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1:31
导语:在语文课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引领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得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语文课堂应该从学生本位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引领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情感的基础上,迈向快乐的学习之旅。语文阅读教学也一直存在着效率不高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语文阅读教学同样出现着种种偏差,过度的人文挖掘,教师过度的自我展示,弱化了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本应具有的作用,却消耗殆尽。为了破解语文阅读教学的难题,在追寻生本课堂的过程中我作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相信学生
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教育所赋予的责任,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人”的任务。对语文教学来讲,更多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语文课堂上能否满足学生自我实现、自我提高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学内容取舍与方法的运用上,显得尤为重要。体现学生发展,提高学生认知,培养积极情感、良好态度,达到有效学习。那么我们教师实施教学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生本基础出发,同时又回归到原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现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上,必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选择产生影响。是让课堂变成教师的演艺场,还是回到原点,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身的发展点?值得不断探求。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和创造力都能健康地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实践和体验的途径,我们不能不从学生的原点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就会剔除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克服好高骛远的教学作为,就能正确认清教育对象,也就能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生本课堂。
二、重视预设,尊重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预设,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课堂的生成,那是生本课堂迈向生态课堂的必备条件。一个不讲预设的教师,不是一个好老师;一个不关注生成的教师,更不是一个好老师。一堂好的课、成功的课必然有充分的准备,积极的预设。预设的更完备,离教学成功的距离就越近。当然教学不是为了预设而进行, 预设只为生成做准备,预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成,有了生成就有了进步。我们要树立一种观念,重视预设,就是尊重学生,注重生成,也是尊重学生,发展学生,那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更有效,更有影响力。一节课虽然只有四十分钟,时间很短,但课堂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有着鲜活个性的人的学习活动,充满着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个体个个鲜明,教材内容也具有开放性,因此课堂必然会充满着不确定性,这就为课堂的及时生成提供了条件,教学本就具有现场性,现场的情况就是随时有变化的,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时时有变化,处处有变化。教师能否抓住有利时机,展开教学,把学生引向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所以关注课堂生成,体现了学生本位,坚持了生本课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用“五并非”来论什么是好课,颇为实际。他说:并非是程序井然的课,就是好课;并非是环环相扣的课,就是好课;并非是设计严密的课,就是好课;并非是行云流水的课,就是好课;并非是人人称道的课,就是好课.“五并非”论深刻地指出了课堂生成的特性,给我们在一线从事教学的人提了个醒:我们不必过分追求课堂的完美,也不必追求课堂的过分精彩。所谓水到渠成,顺其自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的课堂要为学生服务,我们的预设要为学生学习服务,我们的课堂随时准备为学生辅导而惰课,让教为学服务,让教为学生发展服务,才是根本。
三、因材施教,以情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有人认为,教师教的好,讲解透彻,精讲多练就是好的语文课。也有人认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问题不断,学生勇跃发言,就是好的语文课。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我们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感知、理解、体会、积累,给学生选择方法的机会,给学生质疑讨论的机会,给学生表达见解的时间。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重要的是在于适时点拨,必要的引导,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学习的空间,仅此而已。“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师应该做导演、做向导、做教练、做陪读,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直接体验,吸收文章之精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教学每一环节都应根据学生的学情,有机顺势而导,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父亲为什么要把鱼放掉时,是这样顺学施教的:
师:作者钓到的是一条怎样的鱼?从哪些词句写出这条鱼很大?自已先找出来读读,并能说出你的体会。生1:这条鱼很大、很漂亮。师:你从何得知?读读句子。生2:我钓到了一条鱼很高兴、很得意。生3:因为这是等了好长时间才钓到的一条大鱼。师:不错,确实不容易,花了好长时间才等到一条鱼上钩,而且是大鱼,也好不容易才拉上岸。带着自己的体会,自已的理解再读读这些句子。生自由读句子,练读句子。师:谁能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师:这样一条大鱼,好不容易才钓到,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拉上岸,父亲却要我把它放回到湖里,这又是为什么呢?读读课文,找找你的发现,说说你的看法,该不该放掉?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师:哪个小组意见统一了,先来发表意见。生1:该放。虽然放了这条鱼很可惜,正向父亲说的那样,还会有别的鱼的。生2:我也认为该放,不放就是违反规定,虽然没有人发现,但内心会不安。生3:我这一组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和爸爸为什么不迟点去,等到开放捕捞的时间再去,不是更好吗?那就不用放了。师:第四组提出的问题,老师发现他们读书很细致,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我们能否带着问题再读读课文,可能会有新的发现。生再读课文。师:哪组同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生1:“往常”一词说明了这个问题。师:此话怎讲?生2:我从“父亲看了看表……”这句话中发现,钓鱼已变成了父亲的一种习惯和爱好,当时根本就没有顾及到是什么时间。师:你们说的真好,理解的很到位,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些句子。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思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也自然而然产生了课堂的生成。教师导在关键处,导在学生迷惑处,也导在学生情感的迸发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实现了“以生为本”的要求。
课堂品位也就是课堂的档次与魅力,有品位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平等互动的、充满激情的、和谐的。诗意策划、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情境、巧妙移植是提升课堂品位,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一、诗意策划
所谓诗意策划,是指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个性研究,对活动进行美好而有诗意的策划,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借助诗化的语言传达各种教学信息。诗意策划是把课堂教学推向极致的重要策略。诗意策划往往体现着语文教师的人文底蕴,是语文教师扎实的语文功底、深厚的语言修养的具体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策划阶段就重视语言表达的神奇魅力,对激趣语言、组织语言、交谈语言、归纳语言进行一些创新,渗透情感,融进情趣,使教学语言有味道、有涵养、有艺术,不干瘪,在常规活动中推陈出新,取得奇效。如导入新课,可采用这样的诗化语言“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新的一天我们学习新课……”,“撕去一页日历很轻,扔掉一个日子却很沉重。希望今天的课能带给你新的收获。”——学生在教师诗化语言的熏陶中进入课堂学习。再如,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可采用“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信息?”——让学生在诗化语言的引导下领会、掌握一种阅读方法。教学诗歌,教师可采用“诗言志,歌咏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后,教师指导学生吟诵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汪国真的诗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使学生对诗歌蕴涵的生活哲理的理解产生升华,为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整堂语文课从导入设计、创设情境、设问点拨到结课总结,教师用诗化语言巧妙地串成浑然一体的互动探究过程,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美感。
二、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白板”,而是具有大量生活经验和先前知识的主体,这些知识与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这就是说,知识是学生以自身经验为基础主动加以理解和建构的。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①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它是在人与文本、师生之间平等、真诚的对话过程中自然而然建立起来的。对话本身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丰富性、多元性和差异性。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不是一成不变的程式,而是思维与情感的流动之河。对话过程需要师生把个体的生活经历参与到对话中来,并且通过对话进一步把经验转化为知识。对话激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闪现出新鲜的见解;对话使人与人之间更加理解、宽容、博爱,对话本身就是培养和形成学生的思想品质、个性、合作精神的土壤。对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和策略,对话就是教育本身。对话关注的是人格形成、生命关照等在教学中的意义。对话使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真正接近学生,走进学生心灵。教师创设自然、和谐的教学情境,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欲望,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自觉状态。教学中教师平和心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理解,认真倾听,热情鼓励,友善指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激励学生不断展示自己,表现自我,积极思维,主动、乐意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享受与教材对话,与同伴真诚交流,与自己内心世界对话的生命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同时建构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在对话中,要注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情深意切地讲解,潇洒道劲的板书,或配以优美动人的乐曲,或展现色彩绚烂的画面,都能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和文化的熏陶,引领学生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体悟作品的艺术境界。
三、巧妙移植
语文有其鲜明的自身特点,其中之一就是语文课程的开放性。语文犹如多孔插座,其他各科知识几乎都可以在此找到接触点。这无疑为语文学习活动有了更广阔的可开发空间,移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实践证明,从其他学科引用过来的创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受学生欢迎。如教学《月亮上的轨迹》,指导学生搜集登月图片,画登月草图,给家人将登月壮举,将德育、美育、智育有机整合起来,在具体而微、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诚然,要提高课堂品位,让课堂成为师生共享人类精神文化的交响曲,成为师生智慧和情感交流的和谐融洽的过程,还应该不断反思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自己成为有渊博学识且善于表达,有敏锐思维且善于启发的善教者,不可一蹴而就,应当大胆实践,日日积累,时时完善。
一、营造情景,巧妙导入美
每堂语文教学课伊始,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述,直观形象的表演,运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朗诵诗文、欣赏画面等,创设一种美的情境,美的氛围,投石激浪,以美好的情感抓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愉快地进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例如学习《琵琶行》可采用音乐导入法。课前播放一段琵琶曲让学生感受琵琶乐曲之美,体味琵琶节韵激越,富含弹性的艺术韵律,既而引导学生对“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听觉美的理解。学习《苏州园林》时,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精彩纷呈的苏州园林画面,让学生流连忘返,产生一种对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感觉,激发起学习课文的愿望。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采用扣人心弦的精彩导入以激发学生情感,效果良好。
二、整体感悟,体察文思美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章的作者,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的,学生只有遵循这条路,才能理解文章的内涵及艺术。好的文章布局谋篇独具匠心,仅情节就能吸引人,令人赞叹。如《麦琪的礼物》情节构思在于巧,开头先设悬念,写家境的贫穷,德拉在圣诞前夜想为丈夫买礼物,可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从而构成悬念,她有什么办法为丈夫买礼物呢?接着巧设巧合。本文用两条线索推进发展,明写德拉卖掉头发为丈夫买来表链,暗写杰姆卖掉手表为妻子买来发饰。使单一的情节变得曲折有致,造成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悔的边缘》通过一老一少的对比,他们都在悔的边缘徘徊。但最终都没有后悔,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中人性美的呼唤。像这类文章构思巧妙,处处设悬,扣人心弦,结尾出人意料,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三、美读品味,感受意境美
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使作品中的人物活起来,场景动起来,情景跃出来,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感悟作品中的情景美和意境美。读《蒹葭》,我们看到的是一幅这样的美景: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芦苇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茫,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读来只觉得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让人感受到一个凄清迷离的意境。学生在美读中进入角色,体验到了课文的美,教师是审美指导的导游者,要引导学生通过美读去主动关照诗文作品中描绘的情景,去深入领会作品中创造的意境,去具体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在自己的情感中激起强烈的共鸣。
四、大胆想象,体验创新美
在课堂上,教师要设法启迪学生想象,有想象力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才是发现真美的课堂。课堂中可进行再造想象,也可进行创造想象。通过再造想象,可在头脑中再现书中描绘的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此时,可让学生口头描绘或用画笔将画面画下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先让学生闭目想象,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人物的衣着打扮怎样?人物有什么活动,有什么心情?然后再欣赏动画歌曲《明月几时有》,要求学生将画面中的情景与刚才想象的情景对照,全方位品味诗歌的画面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
通过创造想象,可对课本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延伸,可以就某一个热点话题讨论开去,或是课后拓展题目,或是教师设计题目,让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学习了《那树》,可以让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树,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说?这样的活动在课堂上随机进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课堂变成一泓流淌的活水,不断激起快乐的浪花。
“道德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家园。对学生而言,“道德课堂”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今天的健康成长”与“明天的幸福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以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地发展。对教师而言,课堂是教师生命延续的舞台,是教师追求卓越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幸福。我认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以“道德课堂”为抓手,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与质量。
首先,道德课堂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分”为本。它敬畏生命,尊重人,相信人,关注和促进人的发展。它把人本身当作目的,而不是工具。它关注每个人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使课堂适合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发掘每个人的潜能,促进每个人积极向上地发展。正如斯卡纳金所说:“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教师要想搞好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教材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通过平时的观察、调查,掌握学生的喜好、脾气、学习基础、旧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心理特点安排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做切入点,适当引导到学习内容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开展七年级下册的《戏曲大舞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一开始就通过课件播放大部分同学都熟悉的豫剧《花木兰》当中的著名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去探寻中华戏曲的精粹所在,为大家播放一段2011年春节晚会上的一段名家戏曲联唱《红楼葬花》,让学生去猜一猜分别都是我国的哪些剧种,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然后,通过课前课代表以及课下与个别同学的交流,已握了班上会唱戏的同学的名单,并通过日常教学已经了解到张、郭千禧、李英杰等同学的表现欲比较强,让这些同学为大家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戏曲知识,并给大家唱上一两句。这样,既发掘了学生的潜能,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又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有效地促进了每个人积极向上的学习欲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我觉得这样的道德课堂,教师教的省心,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有所感,学生学有所获,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
其次,道德课堂更是展现“师德”的舞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不仅应该有丰富的学识,而且首先应该是师德的楷模,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民主,是否科学,乃至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教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对待学术问题的态度,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等等,都体现着他的道德和人格修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造就一代优秀的学生。
因而,要真正平等的对待学生,对学生满怀期待之心。在教学实践中,我尊重、肯定与欣赏学生,牢记“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的信条,多鼓励、少批评指责学生,努力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其实,寻求快乐感和幸福感是人的生命的需要,学生更需要老师的欣赏,并从中感受到被赏识的快乐,获得受人尊重的满足需要,这种满足感带给学生积极的人生观、自信心与不断进取的精神,而这一切又反过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课堂上我经常说的就是:“相信自己”“我们期待”“不错”“很好”“精彩”“可以”“见解独特”“我欣赏”等。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深切体会到,要懂得欣赏自己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份鼓励,让他们多一份自信。这是激励他们建立自信心,走向成功人生的基石。尊重、信任学生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小学语文;流淌美;课堂教学;研究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因,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情趣。”现在我就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发掘美,让学生体会美的情感,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创造情景,感受美
儿童对于一些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的声音有一种天然的喜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美。如,在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这篇课文,我制造了大海风景的音乐课件。在课文导入时,我让学生观看录像。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大海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这样的视听视看,也感受到大海的大,海水的蓝……看完录像后,我让学生谈谈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虽未去看过大海,但在与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及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图像的有机整合,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创造性的语文学习中,产生了良好的审美情趣,获得了审美情感的体验。
二、感情朗诵,体会美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不仅能使学生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能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享受审美情感。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我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诵体会亲人那种离别时的真诚、依恋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别时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呼唤。儿童是天生的模仿家,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必不可少,范读饱含着浓缩了的个人体会和独特感受,它可以把课文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法,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不但可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而且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起到美育的作用。
三、启发想象,创造美
创新是我们教学的追求,创新基于问题,更基于想象,教学中要让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就要加强学生的观察与联想的引导。如,教学《我有一盒彩笔》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看着这一幅幅迷人的彩笔画,如果你有一盒彩笔,你想画什么呢?……学生的思绪被激活了,“我有一盒彩笔,我用它画许多美丽的小花小草,使我们的家园更美丽。”“我有一盒彩笔,我用它画一座座工厂,让下岗的爸爸妈妈重新工作。”“我有一盒彩笔,我用它画一所所小学,让失学的小朋友快乐学习。”……
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展开大胆想象交流,创造出彩笔美、艺术美、生活美,不仅丰富了课文的内容,更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四、角色表演,体验美
表演是儿童最喜欢的表现形式。通过角色表演能轻轻松松地理解课文,并将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促进语言的内化,使学生在真切的角色中内心获得体验,急切想迸发内心的情感。如,教学《精卫填海》一文,学完课文,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精卫与大海的对话,先小组内自找伙伴表演发挥,并加上课文中没有的情节。
在表演对话时,学生带上头饰,加上适当的动作和传神的表情,把精卫填海坚定的信念表现得十分透彻,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意境中,与文相融,喜欢上善良、勇敢的小精卫。这样,角色表演再现课文内容,学生入情入境,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使精卫美的形象再现在学生心中。
五、绘制彩图,表现美
在教学中,对于画面感强的课文,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描绘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以此来激发学生表现美的热情,这也是激发审美情趣的一种有效的切入点。如,教《两件宝》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看你的小手能做什么,你觉得自己的小手最像什么,就把它打扮一下,画成你想象的东西。我让学生自由想象作画。
经过思考,小朋友把自己的手画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美丽的苹果树、可爱的洋娃娃、漂亮的厨师帽、开屏的孔雀……不仅如此,学生还一个个上台介绍了自己的作品,把作品摆上了班级的学习园地上。这就是儿童的内心,他们喜欢表现自己美的东西。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更换调味品,给予学生新鲜感。不要强加给学生任何情感,而是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渗透美育,让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自己体会到文中美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美、体验美、实现美,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处处流淌美,就能成为一门美的艺术。
参考文献:
[1]陈伟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J].New
Curriculum Research,2011(02).
笔者试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浅析课改新现象背后师生的共同收益。
一、导入环节,兴趣挂帅
开课之初,我总会设计恰当的导语,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这些导语则大多由学生完成。
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所选文章都是关注民俗风情文化的主题。在学习《端午的鸭蛋》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相关习俗、传说故事等;在学习《吆喝》时,学生又查找了相关资料,借助视频了解了老北京那京味十足的叫卖吆喝声……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级中讲解,这时的学生,俨然就是“小老师”,在娓娓道来的导语之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豁然开朗。
二、感知环节,形式多样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平台。语文课堂中,我会针对文本内容适时采取不同学习形式,引导学生走近文章内容。
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非常重视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出情味,读出意境。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给学生配上轻音乐,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诗情画意的初春、胜春、暮春等不同阶段的春天图画,让学生借助优美的文字、舒心的音乐、直观的画面,对春天有了深切的认识。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咸亨酒店那里格局,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作为当今时代的学生,他们只会停留在老师的讲解、资料的叙述中,至于究竟场景怎样,学生则更多的感觉就是朦朦胧胧。感知课文之后,老师及时提供了一段视频,咸亨酒店中出入的“短衣帮”“穿长衫”这些顾主真真切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效地消除了时空的隔膜。
三、探究环节,活力四射
合作探究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学习形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知识积累,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语文课堂探究环节中,我非常耐心地倾听学生反馈的信息,遇到学生精辟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赞许,同样如果探究结果与实际大相径庭的话,我更会耐心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师生之间借助文本进行了有效的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如在学习《杨修之死》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1)杨修的死是哪些因素导致的?(2)如果你现在站在杨修的面前,你会给他怎样的忠告?请两个同学为一组现场演示。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时,我又给出这样的一个探究题:人才究竟会在怎样的环境中造就出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两大团体进行辩论竞技。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处在活跃期间,其间独特的见解,智慧火花的不断迸射时常令自己也惊喜不已。
四、课堂尾声,余味无穷
一、朗读美
语文教材中既有生动耐读的记叙文,又有优美隽永的散文、诗歌;既有思想精辟,逻辑性强的议论文,又有绘声绘色的说明文。有感情地朗读会使呆板的文字再现成美丽的景色,睿智的思想,深沉的感情。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进行了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边听边看图,边想像,被眼前所出现的神奇景色所陶醉。接着学生练习有感情地读,在读的过程牛,学生再次领略了庐山云雾那奇特的景象,领略了大自然的美,顿生畅游庐山之心。有了这样的多次充满美感的朗读,理解课文则水到渠成,背诵难度也大大降低。
二、语言美
语言是表达的工具,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志趣……都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习,与学生交流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语言,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影响学生,营造一种思维活跃,语言优美的氛围。
1.运用礼貌用语。在组织教学,提问,启发引导时恰当地运用礼貌用语,不仅使学生感到生活在文明的环境中,感到生活的美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不准确时,教师用亲切鼓励的语调说:“请坐,再好好想想。”有时,即使学生的回答并不正确,也可以对其爱思考,积极发言方面的表现进行表扬。学生就会感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他会毫无障碍地再次思考。长期如此,就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导语,过渡语要美。恰当的导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吸引力,用优美的引人人胜的导语引导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求知探讨的课堂。我在教《天鹅的故事》一课时,设计了如下导语:有一个春天,寒潮突然再次降临,湖面上一群天鹅在几乎绝望的时候,一只老天鹅却带领大家再次获得了生的希望。这个场景深深震撼了一个老猎人,他从此放下了猎枪。这究竟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这样的导语激起了学生读文兴趣,并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深思。
3.引导学生表达准确,会组织语言。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准确,善于组织语言,正确运用语言,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荷花》一课时,在细读体会到“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每一朵都很美”后,我让学生看图想象一下,除了课文讲到的,还有什么不同姿势的荷花?有的学生说:还有的刚裂开一个小缝。我引导说:想象一下,像什么?学生说:还有的像微微张开的小嘴。这样学生头脑中的景象就用贴切的、赋予美感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三、文字美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板书揭示重点、主要内容、写作思路等。教师的字是学生摹仿的榜样,所以教师的板书要端正、美观,教师要有书法家的修养,以美的字影响学生、陶冶学生,让学生学会欣赏,以积极的精神学习汉字,较好地掌握祖国的文字。
四、意境美
在语文课上创设一种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意境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把课文中的形象具体化,对描写的自然景色进行补充,唤起学生的内心愉悦,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深刻的美。在学习完《狐狸和乌鸦》后,我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情节。在表演中,“人物”的语言、神情很生动地展现在眼前,大家更深刻体会到狐狸的狡猾,为乌鸦的听信花言巧语而再次感到惋惜,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也就不用再说了。
五、情感美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复阅读、多读之中得以潜心涵咏,疏通文脉,捕捉艺术形象,进而明了思想感情,领略韵味意境,受到美的熏陶。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语感能力和审美情趣不断得以提高。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引导下,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已经积累了丰富而炽热的情感冲动,情绪激昂,此时此地,引导学生含情朗读课文,倾吐情感,抒感,已经是水到渠成。
六、行为美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和谐
所谓“和谐”是指“配合得当、协调”,意即各要素之间关系很融洽,彼此都很照应。语文课堂教学的功能便在于创设两种和谐。其一,语文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和谐;其二,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与“学习的主人”学生之间的和谐,这两种和谐的实现,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与功能的实现。
一、从课堂教学的功能来看,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是和谐一致的,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课前的―种预设在语文课堂中的体现。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在课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回眸。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极”伸展,而正是这种伸展,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智慧、工作热情的最初呈现;另一方面是教育价值与功能和教师劳动的丰厚回报。记得宋朝大诗人陆游写诗时说过:“汝果欲学诗乎?功夫在诗外。”诗是艺术,是美的结晶,而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在语文课堂中的“和谐”呈现何尝又不是一首美的诗呢!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学生只要背记了所学的文章就可以了,后来增加了一些语文知识的教学,也只要是接受了这些知识,就表明语文教学是成功的,把语文教学过程看成无需智慧努力,只需死记硬背的过程,或是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式,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学生思考的个性,把学生当成了毫无“灵性”的知识“容器”,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其次,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伴随着强烈审美认识活动的过程,审美认识活动与一般认识活动有所不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并没有加进他发现这一定律过程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变化,而我们在欣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所产生的美感就伴随着种种审美遐想;“朝霞照射着瀑布的雾气,真像一座香炉冒着升腾的紫烟,瀑布好像不是在流动,而是悬挂在一条银河上面的。”此外,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个体的审美也是存在差异的,俄国文学理论家别林斯基说过:“一千读者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重视语文教学的过程,学生即使在这个过程中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还是“一无所获”,甚至得到与教师审美完全不同的感悟,又有何妨呢?也许这正是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形成学生独特的个性的创新过程。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和谐”一致呢?一个完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该首先遵循学生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而―个完善的教学效果的评估机制,也需建立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总之,教学的本意就在于发展学生。
二、从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看,教师与学生必须是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
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呢?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的“问题”意识。传统的教学观指导下,大部分学生忙于完成各类课外作业,这种做法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被动依赖,不仅不能主动大胆地质疑提问,就连提问题的意识也不存在。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恰恰反映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品质。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宁宙里有些什么》时,有一个学生突然问道:“课文中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一句话里的‘万万’是多少?”这学生一问,其他学生便跟着笑,有的还嘀咕:“万万就是一亿呗,这还不知道。”那位提问题的学生听了十分尴尬地坐了下来。这时于老师却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扫视课堂,问:“万万是亿,那课文为什么不用‘亿’呢?”―位学生举手发言说:“一是读起来响亮,二是比亿多。”于老师高兴地表扬他说:“你发现了汉语言的一个规律。”这时那位举手发言的学生面露得意之色,而先前提问的学生低头在胸,有些不悦。面对这一“正”一“反”的氛围,于老师用赞许、激励的声音问道:“可是大家想想,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呢?”所有的学生都用敬佩的眼光看那位提山问题的同学,那位同学也羞涩地笑了。敢于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是一种创新的精神,善于提出问题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表现,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以活动教学为中心的学习发展观;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合作朋友式的关系,教师尊重学生人格,相信学生潜能,师生平等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学习评价;鼓励学生动脑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和谐”的一种标志。
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求多种答案。真理在一般意义上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因此,教师不要要求学生只用一种方法,获得一种答案,而且答案是唯一的。尤其是语文教学,由于个体的差异,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看法也不相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问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方面发展。回答一些灵活的问题,只要学生的思维正确,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上更高层次的“和谐”。
3.要注意调动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一种偏向,那就是教师只注意“培优”,而忽视了“补差”,造成一种优待生包揽课堂的读和说,而后进生被遗忘忽视现象,很难说这是一种“和谐”。我认为要给后进生读、说的机会。发现他们的长处,及时地鼓励和赞扬,正于前面于漪老师对提出问题学生的赞扬,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成功的体验是最好的学习动力。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之美应该是多元的,这里提出两种“和谐”,既有美学意义上的审美意味,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围棋大师吴清源在《吴清源围棋谈》中有―句话:“与其说围棋是竞争和胜负,不如说围棋是和谐。”肩负精神文明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努力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探索这种“美”的“和谐”。
语文教师给人的印象,常常是博学多识而稳重儒雅的学究形象。其讲授也常常注重“实”而灵活不足,这是学生们并不十分喜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例如电视节目日益赏心悦目、精彩纷呈。实话实说、焦点访谈、快乐大本营、幸运52、欢乐总动员……动感十足的画面、绚丽多彩的图案、美妙动听的声音,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自然希望在语文课堂上也获得美的体验,而不是单纯获得知识的“实”。可见,在令学生生厌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才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活跃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途径。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沉闷状况呢?这就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具体来说,语文教师要在三方面下工夫:
一、发现美。试行新《大纲》的颁布后,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已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它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发现美。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杜甫的《春望》、陶渊明的《饮酒》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境界美;朱自清的《绿》、茅盾的《风景谈》有“美在典型”的典型美;的《雷雨》、鲁迅的《祝福》,有忧愤深广的悲剧美……把这些美开掘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美。
二、表现美。发现美是激活语文课堂的第一步,教师还要善于把自己领悟的美展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体会语文的魅力。换句话说,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教师选择教法、教学内容的过程正是其自我展现美的过程。例如朗读法,教师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章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传达出一种或清脆悦耳或豪迈雄壮的语言美。故事法,教师借助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既丰富课文内容,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又创设学习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这展示的是一种巧妙高超的表达技巧。又如板书,教师精心设计,巧妙组合,让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知识之后,同样应沉浸在美的熏陶中。这些都为学生逐步改变对语文课堂的不佳印象,进而自觉地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作了准备。
三、领悟美。领悟美是指让学生体验美、感悟美的能力。教师如果只能令自己发现美、表现美,那么他的教学是失败的,他的课堂也必然是没生机的、死气沉沉的。教师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对美的情感共鸣,美才能成为语文课堂中一颗流星,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照亮死气沉沉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