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现代景观设计论文

时间:2023-03-01 16:21:39

导语:在现代景观设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现代景观设计论文

第1篇

现代城市公园是生态环境的美化者与调节者,充满温馨气息的公园在净化空气质量、调节城市热岛效应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城市文明的发展。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只有达到75m2,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才能感受到温馨与舒适。联合国生态环境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基本都已达到了这一标准。例如素有世界绿地美称的波兰首都华沙,不仅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的种类高达数千种,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更是高达95m2。但我国的这一数据却并不乐观,以武汉市为例,截止到2012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为20.74m2,离75m2这一标准还相距甚远。因此,如何使得城市公园的设计与建设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有效规划与发展,如何在城市公园的规划中融合公园景观设计,已经渐渐成为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绿化和城市公园建设的棘手难题。

2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植物物种多样性匮乏,树种搭配缺乏合理性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植物物种多样性往往深刻地反映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水平。然而,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方面却并不容乐观。在武汉,城市公园中数量较多的观赏性植物只有80种左右(详见表1),具有公园性的公园景观设计的地点更是屈指可数。这就与西方发达国家中上千种的观赏植物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在我国的一些欠发达地区中,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更是显得极为匮乏,如西北地区的城市公园的观赏性植物物种数量仅为十七种。除此之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树种的搭配有所欠缺也是其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比如部分城市公园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不能够较好地融合公园景观设计,如将某种类别的树种进行单一种植,或是将不同类别的树种进行胡乱搭配,完全忽视生态学的相关原理,使得公园绿化存在病灾和虫灾的安全隐患。

2.2城市污染较为严重,植物养护管理不到位

现代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造成了城市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城市污染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城市公园是一种人为建造的城市绿化环境,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调节能力是无法和普通生态环境相比的,例如城市污染中的空气污染往往会对植物起到了负增长的作用,图1武汉市中山公园内山体环境设计方案效果图公园地下水的污染会阻止公园植物获得茁壮成长的养分。除此之外,部分城市公园管理人员对于公园植物的养护管理也略显不足,往往会出现干旱天气不及时给植物浇水,防治病灾虫灾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3如何有效进行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策略分析

3.1注重公园景观设计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与结合

城市公园设计师在对城市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时,除了考虑公园植物自身的基础功能以外,还需要对公园的不同组成部分和不同功能进行综合化的考虑,将整个公园设计的构成和相关规律通过合理联系的方式作为整体,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设计,并注重城市公园构造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与结合,从而达到充分表现公园特征及规律的最终目的。以意大利台地式公园为例,意大利台地式公园多沿用古典风格,其中植物、地形、水体、建筑为公园设计的四大要素,城市公园设计师在设计这种公园时,多注重将公园作为建筑的室外延伸,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思想。如果从外到内俯瞰整座公园,不难发现整座公园都体现出了一种整体性与联系性的设计原则,例如从规则式的绿色矮丛植物到部分自然树冠的方形树畦,从人工塑造的雕塑、喷泉逐渐延伸为自然痕迹较重的溪流、瀑布,都对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与完善,充分体现了一种和谐美。

3.2遵循有序性设计与最优化原则,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感

一般来说,城市公园景观的结构设计应当是有序并且分为不同层次的,在公园设计中,高一层系统往往是由多层次的低层系统组合而成的,从公园设计师的角度考虑,公园内部的不同结构只有被合理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公园的不同的空间序列和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为明确。除此之外,公园设计师还应当针对公园不同部分的联系和发展趋势、功能使用方向、活动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多方面考虑,最终筛选出最优化设计方案,达到不仅要满足当前的设计需求,还应该考虑到未来公园发展的变化,最终让设计出的公园能够与时展紧密结合起来,并发挥更好的功能和效果,让公园设计符合最优化原则的同时,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感。在这一方面,中国的圆明园可以说是其代表作。圆明园的建筑布置极为有序,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模式,方整的水池、整齐的树木,处处体现出了中国皇家公园的严谨有序。而在注重有序性设计的同时,圆明园同样兼具了自然景观的美感,公园中水与河流相通,以山水作为公园主题,再配置多样的公园建筑,布局严谨而又不失灵活,使自然景色如诗如画,其中的游人更是如痴如醉,达到了人与自然相偕的高超境界(如图2)。

3.3深刻认知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因地制宜进行公园规划

不同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其相关的气候类型、土壤类型自然也就存在着较大差距。以武汉为例,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那么在武汉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则需要把在这种气候下能够茁壮成长的针叶树作为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树种,辅以一定的阔叶树种,并力求疏密有致。也只有在深刻认知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将符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公园景观设计融入其中。

3.4重视交流性的设计理念,满足人们接近自然环境的愿望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融于大自然中,在阳光下享受芬芳气息,在树林中感悟风声鸟语,从而消除孤独与苦闷。因此,园林设计师要想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体现出公园独特的设计理念,就需要从这种交流性入手,例如在大型园林设计中注重绿化,规划出专门的“森林浴场”让走入园林的人们能够享受森林浴。只有重视园林设计中人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大限度满足人们接近自然环境的愿望,才能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城市公园设计。

4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景观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战略下,当前景观设计界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有些景观设计师对文化内涵不够重视,所以出现了很多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涵的景观设计作品,城市景观“趋同化” 、“均质化”成为普遍现象,使得景观设计的文化性研究显得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要。本论文将从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入手,探讨城市景观文化内涵的构建和表现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述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传承不息的优秀历史文化,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推动我国民族思想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展现了其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传承性,对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气质的涵养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认真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得知,每一个文化元素都折射着我国优秀民族思想与智慧,我们只有不断地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从源头上推动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产生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归属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思想意识不断创新发展的完美体现,其中传统文化元素所倡导的朴素、含蓄、和谐、淡雅等核心思想内涵与中国传统思想追求的渊博、意境、智慧与审美相得益彰,充分证明了民族优良传统影响下的高贵品德和节操等气质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和价值。从历史文化角度而言,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元素包括:中国古典音乐、书法、京剧脸谱、松树、佛教教义、道教思想、儒家操守文化、寺庙寺院、唐装宋服、地方传统玉器、中国瓷器等元素。这些历史文化元素都是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有力见证,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通过分析和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下的各类古典历史文化、历史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建筑风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我国的民族精神与品格。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含义及特色

(一)城市景观的含义

景观设计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设计上也更加注重人、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迹、文化形态、等甚至是自然景观。将地域文化铭刻在景观之中,是地区内人们情感的寄托和归宿,也是塑造城市特色景观,提升城市景观价值和城市形象的重要部分。城市景观设计涉及到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理解,以及地域文化特征与城市景观系统要素的相互结合。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及。人与大地。关系的古典哲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化的典范,在《园冶》一书中把中国园林作为中国文化和诗情画意的综合体,着重于开掘其文化内涵、构景手法及其作为文学艺术综合体给人的身心感受。同样,西方国家也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城市景观中人文景观的设计,把其作为改观城市环境和个性重要的课题,并进行相当广度和深度的系统研究。

(二)城市景观的特点

第一,城市景观都是依据一定的自然景观建立起来的,自然景观奠定了城市景观的基础,也制约了城市景观的轮廓。如重庆多山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重庆山城的景观轮廓,苏州多水的自然状况造就了河道纵横交错的水城景观。

第二,城市景观不只是物质空间的外显表现,同时有着深刻的内涵。关于这一点,从景观的定义就可以体会出来。有的学者将城市景观分为不同的层次,一是文化历史与艺术层,包括蕴涵于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化因素,它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的风貌。二是环境生态层,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因素在内的从资源到环境的范畴。三是景观感受层,指对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体及其感受的范畴。

第三,城市景观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城市景观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都是景观整体系统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城市景观中的实体建筑、空间要素等等就好像“红花”,基面以及城市小品等等就好比“绿叶” ,红花固然重要,但离开绿叶的衬托,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成绩。

三、中国传统园林元素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小区园林造景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

园林设计在中国由来已久,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文化特点。中国的审美主要定位在含蓄、内敛以及写意,在园林设计上也体现出内敛而含蓄。将传统文化的符号经过艺术处理后运用到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以使景观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会增强园林景观的层次感并散发出文化的内蕴。从文化装饰的角度而言,这些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品牌。对于园林建筑中所呈现出来的设计风格,如亭子、画廊等等,经过了传统文化元素的装饰之后,就会给人以意境无穷的感觉。特别是在小区景观中出现雕刻、书法以及工艺美术等等,将这些文化景观恰当地融入到自然景观当中,使文化景观隐含于自然景观当中,营造出自然天成的小区景观特点。中国传统民居的设计中,往往存在着具有历史代表性的装饰构件,比如在门窗的设计上,通过装饰各种纹样来表达思想。从观察和辨别装饰物,就可以通过视觉判断其要表达的内涵。中国的装饰艺术图案具有极高的艺术情趣,当人们在园林中穿行的时候,就可以对这些符号的意义加以辨别,以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二)小区园林造景中注入传统园林景观林理念

中国思想史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所谓的天,就是大自然;人,则泛指人类。“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思想灵魂,其治园的主要依据就是创造“诗”一般的意境。园林造景元素,诸如山石、水景、各种植物,在塑造的过程中,都要与中国的古诗有所对应,并运用恰当。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原则是运用山石起到“隔”的作用,以创造虚实相结合的意境。园林必有水,因为水是园林的“血液”有了水的存在,万物才会有生机。另外,园林中的景观经过水的映衬,会形成虚实结合的画面,特别是当有微风吹过的时候,水中的倒影浮动着,使景观更有层次感。园林中必不可少的构景元素是植物,其对于整个园林具有绿化作用,将植物根据园林整体设计效果,分布在适当的位置,可以给园林景观以视觉立体感。

(三)自然山水

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城市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文化指的是蕴涵在山水中的文化沉积并由此引发出来的文化现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能够体现文化意趣的重要手法之一便是山水的布局,像陶渊明这种隐士诗人和历代画家们作品所诠释的最重要主题,是美妙的山水风景和隐居生活的乐趣。

(四)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结晶和凝聚,能鲜明地反映地域差异,城市景观中遗存下来的历史景观记载着该地段的演化过程,保持和延续原有地段的历史性文脉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所包含的时代信息能帮助人们去识别和体验一种城市文脉的存在和演变,充分挖掘城市的地标特色建筑或者建筑群并从中提炼出城市的文化脉络是打造特色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手段。

(五)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民间艺术的形态和形式包容了各种艺术门类,如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等等。提炼城市民间艺术中的共同性加以抽象概括并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灵活运用则会使城市景观更加具有地域特色,能为人们的想象力留有余地,创造一种审美的自由境界。

结束语

树立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形象,更容易把握城市主题,体现城市的历史文脉。只有那些蕴涵着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的“标志性”才能够深入人心,经久不衰。如何更好地在景观设计当中融入文化,除了需要景观设计师对景观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判断外,更需要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对文化的注重也许才是景观与社会结合最好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余丹.中国传统园林元素在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发展[J].现代园艺,20,4,06:95.

第3篇

关键词:软质景观,地被植物,景观设计

 

软质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地被植物又是软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植被细节的重要元素,通常在乔木、灌木和草坪组成的自然群落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有独具的特点。论文参考。其作为现代、后现代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够改变设计品位和景观环境质量,还体现了现代科技对景观作品的驾驭能力。

1.地被植物的概念

地被植物的传统概念是:凡是能够覆盖地面的,防止水土流失,能吸附尘土、净化空气、减弱噪音、消除污染并具有一定观赏和经济价值的植物均称为地被植物,除草本植物外,木本植物中的矮小丛生木本、匍匐性或蔓生性灌木、藤本等均可以作为园林地被植物应用. 草坪是最为人们熟悉的地被植物,通常另列为一类。

2.地被植物的特点

2.1个体小、种类繁多、品种丰富

地被植物种类繁多,分属不同科属,如豆科、十字花科、菊科等,有不同的生态类型,既有一年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有灌木和半灌木,和常绿或绿色期较长。

2.2观赏性强

地被植物有色彩丰富的观花植物,美丽的花朵或果实,也有生长茂盛、枝叶茂盛的观叶植物,在园林绿化中可以做花境,花带、花墙,大色块的地被植物形成壮观的花海,与乔木、灌木、草坪配置形成多层次景观效果,从而给人以绚丽多彩的感觉,可以极大地提高绿地的观赏性。

2.3适应性强

地被植物具有较为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抗逆性,耐粗放管理,能够适应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论文参考。不同种类的地被植物在不同光照、不同水分条件、不同酸碱度和不同质地的土壤条件下都可以正常生长。论文参考。

2.4应用广泛

由于地被植物具有以上的特点,因此地被植物被广泛的应用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当中。

3.地被植物的分类

由于地被植物的种类繁多,其分类方式也较多,本文从观赏部位对其进行分类。

1)观叶类地被植物。此类植物叶色美丽,叶形独特,观叶期较长,如花叶芦竹、矮蒲苇、紫叶酢浆草等。

2)观花类地被植物。此类植物花期较长,花色绚丽,如鼠尾草、大花金鸡菊、宿根福禄考等。

4.地被植物的应用

地被植物以居住区绿地的性质和功能为依据:不同类型的绿地,因其性质和功能不同,对地被的要求也不同。如居住区的入口区绿地主要是美化环境,可以用低矮整齐的小灌木和时令草花等地被类植物组成花径进行配置,以靓丽的色彩或图案吸引购房者;因此地被植物在居住区中多以花境的形式应用。

花境以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为素材,用攀缘植物、观赏草作为框景植物,选用一、二年生宿根草本和球根花卉作为春夏季主要开花植物,将不同质地、株形和色彩的植物混合配植,同时借鉴自然风景中林缘野生花卉自然散布生长的景观,并加以人工艺术的修饰。

5.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软质景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地被植物又是软质景观的点睛之笔,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地被植物的设计,力求将地被植物的设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推动整个软质景观的设计,以达到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宜平.园林花境景观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4.

[2]何静山.试论中小城市居住小区绿化规划及植物配置.中国园林.

第4篇

关键词:新技术;景观艺术设计;设计思维

虽然当今社会的新技术日益更新进步,但是这局限于技术层面,而在艺术,比如本论文涉及到的景观艺术层面上还有所欠缺,归根结底是缺乏将技术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一种思维。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景观艺术在这一背景之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论文接下来将从新技术对景观艺术设计的影响以及其带来的利弊层面进行分析。

1简析新技术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改变与发展,景观艺术设计领域也从传统的园林艺术向现代化景观进行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新技术背景为景观艺术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与可供利用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着现代景观艺术设计思维。

1.1新技术

新技术的独特性就体现在第一个字上,所谓“新”强调了与以往传统技术的升级与创新,表现出与传统技术相比下新技术的优越性。新技术指的就是新的材料、结构和工作方法,并且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依托,在景观艺术设计领域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1.2社会各阶段的技术与景观艺术状况

工业社会前期,手工技术的景观形态是当时的主要内容,在这一时间段,技术手段与艺术想法比较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园艺工作者的整体意识强烈,对细节了解充分,这使得景观艺术得到了整体性发展。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作用逐渐在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这一时期科技的发展为大工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成果,尤其是在建筑领域,与之相辅相成的景观艺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单一化的艺术并不是主流,这让人们想要追求更加多样的艺术形式,景观艺术受到冲击。进入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又对社会上的不同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景观艺术的发展也在这个新技术背景之下被推进。西方国家的技术发展较我国早,所以我国在当今技术背景之下的景观艺术发展与西方的景观艺术设计轨迹具有相似性,对现代技术的应用也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是应该立足我国国情,取其精华,中国的景观艺术设计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2新技术带给景观艺术设计的影响

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背景都会给那个时代下的艺术领域带来很大的影响,本篇论文以景观艺术设计为研究的对象,以新技术作为时代的背景,具体分析了新技术背带给景观艺术设计思维的影响。

2.1新技术背景的组成要素

新技术是一个比较难以界定的范畴,因为技术的形态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出新技术背景的基本要素以供理解。新技术背景的基本要素兹列如下:①新技术是以网络信息和数字化概念为核心驱动力的新的技术形态,新技术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传输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信息处理和传输速度更加流畅快速;②新技术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是由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共同构成的组合型技术,技术含量较之前传统技术更高,新技术在各个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性更强;③新技术的形态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所以其更新换代和创新性更强。

2.2新技术的优势

新技术的独特优势就表现在它的高效性、智能性和不可替代性,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社会上的各领域工作的效率更高,不仅节省了社会资源的应用,而且针对一个行业或经济体而言,可以极大地减少其投入的成本。新技术的智能性使得各个领域的应用方式和形态以及呈现出来的成果具有更多样化的特点,更加新颖灵活。新技术的不可替代性是因为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必须具备相当高的专业性与技术性,一般的技术形态并不能满足新技术背景下的需求和应用条件,所以新技术在社会上的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是具备绝对优势的。具体到景观艺术设计方面,新技术会在景观设计的结构与规划中发挥效用,而且其抽象性可以在景观设计完成之前得到景观艺术设计最后的整体性效果,这样就可以对其进行及时地调整,除此之外,新技术还可以是景观艺术设计的效果更加符合现代化社会下人们的审美需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2.3新技术对设计思维未来发展的影响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信息时代到来,新技术也随之取得了更多的突破性成果,它对景观艺术设计思维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因此新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景观艺术设计之中,这使得景观艺术设计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开放,不仅仅是沿袭传统的景观设计精髓,景观设计师们的思维也逐渐向着更加全面发散的方向靠近,景观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士不必再受到传统艺术设计思维的限制,可以紧跟时展的潮流,设计出符合现代化甚至是后现代化的景观艺术作品。新技术背景之下不仅仅对解放景观艺术设计思维具有变革性的意义。同时对景观艺术设计过程中应用到的方法和技艺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文提到了新技术的独特优势,在景观艺术的设计应用过程中,现代化的技术是景观艺术设计可以采取更加高效智能的手段,而不是像传统景观艺术设计一样停留在手工画图,人力操作的低级阶段,这同样是新技术背景对景观艺术设计带来的巨大影响。

3结束语

在信息革命之后,整个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应运而生的新技术在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力,上述论文以景观艺术设计为例,阐述了新技术下景观艺术设计思维的变革,思维的进步是艺术进步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同时,新技术还给景观艺术设计的过程带来了更加先进的实施方式,这也给景观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潜力。当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新技术的发展在给景观艺术设计带来众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只是就现在而言新技术带来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但是我们仍然要防患于未然,正视新技术背景对景观艺术设计的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让新技术的进步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更多的福音。

参考文献:

[1]林挺.新技术背景下的景观艺术设计思维初探[D].江南大学,2009.

[2]麦克•巴特尔梅,庄佳栋.风景园林中的设计思维[J].中国园林,2015,(2):61-64.

[3]张瑞睿.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系统化构建——论“点—线—面”的思维模式培养[J].美术大观,2012,(10):168-168.

第5篇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陶瓷;应用研究

随着中国居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从物质条件的满足转向了精神文化层次的提升,以在忙碌的学习和工作之余环节精神压力,让自己充分地放松。为适应人们的这一需求,现代的景观设计中趋向于更深层地的文化内涵,并在设计中不断创新。陶瓷艺术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将陶瓷艺术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中,使得所设计的景观更有新意,而且为陶瓷艺术文化的传播开拓了新的渠道。

一、现代景观设计应用陶瓷材料的优势

陶瓷材料属于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其熔点高、具有良好的耐氧化,硬度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陶瓷材料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各种复杂的造型都可以被塑造出来,特别是对人物的塑造,包括人物的形态、人物的表情都会生动地体现出来。现代景观设计应用陶瓷材料正是基于陶瓷的这一特点1。对于陶瓷作品的制作,多会应用模具来完成,就使得陶瓷作品的长做更为简单化,成本也会降低。陶瓷材料还可以用于仿制其他的材料,诸如木材、金属等等都可以仿制得惟妙惟肖,这是很多其他材料所不具备的。长期以来,现代景观设计中往往会采用金属材料,但是,长期保留在空气中,加之景观中都会有水环境设计,就会导致金属被腐蚀,不仅破坏了景观,而且用户维护的成本也相对较高。现代景观设计中,色彩是不可或缺的。陶瓷上着色不容易脱落,而且不会产生褪色的现象。陶瓷材料本身的色彩也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对城市景观设计的色彩要求可以充分满足。

二、现代观赏性景观设计中对陶瓷的应用

(一)现代观赏性景观设计中对陶瓷壁画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陶瓷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富于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中国古代的文人对陶瓷艺术情有独钟,习惯于在陶瓷上写诗作画。由于陶瓷的耐用性,并不会由于岁月的久远而失去本色,使得很多的古代陶瓷艺术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陶瓷具有容易保存的物质特征,不仅色彩多种多样,而且具有很好的耐酸碱,容易清洗,因此,陶瓷上的书画就会长期保存下来。陶瓷壁画是一种景观设计形式,具有文化内涵,而且还具有时尚感,越来越被公众所喜爱。将陶瓷壁画应用于现代观赏性景观设计中,可以提高景观的观赏性,使得景观的文化艺术层次有所提高。

(二)现代观赏性景观设计中对陶瓷雕塑的应用

城市的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城市雕塑体现出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对雕塑的选择更多地考虑城市形象,用各种艺术设计不仅可以起到城市景观装饰的作用,而且还富含深刻的寓意,将美好的愿望以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目前的城市景观设计中,会有一些大型雕塑已经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2。在对这些雕塑的建造中,采用陶瓷材料,不仅可以使得雕塑作品经久不衰,而且会将陶瓷的民族文化特征呈现出来,使得雕塑更富于文化内涵。

(三)现代观赏性景观设计中对废品陶瓷的应用

陶瓷材料具有稳定的性能,在自然环境中不容易被分解,所以对于已经废弃的陶瓷就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经过技术处理后可以用于景观设计中。目前很多的城市景观设计师致力于对陶瓷垃圾重复利用的研究,用于现代景观设计中,一方面可以解决城市污染,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景观设计独居美感。现代景观设计中,以拼贴陶瓷碎片的方式进行艺术设计,使得艺术设计中将低碳环保理念注入其中。对废品陶瓷的充分利用,不仅可以降低景观设计成本,还能够减少城市污染物,还可以发挥陶瓷碎片美的价值。

三、现代实用景观设计中对陶瓷的应用

(一)照明设施的设计中对陶瓷的应用

城市景观中,照明设施作为基础设施存在,也体现了城市文化形象。城市照明设施的制作中可以使用各种材料,包括金属材料、石料、玻璃等等。近年来,很多的城市会选择陶瓷材料制作灯具,即在灯柱的制作以及灯罩的制作上都以陶瓷材料为主,不仅可以使得照明功能体现出来,而且还将中国的陶瓷文化渗透于其中,将城市文化底蕴以照明设施为载体进行传播,使得城市景观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

(二)休闲设施的设计中对陶瓷的应用

在休闲设施的设计中应用陶瓷是自古有之。比如,中国古人就有用陶瓷做枕头的习惯,座椅的制作也以陶瓷材料为主。将陶瓷材料用于生活用品中,就在于陶瓷质地细腻、给人以清凉之感,而且清洗起来非常容易3。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中,特别是城市园林景观中,就会使用陶瓷制作长椅、凉亭等等,并从现代设计视角对在陶瓷艺术上予以创新,使得园林景观的文化涵养更为深厚。

(三)街道标识的设计中对陶瓷的应用

城市街道中有多种标识,已经成为市容市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些标志的设计采用陶瓷材料,质感细腻,艺术风格简单、淳朴,而且标识的造型上也非常独特。这些陶瓷标志妆点城市景观,使得城市景观的质量有所提高,而且还富于文化特色,使得城市环境效益有所提升。

(四)地面装饰设计中对陶瓷的应用

对地面进行装饰中,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是很难的。城市街道的实用性强,同时也是城市景观中的一部分,因此,在街道地面装饰材料的选择上,从实用的角度而言,要具有良好的抗磨损性,具有良好的防滑效果,而且容易清洁,且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使用陶瓷材料是较为理想的4。从美观的角度而言,城市街道地面使用陶瓷材料,使街道更具有文化艺术气息,加之城市两边的商铺也普遍使用陶瓷材料,那种简约的工艺设计散发着时代的美感,就会使整个城市充满朝气。综上所述,城市景观代表着城市文化,不仅涵盖着历史文化,也是城市文化精神的体现。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将陶瓷充分利用起来,就是运用陶瓷艺术进行景观设计,成为城市景观中的一种精神文化符号存在,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起到一定的文化传播作用。

注释:

1.翁梅.论废品陶瓷的美学意义及其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09-111.

2.曾利.论住宅小区景观中环境陶瓷的设计介入[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04):25-28.

3.张玉山.世界当代公共环境艺术:陶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103-107.

第6篇

关键词:水元素;景观设计;应用

1引言

作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水元素经常出现在景观设计中,无论是古典园林景观还是现代城市景观,或是居民小区中,水元素因其灵动清冽、无形无状可塑性强的特性已得到无数设计师的喜爱。研究水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设计内涵,可以为设计师打造独特的设计思想。据此下文之中主要就水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的合理应用,展开深入研究。

2水的特性及表现形式

水是一种无形无状、无色无味具有流动性的透明液体,水具有包容性,因此以水为元素的景观设计也具有包容性。清冽的流水从远方缓缓而来,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可将水的这些特性巧妙运用,用不同的方式打开会得到不同的视觉效果。水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种;动态的水景和静态的水景。动态的水景亮丽明快变幻莫测,如溪流、喷泉、水墙、瀑布等;静态的水景幽深安静,如水塘、湖泊等。将水景的互动性和观赏性在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来,增添城市生活的趣味,增添自然的亲和力。以水作为元素进行景观设计,能体现出水景的艺术性,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水元素贴近人们心理,无论从环境氛围还是建筑功能上都能体现出独特的设计风格,增加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3水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3.1水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水能够扩展丰富建筑物的空间,协调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划分建筑物,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滴水成河,小的水景区域可以拓宽面积,形成界面较大的水域,与建筑物的界面或其他界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水景界面与其他界面互相映照,丰富了建筑物的空间。如果水景的区域为线性或长条形分布,人们的行动方向受到限制,只能按照划分的区域行动,线性水景在两个不同的界面之间起着过渡作用。这样的水景设计达到划分空间的作用,以增加建筑物的空间层次,达到很好的视觉效果。在景观设计中巧妙地控制水流的方向,可以很好地连接、引导两个界面空间,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曼妙空间感。

3.2水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们来说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生态问题却愈来愈严重,雾霾等环境问题一直给人们生活和健康带来不便和威胁,因此在现在的景观设计中,环保因素也是应当着重考虑。而水作为景观设计的元素也愈来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水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净化调节空气、降沉浮尘等功能在现在的景观设计中有着不可替代性。水能与动植物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将其与建筑物相互融合,可以提升空间的舒适性,增强空间的可持续性,将功能与视觉美感完美结合,营造一种绿色、健康、和谐的生活氛围。

3.3水与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向来是注重文化传承的国家,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多年灿烂的文化,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书本教育里,言谈举止里,风俗文化里,还体现在建筑里,给冰冷建筑物带来人文的温暖。水经过数千年来的文化传承,已不再仅是一种自然产物,而演变成一种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精神符号,《红楼梦》里大观园的景物描写大都离不开水,比如沁芳闸、蓼汀花溆等景致,都将水元素融入到环境中,利用水灵动明快幽深的特性,赋予建筑物一种诗情画意,营造一种人在画中行的美感,增加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4水元素的设计原则

为了使水元素与建筑的设计相得益彰,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景观的可持续性和建筑物使用的功能性(2)水元素与整体环境的协调适宜性(3)景观设计的安全性无论在诗词文章里还是建筑物的风格特色里,人们对水的喜爱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感。水在景观设计中具有协调空间、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因此巧妙利用水对小气候的调节功能,可以改善构筑物的生态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求。有取舍地进行水元素设计,协调水景与整体设计的适宜性,追求设计的统一性,丰富环境内容。在进行水元素设计的同时要考虑设计的安全性,水域面积不能过大,与建筑物保持适当距离,避开潜在的危险,水体交换过程中也要防止污染,保证居民健康。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水元素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因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可亲力而被大众喜爱。在将水元素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同时,除了保证水元素的功能性和建筑物的统一性之外,还要注意到水景设计的安全性。将水元素与其他景观设计要素有效地进行融合,把更多的可持续性、包容性、创新性设计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当中,发挥水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独特优势,拓展现代景观设计的设计思路,丰富现代城市景观。

5结束语

本文主要就水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首先对水的特性及表现形式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主要针对水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从水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水与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水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景观的可持续性和建筑物使用的功能性、水元素与整体环境的协调适宜性、景观设计的安全性等方面对水元素的设计原则也进行了深入探索。希望通过本文不同层面的分析研究,抛砖引玉,能够让大家对水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罗峻.《现代居住环境中水体景观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2014.

[2]章俊华.《居住区景观设计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6(5).

[3]毛培琳,李雷.《水景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第7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生态景观;设计

前言

长时间来,传统河道将工作重心放在航运、泄洪等方面,使用河道渠道化、局限化的模式治理,却忽略了生态功能。这类做法的缺点是隔断了生物活动,很容易影响河道生态环境。刚性护岸限制了河水流向,如果河水流量较大,势必会破坏周边环境。因此,在河道景观设计与规划中,不能只是停留在美学层次,而是设计出集交通、文化、排水、防洪、生态、绿化综合一体的河道景观环境,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成果。

一、城市河道治理必须遵循的设计原则

河流环境一直活跃在历史传说与人类历史中,截至当下河流与河流所在的区域都成了河道治理的重点。同时,人类也将大量政治、经济、生态、科学投入河流管理与利用中。但是我们发现:过量的创新与投入是一种错误表现,甚至属于功利主义,为稳定水源、控制洪水、方便航行,人类将管理集中在河漫滩与河流改造中。因为河流都是相连的,所以在治理河流时,必须弄清管辖责权与责任关系,同时遵循治理原则,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一)自然安全

城市河道的首要职能是防洪,所以在治理城市河道时,必须考虑防洪能力,从根本上确保河道安全。然后是规划好河道附近的景观,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改造,这样才能保障城市河道环境、经济效益的改善。河道作为典型的自然景观,有很多深浅不一、曲折的姿态,这些都是自然的杰作。因此,在治理河道时,必须尊重河道的自然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保障河道形态,最终设计出和谐、自然的河岸景观。

(二)生态观赏

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必须注重美感,同时为其设计出具有美感的景观,尽最大努力为现代市民提供宜居、优美、生态的生活空间。除此之外,在河道设计中,还必须保障生存空间,这样才能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繁衍环境,确保生态平衡,促进现代化持续发展。

(三)亲水性与文化性

城市文化应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思想与内涵,同时这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体现。在治理城市时,必须渗透城市文化,让河道拥有良好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特性。而一个良好的城市河道必须是自然与人文的整合。亲水性则是人类发展的天性,所以必须在河道两边修筑亲水设备,这样才能为市民提高观赏、亲近水源的平台,为其构造出优美、舒适的空间。

二、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

(一)河道工程的整体布局

在河道治理中,应该将防洪工作放在第一位,结合河道主槽状况,借助中间墙将河道划分成两个领域,然后再把其中一侧堤防与中间墙设置成洪水槽,专门用来行洪;另一侧堤防与中隔墙作为景观规划地带,而景观专门用来蓄水。滨河生态景观区设置在河堤角偏高的滩地,在修建护滩工程的同时,更好的发挥固堤防洪价值。这种方案不仅化解了蓄水、洪水与泥沙间的问题,同时还设置了蓄水景观与滨河生态园区,既有城市河道防洪的作用,又能用作泥沙型河流治理。

(二)城市河道平面设计

河道的首要功能是防洪,所以河道平面设计必须迎合河流走势,适量后退河道暗线,这样才能为岛屿、河滩、湿地留有足够的中间地带,水生、陆生生物才有足够的空间生存。城市河道与人工开挖都属于景观内容,水流较缓,所以在河道平面设计中必须避开笔直与较宽敞的河道,或者结合河道自然趋势,为其设置蜿蜒的水路、水塘,同时设计出多种河岸线,打造多变、灵活的河道模式。通过研究发现:一条曲折蜿蜒、宽窄不一致的河道具备更多的自然气息,它更加活泼、灵活,同时也更适合生物生长。

(三)河道断面设计

在城市河道断面设计中,应避免河道中的浅滩与深潭形态,不能让河床固定,结合多样的水面,让河流拥有良好的摆幅。对于河道纵断面,应形成交错的浅滩与深潭,这样才能避免直线横断面。在河道断面设计中,必须整合园林设计理念,为其建成景观式河道,这样才能着重突出河道的亲水性与绿化功能。传统驳岸属于一墙到底的结构,它隔离了水与人,既不经济也很生硬。现代复式断面和传统驳岸相比,它更注重人性化与经济。在一般水位上面种植低矮灌木、杨柳或者草皮植物;在常规水位搭建水平台,不仅经济而且美观;在常规水位之下使用挡墙与护坡。这种复式断面,不仅能节省投资,还很好的展现了自然、生态与绿色的理念,拥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四)选择材料和生态护岸

传统的河岸更多的是刚性护面,地面、河岸、护岸会形成三面光与两面光的形式。而现代城市河道在迎合水流冲刷的过程中,结合了河道水生物繁殖与生长状态,它是符合环保生态要求与自然规律的设计。最近几年,在科研力度加大的同时,工作人员也开发了很多新型护砌材料。具体如:江苏南京已经开始应用的随机多空绿化混凝土,它属于生态环保材料,不仅能改变河岸周边植物生长环境,还具有很好的防洪功能,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成果。

在生态护岸中,它使用的是卵石笼、山石与干砌石等通透的材质,既能在材料中覆盖土壤植物,还能避免流水冲刷影响。先在水位较低的区域铺设土工布,然后在上面放块石,需要注意的是块石堆放周边应自然弯曲,将种植土铺设在块石上,填满块石间隙。这样过水后,块石缝隙就会长出水生植物。使用木桩、植物梢、棍相整合的河道护岸属于自然、生态的模式,可以在坡面分层进行杨柳、灌木、草皮种植,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植物护坡形式。

另外,在植物造景中,还必须考虑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空间、时间得到富有个性与艺术魅力的河道景观,着重景观层次、质感与季节变化,这样才能满足城市气候特性。

三、结束语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多、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它不仅能满足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渴望,还能回归自然。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做好防洪处理,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欣赏自然给予的美感,这样才能实现人文、水清、景美、岸绿的城市河道规划要求。

参考文献:

[1]汤玉芩.议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3,33(8):43-45.

[2]尚俊伟.城市河道治理的生态景观设计[C].//2013第五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3:19-22.

[3]吴秋华.城市河道治理中生态景观设计初探[C].//华东七省(市)水利学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92-93.

第8篇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景观设计,艺术化生存

中图分类号:J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我国现在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大片的拆除重建、“城市化妆运动”、“园林城市运动”在抹去城市旧日痕迹和工业痕迹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危机、精神信仰缺失。面对如此现况,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景观设计的“艺术化生存”,进行环境的改造和城市的更新,以及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再次利用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1.后工业社会设计及其危机

所谓后工业社会,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第亚尼曾说过:“就是一种超级工业社会,或者说,一个把工业化的结果推向顶端的社会。”①“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每一个人,只要是其行动在改变现状,使之变得完美,其行动就是设计性的。”马克・第亚尼说,“后工业社会设计即是艺术的,又是可教可学的;是非物质主义设计;在非物质主导时代的地位等。”②

伴随着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变,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中国兴起了一场城市化妆运功,近年来扩展到中小城镇及农村。在此,随着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换来之的是当下我们正面临的一系列严峻危机:首先,环境与生态危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环境的破环、生态的失衡,这是我们一直持有的观点,并努力实践着。其次,文化身份危机,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快速的社会转型中,中华民族面临着文化身份缺失的危机。在城市设计中,这种文化身份的丧失危机表现的更为明显。最后,精神信仰缺失,在当今充斥者唯物质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幸福感指数却越来越低,这正是由于麻木的追求物质,忽视精神的需求,缺乏信仰的支撑所导致。在城市景观设计时,我们应该保留当代人的精神花园。

2.后工业社会设计方法的探讨:艺术化生存

何为艺术化生存?在此的理解为:艺术化生存就是将生存艺术化,视生存为艺术。关键词是“化”,可看作动词,转化之意,当人类在艺术创造中得到的快乐与享受被转移、扩大、还原至生存层面,生存本身变成一种可资品鉴的艺术品时,艺术化生存便成为可能。③

以后工业社会景观设计来说,设计“艺术化”的生存,是使景观设计产物不再是一种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越来越转移到一套抽象的“关系”中,如在大地艺术景观中,艺术家利用大地进行艺术创作,借自然之力来完成作品,从而有效地表达自己对人与自然的思考,而不仅仅表达作品的物质性。大地艺术家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作品是人与自然共同完成的,离开自然,大地艺术就不称其为艺术。

2.1 与工业为友的大地艺术――螺旋防波堤

螺旋防波堤,于1970年4月建造在美国犹他州大盐湖东北角的岸边,这是一片由于开采石油而污染的湖区。这个大螺旋形的防波堤长460m(1 500英尺),宽4.6m(15英尺),螺旋形的中心离岸边46m(150英尺)远。整个作品的形状像蛇一般缓慢地爬入粉红色的湖水中。螺旋形改变了湖岸的单调,但是罗伯特・史密森并不是想让人看到什么,而是希望观众可以顺着堤岸走到湖中去,通过进入作品,人能比较方便地接触自然,以抓住公众对当代艺术的想像。这样的作品完全不像过去的雕塑那样,只是让人仰视或旁观。

换言之,通过螺旋防波堤案例,设计者借助工业废弃地这个物质载体,运用大地艺术的手法,传达出的是让观者对当代艺术的想象这样的艺术观念,而非物质性的载体本身。20世纪60年代孕育产生的大地艺术对大地景观的改造,使景观再生的手法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同时很好传递了后现代文化意识流中的观念思想,引导人们对我们目前的生存环境进行思考和反思。

2.2 珍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岐江公园案例④

中山岐江公园位于中国广东中山市,基址是一个废弃的船厂。该船厂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1999年破产,虽该船厂是仅有50年的小船厂,但是深深的烙着中国社会主义工业运动的印记。面对这样的一个基址背景,在设计时,设计者并没有抛弃这些烙印着中国50年历史的机器设备,而是结合当地的环境,对这些材料进行保留、再利用,进行精心的设计。

通过珍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岐江公园案例,它向我们展现了景观设计者是怎样运用新的设计来确认场地的文化身份、保护历史文化和循环利用公共设施,实现功能、生态和美学的统一。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因造船厂拆迁而失去工作、失去归属感的人们,重新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增添了人们的幸福指数。

3.结语

在这个崭新的后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的是众多危机,包括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危机、精神信仰缺失。面对严峻现状,作为设计工作者,我们应该探索后工业社会设计的方法,以求达到设计的艺术化生存。

结合景观设计来说,我们应遵循场地现状,采用乡土树种,而不宜追寻“城市美化运动”的虚伪,重归“基址―人―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应确定设计的文化身份,尊重历史文脉,发现并表达特定地段的“场所精神” ;我们应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景观设计思想与方法,利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实现设计的艺术化生存。

参考文献:

[1] 余文娜.后工业的景观更新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6

[2] 贺旺.后工业景观浅析[J].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

[3] 曹盼宫 陈 军.后工业景观艺术的先锋性初探[M].山西建筑,2009.10

[4] 杨青峰.论艺术化生存与艺术创作[J].湖北美术学院,2008.5

[5] 张玮.后工业景观的理性化设计[M].ART AND DESIGN,2012.5

[6] 张阳.繁华过后的宁静――理查德・哈格和罗伯特・史密森在后工业化时期的景观思想[M].建筑论坛,2006.1

[7] 俞孔坚.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生存的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 Nor,Mubin Md; Ilias,Kamaruddin.NATIONAL HERITAGE SUSTAINABILITY:HOPE AND CHALLENGE IN MALAYSIA LANDSCAPE[M].Pakistan:Academic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2.

注解:

① [法]马克・第亚尼编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

② [法]马克・第亚尼编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

第9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应用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不仅应用在经济领域,也逐步应用在科研、教育等领域。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好评。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作为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并且将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

一、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从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来看,随着对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它具有极大的便利性,能够使大量的信息资源在第一时间被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人有效利用。第二,它具有极高的互动性,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传播者和交换者,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信息交换与交流的过程。第三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即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与包容性,包含不同形式、不同来源、不同种类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魅力所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部分教育者对一些尖端技术的应用还不到位,有时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需要,难以跟上我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总体来说,我国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时间较短。第二,教育教学资金投入不够,各学校相关的技术水平有差距。第三,随着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者不断增加,学生需求的多样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相较于学生人数增加的幅度,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提升较为缓慢。第四,我国相关技术人员的数量有待增加,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景观设计是一门基础性较强且具有一定学习难度的学科,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部分学生受到以往教学模式的影响,思维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没有形成正确的学科思维。同时,一些老套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难以真正投入景观设计的课堂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以往教育教学模式产生的负面影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情境教学,顾名思义,是教师依靠语言,凭借信息技术将趣味性和幽默性融入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激情和创造力。创设情境是近几年教学改革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也是当下教育者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情境教学不是新兴的概念,而是我国引进的一种教学理念。情境教学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通过感官将自己接收的信息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换句话说,就是使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自书本或者停留于书本,而要真正做到为我所用。情境教学能够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要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形象,使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就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和教师头脑中的情境转化为图像、声音或文字,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

2.利用先进的教辅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一改以往的说教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而产生这一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先进教学工具的应用。由于景观设计的特殊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牢记理论知识,更应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先进的教辅工具。正确运用先进的、有特色的教辅工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对于景观设计教学来说,使用教辅工具往往比教师口头讲解更具有吸引力。现在,很多教师都会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采用PPT进行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景观设计专业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其更加直观地了解课堂内容,有利于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更扎实的基础。另外,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现象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对已有的文化进行新的理解和认识,使其更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从我国固有的景观设计教学来看,一些高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过于老套,失去了景观设计教学应有的美感。正如之前所提到的,景观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教学过程失去应有的美感,就会使原本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变得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利用先进的教辅工具,使景观设计的教学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丰富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导

以往的教学多以教师为主体,这就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学生如果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也容易逐渐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学习习惯和已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同时,自主学习也能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从而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就是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使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同一时间进行良好的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合理、有效的交流。可以说,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是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一改以往学生单独接受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合作学习以学生的讨论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还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积极地融入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第三,能够更为直接地锻炼和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第四,丰富、有趣的合作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确课程学习的重点,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4.提高就业率,满足市场需求

高校办学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就业,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外企的数量有所增加,同时,随着我国与国外经济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单位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这就促使各大院校加紧了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景观设计专业也是如此,由于景观设计的特殊性,市场上对于该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景观设计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对于教学内容方面,教师不能仅仅依赖自己的教学经验,局限于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否则教学模式过于死板,易使教学内容僵化。教师应该大胆改进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是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只有亲自尝试并解决问题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即实践意识。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很好地进行实践,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今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如何进一步推进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我国景观设计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景观设计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要进一步促进景观设计教育教学的发展,仅依靠相关技术和教育者的努力还不够,还需要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当然,景观设计教育者和研究人员也应当不断改进教学,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创新和人才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不竭力量之源,而信息技术对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快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能够推进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结语随着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教育者对教育教学模式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景观设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课堂效率。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是教育者应当深入讨论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健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李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3]冯沙沙“.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