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2-28 15:33:26

导语:在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对策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概述

现如今,随着我国飞速增长的经济形势,也促进了我国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其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从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程上来看,存在着比较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在完成其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在企业进入资本化、规模化经营时,各种弊端和先天不足就暴露出来。研究发现,我国有很多名声在外的民营企业看起来是如日中天,但是生命周期却非常的短暂,有的甚至很快就垮掉了。分析造成这些企业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因为这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所以重视对当前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民营企业主要担提供非常重要的就业渠道的岗位。我国当下民营企业成长速度非常的快,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四分之三。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参加社会保险、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权益等方面积极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近年在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有和集体企业从业人员净减少,是民营企业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稳定社会作出贡献。另外,在推动市场经济进程中,民营企业承担着重要的力量。民营企业有着非常灵活的机制,在一些大企业并没有涉足的领域中也非常的活跃,而且在一些批量加工、配套以及品种多的领域中有非常积极的参与。

二、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现状

1、欠缺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多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是很高,也没有很强的工作意识,有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甚至自身都不专业,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健全的制度,太低的财务人员准入门槛所导致的。尤其是针对资金的挪用上,更是缺乏严谨性,对资金把关不够严格,造成严重的浪费现象。尤其是在考核和监督制度上,很多企业甚至没有健全完善的考核监督机制,甚至有些都没有响应的约束制度对其进行把控,这就造成财务人员在工作上存在着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没有很深的责任感。

2、很多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企业的资本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中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的比例关系。民营企业的企业资本结构通常的负债资金都比较高,因此造成财务风险来临时更会加剧负债比例。一旦其负债比例超过一定的限度后,必将造成非常严重的财务问题,企业就可能无法在预定时间内还清负债资金。逾期之后的高额利息也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

3、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欠缺科学合理性。当前很多企业的规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再加上没有健全的企业组织部门,导致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根本没有遵循科学化的管理原则,很大的问题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受到经验和主观决策的影响,甚至否没有结合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因此非常容易导致其决策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例如有些项目投入不能收回成本,或者是遇到收益过低等情形,这些风险容易让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产生恶劣的影响。

4、民营企业落后陈旧的财务管理经验。当前绝大多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仍旧停留在比较传统的阶段上,没有引进新的财务管理管理和经验。很多企业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混为一体,导致屡屡出现事后核算的现象。有些工作人员甚至没有意识到自身职责所在,浅薄的财务管理意识,做事只做表面,并没有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资金活动进行整体的控制财务监督,对于企业内部的其他活动也不加关注,使之与财务管理相孤立,最终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非常的低。

5、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较为缺乏。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健全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就会有更多的财务风险。但在很多的民营企业中,有一些管理人员没有对市场经济下的发展进行深刻的了解,认为只要正常经营管理,不出现财务的失误就不会出现风险。甚至有些企业的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来加以规避的,所以在风险快要降临的时候也没有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进行防范,导致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对策

1、企业的领导者应重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对于财务管理制度应当更加的健全。深化企业领导对其的重视,这样能够全面改善其财务管理工作,而且构建自己的财务管理措施,完善管理机制。确保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做到有章可依,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加以约束。对内部控制的重视需要落实到行动上,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深远。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细分成很多的小部分,这样就能够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控和准确的预算。

2、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和监督机制的完善。要想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需要其领导者能够充分重视企业的内部财务人员的配备以及机构设置问题,确保企业的内部潜在风险能得到及时的消除。要想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完善会计法规体系,确保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可以落到实处,需要对具体的监督内容进行细化,运用量化的财务监督模式,确保财务指标的操作性不断增强,而且能够运用法律手段对财务工作加以监督,做到严格认真执法。

3、切实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就是对财务人员的管理,财务人员直接参与财务管理,甚至其本身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规章制度,因对对于规章制度的实施也是需要人来进行的。所以,财务人员素质高低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效果的好坏优劣影响极大。因此企业应当强化财务人员的管理,加强对其道德品质和专业知识的考核,培养会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的态度和责任心。

结束语

综上,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而言,要想在正常的运营过程中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就要加强企业内部的建设、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力度,制定更合理的措施应对风险,使用多种方法让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庭.关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探讨[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6):163-164.

第2篇

关键词:民营中小纺织企业;现状;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7日

一、民营中小纺织企业现状

在美国,小企业的生产总值已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1%,销售额占全国商品销售额的47%。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占美国总就业人数的2/3,在新增就业机会中,小企业更是占到了80%左右。正因为如此,美国历任总统对小企业都格外重视,而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少,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中小企业急切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

据资料调查,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8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60%,解决城镇75%的就业人口。可以看出,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成长的环境下,民营中小型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势力之一。

当然,在国民经济中不能没有大企业,但更不能没有中小企业。决定企业规模的因素有:企业的产品、先进技术、市场规模、资源状况、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资金多少等。最后都要看企业的效益如何。

这次调查研究的中小企业是民营性质的中小纺织企业,主要是关于民营纺织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本文研究的中小企业是唐山金翔纺织集团。

唐山金翔纺织集团位于唐山市丰润区岔河镇工业园区。金翔纺织集团始建于1997年,是一个集棉花种植收购、各类纯棉纱生产、废旧聚酯回收、复纺涤纶短丝和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等项目为一体的民营中小纺织企业。企业占地400亩,员工1,600余人,总资产4.5亿元。有纺棉织机3万锭,5万锭的设计规模,2万锭没有上,涤纶短丝生产线6条,宽幅针刺法非织造布生产线2条。年销售收入6,400万元,实现利润300万元。

二、民营中小纺织企业问题分析

(一)资金与人才不足。在我国,银行一般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因为企业要求贷款数额小,给中小企业贷款会大大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同时中小企业难以向银行提出贷款的担保。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困难重重。因此,国家应该对民营纺织中小企业在棉花配额方面,技术设备投入改造和资金支持力度等方面加以扶持。但这些困难大多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资金不足、设备落后、发展缓慢、产值效益很低等)所决定的。该企业有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不发展、效益低、福利差),人才外流,导致该企业发展进度迟缓,不能快步发展。

1、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大企业的影响大得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

2、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大,影响也大,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每个人的能动性,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没有一个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也不利于中小企业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3、家族观念严重,仅限于某个家族的企业缺乏先进人才,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与进步。该企业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家族裙带关系覆盖几乎整个管理层,容易致使人才外流,管理模式落后,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是民营中小纺织企业的重要环节。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大多面临技术落后、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等问题。据调查,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对管理的不重视,而落后的管理水平造成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尤其是战略经营管理的认识尚浅,以至于不能够适应现今变化迅速的竞争环境。只有科学的管理能为企业带来生命力,让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获取利润。只有重视管理,中小企业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决策迅速、灵活应变、效率较高、周期短),从而获得成功。

(三)环保意识差。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多达十余种“绿色纺织品”的标志。这些标志对纺织上所含有的有毒物质范围限制很严,从PH值、染色牢度、甲醛含量、致癌染料、有害重金属、卤化染色载体、特殊气味等化学刺激因素和致病因素到阻燃要求、安全性、物理刺激等众多方面都作了严格的限定。绿色生态纺织品要求纺织过程是清洁的,一是生产全过程要求采用无毒低毒的原材料和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和设备进行工业生产;二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对于产品则要求从产品的原材料选用到使用后的处理和处置,不构成和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三、民营中小纺织企业发展途径

(一)担保贷款是中小企业一条有效的融资之路。要积极向省里的有关部门、银行等申请贷款,争取得到资金支持。尤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范围,担保贷款,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可构筑企业的长期激励机制,大力吸纳先进技术人才,提高高技术人才的待遇,增加奖励津贴,做好企业文化和企业愿景留住人才,尽量减少家族裙带关系,招纳外界人才,这样才可以长久稳定发展。

(二)创新发展理念,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纺纱生产的效率,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让金翔纺织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金翔纺织企业的知名度,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利于树立公司的品牌形象。加强科技创新,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产品满足市场。民营中小纺织企业文化以德兴企,致富思源。该企业应积极弘扬先进文化,教导员工对人礼貌热情,乐于助人,管理者应该起到先进的榜样作用,让员工信服。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要以积极的文化带动企业较快发展。因此,推广“以德兴企,致富思源”的优良文化有助于民营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民营科技企业;现状;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民营科技企业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科技制度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是指按照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制运行,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经营为主要业务的科技型经济实体。民营科技企业中的民营两字,不是对这一企业群体经济成份的标识,而是对其所共同拥有的经营机制的高度概括。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情况看,民营科技企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效益同步提高;企业规模趋向壮大,竞争优势明显;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发展后劲增强;发展融入国际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经过30年的开拓发展,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已经从创业阶段进入成熟发展期。民营科技企业依靠其机制和技术上的优势,成功地实现了创业初期的发展,正在进行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实现规模化和国际化为目标的二次创业。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起步较早,而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数量、从业人员、工贸总收入、企业资产规模、利润额、上缴税金等主要指标方面都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障碍。

本文研究者对陕西省内的十几家民营科技企业进行了调查,包括普天天线、迪奥生物、比亚迪汽车、银河电子、石羊集团等,这些民营科技企业主要分布在生物工程、IT及电讯、汽车制造等行业,被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高、中层及基层管理者、一般行政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营销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基本符合分层抽样的原理,从而保证了调查结果能最大限度的反映整体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对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和路径有了基本的结论。

一、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与妨碍因素分析

1、外部环境

一是缺少平等发展的政策环境。民营科技企业政策环境存在着调整滞后的情况,不能享受与国有企业平等的待遇。如有些地方规定科技三项费用,只能拨给国有企业和国有科研院所,不能用于民营科技企业;在科技贷款使用、项目立项等方面也有类似情况。又如公司法规定,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可以连续计算其赢利,而民营科技企业则不行,必须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的3年内连续赢利才可能上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初期和壮大规模阶段,资金以及相应政策的支持极为重要。不平等待遇所形成的社会环境,制约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使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

二是缺乏正常的资金融通渠道。从企业发展的阶段来看,创业初期的民营科技企业缺乏风险投资扶持,小型企业借贷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大企业在快速发展期缺少新的资本金注入。从融资方式来看,间接融资方面,民营科技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资质规模相对较差。同时,投资项目多具有相对较高的市场、技术风险。银行资金讲求安全性、流动性,因此,难以获得贷款担保,或是从银行得到贷款支持。直接融资方面,民营科技企业由于资产规模、效益指标等原因很难在全国的证券市场上市。以往为了解决股份制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有的是在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但是1998年为防范金融风险,对未经人民银行和证监会批准的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加以关闭,使融资受到限制。

三是扶持政策缺乏力度。首先是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扶持。但有的民营科技企业(如软件开发类)在资金规模等方面不能达到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的认定标准,因而难以享用相应的优惠政策。即使达到认定标准,现实的政策是,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植政策力度,弱于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如经认定的高技术企业,自投产之年度起免征两年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自获利年度起免征两年所得税。高技术产品开发投入大,面临着开拓市场的巨大风险。因此,这条优惠政策对高技术企业来讲,所得到的实惠不多。其次是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进行科技开发的投入不能在一定时期内凭借保持垄断利润来收回,导致企业新产品开发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当前一些民营高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比例偏低,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市场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在选择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具体方向、降低风险以提高成功率、集中有限资源重点突破等方面,民营科技企业领导者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难以正确决策。社会中介机构依托其信息渠道,专业化的市场调查、评估和预测,能够为企业确定发展方向、新产品市场营销策划、完善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提供多方面的后续服务,从而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从目前来看,发展技术市场,建立技术市场促进中心、交易中心、技术经纪行、专利服务网等机构,形成技术交易服务网络,这些方面都还不能适应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需要。

2、内部因素

一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之初,借助多年科研成果的积累,凭借一两个好项目、好产品可以迅速发展起来,但是,随着历史资源的逐步消耗,产品生命周期(一般2-3年)过后,企业就面临缺乏新产品、新项目的问题。民营科技小企业通常不具备开发新项目的资金实力和高水平的科研开发队伍,难以再推出新产品。据调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产品的平均知识含量低于15%,知识含量低则表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政策创新能力弱。为了寻求发展,一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走向多元化或是转向其它行业,从而导致企业的由盛到衰。

二是产权制度尚不规范。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集体科技企业脱胎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其母体的关系往往导致产权关系难以理清。近年来,集体科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权模糊这一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表现是:企业产权不明晰;即使明晰也不具有可交易性;具有可交易性,产权结构也不合理。产权关系不清直接影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企业无法按照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运作,包括上市幕集资金、内部持股等。这种不成熟的产权制度极大地制约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三是技术创新路线选择偏差。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最根本的因素是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能力需要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路线。目前的民营科技企业,多数是小型企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有的企业投入巨量资金进行基础性的开发研究,导致投资失败。同时,也有一些企业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一味模仿。由于技术含量较低,进入门槛不高,陷入了模仿别人又被别人模仿的境地,长期处于市场追随者或落伍者的地位,导致企业的产品市场空间狭窄和经营环境多变,随时可能被淘汰。

四是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新成立的民营股份制企业,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投资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投资合作伙伴一旦发生矛盾,直接影响企业发展壮大。合作一方若退出企业的具体管理,以股利形式获取投资回报,往往很难达到满意效果。因为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不可能以大比例现金分红,从而使退出经营管理的投资方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种情况往往造成原有民营科技企业散伙或是再起一家的局面,很多初具规模的公司就分裂为数个小公司。其结果是大公司受到影响,小公司也不能迅速发展。

五是经营管理观念有待转变。一个项目乃至一个企业的成功,技术是基础,资金是保证,管理是关键。目前,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但在管理上仍旧停留在创业初期,凭经验进行市场判断,凭意志和愿望进行经营决策,凭个人威信进行内部管理。一些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可观的项目,由于技术持有者过于自信,盲目运作,管理机制老化,而将其葬送。这种情况极大地损害了企业的运转效率,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成本,成为企业升级的巨大障碍。

二、实施企业自主创新响应策略是民营科技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企业自主创新是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力量,相对自主地对涉及企业产品、技术、管理等领域的确定对象进行研究开发及从事的其他创新活动。而企业同时又是在特定环境中运作的微观经济主体,客观上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研发条件以及有关部门提供的支持,有效解决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应该作为企业自主创新这一历史命题的响应策略。

1、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

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是一项制度安排, 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命题, 是一项真正从制度建设入手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措施, 应该由政府、社会、企业共同来构建。建立长效机制要求企业从“品牌”战略出发, 立足未来, 着眼长远, 从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创新战略, 它要求将创新作为一种文化来培育。真正从长计议,使企业自主创新有坚实的根基。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包含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企业要真正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战略, 有所为,有所不为。最早定义了“创新”一词的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做到创新活动由企业自己主导就是企业在新的生产函数的构建中能够对发展战略做出选择和取舍,而不是由来自外部的力量去规定和安排,如果企业接受外部力量安排,那就不是“创新”而是“服从”,从根本意义上“服从”与“创新”是不相容的。因此,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呼吁一种能够使企业在创新中自主的长效机制的建立。二是创新活动具有周期。根据创新对象的性质、技术难易程度、创新成分高低, 其周期也不一样。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研究开发,特别是原创性创新都是需要经过多年积累才能够出成效。比如海信电器涉足芯片领域,花了4年时间才开发出自己的第一款芯片。如果我们在创新战略上存在短视、功利色彩过重,就会出现过多的短期行为,这是在创新活动中缺乏科学态度和长效机制的表现,将会使创新活动难以持续。

2、建立有效的引进——消化——吸收机制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全球化态势下的经济生态环境, 由世界各国加入其中的全球产业生态链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存在方式, 它决定了各国经济的联系和全球企业的共生共存性, 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既定的环境和条件总是创新活动的历史起点。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无论是市场机制的完备程度还是生产核心技术掌握程度, 以及资源利用的实际效果和水平, 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国际科学技术拉力赛中会较长时期处于赶超者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到, 倡导企业自主创新与坚持开放、引进, 不拒绝任何形式的联合、合作是并行不悖的。所不同的是,任何引进都不是目的,引进是超越的起点,应重在消化吸收。如前所述,我国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上的投入水平是很低的,这使得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的单行线上渐行渐远而逐渐失去了自我, 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最为典型的是上海大众连货架和扫地清洁机都从德国进口,而北京现代生产的索纳塔只有轮胎和电瓶为中国制造。企业不应该在引进中使创新能力丧失殆尽,而应该在引进中焕发出创新精神,建立起一种能对先进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的机制。为了大力促成这一机制的形成,要扫清各种障碍, 创造出有利于企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良好环境,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解决好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如果能迅速将企业自主的科技研发的投入提升到工业成长期的日本和韩国的水平,利用各种有利政策作为导向,引导社会资源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扶持,则企业创新活动将呈现出新的面貌。

3、合理确定政府行为取向

市场经济条件和自主创新环境中的政府行为取向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换言之,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对于政府而言做恰当的事比恰当地做事更重要。从宏观角度看,政府的行为取向,首要的是完备知识产权制度。但凡创新机制健全的国家无例外地拥有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相关法律制度,以作为实现国家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它对于保护创新者的利益,促进技术合理利用和有偿扩散具有重要作用,最为本质地体现了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其次,在一国的全部创新活动中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 即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一般而言,基础性研究周期长、风险大、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是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安排, 应该重点加以支持的。这类研究企业要么不愿进行,要么无力进行, 政府可以用提供公共品和共用技术平台的方式,解决基础性研究中的资金投入, 为企业的应用性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的必要支撑,实现这一目标, 要求政府不断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体制。

4、构建有利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尽管人们在谈到创新时,更多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层面的东西, 但在深入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创新首先应该是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首要的是观念的创新。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 既有符合创新精神的勤劳勇敢和吃苦耐劳,也有与创新精神严重冲突与摩擦的安分守己和安于现状的传统习惯。后者正是在全社会范围内需要进行理念更新的对象。构建有利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应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二是运用舆论和媒体工具培育全民创新意识。三是在全社会蔚成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风气。创新在本质上是一项风险活动,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风险,如果对创新失败者不能理解和宽容,那么勇于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和勇于创新的人才就会越来越少。

三、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实现自主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上分析,制约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人才因素、融资因素、制度因素和社会服务因素,而其中人才因素和融资因素又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说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还是人才短缺和资金缺乏。根据以上分析,从自主创新相应策略出发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塑造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迫切需要。当前应做到:第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走素质教育之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第二,完善内部分配制度,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对取得创新成果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第三,健全民营科技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人才在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解决民营科技企业资金不足的思路是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具体做法为:第一,设立民营科技企业担保基金,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第二,大力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吸引资金投入民营科技企业;第三,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允许国外风险投资公司投资民营科技企业,允许民营科技企业到境外上市。

3、加强法规建设,切实保障民营科技企业的合法权益

针对当前民营科技企业法律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强化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立法的进程。要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中有关民营科技企业的条款及内容,建立和健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法律体系;二是要严格执法。要在立法的基础上,加大执法的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三是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增强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各项执法制度和执法监督机制,规范执法行为。

4、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健全的服务体系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服务意识,为民营科技企业在登记注册、技术咨询、项目评审、风险投资、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在土地征用、出口经营权、用水用电、招干招工、职称评定、筹资融资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服务;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重视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莲芬,蔡海鸥.决策科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2] 陈向军,田志龙.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1(4).

[3] 熊文杰.武汉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障碍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6).

[4] 朱丽芳,丁士军.中国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障碍及发展思路探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10).

第4篇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一批民营企业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过程,面临着二次创业。但是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因为经营规模的限制,投资基金更多依赖外部资金,但是我国民企融资现状普遍不容乐观,普遍缺乏发展基金,错失很多市场发展机会,所以融资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本文就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及形成原因进行粗浅分析,并就其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出大致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民营企业 融资 现状 对策

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从理论上讲,现代企业融资渠道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内部融资主要就是企业的内部积累,而外部融资方式主要就是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具体而言就是外部负债、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这几种方式。

(一)内部融资方面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自创业初期,由于经营规模小,商品不成熟,市场占有率低,风险较大,此阶段的发展基本都是靠自我积累发展壮大起来;但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自我积累便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规模,使许多企业坐失发展良机;

(二)外部融资方面

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两方面,对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来说,能选择的也只有银行贷款一种类型,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对于唯一能选择的商业银行贷款,由于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方面一直存在着种种限制,而且资金成本压力也较大,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仅占银行信贷总额的8%左右,所以,在外部融资方面,中小民营企业也是举步维艰;

二、导致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长期以来,导致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很多,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注重信用建设,融资遭遇信用障碍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信誉是非常重要的,从中小民营企业自身来说,没有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水平不高,内部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生产效率不高,财务制度的不健全,帐目不清,一个公司内部有好几本帐,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增加了银行对民企财务信息审查难度这是这是导致中小企业信誉缺乏的基本原因,。另外由于民营企业合并、兼并、破产等活动导致的一系列债务问题的不规范处理,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整体信誉和形象。

(二)中小民营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产权高度集中,家族式管理为常态

多数民营企业,由最初的家庭式作坊发展而来,最终形成家族企业,实行家族管理模式,导致内部决策缺乏灵活性,董事会构成不合理直接影响到重大问题的决策,独立董事形同虚设,监事会起不了监管作用,重大问题决策通常取决于某一人决定,缺乏合理的法人内部治理机构,管理经验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家族式管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另外,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自身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无法准确预测,难以吸收投资者注意,并且民企的生命周期短使得投资者投资的风险过大而不愿意投资。同时,民企的资产相对的较少,负债能力有限,不能吸引太多的投资。

(三)政策环境上,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目前,企业获取资金的主渠道依旧是银行。但在现行的金融体系中,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少之又少,如按所有企业公平竟争,大多数中小民企是无法与国企业及大型外企等相比,无法得到银行的金融支持;同时,国家严格限制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活动,使民企借贷无门。

除银行借贷之外,还有股票和债券是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由于资本市场在我国发展得并不是很成熟,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认为那是一个不可及的目标,不会以此为发展目标;而且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也确实难以达到;即使是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也需要企业有一定的基础。

另外,政府管理不规范,许多有利于民企融资的政策得不到有效执行,致使政策上有限的扶持,沦为一纸空文。

三、改变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对策

在解决中小民企融资的问题上,重要的是通过多方的努力,引入竞争机制,营造一个共同受益的赢利格局,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建企业信誉,以诚信经营为立足之本

首先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以规范企业运作为基础,深化企业改革,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机构,改变家族管理模式,向家族控股,职业经纪人管理的模式过渡,实施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增加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的实际工作职能,设计必须的权力制衡制度和措施,健全公司内部权力机构,完善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健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以诚实守信为经营理念,由内至外全面树立企业诚信形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以诚实、准确、全面的企业信息公之于众,接受审计部门严格审计,以利投资者及债权人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信息,增加对企业的信任。

(二)丰富融资手段和渠道,作出正确的融资决策

在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能够选择的融资方式是各有侧重的,简而言之,在企业建立初起,由于不确定因素多,风险极大,此时应以内部融资为主,即企业主自己出资,企业内部积累等方式;企业进入创业期,整体风险还是较高,此时企业还是应以股权融资为主,吸引外部风险投资者入股,同时,高度重视企业的现金流量,贷款结构和财务成本;进入到扩充期,企业承担风险和融资成本能力大大提高,此时应以债务融资为主,以期最大限度分散风险,降低成本;在成熟期,企业有大量销售利润和经营资产,承担风险和成本的能力与前几个阶段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此时企业应从自身资本结构出发进行融资。

企业要明确定位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从融资成本、资金利用率、融资机制规范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和清偿能力这五个因素入手,进行融资效率分析,总的来说,债券融资效率是高的,高于股权融资。我国民企应严格按照自由融资顺序融通资金,先以内部资金满足资金需求,其次,考虑外部资金融资方式。

企业还应合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方式。比如,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发挥自身灵活创新的特性,和大企业发展密切的技术经济合作,从大企业那里获得资金支持;或者能够加入大企业集团,以获得长久的发展;再有,建立建全了自身的企业信用管理后,利用票据融资、融资租赁、应收款保理、动产担保等方式进行资金筹集,甚至典当也可以成为中小民营企业进行快速融资的便捷渠道。此外,民营企业之间可以搭建融资联盟,由于民营企业在融资问题上存在融资规模的障碍,所以两个以上的企业可以组成融资联盟,通过联盟内部的合作关系,达到民营企业融资的目的。

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还应重视资本市场的动向,近几年来,中小板,创业板的建立,为众多的民营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平台,这两个非主板市场较低的准入门槛儿对众多民营企业来说,也并非是可望不可及的事,当然,首先也必须规范的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及财务信息体制;特别是对于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继续发展却困难重重的处于瓶颈期的民企来说,这可以做为一个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企业内部管理调整,达到企业发展的一个飞跃。

(三)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政策环境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早已引起国家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在2010年两会期间再次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两会期间,温总理指出我国将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政府应以国家立法,出台优惠政策等形式给以扶持,通过鼓励和引导开展小微型企业信贷业务,从而间接实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目标。

研究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积极发展民营银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的困难;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营业税实行适当减免;积极鼓励和引导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组建创业中心,设立创业孵化基金;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健全和实施企业之间债转股机制,实施企业债务重组新战略;规范民间金融交易行为,健立健全民间金融体系等等方案都已提到议事日程,这些都将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另外,政府还要增强社会服务功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服务。要做到这点就要实现由单纯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并重型转变;同时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及时提供有效信息,使其科学决策;此外还要强化对私营企业的投资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同时,做好私营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越来越突显出来,要超越这一瓶颈限制,必须从企业自身和经济环境这内外双重因素入手。企业自身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科学管理规范企业的各项市场行为,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企业信用管理机制,提升自身社会形象,取得社会的信任,扩大融资渠道;政府和社会必须重视中小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立法,政策,宏观调控,政府服务等各方面入手,创建良好的环境扶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必将得益于大量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而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涛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S1).

[2]肖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分析.市场与发展.2003(2).

[3]柴靖静.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对策和建设.经济与管理.2003(1).

[4]汪玲.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主要模式及借鉴意义.金融论坛.2004(11).

[5]陈李宏.民营企业融资的自身障碍及解决途径.湖北社会科学.2007(01).

第5篇

人力资源管理是直接接触企业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管理项目。它在国家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深化的社会背景下,对企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能够为企业招纳更为优质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企业受到市场竞争力的影响,重视生产量的提升,从而忽视了对人才管理方式的创新,阻碍了企业发展,不利于国家建设推进,这就导致探索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成为了行业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人员流动性较强

从民营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难以提供一定的福利待遇,不能有效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使得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这样的情况,不仅会加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营运行成本的增加,而且容易使企业内部核心工作人员出现流失现象,破坏民营企业的正常运转,难以满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利于企业的长久生存。

1.2 绩效管理有失公平

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常都是家族继承式的发展模式,受到相应制度的管理影响,很多民营企业也很难在人力管理方面做到由表及里,使得绩效管理,项目设定等管理内容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企业内部的管理政策缺失一定的管理效率。而且,很多民营企业的员工难以积极的参与到绩效评估的管理之中,而且企业难以给予员工应有的发言权,执行绝对权利。这样的情况长久以往,就使得员工失去积极的工作态度,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1.3 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

在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中,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上没有给予单独的管理部门,通常是由一些部门经理和办公室主任担当相应的责任,这样的人员大多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大多是进行人员招聘,人员调动,档案管理,考勤记录等,难以拟定专业性的管理规划,不利于人才的长期发展。而且,在对人员进行分配的过程中,他们不能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使得人员分布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人力资源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不利于企业发展。

1.4 缺乏一定的管理制度

人才是民营企业中的核心资源,也是企业发展中最为宝贵的资产。一个企业要想长久的生存下去,就需要在建设产品生产的同时,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促进员工的规范操作,实现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看,管理者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错误认识,他们认为人才是企业的生产成本,身为员工就必需要无条件的服从人才管理。从而让员工超负荷的工作,缺乏一定的人性化管理,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1.5 缺乏管理规划

从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入手,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存在一定的瓶颈,很难有效的发展下去。为企业发展造成类似发展现状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企业没有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出长久发展规划,使得相应的管理方法失去一定的科学性,难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很多企业在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都难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在遇到发展瓶颈的情况下,才会为企业做出管理规划,进行人才招聘。阻碍了企业快速发展。

2 创新管理发展策略

2.1 构建人员结构,提高管理观念

在对民营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重视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促进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并结合当前国情发站状况,促进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并提高企业和相关管理人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对人员结构进行合理构建,促进企业文化发展。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企业的相关管理者要根据员工的发展情况和相应需求对他们进行了解,促进以人文本理念的实现,提高对人才发展的重视,大力发展文化工作建设,开展相应的活动,促进员工的积极参与,为企业营造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人员结构的科学合理发展,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构建权利,义务和利益为一体的管理模式,从招聘机制进行入手,扩大招聘渠道,利用互联网,在网络上筛选优质人才,从而扩大企业的人才储备量。要能够针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设置相应的培训机构,提高正式员工的工作能力,促进技术技能的应用水平,并提高文化建设,开展定期的员工大会,促进员工工作意识的提升,?J识到自身的责任意识。并设置相应的晋升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针对不同员工的发展情况和性格特点为他们做出相应的职业规划,促进员工个性化发展,从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实现企业和人才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2 加强人才素质培养,提高员工福利

在民营企业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阻碍企业进步的一大影响因素就是企业管理人才素质低下。因此,要想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推进,还需要提高相应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培养,制定培养计划,将企业中不同不同部门的管理者进行区分和定位,将让他们的工作责任进行明确,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素质培养。对他们进行定期的课程培训,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然后根据学习情况和相应的考核成绩对他们进行合适职位的分配。这一过程,要注意每个工作人员认识到企业运用管理的基本知识。然后,要在企业正常发展运行中,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区分,明确一定的责任。针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说,它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人才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配置。而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则是对企业的运行过程和产品等进行协调管理。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民营企业投身于人理想资源管理创新模式发展的工作中,对每个员工实现动态监管,促进自上而下管理形式的形成,使企业创新发展,长久生存。

2.3 完善人才机制,规划长久战略

要想促进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需要从观念定位和发展战略两方面入手。就发展战略来说,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这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对未来发展做出长久计划,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而且能够为企业工作的进行提供依据。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企业要从长久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大力发展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尊重人才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意见,为员工发表管理意见提供网络平台,促进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建立奖罚制度,根据员工的工作量给出具体的成绩积累,然后对一个月内或是一个季度之内的工作量进行评选,给予一定的奖励,针对成绩较为落后的,也要给出相应的惩罚。这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发展。促进企业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第6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快速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还存在很多困境,亟待从多方面对其进行支持,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一、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民营企业数量众多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到现在将近34年的时间,我们从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14万的成员发展到现在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占全国企业法人的90%以上。据国家工商总局最新数据,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实有企业1308.57万户(含分支机构),实有注册资本(金)77.20万亿元。其中,内资企业实有1264.89万户,实有注册资本(金)65.90万亿元,其中私营企业1025.93万户,注册资本(金)28.48万亿元。个体工商户实有3896.07万户,资金数额1.78万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60.01万户,出资总额0.91万亿元。外商投资企业43.68万户,注册资本(金)11.30万亿元。显而易见,民营企业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之无愧的市场主体。其中有很多上市公司,截至2012年上半年,在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中,民营背景企业的数量占比已经过半。数据显示,在创业板市场,约96%的上市公司为民营背景公司。此外,主板上市公司中,民营背景公司占比30.06%;中小板市场上市公司中,民营背景公司占比76.18%。与此同时,我国跻身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数量也稳步上升,2012年已达15家。此外,2012年9月,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了2012年中国50强全球挑战者报告,其中民营企业数量达24个。

(二)民营经济占全国经济比重越来越大

1979年,民营经济占全国GDP总量不足1%,现在民营经济占全国GDP的2/3,中国的经济实际上已经发展到以民营经济为主题。在地方上的表现也非常明显,例如四川省到2011年年底,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2万亿,占全省GDP的57.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7%。浙江省2011年民营经济总量达到19872亿元,对全省生产总值的贡献连续8年超过60%。民营经济投资也显示了强劲态势,2012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全国民间投资在整个投资中的比重占到62%,增速达25.1%。此外,我国民营企业的注册资金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户均注册资金逐年较大幅度增长,显示了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三)民营企业创造大量就业

全国工商联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指出,我国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吸纳社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来源。国家的民营经济占全国非农就业的85%以上,在城镇就业当中民营企业实际上已经占了70%多。据统计,2000年全国民营企业,吸纳了2000万人就业;现在已经吸纳了2亿人就业。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都远远超过美国、日本、德国经济起飞阶段的记录。毫无疑问,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和主渠道。

二、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但相对于民营企业的天然活力,应该说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民营企业规模不大

民营企业资本小而分散,形不成规模。根据《中国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报告(2012)》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7%,而中小微企业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另外在2012中国企业500强中,前30强都是国有企业,并且民企500强利润总和不及五大银行的净利润总额6808.49亿元的65%。

(二)民营企业发展成本增高

2011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妇女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联合的《2011年千户民营企业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民营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分别是“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明显高于其它选项。一方面,当前民营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人力成本的大幅上涨,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最大困难。另外一方面,能源、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升也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压力。2011年民营500强企业虽然整体规模仍旧增大,但总体盈利水平是下降的,这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及税负持续增高的现实困境。

(三)民营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民营企业过分依赖个人能力,可供使用的资源往往又高度集中,一旦个人的判断力出现偏差,或是个人出了意外,必然使企业遭受重创甚至死亡。一些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始终未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然而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时期后,家族的管理模式将给企业带来很多制约,这些方面表现在股东多头性的决策,管理人员的专业缺乏,越权管理、员工与管理层的沟通障碍等等方面。根据北京锡恩咨询集团最近的一个调查显示,不少企业都有着很好的盈利模式转型的构想,很多也正在进行尝试与努力,但这些尝试与努力,最大的阻碍并不是市场或竞争,更多的是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难度的加大。

(四)民营企业发展模式落后

民营企业发展模式总体上仍比较粗放,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现象比较普遍,加工贸易企业比重大,资源依赖性强,一些民营企业长期处于散、小状态,营利能力弱,产业竞争力不强。实践证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以资源成本、人工成本和环境成本为代表的比较优势已经消失。民营企业如果不能顺利转型,大批中国民营企业的市场被蚕食的情况,将可能会不断上演,甚至有被竞争淘汰出局的风险。

三、促进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定将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这是一个经济规律。每个行业都是有周期的,如果不涉足新的行业,公司就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中国制造整体水平大多仍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利润率偏低以及这种高消耗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因此,要引导企业运用资源优势,重新定位产业战略规划,从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转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集约型生产,从“资金+体力劳动”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以“资金+脑力劳动”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使企业能获得新的业绩增长或是摆脱经营困境,实现健康、持续的良性发展循环。

(二)推动形成民营企业服务体系

由于民营企业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在激烈竞争中亟需得到创业辅导、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筹资融资、政府采购等公共服务支持。政府通过建立完善民营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要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和优化配置服务资源,推动形成以民营企业服务机构为核心,以行业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等为依托,各类服务资源开放共享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包括创业支持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资金融通服务体系、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体系、市场开拓服务体系等方面。

(三)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对外投资

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央企业是主力军,下一步民营企业将成为生力军。民营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了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也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要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对外投资。但是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存在着多重风险,国家要通过政策和法律对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进行鼓励、指导和保障。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委出台了《关于印发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综合规范民营企业海外投资。但我国仍然缺乏一部针对企业海外投资的保障性法律,应当制定海外投资保障法,为我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进行保障,规范投资行为,弱化投资风险,保障投资利益。

(四)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

企业集群是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发挥协作配套效应、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劣势。而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因此,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对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显著,集群化发展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大方向。构建特色优势中小企业集群,着力推动具有经济技术关联的中小企业集聚,推进其在产业链上的衔接,提高集群企业信誉度和知名度,铸造产业区域品牌效应。通过建立行业协会,把分散的企业有效组织起来,有利于促进信息交流和技术扩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引导和服务作用,搭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之间合作平台。

(五)向民营企业适度开放垄断领域

中国加入WTO已经十年,但某些行业的开放程度还不明显,这变相限制了民营企业在国内的发展空间。国务院2005年和2010年先后出台“非公经济36条”和“新36条”,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民营企业在一些重要领域进展甚微。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不仅是一种突破,还能起到监督国企运行的作用。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参与管理,同时也通过这种形式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应当进一步推进银行贷款、设备租赁、技术改造等一系列的配套,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能源、金融、社会事业等领域,并建议引导国企调整产业布局,把一般性竞争行业的发展空间尽量留给民间投资主体,在防范国企过度扩张的同时,也促进民营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友阳.民营企业管理现状:不改革十分危险.中国经营报,2012-03-17.

[2] 李海洋.民营企业须加快转型升级.企业观察家,2012(6).

[3] 叶祥松.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障碍与对策.南方日报,2012-09-10.

[4] 欧阳君山.中国民营经济10年之价值重估.法人,2012(11).

第7篇

作者简介:李智军,常熟理工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硕士;顾永安,常熟

>> 我国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分析 关于陕西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现状的思考 我国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生存现状调查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民办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 如何推动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实证分析 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现状分析 新时期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改革与发展现状 我国民办高校现状分析及其发展策略 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的分析 浅析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 我国民间资本发展现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6-27.

[3]王玉丰.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十五年回顾与展望[J].高教探索,2013(5):15-20.

[4][5]郭佳.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未来10年11大走势[N].中国教师报,2011-01-26(12).

第8篇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性格同时也是企业的气质,更是企业在经营中所展示的内涵。对于企业文化,美国特雷斯.E.迪尔和阿伦.A.肯尼迪[1]认为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母斯・核斯克特教授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书中总结了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预言,在近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2]。本杰明・斯耐德在《组织气氛与文化》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文化、组织文化、组织气氛与管理过程、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组织效益的关系的模型,并且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效益也有着直接的影响[3]。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约翰・ 科特教授和詹母斯・ 核斯克特教授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论著中用一些著名公司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预言,在近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4]。

二、青海省民营企业文化发展现状与特征

2.1青海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青海省地处中国大陆西部,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青海省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截止到“十一五”期末,青海民营企业共有4家上市公司,注册资金100万以上的有350家,注册资金亿元以上的有5家,2013年省委民营经济会议上,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提出到2020年在现今的基础上,民营经济的发展要占到青海省经济总量的50%。

2.2青海省民营企业文化的调查

青海省民营企业文化的调查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形象展开,调查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具有代表性的矿产、房地产、金融机构、畜牧业养殖、外贸企业等共15家。调查对象主要是这些公司的中高管职员,发放问卷共80份,收回76份。

调查的结果分析:战略选择见图一、运营管理授权见图二、人才引入见图三及企业形象见图四。

2.3青海省民营企业文化特征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得知,民营企业文化的成功也是因为本身具备着从创业到发展为高级阶段的特征,分别主要表现为家长气质战略选择、家族文化的运营管理、同乡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1)家长气质般的战略选择

通过调查发现,超过40%的青海省民营企业不论管理规模、管理幅度或者管理层次的大小,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企业家在战略选择基本上是感性型,并且每一件事都要求知道结果。从项目选择开始到每件事情的处理,从过程到结果,基本上无不事必躬亲,或许细节决定成败是最好的指导教材,这也诠释了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与成功不是必然的。

(2)家族文化般的运营管理

通过调查发现,青海省民营企业的员工中家族或者同乡的占90%左右,对于这种模式的运营利大于弊,一旦因个人的利益与企业利益产生冲突,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在实际运营中更会出现因个人利益而舞弊的行为。

(3)同乡与地域文化的人才观念

通过调查显示,企业的员工90%以上为同乡、亲朋好友或者领导介绍入职的,少数专业性、技术型强的岗位为通过招聘上岗的,招聘入职的人员仅仅是在专业与技术方面提供服务,但不能主导与管理事物的进程。至于秘书或者助理直接指挥高层领导、部门领导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4)务实的企业形象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形象越来越重要,企业的形象不仅仅是一张名片,而更是企业软硬实力的象征。好的企业形象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从而对促进企业的发展有着更大的作用,当前各民营企业也都注意到这一点,并且都在积极的实施与改进。

三、青海省民营企业文化的发展建议

(1)合理审慎的战略选择

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与进步,直接决定于民营企业家的创业激情。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秩序的规范,法律法规的健全,就使得灰色可操作性的冲动型感性型的战略选择操作空间越来越小,所以应该充分重视市场的规则,遵照项目可行性的科学原则选择发展方向。

(2)淡化家族化的运营管理

企业的运营管理的原则是服从企业的利益进行的,淡化家族化,就首先去除了很多潜在的私人利益,从而为企业的运营管理带来积极地向上的企业文化,抛弃个人的私利,达到企业利益的统一与最大化,从而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

(3)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现代企业的人才就是竞争力的核心,无论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还是生产劳务型企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得人尽其才,尽职尽责,这些都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支柱,从而必须从人员的聘用、培训、薪酬及绩效考核都做出完善的管理体系达到建立高效的团队。

四、总结

民营企业文化就是民营企业家在创业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整合资源。抓住机遇使企业逐步走向产业化、集团化、多元化的过程因此现代民营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全部,加强建设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林坚 章志平;论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J];当代财经;2005年09期

[2]韩文辉 吴威威;国外企业文化理论主要流派述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第9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瓶颈;政策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从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政府限制发展到提倡和鼓励发展的曲折历程,已逐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通过梳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剖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盐城市民营经济发展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盐城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2年,盐城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077.92亿元,是2005年的3.3倍,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6.6%,比2005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5.25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占全部经济的比重为42.8%,比2005年提高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41.91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占全部经济的比重为77.5%,比2005年下降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40.76亿元,比2005年提高3.3倍,占全部经济的62.2%,比2005年提高10.8个百分点。

2.主体活力不断增强。2012年,盐城市工商登记注册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数600047个,是2005年总户数的3.4倍,年均增长19.1%。其中,民营企业121604个,年均增长25.5%;个体经营户478443个,年均增长17.9%。民营经济注册资本(金)4487.72亿元,是2005年的15.6倍,年均增长48.1%。其中,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由2005年的262.03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3656.17亿元,年均增长45.7%。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也由2005年的104.63万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66万元,年均增长16.3%。

3.税收贡献日益突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江苏省与盐城市均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增加了税收收入。2012年,盐城市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收入292.09亿元,比2005年增长6.5倍,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68.9%,比2005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完成税收收入146.50亿元,比2005年增长6.7倍,占全部民营经济税收收入的比重为50.2%,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34.4%。从税种看,增值税67.51亿元,营业税86.73亿元,企业所得税34.88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2.8%、88.2%和56.7%。

4.吸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稳定之基。盐城民营经济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2012年,盐城市民营企业共吸纳就业人员198.95万人,比2005年增加127.67万人,年均增加18.24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4%,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1个百分点。浩浩荡荡的民营经济从业队伍既是社会劳动力的蓄水池,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稳压器。

5.民营商业蓬勃发展。从消费品市场看,民营经济也保持了蓬勃的发展势头,商品销售额稳步增长。2012年,盐城市民营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额3406.68亿元,比2005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8.5%。其中,零售额299.54亿元,年均增长18.8%;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共实现零售额959.56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3.8%,比2005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二、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积极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和体制局限等因素,民营经济在快速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长期悬而未决。

1.政策门槛有待降低。2005年2月29日,国务院“非公36条”正式公布,其主要内容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等。“非公36条”的出台曾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希望,然而配套措施没有落实到位,行业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使民营企业深陷“上面放,下面望,中间制造顶门杠”的尴尬处境。近年来,盐城市民营经济产业布局不合理,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批发零售、餐饮娱乐、工业制造和居民服务等科技含量不高的传统行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如电力、石油、铁路、民航及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等大部分尚处公有制经济垄断和半垄断状态。

2.融资渠道过窄。近年,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但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较窄,融资难、资金短缺问题依然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直接融资方面主要包括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等。目前,我国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的门槛很高,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达到上市标准,而资本市场又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间接融资方面,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但大多数银行都不愿意因把钱贷给民营企业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同时现有金融机构又缺少面向民营企业的商业化银行,加上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发展滞后,根本无法满足民营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要。

3.人才资源紧缺。人才匮乏已逐渐成为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专业能力不足,其人才资源状况经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是人才难求;二是人才难留。据调查,34%的民营企业认为高素质人才不愿到民营企业工作,遭遇“人才难求”的尴尬处境。也有部分民营企业已经拥有人才,但是用不得其法,福利待遇水平跟不上,不能正常发挥人才功能,导致人员流失快,人才稳定困难,缺乏高端人才成为影响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障碍之一。

4.民间投资增速放缓。2012年,盐城市完成民间投资1531.50亿元,同比增长18.3%,慢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9.0%,比去年同期低2.6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个体投资899.10亿元,同比增长3.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6.4%,比去年同期低8.5个百分点。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范围,降低经营条件,积极扶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发展,加大对民营经济上水平、上档次的扶持力度,引导社会、民间资金更多地投向技术、资金密集、附加值高的民营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政策、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推进民营经济由小而散、土而弱逐步向产业型、科技型、外向型转变,促进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拓宽融资渠道。政府、银行和民营企业要共同努力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一是鼓励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上市,或通过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二是加快银行体制改革,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推动银企合作,探索成立专门服务于民营企业的银行及金融组织;三是积极构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支持发展商业性担保,不断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3.加强人才培养。一方面,加强对业主进行培训,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民营企业主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应根据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争取短期内提高企业主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现有人才的作用。积极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企业品牌创建等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管理办法,特别是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要进行期权或股权激励,多渠道提高现有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待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条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努力使民营经济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霞.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历程当前困难与“五个转变”[J].理论探索,2010(01).

[2]宋子鹏,杨少浪.广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珠江经济,2008(08).

[3]国迎春,张卉.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齐鲁质量,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