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4 13:53:09
导语:在供应链金融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推动下,2015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已超10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可以达到约15亿万元。随着2016年初,人民银行在《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开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 ,供应链金融逐渐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一大发展的新态势。
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最初源于1999年,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提供此服务,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交易项下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依托,以交易项下的未来现金回笼为还款保障,由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满足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需求。简单来说,就是金融机构通过核心企业将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为其提供灵活金融产品的一种融资方式。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角度,为协调供应链资金流、降低供应链整体财务成本而提供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随着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相互渗透日益加深,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也加快了线上化操作的步伐。
1线上供应链金融
胡跃飞(2007)根据业务实践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银行根据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所进行的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业务。供应链金融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金融机构、融资企业、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中,还包括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等。
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性。但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忽略了资金流这个关键因素,深圳发展银行最早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此业务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仓储管理平台无缝衔接,将企业间交易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展现在多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整体电子化,为企业提供无纸化、标准化、便捷高效、低运营成本的金融服务。
“上供应链金融”,将物化的资金流转化为在线数据,无缝嵌入核心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在线连接供应链核心企业、经销商、供应商、物流公司和银行,把供应链交易所引发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实时传输与展现在共同的数据平台上并可授权共享。银行提供电子银行服务,上下游企业在银行有多少授信额度、多少库存、销量流转如何等,一切都是实时可见的,且可授权共享。线上系统与核心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对接之后,企业即可在线下订单、签合约、选择融资与否、在线出账、支付结算和还款。同时与物流公司对接,物流监管公司可以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实现全国各处分散监管驻点的统一管理。概括地讲,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对接嵌入,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得以完整实现“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所有功能在线提供、在线使用,这种将金融功能无缝嵌入供应链实体经济流转流程的安排,为供应链参与各方提供了一个多方协同共赢的平台。线上供应链协同模式如图1。
图1 供应链协同模型
2线上供应链金融分析
2.1线上供应链金融优势分析
(1)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了成本。线上供应链金融使得融资、赎货和还款等行为全部通过网银,线上实现。使得融资审批时间缩短到不到一小时,赎货(还款)审批时间缩短到几分钟,银行资金的获取从以工作日计变为以分钟计,大大提升了供应链效率。
(2)信息共享,风险降低。在供应链企业间,授信额度、库存、销量流转等数据在网络平台上清晰罗列,使得上下游企业能够更加合理、快速的安排采购、排产、销售等各项活动;在物流公司中,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与物流公司对接,使得客户能在线办理业务,物流监管公司可通过线上系统实现全国分散监管驻点的统一管理;在银行中,通过此系统银行能够实时监控抵/质押品情况,以及供应链运作效率等;以上三方面的信息共享,大大降低银行的坏账风险与供应链风险。
(3)实现供应链线上协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核心企业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商务活动高度融合,包括企业内部“产\供\销”协同,以及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物流之间的协调工作。
2.2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瓶颈分析
(1)产品与业务易被模仿。在行业中,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内的银行融资产品有很强的易模仿性和同质性,基本不存在市场壁垒。所以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创新的差异化产品与服务。
(2)缺乏统一的商品编码,协作的操作平台。目前,除了深圳发展银行自主研发了一套标准商品编码,国内其他银行未有完善的相关体系。且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需要买卖双方的ERP系统和银行电子商务平台的对接。但是,目前国内其他银行线上融资系统基本上是银行内部的独立操作系统,无法与供应链上多方实现对接和交互,主要提供线上数据录入功能,客户需线下提交纸质审批资料并加盖公章,审批过程仍在线下进行。
(3)信息的不确定性。由于供应链的共享信息都是由各节点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提取和集成的。各节点企业可能会隐藏一些敏感信息和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或者为提高客户的购买欲,夸大一部分信息,使信息失真;另一方面由于安全漏洞和病毒、间谍软件等网络安全以及信息在处理过程中因使用技术不当、信息转化标准体系不一致等问题,而带来信息失真的风险。
(4)银行内部操作风险增加。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全部平台化信息化,这对银行员工的素质要求、计算机操作水平的要求大大提高,同时对于参与的中小企业数据处理能力、操水平要求也更加严格。但是,目前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3完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对策建议
(1)加大产品研发与创新,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操作技术水平。只有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才能满足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的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对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投入研发力度创新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
(2)优化风险监测管理系统,加大硬件与软件支持。建立完善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监测管理系统是对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实施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即通过对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指标进行搜集整理,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为有效控制风险,商业银行需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及时做好硬件与软件的更新、维护工作,采用安全系数较高的信息管理技术手段,防范各种可能因素,维护银行与客户的信息安全。
(3)建立风险的防范协同机制。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有效运作需要供应链各成员的协同合作,银行与各成员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发挥自己核心领导作用,主导下建立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的防范协同机制,集合多方的力量共同对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进行管理。核心企业必须树立良好的信誉,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加与商业银行沟通,减少外部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4总结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物流企业、商业银行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复杂系统,“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的特性更是增加了系统的整体风险,但是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线上平台建设程度的提升有利于链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强信息的共享、提高电子化处理,这些都有效地填补了现存供应链金融的不足,将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又一创新路径。线上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针对供应链交易的业务特点,以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的真实交易为前提,以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为信用保证的一套创新融资方案,因此,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和与中小企业的交易关系成为商业银行控制信用风险的重点。供应链上参与的成员企业应该互相合作,建立风险的防范协同机制,共同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 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38-39.
[2] 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手册[M].2010.
[3] 苏晓雯.基于协同论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度分析[J].财经论坛,2012(3):120-121.
[4] 史金召,杨云兰,亓晖.供应链金融概述及发展趋势[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4(4):14-18.
[5] 刘迎欢,史臣旭.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究[J].金融天地,2012(3).
[6] 孙爱丽,刘淑珍.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研究线上供应链金融[J].商业时代,2014(1).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建议
一、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简单来说就是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的金融业务。银行、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等都会参与其中,供应链金融的目的是实现参与方的共赢。本文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资金运行相对安全;②资金在不断运行中可以增值;③便于银行发现并培养优质行业客户群体。
(一)资金运行相对安全
整个资金供应链以银行为核心,银行通过控制整个供应链融资过程,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将目标企业由单一目标转化为多企业的联合体。除此之外,银行在资金流通过程中可以全程监控,同时掌握信息流与资金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保障了资金的安全。
(二)资金在不断运行中可以增值
在整个供应链中,资金的不断流通驱使了供应链的产品升级与流动,产品不断升级,由低端向高端转化,其市场竞争力与附加值得到了提高。这样,在资金流通的过程中,上下游企业的收益得到了保障,核心企业在得到更多利润的同时还防止了资金流转不通甚至资金沉淀情况的发生,大大提高了资金的运行效益。
(三)便于银行发现并培养优质行业客户群体
银行通过向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在分散信贷投放,改变只针对于单一客户的局面的同时,还可以更多的接触到中小企业客户,其中不乏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的优质客户。并且,由于银行可以长期跟踪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得到最为真实的企业经营资料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因此,银行可以发现真正的优质客户群体并加以培育。
二、对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分析
毫无疑问的是供应链金融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但是风险与机遇并存,供应链金融突破了以往单一客户目标的局限,使更多企业客户参与其中,但是在增加更多机会的同时,由于涉及到较多行业、技术领域等,其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风险因素。下面本文将对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进行分类分析。
供应链自身的风险归根结底是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供应链风险又可分为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内生风险
1.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由于利益分布的不均衡产生,在整个供应链中,签订合约的各方得到的利益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合约一方可能只能从另一方得到剩余的利益,利益的不均衡可能导致合约的破裂,进而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危机。除此之外,合约签订方中利益较少的一方可能为了更多的利益不顾道德底线,如供应商偷工减料,供应质量不达标的商品等,这样的供应链显然是不稳定的。
2.信息传递风险
供应链实质上是将多个企业联合在一起的联合体,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体,用时又是整个联合体的一员。短期来看,将企业联合起来的确有利于多方共赢,但长期来看的话,当供应链的规模不断变大时,随着规模变大,内部结构必然变得更为复杂,在整个联合体内部的消息传递也会受到结构复杂的影响。信息传递错误或延迟的情况发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沟通就会受到阻碍,而沟通不充分可能导致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足以威胁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
3.生产组织与采购风险
在现今这个强调效率的社会,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迫使现代企业在生产工程中将效率放在重要地位,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生产过程缺乏柔性,从而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然而,如果生产过程或采购环节出现问题,就很可能造成整个供应链的中断。
4.分销商的选择产生的风险
分销商与市场的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分销商的选择是整个供应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为了使供应链的管理更为高效,进行分销商的选择时必须十分谨慎。如果分销商选择不当,可能直接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降低,进而导致供应链的瓦解。
5.物流运作风险
物流活动可以说是整个供应链的纽带,高效的物流运作系统是整个供应链实现高线运转,实现即时化生产。而高效的物流运作不仅需要实现信息共享与存货统一管理,更为重要的是供应链各成员的配合,各成T可以采取联合计划。然而,实际上保持物流高效运转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涉及的环节太多,如原料供应、原料缓存、产品销售等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差错,任何环节的衔接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失误。比如由于运输方面的失误导致原材料或产品无法及时供应,这样会导致上下游企业的衔接出现问题,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功能。
6.企业文化差异产生的风险
供应链一般都由众多企业构成,并且,构成供应链的企业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异,比如:经营理念、员工职业素养等方面。其中尤以企业的文化差异最为重要。观念不同,会导致对待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而导致对问题的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些不同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供应链的混乱。
7.企业信用风险
目前,我国的银行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也尚在发展阶段,在完整的信用体系未能形成的时候,各个企业之间的信用无法得到保证,如果供销商、制造商等环节之间信用保证缺乏协调监管,各企业之间存在较为严重信用缺失问题,这些毫无疑问都会对供应链金融造成生存威胁。
(二)外生风险
1.市场需求不确定性风险
供应链如何运作应根据市场需求来定,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如生产、供给或销售等都应在预测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由于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化,市场上的产品趋于多样化,这促使了用户需求偏好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市场需求预测的困难。如果不能较为准确的预测市场需求,就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有效的市场信息,从而使得供应链运作的风险较大。最终,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供应链只能被市场淘汰。
2.经济周期风险
市场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是周期替出现的,在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情况下,经营供应链的风险也会随之加大。经济繁荣的时候,市场需求会不断升温,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供应链会进行适当扩张,增加固定投资,加大再生产力度,补充人力,相应地增加现金流出量。在经济相对衰退的时期,与前面情况相反,供应链不仅现金流出量大大减少,还会出现较为严重的销售额下降的情况,但是由于之前扩张的固定投资项仍需要大量资金,在筹资较为困难的经济情况下,经营供应链的风险也会变大。
3.政策风险
国家经济政策与供应链的运作息息相关,当政策发生变化时,供应链的资金筹集等活动会相应地受到影响,尤其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政策的调整会影响到供应链原有的投资,
4.法律风险
在国家相关法律尚不健全的时候,供应链本身就面对着法律环境带来的风险。除此之外,在法律完善的过程中,法律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使得供应链的发展也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法律法规的变化可能会对供应链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5.意外灾祸风险
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导致的灾害等意外因素主对供应链相关规则的破坏,比如对供应链中的一个或几个企业造成破坏,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使资金或物流流转过程受阻甚至中断,导致供应链原定目标的实现。因此,意外灾祸风险是风险中不可忽视的一种。
6.汇率风险
在整个供应链运作的过程中,外贸交易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汇率变动的风险必须纳入风险分析的分析范围内。
三、对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对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建议主要有:①选择经济、信用等基础较好的企业链群;②完善供应链建设保障机制;③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一)选择经济、信用等基础较好的企业链群
选择经济、信用等基础较好的企业链群主要包括:①选择生产经营较为稳定的产业链群、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链群进行发展;②注意不断优化成员企业,及时淘汰信用或经营不良的成员企业。
1.选择生产经营较为稳定的产业链群、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链群进行发展
在选择企业链群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链群的经济基础与信用基础,考虑经济基础时要选择生产经营较为稳定的产业链群;在考虑信用基础时可参考企业与银行的合作程度,选择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链群进行发展。除此之外,由于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尚属于新兴业务,因此,在发展初期应采用稳步推进的原则。首先在产业链已经比较完备、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产业进行,如钢铁、石化、电信、煤炭等产业;其次,在获得比较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运营范围。这样,供应链金融这一业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注意不断优化成员企业,及时淘汰信用或经营不良的成员企业
在供应链金融运营过程中要注意不断优化成员企业,主办银行要通过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进行制度性的评估,如果发现潜在的信用或经营不良的成员企业,要及时将其淘汰。在供应链发展过程中不断淘汰不符合标准的成员企业,可以为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银行在对成员企业进行制度性评估时可以参考的内容有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以前的交易记录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电话调查的方式了解成员企业的真实情况。
(二)完善供应链建设保障机制
完善供应链建设保障机制主要包括:①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来避免成员企业之间不必要的摩擦;②加深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实现一些信息的共享;③慎重选择物流公司,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封闭运行。
1.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来避免成员企业之间不必要的摩擦
为保证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可以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来避免成员企业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将各成员之间原本相对来说没有保障的关联交易转化为较有信服力与法律效力的契约交易,这样可以打消成员企业的一些忧虑,提高彼此信任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加深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实现一些信息的共享
互相了解是互相信任的一大前提,因此,为加深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有必要实现一些信息的共享,使各成员企业在了解的前提下加深信任。这些可以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将信息共享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利用ERP系统平台,通过应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一个可以共享资金数据等信息的信息网络。这对于提高供应链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3.慎重选择物流公司,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封闭运行
物流公司的选择应十分慎重,在供应链运营的过程中,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封闭运行十分重要。而物流公司在整个供应链运营过程中起到了提供信息(包括物流信息等)、提供仓储和物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帮助银行通过监控物流情况和成员企业的动产情况实现对货权的控制。因此,在选择物流公司时,应优先考虑强大并且有实力的公司。除考虑物流公司的选择问题外,还应注意的是成员企业的收付款也应在银行的监管之下,这些可以通过指定收付款的账户开在供应链的核心银行实现。
(三)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①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②对核心企业进行经营情况的跟踪调查;③实行供应链关联企业信用管理。
1.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
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核心银行要注意监督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情况,时刻关注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除掌握供应链内部成员企业存在的问题,还要时刻观测外部环境的大方向,大趋势。同时,一套相对完整的预警评价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当其中的一项指标超出或低于正常水平时,预警体系应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这时应启动应急处理预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2.对核心企业进行经营情况的跟踪调查
对核心企业经营状况的跟踪调查,旨在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调查的方面包括核心企业的业绩、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控制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调查评估,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与之相关的企业进行调整和预防。
3.实行供应链关联企业信用管理
银行可以建立适合自身管理的信用模型以及稻菘猓在供应链各方之间设置信用值,并通过核心企业的相关平台对各企业之间的交易进行信用管理。
参考文献:
[1]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A].区域金融研究,2009
2012年1至11月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25亿美元,增长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企业跨境发展势头会有较大的突破。尽管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趋势总体向好,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跨国投资经营历史相对较短,境外公司短时间内无法形成较好的信用水平,较难有效获取融资服务等金融支持;境外投资金融环境各异,部分国家存在外汇管制;“走出去”以后文化差异、信用制度缺乏等因素极易导致水土不服,影响企业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在经济角逐中承担重要角色的商业银行,应如何通过金融服务,助力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高?如何帮助企业克服供应链境外延伸的各类风险,实现真正的“走出去”?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同企业一起着力解决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有效推动企业“走出去”
“走出去”的企业为了降低财务成本,大多迫切需要提升财务管理平台,这就要求国内银行能够跟随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提供及时便捷的跨境服务。近几年来,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和调整的新态势下,商业银行积极研究开放型经济的特点,找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的结合点,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注重调整信贷结构、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改进业务流程等多种金融服务,正全力助力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高。在2012年1月11日中国进出口企业第十届年会上,浦发银行总行公司及投资银行总部副总经理杨斌做了题为 “发挥比较优势,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助力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全面提高”的演讲。
杨斌认为,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来支持我们的外贸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体现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更是商业银行支持开放型经济的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时代赋予商业银行的一种使命。
眼下世界经济环境还处于复杂的态势之中,欧美经济增长疲弱,外需的萎缩将影响出口企业订单减少,给供应链上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压力。一方面,大宗商品和原材料成本上涨增加了进口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负担;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的低迷和贸易保护主义将导致更多国际贸易纠纷。加之企业对境外的投资环境和法律政策的不熟悉,也会造成一定的政策风险。这对于银行如何更深层次的配合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如何满足在供应链条上各个环节的企业对金融服务不同层次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杨斌对此表示,“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境内金融服务的框架,要将国际金融服务延伸到海外,利用境外的支撑平台为我国企业全球化的跨境供应链金融提供支持和服务,通过资源的整合为企业提供跨境供应链服务的经验。”目前浦发银行在已形成的本外币、离在岸一体化的理念上,为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今年全新推出了最新的《跨境联动贸易金融服务方案》和《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方案》,其中跨境联动贸易金融服务方案是根据客户不同的特性,分别提供“外向型企业联动服务方案”、“走出去企业联动服务方案”以及“非居民企业联动服务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方案,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方案涵盖贸易、融资、资本、担保等九大子方案。通过多年来在国际贸易金融领域和离岸银行领域的积累和沉淀,浦发银行在2012年累计国际结算量超过2000亿美元大关,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过1100亿元人民币,国际业务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助力供应链多方共赢
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着“走出去”的诸多挑战,商业银行参与企业跨境供应链金融,可以通过把握企业交易行为、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构筑银行、企业和产业链良性互动产业生态。浦发银行总行贸易金融部主管郁欣认为,跨境供应链的发展会对跨境供应链管理和发展模式提出更高要求,学习和尽快适应全球化的资源配置方式,使企业能够在与国际对手竞争的过程中建立起全球化的生产网络、采购网络乃至供应链体系,真正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随着供应链向境外延伸,风险也从单一的企业延伸到供应链整体。这对企业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特别是如果境内外的供应链上企业没有建立起的完善信用和资金管理体系,会引发较强的连锁反应,带来经营和资金的风险。
我国相关的配套服务应该说是滞后于企业境外拓展的脚步。各个服务机构目前基本是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缺乏全局的统筹概念。金融、物流等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包括信息渠道整合等基础工作的开展尚需时日。部分第三方机构的发展目标仍局限于国内,较缺乏国际化的发展视野,难以提供跨境的整合服务,给企业的跨境供应链发展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银行要为企业跨境供应链的延伸和搭建提供金融支撑。
商业银行参与企业跨境供应链的服务,能够实现供应链的多方共赢,增强产业链的稳定性。因为商业银行的介入有效支持了它的上下游企业,这样从供给和销售方面保证了整个产业链的稳定。加快供应链整体的周转效率,这个周转效率包括货物流和资金流的周转效率,商业银行充当了剂的作用;有利于增强核心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提升了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核心竞争力。通过对跨境供应链的支持,银行可以对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郁欣表示,利用境内外平动帮助企业走出去。通过商业银行完善的离在岸、境内外跨境金融服务网络体系,商业银行根据进出口企业对其境内外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需要,提供国际结算、贸易融资、跨境投资等服务,适时推出如离在岸联动保理、背对背信用证等离在岸联动供应链融资产品及产品组合,顺利连接了境内外两个市场。在跨境人民币业务方面,银行可以发挥本币优势,为企业包括境外的非居民提供人民币结构性融资安排,增强企业在贸易、投资等国际化发展方面的资金支持。银行为企业提供人民币相关服务过程中,一方面简化了业务流程,规避了汇率风险,降低了财务成本,另外通过借助境内外不同的本外币资金市场的资源,为企业海外供应链的延伸进行资金资源的整合,通过不同的产品安排整合不同市场的资金优势,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
量身定制离岸跨境服务
在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冲击的影响下,较多国家采取了以低利率和高流动性为特征的宽松货币政策,但在刺激经济恢复的同时也造成了币值相对下降。人民币持续升值给我国企业以较低成本开展对外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目前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而通过跨境投资方式开展全球化经营可以更加有效的开拓国际市场。
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跨境投资发展进程逐步加快,投资规模连年快速发展。2012年中国企业出境大规模并购增长很快,随着产能过剩环境下国内投资机会的相对减少以及中国企业自身实力的日益增强,今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有望保持持续增长趋势,结构上也会越来越多元化。
企业投资计划项目和投资后的经营运作通常离不开银行资金的有力支持,因较多企业海外发展刚刚起步,经营规模较难满足外资银行的授信条件,使得融资成为企业跨境投资后的一大重要需求,浦发银行总行离岸业务部总经理助理龚剑涛表示,目前国内银行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满足企业的跨境需求,一是由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银行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二是由中资银行海外机构提供延伸服务;三是由中资离岸银行提供跨境离岸服务。从第一种途径来看受相关政策限制,对“走出去”企业覆盖范围相对有限;第二种途径则存在东道国市场容量等方面的限制。而离岸银行提供的涵盖外汇存款、贷款、贸易融资、国际结算、外汇买卖等众多银行产品和服务领域的境外银行服务,不仅具有本地化海外金融的特殊平台优势,而且受国内外金融管制相对较少,辐射面相对较广,在自身不发生位移的情况下,在本国境内向走出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境外金融服务,并可以和境内银行服务进行有效联动,满足企业走出去发展过程中多元化商业银行服务的需要。
1.1提高供应链效率
“线上供应链金融”使得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通过网上银行或银企直联实现在线融资服务。同时,通过贴合供应链金融的运作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使得融资审批时间缩短到不到一小时,赎货(还款)审批时间缩短到几分钟,银行资金的获取从以工作日计变为以分钟计,大大提升了供应链效率。
1.2信息共享,风险降低
在供应链企业间,授信额度、库存、销量流转等数据在网络平台上清晰罗列,使得上下游企业能够更加合理、快速的安排采购、排产、销售等各项活动;在物流公司中,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与物流公司对接,使得客户能够在线办理抵/质押品入库、赎货等,同时物流监管公司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实现全国各处分散监管驻点的统一管理;在银行中,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银行能够实时监控抵/质押品情况,以及供应链运作效率等;通过以上三方面的信息共享,大大降低银行的坏账风险与供应链风险。
1.3降低信息甄别成本与操作成本
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银行能够从电子商务平台快速获得所需要的有关商品、应收账款、企业等关键信息,降低了银行的信息甄别成本。另外,“线上供应链金融”使供应链企业间信息交互标准化和电子化,节省各环节参与费用。据社科院专家初步估计:千家企业上线,一年仅节约纸张一项就相当于少砍伐3000多颗树/100亩原始森林。同时,在线信息共享提高了银行职员的工作效率:所有申请通过网银提交,不用反复、不用传真、不用邮寄,自动生成电子台帐及相关统计报表,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
1.4实现供应链线上协同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核心企业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商务活动高度融合,包括企业内部“产‐供‐销”协同,以及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物流之间的协调工作。而线上供应链金融使得供应链中的支付结算问题(资金流),也真正实现了在线协同。完整实现“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所有功能在线提供、在线使用。
2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瓶颈分析
2.1缺乏统一的商品编码
目前,深圳发展银行自主研发了一套标准商品编码,通过“标识代码+分类代码+属性代码”,将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可能作为押品的商品分类,进行简化编码,解决了供应链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服务主体之间的商品识别体系的兼容问题。但是,国内其他银行研究开发此类商品编码仍需一定时间,虽然,深圳发展银行已明确提出愿意将自身研发的编码体系免费开放,但编码的后续维护与更新,还需要国内银行同业工会或相关行业组织共同完成。
2.2缺乏相应的操作平台
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需要买卖双方的ERP系统和银行电子商务平台的对接,深圳发展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与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物流企业等实现系统对接和数据交互,通过数字签名技术进行客户身份认证,客户在线提交电子资料,审批过程直接线上进行。但是,目前国内其他银行线上融资系统基本上是银行内部的独立操作系统,无法与供应链上多方实现对接和交互,主要提供线上数据录入功能,客户需线下提交纸质审批资料并加盖公章,审批过程仍在线下进行。
2.3信息的不确定性
由于供应链的共享信息都是由各节点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提取和集成的,一方面,出于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各节点企业可能会隐藏一些敏感信息和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或者为提高客户的购买欲,夸大一部分信息,使信息失真;另一方面由于安全漏洞和病毒、间谍软件等网络安全,隐患严重破坏供应链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传递,给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运作带来了风险。同时,信息在处理过程中因使用技术不当、信息转化标准体系不一致等问题,而带来信息失真的风险。
2.4银行内部操作风险增加
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应用使所有供应链金融活动在线提供,这对银行职员的素质要求、计算机操作水平的要求大大提高,同时,对于参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数据处理能力、操作水平要求也更加严格,但是,目前我国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仍相对较低,无法满足电子商务以及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快速发展的要求。过低的员工素质与操作技能所带来的操作失误,将可能给线上供应链金融带来较大损失。
3建议
3.1建立先进信息系统,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
首先,我国中小企业要重视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加大投资建立健全先进的信息系统,实现我国中小企业与银行对接;其次,我国政府与行业工会协助建立统一的商品编码体系,实现大供应链金融,完成商品识别与信息数据化。最后,国内其他银行应加大与深发展的交流,加大投资建设银行内部信息系统,实现汇票系统的线上发展,以丰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内容。
3.2加强相关业务培训,提升业务人员素质
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必须以人员素质的提升为依托,无论是我国银行还是中小企业都应该从招募与甄选、培训、激励等各个人力资源模块入手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金融;精准扶贫;电商平台
1引言
“农业供应链金融+电商扶贫”是指将金融扶贫和电商的产业扶贫结合起来。农业供应链金融能使扶贫精准定位,借助贫困县域的特色资源,通过电商平台、网红带货、美食视频等方式宣传和销售当地特色产品,带动贫困县城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脱贫。运用电商平台累积的大数据,通过信息技术分析手段,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解决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覆盖面不广的问题。凭借金融、物流、交易、大数据、云计算等电商基础设施,使得农村信用体系得以建立。
2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研究
2.1蚂蚁金服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蚂蚁金服推出的“旺农贷”就是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农户提供信用贷款,其主要的运作方式是“融资+农业+保险”三方联动的模式。“旺农贷”主要采用的是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为缺少资金的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旺农贷”与农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合作,为其上游和下游的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天猫、淘宝打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农业和养殖业提供服务。蚂蚁金服的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蚂蚁金服与农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合作,当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农户缺乏资金时依托核心企业向蚂蚁金服申请贷款。蚂蚁金服会通过农户以往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往来信用情况以及农户在天猫、支付宝中的交易信用进行信息审查,通过审核决定发放贷款的金额。其次,蚂蚁金服的“旺农贷”主要形式为“贷钱放物”,通过在天猫平台上提供信用额度用以购买农业的生产原料和机械设备,借款的农户可以凭借蚂蚁金服的授信额度在天猫、淘宝上购买农资产品,并且对于购买成功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支持,以保证农户能够最有效、最经济地进行农业生产。最后,核心企业在进行农产品收购时,扣除农户的借款还给蚂蚁金服,剩下的资金支付给农户。为减少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经营风险,蚂蚁金服引入了保险公司,为借款者提供农资安全险、人身意外险等保障。在整个供应链条当中,蚂蚁金服可以掌握借款人购买农资产品、生产、销售的实时信息,“贷钱放物”的发放方式可以确保所有的资金应用于农业生产,同时加入保险公司进行双重保障,控制了风险并且建立依托核心企业建立起相关联的信用体系。
2.2京东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京东作为国内大型的电商之一,依托其大量的交易数据及其自有的物流网络,为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京东陆续推出了“京保贝”“京小贷”“京农贷”等一系列供应链金融产品,下面着重分析一下与农业供应链金融相关的“京农贷”。“京农贷”是京东金融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农业和养殖业提供的生产贷款服务,采用的是“贷款+保险+担保”的模式。其业务模式是:筛选优质的核心企业,通过核心企业的担保,审核其上下游供应链客户的信用水平和风险级别,对于筛选合格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采用受托支付的方式,协助农户购买机械设备和农资产品。京东与新希望六和集团和中华财险进行合作,为新希望集团的上下游客户提供资金支持,新希望集团为其上下游的中小农户提供担保,中华财险为新希望集团和中小农户提供保险支持。农户拥有新希望集团的担保和中华财险的保险形成双重保障,这使得京东金融融资业务的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增加了农户获得贷款的概率。
2.3农金圈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农金圈是个互联网农村金融平台,这个平台是由农资大型企业诺普信组建,主要有面向农村的农业和养殖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农发贷”和面向大众的理财平台。其主推的“农发贷”业务主要以农业供应链为基础,与大型的农产品经销企业合作,通过农产品经销企业的担保为农户提供信贷支持。“农发贷”会围绕某一地区的核心农作物,与本地区的核心企业进行合作,向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促进核心企业之间的交易合作。具体的业务模式为:首先,农户通过大型农资经销商或核心企业进行担保向农金圈申请资金支持,申请通过后在农金圈指定的农资经销商处购买农资产品并取得技术指导,资金由农金圈代为支付给农资经销商。其次,农产品成熟后,核心企业收购农产品并向农金圈支付贷款,剩余金额支付给农户。核心企业和农金圈定期检测农户生产情况,如果预测到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补救。最后,农金圈与保险公司合作,要求农户购买保险,遇到农作物减产或者人身伤害,保险公司会进行赔付,减少贷款可能出现的损失。
3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作用
①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金融行业经营成本。金融行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发放涉农贷款会面临农业单笔贷款数额小、缺乏相应的抵押担保物、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较大等情况,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不经济的。通过电商平台来进行贷款发放,一方面,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可以为农户提供担保,保险公司为农户提供保障,可以通过农户过去的交易行为更精确地识别风险,从而降低违约坏账的概率,减少金融机构损失;另一方面,很多贷款程序可以借助计算机完成,节省了人工支出,使经营成本得以降低。②让城市闲置资金进入农村,缓解农村缺乏资金的局面。在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不太愿意将发放贷款的业务放在农村。农村企业贷款金额小、风险高,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发放一笔10万元的贷款和1000万元的贷款需要完成的流程相同,因此,出于经济效益来看,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资金投放于大企业。这会导致资金大量留在城市,农村企业融资困难,城市资金过剩。通过农业供应链金融融资,为这部分难以获得资金的农村优质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城乡资金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③利用电商平台对于交易情况的记录,组建农村农户的信用价值体系,减少放贷的信贷风险。农业供应链金融通过引导农村企业在线上通过发放的贷款购买农资农具,并在电商平台销售产品,这种线上交易可以将消费和销售的信用情况收集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村企业完善信用记录,方便后期进行融资,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4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面临的问题
①小农户如何参与进入农业供应链条当中,实现其融资需求。目前针对小农户发放贷款资金的平台不多,主要针对的也都是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农业大户,对于仍在贫困线上的农户仍然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精准扶贫并未很好地落到实处。②农业供应链安全管理、信息收集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有着较高的不透明性,在农产品的采购和销售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引起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为解决此类问题,大型的农户能实现农产品的可追溯和透明化,但在农业供应链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农户的生产、土地的管理、种植的管理、农产品的仓储物流、分销管理、对农业种子农具的资金需求以及结算管理。互联网如何在这些环节发挥收集信息、建立信用的作用,成为农业供应链发展的关键。③电商农业供应链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基于电商平台的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作为指引,需要完善法律法规相关条例,拓宽农业资产可抵押范围,对于可以提供惠农贷款的企业或电商平台给予权威性的法律指引,对于跨省融资或者大额融资提供较为清晰的规章制度。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益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
5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未来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金融;博弈论;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211-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破解“三农”难题,金融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涉农信贷抵押物缺失或集体土地、房屋无法抵押登记造成了不能满足银行抵押品要求;同时,由于农业贷款风险高、信息不对称、成本高等原因,导致商业银行不愿意发放涉农贷款。而农业供应链金融这一创新农业服务产品却能有效破解农户融资难问题,为农村信贷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及优势
1.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以整条农业供应链为基础,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为担保,对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及农户进行信用捆绑的新型融资模式。农业供应链金融是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创新出来的金融服务产品,虽然对它的研究比较欠缺,但是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和龙江银行农业供应链金融实践的成功已经为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创造了条件。
2.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农业供应链金融最早产生于龙江银行大庆分行,这一创新金融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融资难问题,为农户融资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打破了传统授信融资方式对农户的信用等级及抵押担保不足等问题的限制,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考察核心企业和农户的还款能力,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和信贷成本。商业银行对农业进行融资,一方面,银行在稳定高端客户的同时拓宽了新的授信范围,实现了可观的利润,而且也落实了银监会“三法一指引”的实贷实付要求;另一方面,有效地缓解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紧缺的难题,为农户的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增加且稳定了农民的收入。同时,核心企业因稳定的合作关系也会减少成本、增加收益,从而使整个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达到了共赢。
农业供应链金融这一创新农业金融服务产品起步较晚,大部分商业银行并没有开展这种融资模式,这是因为农业供应链金融可复制性没有理论上强。基于此,笔者将运用博弈的分析方法,把传统融资和供应链融资进行对比,得出供应链金融能够达到最优策略,从而促进参与主体积极参与供应链。
二、传统融资模式下动态博弈分析
1.模型构建
假设一:各博弈方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即不考虑道德因素)。
假设二:现有农户为了再生产需要一笔额度为L的融资,用于投资的收益回报率为r,则该投资的期望收益中由贷款部分创造的收益为rL。银行的贷款利率为r1,则利息收入为r1L。银行在贷款过程中的审核、信息采集、监督以及机会成本等所有成本之和记为C1。
假设三:农户缺乏规范的抵押物或不能提供专业担保公司的第三方担保。
假设四:银行和农户属于一次性合作,农户对于未来的情况没有明确的预期,故不考虑未来的收益与得失。
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各有两种,银行的策略空间是(贷款,不贷款),农户的策略空间是(守信,违约),由此可以得出银行和农户的博弈得益矩阵,如表1所示。
2.博弈分析
从得益矩阵可以看出,此博弈的最优策略是(贷款,守信),然而事实上,银行和农户并没有达成贷款的最优策略,因为银行和农户的博弈是动态博弈,这就涉及到各博弈方策略中选择行为的“可信性”问题。银行和农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一方面,银行怀疑农户的投资回报率,许多银行都不愿意涉及农业方面的贷款,这是因为农业贷款服务成本高、盈利低、金融风险较大;另一方面,银行对于农户的还款意愿持怀疑的态度,虽然农户的还款意识在提高,但是赖账的行为还是时有发生,加上农村信用体系的不健全,银行很难给农户的信用评级,这就使得农户发生违约时可以从另一家银行贷款。
农户有不可信的许诺,如果银行发放贷款,那么农户必然会选择违约,因而银行选择不贷款战略,从而减少坏账的产生。那么,怎样才能让农户的许诺成为可信的呢?事实上,关键在于对农户行为的制约。如果农户在违约时银行可以用法律武器,即打官司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的话,博弈的结果可能就会不同。但在现实情况下,银行会考虑打官司的成本,因为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法律实施机制并不完善。对于传统模式下农户的违约行为,银行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农户进行惩罚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够实施惩罚,那么银行也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付出的成本往往会超过惩罚所得到的补偿。这个行为缺乏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可信性,所以银行不会选择打官司,即打官司的威胁是不可置信的。所以,根据逆推归纳法,我们最终得出的博弈均衡是(不贷款,违约)。
农户贷款难问题在传统模式下很难解决,那么,针对现实情况我们应该寻求其他的方式解决,而农业供应链金融就是当前促进农户融资问题的热点之一。
三、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动态博弈分析
1.模型构建
核心企业加入后,银行能够获得核心企业的资金管理业务,以及拓展供应链上下游农户和企业的业务,由此带来的中间业务收益为R。
关键词: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176-02
供应链与企业一样,都存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不断循环运作,使企业持续经营并创造更多的利润和财富。供应链的研究在近几十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供应链的运作机理、运作模式以及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很多,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物流和信息流领域,分析原材料、半成品或产成品的运输仓储配送等。而涉及资金流的研究相对较少一些。Gonzalo Guillen(2007)认为传统的供应链研究集中于运营过程,缺乏财务方面的研究,提出集成的供应链计划预算模型。在这探索过程中,各国学者不断从实践中概括总结出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1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定义
陈祥锋、朱道立(2005)将物流与金融结合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2004年左右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出现的谷物仓单。在20世纪初,美国执行的仓单法案,确立仓单标准和仓单系统。存货和仓单可以进行质押融资,同时对质押存货金融产权认证、价值评估和监督控制的第三方机构应运而生,也促进对质押存货提供仓储服务和监控功能的物流仓储企业的规范和发展。(李毅学,徐渝、王非,2007年)当时美国已出现的存货融资有融通仓、保理留置和信托收据三种类型。(于萍,徐渝,2006年)当代物流企业如知名的国际四大快递公司FedEx(联邦快递),UPS(联合包裹),DHL快递,TNT快递都拥有飞机及几万辆汽车,并提供代收货款(COD)即指承运商在完成异地间物品递送的同时代委托方客户向收货方客户同时收取货款的一项第三方物流增值服务,它是伴随着电视购物、电子商务发展而出现的,随着电视、网络购物的不断扩大,行业竞争加剧,营销成本不断攀升,开展这类购物方式的商家对提高物流派送成交率及代收款返款周期尤为关注。由此可以总结物流与金融的融合的实践表明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在供应链或其相关服务领域提供金融服务并担任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角色。我国学者邹小、唐元琦在总结朱道立等学者研究基础上2004年5月提出“物流金融”概念,并定义内涵和外延。他们认为物流金融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为物流产业提供信贷资金等金融服务,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发展。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最早是由国外的金融电子服务提供商提出的,如Demica公司于2007年的调查指出,根据数据结果供应链融资与定制化授信额度成为国际性银行流动贷款领域最重要的两个业务增长点。虽然次贷危机引致“供应链危机”,但供应链金融作为融资的新渠道,对大型企业可以弥补被银行压缩的传统流动资金的贷款额度,并且可以给大型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成本,也使商业银行拓宽业务领域增加客户和利润,降低风险,供应链金融比传统业务的利润增加,并且可以提供强化客户关系的宝贵机会。深发展银行2007年从业务实践出发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包括原材料供应商网络和下游分销商零售商等提供授信服务结算理财等综合及融资服务。
张(2009)认为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是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由于两者均包含金融和物流两类服务,又都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因此在融资实务中经常被混淆,但这两种融资方式的概念、运作主体、运作模式等不同,总结两者的区别和金融机构选择融资方式的流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由此可见,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研究的对象主体不同,前者是物流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后者是对整个供应链提供的金融服务,在我国主要体现于银行主导的基于整个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创新,而在国外除外资银行外,提供供应链金融电子交易服务软件平台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2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模式
李毅学等(2007)总结诸多学者文献认为物流金融业务模式有三类:基于交易关系的预付款融资业务模式,包括推动式交易关系和拉动式交易关系两种基本形式;基于存货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包括存货质押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两种形式;基于应收帐款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并且归纳目前物流金融业务基础研究主要涉及业务演进、主要模式、监管方式和操作程序等以及资金约束下的企业物流运营决策。李毅学等(2010)认为现阶段一些基本的业务形式围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组合成多种物流金融业务,如保兑仓、未来提货权质押融资、打包放款、先票款后货业务、未来货权质押开证、进口全程货权质押授信业务等。
深圳发展银行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合著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2009)详细介绍相关的产品品种和物流金融提出的产品品种并无实质的差别,只是更加明确在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实施的主体是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解决融资问题,因此采用1+N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即对核心企业(“1”)和上下游配套企业(“N”)提供一揽子融资解决方案,并区分汽车、交通、电子、化工等行业提供相应的服务方案。
由此可以发现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研究大多仍基于概念探讨或实务操作层面,目前尚缺乏基于整个供应链的系统有效的融资服务安排模型的相关模型理论,如使用复杂网络理论结合运筹学的报童模型变形可以得出更多更有意义的结论。
3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物流金融的风险管理主要是研究 以银行和物流企业为主体的风险控制,包括担保物在贷款风险中的作用分析、基于事前风险控制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的研究、风险预警及违约后处理的方法和技术。张(2010)利用可拓学理论对物流金融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建立可拓模型,并对其进行可拓分析及可拓变换,提出运作主体各自及共同规避物流金融风险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李电生(2010) 针对物流金融风险研究缺乏定量评价的问题,根据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基于三方经营主体、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风险评价模型。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相对更少。阎俊宏(2007) 运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构建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供应链金融》(2009)仅从定性角度介绍供应链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风险管理的两个重要手段是现金流控制和结构性授信安排,以及风险管理的六个关键变量是准入体系、操作平台、动产担保物权、风险预警与应急预案、合作监管方和核心企业。
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只是简单粗浅的分析,在诸多方面如担保物风险模型分析,基于物流和供应链的资金运作风险分析,基于银行或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贸易融资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研究,尚未形成对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或供应链资金流模型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1):1-13.
[2]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张,朱金福,栗媛.规避物流金融风险的可拓策划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4):3-8.
[4]张,朱金福.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35-38.
[5]Gonzalo Guillen,Mariana Badell,Luis Puigjaner,A holistic framework for short-ter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lanning,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07,(106) :288-306.
[6]Chang HwanLee 1,Byong-DukRhee,Coordination contracts in the presence of positive inventory financing costs,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10,(124) :331-339.
[7]M.Badell,J.Romero,R.Huertas,L.Puigjaner ,Planning,scheduling and budgeting value-added chains,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4,(28):45-61.
[8]N.R.Srinivasa Raghavan ,Vinit Kumar Mishra,Short-term financing in a cash-constrained supply cha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9,(10):1016.
[9]Gonzalo Guill′en,Mariana Badell,Antonio Espuna,Luis Puigjaner,Simultaneous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operations and financial decisions to enhance the integrated planning/scheduling of chemical supply chains,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6,(30):421-436.
[10]David Parker,Keith Hartley,Transaction costs,relational contracting and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a case study of UK defense,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03,(9):97-108.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创新 问题 措施
近日,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明确表示鼓励商业银行、商业保理机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目前,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多方主体共同打造了金融服务生态圈,中小企业成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受惠主体。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实质就是“信息经济+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互联网+”、普惠金融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本质在于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加速信息共享,优化产业链条,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环境下其零距离、低成本、参与的民主性和自由度等特点,决定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是以一种“低成本、便捷性”的信贷模式来实现金融末端的普惠,是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是对传统金融机构借贷作用的有益补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具有信息化与虚拟化、高效性与经济性、网络化与一体化等鲜明特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信息化条件下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推进载体,可以破解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脱节的难题,特别是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发挥巨大作用,实现产业供应链整体运转效率及竞争力的提高,将成为金融业创新的新蓝海和制高点。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
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节约、连接一切的特点,改造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体现了“架构拓展、互联互通、上下一体、风险可控、在线实时、按需融通、资金高效、合作共赢、创新变革”的金融服务新特征。主要有:
(一)平台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颠覆了过往以融资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不再以银行为主导、摒弃传统的核心巨头企业概念,转为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是依托一站式服务平台、将每一个企业和客户作为中心、专注中小企业自身交易过程监控的平台化模式。该模式将过去围绕核心大企业的“1+N”模式,拓展为“N+1+N”模式。两边的“N”分别代表供应链上下游各个主体,中间的“1”即为综合平台,其实质是让供应链上的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商务活动,使之更方便快捷的对接到上下游企业和消费者。
(二)生态圈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更多依赖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和共存共赢。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网络化、精准化、数据化三个方面,以在线互联、风险控制、产融结合的形式,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将打造一个更富有市场力的实体产业链生态环境,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传统电子商务仅通过压缩供应链环节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四流合一使得平台的盈利方式从撮合交易扩展到提供物流、融资等更深层次服务,通过提升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效率实现了增量的收益。
(三)产业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成为目前与产业发展结合最密切的金融形态。在“互联网+”理念下,在线供应链金融不止是线下到线上的延伸,还是一种突破性的转变。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向上游产业延伸与生产系统集成,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与仓储物流及终端管理系统集成,充分实践产融结合,使得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信息贯穿起来,让供应链金融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通过产融结合,金融机构可以整合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然后充分运用到供应链中,为生产企业、贸易商和终端用户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相对单一,但是实际上在大宗商品领域,如煤炭和农产品这两种不同的产业供应链实际上是很不同的,其对金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四)大数据金融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共享客户的采购、销售、物流和财务信息,使用云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可以对行业特点和用户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通过数据整合和应用,对用户进行精准定位和主动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大数据风控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将融资平台与网上交易、物流等有机结合,可以通过积累用户数据,增强金融风控能力。基于大数据技术,银行可以对供应链基础上的风控模式进行优化,建立起一套更加稳健的风控体系,充分保证资金安全和交易安全。
(五)客户体验更好
传统供应链的下真正的借款人在供应链方面没有话语权,在金融上也没有话语权;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上,上下游是一个平等的地位,客户在网上贷款不需要见银行,只需要根据业务规则发出申请就可以了,完全是可预期,可实时操作,金融与供应链将更加平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办理供应链融资服务,全程无纸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融资办理速度,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办理融资服务的体验效果。
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已初具成效,但是这一金融模式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互联网金融的交易量所占比重较小,还未得到全面普及;当前国内的信用体系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金融市场尚未规范;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各部门普遍缺乏风险意识,风险隐患依旧存在;全国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尚未完全建立,使得服务链条延伸受阻。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必须解决信用和风险问题。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开始陆续暴露:有些人带着不良目的恶意诈骗、卷款跑路;也有人由于技术、专业能力和资本的不足,造成经营困难从而卷款跑路。这些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给社会稳定带来诸多问题。虽然仍有审慎经营、恪尽职守的信誉平台,但是宏观背景和行业变化产生的巨大市场风险,让相对弱小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难以持续抵抗。因此,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规范其潜在风险。
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措施
进一步完善供应链金融体系,突破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仍然任重道远。
(一)宏观层面:完善监管、法规、政策支持
1.完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其一,市场准入监管: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的设立进行审批,从企业运营资金、系统安全技术上严格把关。其二,市场运作过程的事中监管: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日常监督、流动性监管。其三,市场退出的事后监管。最后,组建行业协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自律比政府监管会更为灵活,效果更明显。
2.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互联网环境下供应链金融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对其组织形式、准入资格、经营模式、风险防范、监督管理和处罚措施等进行规范。加快技术部门规则和国家标准的制定。
3.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对支撑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平台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扶持:此类企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对传统行业的规则和需求有深入了解,但此类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尚不能有效起到支撑产业转型和升级的作用。国家应该积极引导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如减免税收、倡导银行利率市场化等,以此来扶持一些管理规范、发展预期较好的企业,使之能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行业内的核心企业。
(二)微观层面
1.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型业务,银行现有管理方式实现变革与创新,打破原有信贷业务的风控运营模式和制度限制,积极建立互联网模式下新的交易监控和风险管理体系。
2.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应做好信息技术支持平台的升级工作,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紧跟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推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实时处理效率,使供应链金融发挥出最大效益。加大投入自主研发互联网系统,完善企业本身的风控管理体系、技术安全体系。企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自身的投资行为;通过建立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管理团队,可以有效地规范操作流程与加强风险管控,使供应链金融服务更安全、可靠。
3.一定要重视大数据,但不可只凭大数据。电商平台所掌握的大数据确实可以控制一定的风险,但并不意味着风险完全可控。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基础数据的取得,十分不易。真实的交易额、吞吐量、货运量、仓储设施、投资额、销售额都可能有水分,因此在办理供应链融资线上化业务时,仍需要通过对增值税发票的核查,物流运转过程中的核库、应收账款的买方确认等手段,来确保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李珩迪.“互联网+”助力供应链金融转型升级[N].中国黄金报,2015年4月21日.
[2]王均金.加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N].现代物流报,2015年3月17日.
[3]唐志宏.互联网创新催熟在线供应链金融“苹果”[N].人民邮电,2014年6月16日.
[4]史佳乐.在线供应链金融呈现四大发展趋势[J].中国银行业,2014(11).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供应链金融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兴起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支付、通讯网络、云计算和搜索引擎的应用和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互联网+的产品随之而得到很大的发展。实际上,区别于传统商业银行向用户发放信贷的模式,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更加注重第三家融资的模式,这是在资本市场中进行直接融资的商业模式,目前流行的主要有两种:
(一)P2P信用贷款的模式。这是一种在美国已发展得很成功的信贷新模式,就是融资需求者在互联网融资平台上融资需求信息,平台将融资份额分割成若干部分,由投资者以其认购的份额成为融资者债权人,这是一种类似于股票、债券市场的融资模式,是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的主要融资模式。
(二)项目众筹的模式。项目众筹指的是通过把项目在网上公布,客观评估项目运作的可行性,给出项目运作所需的资金量,向大众筹集资金,投资回报为大众所有的一种直接融资模式,相对于P2P信用贷款模式,这是一种更为透明、更为公开的市场资源配置的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背景
供应链的融资模式是以整个供应链为整体作为银行等信贷机构对其信誉状况、生产经营状况的综合评价。它的出现能够为中心企业、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产生如下的影响:
(一)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在供应链一体化的运作模式下,中小企业不再依托企业自身的资产状况进行融资借款,而是借助于与其发生经营合作关系的上下游企业,通过企业间交易发生的现金流进行融资,这种融资模式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了高效的衔接,凭借核心企业的良好信誉,并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极大地分散和降低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为中小企业顺利融资提供了新的方式。
(二)创新商业银行发展新模式。随着同质化越来越严重,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的激烈。在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发展兴起,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融资热情,在中国具有80%的中小企业规模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将会成为银行信贷行业的主战场。
(三)促进产业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中小企业是物流企业的客户,同时也是银行的客户,物流企业与银行具有很大的利益共存空间。在传统的企业融资向供应链融资模式转变的同时,以动产抵押的信贷模式也必将物流企业引入到其中,物流企业在动产运输和保管方面将承担着重要的作用。物流企业与银行得到进一步的合作发展。
三、互联网思维下在供应链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开创的是一种互联网思维的融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将变得更加开放。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在供应链中,中小企业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当卖出货物后需要比较长时间才能从其采购商收回应收款,造成了现金流的短缺。实际上,中小企业的这种应收账款属于其债权,如果通过把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这就是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但与银行借款会面临着很多的手续以及需要出示多方的认证,当资金比较急需时,向银行借款则显得不太合适。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应该偏向于第三方对口企业,也就是社会化融资的模式,一方面对口企业具有充足的闲置资金能够提供给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当采购商未能够及时偿还债务时,其货权及时转移到第三方对口企业中,能够马上投入到生产中。
(二)融通仓融资模式。中小企业在经营生产的过程中,为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会批量地购进原材料,一部分用于实际的生产,一部分储存起来作为备用。在这样的运行模式下,备用货物会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使得企业出现资金的短缺。既然企业拥有这批闲置货物的货权,企业可以利用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的优势,利用这批货物向银行等信贷机构进行抵押融资,这就是融通仓融资模式。在融通仓模式下,银行通过授信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进行融通仓金融或者聘请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监督方,以实现货物的转移。在互联网思维下,应该鼓励更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融资模式,利用自身物流基础设施优势,对融资需求企业进行融通仓业务,这样第三方物流企业将有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与融资企业双方共赢。
(三)保兑仓融资模式。当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向其供应商支付预付款来取得供应货物或原材料时,有可能面临着很大的资金需求。其次,当中小企业为了降低采购成本,进行大规模采购时,也将面临这资金的需求。同样地,当下游采购商与其供应商签订合同后,可凭借得到的这批货权向银行等信贷机构进行融资,这就是保兑仓融资模式。在互联网思维下,保兑仓应该面向具有货权需求的供应商进行融资贷款,借助社会化的环境尽早实现信贷借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