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礼仪礼节

时间:2023-02-28 15:32:54

导语:在礼仪礼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礼仪礼节

第1篇

(一)迎宾礼节。迎宾礼仪是办公室日常接待的重要工作。正确的迎宾工作,除了热情和真诚,礼仪常识必不可少。迎来送往,是日常接待工作的主要方面。

1.办公室日常迎宾。秘书在办公室接待来访的客人,既有预先约定的,也有临时无约的“不速之客”。不管是有约的还是无约的,秘书都应热情地以礼相待。

当来宾若是熟悉且依约前来的,秘书可亲切地与其握手并礼貌地将其引到事先安排好的会谈地点。对首次到访的来宾,不管有约无约,秘书都应诚恳地进行自我介绍,然后或确认或恭敬而礼貌地询问来宾身份,并与其握手致意,必要时可与来宾礼貌地交换名片。对有约的、重要的,或是远道而来的来宾,为了表示郑重、尊敬和热情、友好,主人(多数是秘书)应提前到达预先约定的地点或本单位的大门口、办公楼下恭候来宾。当来宾乘坐的车辆驶近时,应面带微笑,挥手招呼致意,以示“我们在此已经恭候多时了,欢迎您的光临”之意。

2.办公室之外迎宾。有时,秘书必须陪同或代表领导到机场、码头、车站等交通场所迎接来宾,或在接待活动地迎接来宾,这相对于办公室日常迎接来说,程序更为复杂些,礼仪礼节要求也更为讲究。迎宾时,主人应提前到达迎接地点。来宾到达后,主人应上前热情地招呼、问候,然后或自我介绍,或互相介绍,或交换名片。如果与来宾是初次见面,秘书可事先准备好写有如“欢迎XX公司XX先生一行”之类醒目文字的接站牌。

对重要的来宾,可在交通场所或特定的地方举行一定的欢迎仪式。必要时,要安排迎宾线,即在迎宾时,为了表示隆重,同时也便于主客双方相互致意,主方人员列队迎接来宾。迎宾线可安排在门内,也可安排在门外,但一定要面向来宾方向。迎宾线的迎接人员要按职务的高低排列,排列方式可是“一字式”或“雁字式”。(如图)

欢迎重要来宾时,有时还要安排送花。送花时,一般宜选择代表“友谊、喜悦、欢迎”花语的花卉,如玫瑰、兰花、紫罗兰等。如果是接待外宾,送花时,一定要尊重来宾所在国对花的禁忌风俗。一般来说,以红色花系或紫色花系为佳,忌用黄色花卉和、杜鹃花、石竹花。来宾所在国的国花一般都会受欢迎。在数目上,西方人送花一般是单数,但不能送13朵。

第2篇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之一便是其特重饮食的传统,把饮食问题奉于至上的位置,而不仅仅停留在感官享受的表层上。历史上,铜鼎这种食器曾被作为政治与权力的象征。古之兵器、车器、农器、工器众多,而唯有食器被频繁作为礼器。这源于食器的独特地位,反映的是重饮食的文化惯习。饮食行为与中国古“礼”的形成存在着密切关系,《礼记·礼运》中讲“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又说“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婚、丧、祭、射、御、朝聘”。古人的观念认为,人要生存就需脱离无序竞争和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之,此即礼之所由起也。由饮食乃有生命,有生命乃能长大成人,而遂有冠有婚有丧;有个人然后才有群体,群体间才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协于分艺”,才能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1]。其实,围绕饮食与餐桌,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宴饮礼仪。一般认为,筵席的出现与古代的祭祀、礼俗和宫室、起居密切相关。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便已出现宴饮礼仪,其时制定有“设宴之法”。

有学者研究发现,殷商时代的祭祀十分频繁,需要安排很精致的礼器,盛放丰盛的祭品,奏乐唱歌,顶礼膜拜。祭祀之后,必得将祭品分给大家吃掉,这便是宴饮的雏形。到了周代,周公加以变革,把一部分宴饮从祭祀中剥离出来,设宴饮之法,成为人们在一起宴饮所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2]。随着历史的绵延,筵席得到长足发展,食礼也几经变化而趋于丰富完善,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蕴却基本未变,体现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风范。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内容与细节令人惊叹。通过阅读古籍文献可以发现,作为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便有如下纷繁复杂的程序:首先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孟子曰“迎之致敬,以有礼”;宾至,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循就座次;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座次方位同样大有讲究,一般以座北面南为尊,是餐桌的上首;座东面西次之;座西面东再次;面北为下首。北为“乾”,为天,是历代君王面南登基的大位,是至高无上的乾位。东边是古人崇拜的太阳升起的地方,在北之左,“吉事尚左”(《老子》),仅比上首次。西在北之右,再次之。下首通常为主人座位,最次。至于席间之斟酒上菜的规程,《礼记·曲礼》中记载:“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意思是说,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边,调味品放在面前的位置,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酒置右边。“取食皆以右手,其数取者置在右,为便也。而醯酱每食必用,故置在内,俾尤近,以便沾濡”[3]。再如《管子·弟子职》中载:“置酱错食,陈膳毋悖。凡置彼食:鸟兽鱼鳖,必先菜羹。羹中列,在酱前,其设要方。饭是为卒。”这里也是讲上菜次序及位置摆放要求。饮食之礼,《周礼》《仪礼》《礼记》以及尤同人的《真率会约》、沈存西的《殇政》等古籍文献中均有很多记载,其博大精深可见一斑。通过上面谈到的中国宴饮古礼的大致内容,可以看出它如下的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有序原则。宴饮礼仪讲流程、分等级,程序、座次、上菜规程等莫不如此,充分体现时空纬度上的有序性。其二,人文道德原则。宴饮礼仪反映行动者的内心修养和价值观念,如主人设宴,对宾客要正式邀请,宾客赴宴也要有礼节;席间的上菜次序及位置摆放,宾客间的敬让,无不体现出宴饮礼仪的人文道德原则。对食色之欲的看法及处理方式,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甚至可能是主要的部分。由于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才形成了各地不同之民族与文化[4]。其实,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正是由于对饮食问题所达成的一致性理解才形成了共同的宴饮文化。它为其持有者提供行动的预设性与合法性,从而产生一种较为稳定的特征与模式,宴饮礼仪才能逐步形成并存续下来。在下面的论述中,笔者将宴饮礼仪视为一套社会秩序,分析这套秩序规范何以形成,如何在人们实践中发挥作用。

二、宴饮礼仪的社会文化意蕴解读

1.秩序的形成机理。

(1)共同文化基础。任何行为的发起者必然是具有相应活动能力的当事人。当这些人拥有共同的文化传统资料库时,就有可能对某一事物达成一致性理解,进而形成新的共同文化。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便存在这样的分享共同文化人格的群体,他们深谙中国传统的哲理观、价值观、宗法制与伦理观念,依托设定行动者处境的源泉——共同的“生活世界”,在历史的绵延进程中,逐步建构起对饮食问题的一致性认识,孕育高度专门化行为的本土理论,引导群体社会行为的类化与标准化,从而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模式化宴饮礼仪。从词源学入手,通过解析“礼”与“仪”,便可由字的内涵管窥中国人的“共同文化”。“礼”古为“禮”。“豊”本为饮食和行礼之器皿,在字中也兼表字音。于是,此字的本义便涉及通过举行和饮食有关的活动来展示仪礼,以祭神求福。《说文解字·示部》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禮”古又作“豊”,《六书正伪》解释说:“豊即古禮字。禮重于祭,故加示以别之。”另外,礼仪之“儀”(仪)在《说文解字》中被注解为:“己之威仪也。从我羊。”礼仪包含着“仪式”,仪式中包含古代祭祀等场合时所进行的活动规范。古语中“儀”又通“羲”,从羊从我,其本义也多被解释为与饮食和祭祀有关;“羲”也通“宜”和“谊”,故而引伸为合宜的道德和行为,以及情谊和友谊等。这里昭显了中国古人的文化心理,是这个群体的共同文化和宴饮礼仪形成的基础。

(2)分类与建序。上文说,宴饮礼仪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有序性,而有序的建立是依赖于分类的。这是区别对待人与食物的前提,人们往往通过分类在环境中创建秩序与身份,使之化为社会文化。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认为:“人们都把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看作是由其他参与者与被必须遵守的界限划分开的人们组成的。”[5]在宴饮礼仪中,座北面南为尊,座南最下;上菜要先菜后羹;置菜要脍炙处外;醯酱处内等等,这些无不涉及诸如尊卑、先后、内外、正误等的分类。当群体对这些分类方法与内容达成共识,也便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与信条,进而建构为一套秩序规范,经过标准化、社会化,具有了权威性后,便能够在实践者经验间发挥仲裁和调协作用。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布鲁默曾将诸如家庭宴会、结婚典礼等集体行式视作“共同行动”。他指出,共同行动是由参与者共同定义的,这些共同定义用于说明在群体生活的广大的领域内联合行动的规律性、稳定性和反复性。它们是在文化概念中设想的、既定的、规定的社会行动的来源[6]。因此,我们可以说,宴饮礼仪的形成,就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群体对筵席秩序所达成的共同定义,约定俗成。秩序规范一旦形成,势必会反过来作用于群体,设若群体能够积极遵从于规范,与秩序保持平衡关系,那么这种现象也便有了演化为一种习俗传统的可能。

2.遵从秩序的动因。

(1)礼仪的符号意义。行为主体参与具有某些秩序要求的活动,首先应该源于他们对活动意义的认同。布鲁默认为,个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他对事物赋予的意义为基础的。在无数行动中的任何行动,个人对自身指定了各种不同的对象,赋予它们以意义,通过一个“自我暗示”或者自我交流的过程,判断它们对自身行为的适应性并根据此种判断做出决定,塑造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以符号为基础的解释或行动所赋予的意义[7]。宴饮礼仪便是具有丰富意蕴的符号体系。符号作为重要的概念,与人类学中的交流、意义等理论密切相关,涉及信息的媒介和信息的组合、传递与表达形式。另外,符号还涉及翻译与阐释,即转换与理解不同领域和层次之间的那些不同背景和氛围下的信息,也涉及在阐释过程中信息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同一性”的问题。在人类学中,符号被视作一种交流策略,以及和社会环境一起进行交换的话语方式,正如礼仪的符号表达和意义的传递[8]。某种动作或安排,特定的语调与眼神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外在的象征符号的探测和解释,也便成为理解一种文化的渠径。可以说,人们遵循礼仪的规范而采取行动,前提便是对秩序之所以存在的意义的预设,行动者懂得依照此规范行事便可以获得其意义。具体到宴饮礼仪上便是,在饮食过程中,应依个人的身份地位行事,敬重尊者与他人,对食品的选择、食用的量度均应体现出个人的高贵品德,做一个有涵养的人,所谓“于饮食中见人品”。谙知其意义,人们就会自觉而又谨慎地依据他所属的等级的习尚和“礼”的要求,处理自己的行为,遵从规范,做到彬彬有礼,风度翩翩,彰显文雅与庄严,故而有“礼显示为美”的说法。餐桌上的种种特别安排也可以视作符号式行为,是有意图的创造和表演活动。我们可以通过领会行动对于当事人,对于生活世界中的时空坐标所具有的意义,理解行动者的主观性意图。举行宴饮,人们不仅可以交流情感,或表现他们的作用,追求他们的利益,还可以在这种特定社会结构中彰显各自的修养、地位与权力,也就是说,意义的背后就是昭示深层的自我。

(2)规训社会的要求。法国理论家福柯将存在有一系列秩序的社会视作一个规训的社会。他说,秩序“被用来对个体进行分配、分类,在空间上固定他们,提取他们最大的时间和精力,训练他们的身体,对他们的连续行为进行编码,把他们保持在理想的能见度中,用监视机制包围他们,将他们登记注册,在他们之中建构一套累积、集中化的知识”[9]。“规训”包括了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监控的监督措施,为奖励顺从、惩罚抗逆而设立的各种考核制度。行为心理学的创设人华生认为,事物的存在只有在能够观察和考核的时候才可以被预设,强调考核制度的重要性。可以说,在宴饮活动这种“全景敞视”的场合中,餐桌上的礼仪就是一套对活动参与者进行规训的秩序,礼仪的内容就是那一套被建构的“累积、集中化的知识”。宴饮礼仪进行规训的最终目标和结果就是将活动规范化,使其可以被观察和考核。当然,这套秩序并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实施的强制性,它是有着集体基础的一套道德价值判断的体系。作为人们奖励顺从、惩罚抗逆的考核制度,它保证并监督着礼仪的实施过程。如果有人做出了与规则不一致的行为,他便有可能被群体成员当作离异分子,从而受到议论和诽谤。用玛丽·道格拉斯“错置的事物”的理论来看,这些不按既定规则行动的人还可能是“不洁”的,甚至是“危险”的。适如宴饮时的座次,各个位置所属虽未言明,但实际都是文化制度、社会规范先前预设好了的,它通过定位来区别对待各个肉体,是身份符号的直接体现。它表现出了很强的等级性与分层结构,可将之视作“互动仪式”中的人际关系实践。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认为,反映不平等关系的重要方面,就是遵从和举止。遵从,是指对他人表示尊重的一种仪式,而举止就是表示尊重姿势的实际过程。宴饮礼仪便具有明显的此类特征。如果有当事者的举止没有遵从这种规则,发生了偏离行为,他将至少被视为无知或不礼貌、无教养,所谓“时所忌,犯则不恭”。这是群体对犯禁所做出的威慑,礼仪在这里作为等级制度的外化形式,维护着社会科层结构的存在。人们在这个牢笼里不自由,可是依然需要向礼仪要求的规则靠近,努力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通过一定的自我约束来净化自身行为,实现自身的相对自由。在中国传统社会,宴饮礼仪作为礼制的一种,发挥着着礼治的作用,即通过维护和协调人伦、等级关系,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的局面。因此,一定程度上讲,遵守规范就成了一个社会集体对其成员的要求和社会成员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集体应尽的义务。社会成员只能按照礼仪所规定的规范结构行事,才可以避免“失范”及由此带来的后果。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哈尼族 诞生仪式 人生幸福 劳动价值 血缘伦理

[中国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4-0136-07

一、人生仪式与诞生仪式

仪式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从仪式的性质角度看,仪式包括过渡仪式、历法仪式、交换和共享仪式、磨难仪式、宴会仪式、禁食仪式与节日仪式和政治仪式等。在人类学研究中,过渡仪式又称之为“人生仪式”、“人生礼仪”或“人生仪礼”。人生仪式指的是人在其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如诞生、成年、婚礼和葬礼所经历的仪式过程,诞生仪式、成年仪式、婚礼仪式和葬礼仪式成为人生仪式的主要表现形态。

每个人所经历的人生仪式不仅是其年龄增长和生理变化的阶段性标志,更重要的是在其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家庭、宗族(家族)以及社会等组织形式对其地位的规定和角色的认可。在人生旅程中各种仪式伴随着人的成长的各个阶段,人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都需要借助于特定的仪式来显现其在人生不同阶段所应占有的社会地位和所应担当的社会角色。每一次的人生仪式过程即是一定社会的文化和道德规范对个体进行理想人格塑造的过程,是个体成长中不断适应共同体文化和规范的过程。因此,人生仪式是个体生命社会化必经的程序和阶段性的标志,它以文化展演的方式与社会价值、、生计经验等联系起来,集中体现了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共同体以及个人所认同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仪式体现着一个族群或共同体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整合、团结和激励的功能。人生仪式是“构建与维护建立人类社区的社会纽带(social bonds)”。从族群或共同体伦理的角度看,人生仪式能够凸显族群或共同体的价值规范,为家族、族群或共同体成员提供相互的感情慰藉,从而强化群体内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群体注入勇气和毅力,统一群体成员的步调,促进家族、族群或共同体的团结。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看,人生仪式的主要参与者大多是具有血亲伦理关系的人,这就使得人生仪式弥漫着浓重的伦理意味,长幼尊卑的伦理秩序、家庭(家族)的团结友爱等道德内容得以充分展现,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情境化特征的道德教化“场域”,族群或共同体以及家庭(家族)的伦理价值观通过人生仪式而渗透于仪式参与者的心灵世界,能够有效地实现道德教化的功能。因此,参与仪式的过程即是仪式参与者确认个体道德权利、明确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过程。

诞生仪式是人生仪式的起点,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哈尼族历来重视生命的延续,婴儿的诞生是哈尼族生活中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婴儿诞生不仅是新生命从无到有的关键性转折点,而且还意味着一个家庭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村落和民族力量的壮大。因此,婴儿一出生就需要举行一系列诞生仪式以得到神灵的庇护,得到祖先和家庭、邻里和社会的承认。在哈尼族的诞生仪式中蕴含着诸多的伦理文化内容。

二、哈尼族诞生仪式的展演过程

哈尼族的诞生仪式主要包括:降生仪式、保魂和处理衣胞仪式、命名仪式、见天仪式、认舅舅仪式、贺生仪式。

(一)降生仪式

在传统上哈尼族产妇都是在家里生产,通常由村里手脚麻利的女性长者接生。临产前,婆婆要在产妇的头顶上轻轻按一下,祝愿儿媳生产顺利。在生产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产,就要取产妇丈夫的一条长裤,让产妇枕于头下。哈尼老人们常说,新生儿降生的时候,脸面朝上、响亮啼哭三声是最吉利的。云南省绿春县大兴镇一带的哈尼人认为,婴儿出生时最先哭出来的三声有着特殊的含义;第一声是向天神奥玛报告,第二声是向自己的父母报告,第三声是向寨子里的左邻右舍报告。云南省红河县乐育乡和洛恩乡的哈尼人认为,婴儿啼哭的第一声是向天地宣告婴儿已经降临人世,第二声意味着婴儿一生中要拥有数以万计的粮畜,第三声表达了婴儿要健康长寿的心愿。

(二)保魂和处理衣胞仪式

新生儿出生后通常由奶奶或邻居女性长者用温热的井水为新生儿清洗全身,包裹好以后抱给爷爷奶奶看,老人抱过婴儿便口念祝福的吉辞,然后用手指将锅底黑灰在婴儿的脑门上轻轻一点,并给婴儿取下乳名。若爷爷奶奶已经去世,则这个仪式可以由婴儿的父母或者接生者完成。之后,产妇才可以给孩子哺乳。

新生儿有了乳名后,家里要用一只鸡(男婴用公鸡、女婴用母鸡)献祭祖先,向祖先报告家中新添了人口以及具体诞生的时间、性别、名字,请祖先神灵一如既往地保佑子孙平安、幸福。然后再由婴儿的母亲或爷爷奶奶一边念着婴儿的名字和祝福的话语,一边在新生儿的手腕上拴上保命魂的黑色棉线。如果是“撞名”的婴儿,则请撞人的取名人为其拴线。拴线人边拴线边唤其乳名,并送上祝福的话语。

在哈尼人看来,新生儿的魂魄还不稳定,阳气不够,比较微弱,容易招来阴邪。因此,人们往往把婴儿的夭折归咎于婴儿的灵魂逃回到“阴界”去了。为此,除了给新生的婴儿叫魂保命之外,还要认真仔细地处理婴儿的衣胞。哈尼族处理衣胞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将衣胞埋在自家门柱两旁的泥土地里,男孩的衣胞埋在门柱左侧,女孩的则埋在门柱右侧;二是将衣胞焚烧后装入一节竹筒中,掘坑埋入自家堂屋中;三是在火塘边掘开一个小洞直接将衣胞埋入。虽然衣胞处理的方式不同,但是所表达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把婴儿的灵魂长久地留在人间,让婴儿长命百岁。

婴儿出生后,婴儿的父亲要抱着一只鸡到婴儿的外婆家报喜。哈尼族习俗规定,生男孩就抱一只公鸡,生女孩则抱一只母鸡。因此,外婆家不用问就可以知道嫁出去的女儿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抱去的鸡并不杀吃,而是留着再找一只鸡来与之配成对,然后让婴儿的父亲带回家去。这是外婆家送上美好祝福的物化表达,祝福婴儿长大以后能找到自己的如意伴侣,如同这对鸡一样成双成对。

(三)命名仪式

哈尼族给婴儿命名遵循父子连名制的命名原则,主要有四种方式。

1.由婴儿的父亲或长辈命名。在绿春县窝拖布玛寨子,通常是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天,杀鸡祭祖,宴请宾客,请来村寨里德高望重且知识渊博的人给孩子命名,一般情况下可以是“贝玛”,可以是舅舅,也可以是自己信赖的知心朋友。但是无论谁来取名,牺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是女婴,牺牲为一只母鸡,男婴的话,则牺牲是一只公鸡。

2.用模拟劳动的仪式取名。这是红河县一带哈尼人给孩子取名的主要方式。通常是在婴儿出生三至九天内,选择吉祥好日子,邀请隔壁邻居、亲戚朋友来参加,尤其欢迎十岁以下的孩子光临。取名的当天,主人家要杀鸡、蒸糯米饭。在给孩子取名之前,必须请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在主人家的门前模拟某种劳动,根据婴儿的性别决定劳动的内容。如果婴儿是男孩,就请一个男孩来,让他扛着锄头,背着一筒糯米饭,带上挖田时穿的劳动服,从屋里走出来到天井里,用木炭或其他东西在地上画一个长方形的框框表示水田。然后换上劳动服,走进“田”里,做模拟挖水田的劳动。一会儿他就坐在“田”边休息,拿出带去的糯米饭吃。尔后又继续下“田”劳动。水“田”挖完之后,换好衣服,扛着锄头走回屋里。如果取名的是女婴,就要请一个女孩来,让她拿着撮鱼用的笆箩,背着装鱼用的竹筒,走到天井里,在地面圈一块“田”,然后模拟做拿鱼的劳动;或者请小姑娘披上蓑衣带上背绳,到天井里做模拟打柴的劳动。模拟仪式结束后,把煮熟的鸡肉等拿出来献祭祖先,就可以由婴儿的父亲或者自家的长辈给孩子取名字了。给孩子取的名字不能与家里的人名字相同,更不能与自家长辈和历代祖先同名。取名时,先把婴儿从屋里抱出来,交给要为孩子取名的长辈抱着。长辈首先拿点鸡蛋黄给婴儿舔舔,再用鸡蛋黄给婴儿搓手心和脚底板。哈尼老人们说,经鸡蛋黄搓过的手脚,将来长大干活计不易开裂。婴儿的父亲或自家的长辈经过慎重考虑后,给孩子起一个满意的名字。这时,主人家抬出热腾腾的糯米饭,用手捏成团,分发给前来参加贺喜的孩子们。这些孩子抬着糯米饭团,边吃边叫着新生婴儿的名字。

3.撞名字:在家里等名字。哈尼族给孩子取名有“撞名”的习俗。所谓“撞名”,就是婴儿出生后,请第一个撞进家里的成年人给婴儿取个名字。客人进家后,主人要先和客人说明情况,留客人吃一顿饭。来人认为这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一般都很乐意接受这一邀请,说一些祝福新生儿的话,然后思考给孩子取一个怎样的名字,想好后就告诉新生儿的父母。新生儿的父母得到名字后,就乐滋滋地去准备鸡和酒菜,先将饭菜敬献到祖先的神台上,新生儿的父母抱着孩子向祖先跪下,报上婴儿的生辰八字、姓名,祈求祖先保佑。客人一边叫着婴儿的名字,一边在婴儿的手腕上拴上一道黑线或白线(左右手都可以)。一边拴线一边告诉婴儿,“孩子,你就叫某某,要好好听长辈的话,安安心心地生长在这个家里,这里的火塘最温暖,这里的饭菜最可口,这里的人最爱你。你乖乖地吃、乖乖地睡,长得又白又胖。将来长大会绣花、会养儿。将来长大会犁田地会生子。你的到来给我们大家带来无比的欢乐。我们今天儿女成群,子孙满堂,将来你的子孙也会站满一屋子……”表示对新生命的欢迎和尊重。婴儿的父母要替婴儿感谢客人,客人还要往婴儿的襁褓里放上一点值钱的东西,通常是钱、银饰,多少不等。有些父母则请要好的朋友故意“撞名”,取了名字之后便给婴儿送银饰,这件银饰一般终身佩戴,临终时才取下转给自己的儿女。

4.撞干亲:给孩子撞干爹干妈。还有一种取名的方式是抬着饭桌去半路撞干亲,给孩子撞干爹干妈。假如婴儿在家中取名之后尚哭闹不安,父母或家中女性长辈就要为其撞干亲。通常选择一吉日,婴儿的父母亲或一位女性长辈在天亮前准备好一桌饭菜,有鸡、糯米饭、一杯酒,还要在桌子上摆一副碗筷到路边静静等候第一个路过的成人(不论男女、不论身份、不论民族),请求与其结为干亲,即成为婴儿的干爹或干妈。还要请他(她)回家吃一顿饭,并请其为婴儿取名、拴线和祝福。婴儿认了干爹干妈之后,两家就是亲戚了,逢年过节都要来往。

(四)见天地仪式

见天地仪式因婴儿的性别不同而在时间和方式上有所不同。

1.女婴的见天地仪式。按照哈尼族的风俗,女孩出生的第三天就抱出自家的门外,带上一些小女孩长大后劳动所需的东西,祈求一生吉利、能干。哈尼族古歌唱道:“姑娘满了三天阿妈要抱出门,抱着长翅膀的鸡鸭出门,拿着好看的针线出门,右手拿着蚕茧般的棉团出门,左手拿着锣心样外凸的好看纱锭出门。苍天是众人的篾帽,所到之处都盖着;大地是众人的脚踏处,走到哪里都平安。”鸡鸭是献祭天地的牺牲,针线、棉团、纱锭象征着纺织的过程和技艺。哈尼族先民有着悠久的棉纺历史,哈尼人生活在“诺玛阿美”时白棉就已经成为与外族交易的主要物质了。在哈尼族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一个出色的哈尼姑娘是纺线织布的能手。

2.男婴见天地仪式。按照哈尼族的风俗,男孩来到这世界上满九天就要抱着出门,带上男孩长大后生活劳动所需的东西,祈求一生吉利、精明能干。哈尼古歌里唱道:“儿子满了九天要抱出门,抱着长翅的鸡鸭就出门,腰后要插戥子出门,肩后挂着秤杆出门,肩上扛着弓弩出门,腋下挎着箭筒出门,箭翅挟着尖刀草叶出门,弩扳机和箭槽安上老牛角出门,拿着坚韧的罗簿树干做的弩身出门,拿着倮恒红藤做的弓弦出门,拿着好看黄竹片做的弓板出门,拿着涂上黑毒蛇液的箭苗出门。”鸡鸭是祭献天地的牺牲,戥子、秤杆、弓弩、箭筒等具有男性特征的工具性饰物象征着经商、狩猎的行为和能力。哈尼族一直保持着“撵山”的传统,在哈尼族的传统观念里一个优秀的哈尼男子应当是善于经商和狩猎的。

(五)认舅舅仪式

哈尼族以舅舅为最大,认为“舅舅不大,外甥不长”,“天上算太阳最高,地上数舅舅最大”。认舅舅是每个新生儿必须履行的礼俗。

认舅舅的那天,一早起来母亲就把婴儿的脸洗干净,穿戴一新,在孩子的脑门上点一指锅烟子,帽子上拴一个大蒜、一枝红泡刺儿以避邪。如果舅舅家不在本村,母亲还必须在孩子的脚踝、手腕处戴上野姜皮,在孩子的额头上抹上黑烟。在哈尼人看来,在村寨之外是没有寨神、神灵庇佑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佑新生儿离开哈尼村寨后灵魂不会受到邪魔的侵害。然后,母亲背着婴儿,肩上挎着装有炒黄豆、熟鸡蛋和糯米饭的布包,手持一把伞、一把锯镰,前往舅舅家。路上遇见迎面而来的人,不分民族和男女,母亲都要满面笑容地抓一把香喷喷的炒黄豆递上来。遇到这样的情形,人们都不拒绝,接过炒黄豆,说几句祝福的话语。经过小溪或小河时,要找一块扁平圆滑的小石头先扔过去,看清石头落下的地方,到了对岸,把原先扔过去的那个小石头找到后,存放在一个稳妥的地方,然后坐下来休息,吃糯米饭和鸡蛋,并将鸡蛋壳放在桥头边上。此时若有过往路人,也一定要邀请他一同享受。

到了舅舅家,按照哈尼族的传统习俗,舅舅要特意给外甥送一只麻母鸡和一个小巧精致的扑水罐作为特殊的纪念礼品。在舅舅家三五天后返回,到了来时休息过的地方,找出原先放置的那块小石头又扔回去,然后再过溪河。

在哈尼人看来,孩子是由母亲所生,而母亲来自舅舅家,没有舅舅家的血缘就没有亲生的母亲,没有母亲就没有孩子。通过认舅舅的仪式来确认和铭记生身母亲的血缘祖根。

(六)贺生仪式

哈尼族传统观念认为,在娘家生产和坐月子会夺走娘家的福分,因此,孕妇忌在娘家生产和坐月子。孕妇在婆家生产之后便要安心休养,不参加重体力劳动,不着冷水,夫妻不同房。婴儿满月前,产妇娘家母亲一辈的女性要选择一吉日集体前往贺生。在此之前,娘家人不可以单独前往探视。日子的选择主要根据新生儿的生辰八字而定。

前去贺生的人是产妇母亲或者父亲的同辈姐妹,包括母亲的姐妹、嫂子、弟媳妇,父亲的姐妹、堂姐妹、嫂子、堂嫂、堂弟媳等。贺生是哈尼族的古规,婴儿的外婆一般要换上传统长衫,裹好包头,戴上耳环、戒指等银饰品,以示郑重。其他随行的妇女,除了与产妇关系比较亲近的女性要穿黑蕊长衫外,一般只用穿民族服装就可以了。哈尼族古规规定,在前往贺生的人群中还必须至少有一名幼童参加,象征着家族人丁兴旺、香火不断。每个前往探视的人须带一只活母鸡和至少一件婴儿服饰用品。婴儿的外婆则需要准备一套婴儿贴身穿的衣服以及多块包布。探视人群将带来的母鸡交给产妇夫家,休息片刻之后,去尽身上的热气方可进入产妇的房间。产妇娘家的“势力”从贺生人群所送母鸡的数量上可以体现出来。贺生带来的母鸡都要由婴儿的外婆用井水浇于鸡尾、鸡翅、鸡头,表示除邪,然后交给产妇夫家宰杀。

前来贺生的妇女们进入产妇的居室,轮流抱抱婴儿,分别说一些祝福赞美的话。初为人母的产妇和娘家人一起交流养育婴儿的心得体会。外婆拿m准备好的婴儿包布和新衣裳,并且取来针线象征性地在包布和新衣裳上缝几针,以表示将外婆的心意附着在衣物上了,从而保佑孩子。

产妇娘家亲戚探视寒暄的时候,其夫家已经备下丰盛的晚餐。外婆以及主要的亲戚被邀请坐到堂屋里和新生儿的奶奶等父系主要女性亲戚坐在一桌,由年龄最长的女性念诵祝词并率先动筷。双方女性长辈互相寒暄,交流对新生儿的评价和赞美。席问,婴儿母亲把孩子抱出来交给外婆,由外婆一边念诵祝福之辞一边当众给孩子换上自己带来的一身衣裳和包布,最后用襁褓仔细包裹好,再交还给孩子的母亲抱回。晚餐结束后,贺生的妇女告辞。主人家给每人备了一只鸡腿、糯米粑粑、鸡蛋带回去。自此,婴儿便算是兼得父系和母系双方族人和神灵的共同护佑。

贺生仪式结束后,母亲娘家人便可以随意前来探视。满月后,外婆还要再次前来看望外孙,并将绣饰精美的背衫送给孩子的母亲,专门用于将新生儿背负在身后。一般来说,婴儿出生两三个月后,母亲就可以用背衫把孩子背在背上,以方便自己在照顾婴儿的同时可以腾空双手做事情。

三、哈尼族诞生仪式的伦理内涵

哈尼人通过诞生仪式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祝福和期待,展现了哈尼族把人生过程与幸福长寿、劳动价值、血缘根基、家庭(家族)关系联结起来的民族伦理文化,进而表达了哈尼族对自身理想人格的追求。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最初的意思为面具,在后来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人格的词义不断引申,在不同学科形成了多维的文化内涵:如在心理学中,人格被视为“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在法学中,人格被看作是“权利、义务主体”;在社会学中,人格被定义为“特定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统一结构”等。理想人格是人格的完美形式,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体现。一个民族的理想人格与这个民族的伦理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理想人格的发展过程即是个体基于一定的社会伦理关系培育道德品质的过程,贯穿于一个人的生命始终。

虽然哈尼族没有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化、系统化的表述,但是在哈尼族的神话传说中已经注入了哈尼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将自身视为神之子民的观念是众多民族共有的文化特点,哈尼族的独特之处在于,将神与人的联系具体化为神人之间血缘上的派生渊源关系,这从他们世代延续的始于天神的连名谱系传统中可见一斑。哈尼人自认为是天神的血缘嫡裔,天神赋予人以物质躯体和精神,因此人与神相同,人性中赋有神性,体察神意便能够把握人性的真谛,而顺应真正的人性也就是遵从了神的旨意。哈尼族的理想人格就形成于实现人性与神意圆融相通这一最高道德的过程中。人性与神意圆融相通伴随人的生命始终,因此新生儿诞生之日即是培育理想人格之时。在哈尼族新生儿诞生仪式的展演中,内含着哈尼人塑造民族理想人格的期待。

(一)诞生仪式与幸福长寿

哈尼人通过婴儿的诞生仪式将追求幸福与生命价值、家族发达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们对健康、长寿、多子的期待,对人生幸福的理解。

《尚书·洪范》第九畴说:“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富足、健康平安、爱好美德、寿终正寝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幸福的要素。“五福”之说把长寿排在第一位,其核心内容也是寿,可见长寿是中国人极端关心的永恒主题,显示了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事实上,人生的幸福都必须建筑在生命的基础上,没有了生命,幸福便无从谈起。对于哈尼人来说,婴儿的诞生仪式表达着他们对新生命的祝福和期待,并将延续和繁衍哈尼族伦理文化的希望寄托在代表未来的婴儿身上。在哈尼人看来,伴随着新生命的诞生生命个体就具有了12个魂,但是这些魂随时都有可能离开生命个体,而魂一旦离开躯体,人就会生病甚至死亡。所以哈尼族十分重视新生命诞生后对其灵魂的安抚和保护,不仅要虔诚地祈求祖先的保佑,而且还要用“抹黑灰”的方式作为新生儿来到人间的标记,为新生儿拴上护魂的黑色棉线,慎重地处理新生儿衣胞,以保证12个灵魂都完整地附着在新生儿的身体上,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长命百岁。

哈尼族社会是一个以父系血亲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哈尼人将个人的一切都与家庭、家族联系起来。哈尼族十分强调婚姻的传宗接代、香火永继,只有不断地延续家族“香火”,家族才能后继有人,整个民族才能不断地繁衍生息下去,因之,人丁兴旺便成为了哈尼人个人幸福的体现。哈尼族在新生命诞生的时候,父亲抱着一只鸡去外婆家报喜、外婆家抱一只与之相配对的鸡让新生儿的父亲带回家这一诞生仪式的环节,生动地展现了哈尼族对新生儿追求美好姻缘的期待、对新生儿承载“继香火”的期待。

(二)诞生仪式与劳动价值

哈尼族认为神赋予人生价值于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统一,生活在此岸世界的人在履行对家庭、家族、村落、祖先和神灵的义务中获得价值,彼岸的祖先灵魂则在守护此岸子孙的幸福中达到永恒。这两个世界彼此观照、相互依存的环节共同构成了人生意义的全部,具有理想人格的人能遵从神意,完成这些人生义务。死亡是没有归者的旅途,祖先在彼岸世界对义务的履行虽然无法直接展现,但是哈尼子孙对此深信不疑,于是在生的此岸世界,他们努力践行自己的本分。哈尼人将家庭、家族的目标视为个体的目标,将村落的理想作为个体的理想,将人的价值融入到每天的饮食起居之中。哈尼族在诞生仪式中十分强调劳动的价值,取名仪式在模拟劳动的过程中进行,见天地仪式让新生儿带上长大成人后劳作所需的工具,祈求新生儿一生平安、能干。可见,在人生的起始哈尼人就对劳动的价值予以了特别的强调,在他们的观念中,从事劳动是人生的义务,人活着就要吃苦耐劳、操持家务和含辛茹苦地生儿育女,以实现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在劳动中使个人的生命获得意义。哈尼人的劳动伦理观由此而得以展现。

(三)诞生仪式与血缘根基

诞生仪式中去外婆家报喜的仪式、认舅舅的仪式、贺生仪式是哈尼族尊敬母亲和重视舅权血缘伦理的集中体现。舅权通常被认为与家庭、家族的祖先、神灵有着直接的联系,尊重舅权就是尊重祖先、尊重神灵。舅家对外甥的认定是舅家对自家血脉的认定和期待,是舅家权利的展示。通过这些仪式婴儿便得到了母系一方族人和神灵的护佑。以仪式来确认和铭记生身母亲的血缘祖根成为哈尼族伦理文化中的一种传统方式。从哈尼族婴儿诞生仪式的实践来看,每一个仪式参与者按照各自的责任参与到婴儿的诞生仪式之中,仪式将血缘关系、姻亲关系、血缘之外的拟构关系等都联系在一起,使这些关系在诞生仪式中得到重新确认并加强,展现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伦理关系网络,为哈尼族社会的有序运行奠定了血缘伦理的根基。与西方社会的契约伦理不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姻亲关系、血缘之外的拟构关系基础之上的,从而形成了有异于西方文化的社会伦理秩序。这样的血缘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伦理基础。哈尼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承接并延续了血缘伦理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虽然契约伦理被视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伦理形式,但是对于包括哈尼人在内的中国人而言,血缘伦理依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四)诞生仪式与家族伦理

第4篇

一、仪式是文化传承和文明教育的载体和手段

从人类学视角看,仪式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和文明的象征,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内容。作为人类早期文明标志的图腾崇拜、祖先祭祀、制礼作乐等,都与仪式密不可分,或者说,都是以仪式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作为礼仪之邦,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仪式文化,具体表现为礼乐文明和礼教文化。《仪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五经”之一,这部以十七种仪式之礼构成的经典,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影响和陶冶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人格心理和精神气质。人的一生要经历诸多仪式,从出生礼到人生中的每一次生日仪式,从成人礼到婚礼,从家人和亲朋好友婚丧嫁娶的各种礼节仪式到家族和民族国家的各种节气、假日、纪念日的仪式活动,可以说,仪式连接起我们人生的一个个片段,构成了人生的重要内涵,赋予了人生斑斓的色彩。我们在仪式中启蒙、成长、成熟,我们在仪式中诞生,也伴随着仪式离开这个世界。同时,无数个仪式将个体与群体关联起来,让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将蒙昧人提升为文明人;而对仪式的认同与遵循,又使人们形成了一个个共同体,并进而形成民族、国家。因此,倘若没有仪式,人生将缺乏内涵和色彩,国家民族将失去连接和凝聚的纽带,文化和文明将丧失支撑的骨架。因此,借助于各种仪式开展做人教育、礼仪教育,无疑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路径。通过借鉴我国古代礼仪的体验式教育资源,可以为中小学的礼仪教育找到抓手和突破点。

二、古代体验式礼教文化

中国是伦理型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精神气质”或“德礼文化”。[1]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一些人将礼仅仅等同于繁文缛节的礼节仪式,将其作用降低到类似于礼仪礼貌的层面。事实上,在古代,礼具有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它是古代社会治国安邦的有力工具。人们通过参与各种礼节仪式而将礼仪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规范、伦理思想等潜移默化地内化成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这种融道德教育于实际生活的教育方式就是体验式教育。[2]

(一)《仪礼》是体验式礼教文化的基本内容

《仪礼》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制的汇编。该书记载了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十七种礼仪,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在宗教意识不甚发达的古代中国,这些礼仪、制度不仅是约束世道人心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手段,更是统治阶级教化民众、治国理政的工具。在《仪礼》中,从各种仪式开始到仪式结束,从每个人站立的位置到每件器物陈放的位置,都巨细无遗地记载着。表面上看,似乎都是繁文缛节,实质上,制礼者正是通过这些繁琐的礼节,让行礼者在进退、揖让、升降、酬酢之中,“序尊卑之制,崇敬让之节”,以陶冶品性人格,提升道德境界。

(二)古代体验式礼教文化的实践模式

据《周礼》记载,以礼教化民众是古代统治者治国的重要手段,古代“施十有二教”的制度向我们展示了礼教的实践样态及重要作用:“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愉。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暴。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周礼•地官•大司徒》)通过“教之以德,齐之以礼”,让民众有归正之心、敬畏之心和规矩意识,以实现人际和谐、社会有序之目标。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仪式教育实践模式当属祭祀礼仪和孝道礼仪。借助祭祀礼仪引导民众尊卑有序。古人认为:“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祭礼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即“祭者,教之本也”。(《礼记•祭统》)在祭祀活动中,祭祖尤为重要,因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郊特牲》)通过祭祀可以理顺十种人伦关系:“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礼记•祭统》)借助孝道礼仪教化民众长幼有序。孝是中国古代最深入人心的观念之一,孝道礼仪作为礼的重要内容,为教化民众、化德成俗发挥了重要作用。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古礼要求子女要从内心深处尊敬父母,不仅要做到“出必告,反必面”“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上》),而且要能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三、对当代中小学礼仪教育的思考

在中国基础教育中,由于礼仪教育的长期缺失以及人们对礼仪教育的误解,当下中小学礼仪教育存在着方法不当和效果欠佳的问题。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仪式教育,以礼规范言行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告诫其弟子“不学礼,无以立”。在儒家看来,礼义是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标志。为了使人成其为人,就需要借助一系列的礼节仪式活动和规范来约束和克制人性中野蛮、卑劣的成分,通过教化使人具有文明、高尚的品行。“礼”是一种道德规范,“礼者,敬人也”,礼的实质是对他人的尊重。“仪”乃是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达尊重和敬意的具体形式。“礼”与“仪”合在一起,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对中小学生而言,礼仪教育应以体验式教育为主,礼仪知识学习为辅,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仪式活动或课堂课外的礼仪实践,熟悉合乎礼仪的行为规范,培育丰富的人类情感,并逐渐明晰自己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例如,通过参加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培育其热爱学习、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习惯和品性;通过上课时的师生问候礼,以及参加拜师礼、教师节等活动,学会尊重教师、尊重知识;通过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仪式活动,培养其感恩、慎终追远、敬畏生命、热爱祖国、重视亲情等情感。仪式是由一系列规范构成的,孩子们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言行举止就受到了规范的约束和引导,久之,就会养成做人做事的规矩。同时,仪式是肃穆的,在经历仪式的程序中,他们就学会了敬畏规则、尊重他人;在践履礼仪的过程中,他们就培养了仁爱之心、规矩意识。

(二)培养谦敬之德,以礼修己安人

人是社会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礼”是人和人之间沟通与相处的桥梁。中国古人早就以“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来强调“礼”的重要性。据《论语》记载,当子路问孔子何谓君子时,孔子用“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来回答,而“修己”的手段则被孔子概括为“礼”,即“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我们也可用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来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欲望,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个性不加约束、任自己的欲望膨胀泛滥,就会伤害他人的自由和利益。因此,要想交往活动顺利、人际关系和谐,就应遵循孔子的忠告,遵守以“礼”的形式存在的社会规范和人际交往原则。儒家认为,人的礼仪素养和道德品行是从一言一行的规范开始,由一点一滴的积累而形成的,即荀子所说的“积礼义而为君子”,通过用礼仪规范自己的仪表、仪态、举止行为,就可以成为仁礼兼备、能立能行的君子。当然,“礼”之要义是“敬”,中小学礼仪教育中,无论是礼仪知识的传授还是礼节仪式的体验参与,都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敬畏万物。“礼”和“仪”都是表达尊敬的手段。如今不少青少年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在家里不尊敬父母,到学校不尊敬老师,步入社会不尊重同事和领导,他们不愿意尊重任何人,但是却要求所有人尊重自己。岂不知,只有“尊人者”,才能“人尊之”。而要学会尊重他人,自己必须谦虚低调。《礼记》云:“礼者,自卑而尊人”,这个“卑”不是“卑躬屈膝”,是“谦卑”。人际交往中,我们应把自己放在一个谦卑的位置,把对方放在一个受尊重的位置。一个人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只有做到“我敬人人”,才能收获“人人敬我”的结果。

(三)做到知行统一,以礼陶冶品性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礼”的解释是“履也”,可见,践履礼仪、知行合一是“礼”字本有之意。礼仪教育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涵养德性,使人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礼仪礼貌是结合生活实际、细化道德规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中国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曲礼上》)之说。孔子曾告诉颜回,只有在“视听言动”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才能抵达“仁”的境界。荀子在谈到学习的始点和终点时指出:“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之所以学习的终点是“读礼”,是因为“读礼”与“行礼”密不可分。荀子认为,“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一个人只有严格按照礼仪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法国学者孔特•斯蓬维尔说:“礼貌是美德的外表,一切美德都由此而来”,“道德犹如一种心灵的礼貌,一种自我约束的礼仪。”因此,中小学生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礼仪做起,将自己的言行举止纳入“合礼”的范围,做到知行统一。没有对“礼”的践行,礼仪教育就是空中楼阁。总之,中华民族的文明素质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软实力”,而民族文明素质的提升、昔日礼仪之邦辉煌的再造,都需要我们从娃娃抓起,从礼仪教育开始。为此,各级各类学校应借鉴和吸纳中国古代体验式礼教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仪式活动日用而不知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重视仪式教育,以礼规范言行;培养谦敬之德,以礼修己安人;做到知行统一,以礼陶冶品性。

参考文献:

[1]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

第5篇

尽管部门总体工作能有条不絮的进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1、客服人员服务水平有待加强,服务意识不是很高。

2、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待工作热情不是很高。

3、协调、处理问题不够及时、妥善。

4、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不够成熟,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不足,在服务中的职业素养不是很高。

5、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联系不是很密切。

随着公司的脚步迈入新的一年,管理处总体的工作目标已由打好基础转变到完善制度,深入发展的阶段,我部的工作也必须更上一个台阶,同时,针对本年度工作中的不足积极改进,提高服务的前瞻性与及时汇报工作的意识,完善档案管理并将对客服工作做深、做细。我部要严格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办事,鼓励员工提高工作热情,积极配合、协调各部门的各项工作,发挥我部在管理处中应起的作用。

一、深化落实客服部内部建设与思想交流。

1、 狠抓团队的内部建设

团队就如同一台机器,每一位客服员工就像这台机器上的螺丝钉,当这台机器运转起来的时候,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以出现问题,因此,内部建设成为关键。

如何才能加强内部建设。

第一,明确共同目标,将公司发展方针,发展目标,发展计划告诉每一位客服,让每一位客服的工作都充满热情和动力。同时将客服的工资增长计划,职位

升迁计划明确,让每一位客服觉得自己有所作为,有发展前途。

第二,制定良好的规章制度,完善各种纪律条例、奖惩制度,对于违背规章制度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并依照奖惩制度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处罚措施,避免不良风气、违规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第三,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客服部负责人在除了工作之外,要保持与每一位客服经常性的沟通,多交流,善于倾听她们的心声,多关心她们,及时帮助她们,让她们能全心扑在工作上。在工作中,客服人员或多或少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在批评时掌握个度,一方面利于工作的展开,另一方面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从而起到正面效益

2、 强化部门内部思想交流

因为管理处前期物业管理需要,客服人员的岗位流动性较大,每天的工作内容都不相同,在每天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疑惑以及收获,因此制定每周一次的思想交流会,通过客服人员之间的思想交流总结以此达到触动思想、提高认识、互相帮助、加强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加强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1、搞好礼仪培训,规范仪容仪表。

客服部不仅是整个管理处的大脑,同时也是直接面对客户的部门,客服人员的仪容仪表是否得体,礼仪礼节是否规范成为客户评价物业好坏的第一印象。有些客服在工作初始尚能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及礼仪礼节,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忽视或轻视了仪容仪表及礼仪礼节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客服人员的仪容仪表和礼仪礼节的培训,以制定每周一次的培训计划,提高客服人员对其的重视。

2、搞好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专业技能。

客服人员中大多无物业管理的工作经验,且对物业行业本身了解不多,因此需对她们进行专业知识上的培训包括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现行的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建设部第195号令等,以此为后期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工作中做到有凭可据,有法可依。

第6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和发展合作精神”。而学会理解他人是文明交往的先决条件,是发展合作精神的前提。理解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我们用一颗坦诚、恳切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与事,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温暖;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感动;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层美好。理解是人类社会建立的根基。用理解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才能捕捉到美好,体味到温暖,感悟到光明,我们才会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理解亲情,让我们学会感恩与回报;理解友情,让我们执著于感动与拥有;理解生活,生活里有着或平凡或热烈、或缤纷或单一的方式,只有领悟了生活本身的真谛,才会让我们过得轻松。

美文扫描一

糖罐的秘密

李晓琴

上高中时,学校坐落在清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宁静的村落三面临水,四季风景如画,如同古人笔下的世外桃源。但也极其piānpì闭塞,周围疏疏落落全是民居,连买一根针也非要上十里外的小镇不可。

这可苦了我们这群高三的可怜虫们。读书实在太耗心智了,以至于整天唯一的感觉就是饿,连睡梦中都满是各种各样令人chuíxián的好吃的东西。不知是谁带了一罐糖来,是那种黄亮如金、细软如沙的黄砂糖。

于是,寝室里便流行起罐装的黄砂糖来了。十二个糖罐,恰似我们十二个女孩子,亲亲热热地排成一排。临睡前,美滋滋地喝上一杯热腾腾的糖水,月儿便甜甜地照进梦乡。

唯独秦霜是不大喝糖水的。因此她那个别致的青瓷陶罐里的糖,比起我们的总是又多又满。每晚,我们一边啜着糖水,一边唧唧喳喳地品头论足,或嘀嘀咕咕地发着牢骚,或嘻嘻哈哈地相互取笑时,秦霜总是在灯下读着她那本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小说。问她为什么不喝,她说:“坏牙齿呢!”

后来有人跟我咬耳朵,说秦霜的糖罐根本就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她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年迈的外婆一起生活,连学费都交不起,哪还有闲钱买糖吃?她那一罐糖,吃了再没得添的,又怕人瞧不起,就胡说什么坏牙齿的鬼话!我听了之后觉得心头一紧,有种说不出的悲凉。一次课间操,我口渴了,便匆匆忙忙回寝室找水喝。经过寝室门前的花坛时,不经意地向寝室的窗户一瞥,却见秦霜正狼吞虎咽地吃什么东西,不由一惊。细细看,竟是在吃糖呢!她挨次从每个糖罐里舀上一大勺,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

我看得目瞪口呆。可不知怎的,慢慢地,所有的惊讶、愤怒、鄙夷渐渐散去,两行温热的泪无声无息地淌下来,滴落在那暗香袭人的花丛中。我悄悄地离开了那扇窗户,贼一样地潜回教室。

晚饭后,等一寝室人走得一个不剩,我一跃而起,飞快地闩上门,拉上窗帘,一把抱起我的糖罐,先给另外的几个逐一补上一大勺糖,然后,将剩下的通通倒进那个青瓷糖罐,又从箱子里抽出一袋糖,倒入自己的空罐儿。胆战心惊地忙完这一切,我狂跳不止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

前不久,我收到了一封寄自深圳的来信:信是这样写的――

晓琴:

你一定还记得那个糖罐儿吧,那是我外婆的嫁妆,据说还是宫廷里的东西。现在,居然有人愿出五万元买它呢!我舍不得出手,因为,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值这个数儿。

那个偷糖吃的女孩儿,她其实觉察到了花丛中的那双眼睛――那双世界上最纯最美的眼睛。因为它的注视,那个差点成为小偷儿的女孩,在后来充满苦难的岁月里,却再也不曾妄动过一回。

不用说,这封信是我多年的挚友――已任深圳一家电脑公司执行总经理的秦霜寄来的。

(选自《现代交际》)

探究练习

1.请根据拼音写出文中应填入的词语。

piān pì()chuí xián()

2.根据语境,请分析出第四段画线句“秦霜总是在灯下读着她那本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小说”中,需要重读的词语是哪两个。

3.文章第六段写道:“我悄悄地离开了那扇窗户,贼一样地潜回教室。”请发挥你的想象力,把此刻“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4.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情节,先后写了喝糖水等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5.请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在做人方面获得的启示。

美文扫描二

父女多年

钱红莉

夏末秋初的时候,突然想吃南瓜藤、菱角菜,合肥是没有的。梦里都见一盘红衰翠减,在桌上温热袅袅。于是突然想回家。挂电话回去,说国庆节放假回家一趟。后来,上班的时候,但凡电话铃响,便知道,那一定是他打来的。嗯,陌生号码。每次,他都说,在外面办事,正好路过邮局,顺便打个电话给你。我问:你为什么不能在家打呢?他答:在邮局便宜一点。我知道,他并未办事,而是特地大老远跑去邮局的。

离国庆节越来越近的时候,桌上的电话频频响起,相商大事无非如此:你什么时候回来?到底几号……正在忙着事,就烦,口气冲冲地过去:回来的那天回来嘛。放下话筒也后悔,可是,没法挽回。

我终于回去了。连连阴雨,不便出门。在家里翻书柜。最底层的三个大抽屉里,放着十几年来积攒下的样报样刊。由于大半年无人问津,已被白蚁占据了。遂大声喊他,快来快来,帮我把这些报纸杂志搬到小院子里,全部卖掉。他问:多少钱一斤才可以卖?我答:报纸五六角,杂志三四角吧。那些十几年的心血堆在小院里,比我高,偶尔几张滑下来,我进进出出,在上面踩来踩去,仿佛那不是自己写的东西。他没有作声,也不知什么时候,捡几张报回来,放在床头柜上,突然问:这篇是你的吧?我顿时不耐烦:什么呀,不是的!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噤了声,继续低头看报。

曾经,不是这个样子的。他每次自海上回来休假,我一进家门,巨大的恐惧感沿着后脊梁缓缓往上爬,直落到心里沉下来。然后,就是他青筋暴叠地指责。我母亲那几年简直有点歇斯底里,只要他回家,她要做的第一件事,无一例外,义愤填膺将我的所有劣迹历历数给他听。然后,静等我回家……

当我现在回忆的时候,恍若昨日。发现所有的角色都颠倒过来了。如今,他们总是小心翼翼的。清晨五点半便起床,先去赭山锻炼一下,回来路过菜市,买三条黑鱼。一条一条地,让母亲炖汤给我。一次,我想吃粉蒸肉,母亲做好。他也吃,夹一块往嘴里送。我阻止:你不能吃的,这么大年纪还吃肉,会得高血脂的。他不好意思地笑。仿佛他是孩子,我成了大人。

那天,我走,他送我到小院外,就站在那里,对我母亲说:你去送吧,帮她拿那个大包。我背了一只包,手里提了一只。没有回头看他,我仿佛不认识他――心里滚过雷霆,默默地,又都平息了。

春节的时候离家,是他帮助收拾的行李。我将包拉开,里面有一大包核桃肉,妹妹买来当零食的,他竟偷偷塞给我。这次回去,他要送我一罐西洋参。临走时还坚持让我带,硬是被拦下来。他似乎失落得很,一腔爱意到底没有落至实处,只说:下了火车给家里打个电话,不要忘记了。

近日夜里,气温骤降,我被冻得瑟瑟发抖,也就醒了。躺在无边的黑夜里,想起一个女子说的话:温暖我们一生的,不是爱情,而是棉花。父母双亲,也是棉花,牵牵绊绊拉拉扯扯地,共我们一生。

(选自《散文》)

探究练习

1.为什么作者通篇用“他”这个人称来代替自己的父亲?

2.“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噤了声,继续低头看报。”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3.本文主要记叙了父亲的哪些事?请分点概述,并说明作者记叙这些事的作用。

4.请对文末一句“父母双亲,也是棉花,牵牵绊绊拉拉扯扯地,共我们一生”作简要赏析。

美文扫描三

学会谅解

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头的坚冰;谅解是_________,能_________;谅解是_________,能_________。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圣人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徵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的才干和人品,于是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善于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做出一番事业呢?

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就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谅解,需要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和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我们就更容易谅解他人。

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地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让我们学会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探究练习

1.仿照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谅解是______,能______;谅解是______,能______。

2.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谅解”进行论述的?

3.文章第四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第7篇

中国酒桌上的礼仪

中国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是从西周时代开始。总体可以概括为4个字:时、序、效、令。就是要求人们饮酒要遵循严格的时令,要尊礼、适量,不能随心所欲。关于酒德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

儒家思想认为,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骄奢逸。古人饮酒,倡导“温克”,即是说虽然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教人不做“三爵不识”、狂饮不止的人。所谓三爵,指的是适量,量足为止。

古人在酒宴上,就仪礼而言,约有四部曲: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操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以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啧啧称美,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卒爵”,也就是“干杯”,这是古人的礼,因为古酒淡薄,干杯不算难事。

而干杯,今人每说先干为敬,但古人的敬酒礼仪却是后干为敬。礼记曲礼说“侍饮于长者”,“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意思是说陪侍尊长喝酒,尊长举杯未干,年少的就不敢喝。而宾主之间,则是客客气气,有节有度。

如主人敬客人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酒叫“酢”,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总要说句类似祝您长命百寿的话语,所以敬酒又叫“为寿”。普通为寿以三杯为度,敬酒时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

礼记《玉藻》说,君子饮酒,饮了一杯,表情肃穆恭敬;饮了两杯,显得温雅有礼;饮了三杯,心情愉快而知进退。这是筵席上礼节的分寸,因为如果酒过三巡犹然不止,量浅的人难免失态。

第8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专业技能;上岗接轨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019-01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源于普高招生落榜的学生和有志于从事技术工作的普通学生,文化知识水平与行为习惯都很一般,尤其是自制力、遵纪守规普遍较差。这些学生由于升入职业中学,受社会上及周围不良风气的影响,模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迷恋玩乐,更迷恋网络,贪图享受。具体表现在: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进心不强;集体观念淡薄。 综合素质较差。毕业后虽然能走进工作岗位,但是很难适应企业管理和技术要求环境。这就造成了学校“教育与上岗不能接轨”的严重问题。美国学者柯林·博尔曾提出,“未来社会人们需要三张通行证:学术能力通行证,职业能力通行证,有事业心开拓能力通行证。”可见,提高人才能力的质量观是世界教育界的共识。因此做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职教育的目的不光是学好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毕业后能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很快地能适应岗位工作环境,把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在校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灵活地应用到工作中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应在“学校教育与学生就业上岗接轨”上下工夫,首先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1.守纪习惯的培养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生在校学习,必要严格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校只有守纪才能保证正常的学习生活,对那些违纪学生学校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教育,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逐渐培养成为家长、老师、社会所期待的人才。教育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义务。而在企业,守纪是无条件的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服从管理和调配。守纪是员工应尽的义务。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中,特别是合资企业他们只管你服从,不承担教育,违纪处罚是天经地义。为此在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势必力行。知识、能力、技术是做事的基础,是谋生的本领。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事的本领有大小,而做人的准则无高低,做事需要勤奋努力,做人要遵规守矩,做人是根,做事是叶,根深才能叶茂。在我们在教学期间一定要学生理解和遵循这些基本的原理,为明天的就业上岗打好基础。

2.敬业精神的培养

根据中职学校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敬业就是对自己获得学习或者是工作机会的感激,对自己从事的学习或者工作心存敬意。哪怕是学生学到最简单的知识,在校的活动中做的是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只要他是十分热情百倍的努力做到了最好,这就说明了他在思想上体现的是精神。把这种精神明确的定位在敬业的精神上,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世界上无所谓能者或不能者的问题,只有要与不要的选择。没有任何工作是不值得好好去做的。不管是做什么事、担任什么职务都要尽心尽责,全力以赴,这样才能不辜负自己的才能,就能把工作做的最好。要使学生在在校期间能够建立起敬业观念,具备这种棕合素养,毕业后上岗就能适应企业的管理机制,就能忠于职守。只有这样才能稳定的在企业工作。为此学生在校期间敬业精神的驯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3.群体意识的培养

群体意识的培养的基础是在学校教育,培育学生不光要热爱自己的班集体,更重要的是热爱学校,热爱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引导学生从最小的事情,最基本的言行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口语习惯,不能说“你们”“他们”“我们”等简单的,容易忽视的不良口语。这些不良口语就会在一个大群体中形成各式各样的对立,造成严重的疏离感,导致做事相互推委,甚至导致一个团队的分裂的严重后果。学生能具备团队群体意识的素养,不论走在哪里都会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理解沟通、诚实守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工作热情和主动积极性的培养

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一样,首先是要建立兴趣,有兴趣才能激发热情,如果学生对某科课程不感兴趣时,只是成绩低劣,对其它的学习影响是不大。但是在学生毕业后安置的工作与他自己的兴趣不符,那就是退而求其次。所以在校期间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兴趣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当然,工作兴趣的建立不是在理论课堂上能实现的,只有在技能训练以及校外实习的过程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每一点,乘胜追击,深挖趣源,追加学生爱好兴趣的面,引导学生建立广泛的兴趣爱好,用兴趣去激发学习及工作热情。同时还要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各个方面。如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等等,并对企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及热情。明白在企业内部,一流的员工是具有做企业主人的积极心态。比如在工作期间,无论上司在与不在,无论企业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在工作我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如果抱着自己是在给别人打工的心态,那可能永远就是一个打工者,就不会出人头地。只有主动积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你也就会事业成功。

第9篇

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大力开展以提高市民素质为主题的“育人工程”,掀起新一轮市民素质集中教育活动新,为**大跨越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坚强的思想保证、有力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二、教育内容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重点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2.《**市文明市民须知》。

3.《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4.《**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年6月1日起实施)。

5.《**省物业管理条例》。

6.《道路交通安全法》。

7.各行各业服务规范、文明用语、礼貌礼仪礼节等。

三、责任分工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教育内容的统一要求,认真抓好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集中学习活动。特别是以下单位在抓好本单位干部职工学习的同时,要切实抓好本系统、本行业的集中教育活动。

1.市直机关工委负责抓好机关单位干部职工的教育。要督促各机关单位组织干部、职工进行集中学习,重点围绕“如何做合格干部、人民满意公务员”进行教育。

2.市教育局负责抓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生的教育。要督促各级各类学校组织教职员工、学生进行集中学习,重点抓好师德校风、学生行为规范、礼仪礼貌、环境意识、民主法制的教育。

3.市旅游局负责抓好星级宾馆从业人员的教育。要组织宾馆从业人员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学习培训,重点抓好宾馆服务规范、旅游从业人员文明礼貌、礼仪礼节的教育。

4.市政法委负责抓好公检法等执法队伍的教育。要督促各执法单位组织执法队员进行集中学习,重点抓好执法队伍的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热情服务的教育。

5.市交通局负责抓好出租车和班线车驾驶员的教育。要组织出租车和班线车驾驶员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学习、培训,重点抓好出租车和班线车驾驶员的文明礼貌、礼仪礼节、文明待客、热情服务的教育和车容车况的整治。适时开展“文明出租车”评选活动。

6.市建委负责抓好公交车驾驶员、售票员的教育。要组织公交车驾驶员、售票员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学习、培训,重点抓好公交车驾驶员、售票员的文明礼貌、礼仪礼节、文明待客、热情服务的教育和公交车车容车况的整治。适时开展“文明公交车”评选活动。

7.市城管执法局负责抓好城管执法队伍的教育。要组织城管执法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培训,重点抓好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热情服务的教育。

8.市卫生局负责抓好各医疗单位医务工作者的教育。要督促各级各类医疗单位对医务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培训,要重点抓好医德医风、救死扶伤、规范服务、合理收费的教育。

9.市国税局、市地税局负责抓好税务干部、职工的教育。要组织税务干部、职工进行集中学习、培训,重点抓好依法治税、公道办事、文明服务、热情待客的教育。

10.市中小企业局负责抓好各厂矿企业干部、职工的教育。要督促各厂矿企业组织干部、职工进行集中学习、教育,重点抓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注重质量、提高效益的教育。

11.市文化局负责抓好各网吧、游戏厅经营业主的教育。要组织网吧、游戏厅经营业主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学习、培训,重点抓好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教育。

12.市妇联负责抓好各界妇女的教育。要督促各级妇女组织对广大妇女进行集中学习、教育。重点抓好勤俭持家、孝敬父母、提倡节约、反对铺张的教育。

13.市商务局负责抓好商业企业干部、职工的教育。要督促各商业企业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集中学习、教育,重点抓好尽职爱岗、文明礼貌、热情服务、顾客至上的教育。

14.市文行办负责抓好各窗口行业干部、职工的教育。要组织各窗口单位干部、职工进行集中学习、教育,重点抓好文明之窗、热情待客、规范服务、顾客至上的教育。

15.团市委负责抓好团员、青年的教育。要督促各级团组织对广大团员、青年进行集中学习、教育,重点抓好追求知识、遵纪守法、公平正义、文明礼貌的教育。

16.市工商局负责抓好各个体工商户的教育。要组织广大个体工商户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学习、培训,重点抓好合法经营、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热情待人的教育。

17.市委宣传部负责抓好各新闻媒体的宣传。各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题、专栏,播放有关教育内容,刊登新闻、通讯、评论,轮流播刊公益广告,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18.屯溪区文明委负责抓好屯溪老街经营户的教育。要组织各经营业主和员工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学习、培训,重点抓好各经营门点的守法经营、诚实守信、文明服务、货真价实、不欺不诈的教育。

19.屯溪区文明委负责抓好各社区居民的教育。要督促各社居委利用业余课堂组织辖区居民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学习、培训,重点利用宣传栏、宣传橱窗、黑板报、展板对广大居民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20.其他区县要按照本实施意见的统一部署,同时同步抓好本地本单位的市民素质集中教育活动。

四、时间安排

集中教育活动从**年元月20日起至4月底止,各单位每周必须开展一次。

五、组织领导

成立**市市民素质集中教育活动领导组,市委副书记朱文根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汪建设,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强任副组长,19家责任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负责人,分管负责同志为直接负责人,集中教育活动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宣传科,具体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

六、检查考核

1.开展抽查活动。集中教育活动期间和结束之后,市集中教育活动办公室将对各地各单位的学习、教育情况进行抽查,好的表扬,差的批评。

2.实行不文明言行举报、登录制度。市文明办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广泛监督,凡是党政机关干部在社会上发生的不文明言行,由市文明办汇总,定期通报,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3.进行教育成果测试。集中教育活动结束以后,由市集中教育活动办公室,对各地各单位的学习、教育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测试,测试结果作为各单位年终岗位目标考核精神文明建设分值的重要依据。

七、几点要求

1.各单位的学习、教育活动必须做到“六有”,即有教材、有计划、有阵地、有台账、有教员、有成效。

2.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此次集中教育活动,亲自过问、亲自抓、亲自担任教员,带头做好笔记和撰写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