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课题研究计划

时间:2023-03-01 16:21:37

导语:在小课题研究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课题研究计划

第1篇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探索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环境,开展有效学习,充分发挥出“双主互动”、“导学—探究”模式的作用,研究出切合实际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

工作安排:

九月份:1、写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子课题研究计划

2、写好课题组个人子课题计划;

3、将计划上传到教师博客,并丰富博客内容;

4、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十月份:1、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继续充实“教师博客”的内容;

3、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4、认真准备课题研讨课。

十一月份:1、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2、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总结,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3、课题组成员及时撰写研究材料,上传到网站,充实教师博客。

十二月份:1、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继续充实“教师博客”的内容;

3、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元月份:1、写好课题组子课题小结;

2、写好个人课题小结,并进行交流;

第2篇

摘要:就技工院校的所有专业来说,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相对较大的专业,学生的人数也较多,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相对较多。就目前来看,技工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内容较片面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都对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全面发展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而后分析了当前我国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相信本论文的分享对未来我国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问题对策

一、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概述

机电一体化并不是一个新的专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中国的产业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调整,机电类行业、电工电器制造业等的工业总产值在逐年增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起到了十分强大的拉动作用。同时,机电行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的技能型人才。就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不难看出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前列,毕业生供不应求。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专业技能经常满足不了工作的实际需要,不仅不利于毕业生个人的成长,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相关人员开始把目光转向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力求发现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技工院校,其课程设置合理与否、授课效率高低等都会对整个学校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国家一直十分重视技工院校的发展。与一般高校不同,技工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种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也在不断地完善。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各个技工院校也调整了部分专业,其中他们将原来的机械类专业与电子类专业进行了合并,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

而作为技工院校的重要专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其授课方法、策略等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热议。正如笔者所提到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机械类专业与电子类专业结合形成的统一体,在该专业的授课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该专业课程与机器、数控设备等的操作和使用是分不开的,其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各种机械类、电子类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也正是因为如此,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从事各种数控设备的营销、安装、操作、维护、调试及与之相关的技术性、管理性工作。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均不成熟,但同时经济的迅速发展急需技术性人才。因此,各个技工院校必须正确认识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后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不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教学的效率及实效性等。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工作经验,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各个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的教学课程体系并不完善,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对该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课程体系较陈旧,内容不全面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各个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过于陈旧,使用的教材还是前几年的版本。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思想和新知识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另一方面来说,目前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偏向于机械类专业的知识,教学内容过于片面。我们都知道,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专业,其中涉及机械类知识、电子类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而当前很多学校工作人员并没有充分理解“复合型专业”的深切内涵,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把这三种门类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导致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因此,加快更新课程教学体系,扩充教材内容是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

2.专业定位不明确

明确的专业定位是顺利开展专业教学活动的前提。只有定位准确,教师才能根据专业定位的主要方向,认真地践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提高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快学习和掌握各种专业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从简单意义上来说,技工学院机电一体化课程的专业定位就是让学生们“既懂机,又会电”,能够掌握这两个专业的知识,并应于到未来的工作实践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机电一体化专业其实涉及机械、电子以及计算机三科的知识。学生们要学的内容很多,而很多内容都生涩、难以理解。要想让学生们在两三年的时间内掌握这三个学科的知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而“既懂机,又会电”的专业定位会让学生们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同时学生内心也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因此,技工学校相关人员必须进行分析,并做好专业定位。

3.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大都为应用型课程。该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仅要通过学习或者考试成绩来呈现,还要通过技术实践来证明。就目前情况来看,技工学校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教学的内容较少,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多。即使有部分学校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的实验条件,但大多数的实验是验证性质或者演示性质的,同时专业融合度不高,缺乏将机械与电子融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实验或者开发学生创造力的设计性实验。同时,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在很多情况下实习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很多提供实践场所的工厂和企业为了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产,往往不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使实践教学环节成为走过场,不能使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得到真正提高。此外,技工学校对学生的集中训练时间不够,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与实践能力并不能得到根本提高。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技工学校的教学实训的设备较为落后,并不能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契合。

总之,我国大部分技工学校中,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都不完善,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等,不利于整个技工学校的发展。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当前我国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完善的重要要求。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如何构建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1.明确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目标是人们奋斗和努力的主要方向。一个有坚定目标的人,才能不断努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懈奋斗。而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找不到自己的努力方向,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也是如此,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互动;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相关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并进行准确定位。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当前我国技工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各种机电设备及产品的设计、机械设备控制电路等的安装、机床电器的维护工作、电器技术管理、数控机床操作以及机电产品的技术服务与营销等。而这些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从事各种机械设备的安装、维修、调试及相关的管理工作。这一类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最多。第二,各个生产企业生产设备中各种生产线的安装、维修及相关的管理工作等。第三,各种机电类产品的零部件设计与加工工作、各种机电产品的营销与管理工作等。

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的目标时,相关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同时,必须根据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划分不同的工作岗位群,并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每个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此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工作。

2.转变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做好课程的设计工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理念已经远远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构建不仅仅是三个专业的叠加,而是一种融合。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新形势下,课程设计人员必须转变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要努力寻找这三个专业类别中的相通之处,并尽力融合为一个全新的综合性专业。相关设计人员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专业能力较强、职业发展能力较高的学生为目标,并参照我国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加强与同类学校的共同与交流工作,制定出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各个技工院校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社会发展需求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分析市场的潜力以及发展趋势等,通过分析当前机电类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这些行业企业中的人才结构及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不同岗位工作人员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等。工作人员要根据研究分析的结果,合理设置和调整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学习内容,并要求各个教学人员严格按照教学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另外,在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围绕“校企结合”的理念,遵循工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努力构建完整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坚持岗位能力与课程模块相结合、相统一的原则,根据岗位能力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其次,要坚持课程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将理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再次,要保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第四,将学校的管理方式与企业的管理方式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学校管理的企业化。

3.更新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提高实践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各个机电类企业顺利实现自己的生产以及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的产值及国民经济的总产值。因此,在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置时,工作人员必须合理划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加强教学实践。首先,在平常学生的课程表上,教务人员必须增加教学实践和各种实验课程所占的比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来。其次,各个技工院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让所有学生能获得良好的实习机会,并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不断提升自己。除此之外,技工学校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本单位的师资力量,选择那些专业素质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担任教师职位,这样才能进一步保障工作质量。同时,技工学校要加大设备投入,及时更新那些老化的、运转不灵的机械设备,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各项学习活动。最后,要注重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比如,为了使学生的实习教学真正取得实效,学校可以和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使学生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学生自己也获得一定的岗位津贴,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另外一点,要想保证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健康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必须给予一定的支持,包括政策支持、财政支出及提供各种有利条件等。国家职业资格认定部门要完善机电行业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认定制度,建立新的评定标准,并定期开展各种技能比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展示机会。同时,要加大对技工院校专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加拨款额度,保证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另外,国家要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教师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一方面,企业必须支持技工院校的发展,并定期委派相应的人员进入学校开展各种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快对技工院校原有机电一体化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更新和完善其专业知识,使其能够更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

四、小结

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设置,确实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和提供了一大批专业人才,缓解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该方面工作人员的需求,尤其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只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并不是一个制造业强国。我国制造业水平与德国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差距大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高级技能人才比较缺乏,创新能力较弱,而这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质量。提高技工院校学生技能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专科课程体系的建设质量,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国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并不完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没有充分发挥出该课程教学的实际价值。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相关人员必须充分认识该专业及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从而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实现该专业的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毕既华.基于工作过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11).

[2]冯俊青.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工厂实习与就业方向[J].电子世界,2012(24).

[3]高安邦,俞宁,徐建俊.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创新发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S1).

[4]林青.成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5]梁倡明.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03).

[6]刘强.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职业时空,2014(4).

[7]马明,苏红卫.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堂进企业”的思考[J].电子世界,2013(21).

[8]彭泽明.柔性自动检测生产线实训系统的创新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3(12).

第3篇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 职业院校 会计 应用分析

会计课程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对学生基本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能有效掌握现代会计基本原理、内容及方法,提升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由于会计课程的实务性、操作性很强,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做”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 “教、学、做”有机结合,对于提升教学课堂有效性,培养综合型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课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基础

“一体化”这个名词最早在西欧被提出,当时并没有特殊含义,直到美国问题专家卡尔为“一体化”下了定义。卡尔指出:“一体化是原来彼此分离的单位转变成紧密结合的复合体。”可见,“一体化”强调了事物间的联系,事物间的联系会产生新结构、新系统,由此事物将具备新的功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不是一个新的名词,很早就被学者提及到。在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作者对“教学做一体化”做了具体阐释。书中强调:教师应一边教一边学,实现“教学做合一”;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更是教学,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方法制定。将“一体化”概念结合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融“教”、“学”、“做”三位一体,形成新结构、新体系,这就是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常运用到的“教学做一体化”理论。

二、会计课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形式已不适应社会综合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教学方法、实践实训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

(一)教材理论性强,缺乏有效实际锻炼

教师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教材质量与内容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目前,我国职业院校采用的教材《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理论性质太强,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过难,缺少配套的技能训练,再加上教材更新速度慢,内容较陈旧,使教学与实际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有偏差,不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实现有效对接。不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快速上岗。

(二)教学方法缺乏新颖度,无法打造有效课堂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不仅是要教授给学生知识和技巧,更是要教授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目前,会计课程的教学有一部分仍然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方法多为:“教师讲,学生听”缺乏新颖度。同时,在教学课堂中,学生缺乏动手和实践的机会,课堂氛围沉闷,无法打造有效课堂。

(三)实训实习经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向企事业单位输送一线综合应用性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握理论结合实践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虽然目前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新增了实践课时并增加了实践课时的比例,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懂理论与实训的“双师型”教师很少,教师很少有机会深入企业进行实地培训学习,实习经验的缺乏,不能及时根据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大部分是注重演示过程,实际操作流行形式,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并不强,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的需要。

(四)现有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有的会计教学模式比较死板,“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分关注理论教学使学生缺乏足够的会计实践技能的培养,不仅仅是在专业课程学习方面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受到限制,在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下,学生难以有效掌握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在有压力有竞争的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钻研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这将导致很多学生在其他知识的学习方面遇到很多困难,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探索意识,缺乏实践能力。学生走上社会后,即使从事非会计专业工作,也会因为实际动手能力弱,竞争能力差,创新意识缺乏等因素而被残酷的淘汰。因此专业课的教学方式落后,不仅仅影响学生的专业课学习,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新时代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时,要以实际工作为引领,最终完成以下任务目标。第一,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基本知识、技能和相应处理方法等,使学生具有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编制信息的能力。第二,能力目标:通过实践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书本中学习的各种理论,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综合能力。第三,素质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会计一线技能型人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新时代背景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并能推动会计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三、针对就业需求“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途径

(一)以会计市场需求人才标准优化课程与课时教学

职业院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就业为指导,以实际操作为宗旨,以职业为标准,要以会计市场需要人才标准来优化课程及课时。课程设计中,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理论讲解同实践案例相结合,提升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实现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二)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进行培养提升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遵循“学生为主体”原则,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进行培养,让学生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技巧,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一)教学理念革新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同于往时,现代会计行业需要具有一技之长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以“教师讲授,学生接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所培养的理论型学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会计行业的需要,因此我们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会计课程中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所有的课程均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中进行,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将“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能增加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还会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并请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就目前对会计基本要求、事物、能力等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企业会计财务现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会计课程中的灵活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现代化会计的特点、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在会计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社会交往技能得到提高,因此,需要重新构建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在新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参考会计职业的主要或者典型职业责任和工作过程,并以其为构建方向。会计专业行动领域经过一定的归纳后,就形成了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是行动领域在依据一定的会计教学标准进行归纳后得到的。学习领域不可能离开行动领域这个基本依据,通过会计职业的典型职业责任、学习目标、知识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标准等内容,来确定具体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就是学习领域的外化,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需要考虑学生的整体特点以及个性区别,考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考虑会计师、经济师、税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以这些因素为基本依据来确定新的会计专业学习课程,形成比较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当社会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会计专业自身发生变化以及实务操作方式发生变化,新的课程体系要敏感地嗅到这些变化因素,及时修改相应的课程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双师型”教师综合素质提升

一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双师型”教师不仅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我校具体情况而言,一方面我们应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另一方面应提升“双师型”教师的质量。对于培养“双师型”教师,我们需建立教师终身化、个性化培养体系,各部门应全力出击、互相配合共同打造一支“双师型”队伍。第一,应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安排教师去企业实地学习锻炼,可进行顶岗工作;会计行业应积极组织教师研讨会议,就当代会计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交流经验,开拓视野。第二,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不断健全“产业、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培养体系。学校提供人力及技术支持,企业提供管理及投资,双方共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第三,教师应提高自己“终身学习”意识,学习新知识、新思想,积极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第四,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综合能力还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与精神及物质双奖励。

(四)教材与实操同步建设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和依据。在会计课程教授中,教师应吃透教材大纲,掌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任务分解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于会计课程教授中,教师需要一手抓教材,一手抓实践操作,将教、学、做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处理基础会计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素质以及职业道德。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材内容的教学和实训课程同步进行,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同步进行,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中,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创新作业形式。通过“小组项目作业”形式,让学生共同参与,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完成大型作业。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五)一体化教学环境营造

良好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能够帮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不断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的硬件设施,配备充足的教学器材及实践设备,为会计课程教学营造一体化教学环境。除了完善硬件设备之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采用案例引入、热身小游戏、情境模拟、多媒体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营造活泼、轻松、自由的一体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学效率。

会计课程教学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将“教、学、做”有机结合,能保证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促进高素质高技能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会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职业院校中蓬勃兴起,大量的人才被培养出来,走向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根据当代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专业更应当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使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高效的专业实践能力。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为提高职业院校会计课程的实践性,从而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实务的技能,以适应社会对于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关于“教 学 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有很多空间,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笔者期待更多同仁一道参与,为深化该课题的研究层次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玉英.论高职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2]倪穗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会计一体化教学[J].教育导刊,2010

[3]尤维芳.会计课程一体化教学的难点及对策[J].才智,2011

[4]钟志恒.中职会计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

第4篇

关键词:高职 专业基础课程 项目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166-01

项目化教学法突出以行动为导向、任务(项目)驱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被各高职学校广泛推广,取得一定的效果。为深入研究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学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提高项目化教学质量,下面以《机械基础》为例分析了专业基础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 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

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内容的抽象和繁杂的特点。进行项目化教学必须从工程实际要求、实现专业能力需要出发选择教学内容。保证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必须”“够用”为度,符合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随市场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教材固有体系,强调与专业结合必须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要实用,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适用性、针对性,融合相关学科知识内容为一体,并对有关内容进行整合。符合客观规律及专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体现专业基础课程要与专业结合特点,更好为专业课程教学服务理念。

防止片面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区别不大,只是按课时的多少来取舍。

2 项目设定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的项目要来源于学生未来职业的实际工作领域,要求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可行性、科学性,结合专业特点、职业能力需要。学生在(工作任务)项目的驱动下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操作技能、学会了理论知识,达到了项目化教学要求。

(1)典型性是以实际工作过程中通用的技术、技能为依据,包含了所要学习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学生感兴趣、生产中广泛应用,具有代表性。

(2)实用性是结合学生的基础,从专业实际应用出发适当选择知识容量,突出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够反映出本项目要学习的知识点与要掌握的操作技能。

(3)可行性是在实训条件满足情况下,学生、老师共同参与下,按项目化教学要求能完成。同时,学会新的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科学性是学生能够在完成本项目的基础上与其他知识点进行有机的对接和递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有利学生的后续发展。

避免出现设定项目时求大、求全,出现了为了设计项目而设计出来的项目。如《机械基础》这门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设计这个项目被广泛运用。看是一个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包含了许多知识点的整体项目,又可以分成若干子项目,带传动设计、减速器设计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真的能完成这样设计任务么?具有了完成这个项目的能力?即使完成了任务要求,是所有专业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要求么?不同专业的对同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应用都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专业需要与各专业特点来有目的培养学生的能力,用同一项目不能很好的体现这一方面的要求。如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这方面知识时强调对齿轮传动特点、结构及运行保养与调试这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过程中设定项目为齿轮减速器结构分析更合适。如果用齿轮减速器设计这个项目显得太大、太全面了,学生完成的难度加大,不能独立完成,没有了成就感,影响学习积极性。

3 实训设施的问题

模拟真实情景组织项目化教学,增加学生的感观认识,引起继续思考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模拟真实情景一方面是项目化教学过程模仿实情策化出来的;另一方面是真实演练、实际操作。实现以行动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完成实际生产任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如果没有完善的实训条件和实训设施,就不能实现真实演练、实际操作目的。项目化教学效果是不能完全体现出来,出现“纸上谈兵”现象。

4 教师综合素质的问题

4.1 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虽然项目化教学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但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全程参与、进行指导。如教学内容的选择、项目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策化与组织、教学过程考核、成果考核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认真准备、具体落实。这一切需要任课教师付出大量的工作,教师没有高度责任心,很难落到实处,项目化教学效果体现不出来。

4.2 教师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项目化教学内容的选择、项目设定、教学过程组织需要专业基础课程教师熟悉相关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多向专业教师请教学习。专业基础教师工作任务根据专业间关联性来安排固定教师完成,避免出现今年这个专业这个老师上课,下一年又安排另外一个老师来上课的现象,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专业课程结合。

4.3 教师要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

实施项目化教学由原来理论教师与实践指导老师相配合模式,是不能满足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能适应满足社会生产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这方面学校、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在努力开展这项工作,但是,企业的支持程度不够,下厂实习的教师很难得到实质性的学习与锻炼机会。

5 教学考核的问题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更注重对教学考核体系的运用,建立简单、实用、可操作性的考核体系,重视教学过程考核,突出阶段考核、目标考核、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考核,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及时交流总结、认真分析随时出现的问题,以阶段性的成绩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避免出现只重视结果考核形式。

6 班级人数的问题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较差、抽象思维能力弱,嫌脏怕累、实践操作能力弱是普遍现;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好,自我意识强、主动配合能力弱。这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建议项目化教学班级人数少于30人为好,保证任课教师有精力管理好班级每个同学的教学活动,保证项目化教学真实想法的贯彻与实施,来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及时总结,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来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第5篇

任教学科:四年级 数学

研究的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个人子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1、通过《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总结并形成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网络资源的教学应用方法。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探讨,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探索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自己在网络条件下信息收集、分析、整合、应用的能力,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3、本学期我准备重点学习模式三网络资源教学应用十法中的“视听资源创境法”。

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计划:

三月份:

(1)学习学校课题组的总计划。

(2)写好《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子课题研究计划。

(3)撰写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4)丰富博客内容,充分利用的博客向同课题组教师学习。

(5)认真准备课题组安排的课题实验课,及时反思总结。

四月份: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有关《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的理论知识。

(2)认真阅读课题组王道兵老师研讨课的教案和说课稿,及时反思总结。

五月份:

(1)继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2)认真阅读课题组上课教师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及时反思总结。

(3)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学校网站和个人博客。

(4)整理参加课题理论学习的笔记,总结各项课题活动情况,写出心得体会上传个人博客。

六月份:

(1)认真阅读课题组上课教师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及时反思总结。

(2)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学校网站和个人博客。

七月份:

(1)撰写课题组子课题小结。

(2)撰写个人课题小结,并参加校课题小结交流。

(3)收集、整理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学校网站和个人博客。

第6篇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增强当代大学生理论和信仰教育的有效渠道,对于推动新形势下的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着力培养立场坚定的青年者意义深远。目前,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不同程度上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基于此,笔者以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概述

高校思政课作为向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与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效果与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和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关联紧密。实践教学做为高校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效延伸部分,对于高效思政课教学质量同样不容忽视。因此,根据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广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是理工科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

“教学做一体化”是著名学者杜威“从做中学”教育理念中国化的成果。民国时期,黄炎培、陶行知、等著名学者均师从杜威,并将其教育理论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探索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黄炎培)、“教学做合一”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改革开放以来,“教学做一体化”思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被引入部分学科,并得到了大部分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何谓“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学”“做”三个要素是一个紧密关联、循环互动的统一整体:“教”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学”是教学做一体化的目的和归宿,“做”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桥梁和纽带,实现教学环节中师生双主体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学做一体化”是适应当代大学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范式,更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师生共同围绕着“做”,实现师生双方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针对学任务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从含义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是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一体化,广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就实践教学一体化来看,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环节模式,是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努力实现指导教师的“教”(理论与方法)、学生的“学”(实践方法与技巧)和师生共同的“做”(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过程)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见,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理论与信仰,培养出一批批政治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当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理工科高校普遍推行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经费、师资、管理、运行等问题,造成教学环节中存在形式主义突出、管理机制不健全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1.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构建一套包括资金保障、制度保障、舆论保障、领导保障和基地保障的长效机制。然而,在大部分理工科高校对于人文学科态度冷漠,缺乏相应的政策倾斜和机制保障。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领导不重视、经费没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基地不健全的问题,造成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沦为简单的“走马观花”式的形式主义。当然,高效缺乏一套系统而科学的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也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尚未上升到其应有的高度,仅通过一份调研报告进行成绩考核的方式注定不太科学,对学生调研报告质量不足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降低了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

2.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限。由于理工科高校人文学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业务能力、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等方面更是参差不齐,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水平比较有限,缺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经验与实践能力。此外,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科研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压力较大,造成思政课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和职称评定方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掌控能力和社会热点驾驭能力,造成教师队伍的社会实践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在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存在脱离社会热点和专业背景、抄袭现象普遍和报告格式不规范等明显问题,未能够引起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改善。

3.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目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种形式。校内实践基本上停留在课堂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图片和视频等单一教学形式;校外实践基本上是到红色景点进行参观考察,各种社会调研、学术交流等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占主流,且形式主义倾向明显;在实践题目的选定和调查地点的选取方面基本上,并没有体现出区域理工科高校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的鲜明特点,也缺乏与各地实际发展现状和经济建设的有效结合。

三、教学做一体化视角下理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笔者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学院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将素质教育理念适时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尝试构建一套实现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广大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思政课整体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强调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同时,不要把它和理论教学对立起来或完全分开。此外,理工科高校还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实践体制,增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社会效果。因此,理工科高校的实践教学要把社会实践与区域经济区建设、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型农村社区等热点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大学生对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

2.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一方面,理工科高校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能忽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与确立的重要时期,理工科学生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还不太成熟,对于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解决还缺乏实践经验和应变能力。因此,指导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引导等环节尤为重要。为了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理工科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努力实现一种教师有效指导(原则与方法指导)与学生独立完成(调研与考察主体)有效结合的长时段的良性循环机制,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切实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3.实现基地教学与虚拟教学的统一。为了丰富实践教学资源,理工科高校不断探索丰富多彩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诸如课堂讨论、演讲比赛、翻唱红歌、体验教学、录像教学,案例分析等有效形式,改善理工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各个地区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适时开拓校外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基地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课外阅读与资料搜集、聆听校外专家讲座与报告等活动。由于在教学经费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部分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压力较大。为了有效解决这种难题,理工科高校可以充分挖掘虚拟教学资源,积极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虚拟平台或网络课堂。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挖掘河南省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设置经典文献、红色影片、教育基地、交流论坛、网络课堂等板块,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平台的虚拟实践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还可以提高全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广泛性,进一步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要彻底,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事物的根本不是别的,只能是人本身。”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理工科高校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有力举措,积极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努力实现理论教育与信仰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入耳”“入脑”“入心”“入行”,逐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大批服务于地域经济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素质坚定和专业水平过硬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胡洪波,段咏梅.“教学做一体化”的哲学思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

第7篇

在教育部重点课题《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我国中小学技术教育体系建构研究》总课题组领导和专家的关怀指导下,在子课题承担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参与单位和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为了搞好结题工作,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我们于2014年3月28日在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召开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小学技术课程校本化实施发展研究》结题和颁奖会。

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王涛老师,课题组组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贺明菊老师,上海市小学《劳动技术》教材副主编、课题组顾问陶上正老师,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理事、课题组顾问叶乾鹏老师,课题成员单位领导和教师、课题专题组代表共35人出席了会议。

课题组副组长蔡云亚老师主持会议并代表课题组宣读获奖名单、实验基地名单。贺明菊老师首先传达总课题组对我们子课题的评审意见:“成绩优秀,准予结题。”回顾了课题的开题、调研、主干研究(中期报告)、实验研究、参加“亚太国际会议”交流、结题等工作,希望课题组成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发挥校本化科研带头作用,搞好小学技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小学技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王涛老师代表课题承担单位讲话,祝贺课题组取得丰硕成果,祝贺各学校和教师获得“实验基地”称号和“成果奖”。

会上,上海市毓秀学校江静老师、曹杨实验小学杨瑾、徐汇逸夫小学瞿清池、长宁实验小学薛雯霏、浙江省杭州市保做塔实验学校陈萍萍、嘉兴市余新镇中心小学韩伟峰、江苏省苏州吴中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魏德营等老师代表获奖和实验基地交流发言,明确了校本化的迫切性和可行性,也看到了校本化的广阔前景。

(蔡云亚)

第8篇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调查研究

2011年由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工商企业管理教研室牵头,针对10、11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展为期两年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研究。该课题研究主要结合学校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专业课程体系,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展开教学,针对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训基地有效整合所进行探索与改革。

在课题实践中,项目组成员对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和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情况如下:

(一)整合后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包括: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管理技能模拟实训、管理心理学、管理者情商训练、模拟企业综合实训;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模拟实训、暑假社会实践;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沙盘模拟实训;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模拟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实习等。

(二)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全面运营沙盘模拟实验室、工商企业管理综合实训室、模拟公司综合实训室、ERP专业技能综合实训室、市场营销综合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商务谈判模拟实训室。

(三)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人人乐连锁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统一企业集团、肯德基国际控股公司(南宁)、广西冠赢投资策划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昆仑物流有限公司、广西赛科供应链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

为了有效评估该项目的实施效果,项目组成员针对项目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满意度、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成、项目化教学方式的效果、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深度访谈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展开调查。调查主要针对开展项目化实验的10、11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181名学生,随机发出126份调查问卷(抽样率为69.6%),其中,10级学生70人,占比55.5%。在调查过程中,剔除回答具有明显反应倾向的(所有答案都全部一致)问卷,得出有效问卷120份,问卷有效率为95.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整理,课题组得出如下结论:

(一)绝大部分同学对于项目化课程与实训基地结合的授课方式的授课效果表示认可

在收回的120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在回答关于更接受哪一种授课方式时,89%的学生选择了任务导向型的项目化教学方式,11%的学生选择传统教学方式。在回答对课程与实训基地高度融合、交替开展课程教学方式的看法时,94%的学生选择课程与实训基地交替融合开展课堂的授课方式,只有6%的学生认同保留原有单一课堂教学方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绝大部分学生对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授课方式表示认可。

(二)基于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授课方式提高了学生整体学习积极性

从“基于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授课方式,你感觉自己的学校积极性方面有哪些变化”的调查中,65%的二年级学生、71%的三年级学生认为学校积极性有所提高,27%的二年级学生、22%的三年级学生认为积极性和以前差不多,8%的二年级学生、7%的三年级学生认为积极性有所下降。总体上来说,基于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授课方式改革是具有积极性作用的。

(三)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授课方式改革改变了学生学习过程

调查中,设计了“实施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授课方式,同学们学习过程有什么变化?”这一选项中,52人(占比43.3%)认为改革后“课程任务较多,时间不够用”;31人(占比25.9%)认为“有事情做,学习变得充实”;25人(占比20.8%)认为“一边学一边做,有成就感”;12人(占比10%)认为“跟以前一样,区别不大”。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得出,改革使得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有比较大的影响。

(四)实训基地融入教学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

针对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施行第二课堂的授课方式,项目组成员专门设计了关于“实训基地融入教学后,你感觉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哪些变化?”的选项。在该选项中,71人(占比59.2%)的认为“对于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影响很大,效果很好”,29人(占比24.2%)认为“和以前一样,区别不大”,20人(占比16.7%)认为“效果还不如以前”。由此可以看出,实训基地融入教学改革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有所提高。

三、调查结果对项目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

(一)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可操作性的项目设计是项目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

通过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最终统计,项目组成员得出最关键的结论是: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可操作性的项目设计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在进行教学改革之前,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讲授法进行授课,只是对课程内容进行陈述和简单的解释,缺乏紧贴工作实际的项目化设计和仿真化工作环境作为学习背景,难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实行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实训基地建设在有效分析学生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之后,从工作出发,有效整合课程和实训基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模拟企业的实训环境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效果上,虽然模拟的实训环境远不及真实的实际工作环境来得有效。但是,却能通过工作相关的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用户的机会,紧贴工作实际,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有较大的作用。在项目调查结果中,显示:项目化课程教学与实训基地的高度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对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联,巧妙地将知识转化为技术和技能,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项目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仿真项目训练的方式,巧妙地将工作所需的知识点进行串联,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很好地改变了综合能力培养、核心技能掌握程度与培养目标尚存差距的局面。

(四)项目化课程体系与实训基地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习过程,增加了学习时间,需要授课教师对任务难度、学生准备时间有良好的把握

虽然调查中发现近46%的学生认为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使学习变得充实而有成就感,但是,仍有43.3%的学生感觉到任务过多,时间不够用。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任务的变多,难度加大,任务完成时间不足,所有的这些需要授课教师对课程整体要有良好的把握,在任务难度、分配和下达上留有空间,才能灵活、机动、有效地开展教学。

(五)教师之间研讨和善于合作精神,是项目化课程与实训基地结合的教学方式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

第9篇

我党在十会议中明确规定要全面提升我党建设科学化,用创新的改革精神带动我党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方案已明确体现出,我党对目前我国国情上的高度重视。唯有提高我党在执政地位上的深刻认知,才能够保障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而民办高校作为我国教育工作重要环节,因此教职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民办高校科学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要性。基于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必须要时刻追随我党的科学文明建设道路。

一、大力推行我党在民办高校科学建设工作的意义

(一)民办高校在党建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高校党建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特殊地位[1]。从国家社会人才培养上来看,民办高校是我国科学技术、创新性人才重要输出基地,是吸收与培养各方面人才,创新改革理论的重要精神文明工作建立基地,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工作,以及经济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民办高校中能够积极吸收,以及培养我党基层工作分子,是我国党员输送重要战略基地。

在民办高校中,加深与我党精神建设工作合作,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科学建设过程中,具有较为深远影响。民办高校作为人才输送基地,自然会有众多思想与较高社会影响力的科学技术专家,所以在民办高校大力推行党建科学化工作,还能够维护我党与科学家、教育学家、知识分子的联络工作。另外从我党工作人员培养角度来看,高校每年发展的我党基层人员要占我党总数近三分之一之多。随着青少年党员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壮大,不仅有利于随时为我党提供更多有活力的工作人员,同时还带来了更多符合当前国情的发展思潮。

(二)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对推动我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党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离不开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施行。提高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一直以来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方向,是我党高素质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重要政治保障,同时也是高校党建组织活动人员的社会责任。科学化建设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事关我国未来民族命运,是我国教育工作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所以为有效带动我党科学化积极建设工作,教职人员必须加强科学化建设工作重要认知。以民办高校作为工作基地,输送与培养高素质党员工作离不开教职团队领导工作,积极推动我党与高校建设工作,培养专业高素质对口人才。同时维护民?k高校校园稳定发展又是我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要责任,决定着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的高低。

二、在现行的制度和机制环境下,推动我党民办高校建设工作科学化思路

(一)从思想理念与制度着手,培养高校党建工作制度意识

树立科学的制度理念,在制度科学化上下功夫[2]。制度与法律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前提。制度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上,一直其中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先进社会,制度一直督促着人类社会责任,以及保障社会生活安稳。

所以在现行的制度与机制环境下,为有效提高我党在民办高校建设工作科学化、科学性。必须要继续维护现今党的规章制度,制度一直是理念与思潮创新的重要前提,起着约束人类行为规范以及保障社会制度创新的去向。而在实际过程中,新老制度的变迁意味着社会权益,与公众权利与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在这个重要关头,必须要确保社会思想理念与我国当前制度相统一,才可以确保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充分社会权益,才符合当前我党科学化建设基本运行机制。

培养我党民办高校科学化建设,意味着必须增强人民制度信仰[3]。制度建设工作会根据党建工作制度的科学性,以及其合理内容而决定它的工作执行力度。并且许多时候如果制度如果与社会思潮理念产生冲突,那么对于党建工作将会起到重大阻碍,在一定程度上讲,我党社会执政权威将会受到严重威胁。所以务必加强精神制度的培养,提高高校人才制度信仰,才可以有效确保党建工作科学化执行,为党建工作提供科学化建设基础。

(二)建立与我国现行工作制度相配套的工作机制,保障党建工作科学化建设

在利益冲突时,会严重影响到人们去遵从当前国家规章制度。所以为有效确保党建工作在民办高校有效执行,一定要建立与现行党建工作制度相配套的,党建建设工作机制,畅通我党建设工作运行。通过完美的奖罚机制,使工作人员正确认知党建工作建设意义,以及国家制度不可侵犯。为有效确保党建科学化思潮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民办高校中相关教育专家与教职领导工作人员的领导地位。同时建立相关领导监督机制,运行与党建工作相配套的监管机制。从根源上遏制精神思潮的腐败,提高民办高校中,党建工作科学化运行,确立科学文明思想建设与党建工作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