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化学经典例题总结

时间:2022-02-10 04:46:32

导语:在初中化学经典例题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化学经典例题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科学素养;知识串接与整合;深度;宽度;高效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仅仅一年的时间,学生不但需要快速入门、认识并走进化学,而且要在一年后在学业水平、科学素养等方面接受检阅。如何在短短一年内组织好每一节课的化学教学,使化学教学更具有高效性,成为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以及借助于“名师创新团队”、校际“教学研共同体”等平台的教研发现,在化学新课教学、特别是复习课中的纵横并举――注重教学的深度与宽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并理解学科本质,提高学科素养,有着极大的推动与辅助作用。

一、巧借素材,培养素养,提升教学的深度

教学的“深度”,不是一般意义上去增加知识量,更不是往“偏”“难”“繁”方向的挖掘,陡增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而是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利用好现有教学素材,让化学教学质量在提高的同时,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教学与复习课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两大重要课型,下面我们将通过几则具体的案例,探讨在新课及复习课中,如何利用好现有教学素材,使化学课堂更好地体现“学生素养的培养”,从而提升教学的深度。

科学态度是重要的学科品质。《绪言》教学是初中化学的入门课程,可以选择门捷列夫与侯德榜等化学家的化学史资料作为素材,组织学生学习,这对于学生科学品质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从门捷列夫、侯德榜等化学家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是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善于观察等科学态度。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分类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无处不在。在初中化学第一单元中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等教学就涉及到上述思想。学生虽然对常见的变化事例已有初步了解,但对它们是如何变化的没有进一步的认识,他们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分变化是本课的能力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本课素材所蕴含的学科素养要求。学生从一些物质发生的变化中,寻找“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将“变化”进行分类,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同样,在涉及“性质”教学时,从颜色、气味、状态、硬度、物质的溶解性和能否燃烧等方面将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和性质概念得出的过程,便是分类思想的典型应用。这种化学学科思想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提升了化学教学的深度。

化学复习课在要求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知识的应用性,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以提升,使得我们的课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下面先从近期两位老师对《碳单质和一氧化碳》的复习设计片断入手进行分析,一探提升复习课深度的方法与技巧。

设计A:

环节1:课标导航

环节2:知识梳理

1.碳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及用途(填表比较)

2.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3.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比较(填表比较)

环节3:例题精析

环节4:专题训练

根据该设计,老师在复习伊始,将本课的复习要求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自读复习目标,明确考点、了解要求,使复习有准备、有要求。通过环节2的设置,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点的回忆与梳理过程中查漏补缺。在环节3中,通过经典例题的讲解,使学生对《碳单质和一氧化碳》的热门考点,以及审题、解题方法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最后,学生在近年中考原题的专题训练中求得提升。

作为一节复习课,以知识梳理带动专题训练,学生在梳理中练习、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悟出方法与技巧、在方法与技巧的感悟中提升了能力。因此,本课的第一评价便是――实在!第二评价就是――易懂!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化学与生活的典型课例,总觉得在学生科学素养,特别是在学科思想与学科能力的培养方面意犹未尽,没有酣畅淋漓之感。

我们再来看另一则设计。

设计B:

环节1:课标导航

环节2:【想一想】设计如何鉴别金刚石、石墨

【理一理】鉴别题的一般思路

【写一写】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体现碳、一氧化碳化学性质)

【理一理】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练一练】(课堂练习+提升练习)

……

性质与用途统一的思想是化学学科的具体科学思想,问题意识是重要的科学意识,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认真地研读教材,才能理解教材,并对教材加以挖掘,成为培养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沃土。对于物质性质的复习,该老师巧妙地安插了两条线平行推进:一条线以物质鉴别任务作为驱动,带动物质性质的复习,在性质复习的过程中对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进行归纳与整理;另一条线便是在任务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以物质的性质为中心,渗透结构、性质与用途相统一的学科思想,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学科味,从而提升了复习的层次,使教学有了一定的深度,并在深度提升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二、前后串接,自主建构,拓展教学的宽度

教学的宽度主要表现在加强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同一学段内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学段知识间的联系,以及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联系等方面。学生将现有的、零散的知识通过串接,可以自主建构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并且在串接整合的过程中催生出更多新的知识;在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社会的联系过程中,更可以让知识接上地气、生根、发芽,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是《碳单质和一氧化碳》,其新课教学可以将常见碳单质、CO与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最新科技成就相联系并进行介绍,在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理解的过程中,更深入地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培养学生投身于科学研究与创造的热情。

物质转化的思想也是重要的学科思想。在碳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既可以在本学段内以碳元素为线索,将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知识进行串接,同时也可以与前后学段,如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相联。在串接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间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物质的质和量都是不灭的。

三、发展教学的深度与宽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化学教学的高效性是所有化学教师的教学追求,“教学深度提升”与“教学宽度拓展”可以从不同方面使化学教学更具高效性,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要做到纵横并举、两者兼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对教师而言,需要有更高的专业素养。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知识结构、再学习状况、教科研能力、教学情况将共同促成化学教学质量的高效性。教师应能从专业、非专业的角度给学生以全面的帮助。然而现今的化学教师,大多是化学教育专科毕业,其专业单一,在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上难免存在缺陷,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时间与精力投入相对较少,很容易导致化学课堂单调与枯燥;更何况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如果教师的再学习能力、教科研能力不能与时俱进,其教育质量必然是低下的。

其次,对学生而言,更要注重其主体性以及科学态度的养成。学生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要使得学生在化学教育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教学中应多以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为主,鼓励、启发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并将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科学态度的养成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具体化,持之以恒地在教学中加以体现。

第三,挖掘教材,联系实际。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挖掘教材中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从中体验,并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体现出所有科学素养,也不是每一个教学素材都能对学生科学素养提供全面影响,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除学科知识的传授之外,侧重于科学素养的某几方面进行培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同时,应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本学段内外、上下学段间、学科间、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环境、资源等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利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教学的高效性是一个永恒并无止境的话题,我们只有不断更新自我,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反思、总结、学习、再探索、再反思……我们的教学才能更高效。

[参 考 文 献]

[1]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