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阅读教育论文

时间:2023-02-28 15:32:32

导语:在阅读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阅读教育论文

第1篇

1.为中职生提供能激励他们的阅读材料。在教师为中职生选择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挑选一些能够激励他们的阅读材料。在讲解时可以将材料中的内容与学生自身的情况联系起来,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激励。例如阅读材料:ThreeDaystoSee,作者是一位坚强努力的盲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学习该文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同时受到心灵的震撼。让他们明白作为一个健全人更加应该自信,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为中职生创造一个赏识的家庭环境。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影响着孩子的品质和思想的形成。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一向是过于苛责,特别是在自己孩子学业成绩不理想时,说出打击孩子自信心的话语。为此,应该与中职学生的家长们加强联系、沟通,尽量少批评,让他们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用赏识的方法帮助孩子进步,给予他们的孩子尊重、信任、鼓励和理解。并且要善于发现中职生自己没有感觉到的优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创造一个赏识的家庭环境。

3.提高教师赏识意识,营造一个赏识的教学环境。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多看学生的长处。一句得体的赞扬会激发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甚至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赏识为主,批评为辅”。对于后进生不使用讽刺的言语,或是由于无意地流露出小看他们而伤害这些敏感的,渴望得到赏识的心灵。每次考试后,不公开学生的分数或是把他们的成绩贴于墙壁上以保护后进生的自尊。也不要让这个群体自我反省去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进一步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尽量用赏识的言语去浇灌这些学生的心智之苗,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能行,最终让他们达到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可以经常用:“youarereallyexcellent.”,“Iamtrulyproudofyou.”,“Youhaveabeautifulsmile.”,“Iappreciatewhatyouhavedoneforus.”。这些鼓励性的话语不仅仅建立了学生的自信而且激励他们去主动学习。让后进生也能享受成功的快乐。当想让中职生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注意用礼貌语言,例如:“Pleasesitdown”,“Wouldyoupleasecometotheblackboard?”,“Wouldyoupleasekeepsilent”。

4.创造和睦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之间互赏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机会让中职生不但从教师那里,而且从自己的同学那里得到赏识。首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赏识,并且给出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最好的赏识是发自心底的和真诚的。中国是一个倡导谦虚的国家。谦虚被看成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当人们受到表扬时总会谦虚地说:“Oh,Iamnotsogood….”,“Therearemanymistakesthere….”,“Ithinkitisjustsoso….”。向中职生建议要坦然地接受赏识。这也是他们肯定自身价值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它使中职生感觉达到良好的状态。教师可以给他们举些赏识的句子:“Ithinkyouareverygoodat…”,“SomethingIreallylike……”,“SomethingIlikeaboutyouis……”。让同桌之间彼此写下赏识对方的地方。然后大声地以第一人称朗读出来。让他们的同桌知道这些赞扬的话是发自真心。读的时候为同桌充满自豪感。例如:“Youareveryintelligentandunique”。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好赞扬的话语,有时候可以给予他们具体的例子。这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相信当学生听到别人的美好评价时,必定会唤起他们从未有过的思考并兴致高昂地去追求更大的进步和成功。起先他们对他们的同学的赞扬的话语可能会感到有一点害羞和犹豫,但是他们通常会认真地听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学生们的反应是强烈的:“Atfirst,IfeelsosurprisedwhenIhearthepositiveremarkswrittenbymyclassmates,whichmyclassmateswroteaboutme.ThenIwasveryhappy.”。“IfeltveryhappywhenIknowwhatmyclassmateswroteaboutme.Ireallythankthemfortellingmethat.”“WhenIhearthecommentsmyclassmatessayaboutme,itmakesmefeelthatIcanhavemorefriendsinthefuture.”。能够感觉到我们的中职生是多么地渴望被赏识和承认,他们尤其需要被教师和同学赏识和承认。同学间的相互欣赏,互相感染,使同学之间逐渐形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5.培养自我赏识意识,有效地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除了从教师和同学那里得到赏识以外,最后一个赏识渠道实际上是最重要的:自我赏识。在教学中培养中职生自我赏识,自我赏识能够真正的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当学生们听到别人的赞扬时,我们作为教师是否做些什么来进一步唤起学生的自信?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用英文写作关于自己的小作文,或是列出一张关于自己优点的单子,大声地自豪地在班级里朗读。作为教育者我们知道当学生们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感觉良好时,他们通常会有超常的表现。

二、赏识教育的原则

1.适度的期待。教师对学生认知活动的期待会影响和改变学生自身的思想体系,对于学生自信的培养有直接的影响。不断地给学生鼓励和爱,学生自然地就会产生自信,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必须是恰当的,也就是说期待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相符合。另外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期待。

2.及时的肯定。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本质:希望自己所作的努力得到肯定。教师对学生充满真诚的肯定绝对会使学生充满自信。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肯定不仅仅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也是一个消除不良因素影响的过程,可以避免批评和谴责带来的负面效应。把自信归还给学生,让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几句赞扬和肯定的话语比暴风雨般的谴责更有效。所以肯定的越及时,肯定的效果就越好。

三、小结

第2篇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情感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审美情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实施情感教学。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是架起教学内容与情感的桥梁。巧妙的导语设计,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句名言、一个谜语、优美音乐、鲜艳画面,凭借教师的自身情感,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用情打动感染学生,使之得到真切的情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例如教《胡同文化》时,可以选择北京老胡同的照片,配歌曲《大碗茶》,产生历史沧桑感,拉近与文本情感上的距离,为课文学习作情感铺垫。在教授《紫藤萝瀑布》时,利用多媒体放映紫藤萝的图片和优美的钢琴曲,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对着画面发挥想象,直观感受宗璞笔下独特的紫藤萝,领悟作者情感,阅读主体--学生沉醉在和谐宁静的境界,身心获得欢愉的享受。

二、深入理解挖掘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

1.加强朗读吟咏

根据文章不同的风格,师生采用多种风格的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有时高亢激越,有时沉缓悲伤,在节奏变化中体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富有感情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语调、悦耳动听的声音,展示和延伸作品意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体味文章不可言传的妙处,凭借朗读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加强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最后一次讲演》要由舒缓低沉平静地叙述,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到激动愤怒而咆哮,最后变得满腔自豪,这才符合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出师表》才能体味诸葛亮的用心良苦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感。

2.分析探究文本字词句篇

深刻领悟作者情感。语文教材课文包含着深刻的情感,要认真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接触课文,教师应对文本中重点语句反复揣摩详细解析,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情感。高尔基的作品《海燕》一文中,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通过分析让学生准确感受到海燕这一形象,来体会和品味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感受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学生学习课文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真挚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有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患意识,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热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无不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让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三、挖掘深层内涵,巧妙拓展延伸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语文教材中反映的作者思想情感,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使学生深刻理解,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可以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目的。

1.从文本出发

巧妙拓展延伸文学作品艺术的力量,可以愉悦读者,启迪读者,教导人们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品味生活,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挖掘教材深层内涵,理解文本情感,以情入理,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比如透过《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之情明白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让学生透过《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之情,领悟其热爱祖国语言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深刻领会作品情境,由情拓展迁移领悟哲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鉴赏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

第3篇

一、“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决定学生对什么阅读有兴趣

“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它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

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国外在有关“阅读期待”的研究中,发现有一种称之为“杰克现象”的,很能说明“阅读期待”在阅读中的作用。一个叫杰克的学生,父母抱怨他过分的迷恋阅读,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一张旧报纸、一份杂志、一张什么说明书,甚至一页广告都可以使他百看不厌,然而杰克的语文教师却反映,杰克是一个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杰克常抱怨课文没味道,不精彩,没意思而难以卒读。杰克对阅读,在家里和在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经研究,杰克的“阅读期待”是借以打发时光,而不是对读物或阅读活动有兴趣。是“阅读期待”的心理倾向,决定杰克在家里和校内对阅读兴趣的巨大反差。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加上现在的课外读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强,情节性强,文字浅显,很容易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而语文课,要学的并不是这些内容,阅读要有思维的参与,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而思维是痛苦的,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大幅度地缩水。

二、提升“阅读期待”品位,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如前所述,“阅读期待”反映的是学生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因此,有较高品位的阅读要求和较高的欣赏水平的学生,期待的是获取知识和陶冶精神的愉悦,期待的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和“阅读期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语文素养好的人“阅读期待”品位也高;高品位的“阅读期待”自然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两者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促使学生提升“阅读期待”品质。

1、丰富文化积累和语言积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积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优美的语言,文化积淀越丰厚,语言积累越丰富,越能在“阅读期待”中向往吸收文化的乐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

2、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有几个层次,呈螺旋式提高,低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较高层次是能领会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能从审美层次上阅读欣赏,获得审美的愉悦。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地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能停留在仅能初步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在上述三个层次中,第二层次是最重要的阅读能力,不能够理解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就很难向审美层次发展。而要理解词句含着的意思,就必须培养学生严谨的阅读理解习惯,既要允许学生见仁见智,而要尽力培养学生接近文本原意和作者思路的阅读能力。

3、培养刻苦的阅读精神。先生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先生是驾驭语言的大师,深谙学习语言的甘苦。学生为什么喜欢课外的阅读而不喜欢课堂上的阅读,除了教学不甚得法之外,课外阅读的轻松(消闲式的阅读)而课内阅读的辛苦(要动脑筋思考,累)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提升学生“阅读期待”的价值,必须培养学生用功学语文的精神和把思考带进阅读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而不仅仅是为满足好奇心理或消闲而阅读。

三、调整“期待视野”,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

教学实践说明,如果学生的“期待视野”超越了教学内容的水平,即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对阅读就会失去兴趣,如果“期待视野”远低于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要求过高,学生也会无法接受,阅读就会遭到冷遇。课堂上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学生就会分心,课堂上就会出现骚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要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即“期待视野”与教学内容两者水平相当,才能相互沟通,发挥“阅读期待”的作用。

以往的阅读教学,学生对阅读没兴趣,很大原因上是过多的内容分析(或提问)所致。此类分析,或者失之过浅,就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问或讲,而学生对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自己读懂了,“阅读期待”当然不能得到满足,当然对老师的教学失去兴趣;或者失之过深,对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等的分析,大大超越了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期待获得知识的心理也不能得到满足,因而也失去兴趣。

因此,阅读教学初读环节,老师可让学生交流初读的感受,谈谈读懂了什么,学生的交流能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满足;“精读”环节,可让学生提出想解决的问题或特别感兴趣的问题。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的,都在学生的“期待视野”里,他们自然有阅读的兴趣。如果学生提的不是课文的重点或难点,老师要加以引导,比如可以说:老师想提点更难的问题,大家有信心解决吗?当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后,老师才提出涉及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仍然能把问题纳入“期待视野”。如果老师撇开学生的问题,又不在情绪上加以引导,当老师自己把问题提出来之时,也就是学生学习兴趣骤然下降之时。

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生烦生厌,“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讨论的方式都应该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的尝试仅是开始,它能否在阅读教学中焕发巨大的生命力,还要靠广大教师的探索和实践。

(《福建教育》2003年第6期)

参考文献:

第4篇

首先应使学生们和教师们意识到在中国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是老师、学生、作者之间的桥梁,我们能够在阅读中寻求交流。所以,应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优质的阅读环境。让教师忘记以往旧的学习理念,不断加大学生们的阅读时间和能力。我们可以在讲授《我爱这土地》这一文章时,让学生们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坐在草地上进行学习,加深他们的印象和氛围,还间接加深了书、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

2.训练学生们的听说能力

授课期间,教师应不断创新,改变以往“你讲大家听”的教学模式,应带动学生自己来读和听。如教师在上到《的少年时代》这一课时,应该广泛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轮流朗诵各段给大家听,并让他们互相提问每段所讲述的内容和情感。这样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还会使学生融入到这篇文章中来领略伟人的伟大。

3.提升教师自身水平

虽然现在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和提升,但是还是有很多老师只是浑水摸鱼,把提高学生的笔试成绩作为毕生目标。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改变教师以前的工作方式和听说能力。主要从训练教师的普通话、言语表达能力和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着手。使老师们在对学生授课时表达清晰,风趣幽默,从而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另外,教师们应训练自己养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如在讲每一节课时应先给学生们留出一些时间阅读,使他们对文章有个大致了解,再让他们各抒己见,谈谈对文章的看法和态度。这样既会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们能主动阅读和思考。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不应刻板的追究谁对谁错,让学生们积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不断联想。如在讲到《的少年时代》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发表意见,问问他们对伟人的认识和对主席的了解,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让他们思考如果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怎么做?最后让他们思考代代伟人们牺牲自己为了什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们学会思考,还会最终升华为他们自己感受到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5篇

一、自主阅读,体味文本人文内涵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即一种师生之间及其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生命对话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与语文素养培养关系十分密切,它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和功能日益突显。阅读教学实质揭示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生活经验,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参与到文本对话中,才能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感悟到文本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

语文教材每篇文章中,不仅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科学知识,还渗透了生动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一个个让人情感激荡的形象的意境,品味一幅幅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和画面,把握作品的底蕴,其人文素养也就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可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运用阅读策略以及个体所具有的独特情感体验、价值观和独创性思维,获得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走进作品,体验作者情感世界

阅读的本质是要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上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意味隽永的作品都充满了生命的玄妙和机智,是灵与肉、形与神的有机融合。只有让学生的灵魂钻进作品的怀抱,才能品尝它的滋味、呼吸它的气息,才能得以把握它的内在价值。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情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客体的生活变成主体的生活,客体的存在变成主体自身的存在。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任何作品都负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创造性灵魂的表现形式。但由于人类情意的丰富性,并不是一切都能实现意到笔随。对于这种语言的缺失,在口头交往中还可以借助神态、体态的变化,或当面询问而得到适当缓解,在书面交往中作者或只能留出些许诱导空间,或只留下一串延伸的概念符号,这就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的契机。每当此处,教师要在吃透作品的基础上,模拟作者、充当作者,接受学生的咨询。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要教学生反复阅读作品,从作品中获得启示,产生悟性。

三、尊重学生,注重文本解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学生只有去积累、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才能增加文化内蕴、提高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对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的尊重。教学中营造的民主氛围更是让人欣喜,因为在教学中对人格的培养是最重要的。

四、尊重文本,语言描绘美感内涵

第6篇

1、少数民族中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当前举国上下都在推行素质教育。然而,中学的素质教育测评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考试分数高低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大部分语文老师对语文知识的传授比较重视,却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即使安排了一定的阅读形式,也是走过场,根本不求实效。

1.2 忽视课外阅读指导。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课外书藉的认识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只要弄懂书本知识,完成相关练习即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仅仅靠课内的篇目和时间是永远不够的。

1.3 忽视指导方法。许多语文教师分析起课文来条理清楚,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对指导学生阅读缺少方法,眉毛胡子一把抓。就知识来说,却不提出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深入体会。特别是文章的抑扬顿挫、节奏、表情和韵律等都不提出,有些教师只是授人以鱼,根本不授人的渔。

1.4 忽视阅读主体(学生)。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着一种盲目性和随意性。不了解各年龄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接受情况,缺乏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

2、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2.1 享受阅读,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诗意的韵味。语文教材选择篇目,又都是从这些浩繁卷帙的传世书海中撷取的精华,文质兼美,他们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无疑有着持久而深广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些文化中的精品、瑰宝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转化为个人的素养,这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阅读这些篇目,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进行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情感的体悟和对流,美感的激发与生成,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真、善、美的境界。

2.2 重视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扩大知识视野,提高能力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有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语文成绩一般名列前茅,而且作文水平很高,有的还发表了作品。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较强,其它学科成绩也不错。可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3 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指导。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扩展。它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技能、智力等各方面都需要配合。因此,这种补充、扩展和多样化的训练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诗歌朗诵、讲故事、演讲、作文竞赛、手抄报和读书卡片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望。

2.4 关注新大纲、新课改、新教材和新教法。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新课改,了解各年级阅读训练的内容、重点、难点、特点和要求。结合当地学生实际,研究新教材、新课改和新教法。重点指导学生去学会泛读和精读。因为泛读是知识的横向积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精读是对知识的纵向钻研,使学生去认真领悟文章的主旨。这样就会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2.5 既重视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培养,又重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为人生而读书的信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既重视形式的多样性,又讲求实效。

2.6 重视阅读技能和方法训练。根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阅读教学任务,按照新大纲的规定,结合当前中学阅读教学改革的实际,重点加强阅读技能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读书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阅读方法有:朗读、精读、默读、速读。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指导。

2.7 重视诵读。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很早就有“读万卷书,行万理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真义自见”的古训。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既符合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可以说古人语文教育的成就不得归功于诵读的结果。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好,趁早把信息“输入”学生大脑,逐步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内涵,将来大有用处。背诵一定数量的课文、古诗,对塑造学生的文化灵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8 重视课外作品的阅读。新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求学生每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着2―3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读课外作品。有一定量的积累;才有语言的感受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对问题的分析,对生活中复杂现象的理解都是从阅读作品开始的。

第7篇

一、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类智慧、成果的表达传播和接收,必须以语文为工具。人类离不开语文,接受新知识离不开语文,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等也都离不开语文。语文作为基础的工具课,其核心就是阅读,就是写作也必须以语文为基础。阅读能力的提高本身也需要一种工具,这种工具便是语言技能。学生通过有效的语言技能训练和平时广泛的阅读实践,就会逐渐形成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具备了,语文的工具便可以实现。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工具来学习,来获得我们生活中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因此,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之一是阅读,阅读的基本方式是训练和实践,而它的最终目标则是应用。

二、训练和实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学的基本方式

训练是专门的,要从给定目标明确要求,分步训练入手,逐步变为只给定材料不给定要求的综合训练,而其采用的材料都是能力训练的实验材料。广泛的阅读实践所采用的材料,一方面固然是用来继续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材料,另一方面则已经作为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去处理的具体材料,是“实际”的东西。阅读实践的思路,应该更多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发现性和创造性。

1.训练知识的准备。主要是语言知识在读的方面的具体运用。要形成以应用为基本目标的语言操作培养机制,主要包括标点在内的基础修辞规范的理解运用。语言知识在阅读方面的具体应用,就是懂得语法规范的表情达意功能。如词汇的揭示概念内涵和外延、功能;修辞的描绘事物性质的状态,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的功能等。

2.训练方法要规范。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教师要提出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步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要求;从学生的阅读意识、自主性、发现性、创造和应用意识方面考虑,并根据实际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训练模式。还要尽可能地取得其他学科的配合,使他们有意识地运用阅读方式去自学或预习其它各学科,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3.训练效果的检测和反馈。检测训练效果所运用的基本材料是学生的反馈机制,又包括分析的和综合的两个层面。分析的检测反馈机制主要通过学生的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来实现。综合的检测反馈涉及到语文学科写作教学目标:①让学生获得运用合适的语言介绍信息和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②让学生获得运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的能力;③让学生获得运用适当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能力。可见写作与阅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写作实践来检测阅读训练的效果,既考查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的能力,是知识、信息、思维能力的大检阅。

无论使阅读成为一种人生的需要,还是作为一种自学方法,都要保证阅读教学效果的可行性,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检测,从实际出发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检测机制和模式。要通过检测来准确地掌握学生的阅读能力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阅读能力的培养手段,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多吸收阅读中的营养成分

就语文阅读教学来说,阅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有第一课堂的阅读(即学校、小课堂)。第一课堂主要指学校课堂内的阅读活动。通过教材中优秀范文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名篇,范文的魅力,从这些名篇范文中学习的思想感情,好的人文精神,好的名段、名句,好的优秀写作方法,吸收对学生自己有益的精华之营养。可以说第一课堂之阅读是学习语文课的主渠道,但是第一课堂的阅读也存在不少毛病、弊端。在某种意义上说,第二课堂的阅读活动比第一课堂的阅读活动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容易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学生而言,到语文第二课堂中去阅读,去与实践结合,更容易提高阅读水平,增长自己的阅读能力。回顾一下中国、外国的一些文学史、阅读史,更能让人感到第二课堂开展阅读之重要。鲁迅、郭沫若先生早期都是学医的,为什么能够“弃医从文”,在文学方面,在历史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呢?一是他们有爱国主义思想,二是他们的阅读非常广泛,不是关起门来读书,而是他们到社会的第二课堂中去读书。培养了自己的阅读能力。俄国大文豪高尔基也是如此。因此,应该组织学生深入第二课堂去开展阅读,在社会阅读中去,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综上所论,语文要上好,首先必须抓好语文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一个基础工程,阅读过了关,语言表达、文字写作,才能过关。当然,在抓好阅读教学,应该注意两个方面因素的发挥,一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公,学习的内因,因此必须开展民主教学,让学生在民主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二是发挥教师之主导作用。学生要读得好,必须要教师“导”得好。因此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之中我们不能忽略两个极为重要之因素――人。即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之主导作用。

第8篇

相互教学法是培养及监控理解的活动教学,其最大的目的是教导学生主动进行有意义的阅读,提供学生监控自己的思考与学习。除此之外,相互教学法不只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增加不同能力学生间的互动,并由同学之间的互相支持,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及参与感,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能再次刺激学生的思考。故而教师可透过小组的活动,提升学生阅读的乐趣,并达到教学的效能。

二、相互教学法的四个策略

相互教学法的四个策略包括:预测、发问、摘要及澄清,这四个策略之所以被选取是基于它们能被成功的阅读者再阅读时自然的使用;它们能提供理解的监督及理解力的培养;每个策略能使用在反应课文中的具体问题。

1.预测

预测策略是指导学生依据文章的标题、图示或隐藏的问题,预测接下来的内容。预测包括阅读前及阅读过程中的预测,在阅读前先依据文章的标题,猜测文章可能在说些什么,如此可以帮助学生思考有关文章主题的意识,而在阅读过程中作预测,则是学生整合先前知识与文章中的讯息,验证自己所作的预测是否正确,再加以修正。

2.发问

在发问策略上,教师可提供学生题干以产生问题,对一般的记叙类文章,便以“6W”即“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如何”来教导学生发问,训练学生发展较为详密的问题组织能力,养成严谨的求学习惯和科学态度。

3.摘要

选择重点内容,采取以下的技巧,如:删除琐细、重复的部分;以概括性的观念取代相似的词语;选择主题句或是创造主题句等。

4.澄清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的概念混淆,而无法厘清时,可以运用澄清的策略来重整文章意义,在相互教学进行时,澄清的策略通常透过师生互动或团体共同讨论,以解决疑虑及模糊的概念。相互教学法的实施原则与程序:在实施原则方面,相互教学法强调师生间以对话的方式互动学习,期望所有学习者都能参与讨论文章的意义,故而过程的学习重于内容的学习。而教师是专家鹰架的提供者,即担任示范的工作,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监控者,须提供回馈、提示、与纠正,并推动学生对课文进行内容的思考,逐渐让学生负责监控和运用策略。由于相互教学是提供学生透过引导练习的方式,逐步熟悉阅读的技巧,因此分组的人数不宜过多,最适当的人数约为每组四至六人。在实施程序方面,教师宜先引起动机,再进行四种阅读策略的说明,并藉由对话方式示范阅读,引导学生练习,之后让学生逐步运用阅读策略,此时教师转而担任辅导的角色,最终促使学生自行完成阅读。

三、相互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语文教材包含了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涵。其中选编了部分优秀小说作品。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随着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政治情形而有所不同,也因此衍生出相应的角色形态。小说中的人物可藉由动作、对话、外形上的描写叙述,一探究竟。这些小说作品中的人物丰富多变,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等。教学目标可让学生了解预测、发问、摘要及澄清四个阅读策略,并能将策略运用在阅读的过程中,经由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增进阅读理解及后设认知的能力。教学对象:本班高中学生。教学活动

1.教师引起动机

教师说明阅读策略的重要。如果能够善用阅读策略,则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进而在阅读任何一个科目时,都有极大的帮助,并获得学业成就。①说明阅读前预测的优点:能够促使自己专心,在印证预测的过程中,可加强对于文章的了解及记忆。②说明发问的优点:可以测验自己是否了解文章,藉此增进对文章的理解。③说明摘要的优点:藉由摘要的过程,去除不重要的细节,截取文章的重点,以贯通文章内容。④说明须要澄清的原因:文中的生难字词太多,或是句子太长、文章结构太烦杂,或是读的速度太快,或是文章的内容未曾学习过等,都有可能造成阅读上的困难,此时则须要澄清。⑤请学生讨论平时阅读的情形:询问学生阅读时曾遭遇的困难,若能运用上述的阅读策略,可能会有什么效果。

2.教师介绍四种阅读策略

第9篇

文本细读,自然“读”是重中之重,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亦是“读”。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会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首先,需要让学生素读课文。素读就是让自己用最空白的心态,单纯地去理解文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在理解了基本的文意之后,跟随自己最基础的感受去朗读课文,全神贯注地投入作者创造的语义环境中,用自己的语调、语气将素读中所理解的氛围表达出来,一边读一边再次感受,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情。这样一来就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实际情况往往没有那么乐观,有的学生认为读课文只是一个简单的环节,随便应付了事,口动心不动,文中的文字就如同风过眼却见不着痕。因此调动学生的情绪,根据课文情调制造课堂氛围就成了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寻找切入点,细读文本

1.着眼字词,从语义入手

在教授《孔乙己》时,文中描写孔乙己去酒店喝酒的情景,早先他是“排出九文大钱”,而后却是“破衣裳里摸出四文大钱”,两句描写付钱的动作,却因为两个动词“排”和“摸”意味深长了许多。一个“排”字立即让我们脑中那个读书人自命清高的形象鲜活了起来,一个“摸”字又让这个读书人尽显窘迫。让学生从这两个动词入手,感受孔乙己先后的变化,探究人物的悲剧命运,寻找悲剧的根源。字词虽是语言中最小的材料,却也能承载巨大的文化信息。关键字词处在文中最重要的位置,其本义、引申义、联想义都可能左右整个文章的感情基调。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如能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字词,将是文本细读的一个最直接的切入口。

2.联系语境,感受言外之意

语境,笼统地说就是运用语言符号表达思想时在特定的背景因素、时空条件下所形成的环境。语境是文本与读者之间进行对话的重要平台。文本整体营造的语境,一般来说就蕴含着全文的感情基调。学生在阅读时,如果对语境没有形成认识,那么就不利于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发挥想象、感受语境。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历史地域因素等等,能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语境。

三、挖掘文本,分析文本

1.寻找空白,品读空白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这些没有说出来的“弦外之音”即文中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也就是“空白”。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寻找空白,想象空白,填充空白,逐渐形成能自己在细读中发现空白、品读空白的能力。其实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就不难发现,大部分的文本中都藏着空白。需要我们关注以下几种典型情况:首先是文本的不连贯处或者文字的省略处,诗歌因其言简意赅尤为多见此类空白,这些空白令读者对诗歌所描绘的内容能更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仅仅十二个字,就将那种悲凉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又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上文提到“兰舟催发”,没有具体描述上了船之后的情景。一句“暮霭沉沉楚天阔”就能让读者体会到在水岸烟迷、天苍雾蒙的环境下诗人与恋人分别的悲切心情。其次是在难以言说处,千言万语难以说明,有时几个字,甚至只字不提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那些没有说出口的“千言万语”,需要学生用想象去填充,用心去感悟文本中微妙复杂的情感。

2.发现矛盾,探究矛盾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