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校实验室安全

时间:2023-02-28 15:32:37

导语: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实验室安全

第1篇

【关键词】生物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

1、引言

近年来,世界各国校园火灾事故接连不断,这些火灾事故不仅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而且给国家财产及家庭带来严重损失和巨大伤害[1]。实验室作为高校重点防火部位,其消防安全不仅关系到确保高校公共财产不受损失,更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师生的人身安全。因此,消防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了解高校生物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原因、明确以预防为主的核心安全思想、制定改进并加强高校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若干对策更是刻不容缓。

2、生物实验室的火灾特性

2.1火灾危险源种类多、火势蔓延迅速。生物实验室由于试验的需要,有大量的易燃易爆化学试剂,诸如工业酒精、乙醚、丙酮、苯等危险易燃品,具有易燃、燃烧发热量大等特点;实验者往往将一些常用的药品放在实验台上,而且实验台下存放试剂的现象普遍;工作台上的参考资料、试验器材、包装材料等。一旦发生火灾,火苗将迅速引燃大量的可燃物,火势迅速蔓延。

2.2火场中各种有毒有害烟气多、危害大。火灾危害主要是热量、烟气和缺氧窒息的作用。烟气造成的伤害比例往往大于热量和燃烧造成的伤害[2]。统计结果表明:火灾中85%以上的死亡者是由于烟气的影响,其中大部分是吸入了烟尘及有毒气体昏迷后而致死的。火灾产生的烟气中各种有毒、有害成份、腐蚀性成份、颗粒物等以及火灾环境的高温、缺氧,对人民生命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都造成很大破坏。生物实验室火灾除一般建筑材料燃烧释放的大量烟气以外,各种可燃、助燃化学试剂因燃烧或相互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多且成分复杂,其危害性远远超出一般建筑物的火灾。

2.3火灾扑救困难。现在国内建筑消防系统都按照《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设置,生物实验室区别于普通建筑,危险源不同,发生火灾的因素不完全相同,灭火剂类型不可能完全相同,扑救的方法也各有区别。实验室里的大型精密仪器、书籍资料、化学试剂的火灾采用的消防措施应不同。

2.4火灾损失大、社会影响大。随着仪器设备特别是高精尖的先进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与增加,许多实验室拥有昂贵的试验器材。一旦发生火灾,不但直接影响教学和科研的正常进行,也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社会影响。

3、火灾至灾原因分析

生物实验室聚集着人员、设备、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等,条件错综复杂,存在着较大的火灾风险。火灾对实验室的威胁极其严重,忽视实验室安全制度、安全管理建设,将会直接导致人身财产和房屋设备以及重要的研究成果毁于一旦。下面就高校生物实验室中存在的火灾至灾因素作初步分析,以期有针对性地研究对策和采取防范措施。

3.1安全防火规章制度不健全、消防管理不到位。从近年来火灾事故的原因来看[3],实验室的安全防火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引起学校、实验室等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安全防火管理条例、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和严密或虽有规章制度但执行不力,监督检查不够。已有的规章制度不能适应新的实验内容和新设备的要求等,相关负责人要针对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安全防火的相关规章制度,切实做到行之有效并富有指导意义。消防设备的管理水平低下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更新与推广的新形势下,有些单位对消防设备管理不到位,既没有建立设备管理档案,也没有专人管理,设备档案的缺乏会给实验室的带来安全隐患,因此,要强化对消防设备的档案管理和使用管理。

3.2部分人员防火意识淡薄、安全防火重视程度不够。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消防”观念。消防安全观念薄弱、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差、思想松懈、安全防火重视程度不够是实验室发生火灾事故的最危险因素。不少师生经常接触实验物品,时间长了对制订的安全防范制度就不以为然了,思想麻痹、疏于管理,由此带来大量火灾隐患。实验过程盲目加大投料量;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事故没有清醒的认识;实验用易燃易爆药品、压力容器的存放、使用不合理;在试剂存放、管理方面,普遍存在实验室与试剂室一体化或药品无分类存放和管理的现象。特别是科研实验室中,桌上地下堆满了各种试剂;药品相混,特别是相克的药品相混的现象普遍,极易诱发火灾事故。同时随着科研院所横向联系,学术交流不断加强,实验室的流动人员增多,防火意识、防火能力参差不齐,任何一个人在防火安全上的不重视、不规范的行为都有可能引发火灾。

3.3电力设备落后、老化、消防设备存在不足现象。经济迅速增长与基础建设滞后的矛盾也反映高校实验室电力设施的管理中。我国大部分高校历史悠久,电力设施是按建成年代的人民生活水平和用电状况来设计和配备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仪器设备特别是高精尖的先进仪器设备、大型仪器数量明显增多,仪器的使用率快速上升,造成用电需求量猛增。一旦电力扩容建设跟不上,发生电气火灾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超负荷运行的电线和电力设备老化速度加快。另一方面,生物实验室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必备的消防设施,有些实验室即使配备了一定的消防设备,由于没有专人管理和定期的检查,失效的消防器材得不到及时更换,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看,均达不到安全防火的要求;此外,生物实验室有各种易燃物品的存在,引起的火灾种类不一,其扑灭的方法亦不同,像这种具有独特火灾特性的实验室需要的灭火设备和器材的配备则更加不足。

4、防火安全措施

针对上述实验室中容易引发火灾的各种隐患及火灾的特点,应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指导思想,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才能有效地减少实验室的火灾事故。

4.1设置科学管理防火安全措施。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完善、切实可行的消防安全措施是高校消防安全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要明确相关制度和各级责任,建立安全疏散设施、消防设施、器材的维护管理制度,建立用火用电安全、火灾隐患整改、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使用制度和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同时,各种消防设施要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消火栓要能出达压力的水,泵房能保证5分钟内启动,灭火器要在位、不得过期或被挪用,摆放要便于使用,严禁堵塞、占用安全疏散通道,要保证安全通道畅通,配齐消防安全设施。对于实验室的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等,应当分类存放于符合规范要求的相对独立房间中,并储备符合其理化特性的灭火剂,以备急用。如条件允许,还应当将这些部位并入火灾远程监控网络,一旦发生火灾可得到及时处置;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消防知识培训,使其了解基本消防常识,掌握消防灭火基本技能,以及火灾自救和逃生等知识。要进行每天巡查,重点检查消防设施是否完好无损,一旦发现火灾隐患应立即向相关消防安全责任人报告,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火灾隐患。另外,随着高校实验室的不断发展,仪器设备逐年增加,安全用电越来越成为安全防火的关键。首先,实验室电路应符合用电需求,禁止超负荷用电,对老化的电线和存有安全隐患的设备要及时进行更换和维修;其次实验室要制定完整的安全用电、防火、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规程。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安全用电、防火意识,必须熟知各种电器的安全使用常识、各种设备的性能和运行注意事项及特殊设备的使用要求。责任人要随时检查用电线路、检查并检修电器设备,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4.2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防火安全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逐步建立完善消防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和防火安全责任制是发展的必然形式,认真落实相关管理办法与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有预见性地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切实落实。如建立数据准确、内容全面、分类科学的防火档案,是拉动防火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措施。建立并实施《消防设施设备检查、维护保养制度》,确保消防设施设备的完整有效。建立并执行《消防安全检查制度》、《防火巡查制度》和《火灾隐患整改制度》、《实验室安全防火工作条例》、《实验室易燃易爆危险品使用、存贮管理办法》,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确保实验室安全。定期组织师生学习消防知识、开展演练,提供实践的机会,是确保实验室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伤亡的有效措施。安全设备、重点部位更要派专人定期检查,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对师生的不安全行为也要及时的修正。针对实验室人员多、精密仪器多等特点,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明确重点防火部位,明确防火责任人,岗、部位防火负责人,建立健全各项防火管理制度,严格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十六条之规定规范管理。加强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登记注册,加强危险品储存、使用等环节管理工作。

4.3加强消防法规、防火知识宣传。加强消防安全教育,普及消防知识,提高防火安全意识是避免火灾事故发生的前提和关键。加强对全体师生的消防宣传教育,是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消防意识,接受过一些浅显的消防教育,但对于违规使用电器、使用明火等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侥幸心理。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宣传学习同时要注重实效,大力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新生入学时要进行消防安全教育,不同季节进行重点教育,使消防宣传做到经常化。组织师生观看火灾纪实、消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消防宣传内容多样化。通过宣传使师生充分认识火灾对学校发展、人身安全造成的危害,并能吸取特大火灾的惨痛教训,产生极大的震慑作用。现在有些学校还将消防安全与其它安全工作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4.4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加强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种基础设施,是提高实验室防火能力、预防火灾的基本条件。学校和实验室负责人应从思想上彻底改变那种只注重实验、研究成果和效益,忽视消防安全的思想。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大投入,尤其要加大对老楼、老设备的投入和更新改造,严格按照消防安全要求建设实验室,彻底消除各种火灾隐患并及时更新和配备适合不同特点实验室使用的消防设备。

5、结语

总之,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尽管在新形势下,消防安全管理难度增加了,但只要我们与时俱进,重视营造消防安全氛围,建立消防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方针,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加强实验室的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整改火险隐患,并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就能确保实验室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杨旭.校园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第2篇

1.1实验室安防配套设施及制度建设滞后于规模的扩张

高等学校多是以某学科为龙头,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以及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近些年来,高校基本每年都新增一些实验室,加上实验室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要求越来越高,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呈现数量多、流动性大、结构复杂、知识层次不齐的特点,高校实验室的增加、学生进入实验室的人数增多,而要保证实验室正常、高效运转,与之相匹配的安防配套设施和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明显不足和落后。

1.2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良好的安全习惯和安全常识

一项实验人员不良行为或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1000名调查对象中不穿工作服的占32%,在实验室饮水或进食的占28%,实验结束后不洗手的占7%,私自带出试剂的占2%,试剂不加标签或标签不规范的占65%,取用试剂时出现泼洒的占13%,擅自改变实验条件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的占12%,不知安全防护设施位置的占54%,不会使用灭火器的占72%,不佩戴个人安全防护用具的占28%;此外,因实验人员不良习惯而经历过玻璃器皿破损的占29%,经历过酸碱灼伤的占23%,经历过人体不适的占10%,经历过割伤的占4%,经历过仪器损坏的占3%,经历过触电的占1%。可见,实验人员不良行为或习惯不可忽视,上述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背后往往正酝酿着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任何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坏习惯的放纵都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惨痛教训。

1.3实验室安全管理统一协调机制缺位

高等学校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各类科研机构、研究院(所、中心),加上各类教学实验室,总实验室占地面积较大。但由于受教学资源紧缺的限制,各种实验室在地理分布上却相对独立和分散,实验室安全管理经常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缺失,统一管理难以实现。此外,相对于教学实验室,高校各级各类科研实验室的经费支持渠道来源广、独立,因而其实验室安全责任和义务难以落实,经常出现“实验室负责人不愿管、学院管不了、学校无法管”的局面,这种混乱的局面直接导致对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监管处于空白,暗藏诸多安全隐患。如各级各类科研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购买、存储、使用基本处于无序状态,“三废”处理也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长效的协调机制规范高校各类实验室的安全责任和义务。

1.4实验室安全经费投入有缺口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数量急剧增加,但实验室安全经费的短缺一方面使得实验室建设用地、用房紧张,实验室的建设不得不因地制宜、因“房”制宜,建设环境无法达到基本的实验安全要求,但却仍在“高效”运转;另一方面经费的短缺还长期制约着实验室现有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换代上,事实上,“重购买、轻维护”是所有设备共享机制不完善的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此外,经费短缺还使实验室安防设施的配备不到位,如一些高校实验室没有配备或没有按要求配备足够的安全消防器材、应急喷淋系统、通风系统、危险气体报警系统、闭路监控系统等安全消防设施[11—12];因节省经费而随意处置“三废”造成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以上由于安全经费短缺造成的实验室安全隐患几乎无处不在,每一处都将关系到人身财产安全、环境污染和保护。

2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及主要做法

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实践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及具体做法。

2.1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

高校应专门成立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实验室技术安全领导小组,主管全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高校实验室设备处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执行机构,对全校实验室安全实行统一管理,并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及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行“三级责任制”,即实验室设备处代表学校对全校所有各类实验室的安全行使监督职责,各院系(重点实验室)对本单位内所有实验室的安全负全部责任,各实验室对本室的安全负全部责任,并按照这个职责顺序分别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其中,教学实验室由实验中心主任向各院系负责,科研实验室由实验室负责人向各院系和实验室设备处负责,实验室设备处负责对安全责任人的安全目标实施绩效考核。

2.2建章立制,实行科学化、制度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

高校实验室应制定《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管理办法》、《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为进一步规范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高校统一部署和协调全校实验安全管理工作搭建厚实的平台。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实验室安全事故,迅速有序地开展处置救援工作,将事故损失控制到最低水平,高校还应制定实验室应急处理预案,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实验室设备处处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各院系、重点实验室的有关专家组成,办公室设在实验室设备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应急处理工作具体分工如下:应急处理事务协调责任部门为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应急处理安全保卫责任部门为保卫处、事故单位;应急处理物资保障责任部门为后勤保障处、财务处;应急处理抢救责任部门为校医院;应急处理技术保障责任部门为实验室设备处。

2.3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

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13]。高校实验室设备处可根据学校学科分布实际情况,组织实验室一线教员编写诸如《化学与材料实验室实用安全手册》等,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师生传达简单明了的实验室安防信息;同时,组织制作实验室安全宣传展板,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带给全校师生深刻警示;此外,组织制作《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多媒体课件、《实验室安全管理卡》等,加大对进入实验室人员的强化培训工作,并可引入高校实验室安全操作考试系统,对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统一考试,考核通过后方可持证进入实验室,切实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将实验室安全事故隐患从源头扼杀。

2.4多部门协调统一、职责明晰地管理实验室危险化学品

明确高校实验室技术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全校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工作,高校保卫处、实验室设备处以及各学院(重点实验室)协调一致、各司其职,对危险化学品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严格实施管理工作流程,未经申报备案的不得自行采购,所有涉及危险化学品的报账必须经各单位第一责任人及实验室设备处签字认可,对违反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年终单位或个人评先“一票否决制”。

2.5统一规范处置实验室危险废弃物

对高校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危险废弃物(简称“三废”),由高校实验室设备处统一回收处理,处置费用由学校专门设立的“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处置基金”统一支付,并为各实验室配备储存废液的高密度聚乙烯容器,要求制作“实验废弃物标签”标明废弃物的详细信息,并实行分类存放、分类回收,以加强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处置的统一规范管理。

2.6加大实验室安全经费投入,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高校实验室要始终秉承“安全放在首位”的理念,加大实验室安全经费的投入,并要求有一定的经费用于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设施建设中,一定的经费用于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支出,通过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以为高校营造出安全实验室建设的工作环境。此外,还有必要完善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如为实验室高压气瓶配备固定支架、气瓶柜、特种气体防爆柜等安全防护设施;为化学实验室配备护目镜、活性炭防护口罩、乳胶手套或抗高温手套等安全防护用品;为剧毒危险品仓库配备红外报警装置和防火保险柜等安防设施等。

3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应注重统一、协调管理,规范管理细则,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构建一个科学引导、环境安全、机制长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将实验室安全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安全有保障的实验室环境。今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亟待逐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切实推进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明确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和细则。(2)督促各院系专职人员全面掌控本单位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出入库记录,按要求制定详细台账,做到帐物一致;同时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数字化管理。(3)目前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统一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对此可以教学实验室为切入点,加强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这将是今后高校实验室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重点。(4)着力推动实验室安全教材建设、安全教育师资建设、安全通识课程建设、安全考试系统建设等,并进一步拓展安全教育的多方渠道,将学校主体与政府主管单位紧密结合,让政府主管单位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此外,定期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参加环境、卫生、安防、保卫等相关安全事项的培训,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践活动。(5)进一步明确高校实验室建设准入条件,积极呼吁加大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项经费投入,增加经费预算,并确保这些经费能够专款专用。

4结语

第3篇

关键词:高校;物理实验室;安全管理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209

1 高校物理实验室的特点

(1)实验人数多、涉及面广。物理学是高校工农理医等专业的基础学科,因此物理实验也就成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然而,不同的专业学生的物理基础不同,实验能力也就高低不一。物理教学所用的设备仪器价格昂贵,高校不可能大量配备,各实验能力不同的学生也只能共用实验室及设备,这样肯定会加大设备的耗损。虽然师生对固定的实验内容都会有所准备,但是参加物理实验的学生人数众多,流动性极大,安全意识薄弱,这样就必然增大了事故发生的几率。

(2)科研工作的探索性。高校教师除了本职教学工作外,大部分还承担省、校等一些部门的科研任务,这些科研任务大都需要大量的物理实验。虽然这些教师经验丰富,但很多的科研项目都需要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其过程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实验结果也难以预科,这种情况就可能造成一些事故的发生。

(3)基础设施老化。经过对高校进行调查显示,物理实验室的设备仪器大多都存在着设备使用年限过长、基础设施老化的情况。有些物理实验室还存放在很旧的建筑里,里边的结构通风差、防火差。再加上实验仪器在使用的过程中用电功率较大,以前设计使用的线路难以负荷。此外,物理实验设备价格昂贵,很难及时更新换代,一些仪器不得不超限工作,这就使学生在操作时更容易形成安全隐患。一些气候潮湿的季节和地区,其空气湿度较高,这样就容易造成电线短路,不但缩短了实验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可能发生重大的事故。

2 物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类型

(1)用电造成的安全事故。高校里物理实验设备的使用大部分都是需要电的,没有电就不能正常地进行物理实验。电力的使用既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在使用的同时也容易形成一些安全隐患。根据相关部分的统计,高校实验室事故的发生原因,有很大部分是用电引起的,所以,用电的安全直接影响着高校实验室的安全。

(2)辐射造成的安全事故。高校现代的实验室里不但有传统的实验,还开设了一些微波、入射性射线等的实验,这些辐射如果不进行合理的防护都有可能给人们造成伤害。

(3)气候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天气潮湿,空气湿度增加,容易使实验仪器锈蚀损坏或造成一些电力线路的短路,过于干燥的天气容易使实验使用的易燃物品起火。温度的过高或过低都会改变一些实验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学生对其安全认识有限,当实验中考虑不够全面时,就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

各种不同的实验也存在着不同的安全问题。同样,师生的安全技术水平与安全意识也是和事故发生的关系密不可分的,事故的发生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其根本的因素还是在于环境、人、安全意识等。这就要求负责高校物理实验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对发生过的事故认真分析,充分了解存在的不安个因素及安全威胁。

3 高校物理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

(1)加强实验室安全的防范措施。针对高校物理实验室安全的情况,要制定规范的安全制度,并且要求实验室的负责人员严格执行,责任落实到个人。并要求:新实验设备在使用以前必须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牢记须注意的事项,不可凭借以前的经验任意操作;使用长久不用的设备仪器时,首先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确认正常后才可以使用;一些电器的开关、接头、插座等不可设置、摆放在潮湿的地方,并根据使用的规格配备相应的线路,以免线路负载过重,确保电路外部绝缘的完整,以防露电事故的发生;拉开电闸的同时应关闭供水、供气的阀门,以免再次使用水、电、气时发生事故;实验室使用完毕后,人员在离开以前要对实验室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看看各开关是否关闭、阀门是否关紧,各实验所用物品是否摆放妥当;各个电器设备要按其安全标准使用,一旦发生火灾,应立刻切断总电源再进行灭火。

实验室里的放射物品应附上明显的标志,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实验室,对实验完后的废弃材料要妥善地进行外理,相关工作人员要严格按规定进行操作,遵守纪律,了解防护知识和具备自我防护能力。

尽可能地将实验室建设在高楼层上,并确保其良好的通风效果,保证楼道时刻的畅通,在雨季的一些潮湿天气里,要对实验室不间断地进行抽湿处理,保持空气的适当。

(2)安全教育落到实处。高校每年都要进行安全教育,但其过于形式化,所见成效也就太少。因为高校一旦发生事故大多都是由国家负责,不是学生教师的责任,所以大多对安全也就不太重视,因此如果发生事故,就应该对其起因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责任落实到个人并予以相应的处罚,这样就起到了警示的作用,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3)完善应急措施。实验室如果发生火灾,首先要切断电源。根据燃烧性质及时采用相应的器材进行灭火,同时安全地把易燃易爆物品搬离现场,并及时报火警。

(4)加强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要求。在物理实验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才是实验环境、实验设备。人员的安全意识、实验专业水平直接关系着实验室的安全。因此,要求实验人员必须做到:有关实验人员必须定期体检,以证明其身体状况良好,听力、视觉等生理素质符合要求;有关实验人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专注地操作,如果心情杂乱,不能专心实验就极有可能引发事故;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定期地进行安全培训,定期检查实验室的现场环境和安全防护措施;提高对紧急事故处理的能力。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物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越发重视,实验室的一些制度在逐渐完善,教师和学生对自我的保护意识和公共财产的爱护也在逐步增强,广大师生应当严格遵守实验室管理的各项制度,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让高校物理实验室在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懋华,洪显兰,彭翠红,赵旭光.对比中美实验安全规则反思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06).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 安全管理 安全事故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3-01

近年来,高校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2013年,上海某大学发生剧毒化学危险品投毒事件,造成一名研究生中毒死亡;2015年12月,清华大学何添楼学生在做实验时突然发生爆炸,造成一名博士后死亡;今年9月,东华大学3名研究生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引发爆炸,导致1名学生受轻微擦伤,2名学生进一步检查治疗。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打乱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国家财产,危害了他人的生命。所以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尤为重要。

一、常见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1.安全制度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校实验室安全制度不完善,只有常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对有毒物质的排放,“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均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长期以往,导致实验室有毒物质污染严重,给学生及实验人员带来严重危害[1]。

2.监管不当、制度形式化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多由校办、保卫处、设备管理处、实验中心等多个部门同时管理,从而导致部门之间缺少沟通,管理责任不明确,责任相互推诿等现象,而且管理者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只能停留在管理层面,不能对实验室潜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专业的处理,增加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风险[2]。

3.安全意识薄弱、操作不当

实验室安全事故很多都是由于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主管领导大多重视科研成果,忽视实验安全问题,认为实验安全问题就是定期召开会议,定制度、搞个培训,就可万事大吉,同时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安全问题也没有重视,常大意或违规操作[3,4],学生进入实验室前没有掌握实验安全常规知识,对安全问题淡漠疏忽大意,这些都是引发实验事故的因素。

4.潜在安全隐患

实验室由于环境的特殊,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例如:⑴实验仪器多,线路复杂,有的线路老化,导致超电荷工作易引发火灾;⑵有毒物质及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的排放不当,造成环境污染;⑶实验动物的抓取方法不正确,导致被动物抓伤、咬伤、可能引发伤口发炎或感染实验病毒;⑷实验动物尸体处理不当,导致细菌疾病的传播,后果不可想象;⑸实验室危化品的使用和保存,有些化学物品燃点低,如保存不当会引发自然;⑹实验室面积不足,安全操作空间不够,物品摆放紧凑,造成安全隐患[5,6]。

二、安全管理的对策

1.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实验室要制定科学、完善、可行的规章管理制度,包括健全的岗位安全责任制;有毒污染物排放制度;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制度等[7]。要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并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管理。

2.加强监管、领导责任制

学校的各管理部门要有明确的管理职能,并逐级签署安全责任书,上到校级领导,下到实验技术人员及每个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同学,责任明确到个人,确实的做到“谁主管,谁负责 ”,“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8,9],实验室安全管理者要是从事实验及科研的专业人员,了解各实验项目及实验室内存在的危险,具有事故的应激及处理能力。

3.强化安全意识、开设实验室安全课程

实验室应开设实验安全课程,每个做实验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针对不同实验项目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安全知识教育,如何防火、防爆、防生物性机械性损伤,并要求学生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防止意外发生。

4.开展安全事故演练,提高应变能力

实验室要针对火灾、爆炸、生物污染、机械性损伤等不同类型的安全事故,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和学生进行事故演练,提高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以便安全事故发生时,降低财产损失,减少人员伤亡[10]。

三、结语

实验室安全问题无小事,它不仅涉及实验成果和财产的损失,更加威胁人的生命,造成的后果是无法弥补的。所以实验室管理者与实验技术人员要共同努力,消除安全隐患,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实验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义全,鲍洪刚,宋世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的思考[J].科学与技术,2012,10(1):173-175.

[2]温光浩,周勤,程蕾,等.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53-157.

[3]李佳玮,刘志东,郝存江,等.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2):150-152.

[4]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7-168.

[5]孙忠,王洪肖,张锡良,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与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7):11-14.

[6]高淑芹,平梅.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分析及对策[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7,26(10):149-152.

[7]鲍敏秦.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 :188-190,193.

[8]王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9) 179 -182.

[9]赵志成.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2010(1) : 862,920.

[10]黄文霞,罗一帆.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93-196.

作者简介:

第5篇

针对高校实验室接连发生的中毒、爆炸、起火和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1],教育部办公厅于近日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技厅[2013]1号)文件。可见,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对确保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 命安全至关重要。

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位于黄石市的省属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近年来积极推进各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也收获了大量实践经验。以该校“矿区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例,经过3年的建设,重点实验室在水体富营养化营养盐、无机重金属盐、持久性有机物、致病微生物等污染物分析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使实验室成为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重要载体的同时,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实践,确保安全事故零发生。

1 实验室可能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实验室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资金投入比不足、空间布局不合理、安全设施数量少、线路负载过低,消防设备配备不足等问题。同时,地方高校还普遍存在重教学和科研,轻安全管理的问题,如: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意识淡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宣传教育目的性不强,应急事件处理能力较差[2-3]。实验过程中化学药剂乱倒废液、废渣,乱排废气的现象非常普遍,其中很多是剧毒的重金属盐(铬、汞、镉等)、有机试剂(甲苯、四氯化碳、乙腈等)和致病性微生物。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健全安全管理监督体制,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环保意识意义重大。

2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措施

随着大型精密仪器的不断引进,仪器操作程序和日常维护要求越来越专业化,原有实验老师已不足以保障实验室所有仪器正常运行,仪器管理将逐渐过渡到使用人负责制,这样实验室安全管理难度进一度加大。在仪器验收过程中,仪器负责人在掌握仪器正常使用和日常维护的基础上,还应强化安全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和排除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隐患。

此外,重点实验室还承担着开展学生创新实验的教学任务。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培训和实验操作安全教育,使其熟悉掌握实验室各项安全条例,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配戴安全手套、口罩、实验服、防护眼镜等防护措施的良好习惯,同时严格遵守在通风橱中进行有刺激性的,致病的和有毒的化学药品操作和使用的规定,并保持实验室内通风良好[4]。

3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措施

重点实验室相比专业教学实验室具有仪器种类多、操作要求高、使用人员复杂、药品使用量大、水电气使用频繁的特点,因此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始终以实验室安全为第一职责。只有切实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和使用做到科学合理,具备预防和处理事故的各项能力,才能确保将实验室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在日常工作中,实验管理人员应完成以下工作:保证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和维护记录完整;掌握实验室安全保护装置的位置和使用方法;确保使用电炉、马弗炉等大功率设备有人值守,不得将易燃易爆物品直接高温加热;定期对水气管路阀门进行安全检查维护,防止泄漏与爆炸,如氢气、乙炔等;定期组织实验室废液回收[5]。

4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措施

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必须依靠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它是做好实验室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保证。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安全卫生守则;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辐射性环境安全防护管理规定;水电安全使用管理规定;特殊设备安全使用管理方法;压力钢瓶安全使用管理规定;危险“三废”化学品管理条例等。有了这一系列严格的规定制度,就有了安全管理的内容和标准[6-7]。

另外,在行政手段上,应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实行重大危险源的全过程动态监控,加大实验室安全设施的投入,如实验室应在防火、防毒、防腐、防爆、防盗、防环境污染等方面,并安装必要的监控设备,提高安全系数,杜绝事故发生。

第6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摘要】高校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应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升检查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维护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 安全第一;综合治理;高校实验室

0 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实验室也得到较快发展。大量化学试剂的使用和保管,以及实验所产生的“三废”处理等诸多安全隐患,成为高校实验室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1]。我们应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提升检查和应急处置能力,对安全隐患实行“零容忍”,切实维护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

1 实验室常见安全问题及注意事项

1.1 实验室的防火防爆

1.1.1 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

可燃气体为遇火、受热或与氧化剂接触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气体。如甲烷、氢气、乙炔等,这些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范围时,遇火即能燃烧并发生爆炸。可燃液体为常见的汽油、丙酮、乙醇、乙醚等。此类物品在使用、储存、运输过程中,应注意事项为:(1)防止明火引起燃烧爆炸;(2)防止可燃气压缩而着火;(3)防止储存装置表面温度过高引起着火;(4)防止电器起火引起爆炸;(5)消除静电火花;(6)预防雷电火花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1.1.2 可燃固体

可燃固体又分为易燃固体、自燃性固体、遇水燃烧固体、强氧化剂固体等。易燃固体如赤磷、硫磺、松香等,受明火、热、撞击、摩擦、电火花或氧化剂作用能引起燃烧爆炸。此类物品附近应严禁烟火,分隔存放,防止泄漏,储存温度不超过36℃,理想温度在20℃以下。自燃性固体如黄磷,在空气中能发生氧化作用,放热升温导致自燃。此类物品应密封存放,不能与空气直接接触,库房应阴凉、通风、干燥。遇水燃烧固体如钾、锂、钠等,与水或潮湿空气接触,能产生可燃气体,放热引起燃烧,有的还产生有毒气体。金属钾、钠要浸在煤油中储存,此类物品要在密闭容器中保存,严禁接触水和空气。强氧化剂如氯酸钾、硝酸钾等,与强酸、冲击、摩擦、受热等作用,能分解、燃烧甚至爆炸,此类物品应避免与还原性强的物质、可燃物接触;避免与强酸、强碱混合接触,库房应阴凉通风,理想温度在20℃以下。

1.2 实验室的防腐蚀、防毒、防窒息

腐蚀性物质如硝酸、硫酸等,对人体皮肤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此类物品不得与其他危险品共同存放,处理时防止与皮肤接触,应配戴防护眼镜,以免溅入眼内。有毒性气体如氯气、氯化氢、溴蒸汽等轻微中毒能引起咳嗽,气闷等症状,较多吸入肺部,则可引起支气管炎,肺水肿,严重的会窒息而死。处理此类物品时,实验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使空气畅通。做有毒气体和有烟的实验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腐蚀性物质或有毒物质使用后不准倒在水槽里,应倒在专用的废液桶内集中处理。使用氮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应经常检查储存装置及管路的气密性,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窒息事故的发生。

1.3 实验室的电气安全

电气事故包括触电事故、静电危害,电气火灾与爆炸,电气线路和设备故障等。具有危害大、涉及领域广等特点。预防触电事故主要办法有:(1)采用安全电压,即使用特定电源供电,可限制人员触电时通过人体的电流在安全电流范围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身安全;(2)保障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此外,电工作业人员还应正确使用绝缘工具,穿戴绝缘保护用品,如绝缘手套、绝缘鞋、绝缘垫等;(3)采用屏蔽和护栏等安全装置,如围墙、遮拦、护网、护罩等,必要时,还可设置声、光报警信号和联锁保护装置等;(4)保持安全距离,根据具体情况必须保持带电部位与地面、建筑物、人体、其他设备之间的最小电气安全空间距离;(5)装设漏电保护装置;(6)装设保护接地与接零;(7)定期检修电路,防止线路老化。预防静电主要办法有:(1)静电接地;(2)防止装卸、输送易燃液体时产生静电;(3)采用导电性好的管道输送易燃液体;(4)增加湿度;(5)穿防静电鞋和防静电服。

1.4 实验室的其他安全问题

根据仪器设备和储存物品的具体情况,实验室还应做好防尘、防潮、防锈、防霉、防虫、防震等工作。

2 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应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持续改进,常抓不懈,最终形成最适合本单位操作和运行的日常机制。具体措施为:(1)成立统一协调的安全管理机构,明确人员权限和职责;(2)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安全经费投入;(3)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4)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管理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及应急技巧;(5)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6)坚持隐患排查;(7)对重大危险源进行重点监控;(8)关注操作人员职业健康;(9)制定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培训演练;(10)出现事故应及时上报,进行客观调查和严格处理;(11)制定绩效评定方案,进行持续改进。

3 结束语

高校实验室因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使用危险品多,是一个充满安全隐患、极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高危场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保证国家财产和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第7篇

学校、院所、实验室各级负责人应立足安全教育,将师生的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首先,从事放射性同位素管理和操作的人员必须参加同位素基础知识、各种相关规章制度、注意事项、同位素防护措施等教育培训和讲座,熟悉安全操作规程,考核合格后颁发上岗证。每学期或每年定时组织一次交流和培训,作为记录,以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有必要的话,派相关人员到国内外管理完善的单位进行交流学习,以引入相关的新理论和手段。同时,在新老交替或新人上岗时,一定要做好传帮带工作,充分继承放射性同位素优秀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操作人员的实验技能。

二、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实现特殊资源共享

“小而全”的普通实验室空间距离比较紧凑,能提高工作效率。然而这种分散模式对于同位素实验室却不甚理想,既不利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又不利于放射性废物的集中处理,同时也不利于特殊仪器的共享。可调整、打破原来的独立封闭模式,建立开放型同位素实验室,让全校所有放射性同位素操作都集中在某一区域,以通用平台的形式进行运作,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时检测清查。该实验室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操作者空间距离带来不便,但可以解决固定场所、人员分散和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同时可使资金投向更为集中、实验装备更为强大、实验结果更加完美,并且对杜绝在普通实验室做放射性实验、降低可能的辐射源散播概率、保护环境极其有利。

三、重视缓冲区管理,建立规范的同位素实验室

放射性实验室的构建必须合理、科学、环保。必须在场所附近悬挂显眼的放射性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除普通实验室装备外,同位素实验室必须设置缓冲区,包括专用衣柜和卫生通过间等。进实验前在缓冲区换上专用服饰,如工作帽、工作服、口罩和手套;实验工作结束后,在缓冲区卸下和更换装备,并对个人辐照剂量进行监测,确认不存在任何污染后方可离开实验室。如疑有放射性污染,应在卫生通过间淋洗直至消除,并严禁将放射性物质带出活性区。同位素实验室内需配置监测仪器,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随时检测污染程度。必须设置特制塑料袋、特制容器和防护屏,而且塑料袋应置于防护屏后,同时定期对监测仪器进行校正。

四、严格规范操作过程,建立实时监控机制

作为高危试剂的放射性同位素的管理和使用应当实行透明机制。购买、保存、使用和处理同位素,都应逐一作详细登记。登记内容应详尽,包括放射源种类、用量、使用人员和处理情况。同时,实行“一源一卡”制度,确保每个放射源都处于动态管理之下。每一个实验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并在非放区做好充分的实验前准备;一旦涉及新实验或新方法时,必须在正式操作前做非放射性预实验,并修正好操作程序,做好详细记录,尽可能减少接触放射源的时间,并使放射性材料的扩散最小化。操作人员进入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时,必须实名登记、佩戴剂量检测计,严格按操作细则来执行各项工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接触到的是一种危险物品,不能掉以轻心,防止吸入、食入、皮肤污染而产生内辐射剂量。实验完毕,必须对实验环境进行检测,查看是否污染。初学者进入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实验,必须由熟练操作者先行进行演示,后在监视下多次进行练习,确认动作规范后方可独立操作。为防止交叉污染,在新来人员进入一个具体房间进行操作前,应对其培训该同位素室内每一仪器和器具的使用方法,最好能有视频监控。

五、建立操作人员档案,定期体检并交流

从事放射性同位素操作的教学科研人员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单位可对直接接触同位素的相关人员建立档案,包括辐射源种类、实验内容、仪器设备、操作时间、天气状况、接触次数等,所有数据均进入动态管理。每一个放射性工作人员都应佩戴个人剂量仪,并定期进行检测,剂量超标者应中止其同位素操作活动,经过安全培训合格后方可继续开展相关工作。操作频繁者定期体检或抽检,体检资料要完善连续保存。

六、保护同位素实验室,防止放射性源扩散

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内可能会产生放射性气体、液体和固体废物等,一旦发生污染和泄漏事故,危害会比较大,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及时由专业人员进行分类收集、统一定点存放、妥善集中处理。单位应加大对放射性实验室安全的投入和管理,购置必要的防护装置和个人剂量监测装置,定期监测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特别注意对特殊实验室的191王梁燕,等: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维护工作,如防水、防电、防火、防暴和防盗等,配备安装好报警器,并逐步实现辐射防护管理的信息化。同时,为了有效地对付各种突发事件,防止放射性源扩散,需建立周密的应急预案。尤其是节假日,相关部门应配合检查,加强监控。相关工作纳入个人或单位工作考核中,将工作态度和效果与个人奖金和特殊劳动保健补贴挂钩。

七、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 安全管理 生命科学实验室 实验室安全

高等学校作为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单位,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必备场所[1],是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场所,同时是高校人财物高度集中、安全事故易发的重点部位。近年来,高校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持续增长,在硬件设施逐步加强的同时,软件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及探索生命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都离不开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目前,我校生物学专业的实验课学时所占总课时的比重已经达到50%,这些实验课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是开展生命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2],在生命科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发挥重大作用。针对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新形势,要准确把握安全管理的特点,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全程的管理[3],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保障教学实验和科研正常运行的需要;是保障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的需要;是创建平安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学科实验和科研本身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及用品的潜在危险,若使用、维护不当都可能造成严重事故。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转,维持正常教学、科研的关键[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对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实验室建设规模、数量、价值不断扩大,实验室使用的人数、时间、效率不断提高,实验室面临的和潜在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火灾、中毒、环境污染、偷盗遗失等事故屡屡发生,轻则财产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只有确立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理念,切实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才能确保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的资产安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对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至关重要,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格外重视。

2.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

实验条件的改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任务和内容也产生相应变化。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室都具有以下特点:涉及资源多、学科门类广、人员组成复杂、安全隐患较多,造成安全管理难度大。为此,很多高校纷纷出台各类规定与措施,以保障实验室安全。但实验室建设与安全管理相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有时安全管理明显滞后,给实验室带来较大隐患。

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包含各种类型,既有单纯属于生物学专业的实验室,又有与医学或者化学专业相关的实验室;既有主要承担实验课的教学型实验室,又有主要承担科研项目的研究型实验室;既有国家级、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又有普通实验室。不同实验室的安全防护要求也不同,而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师生的安全意识、技能水平、操作规范程度都会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产生影响。实验室主体以学生为主,流动性大,新老交替一直进行着,实验室安全教育和管理难度较大。随着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迅猛发展,实验室正在向技术、知识和设备密集的综合型教学科研基地发展。实验室要使用各种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和生物实验品,有些实验需要高温、高压、超低温、强磁、真空、微波辐射、高电压或高转速等特殊环境和条件,由此还引起危险化学品安全贮运、实验室使用、实验室排污(废气、废液、固废、噪声、辐射)与处置系统等一系列安全与环保问题[5]。

3.实验室安全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各高校都把教学科研工作视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学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安全工作的本质认识不足,重视度不高,对于一整套的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缺乏统筹性的思考,宣传教育趋于淡化,仅凭经验就想当然做出决定,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师生安全意识较淡薄,持有或在潜意识里持有“不出事就是安全”观念的师生占绝大多数。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由于领导重视不够、师生安全知识不够,缺乏自主学习的文化氛围、平时养成不良的习惯,疏忽大意等导致事故时有发生。

现阶段,许多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都由校办、保卫处、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或环保部门负责,形成管理部门多、体制相对松懈的局面。而且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必要摩擦,降低了管理效率,容易出现互相之间的推诿现象,导致管理体制不健全,安全监管不力。大多数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制不完善,缺乏通识层面的培训和具有实验室自己特色的专门培训,教育培训不规范、管理难,管理力度不够,更涉及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问题。

缺乏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分级。国家有对生物实验室安全分级的具体申报和评审指标,但缺乏对其他实验室的安全分级指导。

新时期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性管理制度,不仅存在上述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也存在现有制度检查督促不力,执行落实不细的问题。例如,实验室三废处理缺乏专业部门统一管理,大部分高校实验室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对未经严格处理的三废(废气、废液、废渣)尤其是成分复杂,毒性较大的废液只采取简单的直排或稀释后直接进入下水管网的处理方法,日积月累,产生的毒性,造成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6][7]。

实验室设施陈旧,安全隐患多。再加上实验仪器增多。用电功率增大,供电设施老化,安全资金投入不足,消防设施不足或老化,没有一套完整的应急逃生的方案,缺乏道路识别、标志和图示。在实验大楼内应明确标出实验室的位置及安全通道[8],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4.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有制度建设作保障,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一整套严格、有效、富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并在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没有严格的管理和明确的职责,安全就没有保障。在实验室安全工作中要不断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推动高校建立统筹负责安全的机构,并在各单位设立以安全工作为首要职责的管理岗位,只有这样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才能够得到切实保障。而不再是依靠其他岗位的行政人员兼职负责安全工作,致使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监督。

此外,由于高校实验室类别众多的特点,要求各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切合每一类实验室的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工作制度和规范。实验室的管理水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的管理水平。高校实验室具有使用频繁、人员集中、流动性大、大量贵重仪器设备和重要技术资料集中等特点。因此,其安全性管理问题不容小视。制定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解决好实验室的安全问题,有利于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实验室安全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欠缺,与安全行为背离是导致实验室事故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加强管理,提高相关人员对实验室的安全意识,从根源上解决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有利于减少实验室的人为性的事故,减少学校的重复性投资,保障实验室安全及学生和教师的人身安全。学生的安全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学校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实验室的安全性管理是一种制度,一种约束,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控力[9]。一些高校开展安全讲座,播放实验室安全教育影片等,不仅使学生学到安全知识,而且在实验室中知道如何避免发生事故,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在危急关头知道如何自救与救人,这对学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形成人人知安全,人人重安全的良好氛围,力争从源头上解决实验室安全问题。如开设安全课程,让学生对实验室安全有系统、全面的学习和了解。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编写专门的实验室安全手册,对进入专业实验室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培训,严格实施实验室准入制度。与保卫处加强实验大楼火灾逃生演练和化学试剂泄露救助演练等活动。收集全球高校实验室安全方面的信息和案例,定期举办实验室不安全操作图片展,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图片展和实验室安全事故图片展,警示师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举办多形式的实验室安全活动。开展诸如安全咨询日活动、安全报刊设计、安全知识竞赛、安全讲座、安全标语口号征集、实验室安全志愿者等让广大师生易于接受的安全活动。在结构复杂的实验室大楼各楼层设计和悬挂道路识别、标志和图示。防止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管理部门应积极寻求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管理人员也应由纯管理型向专家型转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通过网络安全考试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等,取得良好效果,值得借鉴。

安全检查对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查找出不足、发现隐患,既可督促实验室整改,又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要时刻牢记“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要切实通过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规范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建立例行检查、不定期抽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立体实验室检查制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化学药品的数量和类型、设备种类进行安全分级,具体分成低度危险、中度危险、相当危险和高度危险四个等级分级管理。根据其不同的分级对其采用不同的检查标准和手段,做到重点部位重点检查。

安全采购,确保设施设备和实验用品质量的关键,从源头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硬件的质量安全了,实验室的安全就有了坚实的保障购置安全系数高的设备,配置大型仪器的配套安全设施,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通风、冲淋和消防设备,及时报废达到报废标准的仪器设备,定期开展有关设备的年检工作,配备齐全化学药品废弃物回收装备和处理设备等以保障实验室的安全。

生物实验室的许多废物属于特殊垃圾,污染性、危害性很大[10]。如细菌、病毒、病原微生物、实验动物的尸体或器官,放射性同位素实验的材料,实验后废弃的移液器、试管、手套等物品。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和生物类垃圾一旦进入环境,就会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生态产生严重危害,造成难以估量甚至不可逆转的损失,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妥善做好处理工作。有毒有害物质和生物类垃圾的处理有专门的技术和标准要求,实验室经过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后,统一交由政府环保部门指定的机构进行做集中焚烧或深埋处理。高校安全管理部门要监督各实验室按照要求进行初步处理,将其分类存放于指定场所和专用容器内。同时倡导实验室要尽量使用无毒无害或者毒害性低的试剂,并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控制这些物质的产生量,尽量降低其危险性。

5.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议

实验室建设是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内容。为使实验室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实验室安全、高效、可持续运行和发展,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创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中,不仅要借鉴先进高校的成功经验,还要充分考虑每一所高校都有自身的学科特点,有所侧重,有所突破。要调动各职能部门和相关院系的积极性,共同协作,共创安全。安全管理体系创建过程的每一步都需要高度重视,要“以制度保安全,以行动促制度”,既要重视制度建设,为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又要重视实际推行,避免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必须形成一套保障安全管理长期有效开展的管理体系,并根据学校发展、实验室组成、研究方向的变化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变更不断改进,自我完善。

实验室安全条件建设应与实验室建设要同步进行。实验室应配备足够通用安全设施,如灭火器、烟感报警器等,楼道内设紧急安全通道,在高压容器、煤气阀门等处设醒目的安全标志。专业实验室要配备必要的安全环保设施和个体防护装置,如化学实验室中的通风橱、洗眼器、防毒面具;生物类实验室中能对废弃培养基等进行统一处理的高温高压消毒装置。放射性实验室中有防辐射、防泄漏设施,源库有视频监控、防盗报警系统等[11]。在实验室及时地配备和更新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和用品,安装必要的检测、监控设备,以期及早发现实验室中的安全问题,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杜绝实验室事故的发生和发展。

为了有效应对各种实验室突发事故,在事故发生之后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是完全必要的。应急预案应包括组织体制、应急措施和事故处理步骤等内容[12]。为了保证事故发生后按照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应付,必须进行日常演练。

只有创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验室安全、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实验室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6.结语

安全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首要条件,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对确保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及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3]。高校要将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置于中心工作的重要地位,认真研究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策略,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广大师生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14],建立长效机制。

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实验室的安全性管理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到安全意识牢固,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技术先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才能促进实验室管理工作事半功倍,才能推动实验室的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8-170.

[2]由继红.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浅谈[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3):179-181,184.

[3]李五一,谷大丰,胡放.香港高校实验室安全和环保工作考察及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10-12.

[4]刘林涛,田慧珍,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12-214.

[5]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0:4-8.

[6]郭亚.化学实验室环境污染[J].环境科学,2009,22(1):55-57.

[7]刘淑萍,张世铭,张新华.高校实验室应对安全事故突发事件初探[J].中国公安安全,2005(4):44-46.

[8][美]丹尼尔・D・沃奇,著.徐雄,冯铁宏,祝东海,译.研究实验室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9]高淑芹,平梅.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分析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149-152.

[10]汪建华,张惟才.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的管理[J].生物技术通讯,2008,19(1):154.

[11]李殿鹏.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345-346.

[12]徐建斌,赵涛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4(8):164-165.

第9篇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以人为本

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学生的规模在急剧扩大,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也在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各高校都纷纷加强了实验室建设的力度,高校实验室建设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实验室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多,实验设备的数量、种类、实验课的科目、实验人数都在增加,各种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大,实验室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实验室的安全与否不仅关系到高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国家财产是否受到损失,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一个学校是社会的元素,一个人是家庭的元索,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校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高校实验室的类型很多,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基础课实验室,专业课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等等,拥有大批贵重精密仪器设备,使用着各类化学、生物药品,存有各种易燃、易爆、有毒物品,有的实验要在高温、高压、超低温、真空、强磁、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条件下进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教训十分惨痛。常见的事故主要有:(1)火灾事故;(2)机械伤人、电击伤人事故;(3)爆炸事故:(4)毒害事故;(5)环境污染事故等。根据海因里希灾害理论模型,从产生事故的原因来分析,不安全环境是产生事故的间接原因,不良管理是事故的基本原因,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从以上的常见事故中也验证了这一点,比如常见的火灾事故往往就是因供电线路老化、短路;忘记关掉电源,元器件长期受热燃烧;电器操作不当;用电超负荷等环境、人为、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

因此,需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从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出发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加强管理,阻断事故的进程,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创建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学习环境,一个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建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应是一项系统的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它应包括相应的组织机构、健全的管理制度、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行依赖于制度和组织机构,更依赖于各种角色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方针的理解与遵守。

1.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

应建立从校领导――院系领导――实验室负责人――实验课教师(或实验室管理员)的四层管理组织,从体制上完善实验安全管理体系。并实行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岗位分工及责任,校领导对全校安全全面负责:院系领导对全院安全全面负责;各院系实验室负责人为各自部门管理范围内的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各自管理范围内安全工作的直接布署和落实:各实验室教师或管理员分别为各自管理范围的安全工作直接责任人。严格的责任制就避免了推诿、拖拉等现象。领导的参与是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各级领导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好日常的监督与检查工作。在检查和追究上实行一级追一级,一级查一级,人人承担的安全责任制。

2.建立完善的日常安全管理制度。

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正常、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是各项措施得以贯彻、落实、执行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首先要从制度建设入手,从保护环境、保持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制定出一套严格、有效、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将安全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及早防范,才能杜绝事故的发生。如制定符合各学院及实验室特点的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操作制度,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放射性实验材料的申报、回收制度及安全应急预案等。安全责任人应在各实验室张贴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以这些制度为依据进行严格管理,实验人员应及时学习并严格执行,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做好安全管理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有关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安全事散与人的防范意识不足有关,思想上的麻痹必然会造成管理上的疏漏,行为上的随意,规章制度则形同虚设。所以,必须通过各种途经、各种方式的安全管理宣传使师生从思想上加强安全观念,强化安全意识。可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等媒介大力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可进行消防知识讲座、消防疏散演练、灭火器使用演示等活动,发放校园安全手册,做到人手一份,营造一个人人关注安全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培训,实行准入制度,只有经过培训以后,考试合格者才能进入实验室。撰写实验室安全手册,全面介绍在实验室工作时的各种注意事项,让学生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掌握所接触的实验设备、化学药品的性能。并介绍实验楼内部建筑结构,实验楼内各种灭火器的类型及放置位置,介绍实验楼内各种电气设备、机械设备仪器等的管理人员名单及联系电话,紧急情况下的联系人及电话,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出现事故时尽快离开现场的逃生方法等,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安全思想,使师生认识到生命对每个人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在任何情况下保全生命是最重要的。

4.实行常规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

各实验室责任人应定期进行常规自查,对于自查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实验室负责人按照各项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常规检查,对于实验室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上报。院校领导也要按照管理文件的规定进行定期、不定期的集中检查或专项检查,根据危险源点的危险性大小分时、分重点突出来抓,如冬季防火检查、实验楼配电设备检查等,做好监督检查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现场纠正并书面告知相关部门及责任人,责令限期整改,检查结果及整改结果应作为年终考核的内容之一体现出来。另外,特别要做好寒暑假前的安全集中检查,加强假期的水、电、气、暖的检修工作。加强假期实验室的门卫管理,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严格执行审批登记制度。

5.制定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了做到临危不乱,有必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及救援预案,以便在有情况发生时能够采取及时的、正确的处理措施。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根据各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设置应急预案组织或小组,分级制定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预案内容,明确应急各方的职责和响应程序。(2)对各实验室的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估,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处理原则和一旦发生危险时的操作程序,做到心中有数。(3)对应急组织的人员进行培训,应急设备、应急物资安放到位,以提高应急行动的快速性和有效性。

在高校新的发展形势下,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安全对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安全意识,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安全准则,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学习环境,维持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