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类论文

时间:2023-02-28 15:32:58

导语:在大学生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类论文

第1篇

艺术类教育在上世纪属于阳春白雪式教育,那时的艺术类学校在全国高校中屈指可数,每年招录的学生数量也有名额限制。学生一旦考入艺术类高校,也就意味着会成为一个艺术家或者明星人物。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艺术类高校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招生数量随之不断扩大,阳春白雪式的艺术精英教育成为了下里巴人式的大众教育。扩招政策后的艺术类招生,门槛相对于其他专业变得更低,一些学生文化课成绩欠佳,就思量着进入艺术类高校学习,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艺术类教育的整体质量,同时也给人一种偏见,认为艺术类的学生都是成绩差的,这种偏见也严重影响着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高校艺术类专业中,大多是以音乐、传媒、美术为主,这些专业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相对狭窄,除了传统的艺术团体之外,就是到中小学当艺术类教师,但很多艺术类学生在选择艺术类作为专业时,是抱着为艺术献身的心态的。艺术类学生追求个性,不喜欢受管制,即使有相应的单位,他们也不愿意过那种按部就班的生活。这样的情况也是艺术类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产生就业难的另一个因素是学校教育的原因,一些艺术类高校在教学中只顾传授专业知识,忽视了社会需求。没能在教学中将就业能力进行培养,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就等于从象牙塔中出来一样,对社会了解太少,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目前,我国的艺术类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在教育成本上要大得多。艺术类专业一学年的学费是其他专业的三倍以上。就因为这样的原因,艺术类学生在择业中总希望自己能获得高薪,才能配得上这么多年的付出,因此,在就业时,艺术类学生都普遍存在期望值高的特点,但由于专业特点,这种期望值常常难于达到,给毕业生带来强烈的失落感。这也是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在个性上也具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具有独立的性格,喜欢冒险和创新,富有创新精神。一般都具有活泼好动的外向型性格,不喜欢受约束,这些特点使他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果另辟蹊径,利用他们的个性特征和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创业,效果会更好。因为他们具备自主创业的潜质。只要通过创业方面的学习,他们的就业问题就可以由被动就业转为自主创业。艺术类尽管在就业中难于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但不说明艺术类在生活中毫无用处。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同时,随着我国教育目标向素质教育转变,家长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艺术类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自己开办艺术辅导班,教中小学生音乐、美术知识。自主创业的另一个途径是可以开办娱乐公司,目前,社会上有婚庆、广告之类的娱乐活动,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艺术人才,像婚庆公司,需要专业的主持人,专业的摄像、灯光,以及后期影像制作。一些大型企业也经常举办庆祝活动,也需要这样的公司助兴和摄像,这也是艺术类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这样的娱乐公司单枪匹马办不成,需要几种专业的合作,像主持、摄像、美工、音乐合成、视频后期制作等。像美术类的学生也适合自主创业,成立广告、设计公司,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这样的小型公司比较有市场。

三、艺术类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针对目前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和自主创业的前景,艺术类高校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到学生的就业情况,要将创业教育融合在教学中。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的艺术类高校在招收学生时,文化课要求不太高,结果很容易使学生缺乏应有的人文知识,这样走上社会在道德修养方面也会形成不足。因此从长远出发,应该在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礼仪文化,使学生具备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

(二)在教学中进行一专多能式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艺术类教育也和其他专业教育一样,只侧重一种专业的培训,影响学生的就业面。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专多能式的培训,例如学音乐的除了学习器乐,还要学一些声乐知识,即使不能当歌手,也能利用自己的专业培训别人。在器乐方面,要注重对民族乐器的培养,民族乐器相对于西洋乐器,具有体积小,易学易掌握的特点,并且还有触类旁通的效果,像学会了吹箫,笛子就会了;学会巴乌,葫芦丝也会了。学习民族乐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在大型庆典活动中,民乐的喜庆意味更浓。像传媒类专业,应该让学生将摄像、编辑、后期制作这些相关的专业同时掌握;主持和文稿编写同时掌握。在美术方面也要这样进行一专多能式培训,这样在自主创业中可以减少人员开支。

(三)在教学中进行创业教学

第2篇

论文关键词 人际关系 宿舍矛盾 班级凝聚力

当代大学生是个性鲜明的一代,但与此同时大多数大学生缺乏与人相处的能力与经验。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学者们多从宏观角度关注和谐校园的建设,而对微观意义上的班级管理问题重视不够,对宿舍的人际关系的关注与实际情况的重要性相比也还略显不足。

一、班级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问题

到了大学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每个学生都有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家长会尽力满足孩子在各方面的要求,这会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在家要求家长顺着自己,在学校要求同学、老师顺着自己,什么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每个班一般都有四五十个学生,同学之间很有可能会因各种事情产生矛盾。例如,大学每学年都会有评优、评奖等活动,在评选过程中,名次或条件相差不多的同学就可能会出现竞争,如果一方认为自己比另外一方更符合评优评奖的条件,但最终另外一方得到了奖励,那么这就很可能会导致这两名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如果不及时调解,矛盾将很难得到解决。

普通学生与班干部之间也会产生矛盾,班干部是学校和班级各项规章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各种班级事务的直接实施者,与普通学生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以评选国家奖学金、助学金为例,在老师的指导下,班干部要承担主要的评选工作,但由于评选名额有限,每个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够被评到这些奖项。这样评哪些学生得奖便成了一个问题。虽然国家和学校也制定了一些评选办法,但在具体的评选实施过程中还是经常会遇到较多的困难。很多情况下两个或多个学生的情况差不多,名额给谁不给谁是很难抉择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落选学生对班干部的不满,而班干部也会觉得很委屈,自己为班级做了这么多事情,得到的却是同学的不满,双方进而会产生矛盾。

班级的其他许多事务,例如生活委员安排值日、纪检委员进行考勤记录等,也可能会造成普通学生对班干工作的不满。

二、宿舍舍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

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家里都有自己的房间,生活上很少受到他人干扰。在进入大学前,他们大多没有和同辈一起生活的经历。进大学后突然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的人住在一起,必然会有个适应的过程。同宿舍几个人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发生冲突和矛盾是难以避免的。

(一)宿舍偶发性矛盾

宿舍内偶发性的矛盾是指在某个时间由某件具体事情引起的,舍友间新出现的暂时的矛盾。在事情发生之前,舍友间没有矛盾。这些事情包括弄坏别人的东西、被误会、触犯舍友的隐私等等。偶发性矛盾及时得到调解便可化解。但如果矛盾没有及时调解,也可能会发展为长期性的矛盾。

(二)宿舍长期性矛盾

宿舍舍友间长期性的矛盾是指舍友间长时间存在矛盾的情况。根据矛盾双方人数对宿舍矛盾进行分类,可大致分为1对多和分派两种情况。1对多是指宿舍内一名同学与其他多名舍友有矛盾。1对多多出现于宿舍内某个学生性格不合群、思想和行为习惯独特,其他同学不能接纳他/她的情况,也可能出现于一个学生不喜欢宿舍内的其他人的情况。分派是指宿舍内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组成一个小团体,导致宿舍内存在两个或多个小团体,小团体之间处于不相干或对立的状态。

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宿舍舍友间长期性的矛盾主要是由于个性不合以及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不同造成的。下面就大学宿舍经常出现的导致矛盾的情况进行一个总结。

第一种情况是熬夜,不按时睡觉。有很多大学生晚上很晚睡觉,已经过了学校规定的睡觉时间却还在上网玩游戏或者看电影、聊天或者学习,制造噪音或光亮,作息规律睡觉早的同学当然忍受不了半夜敲打键盘以及游戏中发出的声音,这就肯定会影响这些同学的睡眠。第二种情况是打电话问题。宿舍本是集体休息的地方,但有些同学和恋人、家人打电话,说起来没完,有时又不注意语言文明,严重影响了其他室友。尤其是某些同学在熄灯之后,其他同学都休息了还在宿舍里打电话。第三种情况是宿舍卫生问题。有些同学不爱整洁不讲卫生惯了,自己的床铺被褥不叠,书桌东西堆成山也不整理。更有甚者向宿舍的公共区域甚至是舍友的领域乱扔东西,脏衣服脏袜子到处都是,还随地扔垃圾,给宿舍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其他同学。这三类情况是造成宿舍矛盾最常见的情况。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应对对策分析

大学生同学间的生活习惯不同,需求和利益各不相同,做事的方式和风格也不同,发生分歧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冲突和分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关心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指导他们解决出现的问题。

(一)班级同学矛盾对策

针对当前大学班级内部矛盾较多的情况,应当防患于未然,使矛盾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其方法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班级凝聚力。

在社会心理学上,群体凝聚力是指由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内聚力量。根据群体凝聚力的相关研究,如果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需要、共同的兴趣爱好,则成员之间的行为表现容易达成一致,群体的凝聚力就更强。因此,可以让同学们一起参加以班级为单位的竞技比赛,例如拔河比赛、球类比赛等,是提升班级凝聚力的好方法。

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对群体成员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进而影响到群体的凝聚力。只强调个人的成功,对个人进行奖励,势必会造成群体成员之间的矛盾。研究表明,个人和群体相结合的奖励方式易增强成员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有利于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因此,应当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制定出能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奖惩办法。

另外,还要保证评优评奖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让大家对评选的结果都没有意见。同时也要保证班级其他各项工作的公正性,这是我们要求的,也是消除学生之间以及班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矛盾所必须的。

(二)宿舍舍友间矛盾对策

在建设和谐宿舍时,要学会、互相包容、共同进步。在宿风文化建设中,班主任起引导作用,深深地抓主要矛盾,帮助学生寻找宿舍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通过自己努力建立起来的宿风才能长期保持下去,并对他们的大学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第3篇

关键词:文科物理;人文文化;科学文化;科学文化素质

文科物理是指为非自然科学专业,比如哲学、历史、经济、法律、外语、艺术等等文科类大学生开设的一门普及物理知识的课程。理、工、农、医科大学生需要学物理是没有问题的,文科学生是否也要学物理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请看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书中的一句话。书中指出,如果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自然科学、数学以及科技,获取科学的思维习惯,那么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提高的潜力就没办法实现。这无疑说明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融合对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一、开设文科物理的紧迫性

人类的知识原本是没有分科的,现实生活中要解决的许多问题不仅要用到物理、化学知识,甚至需要历史和地理的知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指导思想存在的弊端,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文理分化。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一旦进入大学以后,文科类专业学生除学习少量必要的数学课程之外,包括物理在内的其他科技知识和科学方法,几乎不再有任何接触和训练的机会。依照这种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文科学生,按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的说法,他们“不仅受到的人文教育不很完整,更缺乏科学素质的培养”。面对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大量高新技术,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严格的文理界限、贫乏的科技知识、单一的思维模式已日益成为制约文科学生认识事物、适应社会、管理决策、胜任工作的主要障碍。

世界知名的科学普及测量者——Jon Miller,通过对全世界,特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还有其他地区采样,进而衡量各地的科学普及水平。他的研究表明,虽然在预科教育(大学前教育)中,美国的科学普及率最差,但美国成年人的科学普及率在全世界是最高的。这听起来像是自相矛盾。Jon Miller对此的解释为,这是因为美国是目前唯一的要求所有的大学生都必须选自然科学课程的国家。正是这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选2~3门科学方面的课程使得美国在科学普及方面大大领先。结果导致美国科学技术国际领先也就理所当然了。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和当代工程技术的重要支柱,其基础知识、科学思想及科学方法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并日益成为社会一般知识和一般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校文科类专业中开展物理知识普及教育,对促进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有机融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重要性与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开设文科物理的必要性

对于文科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必需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物理现象。坐在变速运动的公交车上由于惯性人体会发生倾斜;刚掀开的冷藏啤酒瓶口会冒出雾气;当火箭升空的瞬间,常伴着迅速扩展的庞大白色气团;晚上望着月亮走路,会觉得月亮跟着走;晴天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而晚霞为什么又红又黄;阳光透过密集的树叶投射在地上的光斑常呈圆形;电视的画面是怎样组成的;美丽的肥皂泡由无色的肥皂水吹成,但其色彩会不断改变,而爆破之前又变得暗淡无光;在干燥天气脱羊毛衣时会听到咝咝声;微波炉是怎样把食物加热的;拔插头时会产生电火花;小鸟停在高压线上不会被电死等等一系列生活常识,对目前许多文科类大学生并不一定都能从理论上理解清楚。这就说明了在高校开设文科物理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文科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在知识结构方面也是必要的。物理与哲学、文学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首先,物理同哲学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哲学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与物理是融为一体的,因为物理学恰恰是对物质的运动规律的认识,当然还包括物质的结构性质。其次,科学中存在着美。科学的美与文字、绘画、音乐中的美同样都会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物理学中存在着三种美: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现象之美”主要是对我们的直感来说的,早在童年时,看到彩虹我们会脱口而出“美极了”;行星的轨道都是椭圆的,原子的谱线是非常独特的,这些都是非常美的现象。“理论描述之美”指的是物理中定律的描述是一种简洁的美,例如,库仑力的定律是一个漂亮的描述;热力学的第一、二定律是对自然界某些基本性质的很美的理论描述。“理论结构之美”指的是当一个理论公式化时,它趋向于有一个漂亮的结构,这通常指它本身的数学结构,这些数学思想的美是另一种美,也就是“理论结构之美”。所以科学的美与文学的美的意义都包括了合适、妙、中看。

三、开设文科物理的可行性

当今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时期,在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追求全方位的精彩。讲出物理学中的科学之美、简捷与统一之美、深邃与含蓄的内在之美、奇异与对称的和谐之美。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浩繁的物理概念和推理下感受物理大师们赋予自然科学的真善美。

我们可运用知识结构法对文科物理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文科物理教学过程不是不要完整的知识结构,也不是简单地删减知识体系,而是要精讲文科物理的知识体系,给学生提供一个非常明确的知识理论框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持大胆的质疑精神,逐步由相对真理逼近绝对真理的过程。通过物理学家研究工作的具体实例,学生可以感受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的方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

我们也可以运用案例法对文科物理进行教学。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真做事的态度。案例教学中的主活动是学生自主地探索,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需要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当学生讨论冷场时,应及时启发,活跃学生思维,使每个人都能进入角色;当学生离题太远时,要及时调整、控制节奏,以获得最佳效果。如有的学生在做光学实验时,开始的等高共轴调节没有认真地进行,那么后面的实验就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做完实验后学生自己总结说:“真是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还可以运用讨论法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讨论法教学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和学生专业相关的话题,让学生们自己准备资料展开讨论。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对文科学生来说,也非常有必要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必要对现代科技,特别是面向21世纪的新科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对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会大有裨益。

四、结论

既然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物理现象,而且物理与哲学、文学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文科物理是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能体现科学文化教育与人文文化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文科类大学生学习物理课是非常必要的。文科大学生学习物理课后,一方面可以提高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使文科学生通过学习“文科物理”课程以后,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

参考文献

[1]阿尔特·霍普森.美国大学生的文科物理素质教育[J],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7:6-10.

[2]赵近芳,黎培德,黄克立等.大学物理学[M].第3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3]倪光炯,王炎森,钱景华等.改变世界的物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倪光炯,王炎森.文科物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马文蔚.大学物理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方兴安.文科物理实验开设的实践与思考[J].物理实验,2004,24(7):21-23.

第4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大学生进行工程设计或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其进行知识创新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学、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1-3]。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降低了社会对学校所培养毕业生的认可程度[2-5]。因此,有必要对造成大学毕业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为改善大学毕业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提供改进基础。

1对指导模式的抵触是造成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一般四年制高校毕业设计(论文)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而这段时间正是学生找工作以及考研复试的关键阶段。因此,部分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直接原因是时间冲突[2,3,5]。实际并非如此。一般而言,学校的双选会或企业的招聘会均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半学期就基本落实了工作意向。另外,考研复试则基本集中在3月末到4月中旬。因此,导致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并不是时间上的冲突。根据笔者多年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经历以及和毕业班学生的交流来看,导致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罪魁祸首在于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而造成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重要原因是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模式存在抵触心理。以实验为主的工科毕业生为例,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流程包括:指导老师确定选题,布置学生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并撰写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在指导老师主导下进行实验方案的制定并由学生进行实施。然后学生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和图表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撰写学位论文。最后组织学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并评定成绩。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主体。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由于大多数参与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老师同时又在指导若干个研究生,因此,大多数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研究生的带领下进行的。这本无可厚非。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在研究生带领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大学生认为是在为研究生白白劳动,所做的事情其实与自己关系不大,完全是在被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因而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便部分大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在最初能够充分重视,但因自己很少能够有机会与指导老师直接交流,而只能与研究生进行交流,导致自己的工作往往不被指导老师认可和理解,使得指导老师或研究生成了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而大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由于不同指导老师的专业方向不同,有的方向甚至与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体系完全没有关联。在确定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指导老师通常从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科研课题中进行选题,然后布置学生在3周左右的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并撰写文献综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即使排除学生可能的找工作或研究生复试时间,学生也无法对指导老师布置的选题给出充分理解和消化。基本上采用的“Ctrl-C+Ctrl-V”模式敷衍了事,否则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文献综述和相关的英文翻译工作。其结果是,开始做实验时,学生对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所作的目的和意义完全没有认识。其结果是被动地在指导老师引导下或研究生的带领下进行实验,并机械地记录,实际上大脑一片空白。导致部分毕业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抄抄,就是为指导老师做苦力,就是在帮助研究生完成实验任务。而毕业设计(论文)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几乎毫无帮助,简直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洗洗睡觉。针对毕业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视不够这一现象,许多高校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引导,但收效甚微。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扩招导致的毕业生人数增加,有的高校老师甚至要在半学期内指导超过10名以上的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而且设计(论文)选题又不能重复,交叉也不能太多。加上专业老师还需要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使得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没有充分的时间把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目的与学生进行交流[6]。上述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导致许多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其结果造成了指导老师和大学生之间相互埋怨,大学生和研究生之间相互推脱,最终导致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对目标结果的过分强调是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由于各指导老师的专业方向或科研课题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存在很大差异。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的特点来看,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几乎决定了最终的评价结果。如果某一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平泛,其实验结果也必然平泛,但如果该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努力认真完成了选题内容并能做出非常好的论述,那么该如何对其毕业论文的成绩进行评定?从目前来看,该生的成绩通常会比选题且有前沿性的大学生的差,即使他们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相当,所运用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相当。究其原因是另一名大学生的选题具有前沿性且结果看似“惊艳”,而该生却因为选题平泛且结果也平泛而无法获得相当的好评。但就笔者来看,一个看似平泛的选题,对于一个刚刚学完专业课的大学生而言,其对该选题的理解可能并不简单。如果他能通过自身努力给出对于该选题的认识和理解,就应当给予肯定的评价。但如上所述,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试想,他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又怎能提高呢?虽然对选题和结果的强调与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相一致,而且看上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但现实却远非如此。试想,在短短的半学期内,一个刚刚学完专业课的大学生,怎能够在有限的一学期内实现上述目标?答案显而易见。

3现有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是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主要原因

国内高校大学生学位论文成绩评定大多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即根据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技能的能力、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和规范要求等,综合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委员会三方面给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评定。该评价体系存在主观性强、评价指标单一等诸多不足[1]。此外,由于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是否有优良且充足的生源是各高校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而就业率又是社会衡量高校好坏的最直接因素之一。为此,学校在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上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为控制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希望严格把关。但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升学,学校又希望灵活处理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这种体制下,许多大学生对指导老师的从严管理可以不予理睬。在他们看来,不管如何对待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最后肯定会顺利通过毕业答辩[4]。也正是如此,许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毕业设计(论文),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直到临近答辩的时刻才在慌乱中参考别人的设计(论文)工作,套用别人的论文模板。如此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其质量可想而知。

作者:侯清宇 斯松华 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周科峰,赵锋军,李宇峙.提高工程类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质量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8):206-208.

[2]吴益锋,张淑敏,田夏.上海交通大学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193-195.

[3]孙承志,熊田忠.采用“多位一体”方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2(27):76-77.

[4]钱骥.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218.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师生 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51-03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教育部于2004年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然而,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高校扩招带来的资源紧张和管理难度的不断增大等原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1]同时,论文购买、、伪造数据等问题的曝光,以及学士论文抄袭剽窃[2]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使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受到社会质疑。江苏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各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作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主体的高校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和行为将直接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为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江苏高校师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和需求,为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文章以江苏省普通高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为问卷调查对象,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3月~5月先后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常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南京市大学生招聘会现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师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上的时间精力投入、沟通交流、认知态度,以及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条件保障等。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3.2%;理工类、经管类、文史法哲教育类、农林医药类学生分别占46.1%、34.1%、11.7%和5.9%,艺体等其他类别学生较少。运用SPSS建数据库,对大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认知、行为与需求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和江苏大学对教师进行实地访谈,共访谈教师17人,其中,男教师11人,女教师6人;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1人;受访教师的专业类别主要为理工类和经管类。

二、主要结果

(一)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态度

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60.9%的调查对象认为本科最后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实习或找工作,其次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和复习考研,这分别占18.5%和17.5%,还有约3.1%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补考等其他事项。尽管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但调查对象中,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为无所谓和没必要的分别占15.2%和12.7%。在教师访谈中,教师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一位教师在访谈中说:“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多一个教学工作流程。”

同时,问卷调查对象对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到定稿的预期完成时间差异较大,平均值为64.2天,标准差为50.6天,预期时间分布为:1个月以内占37.4%,1~2个月占25.3%,2~3个月占16.4%,3个月及以上占20.9%。而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巩固专业知识居首位,占71.8%,其次是训练科研能力,占51.0%,再次是提高写作水平,占49.9%,认为能增加交流能力、师生了解、团队合作和接触社会现实的比例在30%~40%之间,只有3.8%的人认为没有收获(详见图1)。

图1 大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

(二)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准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前期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积累的综合体现。在1183名调查对象中,16.3%的调查对象没有课程设计 / 论文写作经历,61.4%的调查对象没有参加过竞赛实践活动。在有前期课程设计 / 论文写作或竞赛实践活动经历的调查对象中,参与课程 / 竞赛训练次数不多(详见表1)。在日常学习中,只有25.8%的调查对象经常关注搜集相关学术论文资料,60.7%的调查对象偶尔关注,13.6%的调查对象几乎不关注或从没留意。调查还发现,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讲座 / 课程,其中,认为很有帮助、有帮助和有点帮助的比例分别为6.9%、27.8%和55.9%,只有9.4%的调查对象感觉说不清或没有帮助。

表1 调查对象参与课程 / 竞赛训练情况

(三)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情况

调查时,93.7%的调查对象已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以师生双向选择居多,占47.8%,其次是统一指定,再次分别是学生选教师和教师选学生,还有2.1%的学生不知道是如何确定的(详见图2)。指导教师的职称以高级职称居多,教授和副教授各占30.9%,讲师占30.7%,助教占0.7%,另有6.8%的学生不知道指导教师的职称。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各高校、同一高校不同院系导师确定方式不同,有低年级就实行导师制的,有双向选择的,也有统一指定导师的。通常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项目的学生会继续跟着指导教师做毕业设计(论文)。

图2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

调查对象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导师指定和自身兴趣,两者分别占37.8%和36.0%,来自导师科研项目的占15.0%,来自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占6.4%,2.6%尚未确定,其余来自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其他选题。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学生与指导教师的沟通方式多样化,以当面指导为主,占69.7%,电话指导和网络信息比例相当,分别占31.4%和30.0%,尚有0.8%的调查对象未与指导教师联系过。访谈中,教师也表示:“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主要有网上、信息、电话、QQ交流”。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从程序、选题、字数、格式、参考文献、外文翻译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要求。

(四)主要问题

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时间投入不足,这占调查总体的57.1%。其他突出问题有:不知如何写论文,占44.5%;外语翻译困难,占29.3%;自己重视不够,占24.6%;经费设备有限,占22.5%;缺乏教师指导,占20.7%;不知如何选题,占17.7%;抄袭/同学,占3.3%;其他的如专业知识不足等,占0.3%。对突出存在的时间投入不足、不知如何写论文两类问题深入分析表明,不同专业类别学生之间差异显著。理工类学生自认为时间投入不足的比例最大,文史法哲教育类学生次之;而农林医药类学生不知如何写论文的比例最大,文史法哲教育类学生次之(详见表2)。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尽管多数高校明文规定每个教师最多带6~8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但有的院系由于师生比偏高,存在一个教师带20多名学生的情况,加之教师课程教学、科研活动繁忙,导致无暇顾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访谈中,教师也多次提到“现在的学生不重视不努力,论文质量下去了,日常教学也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最主要取决于导师的责任心”。

表2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主要存在问题的列联分析

注:*表明在0.05显著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

(五)需求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希望指导教师在研究方法、知识运用和创新思维三方面予以指导,选择比例分别为39.9%、38.0%和30.2%,而选择需要格式规范方面指导的比例仅为12.8%。实地访谈显示,教师最大的需求是学校优化管理、认定实践竞赛指导教师工作量、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多数高校采用或即将采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网上过程管理,但在网上提交材料的同时往往需要教师提交纸质材料,教师认为“系统、纸质材料都用,工作量大,没有体现优势”。有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没有工作量,教师坦言“没有工作量,教师积极性不高”。同时,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有利于学生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教师表示“有了前期投入,后期好做多了”。

三、结论与建议

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针对本次研究中高校师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存在问题与需求,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第一,加强教育,深化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尽管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但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将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列为大四学年最重要的事情,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只要一个月时间就可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此造成大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不足。而相关研究表明,整个过程没有三四个月踏踏实实地工作,很难做出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3]因此,学校、教师要加强教育,使大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处理好实习/找工作、考研和毕业设计(论文)三者间的关系,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精力投入。

第二,夯实基础,强化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理论与实践能力。

一方面,有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讲座 / 课程,且九成以上的参与者认为指导讲座 / 课程对毕业论文(设计)有帮助;另一方面,六成以上的学生没有参与过竞赛 / 实践活动,近两成的学生没有课程设计/论文写作经验,导致学生前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准备不充分,缺乏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借鉴基于研究方法论课程、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三个环节构建的本科毕业论文训练体系[4],建议高校将课程论文常态化、学年论文制度化。同时,打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各类学科竞赛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关联,使毕业设计(论文)建立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第三,优化管理,发挥教师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引领与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条件和质量保证。[5]高校要优化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境,一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另一方面精简管理程序,减轻教师负担,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中。同时,应认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竞赛活动的工作量和业绩,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此相应,教师应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鼓励学生深入实地调研,开展原创性、应用型研究工作,在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积极主动发挥作用,根据不同专业类学生需求和各阶段工作特点,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水根.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8(6):78-79.

[2] 何方永.高校学士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68-70.

[3] 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11):56-58.

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应用性本科,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训练,也是学生四年大学获取知识的深化和升华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原因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滑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整个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纵观其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环境

首先,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是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的主要因素.应用性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本科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正好与用人单位招聘时间相矛盾,这种社会大环境必然导致本科毕业学生不得不分心于求职择业.他们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时间用在找工作上,而用在潜心研究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上较少.其次,考取研究生的过程对毕业设计(论文)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把考取研究生当作是自己的第二次择业,这些致力于考研的大学生,大三、大四正是他们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准备复习、初试和复试的过程中,做毕业设计(论文)自然成了他们的一个重要包袱,很少有精力顾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2学生自身

首先,很多大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不够扎实.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既是一个消化知识、整合知识、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对于初涉科学研究领域的本科毕业生来说,要求毕业生设计(论文)具有创新性是一项重要挑战.因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不是搞科研或学术研究,他们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在考试前一个月搞突击,平时很少去深入探究,所以这些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时,往往由于专业知识的不精或能力的缺乏造成毕业设计(论文)无深度,或缺少新意,搬运别人的观点居多.其次,在大学生中存在对毕业设计(论文)不重视、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是其人生最重要的大事.许多用人单位在本科毕业学生大四的第一学期进行招聘,这正是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收集资料、选题、调研等环节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因时间紧迫,觉得毕业设计(论文)做得好坏,不会影响他们的就业,从而对毕业设计(论文)消极对待.

2.3指导教师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除了具备普通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需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引进较多的青年教师是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和学生实习的主力,由于大部分青年教师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缺乏一定深度和高度,致使这部分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其次,一些青年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指导一两次就定稿,指导基本是流于形式.因当前严峻的就业态势所迫,本科毕业生不得不奔波于各种各类的招聘会,指导教师出于学校学生就业考虑,对学生是否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去做而不予理会,毕业设计(论文)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低水平拼凑现象,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每况愈下.最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重课堂教学,轻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倾向.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堂教学相比,教师授课是其首要任务,课堂教学时间相对集中,有学校质量监控做保障,课堂教学得到了足够重视.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方式比较灵活,时间跨度长且耗时多,需要反复修改与改进,如学校过程管理监控不严,教师本身对自己要求松懈,投入指导的精力不足,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

2.4学校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监管不力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尽管各高校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各环节流程均做了相关规定和评定标准,但在实施细则方面还很不完善,职责不明、执行不严,缺乏督促措施.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执行力度不够,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调研、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一系列过程性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失去了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优先监控.有的学校虽然对指导教师所具备的条件有明确要求,但在具体执行时,有学院因指导教师不足或其他等因素,仍存在老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或有不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指导的现象.其次,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在职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与完善,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培训政策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部分青年教师闭门造车,未能得到较好的业务培训.针对以上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3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管理策略

3.1加强过程管理,使过程管理制度化,程序化

3.1.1制度化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集计划性和经常性管理为一体的基础性工作.为使我校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有计划、按进度科学规范运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专门制定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修订)》、《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试行)》、《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校外毕业设计(论文)(暂行)》一系列文件,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织机构、职责、选题工作等一系列工作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在此基础上,为使过程管理制度化,学校组织各学院根据其专业实际,按照学校统一标准要求,制定了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细则和标准要求来指导具体工作.3.1.2程序化管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严格有序的进行是提高和实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我校对此项工作的一系列环节均制定了规范、清晰的工作流程和脉络(见图1),使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有序的程序框架下明确自己的职责.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具体执行,做到环环相扣、有章可循,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鼓励校企合作

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为保证本科生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校特制定了《成都大学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暂行)》来规范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我校鼓励教师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和科研,鼓励指导教师加强和企业合作.具体办法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单位进行现场实习与交流,同时聘请技术辅导老师,学校指导教师负责考核学生,这种做法既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质量,同时缓解了学生就业和学习的矛盾.

3.3加强毕业设计(论文)与学生实践科创活动的结合

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资助、鼓励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实践科创活动.如大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有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机械设计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等活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按照自然年度申请立项,每个项目学校给予一定资金资助,以帮助学生完成科创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科创活动兴趣小组等各种实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探索方向,为毕业设计(论文)提前打下良好的思想和专业基础.3.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密切相关.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责任心等是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我校实施了有效的奖励机制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上,学校设立不同等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二级学院按照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选出院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学校在院级评优的基础上,再次评出校级获奖等次,按照校级优秀等级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和优秀指导教师分别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3.5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和交流

为使我校一些新进的年轻指导教师能准确把握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要求,学校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校内外培训学习.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求各学院分阶段定期组织指导教师交流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经验总结等多种方式互相交流和学习,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工作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总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机制.我校在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学生科创活动和校企合作等思想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建立并完善了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作者:李瑞瑾 单位:成都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治橙.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4):53-54.

〔2〕张依凤等.地方高校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12-13.

〔3〕季民,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5):20-22.

第7篇

 

本文对材料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出现的时间冲突、学生兴趣不高、学术不端、过程难于管理、评价片面等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提出延伸毕业论文时间、建立师生双向拟题与选题机制、引入系统、创建网络交流平台、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系统等措施,以期解决上述矛盾。这不仅能保障毕业论文顺利开展,促进毕业论文质量提高,还可以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是普通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文)》明确提出:“毕业设计(论文)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对大学生将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生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尝试从事科学研究,探索新知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3]。它对大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或者顺利开展科学研究都有直接影响。一所高校本科教学整体水平如何,毕业论文质量也是一个关键评价因素[3]。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近年来,我国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出整体下滑趋势,甚至出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4,5]。在这种形势下,笔者对长沙理工大学材料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结合材料类专业的特点探索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一、材料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及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存在冲突,影响了毕业论文的顺利开展

 

进入大四第一学期,学生们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找工作或者复习考研上,这使得他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进入最后一学期,未找到工作的学生继续找工作,部分找到工作的学生被就业单位要求去实习,考研通过初试的学生要继续准备复试,未通过初试的学生转而把精力放到找工作上,这就导致就业及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发生冲突,使得毕业论文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2-6]。

 

(二)毕业论文选题与学生就业、读研方向脱钩,学生兴趣不高

 

材料类专业实践性要求高,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尽快胜任担负的工作。学生迫切希望毕业论文选题能与其将从事的工作相结合,以便能顺利过渡到工作岗位。另外,考研的学生也希望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能与其选择的读研方向相结合,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但目前采用的选题方式都是单向方式,即由导师拟题,学生网上选题,学生在拟题上没有参与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选题与学生就业、读研方向脱钩,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部分毕业论文存在诚信缺失,学术不端现象

 

近些年来,社会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诚信意识淡薄,大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端现象也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剽窃抄袭,数据造假,写作等方面。学术不端现象不仅有违学术精神,还败坏学习学术风气,同时扼杀了学术的公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种很大的伤害[6]。

 

(四)师生交流不畅,毕业论文过程难于管理

 

随着近年来学校提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专业教师自身的压力不断增大,不仅承担繁重的课堂教学工作,还要开展课题研究,完成一定量的科研任务,而指导毕业生数量常在5~8人,一些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难免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选题机制后,部分学生会去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大部分时间在校外,这也造成师生交流不畅。

 

(五)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片面,客观性不强

 

尽管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论文评定中存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几个等级,也有相应的评定细则,但存在指标体系不够全面,重结果轻过程,操作性不强,在实际操作中容易被人扭曲,产生很多不合理的问题。如论文及格率过高,不及格者几乎为零;评定老师自由裁量的弹性度太大,出现了许多人情分等。这都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二、提高材料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对策

 

(一)延伸毕业论文时间,缓解毕业论文与择业及考研在时间上的冲突

 

近年来,长沙理工大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课外科技立项”、“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并制定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材料类专业可以以这些课题和科技活动为依托,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与之相结合,让学生在大二或者大三就进行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完成一部分工作,从而解决大四因考研或择业导致毕业论文安排时间不充裕的问题。

 

(二)建立“师生协商拟题”的毕业论文选题机制,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改革仅由导师拟题的单一选题机制,实行“师生协商拟题”机制并行。笔者所在材料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及读研方向与专业方向基本一致,学生在拟题阶段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就业、读研的需要与本方向的指导教师进行协商,拟出双方都满意的论文题目,再由教师编写选题审批表提交学院,由学院组织的专家审定小组评审下达。这种方式,由于学生参与了拟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热情。

 

(三)引入论文重复率检测系统,严格毕业论文质量出口管理

 

为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学术诚信氛围,长沙理工大学自2013年起,对应届全部本科毕业论文采用“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具体要求为:(1)理工科R(文字重复率)≤30%,文科R≤40%,通过检测,是否修改由指导教师或学生自定。(2)理工科30%60%,文科R>70%,疑似有严重抄袭行为,学院确定三人专家组进行鉴定。如确认毕业设计(论文)不存在严重抄袭行为,按B类处理;如确认毕业设计(论文)存在严重抄袭行为,专家组写出鉴定意见,学院签署意见后,报校教务处备案,同时取消答辩资格,成绩计“不及格”,学生需在一年内重修毕业设计(论文)。

 

(四)借助互联网工具,建立毕业论文师生沟通平台

 

以QQ群、微信群等为纽带,以指导老师为单元,建立毕业论文师生沟通平台,指导教师和学生不用面对面也能进行顺畅交流。师生沟通平台涉及信息、实验数据上传,进度汇报,疑难解答、资料共享、网上评阅、语音或视频在线群组讨论与交流等。指导教师可以基于群记录对学生论文进度进行考核。

 

(五)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毕业论文模糊综合评价系统

 

毕业论文的评价体系涉及选题质量、文献查阅与综合能力、论文工作状况、基础知识水平、知识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论文写作水平等一系列指标的考核。它实际上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考核体系,它的建立需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进行。荆宁宁[7]、曹柬[8]提出的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法)的毕业论文模糊综合评价系统,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修正后可用于材料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首先将毕业论文每个环节均纳入评价,运用设计毕业论文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再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将教师的定性评价(优秀,良好,中,合格)转化为定量评价(百分制分数),最后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按照学校规定的比例,对学生成绩进行分等列出。这一方法评价系统、全面、合理、有效、公正、简便。

 

三、结语

 

笔者在长沙理工大学开展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和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15]291号第150项)时发现,学生在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时,可以实实在在地从事科研活动,将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生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延伸毕业论文时间、建立师生双向拟题与选题机制、引入系统、创建网络交流平台、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系统,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改革创新工作,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8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高等教育;实践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164-02

高等教育教学一直以来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应用型人才需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平台,实践教学环节自然就成了最好的平台。同时,实践及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地提升,能力提升要以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支撑,发挥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

1 实习的实践教学形式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实习是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就业市场对应届毕业生的最新要求。实习也是一个机会,学生可通过实习查漏补缺,了解自身学习方面的不足[1]。

从教学场所来看,高等教育的实习可以分为三大类,主要包括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和校内外结合实习。校内实习主要以校内各学科实习基地为依托,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学科技能,主要方式为在完成正常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本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进行专门性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校外实习使学生更贴近工作岗位,可由学校集体组织或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校外实习不仅考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都是一种考验。校内外结合实习主要包括调研类实习和采风类实习,主要方式为学生到校外进行调研或者收集研究素材,回到校内完成相关的研究内容。

从教学性质来看,高等教育的实习分为技能实习、专业基础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技能实习主要服务于专业,旨在训练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实践技能。专业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的目标是学以致用,每个专业都有必须被学生所掌握的实习内容,这些内容均可在专业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中体现。毕业实习是综合性实习,毕业论文为毕业实习的成果。

从组织方式来看,高等教育的实习分为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和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三种形式[2]。集中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地点。分散实习则相对给予学生较充足的空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教师的课题,教师更多的是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与调研,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既包括集中实习又包括分散实习。

2 实验的实践教学形式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实验课程主要分为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主要依托于课程内容,将课本知识融合到实验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步骤完成实验,从而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从另一方面达到巩固课本知识的效果。因此,基础性实验主要安排在较早的学期。综合性实验需要学生在专业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进行,因此,综合性实验主要安排在后几个学期。综合性实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起指导作用,大多以小组形式进行。从实验设计到实验完成,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通常课本以外的知识也是完成实验必不可少的支撑。通过综合性实验,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会有综合性提升。

3 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形式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课程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一般安排在本专业某项重要课程以及主要专业课程完成后进行。不论是针对某项课程的课程设计,还是主要专业课程完成以后进行的课程设计,开展的方式主要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课题提交成果。课程设计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软件等掌握程度的主要环节,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在该环节中,从各个方面训练学生项目设计、项目分析、知识应用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 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教学形式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完成整个大学课程后所需完成的综合性作业,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既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整个大学期间所学习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还要求学生具有缜密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每个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毕业设计(论文)主要依托于学生的毕业实习所涉及的内容以及学生导师所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需要经过撰写开题报告、立题审核、设计(论文)撰写、中期检查、设计(论文)答辩等过程。在开题之前,学生就需要定好自己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方向,在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专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点。针对研究内容,学生需要确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需要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克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困难。整个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很大提升。

5 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形式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科技发明创造兴趣、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合作能力的有效且可行的途径之一。通过科研创新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多学科综合、创新合作、团队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升学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学生将在扩大视野,发掘潜力,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分析、动手及创新能力,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竞争意识是帮助学生奋斗的基础[3]。不管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还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兴趣与竞争意识都是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每年暑假学校都会组织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竞赛。学生可以以个人身份或者小组形式参加到四大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及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等各种赛事中。

6 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实践教学形式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创新计划是指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以个人或者团队的形式,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大学生创新计划旨在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大学生创新计划主要分为重点科研平台大学生创新计划、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市级大学生创新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

重点科研平台大学生创新计划是基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重点科研平台的,促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研反哺教学,促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学生科研能力,以拔尖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创项目。立项由重点科研平台项目指南后,学生导师双向选择实施。

市级大学生创新计划,主要根据项目的预期成果、社会影响或对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较大的项目进行立项,可直接立项或经由已立项校级项目升级。

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以激发学生科研和创新兴趣为主,可以是解决某社会问题、进行小发明与小创造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项目或者调研项目。

国家级项目是在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计划中择优选拔。

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开展流程为:召开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启动会组织开题答辩签署项目合同书提交相关材料立项中期检查(项目升级)结题。

7 结论

综上所述,上述六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性的表现,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从不同角度锻炼学生不同的能力,通过不同的形式,实现各种形式互补,达到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效果。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市场营销 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75-02

一、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及网络教学平台多元化

培养市场营销“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市场营销学是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立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实践课老师只有成为“双师型”教师,才能有力的增强实践教学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一,采取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聘请省内外著名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高校做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参与拟订学科发展计划和实验室建设,联合进行重点科研项目的攻关,承担部分教学科研任务。其二,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

二、校内实践教育多元化

1.建立高仿真性的职业环境实验实训。校内实训是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需要,通过校内实训可以就某一技能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这样,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进入职业角色,了解生产经营,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市场营销模拟实验是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模拟企业的经营环境,供模拟参与者进行企业经营决策的教学和训练的方式。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采用模拟实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验室里就有机会运用营销理论和营销策略,从事企业整体运作的经营决策活动,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引进市场营销软件,如世格SimMarketing 营销模拟系统、用友沙盘教学系统、因纳特营销模拟系统等。

2.依托第二三课堂,拓展学生科研和创业能力。学生通过第一课堂,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依托第二课堂,训练专业技能;创建第三课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以学术节为平台,开展多姿多采的学术活动。学校现有CI策划协会、“挑战杯”团队等学术社团,每学期举办学术节活动。如创业设计大赛、CI设计、我行我销、商业策划、企业营销诊断、ERP、管理模拟决策大赛等学术性活动,构成了培养本科生探索性学习能力、提高创新和科研能力的课外学习体系。营销理论与实战经验论坛。将实战企业家和学院派知名学者请到学校,为学生举办讲座,通过介绍营销理论前沿为学生提供理论和营销实践经验。

三、校外实践教育多元化

1.校外实习:校企合作形式多元化。学校的空间是有限的,特别是近几年来招生数逐年增加,绝大多数高校校内资源满足不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要求。所以应该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与国家、省、市高科技园区的合作、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学校与研究院的合作、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可以根据企业或者社会需求选题,这样不仅能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同时可以发挥大学科技人才的优势,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可采用以顶岗操作、毕业实习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方式。

2.毕业论文(设计)实习方式及考核方式多元化。在实习方式上高校应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内蒙古财经学院商务学院2003年系统提出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将该专业按照“一训两段三模块”将“研究型、应用型、创业型”三类学生实习分别安排。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学院制订周密实习计划与实习指导书,明确了学生在实习中的具体内容、能力培养目标以及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要求,以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顺利有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方式多元化。学生毕业论文形式由传统的单一的学术型论文,拓展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营销诊断、案例分析、管理设计五种形式供学生选择。对学生论文的评价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指导老师的评分占40%,评阅老师的评分占30%,但评阅老师可以否决毕业论文,这样毕业论文就必须修改,答辩小组的评分占30%,三者加总的分数为毕业论文的最后得分。

3.社会实践多元化。(1)认知实训。组织学生到工商企业,大型商贸中心现场观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时间安排在第一学期。(2)专业调研。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调研、策划练习,在组织时建议调研主题要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在课程进行中布置一定的案例调研,让学生走到熟悉的公共服务企业,如超市、商场、快餐店等观察体验,将调研成果渗入课堂的专题案例研讨中。(3)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具体做法是:教师联系合作单位,签订项目合作合同;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从事各项工作,明确每个人在小组中的角色和作用;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市场调查;制定项目计划并与企业合作实际操作项目;企业负责打分和方案的应用,并提出运用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师总结项目执行情况。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可以达到与企业互惠互利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假期实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应聘营销职位,进入企业考察与实践积累经验,理论联系实际。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真正成为在各级工商企业、管理部门和各类营销岗位上从事市场营销、市场管理、市场策划、市场开拓的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5)学生自主创业。在学校周边设立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能为全校师生服务。新建本科院校可借鉴这样做法,建立移动式跳蚤市场,为学生创业提供一些基础条件,在学校开辟一条商业街,面向学生招商。为帮助同学稳步经营,学院配备指导老师。(6)建立商业实体。实现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业园相结合。帮助指导学生成立营销创业园,将有助于学生在创业中学习成长。典型形式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具体业务为纽带的“学生营销公司”,并以该公司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全真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载体。建立商业实体、创业园,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产权及可接纳的学生数量等问题。

四、营造创业环境,培养创业精神,手段多元化

1.共同形成一个优越的大学生创业环境。新经济形势下,政府对大学生的创业给予鼓励、支持、引导和服务,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一个良好政策环境、法规保障系统。降低大学生的市场准入条件,减少创办企业的注册资金,减免工商、税务等部门办证的相关费用,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全社会基本达成共识,形成一种创业文化,激励大学生创业行为。

2.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结合社会经济形势分析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创业过程。通过写调查报告、专题讨论和出墙报等,进行创业意识教育,启发学生的创业动机。设置弹性创业教育学分制,使其成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以此来强化创业教育。

3.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体系。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的创业资金融资渠道,实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级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目前,国家已经在大学生创业基金上进行了大批的资金投入,社会企业有的专门设立了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扶持学生创业团队成功创业;高校设立创业基金。政府、社会、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主要是对大学生创业所需资金提供一定比例的支持,并不是为其提供全部的资金支持,还要学会整合和挖掘校友资源、家长资源,让这些资源发挥优势,与学校合作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的硬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

五、职业技能认证多元化

实现专业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认证一体化。构建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1 +N”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文凭+多个证书)。

营销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职业资格认证的历史并不久,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应当与职业技能认证挂钩。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市场学会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认证考试,获得认证后,即可享受市场营销学会的会员推荐,为就业开辟新的渠道。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组织模式多元化改革项目,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集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毕业论文以及教学管理等综合改革、整体优化于一体,着力于教学要素的优化配置,着重已有成果的集成和应用,在已有改革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继承创新。该成果解决了管理类专业,多年来在教学、科研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为管理类专业办学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创了新途径。这项改革,将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时代所需人才目标产生明显效果,并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