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果业统计工作计划

时间:2023-02-28 15:32:39

导语:在果业统计工作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果业统计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 物流管理 课程体系

1 引言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行动主体,以职业情景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学习情景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自我调节的行为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整合后形成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2 物流产业对高职物流人才的需求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首先需要人才的支持,特别是需要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物流企业人才主要是物流企业运作中需要的管理、技术和操作人才,他们需要掌握物流运输、仓储、包装、配送、装卸、信息、货代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在制造业和流通企业中涉及的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等环节中物流岗位所需要的物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虽然高职物流培养的人才主要以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但面对现代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应该适应物流业的发展变化,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和提高。

3 高职物流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设置的原则

(1)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以就业为出发点,体现工作过程中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要求,反映岗位对从业者的综合能力需求。

(2)能够适应“宽口径”、“重能力”的就业环境。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并不完全在本专业就业,他们不得不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策略,因此,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置能够使学生具备在相关专业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

(3)不再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4)把职业资格标准和课程体系结合起来,使校内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在时间和内容上统一起来。

(5)要兼顾现在就业和将来的职业发展。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毕业就业的岗位基本是操作性岗位,但是随着工作经验和能力的提高及积淀,职业空间会有一个发展和提升,这依赖于毕业后的不断学习和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4 高职物流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

4.1 改变原有课堂教学的场所

传统的教学场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这样往往会形成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很难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授课场所不仅有课堂教学,还会把更多的教学内容安排到实训室、实训基地,甚至是真正的物流企业进行顶岗作业。

4.2 改革授课时序

在教学的运行上,要打破常规刻板的学科体系顺序,紧密结合物流行业企业的发展形势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通过典型的工作任务,结合具体的工作现场,合理地调整各单元内容的授课时序,做到机动灵活,突出重点。在授课时间上,打破原有的小课堂,按课程内容连续授课或分段教学。

4.3 改革考试方法

在考试方法上,做好“三个体系、两个场所和三种方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的改革,即努力建设好理论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实训教学课程评价体系、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的“三个体系”;完善“两个场所”,即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场所分别考核;根据需要采取“三种方式”,即笔试考核、口试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三种不同考试方式的结合。

5 高职物流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运作

5.1 专业教研室统筹安排课程

对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应该由专业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穿插实验、实训等内容,使教学更能突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特征。

5.2 强化院系两级教学督导

改革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制度;完善和稳定院系两级教学督导机制;健全教学信息的收集、调控、反馈制度;建成集理论实训教学为一体的全过程、全方位、高信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这对工作系统化课程实施来说十分重要。

5.3 课程实施与企业作业紧密结合

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与企业紧密协作。从了解企业岗位设置、操作技能要求和岗位工作环节,到确定课程目标和典型工作任务;从企业安排有经验的能工巧匠给学生训练操作技能,到结合具体工作岗位对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及人员管理都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

5.4 专兼结合教师队伍作为保证

根据“引培结合,以培为主”的方针,聘请行业企业的高级技师和能工巧匠为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努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相应的兼职教师库,主要核心课程由具备物流师以上职称的一线工作的教师承担。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充分体现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最新理论,创建了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反思性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积累职业经验或策略,突出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的鲜明特点,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终极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

一、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的开发过程

在开发和编写一体化教学工作页之前,应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确定一体化课程,针对具体课程编写工作页。一体化课程开发主要有以下主要步骤(见图1)。

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的开发是在完成岗位调研、任务分析、确定学习领域、形成课程之后进行的工作,开发设计、编写工作页是教师对本专业课程内容,重新解构并依照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的过程。编写工作页的基本过程如下(见图2)。

二、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工作页是职业院校学生使用的主要学习材料,它不是教材,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其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工作。工作页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式,结合教育教学原理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1.真实性

工作页的学习任务必须是源于相关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结合教育教学原理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编写的学生学习材料。通过真实情境体验,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产生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职业认同,并自我控制学习。

2.导学性

工作页中学习任务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将以引导文或引导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文和引导问题的设置要符合教育教学原理,始终将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而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实施上,要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工作页应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衔接。

3.探究性

工作页的设计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体现,也就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情景化、过程化。这就需要工作页是可被探索的,而不能是说明书,工作页是在教师主导下,师生共同完成的,是有节奏、有层次、有步骤、有方法、有吸引力的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4.开放性

工作页只是教师备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工作页进行个性化修改,融进自己的创意,工作页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让师生不断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同时它也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善,使工作页具有实效性、实用性。

5.层次性

工作页的编写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遵循平行、递进、包容的渐进原则,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能力到综合能力,本着能用、够用的原则,有层次地安排学习内容。并且要兼顾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让学生不同的能力得以体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的编写原则

1.情境化原则

工作页的编写要完全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学顺序,按照工作工程系统化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进行学习。所有的教学活动应按照相关职业要求开展,并达成符合职业要求的工作成果。这样的教学环节设置和工作页编写更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也便于学生能力的掌握和今后职业能力的对接。

2.过程性原t

完整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应包括咨询计划决策实施监控评价六个环节,工作页就是将相关专业的典型工组任务按这六步法拆分,并进行教学化的编排和总结最终形成工作页。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安排,就是让学生在系统化的工作页实施过程中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参与完整的工作过程是我们工作页的目的之一。在过程中学生完成查阅资料、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总结经验等,进而获得知识,练习技能,形成体验,构建知识体系。

3.可操作性原则

工作页中的工作过程是来源于相关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但必须进行教学化处理,最终以教学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策划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到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教学任务的可实施性,不能违反教育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教学条件进行,在教学设备上有可操作性,在经济上具有可操作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参与到,得到真实体验。

四、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的基本要素和功能

在编写工作页之前,应先编制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教学活动策划表。学习任务设计方案是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初学者到专家递进;由基础能力、单一能力到实用能力、综合能力完善的原则确定的学习单元。教学活动策划表是针对具体的学习任务,按照工作流程的六大环节策划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进行来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工作页一般由首页、正文和评价反馈三部分构成。

1.首页

主要内容包括学习任务名称、学习目标、建议课时、工作情景描述和工作流程与内容。

首先是学习任务名称。通常是根据实际生产过程总结并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命名方式一般以“名词+动词”的形式。

其次是学习目标。完成本学习任务后,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程度,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能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通常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使用具体的行动或可被考察的要求来进行描述。例如“能按照车间安全防护规定, 正确穿戴劳保用品”。

再次是建议课时。建议完成本学习任务的教学时数。

之后是工作情景描述。根据教学活动策划表的设计,为学生描述一个情景。学生通过阅读情景置身于其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获得和学习任务的相关信息。在描述情景时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足够的信息使情景可信。以有零件加工情景为例,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任务委托方、生产岗位、零件名称、数量、工期、是否有图纸、是否有样件、教师角色描述、产品检测等信息。

最后是工作流程与内容。根据教学活动策划表编写工作流程及内容,就是将教学活动策划中的每个活动,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需要进行分类和介绍。分类后的每个活动就是今后正文中的学习活动。通过阅读工作流程使学生了解进行本次学习任务的步骤。

2.正文

通常由几组学习活动构成。每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活动名称、学习目标、学习课时、学习过程几部分组成。由引导问题贯穿全文,同时还可设置一些小栏目,如学习拓展、小词典和小提示等。

首先是学习活动名称。简要描述学习活动,如“螺纹连杆的工艺分析”。其次是学习目标。完成本学习活动后,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程度,在制定每个小的学习活动目标时都应该能为学习任务目标服务。再次是学习课时。建议完成本学习活动的教学时数。最后是学习过程。通常由引导文或引导问题贯穿,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查找所需的知识,进行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引导问题应为小目标服务,主要是完成该活动所需的相关知识、规程、方法等,多使用图片和表格呈现。可以是在书中查找的专业知识,操作方法,也可以是引起学生思考的开放性问题,或是一个让学生动手的实践的练习活动。引导问题的设置是工作页编写的关键,它应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在学生完成每一个问题的同时掌握知识和技能。引导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易相辅,问题和活动相搭配。学习过程中除了设置引导问题还可以加入其他栏目,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除此之外,还有学习拓展。针对相应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学习和了解,深入学习和探讨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如小词典,简要解释专业名词或技术术语。还有特别提示。主要是针对安全生产和安全操作的提示,应包括操作规范、维修技巧、注意事项,以及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等。

3.教学评价

一般由评价和反馈两部分组成。在学生完成所有的学习活动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评价,并将学生的各阶段表现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认识自己在各阶段的工作完成情况和表现。评价反馈通常以表格形式出现,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点由表达能力、纪律观念、协作精神、工作态度、各阶段任务完成情况、教师评语等组成。

五、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的编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笔者院系在开发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出现很多问题,比较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页编写教案化

教案和工作页都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但在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教案是以教师为出发点,将教学涵盖的内容进行设计编排,便于教学使用,强调的是如何教,怎么教,着眼点在于“教”。而工作页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将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处理,便于学生学习使用,强调的是如何学,怎么学,着眼点在于“学”。教案编写和工作页编写都是教研活动,但出发点是不一样的,不能混为一谈。工作页编写需要按照工作过程的模式进行,时刻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工作过程编排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通过活动的实施,让学生体验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是如何密切地联系的,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特别忌讳为了讲理论而讲理论,为了教实操而教实操,总感觉知识体系不完整,恨不得把所有相关知识都写上,求大、求全,结果把工作页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教材。

2.工作页编写作业化

由于工作页是通过引导文或引导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这并不是说工作页就是作业本、练习册,用引导问题推动教学过程只是工作页的一种形式,而工作页也不是教师讲完课就直接甩给学生自己做的,工作页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一同完成的,更像是一个剧本,需要有时间、地点、人物、故事背景、情节变化、人物冲突,甚至是引人入胜、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和编写工作页的时候,深思熟虑,勤奋思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特点,要防止把工作页搞成一本“练习册”“作业本”。

3.工作页编写的共性化

工作页的编写应统筹兼顾,应顾及班级当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在工作页的编写时应考虑到全体学生的需求,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彰显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因而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分工与合作内容,通过他们的合作探究,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工作页的编写应体现循序渐进原则,从大的方面说每一个学习任务的设定是有层次递进的,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从小的方面说每个学习活动的设置也是这样的;工作页的编写应体现层次分明,比如笔者面对的学生就有高中起点的高技生,还有初中起点的中技生,两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交流与沟通、活动的组织、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使用同一套工作页,其教学效果会截然不同。

六、小结

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移动通信;课程开发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扩大规模”向“内涵建设”转变的重要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随着我国3G网络商用的全面铺开,我国的信息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对移动通信人才的需求将迅速增加。在探索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发现,课程质量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隐性因素,也是根本因素。为此,应根据移动通信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并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的引入

高职课程改革经历了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的阶段。在此阶段,高职院校引进国外能力本位的CBE理论和DACUM课程开发方法,经过大量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使教师转变了观念,很多专业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高职院校运用这种课程开发方法基本明确了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构建了理论实践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但由于没有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工作系统化,使提炼的工作任务模块又不自觉地回归到原学科化的体系之中,没能构建出职业化的课程。因此,虽然在课程中注入了与职业岗位贴近的教学内容,针对性比原课程增强,初步保证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缩短了毕业生的上岗适应期,但仍与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有一段距离。

德国“双元制”教学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提出了解决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结构的重构思路和方法,解决了DACUM课程开发中的不足,使职业教育更贴近生产实际。但是德国和中国的体制不同、国情不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借鉴国外课程方案开发方法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国的高职教育实际,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可实施的课程开发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流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市场调研阶段市场调研是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目的在于解决专业准确定位的问题。调研的内容包括行业的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资格等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化方向、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该阶段的难点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对需要基本相同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业(岗位)进行合并,进而形成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载体,即专业,然后再确定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就业情况;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群);应设置的专业化方向;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结构;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确定培养模式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因此,移动通信专业课程开发必须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离开了企业就没有改革之源。同时,学校必须以自己的教育服务优势,建立互惠的市场机制,激活企业的“校企合作共建”的兴奋点,使校企合作做到双赢。只有这样,校企双方才能共同探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框架,签订协议,实施校企合作方案(明确合作方式、各自责任和操作形式)。由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及职业性,必须将专业教育融入产业及产业链,明确培养对象面向的岗位(群)职责和任务,结合生产实际,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开发阶段课程开发是整个流程的核心部分,是落实就业导向的实质性改革阶段。要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我校移动通信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以及通信企业的用人需求,对移动通信专业基站维护岗位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

开发过程中的“三个转换”是把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转化为相应课程的关键之处。第一个转换是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按照从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到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进行任务分析,并依据技术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逆向归纳形成由复杂到简单三个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第二个转换是从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按照从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顺向分析对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第三个转换是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划分学习领域的内容,构成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的出发点。

改革前后的课程对比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为导向,经过“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的多次循环,开发移动通信专业课程。课程改革前后的情况对比如表1所示。

总之,课程建设与改革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意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4(3).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4篇

关键词:专业教学设计;项目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平台;实训教学体系

一、把握专业职业能力的“四个特征”

1、“动手”与“动脑”。在“动手”与“动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多的表现在应具备“动脑”能力。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断决策以及各种方案和策划的制订、改善、调整、实施的能力。

2、“管物”与“管人”。如果说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大多面对的是材料和设备等有形物品,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因此,勾通、协调、组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不管是在什么职业岗位上,其所处的环境都是千变万化的。即使是按照固定的管理流程、标准和程序实施管理过程,但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管理点都会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随时变化而产生许多变量。这就需要管理作业人员具有随时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4、“单体”与“协同”。从管理的组织原理看,绝大多数的管理项目不可能是“单体”作战,管理的层级组织注重的是协同效率。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在组织环境和系统内的合作、服从、交流和领导的职业素质。

二、抓好课程体系开发的三个环节

1、界定行动领域。行动是指职业人在特定职业岗位上根据职业行动目标所进行的职业活动。行动领域是一系列职业行动的集合,其载体是来自企业的工作项目(任务)。界定行动领域是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基础,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织研究小组,在企业第一线进行深入调研。确定行动领域应重点考虑业务范围的一致性、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信息传输的便捷性、业务流程的范例性、经营目标的统一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职业能力的聚合性和产品流动的增值性等原则。

2、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学习领域是经过教学论加工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即是课程。在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中,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可以是“一对一”的关系,也可以不是。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应保证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行动过程的连续性、行动目标的指向性、行动内容的多维性、工作过程的典型性、知识和能力的相关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普适性。

3、学习情景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并不排斥职业能力分析,而是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学习情境设计原则包括七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相容性、能力目标的特殊性、能力结构的层次性、职业行动的针对性、学习和考核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适应性以及职业领域的拓展性。

三、正确处理项目课程教学的“五个关系”

(一)工作过程、工作项目与职业岗位分析的关系

通常,只做职业岗位分析所带来的问题是,大多数职业岗位因其所具有的多变性和复合性的特征,而不具有同一性和代表性。同是物流企业,不同规模和经营范围其职业岗位设置的差异是很大的,因此,单纯建立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的课程体系构建就缺乏充分的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分析并不排斥职业岗位分析,而是二者应做到有机结合。它的具体表述应是:一个具备职业能力的职业人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而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项目。这样职业人通过完成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就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是链条与结点的关系。工作项目体现在工作过程之中,而工作过程和其过程目标的实现则要求具体工作项目的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构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

(三)工作项目中“大项目”与“小项目”的关系

在高职经管类专业中,有的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比较明显,如会计、市场营销专业等,由此,应首先明确工作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项目;而有的专业,如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不明显,则首先应确定工作项目,以工作项目的实施排列工作过程,而一个具体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通过“小工作项目”(工作任务)的完成才能实现其项目目标,这就出现了在课程开发中“大项目”和“小项目”的关系。

(四)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在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对应关系。其中,应把握的要点是,在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工作任务应和课程相对应,有时一门课程可以对应多项工作任务,但不允许一项工作任务对应多门课程。如果出现此情况,就意味着应对该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如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仓储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和运输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分别体现在仓储业务操作和运输业务操作两门课程中,出现这种情况就应经过整合独立开设“物流设备操作”课程,从而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同时应明确完成该任务,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从而为制订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奠立基础。

(五)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应以兼职教师为主”,这样的要求无疑是经过认真调研,是科学、可行的。但是,应注意的问题是,在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同讲一门课程,依据同一个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因此,专、兼职教师必须彼此熟悉,相互沟通,双方的合作应作到“零缝隙”,否则专、兼职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各自的专长,但偏离了课程标准,则不可能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其教学效率也将大打折扣。

四、构建校企合作的“六个平台”

1、专业建设平台。在专业建设平台上的合作项目应包括: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开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评估、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实施等。对此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优势,依据行业标准,聘请企业领导和专家实实在在参与上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2、课程开发平台。在课程开发平台上的合作项目重点应围绕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是示范专业的主要建设项目,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上述项目的建设必需有企业深度参与。

对此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选择并深入典型合作企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其中包括: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共同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依托企业选择真实的工作场景、开发企业管理案例、广泛汇集企业真实的制度等有关资料等。实践证明,离开了企业的支撑和帮助,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也很难做出示范。

3、实训教学平台。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应占实训教学时数的80%以上”。根据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生产性实训应体现在生产过程、生产场景、生产对象、生产方法等方面。在实训教学平台上,校企可以通过课程内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场景和职业岗位上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逐渐做到校内教学与企业真实的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并逐渐过度到“订单培养”,同时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4、项目研究平台。项目研究对于校企双方是双向的。一方面,在示范院校和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教学研究项目,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课程标准、教学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等。上述教学研究项目只有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研究成果才能具有真实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大量的需要研究的项目,企业可以充分借助院校教师所具有的科研能力优势,结合企业需要,真题真做,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5、专任教师培养平台。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普遍缺少企业经历,从而不具备“双师素质”和“双教能力”,这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瓶颈。在专任教师平台上,院校的青年教师可以有目的、带项目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是教师团队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6、培训与服务平台。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收益往往包括需要院校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以及项目咨询等。在培训与服务平台上,校企双方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共同开发员工培训和服务项目,共同制订培训大纲和实施方案,通过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院校教师接触企业实际,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极好机会。

五、实施“五个环节”,建立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

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是指:根据认知规律,构建以“单项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即“点——线——面”为一体的技能训练系统。

其中,“点”是指岗位单项能力,即在职业岗位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单项操作技能,其载体是工作任务链的节点,单项能力尚不能完成该工作任务的全部技能操作。“线”是岗位能力,即在特定岗位上,履行职责,根据工作过程,完成全部工作所具备的技能,是单一工作任务链上相关技能的集合。 “面”是指专业综合能力,即适应轮岗、转岗需要的工作技能,是多工作任务链相关技能的集合,也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点、线、面实训教学系统的实现方式为:

岗位单项能力=课程实训+综合实训

岗位能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

专业综合能力=顶岗实习

六、建设具有“七个结合”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1、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内的实训是指,在该课程中的学时范围内,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应安排的实训环节。其形式为企业参观+校内计算机软件模拟+沙盘模拟演练+相关设备操作;综合实训是指,学生在已经完成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所进行的综合训练,其实现方式应是在真实场景下的生产实训。在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力求符合生产性实训,学时应占总实训学时的60%-70%的基本要求。

2、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仿真模拟实训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主要形式之一。从目前看,仿真模拟实训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模拟实训和沙盘演练模拟实训。仿真模拟实训利用其理念和方法虚拟了企业真实的经营环境、条件、流程、数据和管理,符合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中关于“建立虚拟工厂和虚拟车间”的基本精神。由于仿真模拟的实训过程体现了企业的真实场景和真实的经营过程,尤其是符合经管类专业“实训应设置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的基本要求,因此仿真模拟实训应视为生产型实训。但是在高职经管类有的专业中,实训过程只依靠仿真模拟是不够的,应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进行设备操作,接触到真实的合同、凭证和单据。在项目课程教学中应围绕一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将仿真模拟和实际操作训练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训练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

3、“动手”与“动脑”训练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的能力培养体现了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特征。在这里尤其要强调注重学生“动脑” 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国内有的公司开发的“沙盘模拟演练”以及课程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与研讨,典型案例分析等应当在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中给予充分考虑。

4、课程教学与技能取证相结合。“双证融通”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已经成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在经管类专业中,许多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充分体现了行业标准,因此双证书教育既是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取证在学生的知识和素质培养以及技能训练中,其内容和方式具有一致性。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所具备的实训功能和开出的实训项目也应当与专业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相吻合。

5、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由于条件所限,经管类专业有的实训项目在校内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两个基地”在实训教学中各自发挥优势,开发不同的实训项目,并且互为补充,以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

6、校内实训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示范专业在建设中必须发挥其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实训基地建成后应做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一方面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开放也可以进一步搞活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7、政府投资与企业共建相结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融入企业资金,做到校企共建将会改变实训基地的性质,使其具有双重属性和不同的服务功能,这对校企双方是双赢的。经管类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积极吸收企业资金,逐渐使实训基地和企业环境做到“零距离”,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参考文献

[1]黄克孝.“中等职业教育多元整合式课程模式的开发”研究报告[G].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教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项目成果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5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酒店管理;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工作过程的整体性,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有利于学生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打破了学科体系的束缚,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选取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安排序化教学体系,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联系起来,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显著特征是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相连,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适应高职学生思维特征。

目前全国职业院校课程的开发设计全面展开,但课程开发往往停留在研究层面,真正走进课堂的很少。本研究吸收和借鉴了行动导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岗位需求、能力培养、学生未来五年之内的可持续发展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与职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体系。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1.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以培养酒店行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酒店服务与管理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为基础,以调酒和制作咖啡为特色、以酒店服务与管理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为核心,面向酒店及相关行业,具有较强酒店业务操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工学交替,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产与实习相结合。课程设置依托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来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进行整合与序化。全面促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合理化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快速发展。

3.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专业酒吧和咖啡厅、星级酒店、国际酒店集团管理公司、自主创业等方面就业。主要从事调酒、制作咖啡等饮品和星级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服务与管理方面工作。

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人际交往的沟通、外语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一般通用知识;具备调酒与咖啡制作和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管理与服务及食品营养卫生等专业知识。

4.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完善,取决于设置哪些课程,通过什么方式去完成。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前提。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如何突出特色,把握核心专业课程,明确它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使核心课程对应核心技能,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各课程衔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3(11).

[2](德)劳耐尔.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

关键字:物流专业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319

一、前言

目前,广西地方政府正在积极筹划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把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北部湾打造成“承东、启西、联南”最为便捷的出海通道。中职物流教育作为培养物流生产管理第一线技能应用型人才,承担着为社会物流行业输送不同岗位技能人才的重任。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物流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意义

虽然目前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在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一直在不断的积极探索和改革,但始终存在工学不能较好结合、学生职业技能不能得到较好训练的现象,未能形成一个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物流专业课程的建设、改革仍然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开发是中职院校课程建设的一种新的模式,是通过企业调研,把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能力,形成课程内容设置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应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有助于知识、能力的对接,工学的结合。同时,课程的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物流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思路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认为,课程设计必须建立在符合职业情境的工作分析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教学环节必须与学生未来岗位工作职业环境相吻合,涉及师生角色的转换和学生实践参与度的提高。专业教育可以通过创造仿真的工作环境和教学工厂,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学生从专业技能、问题分析到现场管理等方面得到锻炼。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物流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思路

1、课程内容设计。物流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涉及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学科,物流的职业岗位内涵也非常丰富。但是目前物流专业课程内容理论多而实践少,所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较好适应企业岗位需要。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体现能力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基于物流企业工作流程进行系统化设计,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重构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以行动为导向选择教学方法,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每一种方法应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融“教、学、做”于一体,集理论、实训操作于一体,完成项目任务。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在课堂的能够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者与协调人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掌握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3、教学活动组织设计。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教学活动组织由易而难,结合物流教学工厂和实训场所,配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教学场地,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再现企业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工作任务,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物流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具体做法

1、通过企业调研,归纳物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国家发展改革示范校物流专业建设的需要,我校通过对广西物资贸易储运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顺丰速递有限公司、广西桂华物流有限公司等第三方物流企业调研,了解这些物流企业的公司概况、组织机构、业务范围、作业流程、岗位以及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等。

2、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分析是对物流所对应的职业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确定每个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将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提炼出来,形成了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体现企业实践与理论知识的融合,也是进一步设计课程内容的基础。

3、确定学习内容。以物流企业中仓储和配送作为基础工作任务,根据工作流程设计商品入库、在库、出库以及配送作业的操作环节,实现了职业能力向课程内容的转换。这些课程的内容遵循了职业成长与认知的规律,来自于真实的企业环境,体现了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更有针对性。

4、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在教学中,将每一个情境划分为若干学习子单元,进行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教案设计、任务书、工作单设计,然后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最后以笔试或口试方式进行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5、形成精品课程。从满足物流领域岗位需求出发,物流品牌课程建设紧紧围绕工学结合特点设计,打破过去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构建精品课程的教学做考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集图形、文字、视频、音频、网络资源于一体的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服务与共享。

五、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物流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创新

(一)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的对接

课程开发从企业调研入手,基于物流活动的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要求,确定物流各学习领域内容和相应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在内容安排上都体现了企业完整工作过程,进一步通过单元教案设计、工作任务书设计和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使学生所学与物流企业岗位需求对接。

(二)形成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

每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注重采取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新颖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情境和实训情境中,掌握物流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考核手段也呈现出灵活性和多元性,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学工厂实训、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报告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物流管理综合能力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工学的有机结合

在课程的教学情境中,以真实企业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成为企业活动的再现,寓教学于实际场景中,融合教学工厂,校内校外实训室,通过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操作,及时总结和升华,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第7篇

这次会议,是落实6月23日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重要会议。表明了我们贯彻执行关于做好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求真务实,抓好落实的精神。

刚才*、*分别汇报了各单位此项工作开展情况,大中专毕业生代表**、**同志汇报了一年来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介绍了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工作经验。局长对我*贯彻落实*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情况进行了总结。**年7月,*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工作会议以来,我**按照*、**的统一部署,从维护*稳定和发展大局出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领导,统—思想,精心组织,扎实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开展了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工作。一是***把这项工作纳入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工作机构,建立了工作制度,并积极开展了宣传活动。二是制定了关于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工作的实施方案,各*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组织实施。三是各*积极主动与对×××(市)*、政府进行了工作衔接,相互走访座谈,互通情况,共商工作大计。四是各安置*认真落实*和*制订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了大中专毕业生的衣食住行及基本的生产、生活用品。五是*及时与大中专毕业生签订了劳动合同,建立了社会保障关系。对从事承包土地的实行生活补贴、垫支生产资料费、预支生活赞、减免利费等优惠政策,并对自愿要求在*落户的办理了落户手续。六是*本着“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的愿望出发,认真开展培训活动、帮扶活动,帮助大中专毕业生顺利渡过思想关、生活关和生产关。从总的情况看,工作进展顺利,政策基本落实到位,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收入稳定,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实践证明,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我*各*贯彻执行*、**工作部署的态度是坚决的,措施是得力的,工作是有成效的,为维护*稳定,发展,增进民族*结,加强*融合,优化*职工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困难和不足,如个别单位领导认识不到位、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尚未彻底转变,就业形式单

一、经济负担还较重等,要在今后的工作进程中加以克服和解决。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又是维护*地区稳定和发展大局,增进**结、民族*结、促进*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意义重大。

(一)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社会总体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由于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择业期望值过高和技能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等原因,就业难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老百姓供养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国家和每个家庭都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积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就是着眼于大多数群众,实实在在地为各族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体现了执政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时,对于发展*融合交流,增强社会方方面面都来关注**、支持**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是维护*稳定和发展的重大举措。积极帮助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实现社会稳定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大举措,把这一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稳定和发展工作大局中看,这不仅仅是个拓宽就业渠道的措施问题,而且是一个未雨绸缪、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任务。

(三)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是新时期*更好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不仅壮大了*的职工队伍,而且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吃苦耐劳、勤奋踏实、有良好的作风和

精神面貌,他们的加入为职工队伍增添了新的力量,是*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增强民族*结,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办好事,是*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重要任务之一,做好这一工作,是*人应当承担并必须做好的政治任务。

(四)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既是一项紧迫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绝非权宜之计,做好这项工作,就是讲政治、抓大事。*党政一定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这项工作同坚持“发展壮大*、致富职工群众”的工作目标及新时期新阶段更好履行屯垦戍边使命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上下功夫,认真负责地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工作。

做好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工作,政策措施是核心,落实是关键。新党发[**]19号、新兵党发[**]17号和新兵就字[**]4号文件对这项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贯彻落实上级*的指示精神,我*出台了《关于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工作的实施方案》,各*制定了具体措施。今后,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将不断完善政策措施。这里,我就狠抓落实问题,提几点要求:

(一)**要把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加强领导和协调,认真落实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要明确目标,统筹部署,落实责任,按照*办发[**]61号把工作做细做实,保证《实施方案》中的九条“政策措施”全部得到落实到位,不打折扣,特别要注意住房和劳动报酬政策的落实。

(二)劳动和人事部门要密切配合,*劳资科要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责任制。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工作会议,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每年要有计划、有条件的吸收一些毕业生,补充到工作岗位。要完善工作情况调查和统计工作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动态和相关数据,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管理,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身份,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要尽快签订,建立职工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

(三)加强*协作与配合。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工作,*携手、相互配合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保证。*要主动与*县(市)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建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情况,研究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完善工作制度,通过*政府职能给予安置*大中专毕业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大中专毕业生既能享受到*的有关政策,也可以享受到*上的一些优惠政策。

(四)完善政策措施。一是完善*选拔基层干部、经营管理人员工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从到*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择录用的具体措施。二是对学有所长的大中专毕业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在专业技术岗位空缺时优先考虑。三是通过各种渠道,加大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工作投入力度,加强跟踪检查,保证专款专用。四是实行小额货款担保政策,支持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集体创业和岗位创业,扩大大中专毕业生到*的就业空间。

(五)不断优化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在就业形式上要多元化,结合*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搞“创业园”。在组织形式上,坚持“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也可采取成立青年连(排,班)的形式,组织大中专毕业生集体参加承包,统一管理。也可尊重大中专毕业生的意愿,采取个人承包。要加大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帮扶力度,组织技术骨干、生产能手、党*员、劳动模范与他们开展“—帮一”活动,建立帮扶责任制,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要不断总结提高。

(六)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的教育、培养和使用。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这是大中专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要采取各种培训方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科技素质、军事素质和劳动技能。把到*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当作后备人才对待,从管理上讲,劳资科与组织人事部门要积极配合,不是哪一家的事。要发挥党*组织和工会的作用,既要帮助他们搞好生产实践活动,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真心实意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同志们,鼓励大中专毕业生

到*就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党政、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强领导,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扎实工作,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把这件意义重大的好事办好。为了切实做好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的各项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按照*、**关于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工作的精神和**、*的贯彻意见,认真落实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使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各农牧*建功立业。**年*共安置*毕业生×××人,目前在岗人数×××人,巩固率为×××。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各级*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及时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讨论贯彻落实会议和*书记、*的讲话精神,及时成立了*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要求把思想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认真落实政策措施,切实做到*大中专毕业生来*就业和各项工作。

为了扎扎实实做好此项工作,*根据*和*的《规定》、《意见》及时出台了《关于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机关工作部门鼓励大中专毕业到*工作职责》等措施。在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制定出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具体事务办公室综合协调抓”的工作机制。每个农牧*都有一名*领导专门负责此事。*主要领导和*地委主要领导多次协商、沟通,抓宏观、定思路、谋策略,保证了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工作顺利实施。*分管领导多次带领*有关部门领导到*地委、行署,与地区领导进行协商,通报*安置*大中专毕业生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及各*岗位安置情况,全面、深入了解大中专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全力做好大中专毕业生招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各农牧*主动与当地*、*取得联系,与其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沟通信息,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建立互相配合的工作机制,认真负责地向**、*介绍这些年*改革和社会发展等基本情况。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配合当地*、*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的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让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了解*,了解*的各*;宣传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的重要意义和历年毕业生在*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年9月18日,*在*文化广场召开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双向选择交流大会。交流大会上,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现场看、听,对*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特别是*丰富的资源优势,较高的组织化程度,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为广大莘莘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舞台。“勃勃生机恃风雪,建功立业正逢时”。正在发展壮大和具有美好前景的*,深深地吸引着富于开拓创新和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大中专毕业生,交流会现场报名的人数就达×××人。随后,各*又在所在县(市)设立报名点,在报名期限内,报名人数达到×××人。按照“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就近就便;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各*根据反馈的政审情况,对愿意到*生产一线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统一组织测试和体检,确定录用了×××名毕业生。其中:*大中专毕业生×××人(汉族×××人,少数民族×××人,大专×××人,中专×××人,女生×××人)。

在安置大中专毕业就业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新兵就字[**]4号《关于印发〈关于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生产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

1、确定职工身份。从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之日起,各*就立即为他们办理录用手续,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社会保险关系,确定劳动报酬,办理户口关系和党*组织关系,建立职工档案。

2、提供生活、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各*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由所在单位解决住宿条件,给单身职工安排人均不低于×××平方米的宿舍,*统一配备人均不低于×××元的基本生活用品(具)。为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吃饭问题,由基层单位根据现有条件采取集体就餐或搭伙就餐,妥善解决,对已经成家的大中专毕业提供不低于×××平方米的住房,*统一配备不低于×××元基本生活用品(具)。目前,全*安置毕业生的住房总面积为×××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平方米。

对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为他们提供这方面的生活条件。

生产条件:各*为就业生提供劳动工具,劳动保护用品由所在单位根据工种需要而配备用品;对从事土地承包的就业生,为其提供中等条件以上一个承包定额土地。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为了把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工作落到实处,部分农牧*还搭建了青年连。如**组建了由×××人组成的“民族青年连”,并将单位唯一的一栋二层楼分给女生作为宿舍,修建了澡堂、活动室、会议,室;每个寝室配有电风扇,食堂配有电冰箱和保温桶,活动室配有书柜、桌椅板凳。上级领导还给他们赠送了数万元的生活用品和文化用品,不仅改善了就业生的工作、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的热情和关爱,从而更加坚定了扎根*,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目前,在**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每月发放生活费均为300-×××元,生活上实行统一管理。为了使就业生能安心*、扎根*,各*想尽一切办法,尽量把他们安排到学用一致的岗位上,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现在已有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被安排到了专业技术岗位。

组织的关心与爱护,使*学子们在*这个大家庭里得到了更多的温暖。目前已有4对*大中专毕业生在*安家落户。

在使用大中专毕业生过程中,*严格按照新党发[**]19号文件规定执行,特别是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做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采取大学生集体推荐,公开竞聘的方法,通过个人演讲、答辩、民主推荐、组织考核后,托里根、努尔黑扎提、沙吾列三名就业生成为*成立以来首批基层少数民族副连级以上干部。

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主动为在*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办实事、解难题。建立帮扶工作机制和“二帮一”责任制,组织技术骨干、生产能手、党员、*员、劳动模范与他们开展“一帮一”活动,真正做到了思想上教育,生产上帮带,生活上关心,使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大家庭的温暖。

各*克服经济困难的状况,想方设法挤出资金,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安置工作,从生活到住房,从培训到生活资料垫付,以及非生活费发放生活费,每人每年的费用在700×××元以上。近两年来,*、*共筹措资金×××万元。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后,*组成工作组再次下到**,依据《实施方案》中的九条政策措施逐条对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办公予以解决,使九条“政策措施”全部得到落实。有的*、*结合单位实际,在土地承包、两用地划分、住房等方面,政策更优惠于《实施方案》精神。

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是大中专毕业生在*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各农牧*结合本*和大中专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共组织了×××人参加军训、专业技术培训、政治理论培训和*史教育等培训。每逢节假日,各*组织大中专毕业生积极参加单位举办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进行歌舞表演,使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成为*文艺宣传的骨干,达到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目的。

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