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8 15:33:28

导语:在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第1篇

我参加工作的这六年,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和探索的几年。在这几年里,市、区教育局不断提倡课程改革,鼓励教学上的大胆创新。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也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为了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取了如下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1、让学生产生“读”的冲动。

语文教学“读”是很主要的一个环节。上课的时候,我着重于读,但也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那种“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式的“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从方式方法上来说,我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表演“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和表演“读”了。竞赛“读”的具体操作是这样的,一个同学在“读”的时候,其它同学就听,等到读完后,其它同学就指出其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错一个扣1分,然后在基本分80分、感情10分、正确率10分的基础上评分。由于有了这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在听读的时候专心仔细,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表演“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配乐和动作的编排,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事实证明,这些“读”的效果真的是不错,很受同学的喜欢。

2、亲切自然的教学态度,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让学生快乐地上课。

课堂是一门精彩的学问,学生学习要快乐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亲切自然的教学态度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利于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提问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太泛、太难,都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分别叫不同的学生来回答。为了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我常常分部引入问题,有时更是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把课堂还给学生。

3、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近几年,多媒体网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多媒体教学由于其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观赏性和趣味性,所以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较好,我利用课余时间加紧钻研,努力学习,并利用Frontpage和PowerPoint自己制作课件,逐渐在课堂中渗透这种授课方式,让语文课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中年级的两篇课文《九寨沟》和《雾凇》,两篇都是写景的,前者是优美的风光图,后者是北国的隆冬,为了让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形象的认识,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相关图片,然后把它们制作成课件,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演示,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既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也有力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显得意犹未尽,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一系列的公开教学课、研究性学习课都受到了其他教师的认定,尤其是《只有一个地球》的辅导区公开课,更是集以上几大特点,博得教师们的一致认可。

科学施教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因此不管工作有多忙,我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并且自学本科课程,再次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于2007年8月毕业。

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总结教学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如《合理运用声、光、色的世界》,《给心灵一份安谧,创造学习的乐园》,《注重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自主学习古诗》,另外还有《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更是在市“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中获得二等奖。同时在辅导区说课比赛中获语文组二等奖,课堂教学基本功多媒体课件优胜奖和教学设计优胜奖。

第2篇

一、学生是教学的服务主体

传统教学备课的侧重点是备教材,备教师的教路而非学生的学路,即缺乏学生观。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和学生是互相联系的两个不同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的主体,教师主体是为学生主体服务并受其制约的。因此,教师备课应将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就是说“学生本位”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变教师“教”的过程为学生“学”的过程。

1.从学生的水平出发

学生总是存在差异的,班级之间存在差异,班级之内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对学情多一些具体的了解,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体现层次性,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要用宽容的态度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学生设计有梯度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的难度和不同形式的作业或考试内容。只有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需求,才会给每一位学生提供最平等的学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课堂生活中来,都获得身心的愉悦,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大的发展。

例如,笔者在上《欧姆定律》时,设计了四人一小组的实验活动,并进行学法指导:(1)任务分工。甲: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乙:设计实验过程;丙:观察实验现象;丁: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并对本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2)各自准备。(3)互帮互助。因A班同学基础扎实,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B班上这一课时,因考虑到B班同学的基础较薄弱,在实施过程中,先指导四位同学给大家作示范,起导航作用,然后再让大家合作讨论,讨论时笔者下组进行适当指导。由于有示范有指导,这些做法在B班合作时也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这两次的成功,笔者认为不仅是因为设计得漂亮,更重要的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情与实效,做具体指导,视学生水平而调整难度、梯度。

总之,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水平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上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就会量体裁衣,充分发挥教学的服务意识,收到教学实效。

2.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效果要取决于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激发学习兴趣,而不再是通过“教书”去传授知识。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时考虑如何用自己的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设计难度适当且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充满趣味地学习,从而将教学引向深入。

例如,笔者在《摩擦力》教学中先让学生“献计献策”,说说让车辆在雪灾天安全行使有哪些办法。这一问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学生争先发言,由此引出改变摩擦力的方法后,再让学生说说车辆在雪灾天安全行使的主要方法,最后让学生对照生活中具体使用方法的图片,畅所欲言。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让每个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这节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兴趣乃万事之师,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善于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课型设计上做文章,如实验课、观察课等;也可以在视觉听觉上别出心裁,如准备相关音像材料等;还可以在学生情绪不高时穿插一个小故事、一个谜语,幽他一默。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才能形成持续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二、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自然,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材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材”的过程。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

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若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就必须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中。

1.大胆取舍教材内容

新课改下,教师被赋予了参与课程建设的权利,可以选择内容、取舍教材,甚至自编教材。站在这个角度,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有利于教学的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精心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素材为教材内容,更加重视物理基本观念的形成,重视科学探究,注重在社会背景中认识物理现象及规律。

如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其中有一大块内容讲有关新能源的开发的话题,这些内容固然重要,但对于自己身边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氢能源、潮汐能等似乎并不感兴趣,因此,笔者在设计过程中有意地对“氢能源、潮汐能”等进行简单处理,特意增加周围有关太阳能等学生熟悉的能源利用进行讨论,并对这些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可行的话可以向有关政府部门提交。这样,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增长了知识,一举两得。

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创造,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是因为学情的需要,可以是因为教学风格的需要,可以是教学目标的简化,等等。无论是哪一N情况,都是为了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2.调整教材编写顺序

教材编排蕴含着“课群”概念,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但教材编排未必适合所有的地域、所有的学情。根据学情需要,教师可以适当调整学习顺序,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笔者讲解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教学内容时,可先提出一个问题:地球只有一个,地球上的资源是否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这个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较多,他们有说不尽的事例,然后笔者再用课件展示伊拉克油田上空的黑烟,沙漠化留下的一片黄色土地等,引导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并特意地把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下册中相关的内容在这时作简单的讲解。这样,课本上的内容与基本国策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能够注意平时的一举一动,并且对科学这门课程的中心话题有了大致的了解。

一些季节性、时间性强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突破编排顺序的限制,在季节上和本地域达成和谐,增加学生的体验。一些有难度的文章,可根据学情适当调整,如级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可适当提前,有利于学生接受。

3.拓展教材学习领域

科学教育即生活,科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善于抓住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定向延伸,将现实生活的信息和活水不断注入所探究的内容中。这样,由课内到课外,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领域。

例如,笔者在上《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惯性时,先讲述“知道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就可以利用惯性给生活和生产带来方便和好处,也可以估计到惯性可能带来的危害而设法加以防止”。然后启发学生举例(惯性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好处的例子以及惯性有可能带来危害的例子都各举两三例)。但每举一例,必须明确说明在所举例子中惯性体现在何处,学生举出好的事例时笔者都随即予以肯定的鼓励;对举出的未能正确体现惯性的例子,也随即指出其问题所在。并开展了问题讨论:为什么开快车(或骑快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此现象跟惯性有什么关系?经过几分钟的相互讨论后,使学生了解到:由于惯性,任何运动着的物体即使受到很大的阻力也不可能立刻停止运动,总要再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在阻力的大小一定的情况下,车辆速度越快,刹车时向前运动的距离越长(这一事实,学生们根据自己骑车的体验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这是因为速度越大车辆的惯性越大所致)。笔者继续提问:根据上述事实,如果某同学在马路上骑车的速度太快,当发现前面突然出现的障碍物(如从路旁家中跑出的小孩)时,为什么非常容易撞到障碍物上?问题讨论到这里,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从惯性概念上了解为什么开快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教育有两个指向:社会和心灵。换句话说,教育应该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天地,同时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而科学是连接社会和心灵的桥梁,是生活。因此物理课应紧紧联系社会、时代、生活,融入时代气息,融入生活滋味。只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源头才有活水来。

第3篇

关键词: 中学地理 科学探究 活动设计

一、问题提出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试行)》及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行)》均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倡导探究学习。“探究”对于广大一线老师来说已不陌生,然而在教育部颁发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出现了一个耀眼的名词:科学探究。《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概念。[1]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召开多次会议,要求在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学科中开展科学探究学习。[2]

地理科学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自然地理科学问题,根据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地理科学方法体验地理研究过程,尝试解决地理科学问题的学习活动。[3]

“科学探究”在国内还是较为前沿的课题,近年来国内主要有华东师范大学夏志芳教授等从理论视角进行研究,而从理论运用到实践,还鲜有人涉及。[4]本课题以地球科学探究为例,研究内容涉及《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的两个主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七个基本模式。国内外对“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只局限在教学设计、课件设计等或对某一方面(地球仪、地球运动)的研究,如此全面的、系统的探究活动设计,还不曾有人研究。其中地理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模式中前六个前人已有,而第七个步骤“学以致用”是笔者的创新之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希望我们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师、学生,为教学改革作出一定的贡献。

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方案

(一)实施对象。

2012学年学校科技节展示活动中选取初二、初三共10名学生做实验;2013学年上学期选取初一学生做实验对比。

(二)实施方法。

1.观察、调查相结合,设计科学探究方案。

2.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教育观察法等开展探究活动。

3.用统计法检验活动效果。

(三)实施计划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通过科普讲座、到大学城“广东科学中心”进行参观等活动,丰富师生的科普知识,培养师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利用每周三第八节课外活动,实施地球科学探究活动、科技节展示活动,宣传和展示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置实验班级,开展地球科学探究活动,把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引进课堂学习,并通过学校和区级公开课,推广和检验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其目的是形成一套适应当地资源和本校实际的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并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实施方案。

1.选取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属于自然地理,是青少年了解地球的必备活动,是初中地理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对激发学生学科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抽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多年教学经验证明光靠老师讲、课件和教具演示,效果不理想。需要配套的《地球科学探究器材》和相关活动设计指导。但是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缺乏相关活动设计指导,只有一个活动“制作地球仪”,过于简单和枯燥。[5]而且目前配套的《地球科学探究器材》存在不足:探究材料不足,缺乏有效说明、指引,难操作,使用价值不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存在局限性。

2.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方案。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本课题把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为两个主题、四个活动,配备操作简单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研制简易教学用具,设计《活动指导》和《活动检测》等,见下表。

三、研究的成果

(一)《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的改造与研发。

旧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存在不足:探究材料不足,缺乏有效说明、指引,难操作,使用价值不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存在局限性。探究活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制作地球仪,另一个是制作简易等高线模型。

新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在原来基础上有如下创新和改造:

1.改造探究材料。新器材包括自制地球仪、《太阳直射点移动及昼夜长短变化演示盘》、《公转动态示意图》等。

2.删除无关内容。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删掉制作简易等高线模型活动(应该放在下一节探究地图活动中)。

3.增加探究活动。新的探究活动有两个主题、四个活动,主题一:认识地球仪(活动1―画经纬线,标注经纬度;活动2―制作地球仪);主题二:探究地球运动(活动1―探究地球自转;活动2―探究地球公转)。

4.增加有效指引。原有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只有简单的说明,没有有效的活动指引,增加《活动指导》和《活动检测》。

笔者负责2011年海珠区科普计划项目和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资助项目《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的改造与研发,于2013年已通过验收和结题。

(二)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并开发相关案例。

地理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模式中前六个前人已有,而第七个步骤“学以致用”是笔者的创新之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6]

四、结果评析

在2012年学校科技节展示活动中,选取初二、初三共10名学生做实验,利用《活动检测》做前测和后测,结果如下:满分100分,前测平均分为56.9分,后测是87.3分,有明显差异。结果分析:初二、初三学生已在初一地理学过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有一定基础,但对于抽象的知识,如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基本遗忘,所以前测成绩不理想,但他们完成地球科学探究过程后,再做《活动检测》,成绩理想,说明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

2013学年上学期选取初一入学学生做实验对比,实验班15、17班,对比班11、13班,这四个班学习能力等基本没差异,在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中,11、13班按常规教学,15、17班采用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最后进行《活动检测》,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检测结果分析如下:从总分看:实验班15、17班平均分为:84.5分,对比班11、13班平均分为:68.9分,分差15.6分,存在显著差异。从检测内容分析:基础题:一、二、三、四、五、八题差异不大,而较难或抽象的题目:六、七、九、十、十一题分差较大,进一步说明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是有效的,能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不足与展望

(一)学校硬件和软件的添置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一定要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为课题研究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实施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课题组教师加强学习、研究、实践和总结,并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

(四)学生的成果比较难以体现。除了反映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的调查报告外,学生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实施,思路已基本清晰,轮廓初显。前面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也存在问题,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还需延续,我们一定会克难奋进,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2]顾绍琴.中学地理科学探究活动研究.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夏志芳,张建珍主编.地理案例教学论[M].2011.12,第六章自然地理教学:在探究中弘扬科学精神.

[4]张建珍.科学探究学习视域中的地理主题活动设计研究.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5]张建珍,夏志芳,汤瑷宾.中学地理科学探究学习实施现状的调查.地理教学,2013年第10期8-11页.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4篇

一、有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课堂信息量变得丰富多彩。多种媒体的运用扩大了知识信息的容量,传统教法在一堂课时间所不能建构的知识,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得以完成。

例如:大班综合课《一切都在变》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一个小孩长大到成人的图片,青蛙成长过程,树木春夏秋冬的变化,水滴遇热上升变云、雨、雪、水,回到小溪,晴天到雷雨到彩虹,地球妈妈变化的动画,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幼儿在短短的时间内体验与建构起对周围世界变化的认识。又如:大班科学活动《动物如何保护自己》,教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请幼儿观看关于动物如何保护自己:有的动物用假死保护自己——狐狸、野兔、负鼠;有的动物放臭气保护自己——黄鼠狼;有的用锋利的刺保护自己——刺猬、刺豚;有的用坚硬的外壳保护自己——乌龟、蚌;有的断尾保护自己——壁虎、蜥蜴等。正是这个课件的制作,把活动推向了,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愿望。

二、有助于因材施教及合作精神的培养

计算机的交互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使幼儿的学习更具针对性,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在《一切都在变》活动中,幼儿就让笔记本电脑上反复操作,加深认识,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又如在《神奇的动物感官》活动中,幼儿也是通过上机反复操作,知道了蝙蝠利用听觉辨别方向;蛇用它们的长舌捕捉气味;猫头鹰眼球不能转动,它们只好转动头来看周围情况;蟋蟀的鼓膜在腿上;蚊子用触角来听;警犬能根据鞋的气味来辨别人等等。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分工也有合作,多媒体教学对幼儿的合作精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大班语言活动《配音小天使》,幼儿需要分别扮演动画中的不同角色来完成“配音工作”,这就对他们合作精神提出了要求。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5篇

1 、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 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 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一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 、积极参与多媒体教学设计交流,观摩优秀课件及教案,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 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现在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不但提高了自己相关的业务技能,同时也为全体小语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课件交流服务。

4 、认真学习新课标要求,勇于从事语文教学的新尝试,并成功的运用电脑多媒体课件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只有一个地球》,借以带动现代语文教学工作的创新。

第6篇

关键词:科学学科 单元教材 集体备课 课堂生成 疑难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36-01

1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就是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以一人分析为主,把握整个单元的知识脉络和安排体系,对教材具体内容作出简要分析,阐述对教材采取的教学措施等,最终使大家对教材的理解、目标的设置、重难点的确定等方面达成共识,给教师提供一个自我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教材分析的主讲人,要选择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至少要教过本册教材,在常规教学和理论研究中都有一定建树的一线教师,最好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单元内容相一致。

2 疑难问题研讨

这一方式主要应用于教材单元体系明了,易掌握,教师只需个案备课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活动主题,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在集备的时候提出来,集体讨论并得出统一的解决方法。如四年上册第二单元“在阳光下”,第二个活动主题“影子”,在测量完不同时间影子的长度和竿子的高度的数据,书中要求学生在课内做一个统计图,并把两个顶点连接起来,看能有什么发现。大家对这个图要说明什么问题很是不解,有的老师说能证明太阳的高度,夹角是多少度就是太阳的高度,有的说是为了证明书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有的认为说明了物体的高度是与影子的长度成正比的,由此可以算出大树、楼房的高度等意见。这些答案都是有依据的,但课堂上要呈现给学生的主要应该是什么呢?经过教师间的交流、讨论,最后确定只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和“物体的高度与影子的长度成正比”就可以了,“确定太阳的高度”和“计算大树、高楼等的高度”作为预案,学生想到了再作适当引导。这样针对突出的问题,学尺度,避免了个别课堂偏离教材,忽视重点的现象。

3 课堂生成反思

教学前的备课更多表现为一种教学的预设,还没有落实到课堂中,而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与教学预设不相符的情况,会生成很多预设之外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在备课中出现的问题或疏漏。这些课堂的生成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备课中对学生探究的问题作了详尽的引领,学生真正带到探究的兴趣,研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比教师预设更好的结果;也可能是因为在备课阶段,忽略了某个环节或细节的预设,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预设之外的情况;还可能是因为教师自身相关知识储备不够而导致的尴尬等。不管哪方面的原因,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反思,并把这些反思作为一种对备课工作批判性的评价,进一步完善备课阶段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连续贯性。而集备中教学反思的交流更是教师共同修正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积累教学经验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说,课堂教学生成反思作为一种集备形式,有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也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 备教案设计

教案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晶,是教师备课的记录。而写教案又是在备课阶段要花去教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的工作。而在大部分学校,只有一名科学教师,全校的科学课只有一个人上。三年至六年四册教材,教师要写四本教案,近160课时,写教案量非常大,很多教师常常处于疲于写教案的状态中,冲击了钻石教材和未完准备的时间,花大量时间、仓促写出的教案往往存在着环节设计不科学,机械摘抄,过于简略、备用不一致等问题,失去了教案的实用价值。要想让教师在应付教案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钻研教材,准备教具等方面,就需要把教案设计也作为集备内容。其方式之一可以是,在个人初步备课的基础上,集备时交流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设计的思路,然后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讨论出比较科学的设计思路,最后由几个人分别誊写一至二课的教案设计内容,再复印到每一位教师手中。二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指定的教师写好一至二课的教案设计,再全体讨论、修改教案,再成稿复印。以上这两种方式虽然可以在写教案上为教师减轻一定的负担,但是统一的教案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位教师,教师还要在教具、环节设计等方面针对自己的学情和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修改,附在教案中。这种附案包括教师教学后的反思和对教案的修改等。因此,写好附案才是这种集备方法的关键。

第7篇

高中作文阶梯训练模式研究

农村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规范化研究

基于课程标准的中小学音乐学业评价体系研究

把学习的核心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以“阿基米德原理”教学为例

基于先学后教的“3+X”教学模式

“131”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提高小学高段整理课有效性的几点措施

小学低中段整理课的五大支架

小学高段整理课中优化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策略

浅议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的外延界定

作业有意图 学习有意义——改进寒假作业的研究与行动

开学第一课“寒假作业评讲”的备课札记

寒假数学整理作业的反馈与启示

初中数学“假期”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作业与减负”联合教研活动后的再思考

用“问题导学”丰富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科学课堂提闻的有效性初探

谈谈英语阅读课的思维训练——以三节同课异构阅读课为例

探索单元专题研读实现课文整合教学

浅谈教师专业素养阅读的构建方式

开展主题调研 提高调研实效素质教育,不再是“美丽的传说”——绍兴县实验中学“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纪实

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践探索

轻负优质教育,我们在行动

规范办学 阳光育人——推进“轻负高质”的行动策略

在作业上下功夫——宁波市惠贞书院减负落到实处

“龙马”精神代代传:让民俗文化福泽校园——农村初中地方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谈“生本课堂”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

例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线的设计

提升兼课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正确理解教材 把握数学教学本质

初中英语作文批改现状分析及对策

预约教学的精彩——谈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

在游戏中顿悟——以“体验幼儿学习方式”的园本教研为例

重识保育 重构保育——提升教师保育水平的园本教研实践

从有效教学看高考英语写作复习

刍议小学生科学问题表征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时间管理指导策略

因“精”而“彩”的欣赏教学——以三次试教《化装舞会》为例谈欣赏教学的设计

归一法:“过量”化学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的金钥匙

做好“估算高锰酸根离子大小”实验之我见

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精选妙用

把学校“搬进”图书馆

让孩子拥有金色童年认清教育形势 加强教研工作——张绪培副厅长在全省教研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振奋精神 主动作为 为浙江教育的科学和谐发展再立新功——刘宝剑主任在全省教研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学习研究实践 提升教研引领力

以点促面 区域性推进轻负优质教育

打铁必先自身硬——谈教研室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生活经验是一种优质的课程资源

规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中国高考改革之路评析

发展性评价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爱心评价促茁壮成长

行走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路上,我成长着

和孩子一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实践中感悟 研究中成长——我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求索之路

启事

实践着 思考着 进步着

我与综合实践活动共成长

我这样一条路——我与综合实践活动共成长

试论小学语文中科学小品文的课堂教学特色——从《只有一个地球》说起

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谈数学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科学探究活动有效设计三步曲

拓宽课外阅读指导 提升学习探讨能力

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实施“闪亮星”评价的尝试

让噪音远离科学探究

快乐诵读,收获诗意童年——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实践与探究

从教师需求出发的园本教研

短跑运动员股后肌群急性损伤的分析与预防

第8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本质的文章。教学说明文,要求教师要有说明文的文体意识,突出文体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一.对当前说明文教学的问题审视

1.“文体性”“语文味”彰显不够,等同于记叙文和科学课

小学中年级教材中的说明性文本,一般以喜闻乐见的童话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对话等形式介绍了身边的新事物,如《航天飞机》《水上飞机》等。有的老师在教学时把他们等同于一般的童话故事来组织教学,把逐字逐句品读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施,却忽略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通过阅读文本,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了解相关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识说明文的文体和记叙文、散文、诗歌、议论文的不同之处,为今后的阅读打下基础。

说明文的文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品析词句的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模仿表达的方法等“语文”的东西。有的老师往往纠缠于对文本中出现的知识进行反复解读,却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把说明文阅读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课。如,一位老师教学《神奇的克隆》纠缠于克隆的“有性、无性繁殖”等专业技术探究,殊不知这是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达不到的,不管怎么讲,也是讲不清,讲不透的。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语文味淡了。

2.表达方式“被忽略”,品味语言“公式化”

我们在教学时除了要帮助学生理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点,文本蕴含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文特有的表达顺序、文本结构以及语言运用。一名老师教学《麋鹿》,分析了文中写麋鹿生活环境、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几个方面内容后,带领学生沉浸在国家落后,麋鹿遭殃的愤慨中,有的学生情绪激动,痛斥当时社会黑暗,,与本课作为说明文的文体以及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对于本课生动准确形象的语言和层层递进的结构等表达方法却没有认真体会。

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这样写的好处时,学生的回答总是停留在公式化的层面。如,这句话用了某某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更生动、更准确,更形象。似乎所有的说明方法的好处都可以用这样的句子来回答。其实,说明文的语言也充满了魅力,闪耀着“言语智慧”。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等词语的运用,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文鲜明、形象的语言特色。

二.文体意识观照下,对说明文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探索

1.凸显文体意识,寻找“最佳价值点”,确立准确的教学目标

(1)凸显文体意识,确定文本解读的视角

说明文的文本特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选择的艰难,这对教师的文化科学素养、学科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笔者以为,说明文的文本解读的视角应该立足于语文课标理念和对说明文的要求。体现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并兼顾学生的学情需要。课标第三学段目标指出,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依据课表理念,结合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文本解读,就避免了把说明文上成其他文体或者科学课。

(2)找寻最佳价值点,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建构说明文文体的阅读方法和表达方法的“言语智慧”才是说明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最佳价值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几篇说明文的教学,了解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学会了如何阅读说明文,明确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正确分清使用的说明方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能理清说明文的顺序和结构,那么,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肯定会得以提升,实现了说明文的教学价值和教学目标。 如第十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小学语文观摩交流活动同课异构《只有一个地球》中,澳门老师就把目标定位为:了解文章体裁,区辨说明方法。了解文本内容,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她”这一中心。能联系实际和课外知识,写出自己的感想。这样的目标定位,彰显了说明文的文体意识和教学价值,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又兼顾了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目标。说明文应该上出说明文的味道,彰显说明文的文体性。

2.品析说明语言,扎实语言训练,提升言语智慧

(1)仔细推敲,研读品析说明方法之妙

“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说明方法”是课标对说明文的唯一一句要求。我们在引领学生品读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好处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进行品味。

如笔者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品读“这座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一句,学生对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精妙之处表达不清。于是,提出为什么作者选择40层高的摩天大厦作比较?如果选择300米的高塔做比较会如何?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40层高的摩天大厦在城市中可见,即使没有那么高,通过其他高楼大厦作为参照物,也能有具体的形象。如果选择300米的高塔做比较,则不能显示金字塔的高,反而显出金字塔很矮,这样的比较就起不到效果,从而感悟到说明文言语的智慧。

(2)联系实际,借鉴运用说明方法之趣

学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许多学生有试一试这种表达方法的冲动。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抓住这一语言运用训练的契机,借鉴文本中的说明方法,在实践中进行运用。笔者教学《埃及的金字塔》,进行了一次课堂小练笔。选择学生熟悉的家乡名塔阿育王塔进行介绍。

海清寺阿育王塔名片

【位置】花果山进山处不远的大村水库旁。

【外形】塔高40余米,仿阁楼式,九级八面,塔的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状门,其它四面各隐出一扇直棂窗。

【年纪】兴建于宋代天圣元年(1023年),至今已近千年。

【特点】1.结实。经历过郯城1668年8.5级大地震的洗礼,至今不歪不斜;2.壮丽。水色山光,白云塔影,使游人赞叹不已。

请根据名片内容,用上合适的说明方法,改成一段说明文。

海清寺阿育王塔

在花果山进山处不远的大村水库旁,矗立着一座宝塔,它就是海清寺阿育王塔。这座塔兴建于宋代天圣元年,至今已有近 年的历史(列数字),是苏北地区现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宝塔。

这座塔高 (列数字)相当于 (作比较)。塔共 级 面,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状门,其它四面各隐出一扇直棂窗。这座塔十分结实, (举例子)。这座塔还很壮丽, (形象描述)。

虽然只是简单的填空,但是此项语言训练体现了非连续性文本(名片)和说明文的转换,又训练了学生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能力。促进学生用规范、简洁、准确的最具说服力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3.发掘文本知识趣味,引领课外阅读,培养科学精神

(1)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

说明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知识的趣味,同时又不失语文味。比如《神奇的克隆》一文,克隆的神奇魔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读这样的课文会很自然地激发他们的猜想,对于生活中的多种现象他们甚至会有想试一试的冲动。“人可以克隆吗?”“假如你被克隆了,会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敲打在学生的心坎上,阅读的兴趣自然大增。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说明文中蕴含的“情趣”“理趣”,这样,学生对这种文体就不会再存有陌生,而是成为一个引发阅读期待的源点了。

(2)引领说明文的课外阅读

我们发现,课外订阅的《小哥白尼》《我们爱科学》《科学画报》等杂志深受学生喜爱。这些杂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寓科学科普知识于生动鲜明的图画中、故事中,把抽象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起来。这些杂志就可以作为教材的拓展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中学生对潮汐发电站、建立海底城市特别感兴趣。老师就可以把学生引向课外阅读,通过上网或者阅读课外书了解新科技,培养科学探索精神,还可以指导学生把研究成果以科普作文、制作专题报纸和剪报、设计科学园地等形式展示出来。

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说明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特殊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文体特征,善于发掘其中的教学价值,捕捉其中的语文味道,通过精心地解读与设计,让学生喜欢学,学得好。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回到语文教学的原点[J]语文教学通讯 2012.2C。

第9篇

“学情分析”主要指在教学前对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学生情况的研究与分析。一般由两方面内容构成:一方面是对学生主体存在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水平的调查;另一方面是教师主体针对所搜集的学前调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具有阶段性、顺序性、特殊性、学科性、特定性和动态性六个基本特点,学情分析横向上的关注点主要有学习者的过去状态、现在状态、可能状态和未来状态。以构建生态课堂为目标的学情分析主要内容有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班级整体个性四个方面。

1.学生知识储备的分析

学习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新的学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新问题的解决也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以学生已有基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正确引导学生纠正自我认知,克服障碍,提高课堂吸收效率。以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生物膜”这一概念,但对细胞膜并不陌生。通过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分隔开的一层膜结构,并在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认识到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能够将这一知识储备在学情分析时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依次为出发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揭示细胞膜就是生物膜中的一种,便可将学生从生物膜模型的学习转变到细胞膜模型的学习上,再结合已熟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便可以轻松地突破“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这一较为抽象的教学难点。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两章知识点之间承上启下的关系,构建知识体系,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吸收效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能力水平的分析

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加以关注关注。能力水平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解决不同问题时表现出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哪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实现的,以及哪些新的能力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脱离学生实际,一劳永逸。以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例,学生通过对有丝分裂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能够绘制出该过程图解,具备一定的识图、绘图能力,此外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对照黑腹果蝇雌雄个体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其次,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识图能力,以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为例,板书该过程图解,剖析每一步的过程特点。再次,学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结合已具备的识图能力,掌握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比较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的四个精细胞而卵原细胞只有一个卵细胞;精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是均等分裂,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均等分裂,以此来完善学生对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自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结合图像成功地突破了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并又高效地完成了与《有丝分裂》相关知识点的网络体系构建。

3.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希望塑造什么样的精神世界等。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以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个别物种面临失去家园甚至是濒临灭绝的境地,特别是通过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理论学习,认识到避免物种多样性锐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设计重点转到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地球,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全球生态系统要从自己做起。这样的情感教育不是教师生硬地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感悟的。

4.班级整体个性的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由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由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较长,便渐渐地形成了其特有的班级整体个性,有的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有的班级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较深的思维深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外,还要深入地了解班级整体个性,掌握班级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个性,才能驾驭课堂的教学时间,将学生引领到教师所涉及的教学过程中。

三、学情分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