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刑事法学论文

时间:2023-02-28 15:33:02

导语:在刑事法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刑事法学论文

第1篇

一、学者型教师的特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者型教师即专家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除了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观念新是学者型教师素养的核心。当今社会发展和我国目前教育现状,要求教育者要具备现代教学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同时,学者型教师要能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加以研究、推广,实现由"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因此,我们把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能过硬、有现代教育观念、会科研的教师称为学者型教师。

二、学者型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

一般合格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而学者型教师的知识不仅面宽,而且质上也很显著,他们不仅对问题的深层结构敏感,而且还能结合学科特点渗透科学方法论、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科学价值观等。笔者认为,学者型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必须掌握大学化学专业所涉及的经典化学知识和教师必备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

化学与STS相关的知识。当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是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STS)相联系,其核心是全面反映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学者型化学教师能结合人们最关心的健康、环境、资源、水源及食物等焦点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能解决未来生活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及生产、生活中碰到的化学问题。

化学作为中心学科的前沿知识。当代科技飞速发展,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化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化学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环境化学、生命科学、信息材料科学、能源化学、地球化学等都属于化学专业发展的新方向。学者型化学教师力争将教学与科技接轨,使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更加开阔。

结合化学史渗透科学方法论。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在知识的静态结构,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揭示其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品德。

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学者型化学教师应结合具体学科知识,使学生对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从而培养起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精神。

三、学者型化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策略

掌握策略性知识是学者型教师进行策略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在课堂上不仅关注"教什么","如何教",还能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并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能运用策略性知识,设计教学策略

一个经验丰富、教学策略掌握好的学者型教师,必须具备:①内容知识,即所教科目的内容;②课程知识,即有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思想;③一般的教学知识;④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知识,即教材、教法知识;⑤有关学生及其特点知识,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和学习风格等;⑥有关教育环境知识;⑦有关教学目的、教育价值等教育哲学方面的知识。其中⑤⑥属于策略性知识,即研究如何有效教的问题,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

2.课堂上教学实施学法指导,探究实验技能

学者型教师能针对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有效性教学,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个别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景进行针对性灵活教学,研究自己教学个性,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会学生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针对我国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世界各国都在深入探索教会学生学习的科学理论、途径、方法,作为学者型化学教师,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期施行学法指导,培养懂得化学基础知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体现基本的学习方法。基本的学习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习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以实验作为学科基础,实验操作与设计可培养学生大胆耐心的实践品质,果敢沉着的自信力,自觉自控的意志力,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并能养成尊重客观、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发现和创新的能力。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和活化,为发挥其思维潜能创造了情境。在我国教育转轨阶段,以新的视角开展实验教学,挖掘教材中探索性的实验,优化实践课教学过程,是学者型化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3.课后反思能力

教师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学者型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教育经验、教学策略进行反思、总结、提高,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还要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普遍规律进行反思。

四、学者型化学教师要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现代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并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它作为教育自身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学者型教师必须在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提高自己驾驭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作为当务之急。

1.素质教育的特点与要求

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和终级目标,造成学生片面、畸形发展,而素质教育以全面性、全体性、主动性为特点,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把考试当作最终目的。

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重点放在学生个性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上,在教学内容上十分重视教材改革,适应新科技潮流,吸收新科技成果,大力拓展受教育者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诸如环境污染、人炸、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21世纪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均应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研究法、发现法、情景教学法等的应用及最优化组合,提倡自学、贯彻启发、重视反馈。在教学组织上,改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合作学习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等。

2.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这是向我国传统教育提出的最严峻的挑战,也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摆在化学教学的重要位置,让学生学会创新是学者型化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是:

具有创新意识,不因循守旧;喜欢质疑,爱独立钻研,敢于创新;想像力丰富,新颖独特,善于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思维能力发展较好,特别是具有较好的分析、综合能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特征是基础。有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即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学者型教师善于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中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能力形成最佳时期,为发展思维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善于诱导。

培养创新精神和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学者型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要从根本上把学生的能力提高到一个较高水平,关键是教师主动创设适于学生创新和动手的教学环境。

3.要有使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

现在正进行以电化教育为标志的教育革命,学者型化学教师应努力探索和拓宽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范围,把计算机带入文、图、声集成的应用领域,使教学过程得以优化。CAI软件是一种人工智能,在揭示化学教学的微观实质,展示化学思维的形成路径,描述化学思想的产生,化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而且还有利于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因为对未来一代,不在于仅仅是储备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速度有多大,获取知识的技术手段有多先进。

五、科研能力是学者型教师素养的重要内涵

科研能力是教师自身提高的重要能力,而且也是教师素养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指标。学者型化学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具备现代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及趋势,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依据,选择有价值的、可行性的、实用性的素材,运用调查、研究、提炼、综合、创新等方式,凡与传统的教育思想、目的、内容、方法及教育评价有关的教育领域都是研究范畴,都要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地探索,不断总结新经验,构建新模式。

教育科研能力包括科研意识、方法和精神,它是教师科研素质的核心成分。它包括三个层次: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教育理论的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的把握、教育实验设计等;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能力。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少数民族;儿童文学;民族儿童;民族文学;民族文化;文学创作

2008年,是个发生了许多大事件的年头,但民族儿童文学创作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改变,它依然处于一种重要而不显要的状况中。不过,作为民族文学中一个敏锐、多样,又富于童情童趣的部分,它也有自己的新的优势,那就是顺应儿童的审美心理,从民族文化发展的新的层面进入当下更宽广的民族儿童天地;或采取民族儿童渴望了解的革命 历史 题材、大人们的童年题材,历史地 艺术 地展现时代的进步、表现民族的精神、呈现人生的内涵;或深人新一代民族儿童的思想情感,走进他们天真而又不再单纯的心灵世界。这一年,民族儿童小说依然是民族儿童文学中的主要方面。但好作品不多。可以翘起大拇指来说道的,也就是蒙古族青年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动物小说《狐狗》、《狼獾河》、《犴》,回族青年作家于怀岸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祖上的战利品》,以及蒙古族女作家韩静慧写的一系列关于当下儿童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种种纠葛和绵绵情意的作品等有数的几篇。当然,所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也都在民族儿童文学创作上提供了新的启示意义。

首先,民族作家们充分利用自己独有的本民族生活积淀,开掘埋藏其中的历史的、文化的意义,揭示包涵其间的民族的、地域的意蕴,使题材优势发挥到极致,使语言特色渲染出韵味,从而使儿童文学民族性呈现得多姿多彩、丰富丰厚…。

以黑龙江省蒙古族青年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创作最具代表性。黑鹤的童年是在草原上度过的。他在去年“六·一”前接受《

第3篇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中学生发明创造的思维培养

摘要:中学生的创新理论与时间的研究对于提高整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创新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创新的核心内容,创造性思维是指利用新方法、新技术去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在整个发明创造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在培养中学生发明创造过程中都需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通过大量的调查以及文献参考,找出在理论与实践上中学生发明创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并且为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发明创造;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创新与国家的前途以及命运息息相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创新型的民族,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近代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等等,这些发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创新将会永远没有进步,只能被淘汰。中学生作为一个民族的新鲜血液,他们的整体素质与能力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是在理论上的解读还有实践中的挖掘。

一、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点

1.创造性思维主要是通过自己固有知识的重新搭配组合,使用不同的方法以及程序对问题进行新的解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性思维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昀能体现,其固有的四种基本品质为:变通性、独创性、流畅性以及精致性。但是从一般评价角度来说更侧重发散思维的维度以及处理问题结果的独特性。

思维的流畅性与独特性是衡量创造水平的关键指标。通过调查发现,从思维的流畅性来说中学男女生的发展曲线都差不多,但是男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不断上升,但在初三到高三基本是停滞的;而女生在初中和高中的前两年发展较快,但是高三有明显下降趋势。但是总体来说男生的创造思维的流畅性高于女生。

从思维的灵活性来看,初中发展缓慢高中发展迅速。男生的灵活性在同时间点上均高于女生。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高中时达到昀高,之后会逐渐递减。而从精致性上来看,初中阶段缓慢上升,高中几乎不变,男女发展曲线基本相似[1]。

2.影响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父母以及家庭方面对于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很重要。根据研究表明,父母的学历水平越高或从事较高的社会地位的职业,其子女的创造性思维在灵活性以及独创性方面显着于其他职业的子女;受到较早家庭教育的学生与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在独创性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一般生活在郊区以及县城里面的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沉思性方面优于生活在城市里面的孩子。

学校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般具有好人缘以及威望的学生,他们的独创性高于其他学生;具有影响力的学生在灵活性方面高于其他学生;每天睡觉平均七个小时的学生在独创性方面高于睡觉六个小时的学生。其他例如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也会对其产生影响,但是不很显着。

社会因素也会对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影响。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高于偏远的山区;其次传统观念以及语言的使用也会对其造成很重要的影响。

二、中学生发明创造的理论研究

创造性学习是对整个传统学生学习方式的一次更新,随着对创造性学习的不断全面解读,不断找到其存在的理论支持。在《创新学习论》中龚春燕阐述了创新性学习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还是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学习的核心需求还是一个国家未来需要的人才的首要素质。随后龚春燕又从四个方面对创造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讲,创新是人的本质所在,不论是哪个国家其发展教育事业的昀高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一切教育发展都需要创新作为支撑,不论在教育的哪个阶段都需要教育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支持;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随着当代脑部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更是为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先天的物质基础。

有一种后现代知识观指出,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在看待学生时不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什么都不懂的认知主体以及匮乏知识需要很长时间去积累的主体,而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并且可以迅速提升的一种主体以及与科学家、教育家一样拥有自己的知识,但是需要不断发展原有知识的人。在对待知识时,教师不应该把知识仅仅看作是一种“客观的”“绝对的”知识,而应是一种具有价值性与社会性并且可以通过创新去完善扩充的知识[2]。

还有一种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指“通过对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分析,总结出目前以及未来一个阶段中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教育现代化的需求,教育者通过采用创造性的方式引导以及启发受教育者潜在的教育需求,创造出一种文明、和谐、轻松的教育环境,从而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规划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性、自主性的新型社会主体。核心思想就是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主体,尤其是在受教育中的学生。对于在受教育中的学生确保其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不断学习与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强调学生是主体为一回事,在受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否承认是另一回事。很多的教育者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下不会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而是客体,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中学生发明创造的实践应用

中学生在发明创造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个程序,即;观察—想象—设计—绘图—制作—实验。

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观察,达尔文曾经说道“我没有过人的机智与理解能力,我唯独有的只是对那些不经意的事物的观察能力。”因此在中学生中进行一些小发明创造首先需要对其进行细微的观察。例如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蜂巢引起了马拉尔琪的关注,经过不断地观察发现其仰角平均109度28分,锐角平均70度32分,这一发现对于建筑学有很大影响;古代的故事鲁班发明了锯也是在平时不经意间被树叶划破手指而突发奇想;再如莫尼埃从观察树根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混凝土[3]。

在创新过程中联想也是很重要的,从观察到的事物联想到其他相关联的事物。例如:蜂巢墙就是通过深入观察蜂巢而建造出来的;通过袋鼠以及母亲抱孩子的情景发明出了袋鼠衣。

再者就是设计,任何事物都有优缺点,通过筛选,去掉那些不能付诸于实践的联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明确目标,分解目标从而形成思路设计方案。

对自己所设计的事物进行绘图制作,在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师请教。

作品完成后要经过反复的实验,要有耐心,因为任何东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各个环节都不能忽视,从细节做起,才能形成昀有价值的创造。

参考文献

[1]张广斌.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图形学;发展;应用

一、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

计算机图形学是利用计算机研究图形的表示、生成、处理,显示的科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计算机图形学已成为计算机科学中最为活跃的分支之一,并得到广泛的应用。1950年,第一台图形显示器作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旋风一号——(Whirlwind)计算机的附件诞生.该显示器用一个类似示波器的阴极射线管(CRT)来显示一些简单的图形。在整个50年代,只有电子管计算机,用机器语言编程,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为这些计算机配置的图形设备仅具有输出功能。计算机图形学处于准备和酝酿时期,并称之为:“被动式”图形学。

二、计算机图形学在曲面造型技术中的应用

曲面造型技术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研究在计算机图象系统的环境下对曲面的表示、设计、显示和分析。它肇源机、船舶的外形放样工艺,经三十多年发展,现在它已经形成了以Bezier和B样条方法为代表的参数化特征设计和隐式代数曲面表示这两类方法为主体,以插值(Intmpolation)、拟合(Fitting)、逼近(Ap-proximation)这三种手段为骨架的几何理论体系。随着计算机图形显示对于真实性、实时性和交互性要求的日益增强,随着几何设计对象向着多样性、特殊性和拓扑结构复杂性靠拢的趋势的日益明显,随着图形工业和制造工业迈向一体化、集成化和网络化步伐的日益加快,随着激光测距扫描等三维数据采样技术和硬件设备的日益完善,曲面造型在近几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1从研究领域来看,曲面造型技术已从传统的研究曲面表示、曲面求交和曲面拼接,扩充到曲面变形、曲面重建、曲面简化、曲面转换和曲面位差。

曲面变形(DeformationorShapeBlending):传统的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面模型,仅允许调整控制顶点或权因子来局部改变曲面形状,至多利用层次细化模型在曲面特定点进行直接操作;一些简单的基于参数曲线的曲面设计方法,如扫掠法(Sweeping),蒙皮法(skinning),旋转法和拉伸法,也仅允许调整生成曲线来改变曲面形状。计算机动画业和实体造型业迫切需要发展与曲面表示方式无关的变形方法或形状调配方法,于是产生了自由变形(fFD)法,基于弹性变形或热弹性力学等物理模型(原理)的变形法,基于求解约束的变形法,基于几何约束的变形法等曲面变形技术和基于多面体对应关系或基于图象形态学中Minkowski和操作的曲面形状调配技术。

2.2从表示方法来看,以网格细分(Sub-division)为特征的离散造型与传统的连续造型相比,大有后来居上的创新之势。而且,这种曲面造型方法在生动逼真的特征动画和雕塑曲面的设计加工中如鱼得水,得到了高度的运用。

三、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应用

这是一个最广泛,最活跃的应用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是利用计算机强有力的计算功能和高效率的图形处理能力,辅助知识劳动者进行工程和产品的设计与分析,以达到理想的目的或取得创新成果的一种技术。它是综合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设计方法的最新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是与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与工程设计方法的革新紧密相关的。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已是现代工程设计的迫切需要。CAD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其主要的应用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制造业中的应用。CAD技术已在制造业中广泛应用,其中以机床、汽车、飞机、船舶、航天器等制造业应用最为广泛、深入。众所周知,一个产品的设计过程要经过概念设计、详细设计、结构分析和优化、仿真模拟等几个主要阶段。同时,现代设计技术将并行工程的概念引入到整个设计过程中,在设计阶段就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综合考虑。当前先进的CAD应用系统已经将设计、绘图、分析、仿真、加工等一系列功能集成于一个系统内。现在较常用的软件有UGII、I-DEAS、CATIA、PRO/E、Euclid等CAD应用系统,这些系统主要运行在图形工作站平台上。在PC平台上运行的CAD应用软件主要有Cimatron、Solidwork、MDT、SolidEdge等。由于各种因素,目前在二维CAD系统中Autodesk公司的AutoCAD占据了相当的市场。

3.2工程设计中的应用。CAD技术在工程领域巾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筑设计,包括方案设计、三维造型、建筑渲染图设计等。②结构设计,包括有限元分析、结构平面设计、框/排架结构计算和分析等。③设备设计,包括水、电、暖各种设备及管道设计。④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设计,如城市道路、高架、轻轨等。⑤市政管线设计,如自来水、污水排放、煤气等。⑥交通工程设计,如公路、桥梁、铁路等。⑦水利工程设计,如大坝、水渠等。⑧其他工程设计和管理,如房地产开发及物业管理、工程概预算等。

3.3电气和电子电路方面的应用。CAD技术最早曾用于电路原理图和布线图的设计工作。目前,CAD技术已扩展到印刷电路板的设计(布线及元器件布局),并在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中大显身手,并由此大大推动了微电子技术和计算及技术的发展。

3.4仿真模拟和动画制作。应用CAD技术可以真实地模拟机械零件的加工处理过程、飞机起降、船舶进出港口、物体受力破坏分析、飞行训练环境、作战方针系统、事故现场重现等现象。在文化娱乐界已大量利用计算机造型仿真出逼真的现实世界中没有的原始动物、外星人以及各种场景等,并将动画和实际背景以及演员的表演天衣无缝地合在一起,在电影制作技术上大放异彩,拍制出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巨片。:

3.5其他应用。CAD技术除了在上述领域中的应用外,在轻工、纺织、家电、服装、制鞋、医疗和医药乃至体育方面都会用到CAD技术。CAD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完善;系统智能化成为又一个技术热点;集成化成为CAD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科学计算可视化、虚拟设计、虚拟制造技术是CAD技术发展的新趋向。

第5篇

关键词:小学作文;观察生活;内心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105-01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写作能力;如何使学生能自如地把学到的书本知识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写出让人叹服的好文章,实在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几点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现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学会把自己看到的所感所悟记录下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何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留意身边琐事,用"心"去看,并养成一种习惯。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就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教育家赞科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激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起学生的感情。"

多数学生提到作文就发愁,觉得没话可说,没事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做好饭,有米是先决条件。说话、作文亦然。要想写好文章,搜集好素材是先决条件。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调动学生眼、耳、鼻、口等感官,把大千世界中林林总总的有意义的人和事,有趣的动植物,四季更替……一一搜集记录下来,以备作文时用。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开掘",尽可能捕捉自己的奇思异想、感情浪花、深思遐想、灵感闪现等。这样,学生作文时,不仅有内容可写,还会表现出独特的感受。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眼细致的观察生活,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写作的"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当然在写作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积极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作增添更吸引人的因素,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写作的情感及愿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创设作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深入生活体会情境。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感受,收集资料;同时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为作文而开展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和体验。其次,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情境。如写状物的作文,最适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情境,使学生对物的形、色、味、质地、气质特点等有感性的接触。直观教具可以是教学模具、挂图、实物等。这样,学生对事物的特点有了全面的认识,就能更好的表达出来,就有话要说了。

3.鼓励学生实话实说,抒发内心情感

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这应该是对学生作文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让学生抒写内心真实情感。"说真话,诉真情"文章的灵魂,缺乏真情的文章,哪怕是辞藻华丽、洋洋洒洒,读起来也如同嚼蜡,如不用心说真话、诉真情,虚情假意、矫揉造作,作文即使有文采,也难以打动读者,更不用说心灵的共鸣。如果学生能将自己的情感自然表达,就能感染读者,震撼读者的心灵,作文也就成功了。

4.利用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4.1 是对学生作文的每一点进步,在眉批或总批中加以鼓励。金无足赤,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十分完美,存在一些不合要求或脱离生活实际之处是正常的,我们不应以一把尺子量全体,而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进行衡量。这就要求教师以激励的眼光审视学生作文,即使水平很低的学生习作我们也要从中挖掘出闪光点并给予充分肯定。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我们不能摒弃其缺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用指导性评价对其做出必要的指引和补充,指出学生习作的整个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失,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同时注意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学习方法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建议态度、方式和改进方案,做到作文评价的"因材施教"。

4.2 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参与习作实践,教师写出"下水文",做到与学生同写,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时让学生评改教师"下水文",做到与学生共评。"下水文"水平可能是高于学生,但这可以给学生一次跳起来摘桃子的机会,"下水文"在某方面可能也不如学生的作文,这也给学生一种鼓励,一种自信,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超过老师的,自己也有能力修改老师的作文。第三,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就将学生作文中的优秀片段、优秀词句挑选出来,放入"作文园地"里,向广播室或向报刊推荐发表。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尝试教学 策略

一、尝试教学法概述

尝试教学法的实质是在尝试中让学生学习,成功地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先让教师讲解,把所有问题讲清楚了,学生再去练习,而是先让教师拿出问题,在学过知识的层面上,学生相互探讨和自学教材,全凭自己的能力,通过练习去试着逐渐解决问题。最后,教师依据学生练习中尝试的难点和课程的重点,有层次地实行讲解。

尝试教学法既是教课活动,也是体验活动。尝试活动法拥有三个特征:1.让学生通过尝试活动达成教课水准所明确的教学目的,体验目的十分明了;2.尝试活动过程中,是有教师引导的一种体验;3.体验形式主要是解决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而获得的体验课题。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尝试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语文尝试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步骤有下面四个环节:

(一)尝试问题的引出。

通过对比怀疑法、办法怀疑法、因果怀疑法、教材怀疑法、联想质疑法和批判质疑法等引导学生,并通过师生之间提问、学生自行提问和学生之间提问等办法获取课题。培养学生提问的潜力,促使学生由过去古板的接受向自主探究转化。

(二)自主学习的实践。

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先由教师指导启迪,然后让学生自主研究。在学生研究的进程中,教师应适当地给些提醒,从而帮助学生从概念框架中渐渐提升。因此,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一直进行自主思索和自主研究,不断建立认识的自主地位,全面体现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一致。

(三)合作学习的互动。

通过学生自主地思索,让有关材料内容成为学生的知识架构。在这个层次上,学生对课题答案提出独特的见解,并将自己的看法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在沟通进程中,各种不同观点、想法、资料产生矛盾,各种观点在矛盾中取长补短,不停地改进。在这个环节中,面对学生的不懂与困扰,教师不应太早地提出答案。应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让他们自主地去解决问题。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尝试教学法的实践策略

(一)根据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尝试新教材教学内容以学生主动研讨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中领悟,在经历中体验胜利。教材是精心编排的,教材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要使课堂尝试教学活动开展得多姿多彩并富有成果,必须全部发挥教师在体验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对教材的处理,应在充分研究教材编写意图、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可接纳性的基础上,慎重解决。依据对理论的把握,结合学生思维实际和教学实践,对课本中的资料进行大胆取舍,有针对性地补充有关材料,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二)制订尝试教学的学习目标。

尝试教学目标明确是培养和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教学目的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尝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展示教学目的,充分利用教学目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他们学习的整体意识。

(三)选择恰当的尝试教学切入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合理的学习环境,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潜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使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体验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师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

展开讨论交流是体验学习的具体实施阶段。学生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必须深入到课本之中,潜心学习和思考。由于问题带有明显的导向性,所以,学生的思路方向非常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便会形成自己的论述。课堂的是学生的交流讨论,探讨可以采取自由讨论、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在讨论中,教师、学生、课本之间通过思维的碰撞,对问题的了解不断深入,从而得到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答案。

互动的教学方式要求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愉悦的、和谐的、平等的、向上的。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温馨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从而激起孩子们的情感需要。他们心灵的火花就会被点燃,因为,在师生双边活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是立体的灵活的过程,涵盖着师生间的授收、讲练等各种矛盾关系。缺乏默契的配合与彼此的沟通就弹不出美妙的音符,还会出现教师启而不发、多讲疏练、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脱节等问题,导致老师讲得累、学生听不懂的后果,所以,课堂上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尝试教学法十分重要。

总之,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倾注自己的感情,用真诚精心营造和谐的氛围:把学生看成情感丰富的学习主体,欣赏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孩子,以最大的热情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邱学华.中学尝试教学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第7篇

关键词:实训;助教;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一、文秘课堂实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文秘课堂实训现状

在就业率逐年下降的今天,为了能让学生毕业即上岗,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校期间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n堂上大部分文秘课程是课堂讲授与实训相结合,并且比例是4∶6,实训占大部分。课堂上,教师先讲授教学内容,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完成老师布置的若干操作任务,完成制订的教学任务。

2.文秘课堂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文秘课堂实训通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小组合作和抛锚式教学法。在实际应用当中,这些教学方法有一个共同的弊端,就是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所有学生都完成实际操作任务,实训变成一部分学生的实训。如果想让实训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就需要压缩讲授内容的时间,这样就会顾此失彼。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实训任务是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二、文秘课堂实训引入“助教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引入“助教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价值要求,文秘课堂实训的效果是否达到预设目标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在课堂实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独立从事的操作或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处于从属地位。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班级人数是固定的,教师显然分身乏术,无法完成对所有学生的指导。为了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训练和接受老师的指导,老师需要助手帮忙,所以将“助教式”教学方法引入职业教育课堂实训很有必要。

每学期在开课前,教师可以选取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领悟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助教,在课堂上辅助老师应当积极指导其他学生进行实训技能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也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体现了学生在“教中学”的理念。学习是重复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们依靠信息源或他人的帮助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基于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建构新的思想体系。

2.引入“助教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国外的助教制度很早就存在,19世纪末,哈佛大学首先创立了研究生助教制度,规定研究生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协助导师做好教学工作。一个多世纪以来,哈佛大学研究生助教制度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很好地促进了研究生的个人成长。

研究生助教在校学习期间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为增长学识、提高技能,按照有关规定受聘,帮助主讲教师完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教学或教学辅助工作。助教制度早就存在,而我们所引入的“助教式”教学方法基于同样的方法,但仅限于帮助任课老师完成实训任务考核指导及评分。

(1)“助教式”教学方法可以减轻教师负担。在核心课程的课堂实训过程中,一节课要完成面对50名学生的实训任务,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公共选修课的大课堂,教师一个人无法让每个学生都进行实训,因而这些课程就需要大量的助教。

以文秘礼仪课程为例,在礼仪课程讲授过程中,通常是任课教师先讲解礼仪的知识,并对具体的礼仪动作进行规范示范,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老师指导、考核。而考核是很难一起进行的,需要依次进行,这样不但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且在被考核人考核的时候,其他同学处于自由状态,无事可做。

而引入“助教式”教学方法,在小组分开训练时,助教可以协助老师指 导;在考核时,助教按照老师的考核量化标准对自己小组的人进行考核并评价。考核不通过老师来进行,这样不但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也更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使所有学生的技能水平都得到提高。

(2)“助教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个人潜力。采用“助教式”教学方法对担任助教的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锻炼,助教不但要学习优秀,领悟能力强,而且在协助老师的过程中会学习管理知识,如何与学生进行讨论、友好相处和口语表达能力,可提升自信心和学习动力。甚至可以将课堂效果延伸至课下。学生助教可以帮助知识掌握不好 的学生进行复习,在此过程中能提高 知识掌握能力,当被帮助对象能够很 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学生助教也可以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大家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创建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实施“助教式”教学方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助教身份遭质疑

第一,学生助教的道德评价标准遭质疑。在课堂外,学生助教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不免会与班里其他学生在课外培养感情,被考核的学生会担心学生助教在考核过程中舞弊,偏袒与自己关系较好的学生,打分有失公允。所以学生助教的道德有时被质疑。为了更好地解决此问题,教师在制订考核量化标准时一定要细化,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打分成绩。

第二,学生助教的专业性遭质疑。学生助教的选择虽然以成绩优秀、领悟力比较强为标准,但毕竟学生助教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在知识点的掌握上会有微小偏差,遇到具有批判思维的学生,他们会质疑助教的专业可信度。教师要及时从旁协助,如果学生助教的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老师应及时帮助其尽快掌握所学内容,如果该助教确实无法掌握知识点及考核标准,要及时更换人选。

2.部分学生助教缺乏教学经验

学生助教来自在校大学生,之前并没有参与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他们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指导过程中不能用准确、恰当的教学语言去指导学生,如若使用不恰当的语言有时候可能会导致被考核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观察,留意助教的语言和行为。如果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助教只是教师的助手,不能完全代替教师。

四、结语

通过对文秘课堂实训引入“助教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可以看出学生助教参与大学课堂教学具有积极作用,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给课堂教学开辟新思路。同时,学生助教的存在可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动力,助教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引入“助教式”教学方法可减轻教师的授课压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训技能,使实训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参考文献:

[1]郭小平.论大学助教制度的实践与完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第8篇

“成本—效益”的经济分析观点来看待“醉驾入刑”

经济法学家认为,犯罪是一种规避市场的行为,有损于经济的效率。因此刑法的作用就是要遏止这种规避行为,以使社会资源配置最佳并使财富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刑罚的强度要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基于此,“醉驾入刑”可以改变了醉驾者的对醉驾行为的成本、效益观念,实现法的效率。“醉驾入刑”前,“违法成本过低”是酒后驾驶现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确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醉驾入刑”前的立法对酒后驾驶处罚过轻。原有的《刑法》相关条文规定,只有发生了交通事故,出现了致人重伤、死亡或重大公私财产损失才能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没有造成实际损害,只能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而按照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像醉酒驾驶这样严重的危险驾驶行为,如果没有发生交通事故,最多只能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千元以下罚款。任何一个犯罪人都是一个“理性”的计算者,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他会将犯罪的预期成本与预期犯罪收益进行比较,从而决定是否从事具有风险的犯罪行为。而对醉驾者本人而言,犯罪的收益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饮酒后所获得的幸福感,另一个是饮酒后直接开车避免代驾所省下的时间、精力。在“醉驾入刑”之后,任何一个醉驾者通过对比醉驾成本和收益,他必然会得出一个结论:醉驾的收益远远低于他应该付出的成本,因此不能醉驾。经济法学家认为,刑事的惩罚决定于犯罪损害与查获几率。现实中我国交通治理对醉驾者的处理,“违法的机会成本过低”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酒后驾驶者往往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以前饮酒驾驶从来没有出过事,也没有被抓过,而且也经常看到其他人酒后驾驶。有了侥幸思想在作怪,驾驶者往往把酒后开车不当回事。我国交通运输拥塞,警力严重不足,面对这么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我国的公安机关往往不堪重负,真正的公正理的执法行为也就无法确切到位,不能做到有效率的查处醉酒驾车。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所以“醉驾入刑”并不在于给醉驾的司机多么大的刑罚,而在于使每一个醉驾的司机都能够被处罚。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住醉酒驾车,维护法律的公平。在现实情况下,在醉驾查获率不高同时,醉驾所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有必要“醉驾入刑”,将醉驾的惩罚提高到一个相应的高度,才能震慑住存在心存侥幸的醉驾司机。

从社会与法的互动来看待“醉驾入刑”

拉丁法谚有一条格言“法律必有漏洞”,已制定的法律更多的是对过去生活经验的总结,由于原有的法律不能长期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致使过去所立法规范逐渐与现时社会关系相脱钩。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机动车数量和驾驶员人数猛增,酒后乃至醉酒驾车的违法犯罪也日益增多,给社会和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这是以前立法者所未能预料到的。这种情况下,“醉驾入刑”适应社会需求成为填补原先法律漏洞的必然结果。在这个信息网络爆炸的时代,醉驾个别案例如成都12•14特大交通肇事案、北京长安街醉驾案的惨痛后果能通过各种媒体迅速为广大民众知晓,人们对醉驾的危害认知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民意最终认可立法严厉打击醉驾必要性,这直接推动了“醉驾入刑”。中国的传统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很多醉驾者在酒桌上喝酒情非得已,经常为表现“心诚”而“喝好”、“喝倒”,这种庸俗的酒文化并不是“醉驾入刑”能根治的,它需要社会道德和文化的逐步熏陶和重塑。我们从“醉驾入刑”实施效果来看,“醉驾入刑”实施7个月来,全国共查处酒后驾驶机动车201153起,较去年同期下降44.5%。其中,醉酒驾驶机动车33183起,较去年同期下降43.7%。尽管已经取得突出的成效,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在“醉驾入刑”已为广大人民所知晓的情况下,社会上仍然存在大量的醉驾行为,醉驾者明知道会触犯刑律而仍然在所不惜,从这点可以看出传统酒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如何抵制这种丑陋的醉酒文化,笔者认为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日本对醉酒驾驶的“连坐”式处罚。对车辆提供者、酒水提供者以及同乘者一并问罪。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向饮酒后有可能违反规定驾车的人提供车辆、酒类或劝其饮酒;任何人若知晓开车人已经饮酒,不得要求其开车送自己,也不得搭乘他所驾驶的车辆。法律要起到改变生活的落后、滞后的文化及习惯作用,就必须恰当地引导人们逐渐改变思想观念,循序渐进。任何具体犯罪的出现都是由犯罪人个人因素和外界社会因素共同产生的,社会因素才是犯罪的决定因素。治理醉驾,仅仅入刑是不够的,正如德国著名刑法学家李斯特说过“: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有效地治理醉酒驾车需要配套的措施,好的社会政策有助于从根源上预防犯罪。通过刑事手段制裁醉酒驾车犯罪,只是治标之策,而通过良好的社会政策从根源上铲除醉酒驾车犯罪滋生的土壤,才是真正减少醉酒驾车犯罪发生的治本之策。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考西方一些有意义的治理手段:德国、瑞典等国在孩子小学阶段就强化交通安全教育;在波兰、澳大利亚醉驾者被刊登上当地的报纸公示于众;在美国,酒后开车者被强制在自己的汽车上安装酒精敏感器,只要传感系统监测到驾驶者酒精浓度超过一定值后,其执行子系统就会自动锁死发动机,使之不能启动。简之,我们不能迷信仅凭“醉驾入刑”就能够彻底解决醉驾问题,醉驾问题最终解决取决于社会综合治理力度。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兴趣;策略探究

G623.2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理念里,死记硬背永远都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虽然这样的而教学方式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长远来看,学生学习语文的可信素养并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将学生搞得身心俱疲,甚至由此产生厌学情绪,得不偿失。对于阅读教育也是这样,一味强迫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是无法达到全方位提升学生语感感知和写作表达能力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学生长期处于压抑的学习氛围中,老一套的读写教育导致学生长期处于机械化重复的学习习惯中,此时学生的阅读效率相当低,完全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在过程中完全不会加之以思考与品味。教师要想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状态本身出发,想办法将阅读变成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更甚至于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本文中,我将结合我平时的课堂教学实际,浅谈几项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爱专研新鲜事物的特点,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容易激发好奇心的课堂环境。设置悬念就是其中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设置悬念就是在某些课文的讲解过程中,对某些精彩过程或者结尾做出保留,尽量首先让学生展开联想。在对这些确实的情节进行联想的过程中,就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就会就会不由得在脑海中产生诸如“接下来会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办?”等疑问,这些疑问会驱使学生产生读下去的愿望,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教师在将读到最后“孔乙己好久没有出现在酒馆,并有人通说孔乙己因为偷东西被人打断了腿”时戛然而止,保留悬念。学生此时就会产生疑问:“究竟孔乙己后来怎么样了?他到底为什么不出现了?”等一系列疑问。此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一向是带有批判主义的,想要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去图书馆借阅《呐喊》一书,书中有和《孔乙己》同样精彩的其他文章。此时趋于好奇心的推动,学生就会激发出很强的阅读兴趣,自然就会自主借阅《呐喊》,开展阅读练习和积累。

二、挖掘并向学生展示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挖掘文本魅力,顾名思义,就是要为学生挖掘埋藏在文本下的属于文章的深层含义,将文章活的灵魂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这些思想精华的魅力,并由此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由于小学的大脑思维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因此在看待许多问题的时候都只能看到最表层,而这些表层的内容大多单调无趣,无法激起学生精神上的共鸣,以至于达不到预期的阅读效果。在教师为学生挖掘并展示文本魅力的时候,首先要注意文中的关键语句,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文本魅力,更要让学生知道文本的魅力是如何提炼的。例如,在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时候,提炼“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这一句,简析萧条景物描写对作者内心世界思想感情;其次,要深刻还原文中的人物对话,让学生感受人物对话中的思想交流。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炼出作者与老班长的这段对话:“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让学生体会到的额大无畏精神,从而让学生为之动容。这些对文本魅力的挖掘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主体精神,从而激发出阅读的兴趣。

三、利用朗读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朗读时阅读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节奏有情感的朗读相比起默读让人更加印象深刻,更容易感受文中要表达的人物精神和思想感情,也能让人刚容易想象和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建筑的气势磅礴与宏伟壮观。能够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在思想表达、气势描写等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技巧,将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学生、为学生还原文章描写的景物与环境,营造带入感,帮助学生更高效的融入到课堂阅读中。在教师精心课文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的把控,抑扬顿挫、丰富情感,并且注意朗读中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另外,教师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加以多媒体技术的配合,以求让朗读达到最佳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课堂朗读课文的时候,针对例如“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这些语句的时候,可以提高音调,注入更多的思想感情。另外,朗读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符合情境的音乐,让朗读达到最佳效果,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本阅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提高文本阅读有效性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语言学习需要的是一个有利的环境,因此教师注重阅读情境的营造,通过悬念设置引发学生好奇心从而对阅读产生期待和兴趣。另外文本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到其中的思想和精髓,因此向学生展现文本的魅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最后教师要善于运用朗读感染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卓.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