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师见习期工作

时间:2022-11-25 21:50:39

导语:在教师见习期工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见习期工作

第1篇

一、教学与班主任工作见习。这是首周的任务,目的是熟悉实习学校、班级的基本情况,接受指导老师的点拨,并随班听课,作好听课笔记,积累教学经验,为日后几周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原任课老师的帮助下,熟悉教材、大纲,写出至少4个详细而完整的教案,经审阅、批核并达到要求后,正式授课。

二、教学工作实习。这是第2至5周的任务,我与队友xx组成一个教学小组,负责 06普高一(3)班的语文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的第3、4单元。总体看来,我能做到认真备课,努力搜集教学素材,所设计的教案、课件规范美观,内容准确。板书工整,教态自然,课堂教学效果良好;教学基本符合新课标要求;教学语言表达清楚,普通话顺畅;课外辅导耐心细致,负责到底,答疑解惑比较正确而有启发性,批改作业仔细正确,注重评点与鼓励相结合。

三、班主任工作实习。在原班主任的指引下,我较快地熟悉全班学生姓名、个性、兴趣爱好、组织情况(干部、团、队员)以及班级特点,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常到教室、宿舍与学生沟通,做思想辅导工作,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处理日常事务尽量讲究效率,基本做到有计划进行各项班务工作。积极发动班委的策划、组织功能,并十分注重与两位组员的合作交流,相互体谅,效果比较明显。曾成功地举行四次主题班会:《我爱我班》、《勇往直前,直面挫折》、《知识决定命运》、《珍惜•离别•相聚》,组织学生参加“配乐朗诵诗文比赛”、高一级郊游、班级足球赛、展览观赏等系列集体活动,并带领班级取得两次“纪律作风流动红旗”,得到原班主任的认可。

第2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 思想政治工作 特殊性

顶岗实习期间的政治思想工作,不同于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从工作环境、工作实施的主体,还是实施的对象和实施的内容看,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其特殊性。正是由于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带来了新的问题,而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今后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

一、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改变

顶岗实习,让学生从校园走进企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润,学校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目标价值下的教育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单一的学校教育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普遍的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而在企业教育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包括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劳动强度、劳动技能、劳动纪律、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注重激发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不断进取、诚实信用的优秀品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2、思想政治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

顶岗实习的教育管理主体由以学校为主体的单一模式变成了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的模式。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社会化性质,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例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09级50名学生2011年7月前往珠海伟创力科技集团总部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训。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学校带队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共同管理。

3、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兼具双重角色

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只是单一的学生角色,但是顶岗实习的全过程都是在企业中完成的,教育对象的角色由于环境的变化,单纯的学生角色转变为了学生与职业者兼具的双重角色。针对在校学生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就不能一成不变地应用到学生与职业者兼具的复合角色上,而是要适当改变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

4、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增加

在学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健康、道德人格、政治教育为中心展开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学生思想活动主要受校园文化影响。而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不仅要进行以上教育,而且还要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并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把爱岗敬业,诚实信用、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队协作与无私奉献精神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二、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顶岗实习学生思想定位不清晰

顶岗实习期间,由于教育环境、教学方式等因素都发生了变化,不少学生在顶岗实习期不能很好地进行思想定位。他们习惯于自己的学生身份,愿意接受学校管理,认为企业管理太严、太高。思想定位仍然停留在学生角色。不清楚顶岗实习的目的、无法立即适应严格的劳动纪律、对企业文化缺乏认同感、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劳动待遇要求过高、心理承受力较弱等等。思想定位不清晰,使学生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缺乏主动心、责任心和上进心,在思想上片面追求实习报酬,缺乏学习的心向,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挫败感,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比如顶撞公司管理人员、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等等。

2、学生容易受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

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与外界社会接触增多,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增多,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学生,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的思想、行为还不能做到完全的理智看待与处理。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加强正面教育的力度,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与难题。避免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误入歧途。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增大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相对于在校而言,开展难度明显增大。地理位置不集中、时间交错、地点分散,都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差异不断增大。在校的集中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顶岗实习期间的需求了。积极构建有效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一般教育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等等。

4、缺乏有效的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顶岗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顶岗实习学生的双重身份,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复杂性,监督和管理存在的漏洞,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但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的安排,没能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在顶岗实习计划中一般都没有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内容,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学生群团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功能难以实现。同时,企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配合力度不够大。建立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是当前学校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和改进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动员、指导工作

顶岗实习前期学校应该做好动员、指导工作。对学生进行专门的顶岗实习相关方面的知识推广,发放专门的教材学习,开展交流活动和动员大会。讲清职业教育目标和顶岗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加强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内在动机;向学生宣讲顶岗实习规章制度、纪律要求、安全注意事项及实习成绩考核办法;统计列出以往学生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前告诉学生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让学生早有心理准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就业观的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树立从基础做起,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就业观。

2、关注学生顶岗实习间的思想状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学校要与企业相互配合,做好入职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习的目的与意义,引导学生转变观念,调整自身的定位,尽快适应岗位。带队老师要加强同实习生的联系,熟悉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思想倾向应及时引导,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理态度,树立敬业爱岗的意识,严格遵守实习纪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做好心理、身体调适,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同时,在生活方面,关爱学生,让他们感觉到顶岗实习期间老师对学生的责任与关心,在心理上给学生顶岗实习的动力,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鼓励。

3、顶岗实习期间建立有效地思想政治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和企业应以校企合作协议作为基础建立管理制度。以校企合作协议为基础,要求在协议中明确学校、学生、企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其次,建立严格的实习期间劳动纪律制度。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纪律涣散,轻则影响实习效果,重则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和生产事故。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工作态度培养也非常不利。因此,必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劳动纪律,严守工作岗位。再次,学校与企业应安排专门的人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带队指导老师应深入企业,多了解沟通。企业应派人对实习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并定期向学校汇报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校与企业双方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习、生活、工作和思想等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4、发挥学生团体的作用

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的作用。关心爱护同学,相互帮助。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在顶岗实习期间,同学遇到难题,应该积极主动的帮忙出谋划策,解决问题,让同学们能够正常的参与到实习中去。同学之间有矛盾,学生干部和党员应该积极地调和矛盾,努力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氛围。

四、结语

顶岗实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从一名学生变成工作者的过程,在这期间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够鼓励学生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知识与经验,同时也是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方式。所以,重视和完善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长生,商冬梅.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社科纵横,2011,5:135-136.

[2]韩颍.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116-119.

[3]腾晓蓉.加强顶岗实习,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5:11-12.

[4]梅爱冰.浅谈顶岗实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职业技术教材教法,2010,9:34-35.

第3篇

全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座谈会结束后,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赵福禧即指示,一是形成详细会议纪要,特别是全哲洙书记和李路副主席的讲话精神,让全体会领导传阅学习;同时要求召开全市工商联系统宣教工作会议,传达会议精神,讨论和部署全市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会上,讨论拟定了《上海市推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明确了3-5年内,全市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以及实施措施等,提出着重围绕“五项重点工作”,搭建好“三个平台”,(“五项重点工作”即:加强精神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建设、加强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的建设、加强物质文化与环境文化的建设、加强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的建设以及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三个平台”即:表彰展示平台、培训教育平台和文化交流平台),切实指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全面融入上海市转型驱动、创新发展的经济建设格局。该《征求意见稿》将广泛征询基层工商联组织和企业家意见,努力做到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三者统一。

今年以来,上海市工商联加强调研,组织开展了全市民营企业文化情况整体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借助专业力量,强化联手,建立健全全市优秀民营企业文化案例库,并组织宣传报道,取得良好反响。市工商联还组织民营企业参与“第二届上海市企业文化创建示范基地”评选,复星集团、爱普香料、凯泉泵业、百营钢铁、新丽装潢等15家民营企业榜上有名。加强制度化、规范化教育与推进,不断调整和壮大上海市(工商联)民营企业家合唱团队伍,组织“走进先进”等系列活动,增强凝聚力,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打响全国首家民营企业家合唱团这张文化名片。

会议要求,认真学习全哲洙同志在全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各自实际,大行调研之风,摸清情况特点,总结典型与经验,组织有效宣传和展示,扩大影响和效应;进一步创新突破,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有效合力。

第4篇

临床见习实践是每个医学生在医学生涯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从学生到医生身份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对于大多数的医学院校通常是教学与实践割开,没有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而且没有系统的见习环节管理,导致学生在见习期间,实践操作能力严重缺乏,不足以达到见习的目的[1]。所以本次研究对于在临床见习教学中采用见习环节的管理进行研究,改善传统见习教学的缺点,提高见习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xx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一系和二系(以下简称临床一系、临床二系)的100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一系同学48名,年龄平均(22±0.45)岁;二系同学52名,年龄平均(22±0.87)岁。全部100名同学均为本学校2011级在校学生,均为本学期开始进行见习。且全部同学年龄,性别,以及其他因素均无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1.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对照研究的方法,临床一系同学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见习教学模式,且不采用见习环节管理的方法;临床二系同学为实验组,采用见习环节管理的方法,在学期结束后分别对于两个小组的专业技能评分与期末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

1.2.1传统临床见习教学模式

传统的临床见习教学模式是:

①教学与临床见习实践分割,对于临床见习的教学一般在见习前统一授课,没有系统的实践后总结性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临床结合不是特别紧密[2]。

②临床见习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教师为中心,将老师作为教学的主题,由老师掌握课堂主动,学生缺乏动脑以及动手能力。

③传统临床见习教学模式对于刚进入医院实习的学生而言,一般不进行沟通培训,对于初入临床的学生往往会因为与患者的沟通不畅而导致医患关系的恶化。

④见习期间见习环节管理不放,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初期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化教育,对于科室的责任感不强,临床教学医师的管理不严格,导致其对于见习生不够重视。

1.2.2见习环节管理模式

①见习前教育管理:对于见习环节管理模式而言,要纠正传统的观念―行教分离,要将实践应用到实习前教学中,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对于书本上的临床操作在课堂上就要进行训练,而且还要加强小组化,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适应在今后的临床工作。

②见习前一般教育管理:对于即将进入临床见习的学生要在其见习前一周对于见习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责任的培训[3],见习期间以及各科室的相应的课本知识进行复习等,并且还要对于学生的沟通技巧进行训练。

③见习期间管理:首先要强调学生的团队意识,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的不同成员在见习过程中记录以自己接诊患者疾病种类,病情状况,处理选择等进行总结,将全部的学生的病例情况进行总结,每周小组进行病例讨论会,根据临床知识对比实践,积累经验。

④教师团队的在见习期间管理:对于教师而言,尤其是临床教学医师,要让他们了解医学生见习的重要性,让他们首先在心理上了解其意义,并且要规范其在医院的言行,举止,给见习医学生树立标榜[4]。并且还要对于见习医学生定期进行病床前考核,考察他们的见习效果。

1.3考核标准

①见习期间专业考核:此考核采用他评的方式,主要由轮转科室的带教老师以及科室主任的评分,评分为1-10分。对于医学生见习期间的

制度遵守、出勤考核、基本技能、与病人沟通等进行评分;

②见习教学期末考核:主要是对于每个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100分为满分。

2.结果

通过研究得出:临床二系的52名同学中对于见习期间专业考核评分高于临床一系同学,且临床二系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数也比临床一系同学高,两者比较P

注:*表示标准差。

表2见习教学期末考试比较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工作改革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了医疗事业工作当中,随着其人数的不断壮大,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差异也参差不齐,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在阶段学习之后[5],在临床见习期间没有把见习作为重点,导致现在医疗环境的“不健康”,这其中也必定有教学工作者的失误。而本次研究通过对于两组同学的比较,得出在见习的每个教学环节进行管理,能够有效的加强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技能的操作能力,对于现代医学见习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帮助。

①本次研究中改良了传统的临床授课与见习教学实践分开模式,将见习与教学授课紧密链接,实践与学习同步进行的方法,让医学生在初期接受临床知识时不会太过于局限,更好的掌握知识;并且在每次专业课程中加入见习操作环节,让同学分组练习,巩固当堂所学过的知识,改进了之前对于传统授课方法的单一、乏味的缺点,让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老师为主。

②对于见习环节管理的第二点,要培养学生的进科室前预习与每天工作结束后的复习,巩固知识的掌握,并且对于学生见习前还要进行专业科室培训,掌握每个科室的职责与规章制度,在不影响临床工作的基础上掌握好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对于自己有所提高。

③本次研究中还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方面有较大的帮助,将学生分组进行知识的总结能够在每天的临床工作结束后,将每个同学的病例进行讨论,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解答,不会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这种方法可以对于同学的见习工作的完成提供较大的帮助,使得同学更好的适应临床的节奏。

第5篇

关键词:管理培训培养

0 引言

2009-2011年企业共招聘大中专生1030人,2009 年企业被批准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关心下,见习基地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三年来,来见习基地实习的高校毕业生共315人,截止2011年12月底这些见习人员在公司的留用率为97.46 %,充分发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作用,企业从以下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1 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流程管理

企业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十分重视,党委副书记亲自抓落实,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具体工作。从制度的订立、流程的设计、计划的实施、见习的跟踪管理等方面着手,力求就业见习工作规范高效开展。

1.1 建立制度。企业专门成立了就业见习工作小组,制订了《见习生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见习生见习期的目的、相关要求和条件以及见习期的管理办法,制订了《见习人员岗前培训与见习计划》和《见习人员岗前培训管理办法》。

1.2 规范管理。管理部与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管理办公室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每个见习人员在上岗前与公司签订见习协议,填写《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报名表》。建立见习人员花名册,上岗10天内收齐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书复印件等材料,并在15天内向扬州市人才服务中心上报相关材料和就业见习生花名册。见习人员所在部门、工段、班组每天对见习人员进行考勤,采取统一的管理。

2 保障见习条件,注重岗前培训

2.1 提供优质岗位。三年多来,企业先后从中国矿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国40多所高校招收了315名见习人员。涉及的主要专业有: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电气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加工、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机电一体化、会计等32个专业。设立了机电维修、公用工程、分析、化工操作、财会等29个工种600多个见习岗位,为广大见习生提供优质的见习岗位。

2.2 配备合适师资。企业拥有一支种类齐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以兼职教师为骨干,以分厂和工段教师为主体,共有教师46人。其中本科学历28人,大专学历15人,中专学历3人,高级技师1 人,技师2人,高级工3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20人,助理工程师18人。他们承担着对公司员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岗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培训的责任。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见习人员实施以师带徒形式的岗位计划培训。

2.3 制订落实计划。企业崇尚“育人、用人、留人”的管理理念,为见习生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并有专人负责跟踪见习生的培养和成长情况。

见习人员按照公司《见习人员岗前培训实施要求》,培训主要分为3级培训,一级培训:管理部组织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意识、化工操作岗位共性基础知识的集中授课培训;岗位仿真操作类的培训一到两个月。二级培训:各分厂、车间组织见习人员进行分厂概况、工艺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环保管理等内容的培训。三级培训:由部门负责,工段具体实施,内容包括“岗位能力要求”中的所有内容,重点针对岗位操作技能开展,主要在现场进行培训。见习人员上岗后所在部门、工段为见习人员制定见习人员岗位培训计划、进行阶段测评并反馈意见、培训结束考上岗证。

企业为每位见习人员配备师傅或指导老师,签订师带徒协议、并对师带徒的效果建立实施动态的考核机制:对按期完成目标的师傅根据徒弟人数、带徒的难易程度给予师傅一次性奖励200-500元。徒弟能够提前独立顶岗,根据协议可享受本岗位待遇或转为企业正式员工;在学岗过程中徒弟学习主动性不强,成效不显著,不能按期完成阶段性目标经师傅和部门教育仍未改进的徒弟,由师傅建议,经工段和部门认可,按协议给予考核或取消见习资格,徒弟不能按期完成学习目标,对师傅和徒弟给予同等考核,形成有效激励和约束,促进见习人员的成长。见习人员按照公司相关规定须在3-6个月内取得上岗证,取得上岗证后,可享受奖金500-600元/月,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取得上岗证的见习生,按制度实行淘汰。

2.4 做好周到服务。企业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积极注入人性化要素,增强见习人员的归属感,为见习人员成长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企业为每位见习人员提供见习津贴、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参照公司正式员工劳保标准为见习人员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等,使见习人员在公司见习期间的劳动保护、收入待遇、岗位培训等得到充分保障。公司为每位见习人员提供并安排一个以上的定向见习岗位,免费组织进行上岗前体检,为外地见习人员安排集体宿舍,按公司内部员工教育与管理的相关规定为见习人员提供相关的技能知识教育、安全教育与培训。公司在政府每月500元的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将见习补贴待遇与见习人员的实际学习、情况挂钩,引导和促进了见习人员的快速成长。目前在公司见习的高校毕业生实际拿到的补贴在1500-2000元/人.月。

3 发挥基地作用,共同培养人才

3.1 培训企业文化,培养职业道德。企业利用两年一次的毕业生调查报告,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岗前培训和日常工作中重视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培养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协作意识。

企业出台了《见习期内实践锻炼办法》,督促各部门做好培养见习人员的培训计划、目标与措施,定期到见习人员所在部门了解他们见习期内实践锻炼情况,每两个月组织收集《见习期内实践锻炼信息反馈表》和双月小结,每季度组织召开员工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倾听他们对工作的感受,通过与见习人员心与心沟通,面对面的交流,鼓励他们珍惜机会、爱岗敬业、勤学善思、吃苦耐劳,坚定信心,珍惜机会,再接再厉,尽快成长成才,实现顺利就业。及时收集、反馈过程信息,对优秀成员予以激励和鼓励,鞭策和淘汰不能很好适应扬农文化的成员,促进了见习人员的成长。

为了帮助见习生尽快适应环境,更好地融入集体,尽快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集团公司、所在部门、分会、党支部、团支部积极组织见习人员开展见习人员、新员工联欢会、知识竞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拔河比赛、才艺大赛、职工运动会等寓教于乐、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见习人员的业余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不少帮助,也给见习人员提供了更多展示风采的舞台。

三年来,来我公司见习的315名高校毕业生中,有307名见习人员通过公司考核和遵照个人意愿,签订了劳动合同。目前已有42名优秀的见习人员走上了技术、管理者的岗位(技术31人,管理11人)。

3.2 帮学生实现岗位转换,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

企业与华东理工大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将这些高校建成了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在见习期,力争使高校毕业生完成一项见习计划,建立一对师徒关系,学会一岗操作技能,珍藏一段难忘的经历。

第6篇

关键词:欧盟国家;教师教育;启示

一、教师教育改革的背景

高质量的教师是保证受教育人群接受优质教育的重要条件,教师的期望和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欧洲各国教育决策争论的焦点。巴塞罗纳欧洲委员会(BarcelonaEuropeanCouncil)在2002年至2010年间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中,把提高教师教育和培训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正如该计划所说,教师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行动者”。

21世纪是知识性社会,经济和社会处在巨大的变革当中,欧委会教育与文化委员瑞汀(VivianeReding)提出,教师要树立“忍让”(tolerance)和“分享”(sharing)的人生价值观(humanvalues)。她说,“社会对教师职业(teachingprofession)寄予厚望,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交给年青一代融入大千世界的各种工具。正如戴勒斯(JacquesDelors,1996)所说,‘教师是变革的有生力量,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推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忍让,这一点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突出。在21世纪,更加有必要体现理解和忍让。’”

欧洲各国尽管情况不同,但教师教育主要面临两大共性问题:1)教师应该掌握的技能;2)如何使教师职业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教学,但欧洲许多国家已不再要求教师只是简单地学习教学方法和学习心理(psychologyoflearning),而要求教师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与发展,更多地把信息技术使用在教学中,并且还要求教师在提升人权和国民素质方面多做贡献,同时要求学生应该从身边的生活世界中获取知识。欧洲大部分国家要求普通初中(generallowersecondarylevel)教师必须是学科教师(specialistteacher)(主教一门课,如果教两门或多门课,这些课是辅助的),只有丹麦、瑞典和冰岛要求是准学科教师(semi-specialistteacher)(至少教三门课),但小学教师不分科,都是“通识”教师(什么课都教)(generalteacher)。在英国、芬兰和波兰等国家对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有统一的要求,也就是说,只要达到合格,在这三个层次的学校都可从事教学工作。

二、研究方法

(一)聚焦访谈

在布鲁塞尔欧洲委员会会议室(RueBelliardNo.7),由教育培训董事会(DirectorateforEducationandTraining)负责人介绍欧盟教师教育及苏格拉底项目(SocratesProgram),由欧律狄刻欧洲组织(EurydiceEuropeanUnit)协调员在其会议室(240AvenueLouise)介绍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在此期间双方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二)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芬兰赫尔辛基科技大学终生教育研究所(Dipoli)、芬兰拉普兰大学(Lanpland)教师培训学院、两所小学(Koskenkylankoulu,Kilpisjarvi),访谈了小学校校长和部分教师并观察了课堂教学情况。在德国实地考察了海德堡教育大学、法兰克福大学远程教育中心。

(三)文献分析

欧盟目前有25个成员国,在2001年对中小学开展这项研究时,只有16个成员国。为摸清各国教师教育现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欧律狄刻网络联盟(EurydiceNetwork)从16个成员国的国家研究机构中选择代表组成工作小组,该工作小组首先确定了研究课题,界定了研究的范围和所要采集的相关数据。数据采集的重点,首先是职前培养、新教师过渡和就业、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其次是教师的工作条件。欧律狄刻欧洲组织(EurydiceEuropeanUnit,EEU)设计了5种问卷并对使用的专业术语下了明确、统一的定义,然后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要求问卷的项目必须与已有的可比性数据在逻辑上保持一致。该组织(EEU)还负责协调参入欧律狄刻网络联盟的各国研究机构,并与苏格拉底委员会(SocratesCommittee)任命的国家级专家一起审核研究小组报告。研究成果及相关数据上传欧委会统计局(StatisticsOfficeoftheEuropeanCommittee),作为官方数据供决策者参考。欧律狄刻网络联盟为我们提供了教师教育研究的相关数据资料,我们对此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

三、教师教育的特点及挑战

(一)教师教育模式

1.模式的概念

欧盟国家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consecutivemodel)和同时发生模式(concurrentmodel)。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generaleducation),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initialprofessionaltraining),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2.模式改革的背景

近10年来,在终身学习理念,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自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改革,以及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影响下,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关键技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改革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呼声越来越高。欧盟专家强调,在职前培养中要增加实践专业技能的比例,并且还要采取一些支持性措施(由其他教师为刚到教学岗位的教师正式提供的一种入门性帮助,有严密的组织制度,其目的是让新教师尽快适应专业生活并满足他们专业发展的特殊需求)以确保师范生将来能胜任教学。并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支持性培训就是在师范生刚从事教师职业时应该接受的培训,而这一阶段的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忽视。

为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欧盟还专门成立教师教育政策欧洲网络联盟(EuropeanNetworkonTeacherEducationPolicies,简称ENTEP),并在2000年召开了教师教育大会,会上要求各校教师间加强合作,提倡大学聘请有经验的一线教师为在校师范生开展专题讲座和角色培训,以加强师范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3.模式改革的进展

自1970年以来,欧洲大部分国家对初中教师的培养进行了结构调整,调整的重点是教师培养年限、学历合格标准以及培养模式。培养模式逐渐从同时发生模式向时间顺序模式过渡,如意大利在1999年明确规定,学生在接受了普通本科教育后还必须接受2年专业课培训并达到教育国际等级标准(InternationalStandardClassificationforEducation,简称ISCED)的5A标准;希腊在1993年规定,从2003年起所有初中教师在接受了普通教育后还必须接受1年的专业教师培训,这种专业培训仍由所在学校提供。欧盟大部分国家要求,高中教师(uppersecondaryschool)的培养先接受同时发生模式的教育,然后再接受时间顺序模式的教育,而后者相当于专业教师培养(postgraduateprofessionalteachertraining)的研究生层次。

同时发生模式的培养年限为3-5年,时间顺序模式1年到1年半。在1970年到2000年间大部分欧洲国家都采用同时发生模式,为达到ISCED5A标准,大部分国家都采取了提高学历水平或延长培养时间的办法。凡使用时间顺序模式的国家,教师可以直接达到ISCED5A标准。英国、冰岛等早在1970年就使用了同时发生模式,西班牙起初使用同时发生模式,后来改为时间顺序模式。

4.模式改革的目的

各国对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和尽量统一培养标准。提高培养质量就是把重点放在专业(professionalfocus)上,侧重于理论和实践教师培养(theoreticalandpracticalteachertraining),而不是学术内容(academicfocus)上。近十年来,欧盟的中等教育(secondaryeducation)已由以专业为导向的培养(professional-orientedtraining)转向技能培养,即某一特定学科的教学能力,以帮助师范生掌握如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些欧洲国家关注培养模式改革,而有些更关注培养内容改革,但共同趋势是关注师范生的专业培养而不是学术理论教育。

(二)新教师补充

1.创新的录用形式

欧盟国家认为,教师的入口是教师专业生涯发展的连续体(continuum),教师的入口决定新教师的质量。目前,欧盟多数国家教师培养的数量供大于求,而只有个别国家如英国等教师略显不足。当然,不同学科和不同地区还存在不足或过剩的情况。从中长期看,由于教师年龄老化,补充新教师的任务还很重。有些国家已经采取非传统的方法(non-traditionalapproaches),如半脱产、远程学习等形式培养教师,而最根本的变革是以教师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计划(employment-basedtrainingprogrammes)培养学校真正需要的、有能力的合格教师,鼓励学校与大学形成伙伴关系联合培养新教师。如英国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小学参与新教师培养,凡愿意承担教师培养的高校必须和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中小学则成为教师培养的基地(schoolcentredinitialteachertraining,简称SCTT),同时还成立了中小学教师培养署(teachertrainingagency,简称TTA)以协调大学和中小学的关系,并负责经费分配、评估和验收。其他国家如芬兰、斯洛伐克(2002)、瑞典(2001)也和英国的作法相似。

2.录用的质量监控

教师就业为导向的教师培养计划和传统的教师培养计划执行统一的质量标准,重点是把好入口关(录用机制)和出口关(合格证)。目前,欧盟国家主要依据中学的学业成绩或高考成绩录取师范生,通过面试录用师范生的不到一半。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计划虽然使师范生取得了与传统教师培养相当的合格学历,但人们仍然担心这种培养方式的质量,因为他们没有接受全面系统的教师教育。目前,评价的重点已从考察师范生的学科知识转向考察师范生的实际能力,而且各国都有各自统一的标准。

3.校本培养计划的实施

中小学和大学联合培养新教师是一种良好的培养方式。校本培养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双方都有法定的义务,也就是说,双方原有的关系要进行调整,其目的就是力争使学校与大学处在平等的地位。在英国,中小学教师培养署(TTA)负责管理资源和经费,参与合作的中小学通过大学间获得部分经费,教师培养署还提供指导手册并任命地方关系协调人(RegionalPartnershipManagers)。在荷兰,参与合作的中小学校则从本校的机动经费中拿出一部分支持新教师的培养。在这种合作中大学对培养内容承担主要责任并且尽可能接近学校的需求。

在欧洲许多国家,这种教师培养方式深受欢迎,而这种新方式已对传统的教师培养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专家认为,组织合作培养中,只要有严格的入口要求、统一量化的评价标准,就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英国教育标准局(OFSTED)最近在与传统的培养方式比较之后,坚持认为,必须要有统一的质量监督和评价标准。

(三)新教师的过渡培训

工作胜任期也称见习期(provisionalortemporarystatus),指师范生毕业后开始,从事专业工作到变为羽毛完全丰满(fully-fledged)期间。由于新教师还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故又称作竞争者(candidate)或受训者(trainee),只有见习期满并符合评估标准才能被同行所认可,才能成为完全合格的教师。在这一阶段,要给新教师提供支持、并且监督和评估他们的教学技能是否达到要求。新教师所在学校专门为其配备了辅导员(tutor)。这期间的部分培训内容是强制性的,而且该培训与新教师曾经接受培养的大学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有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卢森堡把见习期纳入到职前培养(initialtraining),形成有机的整体。见习期至少为1年,但德国和英国的某些学校要求达到2年。不是所有的师范生都能顺利进入见习期,很多欧盟国家除对入门的第一学历有硬性要求外,还要参加选拔考试。

在见习期内,对新教师提供的辅导(tutoring)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接受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接受同事的关怀和指点;接受评估,通过评估肯定新教师的进步并随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为新教师提供的支持培训主要有:如何备课、如何课堂管理、如何评价学生、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学生家长如何打交道,以及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知识等)。对新教师的支持力度取决于教学任务量的多少,一般以日或周为单位。如卢森堡规定,新教师每周至少要有6次接受辅导员(tutor)的指点,不同国家对辅导员的称谓不同,主要有tutor、counselor、coordinator、mentoretc.,但职责大体一样。辅导员是有经验的高级教师并且要接受相关的培训者培训,他们的辅导工作计入正常教学工作量,并有物质奖励。

(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体化

有一半以上的欧盟国家都设法在职前培养阶段给学生传授更多的职业技能,但是职后培训仍就不可缺少(Eurydice,2002b;Chapter3),因为职前培养不可能对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做出迅速反应,况且在这一阶段更注重的是学术(academic)而不是实践。在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部分欧盟国家使用了继续专业发展(continuingprofessionaldevelopment)而不再使用在职培训(in-servicetraining)。使用这一术语旨在强调专业生涯每个阶段的连续性(continuity)和一致性(coherence)。也就是说,职前培养、见习期培训和职后培训是人为地把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体割裂开了。很多欧盟国家已制定了保持教师专业成长一致性的教师教育政策。欧盟国家主要有两项措施:一是以满足教师的真正需求和体现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框图(profiles)和以技能为基础的国家标准。当然,专业框图和标准只陈述教师应该达到的能力或资格而不是一个详尽的培训计划,如英国在1998年制定了教师教育课程纲要,其中规定了教师未来应达到的能力和标准,这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罗马尼亚在2001年制定了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目标。二是合并教师培训机构(含大学)。把一些地理位置较近的培训机构联合起来,不仅可以方便一线教师学到本学科最新的知识,而且可以及时向培训机构汇报他们的实践活动和培训需求,当然,也会促进教学研究的发展。目前,很多欧盟国家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强联系,如德国在大学里建立教师教育中心,瑞典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有意安排在一所培训机构以保证这两个阶段的连续性。

四、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如果以欧盟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见习期教师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及评价和考核机制,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而且还应对担任辅导员任务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

(三)严格师范生的入口关

所谓的“严格”并不完全指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把优秀学生选出来,而是指要严格按照学校的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培养合格教师。目前,我国师范生毕业后的走向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师范院校只负责出产品,至于产品的去向就不管了。也就是说,师范院校与学校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任何联系,师范院校根本不了解学校最近的教学事件,师范生在大学以偏重于学术的理论学习为主,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只是从书本到书本,而且师范生只有到最后一学期的教学实习期间才能有机会到学校去几次。师范院校的招生计划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决定的,而上级主管部门又是从基层教育部门上报的需求计划中决定的,当然,基层教育部门的需求计划来自学校。从理论上讲,这些需求计划也反映了学校的需求,但是明显滞后于学校的需求。欧盟国家不断加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培养,但我国不可能实现。在现实条件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加强中小学和师范院校的联系,如召开培养目标、内容研讨会等,让中小学校长和师范院校的负责人直接见面洽谈,以保证培养计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重新认识和加强校本培训

我国经常谈论的校本培训实际是指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而欧洲国家所指的校本培训还包括职前培养,即学历教育阶段。这种教师培养方式增加了师范生联系教学实际的机会,他们的见习期可以缩短或取消,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但是操作起来较难。然而,我们可以组织安排部分在校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和一线教师座谈、听课甚至讲课等。每学期2-3次,这些学生返校后,给全班同学传授他们的体验。

第7篇

一、当前师范生教育见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不够重视。见习前很多学校也不召开见习动员大会,很多同学不知道见习的做法和一些注意事项。有很多同学把见习仅看作就是跟在见习指导老师身后听听课,然后帮指导教师批改作业,或者听完课就直接回家;

2.见习生自己不够主动。高校为了减少办学成本,师范生2周的教育见习一般由学生自己联系见习学校,也由学生自己完成见习各项任务。但很多学生没有主动跟老师或学姐学长请教,提前了解见习期间应该做些什么;

3.师范生不够主动与实习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我们见习生很多都是当指导老师有课的时候,跟去听课,听完就回办公室改改作业,没有与指导老师交流,也没有分析老师是怎么处理这节课的;

4.见习期上课的机会差异很大。引起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你的指导老师是你以前的老师,那见习生与指导老师之间关系本身就不错,自然上课的机会就多,再如你的指导老师带的是重点学校的重点班,那么你根本就没什么机会上讲台。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指导老师对见习生的不信任,不相信见习生能把课上好,害怕见习生打乱他们的教学计划;

5.很多中小学管理者不愿意安排师范生来校见习。他们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秩序,有的由于见习生是认识的,碍于面子,接受了。但只是让见习生听课、备课、改作业,而见习生对学生的管理、交流,对班级的管理、活动的组织以及对学生的作业辅导分析并没有贯穿到整个见习过程。

6.高校缺乏对见习生的监管。目前高校主要是通过让见习生写见习日记、听课记录、见习感受以及回校后的试教来监督和评判见习生的见习过程,其实这个太形式化,效果也不太好。当然,写见习日记自然是不错的,如果能把自己的一些听课记录、教学体验、一些处理课堂问题的技巧记录下来,对以后的教学生涯肯定是有好处的。但如果拿此来监督见习工作,据了解,很多同学将见习两周当做放假,在见习学校根本就没有好好进行学习,但是见习日记却写的很精彩,很难区分真实性和具体表现。

7、容易让部分师范生产生消极的认识。由于见习活动少了学生的交流和反思,教师也没有时间对学生做相应的理论性引导,学生见习前期望值过高,见习活动结束后往往很失望,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教师职业平淡,容易信任,随便有点学科知识就行”的想法。可见,旧有的见习形式不仅没有实现教育见习的目标,反而让学生对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产生消极的认识。

二、提高师范生见习质量的建议

1.教学见习分2次进行。比如在大三上学期就可以增加一次,而且这一次见习主要是由高校专业老师带领,可以由一个老师带领5-6个学生。在见习之前,高校专业指导老师给师范生播放l一2个优秀中小学教师教学录像,分段播放,和师范生一起边听边评议。然后在和师范生一起到中小学听几节课,回到学校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一来,师范生跟在指导老师后面,听从指导老师的安排,就不会感觉无所事事,不知道要干什么,能够真正掌握一些上课的技巧。然后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再安排一次集中见习,这一次见习则主要由中学老师指导,让见习生自己去中学听课,高师院校老师不再和他们一起去听课、评课。

2.学校要重视见习前的教育和培训。在见习之前,学校先要召开见习动员大会,明确任务、强调纪律。同时要给见习生讲授在见习中要听什么、如何听、怎样问等理论知识,让每一个师范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由师范生联系见习学校,这样有利于师范生与见习学校的联系、沟通与落实。

3.强化见习学校指导老师的责任感。见习学校指导教师对师范生的影响是很大的,首先要消除他们对师范生见习的抵触心理。每一个学校和老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师范生、培养新教师。通过教育行政部门要给见习学校和指导教师一定的压力,把接受师范生见习作为学校和教师的一个考核内容,那么他们就会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态度,真正地用心地去指导见习生,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的敷衍。指导教师应该在更高层次上给予指导,帮助师范生能更全面地看清自己的问题,做好课后反思和小结,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打好良好基础。

4.高校老师要在见习之前指导如何熟悉教材。很多高校都是把教材发下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老师没有带着学生如何备教材、熟悉教材,让见习生具备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也让中学指导老师能够比较放心地把班级交给我们来上课。

第8篇

关键词:双核培养 顶岗见习 评价机制

一、中职学校学生到企业顶岗见习的意义

顶岗见习是在学生完成学校学业任务前,在见习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在企业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完成具体工作的一项与正式职工相同的工作。让学生在企业体验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从教育过程上看,学生到企业顶岗见习,这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对中职学校学生来说,它能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是学生形成核心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能力的“双核培养”的体现。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职业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是我国各类职业教育领域积极推进的一项重大理念变革。通过顶岗见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全面了解企业运作过程,通过参与生产、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自身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工作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增强学生与人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实现了校企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毕业后的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尽快地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适应企业的需求是学校与企业的共同愿望。如何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要求,也是学校与企业的责任。学生初到企业,仍然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仍会用在学校的思维及行为处理问题,结果是处处碰壁,内心产生挫败感,失去了对见习的兴趣,因此学生离职率过高,无法完成学校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其后期的学习。还会使学生形成对企业的恐惧心理,无法进行毕业后的企业实习工作。预防这种负面效应,对于冠名班到冠名企业见习的学生尤为重要。

三、学生顶岗见习的管理

顶岗见习的学生管理,由学校、企业、见习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负责,如何保障学生见习期间的权益成为各方关注的重中之重。

1.做好顶岗见习前的宣传准备和提前干预工作

在安排学生顶岗见习前学校必须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和说明工作,家长的支持是顺利完成顶岗见习任务的保证。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提前干预工作,学生在企业的表现与在学校的表现有正相关性。学校要建立严格的见习制度,对于不能完成见习工作的学生应有适当的措施。

2.见习教师跟班见习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偏小,自立能力相对较差,遇到问题不能冷静客观的处理,极易走极端。因此,有见习教师跟班,在见习过程中出现的生活、工作问题可以与学生及时地沟通,化解学生心中的不满情绪,做好学校、企业、学生家庭三方的沟通工作,对学生顺利见习有重要的意义。对跟班见习教师的要求:强调安全教育,告诫学生在车间见习期间首要任务是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同时每晚安排学生干部查寝,减少同学们在外逗留、上网的时间,防范意外事情的发生;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工作期间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听取学生的解决方法,跟踪学生的处理结果,对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告诉他们解决的方法和思路,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企业的关心和爱护必不可少

一方面,企业不能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效益,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来使用。学生在分配到具体岗位后,直接与班组长接触,而有的班组长素质不是很高,对学生的态度恶劣,言语不逊,引起学生的激烈反应,造成学生的离职。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又会迅速波及其他学生,造成批量学生离职。因此企业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对见习的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爱护。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校企共育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另一方面,现在企业定岗见习的工作时间普遍在12小时,两班倒的工作制度,对于处在年龄段16—17岁的学生来讲,工作强度大,尤其是夜班,学生难以适应。因此,应与企业协商在见习开始的一个月内作为适应、调整期,稳定学生的工作情绪。

4.学生自身的严格自律及对岗位的认识

学生普遍缺乏吃苦精神和责任心。表现在不能执行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随意请假,在实习过程中随意串岗等等。应对学生要求,在实习期间,一般不得中途退出。

5.学生家长的支持

家长的支持是学生能够坚持见习的最关键因素。父母对孩子溺爱,一旦在见习期间孩子向家长要求离职,部分家长内心动摇,支持孩子离职,增大了学校和企业的管理难度。

6.学生权益的保障

学生在企业见习,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合法权益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学生在见习期间如果发生人身安全事故该如何处理。为保障学生的权益,由企业、学校、学生签订三方见习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并明确向学生说明,在企业见习是一门课程,是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的延伸与结合,取得学分才能毕业。另外,对见习学生应提前投保,在学生到达企业的第一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应生效。避免到企业后再办理投保,出现学生在企业出现意外伤害后无法保障学生权益的问题。

四、学生顶岗见习的评价机制

顶岗见习最终效果的衡量应着重于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协作、敬业精神、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企业见习后核心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因此,考核评价机制应从核心职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就业能力三方面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考查。核心职业能力从十个方面考核:交流沟通,工作态度,协调能力,技术能力,提出建议,工作质量,表达能力,接受批评,创新节约,安全生产。团队合作能力从十个方面考核:任务效果特色展示,创意说明表达清晰,计划过程合理,设备工具操作使用,技术复杂程度,团队协作分工,团队工作质量,团队产品质量,问题总结归纳,创新节约6S管理。核心就业职业能力从十个方面考核:安全预案合理性,识图能力,工艺方案可实施性,组对质量,工作质量,产品质量,承担工作表现,安全与文明施工,协作精神,时间观念。

五、学生顶岗见习的效果

顶岗见习是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最重要的培养模式,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正确地认识企业、认识自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职业性质、职业道德,为学生回校后的教育课程及毕业后的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顶岗见习作为校企培养模式如何实施,目前还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中职院校要加强顶岗见习的教育与管理,探讨顶岗见习课程的改革,结合自身专业课程的实施,采取各种措施,将顶岗见习工作不断完善,形成有效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新模式,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核心职业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姚恺帆.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王惠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第9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高专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需要大批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以及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各种技术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还是有比较广泛的就业前景。从近年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可以看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基础性工作,而企业需要既懂本企业业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注重学科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过分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虽然采取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的教学方法,但仍然以书本知识的讲授为主。

(二)教材内容与企业的结合不紧密

教材内容滞后于企业相关专业技术的发展,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就是改变以往单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轻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深入到企业中去,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自己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已经有工作经验,在学习中学会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

高职高专院校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与企业合作成立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本校老师带队,深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这样能更快更好的培养企业急需且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二)在校期间顶岗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指导老师有本校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这样,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企业及时反馈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学校根据反馈改进教学工作,学生也在顶岗实习中为就业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采取项目驱动,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的职业素质。高职高专院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完善教学体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结合不同的层次,把所学知识进行整合。

(1)教学内容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更新

高职高专院校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企业进行深度调研,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建议,将教学项目进行调整,教学项目的制定要以企业实际的需求为契机,及时补充专业知识的动态。

(2)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目的是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第三学期学生见习,由系联系企业,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在见习期间,有本校专任教师带队,让学生在见习期间开阔视角,结合当前就业的情况和自身爱好,选择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的方向。第四、第五学期给学生集中安排实践环节,采取项目驱动方法教学,项目的选择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能力的提升。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在校期间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只有培养了良好的持续学习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较强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高专院校首先要聘请一些本行业经验丰富的企业职工作为本校的兼职教师,并给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开设讲座;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本校教师的职业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且让教师深入到各企业,做专业调研,指导学生做好顶岗实习,

四、结束语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接触未来工作岗位里出现的项目,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