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礼仪教程

时间:2023-03-01 16:21:18

导语:在礼仪教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礼仪教程

第1篇

关键词:管理;礼仪;教学;实践

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孟子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并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礼仪名言。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而如今礼仪课程是高校教学中一门重要的选修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无常规,学无定法,对于中外礼仪这一课程,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灵活多变。在高校礼仪课程的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准备并重视实践教学法的采用,这是旅游学科最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是基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人的学习发展是在实施某种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情景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符合教学规律的学生第一主体,教师第二主体,共同参与实施,按部就班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实践操作行为。这是现代教学在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典型体现。

(一)礼仪实践教学在礼仪课堂中创设一种人为的虚拟环境。在这种优化环境中,教学单位及教师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硬件设施和智力支援。在这种优化环境中,例如在星级酒店演练,可以为实践主体提供极为丰富的情境环境,可以培养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学习潜能的挖掘。而如果是在课堂内则可以为学生提供茶艺表演的相关器具,图片展示,音乐背景,身着演出服装的学生进行模拟现场演示。这符合主体感知学习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对所学知识特点的理解吸收。

(二)礼仪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第一主置。学生在教学中充当第一主体,并不等于离开了教师的主体教学过程,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基本由教师引导,这样作为第一主体的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进行高效率地学习。任何一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思考,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正确引导,都不可能是成功的。

(三)实践教学构建了四个层面的逻辑结构:主体参与现场操作、模拟实践情境演练、知识概念现场感知、操作思维反馈总结四个层面的逻辑结构。

在礼仪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作为第一主体直接参与课堂操作活动,通过感官直观地发现事物的特征并通过理性的分析获得事物内部与外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模拟情境强化演练并获得知识概念的深入理解,最后做出思维反馈总结,得到课堂实践教学的知识深化理解并掌握。

二、礼仪课堂实践教学过程

旅游学科的礼仪课堂可以是教室内的实践模拟教学,也可以是教室外的实践实训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地点可以选择在教室、学院实验室、实训的星级酒店等地方。礼仪课程强调以学生为第一主体,教师为第二主体,教学过程以师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掌握礼仪基础知识,强化对实践技能的深入理解,提高自身的思想情操,提高自身的礼仪操作能力。即遵照体验感受、质询问疑、强化操作等方法开展礼仪实践教学。礼仪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依照以下具体步骤逐步开展:

(一)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在礼仪课程教学进程中,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制定和教材的纲目特点,把教学计划分为几个教学专题,并确定每个专题的教学目的,在每个专题下面安排实践操作的模拟情景。重在培养学生相应的各种操作技巧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单位和学科老师要为实践教学模拟情景的进入准备好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并做好对相关场景的解说,分小组进行模拟实践操作。

(二)导入课程。作为引导的教师,可以通过解释性情境描述,对所要进行的实践操作进行解说,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合乎情境的音乐及视频展示,来增加课堂的渲染力,以此使学生融入特定的实践情境中。这可以通过课前师生精心准备,使得整个操作过程遵照预期的教学进程步入下一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作为导演的教师,应当随时关注场景的变化及情境角色扮演中学生的行为,并在教学进程中,采取适当的体态与口头语言维持操作行为的稳步发展,适时适当又不过度地纠偏。未介入场景的学生则可以体验感受,操作结束后,可以总结归纳,及时反馈实践教学信息。

1、体验感受。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体验是抓住情感在认知转化为行为过程中这一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主动应对。

舞会礼仪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舞会礼仪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t·p·o原则(时间、地点、场合),精心准备穿着,同时要重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即邀请舞伴和共舞礼仪。在场地选择上,可以选择学院的咖啡厅,在咖啡厅里设计出舞会场合的庄重典雅气氛,在针这种情境之下,学生有着强烈的展示欲望,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饰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

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单位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虚拟而又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主观创造力,体验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2、质询问疑。在实践教学中,同样可以选择饭店或者咖啡厅,引导学生分小组模拟角色,选择座次,通过不同座次的选择,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获得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对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的探究,可以明确在座次礼仪中,我国的政务礼仪与涉外礼仪对座次的讲究。在课堂演示中,给出鸿门宴的图片,对其位次进行分析,明确中国传统礼仪是“以左为尊”。

3、强化操作。寓知识于实际操作中,突出训练环节,在训练中求提高,在训练中求能力。礼仪课程的实践操作环节,强化训练十分重要的。训练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发展需要,设计不同梯度的训练内容与形式,让学生选择,从而激发学生以较强的主体意识投入行为技能的练习中。这正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这一阶段,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训练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

在站姿训练中,标准站姿所要求的头正、微笑、肩平、挺胸、收腹、立腰、提臀、夹腿,练习时间一般为一个课时。对于条件差的学生,一个课时往往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而对于条件好的学生,一个课时单项强化练习后就能进行综合练习和持久性练习。练习进程因人而易,使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都得到了增强,练习不再是一件被动、强迫的事,因为谁都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训练合格,考核过关。同时,学生的练习可以设计多种有趣的形式:微笑练习有“咬着一根筷子找感觉”;挺胸练习有“双人背靠背”、“单人靠墙”;腿形训练“膝盖夹纸”等。学生回到宿舍后,可以自主训练,教师则可以督促其学习进程。

(四)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情况反馈是整个实践教学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学情况反馈最终对各种能力和行为加以考查,以利教学单位和教师经验的总结提高。教学反馈可以通过比较教学效果来进行总结。例如,可以由卸去角色的扮演者开始,要求他对这个角色的感受和下个扮演者将要获得的感受做出区别,并把他们的体验与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联系起来,同时要求其他未参与表演的学生阐述自身的感受并写出相应的课堂作业对此进行分析总结。

三、结语

最后在学院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学单位和教师可以召开师生实践教学研讨会,选择学生进行现场展示,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表扬和建议。学生群体还可以通过教学评估,给相关课程以相应的等级,以此对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估总结。

参考文献:

[1]李兴国.社交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金正昆.商务礼仪教程[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2篇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部分学校还是以智育为中心,以分数、效益为中心,使未成年人在道德方面产生知行不一问题。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提到,学校德育应注重培养“道德观念”,使学生形成道德品格或道德意识,而不是培养“关于道德的观念”,[1]使学生仅仅了解道德的知识而没有遵守道德的动机。由此,为解决德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把德育融于生活与实践当中,即德育生活化。

礼仪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们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社会的稳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礼仪教育是德育生活化的突破点和基础工程,要发挥德育生活化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展开未成年人礼仪教育。

一、未成年人德育生活化对礼仪教育的诉求

德育生活化主要是指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由此,德育生活化要求教育者关注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身心需求与主体感受,探索未成年人生活中的德育资源,运用直观、具体的方式引导未成年人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使德育融于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礼”自古以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关系到古代生活秩序和国家政治外交等方面的顺利进行,孔子也提出:“不学礼,无以立”。未成年人的礼仪教育作为德育的起点和基础,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实践途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主体性、广泛性和实效性,与德育的最终目的相吻合。

(一)德育生活化的根本特性要求开展礼仪教育

德育生活化的根本特性是以生活为中心,围绕生活展开道德教育。就如杜威所说,“道德是对一种生活方式而非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道德教育要回答的终极问题就是“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主要不在道德知识的获得,而在于引导人们去选择、建构有道德的生活、生活方式”,[2]德育只有围绕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来开展,才能够使未成年人在生活中感悟道德思想,发挥道德思想的真正力量。德育生活化就是将德育植根于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P注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中可能需要具备的道德素质,通过引导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做出道德行为来体会道德思想,最后,构建自我道德体系的德育过程。

要将德育植根于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发挥礼仪教育的作用,通过直观的、具体的礼仪教育使未成年人从亲身实践中获得道德经历、感受道德心理,构建正确的自我道德体系。例如,与长辈的交际礼仪教育使未成年人先从行动上学会尊重长辈,再从心理上体会尊敬长辈的道德意义;着装礼仪教育使学生学会在不同场合穿戴合适的服装,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等等。这些礼仪是最容易被教育者忽视的“小事”,但也最能体现一个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德育生活化的主体性要求开展礼仪教育

德育生活化要求从未成年人的实际生活出发,注重未成年人的主体性,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需求和道德情感体验,满足未成年人成长的实际需求,使未成年人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相应的道德行为。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方式脱离了实际生活,忽视了未成年人学习道德思想的主体性。要使德育生活化关注未成年人主体性就需要发挥礼仪教育的作用,根据未成年人所处的生活环境、身心发展水平来制定不同阶段的礼仪教育,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和生活场景的实践,使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例如,升国旗仪式中敬礼的环节,学校可以请同志专门训练未成年人敬礼的仪表和姿势,通过反复练习和纠正学会正确的国旗敬礼姿势,使未成年人通过这样日常生活中反复的亲身实践,内心自然而然地升起对国旗和祖国的敬畏之心。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乘车礼仪、交往礼仪等方面的礼仪教育都可以使未成年人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礼仪要求等方面的问题。

(三)德育生活化的实践性要求开展礼仪教育

“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3]德育生活化体现实践性,就必须通过礼仪教育将德育融入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将礼仪行为规范和原则转化为内心的道德信念,“一旦这种原则经过不断的实践,在他的内心中生了根、发了芽之后,那么不用担心,一切谈吐的文雅和外表的礼仪,到时候都会在孩子身上自然而然地形成的”。[4]利用礼仪教育,使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进行道德实践和道德反思,最终将道德融入生活。德育生活化要达到这种反复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开展礼仪教育,通过礼仪教育、礼仪纠正和未成年人自身的礼仪实践来体会和强化礼仪背后的道德思想。

(四)德育生活化的广泛性要求开展礼仪教育

德育生活化的最终目的是使未成年人能形成稳定的道德心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与他人相处融洽,最终成为一个有道德信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要实现这一点,德育生活化就要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不断拓展自身的教育影响范围,使未成年人在接受德育之后,能够在生活的任何一个场景中遵守道德规范。如果德育生活化不能实现它的广泛性深入到未成年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那么未成年人的德育效果可能会受到环境或时间变化的影响,甚至会使德育失效。例如,未成年人在学校学习到要谦卑礼让,而在家庭环境里由于父母等长辈的溺爱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德育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并不能实现德育的最终目标。礼仪作为基础的道德行为,时时刻刻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仪教育可以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等环境共同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道德教育突破课堂、学校、家庭等环境的约束。

二、实施礼仪教育有助于实现德育生活化

礼仪教育是切实提高未成年人道德素质、实现未成年人德育生活化的良好途径。

(一)强化德育生活化的理念

礼仪教育能够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未成年人的实际行为举止和现实生活上来,为德育生活化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首先,礼仪教育注重未成年人的礼仪习惯养成和道德情感的体验,能够平衡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两个方面,可以帮助未成年人树立这样一种德育思想:道德认知教育和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同等重要,为德育生活化做好思想理念准备。其次,礼仪教育要求教育者将目光从理论知识转移到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使德育内容贴近未成年人的实际生活,在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礼仪教育和训练,使道德教育植根于未成年人的生活实践,有利于树立以未成年人生活为中心的德育理念。最后,礼仪教育更注重未成年人的主体需求、主体实践和主体感受,能积极调动未成年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未成年人从礼仪实践中实现道德的内化,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有助于树立培养未成年人主体道德意识的理念。

(二)有助于生活化的德育实施

“我们的德性既非出于本性,也非反乎本性生成,而是自然地接受它们,通过习惯而到达完满。”[5]德育生活化的最终目的是未成年人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形成稳定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习惯。礼仪教育从本质上关注未成年人的礼仪道德实践情况,能够强化未成年人的道德实践,促使道德实践积累起来达到量变影响质变的效果,为实现德育生活化提供核心动力。首先,礼仪教育可以培养未成年人的礼仪行为意识,使未成年人认识到我国传统礼仪的传承历史,认识到日常生活中践行礼仪行为的意义和作用,培养未成年人践行礼仪行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道德生活的实践提供思想前提。其次,礼仪教育利用礼仪课程、学生礼仪行为准则和校园礼仪文化的约束和促进作用,促使未成年人践行礼仪行为,将德育扎根于生活实践。最后,发挥教师、家长、社会的指导和示范作用,给未成年人提供践行礼仪行为的机会和环境,鼓励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礼仪行椋养成礼仪行为习惯。

(三)丰富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6]礼仪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实践,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礼仪教育可以渗透到未成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德育生活化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方法。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是德育最主要的几种途径,礼仪教育通过贯穿其中促进德育生活化。其一,家庭礼仪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礼仪意识和礼仪习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礼仪行为会给未成年人带来深远的影响。在示范教育中未成年人也会跟着遵守这样的餐桌礼仪,产生相应的礼仪意识。其二,学校礼仪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礼仪意识和礼仪习惯。道德礼仪课程、校园礼仪文化氛围、教师和同学的言行举止、学生行为准则规范文件、校园活动仪式等都能够对未成年人进行礼仪教育。其三,社会礼仪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德育生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学习活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社会公共场所礼仪标识和提醒等内容无不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礼仪教育。

(四)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礼仪教育和礼仪行为的践行能够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而良好的道德环境反过来也会加强未成年人学习和践行礼仪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建立未成年人的礼仪意识和道德意识,在家长的鼓励、指导和纠正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保证未成年人在家也能践行礼仪行为。其次营造校园德育环境,校园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礼仪行为学习机会和实践机会,在同龄人和老师的带动下更加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在校园礼仪风尚的影响下养成礼仪行为习惯和道德思想。最后营造社会德育环境,使未成年人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学习礼仪行为、遵守公共礼仪规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下涵养礼仪行为和道德思想。

参考文献:

[1]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9.

[2]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9-16.

[3]李春秋.新编伦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3.

[4]洛克.教育漫话[M].徐诚,杨汉麟,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47.

[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8.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150.

【潘建红,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迪,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第3篇

1、股票交易的成交原理是先挂单委托,然后股票交易系统按照一定原则进行交易的自动促成。

2、股票的成交的基本原理是供求关系,供大于需求价格上涨,反之股价下降,股票交易是指股票投资者之间按照市场价格对已发行上市的股票所进行的买卖。股票公开转让的场所首先是证券交易所。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论文摘要:21世纪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表现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国家迫切需要各种创新人才。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人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百花齐放”,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现代教育对“以人为本”赋予了新的内容,就是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教师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在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认识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既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育人之本

教育的真谛绝不是捧上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生命成为他自己。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方式,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观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鞭下,教师是教书的机器,学生是学习的机器,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就是应该视为教育上的失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向传统的评价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对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1983年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九个方面组成: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拓宽了智力的范围,学生智力的不同主要是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所致,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该把它视为一种财富来珍惜和开发。

这样的“学生观”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都用这样的“学生观”去看待学生,就会对每一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从学生实际出发是备课之本。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前期工作,这项准备工作关系到教师施教过程的质量。课备得好,讲课有条理,重点突出,难点容易突破,对问题解释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不仅要关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具体地说,就是以课堂作为教育背景,设计一个从人到物和谐发展、变化的可行性方案,重点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物,物只是人在此背景下完成思维变化、发展的附属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习取决于他本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为他们呈现了什么内容。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和整体观察”的认知心理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意识,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认识世界、增长才干的过程。例如,生物课中的“细胞的分裂”就以橡皮泥做实验的形式进行,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理解了“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进而发展到从抽象思维模式中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讲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学生的思维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给予关注,什么时候强调形象思维、什么时候开发或强化抽象思维,在备课中都要有全面的安排。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过程,备课中教师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只是理清如何把完整的理论知识讲给学生听,求的是自身清晰的思路,而学生感觉怎样、如何思维,是通过形象思维模式还是抽象思维模式获得知识,或通过学习学生思维能力要提高到何种程度则不尽然。因此,教师所讲并非学生能听、会想、能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备课时设计的教案、学案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通过教和学的过程,实现学生素养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2.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是授课之本。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上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因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牵着学生走路的状况,尽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规律,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不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穿针引线、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来推导结论过程,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例如,“种子的结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描述出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可采用实验的方式进行。课堂开始,通过学生介绍自带的种子,引出问题:这些种子外形不同,内部结构是否一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教师演示玉米的胚乳被碘液染成蓝色的实验(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再经过学生动手实验、相互讨论、教师引导,结合教师展示出的种子结构图,找出胚轴、胚根、胚芽、子叶、种皮等各部分的位置,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各部分的功能,逐步发现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小组实验应强弱搭配,实现合作学习,教师的重心应向能力弱的学生倾斜,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容易的题由他们展示;点评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对他们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通过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使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获得知识、构建知识,增长能力,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结果。

3.关注学生发展是评价之本。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技能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按现代教学改革的理念,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则是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学评价形式多种多样,这里就笔试形式谈点看法。笔者认为: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要想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命题就要侧重知识的再现(如概念、结构名称等),这类题目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力,而评价其他能力的因素甚少;要想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命题时需侧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判断、实验的操作与实践、对文字的描述与表达、对图文的理解与转换等(如综合性和开放性题目),并且对这类试题的评分没有刻板的标准,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只要符合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水平且言之有理即可。考生做这种试题不仅没有恐惧感、压抑感,而且充满着创造的激情和情趣,这不仅能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知识拓展等应用能力,对学生个人成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示例1: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人借“酒”表达情怀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一句带“酒”字的古诗句(前后要连贯) , 。

示例2:生物实验探究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①提出问题;②建立假设;③设计实验方案;④实验检验;⑤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有人以“绿豆种子的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题进行了实验探究,以下是实验探究中的两步:

提出问题:干燥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浸没在水中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而潮湿的绿豆种子在合适的温度下却能发芽。那么,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建立假设:请围绕“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你的两个假设。

假设一:绿豆种子萌芽与温度高低有关;

假设二:

假设三: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充分认识“能力”的多样性和具体表现形式,把握好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应提高的能力标准。只有这样,才利于把握现代教育的本质和评价的意义,落实“以学生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备课、上课、评价都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教案的设计、内容的导入、质疑的激发、知识的传授、疑难的化解、能力的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把握好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教师的努力,挖掘出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

[3]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

【关键词】编译原理 改革 教学方法 动手能力 组织教学

一、引言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旨在介绍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内容包括语言和文法、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中间代码生成、存储管理、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设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虽然只有少数人从事编译方面的工作,但是这门课在理论、技术、方法上都对学生提供了系统而有效的训练,有利于提高软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需要解决下列问题:1. 教学内容比较偏重于原理。编译原理中的核心理论是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这两部分, 如果说不去做题的话是不可能学懂的。那么按照这样的教学内容教课, 就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 认为学编译原理关键就是会做题。但是事实上是不对的,编译原理不同于一般我们所学的纯理论课,它的实践性也是很强的。2. 实验内容所使用的语言不合理。目前大多数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使用PL/0语言的编译程序。但是事实上因为PL/0语言是pascal的子集,而现在很多学生已经不再学习pascal语言了,所以大多数的程序是看不太明白的。3. 实践环节太薄弱。纵观整个编译原理的教学,事实上所偏重的都是理论教学,而真正的实践实在是少之又少,以致学生搞不太清楚研究编译原理到底有什么意义。

而且由于编译原理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 形成了一种抽象层面上的数据变换, 许多学生难以理解, 曾一度被视为天书。有些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还存在考研或实用的偏爱, 投入到编译原理的学习时间相对来说就较少, 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 对这些问题做出的一些改进方法

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编译原理这门课程做出一些改革。

第一,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现况,达到基本的教学目的,讲授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让绝大多数学生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思想,掌握常用的编译技术。具体的说,可以根据学生对编译原理的不同要求,将学生分为两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只是按大纲要求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层次的学生则需要在第一层次基础上拓展和提高。这类学生一般是对编译原理有兴趣,准备考研或者是想掌握相应的编译技术的。教学内容应以第一层次的学生为基础, 而实验内容应考虑第二层次学生的要求。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学的主要内容相同, 但要求不同, 如课后作业可分必做和选做两种, 实验内容也可分必做和选做两种。在教学过程中, 应突出编译原理的主要内容以及基本框架, 对教材及教学内容做一定的取舍, 突出重点。

第二,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的掌握知识。

采用形象化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原理。比如,在讲解句型的短语、直接短语和句柄的时候,如果按照书上所给出的概念来做的话,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这个时候可以依靠语法树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语法树有几个内部节点就代表有几棵子树,每棵子树的叶节点从左至右排列组成一个短语 ,只具有父子两代的子树则组成了直接短语,而处于整棵语法树最左边的只具有父子两代的子树则构成了句柄。

利用实例教学,通过从环境中取得若干与某概念相关的例子,经过归纳得出一般性概念。首先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讲解和知识相关的实例,让学生听懂例子,理解例子,学生再综合实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为学好这门课排除心理障碍。

第三,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编译的各个过程,可以在学期最开始的时候布置给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编译器的作业,等到学期结束的时候验收。这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并且加深了对整个编译器工作过程的理解。因为,如果不理解编译器编译的各个过程的话,是无法很好的完成这样一个编译器的。

第6篇

关键词:编译原理;教学实践:实践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7-0041-01

1 突破理论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感觉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理论是“编译原理”课程的基础,其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难度大。该部分内容既是编译原理课程的难点,也是让学生接受这门课程的突破口。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形式描述、直观描述(包括文字和图形)以及证明相结合。通过分析生活中熟悉的例子,找出其特点和规律,最后进行抽象。

例如,什么是有穷状态自动机,一开始并不直接给出其定义。先分析某种典型的串以及程序设计语言中标识符和整数的结构特点,试着把这些结构特点用状态转换的图形形式加以描述,最后对状态转换的图形形式加以分析,抽象出其共性,以自然的方式引出有穷状态自动机的定义。在教学中,注重强调一个概念、知识引入的来龙去脉,强调知识的总结和推演,尽可能把“为什么”的问题说清楚,而不仅仅停留在“怎样做上”,以达到学生深入领会知识的目的。例如,为什么要引入有穷状态自动机,首先以实例说明正则文法在识别语言上的局限性,从而引出识别系统,并抽象为有穷状态自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既应有丰富的知识,站在一定的高度,同时又要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维,使抽象的理论易于同学掌握。

2 面向应用,开拓学生的视野

编译技术作为一门成熟的理论技术,不仅用于构造编译程序方面,还广泛应用于其它的领域。让学生了解编译技术在其它领域的应用,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编译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这门课的重要用途。

为此我们结合Visual C++的集成开发环境(特别是调试环境),阐述VC中C++/C语句(包括函数)经VC编译器编译后生成的汇编语言代码,即以具体例子给出源语言(C++/C)程序经编译后生成的目标语言程序,使读者进一步增强对编译技术的感性认识。通过编译原理的学习,既掌握理论,又从实践上指导读者如何编写高质量的程序代码,如何在程序设计中消除程序的逻辑错误。

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促进教学,我们依托计算机系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室的科研工作,给出编译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中的应用实例,使学生对形式语言、有限自动机理论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优秀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以此带动班级同学的学习,在教学中还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现一些小的实践题目,例如正则式用于email地址、网址等串的匹配问题,编译原理在通讯协议中的应用等。鼓励学生查找编译在其它领域应用的文献,增加讨论课,学生课外报告课。对于这些扩展活动,虽然不可能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的完美,但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地、有积极性地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重要的是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3 加强实践环节的过程控制

“编译原理”课程对实验环节要求很高,实验环节的设计将充实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科研素质。

本课程的实践环节给出了小型编译器的构造方法和具体实现的程序样本。本课程提供了两个样本语言,一个样本语言中包含基本的程序设计语句,但不包含过程语句,也不包括变量的嵌套声明。针对该语言,提供了词法分析、自顶向下的递归子程序和自顶向上的SLR(1)语法制导分析方法的程序样本,最终生成源语言的四元式中间代码形式。第一种语言比较简单,重点是让学生把精力放在编译器实现的核心部分上。另外一种语言在第一种语言的基础上增加了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变量的嵌套声明。针对该语言,还提供了对中间代码(一种抽象机代码)的解释运行程序,以便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

在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读懂样本语言的基础上,根据扩充的样本语言的某些功能,上机加以实现。为了严格要求学生,避免作弊,需要对实践环节进行过程控制,其主要方法是上机抽检、课堂答辩、提交实验报告和程序。

第7篇

2当前城郊移民安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库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城郊移民安置工作,部分区县结合城郊移民的特点制定了专门的安置办法,城郊移民安置工作整体上有了一定的进展,据对城郊移民问题较为突出的巴东、巫山、奉节、云阳、万州、丰都、涪陵等7座县城(城市)郊区农村移民安置情况的调查,搬迁较滞后的近50%,生产安置滞后的占44%。城郊移民安置进展较缓慢,如上述7座县城(城市)郊区农村移民安置约2万人,在2002年底最后才完成。可见,城郊移民安置工作已成为移民工作的重点之一,城郊移民安置进展缓慢已制约移民工作和整体推进,分析城郊移民安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库区部分区县制定的生产安置办法对城郊农村移民的特点和意愿考虑不够。城郊农村移民在旧城县有区位优势,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对土地依赖程度很小,收入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如巫山县城郊农户人均年收入达3400元,是全县农村人均年收入和县内后靠农村移民人均年收入的2.4倍和1.6倍。但是,目前城郊移民的安置方式与其意愿还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

一是城郊移民安排外迁时,多数接收地不在城郊,从业环境和发展条件产生了差距,势必使城郊移民经济收入水平下降,另外可供选择的后靠农村安置也不现实,基于这些原因,移民多数愿意随城迁建。

二是对随城迁建的城郊农村移民安置就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支持,少数区县在城镇移民安置规划中没有将城郊移民考虑进来。

(2)部分区县现行建房安置政策和城郊农村移民的意愿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库区部分县、区为加快建房进度和节省建设用地,对城郊移民进城建房采取“以统建为主,联户自建为辅”的方式。由于统建房造价较高,包括各种间接费用和开发商利润,加上办理各种手续时的收费及成本控制不严等,使砖混结构房屋的平均造价在500元/m2以上;而自建房由于移民可以相互帮工和利用部分旧料,少计甚至不计各种间接费,造价相对较低,平均造价在400元/m2左右;加之城郊移民的建房补偿标准为283.3元/m2(动态),与统建房造价相差216.7元/m2,新旧房屋结算时增加了移民的负担。更为重要的是移民自建房可出租,有的占有临街面可作为商铺,因此自建房较统建房的经济价值高。由于上述因素,多数城郊移民要求自建。

(3)将城郊移民纳入城镇统一安置,安置容量不足。目前库区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本身还需安置占地移民、居民、企业下岗职工等,安置空间很小。据统计,全库区需安置“三民(占地移民、城郊移民、居民)”为12万人左右,任务十分艰巨,若全部纳入城镇范围安置,难度大。

3对当前库区城郊移民安置工作的思考

虽然目前库区城郊移民安置进展缓慢,有的安置办法也不尽人意。但是,库区地方政府几年来在城郊移民安置工作方面还是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城郊移民的安置工作整体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的区县还制定了安置办法,试行了不同的安置工作思路,为城郊移民的安置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巫山县制定了专门的城郊移民安置办法,试行了不同的安置工作思路:一是鼓励城郊移民外迁,在安排城郊移民外迁时,尽可能选择区位较好的接收地进行对接;三是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将部分城郊移民纳入统一考虑之中,允许部分城郊移民随城镇迁建,进行自谋职业安置等等。这些具体作法都值得认真总结分析和思考,现对城郊农村移民安置工作思路归纳如下:

(1)尊重移民的意愿,允许部分城郊农村移民随城迁建,生产安置可采取自谋职业、货币安置、兼业安置等多方式安置,提出这种看法主要有如下的依据:

①城郊农村移民随城迁建已在移民安置规划中统一考虑。

②城郊农村移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具备随城迁建的基本条件。经过改革开放,近几年来这部分移民的经济来源、生活方式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其生产、生活与城镇密切相关,目前称作农村移民主要是按户籍管理规定其户口在农村的缘故。据调查,其中70%的城郊农村移民主要依托城镇从事二三产业,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不到30%,特别是其中约30%以上的家庭是由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组合而成的,他们已逐步城镇化。

③城郊农村移民多有随城迁建的意愿。据调查,这部分移民安置意向主要有自谋职业、货币安置、兼业安置、种植业安置等几种安置方式。从移民意愿来看,选择随城迁建安置的人约占78%,他们经过几年的选择,对随城迁建的安置风险和责任已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据对奉节县城郊移民安置意愿的抽样调查,85.6%的移民愿意随城搬迁,进行自谋职业和兼业安置;7.8%的移民有外迁意向,只有6.6%的移民原在县内后靠农村安置。

④部分城郊农村移民与城镇占地移民相交叉,若不安排这部分城郊农村移民随城迁建,还会出现与占地移民安置政策不衔接,并由此产生矛盾,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移民安置任务的按期完成。

(2)坚持依法移民,转变安置工作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的逐步完善,移民环境容量的概念发生变化,广大移民对安置风险的认识也发生转变。特别是城郊农村移民,他们法律意识、劳动技能相对较高,自力能力较强,对安置风险和应承担的责任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再也不能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包办、负责到底的老路上去了,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移民的自主选择,实施多方式安置,关键是完善经济合同和法律手续。因此,在城郊农村移民安置工作中,要充分按市场经济规律,强调移民的法律意识,依法完善法律手续,对安置风险应由合同双方共同承担,以提高安置质量。同时政府积极进行引导扶持工作,一是主动引导城郊移民寻求可行的职业类别;二是加强对城郊移民劳动技能的培训,使其具有“一技之长”;三是明确城郊农村移民应享有后期扶持政策。

(3)将城郊农村移民安置纳入城镇移民安置统一考虑之中。

目前,城镇居民、占地移民已纳入城镇迁建管理之中,但部分县区没有将城郊移民考虑进来,这样就直接影响库区的社会稳定。城镇移民中的弱势群体占地移民、居民、城郊移民是一个整体,有时相互交叉,因此将弱势群体统一规划,合理安排,统筹考虑,提供政策支持,积极为其安置创造条件,是解决城郊农村移民安置的关键。

①有关地方政府应将城郊农村移民安置纳入城镇移民安置统一考虑之中,积极解决城郊移民的就业出路问题,预留充足的安置容量。同时,积极为其就业安置提供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对在新城区临街统建的门面和政府投资兴建的市场摊位,以优惠价格优先出售或出租给城郊移民经营,结合后期扶持对城郊农村移民统筹考虑建立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两项制度。广开就业渠道,引导和扶持城郊移民发展二、三产业,组织劳务输出等等。

第8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公司理财;MBA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31-03

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课堂案例教学法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前者是学生在课堂上集体上课时进行分组的案例讨论,后者是通过网络视频来完成案例讨论。在我们国家的绝大多数学校只具备前者的条件。案例教学法虽然在国外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在我国,还是近十来年的事情。长期以来,我国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主要是教师的单纯的讲授,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但有一种方式在我国高校中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方式。这就是风靡全球的MBA课程。MBA学生普遍来自于工作岗位,他们有自己的实践经历,但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MBA课程的设置必须采取适合于他们学习的方式,在此背景下,衔接理论与实践过程的案例教学法产生了,这正是本文所需要研究的中心议题,我们将以课堂案例教学方式为例来讨论MBA案例教学法的一些相关问题。

一、MBA案例教学的优点

MBA案例教学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案例是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例,案例的解读过程就像在通过故事说道理一样,浅显易懂。②培养实践能力与感觉,实用性强。从案例中总结的一些结论、经验用在相似的情境中,大致可以收到类似效果。③了解行业知识,有利于扩展知识面。每一个案例,包含有各行业的知识,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能让参与者逐渐知道一些自己从事行业以外的知识。④互动性强,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没有互动,而案例教学法能让双方有沟通的机会。⑤锻炼分析问题,交流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案例的分析过程要求各参与人积极发言,分工合作,从而培养分析能力及协作精神。⑥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记忆深刻。比起纯粹的理论讲解,案例教学无疑形式更灵活、更多样化。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记住有关的内容。

二、课堂案例教学的步骤

实施案例教学,大致可按如下四个阶段进行:①恰当分组。可以采取自由组合,也可以指导学生按行业搭配,人数一般5~7人一组。并且要求小组成员分好工,讨论时效率就更高些。②分发阅读案例材料。分发前,必须先告诉学生这些材料大致是哪方面的内容。并且给学生一些提示性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些大致要求,让学生在阅读时更有针对性。③分组讨论。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说出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及看法,以供大家探讨、交流、完善,当某人发表议论时,其他成员可指定一人为其做记录,记下其回答要点。还可以将问题中一些较难的问题或者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提出来,供进一步讨论之用。④教师点评。在学生分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发言。首先是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优缺点都要说。其次,要提出自己对案例的看法,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路,以供借鉴。最后必须指出一些悬疑问题,供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并写出对案例难题的思路分析及解决方案,留待以后探讨。

三、MBA《公司理财》课程案例教学的示例

《公司理财》这门课程是MBA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门课。公司理财的知识对一个管理者来说,可以帮助其认识到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解决一些经营、筹资方面等常见的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这门课对于许多非财务工作出身的学生来说,还是较难以理解,尤其是因为其所包含的理论及公式比较多,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但是这门课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又联系非常紧密,是真正从实践中来的知识。因此,采取案例教学法是非常合适也是非常必要的。公司理财的知识可以分为这四大板块:投资、筹资、营运、分配。投资方面的内容大致有:资本预算、资产组合、投资的基本概念等;筹资的内容大致有:筹资成本、筹资方式、筹资决策、资本结构;营运内容大致有: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的最优量的决策、应收账款的管理、存货的管理;分配内容大致有:分配形式、分配模式、分配理论、分配的效应等。此外,还有一些次重要内容,如财务分析、财务预算等。在这四大板块内容中,投资的理论较为难懂,可以案例辅助教学的内容有这些:项目现金流的计算,股票组合投资;筹资案例中,则可以考虑这些内容:筹资的组合,筹资的成本,资本结构;营运案例:现金的管理,存货的管理,应收账款的催收等;分配案例:上市企业的分配案例的点评以及其股价的变动相关性;财务分析案例:以著名的造假案例来说明如何识别财务舞弊现象,以绩优公司案例来说明如何进行价值分析;财务预算案例:以上市企业的财务预算案例说明一个完整的过程是怎样的……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收集、整理,就可以着手进行教学的安排工作。大致是一个板块内容完成,就发下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回去进行准备。然后在下次课时进行讨论。需要注意的是,要将上课内容与案例讨论的时间进行统筹分配,不能因为案例教学过多而减少了理论教学的时间,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理解、消化。因此,事前,要对案例内容进行篇幅的裁减,以及对问题的精心设计,以达到在讨论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并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这些案例教学完成后,整个《公司理财》课程的内容大致体现在案例中了。学生讨论过案例后,对公司理财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所感性认识,并且对一些难以掌握的公式计算,也能有所理解。还可以让一些在企业中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来讲讲他们自己在企业中是如何解决相关的财务问题,再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这样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真正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辩证理论的精髓。

四、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

1.案例教学传授知识的低效率。相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案例教学法所能传递的知识是比较慢速的。因为,在教的过程中,可以短时间将大量的知识点传给受众,但在案例教学中,由于讨论是发散式的、零星的,所能反映的知识是有限的。

2.个性化的内容不宜案例教学。有些内容是个性化的,不容易明晰地表达出相关知识时,尤其是那些没有共性的现象,那只能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道理,总结经验。

3.学生常有畏难情绪。学生普遍会对案例教学有一种躲避的思路,因为他们不想花课外的时间来准备案例讨论,而且有些学生也害怕发言,这样使得案例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

4.案例讨论的结论有时有误导作用。一个成功的案例,讨论时全是优点,但在其他企业应用时却不一定有效,如果直接套用,将会遭到失败。因此,有纸上谈兵嫌疑。

五、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素质准备。要使用教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先做好心理准备,不能简单地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做题目。要搞好案例教学法,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对相关理论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或从事企业管理的一些体会。并且教师要有较好的点评水平,善于切中要点,一针见血。此外,要有较强的调动气氛能力,善于启发学生的智慧,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筛选案例。好的案例需要具备这样几个特点:①案例为具体的教学目的而设立。必须包含相关的知识点及理论;②材料真实、数据可靠,细节清楚,并且具有可操作性、模拟性;③案例必须是时新的,有代表性,这样不至于过时,对它的讨论才具有现实意义。

3.学生的事前准备。学生事前必须对内容有相当的熟悉,以及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具备完成案例讨论的基本条件。教师应该在事前将必要的一些准备事项,提前布置给学生,这样在讨论时,学生才能畅所欲言,达到较好的讨论效果。

4.构建案例教学评价系统。应该对案例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促进案例教学的改进,如教师点评、案例的合适程度、教学设施、学生准备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考评。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曾晓春,祁然.徐二明:MBA并不都是案例教学[J].管理评论,1998,(s1):44.

[3]黄磊.MBA案例教学与理论学习关系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5(2):69-72.

第9篇

凡是读过〈海伦、凯勒>的,没有一个不为她感动。她出生十九个月后,得了一场大病,使得眼睛瞎了,耳朵聋了。一位老师并没有这样而放弃希望,她担起了教海伦、凯勒的重担。老师带她到湖边,把她的手放进水里,在她手心拼了个“水”字的单词,此时,又瞎又聋的海伦,第一次知道了水。就这样,海伦学会了许多单词。接着要学说话了,海伦摸着老师的嘴,一点一点地学会了说话。靠着这份毅力,海伦学会了好几国的语言,成了著名的女作家。

读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海伦从又瞎又聋的女孩成了举世闻名的作家,经历了多少坎坷啊,可她从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毫不畏惧地面对困难,去战胜它,跨越它。

记得在小时侯,我常常都抓一些蜗牛来玩。我把蜗牛放在竹筒里,虽然它面临着各种威胁,但它仍不放弃,努力为生存而奋斗,逃出竹筒。

人生的路途坎坷、崎岖,就看你有没有信心和毅力去把它踩在脚下,一步一步登上成功之路。

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描绘着自己的人生画卷,只有奋斗,只有自强不息,我们的生活画卷才会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