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1:17
导语:在体育课教学反思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健康人才
1.高职体育教学发展的状况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在高等教育中居功甚伟,但就体育教育发展而言,虽然在不同时期涌现了不少改革的观点和方法,在教学指导思想、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但现在从总体上来看,高职体育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还存在距离,其步伐落后于本科院校。
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历程中,经历了“放羊式”的松散教学,“传习式”的技能教学,“个性化”的能力教学,“综合化”的素质教学,课程设置从行政班的普通体育课,到低年级基础课高年级选项课,进而全部选项课(有些学校开设了康复保健课),发展到打破格局的体育课程学分制。尤其是近年来融入了“以生为本,为生所用”的新理念,随着“快乐体育”“素质体育”“终身体育”及“健康第一”等指导思想的提出,高职院校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体育教学改革与探索,目前,多元化的教学指导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终身化的教学形式和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占据主导,推动着高职体育教学工作向前发展。但在改革实践中,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新旧思想的碰撞、新旧观念的磨擦以及新旧理论的兼容,在现代与传统的继承和扬弃中存在着冲突与交融,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探索中存在着表象与痼习。
2.高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体育课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系统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反思多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由于传统模式长期的对体育教学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还脱离不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对重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尤为反感,对枯燥的竞技体育技术技能教学内容没有积极性,感觉余暇娱乐项目少,欣赏体育的知识弱;传统的传授式、注入式教学方法仍未有大的突破,沿袭着“讲解示范+ 重复练习”的教学手段,组织呆板,满足不了学生需求;没有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个体评价主要以测试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成绩评判,结果是以偏概全;生师比失调,班级上课人数太多;高职学生缺乏对体育真谛的了解,对健康价值的理解也较为肤浅,他们认为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关系不是很大,现在“身体好”是理所当然。惰性强,怕苦怕累怕受伤,不能承受稍大一点的运动量,这是当前高职体育课存在的一大问题。
3.高职体育教学思考与建议
3.1 高职体育教学应以课程改革为中心
体育课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终身体育的意识,发展体育能力以及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与方法,满足终身受益的需求。因此,体育课课程设计非常重要,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组织形式的安排以及科学的课程评价等方面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改革与探索。
教学内容中中小学体育竞技项目的重复,既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又导致高职体育课程沿着竞技体育方向发展,不利于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和体质的增强,也不利于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因此,必须使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向多样化发展,开设尽可能多的选项课、保健课等等,内容注重呈现健康、运动、审美、闲暇及职业实用性等多方面的教育,要有时代化的趋势,这样贴近学生,使之喜爱且容易接受,如:健美操、形体、瑜伽,还有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如街舞、滑板,民族项目,如舞龙舞狮、腰鼓等都深受学生欢迎。教学内容还要注意特色化,要切合学校实际,符合学生特点,突出终身、实用和健身、娱乐,满足学生个体需求,内容可多选择具有延续性,衔接社会易于开展的,最好是适应职业需要,而又运动负荷与年龄限制不大的运动项目,使教学内容中竞技项目与健身、休闲、娱乐、职业相结合,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基础差、体弱和伤残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到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运动项目。
3.2 高职体育教学应以师资建设为抓手
体育教学的根本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近年来高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有了较大提高,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首要问题是必须增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杜绝应付工作,疲沓庸散现象,加强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培养,注重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待工作,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结构合理而又稳定的体育教师队伍。其次,体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钻研教材教法,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勇于改革探索,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终身体育“授人以渔”,讲究教学艺术,做到能够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精密的组织形式,展示体育的魅力,教师的魅力,运用精美的语言引导与赞扬学生,矫健的身姿吸引与激发学生,得体的神态鼓励与感染学生,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体育教师也应不断更新,进行在职或脱产的培训学习,掌握体育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身体锻炼,达到江苏省体育教师体能、技能要求,确保自身素质与知识的先进性,并进行教学、科学研究,使运动技能、业务知识、科研能力综合发展,把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3 高职体育教学应以提升学生为根本
由于现在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是在社会、家庭等呵护下长大,优越的环境和现代化的生活,特别是网络化的娱乐方式,使他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充分,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程和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完善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了解体育课程与体育锻炼的功能与作用以及身体健康对人生的意义,认识到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享受生活与发展的需要,其次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包括观看和欣赏体育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一些人体生命科学知识和生理特征,懂得一定运动负荷才能产生生理效应的道理,愿意承受体育锻炼对机体的负荷刺激,通过体育课提升自身的素质、技能与参与热情,选择适合自己进行体育锻炼的项目与方法,形成自觉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充分体验体育魅力以及运动带来的乐趣和。
3.4 高职体育教学应以学院投入为前提
高职院校在体育教育教学方面需多方位的投入。学院领导必须重视体育教学,关注实际工作,在导向上投入与投资,使学院各部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协调的开展工作;在学院教学管理中要提升体育教学的地位,针对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师教学评价、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以及进修培训方面给予制度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支持,按照江苏省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标准安排教学班人数,合理解决学生实训与体育课程时间冲突以及公选课与体育锻炼时间的矛盾;学院体育经费的投入是关键,场馆、设施、器材是体育教学的物质保证,应在现有条件下加大投入,
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改善体育教学的条件和环境;还要投入体育文化建设,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积极健康的体育文化环境,激发师生参与体育的兴趣,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观,让校园体育文化给体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
4.结语
高职体育教学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健康人才,为此,要坚持以生为本,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的,深入地反思与总结,感悟与体会,探索与创新,使高职体育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现代的教学条件与环境,多样的教学内容与模式,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到学院理念先进化,师资队伍全面化,人才体育终身化。
参考文献:
[1]苏畅.论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5):128-131.
[2]盘成卫.高校传统体育教学反思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25-126.
关键词:体育 课堂纪律 反思 素质 魅力
体育课如果没有了纪律的约束,任由学生自由活动,如何保证学生的安全?又如何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在现阶段我们还是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课堂常规,相反,还要更加规范。
一、建立和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应该在教学过程的一开始,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体育教师要防范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的第一节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让学生逐渐适应养成习惯后,再给学生一些自主空间,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二、把学生当成课堂纪律维护的主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纪律观念
课堂中,我们要把学生当成纪律的主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地做出选择,强化正确的选择,改变错误的选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参与学生的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课堂行为,调节学生的课堂心理,培养学生对自己课堂行为和心理的自我认识,逐步增强学生对课堂纪律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个人纪律观念。
三、增强课堂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育课堂中,有很多的违纪行为,基本上是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注意力的转移,随之行为转向与教学无关的方向,就会出现违纪行为。所以,要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魅力。1.教师必须要用自己良好的、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素养,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威信和形象;2.用优秀的专业能力去吸引学生,把学生集中到自己的周围;3.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营造一个和谐的、积极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并用爱心增强课堂的魅力。
四、要不断创新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就可以更好地控制好课堂纪律,而好的课堂纪律又可以促进教学任务很好地完成,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利用教学录像辅助反思过程的展开
教学反思的有效展开,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必要的辅助工具。教师可以尝试以录像的形式记录下课堂,从录像中回看具体的教学过程,发现其中的问题,这是教学反思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很多时候,并不是教师的教学出发点不对,而是教师对于具体教学中的问题无意识,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教学组织或者设计上的一些不合理。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才很有必要借助录像功能来记录课堂。教师在回看中往往会意外发现,原来这种教学展开形式学生并不太喜爱与接受,或者是自己那种教学指导方式最后体现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学录像不仅是对于教学过程真实具体的记录,这也是教师教学反思时很有价值的参照。
在进行自我反思性教育时,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一些设备进行分析,比如可以通过录像的方式,将整个上课过程录制下来,通过旁观者的角度进行更加客观的分析,更有利于找到教学中的问题,更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这些影视资料又可以作为教材保留下来,供后辈教师进行参考,让他们吸取一些好的经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定期录制自己的教学过程,尤其是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中,可以将课堂录下来。这可以让教师在回看中很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效用,学生对于这种引导方式是否容易接受,以及学生对于具体的运动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这些都可以非常直观地折射出一些典型教学问题,可以供教师进行很有针对性的教学反思,也是对于教师的教学革新指引的明确方向。
二、注重定期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师很有必要定期对于体育课的教学展开梳理总?Y,这是教学反思的一种很好地展开形式。教师如果没有教学回顾与反思的习惯,而是一直按着自己的思路设计和实施课堂,很可能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无法被发现,而这些问题所导致的课堂教学低效的状况,或者是学生对于一项具体运动技能缺乏掌握等,这些问题都会被教师忽略。定期的教学反思与总结会很好的对于已有的教学成果进行梳理,尤其可以帮助教师意识与发现问题,进而及时进行改善。教师可以在一个主题的教学结束后花时间展开必要总结,比如,这个月是田径训练主题,教学结束后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对于一些不足的地方加以弥补。
比如,在高中体育课中,跑步是少不了的,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心理是能不跑就不跑,能躲掉就躲掉,那教师有没有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呢?一味觉得这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还是反思到了这其实与上课的模式和老师的要求不合理相关呢?其实体育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锻炼的机会,学生并不需要因为体育课有要求而勉强跑步,教师需要做的是激活学生运动的意识与积极性,这样学生内心的那些逆反和排除心理才能消除。所以,体育老师一定要学会反思与总结,看看到底是环境原因导致的学生不愿意运动,还是因为跑步的长短问题,还是学生的心理问题等等。只有找到真正的症结,挖掘到问题的实质,教师才能够形成更加合理且有针对性的对于学生的引导方式,并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对于训练的形式和强度进行相应调整,以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训练要求,激发学生对于运动的积极性。
三、在反思前提下进行教学革新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导体 绝缘体
1.反思缘起。这是四年级的一节科学课,是我在听了附近小学一位青年教师的课之后上的一节课。受她的启发,我做了一个检验人体或湿木是否是导体的电流放大器模型来辅助教学。据我对自己的学生的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导体与绝缘体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我认为:对于人体、潮湿的木头等的探究,是孩子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故希望能根据课堂教学学生问题取向进行处理,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
2.案例描述。情景导入后我提出:你们能不能利用桌面上的材料来代替导线完成电路呢?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有结构材料”,一边讨论一边展开实验活动:“铁皮能行吗?”“塑料能行吗?”他们试呀,做呀,在探究中很快将物体分成两类:能通电的和不能通电的。接着我又提出:寻找身边的物体,看哪些物体能代替导线完成你的电路,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有的寻找周围的东西,有的甚至离开座位到别处寻找,很快孩子们便自我形成了一种概念,连接入电路中小灯泡亮的是导体;连接入电路中小光灯泡不亮的是绝缘体。教师又提出:“在我们的周围,有些是导体,有些是绝缘体,根据你们已有的知识,你们认为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呢?学生们抢着回答:笔盒是导体,铝是导体……塑料不是导体,木头不是导体。”这时一位学生忽然说:“湿的木头是导体。”“我们人体也是导体。”另一位学生抢着说。紧接着一位学生反驳说:“人体不是导体。”
这时两个问题出现了:一是对一个物体既说是导体,又说是绝缘体的情况;二是人体是否是导体的问题。这种情况,我备课时已有准备,这正好为教师利用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解决问题方向提供了机会。于是我问:“人体、木头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我们用什么方法去判断呢?”学生立刻就想到用刚才实验用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实验。于是,有的学生拿着木头去浸湿了,有的学生用自己的手去连接电路了,……但是,无论他们怎样试小灯泡还是不亮,许多学生们似乎确信人体和木头都是绝缘体了。这时一位学生说:“湿了的木头以及人体都是导体。在下雨时,人站在树下躲雨会遭雷击,所以湿木头是导体;一个人触电时,另一个人直接用手去拉他时,也会触电。所以人体也是导体。”用事实说话,这是科学的态度。“但是我们怎样做实验来证明呢?”学生们不禁陷入了苦思之中,教师趁机提出:“雷电,家里的电流是不是比干电池的电流高出很多呢?我们在安全用电的前提下,我们增大干电池的电流去进行实验行不行呢?”接着我拿出电流放大器模型,说:“假如我们有这样一个电流放大器,或许我们可以完成这个实验。”学生的思维又异常活跃起来了。
这时下课铃响了,我及时把此项研究布置为课外研究活动。课后学生异常积极,有的小组说要查书,有的小组说回家问爸爸,有的小组则说去请教电器维修部的师傅……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第二天一大早,有个小组的同学兴奋地拿着一个电流放大器跑到我面前对我说“我们成功了。老师,我们还发现不同的人体,不同的湿木,小灯泡的亮度也不同呢?我们查书知道,这是电阻不同引起的。”其他小组的同学也纷纷向我汇报来了……
我感到异常兴奋,第二节课,我开了个“科学报告会”让同学们畅谈了他们在课外所学习到的知识,总结了这个课题的科学研究方法。
化学是初中学生面临的一门新学科,在学习化学式与化合价之前,很多学生被化学实验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从化学式和化合价这部分内容开始,不少学生在“读、写、用”三方面都有很大困难,感到越学越难学、越学越糊涂,丧失了学好化学的信心,进而造成分化,从此整个初中化学学习进入低谷.现针对这一课题的教学谈点自己的教后反思.
一、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化学式的意义包含宏观和微观两层含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宏观上表示物质以及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微观上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以及一个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由于化学式所包含的意义比较多,学生容易混淆,且记忆起来是件很费力的事情.我建议对于微观含义将其内容宏观具体化.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准确地表述出化学式的微观含义.化学式的意义还要举例让学生进行练习,比如学会水的化学式意义以后,立刻用另一种物质,比如二氧化碳进行练习和反馈.在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之后,尝试将元素和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对比和总结,使学生对化学式的意义得到深层次的理解.当然,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我们在表述它的化学式的意义时,要注意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意义的不同,这一点也需要在具体的练习中给学生指出并加以说明.
二、循序渐进,整合教材内容
按人教版教材的顺序,学生在学习第三单元的内容时,已经学习了离子并能书写出离子符号.具体的方法是,按原子结构示意图判定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确定形成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书写出离子的符号.这个过程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很困难,并且像原子团以及原子序数在20号以后的元素的离子,初中阶段的学生是无法用这种方法写出的,就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意犹未尽的感觉.化学式与化合价这一课题的内容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多数元素的化合价与对应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相等,可以教会学生利用化合价来书写离子符号.需要指出的是,教学中不能忽略由原子结构示意图来推导出离子符号的这种做法,因为原子结构示意图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毕竟这两种方法所涉及的知识点是相得益彰的,如果学生能将这两种方法都熟练掌握并加以理解,将会对化学用语知识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升,帮助学生理解并学好高一阶段的化学知识.
三、夯实基础,化繁为简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设计 优化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74
新课改大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征。教师对教材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深入调研,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对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这也是现代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共性认知。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包含众多内容,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出发进行优化整合。这样才能形成重要教学反思成果,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度发挥重要作用。
一、合理搭配副项,弥补教材内容不足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但教材内容未必都适合本班级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做到统筹兼顾,对不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要进行删减,考量教材单元性特征,对学生形成系统性训练。为提升教学内容的适合度,教师要注意增设一些活动内容,也就是搭配一些副项内容,为教材主项进补。如技能和体能训练搭配,上肢运动和下肢运动搭配,球类运动和体操类运动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各种运动的优势互补。
小学体育教材内容设计体现单元性,每一个单元都有比较固定的主题。在系列训练设计中,教师要合理搭配辅助运动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调节,使其更丰富。如在“韵律操”教学中,学生对体操兴趣不是很高,但对球类运动却非常热衷。教师不妨在韵律操训练中穿插篮球、排球内容,并将球类活动设计成游戏形式,对课堂教学形成调节作用。又如在投掷项目训练时,可以穿插搭配一些速跑运动内容,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获得全身运动,对提升运动素质有一定的帮助。再如篮球运动训练时,运球走、带球过人、投篮训练等内容都比较单一,学生容易厌倦。教师可以适时加入一些游戏活动,如投掷沙包、击鼓传花等,以此丰富学生的运动内容。教师有意识搭配一些运动副项内容,不仅能够提升体育课堂教学厚度,还能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对全面塑造学生的运动素质有促进作用。
二、巧设预备活动,激活学生运动兴趣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开始阶段都需要进行预备活动。一些师生对此重视不够,预备活动不足,容易造成运动伤害,给正常教学带来阻碍。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预备活动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时凸显兴趣性,让学生从预备活动中对体育运动产生好感。教师在预备活动设计时,要注意提升其针对性和兴趣性,既要有徒手操,又要有器械操;既要有单人的,也要有集体的。特别是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增加游戏成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要给出示范,让学生模仿、实践、感悟,逐渐形成运动意识和习惯。学生运动兴趣一旦被点燃,课堂教学自然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预备活动是体育运动前必须要做的活动,很多教师会遵循传统习惯的做法,对预备活动内容进行固化处理,甚至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预备活动。学生不仅缺少活动的热情,还会出现懈怠现象,给后面的运动造成安全隐患。在进行耐力跑训练前,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预备活动的:首先是原地踏步走,要求学生踏步频率由慢到快,中间穿插高抬腿运动,分几组轮换训练。然后让学生进行双人合作运动――“跟我学”游戏,一个人为主动者,另一个学生进行模仿,动作由慢到快。最后是集体做韵律操。在整个预备活动中,教师都亲自示范,学生活动非常充分。
三、科学设计负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不高,而且年龄差异性明显,教师在设计运动负荷时,需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适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运动量设计时需要考虑众多因素。首先是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差距明显,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运动基础特点,同年龄学生运动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其运动承受力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针对不同体质学生安排运动量。最后是运动兴趣指数特点,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大多凭借兴趣爱好,因为有浓厚兴趣,运动处于主动性状态之下,即使运动量大一些也无妨。教师应根据多种因素综合考量,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量,确保运动的效果。
运动负荷过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不仅不能发挥运动健身作用,还会对学生身心造成损伤。运动负荷没有统一标准可以遵循,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如跳高训练,其运动负荷是比较大的,教师可以穿插立定跳远、韵律操等内容,不仅能够降低运动负荷,还可以有效调节课堂学习气氛。教师在设计运动负荷时,还要根据学生个体实际进行个性化设计,体质较差的要降低负荷,运动素质较强的要增加运动负荷,这才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1当前大学思政课教学课件存在的问题
1.1资料过多
当前思政教学课件主要顽疾之一就是资料过多但是深度不足。丰富的课件资料可以全面的说明问题和分析问题,但是资料太多就成了累赘,堆砌过多的资料很容易淡化教学主题,让人觉得深度不足,内容繁杂,不能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讲述的时候,一些教师罗列了二十多条资料,但是只在同一平面进行阐述,不能将学生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行领引。
1.2过于形象
当前,思政课的教学课件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虽然丰富多样是一件好事,但是不注重思考却是错误的。教学课件最关键的作用就是通过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升华学生的理论知识。但是课件过于注重形象而不具备思考价值,那么课件就是多余的,甚至可能成为学生思考的一种阻碍。很多思政教师为了实现课堂效果,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形象而不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那么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1.3成为主导
由于教学课件过于形象,资料过多,本来应该处于教学助手地位的课件,反而占据了教学的主导,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远离教师而亲近课件,使教师失去教学的威严性,使学生对思政教育感到失望。
1.4依赖课件
思政教学的主导者和教学核心理应是教师,课件只是起到一定的教学延伸效果,配合教师进行知识讲解,不能淡化教师,甚至取代教师的地位。当前,思政教学课件内容日趋丰富,也更具活动性和趣味性,尤其是年轻教师,更是注重对课件的利用,慢慢的思政课堂被教学课件取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念读课件,给学生播放资料影片,对课件依赖程度逐渐加深,这种依赖性会降低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导致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越来越低。
2优化大学思政课教学课件的相关对策
思政课教学课件虽然存在很多问题 ,但不是因为存在问题就不予使用,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是对现代科技的蔑视,是不符合时代的落后观念。因此,我们要针对上述问题,优化教学课件,使其更好的为思政教学而服务。
2.1精深与宽厚结合
针对教学课件内容深度不够的情况,教师要在制作的过程中,将精深和宽厚相结合,为教学提供多种类型的资料,并且在提供资料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深度思考。资料是引发学生思考的依据,而引发学生思考是资料的目的,因此,教师剪裁资料一定要尊重学生对于思考的需求,避免出现为了资料而去剪裁资料的情况,防止资料出现喧宾夺主的局面。
2.2前沿性和基础性结合
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思政课的前沿性和基础性的特点,以课程知识为基础进行课件制作,同时还要注意将党的新思想、新成果以及新理论穿去,将国内政治问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补充进材料中,实现前沿性和基础性的充分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历史脉络和基础知识,让学生感觉思政课的现实性,体会到思政课的代表性和在场性,避免空谈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
2.3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
在大学思政课堂运用教学课件的作用就是避免教学模式的呆板化和单一化,强化教育的趣味性、生动性以及现代性,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接受和理解知识。可是当前,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只重要其知识性,忽视其趣味性,如何将现代媒体和思政知识进行充分结合,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进行充分结合,是当前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些趣味软件,将思政课的内容融入其中,实现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充分结合。
2.4问题和资料结合
制作思政教学课件,要以问题为教学主线,将资料穿插其中,实现问题和资料的充分结合。在填充资料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资料服务于问题,而问题则是资料的方向和灵魂,要杜绝为了资料而找资料的情况,不具备价值、或者价值较小的材料要坚决舍弃,在填充资料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到说明问题、验证问题。
2.5思考和简洁结合
思政课教学课件的质量不取决于资料的数量,资料一定要简洁,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资料不能??嗦、复杂,否则容易淡化主题,如果资料很难理解,学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同时,资料数量不要过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资料就可以,如果资料太多会耗费学生的精力,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感,进而对思政课失去学习的兴趣。
2.6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是具有一定主见、思维能力、知识基础的个体,在大学学习是为了锻炼自身能力、拓宽思维视野、深化知识结构,因此,思政课的教学课件要充分照顾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的,不能仅仅追求感官和视觉的享受。当前,很多学生对思政教师过分依赖教学资料非常不满,思政课就像电影课,教师除了播放资料影片就是播放资料图片,同时,思政教师也缺乏对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教学观念陈旧落后,不能适应当前教学新理念。因此,思政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观念,自觉而清晰的认识到大学生的特点,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合理运用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
2.7突出教学课件的助手地位
在思政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一定要对教学课程进行有效的驾驭。课件是教学的助手,其目的和宗旨就是配合教师,完成好教学任务,因此,要突出教学课件的助手地位,如果课件影响到了教师的教学,要及时作出调整或者取消。优秀的思政教师不能过分依赖教学课件,如果教学课件占据了教学的主导地位,那么教师就是一个教学的失败者,是一种对学生、对教育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要真正发挥课件的教学作用,不断完善和改进课件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有效性 激发
知识是从众多的“问”中得来的。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的设计课堂问题,并以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释疑,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们、塑造他们。下面笔者就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提问教学设计误区及其有效性进行了尝试性探讨,意在努力提高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质量和效率!
一、音乐课堂提问教学中的失误分析
1.教师的问题设计没有深度
音乐课上,经常能够听到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那种很热闹的课堂场景。虽然学生的回答常常在课堂里响起,但如果你去仔细听课后就会发现,其实老师在课堂提出的很多问题都过于简单,根本不需要学生去思考就能回答。例如:“同学们,这首歌曲好听吗?大家想学吗?我们一起再来唱一遍,好不好”等。不管有没有思考价值,有没有提问的必要,个别老师在音乐课堂中总会时常问学生类似的无关紧要的“浅问题”。这些缺少思想碰撞,思维交锋,也没有精神交流的提问,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的问与答和理解上的浅表层,没有一定的教学深度,是毫无价值的浅对话,其实根本就没有提的必要。
2.问题设计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从以前的“满堂灌”到师生的互动问答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从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只将提问当作组织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抛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思维转动,表面上看是师生互问互答,课堂气氛还算不错,实质上还是教师在主宰课堂。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音乐教师让学生用身边的材料来模拟春风、春雨、春雷的声音,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塑料袋、报纸、装着沙子的矿泉水瓶等。老师问道:“用什么来表现春风的声音呢?”学生们回答:“吹塑料袋。”老师微笑地说:“很好!”又问:“用什么来表现春雨的声音呢?”学生答道:“装着沙子的矿泉水瓶。”老师同样微笑地说:“很好。”继续问:“那用什么来表现春雷的声音呢?”学生回答:“扯塑料袋。”老师稍稍皱了一下眉,说:“好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另外一个学生回答:“拍打报纸的声音。”教师有些着急地问道:“还有更合适的吗?”看着学生疑惑的眼神,老师提示道:“大家坐着是什么呀?”“哦!”聪明的孩子们心领神会,立马回答道:“可以拍凳子来表现春雷的声音。”“对了!”老师如释重负地说,终于说出了她所期待的答案了。这是个典型的“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教师虽然从形式上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但是整个过程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荡然无存。
3.问题设计欠缺学生广泛的课堂问答参与度
在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常规听课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音乐课堂上师生互相问答的热闹场面,但其实涉及的都是些少数的音乐特长生甚至是个别的尖子生。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学生几乎垄断了音乐课堂的话语权和表达权。他们经常能上台表演,发言也非常积极,跟老师配合又如此默契,所以常受到老师的赞赏。但其他学生却很少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少数“差生”更是与问题无缘。由于教师设计问题没有照顾到班级绝大部分学生,问题过冷过偏,导致大部分学生发言和表演的机会严重失衡。那些被教师漠视的学生越发心灵封闭,自卑脆弱。音乐教师不能漠视差生,对教学的问题设计应该考虑到课堂里的每一位学生,赋予每一位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与权利,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改善音乐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
1.调控提问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聆听音乐时,可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启发性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并能环环紧扣地将问题引向深入。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关键。教师要注重问题设计的启发性与新颖性。所提问题应该难易适中,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太难,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产生逃避心理;问题太简单,学生则无须动脑,会产生轻视及厌倦心理。富有经验的教师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适度增加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处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转变为“已知区”。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精问 巧问 生成性 思维力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逐渐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接纳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否贯彻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教师的引导,而这引导许多时候必须借助教师课堂上的提问。下面就我的教学经验和听课所得来谈一谈我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反思。
一、精问,忌滥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例如:下面一段《将进酒》中教师的一系列的问题:看下片怎样劝酒?“岑夫子”、丹丘生”都要连读。在谁家喝酒?情感字眼是什么?“皆寂寞”仅指权贵吗?他只愿意长醉吗?只有饮者才留其名吗?体现了李白的什么情感?学生只需回答:在丹丘生家,寂寞、欢谑,还有李白,愤懑。像这样的提问则流于滥。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遗憾的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笨问题”太多,一些毫无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等,常常充斥于教学过程。
二、巧问,忌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可使学生的思维绕过弯路找到答案,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如我在《村魂》一文的习题处理中针对习题一问:“人物语言的描写”与“人物的语言描写”的意思完全相同吗?学生思考后马上发现自己对问题的切入点找错了。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巧妙提问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却一语点醒梦中人。
三、随机提问,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我国教育界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女士,在接受某周刊记者采访谈到如何评价一堂好课时指出:一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例如前一段时间,我连续听了两位教师的《项链》一课,同样面对“玛蒂尔德的悲剧的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生不解。一位教师按教案一气呵成,结果,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气氛沉闷;另一位教师则以灰姑娘、韦小宝与主人公对照,结果,学生在教师的随机提问的引导下,伴随着笑声,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否则,学生只能被你牵着鼻子走,你完成了教学,但学生却收效甚少。整堂的提问只是为了你的教学进行下去,谈不上有效性。
四、深题浅问,培养学生自信心
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越有深度越好呢?当然不是。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若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鲁迅的《风筝》一文,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文中蕴含的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麻木状况。处理教材时,教师先从浅处提出问题:“我们看见风筝时都会感到高兴、快乐,但作者从小就不喜欢风筝,在他成人后看见风筝,内心涌起的情感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读书,略做思考,便得出结论:“我们是高兴、快乐,他却是惊异、悲哀。”教接着问:“他为什么惊异呢?”“他悲哀的又是什么呢?”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读书,一边疏理鲁迅“悲哀”的原因,教师由浅入深一步步追问,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故乡放风筝的时节,着‘虐杀’兄弟精神的事,在那个封建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精神‘虐杀’者到处都有。被‘虐杀’的绝不仅仅是小弟一人的精神,而是整体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连续提问,意在化难为易。这就需要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最终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所以对一些较难较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能答对一部分则及时肯定鼓励,然后进一步深入。
五、拓展提问,激活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