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戏曲艺术教育

时间:2023-02-28 15:33:48

导语:在戏曲艺术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戏曲艺术教育

第1篇

(一)传承道德文化,提高道德认识

戏曲艺术用歌舞来演故事,以叙事的形式展现编者的表演意图。一部戏曲作品展现着一段历史时期的爱恨情仇,传达着一个时代的道德追求。这些都可以在戏曲艺术的点滴中捕捉到。如戏曲《千里走单骑》中,关羽重情重义、英武果敢、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为人拍手称快,千年不衰。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忠义”道德观念的传承。同时,我国戏曲形式多样,对传统文化的阐释角度非常丰富,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面的精神需求。通过戏曲艺术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形成人们的道德认同,提高了道德认知的效果。

(二)陶冶道德情操,引领道德文化

实现道德教育教化功能的关键就在于激发被教育者的道德情感。由于道德情感相对保守、隐晦,因此如何让被教育者产生道德“共鸣”是一个难题。戏曲艺术恰恰能够借助其形式多样的表演手段,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惟妙惟肖的表演程式,多角度的吸引观众,使受众在感受戏曲艺术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与剧中的人物形成道德情感认同,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戏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作为获取历史及社会知识的有效手段,因而,中国历来就有“观戏如读书”一说。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我们可以由人物的装扮、言行、唱腔等对人物善恶定位做出基本判断。这种潜意识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树立自身的道德价值。如京剧《沙家浜》中,抗日群众代表阿庆嫂为革命事业奋勇奋战的事迹可歌可泣。在观看之余,会感受到主人公巨大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的斗志。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特点

美育与道德具有相互包容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戏曲艺术基于其特殊的历史积淀及艺术形式,在道德教育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和功能。

(一)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戏曲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家对自身情感的宣泄。观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也借助艺术作品实现了自身情感的宣泄。因而,每一部优秀的戏曲艺术作品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时代下状态的外露。通过戏曲作品本身,我们能依稀看到作者内心的诉求和整个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同一时代的领悟是连接作品与受众之间情感的钥匙。它能唤起人们道德情感的共鸣,使道德教育之花在不经意间得到滋养。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生动性

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对受众的影响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戏曲艺术善于通过创设故事环境、营造情感氛围来演绎生活,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认同。当我们欣赏完一部作品后,常常会不自觉地拷问良心,这种自觉的人生思考和情感的约束行为最能达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我国的戏曲非常善于借助文学、音乐、表演、绘画、舞蹈等多种形式来触发人的认知系统。正是这种生动的道德教育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们对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形象性

常言道:戏里有,世上有。一部戏剧影响一代人的例子并不罕见。戏曲艺术中所运用的唱腔、舞蹈都作为最直观的艺术形式,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触发人的视觉和听觉系统,达到认识和理解戏剧主题的目的,使人们在情感的体验中分清美丑,明辨是非。戏剧中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都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现出来。人物的形象非常突出,其吸引力不言而喻。正是戏剧艺术的这种特点,使得戏曲艺术道德教育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实践途径

(一)构建高效人才培养机制

戏曲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劳动,因而人才是实现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基础。我们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首先要有一批培育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工作者,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理念,建设新型戏曲人才培养基地,依托艺术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德才兼备的新人不断补充道戏曲艺术工作的队伍中,不断强化戏曲艺术工作者道德素质水平。同时,还要培育一批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说教式道德教育格局,积极探索道德教育的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将道德融于戏曲艺术的能力,以符合时代和现实的需求。

(二)建立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机制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戏曲艺术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更好的发挥其道德教育功能,还需要戏曲艺术本身不断传承与发展,并不断深入挖掘其道德教育资源。同时,要将传统戏曲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不断克服戏曲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实现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为道德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

(三)加快转变戏曲艺术的发展模式

戏曲艺术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其自身发展规律,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获取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戏曲艺术紧随科技创新的脚步,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的实现社会价值。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市场运行规律,生产符合时展与群众需要的艺术产品,不断提高戏曲艺术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同时,用科学的营销策略来保障戏曲艺术的市场化水平。笔者相信,通过戏曲艺术与市场经济的良性互动,一定能更好的发挥戏曲的社会价值。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字:戏曲艺术;传统文化;素质;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229-01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但当前对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中小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衷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但对于我们的民族音乐却知之甚少,甚至不一顾,这种现状不得不让我们在担忧的同时,对我们的艺术教育也要做出反思.事实证明,过去我们音乐教育中单纯的欣赏、唱教几首戏曲音乐所取得的成效微乎其微.我们一味强调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学生对古老的戏曲失去兴趣,指责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产生偏差,对现状的改变毫无用处.作为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尝试,从发现古老艺术中富有时代感、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其兴趣的部分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使戏曲艺术的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

1.弘扬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装、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惧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小放牛”、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肖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通过看录像、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字节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践。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的阶段,学生的鉴赏能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

3.戏曲艺术教育要富有创造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总会愉快地去探索它,使活动过程和认识过程不会成为一种负担。因此,从教学课题的导入、教学内容的选定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课后的拓展练习,我都力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态,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1 导入戏曲艺术学习的角度要有创造性。过去我们在教授戏曲时仅只从音乐入手,欣赏、学唱等,不管学生喜好与否,先"灌注"去再说,完全忽略了学生一切的学习都应从兴趣入手,引导其自发、自觉、自主的学习这一原则。要引导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的讲述、对神话人物的认识、简单动作的表演、绚丽脸谱色彩的含义等角度去切入戏曲学习。

3.2 戏曲艺术的教学内容要富有创造性。过去的戏曲艺术教学停留在单一关注戏曲音乐上,忽略了其综合性。戏曲从其表演形式上讲,包括了唱、念、做、打四个部分,属于多种艺术能力相互渗透的艺术活动方式。这种多类艺术形式的综合,也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综合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比如京剧手势含义的学习,不同人物台步的学习,在介绍京剧表现手段--做功时,我给学生欣赏《拾玉镯》中孙玉娇的一段非常精彩、非常传神的做功表演。欣赏完之后请学生描述并模仿动作,学生非常感兴趣。

3.3 戏曲艺术的教学环节设计要更富有艺术性。戏曲走进艺术课堂后,仅仅是欣赏和演唱是完全不能满足需要的。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艺术能力形成的环境,要去开发一些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如:在京剧脸谱的介绍时,给学生六张脸谱,让学生“找伙伴”,结果黑脸的张飞、李逵结成一对,红脸的黄盖、荆轲在一起,白脸的曹操、司马懿凑在一堆。由此引入京剧脸谱色彩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时, 学生踊跃参与判断分析,结果自然印象深刻。借助游戏性的艺术活动,还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在找伙伴的过程中锻炼同学间的合作,获得了相互关怀、尊重、友善、分享等人文素养。

第3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素质教育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的模式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1世纪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学内容也从传统知识的传授逐渐转变为职业发展教育、职业操作能力教育等。艺术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综合社会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内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艺术认识,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水平。

一、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的概念

艺术教育以培养受教者的基本素质或品质为最终目的,促进个人智慧与潜能的激发,是挖掘人的真、善、美的本性教育。从广义上来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从狭义上来看,艺术教育是对培养艺术家或相关专业艺术人才而进行的教育。当前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对人类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既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具有教育、认知、审美三大社会教育功能,这三大功能与真、善、美的本性教育是契合一致的,即“真”作用于认知、“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当前,我国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全面认识与全面展开,是实现大学生美化自身、完善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正处于知识、思维、价值取向的重要时期,艺术教育能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和谐,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文化、纪律、道德的全面提高。

二、高校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校德育效果

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艺术教育时,通过对学生讲解艺术作品,促进学生审美观念的树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使学生逐步建立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此外,艺术教育中会使用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而我国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中饱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诸多题材的艺术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学习对象,也让学生在艺术作品描绘的场景中及艺术作品的情感中得到情感升华,从而丰富学生自身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相关脑科学研究指出,人体的左脑主要具有记忆、读写、计算、语言等相关机械功能,而右脑主要具备想象、情感、意志等相关非机械功能。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会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想象和创造,通过强烈的情感体验来促进思维的开发和创造,进而促进学生逐步培养审美思维,提高审美素养。艺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思维形式上:发散性思维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方面;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思维是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多角度思维、内涵理解、价值判断的基础,也是促进艺术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提升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而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又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在艺术教育中充分体会到自然科学的魅力,进而促进学生不断探索、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学生艺术审美

艺术审美是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审美是学生理解艺术活动主题、艺术作品内涵、提升自身人格的基础。艺术是连接人类思想及现实审美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理解艺术的情感表达特征,进而提高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以审美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事物。此外,艺术教育的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内容有很大差别,艺术教育主要采取轻松、愉快的教育形式来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通过艺术教育,学生能获得更多自我情感表达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承载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者,高校教育必须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的作用。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身心素质三个方面。

(一)道德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功利性,其具有的教育功能可使人们遵守道德底线,具备很强的道德修养辅佐性。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冀道德”,美术的最终目的虽然与道德不是完全符合,但美术可陶冶个体内心世界,使人崇尚美好,让人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生活。

(二)智能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科学与艺术分别作用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者相辅相成。科学能够促进艺术的发展,而艺术包含着科学的普遍规律。科学难以到达的方面可通过艺术进行反映与掌握,从而把握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通过艺术可以发现世界微妙的过程与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美。学生通过艺术可让感情更加丰富,内心更加纯真,艺术是个人心中折射世界万物文明的棱镜。艺术教育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然事物中隐性的特征,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可让学生受到自然美、人格美、现实美、文化美的陶冶,并从中受到艺术技能的训练。

(三)身心素质的价值取向

艺术教育作为美学的需要,不仅开发学生的个体智力,还会激发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求知欲。人格教育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机水平,形成一个高效能、高层次的调节系统。艺术教育能在美学教育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前,高校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知美的现象,逐步养成鲜明的个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及表现,从而使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得到丰富、学生集体更具凝聚力。学生通过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可表达个性的美学志向、意识及需要。此外,艺术教育还能促进学生将审美运用到生活中,积极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时,可适当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和艺术比赛,提高学生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艺术的意识,提高学生身心素养。

四、提高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途径

(一)结合课堂与课外艺术教育

艺术课程教学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要作用,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可以侧重于绘画、书法、声乐等艺术门类。此外,还可开展辅助课堂活动,通过学生艺术研讨、艺术观摩等方式,延伸与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结合艺术训练与知识传授

以往进行的艺术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技法训练也同等重要,如绘画表现、发声方式的训练等。在单纯的知识教授下,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且难以在实践中运用课堂的教学知识,使得艺术教育的效果不佳。任何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实践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亲身体会与实践,才能深刻感受与理解艺术的隐性精神。

(三)结合显性、隐性的艺术教育

课堂、课外教育作为显性教育,对学生的艺术培养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忽略隐性教育的方式。校园内的环境同样可以传递艺术信息,可以对学生的素质的发展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四)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艺术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艺术比赛、画展等活动,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表现方法与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五、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法—以华侨大学为例华侨大学在艺术教育中,采用多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以下笔者主要从教学模式突破出发,阐述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法。华侨大学在艺术教育形式突破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采取多形式、多途径教学形式。传统艺术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华侨大学进行教学模式突破后,教学模式逐渐走出校园,转向社会。学校进行艺术教育时,会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及观摩实践。其中,教学实习主要是进行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堂上课实习、课外工作实习等,促进学生自我能力的展示,促进学生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华侨大学将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如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其实习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基本功、模拟教学、教育调研等。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校外相关教育实习单位,促进学生与中小学生直接接触。在实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让学生在教授中小学生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第二,在校内加强对话剧社、交响乐团、礼仪团、合唱团、动漫社、摄影协会、文学社等多种社团建设。让学生自主选择社团,激发学生艺术追求兴趣,满足学生的艺术需求,从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艺术素养。学校在诸多社团成立后,各社团成员互帮互助、互相探讨,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比赛。如2014年,华侨大学音乐协会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项目出台后,积极组织协会内成员排练节目,并在学校相关部门及校团委、学工办等的支持下,在校内各院系中招募了近百名演员,并根据演员的实际状况分为多个小组,排练多个音乐节目,进行团体表演。各小组成员在排练过程中不辞辛苦,积极面对困难,使得学校在最后的全国性表演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获得了高度评价。同时,也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提升了艺术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在艺术教育的内涵中可发现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受教者的基本素质或品质,是促进个人智慧与潜能,挖掘个人的真、善、美的本性教育。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导向具体体现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三个方面。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时需通过课堂艺术及课外艺术教育结合、知识传授与训练结合、显性艺术与隐性艺术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不断提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晶.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徐振祥.试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维度[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

[3]张锐瑞.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

第4篇

一、学校艺术教育的缺失

城乡之间艺术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艺术教育被忽视、轻视的思想和现象还比较普遍,有的还相当严重,并且,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器材和经费严重不足,管理和科研依然有许多缺失的方面,总体可以概括为“四个不到位”:

一是艺术教育理念不到位。个别学校领导缺乏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掌握,思想陈旧,默守陈规,工作缺乏创新,把学校艺术教育简单化,理解为搞几次比赛活动、选几个艺术尖子,这就导致多数学校艺术教育人员配备不足,管理机构不健全,没有艺术教研组,即使在规模较大有教研组的学校,艺术教育的教研活动横向交流少,大大地制约着艺术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

二是艺术师资配备不到位。经济欠发达地区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既有数量不足的问题,也有分布不均的问题。导致数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校在教师配置上存在偏差,认为艺术学科教师可有可无,每年招聘音美教师寥寥无几,艺术师资得不到充实。第二,因为艺术学科是非考试学科,存在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让音乐、美术专业的年轻教师替代年龄大的老教师担任文化课学科教学的现象,使本来就紧缺的艺术师资雪上加霜。许多农村学校专职音乐、美术教师基本为零。

三是课程计划落实不到位。由于缺乏专职艺术教师,由文化课教师或班主任教师兼任艺术课、艺术课大家上的现象十分普遍,人人都可以上艺术课,教学内容和人员不固定,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四是教学设施配备不到位。从总体上看,艺术教育资金投入和教学设备器材的配备,城区学校好于农村学校,农村一些规模较小小学的艺术教学设备器材几乎空白。艺术教学场地普遍不足,艺术教育经费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满足不了教学和开展活动的需要。

二、学校艺术教育的改进

造成欠发达地区学校艺术教育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许多问题也是共性的,需要我们正视现状,采取措施,逐步解决。为此,就如何改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笔者提出了一些肤浅的想法:

一是充实和稳定艺术教师队伍。艺术教育师资短缺,是制约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加强艺术师资的培养,建设一支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艺术师资队伍,是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通过招聘选配、专业培训、兼职聘请等多种渠道,努力增加和提高艺术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建立科学的艺术教学评价机制,激发艺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是狠抓学校艺术课程的开设。学校艺术课程的落实应作为区评估、评优的重要指标,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标准化学校”、“文明示范校”等评比活动中,对不能开齐开足艺术课时的应一票否决。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城镇学校艺术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可采取“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定点联系”、“对口辅导”等多种形式,解决农村学校因艺术师资短缺、不能开齐开足艺术课的问题。

三是抓好艺术教育常规管理。研究制定适应新课改要求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常规要求,按照音乐、美术学科课程计划、备课、课堂教学、练习、辅导、课外活动和评价等新的标准和要求,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四是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教研科研相结合,建立试点,培养发现典型,推广经验,开展教学评估,深化艺术教育改革,达到教研有计划,落实有措施,工作有成效。举办教学观摩,评课,课改交流、优质课评选、优秀论文和优秀案例评选、才艺大赛等活动;鼓励教师进行课改实验,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特有的文化艺术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空间,提高艺术教学质量。

第5篇

性质决定地位。语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决定了语文课程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语文课程是基础性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在学生的学习和人生发展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小学语文教学却存在着一些易“闯”进去的误区。

一、 拒绝照搬,抛弃所谓“科学”的体系

学习与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固然重要,但小学语文教学不应照搬印欧语法的条条框框,也不应像他们那样重语法教学,而应该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提倡多读多写。克服浮躁焦虑的心态,不能急功近利期望立竿见影,更不应该照搬西方分析的思维方法,相反,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

有些所谓“科学”的体系,搞得很琐细,看起来操作性强,其实既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化了,又往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而重视感悟、熏陶、语感,似乎不可捉摸,因为这的确是一个长期的心理活动的过程,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但是,与这些联系在一起的积累、多读、多写,又实在是太明白了。这正与播种、收获与孕育、生长的关系一样,播种、收获是看得见的,很明白,而孕育、生长则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荀子说得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国语文学习应重视积累就是如此一个道理。

二、 拒绝“贴标签”,语文教学仅仅是教学生学习语言

语文姓“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乃是学习语言。语文教学不能只是一味地抓情节,贴标签。如今,语文教学都走进这么一个误区,练字要依傍“范字”,学习语言则要依据“范文”,练习写字的人讲求“读帖”“背帖”,以分析情节和贴标签来取代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积累,这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失误。

为了使学生受到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教学不能只是一味地抓情节,贴标签,而是要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吸收与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

例如,在讲《雕凤凰》这一课时,课文第一段写人们议论木匠的部分,借鉴了讽刺漫画的夸张手法,绘声绘色地描摹了围观的人们七嘴八舌地讽刺、挖苦木匠的情景,是训练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可先让学生说说这些描写样子和表情的词语表现了围观人的什么态度,并按照提示语的提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围观的人所说的话,从而品味人生,品味语言。

叶圣陶与吕叔湘先生曾经用庄稼生长来比喻过汉语文学习,认为语文与工业生产不同。叶老说:“请老师们时刻想到,学生与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做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他们制造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败的。”

三、 真正认识阅读教学,提倡诵读

如今,有一种现象很是常见,那便是学生在书上写的不是读书的心得,而是从老师那儿“搬运”过来的“条条”。本是情感丰富、形象生动的课文,通过老师的分析与概括,鲜活的语言被抛在脑后了,生动的形象不见了,丰富的情感也荡然无存了。我们让学生接受的不是蜿蜒飞腾的“生龙”,威风凛凛的“活虎”,而是几根干巴巴的“龙筋”、一堆黑乎乎的“虎骨”。其实这是一个教育误区。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并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增加文化底蕴,培养创造力和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小学语文教学应正确认识阅读教学,在学生之中提倡诵读。

诵读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

例如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在讲到课文第二、三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这一部分。

师:这一部分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师插话:“疾飞”读得好,让人听了感到翠鸟飞得很迅速。)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师插话:“轻轻”再读轻读慢,让人感到翠鸟落得很轻。要这样读:“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着游到水面的小鱼。(师插话: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大家齐读这一部分体会体会。)

(学生齐读:“它一动不动地……”)

通过这一教学片段,诵读与感悟相辅相成。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感悟课文,要让他们走进角色,体会情感,想象场景。通过诵读课文,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用声音表达出来。

重视小学语文教学,走出教学误区,带领学生去领会语言文字学习的魅力。

有效教学,从听说读写开始

江苏省扬州市都区大桥镇花荡小学朱剑平

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听和读的能力是理解能力,是接受输入的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读和写的能力是表达能力,是把信息输出的能力。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达到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是整个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那如何培养学生这些技能呢?如果一味的教授方法,往往只是空谈,学生年龄也较小,缺少自觉性和持之以恒。所以我觉得除了讲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外,在课堂中更应注意培养这些技能。让英语课堂“活”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培养听,说,读,写技能。

一、 听

听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语言活动的过程。

对于刚学英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上会紧张,信心不足,怕犯错误而被嘲笑,其心理语言活动过程就处于压抑状态,思维变得迟钝,难以发挥正常的听力水平。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中,我尽量让课堂活起来,在三年级的第一节课,本人让孩子们通过听 ,做动作。如stand up,sit down,come here(适当的配合手势),刚起步的学生,他们只需要跟上你的指令就可以了,在听懂教师指令语过程中学习了英语。

当然没有正确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也必然影响听的效果。因此,教师应从开始就注意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学习策略,介绍正确的学习方法,使课堂教学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下更加有效。

二、 说

交际是语言教学的本质,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它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和交流。语言学家汤姆斯认为:语言能力不仅是指能否造出合乎语法句子的能力,还应包括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而说话是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交际的重要手段。教师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要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活用教材,并摆脱现在所谓“哑巴英语”的现象,使孩子们能说会道。

小学生是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因此教师在起步阶段要注意引导,努力创造说话氛围,设计好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怕说错,怕举手的现象,保护他们说话的欲望。如在学习colours时,我对各种颜色单词的教学采取编儿歌的形式。孩子们说的津津乐道,边拍手边说,他们觉得说英语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让他们增加了说好英语的自信心和决心。

孩子们天生爱动,我利用这特点组织游戏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学习现在进行时,我让学生开展“猜哑谜”游戏。我先准备一些做着不同动作的人物图片。首先把他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两人一组,选择他们喜欢的图片,一起模仿图片中的人物所做的动作。班上其他同学看他们表演,猜他们做什么动作。猜动作时可以问:Are you…ing或直接说出其动作,如swimming。在猜完所有动作后,进一步问问学生是否还记得刚才的同学做了哪些动作。

口语水平的提高要逐步实现,培养小学生用英语说话习惯的形式应多样化,由机械训练到有意的操练,由有意义操练到交际操练,由单项训练到综合练习,由简单到复杂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为避免枯燥,应多采取游戏,讲故事,唱歌,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没有压力地开口说话,培养交际能力,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 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重持续性差,爱好易变、不稳定,假如不能以趣味吸引学生,学生会在反复的练习中感到枯燥,在绕口的朗读面前失去信心。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重,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乐于朗读。如在教weather时,单词教学完毕后,可以为巩固操练所学内容,教师可以自编有关天气的chant。由于chant的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所以学生乐读,并乐于表现。教师领读几遍后便有学生要求表演。

帮助孩子们成为独立的阅读者是最重要的。在平时的阅读练习中,我先让孩子单个的读一段,检查其发音。然后让学生对文章所提的问题在短文里找出答案。最后请孩子们整理短文,将短文的意思讲给大家听。另外,再布置一些通过读的活动来完成拓展。比如:从文章里抽些单词,让学生们编成个故事等。长此以往,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会逐渐提高,到了五六年级,老师和学生可以不必再头疼上每个单元阅读课了。课堂教学也随之有效了。

四、 写

写是学生英语学习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英语书写能力是指学生根据语境,书写英语来表达完整意思的能力。它可以通过填写单词使句子意义完整的形式出现,也可以通过书写短小文段的形式出现。通过对学生英语书写能力的考察,教师可以诊断出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是否牢固,包括单词的正确拼写,时态的正确运用,选词的恰当与准确程度,结构层次的合理及语句的通顺与优美。

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突飞猛进,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界出现了一股研究陶瓷艺术教育演变及发展的潮流。在这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高等陶瓷艺术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基于这样的外部环境,本文着重探讨了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遵循高等教育“精英—大众”的循环发展规律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教育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实现“大众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相对于1999年高校精英教育,现阶段我国正式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在弘扬民族陶瓷文化的感召下,我们要重视陶瓷人才的精英教育,因为陶瓷产业需要更多的陶瓷专业的精英人才。所以,我们要比“精英教育阶段”更加注重“精英教育”,遵循高等教育“精英—大众”的循环发展规律。 

二、“同中求异”的发展思想 

在国际化的现实背景下,一定要建立和肯定中国陶瓷艺术传承发展的民族主义教育观,这是“同中求异”发展思想的主旨。民族主义教育观以中国本土文化内涵和本民族陶瓷艺术特有的审美心理为基础,以中国艺术的精神为指针,实施促进陶瓷艺术与我国整体文化教育发展同步的教育思想和运行体制。中国的陶瓷文化艺术是本民族文化孕育而成的,与其他民族的陶瓷文化不能等同。陶瓷艺术的民族主义教育观是保护民族陶瓷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如果陶瓷艺术的民族主义教育观被忽视,民族陶瓷文化就会被人们渐渐遗忘,这个民族就没有了自我意识、没有主体性的民族,也就不能表达本民族独特的思想、经 

验、价值与利益,不能建立起解释生活、社会、世界的意义框架。总之,坚持中国陶瓷艺术传承发展的民族主义教育观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封闭,它是在中华民族和自身 

经验不断延续中作出不断合理的文化表达,同时,也要对异质文化选择和吸收,“教育要使人学会尊重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文化,不但要‘各美其美’,而且要‘美人之美’”。 

三、以素质教育为前进方向 

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是陶瓷艺术教育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之根本所在。从矿石变成泥土,经过火的焠炼后变成质地坚硬 

而又美观的陶瓷,这个过程中包含物理和 

化学变化,要驾驭制作“陶瓷艺术品”,首 

先,逐步熟悉泥性、水性和火度;造型的重心、胎体厚薄、釉的成分、流动性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你的陶瓷艺术品在烧炼后的效果,这是一门科学。因此通过学习陶瓷艺术课程,能锻炼人们的综合能力,包括人的思维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用科学手段去调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艺术 

手段的表现能力等。陶瓷艺术教育作为素 

质教育的新代表,集工艺美术、绘画、雕塑于一体,是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是科学技术与审美创作的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美学、人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协调。所以,从陶瓷艺术教育对个体艺术素质的培 

养来看,它无论是在艺术技能的训练、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学科的相互作用与渗透等诸方面都有明显的素质教育表现特征,它是素质教 

育内容中的佼佼者,它能作用和影响人的 

终身,养成创造或者鉴赏艺术的独特审美 

品格,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显示 

其创造力。 

四、反映社会需求的专业、专业课程 

设置 

由于社会功能和内涵的调整,陶瓷艺 

术教育随着社会的需求改变着功能,因为 

陶瓷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的普遍需求,伴随着市场的改 

变以及陶瓷艺术本身的社会职能改变而进行着不断调整,使陶瓷艺术教育专业设置 

反映社会需求的观念有所体现,那就是建 

立在终身教育基础上以及与其他学科互融的教育内容观。终极培养目标上,不刻意追求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应重视 

其适应社会的工作能力。 

尽管高校陶瓷艺术“专业”这一概念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在高等教育思想里还 

是应该树立“不只是培养专业人才”或“不一定是专业人才”的意识。因为,现代社会要求陶瓷艺术教育在反映社会需求方面的培养教育目标是“生存”、“合作”、“发展”。 

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瓷设计专业开设了配饰陶艺设计、室内陶艺设计、室外陶艺设计、建筑陶艺设计、生活陶艺创作、实验陶艺创作等反映市场、社会需求的课程群,经过实践表明,无论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还是学生就业,都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信息技术;教学探索

随着信息和经济的全球化,人们对语言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英语是我国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丰富语言的掌握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运用先进的技术,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信息意识已经是当代人们必须具备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中,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弥补农村地区英语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引入小学英语教学,能为农村学生学习英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弥补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1.优化教学组织环境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可以通过图、文、声、像对教学内容进行再现,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网络让学生更多途径的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和英语国家的习俗,实现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优化课堂课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的引用,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增加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效率。如,在“动物”单元的教学中,可以展示给学生大量的动物信息,通过动态视频的播放,引导学生学习单词,并模仿动物的叫声、形态、动作等,让学生做一做、说一说等,这样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单词,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3.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全方位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这种环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的有效时间和利用率,在交互中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的引入有助于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资源

合理利于各种课堂资源是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背景,给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课程资源,不断拓展学生运用英语的途径。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让资源相对缺失的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第8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快乐 学习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怎样去面对数学课堂――这块我们生命力价值所在地,让我们的学生享受数学,尽情挥洒飞扬的个性,迸发潜有的灵性,使他们在这里快乐成长,这不正是新课程理念下追求的理想课堂吗?在实际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全身心地体验着这一切,并且用实际行动不断地尝试着、探索着,现谈一谈自己思想观念的转变及一点思考与体会。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新理念,既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我们的课程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我们除了对知识能力的关注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我们若真正确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行动上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与学生交流起来就会充满感情,就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生也会充满信心地去探索,去交流、去创造。

例如:“有50个小朋友去划船,大船每条坐6人,小船每条坐4人,大船每条8元,小船每条6元。要几条大的、几条小船?” 面对这样一道生活实践题,一开始学生无从下手。于是我插了一句:“看了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能说多少就说多少。”然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发表各自的意见尽情讨论,再开展全班交流。一开始学生只抓住表面现象:租大船与小船是一样贵的,理由很充足:大船比小船多坐2人,价格多2元。然后一个学生马上反驳:小船6元4人,说明每人1元5角,如果照这样计算大船6人要9元,而题目说只要8元,所以租大船便宜。于是学生提出要尽可能租大船。我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要几条船共需多少钱。于是有的学生都用了大船,马上又有学生反对:租8条大的,1条小的比9条大的便宜。于是我问:“为什么会便宜?”经过观察、分析原来空的位置少了,就便宜了。于是再次得出结论:1、尽可能用大船,2、尽可能坐满,不空位置。于是题目得到了圆满的解答,然后我又问了一句:“学了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又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以后去游玩时要算算、怎样最省钱,要做到合理安排、节约开支……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尽情谈论着,享受着学数学带来的快乐。

二、抓住学生心理,艺术地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小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通过艺术地施教,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

1、动手、动脑数学是简单的

好动、偷懒是儿童的一大心理特征。皮亚杰也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更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学到知识,在“偷懒”中找到捷径,并从操作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是简单的。

例如:我在教学 +=24 =( ) -=6 =( )

这道思维训练题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兔子姐弟俩采蘑菇”的故事情景:“有一天,小兔子兰兰姐姐和奇奇弟弟上山采蘑菇,不一会,他俩已采了不少,于是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兔妈妈一看夸奖姐弟俩是爱劳动的好孩子,并让他们数数各自采了多少个。调皮的姐弟俩一数,都只说了一句话,兰兰说:“我和弟弟一共采了24个蘑菇。”奇奇说:“姐姐比我多采6个。”他俩要兔妈妈猜猜兰兰、奇奇各采多少个蘑菇?兔妈妈一时答不上来,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帮兔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然后用小棒、小豆子等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自主探索解题方法,最后在集体交流中让学生各抒己见,不断完善解答思路。由于各种方法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再解答出来的所以在交流时气氛十分活跃。

“偷懒”是个贬义词,但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我提倡学生“偷懒”,寻找最简洁的解答方法。例如:有两排格子,请你将格子涂上颜色,使得第一排比第二排多2格。

有的小朋友马上拿起笔拼命地涂,于是我插了一句:“你会偷懒吗?怎样涂最省力、最快?”这样一提,有的学生马上想到了上面涂3格,下面涂1格。有的想到上面涂2格,下面一格也不涂,有的嘴里还嚷嚷着:“真简单”“真有趣”“老师,我还知道一共有九中涂法!”又如:如果+5=13,那么+9=( )大部分学生都是先求出=8,再求出8+9=17。然后我提出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会动脑筋的学生找到了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没变,第2个加数增加了4,和也增加4得17。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让他们体会到事物之间的变化和联系,体会到只要动动脑,偷偷懒,数学是那样的简洁。

2、变一变数学是有趣的

刚刚跨进小学校门的小朋友还沉浸在儿童乐园的滑梯上,沉浸在美妙的童话世界中。对于学习,他们感觉有些新鲜,有些好奇。什么是学习?――严肃的课堂,严厉的老师,枯燥的作业?这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卡通人物等孩子喜欢的事例:大象长着长鼻子正和长颈鹿比高矮;我们的校园也有那么多数学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踢球的两队共有多少人,小红跑第一、小刚跑第几……还有那圆鼓鼓的“”,尖头尖脑的“”,端端正正的"”,更是令孩子们爱不释手。在他们的手里,时时变换着美丽的图画:蘑菇,房子,小兔……孩子们一下就乐了,我们的数学真有趣, 就像童话一样,这样老师带着孩子们,乘着想像的翅膀,遨游在数学乐园中,去解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第9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 误区; 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63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108- 01

还记得在我毕业前实习的那年,曾听过一位市级语文骨干教师上的公开课,讲得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葡萄沟》这一节,那时信息技术刚刚起步,看着学生们一会儿领略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倾听少数民族的歌曲,一会儿又学习起了葡萄干的制作工艺,最后那位教师更是别出心裁地设计了画葡萄、摘葡萄、制葡萄干、品葡萄干等互动环节,再回忆起自己儿时那种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方式,感觉当时的那些学生们真是幸福得不得了。

随着自己教学经验的点点积累,教学效果的细细品味,再回想起当时那堂曾令我眼前焕然一新的公开课,似乎期间存在了某些不足,而这些不足恰恰是当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几种误区所致。

1 主次不分

那位教师对于整堂课的设计,不可不称之为独具匠心,而学生们通过各种感知及互动模仿也得到了“身临其境”的体验,然则师生们忙活了半天,却单单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和感悟,整节课因信息技术的过度应用而变得支离破碎,更在不经意间,使得一节语文课变成了活动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多媒体的广泛普及,有些教师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讲台前“展示课件”,以取代传统的“逐步板书”,坐在台下的学生们则不再是“记录笔记”,而换做阅读屏幕上的“电子文档”。也有些课件形式过于简单,基本上将板书一字不差地搬到屏幕上,究其缘由,仅仅是因为“多媒体省事,以后再不用写板书了”,这充其量算是媒体教学,而“多”字却丝毫体现不出。

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自然有些紧跟时代潮流的学生,上课不带课本,课上不记笔记,以电子文档替代对印刷文本的精读细品,以向老师拷贝电子板书替代对课堂笔记的渗透吸收,师生、生生互动都用耳机、麦克风,怎么看都像是远程教育的情景。如此一来,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大大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整合不当

很多学校教师都尽可能将信息技术这个新兴的元素,加入到自己所在的学科教学当中,这确实收到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有些教师在“整合”过程中,却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即存在着让沉重、枯燥的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向感官、直观学习方面的倾斜。以计算机为主导地位的信息技术在形象、多元、直接、快捷等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的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过分依赖感官素材,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却很容易因此而迷失方向,弱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更有些课件内容太过丰富,形式太过多样,一节课上下来,多姿多彩的教学过程的确能令学生们叹为观止,但感叹之余,却难以捕捉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甚至连讲些什么都有所迷惑。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其强大的信息储存、加工、传输、交互等功能确实对现代教育有着毋庸置疑的价值,但从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及分析来看,貌合神离的技术与课程之间的联姻并不能保证我们期待的效果。

3 价值偏离

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之间的不同整合,究其目的是想发挥出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全部罗列出来,但受到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音像视频、flash、PowerPoint、实物投影齐上阵,结果五花八门的多媒体信息充斥在学生周围,当真到了令学生目不暇接、头昏眼花的地步,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正如那位语文教师上的《葡萄沟》一课,虽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制作课件,当中的动画、声音、图像,以及录制的整个葡萄干制作过程,也确实令在场所有师生们感叹声像的真实,随后的互动环节更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但一堂课上下来,却基本脱离了课文,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普通教师精力所承受的范围,所以迄今为止,仍不难看到有不少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时,才会展示他们那些绚丽多姿的课件,而平时则很少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