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

时间:2023-03-01 16:21:37

导语:在在职软件硕士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

第1篇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甘孜州藏族地区8所小学小学教师(以下小学教师均为小学教师,除特殊说明外)320名(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附录一)。本研究共调查了150名小学教师,回收128份问卷,回收率85.3%;剔除4份回答方式不符合调查要求的问卷,实际有效问卷122份,有效率81.3%.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 本研究借鉴王静的硕士论文《兰州市小学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6]中的《小学教师职业认同调查问卷》。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a==0.906,表明此文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本研究在正式问卷确定前曾请多位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了检查,在确定了问卷项目基本反映所测内容后方开始正式调查,故本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问卷题目从七个因素来调查。有关题目的回答用Likert五点量表型态,记分分别为1分、2分、3分、4分、5分,分数越高,表示职业认同程度越高,否则越低(在记分前,先把反向题目变为正向题目,再进行记分)。

2.访谈法 自编访谈提纲一份(见附录四)在甘孜州藏族地区随机抽取3所小学的8位青年小学教师、1位富有小学管理经验的长进行办开放式访谈,对访谈内容做笔录。

(三)数据处理本研究所得问卷数据采用SPSS12.0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呈现

1.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

表3-1小学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各因素总体水平

从统计结果(表3-1)可以看出,在最高分为5分的计分标准下,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职业认同较高,M=3.71。在各子因素中工作动机、职业期望、职业技能、职业情感得分较高,其次是职业意志、职业认识、职业意义。在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诸因素中,被试教师工作动机得分最高,说明小学教师在选择这个职业时多数出于对这个职业的喜爱,喜欢和孩子在一起,认为从事小学工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度很高。在诸因素中职业意义得分最低,说明小学教师在从事这个职业后却不认为这个职业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与刚选择这个职业时的愿望形成反差。

2.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分类

表3-2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分层表

参照王静硕士论文中对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的分类:将平均得分4-5分作为高认同组,2且4分作为一般认同组,1-2分作为低认同组,从表3可以看出,在小学教师全体中16.4%属于高认同组,83.62%属于一般认同组,没有低认同组,说明甘孜州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比较高,她们较为认同自己的职业。

四、分析与讨论

(一)甘孜州藏族地区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高

根据研究结果,甘孜州藏族地区小学教师职业认同(M=3.7)与兰州市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比较,“兰州市小学教师职业认同M=3.61”“兰州市小学教师职业认同M=3.53”③,因此甘孜州藏族地区小学教师职业认同较高。

(二)不同年龄小学教师在职业认同动机和技能因素上的差异

从前面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不同年龄小学教师在职业认同总体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动机和技能因素上差异显著:

在动机因素上,25岁以下得分较低,与40岁以上形成显著差异。在技能因素上,30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加,小学教师对自己技能的认同不断增强,而在30岁以后出现低谷。。

(三)不同学历教师在职业认同技能因素上的差异

从前面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不同学历教师在职业认同总体上差异不显著,但在技能因素上差异非常显著:“其他”与“中专或职高”、“大专”、“本科”均形成显著差异,“本科”得分最高。

(四)不同职称小学教师在职业认同技能因素上的差异

从前面研究结果得出,不同职称小学教师在职业认同总体上差异不显著,但在技能因素上差异极其显著:“未定级”与“小教二级”、“小教一级”差异极其显著。

(五)结论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得出:

1、甘孜州藏族地区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高;

2、小学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在动机、技能上因素上受年龄的影响;

3、小学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在技能因素受学历影响非常明显;

4、小学教师对职业认同在技能因素上受职称影响极其明显。

五、对策与建议

虽然甘孜州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高,但在教师职业认同的某些因素上存在年龄、学历、职称的差异,对出现差异的群体应该给予特殊的关注,为教师职业认同因素上认同较低的小学教师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职前学历水平,积极适应小学对人才的需求。

2、建立信心,积极适应工作环境。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

第2篇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地方高校面向地方大中型企业,在机械工程领域已经招收了大量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培养条件差异化较大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相当于国内一流高校和各种强大资源,其硬件条件(如实验条件、经费支持、信息资源等)和软件环境(师资力量、管理体系、研究氛围、校企合作、公共关系等)处于相对劣势。但另一方面,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更为重视工程硕士培养,在导师选聘、学生待遇、学习环境上或能提供更有优越的条件,且政策层面更加灵活。以某地方高校2009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为例,共29人,学院在授课方式、生活学习条件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并为每位研究生配备双导师,研究生论文全部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因此,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条件往往呈现很大的差异性。

2.生员质量参差不齐

(1)知识背景各异:由于机械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材料、机制、电气、测控、管理等诸多学科,生员专业差异性大、毕业院校也各自不同,因此该领域的生员背景知识差异较大。

(2)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来自地方大中型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一线及管理部门,具有极为丰富的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经验,但绝大部分人员离开高校较长时间,加之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精力学习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存在一定知识陈旧现象,且英语、计算机等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

(3)学习积极性高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参加工程硕士学习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干部,甚至有些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往往很难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3.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协调一致

地方高校机械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企业、研究生本人三方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1)企业迫切需要学校培养出创新能力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为企业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往往很难将上述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培养方案并落实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

(2)大多高校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受以往惯性影响,往往会倾向于更为重视研究生的理论及学术水准提升,未能有效与企业沟通,协调一致,从而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

(3)绝大多数学员都是抱着很强的求知欲来学习的,但是往往低估了学习过程的艰苦性,加之家庭、工作方面的影响,往往会降低自己的要求,演变成为仅仅为了毕业证和学位证而学习,把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而有利于自身发展作为学习目的。

4.过程管理不够建全和完善

工程硕士研究生往往是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承担着繁重的科研、生产、管理任务,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又是“进校不离岗”,因此在硕士生培养阶段的学员往往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投入精力上会出现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冲突;此外,学习内容与学员自己的知识背景差距大,学习难度大;同时,导师往往在学校承担有其他教学科研任务,难以全身心投入。其次,在实际培养中往往沿用学术型培养模式,学院负责研究生的理论课教学、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工作,企业很少能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往往造成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与研究生的培养脱节。另外,“双导师制”是针对工程硕士特点而实施的,但由于学员是在职学习,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学校导师往往很难像指导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致指导,企业导师则往往是业务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难以抽出有效时间进行科学指导,从而使得工程硕士指导过程出现空档。

5.评价标准难以把握

工程硕士培养是为工业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内容侧重于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毕业论文中应强化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思路、新设想、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而不一定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而校内指导老师往往沿袭以往惯例,重学术水平轻工程应用、重理论轻实践,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仍需要进一步厘清,因此对工程硕士论文客观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提高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质量的探讨

针对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和区域内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师情、生情、校情,湖南科技大学在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培养体系,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省情、校情、生情,依照“突出实践能力”、“强化应用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及“夯实基本素质”原则,学校、企业单位、学员(导师)三方面结合协商制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在具体实践中,开学前邀请研究生院主管领导、企业专家、部分导师和学员代表进行沟通,根据生产、开发、制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经现场专家、导师的交流和学员的面谈后,学员可以结合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选择合适的课程满足自身需要。

2.改革授课方式,强调灵活性和实用性

湖南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大都来源于本地大型工业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学员无法脱产学习。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确立班主任责任制,每个班级配备1名硕士生导师为固定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和联系。(2)多时段集中授课。由班主任提前调研,确定合适授课时间,然后提前通知各位学员。对于因特殊情况未能参加授课的学生则利用周末、节假日进行单独补课。(3)现场授课。对于部分距离较远的学员,湖南科技大学采用教师现场授课。如学校多次组织相关教师到学生较为集中的企业等进行集中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校企合作,深化“双导师制”

湖南科技大学针对“双导师制”进行了以下改进:(1)师生双向选择:入学前组织师生见面会,加强交流,保证学员、校内导师、现场导师研究方向的一致性。(2)重视论文开题。由学位分委员会统一组织、集中管理、集中审核、严格把关。

(3)加强中期考核。由校内导师和现场导师组成评议组,互相检查监督,保证论文质量。

4.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为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湖南科技大学建立了研究生院、学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主要包括:

(1)研究生院严把生源质量。在招生中全面考核学生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综合素质,严把招生质量关。

(2)学院负责日常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上有效结合学员实际工作内容、突出个性,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核方式采取读书笔记、笔试、研究报告、综合分析等多种方式。

(3)导师负责督促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由专家组集中组织学生开题、期中检查,答辩过程由导师初审、预答辩、匿名评审等环节组成,确保研究生论文质量。

三、结语

第3篇

电力科技企业产业化需要持续密集的资金投入,合理运用适应本行业经营特点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支持电力科技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电力科技企业产业化税收管理的工作实践出发,结合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要求,对当前电力科技企业产业化适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并对运用现状作出分析,提出了规范业务流程、加强专业分工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

电力行业;科技企业;产业化;税收优惠

电力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属于公共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通过持续密集的资金投入和制订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本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形势的需求,相应出台了不少税收优惠政策,电力科技企业如何积极争取税收优惠支持,围绕现行法律法规,统筹安排适应电力科技企业经营发展特点的税收筹划,对促进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撑服务于电力科技进步和电力工业发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目前适用的税收优惠政策作为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力军,电力科技企业适用的税收优惠政策高度集中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方面,具体税种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

1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1.1减税、免税相关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后文简称《税法》)第28条: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税法》第27条: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条例》第90条: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是指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目前,电力科技企业按行业内经营范围的具体分工,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和转让技术基本集中在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高技术服务等领域。其中,侧重于电力装备制造业的科技企业适用最广泛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5%的企业所得税率,这一政策可带给资金链紧张的制造型科技企业更多现金流。

1.2加计扣除的相关优惠政策根据《条例》: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所产生的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所产生的费用,其中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依据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如果已经形成了无形资产,则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根据《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70号文,后文简称70号文),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政府规定的范围标准为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缴纳的“五险一金”可以在税前加计扣除。电力行业企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企业,研发投入是衡量电力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研发支出则为其每年成本管理的重点。因此,加计扣除政策是适用电力科技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重要依据。

1.3对专用设备税额抵免优惠政策《税法》第34条: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安全生产是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作为保障电力安全生产、电网安全运行的技术支撑单位,电力科技企业每年都会确保在安全专用设备上的投入;而作为清洁能源的提供者和维护者,电力企业对相关科研技术的需求也非常迫切,这也对电力科技企业在这两方面的设备投入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专用设备税额抵免优惠政策有利于电力科技企业降低相关设备成本。

1.4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为提高企业加大设备投资、更新改造及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5号)第2条,明确了加速折旧的行业范围、设备范围、加速折旧方式、新旧政策衔接以及后续管理问题:对所有行业企业2014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专用于研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该《通知》第三条规定,对所有行业企业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企业可以选择是否采取加速折旧方法,方法一经选定,一般情况下不能更改。电力科技企业尤其是从事电力一次设备(如杆塔、特变电设备等)研发和技术服务的企业,是典型的重资产企业,固定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例往往超过70%,且单项资产价值在100万元以下的设备众多,因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政策的应用对电力科技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1.5不征税收入的相关规定《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2011]70号文)第1条:企业从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电力科技企业在服务于电力生产的同时,往往也承担着所在细分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标准制订、计量检定、能效测评等社会责任,各级地方政府都会给予其一定的财政支持,并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企业提供规定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并对该资金的收支进行单独核算,即符合不征税收入的条件。

2在增值税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1)《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附件3,试点纳税人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免征增值税。在“营改增”之后,该政策对电力科技企业尤其是从事电力技术研究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企业来说,是可用以降低税负的重要政策依据。(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00号)第1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17%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电力行业内从事相关自动化控制、调度、过电压计算、电量计量等方面软件产品开发的科技企业众多,实际增值税负符合该政策条件的,可充分利用该优惠政策降低税负。

3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笔者以湖北省某电力科技企业为例,就电力科技产业实际遇到的相关税收政策的运用及问题进行阐述。该企业注册在湖北省武汉市,注册类型是非法人分支机构(其总公司在北京市),财务独立核算,主要经营范围是电力系统及工业自动化、电子产品、通信系统、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及开发产品的销售。

3.1企业所得税方面政策的运用按照《税法》第28条,该电力科技企业的总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分支机构的企业所得税也享受15%的优惠政策。根据《条例》规定,该企业属经营型的研究机构,日常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由总机构汇总申报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在“不征税收入”等专项经费的核算及税收管理方面,按照《条例》第28条,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以其收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达的质监专项经费为例,相关文件为国质检财[2013]386号,收到的专项经费暂挂预收款项,按专项经费进行管理,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进行核算,其支出所形成的费用和资产的折旧及摊销未在所得税前扣除。在成本费用方面,该企业因处在电力技术一次设备研发领域,其科技投入需要大量购建固定资产,并在特定技术环节经常发生较大金额的科研样机试制费、检测试验费,故对专用设备税额抵免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运用非常重视,其研发支出也由总公司统一安排申报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由于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大,该企业应充分利用ERP系统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对固定资产实施全寿命周期管理,使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同步,为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提供规范的基础数据支撑。

3.2增值税方面政策的运用2012年12月1日,湖北省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北京等八省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2]71号),开始执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税收政策,该企业由原来征收5%的营业税转换为征收6%的增值税,同时销售产品征收17%的增值税。根据《试点实施办法》(财税[2011]111号),试点纳税人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项目免征增值税。根据税法相关规定,享受免增值税项目所购进的固定资产或原材料进项税额不得在销项税额中进行抵扣。目前,湖北省技术市场认定机构对该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中涉及的材料费进行了全额扣除,如:2013年某装置技术开发项目总金额为940.00万元,技术市场只认定了466.60万元;2013年某标准技术开发项目总金额为360.00万元,技术市场只认定了171.00万元。由于技术市场认定的金额小于项目总金额,该企业对免征增值税收入开具免征增值税发票,非免税收入开具6%的增值税专票,并对免税项目所有的进项税额不申报抵扣。这样处理的风险在于:如果确认未提品销售的技术开发及服务项目,应全额申报增值税免税收入;如果确认同时提供了产品销售的技术开发及服务项目,应视同混合销售行为,分别开具发票并分别进行核算,对产品销售部分开具17%的增值税专票,对经过科技局认定的免征增值税收入开具免征增值税发票。面对这种现状,该企业可以在确认未提品销售的技术开发及服务项目时,先确定能否明确划分免税项目中的进项税额;如果无法划分,则按照享受免增值税项目应分摊的进项税额占当月无法划分进项税额项目的销售额比例,对无法划分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如果确认同时提供了产品销售的技术开发及服务项目,应视同混合销售行为,分别对产品销售部分及免征增值税部分进行成本及增值税进项税额的管理及核算,对产品销售部分所消耗的材料及设备的增值税进项税及时申报抵扣,对免征增值税部分所对应的增值税进项税作转出处理或不申报抵扣,从而加强对技术开发及相关服务项目的成本管理。

3.3软件产品开发项目税收减免的管理方面该企业实际经营软件产品开发项目,但因软件权归属总公司,难以在武汉属地利用软件开发产品的相关增值税优惠政策。因此,该企业可与总公司汇报沟通,明确分工,在满足自行开发软件产品以上两个条件的前提下,对软件开发产品销售收入先按照17%税率计算出当期软件产品增值税应纳税额,然后与当期软件产品销售额的3%金额进行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对差额部分实行即征即退税额处理,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按照前者缴纳增值税。

参考文献

1姬睿婷.企业研发税收优惠政策享受程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州的调查数据[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5

2高平,邓坤烘,何丽.发达国家与地区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及对湖北的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14(9)

3徐晓,李远勤.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9)

4黄嘉容.“营改增”后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案例分析[D].广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尹国明.电力技术服务企业税收筹划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第4篇

[关键词] 高校 网络安全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社会生活对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网络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其所带来的网络安全隐患问题日益严重。而网络安全人才在解决安全隐患和威胁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网络安全人才是指受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教育或培训,懂得计算机技术或是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并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网络安全人才在维护网络安全、保障网络运行中起着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但我国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却严重不足,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网络安全人才只有2100人左右,而国内对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的需要量高达10余万以上,每年全国能够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学历人才和各种安全认证人员大约不到5千人,供需缺口特别大。据统计,到2008年,全球网络安全行业的就业人数将由目前的130万上升到210万。目前,我国网络安全人员从人数和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市场的紧迫需求,加快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影响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速度和国家安全实现的关键性因素。

一、我国高校培养网络安全人才的现状

1.高校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处于探索阶段。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是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而展开的。2000年,我国高校开始设置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标志着我国将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我国已有近50所高校开设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部分高校已设立了信息安全方面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初步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层次。

2.高校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尚未形成科学的模式。由于高校培养网络安全人才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各个高校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体现出不同的办学思路。例如有的学校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在安全工程系,以安全为教学内容的重点;有的学校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在计算机系,以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为重点;有的学校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在数学系,以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为其侧重点;有的学校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在通信系,以密码学作为教学的重点;还有的学校将信息安全专业设置在管理学系,以电子商务为其教学重点和方向。

不同的办学思路,一方面是各个高校依照其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办学格局,对信息安全学科初期发展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尝试,符合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自身建设的规律;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在信息安全学科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教育模式。

二、我国高校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科体系不成熟。我国部分高校已设置了信息安全专业,初步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层次。但是信息安全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涉及数学、通信、计算机、微电子、网络工程、密码学、法律等诸多学科,我国高校在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无法准确把握各学科之间的比重关系,表现在各高校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比较盲目,随意性较大。目前的培养体系中,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文凭轻素质的现象,培养的人才普遍是从理论到理论,动手实践能力不强,不能解决现实的网络安全问题。

2.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相应的课程体系还不完善。现有培养模式中,信息安全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都是各个高校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的,缺乏系统的学科指导体系和规划。各高校都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况,直接导致了培养的人才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胜任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的工作需要。

3.精通网络安全理论和技术的尖端人才以及专门从事网络安全研究的科研人员缺乏。网络从其产生到现在也不过短短的几十年,网络安全的问题更是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我国进行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网络安全人才不足,且多是“半路出家”(即由网络管理人员通过有关网络安全知识的自学或短期培训后从事这项工作的),缺乏大量精通尖端网络安全技术的专门人才。网络安全人才分布不均、人才队伍不稳定。这种状况使我国目前对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远远落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4.网络安全教育的普及率较低,一些公民缺乏网络安全意识。由于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导致普通公民对此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即使是经常接触网络的人也没有形成网络安全的观念和常识,安全隐患较多。

5.缺乏网络安全教育所必需的实验设备和条件。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的部分高校缺乏基本的基础课程实验室,教学实验和模拟设备。许多高校无法开展课程体系中所要求的实验,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极大的削弱了教学效果。

6.偏重理论学习,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信息安全学科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许多安全技术与手段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去认识、去体会。当前设有信息安全专业的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很少。许多高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更不用说提供处理网络安全问题的模拟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想而知。

三、美国高校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模式

美国高校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核心课程+课程模块”模式和“知识传授+科学创新+技术能力”模式。“核心课程+课程模块”模式是美国大学网络安全专业教学中采用的一种基本模式,它类似于我国高校中采用的“基础课+专业方向选修课”的模式。也就是说,学生在修完规定的专业基础课后,可以根据其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向进行研究。“知识传授+科学创新+技术能力”模式承担着基础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任,对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不仅在本科阶段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硕士和博士阶段更加注重对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美国的研究生教育通过补充课程论文和考试或者通过课程论文和硕士论文项目使研究生们在信息安全学科的某一个特定领域深入下去。硕士论文通常是开发一种理论到某一个或者一些特定场合的应用;而博士阶段更注重理论分析,对理论进行扩展,改进或者提出新的理论。

美国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教育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知识体系,可以满足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通过大学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学生不但可以很快熟悉并巩固书本知识,并且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研究发现新问题并予以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根基,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基础之上的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和要求,因此,与“核心课程+课程模块”模式相比,依据“知识传授+科学创新+技术能力”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四、完善我国高校安全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我国应在借鉴美国高校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模式优点的同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安全人才模式。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核心课程+课程模块+教学实践”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核心课程设置中,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数学、通信、计算机、微电子、网络工程、密码学等基础知识;在课程模块设计中,让学生探讨研究其感兴趣的网络安全领域和内容;在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总结出大量目前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并尝试着让其进行研究解决,以此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网络安全人才,使其具备较合理的知识结构:

1.研究信息安全专业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交叉的新兴学科,需要许多学科的知识作为铺垫。高校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网络安全管理和技术人才。我国高校应通过统一制定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使学生具备计算机、数学、密码学等健全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采用美国高校对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模式,通过严格的培养使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的学生具备以下素质:宽厚扎实的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知识;娴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将信息系统及其安全领域的知识同某一应用领域业务相结合的能力;独立完成网络安全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2.开设法律课程,使网络安全人才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虽然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网络安全法,但在一些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中都不同程度的涉及到了网络安全的内容。例如《刑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都是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作为网络安全人才必须了解上述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3.将网络安全理论教育和实践相结合。高校应该将“网络安全设备操作指南”、“网络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列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这是培养网络安全人才,保证各项安全策略、制度、规程和操作在日常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的重要环节。还可以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演练,如果条件成熟,甚至可以挑选一些真正的病毒加以分析、研究。这不仅是检查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运作情况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4.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持续教育,因此应加强和政府、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共同培养高素质的网络安全人才。美国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特别重视合作与交流,例如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其COAST(Computer Operations Audit and Security Technology)项目是该校计算机科学系从事计算机安全研究的多项目、多投资的实验室,它促使政府机构、大公司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紧密合作。如今COAST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专职的、学术的计算机安全研究群体之一,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我国高校应借鉴其有益的经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对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给予经费支持和倾斜,改变教学条件,更新试验设备和仪器。同时,加强国内与国际的交流,搭建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平台,和一些具有综合实力的大企业、公司合作,让学生进行有机的、双向的实践活动。

《国家信息安全报告》中指出:“从事信息技术的人才匮乏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紧急警报。就信息安全的人才而言,其匮乏的程度更比一般的IT技术有过之而无不及。”《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更是为我国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宏伟目标:“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强国民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和信息能力。培养信息化人才。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我国高校应按照《发展战略》的指引和要求,积极探索和建立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模式,为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构建更加坚固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只有如此,才能营造出和谐、安全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郑志彬吴昊辛阳: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道路[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3)

[2]刘宝旭:浅谈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3)

[3]王海晖谭云松伍庆华黄文芝: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第5篇

初汉芳(1980- ),女,山东莱芜人,硕士,石家庄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摘 要:论文依据服务利润链模型,针对服务业特点, 提出了服务业提升顾客忠诚的策略: 一是提升内部服务质量, 创造满意和忠诚员工;二是提升外部服务质量, 培育忠诚顾客。所提策略与措施对我国服务业顾客忠诚提升具有一定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服务利润链;员工忠诚;顾客忠诚;内部服务质量;外部服务质量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赖克赫尔德(Reichheld)和萨塞( Sasser) 对服务行业的大量企业进行了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顾客保留率与企业利润有较大的相关关系,基于此提出顾客忠诚度对利润的影响远超过市场份额。

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服务业的产值超过26万亿元,且仍以每年8%左右的增长速度飞速发展。但是与世界先进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服务业水平在两个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一方面是总量,另一方面是比重。近几年,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始终在40%左右;低于与60%的世界平均水平[1]。由此可见,如何提升我国服务业的顾客忠诚度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拟以服务利润链模型为基础, 对此问题加以探讨。

二、服务利润链模型

服务利润链模型是美国学者James L.Heskett、W.Earl Sasser 和Leonard A.Schlesinger 于1994提出的,阐明了服务利润的决定因素。[2]

服务利润链理论提出:盈利水平、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员工满意度、员工忠诚度、员工生产率之间存在固定的关系(如图1所示)。同时,顾客忠诚度的提高依赖于企业能力的增强;顾客满意决定着顾客忠诚,是顾客忠诚的必要条件,而顾客获得的价值又决定着顾客的满意度;顾客获得的价值最终由对企业忠诚的员工来创造,因此,顾客的忠诚又取决于员工的满意度[3]。

从本质上讲服务利润链坚持“以顾客为中心”,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为目标,有利于企业营销效益的提高,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一种途径。[4]。

图1 服务利润链

三、基于服务利润链的服务业顾客忠诚策略

所谓顾客忠诚是指顾客在较长一段时间内, 对于企业、品牌、产品、服务或人员保持的选择偏好和重复性购买行为。针对服务业特点, 服务业保持顾客忠诚应重点抓好以下内外两个方面的工作: 在服务利润链这一框架中,顾客和员工指的是“合适的顾客”和“合适的员工”,即“愿意对优质服务做出适当反应,愿意建立良好关系的顾客”,和“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一致,在为实现企业目标努力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员工”。基于服务利润链的忠诚度提升的关键,就在于从员工和顾客两方面入手,培育出“合适的员工”和“合适的顾客”[5]。

(一)提升内部服务质量, 培育满意和忠诚员工

1.设立“以服务顾客”为核心的培训体系,创造员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员工对企业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在满足基础性需求的基础上,更注重自身成长与发展的空间,因此企业应根据提升顾客忠诚的战略要求、为员工提供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路径。在职业生涯实现过程中,要在关键节点给予培训支持,以系统地提升员工的个人能力,促进员工个人价值和企业目标的同步实现。这种共同成长的企业氛围,能够树立员工对企业的信心,使他们从心灵深处建立起对企业的忠诚。

2.畅通沟通渠道,培育独特的服务文化

企业内部畅通的沟通渠道是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环境与良好人际关系氛围的基础,有利于避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各种矛盾,有利于减少顾客期望与服务传达带来的差距,从而有利于树立企业的服务质量观念。企业应充分重视正式与非正式沟通渠道的建立,将“顾客忠诚”的理念通过各种渠道向外传递,同时从反馈中获取员工对企业营销管理制度、营销理念的态度与意见,增强企业与员工思想意识的同步性。常用的非正式沟通方式多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这种方式可降低员工的抵触情绪。

3.适当授权,提升员工的忠诚度

“毋代马走,使其尽力;毋代鸟飞,使其羽翼”,要真正做到对顾客需求做出灵活的回应并在服务失误时做出及时补救,就必须授权给服务员工。授权意味着让员工在更宽余的空间里为顾客提供卓越的服务。它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服务顾客,提高其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 而且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 增强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同时也让员工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展现。

4.建立动态的绩效评估与评价指标体系,提供较高的薪酬水平

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与薪酬水平的高低是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关键。首先,员工内在公平感的获得来源于企业绩效考核的制度公平;其次,绩效考核通过合理有效的绩效目标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匹配,将“顾客忠诚”作为核心的考核目标,构建有效的目标激励;第三,建立基于绩效考核的薪酬体系,设置统一的薪酬激励目标与考核目标,而非因人设薪、因事设薪,以此提升员工的满意度。

5.建立离职员工数据库,增强员工归属感

员工离职是企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正常现象,但是过高的离职率会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必须正确对待离职员工,调查离职原因,建立离职档案,将离职人员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首先,企业培养多年的离职员工,对企业经营策略、管理制度、行业规则、业务需求都很熟悉,从离职调查中获取员工对企业现有管理体制的意见与建议,促进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其次从员工离职流向调查中,针对可能成为合作伙伴或者竞争对手的老员工采取不同的预防性措施,避免企业顾客群的同时流失;第三,人性化的离职管理会增强剩余员工对企业的心理归属感,这是提高员工忠诚度的有效手段;第四,从离职员工中删选企业的新聘员工,有效降低企业招聘成本。

(二)提升外部服务质量,培育忠诚顾客

1.构建高效的顾客服务感知回馈渠道

由于服务无形性的特点,企业需要一种能有效传递顾客满意度的回馈渠道,并据此增加对顾客的软性关怀以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以积极主动的服务带动企业利润的增长。因此企业应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设立顾客关怀服务[6]。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顾客服务、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售后服务等。同时,企业在为顾客提供服务时, 注意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提升顾客满意度。此外,服务企业在提升顾客满意度的同时, 也要注重自身产品和服务与顾客需求的动态对接,随顾客个性化需求的改变而改变,加强体验式服务比重,促使顾客对产品和服务认同感的增强,以顾客对产品的信赖带动顾客对企业的忠诚。

2.建立完善的顾客关系管理体系

良好的顾客关系管理既可以提升既有顾客的保留率, 还可使企业吸引回已流失的老顾客。数据显示,向新客户进行推销的花费是向现有客户推销所花费的6倍;向新客户推销产品的成功率是15%,然而向现有客户推销产品的成功率是50%;如果将每年的客户关系保持率增加5个百分点,则可将利润增长85%。企业需改变将客户关系管理定位为一套软件系统的错误理念,应构建全面完善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体系,打造全员服务的企业文化,将全员服务的意识渗透入所有的经营环节。

3.强化“时间窗口”的管理和改善

“时间窗口”是服务企业的关键服务时间点,包括“真诚瞬间”和“关键时刻”。“真诚瞬间”是顾客同服务者之间接触的时候,能够打动顾客的敏感时刻。“关键时刻”是企业服务者向顾客展示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时间点,是顾客对企业服务质量作出最初判断的时间点。“时间窗口”能够成为企业的成功点,也可能成为失败点。对企业而言,一定要利用好“时间窗口”,抓住时机充分展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形象。因此,企业应当强化对“时间窗口”的管理,让员工树立正确的“时间窗口”观念,从细节入手,抓住“真诚瞬间”打动顾客,为客户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企业还应该重视“关键时刻”,重视企业服务的展示,给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使顾客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重新认识,做出更好的评价。同时,管理者还要善于运用“时间窗口”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管理的效率。

4.建立服务补救应对和预警机制

顾客不满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实施服务补救, 重新赢得不满意的顾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学者认为,良好的补救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补救措施能够有效提升顾客忠诚度:欢迎和鼓励投诉;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抱怨渠道;快速确认服务失误,以积极态度改善顾客不良情绪;积极采取措施转移顾客抱怨焦点,控制事态蔓延,不良情绪的传染;持续关注调查结果,及时提供补救方式等。补求措施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机制,将失误造成的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的降低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5.提高服务质量,提倡关怀服务

现代消费者的追求已经不再是“物美价廉”,而是更加追求“个性、健康与体验”。商品丰富、价格低廉和促销打折等服务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消费需求。顾客对服务和购物环境等因素愈加重视,企业应当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包括:微笑服务,学会倾听顾客的抱怨,和善于解决顾客的投诉;超值服务,注重顾客的价值需求,及时与顾客进行沟通,主动提供顾客所需的服务;关怀服务,对顾客进行人文关怀,让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等等。

四、结论

全球化市场竞争需要员工忠诚和顾客满意,员工忠诚度与顾客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员工忠诚度能提高顾客满意度,并增加企业利润,利润增加提升员工忠诚,二者之间互为前提互相促进,我国服务业要提升发展水平,适应时代变革,就需着重从内部增强员工忠诚度、外部提升顾客满意度入手,树立客户资源的理念,开展关系营销, 力求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商学院)

此文为2013年河北省社科基金课题《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选择与实施路径研究》之部分研究成果,编号HB13JJO29。

参考文献:

[1] 安静.知识密集型服务系统的服务价值共创实现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5).

[2] Heskett J, Jones T, Loveman G, et a.l Putting the service profit chain towork[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4,(2).

[3] 龙江先锋网.服务业增加值年增10% 中国服务经济时代2015年来临[EB/DO],http://,2012(8)

[4] 杨敏.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研究[J].学术问题研究,2012(12).

第6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状况;存在不足;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一、研究背景

全球经济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都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快速发展有着不小的改变,会计和审计行业也不例外。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快速发展,审计的方法相对于传统审计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信息的产生和思维处理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审计的各个环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进一步推动了审计的发展进程,使审计体系由原来传统的手工审计、EDP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成为现如今对所有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其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进行的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对信息的更新速度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这也使得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也会变得越来越强烈,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传统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控制风险外,也产生了一些额外的新型风险:利用计算机舞弊、欺诈等等,这都进一步增加了信息系统审计风险。因此,要想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风险,就需要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和可靠,并及时发现系统管理和控制中的漏洞与薄弱环节,要想做到这些,就需要对内部控制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及其相关的风险等方面进行及时的审计。因此,信息系统审计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信息系统审计在我国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体系建设还是实践应用都还非常有限。通过研究国内外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过程,分析探讨了我国信息系统审计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二、我国信息系统审计现存问题分析

(一)缺乏有效易用的信息系统审计操作软件

在我国,随着信息技术越发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它们应用到自身各个环节,这也使得审计软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目前,审计软件在我国已不算少数,软件的功能也有很大进步,但还是有不少的审计软件实用性不强,往往是其所提供的功能并不能被审计人员熟练地运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的信息它又不具备,目前国内的审计软件与国外的相比,其功能较为单一,通用性也不够强,总体也不是很实用,更重要的是在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上仍有不小的差距。另外,国外的软件公司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了,建立了自己的全球销售网络,而在我国,由于使用审计软件的企业不多,需求量较小,导致审计软件的销售市场规模一直比较小,所以审计操作软件一直到不到良性的发展。

(二)我国的信息系统与审计接口匹配度不高

要想使会计信息系统与审计工作一一对应,被审系统的电子信息资料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计算机存在一定质量的审计接口。虽然,有这么一项规定《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计算机信息系统应当具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数据接口”,而且软相关协会也明确规范了有关于数据接口的国内标准,可结果却是,非常多的财务管理软件并没有遵照执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审计接口匹配度不高,后果就是:审计软件访问信息系统资料时会提示你受阻,从而影响你的数据质量和审计质量。

(三)缺乏审计方面的综合人才

我们目前接触到的绝大部分是传统审计工作,而信息系统审计跟传统审计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就是非常强的专业性。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主体人员是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但由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复杂性,目前全球CISA的数量并不是特别多,而在我国更是数量稀少。当然这根我国起步慢有直接的关系,但发展环境不理想也使得CISA的发展脚步过于缓慢。目前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接触了信息系统审计,对CISA的需求也会持续增加,这就对目前的审计培养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怎样才能够培养出审计方面的综合人才,既会传统的审计流程,也能熟练运用信息系统,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相关联信息系统审计制度有些滞后和缺失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都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并在信息系统审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制度的重要性不亚于一套成熟的财务审计准则。这信息系统审计制度的起步比较晚,与发达国家比比较落后,虽然国家也在大力发展信息系统审计,可是发展的非常片面,并没有形成一套整体的、规范的制度,要想实现审计业务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对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要统一行业的标准与规范。

三、我国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对策

(一)建立信息系统审计的有效操作软件体系

没有合适的信息系统审计软件是我国信息系统审计仍然处在浅层次应用上的一个原因之一。对于开发信息系统审计的软件来说,不仅要求精通数据库理论及程序设计技术、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学等,而且对信息系统管理理论、审计、会计等知识的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开发的难度非常之大。要想审计软件的质量提高,就必须采取相应的竞争机制,所以,针对目前我国的这种情况,应该加大审计软件的开发和推广。为了方便审计人员的学习与使用,我们应该集中资源去开发一些有很强通用性的审计软件,这样还能节约不少资源。其次,软件的需求分析也不能忽视,一线的审计人员也应参与软件的开发过程,这样才能增强审计软件的实用性,使开发出来的审计软件能够更好地运动到日常审计活动中去。

(二)强制要求信息系统提供审计接口

目前,各行各业都在研发属于自己企业的的信息化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解决审计接口这一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处理,信息系统审计的未来或许还会困难重重,布满阴霾。对于系统接口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了88号文《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1]88号)》对其做出了规定,取得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看来相关审计和信息化部门还要继续加大宣传的力度。审计署与财政部应该联合参与软件的评审工作,对不满足审计要求的财务软件禁止使用。

(三)建立健全适应信息系统审计事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

大批专业化的信息系统审计人才队伍是发展信息系统审计事业的必备条件,但是我国专业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系统审计业务的巨大需求,那就要求我们在大学培养与选拔一批专业的信息系统审计人才,并且在教育培训手段上,可以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运用层面上的培训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职人员的精英培训和未来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方法。

(四)建立信息系统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信息系统审计未来而言,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信息系统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非常重要,需要用其来衡量信息系统的控制是否满足有关信息的七个质量标准,即机密性、可靠性、合法一致性、有效性、完整性、效率以及可获得性。信息系统审计是基于风险基础的审计,审计的权威性需要拥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信息系统审计评价体系来做支撑,不然的话,信息系统审计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丧失了其本来的意义。我国应该参照COBIT模型,联系我国实际情况,针对我国国情建立出一套科学、完整,并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语

信息系统审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发展逐年升温,作为新兴的研究与应用领域,CISA正在逐年递增,也正体现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需求。因此,合理的发展我国信息系统审计人才培养机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建设合理的理论体系,对于加快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与应用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吴晓东.信息系统审计问题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研究,2009(2):95-97.

第7篇

一、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成因分析

产生舞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一)公司治理缺陷是舞弊得以滋生的主要土壤 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使公司运营更有效率,公司内部各方面相互制约、相互配合,决策才会更加合理。而一旦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确保财务报表真实有效的治理机制将不能发挥作用,舞弊行为也将屡屡成功而不被发现。

(二)政府监管不力是舞弊行为迟迟未暴露的重要原因虽然政府监管力度和水平均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很大一部分财务舞弊行为均持续若干年之久才被发现,且多是自我暴露在先,立案调查在后。

(三)独立性的缺失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直接原因 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的角色遭受挑战,在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中,注册会计师均成为舞弊行为的同谋,解决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问题已经成为独立审计的首要问题。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审计失败,致使舞弊行为成功实施。

(四)独立董事未达到独立效果 目前大部分独立董事是大股东提名推荐的,这是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不够的最大原因。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制度的冲突和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等问题亟待解决。

(五)法律制度建设仍需完善法律惩戒力度不强,舞弊成本过低,使得舞弊实施者敢于铤而走险。目前,我国法律重行政责任、轻民事责任的倾向仍然存在,民事诉讼路途艰难,集团诉讼无法开展。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频频发生,究其原因是舞弊治理机制的缺失。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识别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在曝光之前,往往有一些征兆(或称预警信号)出现。我国学者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陈信元、杜滨等,2001),总结出极有可能采取会计造假的公司的特征:第一,前两年连续亏损,今年经营业绩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公司(为了避免被ST处理);第二,前两年平均净资产报酬率达到10%,今年公司行业不景气的公司(为了争取配股的资格);第三,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的上市公司;第四,业绩和股价波动厉害的上市公司;第五,全行业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的上市公司;第六,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管理层频繁变动,经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等。鉴于这些特征和征兆,故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识别并预防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

(一)分析利润构成比重分析上市公司盈利时,要着重分析主营业务占利润的比重,即看利润是否主要依靠主业的业绩,而不是主要来源于非经常损益项目;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越高,说明企业靠经营正常业务取得利润的比例越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的净收益的质量较好;由于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较易受到人为的操纵,因此这两部分的比例越大,企业净收益指标被认为操纵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非正常经营业务调整利润的现象,则从总体上看,这些企业的营业外收入或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可能会较一般公司高一些,而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相对低一些。要深入分析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列示的非经常性损益的构成和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从而判断公司利润的来源是否具有稳定性,是否是依靠粉饰其他利润项目来增加业绩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净利润之间的差额越大,公司舞弊的可能性也越大。

(二)查看财务比率是否异常一个健康、真实(没有造假)的企业,经过一年的融资、投资和经营活动,从年初的状态转换为年末状态,各项财务指标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系列的均衡。年初的资金加上本期融资所增加的额外资金与本期的投资活动相匹配,本期的投资加上年初的资产总是与本期的经营活动相适应,按照财务学的观点,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之间存在勾稽关系。如果这种惯常的勾稽、均衡关系被打破,例如公司销售收入的大幅增长没有引起销售费用的上升,或者伴随着应收款项的巨额增加,则可能预示着会计造假的存在或者公司销售质量的低劣。表现在财务指标上,一方面体现为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增加,另一方面还可能体现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减小。如果这种方法成为企业普遍采用的调整利润的方法,从总体上看,这类企业的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就会高于一般企业,而应收账款周转率则会低于一般企业。而少结转成本,多计存货的结果则使得存货周转率下降和毛利率的提高,从而表现出与一般企业存在差异。

(三)关注不良资产项目 企业的不良资产是指企业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潜亏(资金)挂帐,以及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如债务单位长期拖欠的应收款项,企业购进或生产的呆滞积压物资,待处理的财产损失以及不良投资等。不良资产是导致上市公司虚盈实亏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公司一个未引爆的“定时炸弹”。在对那些存在高额不良资产的上市公司进行年报分析时,对不良资产进行剔除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即说明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同时也可以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与当期利润总额的增加额相比较,如果前者超过后者,说明上市公司当期的利润表可能有“水分”。

(四)透视关联交易事项分析会计报表应当剔除关联方交易以测试会计报表舞弊的可能性。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关联交易应当遵循等价、公平的原则,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价。但由于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控股股东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关联交易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进行报表粉饰或利润转移的常用工具。剔除关联交易可以较真实地了解上市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分析某一特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以判断这一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关联企业,投资者就应当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交易发生的时间、目的等,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方式与关联方发生交易进行财务报告粉饰。

(五)借助现金流量表分析公司在利润虚增的同时,并不能带来真实持久的现金流入。因此舞弊公司的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虽然,净利润和现金流量之间不能同时同步,但是从长期来看,两者的变动是统一的。Lee,Ingram和Howard(1999)对盈余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公司财务舞弊戳穿以前公司盈余要比戳穿之后的盈余高得多,但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则相反,也就是说,在财务欺诈发现前盈余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值为正。因此,他们认为,盈余与现金流量关系的审核是诊断是否存在财务欺诈的优良工具。耿建新(2002)通过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净利润与调整过的经营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可以作为盈余操纵的预警信号。在我国运用这一指标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会计报表中的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计算口径并不一致,故在运用时应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进行调整,才能得出准确结论。

(六)关注审计报告类型及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情况 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 。就各年的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看,标准审计报告一般在95%以上,一些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也常常是标准审计报告。因此,如果注册会计师给客户出具了非标准的审计报告,如带解释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达意见等,就应引起注意。

(2)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尽管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会计师事务所担心潜在的诉讼风险而拒绝继续审计;二是会计师事务所不同意客户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处理方法,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而被客户解雇。所以,无论是上述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变更,均存在财务舞弊的可能。

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防范措施

治理财务报告舞弊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外部监管机制的健全,投资者素质的提升、中介机构的执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会计理论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等各个方面的措施。

(一)优化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完善上市股东大会。第一,降低国有股比重,构造多元化股权结构。通过分散股权,将国有股为主的股权结构转变为以法人和公众持股为主的多元化股权结构模式,可大大降低因国有股过分集中而带来的政企不分问题,又可以解决国有股股权主体不到位问题,使上市公司从“所有者缺位”导致的治理主体“虚拟化”中找回实在的法人治理主体。同时,国有股减持有利于股权结构的优化。国有股权比例的相应减少,从而引入其他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人,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比例。相应的,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结构都将随之发生较大改变。一股独大局面一经改变,削弱了内部人控制力度,为防范财务舞弊奠定了产权基础。第二,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让其成为证券市场投资者主体。机构投资者具有专业的理财队伍,理性的投资行为,并兼具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其发展壮大无疑将改善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起到稳定市场,活跃交易,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等作用。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是不同的,机构投资者更注重投资而不是投机,因此对上市公司真实财务信息的需求度更高,而且对财务信息的解读、反馈能力更强。第三,创新中小股东近乎全部出席股东大会的公司治理模式。只有小部分中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客观上将公司的经营管理委托给控股股东,中小股东付出了巨大的委托成本,导致他们亏多盈少。通过创新制度:在出席股东大会的中小股东当中,由他们选举若干名“补全代表”,由这些“补全代表”行使未出席股东大会股份的表决权,“补全代表”可以通过设计特定软件程序低成本地按股份随机抽取产生。这样,形成中小股东近乎全部参加股东大会的理想状态。

(2)健全上市公司董事会。第一,创新董事会人员的构成。为避免董事会实际由控股股东操控的场面,中小股东以其持股总量按每5%持股量选派一名董事,每一位大股东分别以每5%持股量直接派出一名董事,董事会中既有控股股东的代表又有中小股东的代表,控股股东与其他股东相互约束并制衡,框架出一个全体股东同等收益的治理模式。第二,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强化独立董事职责。推出独立董事提名的大股东回避制度、独立董事的竞聘制度,让自律组织如上市公司协会来负责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管理,在独立董事的选举中采用差额选举和累积投票制。另外,独立董事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积极性。在能力方面,独立董事的构成很重要。目前我国独立董事主要来自专家学者、中介机构以及有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士这三个方面,但有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士的比例相对太少,今后应该有所提高。第三,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其负责人由独立董事担任,并且半数以上成员是独立董事。这将成为独立董事在参与决策、保障知情权的同时,又能够保持独立性的很好的接合点。

(3)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引入外部监事,加大外部监事的比例,并赋予监事会更大的权利,使之与董事会完全独立运行,实现监督作用。由于监督人独立于被监督人,因此对是否有违法现象、以及是否有危害中小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使监事会的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

(二)建立健全有力的外部监管机制建立一个由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三方共同组成的、功能互补的监管体系结构。在明确以政府监管和自律性组织协同运作的前提下,形成多元化的监管主体,各方通力合作的综合的证券监管体系,给不法会计行为以威慑,防止舞弊行为。证监会应集中精力查处内外串通及违反法规的案件,产生足够的威力;证券交易所负责日常的信息监管工作,核心是通过上市规则和上市协议书制约上市公司严格执行会计制度;证券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制定内部自律管理规定,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严格规范,对违规成员给予相应的处罚。

(三)提升投资者素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有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无疑是证券市场投资者的主要构成之一。但这些投资者的整体素质尚有待提高,鉴别、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有限,对证券市场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偏差,对投资风险认识不足,投机心理较强,维权意识不强,客观上为财务报告舞弊,为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通过对广大投资者进行证券市场知识、投资风险知识、新业务品种知识及证券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可以提高投资者素质。使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的观念,提高维权意识,在促进证券市场不断完善的同时,切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由于其担负着查找舞弊的职能,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对会计报表做出是否存在因财务报告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的判断。为实现其职能,降低其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必然要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1)职业怀疑精神需要加强。“银广夏神话”的破灭和“中天勤的崩塌”充分暴露了我国注册会计师缺乏必要的职业怀疑精神。中天勤签字注册会计师在对天津广夏应收账款进行函证时,将所有询证函交由公司发出,未要求公司的债务人将回函直接寄达会计师事务所,而是由公司交给签字注册会计师。实施函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被函证者的选择、询证函的编制和寄发以及回函保持控制,这是注册会计师的一项基本常识,而会计师事务所却未能做到。随着我国证券法规和民事诉讼的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正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法律诉讼风险,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增强职业怀疑精神也是保护自己的重要手段。

(2)加强后续教育工作的力度。我国在考核通过的注册会计师中,整体来说,受过系统审计训练的并不占多数,再加上年龄一般较大,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很难适应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节奏快、强度大、需要持续不断学习的要求,在对新入行者的审计理论和审计程序进行培训方面乏善可陈。而在考试通过的注册会计师中,由于考试特别是中国式考试的固有局限,通过者有相当部分是缺乏实践经验、擅长死记硬背的在校生,在缺乏良好的在职培训的情况下,他们即使经过2年的从业实践,也很难真正掌握审计的精髓,培养起应有的职业判断能力。而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是审计质量好坏的直接决定因素之一。所以,应通过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加强提高会计师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方面工作的力度。

(3)在经济有序健康发展和资本市场有效整顿的前提下,考虑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使得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的内在价值,以此带动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提高。

(4)建立独立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直接代表股东利益负责企业注册会计师审计事务,以确保注册会计师对经理人的独立性,从而降低企业治理成本;实行审计项目负责人和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制度,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五)健全与完善会计理论 构建适应新经济环境的会计行为方式体系,最大限度的控制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空间,从根源上控制会计信息的失真,增加会计舞弊的难度。

(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会计舞弊行为的法律责任主体和处罚措施,尤其应加大民事赔偿的处罚力度,提高造假成本,为企业生产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法律保障。

只有不断完善会计、审计准则,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强有力的司法系统,才能增强法律法规威慑力和增加舞弊成本,才能实现会计控制的强化和优化,起到遏制财务舞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时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防范体系研究》,《会计研究》2000年第12期。

[2]廖沁芳:《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财务舞弊分析》,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3]阮锦勤:《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研究》,浙江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第8篇

【关键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就业;高校就业指导;研究生培养

1.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研究生就业问题已经凸显出来。随着研究生供求矛盾的不断加深,专家学者们已经开始从不同角度针对研究生就业进行了分析论述,并且取得了相应的学术成果。他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基于培养研究生能力、加强就业指导与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等相关措施(旷毓君、刘鹏,2006;王春莉,2007;张俊燕、刘晓杰,2006;李海萍,2007);二是针对具体学科体系的硕士研究生及院校的就业问题及教育模式进行分析(赵会娜,2007);三是从研究生的择业观念与心理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杜文娜,2007;秦攀博,2007)。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目前对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研究得较少。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三年来北师大外语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并对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四所学校2010年的外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了外语专业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学生对学校研究生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期望,以期对我国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素质培养和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四所北京高校的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其中有效问卷280份。问卷回收率98.3%,有效率93.3%。所得数据用SPSS16.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了分析。

3.数据分析

3.1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现状

本次调查问卷从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调查其就业现状。

3.1.1 就业心理状态

本次调查的被试中有77.9%的同学没有正式工作经历,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从数据分析的结果看,有42.1%的人对自己的自身专业和能力满意,而有超过一半的人(56.8%)对自身能力不满意。相应地,44%的人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信心,而有48.2%的人处于不确定状态,也有少数同学(7.9%)的同学对自己没有信心。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择业自信心与其自身能力的满意度在0.01上显著相关。这说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的自信心程度。

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其未来的就业状况呈现担忧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自身能力不满意,另一方面是对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现状不满意(61.8%的学生持此观点)因此,在提升硕士研究生的能力的问题上,除了学生本身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之外,学校也应该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让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学科能力竞赛、提供社会实习或实践的机会等方式多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认可,在择业过程中也会增加自信,从而增加就业成功率。

3.1.2 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学生(97.5%)都认为制定生涯规划很重要,但只有21.4%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而有76.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知道如何制定,需要增加了解和指导。调查还发现,仅有27.1%的学生“有明确的求职目标”;58.2%的学生表示“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但迫于就业压力,只要找到相关专业的工作就行”;更有10%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可见,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清晰的规划,也不懂得如何去规划,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通过对与研究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老师的访谈,我们发现,当前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有如下方式:通过相关渠道就业信息、解读相关就业政策、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但根据调查,只有38.2%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提供就业信息的渠道是畅通的,大部分人(61.4%)认为不畅通。在对学校研究生就业教育了解程度方面,只有3.9%的人表示“非常了解”,大部分人(51.4%)的人表示“了解一点”,44.3%的人表示“一般”。相应地,只有22.5%的人对当前学校的就业教育工作持满意态度,但有超过一般的人(58.6%)认为学校的就业教育工作一般,另外还有18.9%的人持不满意态度。

当问及学生对学校研究生就业工作方面的需求时,学生对“就业信息的”、“求职技巧训练”和“自我认识与定位”需求最高,处于各项需求的前三位,其次是“在校期间实习工作介绍”、“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就业政策的解释”。而在学生需要的高校就业教育方式方面,“校园招聘会”、“就业信息网”和“就业指导课”位居前三名。

3.2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倾向

3.2.1 毕业去向选择

调查显示,有79.6%的同学选择了毕业后直接工作,只有5.4%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另外还有12.1%的同学表示“还没有想好”。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学生在研究生学习之后选择直接就业,这给高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导向:现在高校培养研究生时不能仅仅是培养学生在学术和科研方面的能力,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注重学生毕业后择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在培养方面应对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方面有所增加。

我们还发现,尽管目前我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本次调查显示,只有1.1%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在谈到阻碍自己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时,有61.8%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相关知识经验”,26.1%的学生认为“缺乏创业资金”,也有一小部分人称“自己得不到家人支持”。几乎所有毕业生都听说过自主创业,但很少有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创业的具体政策支持、所需准备及创业过程等。这给高校的启示是,在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对“自主创业”版块的教育也应当有所加强。

3.2.2 影响就业倾向的因素

调查显示,在进行择业选择中,59.2%的人将“个人未来发展机会”置于首位,17.9%的人首先看重的是“就业单位的性质及规模”,另外,还有13.6%的人首先考虑专业对口,11.8%的人则注重“收入水平”。针对外语专业女生所占比重大的现状,本次调查地设计了一道针对女生的题目:“你人生中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显示,有39.5%的人选择了“希望有很好的工作业绩”,52.7%的人选择了“家庭美满,工作过得去就行”,少数人选择“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和“如果条件允许,更愿意在家相夫教子”。可见,家庭在女生就业选择中还是占据很大的比重,一些学生表示为了家庭可以牺牲工作或者降低择业的标准;但是,另一方面,接受教育程度越高,使得女生更多地希望自己可以在事业和家庭中获得双赢。

3.2.3 就业倾向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虽然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学生毕业到基层和西部工作,但是,绝大部分外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选工作地点依旧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75.7%的学生选择在大城市,13.2%的选择了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选择去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则非常少,仅占0.7%。在与相关老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因为其专业特色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只能局限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找工作――偏远地区从事外语方面的工作机会相对少,这对一些来自中西部的学生来说,回去发展的机会没有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大。

对于毕业后首选单位的类型,我们发现有将近90%的学生选择了工作环境和待遇都比较稳定的单位:有32.1%的学生选择去大型国企,36.1%的学生选择了去高校,21.4%的学生选择去机关行政单位;只有少数人选择去外企和私企工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这与性别没有相关性,也就是说无论男生女生,研究生毕业后都倾向于选择相对稳定的企事业单位。

3.2.4 工资期望

调查显示,54.3%的学生期望自己毕业后工资为3000至5000,31.8%的学生希望是5000至7000元,8.9%的学生期望为7000元以上。对男生和女生的选择分别进行分析后发现,男女生在对薪水的选择上差距不大,表明外语专业的男生女生普遍对自己的工资期望值比较高。独立样本T检验也表明各大高校对薪水的期望值的差异不显著。

4.研究结论与讨论

4.1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

就调查情况而言,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其就业表现出担忧,对就业的信心不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其自身专业能力的信心不足;第二,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单一化的趋向,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显得薄弱。

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认同度不高。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用从以下的方面加强:就业信息传达的畅通性、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就业政策的解读以及校园招聘会的引进。

4.2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倾向

调查结果显示,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倾向呈现出以下的特点:看重短期利益、保守择业、薪金期望理想化。

看重短期利益体现在择业地区上。虽然现在国家相关政策提倡和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但是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择业时主要看福利待遇、稳定的工作机会、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没有工作乐趣等。毕业生们理想的就业地区集中,倾向于去东部沿海地区、内地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就业。由此可见硕士研究生在择业上过分看重短期利益。

保守性主要体现在择业单位上。调查发现,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选在倾向于大型国企、党政机关、高校等比较稳定的单位。同时,虽然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大力倡导自主创业,但是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其原因有:缺少相关的自主创业的知识经验,缺乏创业资金,缺乏对自主创业的具体政策支持的了解,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整体上来说,硕士研究生在选择就业中存在保守心理。

理想化主要体现在对工资的期望上。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工资期望在3000至7000元之间,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这种期望明显偏高。即使在一线城市,研究生平均工资水平也不高(如笔者在北京某大学工作了几年工资也不过3000多)。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如下:对研究生较之于本科生而言,又苦读三年时间,机会成本高,对于工作的心理预期也就较高。其次,伴随着我国全球化程度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用人观念逐渐理性化,招聘更趋实际,从“重学历”转向“重能力”。研究生的期望值和单位给予的待遇之间构成了“剪刀差”①。研究生的心理预期越高,“剪刀差”就越大,研究生的就业难度越大,这已成为当前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一个因素。

5.启示

5.1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环节薄弱,成为影响其就业的一大因素,因此学校和学生都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学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课程时应注意针对性和连续性。

我们认为学校应在研究生入学就开设就业指导课。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做好人生规划,并在平时的学习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的能力。

在职业生涯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有针对性,面向学生,尊重差异。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五个版块:(1)职业生涯版块,旨在帮助学生正确定位;(2)就业政策解读版块,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就业政策;(3)就业心理辅导版块,旨在帮助在择业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困难;(4)求职指导版块,进行简历、面试等具体指导,旨在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求职;(5)优秀校友交流版块,邀请校友回来传授经验,旨在从实际从事就业工作方面的前人身上学到实战技巧。

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有连续性,课程的设置要贯穿于整个硕士研究生阶段,实现跟踪式教学。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培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听相关生涯规划指导的课程。

5.2 全面提升自我能力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外语专业研究生应根据外语专业的学习、就业形势着力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提升自我能力。这些能力包括通识能力、专业能力等。另外,外语专业研究生必须突破语种单一性,利用二外的学习,掌握多门语种,从而增加就业筹码。

5.3 改善专业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化需求

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②。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我们应该在学位类型设置上突破以学术性学位为主的局面,在现有专业硕士学位的基础上,扩大专业硕士学位的种类和招生规模,培养更多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9.6%的人选择了毕业后直接工作,这意味着研究生培养不再仅仅是培养科研型的人才,而应该是用多种模式培养多种高层次人才。在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应打破传统的“语言+文学”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取向,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注重与其它专业学习交叉,鼓励跨学科选课,如计算机应用、企业管理、金融、外贸、经济学等课程,从而拓宽外语专业研究生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③。

同时,我们认为可以根据人才市场的不同需求,尝试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培养分流,对症下药,培养不同层次的硕士。比如,对适合搞研究的学生重点培养他们做学问的能力,为这些研究生创造直接读博的机会,为高校和科研单位输送优秀的师资;对一些在学术方面不感兴趣的研究生就不必在学术方面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而应注重提高其调查研究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增加他们的求职竞争力。而且,在招生时,可考虑多招收跨专业报考外语专业而且外语水平较好的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应用性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目的。

5.4 重视政策解读,讲究就业策略

调查发现对国家相关就业政策不了解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一大因素,因此学校要重视对就业政策解读,尤其是对于自主创业政策,西部就业政策以及基层就业政策的解读。对于这些就业政策的解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和社会的发展趋势,突破就业的局限和就业盲区。同时,对就业政策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策略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资源有效合理配置。

5.5 建设信息平台,畅通就业信息

本次调查发现普遍学生反映就业信息传达不畅,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实现资源信息的畅通。网络传播具有快捷、互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将这些用于研究生就业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学校、学院的就业平台,及时更新、发送实习、就业信息。各学院自己的就业信息可以根据各语种、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发放,这是比较直接的就业信息传播方法。另外,也可以由专人负责,在学校影响较大的网站上的就业版块进行信息。但这种做法需要毕业生自己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而且就业信息的真实性不能完全保证。第二,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性,将就业信息及时发送到毕业生手里。比如现在的信息平台、移动公司的飞信业务,都是可以直接将就业信息直接发送到毕业生手机里的。这种传播方式在目前看来是最方便、最直接的。对于信息太长的就业信息,可以在毕业生的QQ群或就业平台上发放。

注释:

①朱波,王超.浅析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2).

②苗乃耕,苗淳.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62-63.

③江华.影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及解决途径探究[J/OL].科技信息,2009(17).

参考文献

[1]杜文娜.影响研究生就业的主观因素分析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8).

[2]旷毓君,刘鹏.扩招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J].求实,2006(S3).

[3]韩尚峰.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教育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论文,2008.

[4]江华.影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及解决途径探究[J].科技信息,2009(17).

[5]李海波,董维春,宋华明.从就业态势谈农业院校研究生就业[J].中国农业教育,2006(3).

[6]苗乃耕,苗淳.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

[7]秦攀博.硕士研究生择业心理探析及干预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7.

[8]王春莉.论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9]张俊燕,刘晓杰.研究生群体全程化就业指导特点解析与工作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2).

[10]赵会娜.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11]朱波,王超.浅析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2).

作者简介:

武玉红(1978―),女,山东临沂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助理研究员,团委书记。

第9篇

关键词 高职生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现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using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in Weifang business accounting major of Career Academy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the subject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reveals and analysis of China's accounting maj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ccupation core ability present situation, discuss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underlying trend and implication of the enlightenment.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training situation

近年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由于经费投入少,报考人数多,成为很多高职院校普遍设置的专业,但是在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会计专业被列为了黄牌专业,所谓黄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究其原因,可能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职业岗位变动日益增加,用人单位对人才不仅有胜任岗位任务能力的要求,还需要有适应岗位迁移和就业方式变化能力的要求。但是随着高职会计专业跨越式发展,很多高职院校过分重视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专业技能之外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主要以潍坊工商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揭示并分析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现状,讨论其存在的问题、潜在的趋势及蕴含的启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了潍坊工商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在校师生作为被试,共发放学生问卷260份,回收了25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239份,有效率为96%。年龄范围在18至22岁之间。发放教师问卷75份,其中辅导员问卷36份,教授职业核心能力专任教师5份,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34份,回收了73份,有效问卷71份,有效率为97%。年龄范围在25至55岁之间。

1.2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为“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机制研究”课题组自编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学生问卷主要包括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程度、教学方面、实践活动、评价方式、培养成效等维度。教师问卷包括教授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专任教师问卷、教授其他课程教师问卷、辅导员问卷。以教授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师问卷为主线,根据已有文献及初步访谈所得资料,将此问卷划分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程度、教学方面、评价方式、实践活动、培养途径、培养成效等维度。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辅导员问卷与教授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专任教师的问卷基本一致,并根据不同主体的特点进行部分删减或增加,项目表述亦做出相应调整。

1.3 统计工具

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 SPSS20.0 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关于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程度方面

关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程度,采用五级计分法,从“很不了解”到“ 不太了解”分别赋值“1”至“5”。学生在这一项上的均值为 2.90,基本接近 “一般”水平,教授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师均值为 3.91,趋近于“很了解”,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和辅导员均值分别为为 3.34何3.41,介于“一般”和“比较了解”之间。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在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方面,同样采用五级计分,从“5”至“1”分别对应“很重要”到“很不重要”。被调查学生在这一项上的均值 4.16,基本处于“比较重要”,教授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师均值为 4.476,介于“比较重要”和“很重要”的中间位置;辅导员的均值为4.10,基本上处于“比较重要”的水平,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均值为 3.34,介于“一般”和“比较重要”的之间,由此可见,虽然学生和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了解程度比较低,但他们都普遍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只有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认为其重要性在“一般”和“比较重要”的之间。

2.2 关于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方面

关于职业核心能力采用的教学方法方面,以多选择题的方式提问,75%的教授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师选择了讲授与一般参与性活动(如提问、讨论、游戏等)相结合的教学法,之后按照被选择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情景教学法,选项中提及的其余教学法,如行动导向教学法等使用率相对较低。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中,65%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目标中体现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的实现方式是采用有利的教学方法(63.2%)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49.3%)。辅导员群体,70%的教师在所带班级中打算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但有50%的教师表示具体方法不清楚。关于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学业评价方式方面,以多项选择题的方式提问,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师问卷显示,期中、期末纸笔考试或技能测评与平时任务型评价相结合(前者比重大)的方式被选择的比例最高,占到了56%,期中、期末纸笔考试或技能测评与档案袋等方式的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后者比重大)的方式占到了20%,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占到25%。

2.3 关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及实践活动方面

在“您认为哪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较为有效”的问题(多项选择题)上,教授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师选择“开展针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实习活动”选项的占75.2%,说明实习、实践活动是教师较为认可的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方式之一。其次是“开设独立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占到了56.8%,“在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中渗透学习”占到了42.58%。在学校是否为提升职业核心能力而开展了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的问题上,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选择“是”的占了56.3%,选择“否”的占了18.8%,选择“不清楚”的占据了26.9%。辅导员问卷中选择“是”的占了38.2%,选择“否”的占据了14.7%,选择“不清楚”的占据了47.1%。而在“自我学习提升”与“学校系统培养”两种培养模式中,选“自我学习提升”的占到了56%,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认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更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身多方面积累。学生群体选“学校系统培养”的占到了60%,说明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更希望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引导。在学校是否为提升职业核心能力而开展了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的问题上,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选择“是”的占了56.3%,选择“否”的占了18.8%,选择“不清楚”的占据了26.9%。辅导员问卷中选择“是”的占了38.2%,选择“否”的占据了14.7%,选择“不清楚”的占据了47.1%。

3 结果讨论

调查问卷显示我院会计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培养途径、评价方式、实践活动等方面均有所作为,但在各方面的实施深度和力度仍有不足。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和教师虽然认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但对其认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学生群体,其均值仅仅接近一般水平,说明学校在向学生介绍和展现职业核心能力的工作方面仍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力度。而教师群体,教授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师对核心能力了解程度最高,其次为辅导员,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对核心能力了解程度最低,说明教师群体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了解和认知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尤其是辅导员和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了解和认识是接纳、认可和行动的基础和前提,影响后续的顺利发展,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会计专业师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尤其应在观念上重视职业核心能力,深入了解职业核心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职业核心技能的重视程度和积极的学习意识,并将职业核心能力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与专业教育并驾齐驱。

(2)关于职业核心能力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我院会计专业目前使用范围较广的教学法虽然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法相比较而言有所进步但相对比较传统,因此,今后在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方法方面应不断改进并更加灵活多样,无论是教授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师,还是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都应该不断加强培训与学习,提升自身教学素养,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特点,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和事实性例证,使讲授更加具体生动,而不应照本宣科,止步于理论。

(3)关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方面。多数教师并不清楚学校是否为提升职业核心能力而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少数教师认为学校并未开展此类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院在针对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实践活动缺乏明确、系统的规划。在已开展的实践活动中,师生普遍认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水平的活动主要有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实习、担任学生或社团干部、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比赛或技能大赛、假期社会实践等。因此学校今后应该更多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切合真实情境的实践活动,而且应该不断创新和深层次开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完善活动的激励机制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L芑鹣钅浚罕疚南瞪蕉〗逃蒲Ч婊笆骞婊?015年度一般课题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机制研究”(YG15033)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儒练.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四位一体”培养策略研究[J].湖北工I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

[2] 柳阳.高职生职业核心技能教育现状及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