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1:05
导语:在当代大学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减少不和谐因素,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1组织义务环保活动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鼓励同学们组织并参与环保活动,各系学生会或青年志愿者协会应加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扩大宣传力度,组织同学参加具体的活动。例如:每年的3月12日组织同学到郊外进行植树活动;不定期走上街头,打扫街道清理角落里的杂物,为市政环卫工程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2拒绝白色污染
一次性用品不仅对资源造成浪费,而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和大学生可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饭堂设置残羹回收车、碗筷回收点、碗筷消毒专柜,使用不锈钢餐具,尽可能的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碗筷、塑料袋,减少对环境资源的浪费。汤匙和筷子也改用非一次性的,用消毒专柜进行消毒,在饭堂设立卫生监督岗,对饭堂的卫生进行监督,这样就可以拥有一个清洁卫生的就餐环境。当然,我们也要从自身做起,发现白色污染物应随手捡起,扔进垃圾箱,清洁身边的环境。
2.3回收废电池,防止环境污染
由于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同学可自发组织形成校园内部环保行动小组,定期集中回收自己及身边同学用过的废旧电池,并通过网络、报纸等信息平系废旧电池回收站,对废旧电池实施最终的绿色销毁。
二、人与人和谐的要求——加强集体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
1.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忽视。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比较突出,比如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实现、个人价值,使个人奋斗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脱节;过分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
2.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和谐因素。大部分同学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娇生惯养,过分强调自我、竞争、排斥他人,甚至为个别利益你争我夺,忽视合作,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一些大学生甚至为了评上各种先进、奖学金或入党而展开不正当的竞争。
3.在个性全面发展方面存在不和谐因素。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在一些高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而导致学生身心未能全面发展,甚至出现畸形发展。各种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与集体相处中的不和谐问题,不能解决就无法满足构建和谐社会人与人和谐的要求。针对大学生自身,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团队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如①开设团队合作、沟通技巧等必修或选修的课程,多种形式地引导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②开展多种活动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融入团体之中,学会与人合作,分享与他人合作的快乐。③大学生平时应主动与人交往,扩大人际交往圈,不断增强社交能力。
三、人与社会和谐的要求——实现当代大学生构建充分就业
目前大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不切实际,脱离自身现实所处的环境;过分追求享乐,缺乏奉献精神,对就业岗位要求高,不愿吃苦;喜好大中城市,鄙视在农村或边远、贫困地区就业,使社会岗位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与社会的不和谐。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到西部执教、到社会最需要的岗位去的思想。学好自身本领,提高自身技能。
四、人与经济和谐的要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要有投入到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热情与活力。从学习中找寻乐趣,从而将知识轻松地学到手,要善于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并将所学到的东西巧妙地联系到实际情况中,做到学有所用,不断创新,进而对学习生活工作充满热情与活力。
2.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学校可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如春季运动会、各种篮球赛、足球赛、冬季越野赛等,强身学生体质,加强心理健康,开展多样心理讲座,提升综合素质。
3.时刻记得:遵纪守法是一种责任。在大学校园中,秩序建设同样举足轻重。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名大学生,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和秩序意识,并付诸实际行动中,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具体要求大学生遵守国家法律条令,遵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觉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有一颗公德心,并将这种意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习惯。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和政治觉悟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早日实现。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生态道德教育可以更好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大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有效的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走向社会、成家立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对下一代的教育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自己、对孩子、对生活、对社会都将做出积极贡献。其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同列入十七大报告中,其意义深远,体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各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的宣传员和未来发展的建设者,是有觉悟有素质的一类人群,他们能否了解环境知识和具备生态文明意识,掌握怎样解决环境问题,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是会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未来发展趋势。再次,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各高校全面发展的重点要求。当今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起步晚、发展慢。据调查,现代多数高校只看重保护环境教育,但却忽视环境普及推广教育。当代大学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当具备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将生态文明理念当作自觉性的观念,主动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它将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德育教育内容的实际要求。是21世纪社会发展、社会进步重要基石,也是大学生成长的使命。
二、提升大学生生态教育的对策
生态道德问题不仅仅靠说教式的课堂教育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重点是让大学生自身形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觉担负起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重任,而大学生的自觉性是要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来形成的,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潜移默化,使自己的内心对生态的行为产生认同感和参与感。首先,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来,合理规划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教材。当代各高校始终缺少生态道德教育的完整合理的教材,而太专业的理论教材又只是注重介绍环境知识概念,缺乏说服力和灵活性。希望教育部门合理改编教材,更加符合现代性教育,让生态道德教育有巩固的理论支持,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完善高校德育体系,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德育计划中,不但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作用,更应该把生态文明道德建设引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规划中,让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第三,推动大学生主动作为生态道德实践主体,让大学生成为生态道德教育宣传员、推广活动家。努力发展生态道德的基本知识和普及推广活动,让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生态系统的活动规律,提升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打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建立绿色寝室、和谐校园,可以更好的建立生态道德教育并养成氛围。积极鼓励大学生组建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组织。利用这些组织引领大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的宣传。可以组建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演讲辩论大赛和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更好的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了解和传播活动中来。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厉行节俭,提倡绿色消费。近年来,大学生在校园攀比、虚荣之风盛行,这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在大学生中流行。致使一些大学生对金钱、物质的概念模糊,导致高消费、过度消费、挥霍拜金。生态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要利用社会大众、家庭学校,多角度的教育引导模式,要培养大学生正确、健康的生态文明消费理念,实现生态健康消费观,推动绿色环保消费,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学生建立一种对生态环境不构成破坏合理的可持续消费观,达到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其目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育理性生态的大学生,指导大学生正确的生态行为方向,建立优良的生态道德行为方式,是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各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创建的环保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等一系列活动,使更多的大学生身临其境的认为,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大力开展一系列环保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身临其境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共同打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培养大学生爱护自然环境、治理被破坏污染的环境、提倡正确绿色消费观念。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和自身体验达到完善和发展,引领他们成为一名保护环境、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合理消费的理性生态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的大力支持,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道德知识,尊重自然规律,提升空气质量,努力为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而努力。
作者:黄金石王圣祯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78-02
世界卫生组织(WTO)公布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的表现),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根据此定义,大学生心理健康,即是指大学生在正常发展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然而,经济的转型与自身改革的不完善,高校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伴随着高等教育多重视灌输式的文化专业课教育,而忽略心理疏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还不够,因而极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一、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就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及轻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5%-30%”,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诱发的各项犯罪更是屡见不鲜。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全学校教育机制的有效方式
学校已不是单纯灌输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成为各国教育家与领导层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开始综合体现为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础性(培养基本素质和社会适应性)、整体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发展性(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特长)的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心理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其指向是学生的未来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学生的生活有用,要在了解现实生活状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使每一位学生真正感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其生活的积极意义,并能用积极的心态去创造生活、享用生活。要让学校教育过程不仅成为学生接受文化知识技能、道德观念能力的过程,更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生活需求的过程,获得快乐、成长、自尊、自信的过程,使学校成为有利学生心灵成长的精神家园。
(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营造社会健康风气的有效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这也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上的某些缺陷导致自我调适能力下降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其心理素质处于一种不稳定的、未定型的动态发展阶段。难免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上就业竞争的压力、客观环境的冲击、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常使大学生的心理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特别是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不少同学忽略自己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他们或因不能正视自己,或因不能善待别人而屡遭挫折。他们有的人表现为自我否定,陷入苦闷和焦虑。有的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交往出现障碍。甚至还出现各种心理冲突和失衡,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二)人际交往以及情感上的处理不当
我国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进行独立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往往遇到许多问题,内心产生许多困惑。一些人产生了自卑羞怯的心理,还有一些大学生不懂得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事事以自己为中心,不懂感恩、分享,出现了人际交往的种种矛盾。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生理阶段,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渴望与异性的接触与交流。但是由于其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想问题办事情比较简单。因此在恋爱的同时会带来一系列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体验。容易导致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特别是感情受挫后的报复、轻生心理。成为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导火索。
(三)大学生价值观扭曲,造成嫉妒心理
据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负性情绪,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嫉妒者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别人得到自己无法得到的名誉、地位等,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别人也不要办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要得到。这种心理支配下,他竭力去搜寻和张扬人家的“阴暗面”,以求得心理上的病态快慰。嫉妒心理是一中病态的心理,在这种状态下,不仅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还会会使大学生失去理智从而给自己、他人甚至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特殊性,才能不断开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校应大力关注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咨询专业队伍的建设
积极营造以学校心理咨询为中心,以院系心理咨询工作为重点,建设大学生心理大学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授和宣传心理调适方法,解决大学生多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保证心理素质培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避免教育中所未包含的心理素质的忽略,造成心理素质缺陷。由于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存在有利的联系,有机地与德、智、体、美、劳相结合,这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其他教育本身的要求,可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除了依据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所揭示的一般心理需要外,为使心理辅导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应该根据教育与具体心理辅导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测量,心理调查及行为观察。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为以班级或年级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辅导或心理讲座提供内容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心理测量以及发现、科学诊断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提供矫正依据。
(二)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
肯定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让学生不断地取得胜利,并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以坚定必胜的信念,迎接新的挑战,敢于面对困难的一种方法。其中,表扬是一种最常见的、最简单的形式。学生中不乏有一些因家庭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自卑、畏缩心理的人以及性格内向的人,他们始终处在不敢面对困难、害怕挫折、事事落后于人、做事缺乏信心的恶性循环中。对这种心态的学生,给他一个难度不大、稍加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项目,让其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功,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然后提出新的要求,以便形成良性循环,从此树立信心,摆脱自卑、畏缩的心理。
失败法就是让学生在其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历一些挫折,使他们在心理上逐渐增强抗挫折能力,以尽快走出心理低谷,增强心理平衡能力的一种方法。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形成了过于自负、自以为是、养尊处优的心理特点。批评则是最常见、最简单的训练手段之一。在他们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使他们看清学习和生活的坎坷和困难,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尊重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竞争中成为一个强者。
(三)通过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来矫正心理问题的方式
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他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标准,反映了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为提高大学生幸福感,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中加强感恩、爱心、社会和谐的社会现象的宣传。以弥补大学生幸福感下降的不足。更广泛的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注、学校的关怀、家庭的关爱,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幸福感指数,有利于良好的控制情绪,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幸福,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培养正确的恋爱态度。让大学生在遇到情感问题的时候能够找到正确的途径解决,让大学生更加理智地处理感情问题,增强在恋爱中的幸福感。避免因为感情危机造成的心理问题。最后,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只依靠学校的措施,要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学会主动地寻求各种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和感情问题。只有靠学校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可能有一个幸福快乐而又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活。
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面临严峻的考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起大学生,人们普遍会认为是一个高素质群体的代名词,而大学校园也被认为是广大有志青年追寻梦想的地方,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却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最近网上一些专家针对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作了一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大学生活中存在最常见的大学生不文明行为主要包括厕所门、墙壁、课桌上乱刻乱画;校园内乱写广告;上课迟到早退;在教师、自习室接听电话、聊天、打闹;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破坏校园公共设施;沉迷网络;抄袭作业、考试舞弊;在公共场所与异性有不得体行为等。那么为什么如此的“高素质”群体却表现出以上“低素质”的行为呢,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淡薄,正是由于大学生文明行为意识的淡薄,才使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大学生文明行为意识淡薄的主观原因:主要由于大学生处于生理成熟但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他们探求人生真谛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苦恼和彷徨,对于有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常常百思不得其解,当遇到挫折和苦恼时,心理上的强烈不适感便会产生,在这种暂时性的不适过程中,如果自我调节不当,甚至还会衍生成变态心理。当代有些大学生往往会片面的认为只要学习好技术过硬,道德和文明简直无足轻重,只要自己舒服,不犯大错误,照样走遍天下。因此自身从思想上首先放弃了文明意识的建立。
造成大学生文明行为意识淡薄的客观原因:造成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现状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大学生独立的思想意识还处于未完全形成时期,所以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不文明行为和意识每天都会伴随左右,那么必然大学生自身会受到不文明行为的侵害,加之学校对学生文明意识培养的力度不够,惩罚措施模糊不清,使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文明教育受到严重的抵销;其次,腐败现象动摇了大学生养成文明行为、培养文明意识的信心。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所以看待事物的角度难免会比较片面化,这就使得他们容易走极端,在看到一些,等不良社会现象未得到有效解决时,就会产生动摇心理,认为讲文明和有道德只是一些表面的空话,只会限制他们前进的步伐,进而产生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心理;第三,是高校自身的文明教育软弱无力。从当代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学们普遍重视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始终为就业等问题做准备,从而忽视了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文明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人海茫茫,没有哪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大学生虽然知识结构相对完善,但内心发展状况却各不相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学生文明意识的培养应从两方面着手。
1.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帮助学生养成文明良好的行为意识。其次,要时刻注意社会道德和不良现象对学生思想品质和行为的影响。大学生由于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每天都会与外界进行十分密切的接触,他们容易受到外界正面的影响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影响的群体,此时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就很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造成行为意识的偏差,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教会学生分辨事物与现象的好与坏,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第三,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第四,要注重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善于利用舆论的作用,教会学生抵制不文明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快的产业,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调查显示,2007年1-11月,中国主要城市接待旅游人数为近四千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37%。其中接待外国游客23330404人次,接待香港同胞11176899人次,接待澳门同胞722831人次,接待台湾同胞4740206人次。入境游客中外国人人数为23938139人。其中,入境举行会议或商务活动的为6434616人,入境观光旅游的为12049859人,探亲访友的为72866人,入境的服务员工为2122858人,其他入境人数为3257940人。预计到201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122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0%左右,相当于GDP的7%。很显然,旅游业将会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报告,文化旅游在世界旅游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参加文化旅游的国际旅游者每年有两亿四千多万。文化旅游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它以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又因它具有的文化性、变化性、可持续性和季节性不明显等特点和优点而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可以说文化旅游己经成为当前世界旅游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并将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旅游发展的亮点和主流。深层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因而成为个性化、知识化时代背景下最具有持续发展前景的一项旅游产品,可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支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群体也在不断的扩大中。传统的旅游项目是针对一些城市白领以及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退休人员。这群人的特点是有工作或者生活压力,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释放自己,而且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支付旅游费用。传统的旅游模式是由旅行社组团出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类似于自助游等旅游新模式逐渐出现。针对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消费计划,已经成为各个旅行社提高业绩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这一类群体在未来的十年内存在一个很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他们所需要的旅游模式是打破传统模式的。研究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是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方面,也是旅行社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相对比上班族来说,大学生的空余时间要多出很多。也就是说大学生存在旅游时间的可能性。传统的旅游消费群体又的仅是在假期或者是黄金周出游,除去这一周期,很多旅行社和景点都处在不饱和的状态,而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恰好来填补这一不足。避开旅游高峰出游已经慢慢的成为大学生旅游新观念。所以,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制定大学生旅游营销策略,不仅可以给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增加新的盈利模式,而且也能缓解目前旅游业出现的假期爆满,平时无人的现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旅游消费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推广和运用制定一个营销策略。基本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1)从我国旅游事业和旅游政策入手,分析传统模式的旅游消费模式成功的因素和不适应时展的原因;
(2)分析我们旅行社的营销模式,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3)研究当代大学生特点,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群体存在的商机和挑战;
(4)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个以大学生为旅游消费群体的新的营销策略。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的营销策略。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打开大学生旅游消费这一道大门,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研究,了解大学生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2)通过对旅行社的调查分析,结合国家旅游政策,深入探究旅行社生存环境;
(3)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针对大学生,作出一份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主要在在杭高校中做一次普遍的调查,了解大学生消费心理,可以给研究提供一份可靠的数据。
(2)文献分析法。收集相关研究文献、期刊、报纸,对文献进行分类分析。
(3)案例分析法。寻找营销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来证明研究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作出正确的且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策略。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
总时间:本届毕业论文从2009年10月--2010年6月.
第一阶段:确定选题阶段
第二阶段:毕业论文实施(2009年11月—2010年5月)
1.2009年11月20日(第12周周五)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设计工作要求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前根据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撰写等工作。
3.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4.2009年12月22日(第16周周二)根据开题论证小组修改意见,将完善后的任务书、开题报告修改后交指导教师。
5.2010年1月中旬,上交经指导老师审核的论文提纲,提纲详细至三级目录。
6.2010年3月初(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7.2010年5月初(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提交指导老师。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2010年5月—2010年6月)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柴松,王洪武.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31.
[2]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6.
[3]刘丹平.旅游凝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87.
[4]张文.旅游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6.
[5]陶虎.旅游广告——远离与创新[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68.
[6]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1.
[7](澳)赖辛格(Reisinger,Y.),托纳(Torner,L.W.).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5.
[8]耿步健.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9]李浪.心理学从书-旅游心理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67.
[10]高舜礼.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5.
[11](英)摩根(Morgan,N.),安妮特•普里查德(Pritchard,A.).旅游休闲业的广告创意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43
[12]张小红,陈全.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4,9
[13]洪燕,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5,3.23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信用缺失现状;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66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具有高知识水平的群体,其言行对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并能够直接影响到社会文明的进程;其发展不但影响到国家未来,也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大学生社会行为的组成部分中,大学生诚信是最重要的部分。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就业压力等原因,大学生失信现象愈来愈严重,大学生信用缺失问题造成了很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对当代大学生信用缺失现状及对策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1 大学生信用缺失的表现
1.1 信贷诚信:恶意拖欠贷款、学费,银行高校处境为难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我国为了资助高校家庭贫困大学生能蛩忱完成学业而采取的重大措施之一。贷款手续便捷,学生不需办理任何借款抵押或担保,大学在校期间申请助学贷款,只需承诺毕业后按时分期还款并承担起相关的法律责任即可。这一政策普惠了我国家庭困难学生助其上得起学并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到目前为止部分大学生没有按照协议约定偿还其助学贷款,这是严重的信用缺失现状;除国家的助学贷款以外,部分大学生还存在严重的拖欠高校学费现象,这其中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种种客观原因确实承担不了高额学杂费,但有一部分大学生是主动地恶意拖欠学杂费,这从根本上去分析原因应该视为大学生的信用危机。
1.2 学业诚信: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及论文、评奖评优信息填报中弄虚作假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然而,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很严重的抄袭现象:如试卷抄袭、作业抄袭、论文抄袭等,可怕的是学生本身视此现象习以为常。近年来虽然各高校对于大学生作弊行为都实施了很严厉的处理措施,比如召开考前动员会并签订诚信责任书,纳入学生综合测评考核、颁布很严厉的作弊违纪处理方法等,但是依然不能杜绝作弊现象,作弊手段越来越多样,除了纸条抄袭,东张西望,交头接耳之外,还有替考、使用先进通信设备等。作弊的大学生队伍也不断壮大,不再只是差等生为了及格而作弊,许多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为评优秀或奖学金也会使用作弊行为。作弊学生的心态甚至还很坦然,好像考试作弊、抄袭论文是一种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事情。
1.3 就业诚信:简历造假、随意违约现象普遍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比较大,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会选择过度包装和美化个人简历。不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而是选择给自己的简历“注水”,并提供虚假的推荐材料,抬高自己的身价以求获取用人单位的青睐,如在求职简历上虚报自己在学校期间的职务、获得的荣誉等。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期间因求职心切而向多家用人单位投递简历,签约一家后发现更好的单位就另外签约导致对于前一家单位违约,这种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并任意单方面变更和撕毁就业协议或合同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在用人单位工作数日便不辞而别,让该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随意违约的行为,不但降低了个人的诚信度,也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还给学校的声誉和形象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甚至部分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从此不再与该校合作,也不再来此招人。
1.4 生活诚信:日常言行缺乏诚信,背心违约
部分大学生到图书馆借书,拖延不还;部分多学生为了满足个人的高额消费而编造多种借口和理由向同学们和老师借钱,借到钱之后就去KTV、网吧等地方挥霍浪费,还存在严重的借钱不还现象;部分大学生为了不去上课而编造各种理由请假或者旷课;部分大学生在填写学生登记表时给学校留下假的家庭地址和父母联系电话,造成学校跟家庭沟通不够通畅,留下隐患;甚至部分大学生家庭并不困难却要申请助学金,向学校提供虚假的家庭经济情况和贫困证明。
2 当代大学生信用缺失现状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意识形态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也在不断变化,除了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之外,还深受西方价值观及文化的影响;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另外,很多社会现象如:三鹿奶粉、瘦肉精、地沟油、黑心棉、偷税漏税、贪污受贿等不诚信现象和问题,腐蚀了大学生的心灵,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2.2 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下,不少家庭都是娇生惯养致使大学生自小就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大学为了得到又不想辛苦付出,就想用不正当的手段获益;还有部分家庭教育只追求孩子考高分升重点而对学生其他方面放任自流。
2.3 学校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背景下,自小学开始学校教育往往是重
视分数而轻视德育,为了成绩和分数,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和诚信的培养。再加上近些年我国高校扩招,生源质量方面有些下降,部分大学生读大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因此这部分大学生经常会出现迟到、旷课等现象。
2.4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环境较多是溺爱被保护,致使部分大学生不能吃苦耐劳,不能担当责任,依赖心理严重;有些学生在行为上严于律他人,宽于待自己。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从众心理、侥幸心理和不平衡心理,看到别人作弊,自己也跟风,看到别人因作弊而取得好成绩,心理就不平衡感觉不公平,进而也加入到考试作弊的队伍中。
3 当代大学生信用缺失现状的对策研究
3.1 营造优良的社会诚信环境
当代大学生优良信用的建设离不开社会环境。尤其是政府一定要发挥好其职能,全方位综合治理,开展发展宣传教育,营造诚信社会。培养全民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道德情操,培养人民知法、懂法、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优化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除此之外,应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推行诚信档案制度并加快诚信立法。还应该建立有权威的信用机构来确定评价标准进而建立社会全面信用评价和监督体系,法制的健全既是信用规范的基础和保障又为营造诚信社会而服铡
3.2 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
高校是当今社会的人才培养基地,是大学生直接接触的环境,学生的信用教育效果是受高校的信用形象直接影响的,所以一定要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校园环境;高校应树立良好的学校诚信形象并开展“诚信”教育主题的课程及活动,努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与素养,增强其诚信意识;另外,建立一套完整的大学生信用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并建立诚信档案制度,这个信用体系可以更好地评价一个学生的优良,可以为评奖学金等各荣誉做参考,也可以为今后大学生进入社会为用人单位通过重要的信息。
3.3 营造诚实守信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其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及成长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做诚实守信的表率,培养孩子良好的诚信习惯和意识,从小事做起,为孩子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增强诚信观念。
3.4 加强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
诚信是为人立身之本。大学生应不断进行学习和思考,内外兼修,自觉树立“诚信为本、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提高自己的诚信认知水平,增强诚信情感程度,并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诚信的识别能力和行为的选择能力,养成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学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李颂明,林丽娅.和谐校园视角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教育探索,2008,(11).
本文正文
1、对大学生诚信度的基本态度问题
从大学生自身方面看:(1)81.2%的大学生仍然认为诚信事十分重要的;(2)95%的大学生基本都能做到诚信;(3)6109%的同学认为在家学校目前诚信状态一边,还有14.9%的同学认为自己学校诚信度差;(4)对于大学生总体诚信状况,坚持“很好,不需要过多的担忧”观点的仅占总数3.3%,认为“一般,只是个别行为”的人数占总数的54.7%,觉得“较差,较多人存在不诚实行为”的人占34.3%,觉得“很差,值得担忧”的人占7.7%
从社会调查来看:(1)有超过一般的人认为大学生对待诚信的态度一般或不重视;(2)有23.7%的人曾被北大学生欺骗过;(3)对于大学生总体诚信状况,16.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度很好、不值得担忧,73.9%的人认为大学生的诚信度一般,不诚信只是个别现象,10.2%的人认为大学生诚信度较差,很多人存在不诚信的行为。
2、关于考试作弊
(1)大学生中32%的人从来没有作弊,而占65.2%的同学偶尔作弊,只有2.8%的人经常作弊。
(2)对于作弊的现象,27.1%的同学反对,认为那是欺骗行为;51.9%的同学认为是以为学校的某些理论课程太枯燥,而又必修造成的,15.5%的同学持中立态度;而5.5%的同学存有侥幸心理,赞成这种行为。
3、作业、论文抄袭
(1)大学生中只有9.4%的同学是个人完成,49.2%的同学是大部分自己写,少量引用资料,36.5%的学生是大量引用资料,而占5%的学生完全是用别人的文章来拼凑。
(2)从社会调查方面来看,对于大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发现便取消学位资格的71.2%的人认为“理应如此”,28.8%的人认为处罚过于严厉。
4、对于求职简历美化的现象
(1)从大学生自身方面看,大学生中15.5%的人认为这是不诚实的体现,不值得提倡,77.3%的人认为适当的修饰可以理解,7.2%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没什么大不了,可以接受。
(2)从社会方面来看,40.7%的人认为这是种欺骗行为,很不应当;45.8%的人认为可以理解,6.8%的人恩物这是旁边现象无所谓。
5、有钱申贷
你听说过身边的同学有钱而去申请助学贷款吗?6.1%的同学没有这种情况,45.3%的同学很少这么做,而占48.6%的学生经常这么做。
6、请假造假
你身边的同学师傅经常拿别的理由搪塞请假的理由?3.9%的人没有,48.6%的人很少,47.5%的人经常这么做
7、关于编造假的家庭情况申请学杂费的问题
[论文摘 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之间的矛盾使得消费结构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不合理性,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研究,对于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80后出生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对待孩子的溺爱在这一代人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他们出生后的生活环境正是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特殊的消费群体。本文针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以便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1.消费来源
2007年10月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工程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大学生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据调查89%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于父母,只有少数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靠勤工助学、家教、在外打工等方式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约占8%,另外还有3%的学生靠贷款、助学金和补助。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趋于单一化,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提倡较早的踏入社会,使得学生不能较早的独立。(2)有的学生想找家教挣生活费,迫于专业的限制(因为很多家长喜欢找师范院校的学生做家教),很多学生被拒之门外。(3)现在大学生大部分是8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经济上对父母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2.消费结构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时尚消费。由调查问卷显示:基本的生活消费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学习型消费和时尚消费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自高考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为了毕业之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很多大学生不得不充实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消费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参加各种等级考试的报名费、资料费,包括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等。(2)由于目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考取各种证书的培训费在逐年增加,例如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有造价师证书,施工员证书,CAD绘图员证书等等。 (3)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电脑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目前此专业的大学生的个人电脑拥有量也呈上涨趋势。
除了学习型消费成上涨趋势外,时尚消费也呈上涨趋势,手机、MP4、数码相机等高档消费品不断涌入大学生的手中。
3.消费存在的误区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不良消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性。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就开始了独立理财的阶段,但其理财能力较差,开支没有计划,使得消费时失去理智,因而形成盲目消费的现象。例如:大学生在选择消费品时,用在学习、就餐方面的费用偏低,而用在交际、娱乐方面的费用偏高,形成超前消费的习惯。
(2)前卫性。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够在实用性方面满足个人的需要,还希望商品能够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因此过节聚会、生日聚餐、亲情消费、毕业宴会等已纳入到大学生的正常消费范围之内。如今大学生的消费已超越生存型消费,主要表现在:追求品牌、崇尚权威、追求新颖时尚、体现个性等方面。
(3)攀比性。在调查中发现,当今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虚荣心又较强,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和身边的同学做比较,导致最后形成人格上的缺陷。例如:有的同学看到身边的同学买了一件名牌衣服,用着一部手机,自己也不甘落后,情愿节衣缩食,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有的女生为了美容,一次又一次的向节俭的父母开口要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转贴于
(4)过渡性。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超前的消费观念,例如:通讯费用、老乡聚会、恋爱消费等名目繁多。另外,谈恋爱在大学校园里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咖啡屋,酒吧等场所也成为恋人经常光顾的地方,恋人之间互赠的礼品也越来越高档,类似于这样的消费都大大超过了目前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
从消费结构可以看出,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是健康、积极、科学的,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还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还需进一步教育和引导。
2.构建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
(1)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消费观是使用一种价值判断来衡量事物,指导消费的观念。正确的消费观必须明确消费是为人的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的。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消费将极大的影响着个人以后的发展。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要想将来有所作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过度的追求物质生活的消费。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状况,我们要强调合理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合理性消费,反对非合理性消费。
(2)建立合理消费结构,培养理性消费行为。在当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消费时尚瞬息万变,大学生应克服从众心理,合理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提倡科学、合理、发展型消费,反对愚昧、颓废、短视型消费。因此,大学生应该在保证食物消费的前提下,增加学习型消费的比重,减少时尚型消费的比重,适度消费,让更多的消费用于服务个人发展的项目,使大学生能够理性消费。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因此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该全力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张 迪:大学生消费市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2): 141~142
人生价值是指人活着的一种行为取向,即是人的行为有意识的选择和追求。人的一生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和追求什么,都是人生价值所特有的内容。追求人生价值是当代青年大学生人生思考和求索的热点和中心。人生价值既是人生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又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得以体现的基本条件。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当然是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从社会的高度看,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选择,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改善社会的道德风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个人,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选择对自己的人生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它有利于人生幸福的实现;有利于人的个性品质的培育;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人生自我价值的演变,更反映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演变的趋势。
总体来讲,新时期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一、兼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青年学生开始追求进取务实、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人生价值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社会价值指的是个人对于社会的意义,是个人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它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一般指个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它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作为生命体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作为社会人而具有的人格尊严。人生的自我价值并不是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中实现的,它总是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生活。一个人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不能不依赖社会创造的物质成果,要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不能不依赖社会所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累的精神财富。
所以说任何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都是占有一定社会价值成果的过程。随着社会上对于人的自我价值的承认和肯定,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强化,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也由原来相对单一的无视自我价值、单纯奉献社会转变为不再排除个人利益,重现实、重实效,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事业和利益兼得的状态。就人自身的发展来说,强调尊重人生,充分肯定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进步。社会主义条件下理想的人生价值观,应该强调贡献和享受的统一。既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又肯定个人的社会主体权益。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取向的教育,关键是要把握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节点,帮助大学生正确区分价值规律与拜金主义的界限,弄清等价交换与无私奉献、市场竞争与团结协作的关系,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教育的整体合力。
二、价值取向多元化目前,我国经济成分和社会阶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由此派生的思想多样化和利益多样化的影响日益增加,体现在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上就呈现出了多元化。当代大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在成长期,他们心理、思想的不成熟性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使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另一方面又随着自身的成长不断加以调整。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构建了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有的却滑向了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大众传播事业特别是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使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影响的渠道和机会大大增加。国内经济成分、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并且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他们求新求异意识比较强,喜欢接受新事物、新潮流、新观念。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就必然造成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特点。现实已经证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等价交换、自由竞争、追求利益、讲究实惠等价值取向,尽管是可以肯定的、合法合理的,但如果忽视政治思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淡化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生价值导向的主导作用,势必使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致使价值取向走偏方向,酿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三、矛盾性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价值取向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的矛盾从理论上说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人与社会在价值取向上的根本一致。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并不尽然。对一些人而言,个人的自我意识在呼唤社会价值体系时,总是从满足自身的需求出发的,但社会价值体系却并不是凭借单个人的自我意识来建构的,它不可能现实地体现每个人的个人愿望,而只能服从社会生产方式的现实来构建。这就意味着,无论哪一个单个的自我意识都不能得到绝对满足。因此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的矛盾总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在充分尊重自我价值,人们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这种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大学生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看到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产生疑虑;一方面在学校接受许多正面观点教育,另一方面看到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又感到无所适从。青年学生想象力丰富,对社会及个人的未来都有较高的期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期望的实现常常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当理想受挫,不能变为现实时,必然产生心理矛盾。而这种心理矛盾直接导致的就是大学生价值取向选择上的矛盾性。
(三)道德实践与道德认识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求实惠和实际,注重物质利益和生活目标。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向个人倾斜,向金钱倾斜,为了眼前利益,不惜牺牲未来,这对未来人才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青少年由不成熟的人格状态向成熟状态转变的时期,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过程之中。与婴儿期的生理断乳相比,这一时期可以称为心理断乳期,具有独立与依赖并存、理想与现实冲突较大,以及自我意识强而自主能力较差等心理特点。这正是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选择出现矛盾性特征的内在心理因素。外在因素则主要表现在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各种新旧思想和观念的撞击不可避免地使原本隐藏在内部的矛盾暴露出来,一些不良现象和思想不可避免地侵蚀到大学校园中来,并与长期的学校教育的价值观发生矛盾。此外还存在着学生自我期望值高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矛盾。虽然要求改革的呼声很高,但一旦改革触及切身利益,往往表现出不满情绪。总之,种种因素使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矛盾性日益凸显。超级秘书网
(四)务实性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关注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竞争意识、自强意识普遍有所增长,呈现出务实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这种经济上的利益驱动机制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化趋向务实。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贫富差距也都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别是随着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当代大学生日益注重从经济角度、效益观念来观察分析问题。“招生并轨,自费上学”的招生制度的改革,使得学生家庭必须支付一笔高额的教育费用,金钱的支付必然要求金钱的回报,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务实性特点。同时他们对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也有所淡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也使得学生注重热门专业、实用知识的学习。尤其是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现在的大学生开始感受到将被社会所选择。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务实精神增强。应该说,大学生追求个人发展,追求现实利益,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缺乏远大的社会理想和对长远目标的追求,只为一己一时打算的学习动力强度小,并且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自我实现的程度也相对较低,使得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中出现了“才大志疏”的倾向。更危险的是,引导不当很容易导致淡化群体、过分强化自我、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讲求感官快乐等不良现象。正确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当代大学生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建功立业之源,更是推动人类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新形势下的新变化给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上和思想上都带来了新的变化,要正确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服务祖国和人民统一起来。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就必然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和发展的新特点有及时且充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大学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实际条件和特点,针对根本,对症下药,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从而使之自觉地形成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取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