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3:42
导语:在学习状态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情绪
良好的学习情绪是做好事情的前提,也是学习的基础。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比较小,所以在遇到困难时不会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比如两个小学生,为了一点小问题而闹矛盾,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发生口角,小则骂之,大则打之。如果之前有老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就会避免这些小矛盾的发生。只要一发生矛盾,就会对学生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会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学习过程中难免有成功也有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学会总结失败的教训,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分析的能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学生以后再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会有自己的一套评价观念,学会用客观公正的思维去判断失败的原因,为将来的成功总结经验。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真正掌握语言学习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分阶段建立学习目标,每个阶段完成不同的目标,这样学生才会有成就感。②培养兴趣,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先从学生自身入手,了解学生喜欢什么,爱好什么,慢慢去引导。如果了解到学生对某一方面感兴趣,就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引导,并利用外界的环境对其进行刺激。一旦激发成功,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学习兴趣。一旦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会自主学习,从而让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尤为重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百利而无一害。比如,有个学生对任课老师有看法,不喜欢这门科目,久而久之,就对老师慢慢疏远,严重时上课还捣乱,破坏原本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下去,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相反,有的同学善于与老师进行交流,主动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懂的问题多多去请教,这样,老师也喜欢这个学生,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上升到班级前茅。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尤为重要。
【关键词】英语阅读 调查问卷 学习状态
一、调查目的
长期以来,英语阅读教学一直深受传统语法、翻译法的束缚,我校的英语阅读教学仍然倾向于枯燥单一的词汇讲解,语法分析;由于教学方法单一,与学生互动少,课堂教学氛围不高,再加上学生对阅读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了阅读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提高缓慢。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和阅读课状态,设计该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采用更好的教学方法做准备。
二、调查对象
本文选取了大连科技学院外语系2013级英语专业的学生(大二)为实践对象,共58名学生。采取调查问卷和个人访谈两种形式。
三、调查方式
调查问卷于2014年11月10日在英语阅读课上进行。当场发放58份调查问卷,当场收回58份,所有参与的学生均以匿名的形式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就学生英语阅读的学习情况进行调研。访谈以个人的形式,将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别找出一个代表进行相关问题的了解,然后将访谈内容记录下来,最终对数据及内容进行整理与总结。
四、调查问卷结果
你的性别是:男 女 (男生6人,女生52人),你所在的年级是:大一 大二 大三 (全部为大二学生)
五、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向我们表明学生的英语阅读课学习状态。通过该调查问卷我们对学生的英语阅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两个班19%的学生愿意主动去进行阅读方面的练习,他们或者对阅读材料感兴趣,或者是为了考试取得较好的成绩。43%的学生对英语阅读学习兴趣一般,因此平时由于老师要求才偶尔阅读。17%的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方法。大部分学生认为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自学是非常重要的,但每位学生都在阅读中存在基础知识薄弱;不能巧妙运用阅读技巧;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心理因素差;受母语干扰严重,缺乏真实语言环境 等各种问题。阅读理解水平是随着学生的日积月累逐渐提高的,通过学生的留言,我们知道学生希望从兴趣出发,上一节能发挥主观作用,老师引导的阅读课。
由以上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总结,教师要以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了解到阅读能力的提高会反映一个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老师只是起着引导,督促,指导的作用,学习的主体仍然是学生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传授并让学生掌握重要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解决疑难词句,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另外教师也要互相交流,通过教学观摩活动总结自己课堂的有点与不足,为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以往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由于长期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于被动的状态,难以发挥出学生主动性,使得教学氛围非常沉闷,无法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而且,不利于构建高效课堂。对此,教师应根据新课改提出的要求,积极运用合作教学法,便可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其换分为多个小组,做到分层次分组,使各组中均有不同的学生,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和学习,进而推动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进步。同时,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进行组内分工,更加明确学习任务,开始主动阅读课文,一边阅读一边总结出各段的含义,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阅读中学生高效整理出课文的中心思想,主动向组长汇报,从而共同协商整理出课文渗透的寓意和抒发的情感,最终总结出文章的主旨,整个过程中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一起解决疑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势必会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总结能力,体现出应用合作教学法的重要性[1]。
2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合理地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合作教学法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便可按照学生的语文成绩、学习能力,将其合理地换分为多个合作学习小组,进而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各个小组成员没有较大的差距,如果没有做到合理分小组,容易导致小组中优秀的学生较多,致使一些后进生产生自卑心理,逐渐不主动参与到合作中,势必会影响合作学习效率。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全体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合理地将学生分为合作小组,从而要求各个小组探究出课文叙述的内容和运用的修辞方法。例如:在学习《荷叶圆圆》一课时,就可以针对各个小组提出不同的要求,促使小组成员积极相互合作,主动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总结课文字词句的含义面,在相互配合中快速整理出各段运用了诸多优美的词语以及比喻和排比的写作手法,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势必会培养学生团结进取的精神。同时,学生在互相合作中理解和掌握文中内容以及语文知识,逐渐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2]。
2.2布置悬念,引导学生共同合作解决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合作教学法落实到实处,符合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便可依据课文内容提问,布置悬念,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合作解决,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和沟通,进而活跃课堂氛围,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逐渐消除学生不良的学习情绪,促使全体学生主动投入到合作学习中,积极进行组内分工,使小组成员明确应先阅读课文,充分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探究出段落大意,便可相互合作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寓意,从而在合作中一起结合上下文分析出字词的含义,渐渐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便于学生快速掌握语文知识。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出各段的叙述的故事和人物性格特点,最终整理出答案,有效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2.3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合作完成
关键词:课标;优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35-2
一、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优化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基本采用的授课流程一般是:教师单独备课、布置学生预习、课前教师准备、课堂授课板书、学生听课笔记、下课布置作业。这种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冷落和贬低发展、探究,自我封闭。评价的标准也是看你记了多少,而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这种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缺点有:①集体备课形式化:“重写轻备”,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是脱节的,所谓备课就是抄教案,看谁抄的认真,仅在上课前想一下过程,如讲哪几个知识点,用哪几个案例,布置什么作业等。②预习形式化:教师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作业是口头的,所以学生在预习时目的不明确,不知道预习什么,其预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③课堂效率低:因为课前预习是虚设的,学生上课前的状态是白纸一张,所以学生进入状态较慢,教师为了赶进度,给学生的合作讨论的时间少,基本上是满堂灌,课堂上教师要抄题,学生一边忙于听课一边忙于记笔记。绝大多数同学像录音机,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多少同学能听懂,故课堂容量小,听课效率低下。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充分发挥思想品德吸引学生的独特条件(如新闻点评、名人名言、社会观察、调查报告、编写报纸等),把思想品德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联系学生、联系生活、联系时政、结合教材,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已成为新课改实施五年来的当务之急了。在坚持学习溧水区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不同年级教学中积极尝试与实践小组教学、活动教学;实行课前教师指导、上课学生主讲、中间教师穿插解疑、最后生成观点的教学方法;强调尊重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带着教材走进学生生活、社会生活、新闻热点……并特别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社会互动,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参与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学习目标的设计
在教育教学中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目标的优化设计。在传统的学习模式当中,学习目标是由教育管理部门统一制定的,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和学习的主体并不参与学习的战略管理。过去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基本是照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结合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教材的重难点和本校教学条件来设计学习目标,从而形成老师照教材教,学生按教材学,考试按教材考的局面,缺乏对优化学习目标设计的思考。那么到底应当如何设计学习目标呢?
同样的知识内容,不同的学习理念、不同的学习资源、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过程,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学习目标时充分考虑教材、学生、时事、社会等具体情况来制定。
(三)优化课程资源
1.用好教科书。
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完全用教材进行教学”和“完全离开教材进行教学”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南京市思想品德课考试是开卷考试,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服务是上好课,应对中考的关键。在编写教学案时我们设计了“知识梳理栏”,将教材中重点知识通过填空、选择、简答、疑问解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然后通过同学交流解疑,老师点拨进一步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教材、时事热点、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热点、南京市近期发生的要闻设计师生探讨话题,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与材料分组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形成共识,加强了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教材走向生活;同时要求学生多看《新闻联播》、《时事》、报刊杂志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社会中发生的种种,让生活走向教材;另外我们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教材,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
如指导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联播》,阅读《时事》、《半月谈》等报刊杂志,要求学生关注其中与教材、中考以及和学生未来发展联系较紧的信息,找出与教材的结合点。
(四)优化课堂思维
1.优化思维过程,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分析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运用现有知识,通过分析推理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精心设疑,避免跳跃性思维造成学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探索求知;或因问题设置过细而杂,无思维力度,达不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优化思维过程就是要指明学生的思维方向,设疑细而不复杂,构思新颖灵活,但概念性强,涉及政治知识广,本着跳一跳,够得到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优化思维空间,培养联想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联想思维是指学生回想起与新认知客体相似的旧印象的思维过程。综合思维则是指学生进行抽象、归纳、推理、想象、分析、综合找出问题,形成规律,提高思维的综合性、整体性、严密性、广阔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优化思维空间就是对设计的问题的广度(与新旧知识的联系)、深度(知识运用的能级),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进行联想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对学生学好政治这门课程有很大促进作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学得牢、学得活,课堂回答问题流利准确,综合解题能力也能得到明显提高,有效地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不成为知识的奴隶而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3.优化思维时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政治创新能力是政治研究能力的主要成分,创新思维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前提,创新思维是包括预测可能的结果,提出可能的起因,设计知识的运用,知识的发散、求同、融合等多功能的高层次思维能力。优化思维时间就是指在优化思维过程和空间的基础上,合理留给学生课堂探索思维时间,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不断地积极投入思维,敢说、敢做,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引导激发学生思维处于“活化”状态,避免因时间紧张而使大多数同学思维不能顺利展开,处于被动观察状态,面向全体科学地驾驭学生,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合理的探索时间,使学生思维处于“活化”状态,不仅知识点到位,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联想思维、综合思维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思维,避免课后陷入题海,事倍却功半。
(五)优化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的《课程标准》向我们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作为教师要:
1.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赏识学生的优点、进步和个性;宽容学生的过失、错误、缺点。
2.改变角色,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与学生亦师亦友。
3.拓宽视野,做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开拓者。教师自身要成为一个学习型教师,“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二、总结反思、共同发展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果我们师生经常总结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必将促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总结反思什么?
总结反思我们的教学理念是否落伍?
总结反思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否手中有课标考纲,心中是否有学生?
总结反思我们在与学生交流探讨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结反思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否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审题答题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等?
总结反思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师生表现出来的亮点与缺点?
当然仅有教师的反思是不够的,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作为学生也应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
总结反思预习是否到位?
总结反思听课效率高不高?
结合平时的教学,我参考了一些习题和资料,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数轴模型:
一、数轴在化学基本概念中的应用
数轴的使用让一些化学用语和概念的表达更加清晰明了。
例如:分散系按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进行分类,这也是区分三者的本质区别, 。
固体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在离子反应中,可以通过数轴讨论随反应物的量不同而得到不同产物的问题,例如,向1L、0.1mol・L-1的NaOH溶液中通CO2气体至过量,对应反应的计量关系可以表示为:
2NaOH+CO2 Na2Co3+H2O Na2CO3+CO2+H2O 2Na2HCO3
0.1mol 0.05mol 0.05mol 0.05mol 0.05mol 1mol
用数轴可以表示为:
有很多资料和习题中也会有用直角坐标系的图像来分析一些与量有关的反应问题,这类题通常是通过纵坐标来反映有沉淀、气体生成的情况。如果只是讨论反应物的量对生成物结果的影响,用数轴来表示会更简便一些。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价态规律可以用数轴来分析,这是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中一个很重要的例子:
其价态变化特点为:
这一图像巧妙地利用了数轴有原点,数值有正负的特点,我们通常把这一规律总结为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
二、数轴在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应用
很多老师和同学在这一章中会提到“铁三角”“铝三角”“无机非金属材料”“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这些标题和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往往还要掌握这样一条主线:一根数轴便可将某元素对应的常见物质按其组成由简单到复杂地串在一起。
例如,金属元素铁及其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氮及其化合物
三、数轴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应用
总结教材和高考试题,很容易发现在化学反应原理部分中,数轴在平衡问题中的应用是最多的,可以用在以下几种解题模型当中:
等效平衡和平衡转化率的联系,例如,在一定温度下,2SO2(g)+O2(g)?葑2SO3(g),将2amol的SO2气体与amol的O2通入VL密闭容器中,记作状态I,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状态记作状态II,反应物的转化率为a%;相同状态下向该密闭容器中通入2amol SO3,记作状态III,由等效平衡的定义,一段时间后也达到平衡状态II,反应物的转化率为b%。比较a、b之间的关系。用数轴表示如下图,可得a%+b%=1:
在有关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平衡状态的判断问题中,若已知平衡常数K,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浓度熵和平衡常数的大小进行比较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当QcK时,反应逆向进行。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问题,也可以借助数轴来分析,例如NaHCO3溶液的质子守恒问题,
不难得出溶液中质子守恒式:c(CO32-)+c(OH-)=c(H2CO3)+
c(H+)。
四、数轴在有机化学和物质结构中的应用
常见有机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些重要有机物按照教材介绍,由简单到复杂,物质的气味和状态也随之有所不同。同学们在记忆其物理性质的时候可以总结为:
在物质结构与性质方面,不同微粒通过微粒间的作用力结合形成不同类型的物质,三种晶体的熔点高低比较放到数轴中就很直观了:
关键词: 高中化学知识点 分类 系统化
高中化学学是离不开化学物质、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化学实验,因此知识点非常繁多,如果不能对这些各个方向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梳理,而是依照课本的顺序进行知识点的单个讲解,学生就很容易遗漏一些知识点,也就无法实现对知识的连贯学习。长久下去就难以跟上课堂的节奏,慢慢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知识点做科学合理的归纳总结,将一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点化成一个整体,慢慢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把握,从而加深他们对各个小的知识点的印象,不至于在考试的时候因为对某个知识点没有印象而手足无措。教师要在每节课后做一个小小的课后总结,每个单元结束再做单元总结,必修一结束也要做一个整体总结。这样及时地进行知识的整合,将所有的知识点纳入一个知识体系中,把彼此之间的关系理清,就不会出现知识点混乱的状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进行知识点总结的过程中,先要大体上进行分类。分类总结更容易条理化,思路也会清晰。化学就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学科,所以对不同物质的研究至关重要。因此首先要对不同的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进行一定的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对物质的分类做一个大体的论述,然后分解开来引导学生进行详细学习。例如物质总的来说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两大类,而纯净物又分为化合物和单质两类。化合物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单质则包括金属和非金属。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画一个知识体系图,先对物质的分类有个整体解读,然后对具体的物质进行分析。研究任何一种物质都是从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两方面入手的,一般的物理性质只需通过观察就可以得到,而化学性质就需要化学实验才能得到。铁粉是黑色的,而固体的铁则是呈现银白色。铜单质是紫红色的。氯水是黄绿色的,F■则是淡黄色的。这些物质有的是固体,有的是液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观察然后从颜色、气味、存在形式等各个方面做总结,而不是单一地讲解传授知识点。而对有些物质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把握。以乙烯为例,首先总结它的物理性质,它在常温条件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而且轻于空气,很难溶于水。它的化学性质是具有氧化性,能使高锰酸钾容易褪色,也具有很强的可燃性。它可以进行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它经常被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也可以作为植物生长的调节剂和催熟剂。以有机物蛋白质为例,它是一种化合物,而且分子质量较大。它还可以与许多的化学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点燃还会散发出烧焦羽毛的气味,也可以进行水解形成氨基酸。通过对一种物质从不同方面进行总结、把握,就能把相关的知识点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不至于零散难以记忆。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的概念和理论,这些都是最基础且要求学生掌握的。对这些基本的概念性知识的把握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能理解最基本的理论,那么对其他知识点的学习都是徒劳无功的,也无法做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总结和熟练掌握。例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某些概念的讲解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起来记忆。例如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而化学平衡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程度不变的状态。如果不能理解化学反应速率这个概念就无法理解化学平衡状态。所以总结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在高中化学学习中,也会遇到一些理解起来很有难度的概念,例如阿伏伽德罗定律这种理论性的概念。在同温同压下,同一体积的分子含有相同的分子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总结为“三同”定“一同”。这样不仅可以将知识简化还能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是单纯地对每个概念死记硬背,无法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在遇到相关的题目的时候就无法运用自如。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记得滚瓜烂熟却不会做题的原因。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对知识点的分类、归纳和总结。因为不管是对于一哪门学科来说,所有的知识点看起来好像无关,但其实彼此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些知识点就像是链条一样是环环相扣的。如果一个环节无法理解,就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性,对学生循循善诱。与学生一起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建立起知识体系,将一个个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理解记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首先积极培养自己对新内容的学习兴趣;初中数学是逻辑推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训练的体现,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思维发展;在生理上的浙趋成熟,已经为自我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爱好创造了前提条件。
其次用好“读、思、练、评”,掌握学习主动权。读:读书;主要是指认真阅读数学课本。许多同学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把课本当成练习册;也有一部分同学不知怎么阅读,这是他们学不好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地,阅读可以分以下三个层次: 1.课前预习阅读。预习课文时,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可解课文,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 2.课堂阅读。预习时,我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不但有助于理们只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一定都已深透理解和消化吸收,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结合老师的讲授,进一步阅读课文,从而掌握重点、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思: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不能忽视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同学们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
练:通过练习,形成技能;主要是指做习题,学数学一定要做习题,并且应该适当地多做些。做习题的目的首先是熟练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其次是初步启发灵活应用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是融会贯通,把不同内容的数学知识沟通起来。在做习题时,要认真审题,认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做?能否有简便解法?做到边做边思考边总结,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评:自我评价掌握学习内容的水平。在评价中学习,在评价中达标:“在评价中学习”是指给自己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在目标的指导和鞭策下学习,以利提高学习效率(增加有效学习时间)。“在评价中达标”是指只有进入“自我评价状态的学习”,才能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强烈的自我追逐学习目标,才能高质量、高水平的达到目标。回忆您在进入考场前的几分钟强记强背的情境,效率之高,达标之快,超过平时的十倍、百倍,原因在于您进入了“激奋的自我评价状态”。
接着是听课要诀: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听;手脑并用,勤于实践议练,勤于笔记,养成笔记的习惯;勇于发言,发问,暴露自己的疑点、弱点;把握重点和难点。对“重点”要“练而不厌”,对“难点”要锲而不舍;形散神不散。课堂上,教师的读、讲、议、练、评活动安排从形式上可能有些“散”,您要积极参与配合,做到45分钟课堂形散神不散;重视每节课的归纳小结,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就数学而言要学会归纳知识结构、题型、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抓住重、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听课,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由“听会”转变为“会听”。
关键词: 学习状态 评价体系 构建
国外对于学习状态的研究比较少,在针对“learning state”的研究方面,也多侧重于远程学习。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学习状态的研究,大部分研究对象为中、小学生,主要强调的是如何控制课堂。进入21世纪,研究对象开始扩展到大学生,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本是通过问卷分析,找出研究对象在学习状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和办法[1-3]。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学者们习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忽略了理论的基础性研究,而大学生学习状态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更是空白。
一、学习状态影响因子的确定
学习状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动机状态等的总和[4]。基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活动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所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个体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根据“三元交互决定论”,将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因子分为个人情感因素,教师行为因素、学生行为因素及学习环境因素,并列出这四个影响因素的具体影响指标。通过德尔菲法咨询专家意见,最终确定了31项具体的影响因子,分别是:(1)个人情感因素:学习动力、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专业的认可度、课程设置的认可度、对课程的兴趣、学习的勤奋程度、父母对你的期待与要求、家庭的幸福程度、人际关系状况;(2)教师行为因素:教师语言表达、教学内容安排、教师备课情况、课堂组织状况、教师的情感状态、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学手段、对作业/课外学习的指导;(3)学生行为因素:制订学习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参与性、课后知识总结与巩固、与老师的交流、学习情绪状况、与同学的交流状况;(4)学习环境因素:学校学习气氛、班级学习气氛、课堂学习气氛、舍友对学习的态度、课堂秩序、学习成绩的奖励措施、学习场地的卫生状况。
二、学习状态评价指标的确定
借鉴李克特量表对大学生学习状态的31个测量因子进行量化,7表示非常重要,1表示非常不重要,从7到1重要程度逐渐降低,据此设计问卷对九江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43份,其中有效问卷229份,回收率93.5%,有效回收率88.1%。课题组将229份有效问卷输入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首先进行KMO and Bart1ett’s检验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10,P值为0.000,分析数据显示十分适合做因子分析,信度系数为0.9以上,表示问卷对于大学生学习状态的统计结果是可信赖的。在做因子分析时,提取因子的主要依据以下两点:一是Eigenvalue(特征值)大于1,二是累积解释总变异尽量不小于60%。由表1可知,可以提取6个因子,且其累计的解释方差为61.625%。
表1 解释的总方差
为了更好地解释各个因子,对初始的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对旋转成分矩阵中的载荷近似值小于0.5的公因子予以剔除,可以得出@6个公因子下各具体评价指标,即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根据二级指标内容命名6个公因子,具体内容如下:(1)学习情感状态:学习动力(0.716)、学习目标(0.711)、课堂参与性(0.659)、课后知识总结与巩固(0.659)、与老师的交流(0.626)、学习情绪状况(0.624)、对专业的认可度(0.605)、学习的勤奋程度(0.603)、与同学的交流(0.588)、课程设置的认可度(0.530)、对课程的兴趣(0.526);(2)学习氛围情况:学校学习气氛(0.798)、班级学习气氛(0.791)、课堂气氛(0.777)、舍友对学习的态度(0.731)、课堂秩序(0.530);(3)教师教学状况:教师语言表达(0.790)、教学内容安排(0.728)、教师备课情况(0.630)、课堂组织状况(0.611)、教师的情感状态(0.588)、教师的个人魅力(0.524)、教学手段(0.497);(4)家庭与人际关系状况:家庭的幸福程度(0.779)、父母对你的期待与要求(0.694)、人际关系状况(0.541);(5)学习准备状况:制订学习计划(0.702)、课前预习(0.667)、对作业/课外学习的指导(0.597);(6)学习支持条件:学习成绩的奖励措施(0.806)、学习场地的卫生状况(0.531)。
三、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评价体系
确定了评价体系的指标,还需要确定指标权重,才能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因子载荷的贡献率可以反映各因子相对总体的重要性程度,因此,采用因子载荷贡献率的比重和因子得分系数的归一化处理来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
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由提取的6个公因子组成,表1中旋转后的解释方差表示各因子对目标的贡献程度,对这6个同一纬度的影响因子的方差进行方差贡献率,进行标准化和归一化处理即可获得各一级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A■=α■/∑■■α■
其中A■是指各一级指标相对于评价目标的权重值,a■是A■的因子方差贡献率的标准化值,即旋转后的解释方差。通过公式所求的各一级指标权重如下:学习情感状态(0.291);学习氛围情况(0.202);教师教学状况(0.184);家庭与人际关系状况(0.126);学习准备状况(0.113);学习支持条件(0.084)。
二级指标是提取的公因子所包含的具体的影响因子。根据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是在因子分析过程中通过数学变换而得到的,该系数矩阵可以将主因子表示为其所包含的各个变量的线性组合。因此,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建立起各个主因子与其所包含的各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而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即因子得分系数,反映了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故而,将回归系数标准化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就可以得到各自变量在其主因子上的权重值。计算公式如下:
B■=β■/∑β■
其中B■是指各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的权重值,β■是表2中所显示的是标准化之后的因子的得分系数。
经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值,结合之前得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构建出完整的大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学习状态评价体系
四、总结与讨论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和因子分析法定量化地构建了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2个层级,一级指标包含6个指标,二级指标包含31个指标。在最后建立的评价体系中不难发现,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影响最为深刻,说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可。同时教师应该维护好课堂秩序,调节课堂气氛,加强对教学的掌控,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组织好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从而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蔡晔.阎辉关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J].艺术教育,2005(03):16-17.
[2]施佳璐.硕士研究生学习状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h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J].理工高教研究,2009(01):88-90.
[3]胡峰,崔玉祥.硕士研究生学习状态调研、分析与对策――基于哈尔滨市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J].北方经贸,2010(11):147-148.
“以学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理念为依据,形成“以学为本”的教学策略,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旨在通过对“以学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以学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包括“目标导学—汇报点拨—当堂训练—总结收获”四个阶段,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阶段是“目标导学”。教师在正式上课前给学生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思考内容,同时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学生在拥有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以后,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教学质量。过去,老师几乎都是要求学生在家做好预习准备,然而现行的数学教材基本以图文为主,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不知道该如何阅读教材。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浏览一遍教材就算是预习了,有的学生则干脆让父母教,这样的预习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自学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为此,我们把预习放在每节课的课前进行,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接着出示预习思考内容,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预习思考内容去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的重点。
比如,教学“小数加减法”这节内容时,首先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思考内容:
1.学习目标
①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②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预习思考
①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有了学习目标和自学思考内容,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就很明确了,预习时就能根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二阶段是“汇报点拨”。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交流汇报,学生通过预习,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自学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就有深有浅。在学生完成自学后,让他们把在预习中的收获与小组内的成员进行交流,通过共同讨论并达成共识,最后由小组长收集组员们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本组的预习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以便学生汇报时做出必要的指导、点评。二是点拨指导,在交流汇报环节,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学、去做、去说、去论,给学生创造试错和纠错的机会。比如,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自学、交流汇报完毕后,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尝试用自学得到的方法做下面的练习:
2.98+0.56= 12.53+4.67=
5.64-1.78= 7.2-6.45=
5-0.41=
学生完成练习后,请几个学生把自己的演算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再请其他学生对这几个学生的演算进行评改,并说出评改的依据,直到全班认可通过为止,最后学生根据演算的结果批改自己的作业,改正错题。通过点拨指导这个环节,给学生试错和纠错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判断和归纳能力。
第三阶段是“当堂训练”。在学生自学、讨论、汇报、尝试、点评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学效果的检查,及时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做到在课堂上留出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节课的练习和作业。
第四阶段是“总结收获”。在课堂教学结构中,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总结得好,能使所教学的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升华,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在总结时,可先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结合教师的板书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出本课学习的要点,最后由教师补充。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可这样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通过提问式的总结,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点,以及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的细节,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脉络清晰,可起到系统归纳的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个人精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再次修改”的集体备课模式,制定了“以学为本”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方式。
“个人精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再次修改”的集体备课模式能更好地发挥集体的智慧,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集体创造能力,激发教师个体创新意识和共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的整体水平。首先是“个人精备”,各年级学科组长在开学前将每人的备课任务分配好,主备人于教案使用前一周备好课并以电子教案形式存放于指定文件夹,撰写的教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设计、课堂小结、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要求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有详细的教学设计过程。其次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求做到“三定”:定时间(集体备课每周不少于1次)、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具体做法是:各学科组每次开展集体备课时,组长预先确定主备教师,主备教师根据自己备课时初步形成的教案,将自己对课标、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了解,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的确定,以及课中练习题的选择、教具的准备、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小结等一一作出说明,备课组成员根据主备教师的教学设想提出建议,形成“一人主讲、众人补充、质疑、解难、整体突破”的讨论形式,最后主备人根据集体讨论的建议修改教案。第三步是“课堂教学”,主备人按照修改后的教案上研究课,备课组成员分别从学生的学习状态5个维度(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5个维度(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进行听评课。最后是“再次修改”,主备人在上完研究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想法、做法,学生在课内的反应情况以及学生的作业反馈等,同时根据备课组成员提出的修改建议再次完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