,农村电商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一个热门话题。事实上阿里和京东相继推出“村淘”和最后一公里“京东服务帮”的开启已经表明,各联网电商巨头已经将目标转向农村。也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互联网+农村”的热潮。而从马云和刘京东的战略部署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农村显示出的惊人消费力和巨大潜力让各大电商都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抢占“山头”。四川作为网购的消费大省和农产品资源大省,无疑也成为各电商巨头们争抢的最大市场之一。截至目前,阿里巴巴与四川7县(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京东在西南地区的第100家京东帮服务也于2015年6月29号在四川宜宾落户,覆盖区域达3.2万行政村,人口数超千万。其运营模式包括服务站、服务咨询、小额贷款等。服务站提供商品代买、农产品代卖等;服务咨询主要引导客户使用支付宝、余额宝等网络及移动终端的支付和理财工具;小额贷款则更是大幅兴起,京东白条、小额信贷早已存在,而从7月1日起,蚂蚁小贷开始正式向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对于贷款的需求最为迫切。在全球经济倒春寒的背景国家投资和出口均受到了极大的抑制,GDP增速放缓的压力逐渐显现。消费,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将成为GDP新的增长点。而受限于农村举出数据采集的不足,农村抵押物的评估难、变现难,拉动农村消费的贷款杠杆始终无法选取一个坚实的支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关键的点。

虽然在传统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中存在种种瓶颈,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通过对农村金融客户大数据进行采集和积累。建立大数据客户分析模型,这些瓶颈都终将被一一打破,将逐步解决目前农村金融服务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农村金融客户的风险需要经过产生、发展和暴露等一系列的过程,建立农村金融风险控制体系的目的就是在客户即将要出现信贷风险之初,对各种异常现象或异常交易行为等及时进行预警。通过建立基于农村大数据的农村金融服务大数据客户风险分析模型,就能建立行之有效信贷风险预警平台,为给农村客户提供服务的金融企业提供了风险提示,对金融企业乃至金融行业的资金安全提供有帮助的决策建议。大数据技术与农村金融服务的结合会极大地改善我国农村金融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方式,让金融企业信贷风险风险管理监督体系走向成熟。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农村金融服务企业更加了解客户需求,从而能够针对农村客户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农村金融服务企业主要采集个人客户的工资数据、消费数据、兴趣偏好数据、风险容忍度数据等。要加以区分的是,农村金融服务企业现阶段拥有的数据并不全面,不能被称作大数据。利用少量数据分析出的结果往往会以偏概全。

在农村,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越来越普及。农村人口利用电商平台购买物品、在互联网上刷微信、刷微博、看新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农村用户的大数据积累也已经悄无声息地展开。农村金融客户在论坛、新闻网站、电商平台的每一次点击。在社交网站上分享的每一条图片、视频、文字都已经作为大数据分门别类的储存起来。这些大数据记录的信息记载这客户生活的方方面面,客户喜欢什么口味、什么颜色、什么品牌,大数据甚至会反映出有些客户自己都注意不到的习惯和细节。这些数据通过归纳、总结、分析积累成为农村金融行业的大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准确反映农村客户的金融需求里面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