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2:04
导语:在学习纲要发言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合作学习;合作探究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一种手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可见,国家教育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高度重视。
所谓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性的统一。
1.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强调同伴间的配合,这无疑是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小组合作学习致力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它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互相配合交流,有分工有合作,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学生作为社会的人的多方面能力得到了培养。
3.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和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得到承认,有助于师生感情的增进,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课。
二、合作学习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1.少规则。课堂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在小组讨论时,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四人小组讨论,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几乎没有人发言,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趁机聊天嘻嘻哈哈。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2.随意性。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教师的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这种合作学习缺乏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便成了无米之炊,成了走过场而流于形式,学生的合作是不会有好的收效的。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
1.精选具有合作价值的学习内容
(1)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设置有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学生往往考虑不全面,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观点不断碰撞,相互启发,问题的答案会变得越来越明确。同时,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所以问题的设置既要有启发性,更要有前瞻性,还要有梯度性,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2)选择综合探究、实地考察等需要多人互助合作完成的课题。例如,《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综合探究活动建议,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报纸杂志的发行、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市场的管理状况,写一份调查报告,这是需要多人互助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很适合于开展合作学习。
2.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
(1)在遇到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并且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例如,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时,很多学生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这一观点感到难以理解,我给学生提出了三道合作学习思考题: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中所说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分别是什么?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有何区别?③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内互帮互学,相互启发,很快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2)当学生提出错误观点的时候。例如,在教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时,有一名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采取特殊照顾政策,这说明少数民族实现了高度自治”。这种观点得到了不少学生的认同。为了纠正这一错误认识,我组织学生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①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的区别。②我国为什么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采取特殊照顾政策?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懂得了由于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和自治权限的不同,民族区域自治不同于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
3.教师合理地分组和调配课堂
(1)根据对知识的把握进行分组。甲组属于基础扎实,通过自学可以进一步提高能力的学生;乙组属于基础一般,对提高能力的题目存在问题的学生;丙组是对基础题目存在问题的学生。例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就可以采取上述分组方法,甲组学生,教师提供汇率变动和物价变动的相关材料,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进出口、外汇储备和外债等内容。乙组学生,教师深入分析和讲解汇率变动、劳动生产率等知识,让他们能力有所提高。丙组学生,教师帮其掌握大纲所规定的基础知识。
(2)教师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饱满的热情和学生交流,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大多感到轻松,故而能够积极思维,踊跃发言,这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3)在师生、生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开展互动式评价。教师可以故意犯错误,让学生指出错误,甚至允许学生插嘴。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坚持激励、引导和深入的原则,即使存在错误的观点,教师不能因此去扑灭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可以采取“追问”的方法,这会激发学生更高、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励全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教学论贡献[J].课程・教材・教法,2003(8).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与接受教学策略整合的操作程序[J].全球教育展望,2003(4).
一、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时代召唤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合作将是一种比竞争更重要的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从而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团结协作、合作共处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学习缺乏语境,接触英语的主要途径便是英语课堂。然而,英语的课时少,班级的人数多,如何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开口说英语,如何使学生主动地学,并有所创新呢?我认为,“合作学习”方式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合作学习”是指在英语教学中由传统的课堂要求学生一本正经地端坐变为更侧重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及方法
1.构建合作小组。
为了成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前或课上,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地进行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1)自然座位式。同桌的两人就是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其优点是随机进行,节省时间,一般用于两人之间的操练活动。比如呈现—How are you?—Fine,thank you.问答后,教师可引导同桌进行操练,这样就使操练的面迅速地扩大到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操练的机会。(2)差异组合式。这种小组通常由四人组成,其中有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比如讨论、表演对话、描述图片等就常用这种形式。(3)自由搭配式。由学生自由组合讨论、练习,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4)大组合作式。一般以纵向的两排为一组,这种分组形式常用于组间的竞赛、游戏、表演等活动。
2.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新课程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设计了很多活动环节,创设了学习情境。但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没有合适的、足够的合作材料即学具,因此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是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物质基础与前提。在这方面教师还要多下工夫。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和策略法包括:小组游戏竞赛法、小组对话表演法、小组记忆法、小组交错学习法、组际交流学习法等。
3.教会学生交流与倾听。
交流与倾听关系到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在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运用英语表达。同时,小组合作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是非常必要的。倾听是对发言者的尊重,只有耐心倾听他人发言,才能使发言者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相反,有人发言而无人倾听,将极大地挫伤发言者的积极性。倾听别人发言能使自己从中得到启发,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学生“多思考”。在听的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回答,听别人回答的语音、语调,包括表达时出现的语法错误,讨论时避免大声吵闹,提醒学生只要小组内听见即可,并不一定要很大声,要尊重别人,不影响别的小组。
4.全班交流,资料共享。
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交流的内容:一是认知技能方面的;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三是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学生的交流不仅是知识,还包括方法方面的交流。如:学生在介绍相关职业的词汇和句型的同时,还交流了以绘画表达的方法;以相片或图片表达的方法;以唱歌或表演的方法;以民谣的形式表达的方法等。学生在交流知识的同时还进行了思维过程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者带来的精彩演说,记录下自己没有想到的,从而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这种交流达到了更大范围的资料整合。
三、恰当利用竞争机制
将竞争机制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更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用。以小组为单位,参与面更广,竞争更激烈,获胜人数更多,后进生也有了获奖的机会,体会到了成就感。而且,小组间能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大家齐心协力为小组荣誉而努力,树立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有利于平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四、构建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1.即时评价。
即时评价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当场进行评价,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口头表扬、体态语言等方式进行即时鼓励评价。
2.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对小组学习活动过程中各项合作能力的评价,它包括组内成员自评、组内成员互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和师生合作评价等形式。在过程评价中,教师要做好对评价的指导工作,设计好各项评价表格,使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中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3.结果评价。
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更能促使小组成员间相互团结,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要定期对任务完成好、合作共处表现好的小组评选“优秀小组”,给其他小组树立榜样,相互赶超。如在教室后面设置每次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的总分表,并将平时各种合作评价表的总分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期总成绩。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理解游戏的实质内涵
其实,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础活动”这一原则上,我们教师还是有一些错误的理解。如有些老师可能会在活动中出现过度干预和控制的虚假游戏,这样就会导致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主动、不愉快。学习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这主要来之我们对“基本”两字的认识,以前,我们认为“游戏”就是“玩”,“玩”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认为基本形式就是主要形式,基本活动就是大部分活动,这种理解就是没有领悟到这一原则的实质内涵。其实,我们都知道,即使没有幼儿园,孩子们也会游戏,都会得到发展。
但在语言活动的过程中加入游戏,则是使孩子更好的更感兴趣的来学习语言,因此,语言的目标才是重点,掌握到一定的知识才是最终目的。现在,在幼儿园新纲要精神的引领下,主动去发现每个孩子的潜能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新目标。在确定语言活动具体的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在兼顾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技能三个方面的同时融入游戏中。使幼儿在感兴趣的前提下发展语言,得到情感、认知、思维及个性几方面的共同发展。
二、语言活动中游戏的设计原则
1、选材合适原则
小班幼儿由于年领小,往往是动作发展比语言发展更早,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选材时应注意故事的内容要浅显,语言要简练,且句式重复多,动作的表现性要强。如:故事《小兔乖乖》是我们小朋友们非常喜爱的故事,它的语言简洁通俗,并且动作表现的起伏加上童谣似的歌曲使孩子们对这个故事表演游戏百玩不厌。所以,语言表演游戏一定要充分调动幼儿表演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潜力,提高学习的兴趣。
2、模仿性原则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的特殊,他们的模仿意识很强。往往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模仿也是他们学习的一个很好渠道。在开展小班幼儿语言活动时,我们老师可事先设计一些简单、易学的语言游戏,先通过老师自身的示范和引导使幼儿对这个游戏产生兴趣,这样他们就会有想尝试的愿望,然后让幼儿初步掌握游戏的玩法,从而激发其成功感和自己活动的愿望。最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幼儿的思路,从内容的变换上来加深游戏的玩法,让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模仿,也就是创编。
3、过程的递进性原则
在语言教学中,如果游戏活动的设计过程是一层不便,那么幼儿将慢慢失去兴趣。因此,在游戏设计时教师应遵循逐层深入,慢慢递进的原则。如,我在小班语言“捉迷藏”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幼儿说出“小动物藏在什么地方?”我是这样设计游戏过程的:①幼儿自己玩捉迷藏游戏——丰富幼儿自身的方位经验;②到小动物家去作客——引出游戏主题;③找小动物——运用直观操作材料,学习方位词;④藏小动物——练习使用方位词;⑤扮小动物听要求找位子——迁移经验,以此来获得方位词的巩固和情感的愉悦。这样由浅入深的游戏设计,不但让幼儿确保在每个环节中都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很好的确保了本次语言教育目标的落实与完成。
三、创设游戏环境,将游戏与语言活动进行整合
新纲要明确地把“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幼儿园的组织和实施之一。另外还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如语言活动“坐火车”,为了让幼儿学说散文句子 “我的火车穿过了山洞”、“绿油油的麦苗”、“金黄色的油菜花”,我把教室布置成了一个室外的场景,用积木和黑布搭出了黑黑的山洞,用彩纸做出了绿油油的麦苗和金黄色的油菜花,布置在教室的周围。当孩子们一进教室看到了这么漂亮的场景都兴奋不已,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坐火车也坐的不亦乐乎。等到提问时,我问他们:“你们刚才都看到了什么?”他们个个都抢着举手发言,连平时几个胆小的幼儿都抢着发言,因为这些答案就在教室,而且他们刚刚玩过,还意犹未尽呢。这样,枯燥的语言活动也就变得生动有趣,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自然也就会更好。
四、根据内容合理的投放游戏材料
关键词:“团队模式”;“基本原理概论”课;效果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61-02
提升学生对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升高校“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实效性所面临的突出任务,也是广大“原理”课教师不断探索的热点问题。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尝试性的运用,笔者认为“团队模式”应该是一条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现状分析
从目前学生完成课程任务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完成平时的案例分析作业,还是准备讨论课的发言提纲,学生们基本都是“单兵作战”,教师也是针对学生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学生在任务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因此学习效果不理想。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原理”课可以尝试采用“团队模式”。所谓“团队模式”就是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而非以个人为单位完成相关的课程任务,教师针对团队进行评分,而非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逐一评分。相较于近年来兴起的“合作性学习”[1],“团队模式”更多的不是一种教育理念,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更为具体的操作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团队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运用。笔者将两个教学大班中报名参加口试的学生分别组成两个小班,一个小班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采用“团队模式”(以下简称A班),另一个小班仍然采用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形式(以下简称B班),从而对“团队模式”应用的具体环节、如何避免可能的弊端以及该模式的效果进行了分析验证。
二、应用的具体环节和及其主要做法
“团队模式”主要可以应用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讨论环节。讨论课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以往我们在讨论时采取的主要做法是学生课后自己撰写发言提纲,课上学生逐一发言,然后由教师给出一个评价。笔者在B班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团队模式”则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为讨论作准备,团队每个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在准备阶段的最后拿出一份完整的发言提纲;在正式的讨论环节,可以由一名成员作为代表发言,也可以由全体成员以辩论、情景剧等形式进行,这对团队在准备环节的要求更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笔者在A班采用的就是“团队模式”。A班的45位同学组成了五个团队,在两次讨论课中,他们分别采用了代表发言、辩论和短剧的形式,还运用了幻灯片、视频资料等多媒体设备,手段上也更加多样。
2.课后作业环节。课后的案例分析作业是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以往学生都是以个人为单位完成作业,教师针对学生个人进行打分评价。笔者在B班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A班的45位同学所组成的五个团队则分别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在课后共同准备,提交作业后教师针对整个团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打分。
3.实践教学环节。因为受到时间和人员的限制,在“原理课”实践教学方面我们过去采取的主要形式是专家讲座和观看视频资料,要求学生听完专家讲座或观看完视频资料后每位学生都要上交心得体会。B班还是以个人为单位完成心得体会,而A班则以团队为单位进行。
三、如何避免可能的弊端:搭便车
“团队模式”操作起来并不复杂,对该模式的担心主要集中在这样一点,即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课程任务会存在学生个人的“搭便车”现象。所谓“搭便车”指的是某个团队成员相较于其他大多数团队成员不付出或少付出努力却获得了相同的评价的现象。因为每个团队的任务准备阶段并没有教师的参与和监督,所以如果应对不力,经常会出现“搭便车”现象。要避免这一现象,主要的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组队方式上以学生自愿组队为主,教师进行适当协调。应用“团队模式”首先就需要划分团队。在组队方式上笔者认为不宜由任课教师进行硬性划分,而应该采取学生自愿组队为主、教师适当协调的方式。学生相互之间是比较了解的,所以自愿组队可以保证团队在形成之初就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信任关系;教师的适当协调则可以保证每个团队的人数基本相同,此外如果出现个别同学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自愿加入任何团队,也要依靠教师发挥协调作用。实践中A班的五个团队都是学生按照每队9人的要求自愿组成的,并没需要教师进行协调。
2.团队成员间要形成明确的分工。分工明确是各负其责的基础。尽管分工也不可能做到工作量绝对相同,但分工不可否认是避免“搭便车”的最重要措施之一。A班的五个团队在几次任务中都进行了分工,有两个团队还在正式的发言环节由代表团队进行发言的学生详细介绍了本团队的分工情况。可见学生们都清楚地认识到了分工对于避免“搭便车”的作用。
3.团队成员实行内部自评制度。尽管团队是学生们自愿组成的,团队成员内部也进行了分工,但有时还是不能避免个别团队成员的不负责任,这就会导致其他成员工作量增加或者是影响整个团队的表现。所以还应该实行团队成员内部自评制度。该制度指的是在教师对整个团队进行整体评价之后,团队所有成员还要在一起针对每个成员的表现打分,其中最低分不限,最高分不能超过教师针对团体的打分。从A班五个团队的几次自评情况来看,大多数自评中的个人成绩都与教师给团体的打分相同,只有两次不同,而且这两次自评中都有团队成员的个人得分低于教师评价15分以上。笔者针对这两位学生的成绩向这两个团队了解了情况,事实是这两个团队的所有成员(包括这两名学生在内)都认可这一成绩,这也说明了团队成员自评制度对于避免搭便车是具有实效性的。
4.实行团队负责人轮换制。为了团队的正常运行,每个团队都应该有一到两名负责人承担组织协调的任务。在“团队模式”的运行中,负责人相较于团队其他成员往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量。所以应该让不同的团队成员轮流担任负责人,这样既可以让大家都得到锻炼,又可以避免“搭便车”。
四、应用的效果的比较分析
“团队模式”的效果如何?该模式能否成为提升学生对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将通过比较A、B两个班的课程任务完成情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比较。笔者针对完成每项课程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向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B班的45名学生中除了一名学生表示“半个小时之内搞定”、3名学生表示“要两个小时甚至更多”,其余的41名学生都表示完成一个案例分析或讨论提纲要花费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其中半小时看书或查资料,另外半小时整理出答案。A班的五个团队学生在每项任务上花费的时间则要多很多。首先每个团队要聚在一起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商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思路并进行分工;然后大家分头查阅资料,平均要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准备好资料后大家再用约一小时在一起进行讨论并进一步完善思路;接下来还要进一步补充材料,最后形成发言提纲。有些团队还要制作幻灯片,如果是采取辩论或短剧的形式,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排练。平均每个团队要花费三到四个小时。
投入的时间通常与投入的精力成正比。B班的学生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主要是复习教材上的知识点、阅读案例材料、简单收集了解相关材料、整理答案。而A班的学生除了复习教材上的知识点、阅读案例材料、撰写发言提纲,还要收集更丰富的文字、视频资料,通常还要制作汇报PPT,如果是采取辩论或短剧的形式,还要进行多次排练。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但对案例本身和原理的知识点都有了更深的理解,还锻炼了多方面能力。
2.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B班的学生因为是单兵作战,所以答题思路较窄,在正式的班级讨论环节,很多学生的答案雷同,相互间思想交流的意义不大,更没有形成观点的交锋和碰撞。而A班学生则不同,因为他们准备得更充分、对案例把握得更详细,所以对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理论理解得更深刻,而且在团队之间经常能形成观点的碰撞和交锋,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也提升了学生们对原理课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因为他们觉得不再是为了成绩而学习,而是为了真正弄懂问题在学习。
3.主动性、创造性的比较。笔者发现,相较于B班,运用了“团队模式”的A班在完成课程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比如一次课后的案例分析作业是“从小岗村的改革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班学生的分析大多没有超出教材和案例文本,表现最好的也就是把老师在课堂上扩展的内容记住并写进了答案。A班的情况则不同。一个团队的学生不仅用大量介绍小岗村初期改革和后续改革成就的案例说明了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且对初期改革和后续改革中存在的争议都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此证明改革并非一劳永逸,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适时推向深入,还要不断进行调整;还有一个团队,将小岗村的改革和华西村的改革进行了比较,以此论证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以及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双向推动问题。这样的讨论学生和老师都觉得受益匪浅。
五、结论
从A、B两班的比较可以看出,因为应用了“团队模式”,所以在各项课程任务的完成上A班的表现明显要更好一些。可见,在“原理”课上应用“团队模式”对于提升学生对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具有较好的实效性的,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
但口语交际的能力不可能一朝一夕速成,更不可能通过几节专门的口语交际训练课就能达到目标。故事会、演讲赛、辩论赛诸如此类的形式主要是作为一种检验训练结果的方式。某些语文教师说举办几次上述那样的活动,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是一种形式主义。实际上,这是不太可能的。只要稍稍分析一下,就会知道那样的活动虽然对学生有一定激励作用,但这是极其有限的。首先,它不可能经常举行,因此也就不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产生长期的作用,使学生得到经常性的训练;其次,在这种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作为一种能力培养,它是一项长期不断的工程应贯穿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多年来,我有效利用课前五分钟,对学生口语交际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把它整理起来,与语文界同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
一、含义及利用形式
1、“课前五分钟”是指上本节课内容前的五分钟而不指—上课铃之前的五分钟。利用课前五分钟是指导在这五分钟内进行听说能力的有序训练,与阅读、写作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
2、利用的形式有讲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一事一议(内容可以是身边发生的小事,社会热点,国际时事等),两分钟小辩论等。
3、每次两人发言,每人两分钟左右。然后让一至两名学生简评,最后教师适当总结。
二、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9条: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3、《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有详细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三、具体操作
课前五分钟的利用分为两部分。第一是训练,第二是检验。训练又分为叙说古今故事,关注身边事物,探讨热点话题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细致而明确的目标,三个阶段由易而难,循序渐进,要求逐步提高。一个阶段结束后,就进行一次检验。
训练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如下:
叙说古今故事。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轶闻趣事,都是讲述的题材。故事每个人从小经常听,也喜欢听。利用这一点,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课前发言的习惯,锻炼学生的胆量,以便使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言能做到情节完整、吐词清晰和基本流利。同时初步让学生了解讲述故事要注意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声音变化和态势等。
关注身边事物。每个人的身边会接触许多事物,每天都会发生许多的事情。即便是学校的生活,只要善于观察,有一颗敏感的心,也会觉得身边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要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事一物,对看到的(包括从书中读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课前把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即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养成一种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的良好习惯。
探讨热点话题。这是第二阶段的深化和提高,所谓热点话题,是指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而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比如申奥成功、中国加入WTO、中国足球冲入世界杯、9.11事件等,也可以是电视新闻栏目,当然也可以向学生征集他们关心的话题。探讨之前,教师或同学讲述事情的基本事实,或者先让学生观看电视,然后请学生就听到或看到的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阶段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开阔学生眼界,并且从这些事情中进行分析和思考,学会提出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两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评价之后,获胜者将在平时考核成绩中加分。
上台发言以座次为顺序,每个人都参与,评论则自由发言。形成规律后,每个同学都知道该哪一天发言,往往很早着手准备。要说得好,就必须认真准备;要评得好,就必须认真倾听。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评论的同学也往往能说出子五寅卯,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提出的要求是相符合的。这不是子虚乌有的凭空想象,关键是教师重视的程度,以及如何去引导。
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对学生每天的发言都有及时的评价,或表扬或指出不足,但是举行活动进行检验仍然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也可以使学生有—种成就感。检验的方法是上述每个训练阶段结束后,依次举行一次班级故事会,讲演比赛和辩论赛。这样的活动不但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在整个学校牛活中,其意义也是不言自明的。
四、作用与效果
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训练,其作用是多方面的。最明显的情况是,学生的胆量提高,参与意识大为增强,表达能力提高。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班队活动中,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的亮点,展现自己的才华,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加了自己的信心,增加了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这一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一方面每一阶段的训练都促使学生去阅读,去观察;另—方面一个人的阅读面极其有限,—个人的精力也是极其有限,但在课前的发言中,学生把各自所知道的知识讲述出来让大家听,使同学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加了许多知识,无疑这也应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像在热点探讨中,许多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相互启发,使他们学习到从多层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而这样就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加强。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改革
课堂上的对象有两个:教师和学生;所以课改的中心任务有两项:改教师,改学生。如何把课堂变成和谐的高效课堂?采用什么样的途径来扬弃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呢?要抓好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组建学习小组
要明确分组、分工。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在班里,依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合作小组的人数,可以从2人配对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之后再逐步发展到6—8人。恰当分工是进行合作学习的首要任务,小组中每个学生都要担任一个角色。如学习《穷人》一课时,由四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他们是小组长、检查员、发言人、噪音监督员,每个角色在组内活动都有不同的职责。小组成员各负其责,职责分明,全面互动,因此每个学生都主动投入。在合作小组成员关系比较融洽的基础上,还可以实行角色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尝试不同的任务,都能在自己充当的角色中得到锻炼,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选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合作内容要精选,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前提。在阅读课文上合作学习富有实效,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了解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经过“劳动”才能摘到“果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1、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如在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结尾:“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锋利的斧头。”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小村庄为什么变成什么都没有了?”把该问题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先让学生自行读书、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想法。
2、确定这课的重点—因为目标明确,同学们就可以驾驶自己思维的汽车向目标行驶。在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后,提出学习目标,利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独自定向,势必缺乏广度、深度,思维必定受阻。只有发挥学生群策群力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定向。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定向就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开端,它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合作学习打下基础。
三、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
两三分钟的讨论不能说真正意义的合作。学生刚读完教师的预设的学习材料,想都来不及,教师就开始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了,学生无法触及较深刻的内容,因而提出和回答的问题都只是有些肤浅的,甚至是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根本提不出或者回答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合作学习了。因此,要真正落实小组学习目标,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合作学习和发展交流的机会及充裕的时间。
四、做好小组合作的培训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培训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学会中心发言,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二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是学会质疑、反驳,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五是学会,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通过培训,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与学习伙伴交流沟通。
五、保证展示交流高水平
展示交流是课堂的灵魂,是整个课堂的主旋律,是师生共同体验生命律动的过程。小组之间的竞争最激烈,教师只要调控好展示交流,就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所形成的合成学习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挑战性,能够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1、选择展示内容。展示的问题不是预习提纲中的所有问题,而是选取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有争议的问题,以及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问题和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对于简单的问题课堂上不进行展示,这样就减少了学生展示内容。
2、采用灵活多样的展示方式。小学语文合作探究性问题完成后展示,如若要学生口述回答的问题,叫学生说一说;如若需要板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上台板演。
3、培训展示学生。
学生要培训,从思想教育方面入手,使人人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代替不了”的道理。展示过程中,要便于同学看到、听到、理解,要求说话声音宏亮、口齿清晰、语速适当、语言流畅、层次分明。
高效课堂下的学习小组,是一个荣辱与共的团队,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评价考核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督促帮助,凝聚成一股合力,和其他小组进行学习竞争,从而呈现全体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构建的律动课堂。
参考文献:
[1] 魏燕娟,岳朝峰:小组合作学习常见问题及对策[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7(01)
[2] 王光军.: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初探——小组合作教学尝试心得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1(08)
[3]周永林:《浅析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今日中国教研》2008年第二期。
【关键词】新纲要 讲师培训管理 参与式培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新纲要指出我国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进而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讲师培训工作应当在新纲要的指导下,灵活开展教师培训管理活动,并创新我国讲师培训管理模式。
一、创新培训模式,开展参与式培训
在新时期,如何践行新纲要,创新讲师培训管理模式,讲师培训管理工作的创新应当从教育方式上进行,通过开展参与式培训,强化主讲师与参与者的交流,相互学习他人长处,提高讲师水平。
新纲要指出我国人才培养体制需要改革,人才培养工作要注重“学思结合”,提倡“参与式教学”。根据新纲要的人才培养精神,讲师培训管理方式需要进行创新。为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要求,讲师培训可以采取参与式培训。参与式培训是一种学思结合的培训方式。它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以帮助学员学会学习为目的,通过参与式培训可以激发学员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式培训可以为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自由探索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通过参与式培训,培训师可以创设情境或给予材料,给讲师提供一个平等、合作、交流的平台,讲师可以在一起共同分享已有的经验,共同研究新的理论。参与式培训既可以提高培训效果,又可以通过典型课例研讨,拓展讲师的思维视野,有效践行新纲要中“灵活开放”的教学管理要求。
参与式培训关注个体多层面的交流,学员可以广泛发言,具有很强的研讨性,能够确保学员的参与。在参与式培训中,需要给每个参与培训的讲师充分的机会和空间,分享个人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个人经过长期积累的无形财富,他们在分享这些经验时,会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这样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和灵感,在交流中形成新的认识。
参与式培训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员们融入研讨的培训的各个环节。在参与式培训中,既要有学生静态聆听主讲讲师授课的实践,又要有讲师上课动态讨论时间,同时教学课堂安排要灵活多变,做好调节控制工作。将培训工作转变成合作式培训,这同时也体现了新纲要中的“改革创新”精神。
二、科学开展培训管理工作
(一)合理使用培训管理工具
讲师培训工具是指为有效开展讲师培训工作而开展的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培训质量评估等活动。新纲要指出,“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因此,选用最合适的管理工具,才能提高培训质量。创新讲师培训管理模式应当树立发展新理念,抓紧人才能力建设观念,并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
讲师培训管理需要合理借助培训管理工具,它可以辅助培训前做好调研,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充分分析参与培训人员所面临的问题,并根据讲师们的培训需求和专业开展培训工作。同时,可以利用培训管理工具调查学员的具体教学管理难题,将这些管理难题以参与式授课方式进行探讨。教师培训管理工具包括各种应用表格、模拟沙盘、设计方案样式、行动手册、工作流程图、管理软件等。讲师培训管理工具有效监测了教师的培训质量,是一种有效践行新纲要的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理念的管理新模式。
(二)强化培训质量评估体系
由于传统的讲师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方法单一,培训质量评估方法不到位,导致讲师培训效果不明显。创新讲师培训管理工作,需要改变讲师培训质量评估模式,通过建立合理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提高讲师培训效果。
讲师培训工作要重视对培训质量的评估,要将管理中的过程评估与培训绩效评估有效结合。这既可以了解学生培训的效果,也可以发现培训中的不足,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学员们在接受培训后,在实践工作过程中是否因为新的教育理念的转变而转变。通过讲师培训评估工作,可以了解到讲师是否适应教育理念的变革,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结语
我国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以新纲要为指导,贯彻落实新纲要中的教育精神,实现教育目标,才能推动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讲师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实践者,提高讲师的水平对开展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讲师培训管理工作应当践行新纲要,创新讲师培训管理模式,才能逐步提高我国讲师的整体水平,进而推动素质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姚婧,梁伟其. 浅析新教师培训效果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1(18).
多数后进生知识缺漏多,学习上懒散、马虎,作业常抄袭,心理上自卑,上进心不强。因此教师必须一个一个主动地和他们交知心朋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真诚相待,不歧视、不训斥,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从而激励中差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后进生勇于拼搏的精神,矫正后进生的厌学心理,唤醒他们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填平心理上的鸿沟,得到心理平衡,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方法探索
1.依据物理教学规律,端正教师教育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影响,改变一切围绕升学的错误做法,把目光转移到大多数学生身上来。严格按照课标、教材的内容教学,不超纲要求,不任意加深、加难教学内容,贪多求全,不加快进度,不频繁考试,不制造人为分化。改变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教学方法陈旧,“满堂灌”,黑板上“做实验”的模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使后进生时时有新发现的感觉,从而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具体做法是: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以一些新奇实例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兴趣;发挥实验的作用,引起差生的好奇心;开展以小实验、小制作、小竞赛为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采用投影模型等先进直观的教学手段等。
2.让后进生充分参与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按中差生实际水平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给予他们同优生同样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与补充,教师的点拨和总结,使后进生能积极地动脑思考,动手表述,使兴趣由分析问题得到强化,由解决问题得到稳定。具体方法有:
(1)多向学生提问。提问要求立意明确,材料生动,设问巧妙,促使学生心理悬念,激发兴趣,主动参与。提问的方式有启发式,悬念式、暗示式等。提问对象要具有普遍性,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要顾及,当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注意观察学生上课的表情,发现上课走神的学生用提问的方式把他及时拉回课堂。对后进生要特别关注,更要善于抓住时机,多给他们一些展示的机会。有一次课堂上我提了一个问题后发现后进生A两眼满怀希望的看着我露出了自信的表情,后进生A平时就比较自卑内向,更不用说举手发言,我捕捉到这个信息后,抓住机会,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和信任。几次下来,他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增,举手发言的次数明显多了起来。
(2)多让学生说。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参与教学,提升他们的主体意识。书里的阅读材料我经常让学生课前自学,然后请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讲给同学听,讲的不恰当的地方老师适当点拨补充;或安排一些包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关的问题,在师生间或同学间进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相互交流、评判,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学习热情被激发,信息得到了共享,视界变开阔,学习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在参与讲解讨论的过程中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3)多让学生动。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教学的一种辅助语言,是一种实用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满足学生的动手欲望,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第一次我让学生将纸片和金属片从同一高度自由释放,根据实验现象学生得出了重的物体下落得快;将纸片捏成团后再做一次,实验现象和学生的观点发生了冲突。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进入了亢奋的求知状态。
(4)多让学生练。解题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对知识的应用的初级阶段,学好物理离不开解题。练习应注意选题“精”“活”,形式多样化,注意照顾中差生,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紧密结合日常生活、生产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时,我选择了这样几个习题:(1)试估算一下北京一位青年在地面奋勇去接一位从15楼跌落下来的小孩所需的反应时间。(2)雨滴通常从h=1500m左右的高度落下,如果不计空气阻力,它到达地面的速度是多大?这样的速度你惧怕吗?而事实上雨滴落到地面的速度不超过8m/s,这是为什么呢?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学生想探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很有成就感。
(5)多对学生激励反馈。对学生的认知结果、参与态度和效果多反馈可以保持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反馈可以是老师对学生反馈,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学生自己进行反馈。反馈要以激励肯定为主,让学生积累成功的体会,享受参与的乐趣,树立自信,逐步从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参与、乐于参与、会参与。
(6)把学习活动向外延伸。一节物理课上完了不应是学习的结束,安排学生独立完成课外作业,通过参与作业批改、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开展课外小实验等形式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后的学习中去,我们还可以把学习活动向外引申,鼓励学生走出课本,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现象。例如在上完电阻定律电阻率一节,我介绍了超导体的形成和使用情况,又简单的介绍了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结束前我留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在高速的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中有哪些是我们学过的物理原理?请同学课后查阅。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谈话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就某一主题进行交谈,是人们常用的语言运用形式,也是儿童交流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谈话能力是幼儿口头语言能力的重要表现,而幼儿的口头语言能力又是在交往和谈话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谈话对于幼儿语言发展来说既有本体价值又有工具价值。谈话不仅对幼儿口头语言能力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对幼儿其他方面(如社会性)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幼儿的谈话有什么样的特点?幼儿谈话能力发展的核心经验是什么?如何支持和促进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
一、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发展阶段
具有良好倾听习惯和能力、乐于交往、敢于表达、能围绕主题谈话、掌握谈话规则是一个有着良好谈话能力的幼儿应有的状态,背后支撑这种状态的核心能力或品质就是幼儿谈话能力发展的核心经验。根据谈话的语言要素、幼儿谈话活动的特点,我们将幼儿谈话核心经验划分为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掌握并运用交流和表达的规则、初步运用谈话策略三个方面。培养幼儿的谈话能力,主要就是要帮助幼儿获得这些未来口头交流能力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经验。
1.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
倾听是沟通的基础,注意听并能听懂是进行谈话的第一步,也是谈话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幼儿谈话能力中的首要核心经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列为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首要目标,重点是要发展幼儿主动倾听的经验,逐渐从有意识倾听和辨析性倾听发展到理解性倾听。有意识倾听,即幼儿跟随成人的指令并作出回应;辨析性倾听,即幼儿能区分谈话对象中的特定内容,能意识到谈话对象言语中的声调变化;理解性倾听,即幼儿听懂了谈话对象的言语意义,对谈话对象的观点进行评价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会通过言语或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幼儿在谈话中“会听”,良好的倾听能力让幼儿在谈话中“听会(懂)”。幼儿在这一核心经验上的发展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安静倾听教师或同伴讲话,眼睛注视谈话对象,注意力跟随谈话对象指示的变化而转移。在谈话过程中,能够听懂教师或同伴的语言,根据教师的指令作出相应的动作。
稳定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初步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倾听他人讲话,初步用眼神、面部表情或口头语言对对方作出回应;能根据声音、语气、语调辨别不同的谈话对象;能理解他人话语中较长的句子,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一些陌生的词语。
拓展阶段:幼儿在倾听他人谈话时,能充分理解他人的意思,并能初步听出话语中隐藏的意义,如反语、幽默等;能在理解意思的过程中关注细节;会对他人的谈话内容进行评论、提问。
2.掌握并运用交流和表达的规则
谈话活动的推进离不开谈话者对交流和表达规则的掌握和使用,谈话过程中的规则主要有: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注意倾听他人发言,及时给予应答和反馈;不随便插话、抢话,发言时先示意;注意谈话对象之间的轮流;谈话双方围绕主题开展谈话(这是谈话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指南》中语言领域的目标3“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主要涵盖的就是这个范畴的经验。幼儿在这个核心经验上的发展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在教师的提示下认真倾听他人讲话,当别人跟自己交谈时能大方、清晰地回答;知道发言要先示意,通过语言、动作表达自己发言的意愿,做到在成人的提醒下暂时不插话、不抢话;谈话过程中主题不稳定,常常更换主题;在谈话的前后根据成人的提示会使用礼貌用语(如“你好”“再见”等)。
稳定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初步遵守谈话规则,发言时会通过举手、请求等方式先示意,做到在成人的提示下不插话、不抢话,遵守轮流发言的规则;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自己声音的大小、语气;谈话过程中具有多个稳定的谈话双方感兴趣的主题,但谈话内容主要是自身态度、经验的表达。
拓展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初步做到有礼节地进行交流,具体表现为在交谈过程中能保持较长的倾听时间,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插话、抢话的冲动;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会初步根据谈话场合、对象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语气、语速甚至词语帮助对方理解;谈话过程中主题比较稳定,能根据指定的主题进行谈话。
3.初步运用谈话策略
谈话是一个多向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谈话双方能否很好地发起谈话关系到谈话能否开展;谈话双方能否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自己进行表达是谈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谈话双方能否通过提问、追问、分享等方式维持谈话是谈话能否持续并深入的关键。谈话中发起谈话、维持谈话、辅助表达等策略就是幼儿需要初步发展并运用的谈话策略。幼儿在该核心经验上的发展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幼儿主要是随机或偶然参与到他人的谈话中,谈话主要由成人主导,幼儿主要是回答成人的问题;在谈话中会借助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辅助自己的表达,以让他人更明白自己的意思,但目的性不强,缺乏主动维持谈话的意识。
稳定阶段:幼儿对他人的谈话感兴趣,会主动与熟悉的人发起谈话,会主动通过观察、表达自己意见等方式参与他人的谈话,开始通过提问、提议等方式主动发起谈话;会有意识地运用动作、表情等方式辅助自己的表达;会在成人的提示或提问下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维持谈话。
拓展阶段:幼儿会主动通过提议、提问的方式与同伴发起谈话,大胆与陌生人交谈;会通过观察来关注对方的理解程度,采用追问、分享自己经验或想法的方式维持谈话;能熟练地运用动作、表情、语气、表演等方式辅助自己的表达。
二、促进幼儿谈话核心经验发展的教育支持策略
《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想要促进幼儿谈话能力的发展,就要为幼儿提供交流和运用的平台,让幼儿在谈话中表现已有的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获得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教育支持策略,以促进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
1.创设积极的语言交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