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森林消防论文

时间:2023-02-28 15:33:01

导语:在森林消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森林消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森林防火科技

发展规划

监测手段

可燃物

1普遍意义上的科技进步

    这几年,伴随着我国的森林防火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高,相关技术研究工作空前繁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森林防火的应用基础研究不够深人和连续,尤其是针对林火科学中关键性的问题以及目前诸如林区和居民点结合部火灾现象这类研究热点。这首先表现在,我国科技工作者发表的关于林火科学研究的文章在国际火灾研究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占有率很低。这不仅仅意味着我国的林火研究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相当小,从深层次上更看到了目前我国相关研究工作的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工作的差异。

    正如其他应用学科或交叉学科一样,有效发展森林防火科技、确保森林防火的百年大计,需要一个基础来支撑。这个基础就是对于我国森林火灾规律可靠性和系统性的认识。这是未来建立有效预防和科学化的灾害管理的基石。这一切不但会反映在诸如学术论文和科技专著等出版物中,而且最终都会体现在防火理念的更新、装备的发展以及应付紧急状态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林火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予以长期性投人和扶持,确保相关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森林防火科学,积累人才和技术,也有助于进行技术革新和着手新形势下的防火手段的更新和提高,最终建立起我国独特的和现代化的森林火灾预防、监测、扑救和善后的完整体系。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出的关系在图1中作了简示。

    技术运用和储备对人才队伍的依赖关系也提  不言而喻的。正如一个浅滩撑不起一艘大船,对于  应用性很强、涉及面很宽的工作,明显需要大批专  业人才来实施。一个先进的科技装备,不管是引i}  的还是自主开发的,只有拥有一批合格的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支持设施,才能进行有效的操作和组护,并把采集的结果运用到工程实际中去。比如目前呈现的全球性的地理信息资料数字化趋势,勃需要大批专业人员来完成相关信息的输人、更新、分析和与相关管理决策系统的链接。笔者非常赞同在今后若干年内通过吸收和培训各类专业人才以充实森林防火科技管理和研究队伍。当然,这需要通过组建或扩充一些有效的运作平台以确保这类工作有序和高质量地实施。

    在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有一个发展我国森林防火科技的战略构想,那就是组建专门从事林火研究的实验室to。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然而要落实它,不但要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有充分的考虑,更要有长远的规划。就笔者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经历以及对公安部四大消防研究所发展过程的了解,建一个重量级的实验室不但需要长期的投人,还需要稳定一批科研骨干。另外,由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真正意义上出成果和产生效益,通常有时间滞后效应。

    寻求包括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中科院科研单位以及其他高校与防火相关研究小组的合作,不失为现阶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一条可操作捷径。这些科研部门通常可能会做一些“阳春白雪”类的工作,然而,通过沟通和引导,完全可以借助于协作单位的技术基础和人力资源,解决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国外在这方面就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如没有围墙的泛欧洲林火实验室(Eufire Lab)就是一个跨越整个欧盟和地中海地区的“虚拟”研究机构[}z}。从运作的状况来看,它非常成功地整合和利用了欧盟所属国家的若干研究队伍的资源和优势,并就与该地区切身利益相关的科学问题和相关技术开展了实时的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具体科研课题的立项和实施中应避免所谓的“浅井”现象[3],即为了追求课题的新颖性而把科研项目的选题铺得太宽,缺少对已经进行的、难度较大科技课题的有力和持续扶持。有意识地集中人力和物力资源或通过纳人其他国家的大型科技发展专项,确保对一些林火研究中关键性问题开展有深度的研究,并最终开发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技术。这些关键的问题应包括像林区和居民点结合部(交界域)特殊地区火灾发生的规律、火灾发展过程中的能量输运和诸如飞火、火旋风以及树冠火在内的特殊林火现象等。

    2技术装备的整合

    装备是技术性工作的工具和标志,也是效率和成功的代名词。与森林防火事业相关的装备,小到简单的扑救工具、救火队员的防护服和面罩以及便携式通信器械,大到各类消防车辆和运载水和喷洒灭火药剂的飞机,品种繁多。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对未来1}年的装备补充和更新制定了详细的指标。

    据了解,国内外不少企业基于市场调节的原理参与了装备发展的努力,开发了不少产品。其中包括各类灭火器械、消防车辆、视频监测系统和森林防火信息管理以及辅助决策系统。面对企业的热情,如何有效地吸收企业的科技产品以充实森林防火事业的科技力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强化行业管理、产品规范化和对未来需求的预测,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相关产品进行产业化指导,更主要的是为产品使用效果的跟踪和未来产品升级和更新换代提供机会。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森林公园;规划理念;营销战略;株洲市;石峰公园

论文摘要:借鉴国内外森林公园规划指导思想,以株洲市石峰公园规划为例,在保护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运用差异性营销战略方法,对石峰公园进行景观差异性分析、客源市场分析、客源需求分析;以公园生态安全和市民需求为基础,结合公园景观资源特色,提出了规划理念、公园定位、功能布局和形象策划等,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石峰森林公园各个功能区的具体规划、建设构思。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为背景,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旅游及教科文化活动区域。它是大自然的浓缩,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公园的规划是公园建设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公园的发展。纵观国内外森林公园规划思想的发展,美国国家公园规划思想经历了总体规划、综合行动规划、行动决策构架三个阶段的演变,规划工作的重点也由以经济和美学价值为导向的旅游设施建设和视觉景观规划转向以“如何更好地保护资源”为导向的资源管理规划。其他发达国家的森林公园规划价值取向也由最初的游憩利用转向生态保护,森林公园功能重心由景观欣赏利用向生态资源保护转移。国内的森林公园规划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规划建设大多还处于以经济和美学价值为导向的旅游设施建设和视觉景观规划阶段,如何协调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森林公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以株洲市石峰公园为例,以公园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运用差异性营销战略方法,通过市场调查明确市场定位,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和公园风景资源特色,详细设计公园文化取向,深人挖掘森林景观文化内涵,力求在保护公园风景资源的前提下,满足当地市民游憩和观赏需求。

1、概况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中东部、湘江中下游,距省会长沙市45 km,京广、浙赣、湘黔三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为江南最大铁路枢纽。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一隅。

株洲市石峰公园位于株洲市石峰区,建于1964年,北面以建设北路为界,南临湘江,以沿江路为界,由荒山绿化而成,公园四周被厂矿企业、行政机关、民宅包围,总面积达到153.46 hm2,为湖南省内面积最大的城市公园,被评为省级最佳公园。

2、风景资源优势及问题

2.1风景资源优势

石峰公园多为低矮丘陵地,地形变化不大,主峰海拔167.38 m,最低海拔42 m,但局部区域地形变化丰富。山形有一定特色,为土石结合的山体,园内有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山石,如福字摩崖石刻、猴子石、猫公石、响石。公园内碑林景观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公园内植被较丰富,建筑形式古朴,建筑功能布局合理,建筑形式多样性。

公园主景有“云峰阁”,阁高26 m ,矗立于石峰山之巅,可俯瞰全市风光;山腰建有“蔷薇小观”,小观内种植各种花木共97种,其中蔷薇科植物有21种;公园内还建有“批把路”、“月季圃”、“玫瑰坡”、“红叶岛”、“樱桃沟”、“海棠林”等小景,建有“清心斋”、“听月亭”、“松涛廊”、“浮翠阁”等园林小品。

特色娱乐项目有:1987年创建了我国首家集智力、体育、科技、娱乐为一体的国际性体育项目—定向乐园;省内首家跑马场、射箭场,市内首家滑冰场、茶馆、滑道等;公园常年举办规模较大的春花、月季、国庆和秋展及书、画、鸟展;公园内还建有玉兰山庄,可提供住宿、餐饮、会议、娱乐等服务,是全市各单位举办集体活动和庆典活动的中心地。

石峰公园地处株洲市市中心,长沙、湘潭、酸陵等大、中城市均距其一小时车程之内,交通便捷。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丘陵型公园,充满自然野趣。长株潭三市公交一体化后,市民来往更方便,票价也将相对降低,扩大了石峰公园的市场;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将进一步带动石峰公园的开发,使其成为湘江景观带上的一颗明珠。

2.2问题

石峰公园建成较晚,与公园有关的文化内涵较难挖掘;院内天然景点较少,植物种类较单一,植物造景较少;公园内平地较少,给游憩设施的建设拓展带来困难,局部山体不稳定,出现滑坡现象;水面小而少,对造景和防火均不利;公园内未经规划的绿地面积较大,裸露地也不少。建筑特异性不明显,车行道宽度不够,局部道路太陡或者转弯半径太小,有的地方没有考虑行车安全视距;周边环境较差,使公园本身营造的清新环境大打折扣;公园被其它单位蚕食,规模变小;公园在自然条件方面与长沙南郊公园类似,给差异性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3、公园规划理念、原则与目标

3.1规划理念

借鉴国际上“以保护和维持森林公园生态完整性”为指导的规划理念,在保护公园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市民对公园经济、观赏的需求,采用营销战略的方法,通过市场调查和公园风景资源调查,确定公园的主题为:市民休闲为主的长株潭区域知名的郊野型森林公园。公园规划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古今融合、历史延伸的理念,原创性、独特性理念。

3.2规划原则

(1)景观差异性原则。株洲市目前只有4座市级公园,文化园和流芳园面积较小,分别为15. 48 hm2和2. 1 hm2,地势平坦,游憩项目较少。神农公园为中型公园,面积32. 3hm2,以神农文化和水面为特色。石峰公园面积最大,功能较为全面、综合,丘陵山地的地形富于变化,充满自然野趣。规划以“绿野仙踪”为设计的基本点,充分发挥风景资源优势,突出“四围黛色篱边出,一阵花香竹里来”的生态特色,利用自然,美化自然,再创造自然。绿野仙踪的“绿”指公园以绿色环境为主基调,尽可能的减少硬地设施的面积,增加绿化品种及特色;“野”指游憩活动充分体现野趣,创造有别于城市环境的趣味活动;“仙”指项目设置以科学的方式体现人造仙境的独特感觉,并充分挖掘株洲的历史传说故事融人其中;“踪”指突显株洲文化的积淀,体现株洲文化的精髓、创造绿野文化溯源的独特游憩项目,延续传统文脉。

(2)客源市场细分原则。将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分类为:儿童类、青年类、中年类、老年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游客的需求,结合公园原有资源、地形、地势进行总体布局以及各功能区的设计,以长株潭一体化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吸引力,逐步形成以株洲为中心,以]h车程为半径的三级市场。三级市场分别为:一级客源市场指株洲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指长沙、湘潭、醛陵市居民,三级客源市场(机会客源市场)指周边其它地区居民或外地居民顺便来访。

(3)公园文化差异性原则。通过提炼城市文化,提取公园主题形象,并围绕形象进行一系列的建设,将公园改造成一个主题突出、形象鲜明的综合性公园。在充分尊重公园原有道路网、建筑、植被等的基础上,理清规划主题与公园发展方向,确立了四色的形象主题线,四线分别是:褐色的诗话碑刻线,指公园北侧及中部以“碑廊诗刻”为引子,形成褐色文化线,是湖南名人文化和诗书文化的集中体现。红色的浪漫缘石线,指公园西侧以爱情石刻点缀,形成喜庆温馨的红色爱情主题线。本线同时贯穿福字摩崖石刻、猴公石、猫公石、响石等石文化主题游线,是株洲市文化的集中表现。绿色的精品园林线,指公园东侧汇集了一系列特色精品园林,构建一条融中国传统园林意境、体现植被特色与造景效果的绿色生态线。橙色的运动娱乐线,指公园南侧集青少年野外运动与现代游乐于一体,展现生命与运动之美,构成一条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线。

上述4线串起了公园内“度假娱乐、儿童游乐、生态保育、市民健身”四大功能节点。

3. 3规划目标

创造一个有别于株洲城市其它地域,具有鲜明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森林公园,以新颖、有文化气息、有趣、活泼为主要规划目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新时代气息。整体造园风格以浑然一体的大地景观尤其是广裹动态的山林为公园大背景,是公园给人第一眼的主要印象。

(2)新景观形象。在森林公园人口广场等硬质景观的处理上采用直线型的轴线铺装和色彩斑斓的大地景观。

(3)新功能特色。公园功能分区紧跟时代脚步,游憩项目体现综合性公园的特点;具体项目设置满足不同年龄阶层的游憩心理以及兴趣互动的需要。

(4)优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特色的发展和城市景观的改善,注重地域文化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

(5)通过自然景观的科学配置及人工景观的有机配合,将公园建设成为具有高水平的郊野休闲公园,成为整个株洲市的核心景观之一。

4、功能布局

根据公园规划基地位置和地形以及项目设置内容,从最大限度利用和展现公园游憩机会的角度进行功能划分、景观构想与景点设置。从游憩机会序列和景观特色上将公园分为儿童乐园区、休闲度假区、市民健身娱乐区、浪漫婚庆区、现代游乐区、青少年野营基地区、湘江风情人口区、生态保护区等动静结合的八个功能区。

(1)儿童乐园区。是一处面向12岁以下儿童的综合性游乐场所,定位为“快乐童年,游戏创造知识”。

(2)休闲度假区。提供旅游者及市民休闲度假、会议、分时度假、疗养之用,定位为“诗文雅舍,在园林中惬意栖居”。

(3)市民健身娱乐区。将建成以自然山地登高、森林运动健身为主的市民健身娱乐场所,定位为“登高临林、于心旷神怡中健身养性”。

(4)浪漫婚庆区。建设成具有浪漫气质的、供新人或夫妇游玩、摄影的婚纱摄影、婚庆纪念外景地,定位为“浪漫定情地、处处显温馨”。

(5)现代游乐区。规划为以现代娱乐项目为主、面向不同层次游客的室内外现代游乐场馆区,定位为“游玩于山涧、体验于心田”。

(6)青少年野营基地区。集体能与智力训练、动物认知为主的青少年活动场所,成为青少年校外学习的课堂和锻炼意志品质的中心,定位为“不畏艰险的探索地、动物认知的活学堂”。

(7)湘江风情人口区。环境较差,建成体现湘江风情的小型景观休闲商业街区,定位为“游湘江风情、读千年株洲”,使其成为游客了解株洲、解读株洲的一个窗口。

(8)生态保护区。以环境与生态防护为重点,尤其注意与工厂临近区域的生态保护。通过大量绿化的种植强调公园边界,避免公园受到周边工业用地的蚕食。生态保护区是公园的生态背景,原则上禁止游客进人。区内保留好供消防用的通道。

5、景观规划

(1)景观体系规划。公园的景观体系考虑点线结合,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主要景点、景观标志、主要景观轴线、次要景观轴线、景观视线。

主要景点即策划的“石峰八景”,通过八景引领公园的景观建设。

景观标志为各功能区内除主要景点外的其他的标志性景点与特色景观,起到烘托与充实主要景点的作用。

主要景观轴线为沿儿童乐园区—市民健身娱乐区—青少年野营基地的山脊轴线,此轴线南达湘江、北连城市,在平面上纵贯南北,成为公园山体格局构成的骨架,为公园内最主要的一条开放式的景观轴线。必须对其自然生态体系进行保护,维持山体的基本格局。在竖向上为整个公园的至高区域。

次要景观轴线为东西方向,贯穿浪漫婚庆区—现代游乐区。此轴线将公园内的三大景点“同心映月、湖光影羽、碧湖双秀”进行串联,是公园中自然景观尤其突出的景观带。

(2)景点规划。在整理和分析资源现状特点的基础上,

该公园重点策划了景点,形成“石峰八景”。以八景为龙头,形成景区,景区内的其他景点起到烘托和补充拳头景点的作用,共同形成公园的景点体系。公园内的景点为:蛟龙戏水、翠林茶香、高阁临风、蔷薇满园、同心映月、湖光影羽、碧湖双秀、浮翠春晓(见表1)。

6、讨论

本规划在保护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运用营销战略的方法,通过客源与周边公园资源的差异性比较分析,确定以“绿野仙踪”为设计的基本点,充分发挥风景资源优势,突出公园“四围黛色篱边出,一阵花香竹里来”的生态特色。将公园定位为以市民休闲为主的长株潭区域知名的郊野型城市森林公园。

根据客源市场分析、客源需求分析确定了公园的整体功能布局,将公园分为以下8个功能区:儿童乐园区、休闲度假区、市民健身娱乐区、浪漫婚庆区、现代游乐区、青少年野营基地区、湘江风情人口区、生态保护区。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明确。

第3篇

善良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向上提升为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与善恶的能力为良。合起来,善良的意思是,人人具备的、向上提升的本质本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善良议论文800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善良议论文800字1今天,请您让出一点时间,让我们坐下来谈一谈“善良”。

如今,您一定听过许多关于善良的故事,我先来回顾一个比较老套的。

在一座大山里,有一个干旱的村庄,许多人都渴死了,有一个小女孩,出门找水给家中的母亲喝,她在一棵树边找到一个罐子,里面有一些水,她抱着水罐回家,在路上有一个快渴死的人,问她能不能把水给他喝。小女孩把水给了这个人,这个人喝了水,对小女孩说:“你真善良!”接着有一股清泉从小女孩家门前流过。

首先,这是写在我读过的一本故事集里的故事,这种故事集一般都是给天真的孩子们讲什么道理,而我觉得,这个故事本身不应该给孩子们看。

小女孩的行为本身是不可取的,孩子们本身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们什么,他们接受什么,如果从小给他们讲这样的故事,他们把水给了一个陌生人而不是母亲,他们也会有同样的回报吗?现实可不是童话,才不会有喜欢恶作剧的仙女姐姐喝了你的水又送你一条河。在故事中的场景下,女孩、女孩的母亲和陌生人都是快渴死的人,女孩却会把水给陌生人而不是母亲,他这正是一种泯灭人性的“善”。

有一位学者说过:“再无私的人,在死亡面前也只有自私和无情,这就是人性。”生存和毁灭才是人性的根本问题,而“善”则是在生存的前提下,生出的一种小概念的美好。而放弃了生存去追求善的人,不算一个纯粹的人。

那有人要问了,森林大火的消防员又为什么奋不顾身?那么又要回到原点看问题,他们不是预言家,不知道是生是死,他们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不在绝境的情况下,他们总是有办法活下来的。他们赴死为人的品质固然可敬,但那不是“善”,那是他的工作,是一种责任。

请人们不要再用“善”与“恶”去定义一个人,在生存的前提下,每个人都都可以是无私的,善良的,而在毁灭面前,再大的圣人也可以是自私的,邪恶的—这是你们无法定义的人性。

而面对真正的“善”,我们能做的是力所能及而不是奋不顾身。

让我们坐下来谈一谈“善良”,有人在“善”的面前是伟大,在“善”的背后是愚蠢。其实从一开始,“善”与“恶”就应该是自定义。

高二善良议论文800字2善良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德行之一,它遍布在每个人的心中。我的爷爷和奶奶就是十分善良的人。

前几天,奶奶打来电话,问我寒假何时回老家去,家里又来了几位“新成员”。我问:“现在有几只了?”“五只,昨天爷爷又捡来了一只。”奶奶口中所说的新成员,正是路边几乎随处可见的流浪猫。不知从何时起,爷爷奶奶就开始收养起流浪猫来。

从我记事起,爷爷奶奶他们就一直在收养流浪猫。我总缠着奶奶追溯奇缘,奶奶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讲。

那是一个冬天,爷爷按每天早上的惯例早起去扔垃圾,他下楼来到垃圾桶旁,看到地上趴着一只灰色的流浪猫,冻得直哆嗦。听奶奶的描述,那是一只极丑的猫,耳朵少了半只,屁股上也有被咬的痕迹。虽说身体是灰色,可脸上却黑一块,白一块,像是重度烧伤导致的毁容一般。爷爷吃斋念佛,心善,便将它带回家去。给猫洗了个澡,又喂了个鸡蛋,小猫很快就精神起来,东跑西撞,还打烂了个杯子,声音之大把奶奶从熟睡中吵醒。

奶奶一下子就发现了小猫,奶奶的反应是:“万一它有传染病呢,万一它挠伤人呢。它虽然很可怜,但是咱也没条件把它养在家里啊。”奶奶不同意收养小作文猫,爷爷便把它抱了出去,奶奶这才放下心来。

可过了几天,奶奶在楼下小院的无花果树旁再次看到了它,旁边还有一盆猫粮一盆水,它睡得正香。这一定是爷爷的“杰作”。奶奶只是怕它在家里伤人而已,养在外面,猫自己本身也不失去自由,与其说是收养,不如说是生活帮助。不知猫是有自己的语言还是怎样,接下来的日子里总有猫往院子里跑,仿佛彼此互相告知这里有个“世外桃源”一般,爷爷还老捡来新的流浪猫,就这样,家里慢慢有了收养流浪猫的习惯。

现在,为了给流浪猫搭建雨天的避难所,爷爷在仓库的窗上搭了一块木板连在树旁,供猫出入。仓库从此变成了猫的乐园,还有猫在里面生小猫。我想:人与猫之间的这份信任,便是由爷爷的善良连接着吧。

这么多年了,形形的小猫在小院的果树旁来来往往,我每次回老家总有新的猫,每只猫的喜好习性爷爷都能记得清清楚楚。爷爷喂猫时,我喜欢在远处看着,此时的爷爷仿佛闪耀着和煦的光芒,满脸慈爱。爷爷对猫的关怀,便是对善良的诠释。

善良,就是对世间万物的每一点关怀。善良就是这么简单,无需花哨的言语,从一举一动中流露,时刻温暖人心。

高二善良议论文800字3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抬头,望着,那苍穹中的姣姣明月依旧明朗,仍是湛然,阴晴圆缺的往复,悲欢离合的情丝,安宁的俯视着世间万物。或喜,或悲,或善,或恶。心里又不由得想起那一晚,一个枯瘦蜡黄的女人的面庞,那双充满着善意的眼睛。

那天,我独自一人登上了开往福州的列车,去姑妈家玩。我拎着大包小袋的行李在人群中艰难地挤着。嘈杂的喧闹声与乘务人员的提示声混杂在一起。我心里默默抱怨着车厢礼的人素质低下。手里的物件被我紧紧地攒着,以防被不法分子偷走。我熬过了两个小时,松了口气,于是准备下车。在脚接触地面的一瞬间,猛然想起,唉,我的钱包呢?心里猛地一沉,对全身开始了地毯式地搜索。口袋、包中、盒里,以至于我连帽子也没放过。我不得不强行使自己面对现实钱包丢了。我独自一人站在车站候车厅中,没有了父母的陪伴,心里泛着凉凉的悲伤。打电话向着母亲哭诉,母亲安慰我,只是几百元罢了,别破坏自己的好心情。无奈、不满、愤恨…这些阴暗的情绪开始在我心中蔓延。“定是某些人偷走了我的钱包!就说嘛,世上哪有那么多好心人!”我愤愤不平地想着。到达姑妈家,我仍是心绪不宁。

第二天,我接到了母亲的来电,她说我的钱包已经找到了,是一个大婶捡到的,她听说有一个小女孩丢了钱包,就托站台服务人员打电话询问,可惜我没有接到电话,于是就打给了母亲的电话。她亲自告诉母亲,她会在候车厅等我。我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缓过神来。来到候车厅,发现有那位大婶早早地在那儿等着。那是一张枯瘦蜡黄的中年妇女的面庞,有着农民朴实的气息,她笑着告诉我,她不放心那些服务人员,说他们的办事效率太低了,不会对乘客的钱包太过于重视,所以觉得亲自送比较好。我的心里一阵暖流。不知怎的,我无法将感谢的话说出来。“谢谢您。”我在内心默默地说着。

我们开始攀谈。她告诉我,她退休前是一个售票员。在车站工作的二十多年来,早已不知有多少人丢失了自己贵重物品,她秉着职业操守,她能做的,只有等。不贪,不走,待失主归来。我的心被揪地提起,泪水在心头打着滚儿,不仅仅是她归还了我的钱包,而是她守望了二十几年的善良。就像电影《泰坦尼克号》一样,最美的不是那段爱情,而是沉船前老弱先走的举动,沉船时提琴声。

试问路人,知否,知否,可知守望善良之重?只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高二善良议论文800字4善良犹如一缕阳光,在寒冷的冬日融化了厚重的冰川;善良犹如沙漠里的一泓清泉,在帜热的天气里温润了人们干渴的喉咙;善良犹如春日里的一阵清风,拂去人们心中的尘埃。——题记

“她是刚转来的,又黑又胖。”同学们这样评价她。她似乎没有听到似的,傻乎乎的朝人家笑,不料,又是一个白眼。

炎热的夏天,垃圾角是最令人厌恶的地方,脏、臭,生有蚊子,似乎所有的毛病都被那“死”地方占着了。她正是垃圾角的主人。每天,她及时倒垃圾,洗垃圾桶,在她的精心关照下,似乎教室里完全没有了异味。可是同学们总用异样的眼神看着她。-嫌她胖,男生又嫌她不养眼,每天,只有她一个人的影子在各个地方出现。

“我帮你发作业,你先去上体育课。”她伸过手,热情的对语文课代表说,语文课代表刚才还一副不情愿的样子顿时神采飞扬,抱着篮球就跑了,教师里只剩下她一个人。

不知不觉,同学们似乎对她友善了许多。义卖会上,高高的举着牌子,嘶声力竭地拉客的是她;运动会上,在金光璀璨的奖牌背后,搬送饮料的是她;大扫除时,在被打扫的亮的逼人的地面背后有她默默无闻的身影;同学生病时,病房里总少不了她的形迹。她的善良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同学们心中那扇门。同学们对她的评价也由“又胖又黑”转为“人挺好的”。

教室里,少了她孤独的身影,而多了她与同学热火朝天讨论问题的样子;足球场上,少了她孤寂的背影,而多了她与同学们拼搏的样子。垃圾角仍然井井有条,教室里的卫生仍然干净、整洁。同学们都亲昵的称她为“胖妞”。

她的善良同时感动着老师,数学老师长期声音嘶哑,需要一种草药,可是现在已经很少了,只是数学老师这么随口一说,她连忙打电话给出差到外地的父母,让她们在山里寻找,不出一周,只见一包洗净,晒干的草药出现在老师的桌子上,使老师长期的疼痛慢慢减弱。

善良的魅力如同一阵不知名的暖风,在不知不觉中,悄悄的吹走你心中的烦恼;善良的魅力又如同一根洁白的羽毛,舒软的羽毛掠去你心中的尘埃。

高二善良议论文800字5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这是我读《孟子》时看到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就是和别人一起行善。感触颇深,生活中与人为善的君子随处可见。

作家蒋子龙到新疆的戈壁滩旅行,口渴难耐,见路边有一瓜摊,便跳下车买了几片瓜吃,他吃完后,见周围并无任何可以装瓜皮的设施,就将瓜皮随手一抛。原本坐着的摊主,站起来跑到瓜皮落下的地方,把瓜皮倒扣过来。蒋子龙不解,摊主解释:这样做可以减少瓜皮水分的流失。过戈壁滩的人可以用这些倒扣的瓜皮解渴。过了一会儿,摊主补充:这是规矩!。可以想象,当时蒋子龙的内心有多么震撼。

我想,那一片片倒扣的瓜皮下盛着的是比清冽的甘泉更让人解渴的浓浓的善意。

外公家,有几个他用方便面的盒子改装的分类垃圾桶。一个是专门装剩饭菜的;一个是装果皮、菜叶的;一个是装可以利用的垃圾的。类别一多就让人记不住,我和外婆经常因分错了类而被外公批评,我和外婆抱怨太麻烦,外公说:把垃圾分开装,自己稍微麻烦点,可对拾荒的人来说,不用一包一包拆开来看,有用的东西直接拿走,就不会把垃圾桶周围弄得乱七八糟。再说了,如果我们把垃圾混装在一起,拾荒人有用的东西也被弄脏了

外公的话让我感动之余又有些内疚,原来,善可以从生活中那么小的事做起,每次外公去扔垃圾时,他提着的满满的善意,让他有些佝偻的身躯高大起来。

我不由想到,每次跟外婆上街买菜,她总爱买哪些衣服特别陈旧的农民的菜,而且从不还价。这,也是一种善。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生态伦理;“易‘道”;“阴阳五行”;徽州村落.

(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生态伦理思想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之源一一《周易》、“阴阳”、“五行学说和道家哲学都深蕴着拙朴而深刻的生态环境伦理观念《周易》虽“本为卜筮而作,但内容极为博广,其中就有关于天象地理、风云灾变、天人关系等论述。《易传》认为天人协调是一种理想境界。“裁成天地之道,辅成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意指人类应尊重天地自然,与其和谐相处。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能有悖自然规律。《周易》还提出:“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应予全面而理性的审视。只有“法象天地,交通四时”,才能“除弊兴利,逢凶化吉”。“五行”学家从直观经验中归纳出世界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合演化而成,并提出了“五行相生论”和“五行相克论”,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排列组合、互生互克实际上就是一个生态循环系统。一种元素的存在决定着另一种元素的状态,同时它本身又受制于其他元素的作用。它们的组合和交互作用一方面演化出大干世界万事万物.同时又构成一种彼此相克相生的生态平衡秩序和内在稳定结构。我们姑且不论早在战国之前就已形成的这种“五行”理论究竟有多少科学理性内涵,仅以古人的感性经验而言,“五行学说的问世就可证明他们在当时已经感觉到了大干世界的形成和运化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生态循环系统.与“五行”说相呼应的是“阴阳”说。阴阳思想同样来自古人对天地自然以及人天关系的体察、感悟和概括。然而,“阴阳”概念不仅仅是一种经验性描述.其实它已经成为“中国哲学中最根本的形上学范畴。”阳刚之本义,在《易传》中有所阐述,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合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等等.都在~定程度上揭示了自然万物的两重性与其相反相成、对立统~、生化不已的特性和演进规律。它体现了先民对自然、人天的宏观体悟和辨证思考。源于南方的老庄道家哲学对宇宙万物的形成和事物构成要素的内在关系作了较为抽象的概括,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邱]在道家看来,“道”乃世界的本源,而阴阳、五行的系连、交互、化合则构成了宇宙万物的运化图式。凡事只有“依道而行”.力求阴阳均调、四时依序、五行定位、才会万物繁盛、天下安泰,否则,就会发生自然灾变或社会混乱。道家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中显然蕴含着拙朴而富有辩证内涵的生态伦理意识。应该说,从《周易》到老庄,关于人天相依、阴阳交互、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念已初步形成。时至西汉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和哉纬迷信观念混为一体,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以及“天人感应”等理论,它昭示了“天人合一”命题的孕生。然而,董仲舒所讲的“天人感应”和“天意”、“天道”等概念,其中虽含有对天和自然的敬畏之意,但显然已带有政治伦理内涵和神秘主义色彩,与《周易》和老庄所提出的那种人与自然协调共存的生态环境伦理原则有明显的区别。到了宋代,“天人合一”的命题正式形成,张载在《正蒙·乾称》中指出:“儒者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不难辨析,张载在此所讲的主要是关于人的认识与自然及外部世界的统一问题。]之后,二程和朱熹以及明清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等人也都论及过“天人之关系”(即天理与人欲),虽然所持立场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关涉自然人性、道德伦理以及认识论等问题的论争。可见,随着中国政治文化、道德伦理文化的日益强势,始于殷周时期那种关注自然法则以及天人协调和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在主流文化中已逐渐呈现边缘化的趋势,尽管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常要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但其真正用意只不过向世人证明自己是真龙天子而已。君权神授,天意不可违,以此来昭示自己帝位的神圣性和权威的不可侵犯性。

(二)

作为中国文化之源的“阴阳五行”学说,“周易”理论和老庄道家哲学自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被边缘化之后,并没有自生自灭,沉寂消亡,而是以民间化的方式呈现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其中生态环境伦理思想作为核心成分亦一直在民间文化中沉淀下来,潜移默化为中国黎民百姓的集体无意识。其实,在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先民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环境就有比较自觉的认识。据《国语》记载,春秋时鲁宣公在泗水张网捕鱼,其臣里革竟把渔网割断扔掉,并对宣公说:

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置罗,鱼鳖以为夏犒,助生阜也。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是禁置,设阱鄂,以实庙庖,畜功用也。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天,鱼禁鲲鲕,兽长席,鸟翼壳卵,虫舍虫氏蟓,蕃庶物也,古之训也。

里革这段话所强调的是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可乱捕滥伐野生动植物,唯此,才能万物繁衍,人天共存。

孟子也说过:“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时用也。”其意是指人类不可违时捕伐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淮南子·主术训》中则指出:“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非常明确。时至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反道,劳而无获。意指人类对自然的开发、改造须顺从天地之规律,若为所欲为,有违天道,只能劳而无获。

如果说上述见解主要是古人对“天人”和“人地”关系之协调和谐以及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环境予以具体关怀的话.那么管子和苟子则从哲理高度阐述了人天关系和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管子说:人类不能“上逆天道,下绝地理”。否则“天不予时,地不生财。”苟子指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他们是说,“天道‘地理”不可违逆,人与天地所合亦不可放弃,否则,就是糊涂之至了。

除了理论上的阐述之外,不少思想家和为政者也从制定律法和治国施政的角度强调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据史书记载,周厉王时,卿士穆公在进呈治国方策时就说:“土之有山川,财用于是乎出。”“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意思是说,士地有山川沃田,是人类资财和衣食的来源,即为国之根本。管子曾指出:“理国之道,地德为首。他还提出了应保持城乡比例适当和人地平衡等极具眼光的政见。他说:城市过大,乡村狭小,“其野”则“不足以养其民”,“其藏”也“不足以共其费”。此外,“地大而不为,命曰土满;人众而不理,命日人满。人地平衡失调即会造成后患。管子还认为,水为“万物之本源”,治国安邦,只要“沟渎遂于隘。障水安其藏,”乃会“国之富也。”意指只要重视水利之道,保持沟渠畅通,河水不泛滥,国家就能富裕强盛。管子论及山林植被时说道:“山泽儆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为此,他向齐桓公建议:“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意为对植树造林的能人要予以重奖。历代有生态伦理意识的官吏在制定地方律法时,就常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之事。据说早在西周时代,官府就设立了“山虞林衡”专管森林的官吏,并制定了限期限类伐木的法令,对“窃木者”则“刑法”处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止,林木遭毁严重,所以北齐官府就颁布过禁止焚林的法令。后魏时期官府则提倡大力植树,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固地植树的措施。从上述可见,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可谓源远流长。从宏观的人、天、地三者关系的哲学思考到微观的限渔猎禁滥伐,护地植树、开渠通流等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天之敬畏、对地之厚爱的自然情怀和生态伦理意识的自觉。尽管自汉代以后,主流文化强调的是儒家的“人道”,丽非自然之“天道”。所谓“天道远,人道迩”观点的流布,乃为中国文化由天人关系的抽象思考向人际关系的世俗关怀历史性转向的标志。

但在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具体的社会实践中,顺应天道地理,追求“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理念却一直深蕴于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之中。

(三)

古徽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保存最完整的地域之一。其中,中国古人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在这方钟灵毓秀的青山绿水和众多的族群村落之间,得到了最充分的实践和体现。徽州虽说山水秀美、风景绮丽,但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且山陡土薄、地力贫瘠。这对以农耕为主业的徽州山民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利因素。为了保护植被和土壤,徽州不少古村落都制定过禁伐禁猎的乡规村约。其中有的村落就以“保龙脉,来龙为一村之命脉,不能伐山木”为由,严禁村民砍伐后龙山的风水林.绩溪龙井胡氏就有禁伐之族规:“堪舆家示人堆砌种树之法,皆所以保全生气也。各族阴阳二基宜共遵此法,尤必严禁损害。”据《橙杨散志》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徽州府歙县颁布告示,严禁在溪口山冲要脉等处“采伐”、“开凿”,“挖煤采石”,“倘敢故违,立拿从重究治。”又据《白杨源志》记载:“各村祠下之山林,赖祖栽均未向理,斧斤不时入伐,……若不经理严禁,恐做尤不堪设想,故今邀集公众议决,将山场树木,概行严禁……如违照章重罚,决不宽容。”

从上述宗规、府令和议章可见,当时徽州人对自然界的山石草木,土壤植被是非常珍视的,认为它们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宗族命运息息相关。所以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禁伐禁凿,以保护民众聚居的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徽州人在村落择址、依势朝向等方面也十分注重与周边生态环境相统一。一般来说,徽州古村落大都以天然山水为依托,即依山傍水,枕山环水,随坡就势,择高台建基.正应合堪舆学所说:“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在古徽州,察山川i地势,相阴阳向背,择吉地建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案例比比皆是。据史籍载录,方氏荷村派始祖见古徽有一处“阡陌纵横,山川灵秀,前有山峰耸然而特立,后有幽谷窈然而深藏,左右河山回环,绿林阴翳”,遂“慕山水之胜而i-居焉。-ez?3sk皖绩古村落约有900多个,大多是按照中国古代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生态伦理观念和民间堪舆之术择地而建。绩北上庄石家村就是一个范例。它背依旺山,面临庐水,整个村落外围山拥水抱,与自然融合相谐,相映成趣。又如古黟宏村,同样是枕山面水,背靠黄山余脉雷岗山,面临新安江末支虞山溪(西溪)。整个村落“引西溪以凿圳绕村屋,其长川九曲经十弯,坎水横注”。与村中天然泉水汇蓄成一半圆形池塘,名为“月沼”。明万历时村南又开掘一弓形池塘,称做“南胡”。这样,整个村庄既水脉环绕,湍流不息,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又解决了村民的饮用、清洗、灌溉和消防等用水。古黟西递村,人称“桃花源里人家”.是当今保存最完整的皖南古居民之典范。它深藏古徽腹地.周边山环水绕,清雅秀美,与陶潜笔下的“世外桃园”别无二致。村内街巷一律用青石铺面,巷道两边则以条石砌沟.以利排水。民居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宅院内外通透相望.景中有景,环保、实用、审美等均在考虑之中。

徽州人择基建村还特别重视村头的水口风水。据堪舆学称:理想的水口应为“狮象蹲踞回互于水上,或隔水山来缠裹。”徽州人在聚族而居时,都要对照堪舆书典实地考察选址。他们除看重水口环境,即天然山川形态外.还常在水口周围种竹植树,甚而挖塘、筑坝、造桥,营建亭台楼阁,名为镇关之物。如休宁古林水口就堪称一绝,其“东流出水口桥,建亭其上,以扼要冲,而下注方塘,以入大溪,为村中一大水口,桥之东有长堤,绵亘里许.上有古松树十株”r29]徽州古村落周边和水口处经多年营植,大多是绿树成林、浓荫遮掩,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按堪舆之说,乃瑞气不外溢,邪气难冲入。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人工构筑与天然景观融为一体,村落四周与自然山水林木和谐相依,诚然是清新怡人、有利安康的人居环境。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较为全面的介绍了日本政府防灾行政管理的作法,概述了在灾害基本法规定下的都市防灾规划,同时对比了中日在城市灾害管理上的不同作法及启示。

一、日本灾害立法及灾害防御对策

1.防灾法律制度与历史灾害的关系

通过对日本灾害发生状况及防灾减灾相关法成立过程的了解,可以清楚地知道,日本很多灾害对策的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大多是以某个时候发生的被害性灾害为契机的。二战后,使日本防灾救灾法律建立的主要灾害很多。如1946年南海地震,该地震灾害暴露出了日本灾害救助、农林水产设施灾后修复等方面的薄弱,所以在此后的1947年,日本颁布了灾害救助法;1950年颁布了农林水产设施灾后修复事业费国库补助的暂定措施的相关法;1951年通过了公共土木设施灾后修复事业费国库负担法。1959年发生的伊势风灾害后,日本于1960年颁布了治山治水紧急措施法;1961年颁布了日本灾害方面的根本大法——灾害对策基本法。1964年新泻地震后,于1965年通过了地震保险相关法等;1995年的阪神大震灾后,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于1995年通过、同年修改了灾害对策基本法中的一部分内容;1999年发生的核事故,促使了原子能灾害对策特别措施法的颁布。

2.防灾法律制度体系

按照法律的内容和性质,可以将日本的灾害对策相关法律按基本法类、灾害预防和防灾规划相关法类、灾害紧急对应相关法类、灾后重建和复兴法类、灾害管理组织法类等分成五大类型。其中在灾害基本法方面,主要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原子能灾害对策特别措施法、石油基地等灾害防止法、海洋污染及海上灾害防止的相关法律、建筑标准法等。

灾害预防和救灾方面的法律法规包括了河流法、海岸法、防砂法、滑坡等防止法、陡壁崩塌等灾害防止等相关法、森林法、特殊土壤地带灾害防止以及振兴临时措施法、地质灾害警戒区地质灾害防止的推进等相关法律、活火山对策特别措施法、大雪地带对策特别措施法、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台风易发地带灾害防止等相关特别措施法、促进建筑物抗震加固等相关法、在密集地区建立防灾街区的促进相关法、气象业务法等。

灾害应急方面则:消防法、防洪法、警察官职务执行法、灾害救助法、传染病预防法、水难救护法、道路法、航空法、电波法、广播电视法、有线电器通信法、国际紧急援助队派遣相关法等法规。

灾后重建和复兴方面主要颁布有如下法律法规:特大灾害时特别财政援助等相关法律、防灾需要集体迁移,并促进事业有关的国家财政上的特别措施等相关法、公共土木设施灾后修复事业费国库负担法、农林水产业设施灾后修复事业费国库补助的暂定措施相关法、公立学校设施灾后修复事业费国库补助的暂定措施相关法、公营住宅法、对受自然灾害被害的农林渔业经营者资金贷款有关的暂定措施法、地震防灾对策强化地区地震对策紧急建设事业相关的国家财政上的特别措施法、铁路轨道建设法、机场建设法、灾区城镇复兴特别措施法、灾区分类建筑物重建等相关的特别措施法、特定非常灾害的灾民的权利的保护等确保的特别措施相关法等。

灾害管理机构和组织方面涉及的法律有以下六种:消防组织法、警察法、海上保安厅法、自卫队法、水害预防组织法、日本红十字会法等。这给建立一个良好的灾害管理组织和机构提供了法律保障和依据。

日本根据防灾救灾的不同阶段特征,制定了与灾害预防、灾害紧急对应、灾后重建等各自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全都包含在灾害对策基本法的法律范围内。

3.灾害对策基本法

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日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遭受各种灾害的打击。正如前节介绍的那样,为了使防灾减灾的各项措施和防灾事业得到落实,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被害,日本政府很早就开始在灾害预防,灾害应急以及灾后修复等与灾害相关的方面制定了许多相关法律和法规,用法律和法规的形式来确保灾害对策的实施。例如,在1880年,因东京银座失火烧毁大量的建筑,日本颁布了炼瓦建筑令。这被认为是日本近代防灾对策方面第一部法令。其后,在1894年大水灾之后,又分别于1896年制定了河流法、1897年颁布了防砂法和森林法。这三法构成日本近现代的治山治水三法,对日本防沙治水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这些法律大多是针对具体的灾害或事物而制定的,其内容也都限定在所涉及具体灾害的领域范围之内,有很大的局限性。如1946年因发生南海地震,在救助等方面遭到很多从前没有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所以于1947年颁布了灾害救助法和消防组织法,1948年颁布了消防法,这主要是针对地震灾害时的救助以及地震火灾的消防问题而颁布的相关法规。由于这些法律没有考虑与其他相关法律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是灾前的预防措施的实施,还是在灾害发生时的灾害应急抢险,由于整个防灾措施和活动涉及到受灾地的各个领域,而相应的防灾相关法比较单一,只适用于原有灾害相关部分,不能适用于所有部门,这样就造成各部门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相应的防灾救灾活动,结果各领域所采取的防灾对策也就相当分散,相互之间达不到应有的协调,使得防灾对策的效果在行政上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为了改变防灾体制上这种根本性的缺陷,使国家的整个灾害对策体系化、并达到有规划地综合性防灾的目的,日本政府在遭受伊势风巨大灾害后,吸取灾害对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伊势风灾害为契机,制定了这部灾害对策基本法。

灾害对策基本法既是所有与灾害有关法律法规的根本大法,又保留了原有的灾害对策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完整性,并对原来法律的不足部分进行必要的补充,有机地调整各法律法规的相互关系,所以,灾害对策基本法对于别的灾害相关法律又具有一般法的性质。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是以灾害时为了保护日本国土以及国民的生命、财产为目的,通过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及各种公共机关确立必要的防灾体制,明确各自的责任,同时,制定防灾规划,并根据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对策、灾后修复以及防灾相关的财政金融措施等必要的灾害对策的基本规定,推进综合性的有规划性的防灾行政的建立,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维持和公共福利的确保。灾害对策基本法颁布后,日本的防灾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国家、社会、城市等在灾害的防御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强化,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有了很大程度的减轻。

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经国会表决通过后于1961年10月31日颁布实施。灾害对策基本法颁布后,中央防灾会议根据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特别是在经历了各种实际灾害对应时获得的宝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多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现在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是经过23次的修改,成为这部包括总则、防灾相关组织、防灾规划、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对策、灾后修复、财政金融措施、灾害紧急事态、杂则等10大类117条法律条款和历次修改后用以说明的附则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一部灾害救灾的基本大法。

为了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事故性灾害造成的损失,日本政府非常重视灾害预防、灾害应急、灾后修复等灾害对策体制的建立。为了使防灾政策得到有效的实施,日本于1961年就颁布了国家防灾救灾方面的基本大法——灾害对策基本法,由中央防灾会议统一制定全国的防灾规划和各种防灾制度。按照灾害对策基本法制定防灾基本规划和地区防灾规划、防灾业务规划。除了进行各种与灾害相关的研究、开发以外,日本每年要拨出大量的财政预算来按照防灾规划的内容进行灾害的预防、灾害紧急对应以及灾后修复复兴事业。通过几十年的灾害对策的实施,日本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灾害机理研究、灾害预防、灾害紧急对灾后修复、复兴的体制。防灾预算在财政预算中始终保持在6%左右。而在阪神大地震的1995年防灾财政支出更高达7兆5千4百亿日元(约合630亿美元),占当年财政预算的9.7%。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在防灾救灾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

日本的防灾事业包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灾害预防事业,水土保护和灾后修复四个方面。在防灾预算中防灾科学技术研究费保持在1.5%左右,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00年已经占防灾预算的1.8%。这显示了防灾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4.灾害预防对策的现状

日本在防灾基础研究方面一直投入大量的财政预算。防灾研究开发主要加强灾害发生机理及灾害预防的基础科学研究,一方面对灾害发生机理进行调查研究,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各种灾害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库;另一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进行防灾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比如,灾害预报的研究,灾害情报传输技术的开发、灾害管理技术的开发研究等。尤其重视高科技在防灾救灾方面的应用研究。日本现在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防灾救灾科学技术研究体系,除了国家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对各种灾害机理等研究外,主要大学等都设立了与防灾有关的学科和专业,学校在培养防灾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加强防灾救灾相关技术开发研究。除了基础和综合性防灾科学研究外,日本政府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下列防灾尖端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研究开发项目包含如下九大方面:

其一,异常自然现象的发生机理。对大规模地震、火山爆发;异常的暴雨;异常枯水等自然现象的发生机理研究及预测技术的开发研究。包括地球温暖化的相关研究、成层圈的变动研究、热带林变动的相关研究、海底地震综合观测系统的开发、地震综合尖端技术研究、地震发生机理的研究、降雨灾害防止的相关研究、火山爆发的预防及防灾相关研究等大型研究项目的开发研究。

其二,灾害时立即对应系统(防灾IT,救急系统等)。灾害或事故发生时,使被害最小化的迅速对应急救系统的开发研究。包括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的开发建设、三维GIS的地理情报解析系统的开发研究等。

其三,过都市圈的巨大灾害的减灾对策。在过密集的大都市圈发生异常自然灾害时,减灾技术、迅速修复复兴对策以及自助公助的支援系统的开发研究。包括大地震火灾时街区火灾蔓延性状的相关研究、住宅火灾综合监视系统的开发研究等。

其四,中枢机能以及文化财产的防护系统。社会和经济活动枢纽的防灾性的提高、文化财产、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等资产的防护系统的开发研究。

其五,超高度防灾支援系统。有关宇宙和上空的高精度观测、通信技术、移动机械、高机动性输送机械、防灾救命机器人等新一代防灾支援系统的开发。包括针对灾害的人造卫星利用技术的相关研究、利用卫星雷达的灾害、地球环境变动的观测研究。

其六,高度化道路交通系统(ITS)。灾害发生以及灾后重建时,效率化的人流和物流的支援系统;交通事故消减的支援系统的开发,包括灾害时道路交通受灾状况评价系统开发研究。

其七,陆海空交通安全对策。对应于陆海空的交通需求、特性的变化和交通量增加的安全对策。

其八,社会基础设施老化对策。因社会基础设施老化而发生事故灾害的防止,努力建成一个防灾性能强的现代化社会体系结构。主要包括社区建设及其防灾性能的评价方法及对策技术的开发研究、社会变化与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关系研究等。

其九,有害危险物、犯罪对应等安全对策。加强危险物的管理对策、减少犯罪等安全对策,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社会体系等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漏油事故的防止、大型油回收装置的开发研究、爆炸防止的相关研究、危险物的判定试验法的相关研究、危险物灾害等情报支援系统的开发研究、核电站安全的相关研究等。

灾害预防是灾害对策中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在经历各种灾害的经验和教训后,非常重视灾害预防工作。在灾害对策基本法中对灾害的预防作了详细的规定,并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灾害预防责任作了明确的规定。日本的灾害预防对策主要从防灾基础设施的建立、水土保护工程、防灾教育和防灾训练诸方面展开的。为了快速有效地进行防灾活动,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防灾基础设施。日本目前积极建立气象卫星、气象雷达、地震计等观测仪器、消防器材、储水槽、发电机等灾害应急对策用的器材;加强了紧急情报联络等通信和放送设施、直升飞机、船舶、车辆等输送设备、避难设施和灾害对策本部设施的建立。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不断强化建筑物的不燃化推进运动,避难场地和避难路径的规划和建设、防灾定点设施等的建设。另外,大城市中为了加强地震灾害的预防,除了上述项目以外,还加强了防灾绿地的建设、已有建筑物的抗震诊断及抗震加固的推广、公共设施的检修、生命线工程的抗震化等灾害预防对策。

二、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规定的防灾规划与防灾行政

《灾害对策基本法》既是与所有灾害有关法律法规相关的根本大法,又保留了原有灾害对策的完整性,并从综合减灾意义与对原有法律的不足予以必要补充,有机地调整了各法律法规的相互关系。《灾害对策基本法》的建立使得涉及灾害预防、灾害紧急对应、灾后重复等各种防灾活动都有了法律依据,同时明确了机关团体、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由于,《灾害对策基本法》有统一的体制(法的体系和组织体系),使得防灾活动更有效率和更规范化。细读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会发现其的四大特征:

1.防灾责任的明确化。所谓防灾行政责任,指防灾体制的建立必须依靠国家、社会团体和全体公众的共同努力所体现的五大责任:⑴国家的防灾责任,它是整个防灾法规和防灾对策的制定者和实行者,所以《灾害对策基本法》中明确说明,灾害中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土的完整是国家的使命,国家有责任采取各种行政措施并进行有效的灾害预防使各种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规定了国家的防灾规划和政策由中央防灾会议负责制定实施,同时要求组成以内阁总理大臣为会长的中央防灾会议组织、非常灾害对策本部的设置等责任;⑵都道府县政府的责任义务。必须在获得相关机关和其它地方公共团体协助的基础上,根据防灾基本规划的基本内容,制定适合本区域的防灾规划,并负责各种防灾事务的综合调整;⑶市街村的责任义务;⑷公共机关的责任;⑸公民的责任。《灾害对策基本法》还规定了地方公共团体、区域内的公共团体、防灾重要设施的管理者、普通市民在防灾上的责任如防灾功臣的表彰、违反法律的惩罚。

2.综合性防灾行政的推进。各级政府均依据各自的防灾法规法律或单一灾种的预防规划推进防灾事业。《灾害对策基本法》要求各级政府制定能够应对各类灾害的综合性防灾规划,并要通过行政手段协调各部门、各系统间的关系,因此只有《灾害对策基本法》的颁布,才能实质性地推进综合性防灾行政体制的建立。

3.规划性防灾行政的建立。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中规定国家要成立中央防灾会议,并由中央防灾会议制定全国的防灾基本规划,同时规定各地方政府和公共事业团体必须制定各自的地区防灾规划和防灾专项规划。现在日本全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已纳入各级政府的行政规划之中,从而形成了科学有效的防灾行政体制。

4.建立起巨灾的财政援助体系。《灾害对策基本法》对灾害预防、灾害应急、灾后重建等防灾事业所需费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如何负担,国家的灾害补助方式等都作出了预先的明确规定。对灾害按危害等级的风险性作了具体的经济与保险的保障规定。

根据国家《灾害对策基本法》第14条和《东京都防灾会议条例》,设立东京都防灾会议(常设机构),作为东京都防灾行政的最高决策机构。该机构直属知事,知事任会长,国家的地方行政机关、公共机构、地方公共机构、都以及区市町村等的职员或代表组成的。现在的委员会成员有62人,分别是指定地方行政机构14人,陆上自卫队1人,都教育委员会1人,警视厅1人,知事的各部门21人,消防机构及区市町村5人,指定公共机关和指定地方公共机关19人。委员会的主要目的是制定或修改东京都地区防灾规划和推进规划的实施。根据有关防灾方面的专业调研需要,设立专业委员,邀请学识丰富有经验的人担任。委员会下设干事会和部会。干事会现有61人,主要是个部门的实际业务操作者。部会有地震部会、火山部会、风水灾部会。

日本的市、区、街、村级地方政府是制定灾害预防、紧急救灾对策、灾后修复复兴等防灾规划、防灾政策的最基层行政机关。基层政府针对于地震、海啸、洪水、台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各种事故性灾害,按照“调查、灾害预防、灾害减轻”等三大轴心进行各种防灾规划、防灾事业,以使灾害的被害最小化,从而最终达到人民生命财产不受灾害的损害的根本目的。日本地方行政机关防灾活动和防灾管理的流程中:

(1) 灾害调查:地方政府为了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免受损失,必须调查行政区内的地质条件、对区内的民用建筑和公共设施进行抗震性能评价,并进行综合的灾害预测预报,以达到有效的把握地区内灾害的薄弱环节。

(2) 灾害预防工程(硬件工程):在对地区的灾害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各种薄弱设施和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河流治理等灾害防御工程。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3) 灾害减轻事业(软件工程):加强防灾的社会工程建设。对居民进行各种防灾教育、防灾训练;开发综合性的防灾情报系统,使民众不仅事先知道自己所在地区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灾害,而且,知道在灾害发生前和灾害发生时,应该如何对应,才能确保自己受害最小。

灾害行政管理支援系统就是为地方行政机关进行日常灾害管理、灾害紧急对应、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援的辅助系统。灾害对策支援系统是指行政机关通过对被害状况、避难场所的运营状况、灾害对策本部的通报内容、灾害对策班子的活动状况等情报的迅速收集、传达,达到使政府的灾害对策效率化、情报共有化的目的而开发的灾害对策支援系统。这种灾害对策支援系统是以处在灾害对策第一线的市街村的地方政府为对象,从平常时期、灾害后的初动对应期、到灾后修复复兴的整个对应过程的支援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 从平常时期(通过防灾训练、防灾地图的公开,提高大众的防灾意识)到灾害时期(预见的灾害情报的空白期的政府防灾对策的初期对应到灾后的生活重建、灾后复兴)的过程,灾害相关的管理对应系统;

(2) 为灾害对策方案确定的支援系统,具有对各种情报的综合化、高度化、公有化,能简便地收集和提供情报;

(3) 使用已经建立的情报设施,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成本(运营费用);

(4) 使用ID管理系统,灾害对策本部可以设置任何认为安全的地方。而且,即使在灾害对策本部的设施被损毁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可以确保同样的机能。

三、东京都防灾规划要点及灾变应急体系

1.东京都防灾规划内容要点

东京是世界级的综合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东京不仅在日本和首都圈,而且在世界经济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适应国际都市建设的城市、都民、行政改革、公共服务多样化以及改善现有防灾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要求,东京于2003年4月建立了知事直管型危机管理体制,设置局长级的“危机管理总监”,改组灾害对策部,成立综合减灾部,建立一个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全政府机构统一应对体制。东京与日本一样,积累了战后50多年的防灾减灾经验,无论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政府的危机管理机制和能力,甚至市民的意识,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地铁沙林事件、防止NBC恐怖对策、世界杯足球赛东京都危机管理的对应过程等,充分显示了东京城市危机管理在制度建设、机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成熟与先进程度。

东京都的危机管理规划体系,基本上以原有的防灾规划为基础,有综合防灾规划、健康保健等专项部门规划以及各部门规划中的防灾、安全、应急的规划等。根据国家的《灾害对策基本法》第40条第1项,东京都政府召开“东京都防灾会议”制定地方防灾规划,每年必须讨论规划内容,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修改。规划的目的是:都政府、区市村町、指定地方行政机构、指定公共机关、指定地方公共机关等防灾机构发挥各自拥有的全部功能,通过进行关于都地区发生的震灾、风水灾等灾害的预防、实施应急对策和进行灾后恢复重建,来保护居民的生命、身体和财产。东京都防灾规划在1963年制定,分为《震灾篇》和《火山与风灾水灾篇》。《火山与风灾水灾篇》不断被补充和细化,现在有《风水灾害对策规划》、《火山灾害对策规划》、《大规模事故等对策规划》、《原子能灾害对策规划》等。

《震灾篇》在1973年8月从《火山与风灾水灾篇》分离出来的,到2003年5月经过了11次修改。2003年的修改重点主要是:⑴ 作为促进携手合作和都民共同行动的措施,增添了确保志愿者活动基地的内容;⑵ 作为促进区域合作,在临海地区建设“主干防灾基地”以及有效使用方法;⑶ 作为危机管理和强化首次出动的机制,新增了包括设置危机管理总监、强化信息统管部门等在内的综合防灾部的改组内容。

2002年《火山与风灾水灾篇》的修改重点主要是:⑴ 新增地下空间的进水对策和城市型水灾对策的内容;⑵ 关于大规模事故等,修改原油泄漏事故对策和增加NBC恐怖对策;⑶ 增加原子能灾害对策。

《大规模事故等对策规划》有总则、灾害预防规划、灾害应急和灾后恢复三部分构成的。总则有规划的方针、市区等的概况、危险物设施的概况、交通等的现状;灾害预防规划包括火灾预防对策、危险品事故对策、大规模事故对策、训练以及防灾知识的普及、都民等防灾行动能力的提高。灾害应急和灾后恢复包括应急活动体制、信息的收集和传递、灾害救助法的适用、相互协作和派遣的请求救援、消防活动、危险品事故的应急对策、大规模事故的应急对策、警备和交通管制、避难计划、救助和急救计划、救援和救护计划、安定民生的紧急计划、城市设施的恢复计划。

根据地区防灾基本规划,东京都还制定了具体落实行政业务和公共投资项目的计划——“东京都震灾对策事业3年计划”。该计划是2002年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东京构想2000》中明确指出的基本目标“建设使都民能安心居住的城市”,保护都民以及聚集在东京的人们的生命、身体和财产,明确都必须实话的防震抗灾对策的整体布局和各项政策措施的具体目标和方向。计划制定的基本方针是:⑴ 吸取阪神大地震那样的城市直下型地震的教训,综合总结至今为止的防灾对策、科技信息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与《东京构想2000》相整合;⑵ 把危机管理作为重点,在警察、消防、自卫队等防灾机构的携手合作下,加强和完善政府初次出动机制;⑶ 通过八都县市的区域合作促进相互支援体制的建设,把首都圈作为整体努力提高其防灾应对能力;⑷ 根据紧急程度,重要性和实效性,明确项目实施的年度目标,成为一个更富有实践性的计划。

东京都健康医疗计划。在计划中,提出了要加强健康危机管理体制,主要是:⑴ 确保食品和饮用水的安全;⑵ 对医药品等的监视和指导以及健康食品对策;⑶ 防止乱用药物对策和推进以药品的适当使用;⑷ 结合感染症对策;⑸ 健康危机发生时的应对等。

2.东京都灾变危机应急体系

在东京都,根据国家法律和地方条例等,东京都可以设立灾害对策本部、应急对策本部/地震灾害警戒本部和震灾恢复本部这四种指挥部。地震灾害警戒本部是日本认为唯一可以预测的东海大地震将要发生时和发生后设立的。应急对策本部主要在发出暴风雨、大雨、海啸、、洪水警报等时候设立的。当地都范围内发生大规模灾害或有发生灾害的危险的情况下,根据国家的《灾害对策基本法》第23条和《东京都灾害对策本部条例》以及实施规则,设立“东京都灾害对策本部”(总指挥部),知县为本总长,进行灾害对策活动。灾害时的启动期到应急和恢复活动时间系列安排,以地震为例如下:

① 灾害发生之前主要工作是:灾害预报的和传递、海啸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② 灾害发生时至3小时之内:召集职员、设立灾害对策本部、收集受害损失信息、向都民通报和信息披露、请求播放和报道、请求自卫队救援、消防活动、对危险物设施等采取应急措施、防水、诱导居民避难、警备、实施交通限制和管制、救助和急救、收集和传达医疗信息。

③ 灾后3~6小时之间:设立避难场所、派遣医疗救护班、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材。

④ 灾后6~12小时之间:请求相互救援、清除紧急运输道路上的障碍物,确保运送车辆、运送受伤者、开展保健活动。

⑤ 灾后12~24小时之间:适用《灾害救助法》、对市政生命线设施采取应急和恢复对策、对公共设施采取应急和恢复对策。

⑥ 灾后24~48小时之间:供应储备物品、调配运送回家困难者替代交通工具。

⑦ 灾后48~72小时之间:供应生活必需品、开设受灾者生活咨询窗口。

⑧ 灾后72小时之后:作伙食、处理遗体、处理垃圾、粪尿、废墟、采取应急住宅措施、发放灾害慰问金和灾害救援资金贷款、分配捐款和捐物、指定严重灾害。

⑴ 东京都灾害联络系统

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第8条第2项第4款、《东京都震灾对策条例》第45条、《东京都防灾行政无线基本规划》和《东京都防灾行政无线局的管理和运转纲领》,除了有线系统之外,为了防止在灾害发生后有线通信被中断的问题,东京都建有防灾行政无线通信系统。这套系统包括国家主干的消防防灾无线和东京都防灾行政无线。消防防灾无线是总务省消防厅与都道府县之间为收集大地震等灾害的信息而建设的,1979年开始在电话系统的基础上,装设了传真系统。

东京都灾害联络系统图

⑵ 东京都灾害信息披露系统

比如发生大地震的时候,都必须进行对以下的内容进行披露。关于震害发生后马上进行需要宣传和报道的有:① 地震的规模、海啸和气象情况;② 呼吁要防止混乱;③ 注重防止电、煤气、石油炉等引起的火灾;④ 避难和避难时的联系方式等;⑤ 道路情况、交通管制、交通工具的运行情况;⑥ 学校等的措施;㈦ 都以及区市町村采取的体制和措施情况。对灾民的宣传和报道的有:① 受灾情况;② 避难所开设的情况;③ 食品和生活物资等供应情况;④ 医疗机构的诊疗情况;⑤ 电、煤气、自来水、电话等生命线的受损和恢复的情况;⑥ 道路情况、交通管制、交通工具的受损和恢复情况;⑦ 防疫、保健卫生措施;⑧ 学校的听课和开课等措施;⑨ 都与区市町村采取的措施等情况。

对于与市政等有关的单位,根据防灾规划和与都签订的防灾合作协议,必须进行宣传和信息披露。这些机构有邮政公社东京支社、东京电力、NTT东京日本、NTT信息交流、NTT移动电话公司、东京煤气、日本铁路东日本、日本高速道路公团、首都高速道路公团、日本银行、KDDI。比如,邮政公社东京支社根据规定,当发生大地震等灾害时,通过都内的1514各邮局窗口或门口,进行宣传和告示。其内容有:① 对受灾者免费提供明信片;② 免收对受灾者送出的邮件的邮费;③ 免费送往灾区的救助用的邮件;④ 免收寄给受灾者的捐款汇款手续费;⑤ 紧急处理外汇储蓄业务;⑥ 开设灾害志愿者帐号;⑦ 紧急处理简易保险业务。

⑶ 东京都防灾中心

东京都防灾中心建在东京都政府第一办公大楼的8、9层,同时也位于知事办公室的下面,便于知事直接掌握信息和赶到中心指挥。中心的作用是从地震、风水灾害中保护都民的生命和财产,维持城市功能的中枢设施,确保以都政府为核心的防灾机构之间的信息联络、信息分析以及对灾害对策的审议、决定、指示。里面配有防灾行政无线、数据通信系统、图像通信信息系统。中心的具体功能有:① 信息的收集、储存、处理、传递功能:对灾害信息进行收集、传达和处理、分析;② 审议、决定和协调功能:对灾害对策进行审议、决定和协调;③ 指挥、命令和联络功能:向各防灾机构发生各种的指示和请求。中心有6个室组成,分别是灾害对策本部室、指令信息室、通讯室、夜间防灾联络室、防灾机关室、通信室、警视厅联络室、东京消防厅联络室、还有屋顶直升飞机坪。各室的功能分别是进行灾害对策活动的审议和决策,进行关于灾害对策的信息处理和对策规划等、与区市町村等防灾机构进行信息沟通和联络,在都各局以及防灾机构等各机构之间进行协调和进行信息沟通和联络,与警视厅总部等进行信息联系,与消防厅总部等进行信息联系。

四、日本都市综合减灾管理的启示

今天在中国城市综合减灾中强化对所有灾害危机状态的应急管理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从综合减灾体制与机制上看,现行城市政府管理职能在许多方面尚未做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八个字。无论是从管理体制还是机制上讲,迄今仍制约城市安全管理局面根本好转的问题是:

⑴ 对城市灾害的认识普遍不足,不少人存在侥幸心理,不可能将危机管理纳入工作议程;⑵ 城市综合减灾体制不健全,不仅在地方与中央的配合上有漏洞,更有单一灾种各自为政的缺陷;⑶ 由于缺少综合指挥和决策,应急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差;⑷ 迄今对城市而言,从中国到北京,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灾情评估体系,从而导致灾后决策上的失当及不科学;⑸ 城市公众的防灾文化意识薄弱,媒体虽对报道事故灾害有了警觉,但没有上升到文化层面上,仅仅是把事故当故事“传颂”;⑹ 应对并处置城市灾害需要法律去明确规定权限及采取措施的范围等,这些都有赖于北京城市防灾减灾条例的界定与说明。在这方面日本国家的灾害基本法就十分有效地为东京都设置了“安全网”。

东京与日本全国一样,积累了战后50多年的防灾减灾的经验,无论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政府的危机管理机制和能力,甚至市民的意识,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那么,与东京的危机管理机制相比较,北京的危机机制还处于一个发展中的阶段,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机构建设,都需要进行跨越式的改革和发展(参见下表)。

东京与北京的危机管理机制的比较

可以说东京有很多值得北京等中国各大城市进行借鉴的地方。但是,从东京的发展历史、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看,还是有很多事我们做不到的。下面列出三个方面,建议中国大城市在构建危机管理体系时,必须认真考虑:

第一,建立一个以市长负责制的危机管理机制。东京都在2003年4月建立了知事直管型危机管理机制。该机制设置局长级的“危机管理总监”,改组灾害对策部,成立综合防灾部,建立一个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全政府机构统一应对的体制。这是一种在成熟的综合防灾减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机制,也可以说基础很扎实的危机管理机制,这也是一种成熟发展下的资源整合方式。与此相对,对于还处于以单项灾种和部门分割管理为中心的灾害管理和公共应急体制下的北京来说,现在只能在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进行资源整合,是否实行跨越式的以市长负责制直接干预的危机管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机制主要是取决于成立市危机管理组织和对信息一体化的管理。东京都提出了“循环型危机管理”方式,强调危机管理的不断反复进行和改善,达到循环发展。这种管理方式,与北京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及行政绩效率相集合,可以提高整个城市管理水平。

第6篇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认识

新的课程计划将所有课程分为三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国家课程中新增的一门必修课程,更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许多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开设这门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地、探究式地解决与自身联系密切的学习、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同时获得积极的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2]。

增设这门课程,在宏观上有利于改进我国基础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微观上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非学科课程知识的总和,更不是“非主科”内容的总和。它是对前几年提出的“活动课”的继承和发展[2],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确立一套或多套解决方案,进行试验和探究,其中可能变换各种方法,反复循环直到成功(或失败),总结经验,最后以一定的活动向外界作出反馈。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

首先是学生自主性:在信息技术部分和劳动与技术部分,学习内容一般由教师根据教材或学生实际给出,在学习过程中就提倡任务驱动式的探究性式学习,在研究性学习部分,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参与活动和研究等一系列步骤,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则主要作为以上三个部分的载体,其本身就明显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课程的实践性也是一大特征,是由自主性所引发的。

其次是内容的综合性。活动中牵涉的知识、技能一般是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的。信息技术部分大力提倡课程整合,反过来其它学科提倡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进行课程整合。劳动与技术往往与制作、创新、发明联系在一起,,也明显体现综合性,新的七年级教材就非常明显体现这一思想。

再次,学生在一系列活动后应有一定的反馈活动,如报告会,成果展览,小发明,科技制作,写论文,演小品,演讲等,甚至是专题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教育环节的关系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新课程计划要求所有学科都要有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探究性教学,这种课是属于该学科内部的探究性学习,而综合活动实践课则突出跨学科的,甚至是超学科的,即不属于任一学科内容的。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拓展思维的广度,借此将知识融会贯通,大大促进综合能力,这种作用是学科教学所达不到的和不能替代的。下图为新老教学体系中教学思想的变化。

旧新

的的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思想综合

教所有学科:教各科的内部的实践

学学有教材的学科:综合活动课活

体各学科独立的教学思想体各学科独立的动

系系教学思想和方法课

2、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升学考中的体现:自02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起,已提出高考、中考的各学科均有综合探究性的大题目,并努力在其它题目中体现这个思想,特别是高考的X科目,除了希望实现大综合外,还要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占15%-30%的目标。这几年的高考、中考题不断朝降低解题难度,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度和综合应用能力方向发展,显然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这个评价思想会得得到进一步加强。

3、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它的教学原则、目标、基本内容范围、教学时间由教育部制订,学校或其它教育行政部门无权改变,。但它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是没有教材(不提倡编写学生用书)、形式不固定,相对学生而言,指导师可以不固定。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当地教育资源确定教学内容、目标及形式,可以自编教学提纲。一般只针对一项内容,展开深入学习和探究,如小发明、书法、集邮、小学一二年级的信息技术等,并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内容、形式可以相同,但两者的发展方向不同。

4、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关系: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要求所有学生参与的课程,课外活动是针对数量较多的部分学生的,如有些学校举办艺术节,运动会,读书节等,兴趣小组则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往往带有竞赛辅导的作用,如信息学奥赛,航模、书法、运动队、科技等各种小组开工存在的活动等。可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以实践为主,锻炼综合能力,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是针对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不排除教学为主学习方式,以专业和钻研为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三者之间内容上互有关联,时间上可以互相穿插。要注意的是要朝各自的特征方向发展,不能是简单的代替。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有关问题

1、理清四部分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的四部分并不是平等的和同类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和重点,其它三个部分一方面为研究性学习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学习目标和特有教学形式,但同样也具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这也是把这四个部分归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所以原则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有四种课型,其中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的课型是在传统的课型上进行改良的形式,主要为自身教学目标展开的,这里不展开论述。

围绕研究性学习的四部分关系是: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展开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完成较为简单的,带回有意义且一时不能解决的(注意: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不一定来自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后续的活动则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究、调查和学习,直到课题完成,最后向外界课题的成果(反馈性活动)。这整个过程会经常用到信息技术和以手工制作为代表的几种技术性劳动,用于查找资料、制作研究工具和辅助反馈性的活动的实物等方面。

下文所讲“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围绕研究性学习的部分。下图是四部分的关系示意图。

信息技术

狭义研究性

学习

广义研究性学习

劳动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

2、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障碍:可以说中国两千年的教育文化,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科学而轻技术的思想,这既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的原因或需求,也成为在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思想障碍。包括广大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应放远眼光,努力学习,转变思想,才能主动跟上时代的步伐。

3、理想的师资结构和当前形势下的师资调配措施:基于四部分的关系,理想的师资结构应有两种专职教师和两种兼职教师: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方面是专职,另两方面则由各学科教师兼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有专职教师,但一般学校应有一二人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例如教科室主任负责研究性学习,政教处主任负责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我省的新课程计划将信息技术课独立出来,劳动与技术(原称为劳动技术)则是半独立,它们都有规定的课时,指定的教材,这种做法也说明了上文所述的四部分关系和理想的师资结构的合理性。

在当前情况是:本学科刚起步,一缺广泛而正确的的思想认识,二缺操作经验,三缺专职教师,有些学校甚至不能按要求开足课时。如何配置教师,开展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1、缺乏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专职教师的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其它教职工兼职,以保证按上级要求开足课时。2、要对绝大多数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理论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包括一些各级文件要求。通过培训,形成氛围,从而培养一批本学科的带头人。3、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开展学科教学的探索。4、学校要通过制订管理条例来督促教师不占用、改变课程计划中的课时分配。5、排出专门时间开展本课程的教研活动。

4、探究性学习选题[5、6]:探究性学习的特征虽然是跨学科或超学科的,但在确定具体课题时,应定位在一个较大领域,如人与自然(科学),人与社会(人文),自我关系(心理),人与文化(文化艺术),或者象工程技术(技术),社会危机(人文)、经济现象(人文)之类,作为指导师,应该熟悉以上各大领域内包括哪些小的领域或具体的可选内容,如: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饮食与健康、情绪调节,消费观念等。当然,这些课题本身可能在几个领域中交叉。当一个主题确定后,一般会有所侧重于某些教学的学科,例如:对乡土历史、人文情况研究的,侧重政史地方面;联系课本,进行实地污染调查,即侧重理化生。如果选择范围在一个学科内部的课题,主要由该学科教师安排探究性学习,超出一个学科,又在一个大领域内,带有专题性的内容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5、教材的选用和证订原则:这几年,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学科的教材和教学配套材料的征订比较混乱。我们依据的原则是(1)、按照教育部和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任何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教材及教材的配套材料,必须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未经审定的,应立即停止使用”。(2)、试用教材通过教研室征订,正式教材通过新华书店证订。按目前情况,作为试用教材的高二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四选一),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高中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教研室证订,初中劳动与技术

教材(每学期均为多选一)、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新华书店证订。各中小学校和证订工作相关的单位,应密切注意下一学期的订单,注意是否有变,并在弄清其性质后再行订购。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备课

因综合实践活动有四种课型,对应的也有几种不同备课的形式或方法。信息技术技术课的备课与普通学科的备课相差不大,主要区别在于要准备大量的资料供不同层次学生作帮助。本文的第五部分中给出比纲更详细的参考内容,活动形式则根据有关原则和实际情况,由指导师自行设计。根据《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意见》等材料精神,我们认为备课的总思路是“学校定方向,教师分组集体备课,个人指导实施”三层次备课。

第一层次: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初,召开由于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校级讨论会,确定本校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课时安排和功课表编排方法,指导师聘任方法以及活动前后有关的与校外联系,学生组织什么样的反馈活动等等相关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校级会议能一学期召开多次,则更好。

第二层次:以年级为单位,教师分文理两小组讨论本年级学生一学期的具体活动内容与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请某些学生参加。注意:供选内容一般是单一性,要进行合理的组合,使每次活动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环节。再安排时间,场地,费用等,确定分组形式和指导师人选。分组形式可以是按原来的班级进行,如有些内容是与个人能力爱好关系不大的,也可指导师给出可选方案(可以多个),学生自愿选择而分组。本层次应每一到两星期进行一次。

第三层次:教师分组同上,频率同上,加上选聘的指导师,详细准备综合活动的每个步骤,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原则,注意事项等,最后由指导师单独统筹,进一步考虑,付诸实施。

在实施中,有一些具体情况,如:二三层次的备课可能连在一起的;全年级一起活动;对一组学生的活动同时有多位指导师;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一学期集中安排一到两次,研究性学习分配给各班任课教师。

学校安排举例:一学期教学时间共17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每周一节,劳动技术每周一节,实际各用15节,多余4节,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探究性学习共17*2+4=38节,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安排1、远足为主要内容,(远足中调查,采集,回来试验,制作标本、展示板和中华节,详细本处略)一天计7节,2、对社区中饮食卫生、环境卫生、人群健康意识方面进行调查,用于研究性学习(联系初一科学的生理卫生部分内容),再将结果制作成展览板,进行针对性小发明,制作实物在社区中用各种形式宣传。安排不连续的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共7节。两项内容全段教师有所侧重地分工,共同承担指导师角色。这样前七个星期的课已统一安排。接着10周的每周2节,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探究性学习由各任课教师分担,分别上侧重某一方面的某一类探究性学习,因有10门不同学科教师,每人每学期上两次,每次一节或两节,共25节。第二层次的备课采用学科教研组为主的集体备课形式。

变化举例:因担任探究性学习的教师较少,后10周中再安排一个或下午两个下午或一整天用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所余时间仍是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只是总周数减少。

五、详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及选择注意事项

(一)、中小学生常见或重要的活动内容

1、中学生日常行为与文明礼仪教育2、法纪法规教育3、各种安全教育4、学习方法指导5、走向社会他人交往、基本人际交往能力训练6、科技小发明7、针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学习8、手脑并用的,左右脑协调,开发右脑的训练。

由于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由任课教师进行指导活动,形式绝不应是讲授式,而应是学生参预活动(为主),也参预准备(为辅),如智力抢答式,猜谜语式,制作并参观展览式,先学生自学、提问,再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看展览、听讲座、看电影等(代答疑),最后写论文,写心得,演小品,小制作等反馈活动。

(二)、中小学生均可选择的一般性活动内容

1、社会教育活动:通过广播、班刊、校刊(校内部分),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社会调查、校内外劳动、社区服务,家庭劳动、成人工作一日体验,参与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等形式,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以及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2、科学技术活动:通过发明、科技论文、制作、种植饲养、科学调查、人文考查、探究性实验、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各种信息传播等科技方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体验或尝试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创造意识,有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运用科学方法对待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意识。

3、文体艺术活动:通过读书、讲座、器乐、书法、雕刻、工艺制作、影视戏剧欣赏、体育比赛、国防体育、登山、远足等形式,开拓视野,培养学生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和感受各种形式的美,认知美,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三)、侧重中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

读书节活动、时事报道、主题班会活动课、社区服务活动、专题夏令营、学习理论、学习方法指导与学法训练活动、智能训练活动、家政、职业指导、走向大自然生物班等自然兴趣组、科技节活动、科技“三小”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劳技兴趣小组、

(二)、(三)部分因是可选择的内容,建议学校确定课题,教师集体备课,以教师个人特长为依据,确定某内容的指导师,学生根据公布的指导师选择自己的活动内容的模式,也可以按班级指定内容。学校确定课题时,校长、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各学科骨干教师集体商量,要充分考虑课时和课题数量、难度的关系;教师集体备课时,以本年级教师为主,其它相关教师,有关职工,如实验员,或社会上有关聘请的人员要一并参加;确定的指导师可以是本校教职工,或社会上聘请的专业人员;学生必须人人参加,每课不缺。

(四)、课题详细举例

第7篇

摘要:本文从对清水江流域概况的分析入手,对在清水江流域治理过程中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涉水部门、涉水企业、公民参与、第三部门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并对在清水江流域治理过程中采用的管制、直接供给、政府资助、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等基本政策工具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清水江流域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

关键词:流域治理;政策工具;利益相关者

一、清水江流域概况

(一)自然环境概况。

清水江流域(贵州段)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向东、东南倾斜,是洞庭湖沅江水系的上游干流河段。清水江在贵州境内长459KM,流域面积17145KM2。清水江流域包括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内3市12县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二)清水江流域的水污染状况。

1.工业排放。

清水江流域环境污染主要为水污染,其中工业废水是清水江流域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清水江流域的工业污染源分布在化工、化肥、机械制造电力、建材、轻工、食品、采治等行业,主要分布在福泉市、都匀市和凯里市。其中化工、化肥、建材、食品、采冶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占到整个流域废水排放量的83%以上。

2.生活污水排放。

随着清水江流域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急剧上升。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大幅度增加掩盖了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所带来的环境改善成效。同时由于目前清水江流域生活污水处理率不足30%,流域内各城市基本没有建立起单独的生活污水管道系统,使得生活污水排放的任意性加大,生活污染成为清水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的另一重要因素。同时,农业化肥农药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养殖污染、洗涤剂的大量使用也是清水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二、清水江流域治理政策工具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任何一个公共问题,都会涉及或多或少的利害关系,而每一种利害关系都会涉及某些人或者团体,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群体受政策工具的影响,同时利益群体也会影响政策工具的运用。政策工具的运用必须考虑到多元利益群体,进行多元利益群体分析。在流域治理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涉水部门、涉水企业、公众、第三部门等利益群体都据以不同的利益出发点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基于部门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流域的良性发展,给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后果。

(一)中央政府。

流域治理的整体性、多元性、多样性决定了流域治理不可能实现由一个部门全权负责管理,而必须实现多部门间的协作管理,这就必须要有一个从宏观视角进行综合规划,统一布署的机构。

中央政府正是从宏观管理,制定法律法规及流域综合管理入手发挥其主导作用。《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渔业法》等都规定了相应的主管部门和协调部门,对这些监督、管理部门的具体监督管理职权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分清权限、职责,避免各管理机构间趋利避害、推诿扯皮。

(二)地方政府。

对于流域的治理,地方政府往往会陷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治理困境。一个流域往往由几个地方政府分段管辖,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与利益的驱动,以及政府部门内在的“官僚本位”思想,流域内各利益群体之间形成一种极强的官僚层级关系,且各地方政府之间难以沟通或沟通常归于无效,使得流域开发治理的规划方案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

(三)涉水部门。

政府是流域治理的主体,如果政府在机构设置与职能划分上存在不足,那再完美的政策都无法实现其预期价值。在清水江流域治理过程中省级层面的涉水机构有水利厅、环保局、林业厅等部门,在清水江段一个涉水事务,涉及到水利局、环保局、林业局、发改委、税务局、工商局等各个部门,增加了流域治理的复杂性。

(四)涉水企业。

流域区内丰富的资源,是流域区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流域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破坏。最大的问题是直接或间接排入河流的污染物造成的流域水污染。而水污染源主要来自于流域区内的重点企业。自2000年以来,清水江流域就不时的受到沿江重工企业的污染,曾一度引发“村民集体砸厂”事件,“村干部集体辞职”事件。

清水江流域的环境问题主要在于上游重工企业的三废排放。许多不达标的污染源直接排入江中,而这些企业又是地方政府的缴税大户,政府对他们有一定的依赖性,使得政府在对等重污染企业的排放污染源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河段,如果民众的反映不能引起高层的注意,这种污染情况仍会继续。如2006年,由于清水江流域水质污染极其严重,受到高层注意,国家环保总局派专员督办此事,才使得一些严重污染企业整顿停业。

(五)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是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在现实的行政过程中,公民多是在“无知之幕”下被动的接受公共政策。在清水江流域治理开发过程中,在涉及水权、林权、矿权等问题时也多通过公民参与的形式解决,使得公民的意愿得以表达,公民的利益得以体现。但这些仅是停留在表面层次。而在参与的深度、广度、向度上还有待于提升。当然,也应该看到我们所反映的公众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其参政的能力也有限。

(六)第三部门。

清水江流域治理开发的过程中,第三部门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环境保护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动物保护协会倡议保护清水江生态环境,建设原生态清水江。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这些组织多来自高校,其成员以在校学生为主,但多数情况下被公共部门所忽视或是当作点缀,作用可想而知。

三、清水江流域治理基本政策工具

在对清水江流域治理的研究中,地方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基本政策工具:

(一)管制。

管制是由政府作出的,它们必须为目标团体及个人所遵守、服从,不遵守或不服从将受到惩罚。在清水流域治理过程中,地方政府针对出现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管制措施。

贵州省环保厅出台文件规定,凡河流新建项目必须填报严格的申请表格,获得环保部门批准后方可投入生产,并定期向环保部门报告企业环境污染情况及技术更新状况;对涉水公共物品价格作出相应规定;对涉及危害流域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作出强制措施。为改善清水江流域河流水质,省政府于2007年3月28日对该流域范围内的43家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治任务。省环保局随即下发了《关于认真组织实施清水江流域污染源限期整治项目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清水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对各地环保局和有关单位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9又推出加大老污染治理力度、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污染、严格执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三措施推进清水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根据清水江流域环境容量和环境保护目标,核定排污单位的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排污总量削减任务,力争用3至5年时间使清水江贵州出境断面水质达到规定水质类别标准。

(二)直接供给。

直接提供是由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直接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这是一种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也是被广泛运用的政策工具。地方政府在清水江流域治理过程中为流域区居民提供一系列服务。如天柱县在清水江流域区水资源开发过程常为当地居民提供养殖技术服务、林业培育服务,无偿为居民提供技术指导,定期义务进行技术宣传教育等到。麻江县政府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投资1400万元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污水主支管网27.888公里,日处理污水3000吨,基本实现了县城区‘雨污分流’,进一步推进了节能减排工作,提高了县城环境质量”。

(三)政府资助。

地方政府、公民、社会组织及其他政府涉水部门提供资金,用以保障流域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其中资金的来源多为政府预算,社会捐赠,部门费用收入等。政府资金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政府涉水部门的资金分配,这部分资金主要是涉水部门如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在日常工作的运转中所用到的部门资金项目。如贵州省环保厅建立专项基金项目用于补贴清水江流域污染的补偿。二是政府的资助项目。对于流域的开发不仅体现在流域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上,更主要的是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利用上。2008年,锦屏县在清水江边举行了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包括青鱼、鲤鱼、鲫鱼、草鱼四大品种共100万尾鱼苗放入清水江中。天柱县、麻江县加大资金投入营造经济林,落实天保工程,维护清水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

(四)家庭与社区。

在任何社会中,政府都会有意识地扩展家庭与社区在达成政策目标上的作用。如在调研中,贵州省清水江段出境口瓮洞镇的清水江沿江居民,多是靠江水生活,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保护清江水源的习惯,自发的维护本区域清水江的生态平衡。据瓮洞镇政府人员介绍,由于瓮洞镇与湖南省交界,经常有人在这一带捕杀野生动物,带来了恶劣的影响,由于是两省交界管辖地段,政府的执行力有限,而两地乡级政府的“联合执法”也往往流于形式。

(五)志愿者组织。

志愿者组织是指由志愿贡献个人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个人所组织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组织。志愿者组织的活动免受国家强制力和经济利益分配的约束。在清水江参加活动的志愿者组织主要有两类,一是高校志愿者组织,如青年志愿者协会,青禾公关协会等。他们多是进行义务宣传教育,向人们展示流域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及维持流域生态平衡,保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良性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二是各政府部门下的志愿者服务,如环保、计生志愿者组织,消防、应急、防灾志愿者组织等,他们多是针对其服务的具体事项,定期到相应区域进行服务。

四、清水江流域治理政策工具运用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工具的价值选择悖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然而,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在内的次生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我国社会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资源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甚至有崩溃之虞。但倘若只顾及保护环境资源,则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这已成为一个难解的悖论,那么,如果在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中进行政策工具的选择呢?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标,在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更为突出,而清水江流域治理的最大问题也正在此。一方面,要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有“清山绿水诗画廊”的环境。清水江流经黔南、黔东南3市12县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清水江流域生态环境变迁主要体现森林覆盖率的变化与流域生态环境压力的增大。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陷入了难以调和的困境。流域区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势必要依赖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在清水江流经区域,一些耗水工厂随之建立,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这些高耗水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将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排入清水江中,造成了上游排污、下游遭殃的现状。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及人口的增长,大量的填河造田运动也在流域区内时时发生,流域区内的自然林也被大面积的砍伐,烧山运动也在进行。

2.水污染现状堪忧。

清水江流经我国重要的磷化工基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上磷化工企业生产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过量排放,清水江流域部分支流遭到污染,威胁着清水江流域及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对沿江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危害。据统计,清水江及其大小支流,有20多个万吨级以上的电解锰厂,还有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许多硫化锌浮选厂及蜂拥出现的数百家钼矿厂。这些冶炼油厂将含有六价铬等巨毒致癌元素的废水、尾渣排放到清水江及其支流中,致使江水呈黑绿色,重金属严重超标,河中鱼虾水草几近死绝。

(二)政策工具运用主体的多元化及目标的异化。

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治理是指若干个政府基于共同面临的公共事务问题和经济发展难题,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分配组合,以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治理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和地方治理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区域开发从传统的“自上而下”拉动型发展向“自下而上”的促动型发展转换的主要模式。目前,跨区域性公共事务问题也超载了体制性的地理界限,对特定地区或邻近地区的公众产生普遍的影响,虽然各地方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横向合作与治理,但总体上说,存在着许多使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治理难以进一步深入的障碍,这些障碍既有意识上的,也有体制上和措施上的。

清水江流域流经渝贵湘三省,在贵州境内长496KM,流域面积17145KM,这就需要在治理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整体与个别、眼前与长远之间的利益。清水江流域的治理就必须处理好省域、省内州、县、乡镇甚至是村之间的关系。同时,要解决上下游之间的责任分担问题,尤其是上游地区的发展路径的选择,一旦上游地区被污染,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都将被破坏。

(三)政策工具的运用受功利意识驱使。

政策主体和政策执行者的自身利益、需求和行为影响着其对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各项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是由有着自身利益追求和行为倾向的人来完成的。同时,由人所组成单位与部门也会形成固定的小集体利益意识与部门利益规则,要使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和运用政策工具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绝对的“价值中立”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如果一项公共政策或者某项政策工具的使用威胁到自身利益,那么公共政策执行者无论出于公心或者私心,都有可能抑制这一政策工具,因面就使得该项政策很难顺利有效地得到执行,就难以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贵州省天柱县白市水电站是在多方利益的角逐之下得以立项。但由于在白市建立水电站,会影响上游及本县其它乡镇。但是在经过多方考核,反复比较之后,最终同意建立白市水电站的方案。为搞好电站建设和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天柱县还专门成立移民开发局。

(四)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缺乏有效评估。

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应从效率、效益、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来判断,对政策工具运用的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评定。而我国的政策工具的运用往往只注重其即时性,针对问题的出现而采用政策工具,一旦问题得到解决,政策工具就会失去其效用。如在清水江流域贵州与湖南交界地区,采石掏沙现状较为严重,而对于越境采石掏沙的采沙船,地方政府采取的方式是,一经发现,立即进行抓捕,而一旦采沙船逃至临省管辖范围,则停止追捕。湖南方面亦是如此。

五、小结

对于清水江流域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有效合理的解决是长期困扰地方政府的一大难题,这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2010年12月29日,《贵州省清水江流域水污染补偿办法》颁布实施,贵州省政府通过生态补偿的办法对流域区进行相应的补偿。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的政策工具的应用,为我们解决流域问题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任敏.我国流域公共治理的碎片化及其成因[J].武汉大学学报,2008

[2]胡熠,陈瑞莲.发达国家的流域水污染公共治理机制及共启示[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

[3]蔡守秋,李广兵.关于修改〈水污染防治法〉的若干意见[J].中国环境资源法研究会论文集(第一册),2005:8-15

[4]曾文慧.越界水污染规制——对中国跨行政区域污染的考察[D].上海复旦大学,2008

[5]陈梅,钱新.公众参与流域水污染控制的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2):5-8

[6]陈振明.政府工具研究与政府管理方式改进—论作为公共管理学新分支的政府工具研究的兴起、主题和意义[J].中国行政管理,2004

第8篇

[目的/意义]以满足高校教改热点———重点学科建设需求为目标,研讨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途径。[方法/过程]分析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对学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阐明特色馆藏与学科建设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特色馆藏建设存在的问题,给出促进重点学科建设的特色馆藏建设途径。[结果/结论]学科建设对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起着指导作用,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又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基于重点学科的特色馆藏建设途径包括做好前期规划,收集和整理重点学科所需资源;找准类型标准,确定展现形式;做好技术协调;开发二次、三次文献;不断更新特色馆藏内容;选择适合馆情的学科馆员制度。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学科建设;特色馆藏;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曾说:“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核心工作。”学科建设代表了办学水平,决定了办学方向。学科建设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素之一,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学科特色决定了办学特色,高校一切工作围绕学科建设来开展。图书馆在学科文献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多载体服务体系上的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成效的直接反映,是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科建设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从影响学科建设的诸多因素来看,图书馆对高校学科建设起着其它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1]。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对高校的学科建设、整体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这是由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功能、定位所决定的。高校学科建设与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关系密切,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高校图书馆满足学科建设需求、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途径是紧密围绕学科建设来整合、优化、创新资源建设,面向重点学科建设特色馆藏和学科服务。

1学科建设、特色馆藏的概念

1.1学科建设的概念

学科、专业是高校最关键的两个名词,这两个词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含义。专业是培养学生的组织形式,而学科则是培养教师及研究生的组织形式。学科分为一般学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精品学科,确定学校的学科门类、学科、专业,也就确定了学校的学科建设方向,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由此来看,满足高校学科发展方向的文献资源保障,也就基本达到了学校学科建设中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要求。高校学科建设既要聚焦前沿学科和新兴学科,也要兼顾传统学科和交叉学科,走特色化的发展路径是目前高校发展的趋势之一。学科建设主要内容是学科的专业方向设置、学科的人才培养、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学科的基地建设、学科的学术成果建设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很多发展方向。任何一个学科组织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方向上争创一流,它必须作出选择[2]。因此,确立学科重点发展方向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凝练学科方向要尊重学校已有的传统和优势,追踪学科发展前沿,从而确保学校学科建设的特色性、时效性以及可行性,并以此作为学校学科资源倾斜配置的依据[3]。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学校实际和特色,确定具有本校特色的研究方向、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步建成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形成独有的学科特色,促进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和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4]。

1.2特色馆藏的概念

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结合学校的学科结构设置,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的文献资源进行重点收藏、重点建设、优先投入,经过长期建设积累,使其尽可能丰富、系统和完整并形成一定规模、结构完整的文献资源优势[5]。特色馆藏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既有实体馆藏,也有数字化虚拟馆藏。特色馆藏与特色数据库、自建数据库是不同的概念。特色数据库是特色馆藏的子集,要同时满足“特色”和“自建”两个条件。特色馆藏包含但又不仅限于特色数据库,特色数据库是特色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馆藏特色的重要资源,是传统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在数字时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6]。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大多基于本校的重点学科或者特色学术资源优势来实现馆藏的特色化,特色馆藏是学科特色和办馆特色的直接体现,有别于传统资源,其重要性和深刻的理论意义体现在它与学科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的互动性关系之上,特色馆藏建设是一项创新的知识管理工作。特色馆藏的知识与信息是动态的、不断生长着的信息文献资源,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增值效应的良性循环的特色文献信息系统[7]。

2学科建设和特色馆藏的互动关系

2.1学科建设指导特色馆藏建设

高校学科建设的过程涵盖了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其建设、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教学、科研成果,基于此,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才具有可持续性、创新性。在此过程中,大量的成果随时间沉淀,凝结成一所高校的学科特色,是图书馆的珍贵资源,以此作为特色馆藏来建设既是图书馆的份内工作,也是高校的一项教学、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科建设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基于学科建设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更多的是表现在对学科专业方向和硕博学位方向文献的把握。重点学科是学校的支柱性学科,其发展直接影响到其它学科专业是否具有适应性、竞争力和生命力,关系到能否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成果;就学校的特色学科建设而言,呈现出明显的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专业性越来越强的态势,图书馆则更应提供该学科的重点文献资源保障,使得该学科或专业范围内应用研究的参考文献的收藏比较完备,以支持该特色学科的教师、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8]。高校图书馆要建设适应本校需要的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馆藏体系,拥有自己的特色资源,必须充分研究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情况,以此作为特色馆藏建设的方向。

2.2特色馆藏建设促进学科建设

高校构筑学科基地离不开作为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重要基地———图书馆的支撑[9]。学科建设离不开对学校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借鉴,是高校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信息源,也是各种创新知识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节点,交流与互动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8]。特色馆藏建设帮助高校建立新的研究领域,提升学校总体声誉,传承校园文化,提升图书馆自身核心竞争力,反过来学科建设的发展又促进了面向学科方向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图书馆面向重点学科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更高质量的数字特藏应是围绕学科主题,对内容进行搜集、整理、重组、研发而成,是一个再创作过程,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以下2个方面可以说明:(1)学术成果整理。学术成果是学科建设成效最显著的标志,呈现出多元化的组合形式,需要图书馆的全面参与收集、整理和分类工作,针对学科的特殊需求,研究资源信息方法及最佳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建设有助于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的信息资源数据库[3]。(2)学科水平的评价。学科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以其学科成果对学科进行评价,以此判断各个高校学科建设的水平。如通过学科竞争力分析,可对本校优势学科领域和潜在的优势科研领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客观、准确的量化评估报告,可对学校发展重点学科、引进重点人才、创建特色学科专业提供参考资料和数据,揭示某专业或某一学术研究主题的发展年代分布规律及时序变化趋势图,洞察学科发展的完整过程和走向,从而对特色优势学科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及早调整学科发展方向,还可能催生优势学科新的切入点,对学科发展的规划提供数据支持[10]。

2.3学科建设和特色馆藏的互动关系

互动性关系包含着3个意思:动态性、增值性和共建性。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本身就是一种科研活动和学科建设的过程,是一种融服务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教育科研活动。通过馆员与师生参与建设和科研活动,提升馆员与学者的素质,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激发创造欲望,促使多出学术成果。这样,在特色化信息资源建设、学科建设和学校整体发展三者之间,自然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学科成果不断地升华、创新和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7]。重点学科建设是特色馆藏建设的基础。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专门建设了学科馆员与院系师生的交流平台———图院之窗,此举对于加强双方的互动,增进相互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河南大学图书馆定期出版《高教参考》,利用自身强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向教学部门提供专业教学的资源、方法等,直接参与到学科建设的第一战场。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与学校教务处合作,建设本科教学参考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图书馆创新学科服务主要体现在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全面融入到学科建设、课堂教学中,与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无缝对接,同时通过进一步加大与院系的沟通来对馆藏资源进行更合理的调整与布局。实践表明,高校图书馆积极主动参与重点学科建设,既是促进其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办出特色、创建品牌形象的需要。图书馆如果积极参与重点学科建设,其自身的定位就得到了保证[11]。教学科研人员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分析、研究、融合、创新产生新的观点、方法并应用在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创新中,以此来推动、完善学科建设,其产生的学术成果是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基础和来源,经由馆员进行整合、优化、创新、组织、输出,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和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特色馆藏建设存在的问题

(1)重数字化资源建设,轻纸质资源建设。调查发现,高校馆纸质特藏资源的数量约占特藏资源总数的15%,只有少数高校馆的特色馆藏还是以纸质文献为主,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

(2)特色馆藏建设跟不上学科发展。学科的重点在发展中逐渐偏移,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没能及时捕捉学科发展的前沿,学校重点学科资源建设未能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滞后不前。

(3)重点学科资源收集不全,更新不及时,更严重的是没有与院系密切沟通,特色馆藏建设系统性较差、规模较小。

(4)重建轻用,特色馆藏资源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利用率低。

4优化基于重点学科的特色馆藏建设途径

(1)做好前期规划,选择建设坐标;要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研究,做好为重点、特色学科所需文献资源的分析,为各重点学科建立档案,针对本校的省级重点学科乃至国家级重点学科进行资源的整理和收集。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倾全馆之力,只做了“森林培育学”一个学科的资源导航,将本馆资源与外网资源进行整合打通,提供一揽子服务。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网页”,将本校重点学科的馆藏图书、期刊与相关专家学者、会议、机构等推荐给师生读者,强调馆外资源的布局,尤其注重不同资源之间的关联,将类目与层次完整化,如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2)有的放矢,找准类型标准、确定展现形式:收集整理图书馆现有的特色学科资源以及网络免费资源,以教师和科研人员需要的形式展现出来,及时更新、修正。此外,像河南农业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那样,选择教学参考作为突破口,将资源与教学挂钩,为教学服务;建立重点学科题录数据库、学术成果数据库;纸质资源建设要同样重视,争取经费支持,拓展特色学科实体文献的采购渠道。

(3)技术协调:特色数据库建设中数据采集复杂,多类型、大批量的数据需要检索、传递、申请、索取、鉴别,同时还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对于购买第三方系统自建数据库,需要与对方技术人员反复沟通协调,确定网页布局和资源分布。

(4)开发二次、三次文献:对已经形成的有关一次文献、信息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之后评论、综述进行深度加工,同时要利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预测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发展的方向及未来前景,使读者能对文献进行分析,以把握当前的研究动向和发展水平,具有学科性、增值性特点,能引导高校学科建设的深度和横向发展,推进高校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12]。

(5)特色馆藏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依赖以下途径:特色馆藏的内容要不断更新。如美国圣何塞大学IFLODD数据库每年会加入当年新数据,音乐系提供支持,参与各种贝多芬的研究和纪念活动,就此不断获得新的捐赠,如头发、头盖骨、手稿等,因此收藏更加丰富。馆员对特色馆藏的精通才能保证特色馆藏的充分展示和利用。美国圣何塞大学贝多芬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本身就是个音乐专业人士,不仅懂音乐,还能演奏乐器;不仅能参与特藏建设,还能参与专业文献的研究,策划音乐会、展览等一系列的服务工作。特色馆藏建设的成功,需要学科专业人士的合作与参与,使之成为某学科的研究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和田长霖东亚研究中心合作;圣何塞大学的贝多芬特藏与贝多芬研究中心、贝多芬学会合作;伊大的IFLODD与全美的消防员培训工作合作[13]等等。

(6)选择适合馆情的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要根据自身情况确立最适合自己的,现阶段推行阻力较小的学科馆员制度逐步发展,同时适当作出创新。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实行全员参与学科服务工作模式,除了信息咨询部的专职学科馆员外,放低门槛,符合本科学历、馆员职称以上条件的馆员均要兼任学科服务工作,充分调动全馆人力资源,按学科背景分组嵌入学校各院系开展学科服务。相对而言,2个以上学科馆员服务1个院系稍显合理,如江西农业大学图书馆施行的是学科服务小组模式,即“多(学科馆员)对多(院系)”模式,这一模式对于学科馆员之间的团队精神以及跨学科、交叉学科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图书馆人力不足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调动院系的积极性和力量,力争每个专业都有能参与到图书馆事务当中的教师,由他们作为学科服务中介人,更大范围地加强学科服务的力度,多途径、多样化地宣传推介特色馆藏资源,促进学科成果不断升华、创新、再生、发展。

作者:王蕙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李凌杰.从学科建设角度优化馆藏文献信息资源配置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6):50-53.

[2]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7):48-50.

[3]李忠.大学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的功能定位[J].扬州大学学报,2013(12):63-65.

[4]唐华生.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6-49.

[5]生修雯.学科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及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1(11):52-56.

[6]刘葵波.特色数据库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图书馆建设,2015(5):14-17.

[7]刘小红,陈康荣.图书馆特色化在学科建设中的人文理念[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4):125-127.

[8]邵平.高校图书馆开发特色馆藏建设的必要性及方法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6):64-65.

[9]刘元芳.大学图书馆与学科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5):5-6.

[10]袁锡宏.基于特色优势学科建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13(24):62-65.

[11]任通顺.高校图书馆参与重点学科建设之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3(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