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1:53
导语:在幼儿育儿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素质教育 生活化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育处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期,根据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内容可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因此,是一种全面的、启蒙性的教育。幼儿教育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使各领域的内容密切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与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从单纯注重智力开发转向对全面人格的培养相一致。
我国的幼儿教育无论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还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应试教育的痕迹,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相当一部分家长及教师比较重视幼儿知识学习与技能的培养,过分强调“学以致用”。幼儿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既不能重智轻全,也不能忽视对幼儿文化素质的培养。不能简单地将智力发展作为最重要的事情,还要重视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如情感、意志、品德、生存能力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幼儿教育,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树立新型的儿童观,着眼于儿童未来的生活
儿童观是一种以意识或潜意识的形式存在,它能够深刻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的内在认识,所以树立积极的儿童观是幼儿教师自我矫正自身教育行为的前提条件。科学的幼儿教育应从生命的活力出发去追求精神创造,以这样的教育理念去观察儿童时,我们就会发现传统儿童观的许多不足之处,从而能够建立科学的儿童观。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儿童观就是以幼儿为本的新型的儿童观,即关注幼儿,尊重幼儿,赏识幼儿,发展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要尊重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完整的个体、正在发展中的个体,人人都有成功的潜能。尽管他们还不成熟、不完善,但他们对现在拥有权利,教育者有义务培养他们成为学会合作、具有平衡人格的和谐的个人。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当学习的主人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育活动要选择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方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首先,幼儿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幼儿,包括他们的性格、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只有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幼儿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并力争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宰者。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日常的学习、活动、生活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兴趣的多样性,尽量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允许并鼓励幼儿通过自身的尝试去学习各种事物,解决各种问题,积累各种经验,提高各种能力。
另外,幼儿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既要重视研究幼儿的共性,又要重视研究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教学中尤其应注意那些各方面表现一般、甚至是表现不令人满意的幼儿,要特别注意关怀、培养,免于被人冷落、被人训斥、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全体幼儿都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与提高。
三、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儿童的发展受家庭、幼儿园、社区三大环境的影响,而家庭的影响更大,因此,幼儿园比之于中小学更需要与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要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幼儿教师必须做好家长工作,应建立家园联系手册,在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幼儿学习规律、幼儿常见问题的教育方法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教育理论上的指导,使幼儿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与家长沟通,相互学习,并帮助家长端正教育观念,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内涵,掌握科学育儿知识,提高家教能力,为幼儿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健全幼儿的人格特性
一般认为,非智力因素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构成。教师要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平等对待,合理安排,重视对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重视对幼儿情绪的培养,丰富幼儿的生活,组织好幼儿的活动,帮助他们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为此,就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欢乐、团结的生活环境和情绪气氛。幼儿的性格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来培养,在集体活动中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关心集体的性格特征,还能培养他们的诚实、助人、团结协作、自信心、荣誉感、责任感等优良性格特征。
如今,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缺乏一个“儿童群体”环境,这个群体对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利用幼儿园良好的儿童群体这一有利环境,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的条件,安排一定的时间空间,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提供注重过程的活动和游戏,鼓励幼儿与同年龄和不同年龄的幼儿交往。让幼儿在交往中学会合作、谦让,逐渐修正行为,分清是非,完善性格,适应环境,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要适时培养幼儿的毅力,在活动和游戏中延长幼儿对操作活动的专注时间。当幼儿遇到困难、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应及时指导,使幼儿重新兴趣盎然地投入活动,从而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五、淡化特长教育和功利色彩,还儿童一片蓝天
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教育资源的占有和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儿童成了家长和学校支配的工具。许多家长并不懂得孩子的兴趣所在,只是觉得多多益善,或一旦发现孩子过早地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和特长时,不惜重金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特长班,使其接受所谓的正规训练,企盼着早日成名成家。其实,幼儿时期的兴趣往往是自发的,而且常常是游移不定的,只有巧妙地引导才能使其健康地发展。而那种剥夺了幼儿其他一切活动的所谓正规训练,只能使孩子萌芽状态的兴趣过早地枯萎,这种教育与其说是给孩子铺路,不如说是给孩子筑墙。我们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要“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但是,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在家庭育儿上出现重智育轻体育、重保育轻锻炼的现象,再加上多数家庭住在新高楼,独门独户,因此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很少,普遍缺乏锻炼。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常常偏重有形的、使用运动器械的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而运动质量却不高,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存在认识上的不同:有的认为户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大,教师不好组织;有的认为体育活动容易出事故,还是少开展为宜。由此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或停留在计划上,而真正的实际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却得不到保证。因此,为了确保幼儿有充足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不断优化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真正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我们在组织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时就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以幼儿发展目标为核心,将幼儿园的各种教育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富于创造性的学习和合作学习,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强调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兴趣、需要和自身发展的特点。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手段,克服过去教育工作中重内容出发,忽视教育目的的现象。
2. 发展性原则 幼儿体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发展不仅体现为幼儿知识、技能的增长,更体现在幼儿的心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幼儿的发展规律既遵循一般的规律,又体现着个体的差异。为此,幼儿园对幼儿体育活动的指导必须把着眼点放在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上。从观察、研究幼儿入手,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根据每个幼儿发展的不同特点,因人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3.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幼儿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对幼儿进行户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应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计划、组织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引导幼儿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观察、指导幼儿,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没有幼儿的主动参与,任何教育难以获得良好效果。因此,要尊重幼儿兴趣与需要、注意、激发幼儿的内部动机,调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幼儿发展需要和幼儿主动性的倾向,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出现新的“儿童中心”,消弱教师作用的现象。
幼儿时期的艺术教育能够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不能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多的培养幼儿的情感以及自我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并且成长为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
一、为什么要提高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素质
文化艺术类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能够为孩子一生的艺术修养及情感、价值观奠定基础。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的素质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艺术素养较高,那么就能够通过唱歌和跳舞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并且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相反,如果幼儿教师的素质达不到要求,或者本身的能力不够,就会导致教学气氛变得很沉闷,不能够引起孩子对艺术的兴趣,甚至会打击到孩子的积极性,所以幼儿教师需要切实提高自己的艺术教育素质。
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素质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了知识素养、教学技巧、能力等,也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情感、价值观等等。教师只有切实的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教育素质,并且把艺术教育落到了实处,才能够胜任幼儿教师这个重要的责任,并且真正的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二、目前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素质现状
(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很低
很多的幼儿教师基础知识很差,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对孩子进行引导,还有的幼儿园聘请来的幼儿教师根本没有任何的艺术特长,甚至还有幼儿教师是根本不是专业出身,缺乏一定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影响了当前幼儿教师艺术素养的整体水平。
(二)教师的经验不够
如今,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和目标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甚至对幼儿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有一定的素质、本文由收集整理能力和经验,但很多幼儿教师都很年轻,显得经验不足,不知道如何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艺术教育环境,甚至不知道幼儿艺术教育该怎样进行。
(三)教学方法模式化
一些幼儿教师没有全面的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不但艺术综合素质偏低,教学的方法也是模式化,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很多幼儿教师都把艺术教育当成了机械式的技能训练,忽略了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积极体验和基本的艺术鉴赏力。作为教师,应当更加注重课程发展和实施的多元化与自主性。
三、幼儿教师怎样提高自身的艺术教育素质
(一)练好基本功
幼儿教师的基本功包括了唱、奏、跳等几项,只有掌握了这几项基本功,才能够提升教育的效果,因为教师在课堂上教孩子唱歌、跳舞,所以唱歌时要自然、朴实、优美,跳舞时动作要准确,要能把握住音乐的主要特征和结构,演奏乐器时要熟练,富有感染力。另外,教师还要多多注重伴奏能力的训练,写好一手粉笔字,讲好一口普通话、做好教学前的准备,等等。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孩子的身心特点,这样才能够更好进行教学。
(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良好的艺术欣赏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它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以及文化修养,幼儿教师既需要了解美术和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背景等,又需要把握艺术作品的内在结构。另外,幼儿教师还必须对音乐和美术作品有一定的赏析和鉴别能力,对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儿童选择合适的艺术作品,再利用艺术作品来教育儿童,以便感染孩子,并且对他们进行熏陶和培养。也因此,幼儿教师要随时的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三)提高自己的音乐教学能力
幼儿教师不单要有唱、跳、弹的能力,还有有真挚的情感和艺术感染力,这样才能够感染孩子。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需要教师要提高自己的音乐教学能力,因为这会直接的影响到幼儿音乐教育的质量,比如在音乐鉴赏这方面,教师如果具备比较良好的音乐素养及艺术鉴别能力,就能够将艺术作品里的教育潜力转化为孩子发展的动力,让孩子在好的音乐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幼儿教师如果不及时的充电学习,就不能够跟上教育的步伐。因此,教师要参加培训和学习,积极的拓展音乐教学渠道,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还要多与其它的教师交流、探讨、互相学习。另外,教师个人也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五)树立正确的幼儿艺术教育理念
幼儿教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的目的及意义。幼儿艺术教育不是传递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孩子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并且为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幼儿艺术教育也应该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他们对艺术表现出一种热情和兴趣,教师应该加以培养,让孩子们勇于展现自己。
关键词: 幼儿英语 英语教学 教师综合素质
近年来,随着全民学习英语热情的不断高涨,幼儿园开展英语教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办了幼儿英语课程,但是各园英语教学的师资状况良莠不齐,根据其师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英语专业毕业的专业英语教师、外籍教师和幼教专业毕业的非专业英语教师。三者相比,第一种的优点是英语基础知识扎实、语音规范标准,能给幼儿提供良好的语音示范,而缺点是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学习特点等幼教专业方面的知识,常常会出现选择不恰当的内容、方法、难易程度等问题;第二种的优点是发音地道,能够提供更真实的语言习得环境,教学方法夸张灵活,课堂气氛活跃,但存在不了解国情、方法和内容的选择过于西化等不足;最后一种虽然熟悉掌握幼教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但由于自身英语底子薄弱,往往会出现误导幼儿错误发音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英语的教学质量提出“五个要素,一个公式”,五个要素是:国家外语政策、学生来源与素质、教材质量、学习环境与条件及素质。前四项是可变因素,第五项是决定因素。一个公式是: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社会环境(4分)+教学方法(3分)]*教师。括号里四者相加是10分,而教师的分值越高,成绩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由此可见,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那么,具备哪些素质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呢?笔者拟从幼儿学习英语及幼儿英语教学的特点入手探讨幼儿英语教师应具备哪些综合素质。
一、幼儿学习英语的特点
三到六岁的幼儿正处于语言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期。从生理上来说,此时他们的发音器官还处于发育期,口型、舌形还没有形成习惯性定势,从心理学上分析,幼儿学习英语有如下特点。
1.直觉学习
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是一种直接理解,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及对表象的联想,具有直观形象性。这种思维特点使得幼儿学习语言无法脱离具体实物、动作和情境等,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直观动作、丰富的表情或具体的情景理解和表达语言的。例如,他们在学习理解和表达“pear”时,通常直接把这个单词的发音与实物或者图片联系起来记忆,而不像成人那样通过母语思维后再转化成这个单词。
2.自然习得
语言学研究表明,人类在幼年时期学会一种语言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不自觉地掌握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第二语言的获得主要是在自然环境中无意识习得的。幼儿学习英语时是以习得为主的,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正在学习一门语言,会主动理解和表达言语的目的在于与他人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他们不琢磨语言是什么,关心的是语言的作用,即如何使用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
3.存在沉默期
母语的习得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最先学会的是“听话“,然后才学会说话、阅读和书写。英国教学法专家Palmer认为:“幼儿只有经过一个酝酿阶段以后才会说本族语。”在这个沉默期内,外界的语言输入在儿童的头脑中逐渐积累、形成潜意识,然后逐步唤醒大脑中的语言信息,这是儿童语言运用(理解和表达)的准备阶段。当这种准备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外界交际环境的作用下,儿童才开始理解和说出大量的话语。由此可见,儿童听话能力远远超过说话能力,说的能力来源于听的能力,说的技能受到听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语言学习沉默期主要表现在:从听懂第一句话到会说第一句话有一个时间间隔;从听懂一句话到会说这句话也有一个时间间隔,后者在幼儿学习第二语言时表现得尤其明显,幼儿在学习母语时所表现出来的沉默期相对较长,学习第二语言时的沉默期相对较短。
4.较少受母语干扰
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成人学习的第二语言与母语分别储存在大脑的两个不同区域,这就使得成人对学习的内容首先需要经过母语的间接思考才能转化成英语。儿童早期习得的第二语言和母语几乎储存在大脑的同一区域,因此,幼儿学习第二语言比较容易不通过“母语媒介”而直接建立起英语单词和形象之间的联系,一旦掌握了某些英语单词和句子后,就可以开始用英语思维,并进行表达。
5.心理具有可塑性
幼儿心理可塑性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只要老师或家长适当地引导,幼儿就很容易对英语产生兴趣。幼儿的自我表现欲强烈,敢于大胆地用英语表达思想,不怕出错、不怕在众人面前丢面子,但幼儿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培养兴趣,更容易失去兴趣,英语单词记得快,忘得也快。遇到挫折或失败或遇到枯燥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
二、幼儿英语教学的特点
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应兼顾幼儿园活动与英语学习活动的双重性,具体说来,其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树立正确的赏识观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安全需要外,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即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赏识。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和赞赏。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说,赏识就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态,而受教育者的心态往往是在教育者心态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我们应始终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始终在“我能行”、“我最棒”的良好心态中走向成功。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案例,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到一所普通学校调研,一位老师问他“先生,您能不能挑出班上智力超常的学生?”“当然可以”然后用手在学生中指点起来:“你、你、你……”。一年以后专家再次来访学校,问起那几个孩子的情况,老师说:“好极了,原来是普通的学生经您一点,一个个全变了,这是为什么?”“那是因为这些孩子受到了同学们的羡慕,老师的关怀,家长的夸奖,得到了自信,促进了智力水平的飞速发展。”这个真实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给予孩子自信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予孩子及时而适当的肯定和赞赏,这样会使孩子们心灵更加舒展,更加自信。只有树立正确的赏识观,才能使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赏识教育,才能透过一些现象抓住赏识教育的本质,促进孩子更加健康地发展。
二、用赏识的目光去注视孩子
1、以公正的态度赏识孩子
《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也就是说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幼儿。孩子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赞赏。教师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一个抚摸就如同一场春雨,赋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如果老师把欣赏的目光、成功的机会只投向个别能力强、聪明可爱的孩子身上,那么作为“陪衬品”的其他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受到重创,他们和老师的情感也会随之淡化。为此我们老师要以公正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孩子,给每个孩子提供表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2、以发现的目光赏识孩子
《纲要》(试行)指出发展性原则,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要使孩子的潜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就要以发现“美”的目光去捕捉、欣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去赞美,去挖掘他们身上微小的的闪光点,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不是孩子缺少优点,只是缺少发现。
3、以宽广的胸襟赏识孩子
要宽容幼儿的过错,允许幼儿尝试错误,允许幼儿宣泄情绪,允许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自制力十分有限的幼儿而言,有缺点、有过失是在所难免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要看到孩子的可爱之处,还要接纳孩子的不足。班上会有幼儿向老师告状,说有人把自然角里的葱拔起来了,原来他是想知道葱的根长的什么样的;老师刚刚拖干净的地板被踩上了无数的小脚印,因为他发现了脚印的秘密;一个新买来的电动小狗被孩子拆了个粉碎,是因为他想知道里面的结构……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好奇的脸,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没有对他们枉加批评——也许老师的一句话就会抹杀孩子求知的欲望。
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也许会有许多过失,如果我们以宽容的胸怀容纳、欣赏和支持他们,会增强他们探索的兴趣与自信。教师宽容的态度和欣赏的微笑,远比我们严肃的批评教育更有用。
三、让孩子在自我赏识中树立自信
孩子要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自信是必备的一种心理素质。自尊、自信是孩子的无形生命之根,是孩子精神世界的支架。自信就是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和挫折都坚信自己行、自己能成功。因而就能勇敢地面对,挖掘自己的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应对。从小培养孩子的自赏能力有助于自信心的形成。如在班中开展主题活动“特别的我”,每个孩子介绍自己的爱好、个性、喜欢的颜色、长大后的理想等,并请孩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制成一本图书《特别的我》。小朋友之间互相介绍,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认识自我,欣赏自我、展现自我。这次活动会使孩子觉得特别自豪,逐渐形成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还可以开展“我的本领大”“我长大了”“我能行”等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多彩的活动中,体验自我价值,形成自信。
四、家园同步共同实施赏识教育
家庭教育必须与幼儿园形成合力,家园同步开展赏识教育能使效果事半功倍。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家长聚在一起总是把彼此的孩子进行比较,并会因自己孩子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感到愧疚。因此我通过家教专栏、个别交流、家访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赏识教育。我在家长园地中开办“夸宝宝信箱”,请家长把孩子的进步以书信的形式写给我,我再把信读给全班小朋友听,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自己的赞赏。同时也要帮助家长正确理解赏识教育。
1调整教学内容比重
为突出和强化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提高其技能的整体水平,调整部分技能课程教学内容所占比重。如:教师口语课程应在一般交际口语表达基本技能中,增大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最实用的表达技能——讲故事和儿歌朗诵的课程比重。压缩不同文体朗读和即兴演讲、辩论、普通话说话的专章专节课程内容,只在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授课中简单介绍。舞蹈、美术、声乐、钢琴等课程应根据学习程度的不同侧重对个别学生的技能训练。
2改革技能考试方法
2.1增加阶段性考核
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课(包括学前教育专业专(本)科声乐、舞蹈、钢琴、美术、教师口语、书法、信息技术、视唱练耳的考核分别在每学期第1、5、10、17教学周,以假期作业、阶段性考试、期中考试的形式进行3次阶段性评价和1次终结性评价,其评价比例分别10%、10%、20%、60%。以此让学生验证每阶段所学,明晰自身的技能水平。
2.2教学和考试分开
根据实际情况抽取学前专业技能课程,在期末考试工作中将不再由任课教师作为唯一的考核人,而是外请两位或多位该课程领域的专家参与到考试中。专家将以考核标准为依据,让学生从训练内容中随机抽取题目进行面试考试,以检验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增加考核的公平性。
3挖潜学生课下时间
向早晚自习要时间。把学生的声乐、钢琴、舞蹈的课下训练用早晚自习的时间安排成表,由高年级学生干部和管理员负责监督,由任课教师负责布置训练任务的方法,督促学生自主训练。向假期要时间。统筹规定每学期由哪些技能课任课教师布置假期作业,并在下学期开学由任课教师进行考核,学生的表现以10%的比重计入该生本学期总成绩。
4制定训练及考核方案
为解决技能课任课教师授课内容不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制定信息技术、课件制作、口语、礼仪、书法、美术、体操、钢琴、舞蹈、声乐、说课、边弹边唱等20余门课程的训练及考核方案。各科任课教师在每学期都制定出明确的训练内容及考核标准,为学生明确在各阶段如何训练及教师衡量学生各阶段水平都起到标尺的作用。
5调整课程计划
综合以上改革措施,结合学前课程技能训练及考核方案,进行课程计划的调整:
5.1开课时间
面对因学前教育市场师资紧缺,学生在第五学期教育见习期间就被幼儿园留用,但一些课程还没有学完的情况,将原本开设在第五学期的教法类课程调整为第四学期开课。为满足课程结构均衡需要,将教法类课程先导课提前开设。如: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由第三学期改为第二学期开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由第四学期改为第三学期开课。
5.2拆分、压缩部分课程
为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学时、学分的要求,对一些课程进行拆分和压缩。如:拆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在新生入学教育时以讲座的形式开设对校史、校训等内容的理解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内容。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在第三学期进行。压缩精简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内容,强化训练信息技术技能的操作技能,以增强学生对于现代化教学技能的应用。
6加强教师管理
为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要从教师自身和学校考核两个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6.1努力提升教师自身业务水平
任课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学校创造一定的条件,积极鼓励本专业教师利用课下时间完成三项内容的听课任务:到学校相关学科听课,以尽快达到高校课堂教学水平;到同类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听课,以尽快掌握行业内培养特质;到优质幼儿园听课,以尽快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通过完成三项听课任务的办法,以期在短时间内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要求。
6.2出台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办法
一、语言习得的脑机制研究
1.言语加工的脑区定位
大脑皮层是实施脑的高级功能的中枢,语言活动具有复杂的脑机制,与大脑不同部位的功能密切相关。在传统理论中,言语被分为听、说、读、写等表达系统,与之相关的功能区分为言语表达中枢(布洛卡区)、言语感受中枢(包括左半球颞上回、颞叶后部以及顶叶)、言语阅读中枢(角回)和言语书写中枢(左半球额中回后部)[2]。
但是近期的非侵入性神经成像技术研究发现,言语加工的皮层表征系统应该被划分为语音系统、语义系统和语法系统,而不是传统理论中的听、说、读、写等表达系统。与语音系统相关的脑区包括左侧颞上回、额下回、缘上回等区域;与语义系统相关的脑区包括颞叶、额叶等区域;与语法系统有关的脑区包括布洛卡区等外侧裂周区以及一些子成分[3]。这些关于言语加工的脑区定位研究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语言的获得与学习提供了基础。
2.语言学习与大脑可塑性研究
脑和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均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所谓脑的可塑性,即脑可以被环境或经验所修饰,具有在外界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下不断塑造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4]。脑损伤患者脑功能在某种程度上的恢复为研究大脑可塑性提供了实验依据。例如,Vargha﹣Khadem等人(1997)的研究发现,在儿童期切除负责语言加工的左半球后,病人仍然具有获得语言的能力。Müller等人(1999)的研究发现,左半球受损伤较早的患者会出现右半球优势[5]。这些研究表明大脑右半球功能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得以重新塑造,使原本不负责语言加工的脑区具有新的功能。
关于学习与训练的研究也发现,经过一定的语言训练后,与语言相关的大脑皮层的活动会发生变化。例如,一项采用ERP技术对学习人工语言时大脑活动特点的研究发现,由于学习后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大脑皮层活动程度减弱,从而引起了脑电波幅的下降[6]。Wang等人(2003)进行的fMRI研究发现,在进行新语言加工时比母语的脑区激活更大,或者会出现新的功能区[7]。这些研究均表明神经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学习经验的影响而得到重塑。
此外,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脑的可塑性并不一样。在大脑发育的敏感期,其可塑性最强,此时进行教育和干预的话,大脑皮层会体现出比较强的重组或补偿效应。但是在大脑发育成熟之后,大脑结构和功能并非不再发生变化,仍然可以通过学习得到塑造,因此在重视早期语言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时段的语言教育。
二、第二语言学习的脑机制研究
1. 双语脑机制的异同
早期关于第二语言学习的脑机制研究,主要是针对脑损伤的双语病人进行的。研究者发现大脑的损伤可能会削弱一种语言功能,但另一种语言功能却不受影响。由此推论,不同的语言在大脑中是独立存储的,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应不同的脑区,母语与第二语言可能具有不同的加工机制,由第二语言学习所引起的功能改变区域与母语也是不同的。例如,Aglioti等(1993)的研究发现,一位右利手双语病人左侧的基础神经中枢受损,但左侧皮层没有受损,导致其母语受到严重的削弱,但是第二语言却没有受到太大损伤。Gomez等(1995)的研究发现,一位右利手双语病人左脑外侧裂动静脉连接处发生畸形,导致两种语言均有轻微的命名障碍。在手术切除这个区域后,其母语产生了新的障碍,但是对第二语言却没有影响[8]。
但是,近年来运用最新的脑成像技术对正常被试者进行的研究发现,两种语言的加工过程是多个脑区协同活动的,两种语言激活的脑区既有重叠又有分离。例如,一项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中英文双语者加工中文时激活的脑区在加工英文时并没有被激活[9]。另一项研究发现,在完成两种语言的动词产生任务时,母语和第二语言激活了相同的区域[10]。
2.第二语言习得年龄的脑机制研究
双语脑机制的一些研究发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年龄效应。年龄较小者学习第二语言,大脑左半球会更多地参与语言的加工,但是第二语言学习开始得越晚,大脑右半球参与语言的加工越多[11]。Mechelli等(2004)的研究还发现,与单语者相比,双语者左侧顶下皮层的灰质密度较大;早期双语者的灰质密度增大更为显著;第二语言运用越熟练,习得年龄越小,该区域的灰质密度越大[12]。这种年龄效应可以从大脑的可塑性来解释。大脑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趋于成熟,其可塑性程度则逐渐降低。由于早期大脑的可塑性强,第二语言与母语的学习可能具有相同的神经组织结构,而在青春期以后语言区的可塑性降低,大脑可能使用或发展与母语不同的神经组织来负责第二语言的学习,因此晚期开始第二语言学习的效率相对较低。
但是对于第二语言学习是否存在敏感期的看法并不一致。早期的行为研究发现,较早开始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语音和语法的掌握好于晚期学习者。例如,Asher等人(1969)针对美国移民进行的语音方面的研究发现,早期到达美国的移民发音更接近于美国人[13]。但是Michael等(1998)进行的fMRI研究发现,不同开始时间的学习者在词汇产生任务中表现出相似的激活模式[14]。Weber﹣Fox等(1996)进行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句法判断任务上存在脑电波活动的差异,但是语义判断任务上却不存在差异[15]。这说明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而言,大脑的活动机制不同,其敏感期也不同。儿童的敏感期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语音和语法方面,而词汇和语义学习的敏感期可能在其他时间,成人在词汇学习方面更具优势。
三、脑机制研究对幼儿第二语言学习的启示
1.幼儿是否具备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
研究者利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实验方法,证明了婴儿早期就具有辨别多种语音的能力。例如,在耳机中播放一种语音材料,使用仪器监控婴儿吮吸奶嘴的情况,这时婴儿会逐渐适应这种语音,其吮吸奶嘴的频率趋于稳定;当耳机中的语音材料发生变化时,婴儿吮吸奶嘴的频率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婴儿能够分辨出前一种语音与后一种语音的区别,即对语音的听辨和区别能力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形成了。Cheour等人(1998)进行的ERP研究发现,6~12个月的婴儿辨别母语和非母语元音变化的反应是不同的,同样的结果也发生在7~11个月的婴儿辨别母语与非母语辅音变化的反应上[16]。由此可推知,幼儿已经能够通过仔细听来区别,甚至掌握除母语以外的其他语音,从而具备学习第二语言,甚至更多语言的能力。
2.幼儿期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是否更高效
虽然研究显示幼儿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但是幼儿学习第二语言比成人是否更高效?研究者已经从多种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勒纳伯格首先针对第一语言习得提出了“关键期理论”,他认为人类具有自动性语言习得认知结构,该结构的功能在青春期人脑单侧化完成时就终止了,因此一定要在大脑单侧化的“关键期”获取语言。随后的研究者对第二语言习得是否存在关键期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Selinker(1972)认为第二语言习得过了关键期很少能达到完全成功,这种现象叫做“僵化”[17]。Ellis(1994)进一步指出,年龄是导致“僵化”的原因之一,大脑在到达一定年龄后可塑性逐渐降低,某些语言特征就无法掌握了[18]。根据大脑的可塑性研究,幼儿期既是神经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如果此时为幼儿提供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随着言语刺激的不断积累,幼儿正在发育的大脑就会自动发展最有效的神经语言网络,不需要再重新构建一个新的言语处理系统,而能够在母语的言语处理系统支持下更省力地学习新语言,因此其学习效率和能力都要高于学习开始较晚的第二语言学习者。
3.幼儿学习第二语言选择什么学习内容更合适
在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内容选择上,应充分认识并利用幼儿学习语言的年龄优势。根据第二语言习得年龄的脑机制研究,不同的语言成分在大脑皮层中表征的发展受到脑发育进程的约束,其习得机制也存在着差异。其中语音受到年龄的影响最大,习得第二语言的年龄越早发音越好;语法的敏感期年龄比语音晚,但是比语义更容易受到年龄的影响,因此,幼儿在掌握语音、语法方面具有年龄优势,但是词汇学习方面并不具备优势。由此可见,对幼儿期的第二语言学习而言,最重要的并非词汇的学习,而是语音和语法的把握。在词汇方面,让幼儿学习一些与自己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符合其认知水平的简单词汇即可,如水果、食物、动物、颜色、数字等,而超出幼儿认知水平的词汇记忆对其是无意义的。对于语音、语感和语法的培养方面,则应该在幼儿较好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为其提供准确的语音输入,并创造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播放朗朗上口的歌曲童谣、生动活泼的英语动画片等,使幼儿能够接受大量正确的语言输入,在无意识的模仿中即可掌握语音和简单的语法规则。
4.幼儿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
在适当的时机,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第二语言,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根据前文提到的言语加工的脑区定位研究可知,不同任务所使用的大脑区域是不同的,因此在幼儿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时应提供多种形式、多通道的语言刺激,如通过画面、声音、触摸、运动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将看、听、说、游戏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不仅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够促进幼儿的大脑发育。另外,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领域中经典的主动学习动物实验发现,主动学习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因此在帮助幼儿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通过提供各种资源,设计不同的学习形式,引导幼儿主动理解学习内容,才是幼儿学习第二语言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Kennedy D.&Norman C. Questions: What Don’t We Know?[J]. Science, 2005(309): 78-102.
[2]卢英俊,施莹.发展认知神经科学视野中的学前第二语言教学[J].幼儿教育,2006(9).
[3][12]李妍妍,丁国盛.言语学习引起的脑功能和结构变化[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09-415.
[4]杨雄里.脑科学和素质教育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1-10.
[5]郭瑞芳,彭聃龄.脑可塑性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8(2): 409-411.
[6]McCandliss, B.D.,Posner, M.I.&Givón, T.Brain Plasticity in Learning Visual Words[J].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7(33): 88-110.
[7]Wang, Y., Joan, A. S., Allard, J. et al. fMRI Evidence for Cortical Modification During Learning of Mandarin Lexical Tone[J].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03,15(7):1019-1027.
[8]董奇,薛贵.双语脑机制的几个重要问题及其当前研究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9]Pu, Y, et al. The Temporal Response of Left Frontal Lobe During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 Generation by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An Eventˉrelated fMRI Study[J]. Neuroimage, 2000:267.
[10]Klein, D, et al. Cerebral Organization Of Bilinguals: A PET Study of ChineseˉEnglish Verb Generation[J]. NeuroReport, 1999, 10(13): 2841-2846.
[11]Wuillemin, D., Richardson, B. & Lynch, J. Right Hemisphere Involvement in Processing Later Learned Languages in Multilinguals[J]. Brain and Language, 1994, 46(4): 620-636.
[13]Asher, J. J.& Garcia,R. The Optimal Age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69, 53(5): 334-341.
[14]Michael, W. L. et al. Mandarin and English Single Word Processing Studied with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999, 19(8): 3050-3056.
[15]WeberˉFox,C.&Neville, H. J. Maturational Constraints on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s for Language Processing: ERP and Behavioral Evidence in Bilingual Speakers[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1996,8(3): 231-256.
[16]Cheour, M., Ceponiene, R., Lehtokoski, A. et 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ˉspecific Phoneme Representations in the Infant Brain[J]. Nature Neuroscience, 1998, (1):351-353.
[17]Selinker, L. 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10):209-231.
关键词:高职;幼教专业;儿歌教学;教学模式
高职的课程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在校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采用了工作流程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项目考核过程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等教学模式。
一、理论教授――通过教师集中讲授为主,引导学生了解儿歌的特点与分类
儿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涵盖了丰富的理论要点,通过教师的集中讲授,使学生充分有效地把握这些基础知识。具体做法包括:以指导朗读为主,辅之以设问、讲解,从中让学生着重认识儿歌“押韵”“分行排列”的特点,理解这正是儿歌朗朗上口有节奏的原因;在学生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背诵,理解儿歌选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内在联系;此外,指导学生从儿歌的八个方面即“题材新、构思巧、容量少、用语浅、童趣浓、想象丰、形式多、韵律美”进行赏析―品析作品的题材、主题、情节、形象、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法方面的特点,并选择有价值、适宜的儿歌作品进行“仿”“借”“改”“配”。利用这些方式,引导学生在案例赏析中积累儿歌的基础知识。
二、案例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与作品赏析,开拓学生视野,把握儿歌的美学特质
儿歌的学习是体验性学习,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抽象的单一的教师讲解并不是最佳的教学方式,只有将知识巧妙地揉入视听媒体中,并辅以教师启发式的语言引导,才能够从最开始就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三、小组讨论――任务导向、小组合作,对各小组收集到的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剖析
这一环节主要以两个学习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
任务一:阅读经典作品,剖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体会作品的特点、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是这一实训项目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延续情境性教学方式,经典儿歌作品本身的美学特质会因为现代的音画背景而凸显其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从而从最深处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其爱上儿歌,并深深萌发创编儿歌的想法,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以鼓励和适当引导,学生对于儿歌作品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入。
任务二:将“欣赏教学”与“创作教学”同步进行,在“赏”“画”“说”的启发下,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作”“演”“教”,其中尤以“创作”最为关键。通过“仿”“借”“改”“配”这四种辅方法进行创作。
四、方案设计――尝试活动设计,指导学生把握儿歌教学涉及要点
鼓励学生尝试自主设计一个儿歌教学活动,并考虑这样几个问题:儿歌主题如何选择?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和实施的具体环节设计有哪些?教学活动如何延伸拓展?教学活动如何结束?此后,指导各小组共同修订活动设计方案:鼓励学生对每个小组的活动设计进行评案,在评价过程中明确单元主题活动设计的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评价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拨与理论提升。
五、作品展示――以展示和竞赛为途径,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所读、所感、所思、所想
对学生作品进行收集和整理,开展“优秀儿歌作品”评比“现场命题儿歌竞赛”“优秀创作者精品作品展”等活动,学生看着自己的儿歌作品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都充满了欣喜,同时发挥课内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将自己学习到的、感悟到的,所读、所感、所思、所想,向全班同学汇报、分享,做到资源共享。
六、模拟课堂――组织学生教学模拟,丰富教学实践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最终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教学的能力是最关键的,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如讲演儿歌、创编儿歌、自制儿歌绘本、进行儿歌教学设计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课堂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教学实践,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儿童;应然;实然;幼儿教学
教育是的宗旨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应该从受教者的角度出发。幼儿教育是为将来的学习和能力打基础的,是以幼儿能得到优秀发展为目标的,所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注重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开发幼儿的潜能,是幼儿教学应该追求的。现在幼儿园的教学改革还不完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幼儿教育如何从“实然”转变为“应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应然”和“实然”的概念
(一)“应然”
是指幼儿教育中实际应该达到的状态,是以幼儿幸福为目标的。幼儿的幸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有的幸福:就是要让幼儿觉得自己的学习是幸福的,每天的生活都是开心的。一方面是将来的幸福:这方面需要老师时刻关注幼儿,培养幼儿的能力,为幼儿日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使他们以后有建立幸福的能力。
(二)“实然”
是指现在实际的教育现象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是有差距的,制度化的教育使幼儿所学到的知识都是没有结合实际生活的,书本都是以大人的角度出发的,缺少对幼儿的生活认知,缺少灵活性和实用性。
二、幼儿教育中应然与实然的差异
(一)幼儿教育宗旨的不同
虽然很多老师都清楚教学应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大大的提高效率。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很多老师还是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既按照课本老师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是责任和负担,并没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怎样有幸福可言呢。
(二)教学模式的不同
每个年纪都有属于自己的这个年纪特有的思维模式,幼儿也是,他们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和成人的不同,有属于自己特色的见解,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应该按照幼儿的角度来讲解知识点。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多数只是根据书本来讲解,没有考虑到幼儿。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幼儿感到学习是件任务,是很压抑的事情,很难有快乐可言。既达不到教学的目标,也会导致幼儿感觉生活在不幸福的环境中,对幼儿的性格养成很不利,要格外注意幼儿性格的正确发展。
三、“实然”转变为“应然”的应用策略
(一)课堂内容贴近生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是以理论为重点的。虽然也会讲解一些生活知识,但是没有很强的实用性,这就导致了幼儿教育与幼儿的生活不相干,教育离生活世界越来越远,使得幼儿无法得到应有的童年生活。让幼儿从书本上认识周边的生活环境和常见的事物并不是很难的事情,难的是让幼儿真正能把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并能够与实践相结合。要把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结合起来,这就需要课堂的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幼儿的思想世界,又要满足幼儿的生活世界。思想世界上,要有让幼儿充满好奇、遐想和积极向上的活动;生活世界上,通过引导,让幼儿自身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思想世界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世界,使其享受生活,享受生命。
(二)教育注重引导,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创造力
现在的幼儿教育有些古板,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这样的教学模式会给幼儿思想和生活带来巨大压力。压力过大就会导致幼儿缺少创造力。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让他们自主进行创造的过程,通过引导,让他们生活和思想世界不断丰富,慢慢融入整个社会体系,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其人生价值,幼儿的教育就是尊重其自主的创造力,并加以引导其去做有意义的活动。而对于幼儿来说有意义的活动的方式就是进行游戏,游戏不但可以开发智力,强化其创造力,还可以使其身体,思想,情感,认知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三)教育需要为幼儿的世界创造更大的空间
现在我们都已经习惯于为孩子计划好人生中的每一步,尤其从幼儿开始,就用成人自己的世界观强压给幼儿,这样做虽然本意是为幼儿能更好的生活,但是却会阻碍幼儿的发展。幼儿从一生下来就拥有强大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可以不断学习及吸取外部的知识,并能将其融于自身,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其过程并不需要成人的过多干预。但是现在的教育却是压缩幼儿自身发展的空间,将成人的思想灌输给幼儿,阻碍了幼儿的世界的发展。幼儿旺盛的生命力,拥有着强大的创造力,息息相关着其思想和生活的世界,也是实现其自生价值的保障,因此教育应该为其世界创造更大的空间,使其生命不断发展,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
四、总结
通过本文对和幼儿教育“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的分析,可以看出,幼儿教育不单单需要在课堂上教会幼儿课本上的知识,更需要给予幼儿发展空间,让其思想世界和创造力不断发展,才能使其享受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减少实然和应然之间的差异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顾荣芳.幼儿园教学从儿童出发:应然与实然之差异[J].学前教育研究,2007,12:13-16.
[2]李慧芳.浅议幼儿园教学立足儿童自身:应然与实然之差异[J].课程教育研究,2013,16:24.
[3]唐上洁.浅析幼儿教育的“实然”与“应然”[A].钦州学院学报,2009,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