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

时间:2023-02-28 15:32:55

导语:在关于牛郎织女的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一、 七夕节的传说

传说,七夕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牛郎原本是个孤儿,住在南阳城的牛家庄,跟着哥哥嫂嫂一起生活。嫂子马氏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后来,他被迫和哥哥分了家,独自一人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条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她的仙女姐妹们下凡玩耍,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偷偷藏起织女留在岸边的灵衣,织女没有了灵衣,上不了岸,不能飞回天宫,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下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不料,王母娘娘知道了这件事,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将织女捉回天庭问罪。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了头上的牛角,将牛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飞上天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或许王母娘娘也被他们的真情感动了,最后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会面一次。

其实,七夕文化最先起于夏朝的原始宗教崇拜。牵牛星又叫“河鼓”,属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第二宿,共包含六颗星;它们与银河另一端的织女星遥遥相望。牵牛星被我们的祖先看作是谷神,织女星则是传说中天帝的女儿桑神。谷神和桑神都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极其看重的农耕守护神。

七夕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记载,《物原》上说:“楚怀王初置七夕”。到了秦汉魏晋时期,牵牛织女的故事逐渐演变成优美的传说,经过后来的不断丰富,最终成为中国四大传说之首(其余三个传说分别是《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七夕节是我国最富民族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1000多年前就已经传入了日本,影响十分深远。日本第一部和歌集《万叶集》就是一部以七夕为主题的七夕星歌,对日本文学影响深远。

二、 七夕的节物风俗

1. 祭月

在传统文化里,月亮是女子的祥瑞象征。古代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风俗,尤其是七夕、中秋这两天晚上,她们常常摆上瓜果等祭品,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

2. 天河夜话

由于农历的七月七日正当雨季,所以这一天常常下雨,人们都说这是牛郎织女的眼泪。兰夜之时,一些少男少女会躲在长势茂盛的南瓜棚、豆角架或葡萄藤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相会时说的悄悄话。据说如能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日后便能得到一份千年不渝的爱情。

3. 拜织女会

七夕节时女子们进行的聚会,叫做“拜织女会”。女子们会预先斋戒一天,然后和自己的朋友或邻里约好,届时一起去某个主办者家里拜织女。通常她们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来人,大家一起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另有几朵鲜花、几束红纸插在瓶子里,花瓶前放一小香炉;吉时来临,大家一起在桌前焚香礼拜。然后再围坐桌前,吃着花生、瓜子,在心里朝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

4. 化生求子

七夕时,人们还会用蜡塑捏造出各种人物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再把它们放在水面上,任其在水中漂流,叫做“水上浮”。其中有一种婴儿人偶,叫做“化生”,一些妇女会买回来亲手放到水面,希望以后能生出儿子。

5. 乞巧

七夕节的夜晚,古代的女子们会虔诚地向天祈求,祈求自己心灵手巧,祝愿自己、家人及朋友幸福。乞巧是七夕节最主要的节俗,源于七夕的爱情婚育文化,而后发展成为最主要的七夕节游艺活动,并分出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喜蛛应巧、兰夜斗巧等“流派”。宋代时,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门贩卖乞巧物品的“乞巧市”,非常热闹,人们从初一起就开始前往乞巧市上置办乞巧物品了。

6. 七夕杂俗

七夕还有许多杂俗,如晒书、晒衣裳,制作七菜羹和人形彩帛,“种生”,“泡巧”,供“魔侯罗”泥塑,制作七夕巧果、“花瓜” 、“巧人”、“巧酥”之类的巧食等。在江浙一带,还流行着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果抹在眼上、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另外,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儿童们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

三、 关于七夕节的诗

古往今来,关于七夕节的诗歌数不胜数,在这里,我们选取了最著名的几首介绍给同学们,一起来感受这美丽动人的七夕文化吧。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选自《古诗十九首》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天皇皇地皇皇, 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第2篇

师:这首诗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生:是轻松、柔和、舒缓的。

生: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

生:略带忧郁。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汇总起来就更全面了。下面老师把这首诗的节拍、重音已标好,请同学们对照一下自己的划分,看看有什么不同。

我指导学生朗读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感情,注意停顿和重音,重音不是读得很响、很重,而是有意识地突出出来,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相协调;停顿也是很自然的停顿。又要求学生酝酿感情,自由、放声地朗读。然后,我请同学们自我推荐或他人推荐,请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当评委。

学生几次朗读、评点之后,兴趣已被激发出来了,这时我再次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侧重从理解字词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角度,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并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几句或哪几节诗?

生:我喜欢第二节,感到神秘和亲切。

师:为什么觉得神秘呢?

生:因为“天上有许多世上没有的珍奇”。

生:我喜欢第一节,写了美丽的夜景。

师:你来读一下第一节,带着什么感情朗读?

生:带着向往的感情。

生:我喜欢第三、四小节,写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师: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请带着感情朗读。

生:(朗读课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然后我从整体把握的角度要求学生复述牛郎织女的传说,并比较传说与本诗的不同,体会诗人此时的内心情感。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进行字词的挖掘。

师:大家仔细看课文,然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天河是“浅浅的”?为什么称流星是一“朵”而不是一“颗”?

生:“浅浅的”表明只要有感情,什么困难也阻挡不住。

生:“朵”是比喻,说流星像一朵花般的美丽。

师: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他的诗《乡愁》中也把海峡说成“浅浅的”,与这里的“浅浅的”含义是否相同?

生:应该是相同的。

师:对。

对一些在理解上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在表达上有特殊意味的词语进行挖掘品味之后,我又设计了必要的关于联想和想像能力的训练。最后我们用最富感情的语调再一次朗读了这首诗,结束了本课的学习。

辽宁丹东市第十中学 118000

课堂感言――

我们在学习诗歌时,不仅要体会诗歌整体的美感,还要认真思考为什么这么美。可以说诗歌是用词语建起来的宝塔,所以学习的时候就应该像我们隋老师这样带领同学们研究到每块砖每片瓦上,就是仔细研究词语和句子――不是有句俗语叫“掰饽饽说馅”吗,可能就是这个意思。(王蕾)

【说课语】

第3篇

关键词:图式理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图式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加工信息的基本框架,每个新信息总是通过这个预先存在的图式而被吸收的,在个体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图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通俗地说,人在认知过程中,感知到的内容可能不完整,但心理上会自动补充缺失的部分而使感知的内容趋向完整,进而形成一种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就是图式。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认知活动,人在阅读时,由文字代表的语言意义获得内容,加上生活经验便形成图式,然后由已形成的图式来辅助对后面感知到的文字信息的理解,进而形成对整篇文本的全面认知把握。也就是说,阅读材料中的文字符号本身不是阅读时的认知对象,只是提供图式形成的入口,或叫线索。由文字映射出文本的相关意义,形成图式。这样的图式由于加入了个人以往的生活经验内容,所以往往具有个性化色彩,也就形成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可见,图式对阅读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在引导小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式促进阅读理解。

一、以合适的图式达成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研究表明,当我们的眼睛感知到文本中文字承载的部分信息的时候,会立即调动起我们以往生活经验中积累起来的一些知识,形成图式,然后在图式背景中理解文本。随着感知到的文本信息量的增加,我们头脑中的图式也会不断调整,要么不断增加新的图式,要么使图式内容进行扩充,也即会不断更新图式内容以适应新感知到的文本信息的理解。这整个过程中,个人的生活经验都会参与其中。有时候,个人的某些特殊经验的参与会使图式与阅读材料不相匹配,在不相匹配的图式背景中理解阅读文本,自然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以确保形成合适的图式,达到正确理解文本信息的目的。一般而言,要引导学生设法把握到作者创作时所依凭的图式,在此图式背景中理解就能正确理解。比如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此诗中,涉及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该故事中牛郎与织女七夕相会的凄婉爱情正是作者写诗时的认知图式,如果学生对此故事不了解,也就无法调出相关图式,进而就无法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小学语文老师如果引导学生理解此诗,就有必要先让学生了解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为理解作好正确的图式铺垫。

二、以多维图式实现对文本的多维理解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同一个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成。对同一部文学作品,道理也同样如此,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因为,创作者以文字创作出的作品,其文字所代表的语言本身具有意义上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因此当这样的作品摆在别人面前时,别人有可能会从语言意义的不同侧面去理解和把握。加上阅读过程中个人生活经验的强力介入,我们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也就会出现不同了。由于这种特点的存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则可以有意识地联系生活经验实际,创建不同的认知图式,由不同的图式出发,实现对同一文本的多维度理解。

文学作品中的很多意象,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多维的图式,实现多维度的理解。比如文艺作品中常见的“梅花”这一意象,可以是笔下的坚贞不屈的形象代表,也可以是陆游眼中孤芳自赏引群花羡妒的形象代表。所以,在教学中,涉及到一些特别的意象时,教师可不必局限于所读文本的理解,可以超越文本,调用其他图式,实现同一意象的其他理解。多维度的理解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思维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三、整合图式揭示文本隐含的信息

阅读文本的信息并非都是显化的,有的信息需要整合多个图式才能发现。譬如,要理解曹植《七步诗》,需要了解写作背景――曹丕和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因此两人是亲兄弟。曹植一直很聪明,出口即能成诗。曹丕做了皇帝后,担心曹植危及自己的皇位,于是想法迫害曹植,于是让曹植在七步内做一首关于兄弟的诗,但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两字,如果做不出来就杀头。君无戏言,曹植被置于无可奈何的境地,但他情急之中很快就作出来了。以豆和豆萁之同根喻兄弟之血肉联系,借此指责曹丕对兄弟的残害,所以诗中铮铮有力地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句广为流传,后来成为人们劝诫避免兄弟间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1942年后,为《新华日报》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的“相煎何急”正是出自曹植的《七步诗》。对的这首诗的理解,就需要整合曹植《七步诗》背景和背景两大图式。

四、以图式的预测功能促进阅读文本信息加工

第4篇

***诗“情”“花”意漫步七夕

“七夕”情人节活动策划

“七夕相会”的美丽含义

“七夕相会”是传说的精美之笔,这一神奇诡谲的想象,看来近乎荒诞,实质正是在这种想象和荒诞之中,人们的勇气和力量得到尽情的表现,人们的愿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满足。相会之日安排在被认为是极不寻常“七·七”佳期决非偶然,除了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显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人们对“七”有一种神秘感情,这是与数字崇拜有关。

它不仅中国有,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有;不仅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常见,宗教仪式、经书中也多有出现。

佛教有释迦牟尼面壁七天顿成正果的传说。

基督教中说,上帝创造万物是在七天之内完成的,因而有一周七天之分。

伊斯兰教把天堂依次分为纯银、纯金、珍珠、白金、红宝石和不可企及、无法言喻的圣光等七层。

古代的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都认为天上存在着七颗神圣的星:太阳、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

现在西方世界仍尊重所谓“七德”,回避所谓“七种会遭天罚的罪过”;阿拉伯人至今喜以“七”起誓;日本人常祈祷所谓“七福神”降福;我国谓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光有七谱:赤、橙、黄、绿、青、蓝、紫;音谱有“七声”: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商;瑰宝有“七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

此外,立体化学理论中有“七味”,人的记忆量常数为七;如此等等。

可见对“七”的崇拜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一个“七”尚不寻常,那么由两个“七”组成的“七·七”当然更具神秘色彩。据我国古书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太平御览》卷31)“七月七日为良日”故把它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汉魏时把这一天作为集会游乐之日。那天还是天宫神仙们聚会的日子,《续齐谐记》载“七月七,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当然更多的是把这一天视为相爱之人会面的美好日子。《汉武故事》记叙汉武帝与西王母相会五次,每次都在七月七日。以后牛女的会期被“开创与情人相会的王母”亲自指定为“七夕”,实是人们对“七”,更是对“七·七”所包含一切美好意蕴的希祈。不能不说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的。我国民俗学专家汪玢玲先生认为,“七夕”就是中国的“情人节”。是因为先有了“七夕”——情人相会的诸多传说,最后才把牛女相会放在这样的日子,至于和“七夕”相关的乞子、乞巧、乞一切幸福的习俗均是由此生发而来的。

由“七夕相会”的美丽含义,我们找到了中国七夕情人节的丰厚文化内涵

把美丽的愿望,比如勇气和力量在现实中得到尽情的表现,人们的愿望在心理上得到最大的满足。

加之人们对“七”的神秘感情,对数字的崇拜,由这个独特的文化内涵,人们寄寓“七七”更加神秘,更加丰富的想象与期望。

一个“七”已经是寓意丰富,由两个“七”组成的七月七日“七夕情人节”,更是寄托了人们更多的期望和满足。而这种期望和满足不单单是现在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更多的还是对于“感情”的理解。“感情”包括了爱情、亲情、友情、等等的感情,“感情”实则是拥有非常丰富内涵的,把单一的“爱情”延展到“感情”,由此也找到了“七夕”情人节与***品牌文化内涵的融合点。

不谋而合的文化内涵,象是专门为***而量身打造的节日,也预示着此次活动一定可以达到预期的活动目的。

由此我们也找到了本次活动主题所要展现的点:“情”,序幕由此拉开。

活动前言

当谈起中国的情人节,更多的年轻人是平淡,没有了舶来品2月14日情人节的疯狂,或许是外来文化的张扬飙过了本土文化的含蓄,或许是外来文化的强势……

西方2月14日情人节,玫瑰花、巧克力点缀摇曳的诗意,简直到了举世同庆的地步。但东西方的思维想法与表达方式毕竟不同,2月14日热烈虽然有余,韵味却不足。我国七夕节始于汉代,是表达典型东方情感的节日,韩国已经端午申遗成功,难道我们还要在丢弃了“七夕”以后才记起叹息遗憾吗?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其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七夕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的织女与牛郎鹊桥相会之时。据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葡萄架等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现在虽然没有机会去听葡萄架下的情话了,但是作为中华文化大餐的一部分,我们来把此种“真情”演绎也是责任使然。

在这个温馨浪漫、充满真爱的季节里,***要把“真情”尽情的演绎。

七夕,这个充满“爱”的温馨与甜美的日子,你向你所爱的人表示赏识与关怀了吗?你向你所爱的人送去温馨祝福了吗?

一、活动目的

1、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赞誉度;

2、提高产品销售量。

二、活动主题

***诗“情”“花”意漫步七夕

释义

诗:

诗词歌赋,永远是文人骚客的情趣爱好;摇头摇手又摇尾,也一样是这些文人骚客的形象表现。文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文明的标志,他们所代表的就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那么为了吸引一些这样的文人的参与兴趣,我们就有必要设置一些文化方面的版块。

情:

一个情字,诠释了人世间所有的“爱”,囊括了爱情,亲情、友情等等的感情,可见内涵寓意之广大,***珍爱世间的每一种感情,也感谢世间的每一种感情,由此,***成为了“爱”的化身,有爱的地方便有***,有光明的地方就有***。***是“爱”的使者,有了这么一个寓意深刻的内涵,我们就有可能把***做成类似与“送礼就送脑白金”一样,人人知晓的名言。现在先不批评脑白金广告语是否缺少创意,单就从其每个月创造的销售额来看,这样的广告语是成功的。毕竟,能够创造销售的广告才是好广告,这是很正确的。

花:

有情人的地方,就有花;有花的地方,就有情人。可见,花于情人的意义是多么的与众不同。这里我们也把花,提炼出来,作为本次活动的一个主题,是很有必要的。

意:

“诗“情”“花”意”,来源于“诗情画意”的谐音,而其中的“意”本来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可言的,但是用在这里却又延伸出了一个特别的含义、一个特别的作用。那就是一个串联的作用,从整个活动来讲,一个“意”字把一个个分散的小版块串联成一个整体。一个“意”字也贯穿在正在活动当中,可谓一个有意义的活的活动文化由此展开。

漫步:

本身就给人很遐意、很浪漫的感觉,前面在加上诗“情”“花”意,就象一个飘逸的天使,带着诗“情”“花”意随风向我们飘来,美丽的天使给我们带来了文明、人间的真爱、鲜花等一切的美好,难道你还真舍得去虚度这么美好的一天吗?不想的话,那么就行动起来吧!从另一方面“漫步”的运用也使整个创意鲜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形象了起来。

三、活动时间

2006年7月30日

四、活动地点

华北区***珠宝各卖点

五、活动协办单位

各大新闻媒体

六、活动细节

1、诗

面向社会征集关于“诗词”方面的作品。

要求:作品力求以反映时尚文化(珠宝)为主,每人限1-3首,

评审办法:来稿均由***聘请的专家评选,由中华诗词学会组织专家终评。大赛结果与获奖作品将公布在网站上。

奖项设置:

一等奖一名,奖***;

二等奖三名,奖***;

三等奖十名,奖***;

优秀奖二十名,奖***

时间地址:

(1)、截稿时间为2006年7月31日。

(2)、投稿地址:

(3)、颁奖时间待定。

2、情

一个情字,诠释了人世间所有的“爱”,拥有了爱,人世间便处处阳光。

在这个充满爱的日子里,***和您一起奉献爱,享受爱。

***爱心一

此单元的活动是***珠宝宫殿开业庆典活动的一个升华,关注社会贫困群体渗透到每时每刻,让有时间停留的地方就有***,有时间停留的地方就有爱心。

形成:时间=***=爱心

您购买的饰品中每1000元中将有10元作为爱心基金,存储在***。我们将在公证部门公证下,按照法律程序上交给希望工程办公室,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儿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祖国有用之才。

***爱心二

此单元的活动是***珠宝宫殿开业庆典活动的一个延续,作为一个活动的开展,不是单单的无中生有就完毕,而必须要有延续。

宣传语:***和您一起过一个有意义的情人节

“情人节联谊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活动形式:

由报纸作宣传,召集一批有爱心的青年朋友,由***组织到****小学与孩子们共度一个有意义的情人节。

活动内容:包饺子、玩游戏、合影等

活动时间:上午9:00出发

11左右到现场

11:00-2:30包饺子

2:30-4:00玩游戏、合影等

5:00返程

活动意义:

与孩子们共度情人节,让生活在大都市中的青年人了解到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疾苦,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心,由单纯的宣扬爱情升华到了更广阔含义的爱,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爱心三

联合电视台做一档适合于在电视台播出的节目。

比如:

激情久久的模特大赛,设立一个3-5分钟的外景版块,名称暂定:***“搜秀”大行动;由电视台外景主持人去时尚类的场所(比如时尚类饰品的卖点等),马路上,校园.......各种可以找到爱心美女的地方,首先美女要付有爱心,有自己的个性……那么她就可以成为本期的***爱心模特,赠送***精美爱心礼品。

综艺黄金档,专做一档“***爱心美女*****”,由电视台外景主持人去街头、消费场所等其他的一些地方,寻找爱心美女。栏目中需要加播搜寻付有爱心的美女的实况。当场配对成功者,赠送***精美爱心礼品。

3、花

当天购物者赠送鲜花

4、意

作为一个整合的大环节,***也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大礼回馈。

凡在***珠宝各专柜购买珠宝饰品价值在5000元以上者(包括5000元),自购买之日起满三年,***均可原价回购。

我们的用意是:一方面是***保证珠宝的增值性;另一方面,三年之后,您可能不再喜欢这款饰品,或者急需要用钱,但是又不好意思去借钱,那么,我们来帮您解决当务之急,你可以把首饰拿过来,钱拿回去!温馨又快捷。

七、现场布置

挂旗、宣传单页、柜台内水晶展架、X展架

八、媒体宣传

预热期

活动的宣传自7月20日开始。

媒体的选择上:侧重于报纸类、电波类的宣传

****报:

***报:

河北电台:

中期宣传

此时活动主要是七夕期间的一个全方位宣传。

时间:7月25日—7月31日

地点:***珠宝华北区各卖点

宣传方式:

1、各大报纸、电波类宣传,聚集人气,提高销售量的主要武器。

2、各大活动现场销售人员现场宣传,以及活动现场布置的宣传轮番轰炸,给到现场的消费者以感官上合心理上的强烈刺激,从而促成才销售。

3、活动期间所作公益活动宣传,既是对公司店庆活动的一个延续,也表示***一直是关注社会贫困群体的主体。

后期延续

各大媒体适当的后期报道。

九、预算

电视台合作的费用:

电台宣传费用:

****报:

****报:

活动衬衫:

十、前期准备

1、人员安排

活动当天工作人员的具体安排(包括工作负责的内容,地点等);

策划人员进一步的市场调查,进一步完备策划方案;

联系确定方案中的合作单位。

2、物资准备

活动期间需要的所有物品。

十一、中期操作:

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活动要求来做;

另一方面主要策划人员要做现场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修改以及补充。

十二、后期延续

各个新闻媒体的延续报道。

第5篇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爱情诗文教学资源,初中教材中的《陌上桑》《关雎》《蒹葭》《鹊桥仙》《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高中教材中的《再别康桥》《致橡树》《氓》《静女》《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锦瑟》《雨霖铃》《江城子》《声声慢》《雨巷》《神女峰》都属于爱情教学资源。对这些文本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开展爱情婚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爱情观。

但是,当前中学语文对这些爱情诗文的教学存在两种偏离。

一种偏离是回避爱情教育。如《致橡树》,教师会讲成是一首政治爱国诗。再如《鹊桥仙》,教师在教学时,可能只会注重对诗词方面的解说,而对所体现的诗人爱情婚姻观却不加以比较深入的探讨。

另一种偏离是脱离文本说教,忽视对这些诗文本身的美的感悟和品味,使得上出的课不是语文课,没有语文味了。例如《氓》,教师在教学中把主要精力放在爱情及青春期教育上,来规劝学生不要过早的谈恋爱,否则就有女主人那样的命运,其把爱情完全比作洪水猛兽,夸大负面作用。这种脱离文本的教学,使得教学内容不充实、肤浅。

这两种偏离都有悖于教材选文的目的,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因此,对中学语情诗文教学问题应该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一、中学语情经典诗文的解读目标

中学语情经典诗文教学该以正确感受诗文的表达之美和解读诗人对爱情婚姻的感受与见解为教学目标。

(一)感受诗文的表达之美

诗歌是美的,这种美主要表现在诗文的表达之美上,包括韵律之美、修辞之美、意境之美。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经典爱情诗文的表达之美。

1.韵律之美

诗是音乐性的语言。诗句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回环往复之美通过诗歌的平仄和押韵之间和谐的搭配表现出来,读起来琅琅上口,彰显音乐之美。爱情诗文亦如此。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中“迢迢”、“皎皎”、“纤纤”、“札札”双声叠韵的运用增加了诗的音乐性。《再别康桥》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反复,加强诗歌的节奏感。叠词“悄悄地”、“轻轻地”以及押韵无不显现诗歌的音律美。《雨巷》中“雨巷”、“姑娘”、“芬芳”、“惆怅”、“丁香”等词在韵脚中多次出现,造成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整首诗分为六节,每节六行,每个字数长短不一,并且重复相同的韵脚,全诗首尾呼应。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这种语言上的重复,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彩。《蒹葭》中第一章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苍、霜、方、长、央”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音律美。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e的字,这样全诗一意三叠,用韵先响后暗,先扬后抑。全诗以四字句为主,只有每章最后一句变化成五字句。另外,“蒹葭”属于双声词,“苍苍”、“萋萋”、“采采”等是叠词,用韵和句式的参差变化以及双声叠词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2.修辞之美

诗歌修辞之美首先体现在注重炼字上。诗歌因篇幅短小,在字词方面的选择很有讲究。“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课本的注解是“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牵牛星和织女星离我们都很远,为什么只能是牵牛星很远织女星灿烂呢?细想下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原来是“远远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一样的灿烂”。“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中的“弄”字把善于织布却无心织布、心不在焉的相思女子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人不是直接表现女子“行也思君,坐也思君”的缠绵相思,而是从织布这平常的小事着手,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诗歌修辞美还体现在各种修辞格的运用上。不同的修辞格在表达效果上各有其妙:引用、借代、比喻、比拟使语言形象生动,反复、排比、对偶、夸张、顶真增强语言的气势,设问、反问设置跌宕起伏的语感,双关、用典则尽显委婉含蓄的情意。

《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把镀满夕阳余晖的柳比作迷人的新娘,更添显了柳的婀娜多姿,同时也提供了开阔的遐想空间。“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生动的情趣,使得青荇的俏皮可爱跃然纸上。《声声慢》中言:“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诗人赋予雁人的愁情,把凋零的黄花比作是为伊消得憔悴的思妇,使得这种看不见的愁思具体化,同时也增加了诗的灵动性。《陌上桑》中对偶句“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从服饰正面突出了罗敷的美貌,而排比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则从侧面夸张烘托,为后来突显罗敷的心灵美打下基础。《锦瑟》中庄生梦蝶、望帝托鹃、沧海月明、南海鲛人等典故的运用则增加了诗歌的朦胧之美。

3.意境之美

意境包括“意”美和“境”美。“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境”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与境的结合就形成意境。美好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并且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雨霖铃》中“寒蝉”是凄凉的化生,“长亭”乃痛苦之处,“船”是漂泊惆怅之绪的幻化,“杨柳”是依依惜别之情,“雾霭”凄美了离别的愁绪,渲染了无奈之感,“月”自古更是多情物。大量的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从而达到意与境的完美结合。《蒹葭》中“水”是柔美的女性,“露、芦苇、霜”则营造了一种朦胧淡雅的意境,以秋景起兴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同时也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雨巷》中复古、怀旧的“油纸伞”和“狭窄、悠长”的巷子,再加上给人迷茫、凄冷感觉的“雨”,这些意象的结合渲染了“我”的惆怅、迷茫,给人一种凄迷的意境。

(二)解读诗人对爱情婚姻的感受与见解

解读爱情诗文中先哲们对爱情婚姻的感受与见解,从而建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

1.感受爱情诗歌中的悲欢离合之情

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就没有诗。爱情诗文往往饱含着悲欢离合之情,它把悲欢离合中的缱绻情思,悼亡中的款款深情,对爱情的礼赞,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孔雀东南飞》讴歌忠贞爱情,抒写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痴情男子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思念。《雨巷》抒写对心中爱人的渴望而又不得的失望痛苦情感。《雨霖铃》抒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依依不舍和“今宵酒醒何处”的孤独痛苦以及“此去经年”的相思之苦。《蒹葭》抒写对伊人的思念向往和执着追求。《致橡树》是舒婷对爱情的独到领悟,是女性对独立平等、既尊重对方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的呼唤。

总之,爱情诗歌中的这些悲欢离合之情,不仅能够使学生从文本上感受爱情婚姻中的酸甜苦辣,而且能够满足中学生对爱情的好奇心理。

2.理解诗人对爱情婚姻的见解

爱情诗文不仅借形象抒发悲欢离合之情,也借形象抒发诗人对爱情婚姻的见解。

《孔雀东南飞》女主人公不为封建礼教压迫和金钱诱惑而改变自己的意愿,最后以生命为代价捍卫爱情誓言。刘兰芝的“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忠贞誓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震撼了千万人的心灵。《陌上桑》机智、聪慧的罗敷巧对权势捍卫爱情。《再别康桥》中采用含蓄的隐喻意象表达心中悱恻难解的痴恋。诗中刻画“我”的形象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轻轻地挥手且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不打扰对方甘愿默默退出的精神,诠释了有“一种爱叫放手”。诗人的“我爱你,但我更想你幸福”的婚姻观,更能体现爱的伟大。《卫风・氓》中诗人从反面鞭笞了那种朝三暮四、喜新厌旧、以貌取人的人性之恶,而《鹊桥仙》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悲欢离合之情,道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真谛。《致橡树》中“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诗人对爱情平等的宣言,而《神女峰》中当理想与爱情冲突时,诗人选择“与其在悬岩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旁痛哭一场”,表现了诗人对爱情婚姻中传统妇道妇德的反思与批判。

理解诗人对爱情婚姻的见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领悟爱情诗文的思想,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中学语情经典诗文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并且是达成教学目标的种种前提条件。为有效达成中学语文经典爱情诗文的教学目标,必须选择恰当并充分的教学内容。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取向一致,爱情诗歌教学内容的取向也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一)知识与能力维度

为增进学生对爱情诗文的理解与感受,在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上,教师要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关于诗歌这种文学体式的知识,二是教其他各类为解读所需要的知识。

1.教诗歌文W体式的知识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式有自己特有的“诗家语”,它集强烈的抒情性、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节奏性、形式的章法性于一体,而且诗歌具有鲜明的风格性。因此教师在教诗歌时首先就要指导学生了解诗歌这种体式的独特之处,更要了解各家风格,如苏轼诗体的豪放大气、李白诗体的任意驰骋、杜氏诗的通俗易懂、易安体的委婉含蓄、柳七郎的寸骨柔情等。如《锦瑟》是古代朦胧派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而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则是现代朦胧派的典型。教师在教这些诗的时候,首先得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朦胧派,它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其次还得把这类诗的解读知识教给学生,学生才可能解读出这些诗作所传达出的情感。

2.教其他为解读所需要的知识

⑴写作背景知识

写作背景知识,包括写作的时代背景知识和诗人的情感、个性、经历与其诗文创作主张等背景知识。

知人论世是适用于中国传统诗歌的解读策略。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告诫弟子,“颂其诗”必须“知其人”;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由此可见,必要的写作背景知识是学生准确解读传统爱情经典诗文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譬如,《再别康桥》,如果具有徐志摩写作此诗时的思想情感状态尤其是其与林徽因之间的关系等知识,那么,将增进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受。再如,了解戴望舒在45岁的生命历程中的三段情感经历,尤其是诗人对施绛年苦恋未果,能够更好地了解《雨巷》中的爱情主题。

不光是诗人背景知识影响对作品的把握,时代背景知识也是影响对作品理解与把握程度的重要因素。例如《孔雀东南飞》,焦仲卿既然深爱着刘兰芝,为什么不去阻止、不能阻止焦母休弃刘兰芝?刘兰芝既然深爱着焦仲卿,为什么还要屈从母命与兄长的意志呢?若要解决这些问题,若要深入理解这一起爱情悲剧的根源,就得对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的知识有所了解。

由此可得,知人论世对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有很好的帮助。

(2)字词音义上的知识

“披文才能入情”,所以认识生字、了解新词的意义是解读诗歌并获得感受的重要前提。文言爱情诗中的生字新词更多。譬如,《卫风・氓》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只有理解“于”(吁,感叹词)、“说”(脱,摆脱)这两个新词的意义,才可能对女主人发出的爱情感慨以及规劝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呼唤,产生感受与共鸣。可见对陌生字词的解释是必要的,然而很多老师忽视这一点。

(3)有关爱情婚姻的民风民俗及制度的知识

了解有关爱情婚姻的民风民俗及制度的知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爱情诗歌中的悲欢离合之情和诗人对爱情婚姻的见解。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到爱情诗文中就有了民族特有的求爱方式以及民间习俗等。鲁迅说:“西班牙人讲爱情就天天跑到女人的窗下唱歌”。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表爱方式则不尽相同。《邶风・静女》中“彤管”(红色的管乐器),“荑”(茅草芽)是古代信物的赠送,相反,现代人就不会选择茅草芽作为爱情信物了。当然,现代的定情戒指也不会出现在古代。《氓》中“子无良媒”表现古代的说媒习俗,而《孔雀东南飞》兰芝再嫁前男方翻黄历择节日、下聘礼以及兰芝自制嫁衣表现古代的婚聘制度和习俗。

传统中国文化因受“儒礼”的影响,较之现代而言,在爱情的抒发上比较的含蓄、忠贞、不开放,但却隽永。爱情婚姻不仅要有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而且受到古代阶级门第限制,因此常出现像《氓》、《孔雀东南飞》因爱情开始却以悲剧结尾的婚姻。再加上古代五伦中孝的影响,使得那些渴望自由恋爱的心迹也屈从在盲婚哑嫁之下,因此才子佳人式的爱情便只能寄情于诗文中。《鹊桥仙》中“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似是聚少离多的怨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前消失殆尽。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深入,爱情的禁忌就更多,诸如“男女授受不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

(二)过程与方法维度

“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确立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倾向。这一维度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爱情诗歌,形成自己对爱情诗歌的感受与见解。在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花少量的时间教学生如何去阅读,即教给他们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朗读与感受。

1.教爱情诗歌的阅读方法

爱情诗歌的阅读方法,简单地说,就是爱情诗歌作品,应该看什么地方(注视点),从这些地方看出什么来(解码和解释)。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说的是由于逻辑思想的局限性,诗人就借助意象表达思想。因此,教学生感受意象能更好地感受诗歌。首先,意象是解读和理解感受诗歌的关键。《再别康桥》中的“新娘”、“艳影”、“柔波”等意象让人联想到诗人深鄣呐子;“辉”、“荫”谐音“徽因”。《声声慢》中的“淡酒”、“晚风”、“雁”、“满地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的组合营造了“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氛围。

古人云“不读诗无以言”。面对一首诗,只有在读的基础上才可能理解它。读诗唱词的至高境界不是欣赏,更不是分析,而是互动,是融合了读者的经历和人生故事之后的感动。所以,不读诗的人最大的遗憾不是没学问,而是其生命比别人缺少一种感受。读诗关键在于吟诵。爱情诗歌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教给学生吟诵的策略。诗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因此,可以以诗歌的节奏、章法、句式与口吻、音律,甚至用字为抓手,引导学生对诗歌加以感受。

2.教爱情诗歌的阅读策略

具备解读诗歌的策略性知识,也是高效解读爱情诗歌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师应根据需要讲讲这些知识。

譬如按诗歌体式解读诗歌的知识。爱情诗歌也有古体、绝句、近体之分。如《诗经》中的爱情诗都属于古体诗。《诗经》中的《氓》大都是四字句,二二节奏,还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兮”字用得特别的多。篇幅短小、用字精炼、意境深远的爱情诗《锦瑟》是一首绝句;《再别康桥》、《雨巷》则是现代诗,它们句子长短不一却错落有致。从诗歌的体式来读诗能感受到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

再如按意象渊源解读诗歌的知识。诗歌中的意象大都是有渊源关系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杜康”就是酒的代名词,酒却与忧愁连在了一块。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的“柳”却有惜别眷恋的意思。《再别康桥》中“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同《关雎》里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中的“荇菜”意蕴相同,等同于窈窕淑女,诗人为了“招摇的荇菜”而心头荡漾,就表达了诗人对“青荇”的渴慕之情。再如《雨巷》中反复出现的“丁香”这一意象,是受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象征人们的愁心。因此,了解诗歌意象的渊源就能更深刻地了解诗歌的意境,体味诗歌的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中,一是培养学生对爱情诗歌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二是培植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1.培养对爱情诗文的正确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由于处在特殊的心理和生理时期,对爱情充满好奇和向往,使得他们对爱情诗歌尤为喜爱。教师在面对学生这种兴趣时不能随意抹杀,而是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平衡“好之”与“乐之”。“好之乐之”过度,学生会分散注意力。爱情诗歌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好这个度提供了条件,再加上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来学习爱情诗歌,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有很大的帮助。

2.培植正确的爱情观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力,解决人生各种问题。中学的爱情诗文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而正确的爱情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分析爱情中出现的种种阻碍、磨难和打击。

第6篇

关键词:李泽厚;聊斋志异;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不管人类是如何起源的,人类在起源之前的生存状态应该是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具有同质同构性质的。李泽厚讲美的起源,说:“美的根源究竟何在呢?这根源(或由来)就是我所主张的‘自然的人化’。” [1] (P434)我同意这一观点,但觉着还不够彻底,还应该再往前推进一步。李泽厚讲“自然的人化”或“自然向人生成”,其前提是必须先有“人”,否则“美”便无从谈起。我想追问的是,“人”在成为“人”之前,“美”在何处?自然界林林总总的芸芸众生,为什么只有“人”变成了“人”,而其他生物却不能?不管“人”成为“人”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天地间一定有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法则或成理,并且这个法则或成理一定是“美”的。因此,我认为“美”的产生不是后于人,而是与“人”自身的产生同步的。也就是说,不是有了人之后,“自然向人生成”才产生了“美”,而是人类的血肉之躯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就伴随着“美”的产生。“美”创造了“人”,“人”也创造了“美”,“人”和“美”是同时来到世界上的一对孪生兄弟。

李泽厚同时也讲“人的自然化”。“人”历尽千辛万苦、经由千百万劫才脱离自然而成为“人”,为什么还要“自然化”呢?这也是因为“人”是“自然”和“美”的产物。“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界结出的最美的花朵。就如同玫瑰、牡丹等需要吸收水分和阳光,人也要认祖归宗返回到自然之中,寻得其“有大美而不言”的家园故国,才能获得安定、舒适和逍遥之感。“自然人化”产生了人,但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认识到了生命的飘忽不定、转瞬即逝,因此时刻都在寻找着把片刻化为永恒的小药剂和大处方。炼丹服药、瞑目静坐等等,只能延长人的相对生命,只有回到自然,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与自然冥合融通,才能实现较为绝对的生命永恒。贾宝玉来自自然又复归自然,牛郎织女来自自然又复归自然……这种境界的创设与涌现,则必须依靠人与自然母体之间输血脐带的通畅与交流,以此达到“人的自然化”。

正因为“人”是“美”的产物,“美”是“人”的产物,“人”和“美”又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所以才“人”离不开“美”,“人”和“美”都离不开自然。不管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社会道德如何变迁,物质机器和社会机器如何翻新花样,“人”与“美”及“自然”的关系,都将是人类不变和永恒的研讨主题。因此,“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也就成了历代哲学家、文学家通过各自的话语方式,乐此不疲地展示演算的命题和公式。

《庄子·秋水》讲过一个著名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故事。故事中,庄子以艺术家欣赏的眼光,也就是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之物,因此他感觉到了“鱼之乐”。在这一审美过程中,庄子返回到了人类与自然之物协同共在的原初状态,他与鱼同游同乐,他发现了美,也享受了美。这可以看做是“人的自然化”。《论语·先进》也讲述过一个著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故事。故事中,孔子同样以艺术家的眼光,欣赏曾点描绘的清明骀荡的暮春风光和天人和融的优游之乐,因此他称赞“吾与点也”。在这里,自然界的山水风云都成了人类咏叹表演的舞台,无知无欲的自在对象,成了与人相依相亲的自为存在。“群籁虽参差,适我莫非新”(王羲之《兰亭诗》),自然界的万物百类,都是为“适”我“新”我而生,亘古不变的自然,也就成了人生当下即刻活动的组成部分。这可以看做是“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相辅相成,合力并肩促进了人的完美人格的生成和发展。中国古代的哲人、文人们,尽管不曾对此理论进行过系统阐释与总结,却对此理论所包含的合理内核有过自觉或不自觉的应用和发挥。例如清代伟大的文学家蒲松龄,他在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塑造了缤纷炫目的人物形象,其中很多人物在性格生成与演示上,乘坐的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轮马车。下文我将尝试通过此理论,对《聊斋志异》中的数位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争取能挖掘出一片比较新颖的阐释局面。

中国长篇白话小说的自然风景描写,在《红楼梦》之前,只有《儒林外史》有过较为出色的表现,其他“四大奇书”等,多为陈辞滥调的骈俪描写,对塑造人物性格起不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2]。但是在文言短篇小说中,情况却大不相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给读者奉献出了中国小说史上最为精彩绝伦的、与人物性格水融的景物描写文字。李泽厚在谈到“外在自然的人化”的“软件”时说:“不仅红花绿草、明月春风,而且激流险滩、荒林野漠……之所以也成为今日人类的审美对象,而不是恐怖、威吓或无关的事物(如在远古时期或原始民族),是由于历史发展所造成自然与人的关系产生重要变化的结果。这也属于‘自然人化’的范畴。” [3] (P243)在讲到“人的自然化”的三个层次或三种内容的第二点时,李泽厚说:“把自然景物或景象作为欣赏、欢娱的对象,人的栽花养草、游山玩水、乐于景观、投身于大自然中,似乎与它合为一体。” [1] (P454)千万年来,人们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辛苦劳作,用血汗和生命换取果腹之食和蔽体之衣。只有当为人类提供自身生成和衣食住行的大自然,不再是令人恐怖畏缩,或供人无限索取和猎食的异质对象,而成为与人类平等共处、互利共惠的同构对象时,人才会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之美,以及由自然之美所引发促成的人性之美。

这种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是晋朝人首先发现的。先看几条《世说新语》的记载: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言语》)

王司州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言语》)

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言语》)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雅量》)

在这里,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浑融无间,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4] (P215)唯有深情,才能发现自然之美;因为自然美,才能引发人的一汪深情。也就是说,因为人的深情,“自然的人化”才成为可能;“自然的人化”成为可能,就愈发深化了人的深情。不管是“自然的人化”还是“人的自然化”,其之所以成为可能的重要媒介就是一个“情”字。

刘义庆们的“志人”策略,为后代小说家打开了融合情景以塑造人物的玄牝之门。可惜到了中国文言小说的“传奇”阶段,虽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这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点金术,却让位给了山水田园诗和游记写景散文,在小说中很难见到卓有成就的实践成果。看一下《补江总白猿传》中的这段描写:

又旬余,远所舍约二百里,南望一山,葱秀迥出。至其下,有深溪环之,乃编木以度。绝岩翠竹之间,时见红彩,闻笑语音。扪萝引絙,而陟其上,则嘉树列植,间以名花;其下绿芜,丰软如毯。清迥岑寂,杳然殊境。东向石门,有妇人数十,帔服鲜泽,嬉游歌笑,出入其中。[5] (P15)

这段景物描写宛如武陵人进入桃花源,但见芳草鲜花,但闻欢歌笑语,满眼满耳都是新奇和喜悦。欧阳纥的妻子被白猿掳去,欧阳纥“大愤痛”、“尤凄悼”,跋山涉水始寻得其迹。试想这段描写,可能是此时此地欧阳纥的眼中景、心中情吗?这不但丑化了欧阳纥,也丑化了其中的妇人。怪不得有人说这是排陷诽谤之作,算不得认认真真用心经营的小说创作。再看《三水小牍·却要》中的这段描写:

尝遇清明节,时纤月娟娟,庭花烂发,中堂垂绣幕,背银缸,而却要遇大郎于樱桃花影中,大郎乃持之求偶。却要取茵席授之…… [5] (P297)

却要是李庾的侍妾,李家大郎欲在月影花阴中强行与之幽欢。试想此时之却要是何等心情,却把景色看得如此烛影摇红、风光旖旎?我们承认此段景物描写很优雅静美,也不否认人物的主观心情不能改变景物的客观存在。但是,这只能是客观之景,或者说是作者眼前之景,而非小说中人物眼前之景。在这里,“自然”没有得到“人化”,“人”也没有得到“自然化”;景物既不能为人物所欣赏,人物也不能为景物所烘托,“人”与“自然”毫无相通共融之处。因此,这样的景物描写本身美则美矣,却无力美化人物性格。唐人传奇中的景物描写本就不多,若有则是游离或疏隔于人物性格之外的此类描写,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小说史的一大遗憾。

遗憾终于得到了弥补,因为蒲松龄出来了。

宗白华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4] (P208)在政治上和社会上,蒲松龄所处的明末清初,与汉魏六朝有着极其相似的混乱和黑暗,因此在精神史上也就有着极其相似的自由与热情。为了自由与热情,张岱躲到山里去了,躲到画里去了,李渔躲到戏曲里去了……蒲松龄则躲到小说里去,用自己的文笔,建立了独特的纸上园林、书中奇葩,完成了“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的融合交流。

先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晚霞》写端午节江南的龙舟赛事:

五月五日,吴越间有斗龙舟之戏。刳木为龙,绘鳞甲,饰以金碧;上为雕甍朱槛;帆旌皆以锦绣。舟末为龙尾,高丈余,以布索引木板下垂,有童坐板上,颠倒滚跌,作诸巧剧;下临江水,险危欲堕。[6] (P1455)

赛龙舟,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体育活动,也是一项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以展示自身之高超体力与智力的伟大实践。把赛舟做成龙的形状,就是驾驭自然界最为凶猛强悍的动物;下临大江能够镇静自若、完成各种颠倒滚跌,就是人在自然面前自我能力和尊严的演展。尽管有时免不了堕水而死,但是人们却一直耽于此乐。其实历史就是一条大江,自然就是一条巨龙,人们时刻都在与这江和龙角力搏斗或握手言和。在这样的自然和人的交互征服和适应中,“自然人化”了,“人自然化”了。“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天祥《正气歌》),正因为人从征服自然的伟大活动中获得了自然所赋予的伟大力量,才会养成一种浩然正气。《晚霞》中的男女主人公就凭着这种天地正气,方才显示出坚韧不拔地与邪恶势力周旋的高贵品性。

再看仙人与自然的关系。《翩翩》中的罗子浮游荡无行,沾染了花柳病,巧遇仙女翩翩。翩翩先命罗子浮于门前溪流沐浴,然后“取大叶类芭蕉,剪缀作衣”,“取山叶呼作饼,食之,果饼;又剪作鸡、鱼烹之,皆如真者”,“持襆掇拾洞口白云为絮复衣,着之温暖如襦,且轻松常如新绵”。什么叫仙人?能够与自然融为一体就是仙人。人的衣食住行都取于自然,自然也能顺遂人意为人提供所需。自然是人的组成部分,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于此,“人化”和“自然化”已经泯无痕迹。这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最大和谐,也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终极追求。这样的大化之境,只有仙人能够优游其间,人似乎还有待修炼:

剥果误落案下,俯假拾果,阴捻翘凤。花城他顾而笑,若不知者。生方恍然神夺,顿觉袍裤无温;自顾所服,悉成秋叶。几骇绝。危坐移时,渐变如故。

人之所以不能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因为人还有各种机心邪念。罗子浮动了花城娘子之凡心,袍裤即刻变成了秋叶,这证明“人自然化”得还不够彻底;罗子浮凝神危坐,就逐渐与芭蕉叶做成的袍裤合而为一,相融相惬,这又显示人只要真心实意投靠自然,逐渐领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真理妙谛(《庄子·知北游》),人还是有希望熨帖地躺卧在自然怀抱中做逍遥之游的。

再看狐(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婴宁》中,王子服于上元节在村外偶遇拈花狐女婴宁,回家便不语不食,日渐萎悴。后探得婴宁居处,独往山中寻访: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王子服的眼睛就像一架高性能的摄像镜头,移步换影,步步近逼,把眼前之景都化作了心中之情,这与欧阳纥的寻妻之旅便大异其趣。这些既具自然之浑朴、又见人工之匠心的山花、村落、茅屋、修竹等,在表明着这是既“自然”又“人化”、“自然”与“人化”结合最佳的一处所在。对王子服来说,他对此景流连钟情,这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对身居其中的婴宁来说,这又显示着“自然的人化”的种种可能。接下来,王子服进入了婴宁的居室,眼前之景更是“修雅”到了极点:

肃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裀藉几榻,罔不洁泽。

光洁的粉壁上,衬着探入窗内的红艳的海棠花枝。粉壁如纸,海棠似画,不管从窗内还是从窗外看,都像一幅绝佳的折枝花卉画儿;假如院中格磔的野鸟能飞落枝头,那可真是有声有色了。但是鸟不会飞来室中鸣叫,婴宁的笑声不胜过任何鸟鸣?此景此情,谁能说得清是“自然的人化”还是“人的自然化”?谁又能不承认这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绝妙结合的化境?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还有多篇景物与人物妙合无间的名篇佳什。大段的景物描写如《西湖主》、《王桂庵》等,早已为论者所熟知;其他随意点缀即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更是如碎琼乱玉,俯拾即是,不胜枚举。胡兰成分析汉乐府《陌上桑》中秦罗敷的“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说:“连工具亦如壮士的宝刀,女子的菱花镜。” [7] (P142)这是非常聪明、精巧而又贴切的比喻。模仿一下,我们也可以说:在《聊斋志异》中,人物和所处环境的关系,就如壮士和宝刀、女子和菱花镜的关系。人景合一,也就是人刀合一、人镜合一。

在《聊斋志异》中,除了自然界的山水风光能和人会心不远、相融相亲,达成“互化”关系,自然界的动植物及鬼怪也有“人化”的愿望和欲求,而社会生活中的饮食男女也有“自然化”的希冀和姿态。

《青凤》中的青凤,本是一只狐狸精,她的温柔多情征服了狂生耿去病。但是偏偏好事多磨,先是青凤的叔叔从中阻挠,接着青凤又在猎狗追逐之下现出原形:

会清明上墓归,见小狐二,为犬逼逐。其一投荒窜去,一则皇急道上。望见生,依依哀啼,闒耳辑首,似乞其援。生怜之,启裳衿,提抱以归。闭门,置床上,则青凤也。

一位聪敏美丽的少女,不意在情人面前变成了一只狐狸,并且“闒耳辑首”,样子十分狼狈。在唐人小说《古镜记》中,狐女鹦鹉说:“久为人形,羞复故体”,《任氏传》中,狐女任氏以扇遮面说:“事可愧耻,难施面目”,这都是非常丢面子且伤自尊的事。所以此后的青凤对耿去病表现得小心翼翼,似有亏欠,就好比《西游记》中的妖怪,一旦被人喊出了真名,就马上现出原形,失去了威风。

《莲香》中的莲香,也本是一只狐狸精,她的情人桑晓病后,她历经三月采药三山,终于救活了桑晓的性命。她能够生死而肉骨,有着超越人类的特异功能,但她却宁愿放弃超人能力甘做平凡之人。为了能够脱胎换骨成为人类,莲香生完儿子后主动死去,“启衾将敛,尸化为狐”。莲香虽然最后投胎成为了人间美妇,但一者曾经现过狐狸真身,二者狐狸还不能直接“人化”,还得借助投胎重生,这实在不雅并且麻烦,让读者感到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有美中不足。

从上面二例可以看出,蒲松龄在创作这两篇作品时,于狐狸(动物)的“人化”方面认识还不够成熟,手法还略显生涩。

在《莲香》中,和莲香同时爱上桑晓的,还有鬼女李氏。她“已死春蚕,遗丝未尽”,夜夜与桑晓辗转床笫,致使桑晓病羸几死。李泽厚说讲“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除了山水风光等“外在自然的人化”,还有“内在自然的人化”:“即人的感官、感知和情感、欲望的人化。动物也有感知、欲望和情感,动物的感知、欲望、情感变成人的感知、欲望和情感,这就是‘内在自然的人化’。” [1] (P417)李氏虽然真心爱恋桑晓,但由于她的感官、感知、欲望和情感,还处在只知自然性的自我享受和肉体满足,还没有“人化”到节制、体贴、尊重与审美的境界,因此爱桑晓反而害了桑晓。后来她借尸重生,才真正成了桑晓的如花美眷,完成了其“人化”过程的提升与飞跃。

在《白秋练》中,白秋练是一只聪明可爱的以吟诵诗词为生命的白鳍豚精。一开始,她就以风雅的美少女形象登场。中途虽然历经波折,她都不曾现出鱼类的真实面貌。直到最后,身居北方的白秋练喝完了储存的洞庭湖水,于是奄然死去。直至此时,白秋练也绝不现出鱼类真身,仍然以人的身躯聆听着慕蟾宫吟诵杜甫的《梦李白》诗,只待湖水到来,恢复生命。但是这还不够,白秋练不能永远远离她的父母之邦、诗意家园洞庭湖,最终还是回到南国楚地方才安心适意。“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屈原《橘颂》)。橘树是屈原的人格形象,白秋练竟然也具有了伟大诗人的崇高意志和美德,能够懂得“诗意生存”。蒲松龄在此所阐释出的这种“自然的人化”,不管是“外在自然”还是“内在自然”,真可以说都达到了鬼斧神工、人神共钦的高度。

说到《橘颂》,我们再说说《聊斋志异》中植物的“人化”。在《黄英》中,精弟弟陶氏与姐姐黄英,以人的形象来到马子才家,艺菊为生。陶氏喜菊嗜酒,一如其远祖晋人陶渊明之为人。可是马子才不懂陶氏自然适意之本性,竟然利用人之机心煽动陶氏与曾生比拼酒量。第一次喝醉,陶氏醉倒显露其真身,但还不至有性命之忧:

陶起归寝,出门践菊畦,玉山倾倒,委衣于侧,即地化为菊,高如人;花十余朵,皆大于拳。马骇绝,告黄英。英急往,拔置地上,曰:“胡醉至此!”覆以衣,要马俱去,戒勿视。既明而往,则陶卧畦边。

在《青凤》中,青凤犬牙下现狐身,狼狈不堪;在《莲香》中,莲香为求生先求死,现出狐狸本相,也颇不雅观。但是在《黄英》中,陶氏醉酒现身,化成十余朵拳头大的。如果说狐女现狐身似乎是一种“自然人化”的倒退,那么,陶氏现花身,我们倒感觉这不是“自然人化”的倒退,而毋宁是“人自然化”的升华。自古以来,“梅兰竹菊”就被比拟为人间的“四君子”,能化为其中的一君子,这是人性的莫大荣耀。所以陶氏这次现身之后,愈发豪饮没有了顾忌。马子才的机心也没有限度,在他的手脚设计下,陶氏终于醉死不再复活,只留下了“短干粉朵”的名“陶醉”。马子才是一“异化”之人,面对“异化”者,不管是“自然化”者还是“人化”者,都将受到极大干扰,而不能顺利而化。

在《葛巾》中,洛阳人常大用因癖好牡丹来到牡丹之乡山东曹州。他日夜盼望着牡丹花开,并且写了《怀牡丹诗》百首。感动于他这份敬心诚意,牡丹花精葛巾和玉版就以芬芳美女的形象出现在人间常大用之前。葛巾以万般柔情蜜意投入常大用的怀抱,并且把玉版引入到常大用弟弟常大器的红罗婚帐里。人间的两位彬彬公子与两位美艳芬芳的花神结为婚姻,这是多么理想的天人合一,是无与伦比的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的完美结合。可是常大用是一位叶公好龙式的爱花者,他同样因为机心太重,着意打听出了葛巾的来历,致使葛巾、玉版掷子而逝,地上只留下一紫一白两株牡丹。

比起《黄英》中的马子才、《葛巾》中的常大用,《香玉》中的胶州黄生就天然痴情多了。黄生来到劳山下清宫,本是为了读书,并无寻花问柳之意。可巧就遇到了美女香玉和绛雪。后来黄生知道了香玉是白牡丹精,绛雪是耐冬花精,他不但不以为异,反而更加笃情。白牡丹被人移走萎悴而死,黄生“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洟”;耐冬花妨碍道士建屋将被砍伐,黄生星夜赶往制止。如此,终于感动了花神,使香玉复降下清宫,得与黄生相怜相爱。至此,黄生以其至真至诚之性情,助香玉、绛雪完成了“自然的人化”。人总是要死的,黄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不仅助成香玉、绛雪的“人化”,他还要完成自身的“自然化”:

后十余年,忽病。其子至,对之而哀。生笑曰:“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为!”谓道士曰:“他日牡丹下有赤芽怒生,一放五叶者,即我也。”遂不复言。子舆之归家,即卒。次年,果有肥芽突出,叶如其数。道士以为异,益灌溉之。三年,高数尺,大拱把,但不花。

黄生的肉体虽然死了,但其精魂不散,化为了一株牡丹,常伴着香玉、绛雪。虽然只叶不花,却也“一放五叶”,犹如鲜花怒放,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可惜的是后来小道士不知爱惜,把它砍去了,白牡丹和耐冬也相继而死。这大概就是佛教所说的命中劫难,是自然和人力都无可奈何的事情,我们读者也只能为之一哭罢了。

“自然人化”也罢,“人自然化”也罢,都不是越“化”越好,其中有一个度的把握。对此,李泽厚说:“关键在于如何在自然性的吃、性、睡、嬉中,社会性的食、衣、住、行和‘工作’中,既不退回到动物世界,也不沦为权力-知识-语言的社会奴隶。” [3] (P263)超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向“异化”。与庄子同游的惠子,“异化”成了语言和思辨逻辑的奴隶,因此他感觉不到“鱼之乐”;与曾点同学的子路等人,“异化”成了社会和国家机器的奴隶,因此他们体会不到“风乎舞雩”之乐。关于人的“异化”,《聊斋志异》也有极为精彩的描写。

《黄英》中的马子才就是一个“异化”人物。马家世代喜欢,马子才尤其痴迷。在他看来,是供陶冶性情、诗酒流连的高雅之物,以此买卖赚钱是有辱之高贵品质的。陶氏看到马子才家并不富裕,就与其商量着卖谋生:

马素介,闻陶言,甚鄙之,曰:“仆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陶笑曰:“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

孔子确实说过“富贵于我如浮云”、“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之类的话;陶渊明也确实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诗。但他们绝不会想到儒家的后人竟然以此为口实,固执地拒绝荣华富贵。若想到后代子孙竟“异化”到这般出息,他们是不会说“浮云”、“悠然”等语的。在陶氏的话语里,“贪”、“俗”、“富”、“贫”等字眼儿,都一反酸儒、腐儒之固有腔调,展现出了崭新的价值判断。孔子说“君子坦荡荡”,陶氏所展现的才是自自然然的人性和人性的自自然然。

备受读者喜爱的婴宁,最终也走向了人性的“异化”。如前文所述,婴宁原本生活在自然美与人性美高度融洽的山村农舍之中,笑声就是她生命的集中外化。可是自从嫁了王子服,来到远离自然的人间社会,她的笑声少了,最后竟然彻底告别了笑容。婴宁惩治西人子,在世俗之人看来或是别出心裁的恶作剧,但在婴宁看来,却只是再自然不过的狐之本性而已。可是婴宁已经来到人世,必须遵守人世的道德伦常和价值规范。于是她先则人化,继则家庭社会化,最终变成了社会权利、知识、语言的奴隶。蒲松龄敏锐感觉到了社会的悖论和“异化”对人性的破坏作用,所以他没有让人类失望,末了他还把笑声留给了婴宁的儿子:“没有被异化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

翩翩也是读者喜爱的人物。如前文所述,翩翩住在武陵源般的自然仙境里边,衣食住行都取自大自然,“我有佳儿,不羡贵官;我有佳妇,不羡绮纨”,这是相当自由适意的生活境况,是人间多少被名缰利锁缠绕者的理想所在。但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翩翩还是为了不耽误儿子的富贵生平,含泪把儿子放入人寰。“人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不知这是对人类尊严的崇敬,还是对仙类“异化”的婉讽。

《石清虚》中的邢云飞,爱石成癖。世间万物都可供人所用、供人所爱。可是一旦喜爱一样东西成了癖好,人也就变成了所喜爱者的奴隶。《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云:“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邢云飞喜爱那块来自月宫的奇石,这本无可厚非;为了得到石头,宁减三年寿数,这也可以理解。至于为了一块石头弄得家破人亡、身陷囹圄,表面看来似乎是一位痴于情者,实际上若在荆人、孔子或老子看来,这真是私心太重不够公了。这与贺知章的“金龟换酒”与敦诚的“佩刀质酒”相较,高下立判。邢云飞就好比《红楼梦》中的石呆子,为了几把扇子被抄家下狱,你说值吗?在所谓道德之士看来,值;在通达自然之人看来,不值!就如同寡妇为死人守贞,值还是不值?有人愿意人们永远做道德伦常的奴隶,就说值;有人提倡尊重人的自然天性,就说不值。邢云飞打算以死殉石,若在《儒林外史》中的王玉辉看来,可能大赞“是青史上留名的事”;若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看来,可能会说“一块顽石,值得几何”。

石头再灵,也是块石头,人不能把自己“异化”为石头;功名富贵再好,也是身外之物,人也不能心为形役。人既不能像动物一样生存,也不能沦为社会生活的奴隶,关键就是把握好“自然”和“人化”之间的度,不要“异化”,走向自然人性的反面。人一旦“异化”,上演的必定是“儿子打老子”的悲喜剧。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提出人生四境界说,李泽厚对此新解道:“‘自然境界’是对人生或人生意义浑浑噩噩,不闻不问,满足于‘活着就行’的动物性的生存状况里。‘功利境界’则是每人都有熙熙攘攘的日常生活,为利、为名、为官、为家;或荣华富贵,功业显赫;或功败垂成,悲歌慷慨;或称健平淡,度此一生。‘道德境界则圣贤高德、立己助人、清风亮节、山高水长;而凡夫俗子苟有志焉,亦可力就。这些都由语言管辖、统治。唯审美境界(天地境界)则不然。它可以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人际经验的肯定性的感受、体验、领悟、珍惜、回味和省视,也可以表现为一己身心与自然、宇宙相沟通、交流、融解、认同、合一的神秘经验。” [8] (P186)

天地境界,就是排除了“异化”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借助花妖狐魅、神怪精灵等与人的关系,通过玄幻荒怪的艺术形式,揭出了久存人类心间而又莫名所以的“人化”、“自然化”、“异化”等问题,并以之成功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向人们昭示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才可以称为人,才算得有境界。读者诸君若有雅兴,不妨顺着本文的思路,把《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形象归归类,看能把他们分放在哪一境界里?也不妨把自己归归类,看自己这几十年是在哪一境界游荡滚爬,还有没有可能向更高的境界靠近一步?

人生的阶梯实在太高,就看人们攀登的信念和脚步了。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王光福.论《红楼梦》中唯一一段骈体写景文[J].红楼梦学刊,2010,(3).

[3]李泽厚.己卯五说·说天人新义[A].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M].上海:三联

书店,2008.

[4]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A].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1.

[5]汪辟疆.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蒲松龄.全本新注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