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0:59
导语:在影视艺术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表扬语言频率较低
虽然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中表扬的频率稍有增加,但是还不足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课堂评价是高中英语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自身上课的习惯以及课程进度的限制,所以无法在实际课堂中充分的发挥表扬评价语言赞赏和激励的作用,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表扬语言频率较低的问题。
1.2评价话语没有指向性
大部分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时都比较笼统,主要体现在评价的内容方面比较笼统和评价的对象没有具体的指向性。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没有明确的指出学生到底好在哪个方面,为什么好以及学生存在的不足和存在不足的原因。目前我国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以及其他的行为表现,一般都只是“OK”或者“Good”的评价,学生很难根据教师的评价来获得具体的反馈。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问题很多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教师很少对每个学生的观点进行一一的点评,通常在这一问题讨论后,教师采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对所有学生的观点进行笼统的点评,并没有具体地指出每个学生的优点及缺点,导致学生很难判断自己回答的正确与否,是不是有意义。
2.掌握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2.1鼓励为主客观评价
教学评价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是在于激发和鼓励。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在学生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时,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其进行表扬,在学生回答出错误的答案时,教师应该先对学生其他环节可取的地方给予肯定,这样全体的学生都能通过教师的评价中扬其所长。然后,在对学生错误的地方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改正错误,并从中获得鼓励。
2.2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明确的评价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对课堂上可能发生或出现的情况做出最大程度的预见,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内容,并且了解学生学习的水平,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估计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准备不同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使学生获得具有针对性具体的评价。具体的课堂评价语言可以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态度以及期望,这样才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灵活的方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评价需求
目前,大部分的教师都采取集体评价的形式,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僵化,不能给学生提供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机会,很难使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去,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出现教师统一全班的不良现象。课堂上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内省和反思的方式,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性能,培养自我反思良好习惯的养成。例如,对于开放性的题目而言,首先需要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小组间的相互评价,最后教师对小组和个人进行分别的评价。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并且还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促进学生之间的友情,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4启发为主重视过程中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证明而是在于改进,因此,对于高中英语课堂评价的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判断奖或惩,应该是从各个方面去点拨学生,启发并引导学生。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些弱,并且掌握的知识也有限,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不够全面,缺少一定的逻辑性,教师切不可急于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要学会倾听,可以利用一些教学手段,例如,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采取继续追问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时刻地关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点评。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使其他不懂的学生一起体会学习的过程。
3.结束语
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一直处于举步维艰的瓶颈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是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这就造成了艺术类学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尤其英语课的现象。从高中开始多数艺术类学生就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专业课的学习。进入大学阶段,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课程安排主要以专业为主,而且占极大比例,课后作业负担重,更是无暇顾及英语课。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在逐渐淡化,甚至对英语课产生了消极情绪。其次,大多数英语教师未能针对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区别性特征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而习惯采用传统单一的以“课本+粉笔+黑板”为主的教学模式,老师往往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晕头转向。整个课堂缺乏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英语学习现状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有的教师简单地、长时间地使用PPT演示,造成学生视觉、听觉疲劳,课堂上昏昏欲睡,灌输式的教学实质并没有改变。最后,在艺术类英语课堂上各班学生总人数常常高达五六十人,从而造成师生互动时间缩短,学生的语言操练机会减少。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会为自己争取机会,锻炼自己,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英语基础较差、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则不肯主动发言,更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如何提高其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2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孕育动力的源头,是引发学习动机的最好老师。多模态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方便快捷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更有效地提高可理解性的信息知识输入。Krashen认为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代技术提供美丽的图片、幽默的简笔画、秀丽的环境介绍,同时采用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使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自觉、自主地学习,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2.2创设真实语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重在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即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交际能力。由于技术和条件的限制,传统教学虽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模拟交际语境,但缺乏环境的支持,实际语境只能停留在想象层面,学生依然体验不到真情实景。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手段创设真实的语境,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亲身感受真实的目标语交际环境,既能有效地提高交际能力,又有利于克服“文化休克”现象。
2.3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传统的识读能力是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识读认知能力,学生仅能学会从文字这种单一符号里获取知识,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摄入的需要。而多元识读能力不仅包含有传统意义上的读写识读能力,还包含有对文字、图像、声音、绘画等多模态符号系统的分析、吸收、批判的能力。(胡雯,2011)多模态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体验多模态交际模式,更有效、更广泛地获取各类信息,迎接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
多模态教学模式是一种多元素、多角度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师的多模态教学和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3.1教师的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某些教学环节中充分调用多模态获取、传递和接收信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包括由文字、图片、音频、视频、PPT、网络等工具整合而成的多模态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多模态认知和感知手段。(张莉,2012)以英语精读课的教学为例,课前导入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课前导入部分,教师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篇章讲解部分,教师可有效利用手势、动作、面部表情、语速语调的适当改变、空间移动、黑板书面语、PPT书面语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课堂讨论部分,教师可通过师生问答、模拟演讲、辩论赛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所学知识。此外,由于艺术类学生表现欲强,活波好动,比较感性,善于形象思维,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创设真实语境,开展诸如角色互换、情景表演、电影配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验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模态信息表达,锻炼学生接收和处理多模态话语信息的能力。
3.2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多模态学习指的是学生运用多模态观察、分析、表述各类信息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多模态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两种方式进行。(章玮,2013)英语精读课的学习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在课前,学生应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知语篇信息,通过视觉模态进行教材文字识读,找出疑点、难点。在课堂上,学生应积极配合教师的多模态教学以获取语篇信息和非语篇信息,听教师讲解,回答教师问题,主动提问,观看视频片段,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勇于交流和主动展现自己,达到课堂的高度互动。在课后,学生应依据教学要求,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方法,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来自主学习以加强巩固当前所学知识。
4结语
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包括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机会、学习动机等。调查发现:家长只是有帮助子女的意识,但在能力上却有心无力;有提供给子女学习物质资源的欲望,但在实际中却无法提供;在家庭的学习中有提供英语语境的欲望,但在实际中却无从实施;家长有将子女送入社会教育机构的机会,但是在经济和交通方面有较多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笔者认为学生出现的问题与教师(教授方式)、学生(学习态度)、家长(重视程度)的参与和有效性相关,也与目前的教学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有的教学模式可能不适用于本校的英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真正的实际运用水平,使学生能在以后的长远学习中克服困难。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简介
笔者尝试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广州市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Module 3 “Occupations”的教学中进行运用,探讨如何利用练习卷逐步搭建支架,让学生形成句子学习的概念―框架―自己生成的系统学习过程。并在此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结果,并形成相关的教学资源库。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习者由现有的智力水平发展到潜在的智力水平,支架式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展开教学: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设定难度递增的课时目标
三、搭建课前、课中、课后语言支架
根据知识点难度划分4个课时,每个课时设计三份练习卷作为学习支架,从课前感知,到课中操练,及课后运用,难度逐渐递增,最后学生能习得语言。例如,在第四课时中,课时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和区分两种询问职业的句型,并能正确使用两种句型来谈论他人的职业。根据课时目标,笔者设计三份练习卷构建语言脚手架。
支架1:课前搭建支架,输入语言,感知语言
学生在第四节课前完成练习卷10,阅读对话练习,在对话情景中感受语言的含义、结构、用法。
卷10练习原文如下:
课前练习:阅读对话,判断句子是否与对话相符,如相符写“T”, 否则写“F”。
Miss White: What’s your father’s job?
Xiaoling: He is a factory worker.
Miss White: What about your mother? What does she do?
Xiaoling: She is a teacher.
Miss White: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when you grow up?
Xiaoling: Yes, I do. I want to help children to learn. What’s your father’s job?
Miss White:He is a policeman. He helps to catch the criminals.
Xiaoling: Great!
( )1. Xiaoling’s mother is a factory worker.
( )2. Xiaoling’s father is a teacher.
( )3. Xiaoling wants to be a teacher when she grows up.
( )4. Miss White’s father is a policeman.
( )5. Miss White’s father can help the sick people.
支架2:课中搭建支架,形成语言,操练语言
通过支架1,学生对两种询问职业的句型有了感性理解。在课中,笔者通过练习卷11构建支架2,学生通过老师引导解析,在听说读写中充分操练两种句型,从而对两种句型的结构(form)、意义(meaning)、用法(function)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卷11练习原文如下:
Task 1. 根据句子意思,填写职业单词在横线上。
1. A ________can build house.
2. A ________can get news.
3. A ________can help sick people.
4. A _________can help children to learn.
5. A_________can help people.
6. A_________can help sick people.
7. A_________can cook food.
8. A ________can drive school bus for pupils.
9. A ________can make machines.
10. A _________can draw pictures.
11. A _________can grow food.
12. A _________can write stories.
Task 2. 听录音,把人名与职业图片连线。(图略)
Task 3. 小调查,四人为一组,询问组员的父母亲的职业,并进行记录。
Task 4. 阅读短文,完成判断题和填空题。(文略)
支架3:课后搭建支架,输出语言,运用语言
学生在课中已经掌握了句型知识,接下来笔者在课后练习卷12构建支架3,通过补全对话的形式强化该知识的运用。
卷12练习原文如下:
课后练习:根据上下文,从方框内选择恰当的单词填空,把对话补充完整。
father’s,about,grow,favorite,do,there,don’t,he,she,get
A: Hello, what’s your_______ job?
B: _____ is a policeman.
A: What _______ your mother?
B: ______ is a teacher.
A: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when you grow up?
B: No, I__________.
A: What _____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______ up?
B: I want to be a reporter.
A: Do you ________ news?
B: Yes, I do.
A: Are_______ any news books in your study?
B: Yes, there are.
A: What’s your _______ subject?
关 键 词:艺术审美教育 教学改革 教育创新 社会效益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从1990年开始围绕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而在泰山学院中文系进行艺术鉴赏讲座,1995年面向中文系学生开设艺术哲学课,1998年3月成为泰山学院教学改革立项,目标是创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类艺术鉴赏课,旨在通过艺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艺术名作的鉴赏,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感受力、积极的情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力、坚强的意志力、超常的创造力,造就心灵健康和谐的高素质人才。1998—2007年,在中文、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专业开设“美学与艺术鉴赏”“艺术鉴赏”两门课。2002年3月,“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被确立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拨专款予以支持,并将艺术鉴赏确立为全校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2004年开始,成熟的艺术鉴赏公选课面向全校开课,深受学生欢迎。其间“艺术鉴赏”还曾应邀为多校开课,均受到热烈欢迎。
我国自1957年将“美育”从教育方针中删除之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育类课程才逐渐恢复。到了90年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才逐渐开设音乐鉴赏等艺术教育课程,但国内高校大都是进行部分门类的艺术教育,缺少艺术门类全面的以鉴赏陶冶为主的艺术审美教育。我们所实施的“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特点是:针对当前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专注应试教育、情感世界没有得到陶冶、想象力普遍偏低、意志力普遍较弱、审美潜力没有及时开发的实际,本工程重视艺术审美教育而淡化技能训练。一边授课,一边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地教学相结合,综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异步教学、快乐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收到了十分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成果“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两门课程:(一)美学与艺术鉴赏。已在学校中文系各专业开设5年,所讲内容主要包括美学基本理论和各门艺术基本理论与名作鉴赏。(二)艺术鉴赏。2004年被确定为全校选修课,所讲内容为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建筑、园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书法、戏曲、摄影、影视等艺术门类的中外艺术名作鉴赏。第二,两种教材:(一)《美育概论》,李长风、姚传志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由曾任全国高校美育学会会长的山东大学校长曾繁仁教授作序,被泰山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成教学院、山东电力学校等大中专学校作为美育课、艺术鉴赏课教材使用多年,获得广泛好评。(二)《美学与艺术鉴赏》,教育部确定的面向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主编,笔者也是主要编写者之一。教育部领导作序推荐。第三,两项教改实验:(一)学校1998年教改改革立项“实施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完成,得到省内专家评议组的好评。(二)2002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完成,并有论文《论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获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第四,一种综合多种教学方法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固守某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从学生的收益出发,综合启发式教学、异步教学、情境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主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第五,一套多媒体艺术鉴赏课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从网上下载各门类古今中外艺术名作,通过自拍艺术名作、反拍典籍中外名作,录音、剪辑等手段,制成多媒体课件,并配以简要讲解、鉴赏。实践证明,配合教学能够“图文并茂、情境真实、效果显著”(学生评价)。第六,创建了多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施多样化的实地教学。笔者对泰山文化——特别是泰山的建筑、园林、书法、绘画、雕塑、碑刻、民俗、诗歌、散文等门类的艺术有较多的观察、体验和研究,发表过许多有较大影响的论文。得到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岱庙、普照寺等景区的大力支持,我们将岱庙、普照寺等景区作为泰山学院学生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的实地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亲自带领整班同学,实地观赏,现场讲解;一种是教师带领“艺术教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之后由“艺术教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头带领班内同学实地游览、观赏、学习。这种“把读书与行路、做人与做事、游玩与学习、弘扬泰山地方文化与艺术审美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深受学生欢迎,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都十分显著。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创新点:在我国的审美教育课、艺术鉴赏课中断几十年后,一线的教师异常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几位教师在承担文学理论、中国文化概论、艺术概论、西方美术史、西方音乐史等多门中文、美术、音乐课的同时,一边在科研中提升自己,一边为学生搞讲座、开课。新开设的“美学与艺术鉴赏”(中文系)、“艺术鉴赏”(公选课),使党的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真正落到实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笔者参编的《美学与艺术鉴赏》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21世纪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类教材,填补了我国美学教材建设方面的一项空白,编著的《美育概论》也属于“创新简明科学实用”、在全国范围有较大影响的美育教材。具体课堂教学中,本项目没有固守某一教学方法,而是根据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还利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地观摩测量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趣味化,学生学习艺术课的兴趣和效率都大大提高。录音剪辑合成、多媒体课件制作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利用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泰山所积淀的审美(艺术)资源进行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层次开放式实地的审美(艺术)教育更具有创新意义。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社会效益:以《美学与艺术鉴赏》《美育概论》为教材的艺术鉴赏课,得到泰山学院、国家公务员泰安培训中心、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电力学校、山东新汶中学等多家院校、培训机构的应用。听课学生普遍反映,笔者所讲的艺术鉴赏课、美育课形象生动、思路开阔、逻辑性强,加上幻灯、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而又恰当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大增。通过开设艺术鉴赏,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迅速提高,审美能力大幅度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取得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工程十几年来一直得到泰山学院等学校和山东省的大力支持,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且便于操作的成果。该成果2007年获泰山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总结教学效果的论文《论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005年获得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三等奖。该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必将在更大范围带来更大的育人效益。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美育十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3](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结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4]张志勇.情感教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李长风,姚传志主编.美育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关键词: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前景分析。
所谓的动漫产业,就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目前,我国的动漫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扶持,但与国际动漫大国相比,还有一段距离,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一些专业的动漫人才脱颖而出,一些动漫作品走出国门。
一、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动画产品数量增长出现飞跃截止到2009年12月17日统计,2009年已经各省广电部门审查通过的国产动画片达到275部,总产量已经超过2008年的总量,达到138749分钟。
国产动画片的创作水平、艺术质量也随着动画产量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二)政策上的扶持与资金上的注入。
国家财政设有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文化部于2008年9月启动“原创动漫扶持计划”,对优秀原创漫画作品、漫画创作者、动漫演出作品、演出创作者(团队)、优秀原创网络动漫作品、优秀网络动漫创作者(团队)。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动画片创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符合条件的动漫企业享受到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文化部还以奖励和补贴的形式,鼓励动漫企业走向世界,促进我国动漫产业国际化。如:对能参加国际知名展会的动漫企业给予鼓励和补贴;对国产动漫产品设出口奖励和补贴专项资金等;影视动画上升到与文学、戏剧、电影相等的地位。由此可见,政府不仅积极扶持原创动漫作品和作者,而且还积极推广原创动漫作品。目的是打造一批具有充满活力的动漫企业和有国际知名度的动漫形象和作品。
(三)一批优秀的动漫作品踏出国门动漫无国界,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中国一些优秀的动漫文化产品以精美的制作、细腻的画面、健康积极的内容,已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财富,踏出国门。这些代表自己的“拳头”作品,展现了中国原创动漫在国际市场上日渐崛起的价值和地位,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如:由中央电视台斥资近4000万元打造的52集大型动画系列剧《小鲤鱼历险记》
截至2008年5月中旬,《小鲤鱼历险记》已发行至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印度等51个国家和地区。
二、动漫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中国动漫产业今后发展模式已日渐清晰。
(一)以衍生产业支持原创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动画衍生产品开发是今后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动画衍生产品开发市场整体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不断提升动漫形象,为后期动漫作品的衍生产品的开发和挖掘市场潜力积聚人气,以达到获得最大的利润回报的目的。所以企业要努力提升自身品牌认知度,建立合理的产业链运行机制,完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为衍生产品开发保驾护航。
(二)以3G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动漫产业将使动漫及衍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动漫产业将借助IT技术,吸收电影、动画以及网络游戏的元素,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手机动漫产业,形成更具生命力、更有发展潜力。
(三)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加强动漫人才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职业教育。
培养动漫人才的职业教育学院,实现与企业进行的“联合与结合”的方式,将动漫教学中的模拟实训,转变为效益性的生产实习。使学生更快、更直接地接触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转变了学生由以往的模拟实训到生产实习、产品生产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同时受到了两种文化的熏陶。
经济全球化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动漫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相信:在政府大力支持、规划、引导下,中国原创动漫大规模的进军海外市场将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
参考文献:
[1]朱春娇。中国动画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4)。
[2]孟祥辉,姜丽。我国动漫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下)[J].出版与印刷,2008,(3)。
[3]黄蕾。论中国动画艺术的现状与发展[J].丝绸之路,2010,(4)。
[4]钟建华。中国动画的产业化之路[J].电影评价,2008,(7)。
[5]余斌。动漫突围:创意和技术的腾飞[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分层培养;课程体系;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43―03
1983年以来,以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主的几所师范院校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此后的20多年里,全国众多高校纷纷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设置跟上时展的步伐,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必不可少。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我校2001级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开始进行分层培养,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分层培养课程体系,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分层培养的必要性
1 分层培养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特点的内在需要
教育技术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有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技术的,艺术的,等等。依靠单一学科的知识,办不好教育技术。要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1]。所以教育技术学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很明显, 这就使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理科的东西之外, 还要获取美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通识教育的受惠者。但通识不是杂乱,不是什么都只知皮毛而又什么都不精,(这通常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最大的感受) [2]。例如,在课程设置中有“平面设计”这门课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成如压缩图像、转换格式等简单的技术操作,如果有广告公司要求做个宣传画,很多学生就因美学或其他知识的限制不能完成任务。
2 分层培养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外在需求
徐福荫教授在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曾经讲过,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懂教育又懂技术,既懂硬技术又懂软技术,既有信息素养又有媒体素养。正如李龙教授总结的那样,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包括:(1)各级师范院校中教育技术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2)各级学校和电教机构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应用;(3)教学系统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4)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5)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绩效的提高;(6)信息产业中的教育产品开发;(7)广播电视系统、信息传媒公司中影视节目的制作[3]。从上述培养目标来看,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似乎就业渠道很多,而且似乎无所不能,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要在短短的4年时间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本科教育不可能做到全而精,但是能做到全而某方面精,真正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人[4]。因此,各办学单位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要求设置自己的专业方向因此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还不得不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分层培养。
二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应该体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三大特征: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科学;教育技术学是一个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紧密结合的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5]。
目前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偏少,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上的厚重感;第二,有“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不注意课程衔接,没有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如开设了《计算机辅助教育》,也开设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第三,对于专业技能课程,讲授多操作少,教学脱离实际。第四,与专业结合部分的计算机教学内容难以确定,不同的专业方向对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要求相距甚远,在应用方向各不相同,课程几乎成了应用软件培训班的培训内容。
三 实践探索
针对上述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不同方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我们提出了以培养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素质与应用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整体思路,设计了以下层次的课程体系结构,对我校2001级本科生进行分层培养和分流,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这两个层次的课程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为主,重点放在学生的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培养上。在考核方式上主要采取笔试和学年论文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
第三层次是方向课程,包含网络教育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和信息技术教育三个方向,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志向自由选择一个方向课程。如果有学生学有余力可以辅修第二个方向课程。方向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支持―注重应用―实践反思”的案例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增加实践机会,如学生的“多媒体才艺周”活动等。在考核方式上也采取不同的方法,即老师提出设计或制作的任务和要求,每门课程都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一个大的作品,而且作品的主题都和该领域的生活和工作相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具体做法是:在大二下学期开始(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教育技术等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和判断)让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动机和知识结构自由选择一个方向。如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教育、多媒体技术。并围绕专业方向特点开设相关的课程,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应有明显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如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面向企业的学生则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学生毕业前的实习与实践也很重要,应该为师范生安排到中小学调研或实习的机会(这个模块的实践和实习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同时也要为非师范生安排进入企业或相关单位进行实习、实践的机会(这个模块的实践和实习基本上为零)[6]。这样的课程体系结构也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应用、求创新”的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和专业特色[7]。
通过对我校近三届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表明我们的分层培养成效是显著的。在对200人毕业生的随机调查中,有近80%的表示对分方向培养满意,过得去的占到15%,有5%的表示不满意。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三点:
1、计算机类课程设置。
关于教育技术学本科专计算机类课程的选择,对该专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大家要重视和明确“应用”是纲,紧紧抓住“应用”这个主要矛盾,确实可以达到“纲举目张”效果。但“应用”绝非就是会用计算机和会操作应用软件,要结合专业做一些软硬件开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 [8]。
2、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要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要大胆删除一些陈旧的课程(如光学投影媒体与教学),优化基础课程,让学生形成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基本结构。
3、专业应用课程设置。
加强专业应用课程,使学生形成教育技术学专业要求的各项技能,如课件制作技能、教学设计能力、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技能等等。
今后,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分层培养人才体系结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3-4.
[2] 徐红彩.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 现状、问题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63-64.
[3] 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5,(7):6-7.
[4] 邹霞.对我国高师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4,(1):48.
[5] 任剑峰,杨晓宏.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的调查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 112-113.
[6] 穆桂斌,王坤.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走向企业的路还有多远[J]. 电化教育研究,2007,(10):79-80.
关键词有声语言创作;声媒传播;古代文学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环境的完善普及给古代文学的声媒符号演进提供了便利的先决条件。也因此在这个独特的历史节点,有声语言工作者尤其需要利用自己的传播优势和特点,为蕴含丰厚中华底蕴的古代文学传播贡献力量。有关受众选择媒介的决定因素问题,威尔伯•施拉姆曾定义: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1]。在同样的文学需求下,移动网络设备成本低于印刷媒介,因而读者可能倾向于选择前者,同时由于声媒的伴随特性,使其在当前快节奏高效率的环境下被重新青睐。本文中,笔者将从动态网络、视频载体和纯粹的声媒形式3种载体来简析播音员主持人与3种不同声媒传播形态的关联。
1数字网络路径
数字网络路径,是数字化空间中声媒传播形态的路径总称,按照接收端的不同划分为静态路径和动态路径两类。在声媒符号的静态路径中,其载体主要为便捷程度低、移动难度大的电脑,因而文学网站便成为古代文学声媒形态主要的传播方式和接口。在动态声媒路径中,移动声媒应用则占据大部席位,是目前受传者对文学的阅听主要采用的形式。静态与动态端口虽均为声媒符号的载体,但两者外化的倾向存有明显差异。静态端口的典型代表——门户资源网站,提供的多为检索功能,即信息的起点处于被动的响应状态。而动态的信息端口多为定制化的文章推送,这使得信息起点处在主动的释放状态。也因此决定了播音员主持人在进行不同平台的有声语言创作中的不同姿态:静态路径倾向于展现内容和深层次的内涵挖掘,因此在表达形式上多采用较为传统的话语样态,而动态路径则要侧重内容的外在形式,在具体的语音发声状态上则要打破常规、注重效果。
2视频载体路径
随着电子媒介的诞生,人们的“阅读兴趣从文字走向图像,图像逐渐取代了文字成为建构其心智的主要资源”[2]。因此,诞生了立足于图像的以视觉传播为主、听觉传播为辅的传播路径。该载体主要采用影像符号,与数字化的声媒符号在理解导向和叙事重点上有较大差异。单一数字载体重内部分析——内储模式的精神交流与阐释;影像符号重外部分析——外化形态的物质冲突与情节展示。相较之下,“古代文学的影视化”促进了古代文学在当代的传播。经典古代文学作品几乎都有优秀翻拍作品,同时纪录片正成为新的传播潮流,这些作品在表现张力和受众群体上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这种形式的传播路径中,以典型的纪录片配音为例,恰如其分的有声语言形式应是“隐于画面背后”的状态,以使得音视频不着痕迹地融为一体。切忌喧宾夺主,具体表现为卖弄腔调而忽视内容导致的形式化、亦或是没能搭配视频素材导致整体节奏脱节,如此种种都会极大的影响受众获取信息的感官体验和效率。
3纯粹形式路径
“说,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3]追本溯源,文学领域中的“小说”原本就是声音传播的文本记录形态,所以凭借着当下的数字音频技术的大肆发展,古代文学的传播也逐渐回归到有声传播路径当中。与数码文字和视频载体路径相比,声媒路径中古代文学经典的地位和比例占有明显优势。例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封神榜》等产生“持久影响的伟大作品”[4]以评书方式出现,所谓“形式就是内容”[5],正是艺术形式上的演绎赋予了这些经典第二次生命。同时,除散文之外,诗歌、小说和戏曲本就是以声媒的形式诞生的,因此在当下碎片化的声媒传播环境下,“微传播”为小说、戏曲等即将归于沉寂的古代文学提供了新的生存契机。在这一领域中的有声语言则更具样态上的特色,其文学内容和实质离不开特定的艺术形式,以京韵大鼓和评书为例,任何声音方面的艺术创作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厚的内在底蕴,尤其是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中,有声语言的创作主体必须适度创新,在保留古代文学的核心精华的基础上,以一种更易为年轻人所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创作,要更加真切和充分地联系背景,调动自己的内在感受和逻辑感受[6]加以理解,才能真正让古代文学在现代渊源不断,大放异彩。
4结论
媒介正在持续不断的融合,也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进行着叠加的媒介升级,但无论媒介怎样天翻地覆,短时间内人类本身接受和处理信息的生物性基础不会变化。所以本文中笔者以声音符号的不同传播载体来研究古代文学与有声语言创作的关联。“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人数字化阅读比重已超过图书阅读。[7]然而在这个全媒体愈发发达的时代,我们必须清楚,像素构成的影像即使再绚烂再震撼,也没有厚重的触感,也没有墨汁的清香,而对于字字珠玑沉淀精华的古代文学来讲更是如此。因此,作为有声语言工作者,必须坚守住自己的阵地,通过不断努力的训练和对自身素养的积累,引导语流真实可感,最终能够驾驭和真正推进古代文学在当代声媒符号下的传播进程。尤其是那些本就有着鲜明特色的语言样态,则更需要我们的发扬和传承。在紧跟传播路径的变化脚步的同时,更要明白,古代文学的根基在哪里,毕竟“与其说艺术影响了生命的存在,倒不如说它影响了生命的质量。无论如何,这种影响是深邃的。”[8]
参考文献
[1]威尔伯•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参见李政涛.图像时代的教育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4.
[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中华书局,1984.
[4]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J].中国社会科学,2004,21(3):103.
[5]王洁雪.美在于和谐——论文学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54-155.
[6]张颂.播音创造基础[M].3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57-60.
[7]中国出版网,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在京[EB/OL].[2015-04-20].
一、人才培养状况新变化
设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所带来的变化首先是学科及专业目录的调整。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新目录的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至12个,增加艺术学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至92个,由原来的635种调减至506种。其中针对理工科的“工业设计”专业仍保留在工学门类下,而原本在文学门类下的则转入艺术学门类下的设计学类,命名为“产品设计”。在本科招生目录中,原来的“艺术设计”专业不复存在,代之而来的是具体的设计各专业方向,如:“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以及“艺术与科技”特设专业等,并且,从2013年度开始,各个院校还可以根据专业目录自行设置本科专业,也可以申请设置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
新的设计学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和确立结束了设计学科长期附属于美术学科之下的尴尬局面,设计学科终于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长期以来,作为美术学的附属,设计学科无论是在招生、考试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都存在与美术学相重合的地方,客观上造成了设计从属于美术的局面,这并不利于设计学科的健康发展。无论是从历史演进过程还是从今天的发展状况来看,设计学科都具有与美术学科相区别的学科特征与性质。作为一个显著注重使用价值、材料、技术等因素的学科,设计学科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及其所承载的社会价值早已为当代社会所认可,设计在今天人类生活中早已扮演了与美术截然不同且同等重要的角色。因此,这次设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可以说是业界期盼已久而又顺理成章之举。从此,设计学将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学科登上中国学科专业设置榜单。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变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表面上专业名称的改变,今后,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设计学不但需要重视作为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学科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应用价值,同时也需要更加关注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构建,严谨的学科理论将是提升设计学科形象地位和本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设计学旗下各专业发展也将在未来面对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设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点也随之发生变化。2012年国内具有设计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约138家,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约为11家,分别为: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湖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四川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西安美术学院等院校,清华大学设计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与之前属于美术学科时相比,设计学一级学科的数量略有上升,但单位变化较大,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都跻身于国内设计学一级学科授予权单位,反映出这些院校在新的学科分类体系中设计学科占有的突出地位。清华大学设计学科仍然为国家重点学科,延续了该校在设计学科中的领军地位。作为上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设计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延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科拥有良好的设计实践与设计理论研究相互结合促进学科成长的特点,使其具备了更大的学科发展优势。
经过这次学科调整,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数量也有所变化。2012年8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公布的国内46个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点中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有6家,分别为:清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苏州大学。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艺术学院取得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也使得南艺成为国内拥有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最多的院校。
2012年,全国设计类高考学生人数虽仍然保持了较大规模,但与前些年“艺考”呈井喷态势相比,由于录取、投入、就业、毕业后深造等条件和环境的制约,报考已逐渐趋于理性,国内重要设计院校的招生规模保持了大致稳定的态势。如清华大学设计类招生人数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在200人左右的规模,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质量;其他主要院校也大都保持相对稳定的招生人数:中国美院各类设计专业招生人数超过1300人;中央美术学院约400人;西安美术学院超过500人;鲁迅美术学院包含大连校区在内超过1500人,天津美院近600人;广州美院近700人;四川美院约1200人。
和本科生报考相比,设计类研究生报考仍然处于上升态势,由于受到就业、工作等压力增大的影响,不少毕业生和在职人员选择报考研究生,客观上加剧了硕、博士研究生的竞争激烈程度。
二、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与科研成果出版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申报仍然呈现上升态势,共收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的课题2624项,较2011年的2502项有所增加,确定544项初评入围项目,最终确定项目立项123项,其中重点项目8项,一般项目59项,青年项目40项,西部项目16项。涉及到设计理论、设计历史、中外设计交流、民间工艺美术以及具体设计门类的研究项目共约31项。其中《中国传统蓝印花布纹样研究》(吴元新,南通大学)为国家重点项目,其余16项为国家一般项目,14项为国家青年项目,总体数量略少于美术学。
与之前的立项项目相比,本年度立项除了将研究视野投向传统的设计历史、设计理论等领域之外,更加关注对具体设计实践的研究,如《纤维艺术的应用之美》、《东方服饰设计审美研究》、《比较艺术学视野下的中日动漫创作研究》、《基于国际前沿视野的交互设计方法论研》、《节约型社会住宅空间的低碳设计创新与实践》等项目。设计史和设计理论研究的关注点也较以往有了更细致的划分,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具体的区域及专业理论或设计史断代的研究,前者如《现代玻璃艺术的学科构建及发展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漆工艺和陶瓷工艺的保护与发展》、《信息化时代“艺工商结合”的纺织品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后者如《器用与生活――以宋辽金时代为例》、《晚清至民国前期西方设计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1840―1937)》、《汉代谶纬与汉画像祥瑞图式研究》等。而民族民间手工艺研究则更加注重对区域手工艺体系的考察,如《东北少数民族萨满教造物艺术研究》,《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技艺传承谱系研究》,《工业化背景下的嘎玛藏族传统首饰设计艺术与工艺研究》等,反映了设计学科日益细分的研究趋向。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基金、自筹经费项目共3961项,其中艺术学项目约232项,比2011年增加8项。在此当中,相关设计学科的项目约为52项,其中规划项目24项,青年基金项目28项。本年度项目申报呈现出民族、传统、历史与现代、时尚、技术并重的特点。一方面不少申报者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的发掘,以及对古代某一时期设计历史的整理研究;另一方面,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受到较多的关注,这也与近年来政府提倡和鼓励研究的政策密切相连。前者如《独龙族民俗艺术研究》、《北方满族民居历史环境景观分析与保护》、《建国以来民生百货设计价值及对当代设计的启示》、《贵州傩面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功能为基础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辽宋金元饮食器具设计研究》、《新疆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等;后者如《数码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时尚创意中的民族元素与文化认同研究》、《中国动画产业化语境下的现实主义创作研究》、《美国动画研究及其对中国动画的启示》、《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景观资源保护策略研究》、《可持续背景下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方法研究》等。研究者的申报和立项较大程度上反映了目前设计学科研究的热点和趋向。南京大学周宪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视觉文化研究》被列为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但其余立项中均无直接与设计学相关联的项目入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设计学科成长和发展的现状,社会对其重视的程度有待提升,而其自身理论和学科系统的建设也亟需进一步完善。
2012年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的与设计学相关奖项包括:三联书店出版的《百年衣裳――20 世纪中国服装流变》(袁仄),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从一元到二元――近代中国服装的传承经脉》(张竞琼),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契丹艺术史》(李晓峰),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杭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李立新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潘鲁生)以及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宋代家具――研究与图像集成》(邵晓峰)。获奖著作多研究将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中国传统设计历史的挖掘和整理,当代设计理论的总结和探索,民间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以及创意文化产业研究等领域,反映了当下设计学研究正向着更为广阔和细化的方向发展。
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是促进设计学科研究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内国际会议不但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吸收和学习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和实践模式,更能够为学界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拓宽视野,推进学术研究。2012年一系列重要学术会议的举行继续推动中国设计的发展。
以“信息-生态-智慧”为主题的“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1月1日-30日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办。这次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支持,清华大学等主办。参展作品来自美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法国、西班牙、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厄瓜多尔、丹麦、墨西哥、中国国内的多所艺术院校和研究机构等。作品涉及新媒体艺术、产品设计、建筑与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艺术创作等领域。当今社会,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紧密,二者相互融合,良好的创意需要科学技术支撑实现,而科技发展的目的则是更好地实现人类艺术化生活的目标。在这当中,设计扮演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将高度集中人类智慧的两极巧妙地契合在一起,构成立体的人类物质文化形态。会议还出版了《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汇集了90余篇国内外学术论文。
中国设计各专业自我认同进一步加强,视觉传达、环境设计、工业设计以及设计教育年会和论坛相继召开。2012年11月24日-26日“第六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论坛主题为“链接与升华”,具有呈现文化性、交叉性、国际性的特点。论坛关注视觉传达设计的文化意义与本体形态,视觉传达设计在信息时代中的存在方式,在消费社会中的经济价值,以及视觉艺术与设计发展的多元取向;讨论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新观念、新空间、新方法,多学科的交叉方式,实验性与研究型课程建构的途径等,以及建立在这些问题探讨基础之上的设计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
2012年12月15-16日,2012中国高等学校环境设计教育年会暨第十届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颁奖典礼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年会分为“2012中国环境设计教育年会分论坛:建造的虚构与现实”主论坛及“建筑与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光与空间设计”四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就设计的再教育、重返风景的景观设计、梳理与展望――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10周年、光的舞台等主题进行了演讲和讨论,对中国环境设计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共同探讨了中国设计的现状与未来以及如何提升中国环境设计教育水平。
2012年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2012年10月10日在燕山大学举行。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教育委员会主办。论坛以“反思・ 交融・ 重构”为主题,来自国内外工业设计教育界、工业设计界和产品制造界的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充分交流和深入探讨,共同谋划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未来。论坛举办了8场专题讲座。湖南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在论坛上分别做了学术演讲。与会代表还就“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工业设计的前沿与趋势”、“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等话题进行了分组讨论。
此外,设计教育方面,2012年12月22日-2012年12月24日,“南昌启意”201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全国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南昌举行。会议议题包括:跨界设计与教育、地域性设计教育、设计教育的理念、方法与经验等。设计教育理念、方法、各类设计之间的关联等是当下设计教育所要面对的问题,区别于美术教育并确立设计教育理论体系及价值取向是设计教育急需明确的方向。
上述会议和论坛的举行,不单是设计学下属各专业的年度总结,更重要的在于更加明确了本专业领域的研究范畴以及关注到各自专业的热点及趋势。
四、中外设计交流与重要设计奖项
现代设计源于西方,中国现代设计也是在不断发掘自身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和发展起来的。2012年,中外设计交流显著加强,范围上进一步扩大,中国设计的国际地位也进一步提升,设计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逐步成熟并与国际接轨。
2012年6月15日,北京继柏林、蒙特利尔、名古屋和深圳、上海等城市之后,成为入选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的全球第12个城市。北京有着优越的现代设计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历史遗产、高等教育机构、设计教育中心、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文化机构、创意产业基地、设计从业人员等,这些条件成为北京“申都”成功的必要条件,表明中国设计正在受到国际设计界的关注和认可,北京成功申请“设计之都”成为中国设计发展生态环境提升的一个缩影。
以“设计提升城市品质”为主题的2012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这次活动由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活动展示了设计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带动社会经济文化进步,推动设计产业发展,促进设计交易与设计消费,提升公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性。与往届相比,本届设计周活动凸显在“设计改变城市”、“设计走进社会”、“设计走进生活”和“设计关乎你我”四个层面的提升。北京设计周活动有助于汇聚国际设计资源,帮助北京建设“文化中心”,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力量,从而促进中国设计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设计品牌影响力,促进了设计交易。另外,这届设计周活动设立意大利米兰市为主宾城市,米兰市政府组织意大利品牌企业、设计院校、设计媒体代表团,参与设计周活动,使得中国设计在更广阔的层面展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国设计师参与国际评奖和竞赛逐年增多,特别是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奖项中屡屡出现中国设计师的身影。2012年,中国设计师在这些国际顶级设计大奖上均有所斩获,如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师生的10件创意作品获得2012年德国红点奖,其中《Defender》、《Jarpet》、《Disposable Raincoat》3件作品荣膺“红点至尊奖(Best of Best)”;大同大学工业设计系同学设计的“倾净杯”(Tilt Cup),获得2012美国杰出工业设计奖(IDEA)大奖铜奖。江南大学因此还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囊括世界三大顶级设计大奖――德国红点概念奖、德国iF概念奖和美国IDEA奖的院校之一。此外,中国设计“红星奖”2012年度也进行了评奖,与往届相比,这次评奖吸引了包括美国、荷兰、日本、英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1279家企业的5348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五百强企业17家、外资企业84家。发达国家积极参与中国国家及设计奖项,其数量超过了德国红点奖的全球征集量,并首次出现非洲企业参评,表明中国设计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号召力,同时也反映出中国设计水准乃至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高职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摄影 课程改革
随着摄影技术的普及,高校对摄影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它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类课程广泛存在于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等专业,成为艺术设计类专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有些学校开设了与摄影相关的公共选修课,还有的将摄影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课程。
摄影课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摄影行业的发展,但摄影教学存在的问题却影响了摄影发展的进度。笔者就目前已有的摄影课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不管是什么性质的摄影课,所采用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都大同小异,没有专业和学情的针对性,没有体现摄影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和特点。要想发挥摄影课的作用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针对课程存在的环境,开发满足学校性质、适应专业需求、适合学生特点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本次研究是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摄影课为例,对高职教育体系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摄影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针对目前该校本专业的特征,研究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
一、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的特色
近年来,高职一直在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工作,可以说各院校的改革百花齐放,各不相同,研究学校高职专业下的课程改革,要明确学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这样才能与学校高职教育的整体思路吻合。
高职教育建设与改革的重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新办学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养双证融合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重视岗位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
在教学中弱化专业研究,突出强化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这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点。所以对摄影课进行课程改革的核心点是要以满足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标。
二、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课的作用
设计类专业中的摄影课不同于摄影专业中的摄影课,所以要明确摄影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开发适合本专业需求的摄影课。
摄影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作用是随处可见的,我们身边许多包装、海报、型录等设计作品,都是通过摄影的手段记录下图像,然后进行再设计。摄影课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从学科性质上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是集营销、摄影、设计、印刷、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所以,摄影目前已经成为支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摄影课是一门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的课程,对于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执行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感受能力等综合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开设摄影课有助于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对摄影感兴趣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摄影学习的机会。
三、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课存在的问题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高职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全新的专业开发,并对其中的拓展课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效果显著,而作为基础课的摄影课一直沿用本科的上课模式,没有凸显学校高职教学的特色。摄影课在整个专业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就目前的授课内容和形式来说,难以满足专业学习的需求,存在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教学目标没有针对性
目前学校所有设计类专业中摄影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都是大同小异,没有专业和学情的针对性,不管哪个专业下的摄影课,教学目标一般都设定为以一定的摄影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指导,去介绍摄影的发展、原理、器材、冲洗等,重点讲授摄影用光、曝光、构图等。但这样的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准确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摄影课,应该是为培养平面设计师服务的。
(二)实训项目设计不系统
项目的设计不系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时间有限,多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课的上课时间短,一般为2―3周,30―50学时不等,从时间上看,有限的时间里无法进行系统的摄影学习。其次是实训内容设计不系统,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教学目标的偏离,导致实训项目的设计忽视了摄影在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的最终作用和意义。
(三)考核单一
传统的考核单一,基本上是学生做、教师评,学生最终成绩由任课教师定。高职教育是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学要以实训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企业深度结合,应更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设计和制作能力。而考核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不应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要发挥学生自主考核的主观能动性,借鉴企业考核员工的制度,使课程考核行业化,考核应由学生、教师、企业教师三者共同完成。
四、摄影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目前,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课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抛开学校性质、专业特点做课程,这样导致高职学生毕业后没有任何优势,相比本科学生来说,没有足够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相比中专技校的学生来说,没有更早地进入社会,积累经验。所以必须进行开发校本特色的课程改革,才能促进专业发展和学生就业。
在对摄影课程进行改革前,首先要了解学校本专业的特点,分析专业课程开发思路。本专业的课程开发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行业、市场为依据进行的课程开发(见表1):
根据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确定8门职业基础课程,如表1中的艺术造型训练、设计造型基础、视觉传达设计原理、设计思维训练、设计策划与管理、摄影基础、丝网印刷技能、印刷实务、计算机辅助设计。
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人员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确定7门职业岗位课程,如表1中的设计策划与管理、设计草图表现、图形(像)处理与制作、文字信息处理与制作、图文信息处理与制作、输出技能实训、印刷装订与制作。
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与程序,充分考虑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确定6门职业拓展课程,如表1中的标志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与制作、VI设计与制作、型录设计与制作、书籍装帧设计与制作、海报设计与制作。
通过目前行业反馈的信息,上述以就业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开发模式,适合本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而本专业下的课程也应该以行业为指导进行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才能将这一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最大化。
摄影课是本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职业基础课,只有进行适当的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以下是根据近年来对学校本专业摄影课的授课经验归纳的摄影课需要改革的内容:
(一)以行业为指导、就业为导向确定适合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求的教学目标
高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是以能够顺利从事助理级平面设计师工作为目标的,所以本专业中所开设的课程都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本专业中的摄影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摄影师助理,而是为培养具备摄影技能和修图技巧的平面设计师(助理级)做准备。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才能使课程效果最大化,更大程度地发挥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
高职课堂教学的任务包括两部分:一是学习做人;二是学习做事。做人是要做一个具备岗位工作基本素质的人;做事是要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职业岗位的工作技能。为了满足高职课堂的两点任务,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和岗位能力对接。
通过对同类院校同专业和行业企业的调研,总结与本专业摄影课相关的岗位包括:摄影师助理、初级修图师、平面设计师(助理级)。参考国家摄影师初级资格证书和平面设计师(助理级)资格证书的内容,分析行业中岗位的工作任务,对三个岗位能力进行归纳,结果如表2显示分别为助理级平面设计师对应的能力、初级摄影师对应的能力、初级修图师对应的能力。通过对三个岗位能力的分析归纳,将摄影课的课程目标初定为:掌握摄影器材的基本操作能力(相机操作、灯光控制等)、创新能力、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审美能力、图像摄取能力、图像筛选能力、后期处理图片能力、发散思考能力、执行能力、色彩搭配能力、辅助摄影师拍摄能力等。
检验初定的摄影课的课程目标是否准确,是否能够满足后期专业课学习的需求,要通过后期职业岗位课和职业拓展课的学习才能得到验证。
通过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摄影课的学习可以完成《图形(像)信息处理与制作》《图文组织处理与制作》《包装设计与制作》《型录设计与制作》《海报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中相关能力的培养。例如摄影课可以解决《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图像摄取、筛选与处理、执行能力、发散思考的能力、辅助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后期处理图片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表3)。
所以我们初步确定的以行业为指导、就业为导向的摄影课的课程能力目标,定位合理,能够满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需求,能为后续课程做好服务工作。
(二)设计系统化的实训项目,以工作室为依托,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驱动实训项目的实施
为了发挥摄影课在本专业中的作用,必须做好学时的分配,通过多方面调研比较,学习周设计为4周,总学时为60学时,确保完成系统化实训的时间。
项目化教学现在已经不是新鲜的名称,很多学校的课程都采用项目化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盲目的项目教学会使教学程式化,所以课程设计也要因材施教,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本专业学生的情况,设计满足课堂教学需求的实训项目。
针对近年来教学的积累和行业调研走访的分析,笔者设计了四个实训项目,项目设计的内容是以摄影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作用作为主线进行开发的,符合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认知顺序:先了解设计中的照片;再去认识拍摄照片的器材,进行模仿拍摄;然后明确摄影作品在设计作品中的处理,全面了解和认识摄影作品在设计中的获取和使用。通过有序的实训,将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揉碎分解,融入到具体的实训项目中,学生能够掌握设计作品中摄影作品的获取、筛选和后期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表4是摄影课设计的四个实训项目,其中上课地点的变更是我们课程实施中的亮点,根据项目的教学需求调整上课地点,营造项目实施的氛围。以学校现有图文工作室、影像工作室为支撑,利用我们现有的校企合作单位,将企业中的项目引入课题中,以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为参考对课程进行设计。
项目一的实训目的是认识照片在设计中的作用,实训地点选择在图文工作室。图文工作室承担的工作是图片的设计、处理、输出、打印,在这里学生可以得到图像筛选能力、后期处理图片能力、审美能力等训练。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学生能够明确设计、打印、印刷、制作对摄影作品的要求。
项目二的实训是走进相机开始了解拍摄的过程,实训地点是在影像工作室。影像工作室有影棚、灯光器材、摄影器材等设备,学生通过模仿优秀摄影作品,进行拍摄练习,熟悉摄影器材。
项目三需要借助校企合作单位来完成实训,教师要联系足够的企业,协助教学,企业在哪里进行拍摄,哪里就是项目实施的地点。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学生分组对实际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拍摄,做好摄影师助理的工作。
项目四是将实训过程中拍摄的作品进行筛选,并进行后期设计。通过该项目掌握后期设计对摄影作品的要求,掌握摄影作品删选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结合课程性质和行业工作的特点,课程设计采用项目单的形式执行,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项目开始前,给学生发放项目单,根据项目单教师引导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项目单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起到了指导的作用。项目单的内容包括:项目目的、项目内容、项目要求、项目步骤、项目向导和项目体会。
(三)结合行业考核的特点,以任务单的形式进行项目过程的考核,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项目考核形式打破教师一言堂的传统考核模式,将考核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测评,教师只需归纳出实训项目中的每个任务点,设计项目任务单,发放给学生。任务单对项目执行起到督促的作用,检查学生能完成每个环节实训的,任务执行的程度包括四个等级:完成、基本完成、部分完成、不能完成,学生根据自己对相应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勾选,这个环节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才能更好地完成实训考核。教师和企业一线的老师参与考核,对每个项目考核的结果进行不同等级的随机抽查,对学生自我考核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解决实训中遗留的问题。
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训过程中反复灌输岗位职责和职业道德,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转第页)
(接第页)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导,教师发放实训项目单学生执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解答问题根据任务单自我考核教师和企业教师分析考核结果总结归纳。
结语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开发和改革有其独特的地方,此次专业摄影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利于学生专业的发展与学习,突出摄影课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改革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课程标准行业化。课程标准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以行业作为指导,及时更新并融入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数年甚至数十年不变的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内容要以职业技能技术培养和文化育人为主线,双管齐下。所以,摄影课的课程标准要和所在专业的行业结合,找到专业和摄影课的结合点。
其次是课程设计职业化。课堂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的,所以课程设计需要以相关岗位工作的过程作为参考。这种职业化的课程设计是将岗位工作任务融入课堂,需要学生做到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手脑都动起来。通过实际项目案例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行业工作的能力,从而稳步地过渡到就业。但是要做好课堂职业化,需要学校加大与校企的合作,及时更新从企业中引入的设计项目,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同时,这样的课程设计也对专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是能讲、会做的双师型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职业化的课程设计。
最后是课程考核专业化。课程要改革,课程的考核必定要相应做出调整。改变传统的考核形式,参考行业考核任务的标准,制定相应的考核任务单,使课程考核更加专业化。
摄影课改革的思路清晰,特征明显,改革是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能够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满足相应专业发展的需求。此次改革的方法可以普及到开设摄影课的相关其他专业中,一定会使相应专业的发展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王凡.数码相机在非专业摄影教学中的众多优势[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
[2]张晓凯.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2003(8).
[3]王晓娜,王彦霞,赵宇,等.建设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
[4]崔聪.数字时代高校摄影基础课程教学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1(3).
[5]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6]杨国祥,丁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8]马必学,刘晓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职业与教育,2005.
[9]刘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5).
[10]官宏云,王立霞.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化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11]万剑,李兴远.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
[12]陶红林,王作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13]刘斌.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摄影课程改革[J].科技信息,2009(22).
[14]林路.关于高等摄影教育的几点思考――全国高校摄影教育论文集[C].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夏峰,姜林.中国摄影教育任重而道远[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
[16]林燕.“行为导向型”教学法在摄影摄像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