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2:37
导语:在数字化标志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便携式;数字电能表;校验装置;设计研究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00
伴随着科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电能表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便捷式数字化电能表作为智能电网电能计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具有精准的计量数据,保证电网电能计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就需要在进行数字电能表的校验的时候,采用标准规约转换器作为传输的协议,数据化电能表的工作原理和接口的方法与以往的电能表不同,不能使用传统方式的校验装置。
1 便携式数字化电能表的概述
1.1 数字电能表
数字电能表是用于数字便能站中,进行计量电能的一种新型的仪表,使用的是数字信号处理器和中央微处理系统结构,可以将数字信号处理器的高速度处理数据的功能与中央微处理器的丰富的管理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数字电能表可以进行分时段的计量用电能的数据,统计的数字数值比较大,可以容纳近一年的相关数据值。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可以自动存管内部信息。
1.2 系统工作原理
数字化电能表与电子式的电能表相比,数字化电能表使用的是电子式互感器和IEC的采样通信技术,计量的过程是一样的,在进行校表的时候,要参照相关的原理制定标准测量法进行校表实验。
2 便携式数字化电能表系统实现方案
便捷式的数值化电能表相同在实现具体的方案的时候,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点是系统装置的结构,另一种是系统的功能简介。具体的方案如下:
2.1 装置系统结构
依据数值电能表运转的特点,校验的基本原理,有效的结合数值电能表的相关结构,校验和更改软件、硬件、设计等,实现便捷式数字化电能表的实际校验。校验系统包括:CPU处理器、验测脉冲信号接受器、采样值保告文件收发、工作的电源、通信、显示器、按键操作等部分组成。
2.2 系统功能
校验系统的功能包括:电能计量、电能校验、通信、显示操作流程等。校验系统的工作流程包括:将系统通电使用,首先,进入初始化状态,中断寄存器、定时寄存器的设置,中断运行任务优先级与系统的自检功能等;其次,系统进入各项任务的运行过程中,完成校验仪的采样数值收发功能,电能的计量工作,校验电能表工作,界面的显示功能,按键的控制工作等。
系统电能的计量要根据IEC的数字化信号作为计量的基础,就是将电能的计量公式:E=∫Pdt=∫UIdt运用离散化的原理进行分析,得到新的数字信号电能计算公式:。系统的校验功能要运用PTOS的信号量机制验证,校验是随着系统启动开始工作的,有相应的控制量状态决定;在通过按键开始校验界面功能的时候,得到变量状态改变进入到脉冲阶段,阻断了响应中的电能计量活动;在接收的脉冲数字达到校验时输入的脉冲数字时,终止电能计量,得出计量的精度,表示校验的任务完成了;为了更好的提升校验的精准度,降低误差带来的影响,在每次进行校验的时候,可以累计几次的检测结果,取其中的平均数值,作为校验的最终结果。同时,相同在进行电能表的计量数值的时候,还要对幅值、频率、相序等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检测工作。合理的运用在现场采取的校验数值,校验仪对电压、电流的显示信息可以直接进行电子互感器的检测。
在检测的过程中,按键设置是被禁止使用的,显示界面要处于校验的状态,使得相同能够更好的实现可视化与交互化的功能;相同在进行启动以后,在校验仪还没有显示出采集数值报告的时候,会自动的通过程序的设置向外发送模拟形式的采样数值报告。
3 便携式数字电能表系统性能和试验数据分析
在系统性能中,系统脉冲的响应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非常的重要,可以对测电能的功率造成一定的误差。从数值化电能表校验装置设计的原理看,校验仪具有很高的精准度,参照相关的电子检查设备负载点,有效的对数值化电能表进行精准度的校验工作。
在进行完软件和硬件的设计以后,要经过实验进行有效的验证活动。首先,运用传统的电子式的电能表校验仪的电源装置发送模拟电压、电流信号等,并采集校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单元合并的数值校验实验,根据得到的数据报告,直接进行校验仪的采样数值报告和校验实验的结果,两次结果相同,就说明校验成功。
校验的结果在进行文字报告检查的时候,模拟的报告是由相同程序通过标准的波形数值信号产生的,是不会出现检测的误差的。校验仪和检测的表实验的是相同的数值化采集数值的计量方法,所以不会出现计算的误差,在正常的情况下,误差值是很小的,或是没有。没有误差,并不是说数值电能表的计量实质准确,而是说校验仪测试的结果与电能表的计量精准度一样。因此说,数字化电能表的现场校验装置能达到快捷、方便的目的,校验的结果非常的精准,达到了设计的使用要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便捷式数字化电能表的校验装置设计的研究需要通过实验得到精准的结果。随着数字化电能表的广泛应用,在现场进行校验的工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数字化电能表在现场进行校验的装置既能快速的完成数字化电能表的精准数值的校验,又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等特点,在进行日常的维护和检查的工作中,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1]娄彦杰,陈靖公.便携式数字化电能表校验装置设计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4):15-16.
关键字:数字信息时代;企业形象设计、数字化特质
1,数字信息时代的背景分析
伴随技术日新月异地变化和发展,我们欣喜地迎来了数字信息时代。数字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所带来的革命就像一场暴风雨,迅速席卷了全世界。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第四大众传媒互联网和第五大众传媒的手机间点对电的信息传播使得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而新媒体的诞生,新技术的运用使得企业的企业形象设计发生了新的改变。
2,企业形象的总体概述
20世纪50年代初,保罗·兰德为IBM(美国商业机械公司,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s)公司设计的企业标志和形象设计被认作是真正意义上的CI设计的肇端。此后,CI设计在全世界企业中风靡一时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很多企业都是企业形象运用的收益者,他们凭借着全球统一的形象、统一的标准、统一的理念,奠定了自己品牌坚实的基础。随着时代的更替、技术的更新,CI已经从单纯的视觉传达设计演变为一种企业形象的传播策略,对于企业品牌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信息数字技术时代,企业形象设计出现了新的空间和领域。
新技术的应用、新媒体的不断推陈出新,必然造成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的领域的拓展。这包括五个方面;
3.1,CI不再是大型企业或者是传统行业的特权,现代的CI已经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城市形象设计、栏目包装、影视行业等等。
尤其是近几年央视和各省市电视台纷纷打造特色形象,频繁推出特色栏目,通过电视台的整体策划和这些栏目的包装,有效的提高了电视台的收视率。比如,湖南卫视成功的形象包装和有效地利用媒体资源打造了收视神话,也缔造了“超女”平民造星的神话。
03.2,新技术的运用使得CI体系发生了改变并进行了拓展。
以往我们公认的对于CI的划分是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但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码媒体的兴起和普遍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已不仅仅局限于平面媒体、纸质媒体因而必然导致原有的CI构成体系的变化。
CI不仅应该包括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还应该包括AI(声音识别)和DCI(网络识别)只是有些人认为AI和DCI于VI之中,而有些人则认为它们应当独立出来自成一个系统个人更加倾向于第一种的划分,但无论怎样划分,我们都不难看出在企业形象设计中二维世界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企业形象在网络中必然以网络所能提供的特有的形式传播,将动画、声音、形象、文字等等统一于一体,不断的开拓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设计空间、传播空间。
03.3,数字技术的发展,开拓了具有数字化特质的视觉系统
在企业的形象设计系统中,作为设计人员,处于关注核心地位的是企业的视觉化系统,下面以视觉系统为例,论述数字化技术对企业形象设计中的视觉系统的深远影响。
第一,独特的数字设计语言导致了设计的重构。
数码技术中独特的数字设计语言使视觉传达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并导致了设计语言的重构。以标志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近两年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在宣传和推广时都会使用一个动态的标志延展。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标志的诞生,在设计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图四)。这个被称为“会呼吸的标志”,是能够根据不同场合改变结构和色彩的波纹图形,在整体情况不变得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运动状态。由著名设计师组成的国际评审组织在评价中指出,这个外观看似生物结构的造型是标志设计领域,技术运用手段变化的重要标志。它让我们惊讶、激动、继而赞叹。这一设计理念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欣赏标志,或者说,赋予了标志又一全新的生命。
与汉诺威标志类似的动态标志还有互联网上最强大的搜索引擎google的标志,标志能随着搜索页数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季节场合的变化而变化。设计师设计了前所未有的可以带来视听震撼的标志,这种生动活泼的标志,更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同时也更加有效地将企业的精神传递给大众。只要技术可以实现,在未来声音、气味、质感(触觉)都有可能成为一种标志性的识别,运用到企业形象设计当中,使人的各种感官感受得到回归,而不仅仅只靠视觉来识别。
第二.数字技术的发展一度导致了关于企业形象再设计的思考从而出现了具有数字化特质的企业形象。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企业形象领域也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企业形象数字化的进程,并一度在设计领域引发了关于企业形象再设计的思考。一方面,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的企业形象更加贴合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又为企业具备数字化特质提供了可能。
从普遍意义上看,一成不变的形象不能适应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的需求。在企业更换形象的背后,起作用的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向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新形象较以往的形象有更强的时代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这些新的形象也都从侧面体现了数字化企业形象的特点。
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被SBC(西南贝尔)公司收购后,标识改变了。标识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从表现形式上显示了具有数字化特点的形象与传统企业形象的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新兴产业——IT产业,它是数字信息技术的直接受益者,它的发展速度之快是传统行业望尘莫及的。它们的形象也体现着科技和进步的力量,彰显着某些数字化的特点。
信息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行业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机会,现代科技企业的兴起要求企业的形象设计在风格上一定要打破原有的局限,体现高科技的独特魅力.从而为这种企业设计风格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先进的制图技术.使绘制更为精美的标志成为可能.为其提供了主观条件.企业形象的设定不但应该体现出公司的朝气和不断的进取心,体现出企业自身的公司理念,而且还必须能把本品牌和市场上的其它商标区分开来。具有数字化企业的特质。
第三,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新的设计风格的形成,
像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像素风格的设计、电脑波普风格的设计(或叫后波普风格),这些风格也都逐渐地渗透到企业形象设计当中,其共同的特点是:它们的媒介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并且在视觉感受上呈现出很强的图形符号化,具有新生代的特色。
03.4,在设计和需求这对矛盾中,技术起到了调和的作用,它使设计更符合人的需求。
技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像钢铁或者水泥似的,理性而古板,相反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人们生活的更为舒适提供了可能,也为实现人性化的设计创造了条件,而这也正体现了科技的人文关怀。随着时代的更迭,人们对生活理解的变化,需求层次的上升,品牌获得人们认同的要素不断改变,每个品牌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形象化生存。今后企业形象设计的发展将倾向于更有亲和力,更贴近于自然,在设计中应当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应当尊重人的感受,回复人之为人最基本的感官感受和体验,抛弃那些过于苛刻和严格的范畴的界定和要求,使设计更加人性化,具有弹性和灵活性。设计原则则由以往的形式服从于功能转变为形式服从于情感。
03.2.4,新技术、新媒介的介入使企业形象及其品牌在推广和宣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更多的手段和方法,使传播更加的快速和有效。
较之传统的纸质媒体、广播媒体以及电视媒体,基于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网络媒体、移动网络媒体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和更高的传播效率,它使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都产生了革命性的跨越式的发展,它强大的传递、沟通、分享信息的能力使人们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4、尾声
科技的力量所带来的变化,是我们最丰富的想象力也无以企及的。数字化企业形象的未来囿于科技的未来之中,同样充满了未知的神秘色彩。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数字化是当代社会发展不可逆的主导趋势,它引发了社会的发展模式、经济技术范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也左右了人们精神文化领域的变化,企业形象的数字化进程同样也是不可以逆转的。我们可以预见到,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化企业形象必然在数字媒体传播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数码艺术学》黄鸣奋著,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2,
2、《艺术与错觉》ErnstH.Gombrich(英)著;林夕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2
3、《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关键词】数字技术 标志设计 表现形式
一、基于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标志设计新观念
在数字技术介入之前,标志设计仅仅是对单一标志图样的设计,用以识别和认知。而数字技术介入以后,标志的制作手段、传播媒介及认知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标志设计的传统观念也因此受到了冲击,对标志设计的本体认识也随着工业时代向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转变而转变。处在工业时代的标志设计的特征是单一标志图形形态,标志图形的主要功能是识别,信息时代的标志形态已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图形符号,而是一个以信息为核心的一系列作为信息载体的图形整体形态。信息时代的标志特征是一整套信息载体形态,此时标志图形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整合传播。在这一系统的实现过程中,数字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基本标志图形、核心图形、标准色还是辅助色的设计都是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的。基于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标志新观念的形成,对新标志形象的树立和传播将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数字技术对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的影响
(一)数字技术使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
在数字技术介入标志设计以前,在标志设计的原则中有一条内容对标志的图形和色彩起到重要影响,那就是要注重标志样式的可复制性。在这一要求之下,从标志的外形上来看,几乎看不到有机形、偶然形的标志,标志的形态处理非常简单和规矩,甚至要把标志中的各个组成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比例关系通过数据量化出来,以便于在其他场合人工复制时能做到有数据可依,无论是放大还是缩小都便于准确地人工复制。对于标志的色彩几乎平涂,而且色彩一般不超过4色,至于采用颜色之间的渐变色彩的标志则更是很少见到。在此时期的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一般遵循着由复杂繁琐渐趋简洁、手法上由绘画图像转向图案形象、设计意象上由具象形转向抽象形的标志发展的规律及艺术特色。而当数字技术介入标志设计领域之后,这条原则被消解掉了,原来的限制和束缚被打破,此时标志设计的简洁化,不再是外形和色彩上的简单化以便于复制,而是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充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能增强其识别性。因此对于标志的表现形式几乎没有限制,甚至一张照片都可以成为标志。数字技术拓展了现代标志设计的创意表现形式,使标志设计从长期的受限表现样式的禁锢中被解放了出来,真正实现了标志形式的多元化。
(二)数字技术使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加趋向国际化
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使得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大大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作为信息载体的图形语言成为了超越文字语言的语言,而数字技术成为图形语言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传达和交流的桥梁。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提出了新的诉求——国际化。互联网及图形设计软件的全球化普及,要求标志设计师具备国际化视野,从全新的前沿设计观念出发,用现代国际设计语言来表达设计美学意识和感受。数字时代的标志设计提升了现代图形在人们心目中的广泛认同感,使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加趋于国际化。数字技术为标志设计的国际化交流和传播提供更有效的传播平台,为标志设计的多元化表现形式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扫清了障碍,使这种由于数字技术带来的多元形式更加趋向国际化。因此,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越来越趋于国际化,是文化交流不断繁荣的象征,更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的结果。
(三)数字技术使现代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加人性化
现代标志设计非常注重对人情味的关注,关注人性,关注情感。曾有人担心数字技术的介入会使标志设计越来越偏重技术而趋于冷漠,而使得现代标志设计中人情味越来越淡直至消失。而事实证明,数字技术不仅不会对标志设计的人性化趋势产生破坏,反而会更加有利于标志设计的人性化表达。
数字技术使标志设计更加人性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完成具有人性化创意的标志设计,数字技术使得标志设计的人性化表达方式更加简便、快捷和准确。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可以使一个标志在不同场合、不同媒介的传播中呈现出更加符合人性需求的不同的形态,以利于标志信息得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被认知和传播。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由工业时代的读、写方式,转变为了信息时代以看和听为主的方式,信息交流的模式与媒介也从纸媒时代转变为多媒体时代。标志设计也必然要随着人们视、听、读、写方式的转变而向着更加适合人性化的方式进行转变,从原来的单一视觉认知转向更加人性化的全方位的信息体验。这种全方位的信息体验是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的。多种跨媒体的视觉体现将为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技术支持。
结语
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数字技术突破了标志设计原有的技术局限,使得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数字技术克服了标志设计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传播的沟通障碍,使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加国际化,数字技术开辟了标志设计新的认知方式,使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加人性化。总之,数字技术对于现代标志设计而言,已经不再是原来设计师眼中的一支高级画笔,而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创意源。因此,基于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标志设计,随着其观念更新的同时,其表现形式也从此焕然一新了。
参考文献:
[1]胡心怡,朱琪颖.数字化时代的标志设计新趋向[J].包装工程,2008(7).
[2]王刚.当代标志设计的多元化[J].艺术与设计,2009(2).
[3]黄鸣奋.电脑艺术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8.
[4]李勇,付志勇.计算机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本着“实用、好用、共建、共享”的原则,从课程资源、活动资源、专题资源等不同角度,充分利用好区域信息化硬件完善、机构人员齐整的便利条件,以及网络直播车等先进的硬件设备,通过自制、征集、购买等不同方式,打造满足师生不同需求的个性化资源管理平台,以便师生在教育教学中深度应用,实现学习模式的变革,助力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
一、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必要性
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发挥和放大安全主题教育课效应的最好办法。现代安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可以满足知识的泛化、碎片式学习。
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易于安全课程的重组和构建。安全课程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和师生互动。从教师的角度讲,通过资源建设便于知识积累,为将来备课、授课提供丰富的素材,而且可以提高安全教育成效,不局限于课堂。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利用网络来观看教师提供的优质安全教育资源,了解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可以使学生结合自身认知情况掌握安全课程内容,以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通过数字化资源在线学习、考核,可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通过接触数字化安全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获得预防危险的能力,而且还能得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微课、慕课等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自救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更大作用。
但就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数字化资源对学生的作用而言,笔者发现:从学生角度出发,他们期待安全主题教育课堂上可以使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教学,并且认为数字化资源教学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笔者也认为,该数字化资源教学在安全主题教育课堂中的实施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针对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更能凸显数字化资源教学的优势。
二、课堂上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资源
在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怎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化资源的潜力呢?
一是微课点缀,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鉴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和对学习内容期待度的不同,教师在课前可以针对安全教育课中的知识点,制作相关内容的微视频,力求短小精悍,选取的知识点要形成一定的梯度和坡度,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期待。让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方式,在课前预习相关学习内容,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感性认识,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从而在课堂上对自己存有困惑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最终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完成个性化学习过程。这样不仅能让接受能力弱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也能让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二是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数字化资源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激发,使其产生要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安全校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微动画、微视频把教学内容演示“活”了,让学生也学“活”了,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教授“放学路上自己走,我能安全回到家”一课时,笔者根据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数字化资源中现有的动画交通知识,设计游戏抢答环节,让学生根据画面中出现的情境猜出这是什么标志,说出它们具体表示什么含义。抢答题的答案被设计成果子,题目内容变成篮子,抢答题则变成了摘果子的游戏。对这些有趣的抢答,学生思维敏捷,精神集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伴着悦耳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三是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字化资源教学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等独特功能和综合优势,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
如在教授上述的“放学路上自己走,我能安全回到家”时,当出现一个交通标志后,教师就可以按下其中的一个键让动态画面停止,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让不太会的学生来回答。回答对了,动画视频中的交通警察就会说一句“你答对了”或“你太棒了”;说错了,动画视频中就会发出“你说错了,再试试看”的评价。这样,每位学生都跃跃欲试,渴望为自己赢得表扬,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是有效设问,提升学生的安全学习效率。《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数字化资源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数字化资源能否发挥有效作用,关键在于针对数字化资源的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即问题能否成为数字化资源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能否让学生的思维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从表象探寻到本质,由情境过渡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呈现的资源,多追问几个问题,或增加几个“假如”式的问题,不仅可以增加所呈现的数字化资源信息量,还能增加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若围绕一个核心目标,一路追问下去,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可以不用其他教学资源,也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与情感体验更为深刻和丰富。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所有数字化资源的选取、目标落实,都应指向教学目标(足见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另外,教学中多设计一些能让学生由他人推及自己的问题,是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数字化资源有效使用的关键点。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数字化资源离学生比较远,也可以通过设问由远及近地实现教学目标(但问题的设计必须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
[关键词] 中国石油;数字化油田;物联网;云计算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26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60- 05
0 引 言
2013年的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世界水平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努力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深度融合,实现“3个60%、两个倍增”的目标,特别是强调信息化水平要大幅提升,保持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国资委组织的全国央企信息化建设评估中中石油信息化工作一直继续走在全国央企前列,且连续两年被国资委评为央企网站绩效第一名。
全面推进“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实施、实现集团公司信息化从集中建设向集成应用的新跨越,全面开展以ERP系统为核心的应用集成系统建设、加快物联网系统实施、搭建具有云计算能力的数据中心信息化三大标志性工程建设。
总体来说,信息化建设在中石油向国际一流油公司迈进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举措,提高了管理规范性和管理水平。开展信息化三大标志性工程建设,标志着中国石油数字化油田迈入物联网与云计算时代,新疆油田公司又第一个提出实施智慧城市、智能油田,也使数字油田真正进入了智能油田行列,创办云工业园区,参加“天山云计划”,为集团公司建设“新疆大庆”战略目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 中国石油“十一五”的信息化建设成就
中国石油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油气储运、石油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和石油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信息化的服务对象可以用多而杂来形容,其中包括勘探与生产方面有24万口油气水井;炼油与化工方面有1 119套炼化装置;销售方面有1.8万座加油站;天然气与管道方面5万千米油气长输管线;海外勘探开发方面涉及31个国家81个海外项目;工程技术方面有5 100支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工程建设方面有73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装备制造方面有180个装备产品。
累计建成应用51个信息系统平台成为企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2012年,中国石油坚持公司发展理念,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坚持持续投入机制,持续加大信息化推进力度,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点。“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累计建成应用51个集团公司级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央企前列。
回望“十一五”,传统的石油工业大踏步走上信息化道路。信息化在集团公司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过程管控、支持管理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
2012年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集团公司对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并以此为基础修订完善了信息化管理办法;ERP应用集成、物联网系统、具有云计算能力的数据中心3大标志性工程陆续启动;信息系统应用在提升管理效率和效益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能力稳步提升。集团公司信息化工作继续走在中央企业前列,国资委在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中,指定中国石油提供信息化管理经验,编写学习辅导材料,并在专题培训视频会议上做经验介绍。
2 中国石油的“十二五”信息化建设展望
(1)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方面持续完善。建成了12个国内区域网络中心和5个海外区域网络中心,连接各企事业单位和主要分支机构,形成了统一管理、分级维护、覆盖国内、连接海外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广域网总带宽超过2万兆,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8千兆。建成2个国内卫星系统主站,接入了810座卫星小站。按照集团、区域、地区公司三级架构推进数据中心建设。位于勘探院的集团级数据中心建成投用,区域数据中心改造稳步实施。吉林数据中心基本建成,昌平数据中心主体结构封顶,云技术平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2)加快物联网系统建设。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在大庆油田等5家试点单位上线运行并开始推广实施。工程技术物联网系统完成在长城钻探等4家单位试点实施。启动先进控制与优化应用、油品调合、炼化物联网系统建设,完成总体设计并开始试点实施。通过物联网系统建设,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有效集成,大幅提升一线作业员工的劳动生产率,改善工作环境,促进生产运行模式变革。
(3)搭建具有云计算能力的数据中心。吉林数据中心要在4月具备投用条件。昌平数据中心要在9月完成建筑施工以及消防、通风和空调工程建设,年底投用。云技术平台建设项目要完成整体规划及设计研发。同时,完成视频会议系统改进、电子邮件系统升级改进等项目。持续推进局域网改进项目,拓展互联网访问能力,加强网络管理。利用自有管道光纤,扩大华东、武汉等区域网络中心接入集团公司内网的带宽。各单位要按照集团公司总部级、区域级、企业级数据中心部署,加大力度推动数据中心整合,关闭低水平、面积小的数据中心,逐步整合到区域数据中心或本单位保留数据中心,确保“十二五”期间减少80%数据中心的目标实现。
主要目标是: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信息化的新跨越,5年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础设施实现安全畅通、节能高效、资源整合,应用平台实现优化升级、有效集成、信息共享,全面支持生产、经营、办公、决策网络化管理,大幅提升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中国石油的信息化建设在“六统一”原则下,经过约10年的不懈努力,可谓建设成就辉煌,有力地推动了数字化油田建设发展。目前,集团公司有58个信息系统全面应用,8个信息系统部分投入使用。
在“十二五”末,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世界水平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打造信息化中国石油,其别强调信息化水平要大幅提升,保持国内领先、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具体参见图1中国石油“十二五”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总体规划。
3 中国石油数字化油田建设成就辉煌
3.1 数字化新疆油田建设
新疆油田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于2008年建成全国第一个数字油田,数字油田的建成,标志着油田信息化已经与油田发展实现了深度融合,同年启动了克拉玛依市数字城市建设。目前,计划用10年的时间,到2020年全面建成智能新疆油田,智慧城市建设也已启动。2008年,新疆油田率先在全国建成世界领先的“数字油田”。今天,它又成为中国石油第一个“智能油田”的试点企业。
2010年,新疆油田提出“打造世界石油城、建设六大基地、发展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其中信息产业贯穿于建设全领域,是最具活力、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目前已建成了西北第一个无线城市,智能油田、智慧城市建设将会使克拉玛依这座城市更具活力。
可以说,新疆油田是中国石油系统数字化油田建设的领跑者、领头羊,集团公司油气生产建设的榜样和典范,走在了中石油系统的前列,数字化新疆油田建设成果吸引来了国内外诸多的瞩目。2008年新疆油田就在全国率先第一个建成了数字化油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0年,又第一个提出建设智能化油田、建设智慧城市,打造世界石油城。新型工业化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数字化新疆油田也是落实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典范。
在2011年至2013年间,除国务院有关部委、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集团等兄弟企的业负责人和信息技术负责人前来调研、考察交流外,还吸引了新疆各级地方政府、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网等13家全国知名媒体的记者来采访智能油田、数字城市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共有全国33个部门单位及6位省部级领导、10位院士先后前来观摩和交流,视察数字化油田。
3.2 数字化塔里木油田建设
2013年6月“数字化塔里木油田”的主要应用系统统计是总部推广系统23个,油田自建系统又勘探开发18个、公共数据库系统17个、经营管理11个、数字办公12 个系统。共81个系统,自开发58个系统。
基本涵盖了生产指挥、油气勘探、油藏评价、油气开发、产能建设、生产管理、行政管理、ERP系统、经营管理、物资设备、安全管理、科技信息、地面工程、地理信息、集成信息。
3.3 数字化长庆油田建设
由于地势环境的因素,导致了长庆油田“数字化”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信息化系统。该系统涉及到了多种硬件设备、软件平台以及复杂的网络通讯结构,其中以采油一厂王窑作业区王二计量转接站的数字化建设更具有代表性。
长庆油田为国内第二大油田,矿产资源登记面积25.78万平方千米,跨越5省区,长庆油田管理的7万口油、气、水井分布在37万平方千米的鄂尔多斯盆地,涉及4省(区)、数十个市县,各采油、采气厂比较分散独立,管理难度之大、企业成本之高可想而知。为了降低企业成本、完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在行业的竞争力,长庆油田成立了数字化建设、建立全油田统一的生产管理、综合研究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同一平台、信息共享、多级监视、分散控制”,达到强化安全、过程监控、节约人力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长庆油田将生产前端的数字化与劳动组织结构和生产工艺流程优化相结合,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减少了一线用工总量,实现了增产不增人的目标,促进了油气生产方式的转变。
4 中国石油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
“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将全面推进信息系统的持续提升和深化应用,实现信息化从集中建设向集成应用的新跨越,缩短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差距,促进中国石油向数字化企业转变,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提供强有力支撑。
油气勘探生产是集团公司的主营业务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该项目是围绕油气生产现场数据的自动采集和控制,搭建统一的物联网应用平台,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对于提升集团公司信息化水平,支撑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跟上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步伐,通过远程控制、数据自动采集、自动传输,大幅度减少现场用工,降低操作成本、降低能源消耗,提高油气田开发管理水平,提高油气田开发效益。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物与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物与互联网信息的相互联系,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油田的物联网建设主要是油井生产远程监控系统。这个系统将建设数据采集与控制、数据传输、生产现场监控与管理以及一体化集成应用平台4个子系统,重点建设油气产运销物联网系统。
油气供应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将实现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实现油气产运销全业务链集成和智能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生产过程本质安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油田发展方式转变。
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A11)就是通过传感、射频、通讯等技术,对油气水井、计量间、油气站库、油气管网等生产对象进行全面的感知,实现生产数据、设备状态信息在生产指挥中心及生产控制中心集中管理和控制,搭建规范、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支持油气生产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油气田生产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油气生产物联网分为数据采集与控制、数据传输、生产现场监控与管理3个子系统。
具体参见图1中国石油“十二五”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总体规划中的A11油气生产物联网。
集团公司希望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覆盖全公司油气井区、计量间、集输站、联合站、处理厂规范、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生产数据自动采集、远程监控、生产预警,支持油气生产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油气田生产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生产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和安全风险。
具体见图2油田物联网数据采集与控制子系统示意图。
根据集团公司“十二五”信息系统化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图1),2011年勘探与生产板块开展了6项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可研工作(表1)。
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A11)项目基本确定投资额为12.7亿元,为一次性投入。今后各油气田与此项目有关的投资列在产能建设项目中,上报总部审批,具体内容包括油气水井和计量站自动化建设、油区计算机网络建设、相关软硬件配套等。
大庆油田、塔里木油田、新疆油田、西南油气田、南方勘探开发公司5家单位为A11试点油田。
A11项目由勘探院西北分院承担,新疆油田、大庆油田作为参与建设单位,埃森哲作为项目咨询商。
油气田生产物联网系统(A11)是中国石油“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重要项目之一。主要基于集团公司建设“新疆大庆”战略目标需要、人力资源紧张的实际和油田生产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作为集团公司三大标志性工程之一,A11为生产经营平稳较快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2013年1月,中国石油集团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项目启动,数字化新疆油田建设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新疆油田公司风城油田拥抱自动化建设机遇。新疆油田公司数据公司负责A11示范项目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有采油二厂、风城油田作业区两个示范工程。2013年,实现“全面感知,自动操控,预测趋势,优化决策”的智能油田总体目标。A11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极大地促进了新疆油田A11项目的开展。
数字化塔里木油田建设油气供应物联网系统。塔里木油田加快推进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信息集成应用,管理精细智能。
塔里木油田启动国家油气供应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以来,加快设计和实施,提高了生产数据自动化采集水平。
2012年8月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在油气供应等7个领域开展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其中油气供应领域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由中国石油具体实施。2012年10月18日,塔里木油田作为油气领域的试点单位,迅速启动项目建设。示范工程预计2014年完成。
塔里木油田通过物联网建设,将从数字油田向智慧油田迈进。塔里木油田通过示范和配套工程实施,初步测算,物联网全面推广应用后的经济效益将达每年4.2亿元。
这套A11系统依托企业现有网络基础,利用Zigbee、3G移动通信等技术,建设覆盖井场的物联网数据传输网络;利用无线传感、GPS、射频识别等技术,实现对油气生产现场人员、设备、环境等要素的实时感知与智能监测。
这套A11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为支撑,重点针对油气水井现场监控、远程自动计量、油气集输监控、生产环境监控、生产动态实时跟踪、故障预警处置等方面,加强油气生产供应的综合管理,实现对站场、作业区、采油厂、炼油厂等精细化管理。
A11油气供应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将实现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实现油气产运销全业务链集成和智能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生产过程本质安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油田发展方式转变。
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集团公司“十二五”乃至2020年前的重点工作,目标是建成信息化中石油。按照集团公司总体部署,物联网系统建设是“十二五”信息化的三大标志性工程之一。物联网技术经过近10年的迅猛发展,在能源、交通、物流、环保等领域逐步走向产业化应用,已经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讯网之后的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
总体来说,信息化建设在中石油向国际一流油公司迈进的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提高了管理规范性和管理水平。A11系统实现油气生产地面设施数字化管理和24小时实时监控,将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资料的使用频次。
具体参见图1中国石油“十二五”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总体规划中的A11油气生产物联网。
物联网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实现自动化与信息化有效集成。在系统实施过程中,要借鉴加油站管理系统的建设经验,在搭建平台的同时对生产自动化装备进行标准化;借鉴长庆油田数字化建设的经验,方案设计要与劳动组织结构、工艺流程优化相结合。现阶段重点是按照统一架构和标准搭建可扩展的物联网平台,然后通过集中投入和各单位的配套投入,逐步扩大物联网的覆盖范围。
5 结束语
党的十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把“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目标体系中,将信息化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中国石油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管理提升和基础管理工程建设中,都把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提出了建成“信息化中石油”的发展目标。
开展信息化三大标志性工程建设,标志着中国石油数字化油田迈入物联网与云计算时代,新疆油田公司又第一个提出实施智慧城市、智能油田,使数字油田又迈入了智能油田行列,创办云工业园区,参加“天山云计划”,打造世界石油城,为集团公司建设“新疆大庆”战略目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随着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创新,特别是两化融合、三网融合、工业控制信息化、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给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及信息安全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任务,也给信息化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主要参考文献
[1]汪金生,刘红艳,江池.克拉玛依诞生全球首个数字化大油田[EB/OL].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 平台建设 门户 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1-0216-01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是校园网络。校园网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给高层应用平台的建设提供条件而且可以给用户提供基本的资源共享。校园网是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的根基。我国大学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采用的是 “统一f7户+多应用系统”的模式,此模式的重心是“一个基础平台+门户+ N应用系统”,其中基础平台就是数字化校园应用,门户就是同意身份认证系统而应用系统则包括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平台、数字校园门户(Portal)。
1 我国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猛烈的冲击着高等教育行业,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高等院校应该大规模的进行校园的信息化建设,高投入地响应这种冲击。我国的大学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大体上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校园的网络建设为中心,把构建校园网络的硬件平台作为校园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第二个阶段是在校园网络建设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校园网络的各类应用系统的建设之中,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时现如今绝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模式,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时校园信息技术的集中体现;第三个阶段是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重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利用先进的工具和手段,借助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从环境到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其中环境包括教室、设备等,资源包括课件、图书、讲义等,活动包括服务、管理、教学等。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理合并进而形成一体化。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是在普通的校园模式的基础上建筑了一个数字空间,通过这个数字空间形成统一的用户管理、权限控制和资源管理的体系,它的主要的效果就是扩大了传统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提高了传统教育的水平和效率。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也是高校信息化的主题之一。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基本的,长期的的工作,高校的办学水平是它的总体的教育水平。数字化校园是评价我国高校总体管理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地位和形象的标志,它代表的是高校总体水平。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高校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的重点工作。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的数字化建设处于第二个阶段的不同程度,少部分的大学应经进入或者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
2 对大学数字化校园总体框架的分析
大学校园里信息技术的高级阶段就是高校数字化校园这个阶段,此阶段要以整体、分层次化的观点对高校进行信息技术建设,为了更有效地排列和分组校园网络上的信息,高校数字化系统允许学生和老师迅速在校园网上搜索到他们需要的资料。并且,数字化校园系统还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在网上进行信息与资源交流的平台,这样不仅可以让管理人员科学的规范的管理数据而且可以方便地信息。它是以先进的工具和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据,从而真正的实现了大学数字化校园平台系统的所有资源的数字化,并最终形成一个数字空间,它是对现实校园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扩展。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要先拟定建设目标、分析出设计原则、制定出设计路线、最终规划出技术路线。
2.1 建设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先进的应用支撑环境和计算机网络,使得计算机网络应用在学校生活、大学教育、大学管理和其他领域。它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和老师学习并掌握先进的研究和教学工具,从而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2.2 设计原则
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要遵循实用、可靠、可扩展、开放和先进的原则。其中实用指的是有人性化、实用、简单的特点,通过统一的用户管理、身份认证和信息服务满足对信息服务的需要;可靠性指的是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设计性能的要求;可扩展性指的是数字校园建设应该循序渐进,不断的扩大;开放性指的是技术的采用、系统的结构、平台的选择应该是开放的、标准的;先进性指的是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并考虑其他相关管理需要保持一定的先进性。
2.3 技术路线
应用集成、硬件集成和数据集成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的总体结构设计时要全面的考虑建设的整体性、灵活性、成熟性和稳定性,进而让数字化平台展现出安全、合理、高性能、可扩展性等的特点。
2.4 体系结构
高校的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是应用支撑平台、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化校园用户、标准规范、业务系统、信息安全体系组成。其中应用支撑平台是数字校园的传输平台;网络基础设施是数字校园的硬件基础;数字校园门户是数字化校园的门面;业务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信息安全体系是保护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包括系安全审计、系统安全、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等。
3 结语
随着国家信息化的推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学院和大学已经实现了基本的应用服务并且完成了此阶段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高校数字化建设中的应用平台建设将应是这一阶段的重点的建设目标。在实现高校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前提下,下一阶段的目标将会是要进一步完善大学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内容和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涛.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探索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9(S1).
关键词: 服装数字化 高等教育 课程改革
当今社会,数字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样,服装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正在促进服装高等教育不断地改革,而且服装高等教育只有构建服装数字化教育的平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服装数字化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来服装业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快速反应(QR)、条形码和扫描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批量量体裁衣、人体扫描和服装虚拟设计技术等,这些技术设备有的在我国的服装企业中已经开始使用,有的仅在科研机构中存在,有的还正在研发中。
(一)计算机集成制造(CIM)
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将企业中许多单项自动化技术,如柔性生产系统(FM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管理信息系统(MIS)等日趋成熟的单元,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集成,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更迅速、准确、便捷,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周期等方面达到总体最佳,从而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快速反应系统(QR)
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是一种商业策略,其目的是缩短从原材料、设计、生产,直至将成品销售给消费者整个过程的时间。它的发展给了制造商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来对抗国内外的竞争。贸易伙伴关系网络和高科技的自动化设备,把所有供应渠道直接连接起来,提供给国内的零售商。
实现QR需要以下基本的信息技术和条件:条形码(Bar Code)技术、条形码信息处理技术、POS (条形码扫描)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SCM (出货包装箱)标志、INTERNET和电子商务、“PDM+ERP”信息化管理系统。
(三)电子数据交换(EDI)
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指一个公司与另一个公司的计算机之间以机读标准格式进行的电子数据交换, EDI取代了以往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大量的书面单据往来,包括定购单、发票、包装通知单、装船文件和存货清单、报关单等。
从EDI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战略效益两方面来阐述。EDI比邮寄、快递、空运等都快,通过缩减单据往来,大公司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纸张和邮资。和传统的纸张传输相比,运用EDI可以产生以下经济效益:节约员工成本;降低单证处理成本;减少库存量;降低时效成本;避免重复操作。运用EDI还可以产生以下战略效益:加强客户服务;改善公司内部的数据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增强企业应变能力;有助于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批量量体裁衣
在上世纪,标准化生产意味着低成本,人们一直生活在批量生产和单一模式服务的世界里。批量量体裁衣(Mass Customization)的构思是:要为每位特定顾客定制服装,而不是用一种尺寸去面对所有消费者;可以供应千位定制顾客,但以批量价格而不是定制价格出售。在服装和服饰品中运用批量定制的概念将会给时尚界产生巨大的变化。
服装工业越发达的国家,量体裁衣的需要也越多,比如欧美和日本。量体裁衣能满足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但与批量工业生产相比,效率低,成本高。如何才能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批量量体裁衣的构思呢?很显然,需要新的技术和设备。定制服装快速生产(MTM)数字化技术应运而生。
(五)定制服装快速生产(MTM)数字化技术――批量量体裁衣的技术支撑
MTM (Made to Measure)是通过三维人体测体仪获得个体三维尺寸自动电子订单尺寸输送给生产部CAD系统,自动生产样板各种号型规格自动组合并形成优化裁剪方案,进入自动裁床制成衣片进入吊挂缝制生产系统快速生产。
MTM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产业为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技术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MTM与“量体裁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也有区别。“量体裁衣”只能针对一个一个的对象,根据其身材特征制定相应的板型,再做出衣服;而MTM是在已有板型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体型自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在新的角度达到“个人定制”和“批量定制”的目的。
(六)人体扫描(Body Scanning)―――非接触式三维人体测量
人体三维测量技术主要以现代光学为基础,是集光电子学、计算机图像学、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种科学技术为一体的测量技术。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把图像当作检测和信息的手段和载体加以利用,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其测量方法主要有莫尔条纹法、激光测量法、白光相位法、红外线测量法、立体摄像测量法等。
(七)服装虚拟设计技术
虚拟设计建立在利用计算机完成产品开发过程构想的基础之上。它以计算机仿真和建模为基础,集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并行工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一体,在虚拟的条件下,对产品进行构思和设计,并可对其进行虚拟的制造、测试和分析。它的显著特点是利用存储在计算机内部的数字化模型――虚拟产品来代替实物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从而提高产品在时间、质量、成本、服务和环境等多目标中的决策水平,达到全局优化和一次性开发成功的目的。
对服装的生产商而言,从发展的角度讲,利用三维CAD系统建立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机制将是在当今世界服装业取得竞争实力的关键措施。而快速反应机制的确定必须对服装设计、面料供给、生产制造方法及商品流通各个领域的业务进行根本性改革。快速反应的目标是要在适当的产品及数量上,实施“针对顾客的价值创造”的供求关系,而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要贯穿所谓“JIT”(just in time适时)生产方式。在这种未来理想的状态下,虚拟设计,特别是三维的虚拟设计显示出极大的优势。
数字技术使服装生产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全流程价值链加速,给服装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数字量体技术、数字样衣、虚拟试衣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将带来真正意义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成为现代服装制造业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数字化服装定制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相关的硬件环境与软件支持还不完善,这就要求服装教育要结合数字技术的前沿结果,重视与国外先进信息技术的交流,为中国的服装制造业培养现代化的服装高级人才。
二、服装“数字化”教育的必然性
随着中国加入WTO,信息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快,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兼容,模糊了市场分野,这必将对中国服装市场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人们的视点聚焦于有品位、个性化的中高档品牌服装,中高档品牌服装是新世纪中国“二次消费周期”的消费热点,这也是导致服装行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
21世纪,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意识到,对市场快速反应(QR)和对产品快速敏捷制造(AM)是市场竞争必须采取的措施。因此,必须具有计算机网络形式获取流行、市场信息的信息网络系统(GIS),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服装CAD/CAM系统),具有模块式专用缝制系统或具有电脑控制的吊挂传输式服装缝制生产系统。使企业管理系统的需要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服装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技术升级的关键环节。电子商务技术在服装界广泛应用,所需服装信息一旦从网上发出,服装品牌、服装设计、服装文化、服装面料、服装企业等一系电子商务活动就会同时进入企业,并即刻按订单快速组织生产。这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新时装产业结构,大大缩短了原料――成本――货币的转换时间,使商品和原料的规划同步进行,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
“十五”期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重点,实现传统服装产业的生产过程集成化、快速反应化、控制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以提高传统服装生产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品牌市场竞争能力。由于服装产品是最具科学技术和艺术文化含量的载体,它在服装市场上也是最敏捷制造的产品,在数字化信息技术与艺术文化相互交融,国内外服装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传统的服装企业生产加工方法已很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在电脑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呈爆炸式发展的今天,服装数字化缝制加工系统是数字化服装企业的必备条件之一。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和设备的全面开发与应用,使服装企业的各生产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形成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系统。
但从国内服装企业对高新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和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现阶段我国服装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偏低,这就给我国服装企业向高附加值品牌企业发展造成很大障碍,因而培养适应新型服装企业管理系统的高级服装专门人才迫在眉睫。
三、以课程建设为先导,不断深化服装数字化教育
服装高等教育伴随着服装工业的成长,为其培养了大批的服装高级人才,我国服装数字化技术还很薄弱,这就要求服装高等教育要以服装工业的发展为己任,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攻克技术难关,以数字化技术引领服装工业发展。
教育的首要手段是教学,而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成为教学的先导,设置哪些课程、如何进行设置,是服装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因此,在服装工业朝着数字化发展的今天,服装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的方式不是简单的对原有课程的增减,更重要是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优化,在保证高等教育培养规格不变的前提下,使其成为合乎现代服装工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欣喜地看到,《数字化服装设计与管理》被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出版,《服装电子商务》、《服装商品企划学》、《服装舒适性与功能》、《服装营销学》《服饰零售学》等教材被作为服装高等教育“十五”部委级规划教材出版。这些教材的出版与应用,将为服装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用力的支撑。
四、结语
未来的服装业将改变粗放型经营模式,向技术密集型、智能密集型方向转化。在服装领域实现新技术,提高服装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是关键。然而,我国的服装产业数字化、信息化基础很薄弱,高新技术成本太高,这就要求我国各服装高校加快构建服装“数字化”教学环境,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课程重组和优化,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尽快培养我国掌握“数字化”服装技术的服装专业毕业生,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新信息,提高我国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服装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以适应时展要求及服装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宋科新.关于当前高等服装教育实验教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5).
[2]杨念.服装新技术及运用现状[J].现代纺织技术,2005,(6).
在进行服装品牌形象个性化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到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形象塑造,第一就是本品牌服装要确定目标群体,就是本品牌面临的消费者是哪一类人群;其次就是确定品牌目标消费群体所追求的核心价值;最后一步就是设计明确的符号象征来来代表这类人群的核心价值。消费者在服装消费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品牌形象符号来认识品牌传递的特定价值。比如优雅一词的含义,人们脑中所谓的优雅概念实际上是由一些具体的符号组成的———言谈中富有哲理、有品位的着装、简洁飘逸的行事风格等等。准确的定位后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利用恰当和富有吸引力的符号或者符号体系来表现出品牌的核心价值,这样消费者就能在丰富的同类产品和品牌中很容易辨认出那个符合其内心需要和价值取向的品牌,并产生出由衷的品牌认同感。由此看来这种个性化的服装品牌形象设计不仅能够表达出消费者所要追求的核心价值,还能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竞争力。
二、服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数字化趋势
在当今社会中,互联网网络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进步,这种情况下,服装品牌形象设计走数字化道路是不可避免的了。在互联网数字化设计中,形象设计可以能够更加活泼生动,其标志能够更加打动消费者。数字化的发展不仅要求服装品牌形象设计更加的符合时代的要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给服装品牌形象设计的特征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在以往的服装品牌形象设计中,往往是静止的符号画面,然而数字化的发展使得静止的符号可以变成动态的形象特征,更能表达服装品牌所要传递的信息理念。数字化发展下的服装品牌形象将更具有时代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企业的文化特征。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服装品牌形象设计的发展,同时也给服装品牌形象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服装品牌形象设计的风格与以往的设计风格有所不同,更能体现科技带来的巨大魅力。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得精美的绘制图案成为可能,静止的图案也可以变成动态的在网络上进行宣传。在设计和需求的矛盾中,技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使得设计能够更加符合人们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人们对个性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数字化的发展则给了企业一个平台,企业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向消费者征询建议,了解消费者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从而能够设计出能更加接近消费者要求的图案。
三、服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发展趋势
服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朝着个性化和数字化两个方面发展。个性化能够满足客户的心里需求,数字化走进了服装设计将改变以往的设计模式。新技术、新媒介的使用,不仅能够使得服装品牌的设计更加的合理。而且能够促进企业品牌更好地传播,这样能够使得传播更加有效。服装品牌的传播是人们认识了解服装的重要途径。较之传统的纸质媒体、广播媒体以及电视媒体,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网络媒体、移动网络媒体具有更高的传播效率,它使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都产生了革命性的跨越式的发展,它强大的传递、沟通、分享信息的能力使人们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四、结语
关键词:测控;同期;合并单元;IEC61850;重采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数字化测控装置技术越来越完善,在我国部分变电站当中开始投入使用。数字化测控装置的采集信息以MPC8247(微处理器)为平台,主要负责接收以太网网络上的信息数据;而数字化测控装置的主要控制模件则以TMS320F2812型DSP为硬件平台,利用其对于数据进行数据的整理和计算工作。通过对于合闸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并依据拉格朗日插值公式衍生出的数字采集计算方法,进而对数字化测控装置关键技术的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和计算处理工作,为了能够使数字化测控技术在今后的变电站的应用顺畅,下面对数字化测控装置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1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针对变电站内的一、二次设备的具体运行情况进行监控,一次设备是指变电站中的发电机、变压器、电动机、开关(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而二次设备主要针对一次设备及其电路进行测量工作,主要其操作和保护而装设的辅助设备,例如各种测量仪表、控制开关、继电器等叫做二次设备,而连接二次设备的电路,就叫做二次回路。针对一、二次设备的相关系统对于内部的数字化信息,进行统一的收集并建立模型,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在由数字信息网络平台分享,从而达到能够完成系统内部统一操作的目的,由此使内部网络信息安全、准确、可信,有利于今后变电站的实际运行和操作。并且现代化的变电站控制系统,应满足IEC61850标准在由电子信息网络对于一、二设备的自动化运行和使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工作,数字化测控系统主要连接变电站系统当中负责监控主站、工程师站等,以及控制电力系统当中一次设备的操作,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负责满足一下几项功能:
(1)通过以太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处理工作,接下来经由网络传输至远动工作站。
(2)经由远动工作站通过GOOSE网络系统将具体的遥控操作指令发送至具体的操作单元进而实现智能化操作。
(3)数字化测控装置应用到变电站监控系统当中的主要作用,是针对接受装置的遥信操作以及本装置的遥信操作,经由信息网络传送给具体工作站以及远动装置,从而完成具体的实际操作。
2 测控单元的硬件组成
数字化测控单元由电源模件、CPU模件、传统IO模件、数字化IO模件和机箱组成。其结构。传统IO模件可以是遥信采集模件、模拟量采集模件、直流量采集模件。数字化IO模件集数字化交流量测量、直流量测量和遥控开出功能于一身。它采用MPC8247作为以太网通信处理器,以TMS320F2812型DSP作为模拟量计算和控制功能处理器,MPC8247与TMS320F2812采用双口RAM通信方式,与其他模件间采用统一的内部CAN网通信规约,使得数字化IO模件能够与其他模件混合使用。各种IO模件的个数可以通过组态软件灵活配置,满足了用户的不同需求。
3 交流量采集方案设计
数字化IO模件的模拟量采集与传统的模拟量采集模件相比,不同的是数据来源,传统的模拟量采集模件将交流量信号经过降压、滤波后进入AD转换芯片,由DSP控制AD转换芯片对模拟量进行采样。EVT和ECT以恒定的采样速率进行等间隔采样并将采集的数据通过高速串口传送给合并单元(MU),合并单元再将一组时标一致的电压和电流数据通过以太网传给测控单元中数字化IO模件的通信处理器MPC8247,MPC8247立即将数据存放在内部通信区中供DSP采集。需要重采样数据满足4点要求。
第一要实时,这就要求DSP需要不停地监视通信区是否有新数据进入,只要有符合插值条件的数据,立即进行插值操作。
第二要连续,重采样和计算要"同时"进行。由于采用FFT算法,当重采样数据满足FFT计算数量时,一边要计算模拟量,同时重采样操作不能停止。
第三要准确,首先,既然存在插值点的计算,就会存在计算误差,特别是使用定点的DSP型号时,要考虑如何提高计算精度。其次,还需考虑某一组数据为无效数据时该如何插值。当线路电压或母线电压出现太多无效数据,无法完成插值时,要置无效标志,闭锁同期操作。
第四要进行频率跟踪,动态地调整重采样的采样周期T′s。频率计算要和重采样程序放在同一个中断服务程序中,这样能保证在一个周期中所采集的数据是等间隔的。
4 同期功能的实现
随着数字化变电站电压等级的不断上升,在变电站设计中数字化测控装置的同期功能必不可少。同期功能涉及到图中的每一个设备:同期合闸命令由工程师工作站发出,测控单元接收到同期合闸命令后应答工作站表明已收到同期命令,同时采集MU发送过来的数据实时计算出母线与线路两侧的电压、频率、相角等相关数据,判断合闸条件是否满足,若条件满足,则立即发送GOOSE报文给智能操作箱,由操作箱最终完成合闸任务,并将合闸结果通过GOOSE报文发给其他设备,告知同期合闸操作结果。
针对数字化测控装置中,主要是站控层在通信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掌控的是CPU模件,并且间隔层设备通信当中有数字化IO模件以及两个以太网接口,一个主要针对MY通信和接受相关信息数据的采样值,另一个负责接收和发送goose网络,主要针对间隔遥信相关的信息采集和控制输出工作。在CPU模件和IO模件之间利用CAN总线进行通信连接,而合闸所需要的同期定值是由组态软件将相关的定值信息传到CPU模件当中,再经由CAN总线传给IO,模件中的DSP(数字信号处理),在由DSP对同期合闸的条件进行判断。
目前数字化测控装置的同期合闸条件相似于传统同期合闸,而传统同期合闸的设计软件可以应用到现阶段的数字测控装置同期合闸当中,数字化测控装置主要针对同期合闸的运行的交流量连续可靠的进行采集工作,并严格遵守IEC61850标准进行软件的设计工作保证同期合闸的顺利运行。
结束语
现阶段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在IEC61850标准上进行相应的数字化测控装置技术设计,利用数字化测控装置关键技术对于今后发电站的运行和发展非常重要,为了保证数字化测绘装置关键技术能够更多的应用到变电站的实际操作当中,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的努力和创新,才能够促进数字化测控装置技术不断的完善,从而使社会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下顺利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