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宪法实训总结

时间:2023-02-28 15:31:42

导语:在宪法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宪法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教学理念 实践教学 岗位技能

[作者简介]姚淑媛(1962-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法律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和民事诉讼法学;曹琳(1980- ),女,甘肃兰州人,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法律系办公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和婚姻法学。(河北 石家庄 05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务化教学体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FXO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50-02

高职法律实践教学是高职法律实务化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所以,要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法律人才。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教学的内在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现状与素质教育以及社会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习惯于讲授式的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安于现状。实践教学未能摆到应有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的发挥。高职学生法律知识教学应该是一个基本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学习法律的能力。而实践性法律教学则可以教会学生掌握法律实务的岗位技能与法律运用。

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1.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以每一个知识点或知识单元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这样适应了高职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学会了应用。案例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和实际操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实际运用知识的各种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案例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在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纳入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如法律事务专业的法律基础课《宪法》配以《法律思维实训》进行教学,法律专业课《民法》配以《民事纠纷分析与处理》进行教学。案例的选取可以是典型案例、可以观摩录像或是实地观摩庭审。

2.模拟仿真综合实训。模拟实训是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以真实案例为教学素材,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教学所学到的法务操作技能,独立完成相关法律工作任务。这要求在课程建设上,首先要有真正的“双师型”师资,他们必须是从事实际法务工作的行家,同时又是教学方面的精英,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仿真工作场馆和仿真道具,如模拟法庭、法医鉴定室等。模拟实训的具体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科而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的特点在于其实战性,一切实训科目或项目都应按照实际工作的程序和步骤逐项分组训练,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目标。

模拟仿真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训,使学生学会岗位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证据运用能力等。根据法律服务行业发展需要,依据从事法律服务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设置实务课程,根据实务课程各环节的能力培养要求设计对应的能力训练项目,依据训练项目分解工作任务,并细化具体的操作要求与实施步骤。

模拟仿真综合实训:第一,确定训练目标。第二,选择实际案例。第三,列出实训的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内容。第四,告知学生本项目所需知识点。第五,实训操作,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实训小组,各实训小组独立分析案情,学习操作指导内容,掌握实务常识。第六,点评考核,分组操作环节完成后,由各组汇报本组操作过程和任务完成情况,并做出自我评价;教师组织各组互相评议,进行分析;最后由教师对各组的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进行比较、点评、总结、考核。

3.庭审旁听与专家讲座。庭审旁听与专家讲座是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组织学生去法院庭审现场旁听,或邀请实习法院将简单的案件放到学校模拟法庭来审理。组织学生进行旁听,有助于提高同学的学习法律的兴趣,同时能使同学们对于各类诉讼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另外,还能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学校还可以多途径地开展社会化教学,增强学生的职业经验等。

4.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是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主要是学习实务知识;仿真模拟综合实训,主要是把实务知识转化为实务技能;而实训基地实习则是要把实务技能真正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即是对前两个环节教学成果的检验,同时又是对学校实践教学成果的提升和巩固。实训基地实习,首先要求学校要与公、检、法、司等机关,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公司、企业等各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设立充足的实习、实训基地。其次要把课堂教学和模拟实训阶段的教学、实训工作做扎实。这样,学生到实习单位工作时,才能真正投入工作实践。

三、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模式的设计。法律实践教学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要以实训项目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重点,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与律师事务所、法院、司法所等实务部门及同行业的专家共同开发设计,体现工学结合。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强化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根据岗位基本技能培养要求,设置相关的能力实训项目。通过实践训练教学,将校内模拟情景教学与校外司法实践实训教学模式相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培养学生把握专业技能的技巧和要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法律人才的目标。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实践教学中,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可采取专项训练、综合训练、见习观摩、实案参与等教学方法,还可采用顶岗实习、社会调查等开放性教学方式。

3.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开发、利用、共享。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的硬件资源优势,为实践教学提供优质、准确的各类法律信息。利用院内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学生可随时到机房查阅资料,享受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依托学院的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教学管理的全程信息化。

四、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学校与行业、法律服务部门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如模拟法庭、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建设仿真的实训环境,主要配套教学仪器设备与多媒体,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模拟法庭配备设施:审判人员席、原告席、被告席、证人席、书记员席;并配有证人室、评议室、羁押室等设施;设音控系统、摄影机、监控系统、多媒体教学等智能化设施;设安检门、手持式安检仪、法槌等设施。模拟法庭功能是用于学生的模拟审判及仿真情景下的实践教学、法庭辩论、法院审判案件等 。

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学校与残联共建“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对内是培养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基地。由教师组成的残疾人法律援助专家组,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依托学生法律服务社团,与社区、司法所等联合,组织学生到社区、街道、企业进行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活动,指导学生研究讨论案例、诉讼文书、诉讼等。学生以准司法工作者的身份参与案件的审理,既增长见识又为残疾人提供了法律服务。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根据法律专业岗位要求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监狱等部门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学生可以从事岗位技能方面的实习实训,了解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监狱及其他法律部门的基本制度和管理模式,感受职业人员的资格要求、职业素质要求、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要求,熟悉和把握所在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监狱等部门的相关工作程序及工作的各个环节。

在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便于学生从事法律服务方面的实习实训,了解律师、企业法律顾问在执业过程中与当事人的关系和法定权利义务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掌握应坚持的工作原则、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技能、语言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等。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起到保障作用。

五、实践教学的考核与管理

1.实践教学计划的管理。实践教学计划要与合作的相关企业、行业共同协商制订,实践教学内容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或国家、国际通行证书所涵盖的内容为依据,做到双方直接接轨。同时配合开放式教学方式的实施和学分制的开展,加大实践教学时间的跨度,摆脱教学场所一成不变的现状。学生可以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以认证考试代替校内考试,认证成绩可以冲抵相应的实践课程学分。

2.实训课考核方式。实践教学中实训课的考核,可采取全程考核的方式核计成绩,满分为100分,最终考核成绩在60分以上的可获得学分。考核范围包括:各项目专项训练成绩;各项目中各种诉讼文书的写作成绩;综合实训成绩;见习观摩成绩等。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管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严把教师入口关,积极引进有行业、企业经验的人才,加大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重,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还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定期到相关部门挂职锻炼,提高其实践能力,鼓励他们成为“双师型”人才——既是教师,又是法律职业者。

4.实训基地实习的管理。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实习的跟踪管理。首先,要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执行方案,操作性要强。其次,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在管理上,实行由实习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实习小组、实习学生的层层管理。最后,实习指导老师能不定期地去实习单位抽查,指导学生实习。学校还可与实习单位建立经常性联系和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尽可能将实习学生安排在可以受到专业训练的部门,并听取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意见,及时掌握实习学生的实习动向。

5.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的管理。教材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加强组织和领导,同时要从教材立项、调研、组织人员编写、开编审研讨会到出版、发行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其次,邀请实务部门专家参与共同开发系列教材,确保实践教学教材的实务性。最后,要坚持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制原则。即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按法律实务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科学安排教材内容,突出技能培养,保证实践教学课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系统教学,注重细节

大学本科法学教学设置是将法学学科体系中的二级学科按照一定逻辑关系进行安排,在每个二级学科中又下设相应科目。这些科目就是教学课程,它们是法学教学的基础。民商法是法学学科的二级学科,下设民法学、商法学、合同法、婚姻家庭法、物权法、债权法、侵权法等科目。其中,民法学、商法学做为专业基础课程,是16门法学核心课之一,即法学专业必设科目。其它几个科目有专业必修课、也有专业选修课,具体设置由学校自主安排。如何将这些科目讲授好,并将科目与科目、科目与二级学科、科目与法学整体体系有机联系起来,是法学教学的基本任务。首先,教师应对上述学科体系、所授科目所处位置有全面而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对教学任务与重点有全盘计划。很多教师并未意识到学科体系以及课程设置结构的重要性,势必会影响到授课内容与质量。其次,教师授课应注重体系,包括该科目与其它科目的关系,该科目内部体系结构与彼此关系。以民法学为例,在授课初期,应着重体现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通过民法与法理、宪法、刑法、诉讼法等其它二级学科的对比,使学生对民法特征有所了解。在讲授民事法律关系、民事行为、、人身权、物权、债权、侵权等问题时,注意前后联系、体系构成,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全面的民事法律体系。通过系统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从一定高度俯视法学专业,宏观把握法学专业特质,深刻体会法学原理,综合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从宏观上看,法学体系庞大,内部结构错综复杂;从微观上看,法学又是以各个知识点串连而成。对于法学理论与实践来讲,细节尤为重要。民法学中遗失物归属问题就可以区分出若干种情形,一是归失主所有,应予以返还。二是无人认领后一段时间归国有。三是如果被拾得人转让后又可分出两种情形,A情形是原物主仍可要求返还,B情形是如果第三人是通过拍卖或有经营许可的经营者购买,原物主应向第三人支付对价方可主张返还该物。这里每一种结果都对应一种前提与情境,如B情形必须是拍卖或在合法经营者处购买。要求学生必须牵记这两个细节,且要求记忆准确。细节在法律学习中无处不在,法律内容又在不断更新,没必要也绝不可能一一讲述。因此,要把宏观与微观结合、体系与细节结合的理念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调动自主学习能力,把握以上两种结合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传之以学习方法而非面面俱到,充分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意义。

(二)抓住学习关键点

每个学科都有学习的关键点或中心,这里不是指专业中具体的重点章节内容,而是从整体而言的一个关键点。对于法学专业来说,法律条文就是关键点或中心。它将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将抽象法理与具体个案联系起来。“对民法的论争可以说都是围绕法律条文而展开的……法律条文可以说是法律学习的中心。”[1]学生对法条学习有种种误解,一是认为只学法条即可,二是认为法条必须全部背下来,三是认为在处理个案时只要套用法条即可。教学过程中必须澄清上述错误认识。只学法条而不理解法条所处的立法背景、立法旨意、立法趋势,只能成为机械套用法条的法匠。法律规范浩如烟海,且在不断更新,不可能一一背下来,也毫无意义。处理个案时按公式方法套用法条,只能导致错误结论。在大学本科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所有法条讲述完毕,授之以自学法条的能力才是正确思路。第一,注重立法背景与立法目的。以劳动合同法为例,最近正在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内容成为关注对象,如特别注重对劳动派遣工作人员的法律保护,强调同工同酬。如果学生理解此次修订目的,会轻松掌握此次修订后的内容。第二,掌握法律条文内部结构,这也是系统学习法的体现。每部法律都有其严密结构,具体体现在章节的编排上,学生首先应掌握它的框架结构,以便对这部法律有全面透彻的理解。以《侵权责任法》为例,学生首先应通读章节名称,了解侵权责任法的框架结构,而不是一开始就扎到法条中,只见树林不见森林。《侵权责任法》主要分成了责任构成与方式、主体的特别规定、特殊侵权3个部分,在责任构成与方式章节中又分为归责原则、数人侵权、责任承担方式等。学生通过体系结构学习,对侵权责任体系有了初步了解,概念与概念之间有了清晰的区分与判定。第三,注重对重点法条解读。每部法律中法条因内容不同,重要程度也不同。学生应在通览全文基础上,结合法理与原则,着重掌握与理解重点法条。第四,注重法律术语、法律前提、条件、结果等内容的解析。如“可以“”与“应当”的区别,“并且”与“或者”的区别,对“但书”的重视等等。第五,不应忽略附则。附则中关于追溯问题、法律与法律之间矛盾冲突的适用等。以上是学习法条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意识到方法的传授比法条内容传授更加重要,并将这一思想贯串始终。法律条文仅是针对法学专业的重要学习部分,对于其他专业而言,也应该有与法条相似的关键学习突破口,如外语学习中的词汇、理科中的公式定理等。不同专业的教师在长期教学探索过程中,会总结出自己专业的重要学习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习中心或关键点的意义,是实现“授之以渔”的重要一步。

(三)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形成职业特质

在教育问题上,方向比方法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对于法学专业而言,要特别重视培养法律思维。如前所述,法律思维是指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思考、合理论证,解释适用法律。在授课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特质。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特质与特定思维模式,对于法律人来说,严谨思维、务实态度、求真本能、变换角度、灵活应变是其特质所在。在学生分析案例过程中,书写文字的正确性、使用法律术语的规范性、语言表达的条理性,都是教师应予以关注与强调的细节。

(四)学会反省与批判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味灌输,学生盲目接受,造成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记忆、不思考的局面。知识体系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反省、思考、发问、创新、突破。以法学专业为例,如前所述法律条文是中心内容,但如果机械照搬法条与教材“,将来很可能是一个只会简单操作法律技术的人,而不是具有自我反省精神的法律学人”。[1]例如,民法中肖像权侵权的法律规定是指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的侵权行为,而这条法律规定存在弊端,将不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排除在外,但这种行为也构成了对他人肖像权的侵犯。如果在授课时学生一味记忆法条,不结合实践来思考,势必得出不合理的错误结论。法律条文不是绝对真理,应理解法律本身立法缺陷、立法趋势、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反省、批判精神。

二、“授之以渔”的利器———实践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实践教学环节中最常见的手段。“作为一种需要依靠经验而非单纯凭借科学来支撑的制度,法律从来离不开判例的支撑”。[2]案例教学法的要点有四个方面。第一,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取论教学,尤其是重要科目、专业基础课程。第二,案例教学不是案例的简单堆砌,而是精选经典案例,以真实、权威、综合性或典型性为特点,达到以少胜多、举一反三的效果。第三,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对案件进行梳理、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发挥集体团队精神,分组讨论完成。第四,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归纳总结很重要。教师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要有所不为,也要有所作为。即在学生深入全面讨论过后,教师能够对案例所涉及知识点以及学生表现进行点评,起到画龙点睛、一语中的、启发思考的作用。

(二)综合实训

第3篇

(一)西北政法大学高度重视民法课程在法学学生研习中的基础性作用,开设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从基础理论课到案例研习课等不同层次的民法学课程,为民法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西北政法大学最初开设的案例型教学课程为民商事案例评析。后来,该课程逐步演进为案例研习课程,课程的人数也由原来200至300左右逐渐压缩降低至50人左右。目前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的推行使得学校民法小班授课日益成为现实,进一步为民法案例教学的展开创造了条件。

(二)西北政法大学倡导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民法研习风气,倡导并支持教师积极投身法律实践活动,锤炼了教师的法律技能,也为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提供实践支撑与积累

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师中很多都是法律事务所的兼职律师(还有一些教师兼任西安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有着丰富的从事案例处理及诉讼的经验,并在律师实务及工作中积累了大量有切身体会而且生动、具体的典型案例。典型案例的积累使民商法学院的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针对实务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及司法实践经验的传授。此外,西北政法大学积极与法院、检察院等司法实务部门联合,推行了选任青年教学担任法官、检察官及其助理的制度,进一步为青年教师积累司法实践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创造了实践条件。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下设有民商事判例法研所,专门从事民商事案例的收集与研究工作,并广泛联系法院与检察院等司法实务部门,组织实践调研及典型、疑难案例的探讨等活动,为案例教学的展开创造了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平台。

(三)西北政法大学在教学中注重民法的实践导向,开展多层次、多方式、多参与的民法案例教学,全面注重提升学生的法学素养及应用能力

在民法基础课程的学习阶段,针对学生刚刚接触民法,对民法的理论及司法实践均比较陌生的特点,我们注重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对简单的编写性案例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民法学习兴趣、传授学生法律思维方法并锻炼学生应用民法基本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初步能力。在民法教材编写方面,韩松研究员主编的《民法总论》与《民法分论》教材中都针对相关民法问题撰写了大量的民法案例,以便学生能够从理论到实践以及从实践到理论的相互对应,避免出现抽象地向学生灌输民法理论的倾向。案例教学法具有和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组合生成新的教学方法的优势。案例教学法根据其实际应用的目的和方式不同可以细分为案例实例列举论证教学法、案例评析教学法、案例讨论教学法、案例模拟实务教学法以及案例实训教学法。案例实例列举论证教学法是指在传授理论的同时,应用短小精悍的案例对理论进行讲解或者进行论证,对民法的基本理论进行说明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案例评析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一个或者几个民法案例进行评析,讲解案例的分析过程及分析思路,让学生通过学习来学会民法思维的应用。案例讨论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民法案例的基本分析方法以后,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来进行案例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协作、法律思维与法律应用能力。案例模拟实务教学法是指让学生通过模拟法庭辩论等案件处理的实际过程并从中学习。案例实训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直接实际参与教师正在处理的案例过程中,与教师平行参与案件的相关处理工作,并让其通过与教师实际处理结果及文件的对比来学习相关案例处理的实际技巧。目前各类案例教学方法在西北政法大学的教学实务中都在被不同程度的采用,笔者将结合自己从事民法学及合同法理论与实务的授课实际探讨案例教学法在民法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效果。

二、案例教学在民法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能力提高的状况实证分析

(一)我们开展了民商事案例的收集整理及理论分析工作,采取一定的形式进行案例呈现,全方面提升学生的技能

案例教学的展开,需要有丰富的案例资源储备。目前大量的法律案例节目为视频案例的收集提供了条件。笔者与学生一起搜集了《中国法庭》、《律师说法》、《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经济与法》等节目相关中的民商案件的视频案例,并对相关案例采取视频方式进行呈现,引导学生对相关民商事法律问题、诉讼实务法律问题及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同时,笔者与康达律师事务所西安分所、北京盛庭律师事务所等律师事务所合作开展了具体实务案例的整理及总结工作,对具体实务案例进行分析整理,为民法教学积累实证案例素材。在案例的整理中,我们以民法法律关系为基础对相关案例进行分类处理,将涉及相同法律关系或者案由的案例归为一类。在案例教学中,笔者往往会同时要求学生对一类案例进行视频观看、诉讼文书及判决文书阅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对于目前司法实践中多发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笔者会要求学生观看并阅读一组案例,在此基础上针对民间借贷纠纷中的举证及证据认定问题、高利贷问题、涉及刑事案件中的民间借贷问题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思考。

(二)在民法学基本理论学习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可以作为传统讲授教学法的补充,达到引起学生的兴趣、思考,深化学生对民法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的目的

民法学是法科学生重要的必修课程,但其高度概念化、抽象化、逻辑化的特点往往会让初学者望而却步。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学生理解与应用民法学的知识必须要将其还原为现实的生活原型,让学生从现实的视角来理解复杂而抽象的民法概念与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民法理论的应用。目前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本科生的民法学总论课程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学生们在此以前一般仅仅学习过法理学导论、宪法等法学课程,对法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多,也缺乏相应的民法生活经验积累,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进行案例说明论证,增加学生的感性积累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娓娓道来,如同讲故事一般让学生将民法学基本理论与具体案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愉悦的生活中感受无处不在的民法的非凡魅力,对于学生建立起对民法乃至法学的兴趣至关重要。案例是导入民法课堂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手段。在民法基本理论教学中,通过民事案例进行导入可以达到更好地引起学生兴趣、好奇心,甚至思考与质疑的目的。例如笔者在讲解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时,通常会给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设案例:一位富有的老妇人与一只狗相依为命,老妇人在临死之前留下遗嘱,死后将其名下一千多万财产全部赠归狗所有,问该狗可否成为千万富狗?如果不能,老妇人可以通过怎样的制度设计达成心愿?该案例引导学生对权利能力概念的思考,因为狗不具有权利能力,不能成为法律关系主体,所以不能成为千万富狗。同时,第二问启迪学生去思考法人制度构造的实际应用。实践证明,通过该案例导入自然人权利能力等教学内容,很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在确认成果掌握阶段,举出恰当的实际案例(司法考试案例)并通过提问、回答及追问的方式进行交流,可以达到巩固教学成果并深化相关理论问题的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学生表达、协作及其理论研究方面的能力

针对实际案例,学生需要掌握寻找案件争议关键点,并就案件争议关键点进行法律分析与相关观点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案件处理方法。《中国法庭》具体运用了这一案件的处理方法,展现了法庭审理的具体过程并且通常伴有专家点评,适宜于作为案例教学入门材料。在合同法理论与实务的课程中,本人一般会要求学生利用课上及课后的时间观看《中国法庭》的若干案例,逐步掌握寻找案件关键点,并对关键点进行法律分析的案例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面向实践逐步加深。此后,本人会先后给学生呈现一些真实发生的法院判决案例,让学生研读法院判决的事实经过及其相关关键点分析,在此基础上写出案件问题的评论,最后得出结论并与判决作比较。如果在就案例的相关观点出现争议后,就展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讨争辩,由学生最终评选出一个恰当的观点,再由教师进行评析。“教师在评述各组答案之后,或者给出自己的答案,或者仅只指出学生观点的错误及不足之处,并提示学生继续思考与探究”。民事案例的特点使民事案例教学可以很好的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甚至可以实现辩论教学。民法分论课的学习过程,本人鼓励学生自己或者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案例,分析该案例的争议点及其法律关系、制作幻灯向其余同学展示并讲解该案例,最后由教师对该案例进行补充与评论。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分小组去寻找案例,讨论案例,并作成幻灯片去讲解自己采集到的感兴趣的案例,这可以全面锻炼学生团队协作、法律思维分析、口头表达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相互之间的认同度。在此以后,教师针对学生讲解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评议、补充,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全面把握问题的关键及分析思路。现实的民事案例中正好有原告及其人、被告及其人、法官等不同的角色,而且不同的角色还需要撰写不同的法律文书,参加到法庭辩论的不同阶段。因此,通过案例的提供要学生扮演相关角色投入辩论中就顺理成章。在案例小组教学及其争辩的实际中,本人在课堂中采取了将教室的位置划分为原告及人组、被告及其人组、法官评议组,每一组在教室位置固定的方法,固定学生的身份及其思维视角,让学生长期从一个视角进行思考,长期强化同一职业的思维方式。“案例教学更接近法律实务,在教学的互动中更能仍学生们接触到与学习到法律实务中的各种技巧与方法,这将促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无形中也增加了他们的竞争力。”实证课堂展示,在案例的小组讨论及辩论中,学生的思维力、独立性、创造性及集体认同性都得到了发展。

三、结论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秘书,教学管理

 

高职院校系级教学秘书身为学院基层教学管理者和服务者,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做好高职院校的系级教学秘书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1高职院校教学秘书角色决定工作任务

首先,教学秘书是院系两级教学管理的基层管理者。教学秘书协助院系两级分管领导管理日常教学方面的事务,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教学秘书将教师、专业教研活动、实验实训室的工作情况、教学成果和学生成绩统计汇总、归纳分析向院系两级领导汇报,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起到参谋助手的作用,成为领导总体职能的有机补充[1]。

其次,教学秘书是服务者。教学秘书为院系领导决策服务,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教学过程服务。教学秘书要为院系领导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和建议,做好具体教学事务,诸如教学计划编排与执行,课程安排与调整、学生成绩管理、考试安排与实施等。,教学管理。教学秘书需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及时反馈给对方及院级主管部门,并给予支持和帮助。教学秘书还需做好教学过程中教学档案的建立和整理工作,以备后续的教学工作参考。

第三,教学秘书是协调者。教学活动应是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或冲突,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就需要教学秘书及时协调处理,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教学秘书工作特点

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秘书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要做好高职院校的教学秘书工作,就要掌握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秘书工作的特点。

2.1专业性

教学秘书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教学秘书掌握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基础知识,还要熟悉归属系部的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了解教学方式和教学规律,清楚系部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和特点,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和主要课程的内容。还又要掌握行政与文秘的基本技能。只有掌握了系部的专业知识,教学秘书才能协助系主任及时解决系部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教学管理。这就要教学秘书工作者具备出众的职业素养,以便能够从容应对各类突发问题。

2.2灵活性

2.3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有随机性、突发性事件发生,教学秘书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诸如教师临时调课、天气突变影响校外实习、上课地点的临时调整等等,这都需要教学秘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与系(院)领导、教务部门工作人员沟通,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 周期性

2.4教学工作是有周期性的,而且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周期相对较短,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善于总结教学工作规律。以学年学期为周期,合理安排期时间完成不同阶段的教学工作任务。例如上半学年,要考虑新生教学任务,下半学年要考虑毕业生的教学任务。在每个学期要做好期初、期中教学检查,期中文档整理,期末考试安排、试卷封装等工作。教学秘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分配工作时间,确保各项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繁杂性

教学秘书工作繁多琐碎,面广,内容多。,教学管理。学期初、中、末都有不同的工作任务。不同的系院有不同的工作安排,学校职能部门对教学秘书下达不同的工作任务,这样使得教学秘书工作负荷繁重。教学秘书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处理好各项工作任务。

3教学秘书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教学秘书是学校与系、院及师生之间信息沟通的链条。要做好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教学秘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升教学秘书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3.1教学秘书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1.1 职业道德素质

教学秘书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忠于职守,自觉履行各项职责,服从领导;兢兢业业,甘当无名英雄,谦虚谨慎,办事公道,热情服务。

3.1.2思想政治素质

我国学校教育明确提出把坚定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放在育人的首要地位,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这一要求,对于承拒着“人类灵魂工程师”光荣使命的人民教师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秘书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员,首先要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自觉地坚持我国宪法规定的四项基本原则,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秘书经常参与一些教学管理过程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并负责对绝密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若没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是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的。对教学秘书来说,思想政治素质是最基本的要求。

3.1.3 科学文化素质

现代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教学领域,教学管理的业务信息也愈来愈多,如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计划和课表的安排以及办公系统等工作都需要用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已经成为教学秘书工作中重要的沟通工具,与日常的工作联系密切。,教学管理。这就要求教务秘书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掌握现代计算机科学技能,提高工作效率,为师生提供更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3]

3.1.4 身体心理素质

教学秘书工作繁重,要求教学秘书必须有健康的身体,以保证精力充沛地投人教学管理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教学秘书更加重要。教学秘书工作的紧张性、快节奏和高压力,都对其心理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学秘书的工作性质特殊,工作内容繁多,其工作的辅、服务性的特点又常常导致教学秘书处于各种矛盾的中心,时常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健康的身心素质是教学秘书的必备素质之一。[4]

3.2 教学秘书应具备的能力

3.2.1 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

职业工作需要沟通能力,教学管理工作更需要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枢纽,起着上传下达、相互沟通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随时都要与其他职能部门合作、联系,或者要与本部门领导和师生沟通,教学秘书要具备办公室人员特有的协调沟通能力,要经常主动与师生沟通,协调工作中不同的矛盾与冲突,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5]

3.2.2 创新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教学秘书要有学习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拓宽视野,不断优化教学管理工作,善于发现和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步伐。

3.2.3 现代化管理能力

当今的高职院校大多实行信息化教务管理,以教务管理为中心,将课程管理、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网上选课、网上评教、教室管理、排课调课管理、成绩管理、毕业实习及资格审查等纳入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要求教学秘书必须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与管理的效率。

3.2.4 教学档案管理能力

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和重要的信息资源。,教学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教学秘书要加强教学档案管理,创新教学档案管理思路,收集整理并科学地积累教学资料和教学档案,为学院工作及时提供所需资料和数据,积极做好材料收集和整理汇总工作。

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学管理。”高职院校的教学秘书工作是繁杂的,教学秘书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坚持以服务为宗旨,高标准、严要求、善归纳、勤总结,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适应时展的要求,做好教学秘书工作。

参考文献:

[1]徐东,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及素质要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3(8):58-60.

[2]高林,浅谈新时期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及其应对方式[J].科教文汇,2009,10:237-238.

[3]张晓梅,高校院系教学秘书的素质和能力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18.

[4]吴敏,浅谈高校教学秘书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J]改革与开放,2009,08.

第5篇

1.举例反问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基于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路出发点,首先从课堂中反问:如在课堂上有没有吸引学生的精彩内容?是否运用典型案例、实操或实训进行分析讲解?课堂上有没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有没有分享自身或同行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课堂上有没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课程内容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教学规范?对学生的考核考评是否多维化?课程教材是否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有没有紧密遵循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种种问题的提出,要求我们职业教育教师时刻把握时代的变迁,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注意分析现时代学生的个体特性,适时摸索出实用、适用的教学技术方案。

2.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教学观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弱势选择适合学生个体的优质教学方法。同时结合课程特点及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次开展班级教学,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长足的进步,培养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优秀。在课堂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因此职业教育教师要转换思路,变“主讲”为“主导”,以项目或任务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完成以知识应用为主的综合技能培养,并为学生创造一切可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主动推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正如孙子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级统帅的标志。一堂好的课,应以学生学好(有兴趣、能力有明显提高)作为主要标准进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传统课程中走出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提高兴趣,实现学与做的统一。

3.正解引导职业教育学生观在人才观上,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个体差异。职业院校学生在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上更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基至在不同的层面上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令人堪忧。对于这样的个体差异性,我们必须适时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学生观,适时引导,用赏识和良好的心态去对待每位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从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可塑之才,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都能成为最好的示范。

二、做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路

做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路,首先分析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重方案、轻实施;开例会、走过场;注重教师的考核评比、忽略教师的顶岗培训;通报学生的到课率,不管学生的学习力;强调技能培训、忽视素质养成;强调岗位、忽视发展(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顶岗实习、放羊失控。职业学校学生普遍起点低,不好学等。对于一连串的问题,专业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做好专业课程设计,上好每一堂课。怎样好上一堂课,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从有趣、有法、有用这“三有”着手。

1.有趣———趣而求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也是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突破点。在当前职业教育学生普遍厌学的情况下,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怎样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学做合一等都是很好的做法。

2.有法———事半功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倚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由此看出,让学生“会学”比“学会”重要得多。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就必将大大提高。

3.有用———受益终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关乎人的一生,习惯养成教育也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重要环节,贯穿职业教育始终。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准备、认真听讲、勤于动脑、勤于积累、善于表达、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和创新等,这些有用知识不但可以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将让学生受益终身。

三、优秀的课程设计检验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

在课程设计中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双师型”是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要求。[5]作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必须是专才(专业出身)、通才(懂专业、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和教学能力,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和激情,力争成为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职业岗位上不断学习、脚踏实地、坚持教书育人。

1.具有教育学知识职业教育教师应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应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去研究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上第一堂课就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营造传道授业解惑的融洽氛围,进一步了解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还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2.具备专业技能职业教育教师应是专业领域里的行家和专家,不但需要掌握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如对一个项目来说,职业教育教师首先要有工程思维能力,能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策划、操作、协调与管理等能力。也就是说要对项目的整个工艺流程都要掌握,并且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职业教育教师要具有教学结合实践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能出研究成果,有创新能力。

3.具有职业能力职业教育教师要懂“职业”。要了解和分析专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情况、掌握行业需求和人才市场需要、把握职业需求和岗位供求情况。还要具有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等基本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懂行业法律和规章制度。换句话说,职业教育教师要从行业中来,到行业中去。教师不与时俱进,不紧跟企业,照本宣科,课堂就会变得枯燥无味。

4.具有教学能力职业教育教师要懂“教育”。能根据不同专业、班级、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因材施教。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能发现学生的优势点和兴趣点,掌握初学者的基本认知规律,采取传授知识和叮嘱引导学习并进,让学生对专业充满信心和激情。职业教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5.具备师德修养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政治觉悟、社会道德和师德修养,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有高效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教育教师不但是工学教师,也应是研究教育学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体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教师教学不单是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其重点还是要让学生学有所成。教师要努力去备课,备课的重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形象的知识,即把知识结构用足够简单的形式描述、展示和表达出来。老师对待学生也是一样,不管学生的基础是好是差,也要教,不但要教,而且要想办法教好,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观的体现。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社区学院;荣誉教育;高职;拔尖人才

一、美国社区学院荣誉教育项目

1.美国教育体系

美国的教育体系整体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其中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为义务教育,共12年。高等教育也被称为中等后教育。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教育由各个州与地方政府负责,全国不设置统一的教育系统,州和地方政府负责各自职责内的教育运作。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象主要源自综合高中毕业生,其综合高中未设置专门的职业教育层次,而是将职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融合到综合高中整个阶段。初、高中学制各州虽不尽相同,但从高等教育的衔接关系来看,4年制的综合高中教育是与高等教育的2年制社区学院或职业技术学院衔接,除此以外的高中教育均衔接至4年制的社区学院或大学。

2.美国社区学院荣誉教育项目

(1)美国社区学院荣誉教育发展历程。美国全国高校荣誉理事会对荣誉教育定义是:通过各类课程或借助教学风格、教育目标等不同途径并经过各类的教育方式实现对能力卓越的优秀人才培养。基于高等教育背景下的荣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最终实现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美国的社区学院最初仅仅以提供职业课程、职业训练课程为主要目标,但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美国社区学院认识到基本的职业培训类课程已经不能够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以及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实际需求。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少量的2年制社区学院开始接触荣誉教育,80年代初荣誉教育项目在2年制学院中逐步大范围推广和实施。为实现荣誉教育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卓越学生学术水平,80年代开始,美国各州的高校与社区学院之间构建了2年制社区学院与4年制高校的转学计划,以鼓励卓越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

(2)美国社区学院荣誉教育的实施方式。荣誉教育学生的选拔,一般学院需要学生的gpa(grade point average)或以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act(american college test)考试成绩作为参考。除成绩因素外,其他一些因素也是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进入到荣誉教育中的主要参考:如体现学生书写能力的课程论文,在项目实施或职务担任过程中体现出的特定创造能力、导师的推荐信以及在面试、学习工作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学习热情和动机等。

美国各个州社区学院的荣誉教育,其实现和组织的方式多样,包括有荣誉项目、荣誉学院等不同形式。荣誉教育的课程也采取了课程内选择(in-course)和跨学科课程(interdisciplinary)学习等多种的实现方式。以课程内选择为例,其荣誉课程实现方式是以教学计划内的标准课程为参照,将之转换为荣誉课程。荣誉课程通过在原有的标准课程中进一步设置更多富有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讨论课题,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能力的内容,以最终实现学生学术严谨性、学术水平的提升。课程最终的实现形式则通过更多的阅读和讨论、独立学习或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更高的写作要求、更高层次的批评性思维拓展等多种形式展开。除课程内选择外,部分荣誉课程则在基于特定主题的基础上,以跨学科课程学习的方式来展开。比如内华达州的clark county社区学院,其荣誉课程覆盖计算机语言与软件、科幻、技术历史、技术价值和技术写作等多学科领域内的课程;田纳西州的motlow state社区学院的课程“美国文化缩影——阿巴拉契亚文化”是在将两门跨学科的荣誉课程序化后的形式实现。除上述方式外,荣誉课程往往也以通过对普通核心课程外围进行扩展,围绕特定讲座以开展研讨会、交流会的形式展开。

对于荣誉课程的标准和考核,美国社区学院以所在州的高等教育机构要求的标准作为参考,其质量也由州高等教育机构的qc部门负责。荣誉项目毕业的学生,其毕业最终的gpa最小累计需要达到3.25~3.5左右,并修满12个左右的学分,学分范围不仅涵盖学生参加并完成的荣誉课程,还包括完成在荣誉座谈会、文化或社会活动中涉及的相关任务的实现。不难看出,美国的荣誉教育依然是能力本位教育在拔尖人才实施过程中的体现。

(3)社区学院荣誉教育的现状和效果。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提供的2009年数据和nchc提供的2011年数据表明,美国高校共有6742所,其中社区学院3968所占总数的58.86%,其中约800多所社区学院已加入到荣誉教育项目中,占美国社区学院总数的20%左右。伴随着荣誉项目中发展和成功案例增加,近几年社区学院加入到荣誉项目数量逐步提升。经过荣誉教育的学生,其学术水平、个人分析能力及口语交际和写作、讨论水平、创造性思考方式、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均高于社区学院的普通学生,且其工作收入或进入4年制本科院校学习机会都较普通学生而言有着更大的空间。美国社区学院荣誉教育的实施,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和提升了其常规职业教育的基础,满足了美国国内多元化人才教育的需求;从教师角度看,随着与4年制大学合作的深入,社区学院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素质也相应得到了提升;从学院角度看,不仅吸引和留住了优秀的学生和教师,而且提升学院在社会中的声誉,最终实现学院教育质量整体的提升。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性拔尖人才现状分析

1.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理念尚未形成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案例。但由于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很多支撑的理论体系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故当前高职教育层次重点思考和探索的是如何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缺乏对研究和实践高职教育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问题的关注,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理念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

2.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及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斐然,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学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加强。但由于底子薄、适合教师素质提升的机制和体制尚在推进阶段,因此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适应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亟待加强培育,特别是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更需要明显提升。

3.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体制匮乏

因为缺少对高职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视,因此对于该类人才的培养缺少系统的思考与研究,相关培养机制和体制匮缺,导致缺少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方案。另外,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上,尚未构建形成合理的立交桥,缺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衔接的通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类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三、美国社区学院荣誉教育对我国高职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启示

美国社区学院教育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的荣誉教育有效实现了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对人才的选拔起到关键作用,达到高职院校学生、教师同步提升及学院、社会共赢局面,有效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借鉴荣誉教育的实施经验,对于解决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1.借鉴荣誉教育卓越人才培养观,构建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要实现这一战略,必须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这也正是高等教育的使命所在。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承担着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使命,开展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发挥高职教育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

(1)树立高职多元化人才培养全局观。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多元化人才培养思想体系为基础,建立高职院校多元化人才培养全局观。多元化人才培养是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进而展开因材施教以实现充分发展个性潜能的需求,只有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必要性,才能进一步树立高职院校在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上可以有所作为的正确认识,在意识层面达到高度统一。

(2)构建智力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的培育观。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过程是教育对个体的健全人格与个体全面素质的整体塑造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通过以目前课程教育为形式的智力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来完成,更需要通过在人文教育、素质教育方面加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培育来实现。借助人文素质教育的支撑,将人文知识提升到与技术知识同等的地位,最终达到二者高度融合的目标,使得育人层面从基本知识技能学习升华到个人素养全方面提升发展,通过贯彻和实施全面教育观以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全面协调发展。

(3)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育思想。纵观美国的荣誉教育培养体系,从荣誉学生的选拔、荣誉课程的选择、荣誉项目考核方式的选择,都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来开展。因此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环境建设中,需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处于主动学习状态的学生其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能在一个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得到极大的提升,进而确保创新意识得到极大的拓宽和增强。

(4)树立高职教育交叉学科培养体系意识。创新型拔尖人才是具有创造潜力的综合性人才,单一的学科学习模式不足以支持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工科类人才培养需要形象思维的课程培育体系支撑,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文类人才培养亦需要逻辑思维类的课程培养体系加以完善,构建高职教育交叉学科的培养体系可以使得创新性人才具备较宽的知识口径,以此为基础进而达到较深的专业素养。

2.借鉴荣誉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1)构建动态的创新拔尖人才选拔机制。根据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高职全院范围内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大范围的人才选拔考评,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工作压力承受能力、思维灵活性和想象力、创新精神和意识等方面以笔试、面试的方式进行考核,选拔综合能力优异、潜力较大、在某些技能方面有一定特长且具备培养潜力的学生组建专门班级,实行灵活的考评机制和淘汰机制,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工作。

(2)构建系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复合”。因此,在实施该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区域、行业发展,遴选优势专业,组建跨学科跨部门的专门机构负责并管理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研究、制订培养目标,协调并强化各部门责任意识,发挥整体优势,分阶段、有步骤开展试点工作。

(3)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培养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相关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需要上注重知识的前沿性、开放性和一定的研究性,既注重专业的实践能力训练又重视一定学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也注重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管理实践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加大人文知识传授力度,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小班化教学环境,实施跨学科交叉学习,培养创新人才的主动、全面学习观念,并制订完善和灵活的考核评估体系;制订适当的导师制度,由导师对拔尖学生的应用研究分析能力、人文素养等能力进行全面及时的跟踪、评估和指导。

3.借鉴荣誉教育卓越人才培养环境,推进教育资源整合

借鉴美国社会及各级政府在社区学院荣誉教育中参与力度和各类资源投入,对我国高职教育现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1)集中优秀教师资源。高职拔尖人才的培育首先依赖于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必要土壤。一方面可对现有专职教师制订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高职教师到企业一线提升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到本科院校进修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从企业聘用具备较高的素质、丰富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到学院作为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拔尖人才培养。

(2)集中优势教学资源。对高职院校内现有的教师工作室、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开发基地等资源进行整合,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创新型拔尖人才专用的开放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资料室,构建完善的设施环境和文化氛围。目前高职院校在各级大赛人才选拔、校企合作人才共育中已经探索出一定成功的经验,梳理上述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可为构建新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提供借鉴和参考。

(3)集中优良校外资源。构建政、行、校、企参与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大环境:地方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制订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和途径,加大各级政府和各级行业协会对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支持力度,从政府资金的投入、行业的制度扶持两个层面出发,为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所需的基地建设、师资建设、培养方案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进一步拓展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一线的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实践途径,通过技术攻关、管理提升等途径为企业攻克相关课题,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企业效益和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