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谈素质教育

时间:2023-02-28 15:32:22

导语:在谈素质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谈素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英语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提高整体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实施素质教育,对我们英语教师是一次新的挑战。育人先育己,要强化学生的英语素质,首先教师本身就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育人艺术。由此可见,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转变观念,强化自身素质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要彻底转变观念,即教育观念要现代化。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教育的开放性和主体性。开放性教育的主体是自由、自主、个性化的学生。所谓主体性,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来对待。如果没有开放性的教育,就谈不上学习的主体性。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始终要把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处理信息的主体,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排除其心理的障碍,使之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合格人才。要想培养现代化的人,教师首先要现代化。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教师的人格力量、知识水平是学生成长的主要源泉。要给学生一杯纯净水,必须备有一桶水、一缸水、一潭清泉。只有学识渊博,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学;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能推动素质教育。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改革创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教师了解了当今高科技发展对英语的新要求,才可能站在科技革命的高度,激励学生勇攀知识的高峰;只有教师自身善于学习,不断充电,才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夯实基础,提高教学质量

外语教学要强化基础。语言表达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强化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以及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是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前题。因此,要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首先必须强化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听”是人们交际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随着广播、电视、电话等电子媒体的广泛使用,对听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听”不是单一消极的接受信息的活动,而是凭借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如语音、语法、语义等,透过自身听的素质潜能,从音流中获取信息的一种积极的活动。听力,是正确辨音解意的能力,要听真听切,理解它的意义不容易。“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说”的素质,是指在说的动机驱使下正确表情达‘意的能力,要说明白清楚,使别人听懂它的意思也不容易。“读”是语言的重要交流形式,它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读”的素质包括识记、分析、判断、猜测、推理、领悟及评价。培养读的素质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要读准字音,读出语调,读得流畅颇不容易。“写”是通过文字表达自己思想,传递信息。初学者,要根据母语去构思,凭借外语思维进行写作。要求学生掌握外语与母语不同的语法规则,惯用的手法以及各种句子的结构,如各从句的类型,以便灵活应用。听英语难,说英语难,写更难,知难不难。

第2篇

一、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来的指导我国基础教育的一种思想。素质教育的提出,从本质上说,也是我国开放的伟大实践,尤其是教改深化和发展需要在教育理论思想上的反应。那么,何为素质教育呢?顾名思义,素质教育乃是一种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而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四有”新人。素质教育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它是在对原有应试教育的反思和对未来教育模式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因此,我们在分析其内涵的特征时,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在时代的背景下进行观察和分析。基于此种认识,笔者以为,素质教育在新世纪里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素质教育遵循教育个性化原则,尊重人格发展,同时把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有机地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

(2)全体性: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发展,是一种差异性教育。换句话说,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但它并非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

(3)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而发展和整体性发展,要求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使学生各得其所,和谐发展。

(4)基础性:素质教育强调提高人的基本修养程度和质量水平,使每个学生都具备思想道德,文化科技、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最基本素质,为其身心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育管理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教育管理的本质是指教育系统或学校系统内运用组织机构、方针政策等管理手段和工具,围绕所确定的目标,进行奖惩和实施,科学、系统、民主地组织和发挥本系统内的各种因素,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信息畅通,时间充分利用,高质高效地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由此看来,教育管理行为和素质教育模式在“目标”上也是一致的,最后的归结点都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除了两者有这样一种内在的一致性外,它们彼此又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其表现是:一方面科学地教育管理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管理,是教育活动用来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失去了工具,目标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而对工具的滥用,误用导致的结果则是对目标的背离。实施素质教育,管理是核心。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提出也是对教育管理活动的发展。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育管理的行为受到了束缚,变得僵化了,从而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而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得教育管理行为和各个环节得以解放,它就能尽量寻找与素质教育的切合点,从而发挥教育的最大效能(社会功能、主体功能),使教育活动最大程度地接近教育目标。

三、建立素质教育管理模式

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具体构建素质教育管理模式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TQC”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对产品质量实行全面、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以实现产品的全面合格。这与素质教育的主张有相吻合之处,即都聚焦在一个“全”字上。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内容是德、智、体、美、劳全部素质,手段是全体成员的全程高效劳动,目标是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可通过素质教育的客观分析,在借鉴“TQC”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探索设计素质教育运行模式的方法。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与之相应的管理举措便是立足于全休学生,使之全面发展的质量管理。其具体做法如下:

(1)改革课程体系,让课程设计方向针对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将素质目标的要求体现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之中,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为此,课程的设计首先应将发展学生个性置于重要地位,把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化与社会化融于课程目标之中,而且要照顾到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尽可能给予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其次,应充分考虑制约课程的其它因素,努力革除现有的主流和主导课程的弊端,加强其综合性,以适应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再次,要保证开设一定比例的新型活动课程。此外,还可围绕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的现实问题,组织一定的专题课程;让师生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加强学校非正式课程建设。这样,让学生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引导下,生动活泼地学习,和谐主动地发展。

(2)改革课堂教学,发挥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就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单向的“讲——听”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时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理解与思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气氛宽松和谐。可以说,课堂教学改革的完善是实施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

(3)努力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无论是教材改革,或者课堂教法改革,它们能否实施,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要有效地促使应试教育转轨,首先必须促使教师转型,成为素质型人才;其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过程中,都应充分发挥民主作风;再次,素质教育还具有基础性,它注重提高人的基本修养程度和质量水平,这在管理中应注意第一是进行德育全方位管理,为保证德育充分落到实处,就应进行德育方位的规范管理,使学生、家庭、社会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发挥德育的整体效应。第二是重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

构建好素质教育的管理框架后,还需要建立一种科学的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综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等等,建立科学的目标评价体系。素质教育的质量不断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第3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素质

所谓“素质”是人在后天通过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体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而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任务是完善幼儿的先天素质,进一步提高发展幼儿的后天素质,为完成这一任务,就我园所采取的方法,谈一下如何更新观念,探讨教育方法,完成民族素质教育的奠基时期。

1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1.1开展入园测试,建立幼儿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应该清楚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辅导,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幼儿在第一次进入幼儿园时就要对他们进行初步的心理健康测试,再为每一位幼儿建立各自的心理健康档案,将每一阶段的测试结果记录在案,这样不仅可以直观的描绘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态势,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在入园的测试中,可以包括个性测验、行为测验、心理测验与情绪测验等。

1.2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缺陷,追踪溯源,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对自我情绪的调控不当,不能客观地认识外界事物与正常的交流情感。因此,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从问题的症结根源出发,在学会调控与正确运用不同情绪的过程中完善心理健康。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与家长可以通过直观简单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语言等方式表达情绪,并使幼儿也一起互动起来,培养快乐、高兴、满足等积极情绪,通过示范,使孩子明白应该如何调控情绪,在合理与不合理的事物之间正确对待,以正确的方式宣泄情绪,保持自身与外界之间的良好平衡状态。

2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现在很多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小孩,孩子在家里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娇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和合作的意识,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常常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幼儿时期作为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黄金时期,更是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关键时候,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加强集体协作观念的培养,潜意识的对幼儿贯彻一些简单的社会情感、社会以及社会交往技巧等知识,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在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合作与分享是基础与关键。然而,在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独生子女由于受到大人们过多的溺爱,在行为中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强烈、缺乏集体合作观念等情形比比皆是,无疑对其今后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构成了障碍。因此,老师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激发和引导幼儿的合作与分享意识,如在游戏中,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的处理“人多玩具少”的问题;分糖果时,也由幼儿自行负责等。除此之外,还要对孩子表现出的合作与分享行为进行适当的表扬与肯定,以增强孩子合作与分享的兴趣与信心。

3生活化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成长,也就没有教育。”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完成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时机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联系,在活动中学,在生活中学。老一辈知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教育生活化。这一理论中关于“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正确主张,提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靠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又融汇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和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这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也是很有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的。

目前,我们的幼儿教育意识中还存在着将早期教育简单化为早期的智力开发,等同于超前的知识的灌输和大量机械的计算、背诵、识字。甚至有的幼儿园在宣传中也把幼儿能计算多少位数、识多少字、学多少英语单词作为评价幼儿园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对人们的思想是一个误导。实际上,幼儿的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不仅是识字、计算,而且还有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是幼儿更加需要的。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教育工作的第一依据,必须在全社会确立“取法自然”的幼儿教育观,遵循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幼儿素质教育内容很广泛,但不外乎培养幼儿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动手就是培养幼儿运动协调能力,动口就是培养幼儿语言及交际能力,动脑就是幼儿智力早期开发。但无论是培养其动手、动口或者动脑的能力,都应尽量融入幼儿的生活之中,让幼儿尽量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提高素质。

总是,幼儿素质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主体

幼儿教育的内容很丰富,但毋庸置疑,幼儿的素质教育是其主体。对于幼儿园来说,幼儿素质教育是核心目标,帮助儿童在他们生命之初,种下在整个成长阶段必备素质的种子。因此,做好幼儿素质教育,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面对未来,任重而道远,培养教育好下一代是每个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天职,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应该成为当今幼儿素质教育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杨娟娟.浅谈幼儿素质教育[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18

第4篇

一、推进技能人才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技能人才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素质教育本身反映出社会的风气,精神文明程度,每个公民的个人修养,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和个人健康状况。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性,致使毕业生专业素质、职业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有所下降。据重庆晨报报道,一大学生因为心里充满对社会的惧怕,拒绝社会,更拒绝外出找工作,把自己关在家里七年,很少与父母交流。这种自闭完全可以预防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

2.加强技能人才素质教育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需要。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用人标准已经从简单的专业对口,转向技能人才素质的层面,招聘各类人才首先考虑应聘者的人品,也就是素质怎么样,这成为人才流动的支撑。因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必须拥有较强的人才竞争力,突出职业教育高层次的职业性、专业性、实践性、具备动手能力,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专业素质在求职和任职过程中被形象地称之就业的“敲门砖”,但是职业素质要以基本素质作支撑,尤其就业岗位专业不对口时,良好的素质可以使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要求,缩短岗位适应期。因此,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必须加强对技能人才的素质教育。

3.地方经济建设要求技能人才培养推行素质教育。地方经济建设,科技协调发展,需求不同类型的人才结构来完成,既有“研究型”人才,也有“实用型”人才,而“实用型”人才培养,主要依靠职业教育支持。一项科研成果的研发到投入生产,必须由技术工人的实际操作才能转化为产品。因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其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建设、科研成果的转化、技术的应用。而职业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又间接影响技术能力发挥的效果。所以,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有利于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

二、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职院校及教育机构忽视对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由于职业教育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动手操作的训练、教育科研的开发,从而使学生合作意识差,心理承受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减低,造成部分学生掌握一流技术,而做人做事却常常出问题。如今,很多发达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提出培养人的继续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研究报告中指出,“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尤其学会怎样“做人”很重要。例如,有的毕业生就业之后,从不说礼貌用语,第一次与客户业务往来,就因为失礼而被对方投诉,本人却不以为然,这就是素质问题。

2.现有教师的管理体制、新教师补充机制、业务培训流程,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的职业素质有待于提高。他们认为,完成专业课教学计划就行,至于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做事的素质教育与己无关,这不是自己分内的工作。所以,上完课就走人,很少与学生交流。而学生受其影响,认为学好专业课,掌握好技术操作要领就是好学生,什么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根本不留意这方面的学习。例如,个别学生清扫教室卫生,多擦一块玻璃都要与其他同学斤斤计较,表现的比较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对此,辅导员,尤其专业课教师很少进行素质教育,讲如何做人的道理,学生以为这种行为是正确的。高职院校每年新教师上岗培训,都是讲解有关授课技巧、教学规则、校园文化建设、介绍本校优秀教师等,缺乏素质教育的内容。况且,新教师没有教学经验,本身的职业素质也有待于提高。

3.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教育失衡。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技能人才,而技能人才应该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较好的职业素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态势下,各种文化的冲突,导致部分学生偏离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责任感淡漠、不讲合作,凡是对己有利的事情就做,否则一概拒绝,表现出道德修养上的缺失。另外,物质诱惑,尤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使原有的价值观松动、失衡。在英国著名的学府里,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选修哲学课,这是素质教育中的个人思想基础,对于今后就业、做人、积淀文化修养,具有积极作用。

三、推进技能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途径

2007年5月,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中对职业教育明确指出,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但是,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有关素质教育薄弱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特别是职业院校各级领导的关注。因此,对于技能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笔者提出一下建议:

1.将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渗透专业课的教学之中。技能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要纳入高职教学计划,每个学期指派一名素质高、业务精湛的教师,定期进行这方面内容的讲座,要求学生写一份计划书,离校前写总结报告,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档案。教学、科研部门及教师,利用寒暑假,必要时可以向学校申请告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分析技能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最受企业欢迎;就业成功率高;如何开展素质教育效果好等,在这方面做好调研工作,并结合本校教学资源制定推进技能人才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使学生在校期间逐渐养成“德育为先、训练有素的良好职业素质”。

2.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由共青团、教育部、全国学联,为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而联合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计划的基本内容,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教学主渠道,有助于学生参加各种素质教育活动和工程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健康、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训练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智能结构,以全面成长成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项活动很切合实际,也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因而,由高职院校的共青团、学生会、“两课”教师组建一支素质教育的团队,经常举办有关素质教育的展览、比赛、报告,开展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高职新生刚入校时,不懂得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学校教学部门及专业课教师,应按教学计划要求,直接把学生带到企业及相关部门参观,感受该行业专业技术的重要意义,更深刻地认识职业素质及相关法律的要求比专业技术更重要。例如,带领会计专业的学生,参观企业财务工作流程,列举会计人员犯罪所带给企业的经济损失及其影响。不做假帐就是财会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及法律约束。

3.加强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建设。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对技能人才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尤其职业素质教育最重要。因而,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培养技能人才,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课”教师应不断地提高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力争政治理论的指导意义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学以致用,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走出校门,参加“三下乡”活动,有效地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还要通过时事大家谈、各种讲座、辩论会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4.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技能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受到社会环境、学校、教师等多方面的影响。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需要学校从管理到教学,从教师到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理论知识,用于课堂教学;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用于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和使用各种生产工具及其设备;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用于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如何做人,身心健康。所以,推进技能人才的素质教育,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自身素质及示范作用。

教师成为技能人才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有什么样的品行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然而,教师的职业素质如何养成、积淀,主要依靠专业课教师及“两课”教师本人不断地自我教育,或进入高校进修,以补充理论知识。同时,学校要增加经费投入,强化培训。即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就是请著名教育专业家来学校进行师资培训,以最新的教育理论武装教师头脑;走出去,就是深入基层矿山、工厂、农村调研,向社会学习,了解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与研究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动态。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技能人才的素质教育储备知识,品德修养,赢得学生的信赖,做好技能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

第5篇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活动、多回答问题,有生硬地安排许多无意义教学环节,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这些所谓的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事与愿违,使本来简单的教学复杂化,轻松的学习沉重化,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提高自身素质

应对新的挑战素质教育培养的是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是通过每位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首先,是德育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其次,是业务素质的提高。知识的传授靠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较低,课堂教学平淡乏味,使课上得死气沉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板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胜任现代的教育工作。

再次,是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堂高质量的课,往往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有地理专业知识,也要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的修养,要有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了解当代地理学的前沿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化需要。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捕捉地理学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联系社会、跟上时代。因此,要在学校教育中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素质,即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最后,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但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要具有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振奋昂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对于学生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四、重新认识教材

确定地位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挖掘教材,确定培养目标,结果往往以单纯传授课本知识,让学生简单地记忆这些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公民的素质,这也就决定在地理教学中贵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那么,仅仅传授教材的基本知识就远远不够了。

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地理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改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在改变,从而决定了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而目前教材的编写滞后于教学改革,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念,突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根据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可以适当调整教材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记忆经验结论为主的学习方法,养成积极探究事物形成过程及成因的习惯。另外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编制灵活多样的电视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材,作为现行各种教材的补充。因此,教师应重新认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五、改变教育方式

融入素质教育在新时期,人们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也有了更新,如果还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势必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协调,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而计算机的使用,可以使文、图、声并茂,使得各种教育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地理学科区域性、空间性比较强,用文字有时很难表达,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使用,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在现代电教育技术营造的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6篇

人类社会已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经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全面索质教育,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所谓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等许多方面的素质。为推动素质教育,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加快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改变以升学率高低为主要指标评估学校、教师的做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从认识上、实践上解决传统教育教学中的弊端和问题,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学生活动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那么,在培养自主学习的素质教育中,我们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有个新的认识。

一.什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在信息社会时代,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指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素质教育中,抛开计算机参与的辅助教学无疑是不完整的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是将当代先进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应用于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技术手段,是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必须明确的是不能盲目性地夸大计算机在教育中的作用,在CAI课件或软件的设计上绝不能以计算机的工具性、辅来取代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绝不能将计算机当成一种高级而又现代化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新工具。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理论基础

计算机辅助教学应以建构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这也是教师指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

在人们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意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意义学习理论强调以自主学习方式的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指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当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意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意义学习理论、建构意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由此可见,既要以建构意义学习理论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又要以建构意义教学理论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健全的。

三、CAI的发展及推广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仍是小范围实验阶段。

(1)CAI现状:部分学校买了不少的计算机,但利用率不高;教学中计算机课排得满满的,但却只用于学打字及文字处理、玩游戏、学语言、学习某些应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考级,计算机并没有对学校教育模式产生任何影响,至于辅助教学上除了观摩教学、课件评比与现场会之类活动时,搞突击制作某一课件或利用某一段现成光盘课件外,就别提什么CAI了。可见CAI在课堂教学中并未普遍使用,这就更别提利用CAI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素质培养了。

(2)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经费和硬件设备、师资水平、计算机普及程序、理论研究等因素外,另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软件或课件本身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的认识问题。

现仅软件数量而言,是非常有限而严重不足的。软件有来自于学科教师与计算机教师联姻的小作访作业的(这一部分主要用于观摩教学,现场会评比等,很少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另外有来自于专门的教学软件开发公司(比如国内的武大华软、深圳鹏博士、翰林汇、树人、CSC等等)的,姑且不谈这些软件的价格与质量,单就数量而言也是很有限的。

再就软件质量而言,不太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仅偶尔使用,基本上不具备推广的价值。目前的教学软件大部分仅适用于个别化学习和家庭教育,或为电子练习册,或为课本搬家。辛辛苦苦制作的教学软件或课件很少在课堂教学中被使用。这不能不说教育软件自身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有的软件实质上是用计算机把课堂教学的内容表现出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但是由于缺乏灵活性,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等人的行为和积极性。在设计思想上更多的是从现有教学模式出发设计的,现今CAI课件开发设计的主要模式是基于框面的小步骤的分支式的,没有探索出一种新模式。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以教师授课为主,集体化无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新模式则是以自主学习的学生探讨为主,多样化个性化的多种学习行为;传统教学是说教式的,分学科的定时教学,信息时代应是交互式的,多学科交叉的问题解决式的学习;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的地位将被改变,学生可按自己的意愿分组学习。因此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的CAI课件有很大的局限性,无论多么优秀的人物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设计开发的课件,也仅仅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适应于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同一CAI课件很难被不同的教师应用于各自不同的教学情境中。由于如今的教学软件或课件固化了教学的内容和策略,固化了知识表达呈现的方式和顺序,模式化了学生对该内容的学习,因而排拆了师生的相互作用和课堂教学的丰富生动性,自然会受到教师的排拆。有时教师们仅看中了其中的某一片断(如动画、插图、史料等),但因课件的不可重组的整体,也不能被教师有选择地随意调用而同样拒之于课堂教学的门外。就其本质上而言,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的运用、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临堂应变与师生交流等,本应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和创造天地,却被课件在事先的教学设计中“确定”了。即课件设计者取代了教师的地位,教师变成了计算机软件的“用户”了。显然,目前的CAI教学软件或课件不符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软件要求,不能满足自主学习能力素质教育所需。

目前,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的认识也存在问题。对教学软件的认识较局限于为教师讲课服务的固定式的讲解和演示类型的软件,侧重于一些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一些宏观、微观和瞬间的模拟演示。这类软件如今仍被作为主流所倡导,但是这类教学软件还是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仍是以展示和呈现知识为主,更多地体现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融合了研制开发者的教学特色及教学个性,其普适性不强,很难推广,因此CAI难以大面积开展,CAI软件或课件不易被教师所接受。在应试教育观念的驱动下,目前的教育比较强调书本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软件必然以展示和呈现知识为主,大部分表现为书本搬家,难于适应每个教师的特点。另外一些复习、练习、题库型的教学软件也颇多。计算机辅助教学象一把双刃剑,若用于自主学习式的素质教育,则会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有力手段;若用于应试教育,则会成为加强应试教育的帮凶而“为虎作伥”。

四.有关计算机参与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根据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素质的时代与未来的需要,有关计算机参与的教育有以下发展趋势和前景:

(1)参与课堂教学的CAI软件或课件的发展。目前的CAI教学软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素质中,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不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课件势必向一种更灵活的、适应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情境的“积件”方向发展。积件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思想、教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这样,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运用不是在课件开发之初,而是由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做到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积件与教材版本、与章节、与具体知识点无关,同一教学资源素材可在不同学科、不同情境中被使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有利于师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目前的多媒体课件中,画面是运动的,思想和方法是静止的,超文本结构是多维的,但整个程序的组合是唯一的,课件的使用位置是定学科、定教材、定章节的。

(2)掀起一轮有关CAI的新的教改运动。学校教育现代化,在利用CAI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素质这一块中,设备虽重要但不是关键,关键是人(校长和教师)。学校要发展CAI,首先是校长的重视和参与以及教师的参与、使用、探索与创新。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结合本校的师资、设备与环境,不断探索新的适应信息时代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多媒体化与网络化。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运用,网上大学、网络函授得到开展。利用网上丰富的文本、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信息资源传授知识,交流方便、迅速,可实现远程、开放、交互式教学。利用网络的终身教育、自主教育、个性教育、自主的合作式学习与共享资源将一扫现在教育界中的教师授课方式而单一僵化的格局。

五.中小学生开设的计算机课的目的

在中小学计算机课中,除要求学生了解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常用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对部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之外,还应让其了解一下有关网络方面的知识,以及学会通过网络等渠道,对自己所感兴趣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维护等。以上这些当然是那些想借助于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的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信息时代和未来发展对每一个中小学生的最起码要求。

六.总结概述

以多媒体计算机、INTERNET网络为代表的世界范围的信息化浪潮滚滚而来,面对这一发展愈来愈快的世界,我国的教育如何在信息技术方面采取对策,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尤其是以建构主义教学与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素质中如何充分利用、改革和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以使其高科技优势在服务于现代化教育中如何科学地充分体现。这些问题,对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教育界人士而言是责无旁贷的。此文也算是我对祖国的现代化教育所应尽的一点责任与贡献吧。

依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开发出高质量的教学软件,使学校能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资源,加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顺应信息社会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7篇

关键词:教案;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决定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多重性和纵深性,即:不仅要着眼于全体学生诸多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要着力发掘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就多重性而言,通过课堂教学即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恰如其分地融德智体美等方面为一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意识品质。可以说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成败。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精心设计备好每一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地钻研教材、精心地设计教案。在应试教育中,有的教师照搬照抄教学参考书,不结合学生实际,致使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设计问题不得当,启而不发,实际是启不得法,形成师生课堂不和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不过主要是课没备好,教案没设计好。还有少数教师写教案是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照着书本隔三拉四抄一些应付,讲课时根本不用。总之忽视了教案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精心设计好一节课是教师达到教书育人能力培养的体现,也是学生在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开拓思维时对教师能力的发展。一节精心设计备好的课,学生听得入神,接受就快,效率自然就高,师生配合默契,双方都轻松满意,所以它是教师智慧高度集中的结晶,课堂时间短、任务重,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设计好教案,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 吃透教材,深挖精髓

要想把课讲好,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驾驭教材,找准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并用巧妙的语言概括出来,深入浅出,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活,要想达到此目的,教师必须反复阅读教材,尽力吃透教材,把所要讲的东西,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

1、明确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改变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德育、美育目标的实现。用实现德育渗透、美育渗透、学科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渗透。

2、指出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3、整体感知

把所内容进行梳理、整合,指出从整体上讲了哪些内容,各个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讲围绕中心内容展开论述的,在教师心目中有一个整体框架,在讲授时围绕这个框架展开。

二、 精心设计师生互动活动

精心设计师生互动活动,对于学生理解问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有其重要作用。活动包括以下内容:

1、 活动方式。

2、 活动安排。

3、 活动目的。

三、 恰当设计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成功的导入如同打开殿堂大门,引导学生竟相登堂入室,犹如拉开序幕,让学生一眼即睹精美的置景,犹似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导入可采用以下方法:设问,悬念导入法;资料介绍导入法;趣味导入法;利用实物导入法等。

2、 新课讲授

做好课堂在新课讲授过程中,除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外,要注意兴趣激发及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要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以学生为中心。要选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运用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利用多媒体教学,关注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发展。

四、 做好课堂总结,并扩展所学知识

总结,使学生对一节课的知识形成系统性的认识,从而把握重点、难点。

扩展所学知识,就是要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当前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

五、 布置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一些作业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评讲。

六、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体现把握重点,排列有序,整齐美观,使学生容易记笔记,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以我校中专学生使用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本中的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为例,谈如何设计教案,体现素质教育。

第六章第二节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

一、明确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意义、正确消费观的内容。

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必要性。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消费。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消费观念。

美育目标:

结合讲解中的对比材料,体会不同的消费观念,折射出不同的行为、心灵美,理解生活创造美。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解决这一问题应以讲授为主,实例为辅,最后由学生对不正确的消费观进行课堂讨论,说明其危害性。

难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许多人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过去的事,现在生活好了,没有必要这样做。解决办法,可从两个方面,首先说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人民的传家宝。其次说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整体感知

围绕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理解正确合理消费的积极意义,主要从正确消费的内容、作用及要求上去把握本课内容。

a)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i. 活动方式,讨论

ii. 活动安排

收集正确和错误消费观的案例。

分析不同消费观的作用和危害。

总结。

iii. 活动目的

让学生了解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必要性及正确消费观的内容,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b)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将下列两则材料展示给学生。

某地有个青年农民,从4000元起家,成为拥有几亿资产的个体企业家。面对巨大财富,他并没有拿这些钱去买豪华汽车、吃山珍海味,而是用这些钱去发展生产、支援贫困地区。

南方某市曾发生一起怪事。两“大款”在一高级饭店吃完饭后,大款甲看大款乙给的小费比自己多,于是就当着他的面撕掉一百元大钞,乙也不甘示弱,撕掉五百元,如此往来,两人搞起了撕钞票大赛。

提问:上面两种现象,哪一种值得我们学习呢?

学生回答:青年农民值得学习,因为他有一个正确的消费观。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讲授]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举例(略)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举例(略)

既然我们明确了二者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消费呢?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意义

正确消费观的内容

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举例(略)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协调;举例(课本第235页事例)

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倡消费的科学性。

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人民的传家宝。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总结、扩展

总结。

扩展。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会不会抑制消费。

布置作业

i. 选择题

下列现象中不符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的有

1. 中专生买手机

2. 中专生用电脑

3. 中专生出入高级饭店

4. 中专生买名牌衣服

ii. 辨析题

生产为社会创造财富,消费消耗财富,因此要发展生产而降低消费。

板书设计

消费的重要性——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44-01

启迪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能的核心,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建议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五想”启迪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一、激发兴趣

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这在很大程序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能够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并从中感到学习的意义。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根据学生愿意想,发挥内因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启迪思维的基矗为奠定启迪思维的基础,教学时,应在讲每一问题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好此问题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应尽量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这样才能引人入胜,“拴”住学生、“迷”住学生, 从而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王国。比如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大小月的规律,可采用顺口溜的方式“一三五七八十 腊,三十一日永不差,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日加”。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天生,需要靠教师的积极引导和着力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把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日常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一个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 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发展兴趣,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勤学、爱学、好学、善学,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这样学生的数学素质就能真正得到提高 。

二、能力培养

智力指的是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它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从教材的角度说,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发展学生智能,教师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坚持启发式教学,善于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的过程;②重视知识结构,教给学生系统的规律性的知识;③坚持有意义的获取知识,使新知识能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联系;④强调方法,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⑤坚持发展性,使教学目标既符合现有的发展水平,又高于学生原来的发展水平;⑥加强训练,特别要重视基本计算训练、基本数量关系训练、数学思维训练、解题思路训练、数学语言训练等。

三、知能结合

我们提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思考方法、应用能力等),实现知识、能力同步发展,这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1、重视表象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数学的实质是:符号十逻辑。小学生思维的基础是形象的与动作相联系的有关表象。因而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一些物质化的材料作为思维的中介物,让学生看看、拼拼、摆摆、摸摸,从而将抽象的概念、逻辑关系等通过自身感受呈现出来,达到内化成智力活动的目的。

2、重视思维方法的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怎样落实这一要求呢?我们总结出三条基本实施途径:一是示范:结合知识的教学,直观、浅显地给学生以正确思维的信息;二是点拨:基本过程为“点窍----探讨----扫障----总结”;三是训练:特别强调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或叙述理由,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重视“三算结合”教学

有人说:珠算是我国的国粹。这不仅是因为算盘是重要的运算工具,更在于通过珠算能全面地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市各区、县(市)均有三算班,?不少学校班班都上三算课,节节课前2分钟进行珠算常规训练。通过“眼看、耳听、手动、脑想、口念”,各种感官的综合作用,促进儿童左、右大脑均衡、协调发展。桃源县漳江小学珠脑算小组的队员代表我省参加中南五省竞赛,取得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团体总分第一的可喜成绩。1994年我市代表队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总决赛,夺取了接力赛城市乙组团体总分的第一名。

五、发挥合力

第9篇

初中化学知识比较零散,且要记忆的内容又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尽快学会学习化学的方法,对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有着“催化剂”的作用。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教学中就需有意识引导学生理顺思路,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掌握知识和将知识系统化的目的。

二、重视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一)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自己观察实验、提出问题、分析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具,加强实验教学。

1.继续发挥传统教具的作用。如进行元素符号教学,把元素符号制成双面书写的卡片,正面写拉丁文字母符号,背面写汉字名称,用“钅”旁、“石”旁、“气”旁、“水”底、“氵”旁区分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气态元素、液态元素。其使用方便,帮助记忆效果好,是其他教学媒体所不可取代的。

2.充分发挥各种实验器材的作用。化学本来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就失去化学课的学科特点。我们还尽量把教师的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改变为学生分组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使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习题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达到教学效果的关键

习题或试题在学科教学中是培养和检测学生的记忆、思维、观察、实验、自学等能力的重要媒介。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寻找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教学过程中,我适当增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有三包白色固体分别是食盐、面粉、蔗糖,你怎样用厨房中的物品将它们区分开?”此类题的解题过程和结构均有很大的开放度,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和发挥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机会。解题时,能刺激学生思维发散,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探究问题并发挥学习新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全面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以求得解题的最佳途径。

四、化学活动课教学是化学教学工作的另一种形式,是培养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基本途径之一

精品推荐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