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电话机调查报告

时间:2023-03-01 16:21:14

导语:在电话机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1.1 会计电算化概述

会计电算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计算机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的操作实施过程。从宏观方面来说,会计电算化包括会计工作中出现的一切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从微观方面来说,会计电算化具体包括电子信息技术在组织、规划、实施、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建立、会计审计等方面的应用内容等。目前公司的会计信息已经逐渐膨胀,必须才用现代数据信息处理方式,不断提高公司的信息化水平,是公司的决策过程更加科学与合理,从而促进公司的效益与利润提升。

1.2 会计电算化下公司主要业务风险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就好比一把双刃剑,既单来无限便捷,同时又充满诸多风险。会计电算化重新设计并改进了原有手工记账的缺陷,并且也改变了公司的部分业务流程的顺序与具体实施操作内容。在使用会计电算化的软件以前,许多公司基本是基于计算机来进行业务系统的设计与架构,基本都是围绕一个业务流程的来设计的,比如销售模块、采购模块和财务模块等。但是这些模块皆不是根据整个公司的宏观业务流程来进行设计的。会计电算化的软件不能使从公司的材料采购到材料付款、采购订单的生成等一系列业务的实现。

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主要需要面的业务风险主要是公司业务流程、公司应用架构、公司数据质量和公司技术架构这几个方面。其中,公司业务流程的改变使公司的内部控制受到重大影响,同时也提出了对公司的内部管理和财务收支的监测和控制新的要求,这使得公司的内部控制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中,利用好及时来处理手工记账流程,例如进行审批处理的自动化等,提高了财务工作人员处理各种业务流程的工作效率。

2 案例分析天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会计电算化审计存在的问题

天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原来是中国在天津市的警备区设立的主要进行锅炉检验的站点,在机构规模、检测能力、检测技术水平和经营服务水平等各方面均具有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天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九百万元,年均项目额6.5亿元人民币。秉承军企作风严谨,工作认真,坚持原则的优良传统,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石油方面、石化方面、燃气方面、热力方面、电力方面、化工方面、制药方面、锅炉方面、容器方面、桥梁和金属结构方面等,形成了多元化与体系化共同发展,专业化、精细化共同进步的发展势态。

天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所选择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为金蝶软件公司开发的金蝶财务管理系统K3-2008-6.1.153标准版,运行环境为windows2003操作系统,软件模式为B/S结构,该软件的客户端运行环境为Windows/XP及IE7以上版本的浏览器。支持标准的TCP/IP网络通信协议,能够在标准的以太网局域网中正常运行。通过分析天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财务部的运作,发现有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以下三方面:

2.1 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天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财会队伍共4人,主要有会计主管人员、会计人员、出纳人员、审计人员。4位财务人员的工作经验均在10年以上,其学历均是大专学历以上。通过调查发现,天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财会队伍存在学历和专业技术能力有待提升,对信息技术了解不够深入。

2.2 财务管理系统选择不合适

目前,天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选用的财务管理系统是金蝶财务管理系统K3-2008-6.1.153的版本。此财务管理系统在操作界面的设计方面比较友好,对于客户而言简单易用,仅仅需要熟悉其中一个功能模块的使用,就了解并熟练使用其他模块。但是由于金蝶K3财务管理软件主要是针对小型生产公司而设计的,功能虽然不少,但不能满足天欧公司的去求,存在缺陷:财务系统的兼容性能与稳定性能较差。操作复杂,难以发挥实际功效。

2.3 会计电算化操作存在舞弊现象

天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财务部门在引入金蝶财务管理系统之后,使相关财务部门工作不在使用复杂的纸质凭证和账簿,使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速度与质量有所提升。但是,随着公司会计电算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司会计电算化的舞弊事件也有所增加,使公司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3 天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应对会计电算化审计问题的对策

通过前文对天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总结,发现该公司目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有待提升。为了完善公司的会计电算化制度,将会计电算化引向更高更深层次,本文试探性地针对天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以下三点建议措施。

3.1 更新观念,树立信息化意识

如今已经进入网络信息的时代,从长远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公司应以全新的观念来审视会计电算化的作用,并进行长期战略规划。因此,天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管理领导层必须重视会计电算化的落实和推进,正确定位会计电算化。

3.2 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天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来说,为公司的现实需求,应及时建立一套与公司流程管理模式相匹配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加强安全程序控制,并对系统维护控制加强管理; 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使其监督并核查会计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度的有效实施,确保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2篇

一、明确监管主体

工业园区管委会是辖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管主体,管委会主任是第一责任人,对辖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其他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考核。安排不少于50万元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并形成逐步增长机制;对园区内重大事故隐患,要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安排专项引导资金,积极落实整改。

二、健全监管网络

(一)建立安全生产协调机构。工业园区管委会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简称安委会),作为非常设议事协调机构,负责指导协调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安委会主任由工业园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设在安监站,承担安委会的日常工作。

(二)设立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工业园区管委会设立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负责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辖区内安全生产工作。安监机构编制不少于3人。有不少于3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配备计算机、电话机、传真机、照相机和专用车辆。

(三)完善村居和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辖区内居委会有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其它生产经营单位,依法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2名以上专职人员。其它生产经营单位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三、推进责任落实

(一)明确各级职责。制订工业园区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规定,对工业园区管委会、安委会、安监机构、其他职能部门和居委会、企业,以及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作出详细规定,健全责任体系。

(二)严格考核和奖惩。建立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指标控制体系,每年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工作目标,并每半年组织一次考核,考核结果与年终奖惩挂钩,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

(三)严格事故查处。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实行事故责任倒查,落实行政问责制。对不履行或履行安全生产职责不到位的,根据《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完善基本制度

(一)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每月听取一次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安委会主任每季度主持召开一次全体成员会议,通报形势,部署任务,并形成会议纪要,明确落实责任,保证会议质量。

(二)监督检查制度。工业园区主要领导,每年带队检查辖区内安全生产工作不少于2次;分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每年带队检查分管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不少于4次;安委会在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安监机构采取分片、定人的方式,开展不间断的安全生产巡查,每年对辖内高危、重点行业(领域)以及规模以上企业至少检查4次,对其他生产经营单位至少检查2次。

安全生产检查做到有方案、有通报、有记录,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下达责任整改指令书,并实行跟踪督办,期满复查验收。

(三)事故隐患和危险源管理制度。工业园区管委会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单位定期开展事故隐患排查。高危及重点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事故隐患日查制度,其他行业生产经营单位至少每周进行一次隐患排查。生产经营单位每月隐患排查情况定期上报工业园区管委会安监站。

工业园区管委会隐患排查记录完整,按照“谁排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产生,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明确整改目标和期限,实行跟踪督办。

对辖区内重大隐患和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挡,逐级上报,纳入市、县(区、开发区)重大隐患和危险源数据库。

(四)事故报告和救援处置制度。对辖区内发生的死亡事故、3人以上重伤事故和重大遇险事故,有关政府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务院493号令和有关规定,及时如实报告。工业园区主要负责人须立即赶赴现场,积极组织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理,确保社会稳定。

(五)“三同时”管理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安全“三同时”管理,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审查,根据相关规定履行安全“三同时”报建审批备案手续,按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要求,进行建设与管理。

(六)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制度。积极组织“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竞赛”、“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等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做到有方案、有部署、有内容、有总结。

工业园区管委会、居委会、大型重点企业办公楼台前设置安全生产宣传栏;主要道路、街区等人员聚集场所设置宣传标牌,悬挂宣传标语。辖区内设置永久性宣传标牌不少于5处。

积极开展安全培训活动,加强各级干部职工的安全培训,形成人人懂安全、个个讲安全的浓厚氛围。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经安全培训,持证上岗率达到95%以上;特种作业人员经培训,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七)安全生产值班制度。建立24小时安全生产值班制度,由相关领导带班和安监站工作人员值班;党政领导、主要职能部门领导和安全监管人员必须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在节假日、汛期等重点时段,安排24小时坐班值班。

五、建立基本台帐

(一)安全生产管理台帐。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制度规定、来文发文、工作总结、经验材料、会议记录和目标考核、安全生产责任书等档案资料。

(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台帐。主要包括各类专项行动、检查督查活动和在检查中形成的现场检查记录、处理决定、复查意见等档案资料。

(三)隐患排查治理台帐。主要包括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形成的各类文件、表格和重大隐患整改中形成的档案资料。

(四)重大危险源监控台帐。主要包括重大危险源分布图、汇总表和每处危险源基本情况、监控措施等档案资料。

(五)特种设备管理台帐。主要包括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制造商、出厂编号、制造日期、投用日期、限用年限、使用证号、检验纪录、使用单位、责任人、联系电话等内容。

(六)事故处理和应急管理台帐。主要包括事故报告、事故统计和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决定档案,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档案。

(七)宣传培训台帐。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宣传培训方案、计划、总结、图片和各类人员培训情况档案资料。

第3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就业;实训;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活动如春风拂面,新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学方法等逐渐被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并得到认同。作为职业教育专业之一的文秘课程,同样也深受改革的影响。以下就目前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做几点分析:

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范畴比较广泛,社会上对秘书需求量也较大,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因为各种原因,减少了对文秘专业的招收人数。按理说毕业生数量少,且社会需求量大,文秘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应该不难,或者说更易就业;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实是中职文秘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适应环境能力差;不善与人沟通;业务能力不强;知识面窄等。文秘岗位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及业务水平,有些工作并不是非得文秘专业毕业生才能完成,而有些工作文秘专业毕业生缺乏专业技能而无从下手:如财会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照样能从事大部分秘书工作,而文秘专业毕业生却无法胜任会计岗位。这些都导致文秘专业学生跨专业就业并不受欢迎,致使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面向所有的企事业单位,不仅仅只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等,在目前市场环境下,私营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特别迅速,也为社会提供了许多文秘岗位。要改变以上这些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走出秘书专业课程改革的瓶颈期,就得突出“能力”和“就业”这两个基本点,这就得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就业中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这两个基本点的中心就是“实训”。

文秘专业教学要达到最终的培养目标,就得紧紧围绕着“三办”“三会”开展工作,“三办”是指办文、办会、办事;“三会”就是指会写作、会实务、会交际。要做到“三办”“三会”就要从平时抓起。要想于三年内使文秘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取得一定的优势,笔者认为有必要继续进行课程改革,并突出“实训”这一中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以更利于就业,不妨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考虑:

一、硬件设施

要让学生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学校首先得在硬件设施上下工夫,为学生提供理训一体化的“专门课堂”,给学生创造仿真的职业环境,使学生毕业即能做到“一出社会就上岗”,无需经过培训,就具有一定的工作水平和基本的动手能力,总结起来称之为“五室教学法”,在这些课堂中采用现场模拟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1.接待室。室内基本配备:茶叶、水、一次性杯子、公文桌、椅等物品。在这个环境中,上演秘书与访客的现场演示,并可让其他学生当评委。教学前先指定一项目任务,在教学时让学生互相进行搭配。在演示结束后先由学生评委对过程进行分析,再由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

2.会议室。室内至少得配备以下物品:茶叶、水、一次性杯子、多媒体、网络设备、投影仪、围成或方形或圆形或椭圆形的会议桌椅等,最好能配备话筒、数码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等。确定好会议规模及类型后向学生下达任务,分三组让学生设计会议工作。第一组完成会前的准备工作;第二组完成会中的服务工作;第三组完成会后的扫尾工作。每组大任务下又分若干个环节让学生构思完成。

(1)在会前筹备工作中:如何拟定会议方案;如何准备会议文件;如何针对性地准备会议场所;怎样全面地做好会前的各种检查工作;并模拟预算会议经费等等。甚至可以再细分,就拟定会议方案这一块还可以分化成各类小任务:定会议的名称、定会议的议程、定会议时间的地点及人员等等。

(2)在会中服务的工作中:也就是从会议开幕到会议闭幕期间,秘书也得完成许多要事,如接待与会者、完成会议签到、引导与会人员就座、给会议录音录像、做好会议记录、制作会议简报、处理会中突发事件等。这些都可以分成项目任务让学生处理完成,在演示及评价中各有所得。

(3)在会后的扫尾工作中:会议虽然结束,但并不意味着秘书工作已经完成,还有大量的扫尾工作等着秘书去处理,如送别代表、整理会议文件、整理会场,还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模拟总结表彰,还可以试着结算费用等。清理会场的音响、话筒、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对照清单,归还会议所借物品;收回自带会议用品,保管会议代表遗忘物品;揭去会场标示物,拿走指示牌及剩余文件资料等以恢复到会场开会前的原样,为下次会议做好准备。

3.自动化办公室。此室至少的配备以下物品: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多媒体、网络设备、光盘机、电话机等。

4.档案室。此室至少的配备档案柜、档案袋再加一桌一椅等物品。让学生善于档案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实践操练:将大量时间不一、作者不一、内容不一的文件堆放在一起让学生归类归档,再由其他学生与老师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再加以练习,以便学生掌握档案工作的基本要领。

5.值班室。此室至少的配备以下物品:一部电话、两本记事本、一本值班日志再加一桌一椅。电话用来联系内外,一本记事本记录领导临时交办的事项、与公司有关的各事项,另一本记事本记录来电、来函和各种文件、信件,并注明处理意见。

二、校内见习

校内见习是学生习得并应用知识最简便而成本最低的方式。让学生处于真实环境中进行训练学习。一来可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较快适应以后的工作环境;二来可以借机检验学生在模拟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为新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实践依据。这些都利于增加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校企结合

目前我们中等职业职校的教学模式分为“2+1模式”和“2.5+0.5模式”,真正下企业的时间并不长,在两年或两年半中学习纯理论的知识,再用一年或半年的时间从事实践活动,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并不可取。最好是采用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大学生下企业的力度,实施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操练中发现问题,回到学校进行补充学习,然后学了新知识再到企业进行检验,这样周而复始地学习与操练,能使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上岗工作。

四、职业资格证书及其他证书

我们培养出的文秘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想从事与专业相对口的工作,就要比其他专业毕业生相对的优势,就得以事实说话。在三年的职校生涯中学校可以加强专业以外知识的灌输,并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让学生进行各类考证工作,以便让学生能在毕业前尽可能多地拿到各类证书,掌握更多的技能,从而使学生有更大的资本在就业时与其他就业者展开竞争。

比如我们中职学校可与省或市职业技能监定中心合作,让学生考取秘书初级证书;与教育部考试中心合作,组织学生考取英语一级或二级证书;与市人事局合作让学生取得全国计算机一级证书;与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合作使学生在毕业前取得普通话等级证书;如条件允许,与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合作让学生取得驾驶证,甚至开展财务学科进修,获得会证从业证书。再加上平时极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以取得尽可能多的竞赛证书。如果我们的文秘毕业生能在毕业时做到一生双证或一生多证,就能在就业范围大但就业难的大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文秘专业的课程改革要想走出目前的低谷期并有所发展,就有必要将重点放在“实训”上,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职业能力,走向社会时是学生选工作,而非工作选学生,使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莉.关于提升文秘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势在必行:来自30家企业单位的调查报告,2010(6).

[2]吴良勤.浅析秘书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2008(7).

第4篇

截至2007年12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8000亿美元,累计成立境外投资企业9900多家,分布在全球近17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总额从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13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投资地区主要集中于周边的东亚及南亚发展中国家。我国企业对周边(香港除外)投资的85%投在了东盟、南亚和朝、蒙等发展中国家。第二,投资领域主要包括农机、家电、轻工、纺织、农业以及工程承包等行业。企业多数为贸易加工型,以电子电机产品(电视机、冰箱、空调、VCD、电话机、程控交换机、摩托车)和轻纺产品(服装、箱包、手工工具、毛毯)为主。第三,现阶段有条件走出去的企业主要源自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沿海发达省市;但内地走出去企业也在迅速增加。

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全球化所沿袭的基本脉络是,发达国家的广义高级生产要素以资本形式向低级生产要素拥有国家集中,导致后者大量出口从而产生巨额顺差。很显然,这种并不平衡甚至并不平等的分工体系虽有其暂时合理的一面,但就未来长期而言却是难以为继的。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一国人均收入达2000美元时,产业结构将面临调整,产品标准固定、工资成本升高的夕阳产业将转移到海外。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46619亿元,增幅为11.4%,人均GDP为2460美元。到2007年末,我国进出口贸易达到21738亿美元,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

从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中资银行的海外拓展的必要性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不断加剧,市场积存有过量流动性。2007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金额40.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累计净现金投放330万亿元,比上年多投放262亿元,再加上股票、房产等资产价格不断上涨,使潜在的金融风险因素增加,因此,有必要为剩余资本寻求新的出路。另外,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2007年末达到1.5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在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形势下,利用外汇储备进行海外投资的需求日益迫切。从这个角度而言,海外投资符合目前国家金融战略的需要。

第二,一般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及其转移规律决定了东道国吸收外资只能带来发达国家的成熟产品,发展中国家为此往往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在前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有大量的生产能力进入,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与发展,有些产业目前发展空间已经不是很大了,需要实施梯度转移,因此,利用现有资源直接参与到国外先进企业、优势产业中去,亦不失为一种快捷方便的配套战略。

第三,企业自身的动力。企业“走出去”的动因很多:有的企业希望获得更大的市场;有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技术;有的企业则意在获得一些资源。从目前国际发展情况和中国参与国际市场情况来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寻求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

此外,从全球经济看,发展中国家倾向于通过外向型战略促成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外资流入激励政策,对我国资本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和泰国、菲律宾等东亚国家以及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外资依赖,发展中国家对外资的需求与我国的资本拓展正是相吻合的。

中国企业“走出去”与中资银行的海外拓展,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资本走出国门的趋势,属于资本输出的范畴。资本输出是国际经贸合作、国际商业活动及资本市场运作的一种成长方式,是资源优化配置走向国际化的体现。联合国对158个国家的投资促进机构的调查也显示,中国被许多国家列为未来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从经济增长看中国的投资和贸易发展,中国已经成为资本输出国。由此,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为合理配置资源、贴近当地市场的主动选择,也是国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跨越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中国的银行也加大了在国外拓展的力度。对银行来说,通过海外拓展可以带来新的业务品种、新的市场、新的客户和更广阔的盈利空间,因此银行在完成自身的体制改革之后,加快海外拓展的步伐是必然的。伴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深,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正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向成长为世界性经济强国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特别是跨国银行的强大和发展,是中国国家战略实现的重要保证。尽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市场仍将是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但在来势汹汹的外资银行面前,中资银行需要变被动防守为主动进攻,通过海外发展发展壮大自己以应对挑战是最有效的办法。综观国外的大银行,无一例外是通过大规模的海外发展迅速壮大的,在过去十年来尤其如此。近年来,我国银行(以下称中资银行)已经开始意识到“走出去”企业在国际贸易以及海外业务方面的巨大需求,并将其视作传统公司业务之外新的利润增长点。由于看到这一点,中资银行加快了在国外设立机构的速度。截至2007年末,有7家中资银行在国外设立800多家分支机构,海外总资产达2674亿美元。其中,中行已基本形成全球机构网络,包括696家海外分支机构,工行、建行、农行、交行四家大型银行在海外发展速度也非常迅速,至2007年末,工行已经拥有110家境外机构,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已经在香港、新加坡等海外经济金融中心或发达城市建立了分支机构。中资银行在海外拓展的手段除了传统的机构延伸方式,还在近年来开始使用大规模投资式的拓展。2007年,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步伐加快更加引人注目,工商银行先后出手投资和购并了印尼的哈林银行、南非的标准银行;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公司互相投资10亿美元收购对方股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民生银行以25亿元人民币收购美国联合控股9.9%的股份,并有权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增持股份至20%,增持后民生银行将成为联合控股第一大股东;中国银行以9.65亿美元收购了新加坡金融租赁公司100%的股本;国家开发银行向巴克莱银行投资30亿美元等。综上,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可以预料,只要中国银行业继续壮大,其海外发展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二、 企业与金融机构海外拓展的相互依存关系

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将持续扩大,涉及的领域将不断拓宽,合作的方式也将日趋多样,经济社会效益也将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已成为建筑、纺织和海员劳务的重要输出国,在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和生产能力过剩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企业在踏上“走出去”的征途之后,还会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主要包括:一是信息渠道不畅通,对许多国际规则和惯例以及投资对象国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因而导致海外经营中增加成本;二是“走出去”的企业在初创阶段缺乏国外市场认知度,无法获得当地银行的支持;三是企业国内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也难以通过跨国金融平台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四是我国金融机构海外网点和服务能力有限,难于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在这些困难中,金融服务成为我国“走出去”企业难以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反观我国在境外发展的中资银行,它们与我国“走出去”的企业一样,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首先,中资银行海外机构虽然业务种类较多,但创新不足,业务发展受到制约。与目前国际先进银行普遍开办多种业务相比明显落后,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客户大都限于当地华侨和少数规模较小的贸易企业。多数中资银行没有进入当地主流社会,甚至没有参加当地的货币清算系统,各项业务游离于当地金融产业之外。由于中资银行的缺憾,使一些“走出去”的企业不得不到当地的外资银行办理业务。不仅“肥水流入外人田”,而且也形成了国有资产的体外循环。

实际上,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更需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支持,通过企业资金的沉淀和结算资金的流转形成银行的资金来源,从而大大降低中资银行在当地市场筹资的成本,增加资金实力;为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不仅使得中资银行能够增加各种利差和手续费收入,而且能够促使中资银行开展业务创新,发展中间业务,不断扩大市场;通过与企业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能够沿着企业的产业链条在当地建立新的客户群,进而打入当地主流社会。但是由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和中资银行在海外的拓展缺乏更高层面的协调和引导,导致了一方面“走出去”的企业抱怨得不到金融的支持,中资银行在海外也面临着单打独斗的困难境地,相互作用制约了我国企业向国际市场进军的步伐。

在银行与企业海外拓展的合作方面,我国企业和银行应该很好地吸取外国银行和企业的经验,主要包括:

第一,加快本国银行海外拓展的步伐。企业投资海外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对目标国经济、政治甚至人文环境的不了解。渣打银行在56个国家有1400多个分支机构,有超过90%的利润来自于亚洲、非洲及中东市场,其国际化网络与中国本土企业海外拓展的最初目的地有着高度的契合,因此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近年来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热潮中,作为非洲大陆最大的国际银行,渣打利用其植根非洲多年建立起来的庞大网络以及对非洲政治文化、政策法规的充分了解,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咨询服务。

第二,在支持企业过程中发展自己。在帮助企业拓展的过程中,银行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发展,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中国引进外资的初始阶段,一些外资银行随着其本土企业也一并踏入中国的市场,并以在中国投资的本国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展业务,迅速打开市场,站稳脚跟。外资银行以国际化的行业和产品技能与本地化的知识理念,向本国在海外的投资企业提供国际金融环境中的信贷业务、现金管理、贸易融资、零售银行金融产品组合和资本市场业务。一些国际化大银行在伴随企业客户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功确立了其在亚洲、非洲和中东等新兴贸易走廊的地位,同时,其国际化的网络也进一步得以拓展,近年渣打完成的对韩国第一银行、印度尼西亚permata银行及中国台湾省新竹银行的收购即是例证。

第三,强化合作基础取得共赢,银行与企业间关系的稳固基础在于彼此对对方的需求了如指掌,并且能够为对方量身打造所需的服务。国际化先进银行在与企业客户的合作之前,通常会做审慎的调研,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包括其竞争对手和所处整个行业的情况。然后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给企业提供包括对企业金融产品的培训、资金运作、融资以及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建议。这不仅可以帮助银行有充分的了解,降低投资风险,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为细致的服务。

第四,根据企业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在企业金融领域,竞争的加剧催生了金融产品大量面世。这对初次涉足海外市场的企业而言,尤其具有吸引力。在这一点上,一些国际化的银行混业经营的优势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通常可以利用广泛的产品线为本土企业兼并、收购、IPO、上市、私募股权等需求提供投行、商业银行甚至企业价格高管个人理财、保险等涉及外汇监管、账户结构、债券、基金、当地清算系统、风险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因此,银行只有融入企业,全面了解企业后,才能打造出企业需要的产品,把合作的基础夯实。

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应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中资银行是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走出去”的企业也是中资银行在海外发展的重要支撑。种种资料和调查报告显示,“走出去”使得银行与企业间的共生共荣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企业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银行业的发展。中资银行不仅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融资支持,而且要全面参与到企业的并购和资本运作中去。由此,迅速构建一个强大的金融和企业合作的体系,抓住目前的战略时机,扭转我国“走出去”企业和银行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势在必行。

三、中资银行与“走出去”企业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 国家政策引导与扶持“走出去”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合作

国家应该在具体涉外政策方面和配套的行政、金融、法律体系建设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在这方面国外已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例如在海外投资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始终如一地坚持奖励、促进和保护海外投资安全与利益的基本政策。美国最早于1948年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时,率先创立了海外投资保证制度,美国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双边或多边条约以及利用国际经济组织甚至利用外交方式对海外直接投资进行支持与保护。在国内,美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税收、金融等支持本国对外投资的政策。二战后,美国制定了许多旨在保护对外直接投资利益的法律,其中重要的有《经济合作法》、《对外援助法》、《肯希卢伯修正案》及1974年贸易法中的限制条款。继美国之后,日本1956年在世界上第二个创设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为保证海外企业的权益,确保最惠国待遇以及促进与缔约国的资金、技术交流,日本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目前,我国在支持企业海外投资方面已经制定了很多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除支持海外投资措施之外,国家要设法引导“走出去”企业和银行在海外发展过程中的合作,具体可以考虑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国家有关部委应该围绕支持“走出去”企业和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合作发展制定相应的办法和措施,例如,为避免“走出去”企业间和中资银行海外机构间的无序竞争,国家商务部和金融监管机构可酌情对“走出去”企业和商业银行海外设立机构的地域进行划分,视当地市场容量批准企业和银行海外机构的设立。第二,可以结合中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要求企业首先选择在海外投资所在地的中资银行办理相关业务,国家有关部委在国外的有关双边交流和合作,国家各系统各部门如教育部、旅游局、航空、航运、商检等驻外机构对外办理双边合作等事项均应考虑利用国外中资银行的资源和渠道。通过各行各业的支持,为中资银行在海外建立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第三,国家有关的出口信贷或项目贷款也可以由国家政策性银行与海外中资银行合作办理,由海外中资银行承担行的角色,以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对于一些援建海外的项目工程,相关的银行结算、融资等业务亦应指定所在地或工程所在国附近的中资银行办理。通过这些必要的手段使已经“走出去”的中资银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来自国内的支持。第四,全力充当桥梁与纽带,积极协助企业和银行海外机构解决与当地市场监管机构产生的问题,合理保护企业和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权益。在国内,要引导企业和中资银行在内部建立流畅的支持海外发展的业务流程和体系;商务机构应在为企业中资银行海外机构提供信息、法律支持、介绍客户等方面的服务发挥积极作用;外交机构在适度情况下,亦应为所在地的企业中资银行提供帮助,介绍客户,解决疑难,尤其在个别国家因政治原因而对当地中国投资企业和中资银行采取不适当的处罚等行为时采取必要的外交手段以维护中资银行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 “走出去”企业应该确定加强与中资银行进行合作的方针

“走出去”的企业要从长远的战略角度考虑,在国外寻找金融合作和服务时,将首选目标瞄准海外的中资银行。具体来说:一是要制定以中资银行为金融合作伙伴的海外发展战略,将中资银行作为其在海外投资的重要合作对象和依靠的力量。尤其作为大中型的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企业,在实施带有国家战略投资色彩的项目中,更要明确这一点。目前国内“走出去”企业在寻求融资合作时对外敞开大门,许多国外银行由于在技术含量、产品创新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而更容易地参与进来,但从国家的战略意义考虑,这类项目的金融更应由中资银行参与和主导,才能确保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最大化。二是企业要制定与中资银行合作的具体措施和要求。“走出去”的企业在与中资银行合作进行海外拓展的同时,要本着合作双赢的精神就具体项目提出具体合作措施和要求。由于中资银行目前加大了走向海外的步伐,要避免因中资银行间的竞争抬升企业地位进而破坏了银企间的合作基础,不仅对外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最终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三是要设法打造中国企业金融的合作平台和品牌,必要时,可以由“走出去”的企业与中资银行及其海外机构建立合资企业、合资金融机构或合资银行,进而为建立中国企业和金融的联合跨国企业创造条件。例如,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对石油的需求,我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兼并、联合、收购等方式来扩大石油来源,由于国际金融资本已经大规模参与到实物市场中来,国际油市的操作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金融化操作。应对这样的竞争格局,企业需要在“走出去”战略中制定相应的金融对策,要把石油领域的“走出去”与金融领域的“走出去”联系起来考虑。这就需要加强石油企业和中资银行之间的合作,将油价、利率、汇率等风险综合起来考虑,建立起完善的石油金融体系。

(三) 中资银行应该提高对“走出去”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