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2:11
导语:在课程演讲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时间: 年 月 日
序号
时间
重点工作
主要工作
备注
内容
负责人
内容
负责人
1
9月3日-9月7日
(第一周)
根据上个学期期末预排课情况清理大学英语和应用文与演讲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缺老师数量。对所属课程进行排课
联系外聘老师及校内兼课老师,并对本学期的大学英语和应用文与演讲课程进行排课
2
9月10日-9月14日
(第二周)
给新学期第一节课做准备
教研室全体老师
进行期初教学检查,检查第一节的准备工作:整体教学设计、前两周的单元教学设计和其他教学用具的准备工作
3
9月17日-9月21日
(第三周)
商务英语专业申报的准备工作
全体英语教师
到企业和其他院校调研
4
9月24日-9月28日
(第四周)
专业申报的材料汇总
全体英语教师
向系部提交专业申报汇总材料初稿
5
10月1日-10月5日
(第五周)
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准备工作
全体英语教师
大学英语和应用文两门课程可实施方案制定
6
10月8日-10月12日
(第六周)
大学英语课程院级课改项目根据安排进行有序推进
全体英语教师
课改推进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和完善
7
10月15日-10月19日
(第七周)
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进行中期研讨
全体英语教师
1.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 如何分项目、分层教学
8
10月22日-10月26日
(第八周)
9
10月29日-11月2日
(第九周)
第三届技能节项目的申报
教研室全体成员
申报项目的选取
10
11月5日-11月9日
(第十周)
期中教学检查
对大学英语、应用文与演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门课程的教学资料进行期中教学检查
11
11月12日-11月16日
(第十一周)
新教师公开课
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
12
11月19日-11月23日
(第十二周)
第三届技能节活动
文科教研室承办项目的初赛和决赛的组织
13
11月26日-11月30日
(第十三周)
教研室教研活动
组织研讨新专业申报材料的汇总情况
14
12月3日-12月7日
(第十四周)
新专业申报材料定稿
正式向学院提交申报材料
15
12月10日-12月14日
(第十五周)
教研室活动
组织讨论应用文与演讲课程的改革可实施方案
16
12月17日-12月21日
(第十六周)
教研室活动
组织所有英语老师研讨课程改革项目的进展情况及问题解决情况以及所有应用文老师讨论应用文与演讲课程的改革
17
12月24日-12月28日
(第十七周)
教研活动
讨论期末考试考核方案
18
12月31日-1月4日
(第十八周)
教研室活动
向系部提交英语课程改革项目资料并由系部组织进行初次验收
19
2018年1月7日-11日
(第十九周)
期末考试
全体教研室成员
组织做好教研室阅卷工作
20
1月14日-18日
(第二十周)
期末教学检查、成绩录入,及期末资料归档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演讲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而且强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所以,研究出一种有效的演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借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是语文教学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85%是靠他的人际沟通和演说能力,只有15%跟他的专业技能相关。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人们需要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良好的演讲能力与口才,能够帮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生活与事业。
在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设置了不同级别的演讲练习课;而在中国,从小学到初高中几乎没有设置演讲课。虽然课本中设置了演讲单元,新课标对演讲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仅仅一个单元的课程很难将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落到实处。为了提高学生演讲水平,老师们大多采取了“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模式。但多年以来,这种寄予了语文老师莫大希望的教学模式收效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课前演讲表面热闹,却流于哗众取宠;有的上面的同学面无表情,下面的同学昏昏欲睡;有的演讲时间过长,影响了主要课程的进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是时间的安排随意无定。演讲的设置往往成为某个老师的个人行为,如果中途换了老师,原来的内容很难进行下去,会让学生难以适从。
二是内容的安排没有层进性。不同老师内容差别很大,或是内容相同但前后缺乏一个由浅入深的层进性,不符合学生的接受规律。
三是演讲的要求不够明确。既缺乏对每个阶段的具体要求,也没有演讲技巧的点拨,没有必要的检验环节。这样结果就是演讲的同学难以操作,应付了事,最终没有提高,做听众的同学则事不关己,索然无味。
四是目标的设定孤立单一。“课前演讲”没有很好地与作文、阅读等教学相联系、相结合。
二、研究现状
目前,有关高中语文演讲的研究成果不多,见诸期刊杂志上的论文不过十几篇,主要集中在对语文课前演讲的作用、开展原则、活动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如:房玉清《课前演讲的整体效应》,葛成石《课前演讲DD奏响在语文课堂上的一段序曲》,王进《课前演讲DD听说训练的有效途径》,周宝玲、沈道成《课前演讲:作文教学与口语训练的双赢模式》等文讨论的都是语文课前演讲的作用;张洪的《课前演讲: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安光祥的《语文课前演讲中的循序渐进原则》重点阐述了课前演讲要遵循的原则;彭伟的《课前演讲DD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方式》,桂启升的《雕虫也要有好技DD课前演讲谈片》,王作云、刘淑萍的《课前演讲的“分级训练”法》讨论了课前演讲活动的形式。 由此可见,在以前的研究中,研究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语文课前演讲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都提及了语文课前演讲对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写作水平、加强思想教育的积极影响。找到一套切实可行、循序渐进、要求明确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的研究任务。针对演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要求不够具体、落实难以到位的现状,本课题主要想通过行动研究法,分层训练,对每步教学提出具体要求,注重检测结果,阶段性巩固升华,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演讲能力。
三、研究目标
(1)使学生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2)提高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组织材料能力,阅读写作能力。
(3)提高评价、分析能力,增强竞争与合作意识。
(4)锻炼发表个人见解的胆魄,培养完善的人格。
(5)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发展的意识。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初期,调查学生演讲存在的问题,选择、确定课题;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了解中学生心理表现及演讲的现状及成因。
(2)文献研究法: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价值等。
(3)行动研究法:研究培养高中生演讲教学的有效模式。
(4)个案研究法:对不同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进行长期的成长记录,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等。
(5)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5年8月-9月):申报准备阶段。
一方面,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学习新课程改革与实验的相关理论。
另一方面,通过开学初年级组织的演讲比赛,笔者发现学生中除了少数班干部,其他同学很少有当众演讲经历。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同学们对演讲充满期待,但却因为没有经验和技巧而感到难以操作。
第二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11月):实施阶段。
第一步:(2015年10月―2016年1月,高一第一学期)初步掌握,大胆表达。
学习内容:语文必修二演讲单元,看中外名家演讲视频。
演讲主题:“我喜欢的一本书”或“我崇拜的一个人”。
技巧要求:准备时间定为一周;演讲时间固定三分钟;大声表达,保证在场每个人清楚地听到演讲者的声音;身体站直,目视前方,衣着得体;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点评主体:以老师点评为主,老师点评以鼓励为主。
巩固提升:学期末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我要当……”的竞选演讲比赛。
第一步效果:让每个学生拥有一到两次当众演讲的经历,能够清楚自信地表达自己;同时锻炼了学生阅读的能力、搜索信息的能力、积累素材的能力。
第二步:(2016年3月―2016年7月,高一第二学期)熟练掌握,生动表达。
学习内容:给学生放《超级演说家》等视频,激发学生对演讲的热爱。
演讲主题:“时事评论”。
技巧要求:除了第一步的基本要求,还要在某些方面提高学生演讲的标准。准备时间改为三天;生动表达,讲究声音的抑扬顿挫,通过声音增强演讲的感染力;眼睛注视观众,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和热情,必要时通过得体的身势语帮助自己表达;表达观点有一定深度。
点评主体:老师点评,增加学生打分,评出周冠军、月冠军、班级冠军,代表本班参加学期末演讲比赛。
巩固提升:举行一次全年级大型演讲比赛,同高一入学时的演讲水平进行比较。
第二步效果:让每个学生能够放松、自信、热情地表达自己,基本掌握常见演讲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生活、关注国家命运的热情。
第三步:(2016年9月―2016年11月,高二第一学期)熟练掌握,个性表达。
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演讲技巧,教会他们如何开场,如何幽默表达,如何在特定的场景下展现自己。
演讲主题:抽取素材库材料,素材可以是高考作文材料,可以是高校面试演讲,也可以是求职竞聘演讲。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演讲的基本技能,本环节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技巧要求:除了第二步要求,本环节可以让学生尝试个性化表达,以便发挥自身的优势。
点评主体:老师学生共同打分,评出周冠军,参加学期末即兴演讲比赛。
巩固提升:各班举行即兴演讲比赛,选手提前二十分钟抽取比赛题目。
第三步效果:让每个学生能够放松、自信、热情地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使学生都能成为演讲达人。
第三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1月):总结阶段。
参考文献:
[1]高正保.语文教学中学生演讲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2]胡冬玲.精彩五分钟――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实践与收获[J].陕西教育,2014,(21).
[3]王远征.语文课前演讲的问题及对策[J].文学教育,2011,(8).
[4]陈丽娟.高中语文老师怎样利用课前五分钟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J].吉林画报,2013,(9).
关键词:思辨能力 英语演讲 课程设计
一、引言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这一概念源于西方文化背景,是思维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Paul和Elder将其定义为,“使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在国际人才竞争极其激烈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政府开始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目标。国外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都把思辨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例如,哈佛大学把思辨能力当作整个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英国剑桥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激励质疑精神(encouragement of questioning spirits)。在我国,对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西方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在高校外语教育领域,对思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外语专业学生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易患“思辨缺席症”。
为消除思辨缺席症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本研究将依据文秋芳教授的思维能力层级模型,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对《英语演讲》进行课程设计,寻求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可行策略与路径选择,在巩固和提高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思辨的人格特质和认知两个维度真正得到有效开发。
二、思辨能力层级模型
长期以来,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思辨能力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界定,设计思辨能力量具。文秋芳等在借鉴“特尔斐”项目组的双维模型、Paul和Elder的三元模型和林崇德的三菱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思辨能力层级模型。该模型包括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两个层次。前者是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后者包括与认知有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有关的人格特质(见表1)。
笔者认为,相对于以前其他理论模型,该层级模型对思辨能力的阐释更全面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更易于操作。英语演讲不仅是一项实用技能,更是培养英语综合语言能力和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英语演讲不仅考查演讲者的分析、推理、评价等技能,思辨能力中认知水平的评价标准(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正好也适用于评价演讲成功与否,而思辨能力中的情感因素(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更是一个优秀演讲者在讲稿准备和演讲过程中必不可缺的要素。 三、《英语演讲》课程设计与讨论
《英语演讲》是一门集口语、写作、阅读和听力基本技能为一体、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新课型。思辨能力训练应当成为《英语演讲》课程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在进行英语演讲和辩论时形成思辨习惯更是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下面,笔者将依据文秋芳的思辨层级模型,详细介绍《英语演讲》课程教学设计并加以讨论。
1.课程设计
《英语演讲》课程在第三学期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授课18周,每周2学时,总计36学时。授课采取老师讲解为辅、学生操练为主的方式。具体内容见表2。
2.讨论
从上表可以看出,文秋芳的思辨能力层级模型中两层级各项指标均纳入到英语演讲理论讲解和实践操练环节中,现做如下讨论。
第一,把“思辨能力”作为本课程的显性教学目标之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元思辨能力。通过举办思辨能力与英语学习主题讲座,帮助学生明确语言知识与思辨能力之间内在关系。一方面,一定程度上的语言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够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思辨能力有助于人们运用分析、推理、评价等认知技能,来充分运用语言知识、有效组织语言材料,以促进人际交际、信息传递和思想表达。英语演讲不仅展现学生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感等基本语言能力,还包括社会文化知识、思辨能力、语用交际策略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心理认知等多方面的能力。一旦学生明确的英语演讲是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的表达活动,他们将会有意识地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自身的英语演讲技能和思辨能力,以达到提高英语演讲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教学目标。
第二,注重分析、推理、评价能力训练和对认知标准的把握,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无论是在理论讲解部分还是实践操练环节,老师结合名人经典演讲、英语电影中的演讲片段、国内外演讲比赛佳作以及学生的值日演讲和即席演讲案例,按照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等标准,从素材收集、选题确定、观点呈现、论证手段、结构层次、语言表达、演讲呈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比如,在分析《葛底斯堡演说》和《我有一个梦》等经典演讲作品时,老师从演讲者所处时代背景入手,帮助学生分析演讲稿的结构、语言、逻辑以及每个论点的论证,以及演讲者非语言技巧的运用,启发学生的思维逻辑与构想能力。对于大多数演讲作品,老师注重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小组讨论等形式,综合分析、提炼,从开篇布局、观点呈现、例证的引入以及从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理清演讲者的思路,学习演讲者如何有逻辑性地、严谨地组织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从而在自己的演讲稿撰写和组织中有意识地注意框架的搭建和论证逻辑的严密性。同时,在英语演讲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评价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大量有关英语演讲的网站、书籍,给予学生更多的操练时间和空间,以达到锻炼英语演讲技能、培养思辨能力的目的。
第三,师生公共参与,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从文秋芳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不难看出,思辨能力可以通过情感特质表现出来。思辨能力强的演讲者往往具有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等人格特质,因此,英语演讲课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养成这些特质。老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一元权威”式课堂教学形式,走下讲台,多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素质,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英语演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学生需要大量的练习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游离于学生练习之外。师生共同参与有助于树立教师的示范作用,建立平等、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共享、共进的过程中,教师显示出的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等情感特质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特质作用巨大。
四、结语
思辨能力作为外语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受到我们外语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针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症”现状,本文结合文秋芳的思维能力层级模型对《英语演讲》进行课程设计。该设计把“思辨能力”作为本课程的显性教学目标之一,将思辨理念融入到教学各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提升英语演讲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当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为之努力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外语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Paul, R. W. & R. Elder, Critical thinking: Tools for Taking Charge of your Learning and Your Life[M].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2006.451.
[2]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横思辨能力现状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603-608
[4]文秋芳.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5]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The Delphi Report Executive Summary:Research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Prepared f or the Committee on P re-college Philosophy[R].( ERIC Doc. No. ED 315-423).1990.
[6]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5-42.
[7]张子宏.论思辨能力特征及其与语言知识间的关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6):123-127.
关键词: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口语培训;自主学习
我国大部分地区高中英语口语的训练程度不够,教师和学生对于英语口语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因此,造成许多学生哑巴英语的状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以后,书中增添了更多新的学习任务。例如,presentation,演讲,交际用语如购物、旅游等等,这些任务旨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锻炼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面临教师眼前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实施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怎样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从中提炼出适合学生口语学习的素材
新教材的每单元的第一部分都是Warming up,这部分作为小单元重要学习内容以前的热身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联想,自由讨论新知识,多数的热身活动没有问题,教师可以适当根据内容进行引导和启发,其中,预习也是重要的内容。
二、多让学生开口讲英语
新课程标准中开设了Speaking部分,Speaking部分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锻炼英语口语的机会,尤其是高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要给班级每个学生锻炼口语的能力,每个单元的Speaking部分至少要留出10~15分钟的锻炼时间,并且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设置各种适合口语锻炼的情景。
新教材在每单元的Speaking部分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口语任务,很多的语言素材以及语言项目中,教师能结合要求布置口语任务,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语言素材和任务要求,进行小组讨论以及评论发表等等。例如,高一上第三单元有关旅行的任务课题,可以根据旅行设置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导游和客人等,甚至有些同学可以扮演自然或者人文景色,寓教于乐,这样学生在无拘束的自然的环境里很容易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模仿法开启学生口语学习的大门
模仿法让学生跟着录音或者广播、原声电影等练习口语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反复跟着读,在模仿中领悟英语语言魅力,模仿其中的语音和语调,提高自己说英语的熟练程度,培养英语的语感,其中要把重点放在对语音、语调和语速的把握上,初步入门建议听一些如《小美人鱼》以及各种动画以及原声电影,适合学生磨音。
四、让学生将文中的内容复述下来也是锻炼口语的好办法
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通过听广播、看英文电影还要对所听的材料进行复述,教师所选取的材料一定是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并且适合他们学习水平的,并且选择的内容要生动,词汇量也要适中,最开始可以让学生复述教科书里的内容,等到复述到一定数量以后。可以选择课外读本作为复述的样本,例如,电视和电影录音、影片欣赏等等。
五、课前准备话题或者演讲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每周选择一节英语课,在课前填充上演讲或者话题的自由讨论以及自由辩论赛,但是要控制在一定时间内,例如,20分钟的辩论赛,每个人每周3分钟的演讲,其中辩论赛和演讲在初始阶段可以带稿演讲和辩论,但是在一段时间的培训以后,要让学生脱稿演讲。教师要让学生敢说英语、会说英语并且爱说英语,演讲可以选择任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明星绯闻、娱乐周刊、国际快报等等,让学生随意地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树立自信心,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六、练习学生翻译文章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口语能力
符合实际内容,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学生可以边听边轻声自己进行口译,尽量将说话人的每句话都用英语表达出来,这种翻译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知识储备的运用能力,也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高中学生英语口语的水平。
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口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课程模式
一、背景简述
200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设置翻译硕士专业(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为MTI),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截至2013年1月,全国已有158所院校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翻译专业学位的开设和相关教学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相关院校与机构对其课程设置不断地进行思考与调整,以培养更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高水平翻译人才。
2009年,古琦慧总结出现有国内口译课程的三种模式:1.强调语言能力的口译课程模式;2.强调口译技能技巧的口译课程模式;3.强调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口译课程模式(古琦慧,2009:33)。
在传统的口译教学中,第一、第二种模式比较常见,第三种模式常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在口译教学中,这三种模式不可只取其一,必须三者结合。在这三种模式中,第一种是基础,主要形式为听力、口语训练。学生必须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双语转换能力之后才能更顺利地进行口译学习;第二种模式是能力夯实,主要形式为口译技能训练。口译技能技巧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的口译能力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第三种模式是口译课程模式的发展趋势(古琦慧,2009:34),是口译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即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口译员,这些综合素质包括公共演讲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而口译工作坊课程是第三种课程模式下的一个典例。
二、口译工作坊简述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在教育领域,workshop(工作坊)指人们对一特定的主题进行知识和经验交流的讨论或实践。在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2001)中,其作者Edwin Gentzler提到,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是译员进行翻译创造性活动的固定场所;1964年Paul Engle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建立了美国的第一个翻译工作坊(Gentzler,2001:5)。与传统的口译训练课程不同,口译工作坊更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全面考察学生的口译技能和综合素质,受到高校的青睐。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大学开始开设翻译工作坊课程,如美国的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德国的Dwisbu大学,国内的四川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下面以四川大学口译工作坊课程为例进行分析。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09年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现设有英语笔译和英语口译两个专业。其开设的“英汉口译”课获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为英语口译方向的研究生高年级学生开设了口译工作坊选修课程,旨在补充传统口译课程的不足,全面培养学生口译员的综合素质。
三、四川大学口译工作坊
四川大学口译工作坊课程的面对对象主要是口译研究生高年级学生,如三年制的口译专业可选择在研究生二年级开设,两年制的口译专业可在研二上学期开设。因为经过了一两年的基础培训和口译技能培训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双语转换能力和口译技能,此时则更适合进行口译综合能力的训练。
(一)工作坊形式
口译工作坊采取模拟现场口译的形式,由工作坊教师邀请一名嘉宾在课上进行主旨发言,学生轮流站在发言人旁进行现场口译,时长为一次课(两小节),口译过程用DV录下。发言结束后嘉宾和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总体点评,学生课下根据DV录像进行自我剖析,下周课上轮流进行自我评述和学生互评(一次课)。
(二)人员
口译教师一名;口译方向二年级学生15名;发言嘉宾一至两名。
(三)地点
配备有多媒体设备和活动式桌椅的教室。
(四)流程
1.嘉宾选择
教师选择了川大本校和本学院的7位师生作为口译工作坊的发言人,其中包括四川大学外事办老师、外国语学院外籍教师和演讲比赛获奖学生等。
2.发言材料选择
由发言嘉宾自主选择发言材料,主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
3.译前准备
教师确定发言嘉宾后,提前三天将发言嘉宾的主题告知学生,如发言人提供PPT等背景材料也转发给学生,将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译前准备。学生熟悉工作坊形式后可挑选一两次进行现场告知主题形式,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日常积累。
4.现场口译
口译工作坊开始,由嘉宾先自我介绍并简述今日发言主题。发言开始,每位学生自带口译笔记本和笔,轮流站在发言人身旁进行交替传译。发言人根据一定的发言时长和内容进行停顿,停顿后学生开始进行口译。按照座位号,下一位同学进行准备。发言进行时,其他同学也进行口译训练(即记笔记和翻译),但是不可出声,以免影响正在做口译的同学。
5.译后点评
每次发言结束后,嘉宾和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简短的总体点评,指出较为明显的错误点等等。
6.学生自我评述与互评
课后教师将本次DV录像和发言人稿件发给学生,学生根据DV录像对自己的翻译部分进行文本转录,并做自我剖析,用文本形式总结自己口译中的优缺点(包括漏译、误译情况和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和感受),向教师提交自己的转录文本、口译笔记扫描图片以及口译自评总结,并在下周课上轮流进行自我评述;每位同学自评结束后,由现场学生从该同学的口译质量、仪表等方面再进行评议,最后口译教师对该学生表现进行进一步总结性点评,并根据学生的口译现场表现和自评情况进行打分。
(五)选材
根据一学期的口译工作坊课程,笔者对其发言主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如下表:从该表可以看出,本学期口译工作坊发言题材较为广泛,主要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言人背景较为多样化,包括英、美、澳籍外教和中文发言师生。
(六)口译工作坊对传统口译课程的补充作用
一学期的口译工作坊课程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配合和良好反馈。大多数学生认为,口译工作坊课程对自己的口译学习和综合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很好地补充了传统口译课程的缺憾,主要表现在:
(1)模拟现场口译情境
传统的口译课程,如交替传译、商务口译等,大多在语音实验室进行,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须佩戴耳机,对显示屏或耳机中播放的视频、音频材料进行口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口译的“现场感”和紧张感,脱离现场口译的实际情境,单一的实验室口译训练不利于学生口译实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口译工作坊初期,班上半数平常在语音实验室口译表现不错的同学在进行现场口译时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些仪态、表述方面的问题。而口译工作坊通过模拟现场口译情境,很好地补充了传统口译课程这方面的缺憾。
(2)考察培养公共演讲能力
在语音实验室中进行口译训练时,学生的口译译文通过麦克风传输,通常听不到或注意不到自己的译文质量,只能通过班上同学或老师的反馈和点评中进行了解。而在口译工作坊中,学生必须站在发言人身旁,面对全班同学和老师进行口译,并且有DV进行录像。此时对译员的评估标准就不仅仅涉及单纯的译文质量,还有公共演讲能力,包括表达能力、仪态等。如在第一次的口译工作坊中,很多同学的站姿不严肃;有些同学虽然译文流利、完整度高,但是翻译时语气低沉、豪无生气,与发言人的澎湃激情大相径庭,极大地影响了潜在信息的传达。经历了一学期的训练后,绝大多数同学在口译中的公共演讲意识提高,公共演讲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3)考察培养应变能力
在实战口译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这就要求口译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较强的应变能力,这是传统口译教学无法做到的。如在本学期关于G20的工作坊中,出现了一系列专有名词,有些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口译时出现听力或理解困难时,可以临时借助发言人PPT上的内容帮助进行理解;当PPT内容也毫无帮助时,学生译员可以向发言人提出请求,让发言人重复或解释之前说过的内容或难点。良好的应变能力可以帮助口译员积极应对口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是口译员较强综合素质的体现。
除了以上的优点外,学生还对本学期的口译工作坊课程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如全班分成学习小组,在译前准备和译后评估过程中相互交流借鉴;扩大、增加工作坊发言材料的领域,如环保、旅游、体育等领域;选择具有口音的发言人,提高学生对不同口音的适应能力等。
四、结语
口译工作坊的课程形式强调口译现场的模拟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营造自主学习、自主评估的学习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训练培养学生口译员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和推广的口译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2007]11号文“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2007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p2036
[3]Edwin Gentzler.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2nd Edition)[M].Trowbridge: Cromwell Press,2001:5
[4]古琦慧.口译课程模式的开发及应用―以培养译员能力为中心的模式[J].外语界,2009(2):3339
[5]文军,穆雷.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教学,2009(7):9295
[6]曾丽馨.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3(2):7072
一、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实施课堂演讲依托的是“输出式”知识获取理论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部分课程均是单纯的“输入式”教学,而彻底缺失了“输出式”教学。教育家Swain的“输出理论(outputhypothesis)”认为:“输出”可大大提高学习者特别是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意识,对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成功的专业知识和二语习得既需要大量“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又需要有效“可理解输出(comprehensibleout-put)”。对学生而言,在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正是一种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双重“强迫性输出(pushedoutput)”,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将学生置于真实“输出”环境的“任务型教学”。在完成演讲任务中,学生须经过重构在分子生物学和英语两方面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并以富于情感的演讲来实现分子和英语知识的同时强化。
(二)实施课堂演讲体现的是“研究型学习”理念
“研究型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研的方法获得知识。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强化学生的研究能力,课堂演讲正是磨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式。这是因为,课堂演讲过程包括选题、准备、演讲和评价等环节,学生应对每个环节时都可模拟研究来开展。在认定题目时,学生须客观评价自身的知识基础和未来研究需要,这类似于科研中的“选题”;在准备演讲稿时,学生须大量收集、快速甄别资料,这等同于科研中的“文献检索”与“立论”,该过程锤炼的总结与写作技巧还能有效运用到学生的论文写作中;在制作PPT和上台演讲时,学生须理清逻辑、谋篇布局、旁征博引,该过程等同于科研中的“结题汇报”或“论文答辩”。可见,课堂演讲的实施正是契合了研究生课程的“面向研究”的属性,体现的是“研究型学习”理念。
二、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的主要操作环节
(一)学生动员
在首次课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说明课程的设计理念,强调课堂演讲的实施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敦促学生感悟教师的良苦用心,积极应对;另一方面,要说明课堂演讲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方式(见表1),规定每位学生都要演讲一次,成绩将被纳入其“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占课程总成绩的40%,促使学生高度重视、严肃对待。实践发现,少数分子基础知识扎实、英语口语功底好的学生对课堂演讲的兴趣较高,但大部分学生因分子基础知识薄弱、英语口语能力低下而对演讲产生焦虑感,故动员环节的核心是消除这些学生的畏难情绪,鼓励其勇敢面对。
(二)演讲题目确定
演讲题目按“一人一题”的原则并根据分子生物学内容和学生水平确定。就学科内容而言,题目须立足学生的研究需要,以分子技术的基本操作、新进展为重点,同时兼顾基本概念,做到深与浅、经典与现代的和谐统一。就学生实际而言,首先须照顾学生的知识背景,如学生的分子基础知识极其薄弱,则为其设计基础性的题目,并推荐中文材料;如学生已拥有较扎实的分子基础知识,则鼓励其选择较尖端的新命题。其次,须考虑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甚至在就业后的研究方向,如学生在研究中将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分子问题,则让其选择“入门”型的题目;如学生研究涉及大量分子手段,则让其与导师沟通,使所选题目能贴近其研究细节或就是其研究的关键环节,即让演讲成为该学生准备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长期教学中,笔者已建成了课堂演讲的“题目库”,供每轮教学更新、使用。
(三)演讲PPT制作与审定
学生须提前准备好演讲PPT。演讲内容应紧扣题目,支撑材料可来自指定的原版教材、国际分子生物学相关网站或英语期刊。内容的组织应重点突出、结构严谨、逻辑清晰。PPT须用全英语完成,并讲究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和专业词汇翻译的准确度。PPT应长短适宜,背景美观,字体、字号恰当,图、表和视频等精美、合适。学生演讲前,教师及时审阅其PPT,指导其在分子内容和英语运用方面进行反复推敲,特别是要杜绝抄袭与剽窃现象。
(四)正式演讲前的演习
在正式演讲前,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宿舍、实验室或自习室等场合反复演习,以熟悉PPT、控制时限、推敲演讲中构思与布局的科学性,并设计必要的肢体语言。教师可提供经典英语演讲稿供学生欣赏,让其领略英语演讲中的换气、连续、重音和停顿等用声特征。
(五)“上台”演讲
在规定时间,学生上讲台在10-15min内完成演讲,并预留提问时间1-2min,演讲顺序可按学生学号也可由学生自主决定。学生演讲时须先说或读英语,再汉译关键词或句。教师负责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而庄严的环境,要求学生郑重进入演讲状态,并敦促其他学生尊重演讲者;学生演讲结束后,教师随机请学生对演讲者进行点评或提问。在学生演讲过程中,教师要宽容对待其失误或错误,及时给予总结或鼓励。条件允许时,教师可对演讲过程进行录音或录像,再在课堂上回放点评,这样可大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互动效果。
(六)成绩评定与期末试题设计
演讲结束后,教师参考学生对演讲者的点评对演讲者进行评分(表1)。同时,教师在演讲结束后的提问时段,从演讲内容中快速精选部分知识点设计为期末考试题,并当场对全体学生说明,即本课程的期末考题全部来自学生的演讲内容,每个学生的演讲内容都有可能出现在期末试卷中,这样一来每轮课的期末试题均不同,可杜绝“师弟”、“师妹”向“师兄”、“师姐”打探期末考题、弄虚作假应对考试的弊端,从而促使全体学生专心听每一个演讲者的演讲,积极应对期末考试。
三、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的主要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可从“源头”强化学生的分子知识。在学生为演讲做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熟悉国际上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网站、著名期刊和经典名著,学生从中积累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专业词汇。随着阅读量的扩大,学生将逐步掌握分子基础知识、技术方法的英语表达方式,以实现对分子理论和技术的准确认知。同时,学生可熟悉部分分子生物学英语期刊的办刊宗旨和收录范围,从而为今后的英语打下初步基础。另一方面,实施课堂演讲可大大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课堂演讲实施中,英语文献检索与阅读、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和英语口语演练等环节可系统地促使学生自主强化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则引导学生感悟英语的遣词造句、基本语法和科技论文惯用语等诸多细节,使学生运用英语时在词、句、段和篇各层次均力求地道,从而提高英语思维、锤炼英语思辨能力。其中,“上台演讲”环节可在近似正式交流的层次为学生创造说、讲、读和听英语的宝贵平台,可有效帮助学生在英语运用中认识到地道、优美语音语调的魅力和连贯、流畅表达的重要性。
(二)有助于强化研究生的心理素质
农业院校的研究生因英语较差而对演讲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但仍被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的课堂演讲“逼”上讲台。教师应正视学生的焦虑情绪,依托完善的演讲内容准备和基本演讲技能指导来帮助学生消除理解恐惧,调整期望值,临场时冷静、自制。实践证明,学生按平等机会轮流上台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怯场心理,后上台者越发镇定自若,台下的提问者也逐渐活跃,在这种充满善意、激情的氛围中,学生运用英语的兴趣被激发,在公众场合展示自我的勇气得以增强,害羞、怯场等不良心理逐渐被克服。
(三)有助于强化研究生以信息收集与甄别为核心的思辨能力
我国长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思辨能力低下,面对海量信息时,学生们往往无所适从。研究生参与课堂演讲时尝试以语言综合认知和运用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在应对演讲的各环节时都须调动、运用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思辨能力。其中,学生浏览网站和阅读国内外参考文献时,须做到广泛涉猎、海量收集和快速甄别。面对庞大的信息群时,学生须以评判性思维、紧扣自身目标来辨析信息与目标的“关联度”,在有限的时空内快速决定材料的取舍和“取”的程度,该过程与科研项目申报中的立论依据梳理和研究假说凝练过程极其相似。可见,课堂演讲可培养学生良好的以信息收集与甄别为核心的思辨能力,这对学生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关键词:高中英语;主题活动;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27-03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中学全新的理念和要求均强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在英语学科方面,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品味,加强文学修养和语言运用能力都具有积极作用。“寓教于乐”更是我们一线教师追求的一种价值形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以活动引领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做中学”,在朗读、模拟、演讲、学英文歌、影片鉴赏、听力训练、主题讨论、同台表演中不断锻炼才能,完善品质,陶冶情操,砥砺心性,培养学生的模仿、观察、分析、比较、思维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更能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竞争、登台表现过程中增进体验,品味成功,树立校园主流文化意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促进他们积极健康地成长,获得终身发展;更能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此外,学校英语组历时十载的“明港人的一台戏”和已经成功举行了三届的“明港校园英语节”。为本课题实施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舞台和实际操作经验;我们发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型,代表了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也为开展有效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课题研究缘起于区教研室主任波学期初在指导普通高中英语学科如何更好地撰写课题的若干有效建议,在我们外语组扎实进展的过程中,将如何实施的可行经验加以反思总结,认真整理材料,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对体现新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2012年第二届市教科研例会上,笔者在《大海边,捡起心形的卵石;蓝天下,放飞研究的翅膀——市德育课题研究心路历程》发言交流中,就“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主题活动”搜集整理了学校外语组通讯员发送的所有外语组活动纪实通讯、活动照片,向与会代表进行了成果展示,效果良好。
一个旧的梦想的实现,往往会引发一个新的梦想。于是,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我们走进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实施以后,“任务型教学”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向来是老师们研究的方向。但是,如何在任教班级形成一个核心文化、核心价值取向,在交际过程中习得语言,国外研究的题材较多,但国外孩子的基本状况、学情、家庭教育等均与国内高中学生差异悬殊,尤其是我校高中处于城乡结合部,在新课程理念下主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崇尚积极的情感体验,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而通过学校大型主题活动的参与,全程跟进,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也会与时俱进,与校同台,与成长共在。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学生在主动参与班级及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包括影片欣赏类,社区服务类,女排志愿者类,大型歌舞演讲秀,实践类,研究类,手工制作类,港口考察类,体育竞技类,国际友人联欢比赛类等)中如何促进自身语言能力的发展。尤其以英语演讲比赛和英文歌曲比赛中师生语言教学的策略、训练及原声带模仿朗读,演讲稿的准备,主题的设定,听力的训练,歌曲的排练、演唱为重点研究内容。因为学生有效学习语言的延伸与他们对经典演讲的耳濡目染、经典歌曲的传唱息息相关,在实践体验、同台竞技、互相勉励等多层次立体活动结构中提高学生的多元语言发展能力。
1.预期目标。①探索高中英语语言教学如何拓展学用渠道,主题活动开展同样作为探究有效语言学习的一种途径,并将每次活动举办的目的、参与人数、评价方式、学生获奖感言、活动反思等记入学生成长档案。②立足语言教学,丰富形式,让学生在导师指点下,实现主题活动任务的目标,在学生积极主动报名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探索“无招胜有招”、“教无定法”的多元语言学习形式。③提高教师和学生拓展教学资源,开发课程实践能力。在各个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影片分段下载制作等(上课五分钟欣赏)课堂教学活动实践和课外演讲等延伸策略,进一步开发语言教学正能量和积极因子。④为诸如“走进西澳”等区级或区级以上各部门比赛培养语言基本功扎实、思维敏锐、语言综合素质俱佳的人才。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
1.构建务实的“主题活动”实践体系。本课题组由学校外语组五名一线教师组成,由学校教科室主任林耕波老师牵头引领;聘请经验丰富的区教研室和教科所主任波为课题指导老师。
首先,确定五位老师及他们所在9个不同年级的班级为本课题的实施对象。其次,建立务实的活动操作体系,其核心是扎根课堂,功夫下于课外,多样实践。
总的活动操作系统由多次活动形成,每一次的主题活动基本流程:活动海报设计—学生自主报名—抽签决定场次—师生一起研究准备—预赛淘汰赛—问题分析、比较、改善、跟进、指导—决赛—评委当场亮分—颁奖—获奖感言—活动反思—得出结论,即综合提炼学习语言的多功能章法。每学期举行2到3次这样隆重的英语实践探究主题活动,循环往复,逐步积累,从而获得多种途径学习语言的普遍规律。
在这个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活动过程前认真准备,课题组教师以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帮助,他们出现的问题如何得以解决是研究的关键所在。本课题主要采用的“主题活动”如下:
(1)纵线比较实践活动——英文朗诵演讲类。英文演讲主要为一年一度的“西澳杯”区级、市级演讲比赛选拔人才。在具体操作中分为两类:一类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三分钟之内的演讲,可以是即兴,也可以事先准备,然后教师或演讲人本身就演讲内容对全班进行提问,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水平,便于激发课堂气氛,但局限于教室;第二类演讲主题活动为全校性演讲比赛,准备统一的十几个话题给学生做准备,让学生进行第一轮筛选。具体过程:选定《新概念英语》或牛津教材朗诵篇目,先检测学生的语音语调;然后根据筛选出来的佼佼者,立足自备演讲材料,以学生的原创材料为主要评价标准,并在年级组取前六名,最后全校选出18名选手进入决赛,赛中增加“抽签问答”项目。
(2)横线比较实验活动——“同一首歌”英文歌曲大蝉联。横线比较主要是指多名学生在第一轮英文经典歌曲选定曲目中抽签定曲目和次序,横向比较进行分析研究。具体过程:歌曲准备(3首),每班限报两名,全校36个班,每个年级组有24名左右选手参赛,8人左右同唱一首歌,相互倾听,再由老师点评、指导,进行选拔。
(3)网线比较实践活动——国字号体育文化类(附件三:图片新闻《中外女孩明港球场竞展技艺》、《女排志愿者口译活动》)网线比较是指既有个体的纵向先后比较,又有群体的横向相互关照学习,并且还有课题组老师围绕研究主题的评析和判断。
案例——以明港中学、阳光学校、北仑职高部分学生和教师一起观看来自爱学国际书院和明港中学女子篮球队的一场联谊赛为例,学生基本都用英语口语交流、站队、中场休息,双方彼此既有同队队友之间的语言沟通,在比赛完了之后与对方队友切磋技艺,讨论传统节日文化,使得口语语言技巧在交流中得以不断提升。
2.探索有效的“主题活动”,激活语言能力的操作策略。在这一遍遍的实践流程中,课题组探索了“主题活动促语言能力发展”的有效操作策略
策略1:由“互动”激发学生语言思维和才能(附件四:《红五月国际友人联欢活动》照片与文字解说海报)。主题活动,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活动有其主旨内涵。选择了怎样的活动就有怎样的话题“Topic”功能,而语言需要在使用时才体现出其交际价值。于是教师在安排外籍教师五月活动的一个主题是“环保”,以此作为一个话题,引导、启发学生深究底里,披文入情,从而提升品位和文学涵养,锻炼口语,拓展国际视野,激发自己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抒发对生活的感受。
策略2:通过语言练习开启逻辑思维。从语言出发的思维训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主题活动,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树立自己正确的鉴赏观。从语言学习的效果来看,这是一个动态地引入学生由浅入深进入语言学习的过程。
其实我们英语课的境界之一就是让学生的思维能自由地飞翔。所以,在口语主题活动中让学生实践,学生的想象和思维也会和情感一起得到激发和推动,穿越既定的时空,神游古今和四海,这样就能够让自己的想象力得到不断的发展,从而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够借助丰富的想象与表演才情抵达新的境界。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1.构建了高中英语“主题活动”锻炼英语综合语言能力的科学途径。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引导教师关注通过活动搭建平台的语言输出与情感投入的平衡;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语言熏陶与思维训练的结合。这种平衡和融合,是我们高中英语学科借助“主题活动”平台,展示学生才情的辩证追求。
关键词 美国 母语 课程标准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California Eighth-grade
Native Curriculum Standards
MA Ming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Curriculum standards are the basis for the practice cours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our eighth-grade nativ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American California is important for a reasonable standard of language improvement courses, so as to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practice. The author from the framework and structure, content and objectives of the two aspects of China's "full-time compulsory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 American "native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 curriculum standards" (both part of the eighth grade) were compared, and summarized its enlightenment of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Key words America; native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 comparison
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方面有较为详细而明确的阐述,特别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了解国外母语课程标准有助于我们对本土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反思与合理改进。现以八年级为例,对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母语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有所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各州通过采取制订新的课程标准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美国全国性的英语语言艺术(Language Arts)课程标准是1996年由美国全国英语教师委员会和国际阅读协会制定的《英语语言艺术的标准》。这个全国性的英语课程标准只是给各个州提供参考,各个州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尽管可以独立制定课程标准,这些年来,各州在共同核心课程(英语、数学、科学)的标准要求上渐趋统一。2009年,奥巴马担任总统后,对美国教育进行了大规模改革,然而加利福尼亚州的英语课程标准却几乎没有改动,可见加州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全面性与成熟性。
自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11年教育部推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至今正在如火如荼的实践当中,但无疑其中是存在着问题的。下面笔者将以中国及美国加州八年级母语课程标准为对象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异同,并作出归纳总结。
1 框架与结构
我国八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部分,对学习领域进行划定,以及对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给予了界定;加州八年级英语课程标准分为阅读、写作、听与说三个部分,对每个领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对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也给出了具体的要求。我国标准的分类较为详细,但大的框架下的子目标未给出概括性的分类;而加州标准的分类趋于宏观,但在大的框架下又给出一系列子目标。总体来讲二者都对母语学习最主要的领域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
2 内容与目标
从二者呈现的具体内容上看,加州八年级母语课程标准的阐述较为详细,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强,而相比之下我国对目标的要求稍显粗略,描述不够具体。例如,我国标准中会出现诸如“进行合理想象”、“提高欣赏品位”、“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等较为抽象的表述,而加州的标准中则几乎不会出现类似的表达方式。如加州八年级母语课程标准中有:“学生能够阅读并理解与该年级水平相当的材料,学生能够通过他们对文章结构、组织和写作目的的认识来描述文章的观点、主张和立场,并能够将这些联结起来。《文学阅读推荐》、《八年级初级阅读》中所选入的作品体现了该年级学生阅读的水平和难度。” “评价情节的结构要素和情节发展;分析情绪、基调的背景安排(如地点、时间、习俗)与文章意义的相关性;区分、分析传统和当代作品中重复出现的主题(如善与恶的较量);”每一个目标都有几句话详细说明,在具体教学中很容易操作。
二者在培养的侧重点上有所差异:
(1)美国加州的标准特别强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标准中多次强调学生要能分辨原始和二手材料,分辨材料的可靠程度;在交流中能推测出讲话者隐蔽性的目的;能比较不同作者或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同一故事的不同版本,强调在不断的练习中,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再者,加州标准对于思维和表达,演讲与写作都格外重视。标准大篇幅地阐述了写作和听与说领域的目标要求,无论在写作还是听与说中都强调对于学生自己论述内容的严密性,论点和论据的充分性,在口头表达中内容的明确性,条理性,对于别人讲话的内容进行探究和推理;对于写作的要求很高,要求学生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描写性的文章、传记、自传、短故事、文学作品读后感、调查报告、劝导性的文章、与职业有关的公文、技术性的文件等诸多文体的文章,且无论哪类文章都应具有说服力;口头表达上注重学生的演讲能力,对文学作品的口头评述能力以及诗歌的背诵。
加州标准中非常重视团体合作能力以及交流中的相互尊重。要求学生在交流中认真听别人说话,领会他人的目的和观点;在演讲后对听众的观点进行有效的回复等。这样既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又使得论题得以逐步深入,同时提升礼貌与道德修养。
(2)我国标准注重文字书写及识别。标准中专门列出一个识字与写字的领域,明确要求识字量以及检字法,对书写速度、书写习惯以及书法的修养都有一定的目标要求。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基础教育中文字书写及识别的课程要求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汉字修养,发扬汉字文化。
阅读方面我国注重感悟。如标准中提到“有感情地朗读”,“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等等,几乎每一条都提到对文章的体会与感悟。但也如前文提到的表述比较抽象,操作性和指导性较差。
对于知识的掌握上,我国教注重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对文章的背诵有专门的规定,但对于学习方法的重视度不强,这也是我国语文课程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想要立刻转变观念是不现实且不可行的,在这一点上加州的标准则做得较好。
我国标准整体来讲更为关注情感目标的达成,而对于实践层面的目标要求较为难以实现。纵观我国标准可以看出,无论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亦或是综合性学习方面,我国对情感目标的阐述都占较大篇幅,注重从自我出发去感悟与体会,自我兴趣的培养,而对交流与合作关注不够。
3 美国加州八年级母语课程标准对我们的启示
首先,我国应明确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开始实施以来,一些教师抱怨不知道该如何上语文课了。出现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标准的表述不够具体、细致,这无论对教师的解读还是实际教学中的实施都带来了一定难度。而美国加州的标准在通篇的表述上都相对详细和具体,对于每一条目标的阐述都极具操作性,有利于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把握。标准的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标准的实用价值,细化我国标准中目标的表述,更能体现出我国课程标准的实践性意义。
其次,在知识的把握上不仅应注重记忆与积累,更应将学习方法的渗透重视起来。现在的小学、中学不乏一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较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会死记硬背,不会举一反三,这种现象多数是因为对学习方法不够重视。美国从小学、初中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思维的严密性,而在这些方面我国都是比较欠缺的,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更是本科阶段才开始进行的,这些都显现出两者之间的差距。
另外,在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的培养上,我国课程标准也稍显欠缺。加州的标准中对于表达和演讲能力的要求占了相当的篇幅,可见他们对于这项能力的重视程度,而表达能力与演讲能力的培养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交际能力。我国对于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较为基础,对于演讲能力的要求也是一带而过。在很多课堂上都存在学生不爱发言,羞于在讲台上展示自己,不得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课程标准影响的。
最后,我国在注重情感目标的状态下,实践层面重视不够。在自我情感目标达成的情况下,就容易忽略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社会意识薄弱。加州标准很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这也是对社会意识的一种培养,各种能力之间都是并重发展的,而非互相割裂开,各自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更多地向美国的标准学习。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较之改革之前,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如何合理地借鉴国外的理念和经验,使之对我国标准的制定及实施产生帮助,还需要加以仔细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罗丽华.美国加州八年级《母语课程标准》[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9(7).
[3]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English Language Arts Content Standards for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s[EB/OL].(1997-10-14)(2008-01-22).
一、Presentation的概念
Presentation的中文释义包含“展示、呈现、介绍、陈述”等。通常通过语言、肢体动作、演示工具对听众进行介绍或展示。在教学过程中,presentation指课堂上教师或学生个人或小组向全班讲解某一话题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将其运用在所教的高职英语课程中,让每个学生进行课前presentation展示,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观察、对展示内容进行总结并给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二、Presentation的理论依据
1.探究性学习理论
在Presentation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角色从听讲者转变为讲授者,而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指导者,学生在制作presentation课件过程中,查阅信息,整理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有选择的组织材料,通过这种自主学习,获得课本中没有的知识,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得到实践和应用,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互动式”教学法
在Presentation展示过程中,学生提前精心准备演讲内容,通过PPT课件进行展示,每个学生都承担两个角色,一个是演讲者,一个是听众,教师也把上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增加了学生和学生的互动,也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把课堂的中心放在学生身上。
3.自主学习理论
在Presentation展示过程中,学生经过选题、查阅信息、准备材料,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环节,将平时所学的知识以及自己未掌握的信息进行重新设计、转化,这一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自信心的建立,促进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Presentation在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笔者教授的是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外语》课程,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试卷成绩占70%。为了使平时成绩的评价更加多样化,为学生提供更多口语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笔者要求学生以Presentation的形式进行课前演讲,具体的实施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展示阶段和评价阶段。在大一新生刚入学时,笔者在课前进行自我介绍并分享英语美文进行Presentation的展示,同时向学生介绍Presentation的概念和?^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请同学们进行头脑风暴,说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外名著,电影,运动、偶像、数码产品、动漫等,每一个人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Presentation的准备,要求每名同学制作PPT课件, 在课堂上展示时间规定为15分钟左右,展示结束先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指出在展示过程中的优缺点,最后由老师点评。第一学期的活动比较的陌生,很多同学在展示中表现紧张,在活动慢慢进行中,学生的语音语调,表情手势越来越自然,等到熟悉这一过程后,很多同学都能够面带微笑,自信和大家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四、Presentation教学效果
笔者在每学期末都要求同学们写出一学期的自我评价及对英语课的评价,从中看到了很多学生对Presentation态度的转变。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困惑,尤其高职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对课前进行英语Presentation感动非常被动,压力很大。面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以及想和同学们进行分享的影响下,还有课程评价成绩的导向下,Presentation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同学表示虽然担心自己的英语十分蹩脚,但是做了精心的准备,制作了精致的展示课件,课下多次练习,在走上讲台后,压力也转化成了动力,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了演讲时的心理素质,锻炼了胆量,也提高了自信,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presentation的目的不理解,不重视,产生抵触情绪。也有的同学在进行互动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五、Presentation教学活动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启示
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在presentation教学方法中进一步体现,绝大多数同学对自己选择的话题都很重视,从被动的听讲者变成了积极的讲授者,使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通过对三届学生的观察,在活动进行中,笔者有以下几点启示:
1.教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充分了解,提前帮助学生进行选题,并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如果学生需要帮助,必要时对查阅资料,筛选资料,PPT制作等方面给予帮助。鼓励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注意消除学生的焦虑、不自信等负面情绪,让学生都能积极快乐的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