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3:20
导语:在大学党建工作要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以“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活动为主线,通过组织团员参观抗美援朝图片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实践活动和青少年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实施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了道德实践活动,发挥青少年典型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沟通团市委追授张大庆同志“北京市五四奖章”,举办了学习张大庆先进事迹报告会,号召团员青年学习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继续开展争当“四好少年”活动,推进阳光心语行动、七色光鼓号队等工作,举办少先队庆“六一”文艺汇演暨“四好少年”才艺展示大会,帮助少年儿童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以党政中心工作为重点,服务“三个平谷”建设做出新贡献。
大力开展青年创业就业帮扶工作。以成立“平谷共青团创业青年夜校”为抓手,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依据乡镇产业特色,创办青年就业创业夜校分校,形成一镇一品的平谷青年创业就业夜校分校办学特色和管理模式,全年共培训青年3200多人次。建立了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北京平谷服务站,通过“团组织+导师+创业青年”模式,选取重点项目进行扶持,目前已为3名创业青年争取了15万元无息免担保创业小额贷款,在广大青年中产生了积极反响。开展了贷动青春——邮储、农商行小额贷款,为创业青年成功申请贷款124万元。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波畅达网络技术服务中心、渔阳酒店有限公司、华利丰蔬菜产销协会3家见习基地为130名创业青年提供了实践平台。
积极引领广大青年投身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广泛开展了“新农民大讲堂”、“新农民创业致富大课堂”等系列活动,培训青年农民3000多人次。组织5000余名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全区动员、美化家园”行动。桃花节期间,组织百对新人参加了“相约桃花海、情定桃花源”活动。开设了“平谷区大学生村助理服务社”qq群、绿谷村官博客,为村助理搭建信息传递和经验交流的平台。
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召开20__年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会,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监督、年底有考核。举办“关爱成长、心系明天”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论坛。举办未成年人家庭保护专题讲座暨优秀法制校长公开课;开展“画说未成年人保护法”竞赛和青少年法制教育情景剧大赛;组建平谷区青少年法制教育情景剧巡演团。积极做好全国“两会”期间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维稳形势评估和排查防空工作,推进平安平谷、和谐平谷建设。联合公检法司等相关部门专题调研全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非正常死亡情况,积极整合资源,完善措施,尽早实现“双零指标”。
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西南五省旱灾和青海玉树大地震发生后,积极响应号召,在全区团员青年中开展了“特殊团费”、“绿色班费”缴纳活动,共上缴特殊团费6余元,并对灾区在京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了慰问。
(三)以奥运、国庆志愿成果转化为契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迈出新步伐。
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在区级建立志愿服务总队、镇乡(街道)建立志愿服务分队、村(社区)建立志愿服务小队,形成覆盖全区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充分利用志愿者信息平台,完善志愿服
务运行的管理机制。在全市率先设立“北京志愿服务基金——平谷基金”,为推动我区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启动社区90岁以上老人志愿服务项目,为29位90岁以上老人提供“一对一”志愿服务。对27个社区有志愿服务需求的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老人、空巢老人等开展扶助活动。开展“乡风文明志愿者”活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区”专项志愿服务活动。以“万名志愿者齐参与共创国家卫生区”为主题专项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对城区“共青团文明街”(主城区全部重点街道)的集中整治活动;深入社区,积极开展以“一助一”为主要形式的助老、助残、助困和环境治理等与创卫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以完善共青团服务体系建设为依托,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取得新业绩。
开展“倾听青年心声,服务青年成长——共青团倾听日”活动。按照团市委统一部署,从20__年1月开始,每月的第二个周六开展共青团倾听日活动。组织“倾听日”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与大学生村官、学生、青年教师、志愿者、创业青年代表面对面,就青年关心的就业、婚恋、文化生活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沟通交流,认真听取了青年对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着力加以解决和落实。
积极开展青少年安全及自护教育工程。当前,针对青少年的恶权事件以及意外伤害时有发生,要提高青少年自护教育和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星光自护学校”建设,积极为3所社区星光自护学校并为其招募1名教导主任和2名辅导员共9名志愿者,已经开展应急救护、自卫防身术等培训8次,培训社区青少年800余人。深入全区中小学校开展“星光自护校园行”活动,整体推进“星光青春自护行动”工程。
关爱和帮助面临特殊困难的青少年群体。启动低保重度残疾青少年帮扶计划。针对11个乡镇(街道)33人,逐一掌握志愿服务需求,落实专门志愿服务小组,“一对一”进行志愿服务,服务期限为1年。依托希望工程平谷工作站,累计资助困难学生369人,共筹资发放希望之星“1+1”奖学金、助孤扶助金、爱心健康基金等各类扶助资金274200元。为埃森哲希望小学筹集资助款87000元。进一步提升服务特殊青少年能力,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服务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举办平谷区乡村青年文化节,广泛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富有实效、青年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活动。举办平谷区青少年读书文化节;开展了以“珍爱生命远离香烟”为主题夏令营活动,通过参观、实践、训练等方式丰富业余生活;继续开展“中韩未来林”活动,共建“中韩青年友谊广场”,共植友谊树,目前已种植树木6000余株。
(五)以增强团组织凝聚力为重点,团的组织建设取得新突破。
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团建工作。一是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团组织建设,6家党政机关建立了团组织;二是积极探索协会建团,在山东庄镇润泽园农村青年经济合作组织中建立团组织。三是开展镇乡共青团组织选配行政编制外副书记格局创新试点工作。以平谷镇为试点,从各领域另选配5名优秀青年作为行政编制外的乡镇团委副书记。四是稳步推进城市社区青年汇、农村青年社建设,建立了松涛健身俱乐部等3个社区青年汇和平谷区村官俱乐部农村青年社,推进城市团组织建设创新,更好地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区委组织部、团区委联合加强团干部转岗、选配工作力度,出台文件明确团干部转岗年龄、新任职年龄,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党建工作考评体系。目前已有15名超龄直属团干部转岗。扎实推进村团支部书记“公推直选”、“述职评议”、“大学生村助理兼任村团支部书记”等工作,不断拓宽团干部选拔任用渠道。与区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平谷区青年人才库》的通知,建立了优秀青年干部、企管人才、科技人才等五类“青年人才信息库”,在帮助青年成长成才的同时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保障。
加强青联自身建设发挥凝聚带动作用。胜利召开平谷区青年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明确了未来五年青联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并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集体,为我区青联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关键词】微时代 高校 师德建设 挑战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34-03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的紧密关系,指出在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刻不容缓。教育部在其2014年工作要点中再次强调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始终,加紧出台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意见。网络信息时代,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逐渐暴露出了许多的不适应。“微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师德建设成为当前高校工作中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微时代”的含义与特征
21世纪初期,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入中国网民的生活,改变了人类传统的信息传播及交流方式。其中,青少年微博、微信用户的数量呈爆炸性增长。“刷微博”、“刷微信”已经成为当代人们掌握信息、学习知识、互相沟通和了解的重要手段,也成了不少人的生活方式。微博、微信新媒介的盛行标志着“微时代”已经到来,人类的传播活动进入“微时代”。简单来说,“微时代”即以微博、微信等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
在“微时代”网络社会里,信息的传播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传播空间的流动性:以电脑、手机等信息接收终端为载体,体现了现代信息传播的流动性;二是传播速度的即时性: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传播手段的便捷性和流动性,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内容的传播呈现出瞬时性特点;三是传播内容的短小性: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时间的碎片化以及信息传播接发终端的小巧性等决定了传播内容的短小性和精炼化特征;四是传播主体的扁平化:在“微时代”中,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没有泾渭分明的区别,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两者的角色不断出现互换和交叉、重叠,逐渐形成“无限中心”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每一个人在信息传输中实现对话与决策参与,成为传播主体。
“微时代”呈现出以下社会心理特征:首先,人的主体意识凸显,个体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瞬时地展现自我生活、情感、观念等方面内容,表现了人们自我意识的强化。其次,人的交往意愿强烈。个体在微博上的表达,总是期望得到他人的回应,渴望但却隐晦地表达了被网络连接同时也被网络隔离的个体对人际交往的深层需求。最后,人的情绪容易极化和偏激。匿名表达和碎片化书写方式,往往会成为情绪极化的助推器,强化论点而缺少论证的网络表达方式,容易用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加之从众心理的作用,客观、理性的意见往往受到忽视或蔑视。
二、“微时代”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的挑战
“师德”是指高校教师个人道德的综合表现,既包括教师从事本职工作所必须遵守的各种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同时也包括高校教师作为一名普通人,在家庭和社会等私人和公众场合所展示出来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层次。所以,本文所探讨的“师德”,包括从教师个人基于职业基础上的对于个人道德水平和道德要求的内容,也包括公众对于教师群体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期待。
“微时代”对高校师德的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大学生主体意识凸显,挑战传统教师权威。“微时代”下学生主体意识的凸显、知识权威的弱化直接挑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成为学生“无厘头”的恶搞对象,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加以传播和扩大,可以轻易地达到“蝴蝶效应”。
对学生而言,尽管内心潜藏着对教师权威的挑战,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挑战不会转化成行动,这主要是遵从于传统对教师权威的认可。但是在“微时代”环境下,学生可以即时地把课堂上的这种未能实现的挑战,通过网络平台的形式加以实现。而“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匿名性所带来的安全感,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夸张或恶搞的形式对这种权威进行挑战。在现实案例中,我们身边就曾经发生过由于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言行的不满,或对于教师教学教育观念的不认同等原因,直接在网络上发表对某一任课教师的人身攻击,或者直接偷拍某位老师的上课照片,上传到网络并加以恶意评价等事件的发生。这就意味着,“微时代”的来临,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二)“微时代”下多元价值观念冲击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社会使世界日渐变成了地球村,但西方国家实际上垄断着网上的信息资源,来自网上的西方文化对高校知识分子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极强的冲击,一些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于网络的过度依赖以及不加辨别,导致少部分人出现了信仰危机、道德缺失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群体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微时代”下信息泛滥及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容易引发道德行为的失范。“微时代”的信息传播瞬时性、短小性特征,导致网络时代的信息极端泛滥,容易使人因为虚拟的网络社会信息传播的匿名性,而做出一些在现实社会做不到、不敢做、不能做的事。而扁平化的传播特征,使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体,网络的无中心性,使信息传播处于分散状态,网络世界难以形成主导舆论。网络中大量存在的负面现象,严重冲击了高校教师的道德自律意识,容易引起网络主体的道德行为失范。
三、“微时代”给高校师德建设带来的机遇
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是双向交互性,这个特点让信息受众者可以非常便利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这个平等的平台上,对高校教师的师德教育也会由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单向灌输式教育转化为更易让人接受的双向交流式。
(一)新媒体推动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职业道德的中心点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与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建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现在师生关系提倡合理的交往和对称的交流。“微时代”环境下,学生知识的获得不仅仅来自教师和教科书,越来越多来自网络。网络的灵活性和影响力吸引着学生向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转变,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无需“压”他们学习。以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切入点,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使学生敞开胸怀,豁然且欣然迎接人生中重要的一段经历,也能使教师得以享受工作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产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崇高感。
(二)新媒体刺激教师新意识的形成。“微时代”培养了教师对于新观念的乐于认识和接受习惯,这必然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德育观念发生改变,德育的科学观、民主观、开放观、终身观、发展观,德育建设的条件、方法、效果、模式等观念也随之变化。师德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学校在拓宽教学管理和思政工作思路的同时,也将新媒体纳入师德建设的手段。
四、适应“微时代”要求,创新高校师德建设新模式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但这种挑战也意味着高校师德培育模式的新机遇、新突破。因此,应对“微时代”的挑战,必须创新高校师德建设模式。
(一)更新师生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加直接和明显,因此,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师生关系中那种服从与被服从和支配与被支配的局面,摒弃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用爱心关爱学生:热爱学生,既需要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善于发现和发扬学生的优点,接受来自学生的正确意见;热爱学生,既表现为严格要求学生,更表现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从而使得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和健康地发展。
(二)高校教师要练好内功,提升自身修养。面对网络多元文化对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冲击,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高尚的人格,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教师应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把握好“教书育人”的正确方向。重视人文素养的学习和提高,通过对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吸收和认同,奠定良好的科研文化基础,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文素养的养成和学习,会成为高校教师自我超越的重要基础。通过自我熏陶和提高教养,无形中就会形成健全和良好的人格,形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职业形象,进而引导学生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
(三)发挥官方新媒体的功能,掌握舆论导向。据统计,在校大学生获取学校资讯的渠道有50%多来自学院网站,有将近40%来自学院微博和微信。其中,微信具有更为成熟的社交特性,其粉丝数以万计,受众群体以学生为主,其中相当部分还是毕业生。利用智能手机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精确地抓住了学生群体,成为为在校生服务的快速平台和情感纽带。因此,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强大功能,应该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新抓手。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微博不仅能宣传正确的价值观,还在风险可控条件下提供师生互动的平台,及时反馈解决师德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教师应迅速接纳和使用学校官方新媒体,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开放的渠道,在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观点理念、教师易于掌握学生的心理现状的情况下建立良性沟通,这对高校师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政建设不无裨益。
(四)建立和完善高校师德培育和监督机制。师德建设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师德对于整个学校、整个教师群体、整个教育行业都是极其重要的。因此,高校师德建设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需要监督和引导的过程,师德建设贯穿于整个教师生涯,所以,师德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师德培育机制来说,高校应该根据教师的从教阶段分级进行师德的教育。对于新进教师岗位的年轻老师来说,首先要完善教师岗前培训,抓好岗位设计,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合适的工作岗位设计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师的成长和进步。作为教育管理者,只有在了解教育者成长发展的需要,并能根据教师群体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岗位管理设计,让教师群体能拥有良好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才能真正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高校年轻教师大多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熏陶,就意味着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自我意识。因此,对于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加强职业道德岗前的培训,在岗位工作中加强培训。通过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牢记身上的责任和义务,自觉提高道德素养。
从师德监督机制来说,要建立立体化综合性的师德监督制度。立体化的师德监督机制,不能单纯的归结学校某个部门的工作职能,对于整个学校来说,对教师的道德监督是全方位的。既要有来自原学校层面的监督,又要有来自教师同行的监督、学生的监督以及学校各个从业人员的监督。师德监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师德建设的外部动力源,通过监督,推动高校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履行道德义务,提高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庄美燕.“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科教导刊,2013(1上)
[2]朱正湖.“仁义礼智信”视域下高校师德的内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3]张禧,邓良基. 新形势下高校师德与教风建设机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