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6 00:06:03
导语:在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会计专业 调研 人才需求趋势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24-02
会计专业历年来都是就业领域的热门专业之一,多年来各大院校均纷纷开设并大力发展会计专业,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会计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近几年市场经济情况持续恶化,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会计专业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已成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同时,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快速发展也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市场人才需求也已开始出现不对口的情况。因此,会计专业教学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的现实情况相应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而作为以职业教育为主要目的的高职院校,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更是应该紧密贴合市场的发展。
1 开展此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调研的目的
本次调研于2012年暑假在珠三角地区展开,选取深圳、东莞和广州三个城市作为重点调查地点,在每个城市分别选取不同行业的2-3家企业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同时还对这些企业中我院经贸系09级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和回访。此次调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考察用人单位对高职会计人才的需求数量和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进而培养出符合目前社会实际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同时,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为开展校企合作、保持学校教学与社会发展同步和持续输出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做准备。
2 此次调研采用的主要方法和形式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形式主要为与企业专家座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旨在通过对企业深入的了解获得最真实的市场信息和企业最新的人才需求信息,向企业宣传本院的会计专业,建立起与企业直接沟通的桥梁;通过与企业专家的口头交谈,以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想法,获得第一手资料;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能够及时更新专业发展方向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得到企业相关负责人的反馈信息。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今后本院会计人才的培养方面能够更加适应企业需求,在实务操作教学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3 此次调研的具体情况
此次为期三天的调研从2012年8月6日开始至2012年8月8日结束,调研企业有零售行业的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和远华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物业行业的万科物业有限公司和彩生活有限公司,通信客服行业的鸿联九五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物流行业的新邦物流有限公司和城市之星物流有限公司。调研过程中,通过与七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和专家进行沟通,笔者了解到,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出以往没有的新特点。
3.1 目前会计行业处于低端人才不缺,高级人才告急的阶段
各大企业有关负责人也向笔者多次反映,目前人才市场上初级会计人才已出现相对饱和的趋势,相反中高级会计人员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的对象,缺口很大。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均需从最基层的门店收银工作做起,这类工作对专业知识要求并不高,甚至不需要相应的资格证书,换言之,企业也同样接受非会计专业毕业生担任此工作,因此这类人才从来都是供不应求。但是进入企业的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每年只有为数不多者能够通过公司的考核得到晋升,取得高级职业资格的更是屈指可数。在珠三角地区走访期间,笔者还发现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跨国企业及一些外国企业家纷纷在我国沿海城市设立公司,这就需要大量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本土高级财务人才。因此高职会计教学应该充分看清市场需求的变化方向,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3.2 零售行业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量保持稳定,人员流动比率小
尽管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不甚理想,但是为了不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被淘汰,零售行业需要大力扩展销售网络,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并未减少,其中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保持稳定。近年来零售行业大量新设门店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会计专业人员。调研过程中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由于新业务乐购士百货商场的开展,计划在未来3-5年内新开150家门店,每个门店平均配备1-2个会计人员;而远华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表明就广东省而言,未来每年新增门店数量将以平均100家的速度增长,并且每个门店将配备少量会计人员。另外,两家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相比其他职位会计岗位人才流动比率较小,相对稳定。以苏宁股份公司为例,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首先必须进入门店担任为期一年的收银兼前台的职务,期满后经考核通过后方可升任总收银,在此期间若表现出色,并通过自身学习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达到专业会计工作人员的标准,可以进入企业财务部和结算部工作。由于会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毕业生必须要在长期的工作中学习和加强专业技能,所以会计专业人才跳槽率普遍偏低,这也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3 服务行业更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储备,而非专业人才的招聘
此次调研走访了多家服务行业企业,包括物业公司,客服公司和物流公司。各大公司均表示,服务行业人才招聘门槛普遍较低,对优秀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比较青睐,特别倾向于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进入公司后根据每个公司的作业程序进行统一的培训,经过多次岗位轮换最终进行个人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因此在招聘过程中,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平台相同,机会均等,专业知识特别扎实的人才在进入企业后也能够发挥所长。
3.4 各行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尤为重视
在与企业专家的交流过程中,各个行业的各大企业纷纷表示,吃苦耐劳的心态,抗压能力和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各大企业人才招聘过程中非常重视的问题。由于会计岗位涉及到企业的资金活动和商业机密,会计专业人员自身的职业操守和素质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企业的科学管理和高层决策的正确性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关乎企业、所有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因此近年来各行各业的企业家越来越重视会计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4 对于此次调研情况的分析及思考
通过对以上调研情况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把握好当前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并且结合调研中了解的实际情况,将用人单位的想法和需求融入到学校教学中,是当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正确道路。
4.1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趋势
第一,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企业普遍认为财务人员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够在实践中摸索和不断提高,并从严要求自己,做到记账、算账、报账手续完备,内容真实,账目清楚,这些都是财务工作的基础。同时,扎实的基本功也是毕业生完成从基层会计人员到中高级会计人才转变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把握住机会,填补企业需求缺口。
第二,较强的综合素质。由于当前储备干部这一招聘方式的大力推广,很多企业面向高职院校招聘都没有专业的限制,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还应该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不仅能够在会计专业工作上有突出表现,更应该上升到企业科学管理和正确决策的水平。这样的专业人才也是此次调研中许多企业,特别是服务业所急需的。
第三,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当前计算机已广泛地运用到财务系统的账务处理等方面,此次调研表明,各大企业均已采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部分企业甚至已经开始使用ERP进行资源管理,例如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开始利用SAP对公司全面业务进行资源优化管理,以适应庞大的销售网络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所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应用这一能力,才能胜任会计岗位的相关工作。
4.2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思考
第一,加强与企业联系,制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改善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根本在于及时更新企业的需求信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管理的优秀人才。作为职业教育基地,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实地调研工作,及时收集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定期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指导,针对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第二,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并注重相关能力的延伸。针对目前会计人才市场的现状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趋势,应该加强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确保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功底,为取得更多工作机会,以及职业道路上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先决条件。同时,人才的培养不能拘泥于本专业的能力培养,而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全面素质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第三,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与企业负责人的沟通和本校毕业生的反馈,笔者得知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影响,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在走出校门时普遍存在心理脆弱敏感,孤独感强烈,抗压力弱等现象,同时对于职业道德的意识并不强烈,这些都是在毕业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的隐患。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应只是停留在教学改革和解决就业问题的层面,还应该在人才内在素质提升,心理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财务的内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是确保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工作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为了保证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下健康的发展,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的内控,以及时纠正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错误以及薄弱环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经济危机问题的发生。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作用
1.保护企业资产安全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资金正常流转的重要保证,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可以进一步的对企业的资金安全起到保护作用。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资产相关的活动起到控制作用,通过监督和管理,实现对收入和支出情况的动态掌握,再通过定期盘点阶段性的收入与支出,来掌握企业资金的现状。对于监控过程中发现的任何对企业资金的贪污和过度浪费等情况都要及时上报,配合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而且,通过财务的内控,也对企业财务人员以及其他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职责分工,一方面是约束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当出现问题时可以更好的将责任落实到部门乃至个人,便于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企业的资金安全提供了保障。
2.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会计是对企业资金运行情况进行直接记录、管理的人员。而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可以进一步对会计的工作进行监督,对会计的工作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事实上,企业的会计信息往往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差,其中有一些是客观存在的误差,还有就是会计人员人为因素造成的。而企业财务的内控可以减少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偏差。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监管制度,对会计信息的整个汇总过程进行监管,而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则要及时纠正,最终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
3.有效控制企业经营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
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的控制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其主要是通过促进制定合理的采购方案来实现。通过财务的内控,可以使企业的财务人员提高责任意识,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更好的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对存货的清点也更好开展,使数据分析结果更真实,这些真实的数据,再结合市场的需求,就可以制定出更准确的更符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采购方案,节省了不必要的资金开销,防止采购过多造成的资金积压,提高资金的运转。
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缺乏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意识
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忽视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中的最根本的问题,这种意识的缺乏使得实际的工作很难开展。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企业管理层对于财务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认为基本的会计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的资金运转安全,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缺乏全面的认识。有些企业即使制定了财务内部控制的制度并设置了相关人员,但是员工的思想认识不足,在工作中不能发挥实际作用,未能将控制管理标准落到实处,使相关制度的设立形同虚设。
2.财务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机制是工作开展的标准,制度制定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工作开展情况,但是现在很多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欠缺规章制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其主要的表现就是,企业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制度的制定时考虑的不全面,而且其对于制度内容的更新意识缺乏,导致内控机制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对于实际的管理工作不适用。
3.财务内部控制人员素质不一
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对于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缺乏重视,所以在相关人员设置上也是应付了事,一般只是简单从财务管理部门选用几个人员进行财务的内控工作,完全忽视了人员专业上的限制,使相关工作不能很好的开展。即使一些企业是聘用的专业的人员,但也对人员的专业要求不高,只是相关专业毕业的即可,对工作经验等没有任何的要求,这些人员在上岗后往往需要一段时间适应,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使实际工作开展的效果不好。
4.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是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约束所在,而现阶段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往往就存在着监管机制不完善的现象。事实上,为了确保工作有效的开展,我们应该积极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而很多企业考虑到资金问题,并没有设置内部审计部门,而即使一些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的部门,其独立性也受到了很大的约束,工作开展起来压力重重。另外,基于现在各企业之间的复杂的竞争关系,导致社会监督、政府监督等一些外部监督体制也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三、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方法
1.加强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意识
加强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最主要的就是要从根本上加强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的意识。首先管理层需要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资金运转以及生产效益的重要意义,并且在日常工作中能积极宣传这种思想,使企业的员工也都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相关的会议,进行宣传,使得这种内部控制的意识深入人心,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思想基础。
2.健全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制度的完善可以使工作开展的标准性更强,而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部管理机制需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制度的完善上,应该考虑到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的联系性,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然后合理设置人员,尽量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的内部控制的制度,并加大执行力,使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有据可循。
3.提高财务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
提高财务内部控制人员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素质,另一个是专业素质。首先在人员的选用上,企业的管理者就应该注意,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进行公司内人员的调动,但是在上岗前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使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新人员的聘用一定要提高标准,需要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人员,并且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同时完善工作人员管理制度,以约束其行为,并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对于思想素质的宣传教育,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等方式,从而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4.健全内部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使这种监管的意识不止停留在表面,而是要具体落实下去。首先企业内部应该成立审计的部门,对财务管理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审计,审计工作要做到有制度可循,在实际工作中将各项制度有效的落实。另外需要强化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意识,对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实行全方位监管。
四、结语
综上所著,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自身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管理层应该加大重视,从人员设置、制度的完善等方面入手,以实现全方位的控制与管理,并且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做到不断的完善,为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杨,刘强.浅谈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5):23-24.
[2]石宝柱.浅析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J].商业经济,2011(2):123-124.
[3]宋振华.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方法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3(29):124.
[4]党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效率的方法研究[J].商情,2014(3):308.
[5]刘春敬.探讨提高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效率的方法[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2):154-155.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上午好!参加岗位竞聘我是工程审计主管。
第一,在此先谢谢诸位。
首先我作一自我介绍。我今年xx岁,大专文化,民主人士,高级会计师职称。于1986年大专毕业后首先进入工程公司财务科从事财会工作, 1991年担负服务公司主管会计,1992年初任sl第二个驻外公司--wh公司的财务负责人,1994年末调入审计处工作了十四年,几乎参加了审计处组织的所有审计项目并担负主审,执笔并拟写了近一半的审计报告。今年初又回到了工程公司财务科。
二、取得的工作业绩及创新历程
大专毕业至今,仔细算来已从事财经工作二十三年半,九年半干会计(包括会计主管四年),十四年干审计,从基层到机关,从财务转变为审计,从出纳开始,由普通会计、车间会计、主管会计到审计主审,因此,具有了较好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经历过长期专业实践之后,养成了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因此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我认为我都是称职的,除了有你们各位的支持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热爱财经工作,因为热爱,所以我很勤奋,对工作很投入,先后完成了许多项重要的专业技术工作,取得了不少业绩及创新。
1988年至1990年在工程公司搞班组经济核算试点,建立责任成本中心,对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做出了一定贡献;1991年至1992年,两次协助工商局对集体企业(其中包括乡镇企业)及乡镇财政进行工商年检,从另一个层次锻炼了自己;1992年初进入sl与whjs公司的合资企业,担负主管会计,主持了会计制度设计和会计建帐的全部工作,历经了一个企业从生到死、从成立开业到合作失败,企业解散的整个历程;所有这些,都为我后来从事的审计工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功底。
1994年11月开始的慢慢十四年的审计工作,是我事业的黄金历程。先后完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企业负责人离任、继任经济责任审计、各种专项审计等等二百多项,查处帐内、帐外各类违规、违纪资金达x位数之多(涉及企业机密,略),协助纪委查处各类案件数十起,提出审计建议及合理化建议五十余项, 多次配合其他部门工作,为sl公司挽回或避免经济损失数额巨大,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利益。
1994年以来,我公司产品销售价格逐年提高,企业效益不断增长。辉煌的光环下,掩盖了驻外公司、三产实体及职工入股企业的资产其实是很烂的。我公司最多时有十个办事处,办事处又独自从事着驻外公司,每个分厂又有着1-5家不等的集体企业,同时又以职工入股形式成立了多家民营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而这些民营企业中又有公司参股的、集体企业参股的、其他单位参股的及全部由职工参股的多种类型,企业总数最多时近百家之多。因我是从驻外公司、三产实体单位走出来的,对这些企业复杂关系比较了解,因而这么多年来一直由我主审。
各位都知道,驻外公司主要从事销售我公司产品为主,在审计中发现部分驻外公司私自购买房产数笔,多次发现应收账款坏账数额巨大,其中有个别领导、业务人员及各种关系人员搞了乾坤大挪移,造成了资产流失,都及时向有关部门予以预警,并及时制定了驻外公司财务报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驻外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等规章制度,及时建议公司通过债务重组、盘活资产、限制相关人员行为等措施,减少了资产的进一步流失。而各单位三产实体,则主要以承担主体单位检修、材料采购、运输服务、处理废旧物资等业务,在审计中查出了某些企业将主体资产通过各种途径不合理转移后,集体企业多以建立小金库等形式为职工发放节日物质、为主办单位领导提供方便之门,而股份合作制企业则以虚假材料发票、虚假工程结算款等方式套取资金帐外分红,个别单位每年分红甚至超过50%之多,累计分红金额相当巨大。根据这类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化建议数项,使公司领导下定决心取缔这些企业。XX年至2010年,先后完成对上市及存续涉及公司人员参与的驻外公司、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清理解散工作,收缴帐外资产数项,仅车辆就达几十部。以至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有效避免了这些单位造成损失风险,稳定了职工信心。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审计部的十四年,我为公司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成绩是巨大的。
当然,期间因被审单位对审计结果及处理建议重视不够,对审计预警置若罔闻,未予以及时更正,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查处并收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也正因为内部审计已经查处(所谓自检),有关部门还是网开一面,避免了数倍的高额罚款。
XX年清产核资, 多个部门协同参加,而审计部只有我一人参与,主要承担了时间跨度较长、涉及单位较多、经办人员变动较大、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取证最困难的往来款项坏账认证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脉络不清的情况下,经常是彻夜工作、通宵达旦,最终以zl系统
第一的较好战绩取得清产核资工作的完美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我有幸参加了原ys总公司审计部组织的对cc公司和zz公司的审计,XX年有幸参加了国家某监事会对xn公司的资产核查工作,站在一个更高层次,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来俯视企业,获益匪浅。并因工作扎实、积极主动,受到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另外,我还利用工作之余,对存在问题及时总结、归纳、分析、研讨,提出了许多建议、设想,撰写业务论文数十篇,仅1999年就在省级及以上杂志3篇。
三、竞选优势,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我相信自己有信心担负起这一重任。进入财会这个行当以来,我已度过了24个年头,九年多的会计经历,特别是四年的会计主管历练,十四年多的审计历练,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也发生了太多的故事,练就了我正直的人品、良好的修养、严谨活跃的思维,使我具有了处理各种问题及应对较复杂情况的丰富实践经验、能力与技术,因而非常有信心。
2、对工程审计非常熟悉,对工程公司也有太多的感情。各位知道,我从事财会工作是从工程公司出纳岗位开始做起的,先后担负财务科会计、车间会计、三产实体主管会计等许多项会计岗位的重要工作。即使是我离开工程公司的日子,也几乎是年年回来温习一下功课(内部审计),工程公司财务的每一个变化,每一次调整,也几乎都渗透了我的思想。对工程公司财务,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不论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过度期的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还是现在的市场经济时代;不论是过去的公司内部施工,还是现在的眼睛向外、走出国门、迈向全球,我都太知道了,也太了解了。可以说,对工程公司财务近三十年来的变化,能比我了解或者熟悉的,用宋丹丹的话说,恐怕那时“相当的少”,更比现在尚活着的美国总统还少。
关键词:资产评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课堂设计;学生成绩考评体系
资产评估课程是资产评估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如何讲好这门课程是笔者在授课过程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的论文和文章有很多,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作用,目标和操作规程。笔者认真实践这些教育教学理论,针对资产评估这门课程,结合教学实际和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总结如下问题和建议。
一、资产评估课程案例教学法的模式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不同于案例说明,案例说明的目的仅仅在于将已经存在的理论阐述清楚,答案一般是唯一的。案例教学则一般没有标准的或者唯一的答案,需要师生在相互争论和协商过程中找到比较接近社会真实和相对正确的答案。案例教学法更加侧重教学过程中的争论,探讨和协商,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自学和师生相互学习使学生深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法的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一)问题评审型。就是先给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去评价该问题和方案,这种模式一般以系统的理论讲授为前提,此模式的教学应该放在资产评估课程的前期,由于教学方法的改变,一部分学生开始并不适应这种讲课方式,课堂气氛不够热烈。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在心理上,学生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在课下自学时,没有浏览指定的参考资料;在课堂之上,学生不习惯对以前所学各学科知识的进行综合运用。此时,教师应当有足够耐心,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和鼓励,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将慢慢适应此种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案例的布置的时间上,要对资产评估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讲授后,才能布置教学案例,例如,布置教学案例必须以资产评估的三大基本方法系统阐述为前提,否则,案例教学将无法展开。
(二)分析决策型。就是没有给出具体方案,需要学生讨论分析以提出决策方案,这种模式一般要涉及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资产评估已经深入到经济活动中的各个领域,包括企业的设立,企业的合并,公司上市,企业管理和咨询,企业纳税,企业财产抵押,企业保险,公司债转股和国家土地征用以及拆迁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析决策型的教学案例,要求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教师应当全面了解上面提到的各个相关领域的政策和知识,突破教材狭小的讨论空间,尽可能让学生综合运用以前所学到的各方面的知识,允许学生 “异想天开”,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在课下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参考资料。资产评估课程中的评估程序和评估报告等章节比较适合使用分析决策案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感案例收集、整理与分析的工作异常繁重,因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它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决定案例教学的成败,必须高度重视案例的收集、编写和分析。笔者认为应当借鉴国内外的教学经验,由专门的教学机构来编写教学案例。例如,国外肯尼迪政府学院有个专门的案例编写小组,有6名案例编写员;国内清华大学的案例中心也是专门收集、整理与分析案例的机构。对一般的高等院校而言,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由教研室各个成员来编写案例,一方面可以减少案例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另一方面,可以把教师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上的控制和指导上。“教师应当熟透案例,有广博的知识、较强的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发展理论型。通过案例教学,发现和发展并不断完善理论体系,这种模式是针对前沿理论问题而设置。学员做案例分析的目的不是做决定,而是去发现,此种模式最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大学本科生,不是已经有了诸多3-5年实践经验的MBA学员,新的理论生长点一般应当由教师引导才能完成。否则,对本科学生而言,发现前沿理论问题是很困难的。同时,教师必须安排有关不同理论的教学资料,以供学生浏览。资产评估课程中的无形资产评估可以使用此种模式来进行案例教学。因为,无形资产评估的相关理论很多,而且是国内外专家学者争论探讨的热点问题。
二、资产评估案例教学法的课堂设计
资产评估的案例教学法的课堂设计是指在有限的学时期限内,制定预定的教学方案。资产评估课程一般为54课时,用于案例教学的课时一般要控制在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即36学时左右。剩下的课时用于案例的布置和案例教学的考评。下面要重点谈一下,每一节课(一般是2课时)如何制定详细教学方案。
首先,教师要分析和研究教学目的,根据案例教学模式的不同,每个案例要填写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每一个教学案例的理想的授课目标,教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要尽量实现教学目的。课堂讨论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以教学目的为基础,布置教学案例的相关问题,此问题一般要以教材的理论为基础,同时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最好是真实的社会环境下的评估方面的经济活动。否则,案例教学便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变成了理论问题的简单说明。没有教学目的作为指导,将导致教学偏离目标。
其次,由于案例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改变,最初两节课要介绍案例教学的相关要求和程序。例如,某一锅炉的评估的案例,它的教学程序如下,熟悉资产评估的有关理论知识通读案例、发现问题设身处地地多角度分析推理提出多种决策方案提出解决问题时作出选择的依据对供选方案进行评估作出合理决策。布置教学案例时,一般要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例如,讲授资产评估的方法论时,由教师先布置比较容易的案例;讲授机器设备评估、房地产评估和无形资产的具体评估方法时,应该布置比较复杂一些的案例。同时,在最初的几节课,要指导学生阅读或者浏览相关的资料。
再次,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教师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但不能是裁判员,案例讨论中,教师要尽量把时间让给学生,鼓励学生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当营造一种和谐气氛,引起争论,使大家多多发表意见。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都要鼓励,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其他同学对其进行分析和批判。教师可以成为讨论过程的参与者,对学生的提出的方案设置障碍。教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要充满激情,要给每一位同学以平等的机会。课堂讨论的关键因素是学生要在课堂之下充分地进行准备,包括如何查找资料,如何确定发言提纲。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看到,案例教学法的工作量要远远大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当学生掌握了此种方法之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这个环节了。
最后,教师对课堂讨论进行总结和讲评。总结和讲评只能针对教学内容,不宜过于武断,要总结未讨论清楚的问题和已经讨论清楚的问题。一般而言,课堂之上讨论的内容一定会超出教学方案设定的内容,这要求教师重新修改教学方案,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三、资产评估案例教学法的学生成绩考评体系
案例教学法的学生成绩考评体系是案例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主要是如何设计考评方法,如何同现有学生成绩考评体系相衔接。如果教学管理部门不同意该考评办法或者仍然采用传统考评体系,将使案例教学走向没落。根据国外哈佛大学的经验,对学员的课堂发言打分分为四等,占该门功课成绩的25%―50%,通常有10%学生得不到“良”以上的成绩,3%的学生被迫退学,有的学科只有10%左右的学生拿到毕业证。这种评价机制同国内一般院校的评价体系可能产生冲突。
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学生成绩考评体系在我国高校还没有很好的考评规范体系,根据国内院系的具体教学要求,平时成绩一般可以占到总评成绩的20%,有了此种依据,我们可以对学生案例教学成绩进行评定。评定的标准在于是否认真准备相关资料和课堂发言的时间和次数,对所表述的内容的正确性一般也应该予以考虑,但不是成绩评价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成绩确实是一个难点问题,案例教学法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是学生准备学习资料的初始动力,没有这个评价体系,课堂上的讨论就会变成某一部分学生或者某几个学生的辩论赛。这样对其他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有违教学平等原则。但是,国内院校一个本科班的学生总数一般在40-50人之间,如果每个学生都要给予充分的讨论时间和发言时间,课堂教学将不能按照教学方案的规定来完成教学内容。
课堂讨论的效果和成绩评定还要求,教师不仅仅应该备课撰写教案,还应该非常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也就是要对授课对象的背景和他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有所了解。否则,案例选择不合适,学生感觉对案例缺乏认识,丧失讨论的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有效开展的前提是教学案例的收集、编写和分析,这项工作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
资产评估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将资产的评估理论与评估实务相结合。该课程案例教学内容的目标是通过模拟资产的评估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当前资产评估业务的能力,也有助于拓宽其知识范围,为今后从事资产评估行业奠定基础。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考资产评估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夯实了专业课的基础知识。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林根.资产评估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11.15
[2]阮萍.资产评估案例教学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方媛.资产评估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财会月刊,2013.2
[4]闫晶.资产评估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2
[5]刘红梅.高校教学中的资产评估案例研究[J].经济导刊,2011.1
作者简介:
(大理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摘要:《会计学》是经济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科必修课程,其教学组织不同于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教学。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未来的经济、管理工作者能够高水平地分析、运用会计信息,会计学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会计学》课程内容丰富与教学时间有限、学生主观愿望想学好与教学客观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反思,旨在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50—03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重视,非会计专业对会计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许多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等专业开设了《会计学》课程,并将其设置为经济类、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必修课,MBA教育也将其作为核心课程之一,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学者对如何提高其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陈景用5M1E理论对会计课程进行研究,谷增君以山东工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理论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等。2012年,教育部公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1]在此前提下,本文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调查结果
根据笔者调查,大理学院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课程,法学类专业、全校通识选修课也都开设了《会计学》的选修课,云南省37个具有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学》课程,MBA教育也将其定位为专业核心课程。据了解,全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也大致如此。各个高校非会计专业在经管类甚至法学、工科类都开设了会计学类课程,说明会计学知识很重要。笔者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主要是大理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六个专业——经济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关系学专业、法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每个专业五个同学。调查结果客观项目如下:
根据以上结果,梳理了问卷调查的主观项目,并进行访谈,得出以下非数据结论:
1.学生主观上意识到了学好《会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和知识掌握程度不够之间的矛盾。学生主观上想学好会计学,可由于客观原因和自己不够努力,加之不是专业课程,考试前夕为应付其他专业课程的考试,复习时间不充足,使得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学效果不够好。
2.学生认为会计课程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很重要,但并不是真正感兴趣。
3.关于课程的难度,学生普遍认识到不是知识点难,而是考试成绩不理想,所以称其难;也有的学生认为上课时间不充裕和自己学习时间投入不够,没有掌握知识点,所以认为难。
(二)学生意见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有以下较为集中的几点意见:
1.《会计学》课程的先行课程或前期知识不够,所以,突然要掌握很多的经济学常识感觉有点难。
2.《会计学》课程内容较多,而教学学时不够,所以,难以掌握很多知识。
3.《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4.《会计学》课程能否与会计证考试相结合。
5.关于教材的选用,有的学生觉得太难,知识点太多;有的学生认为需要与本专业相结合,进一步加以拓展。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笔者与课程组教师进行研讨,大家认为,本次调查的结论是客观的,当然,由于调查时间、对象、内容等的局限性,有一些没有反映出来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研究,也需要参考其他高校的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如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是否满足受教者,是否科学;教学资源是否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对学生的教学考核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教学效果,等等。
二、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一)改革建议
1.需要进一步重视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建设
首先,各高校非会计专业普遍开设了《会计学》课程,从行动上肯定了其重要性。但是,是否成立了专门的课程教研室,是否有充足的教学时间,是否有实验室或实训室,是否有一定的教学资源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是否满足需要,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落实。
2.明确教学目标,满足学生需要
会计学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而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是让未来企业和社会管理部门的经营管理者掌握分析、利用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社会事务管理、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提供服务的技能,成为未来会计信息的最佳使用者,而不是生产者。为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与会计学专业教学目标有严格的区分。
目前,很多从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对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都与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雷同,没有区别对待。
施教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需要,应教会学生分析、使用会计信息,用基本的商业语言进行财务管理和交流;其次,有的学生对会计课程很感兴趣,也很有天赋,作为会计学专业教师,应该珍惜人才,积极引导,多加辅导,进行专业、职业介绍,培养会计学高级应用型人才;有的学生从择业上考虑,需要取得会计证,教师也应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对其进行辅导、指引,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
3.精心选择教学材料,认真准备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依托。总的来说,我国会计学教材能很好地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并与国际经济发展接轨,能及时映射出我国会计学发展的方向和改革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2010年,胡语林提出,构建包括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内容的教材结构和框架,立足于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看懂财务报表,听懂商业语言,理解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思维,辅助管理决策,持续创造价值”。2011年,学者聂顺江对我国高校的会计学基础教材进行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基本都编写了会计学基础教材,而且多注明是通用教材,近来也有市场细分,有为非会计专业而出版的教材,但是很少。
我国高校传统的会计学教材构架是:前几章节介绍会计学的产生、发展,会计的内涵、特点,会计的目标、职能,会计的要素、会计等式和复式记账等会计学基本常识;然后介绍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如会计账户和会计科目及设置,凭证的分类、填写、审核,会计账簿和会计核算程序;中间章节重点介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和费用、利润;最后章节是会计报表的类型及如何编制会计报表,如何进行报表分析。教材是教学之本,不同的教材决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繁杂,教学学时有限,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会计学》的积极性。据河南中医学院李林红统计,国内大部分会计学教材为通用教材,不区分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材占会计学基础教材的98%,注明为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仅占1%,同时也只有0.4%的教材明确标明为财会专业学生使用。[2]这就需要授课教师精心选择教学材料,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处理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真正兴趣。
(二)教学建议
1.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倾向于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可以在教学学时中安排一定的会计实训课,教师进行示范性操作,学生亲自动手,也可以在课后继续完成,保证教学时间;也可以成立兴趣小组,课后参观企业会计工作,或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阅读会计报表,对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分析。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会计学》宏大的知识容量和庞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争取更多的教学时间;同时,可以通过文字、图表、声音、色彩、动漫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将《会计学》知识更充分地展现给学生;还可以引入更多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就是依据教学要求,根据课程内容自行设计和选用能较好配合教学理论知识的相关案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开展课堂教学。选择、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一个好的案例能很好地与专业结合,能很好地捕捉到学生的兴趣点,能充分展示《会计学》课程的实用性。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通常选择跨学科,涉及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市场营销、投资和理财、法律事务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运用各专业知识做出适当的分析和职业判断,其中,会计信息的处理是关键。
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量不要采用老师一个人讲,学生被动听、单方面接受的方式。互动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思考,教师提问、学生答,学生提问、教师答,相互补充,相互问答。
2.保障教学资源的投入和充分利用
《会计学》课程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是经管类的核心课程,这就需要教学资源的有效投入,并建立相关的实验室、实训室和购置一定的教学耗材;实践课需要较多的教师和时间,还要使用一定的低值易耗品,这就给教师备课、上课、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更多地投入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优劣,师资队伍的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我国正处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历史时期,会计制度也有许多需要改革和完善的地方,高校《会计学》教师除了教好书之外,更应该有研究符合我国经济实际水平,并能走在世界前列的会计理论的历史使命感;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很多高校教师都是从校园中毕业再到校园中工作,没有实践经验,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树立现代高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积极探讨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学历、职称,提高外语水平和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中先迈出一步。
4.高水准的教研活动
高水准的教研活动是保障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开展的前提。成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研组,是建立良好教学团队的基础,教研室要定时进行教研活动,积极研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组织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材、教案等基本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案例,研究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尝试教学改革,研讨我国乃至国际先进的会计理论、核算方法和经济热点,共同申报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改革研究和科研课题,形成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12]4号.
[2]李林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内容结构设计再探[J].财会通讯(综合),2013(9).
[3]刘伟玲.非会计专业《会计学》专题式教学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4).
关键词:农民企业家;人性;人性表现;多倾向性;人性激励
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1-0127-06
人性,即人的本质特征,是指人的本能和本性[1]。人性是与某种行为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人性特征有不同的社会行为。农民企业家,即从农民群体中产生的企业家[2],这既是一个技术结构概念,指企业的最高经营管理者(资产的人、技术持有人),也是一个创新功能概念,指农民群体中成长起来的企业的发起人(组织创新者、机会利用者),还是一个社会群体概念,他们以业缘关系结合起来,有共同一致的群体意识,而且只有其他社会阶层、社会文化对这个群体认同,农民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一般具有农民的身份,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同时大多也是企业的投资者或主要投资者之一。认识农民企业家的人性特点,把握其人的规律,探索农民企业家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为更好地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人的本质特征包括很多方面,可以总结为“善良、权欲、赌博、贪财、好色、食欲、追求情感、爱美、好奇、逍遥、嫉妒、乐于被人称赞”等12种本能和本性[1]。这是就整体而言的,农民企业家有其特殊的人性特点,即使是一般的人性特点,也有其特殊的表现。
一、农民企业家的人性
作为一般的人,农民企业家具有普通人的本质特点,同时,作为企业家,他们有具备企业家的本质特点。本文分析人的本质特点在农民企业家身上的体现,即我国农民企业家的特殊人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以官为本。受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创业者(创业者和企业家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创业者侧重于成长的过程,企业家侧重于成长的结果。在考察农民企业家创业的过程时,称创业者,将两个概念统一,下同)固有一种官本位、封妻荫子的思想,他们渴望有特权,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官本的思想在企业内部的主要表现是:当企业有取得一定成绩时,他们的权力欲扩张、恩泽家族的思想得到充分表现,于是助手、秘书、保镖等各种职务被设置起来,各方亲戚朋友被安置到企业工作,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能给经营管理者们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他们认为这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2.收益理性。农民企业家具有经济的理性,他们有利己的思想,企业经济行为的发生基本是由利己的思想驱动的。他们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他们会寻求在有限条件下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方法[3]519。比如,安排自己亲属在企业上班,能让他们家族成员名正言顺地以工资形式收回部分投资,降低投资的风险。这种理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只要有收益,他们基本上会维持对项目的投资,直到没有收益时才从项目撤出。这种做法遵循一种“绝对收入原理”[4],即只要有收益,尽管自己的劳动不计报酬或者仅仅获得廉价报酬,他们仍然会不断地投入。这与一般投资者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决策是不同的。显然,这里他们忽略的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投入。
3.投资依赖。当代我国农民企业家大多生长在计划经济时代[2],他们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着较深的联系。他们经营的企业一些由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性质的企业演变而来,一些由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发起或组建,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管理方式和作风的影响,吃大锅饭的思想根深蒂固。很多企业由多个股东共同出资建成,股东一般也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一些股东的惰性和依赖性使得他们寄希望于别人去承担义务,自己则坐享其成。比如一些股东在企业经营状况好时分得公司利润,经营状况不好时,就推卸责任,甚至要求撤资。比如一家车业公司,由两个农民创业者共同投资,公司总共人数40人,但经营中一位创业者只顾中饱私囊,尽量规避其个人经营风险,经常虚报开支套回现金以收回投入,而经营中如果觉得自己表现较好,则马上要求小功劳大奖励,造成合伙者很不愉快,无法经营,后来两人分立,两人经营的状况才得以好转。
4.家族庇护。农民企业家家族观念浓厚,集资建厂时,自己的亲戚朋友最易被说服,在发展阶段,自己的亲戚朋友出力也最多,分享利润时,自然首先也是亲戚朋友。公司内部裙带关系严重,一些好的差事安排给亲戚朋友,而一些辛苦且酬劳少的工作安排给“外人”,招聘新员工时一般也只招收熟悉的人。比如一家食品厂,发起人靠打工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后来做食品生意赚了100多万元,投资这类食品厂需600万元,而农民出身的创业者融资渠道非常有限,发起人只好向亲戚朋友借钱,并向工人集资,在二手市场买了设备将工厂建成。公司存在明显的裙带关系,各种“皇亲国戚”占了公司员工的70%以上,现公司员工规模发展到78人,平均文化程度却不到初中毕业,并且大多年龄偏大,缺少创新精神,企业很难再有所发展。
5.居功自傲。农民企业家是从农村发展起来的经济精英,有一定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他们认为企业的功劳在于其个人经营有道、管理有方,他们在企业里发号施令,霸气十足。而企业里一些部门的管理者则占“地”为王,表现出一种山头作风,专横跋扈,惟我独尊。这种心理,在企业内造成人治管理,增加管理成本,在企业外造成社会关系紧张,易错失企业发展良机。
6.自由散漫。农民固有一种小农观,小农生产方式是一种个体行为,常常是“自家的地、自家的犁、想下地就下地,想种啥就种啥”,因此一些农民创业者不愿受到约束,缺少自律。他们常常没有规章,不讲制度,随心所欲,缺少企业主管应有的责任,尤其是对企业员工,对企业所在社区的责任。调查发现,农民企业家建立规范管理制度并遵照执行的不足20%,公司内部管理差,也不愿接受他人的管理。
7.吃苦勤俭。农民秉承勤劳憨厚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吃苦耐劳,通过劳动致富。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吃苦勤俭表现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以利小而不为,有活就干,有钱就赚,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同时,他们也深知经营成果来之不易,消费较收敛,投资很谨慎。
8.小富即安。很多农民企业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发展了,他们满足于自己的既得利益,胸无大志,小进即满。企业家的抱负和境界决定企业发展的程度,自己都不想把企业做大做强,企业自然发展不了。小富即安的另一个重要的消极表现是:一些农民创业者存在很强的投机心理,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他们就想尽办法分得公司利润,收回投资。即使企业处于不景气阶段,他们还是想办法从中得利。等投入的资金通过各种手段收回以后,他们不再关心企业兴衰与否,甚至在资产清算时还能想办法大捞一笔。
以上农民企业家的本质特点体现出他们群体特征的特殊性,表现在企业经营和管理方面,其优点是他们创业激情高、决策谨慎、踏实经营、勤恳做事;一些企业掌握在以血缘、亲缘为纽带的家族成员手中,容易形成团队合作。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容易造成创业投资较少、企业规模不大、经营管理落后、发展能力不强。比如一些农民创业者独断专行、缺少自律、好大喜功、推卸责任、急功近利、不守信用等等,阻碍了其自身的成长。
二、农民企业家人性表现的
多倾向性 从上面的分析知道,农民企业家的本质特点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体现出其特殊性,这和他们生长的历史背景、生活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阅历、社会环境有关。人性的表现就是这些人性特点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的表现形式。
1.农民企业家人性表现的复杂性。人性既是一个个体概念,又是一个群体概念,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每个人都其个性特点,表现出不同的本质和特征。同时,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以类的形式存在。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人性,从而有不同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方式。农民企业家有着与非农民企业家不同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方式。
人性既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又是一个变化的概念,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作为人的本质和特征,人性有其相对的稳定性,这是我们能够区分不同的人性,从而分析农民企业家人性的原因。同时,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情,所表现出来的人性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性,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品性。人的本性有先后层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环境,一种本性的强烈程度会超过另一种本性,从而形成不同的思维倾向和性格特点。一个时间段某种或某几种人性处于主导地位,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倾向和行为特点,另一个时间段另外一种或几种人性处于主导地位,从而表现出另外的不同的思维倾向和行为特点。农民企业家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人性是不同的。
农民企业家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5],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农村,历史文化沉淀和现代文化思想共同渗透,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工业生产相互交织,城市生活方式与乡村生活方式彼此融合,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因此,农民企业家的人性特点是多方面的,农民企业家人性表现亦呈现出多方面的倾向性。
2.农民企业家人性表现的几种主要倾向。农民企业家的各种本能和本性或动或静、或强或弱,彼此消长,相互共生,形成农民企业家人性表现的如下4种主要倾向:
第一,经济人倾向。经济人是主流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为使利益最大化,需要精明的、理性的计算,即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人。随着社会经济现象的复杂化,经济人假说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经济人被认为是为了追求个人目标或目标集合的效用函数最大化的“泛经济人”,个人利益的衡量,既包括货币收入等纯经济利益,又包括名誉、地位、尊重等不能用纯经济尺度来衡量的利益。今天,经济人被认为是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具备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的个体,较之于古典“经济人”,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相近[6]。
现阶段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够健全、市场风险比较复杂、社会保障力量薄弱,社会心理趋于理性化,农民企业家的收益理性、投资依赖、家族庇护、小富即安等人性本质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得以体现,这些人性特点既使农民企业家具有很强的经济理性,也使这种经济理性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他们的 “绝对收入”投资原则、个人利益及家族利益的泛化、小富即安的心理满足效应是他们经济人倾向的表现。
第二,社会人倾向。社会人与“自然人”相对。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农民企业家的成长过程包含了其职业社会化的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我国农村和城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7]139191,企业家常常是非农企业家成功的代表,农村中发展起来的企业家是排除在这个群体之外的,他们常常被称为“暴发户”、“土包(工)头”等。城市创业者与农村创业者在文化教养、经营理念、创业条件、管理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他们获得的政策支持也是不同的。一段时间里,社会对农民的感情,也是一种叶公好龙的感情,口头上虽然认可,内心却是排斥的。农民企业家即使 “富”了,他们也不因此而“贵”。正因为被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他们的官本意识、居功自傲、家族庇护的本质才超出其他的本质占据了主体地位。取得企业家身份的认同,是农民企业家职业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农民企业家社会性的追求。
第三,政治人倾向。所谓政治人,即是政治关系的承担者,亦即社会公民进入政治生活后所体现出来的人格特征[8]。农民企业家具有很强的官本意识,他们创业的目的甚至就是为了提高其社会地位,获取政治资源,比如相当一部分的农民企业家只要有机会,他们一般就会在政府里谋求职位,或者寻找政治代言人。
农民企业家政治人倾向的原因是,政治的接触能使他们获得体制内的政治资源,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比如承揽政府扶持项目,取得资金,获得廉价资源,获取相关信息帮助企业决策未来发展的动向,等等。农民企业家的官本意识和收益理性的性格特点也因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道德人倾向。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阐述了人性不同于经济人的另外三个方面:同情心,正义感,行为的利他主义倾向[9]22147。这些即是人的道德性的体现。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农民企业家同样也有着吃苦、朴实、善良、道义等传统美德,他们有着艰苦创业、诚实经营的一面。
另外,农民企业家道德表现在一种公共的精神,他们参与社会公共精神的积淀,承担社会道德的监护责任,他们在维护生态环境,发展慈善事业,建设和谐社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民企业家人性表现的多倾向性,构成了农民企业家群体经营目标、经营理念、经营方法的复杂性,但经济倾向仍然是基础,其他的倾向以途径或结果的形式存在,并形成了独立的表现形式。同时,各种倾向相互作用,其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农民企业家群体将传统农业生产方法理念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结合起来,将企业经营方式与其他各种组织的运作形式结合起来,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企业家的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农民企业家的经营和管理方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竭的源泉。
三、农民企业家人性表现的
社会作用 农民企业家的人性影响农民企业家的行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农民企业家人性表现有以上四种主要倾向,农民企业家人性表现对社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农民企业家经济人的倾向决定了他们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涨落、供求行情变化和竞争来进行,并最终使生产在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的资源配置最优条件下完成市场交易。农民企业家是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除参与市场竞争外,农民企业家对农村资源的配置和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还表现在农村企业的一种“资源聚集器”的平衡作用[10]。当农村经济状况较好时,农民储蓄增多,农村资源富足,利于农民企业家经营的企业吸收农村富余资金,吸收富余资源,扩大生产,使农村更加富足。当农村经济状况欠佳、农村资源匮乏时,作为“资源聚集器”的农村企业,利用以往积聚起来的财力,发展生产,接纳农村劳动力,从而释放一部分生产能力,释放一部分资源,弥补农村不足,使农村经济状况整体趋于平稳。这是农民企业家利益趋向的经济理性在农村特定环境作用下的结果。
人性表现的经济人倾向也决定了农民企业家作为市场主体对资源配置的特殊影响。投资过程中,只要有收益,即使他们自己的劳动不计报酬或者仅仅获得廉价报酬,他们仍然会不断地投入。这里他们忽略了他们自己的劳动投入。这种资源配置能充分挖掘资源的价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1]。
另外,农民企业家吃苦勤俭的本质特点,使他们能积极分担产业链中工作繁重、附加价值较低的一部分,有效地填充了产业链条的一些角色,影响产业分工。农民企业家在产业分工方面,尤其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他们的角色越来越明显。
再有,他们的经济理性使他们热衷于对短期利益和自身利益的追逐,造成企业发展的外部负效应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恶性竞争,损坏生态环境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值得说明的是,农民企业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无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他们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吃苦劳累,不计自身劳动成本,正是在农村市场产品供求和劳动力供求矛盾的表现,是市场经济规律在农村的作用形式。
2.对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农民企业家社会人的倾向决定了其作为社会主体对社会主流角色的追求。农民企业家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群体,是1978年体制改革后的特定产物,作为新的社会群体、新的利益主体和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有着对社会地位、身份以及与他们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义务的追求。他们有他们的规范与行为模式,这也是人们对他们的行为期望,这种追求和期望的相互作用以及群体间的相互排斥与接纳的过程推动社会结构的变迁。
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农民企业家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参与公共制度的构建,参与公共文化的积累。以农民企业家为主体的各种民间商会和行业协会,在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公共领域的建构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大部分农民企业家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他们是当代社会的中产阶级。农民企业家的壮大有利于扩大我国当代的中产阶层。他们新的社会阶层权利的诉求,有助于推进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各种社会阶层利益主体博弈磨合,有利于形成开放、包容、自信的和谐局面;中产阶级的壮大,有利于推进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有利于推动中产阶级成为主流阶层的进程。
3.对公共权力分配的影响。农民企业家政治人的倾向决定了他们对权力的诉求,并最终影响公共权力的形成和分配。调查发现,经营企业最初是农民企业家达到生活安稳的一种手段。由于他们以前的底层社会地位,当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会需求以后,他们迫切要求其能力和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并期望自己有体面的身份和较高的经济社会地位,于是开始寻求向别的方向发展。在官本位思想浓厚的中国农村,他们致力于向政界发展。一些农民企业家通过努力,在当地做了村支书,进了乡政府,当了人大代表,或者进了其他行政或事业部门。农民企业家参与政治活动,为基层政府、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力量,为基层组织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行政能力,但同时也由于他们政治素质的高低不同和政治路线的原则差异,加大了基层组织的行政风险。
农民企业家获得公共权力的途径也是不同的,有的通过金钱贡献向政府部门请职,有的干脆贿赂有关官员,跑官要官,这助长了政府部门腐败的风气。也有的是通过培养政治后台实现其政治表达目的的,他们通过这些后台插手政治事务,影响公共权力的分配,同时也助长了权力寻租的不良现象。
农民企业家官本位的本质影响公共权力形成和分配,其最终结果是对传统官权体系的弱化,客观上有利于使权力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4.对企业家道德体系构建的影响。农民企业家的道德人倾向决定了其作为道德主体参与对企业家道德体系的构建。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变化,企业家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二元体制向一元体制转化的社会进程中,农民企业家都是重要的推动者和承担者,其道德体系直接影响市场经济体系的道德构建。在诚信经营、生态环境维护、和谐社区建设、公共精神积淀、社会道德监护、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农民企业家都是其中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精神的承载者、奉行者和体现者。
农民企业家艰苦创业、诚实经营的人性本质是农村市场的道德支柱,他们吃苦、朴实、善良、道义等传统美德,成为企业家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民企业家狭隘的经济理性本质使他们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为了赢利而或多或少地采用了农民的原始手法,利用人情世故、钱财以及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法打通关节,偷税漏税,投机经营;为了获得原始积累和剩余价值,对与他们同样出身的工人并不手软;乡镇企业、个体私企和各种私营矿山使得很多地方变成癌症高发区,等等,这些弊端将严重影响企业家道德体系的构建。
总的来说,农民企业家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同时又打下了传统农民浓厚封建思想的烙印,他们体现的是传统思想在市场经济中与现代思想的结合和交融。他们依赖、自私的人性本质会连同其他群体相似的本质构成对道德体系的冲击,而在当前社会,农民企业家吃苦勤俭、诚实经营等人性本质是问题的主要方面,这有利于企业家群体道德的良性维护。
四、农民企业家人性激励的
制度构建 农民企业家的人性特点及其表现的多倾向性,决定了其人性激励制度安排的特殊性,应针对农民企业家人性表现的4种主要倾向构建相关制度,促进其发展壮大,放大其经济和社会效应。
1.农民企业家的经济理性、投资依赖等本质使他们热衷于对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的追逐,造成企业发展的外部负效应,政府的政策取向应对造成负效应的行为严格规范,尽量减少外部不经济现象。同时,应加强调控,必要时制定产业发展规范,引导投资方向,注重投资质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同质竞争。而在企业内部,应帮助农民企业家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投资依赖、家族庇护、管理涣散等现象发生。
农民企业家吃苦勤俭的人性特点以及只要有收入就不计成本投入的经济理性,决定了他们劳动和创业的积极性,应为他们打造平台,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投资的动机往往源于投资能力的成长,能力的成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个人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主观性较强,一定情况下,居功自傲的本质表现出来,未免造成经营管理失误,应加对强投资者能力的培养和评估,及时给予指导,建设农民企业家创业孵化器,对农民创业者予以适当的帮助和扶持。
2.针对农民企业家对社会主体角色的追求,应加快建立农民企业家身份、文化、情感的社会认同机制,加强企业家群体感、归宿感培养。应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农民企业家主体地位的关系,尊重农民自立自强的创业精神,尊重他们自主创业的需求和他们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同时,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农民企业家的权益容易被忽视,政府应重视对他们的合法权益的保护,促进其发展壮大,防止将他们边缘化。
3.对人性的认识是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根本前提,有怎样的对人性的认识,就相应地有怎样的政治制度的建构[12]47-50。农民企业家有政治人的表现倾向。应加速市场机制建设和完善的进程,推进农民企业家集团化、差别化发展。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政府与企业家座谈和对话的活动,拓宽农民企业家政治接触的途径,拓宽农民企业家政治表达的渠道,比如一些地方在人代会企业家代表或政协企业家委员的数量方面加以考虑,就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加强企业家诚信建设。农民企业家创业过程是创业者与地方互动共生,互惠互利,整合经济社会资源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农民企业家、社区、农村劳动力相互支持合作,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合作的前提就是诚信。应倡导诚信建设,发扬农民诚信传统,惩处不诚信的行为,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应加强农民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建立社会道德档案,将不道德行为及后果记录在案,扩大其警示效应,加大对不道德行为的处罚,提高不道德行为的风险和成本。同时,也要倡导企业家慈善行为,形成让慈善成本也能被买单的机制,给他们以适当的回报,这种回报可以是物资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
参考文献:
[1] 王征兵.人性与经营管理[J].科技导报,2003(10):6164.
[2] 王征兵,梁惠清.工业企业中农民企业家人员管理规模研究[J].求索,2008(9):15.
[3] Becker.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M].University of Chicago,1976.
[4] 王征兵.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精细密集农业[J].管理世界,1995(5):195200.
[5] 梁惠清,王征兵.中国当代农民企业家的产生过程及环境审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176.
[6] 王丙毅.“经济人假说”的演变及其启示[J].理论学刊,2003(6):3941.
[7] A Lewi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M].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
[8] 汪波.政治学基本人性假设的再探讨——论“政治理性人”的基本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07 (6):5258.
[9]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 梁惠清,王征兵.农民企业家与农村市场资源配置[J].求索,20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