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3:59
导语:在大学生英语竞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字:职业技能大赛;英语口语;现状;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注: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一般资助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互动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012BZJ022)。
一、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现状是:基础薄弱,发音不准确,说话不流利,表达生硬,词不达意,听力差,不具备与人日常交流的能力。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进行了一一解析:
1.1传统的教学模式
阻碍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提高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问题――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是以课本、课堂和教师为教学中心,也称“三中心”模式。教师往往是填鸭式教学,即把课本上的内容以说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授课内容侧重讲解语法和阅读,对学生的听说能力不够重视。而且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即便想给学生提供练习口语的机会,时间也不够充分。
1.2资源匮乏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不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所用的语音设备大多陈旧落后,不能满足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持续增长,加之高职院校较注重专业技术的培训,像英语这样的课程就放到次重的位置上了。往往采用大班教学,几十人到一二百人不等,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更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为每个学生提供练习口语的机会。所以这样的教学环境严重影响了英语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也侧面反映出学校方面对英语口语方面教学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专门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编写的英语口语教材几乎没有,大多是针对英语专业的,这也是影响口语教学的一方面原因。
1.3缺乏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和氛围
研究表明,对一种语言学习的成功,主要是需要让学习者置身于该语言环境中,不断地与人交流,去习得该语言的语言习惯,时间长了自然就会说了。但是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环境是课堂,口语的练习也是基于课本的对话进行机械的操作,学生是在被动地完成任务,而不是主动地去用英语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平日,也少有机会接触外国友人,与同学多是用汉语交流,与同乡更是用家乡的方言交流,这又导致另一严重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发音带有严重的口音。
1.4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由于中学也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且更加强调高分,偏重对词汇、语法的讲解,平日的练习以语法习题、阅读和写作为主,甚少口语和听力方面的练习,这是学生听说应用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当来到大学后,老师要求用英语进行交流时,他们往往表现出自卑的心理,不敢开口说,怕说错被同学和老师笑话。越是害怕越是不敢开口说,一旦开口说错便会加重自卑心理,甚至产生抵触英语的情绪,失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使英语的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这就是大多数学生现在所持有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空有满腹英语知识,却听不懂说不出。
高职学生生源庞杂,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到大学之后知识衔接不上,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管理相对宽松,自制能力差的学生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二、英语口语方面的职业技能大赛及其具体要求
由于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也成为衡量学生是否是社会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各种英语口语方面的职业技能大赛不但使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崭露头角,也鼓励了许多学生积极练习口语,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动力。
全国性比较著名的赛事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其中设有高职组英语口语赛项。该赛程旨在“适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展现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与风采,激发广大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赛程的基本原则是“以实用为主旨,以应用为目的。”笔者认为,该基本原则也应该作为英语口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该竞赛的竞赛内容是选取职场中典型交际场景,通过陈述、描述和交流等环节,考察参赛者英语日常交际能力和涉外业务交际能力。竞赛内容包括三个部分:职场陈述,图表描述和情景交流。进入决赛最后一个阶段的参赛选手还将参加即席辩论环节的比赛 ―― 抽签分正反两方就某一职业领域或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现场即兴辩论。初赛(各校选拔赛)和复赛(各省市自治区比赛)阶段包括“职场陈述”、“图表描述”和“情景交流”3个比赛环节;全国半决赛阶段包括“图表描述”和“情景交流”2个比赛环节;全国决赛阶段包括“图表描述”、“情景交流”和“即席辩论”3个比赛环节。
通过对竞赛内容的解读,竞赛对参赛者英语日常交流能力、涉外业务交际能力、反应速度、逻辑思维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三、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具体培养方案
基于上述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以及社会对高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还有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探索研究出一套旨在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案。
3.1互动交际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满贯式教学,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课堂气氛不活跃,授课方式单一,内容刻板,缺乏生气,极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口语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互动交际能力进行培养,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的方式无法达到该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往的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学好英语口语的重要性,教师应首先针对这种情况尽早向学生阐述清楚其重要性,即英语口语在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无处不在,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很看重应聘者的英语口语能力。其次,教师应尽量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要高高在上,要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倾听他们内心的呼声,建立起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不断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不但教师得到了学生的尊重,也会使学生因为喜爱这个老师而愿意学习英语。以上两点是能够为以后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所做的必要的铺垫和准备工作。只有打好这样的基础,以后的工作才能顺利展开。
培养学生的互动交际能力,核心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手段。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授课,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是组织课堂5分钟演讲。在开始时学生可以拿稿子,主要是为了让他们开口说话。不必要对语法要求太严格。等进行到一定阶段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即兴演讲,即选择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很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描述自己喜欢的明星、崇拜的偶像,或针对当下的时事热点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等等。在每次演讲结束之后,针对本次演讲内容,其他同学应参与提问和评论,并发表自己对本次演讲内容的观点,从而进行了有效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其次,还可以进行情景对话游戏。由教师设定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自己设定对话内容。这样的形式不同于以前用教材上的对话进行练习的方式,该形式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而不是单纯地照本宣科。第三个方法是进行复述。可以阅读课文后复述也可以听完一段听力材料后复述。对于听力材料的选择,笔者比较倾向于故事类的,因为这类材料易于高职学生接受,与他们的水平相当,而新闻类则有些难度。该方式将阅读或听力与口语练习相结合,综合性很强,是一种很不错的提高学生互动交际能力的方法。
3.2策略能力的培养
交际能力也可以通过发展策略能力来提高。那么什么是策略能力呢?文秋芳把交际能力分为语用能力,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交际策略能力可以定义为语言使用者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等手段克服由于语言方面能力不足引起的交际困难的能力。这种交际困难现象在高职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针对此现象,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策略能力,以提高交际能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采取的策略有迂回表达,尽力争取思考时间,身体语言辅助,选择自己习惯的常用的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等。比如说话人一时想不出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可以说:“Let me think…,Well…等字句拖延时间,同时尽快思考合适的表达,一边想一边说,把握好说话的节奏,确保说话的连贯性,以避免尴尬的冷场现象出现。对于自己缺乏词汇进行表达的话题交际者可以采取回避策略,或者用近义词来代替相关词汇。实在表达不出时要借助肢体语言,以使谈话顺利进行。在理解别人表达的语句有困难时,要请别人重复,比如“Pardon?”“What do you mean…?”等,以正确理解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这项能力看似简单易学,但其中也有很深的学问,比如谈话的节奏该如何控制,如何在短时间内思考出最简单有效的表达。这需要大量的练习。课堂上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交由学生自主发挥,进行口语对话方面的练习,提高交际策略能力。
3.3应用互联网教学
信息技术在不断成熟和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日常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熟练掌握互联网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其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传输信息速度快、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等优点,逐步渗透到英语视听说学习。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趣味性,通过优美的声音和生动的图像信息,寓教于乐,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激发起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重新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应用有利于学习者全身心的投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3.4第二课堂的运用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正常的教学课堂而言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在此期间要把握好第二课堂的难度,难度太低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难度太高学生望而生畏,无法参与其中。第二课堂活动有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话剧小品等。应注意的是,这些活动的举办应有规律性和长期性,要定期举办,让学生养成参加活动的习惯,避免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英语演讲比赛和辩论赛主题的选取应贴合学生的生活,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第二课堂作为日常教学的延伸,是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升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应充分开发利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多样化、新颖的授课方式,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利用第二课堂,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以提高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和社会当中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柳晓江.高专师范生英语口语交际策略能力研究[J].甘肃科技,2010(6)
[2]朱潘欣灵.高职高专院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
[3]李宝爱.英语口语第二课堂[J].内蒙古教育,2002(8)
[4]刘杨.基于课堂演讲提高高职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思考[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5]姬宏,刘尧敏.浅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和对策[J].科学论坛
【关键词】响应式Web 媒体查询 弹性图片 viewport
近些年来移动智能设备发展迅猛,用户可以在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各种终端上访问一个网站。传统的Web设计技术已经适应时代的发展,无法保证在从屏幕像素大小不同的设备上访问网站时都能够得到一个良好的显示。
我们在开发大学生竞赛服务网站时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经过认真的研究,最终利用响应式Web设计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将通过探讨响应式的Web设计方式,研究如何构建一个网站,使之能够自动适应不同的网站访问设备,通过动态调整网页的布局结构和显示样式,把相同的内容以不同的格式呈现出来,做到“一源多屏”。
1 响应式Web
2010年Ethan Marcotte提出了一种响应式网页设计理念[1],它使得网页可以根据用户行为以及设备环境(系统平台、屏幕尺寸、屏幕定向等)进行相应的响应和调整。简单的说,响应式Web页面,能够根据不同终端设备,响应用户的操作自动调整网页尺寸,达到页面美观的效果。响应式Web在设计时需要使用HTML5和CSS3,涉及到媒体查询(Media Queries)、响应式布局、弹性图片和viewport 属性四大关键技术。
1.1 媒体查询
媒体查询是响应式Web设计的关键[2]。媒体查询可以让我们根据设备显示器的特性(如视口宽度、屏幕比例、设备方向:横向或纵向)为其设定CSS样式。媒体查询由媒体类型和一个或多个检测媒体特性的条件表达式组成。媒体查询中可用于检测的媒体特性有 width、 height 和 color 等属性。使用媒体查询,可以在不改变页面内容的情况下,为特定的一些输出设备定制显示效果。在实际的开发中,网页设计者可以为不同大小的屏幕分别编写CSS样式文件,并在用户访问网站时通过@media screen判断和调用对应的样式文件。
例如:
@media screen and (min-width:1200px){.post_box{width: 45%;float: left;} }
@media screen and (min-width:960px){.post_box{width: 30%;float: left;} }
规定了网页中的post_box在屏幕分辨率在大于1200px时的宽度为45%,当屏幕大小大于960px且小于1200px时的宽度为30%。
1.2 响应式布局
响应式布局是进行响应式设计的基础。响应式Web 设计采用响应式布局来满足不同设备的需求,页面元素随着浏览器窗口的调整可以自动适配。响应式布局可以通过百分比布局、字号比例和浮动属性等技术手段完成。
为避免用户在较小设备浏览网站时通过横向滚动条来查看页面,对于网页对象的宽度应该使用“%”为单位的相对尺寸,而不是使用固定像素(px)。上面的例子中,post_box的宽度被设计成百分比尺寸。当显示屏幕发生改变时,post_box宽度也会发生响应的变化。
在响应式Web中不能使用像素(px)来设置文字的大小,而必须使用字号比例(em)。em可以根据当前基准字号的宽高成比例缩放文字,实现文字大小的响应式变化。
为防止在小屏幕上Web页面各个div元素的度由于挤压变得细长,需要将网页中div的位置设置为浮动(float)的。这样可以解决当屏幕宽度不够,一行放不下多个区块的问题。
1.3 弹性图片
响应式Web设计的思路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怎样处理图片方面的问题。网页中的图片通常会按照实际尺寸进行显示,但是在一些小屏幕的设备上,屏幕的实际宽度可能会小于图片宽度。为了避免使用鼠标拖动才能浏览的问题,需要使用弹性图片技术。弹性图片指的是不给图片设置固定尺寸,而是根据流体网格进行缩放,用于适应各种网格的尺寸。弹性图片技术最早由Richard Rutter提出,即使用CSS的max-width属性,例如:
img { max-width: 100%;}
上述代码确保图片最大的宽度不会超过浏览器窗口或是其容器可视部分的宽度,所以当窗口或容器的可视部分开始变窄时,图片的最大宽度值也会相应的减小,图片本身永远不会被容器边缘隐藏和覆盖。
1.4 viewport属性
利用媒体查询能够很好的解决网页在分辨率大小不同的个人电脑浏览器上的浏览问题,但对于手机或平板浏览器等移动终端还是不够的。因为移动终端的浏览器默认页面是为宽屏幕设计的,它会把页面自动缩小以适应屏幕,造成的结果就是页面中的内容太小而影响用户的阅读。这个时候就必须使用viewport的meta标签来做一系列的设置,从而获取终端设备正确的宽度。
Viewport的使用比较简单,只需要在网页的head部分添加如下代码即可:
2 基于响应式的大学生竞赛服务网站的设计步骤
大学生竞赛服务网站是我们获批的一项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为适应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蓬勃发展所开发的一款能够适用于各类竞赛服务的通用支持网站。网站的功能包括完成各类赛事通知的;参加竞赛的学生可以完成报名、提交作品、展示作品的PPT介绍以及视频演示等;专家可以对作品进行评比等。
2.1 网站布局
经过分析,浏览网站的用户可能会用PC机、平板电脑和各类手机等设备访问网站,这些设备的屏幕像素大小不同。因此,我们决定将系统设计成能够基于响应式的网站。
为实现开发过程的高效简化,在前端开发中可以使用Foundation、Bootstrap或Pure等CSS框架。我们在设计大学生竞赛服务网站时采用了Twitter提供的Bootstrap来进行网页的布局。Bootstrap是一款移动设备优先的CSS框架,它将所有终端设备分成了:超小屏幕(手机,小于768px)、小屏幕(平板,大于等于768px)、中等屏幕(桌面显示器,大于等于992px)和大屏幕(大桌面显示器,大于等于1200px)四类,并通过媒体查询自动确定当前访问网站的终端设备的类型。Bootstrap利用流式栅格系统将整个屏幕最多分成12列,每个列的宽度能够根据屏幕或viewport尺寸的变化而变化。这些特性正是我们在设计大学生竞赛服务网站时所需要的。
2.2 响应式图片
大学生竞赛服务网站必须提供作品图片展示功能。Bootstrap提供的.img-responsive 类可以让图片支持响应式布局,适应各类终端设备。.img-responsive 类的实质是设置了width、height 和display,从而在父元素中有较好的缩放。
一致的界面能够提高网站的品质。Bootstrap内嵌的FontAwesome项目提供了一套高质量的图标字体。在网站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利用该项目美化网页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由于采用图片作为背景所带来的网络流量。
3 结束语
响应式网站的出现代表了移动终端 Web开发的发展趋势,它通过整合媒体查询、流动布局和弹性视觉媒体技术来进行页面设计,实现了“一源多屏”,为多元化的终端用户提供更加舒适的 Web 界面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大大减轻了网站前端设计人员的负担。响应式网站设计必将取代传统的网站设计方式,成为主流的前端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傅翠玉.响应式Web设计探究[J].信息与电脑,2016(09):79-80.
[2]王朋,董爱华,鲍萍萍.响应式Web的研究与应用[J].微型机与应用,2016(10):15-17,21.
关键词: 大学生英语课堂第二课堂 开展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近几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英语教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而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如何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过分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旧的英语教学大纲过度强调阅读,并成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忽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应试教育色彩浓厚。这导致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上重点讲授词汇、语法知识点,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和引导,使相当数量的学生患上了“外语聋哑症”。“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等特有名词的应运而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听说等实际应用能力的欠缺。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同于其它科目的学习,它不仅需要有足够的通过课堂学习而获得的语言输入,还需要有足够的机会在适当的情景语境下进行语言输出的练习与实践,继而达到巩固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和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大力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一个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英语第二课堂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真实环境与条件。
英语第二课堂是指为学生在课外进行有序语言实践活动提供环境和指导。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对外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学生能够把课上所学用于实践,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实践中的问题反过来指导和激励课上学习,学与用互相加强、互为动力。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英语第二课堂的充分开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而且有利于丰富校园与文化生活,活跃英语学习的校园氛围,更有利于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
1.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现状
我校的英语第二课堂起步较晚,发展很快,效果很好,空间很大。早期的英语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组织的形式多以学生社团(大学生英语俱乐部)发起,挂靠系部的形式为主,缺乏系统的指导和统一规划,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英语第二课堂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体现。然而近几年来,我校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归功于语言文化学院领导对开辟与建设第二课堂的高度重视和校团委领导下的大学生英语俱乐部的不断成熟与壮大。我院领导在抓好第一课堂建设和改革的同时,致力于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和发展,组建学科辅导团队,积极发动青年教师,形成固定的成员,为参加各类竞赛的学生专门辅导,把英语第二课堂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加大了投入,在启动我校英语改革工程时,加强英语第二课堂建设被定为一项重要的子工程。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我校的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一和第二课堂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在我校的实施。
1.1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模式的实施及效果。
语言文化学院加强了对英语角,大学生英语俱乐部举办的英语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并先后成功举办了口语技能竞赛、大学生英语风采大赛两大赛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我院以全国大学生“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为契机,组建兴趣小组,指定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指导参赛学生,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专项技能。在全国性的英语竞赛和比赛当中,认真组织好竞赛的初赛组织工作,做好选拔最优秀的学生代表我校参赛,以彰显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展现我校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风采,扩大我校的影响力。大学英语部组织我校学生先后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西门子杯”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在全国大学生中具有很高的影响力的、全国性的高水平英语竞赛,不断取得突破性的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各类竞赛的参赛人数和获奖人数逐年增加,我校大气科学系02级林娜同学在2005“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江苏赛区)决赛中以绝对优势获得一等奖,综合得分在三名获一等奖的选手中排位第一,并代表江苏省参加了全国总决赛获得优秀奖,实现了我校学生参加英语演讲类比赛中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改写了该奖项的一等奖一直由少数高校包揽的历史。2007年我院04级秦岭同学获得了江苏省一等奖,2008年我校08级应用物理专业赵骉同学获得三等奖,07级国商英语专业蒋欣获得优胜奖。大学英语部由于出色的组织表现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证书,多位参赛选手的辅导教师获得优秀辅导教师荣誉称号。同时,我院还组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提高了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2008年我校共有870名学生参赛,我院英语专业的黄戈同学获得B类一等奖;05级气候专业徐婉筠同学获得C类特等奖;07级财务管理专业的赵畅获得C类一等奖。我院主办的“语言文化周”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品牌。我校建立了大学生活动中心,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专门场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文化氛围,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和学风建设都更上了一个台阶。
关键词: 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5)03-0093-04
作者简介: 陈 梅(1974-),女,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学法、英美文学。
近些年,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进行了大的改革和发展。教师行业实行国家师标准“国标、省考、县聘、校用”,各省组织教师考试,通过考试者由各县市聘用,聘用者到各个学校任教。作为培养小学教师师资的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必须正确面对社会对人才的新标准和新要求,积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培养合格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院校应当开展职业技能竞赛[1]。职业技能竞赛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是工学结合的主要阵地,已成为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职业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竞赛情况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成立于1978年,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办学经验丰富。毕业生主要在湖北省中小学担任英语教师,为湖北省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的英语教育专业开设了学前方向,为双语幼儿园培养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和外语系充分利用职业技能竞赛进行人才培养。
英语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英语与教育的深层次有机结合,即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良好的教育专业知识。那么英语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赛事构建范围就非常广泛,应该包括语言技能类、教师教育技能类和就业技能类。结合实际,英语教育专业技能竞赛具体内容为:(1)语言技能竞赛类。包括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比赛、英语配音比赛、英语听力比赛、英语短剧比赛、英语口语比赛、翻译比赛和普通话朗诵赛等。(2)教师技能竞赛类。包括三笔字比赛、英语辩论赛、课件制作比赛、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职业技能比赛和说课比赛等。(3)就业技能竞赛类。包括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招聘模拟比赛、主持人大赛等。
教师教育专业职业技能比赛已经从系、校级比赛上升到省级和国家级层面。湖北省从2010开始每年12月开展“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该比赛由教育厅主办,各相关高校承办,分本科组和专科组,但凡有教育专业的高校纷纷参加,影响力很大。2014年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办了第五届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从2013年起湖北省教师联盟举办“湖北省小学教育专业联盟师范生技能竞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是专门针对高校本专科师范生举行的比赛。国家级比赛有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研究协作组举办的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这些竞赛都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展示风采的平台。
二、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的实施
教育部设计职业技能竞赛制度时,竞赛原则上坚持“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实现各级技能竞赛覆盖每一所职业学校、每一个专业、每一位专业教师、每一名学生,逐步形成“人人都参与、专业全覆盖、层层有选拔、全国全省有大赛”的局面。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们英语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形成了“班级―系级―校级―省级―国家级”五级体系。在赛事组织时候,就遵循五级体系,环环相扣。成立由系领导、指导教师和学生团体组成的职业技能竞赛指导委员会,负责竞赛项目的组织实施。职业技能竞赛从大一贯穿到大三,第六学期教育实习期间除外。大一以基础语言技能类竞赛为主,大二和大三进行教师教育类和就业技能类竞赛。学生会、分团委和自律委员会等学生组织具体承办不同赛事,指导教师参与赛事的实施。
以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为例来看竞赛的具体实施。首先大二下学期开展外语系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初赛在每个班举行,人人参加,由班委会和担任教师职业技能课的教师共同实施。班级2-3名选手参加复赛,复赛胜出的前10名选手参加决赛。决赛胜出的前2-3名选手参加10月份的学校比赛。暑假期间和9月份指导教师对选手进行即兴演讲和授课环节针对性辅导,选手水平会有质的提高。选手参加学校比赛角逐代表学校参加省级比赛的名额,最终和兄弟院校优秀选手对决。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对选手实施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心理辅导等的周密培训计划,充分挖掘出选手潜能,以最佳状态参加比赛,获得好成绩。
比赛结束后对赛事进行总结,反思比赛和培训过程。如果取得好成绩,总结培训和选手的出色表现,积累经验,戒骄戒躁,增强自信,继续努力。如果成绩不理想,找出失误的地方和影响因素,总结失败原因,正确对待,汲取教训,积极进取。重要的是对日常教学的思考。竞赛成绩看似是集中培训的结果,实则功在平时。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选手的优秀语音面貌、出色教学技能和一定的比赛经验都是在日常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反映出英语教育专业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比赛结果有助于专业建设,促进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序化和整合、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完善。开展获奖选手经验汇报会,上竞赛示范课和作报告,与大一大二学生和老师们分享竞赛过程,可以激发他们的参赛愿望。各级各类比赛的重点在于竞赛过程,一方面学生提高了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组织者锻炼了组织和交流能力。
三、职业技能竞赛促进英语教育专业建设
各级职业技能竞赛经过几年的积淀,最终会固定形成一个模式,从而有效促进专业建设。对赛事客观科学的总结有利于取得好成绩,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一)优化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竞赛比赛项目和内容来自教学内容,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综合考核。例如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比赛包括陈述环节、描述环节和情景交流三部分,涉及听、说、读语言技能训练相关课程内容,综合考察选手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内容包括教案撰写、即兴演讲和模拟授课三部分,考查内容是几门课程内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展示。学生必须将相关课程知识掌握牢,技能训练熟,才有可能获得佳绩。以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为中心构建课程群,有效处理好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层层递进,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循序渐进,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将多门课程知识进行融合,通过实践检验什么是合适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学生的竞赛实践进行总结,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重要参考。结合实际来思考哪些课程是必需的?哪些课程是不需要的?哪些课程应该在哪些时候开合适?开多少课时,讲授和实训的比例是多少为宜?在对历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的思考中,课程体系得以优化。
(二)改进教学方法
职业技能竞赛突出考核学生的技能,强调职业性。竞赛项目内容是对职业工作岗位核心能力的提炼,竞赛过程是实际工作过程的缩影,竞赛标准是职业资格标准。这些源于真实工作岗位的技能培养靠传统意义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是根本不行的。教师必须有效融合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大力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推进专业课课堂教学模式为任务驱动下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为了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任务,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提出课堂教学、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学设计。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实践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拟操作教学法等。职业技能竞赛可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强调实践技能训练,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进而形成“以赛促练、以赛促改”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增强师资队伍
外语系要求所有英语教育专业教师参与到职业技能竞赛工作中来,进行竞赛设计、竞赛组织、竞赛指导和竞赛研究等,尤其是担任竞赛评委和指导教师。在竞赛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情况,针对性地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出课程的实效性,从而提高教学技能。竞赛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教师在参与竞赛工作时自然要紧跟最新资讯,更新理念。对于校级以上的职业技能比赛,成立专门的竞赛辅导团队,对选手的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上都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争取比赛顺利表现获得最佳成绩。教师们制定竞赛计划,克难攻关,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尽快将自己铸造为该方面的专家,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培养为优秀的种子选手。一般通过三届比赛的历练,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就能够诞生。不同的职业技能竞赛打造了不同的教学团队,定期调整人员结构,注重青年教师的吸纳,通过传帮带进行培养。如此,英语教育专业师资水平整体得以提高。
(四)完善实训体系
职业技能竞赛有助于英语教育专业完善实训体系。通过多年的职业技能比赛实践和总结,我们发现“为竞赛而竞赛”临时培养选手的做法非常冒险,如果有幸遇到有实力强的选手进行短期辅导能够出成绩,如果能力一般,短期内再怎么努力培训结果也有限。所以必须从长计议,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是稳扎稳打,这就要求构建完善的实训体系。英语教育专业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实训力度,例如,在课堂内通过课堂讨论、课内练习、情景模拟和课件演示等方式进行课内实践;开展“日周月年”工程(要求学生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完成一定的英语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目标)丰富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获得普通话、英语口语和翻译等专业相关资格证书等。实行实训开展三学年不间断,第一学期进行专业认知,第二至五学期每学期到小学进行专业见习,第六学期教育实习。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最终能够站在领奖台上。
另一方面,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校校合作。为了准备赛事,邀请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来学校开展讲座、讲示范课,指导和培训学生。邀请小学英语教师担任本专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师和学生到英语课堂上听课,了解实际小学英语教学。大学教师和小学教师合作开展小学英语教研项目,共同提高教科研水平。
(五)提高培养质量
“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是职业技能竞赛的原则,旨在鼓励所有学生参与。
在英语教育专业构建的“班级―系级―校级―省级―国家级”五级竞赛体系下,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竞赛成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竞赛过程对学生的洗礼。有的人刚开始参加比赛举步维艰,但经过一次次锻炼最终“凤凰涅磐”。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同,只要在他们自己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就好。实践证明,学生一学期一个变化,从最初的胆怯和青涩逐渐成长为自信和稳重。尤其是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或小学人民教师,他们必须具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或《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规定的“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基本理念,掌握专业标准所规定的基本内容。职业技能竞赛使得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得以提高。大三上学期十一月份,学生要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学期末也就是来年的一月份参加面试,职业技能竞赛的实施能有效帮助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在竞赛尤其是省级竞赛中获奖的选手,完全能够胜任幼儿园或者小学英语教学,毕业时被多所学校青睐。
学生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实施锻炼了组织能力。系级竞赛一般由学生组织承办,历经初赛、复赛和决赛,几乎所有的班级和系级学生干部都会参与组织工作,对每次比赛的细节进行周密安排,从而保证比赛顺利进行,既要赛出选手水平又要赛出精彩和特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交流和沟通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在毕业求职中,学生干部会更加受到青睐。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中,我们发现担任过学生干部尤其是主要干部的学生能更快适应工作,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方面的事情。
四、结语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和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2014年庆祝教师节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指出,广大人民教师应该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必须紧跟社会需求,为幼儿园和小学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的实施促进了英语教育专业建设,有助于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师资队伍、完善实训体系和提高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用主义;能力;建议
一、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必要性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新大纲》强调:复合型英语人才不仅要具备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突出说、写、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对于外语专业学生而言,能力主要指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独立提出建议和讨论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知人处事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等等。
何其莘等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戴炜栋在《推动我国外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指出“外语专业教学要培养知识丰富、思维创新、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外语界,2009)。胡文仲(2008b)指出:“我们要培养的精英型英语专业人才的特点是基础雄厚,语言能力强,受过良好的人文通识教育,对于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文学有相当的了解,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独创精神。北外杨立民教授提出从综合英语教学必须完成三个转变:一是由被动依赖教师向自主学习转变;二是由学习为了应试向学习为了交流思想转变;三是由单纯学语言向结合语言学习文化,提高人文素质转变,并特别提出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009)。
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性教育观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校多年来教学工作中的普遍忽视的环节。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语言技能训练忽视实践、重视应试技能缺乏创新培养的问题长期存在。因此,重视大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关键。
二、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
John Dewey(约翰.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集中体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他提出“教育本质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了“传统教育”一词,把以德国教育家爀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称为“传统教育”,同时把自己的教育称为“现代教育”。他极力批判“传统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束缚,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只有机械的记忆,没有理解、更没有创造;传统教育有太多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控制,忽略了学生的个体,这样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杜威认为“学校为学生所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理论。在实践中,学生通过“从做中学”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杜威的哲学思想中,"经验"是个最重要的名词.他认为"经验"就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主动的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合.如果想要得到某些方面的知识,就必须亲自尝试一下.他认为这就是"从经验中学习",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验就没有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从经验中学习"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使学校里的知识和活动联系起来。杜威非常强调操作,行动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观念,知识和经验是在操作中,行动中,在新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出发,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的本质提出他的基本观点.他认为,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成长.所以知识应该从"做"中,即实践活动中获得并增长.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对世界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尤其是当代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积极的启示。教育史学家赵祥麟教授在认为:“只要旧学校空洞的形式主义存在下来,杜威的教育原理将依旧保持生命力,并继续起作用”。浙江大学单中惠教授,杜威研究专家认为当代“杜威教育思想依然是有生命力”,并呼吁“补读杜威”。(《中国教育报》2007)。
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启示
(一)转变教学思想,培养大学生高层次思维方式
“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约翰·杜威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及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所进行的积极、持久和周密的思考(Dewey 1909: 9)。他认为持久的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集中在严格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维的种种条件上。思维是明智的学习方法。因此,转变以语言知识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将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提高作为贯穿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思想。下图显示了在英语课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于学生语言基本技能、语言综合素质和语言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是英语语言综合素质提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所转变、拓展、和提升,学生学习动机更加有效,从而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语言技能的全面提升、以达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思想的转变决定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立体化”的英语教学模式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赫尔巴特的“四阶段教学法”为代表,在以“教师为中心”理论基础的指导下,他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模式。杜威作为进步主义者的代表,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张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表现形态是一种思考水平的教学;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的多向反馈结构。教师主要通过启发、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杜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五步情境教学法”的启示下,将社会式课堂育人法、探究式讨论提升法、开放式活动教学的原则引入课堂教学,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代替单一的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
培养大学生以英语语音、听、说能力为基础的交际能力是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要求。在多维度培养大学生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将创新能力的提高融入其中。
在“立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挑选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的教学材料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际活动。精心导入情境,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语言交际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要自然而注重内容。要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思想的表达、意义的传递上,而不拘泥于语言形式上。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在于活跃思维、积极参与课堂任务。在和谐的双边互动氛围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开展多种形式的“Class Presentation”,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传统的class report或者speech不同,创新形式的Class Presentation将全班同学随即分为若干任务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任务组负责一周的英语课前的CLASS Presentation。选题、形式由该组学生自拟;学习、生活、时政、热点、休闲、娱乐等主题均可以成为同学们的选题;形式多样,学生们可以通过演讲、访谈、表演、才艺等多种形式自由展示。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取与自身生活相同或者相似的经验,将经验进行积累,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英语专业知识进行应用,活跃并拓展了积极的思维方式,从而可达到提升自身综合语言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三)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培养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1897年的《我的教育信条》中,杜威指出,学校课程的内容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既包括科学、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性科目,也应包括园艺、纺织、木工、烹饪、缝纫等活动性科目。他曾把课程分为三类:一是主动作业;二是给学生提供关于社会生活背景的科目;三是给学生运用理智的交流及探究的方法的科目。可以看出,实践类的课程开始是对学科类科目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英语实践课程课堂任务的实施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二、是要符合课程要求;三、是要内容与语言难度适中,学生自身能够把握;四、在教师专业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开展和实施。
英语实践课程的开设应注重与社会及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突出大学英语课程的应用型、实用性和实践性。重视大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英语课实践课课时时,作为英语课程的必要补充和引申,鼓励英语教师积极探索英语实践教学新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实践意识。
此外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也是锻炼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将实践课与竞赛机制进行结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鼓励、支持大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社会实践以及科技文化活动、竞赛。丰富多样竞赛形式,较大程度的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全方位提升大学生英语素质;同时随着竞赛机制的引入,大学生通过对外交流和竞赛,对自身能力有了更加客观、明确的认识,能够更扎实的掌握知识,从多维度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长远来说,还有助于大学生建构合理、客观的学习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单中惠,我们为什么需要补读杜威[N],中国教育报,2007,3(2).
[2]单中惠,杜威的反思性思维与教学理论浅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3]孙有中,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4]约翰·杜威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约翰·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教育与经验[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6]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约翰·杜威著.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主编,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关键词] 英语演讲比赛;培训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008-2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脚步的日趋加快,英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英语公共演讲能力也越来越成为人们能否成功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之一。英语公共演说、答辩、即兴演讲等频频出现在招生面试、招聘、教学竞赛等场合,形式有所不同,但往往是必要环节,这些形式涉及英语演讲能力的方方面面,要求当事人具备良好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校学生,除了掌握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以外,更应该从与英语演讲相关的培训与训练中有效促进思辨能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等综合技能。
近年来由国家教育部、中央电视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等单位面向全国举办英语竞赛活动。其中以口语形式为主尤其是英语公共演讲的赛事由于其集挑战性,受众广泛,娱乐性等特点,经过宣传,媒体,网络等报道,在国内外往往产生广泛的影响。对参加赛事的高等学校,院系或学生个人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与发展作用。
笔者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青海师范大学设立了“大学生英语竞赛与口语培训”项目,为我校学生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以参加国内省内各类英语竞赛。该项目对学生英语素质及英语公共演讲能力的提高都有重大的意义。该培训项目自实施以来,经过项目培训的学生往往在校级和省级比赛中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和我省参加由中央电视台和外研社举办的国家级英语演讲比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得学校在省内国内的知名度得到提升;同时也为参赛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另外由于近年来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及教师招聘考试也加入了即兴演讲环节,由此使得英语演讲比赛培训具有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培训模式的目的、意义和原则
(一)培训模式的目的
探索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选手培训模式旨在设立优秀英语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储备人才库,形成良性循环的培训机制和人才流动选拔机制,以随时准备推荐优秀选手参加省内及国内的各类英语口语类竞赛,改变过去每次英语演讲大赛前临时指派指导教师、临时组织学生参赛、比赛成绩欠佳的多年被动模式,避免国内大赛前临阵磨枪,优秀人才不足的困局。实践证明该培养模式确实为我校学生在全国演讲大赛的表现带来了质的改变。
该培训实践具有长期性,流动性(学生入学,毕业)和前瞻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优秀英语口语人才匮乏的问题、同时培养具有思辨能力,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优秀英语人才,并且使英语教学更加切合实际,贴近学校和学生的需要。该培训模式在青海省内为首创,适合以我校为试点,在培训项目成功后可在省内推广。
(二)培训模式的意义
首先,教育部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尽管大多数学生都有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意愿,却苦于课时少班级人数多等难以突破的障碍,无法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口语训练。除了少数基础好、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外,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口语表达词汇局限、结构松散、内容浅显,从质和量两方面来看,语言运用的深度和广度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难有明显的提高。课后由于缺乏语伴,缺少指导,自己主动进行的口语训练计划也难以实施下去。因而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成为语言学习的瓶颈始终难以得到提高。而针对竞赛的口语培训重在信息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浅层次的口语交流,就某一话题进行挖掘阐述。通过真实的有准备的语言实践和语言输出,英语学习者有机会真正盘活所学的词汇、句法,把消极易忘的语言知识内化为语言技能,从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另外,国外高校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提出新鲜的观点一般都是以鼓励为主。为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作为语言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发大脑,养成认真、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思考的习惯,苦思多疑,多提问题,并学会推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到演讲实践的语言活动中,要做到吸引听众,就必须有新鲜的见解或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因此有必要提醒学生在准备演讲时避免人云亦云,空发议论,不具体,无例证的思维习惯,在选择话题或表述方式时要有独立性思考。口语培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组织得体的语言。要提供能够吸引听众注意力的语言材料,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必然要深入思考,发掘新鲜的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要让听众听懂且印象深刻,还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语体并对重点信息的适当重复。整个过程都需要积极思考,如对听众的需求分析,内容安排,组织结构等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习拓展思维能力、搜索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及其它在实际工作中有重要价值的各种素质。
(三)培训模式的原则
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培训模式应遵循英语口语教学的原则。首先,增强学生适应语境的能力,重新激起他们练习口语的积极性,营造综合运用语音的交际环境,鼓励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增强其自信心。在具体的操作中,训练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对不同话题的反应, 提高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判断能力,增加语言练习的机会,提高谈话质量。其次,克服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的困难,鼓励大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努力增加信息的输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广泛涉足英文报纸、新闻、电视节目等,紧扣时代脉搏,同时又吸取各家之言,拓宽眼界,学习从多方面、多角度看待事物。信息的积累和丰富能够增加学生的谈资,使其有感而发,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再者, 在不断积累扩大词汇量的同时, 突破纯语言形式的操练, 将词汇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 自行发觉总结词汇的使用规律。并且, 应该进一步了解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和行为习惯, 努力摆脱母语的思维惯性和表达方式对目标语使用的影响, 尽量采用适合于目的语语境的语言形式。
三、符合现状的培训模式:长期培训+赛前集训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与实践,笔者采用将开设英语公共演讲课与演讲团队集训相结合模式,为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培训人才并取得一定成绩。实践证明:该培训模式是目前适用于我校及我省的有效培训模式。
(一)长期培训:开设英语公共演讲课
英语公共演讲课的设立在青海高校属首创,在全国高校英语教学中也处于探索性阶段。目前国内试开设本课的学校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等少数高校。笔者在青海师范大学开设“英语公共演讲”的全校公选课,旨在促进我校英语口语教学的长期发展和增加大学生参加英语竞赛的实力。传统的口语教学由于长期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操练和语境教学的导入流于表面化,造成学生在学习英语多年后仍然开口困难,该课程的设立帮助学生英语口语交流突破基本的会话层面、培养其在公共场合连续发言的能力。培养具备高综合素养的外语人才。如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注重逻辑思维力、组织构架、自信心的培养等。提高了学生社交能力,为学生今后求职打下基础,使我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英语公共演讲课是英语口语教学新课型,同时旨在突破传统口语教学单纯语言训练队的模式,在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已扎实的前提下运用语境教学,以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能力、进行有效交际、成为成功的交流者作为最终训练目标。以2013年为例,选修该课的学生人数达到99人,另有未能选修此课,前来旁听的学生合计人数为106人。学生出勤率较好,在课堂上表现积极,一些学生在完成必要的任务以外,还积极主动地要求在全班演讲,并请老师和同学们给予反馈意见。该课程的设立为我校培养了优秀的外语毕业生人才,也为我省培养了优秀的具有过硬语言能力、胜任多种语境的立体型外语人才。
(二)长期培训: 建立演讲团队
该演讲团队培训对象为全校范围内的优秀英语演讲人才,主要为全国各类英语演讲赛事及教师技能大赛选拔,培养,储备人才。鉴于演讲团队英语授课和培训的性质,对入选学生要求较为严格。学生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及出色的英语基础,要求学生至少通过国家公共外语四级考试。在经过自我测评、教师评估等环节后,第一轮入选演讲队的选手应按要求选修或旁听英语公共演讲课。在进行几周教学课后,笔者会通过平时课堂观察和学生表现,第二轮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演讲大赛集训团队,该团队成员人数固定在5-6名,实行末尾淘汰制。以每周二次实践课的形式授课,上课期间采取高强度、反复操练、定期内部比赛的模式,在全国演讲比赛前三到四个月确定最终的2-3名种子选手,再进行赛前突击培训。
(三)赛前集训
赛前集训即为比赛前三到四个月对种子选手进行的强化训练。培训主要分为单独培训与团体培训两种方式。单独培训即根据每个参赛选手的特点,指导教师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为选手量身定做赛前准备进度、听说读写任务及与指导教师赛前演练时间。团体培训即请各位种子选手到场,根据比赛流程模拟比赛,各选手参加每一环节并在每一比赛环节结束后互相点评,最后由指导教师总结点评,团体培训的目的为集思广益,共同成长。两种培训模式结合,使赛前培训的节奏紧张有序、选手能合理安排赛前宝贵时间。实践证明该模式效果良好,帮助选手从容应战并且捷报频传。
四、培训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一)课堂应用与实践
近年来笔者为青海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开设英语公共演讲公选课,具体操作如下:本人在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担任专业课的任教,同时担任英语公共演讲课的教学。公共演讲课程是面向全校的公共选修课。主要教材是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同时应用的其他教材有:《英语演讲选评100篇》、《英语演讲实训指南》和《英语演讲比赛参赛指南》。此课程主要由两种形式组成,一种教学课,一种实践课。公共演讲的教学课是这样进行的:开始上课时,请学生就上次布置的演讲题目进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教师及同学给予点评和反馈,内容包括语言特色、礼仪知识,着装要求等知识。上课开始向学生发放讲义,这部分内容主要来自于课本和补充材料,目的是为学生演讲准备和演讲技巧提供基本指导。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演讲范例(主要来自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和《英语演讲选评100篇》两书的配套光盘),进一步为学生解释讲义内容要点。教师以双向交流的形式与学生对观看的演讲视频进行点评、并介绍与之有关的演讲技巧,如身体语言、语言表达等。教师布置即兴演讲题目,请学生就题目准备两分钟后上台来演讲,教师做总结性点评。
(二)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应用与实践
这种以上教学课为基本形式,辅助以团队集训并层层选拔的比赛选手培训教学模式,在近几年内为我校培养了多名优秀的演讲大赛参赛选手。未能入选集训队的同学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对英语公共演讲的极大热情,并且以优秀选手为榜样,激励自己更加勤奋地学习。该培训模式成功地将我校学生推向全省乃至全国的英语演讲舞台,历年来青海师范大学学生在英语演讲大赛中屡屡获得省级一等奖及二等奖,并分别在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分别取得了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的好成绩。笔者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全国二等奖的成绩。该培训模式的实践和对学生的培养在全国英语竞技舞台上大大提高了青海师范大学的知名度,提升了青海省英语口语教学的形象。同时我们培养的参赛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竞争中,常以良好的综合素质为自己争取到好的工作,历届获奖选手纷纷以自身过硬的综合素质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全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名列前茅,目前均就职于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
五、结语
总之,“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和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自创办以来,已成为两项全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英语演讲赛事,也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英语能力大赛。而在全国范围内,我省的学生起点较低,从资讯、能力、学习外语环境方面与省外学生有差距,在全国大赛中很快显露出不足。由此培养并提高大学生英语演讲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应变能力,不断完善并实践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选手培训模式,力争我们的选手在全国比赛中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将是一个长期且极具意义的目标。
参考文献:
[1]Lucas,S.E. 2010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10th Ed)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李少红.论大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的多途径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08,(8).
[3]宿玉荣.英语演讲比赛参赛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目前,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社会和国家对于语言交际能力的需求和水准也有很大地提升。但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导致现今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始终会着重学习知识点的相关内容,从而忽视了语言表达,和外国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就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培养高素质语言人才是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本文的目的主要是探讨跨文化交际存在的意义,以及提出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及意义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简单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一个主体拥有可以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人群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由于每一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因此,在交流过程当中的难度也会大大加深。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学会的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还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群和主体确定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当中,还需要考虑交际主体的价值观,文化背景,自身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等的问题。因此,在和不同国家人群进行沟通交流时,需要充分的了解对方的文化氛围和场景场合。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1.引感共鸣
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充分的拉进交际人员之间的关系,消除二者之间的陌生感,赢得对方的好感。在和不同的国家人群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引发二者之间的共鸣,了解其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也会更快的加深彼此之间的认同感。
2.增加综合竞争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众多能力当中的一种,掌握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让个人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跨文化交際可以被广泛的运用到国际商业贸易,国际旅游,汉语言教学以及外交等重要的事项当中。当学生们掌握了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今后就可以在这些活动当中愉快顺利的交流和沟通,在日趋激烈的工作环境当中,占据优势地位,增强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让自己拥有很多的竞争和发展优势。
二、大学英语教育当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措施
为了能够让大学生在今后的活动当中占据优势地位,拥有跨文化的沟通交流方式。笔者将提出在大学教育当中应该如何更好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如下:
1.均衡分配理论课程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当中,主要的教学内容还是语法,词汇等方面的教学,和以往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太大区别。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均衡的分配课程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们多多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内容,重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2.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往往还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大学英语的掌握始终还停留在单词和语法的层面,没有很大的突破。因此,教师应该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在最为主要的地位之上。其次,在课堂当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表达。让学生们可以勇敢的开口说,减轻目前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的不敢说的现状。
3.重视他国文化教育
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们的主要授课内容是语法以及单词方面的内容。学生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掌握一些内容。但是,关于他国的一些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的方面并没有讲授很多。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和他国人群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会存在文化差异和冲突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涉及一些他国的简介,让学生对于他国的文化内涵,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减少因为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4.举办各类英语竞赛
想要让大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方法之一。因此,学校可以举办各种大学生英语竞赛,而竞赛的形式最好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主。例如: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以及一些可以和外国人沟通交流的赛事。这些活动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比赛当中得到提升,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竞赛能力;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0
引文
学生的竞赛活动与其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与学生的个人能力高低具有重要影响。学生的竞赛活动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各个学科项目均有其自身的竞赛活动,较为普遍的是英语竞赛、科技创新竞赛等一系列相关赛事,这些竞赛的设置建立在学生专业课的基础之上,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深入挖掘专业知识,进而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推动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然而,纵观数十年来高职高专学生的竞赛参与情况,形势不容乐观,大多参赛的高职高专学生一方面参赛队较少,另一方面参赛水平较低,能力相对较差,为有效探索我国高职高专学生的竞赛参赛现状,笔者以自身实践经验为基础,认真思索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希望进行的相关分析能够对针对这种不利于高职高专学生长远发展的限制条件加以改进和有效解决。
一、聚焦高职高专
学校的风气与学生的品行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具有积极向上校风的学校,相对而言会造就更多的优秀学子。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向社会培养众多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应届大学生而言,实践能力较强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显著特征,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直接与专业相关的应聘岗位打交道,在众多的实践中,较之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深化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在众多的科技竞赛中却并无太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这一现象不禁令人匪夷所思。
(一)懈怠的学生思想
自然而然,作为高职高专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他们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指追求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浅层认知,只满足于当前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以机器故障为例解说,当一台机器遇到故障,高职高专学生由于经常与及其打交道,对其正常操作以及经常会出现的故障问题等能够轻而易举的解决,面对如此轻松的机器修理,他们满足于当前问题解决的得心应手;相对比,当同类专业的大学生遇到此类问题,由于大学生的实践机会与高职高专学生相比较少,他们会从机器的构造原理等方面追溯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寻找到故障的所在之处后,进而考虑如何优化配置,杜绝此类故障的出现。相对比高职高专学生同大学生的不同反应来说,后者有利的推动了技术的革新,在其不断的对知识的探索追寻中愈发刺激了对该专业的兴趣,进而在该专业中造诣颇深。
因此,高职高专学校学生要有意识的提高自我追求,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目标,在社会实践等学习生活中有效巩固专业知识技能,深入剖解问题产生的深入原因,推动自己在创新道路上的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以及国家提供的各种竞赛平台,不断开阔眼界,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更好的接受社会的挑战。
(二)松懈的学校教育
目前,我国各类竞赛的宣传主题主要面对的社会中的各类知名高校,对于一些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多一带而过,甚至质疑其实力等因素,将消息封锁,自主屏蔽了对他们的信息发放。这其实是极为不利的,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各处都潜藏着大批的应用型人才,国家相关宣传负责单位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毕竟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选拔高素质人才。其次,学校要高度重视竞赛活动的宣传,组织专门人员组织报名、培训等相关事宜。
很多高职高专学生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不得已报考各类职业技术学院,但仍希求可以获得好的发展机遇,而且他们比较擅长同机器打交道,喜欢研究发明新东西,无疑,科技竞赛会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而学校的信息之后、宣传消息的封闭,等他们得知消息已经错过了比赛时间;另外还有英语口语较好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如果能够有效把握社会中的各类竞赛等,无疑也会拓宽自身的发展空间,然而受制于上述因素等,他们与诸多好的机遇擦肩而过,这在不同程度上埋没了众多的年轻潜力股,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大计的实施。
二、竞赛能力提升策略
竞赛等系列活动能够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心理、对困难的征服心理,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造就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增强竞争力,因此有效完善,特别是注重对高职高专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可谓至关重要。
(一)培训机制亟待健全
高职高专等职业技术学院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出台相关措施加以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高度重视与迅速发展的经济下的社会大环境的接轨,完善培训机制,合理安排、有侧重的安排各类学科的比重,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基础上,适当涉及其他专业,力求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在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及时对学生的竞赛活动进行相关的专业指导。
(二)竞赛体制亟待完善
学校要定时的筹备各类相关的竞赛活动,在有效营造竞争环境的同时,注重挖掘各类人才,学校可开展各种类型的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提升自身素质。例如,体育性质的竞赛可以举行运动会,培养他们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外语性质的竞赛可以举办外语配音大赛或者英语演讲比赛,有效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交际能力;科技类的竞赛活动就更为广泛了,可以进行创新性小发明活动,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等等。
结语
高职高专学生在社会学生群体中占据极大比重,有效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竞赛能力,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本专业、本院校的热情和信心,更可以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广阔平台,为他们的人生之路提供更好的选择。笔者衷心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广泛关注高职高专学生的发展状况,为他们的成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赵小强,牛学峰.学生竞赛-科技创新-教师科研互动模式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第3期
英语演讲与辩论教师梯队现状发展问题我院英语演讲与辩论活动始于第九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当时选派了两名外语系学生参加比赛,由一位指导教师负责比赛的培训和现场指导工作。自此后,“外研社杯”逐渐发展成了全国瞩目的重大外语赛事,同时也是我院乃至我校的重大赛事。每年我院都会选派教师带队参加比赛,并负责比赛的培训指导。自2005年起,我院又选派学生参加了“IDEA—BFSU杯”和中国辩论公开赛的各项赛事,同时又参与到了河北省的各项演讲、辩论、口译赛事中。历经比赛的锻炼,我院也逐渐形成了以“英语演讲与辩论”为依托的教师梯队。
一、英语演讲与辩论教师梯队现状
1.梯队教师素质要求。英语演讲与辩论是门对教师要求很高的学科,考虑到学科本身以语言输出为主,又综合了各类学科的知识,因此它对口语表达、历史、文化、社会知识要求很高;此外,结合各类演讲与辩论竞赛,它又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2.教师梯队构成。考虑到上述要求,我院英语演讲与辩论教师梯队选派了4名中青年教师,由副教授作为梯队带头人,主要专业涉及美国文学文化、商务英语、应用语言学和英语口笔译,他们分别担任大学英语、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口译等课程。
二、教师梯队发展
结合英语演讲与辩论科目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我院教师梯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从实践入手到理论完善,然后又回到课堂教学实践的特点。
1.以竞赛活动提高教师梯队素质。我院每年参与的国内外重大赛事包括:“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中国辩论公开赛、“IDEA—BFSU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东北亚国际英语辩论赛、澳亚国际英语辩论赛、世界大学生英语辩论竞标赛。
结合这些赛事,我们首先安排教师负责学生培训工作。这些比赛从每年的一月开始一直到十二月,可以说老师的培训工作也基本延续了整个学年。为了和比赛接轨,同时为了跟上不断提高的比赛水平和学生素质,我们采取了先培训教师再培训学生的方法。每年我们会选派两位教师参加由国内、国际辩论界享有声望的培训师主讲的辩论培训班,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培训。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学习到了关于演讲辩论的知识,也学习到了如何组织课堂、如何开展课堂活动等教学技能,其专业素质和教学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除了赛事培训之外,参加比赛本身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参加国内赛事为教师提供了和全国同行交流的机会;参加国际比赛要求教师和赛事组委会就住宿、参赛、交通、相关文娱活动进行书面和口头的沟通,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沟通能力;此外,各项国内外比赛都要求带队老师担任比赛的裁判,与主裁判商议比赛结果,如具备相应资格,还需要担任比赛的主裁判,组织比赛并对比赛结果给出口头评判。几年来,我校学生获得了“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的季军、东北亚国际英语辩论赛季军、全亚英语辩论赛冠军、中国辩论公开赛模拟法庭亚军。同时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我院两位演讲与辩论梯队的教师都具有了在各项国内、国际比赛担任循环赛主裁判和淘汰赛裁判的资格,并在英语辩论界积累了一定的人气。
2.以课程建设带动教师梯队建设。随着英语演讲与辩论活动在全国日益广泛的开展,英语演讲与辩论逐渐成为很多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学院等国内名校相继开设了这一课程。在多年的学生培训和参赛经验的基础上,我院开设了英语演讲与辩论课。随后,梯队教师针对课程体系、课本选择、教学活动等内容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对英语专业发展现状、本课程的特点等有了很好的了解。
3.以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梯队教学水平。在开设课程之后,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竞赛实践和教学活动的结合上。一方面,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运用在竞赛中积累经验。例如对于重点辩论题目、重点话题、国内外重大时事和道德、教育、伦理等话题,教师都能够带领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并组织课堂活动;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发现了许多教学理论、方法、学生学习目的、心理状态、实际需求等方面的欠缺,从而能够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教学计划,也能够在今后的竞赛活动中有所侧重的进行学习。通过教学和竞赛的结合,梯队教师已经能够自如的把和演讲与辩论相关的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在课堂上组织演讲、辩论、知识分析等课堂活动,丰富了课堂教学,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4.以科研活动促进教师梯队理论研究。在竞赛和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要提高梯队教师的水平,重点还是要提高其理论水平,如何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把握教学理论,从而指导竞赛和教学实践,并进一步申报各级科研项目,这是梯队最终需要实现的目标。以此为基础,首先我们组织教师从自己的专业特长出发,结合竞赛和教学实践,开展了对“任务型教学”、“语言的功能性”、“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输出”等理论进行了学习和研究,梯队教师分别发表了与演讲与辩论相关的各级论文数篇。
三、教师梯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理论知识不足。我院演讲与辩论教师梯队的形成主要是从竞赛实践开始,因此在理论研究上有很大欠缺。教师在工作中主要忙于对学生的培训和参赛工作,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太重视。此外,作为国内一门新兴课程,教师们对于具体需要学习何种理论、如何把理论、竞赛、项目申报相结合感觉相当困惑。
2.教师缺乏提高和深造的机会。演讲与辩论梯队教师虽然有机会参加相关竞赛,但是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学习,例如在相关课程的拓展(如相关的英美、欧洲文化课程、英语口译课程、二语习得课程)方面缺乏深入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对国内乃至国际相关理论缺乏学习机会。此外,长期以来教师们忙于基础教学和学生竞赛工作,对于新知识、新领域的了解相当缺乏。
3.教师梯队建设缺乏长效性。竞赛只是教学和梯队建设的一个方面,如果把全部重点放在这一个方面,势必会限制梯队教师的发展。竞赛内容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内容、比赛形式都相对模式化,虽然教师每年都有机会参加,学习到的知识是在逐渐减少。此外,竞赛的培训和发展要求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都要有很大的投入,这无疑分散了其在理论研究上的精力,新的梯队教师的吸纳就成了问题。教师又缺乏系统的学习机会,使得这一梯队很难保持活力,今后的发展空间也很有限。
四、结语
总结我院英语演讲与辩论教师梯队的发展经验和存在的若干问题,让我们看到,现在正是这一梯队发展的瓶颈时期,如何在保证提高学生素质、获得竞赛奖项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这一梯队的活力,如何引入新鲜血液,培养青年教师参与到梯队中来,如何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金心,孙钦荣.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1).
[2]孔杰.我国高校师资管理的人本思想和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