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医生事迹

时间:2023-03-01 16:21:40

导语:在抗疫医生事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抗疫医生事迹

第1篇

(1.赤峰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赤峰市规划局松山区分局,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当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本文提出“累积生态足迹”的概念,利用统计数据,以安康市为例,对安康市累积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安康市累积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强.

关键词 :累计生态足迹;累积影响;安康市

中图分类号:Q14;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46-02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对某一个区域、国家或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衡量的新方法.生态足迹方法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阐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告诉人们其发展“是否远离还是接近了可持续发展目标”[1].生态足迹,这个理论提出后在短时期内就得到广泛运用和实践,主要运用在不同地域、不同空间尺度规模以及不同领域,其理论基础、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也得到迅速地发展和完善[2].

以往对区域生态足迹的研究,主要计算的是这个区域每年的生态足迹,而并没有涉及到生态足迹的累积影响.本文提出“累积生态足迹”这个概念,根据其计算方法,对安康市累积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对安康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评估,以期使累积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在国内的应用与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1 研究方法与区域

1.1 生态足迹模型

在1992年提出,1996年完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学者是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Rees和他的博士生Wackernagel.

1.2 累积生态足迹的提出

以往对区域生态足迹的研究,主要计算的是每年的生态足迹,而并没有涉及到生态足迹的累积影响.

1.3 研究区概况

安康——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处于我国中、西结合部位,位于秦巴山区东段,北依秦岭,南踞巴山.纬度位置是108°01′~110°12′E,31°42′~33°49′N.汉江水自西向东横贯安康市,形成南北高山夹峙,河谷向东开口的基本地貌.国土总面积23529km2,占陕西省国土总面积的11.4%.区内最高海拔达到2964.60m,最低海拔却只有170m.安康市地处北亚热带北缘,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年均气温在15℃左右,年降水量750~1100mm左右.

2 生态足迹计算结果与分析

本文中引用了累积生态足迹这个指标,并对安康市2000~201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其结果见表1和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累积生态足迹呈逐年增加趋势,从2000年的113723628.2hm2增加到2011年的7014823037hm2,年均增长率为45.46%.人均累积生态足迹变化趋势与总累积生态足迹的变化很相似,从2000年的39.17hm2增加到2011年的2375.48hm2.

表1列出了各种土地类型的累积生态足迹变化,可以看出各种土地类型累积生态足迹与总的累积生态足迹一样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年均增长率最快的是耕地累积生态足迹,其增长速度为78.96%;化石燃料地(森林)的累积生态足迹增长率最慢,仅为18.49%.林地的年均增长率为36.85%,园地的年均增长率为21.70%,牧草地的年均增长率为43.31%,建筑用地的为25.20%,化石燃料地(牧草地)的增长率为41.47%.水域(水产品)的年均增长率为30.41%,水资源用地的累积生态足迹年均增长率为31.94%(见表1).由此可以得出,各种土地类型累积生态足迹的年均变化速度有所不同,这主要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费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有关.

3 讨论

累积影响评价主要指的是系统分析和评估累积环境影响的过程.也就是调查与研究累积影响的源头、累积影响过程以及累积影响结果[6];对时空上的累积影响做出合理的解释[6];进行评价、预测过去的、现在的或未来计划的人类活动的累积起来的影响,并且评估其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反馈效应[6].在时间尺度上,累积影响评价不仅要预测未来的影响,还要评估其随时间的变化的情况[6].累积影响评价的标准,不仅仅是当前的环境情况还应该包括过去的影响和目前的影响[6].

作者认为累积生态足迹分析也是累积影响分析的一种拓展形式.因此也要分析研究累积生态足迹影响的源头、累积生态足迹的发生过程以及累积生态足迹影响生态环境的结果,整体分析和评价累积生态足迹影响的整个过程.不过由于数据的有限性,本文中只分析了累积生态足迹随时间变化趋势.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分析累积生态足迹的空间尺度上的变化,预测并分析未来的累积生态足迹发展趋势,分析研究累积生态足迹引起的源头,深入探讨累积生态足迹产生的具体过程等等.

区域累积生态足迹变化规律、发展趋势研究,需要有较长时间尺度的数据分析.生态足迹变化是由于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引起的,因此本文研究结果主要是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30~636.

〔2〕金书秦,王军霞,宋国君.生态足迹法研究述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4):27~29.

〔3〕马妍,朱晓东,李杨帆.Rees-Wackernagel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J].环境保护科学,2007,33(5):36-39.

〔4〕CEQ(CouncilonEnvironmentalQuality).NationalEnvironmentalPolicyAct.Finalregulations.FedRegist.1978:3.

第2篇

鸡蛋里也含有抗生素?

南京市民钱女士说,她是7月26日在某报上看到这则鸡蛋广告的,商家在广告中打出的“无抗生素”这四个字让钱女士感觉很“扎眼”。“鸡蛋没有抗生素有什么好宣传的?难道他想说我们平时吃的鸡蛋里含有抗生素?”

这是一个销售合作招募广告,刊登在该报封面报头的右侧,很是醒目。商家在广告中宣称自己的产品是“国家禽畜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产自高原,绝对原生态。在广告右上角的显著位置,确实明确写着“无抗生素”四个字。鸡蛋里会有抗生素?这让人感觉有些不可思议,怀疑商家是在概念炒作。调查了40位市民后,竟无一人听说过鸡蛋里面含有抗生素,也没听过“无抗蛋”。

“无抗蛋”是什么概念

根据广告上留下的电话号码,我们联系上了刊登“无抗生素”的鸡蛋生产商。“在国内很多蛋鸡养殖场,一个小笼子能装十几只鸡,空气不流通容易滋生病菌,生存空间狭小容易交叉感染,鸡很容易生病,不用抗生素怎么行?”这家总部在四川成都的公司销售人员说,他们的蛋鸡品种是一种高原鸡,生命力顽强,而且他们采取散养方式,鸡很少生病,也就没必要喂食抗生素了。工作人员表示,国内不少养殖场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很多,与之相比,他们的“无抗蛋”更有营养。

在淘宝网上搜索“无抗生素鸡蛋”,可以看到网店出售的“无抗蛋”有多种规格,价格也都不菲,平均一个蛋要5块钱,是超市里散称鸡蛋的10倍。自称该“无抗蛋”销售部经理的于先生说,他们的养殖技术从美国引进,所有蛋鸡都经过筛选后在山顶散养,饲养过程中不用任何抗生素。如果鸡生病了,就会被淘汰掉。“我们的无抗蛋煮熟后不会有腥味和硫磺味,也更有营养。”

市场上有没有“无抗蛋”

在南京新街口附近的一些大型超市中可以看到,除了普通散称鸡蛋以外,超市内普遍销售着许多名称五花八门的鸡蛋,有保洁蛋、草鸡蛋、头窝蛋等等,多是包装好出售,却不见“无抗蛋”(不含抗生素)的踪影。多位鸡蛋柜台的销售员表示,从没听说过鸡蛋里也会含有抗生素,超市也从没卖过“无抗蛋”。

仔细察看十多款放在包装盒里出售的鸡蛋和鸭蛋,在包装盒上的产品说明里,绝大部分产品包装上都印有“绿色食品”的字样,但没有一款鸡蛋产品提到蛋品的成分,只有几款鸭蛋产品提到了鸭蛋的成分,也没有一家提到鸡蛋或鸭蛋里是否含有抗生素。

抗生素怎么跑到鸡蛋里的

“鸡也会生病,生病了就要吃‘药’。”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院院长陆教授说,目前我国养殖水平还不是特别高,卫生状况也不是特别好,为防止鸡生病,养殖场就会在饲料中放抗生素。“一般都是放到饲料中,打针太耗精力。”江苏省农委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冯科长说。而饲料中的抗生素进入体内后,没有代谢掉的就会在体内沉积,内脏、鸡肉、蛋内都会有。而南农教授王恬提醒:“其实鸡蛋里的抗生素残留与内脏和鸡肉中的残留相比已经是最少的了。”冯科长表示,检测中心是可以接受私人检测申请的,但一个鸡蛋的检测费是1000元左右,远超过一个鸡蛋的价值,至今还没有个人来检测过,而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可以检测到鸡蛋中的抗生素是20种左右。对此,冯科长也表示,和国内可以使用的近千种抗生素相比,能检测到的种类确实是冰山一角。

鸡蛋允许含抗生素,但必须“少量”

抗生素属于添加剂,《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各种添加剂的使用量及使用阶段。《规范》中提到的添加剂是可以加入到饲料中的,这其中就包括抗生素。

第3篇

【关键词】 精神卫生;生活变动事件;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21-02

有研究认为,医学是一门长期而繁重的学业,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更易于引发心理问题[1-2]。为了解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存在差异,笔者对广西百色市部分医学生和非医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对2组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医学院10个班568名学生及某综合院校14个班83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分别收回有效问卷552份(应答率97.2%)和709份(应答率84.8%)。医学生中,男生262名(47.5%),女生290名(52.5%),平均年龄20.0岁;非医学生中男生302名(42.6%),女生407名(57.4%),平均年龄20.1岁。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工具 (1)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家庭居住地)、父母是否离异等。(2)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含90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制(从无~严重),包含9个心理症状因子。总症状指数(SGI)被认为是能单独体现当前心理状况最好的综合指标。(3)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4],由27项负性生活事件组成。按照1 a来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由“无影响”到“极严重”按5级评分,事件未发生按“无影响”记分。

1.3 数据处理 用Foxbase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完成。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由表1可见,除精神病性外,医学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及总症状指数(SGI)均低于非医学生(P值均<0.01)。

2.2 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 以总症状指数(SGI)作为因变量,年龄、性别(男1,女2)、民族(汉族1,壮族2,其他3)、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小学1,中学2,大学3)和职业(干部1,职员2,工人农民3,其他4)、家庭居住地(城镇1,乡村2)、家庭月收入(≤1 000元1,>1 000元2)、父母是否离异(是1,否2)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2),可得到模型Ⅰ;而当ASLEC总分也作为一个自变量与上述10个自变量共同进入分析时,则可得到模型Ⅱ。

模型Ⅰ显示,医学生共有民族、父亲文化程度及父母离异3个变量进入方程,而非医学生只有父亲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2个变量进入方程;模型Ⅱ显示,无论是医学生还是非医学生,一旦ASLEC总分进入方程,则其他因素均被排除,且方程的决定系数比模型Ⅰ增加了10倍以上。可见在影响SGI的各因素中,ASLEC总分的权重系数要大得多。见表2。

2.3 影响心理健康的各项生活事件比较 以SGI作为因变量, ASLEC量表中的27项生活事件作为自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生中与学业有关的生活事件(考试失败、讨厌上学、学习负担重和家庭施加学习压力)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以“讨厌上学”的偏回归系数最高。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501,F=19.410,P=0.000。非医学生则以人际关系的生活事件(被人误会、受人歧视、好友纠纷)为主,“被人误会”和“受人歧视”的偏回归系数排在前2位。此外有3个生活事件与学业有关(考试失败、讨厌上学和家庭施加学习压力),其余的与医学生一致。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482,F=23.458,P=0.000。见表3。

3 讨论

已有的研究大多倾向于认为医学生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1-2],Singh等[5]在英国伦敦的研究显示,医学生焦虑和不安低于非医学生。笔者此次研究的结果支持此观点,除精神病性,医学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均低于非医学生。

调查结果显示,较之其他因素,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显示出极强的联系。在这一点上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具有一致性。如控制ASLEC总分不进入分析(模型Ⅰ),可以看到医学生及非医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对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生活事件与青少年心身健康问题密切相关[6]。Gilman等[7]曾报道,家庭社会经济状况低下是抑郁的危险因素。此次研究发现,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比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父母离异等因素更为重要。因此,学校应重点对遭遇负性生活事件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同时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给予家庭社会经济状况低下、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多的关注。

进一步考察27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发现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负性生活事件主要与学业有关;而影响非医学生的生活事件主要来源于不良的人际关系,其次才是学习压力。医学是一门繁重的学业,因此,对医学生的心理维护应关注如何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而对于非医学生重点在于引导其处理好人际关系。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受到歧视或发生冲突时,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又加剧了人际交往困难,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以上结果表明,不论医学生还是非医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均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但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根据其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

4 参考文献

[1] DAHLIN M, JONEBORG N, RUNESON B. Stress and depression among medical stud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Med Educ,2005,39(6):594-604.

[2] DYRBYE LN, THOMAS MR, SHANAFELT TD. Systematic review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other indicator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U.S. and Canadian medical students. Acad Med,2006,81(4):354-373.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1-35.

[4] 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7,5(1):34-36.

[5] SINGH G, HANKINS M, WEINMAN JA. Does medical school cause health anxiety and worry in medical students? Med Educ, 2004,38(5):479-481.

[6] POIKOLAINEN K, AALTO-SETALA T, MARTTUNEN M, et al. Predictors of somatic symptoms: a five year follow up of adolescents. Arch Dis Child, 2000, 83(5): 388-392.

第4篇

临床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包括:①对肠杆菌科和葡萄球菌属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作用者,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核糖霉素。其中链霉素对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作用差,但对结核分枝杆菌有强大作用。②对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具强大抗菌活性,对葡萄球菌属亦有良好作用者,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异帕米星、小诺米星、依替米星。③抗菌谱与卡那霉素相似,由于毒性较大,现仅供口服或局部应用者,如新霉素与巴龙霉素,后者对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有较好作用。此外尚有大观霉素,用于单纯性淋病的治疗。所有氨基糖苷类药物对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的抗菌作用均差。

(一)适应证

1.中、重度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2.中、重度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此类感染常需与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B内酰胺类或其他抗生素联合应用。

3.严重葡萄球菌或肠球菌感染治疗的联合用药之一(非首选)。

4.链霉素或庆大霉素亦可用于土拉菌病、鼠疫及布鲁菌病,后者的治疗需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5.链霉素可用于结核病联合疗法。

6.新霉素口服可用于结肠手术前准备,或局部用药。

7.巴龙霉素可用于肠道隐孢子虫病。

8.大观霉素仅适用于单纯性淋病。

(二)注意事项

1.对氨基糖苷类过敏的患者禁用。

2.任何一种氨基糖苷类的任一品种均具肾毒性、耳毒性(耳蜗、前庭)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因此用药期间应监测肾功能(尿常规、血尿素氮、血肌酐),严密观察患者听力及前庭功能,注意观察神经肌肉阻滞症状。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先兆时,须及时停药。需注意局部用药时亦有可能发生上述不良反应。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社区获得上、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如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抗菌作用差,又有明显的耳、肾毒性,因此对门、急诊中常见的上、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不宜选用本类药物治疗。由于其毒性反应,本类药物也不宜用于单纯性上、下尿路感染初发病例的治疗。

4.肾功能减退患者应用本类药物时,需根据其肾功能减退程度减量给药,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实现个体化给药。

5.新生儿、婴幼儿、老年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本类药物。临床有明确指征需应用时,则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给药方案。

6.妊娠期患者应避免使用:哺乳期患者应避免使用或用药期间停止哺乳。

第5篇

1 有籽西瓜健康种子生产技术

1.1 播种前准备

选择5~7年没有种植过葫芦科作物地块。播前选择健康、饱满的亲本种子,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枯萎、炭疽病、疫病;用10%磷酸三钠浸种防治病毒病;或用40% 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 min或1% 盐酸浸种5 min或80倍苏纳米(Tsunami 100)浸种15 min后,用清水浸泡5~6次,每次30 min,再催芽播种。

1.2 健康栽培管理

育苗采用消毒基质,大田直播用铜制剂消毒。用腐熟农家肥做基肥,多施磷钾肥,少施氮肥。

1.3 授粉

对父本植株于采摘花粉前全面鉴定健康程度,病株一经发现立即全部拔除深埋或销毁;病株周围的花粉尽量不采集;对母本植株在种瓜采摘前全面检查,剔除病株、病瓜。

1.4 采种前检查

种瓜采摘前 3~4 d检查植株,发现病株和病果,马上整株拔除并掩埋或销毁,在拔除病株处进行土壤消毒。

1.5 采种处理

1.5.1 采摘种瓜 按授粉先后采收种瓜,在收瓜前应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彻底去杂,并彻底清除自然授粉瓜、标记不明瓜、性状可疑瓜和带病瓜。按标记采收充分成熟的瓜。

1.5.2 清洗种瓜 用双氧水溶液或其他含氯杀菌剂在专用清洗池中清洗1~5 min或直接在采收车厢里冲洗。

1.5.3 破瓜取种和发酵处理 选择晴天上午进行,发现子粒大小,数量异常的种瓜应马上淘汰。机械化取种后发酵24 h使得瓜瓤和种子分离后再清理干净瓜瓤、漂除秕子。

1.5.4 种子消毒 种瓜在确保无病斑(如细菌性果腐病病斑)的情况下破瓜取种子,迅速清洗后消毒。种子在1.25% 苏纳米或2.5% 过氧乙酸溶液中浸泡处理15~30 min。浸泡时要不停地搅动种子。种子消毒溶液可重复使用1~2次,但必须在1 h内操作。消毒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配戴眼镜、胶手套、围裙,防止消毒液危害人体。

1.5.5 种子干燥 种子消毒后必须迅速晾晒干燥。种子在清洗消毒后立即甩干,均匀摊开,迅速晾晒,晾晒的种子要放置在用塑料纱网制作的木制筛、帆布、床单等通气良好的物品上,距地面1 m处。晴朗炎热天气下暴晒2~3 d以上即可。

1.6 检验入库

将干燥后的种子分批进行风选和精选,根据种子扦样用于质量和健康检验。将扦样后的种子批用编织袋外袋、塑料薄膜内袋密封包装,每袋种子袋内外附上标签,注明品种名称、净重、制种地点、年份、制种人以及每个环节操作人员;每批种子入库后分开码堆干燥贮藏,并进行仓库消毒。

2 无籽西瓜健康种子生产技术

2.1 播种前准备

挑选健康的父母本种子后用2.5% 过氧乙酸浸种10 min或1.25% 苏纳米浸种20 min后浸种催芽。

2.2 制种田播种前消毒

用于制种的田块应于冬前翻土冻化,按667 m2 200 kg的标准用生石灰撒于田块进行翻耕。翻耕后用菌虫双清粉剂撒于播种穴或沟内,一般667 m2 2包。

2.3 适当稀植(播),合理整枝

制种田 667 m2保苗2 000株即可,合理整枝。

2.4 严格灌水技术,及时喷药,防止病害发生与流行

采用膜下滴灌灌溉技术。开花前通过滴灌施1次坐果肥,果实杯口大时再施1次肥水,肥水以磷钾肥为宜。每次灌水后及时喷施农药,一般多用铜制剂。

2.5 杂株、病株去除

杂株、病株及疑似杂株一律拔除;病株周围的父本植株花粉也尽量不采集;母本在种瓜采摘前剔除病株、病瓜。

2.6 采种前检查

种瓜采摘前 3~4 d 检查植株(方法同有籽西瓜)。另逐株检查去除母本四倍体还原成的二倍体植株。

2.7 采种处理

包括种瓜的采摘、清洗,破瓜取种,清洗、消毒、晾晒、筛选以及种子包装入库等诸多环节。除破瓜取种无需发酵处理外,其他环节同有籽西瓜。

2.8 检验入库

方法同有籽西瓜种子。

3 甜瓜健康种子生产技术

3.1 前茬选择

前茬选择小麦、豆类或5~7年内种植非葫芦科作物。

3.2 整地与施基肥

整平地面后做塘。南北向起塘。旱塘宽1.4 m,水塘宽0.4 m,沟深0.4 m、底宽0.25 m,覆幅宽 70 cm地膜,旱塘上覆30 cm,水塘内覆40 cm,地膜要拉展,紧隔段压土防大风撕裂。1 hm2用地膜60 kg。起塘时 1 hm2用杀菌剂(如多菌灵等)15 kg 喷雾或拌沙子撒施。结合整地 hm2施N 123.0 kg、P5O2 138.5 kg(优质农家肥45~60 m3,磷酸二铵300 kg、尿素75 kg)。

3.3 播种

3.3.1 播种时间 父本在4月中下旬播种,母本在5月上旬播种,父本比母本提前播种10 d。

3.3.2 亲本种子处理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枯萎、炭疽病、疫病;用10% 磷酸三钠浸种防治病毒病;亲本种子用72% 硫酸链霉素1 000倍液浸种60 min后催芽播种;或用40% 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 min或1% 盐酸浸种5 min或80倍苏纳米浸种15 min后,用清水浸泡5~6次,每次30 min,再催芽播种,对没有处理过的种子进行少量处理试验,以免大量处理种子时出现药害。

3.3.3 播种方法 父母本种植比例为1 ∶ 5。父本按25 cm株距破膜点播,每hm2保苗4 500株,播后及时搭小拱棚。母本按30~40 cm 株距破膜点播,每塘2行,每穴1~2粒,每hm2保苗3.3万~3.6万株。播种前穴内撒少量拌沙辛硫磷(辛硫磷与沙子比例为1 ∶ 5),辛硫磷每hm2用量为7.5 kg。下种时防止种子与农药直接接触。播种深度 1.5 cm。

3.3.4 挂牌标记 父母本播完后,在田间挂牌,其上标注农户姓名、面积、密度、品种或组合代号。

3.4 田间管理

3.4.1 查苗、定苗 播后7~10 d 及时查苗、破膜放苗。松土破除板结;注意防晚霜冻害,并及早定苗,每穴保苗1株。

3.4.2 整枝压蔓 父本一般不整枝,若雄花不足,只将主蔓摘心,促其侧枝生长。授粉结束后,清除全部父本。母本依结瓜习性选择适合的整枝方式。(1)3蔓整枝方式:主蔓4~5片真叶时摘心,除去第1~2节叶腋间的侧芽,保留3~4节子蔓。子蔓12~14片叶摘心,从第6节选留与2条子蔓对称,且同期能开花的2条孙蔓上的雌花进行授粉。(2)单蔓整枝方式:主蔓14~16片叶摘心,从7~12节间隔选留2~3条子蔓,授粉前及时将其余子蔓和孙蔓摘除,授粉的同时在雌花上部保留2片叶摘心,全株叶片累计24片以上。结合整枝打杈及时抹去雄花花蕾,并及时压蔓。

3.4.3 肥水管理 (1)灌水:全生育期每hm2适宜灌水量2 000~2 200 m3,灌5~6次。4~5片真叶时灌第1次水,1 hm2灌水量 450 m3;坐果期(瓜如鸡蛋大时)灌第2次水,1 hm2灌水量300 m3;果实膨大期灌第3、4、5次水,每次1 hm2灌水量 300 m3,收获前10~15 d 停止灌水。(2)追肥:一般在膨瓜期随水追肥1次,每hm2追施N 136.5 kg、P5O2 172.5 kg、K2O 75 kg(磷酸二铵375 kg、尿素15 kg、硫酸钾75 kg)。追肥方法:在离瓜秧基部15 cm的沟塘处打孔穴施。

3.5 杂交授粉

3.5.1 清杂 杂交授粉前应进行田间检查,根据父母本长势、蔓长、叶片等特性全部清除田间杂株、可疑株。

3.5.2 授粉前的准备 每hm2需30~45名授粉人员,镊子30~45把(用75% 的酒精棉消毒),口径1.2~1.5 cm、长3 cm的圆锥体隔离帽67 500~75 000个(用杀菌剂消毒),直径1.2~1.5 cm的红色塑料管120~150 m作标记环用。

3.5.3 去雄 母本去雄包括去雄花和雌花中的雄蕊。雄花和雄花花蕾除平时结合整枝打杈摘除外,授粉前1~2 d要严格摘除母本株所有雄花和雄花花蕾。每天下午为次日开放的雌花蕾(花冠膨大稍微松动,微黄色较硬挺)去雄。去雄的方法:先用镊子将花冠轻轻剥去,然后将依附在柱头四周的3瓣雄蕊完全取下,不碰伤柱头、子房。去雄后及时套红色隔离帽标识。每次操作完毕后要及时用肥皂水洗手。

3.5.4 授粉花采集 早晨6:00前采摘当天可开放的父本雄花,集中在小玻璃瓶内,放在阴凉通风处,使雄花自然散粉。

3.6 病虫害防治

主要虫害有蚜虫、红蜘蛛;主要病害为白粉病、枯萎病和细菌性病害。

(1)蚜虫。虫害发生初期,每 7~10 d,喷洒50%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 吡·丁乳油1 500倍液,连续1~2次,采收前10 d停止用药。(2)红蜘蛛。虫害发生初期,每隔7~10 d,喷洒1.8% 农克螨乳油2 000倍液1~2次,采收前10 d停止用药。(3)白粉病。发病初期,每隔7~10 d喷洒农抗120或武夷菌素水剂100~150倍液,连续2~3次。(4)枯萎病。与非葫芦科作物轮作5~7年。发病初期,每隔7~10 d用农抗120水剂50~100倍液或甲基硫菌灵1 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400~500 ml,连续1~2次。(5)细菌性病害。出苗后,可用2%春雷霉素500倍或2%春雷霉素500倍+农用硫酸链霉素3 000倍进行预防保护,每隔7~15 d喷雾1次。幼苗发病初期,用50% 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800倍液、或72% 农用硫酸链霉素1 500倍液、或3% 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雾。也可使用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微粒粉剂1 000倍、或47%春·王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每 7 d用药1次,连续用药3~4次。

3.7 田间检疫

在制种过程中,由当地植物病虫害检疫部门进行田间检疫,如发现检疫性病虫害,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3.8 种瓜采收

采收前认真清理自交果、病果、烂果、无标记果。采收标准:杂交果皮色鲜艳、花纹清晰、果面发亮、果柄附近茸毛脱落、果顶开始发软、果蒂处产生离层或瓜蒂自然脱落。

3.9 种子收获

第6篇

遇到孩子突然生病,38.46%的人会马上带孩子去医院。

面对医生,许多问题想问却张不开口。因为:84.24%的人担心问多了,医生不耐烦;26.86%的人觉得看病的人太多,担心后面的家长有意见。

带孩子看病过程中,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82.98%的人走出医院的大门之后,才想起来应该问医生的问题还没--有问;

60.40%的人在家已经想好的问题,一面对医生,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62.30%的人孩子生一次病,最多的时候去过2~3家医院或看过2~3个医生;

48.68%的人从医院开了一大堆药,回家后发现许多药家里就有;

39.09%的人以为孩子的病不轻,但医生却说没事,结果没有经过特殊处理,孩子自然就好了;

21.69%的人在医生告诉他回家后怎么给孩子吃药,怎样护理时,当时好像全都记住了。可回到家里却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鸣谢/新浪网亲子中心)

带孩子看病,儿科医生导航

孩子明明烧了两三天,医生为什么还说不要紧?要不要换家医院去看看?是不是挂个专家号?输液会不会让孩子好得快一些……太多的问题,你都希望能找到正确答案。

带着家长的这些困惑,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儿童医院保健科原主任刘纪平大夫,看看她是如何解答的。

刘纪平

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原主任、主任医师,特级专家,《父母必读》杂志儿童健康医学顾问。1968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医疗系,有着16年的儿科临床和21年的儿童保健工作经验。

Q1平时家长怎样才能知道孩子是不是生病了?

A孩子生病总会有一些征兆,可以通过吃、喝、拉、撒、睡来观察。比如观察孩子的尿是黄色的还是橘色的?拉的是稀便还是黏液便?这些都很容易观察到。但很多时候孩子大小便之后很快就冲掉了,家长可能也不注意。还有睡眠,孩子是嗜睡、烦躁、夜惊,还是不睡?这些都提示我们孩子可能潜藏着各种各样的疾病。很多时候孩子是跟老人或保姆睡,妈妈可能就注意不到。

这一点,日本妈妈做得很好。她们每天都要记录孩子的体温,吃什么、吃了多少,出去玩的时间多长,甚至穿多少衣服都要记录。这样,孩子一旦出现异常就很容易判断。但我们好像很忽略这种平常的观察记录,反正孩子能吃能睡能长体重,就觉得没事儿。其实,孩子一些微小的变化,有时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Q2家长自己如何判断孩子病情的轻重?

A孩子患急重症有一些特殊表现。如嗜睡,你解开孩子的衣服,他也没什么反应。吃的方面,小的孩子不吃奶,大一些的孩子不喝水,或者一喝水就呛。还有其他一些很容易观察的病症,如高烧、抽搐等等。

比如,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判断标准。

呼吸道疾病:在安静状态下数呼吸,2个月以下小儿≥60次/分钟,2~12个月婴儿≥50次,1~5岁小儿≥40次,可能有轻度肺炎。重度肺炎由于肺部炎症较重,呼吸困难,会出现胸凹陷。观察孩子有没有胸凹陷,打开衣服,看看孩子吸气时胸下一巴掌的位置有没有往里凹陷。

消化道疾病:最常见的是腹泻,容易导致脱水。判断脱水有一个简单易记的小口诀:两口两眼一弹囟。两口是指口渴、口唇黏膜干燥;两眼是指眼窝凹陷,哭时没眼泪;一弹囟是指皮肤的弹性差(在肚脐旁大约3指的地方捏一下,马上放开,数1、2,皮肤没有展开)和囟门凹陷。这些都是脱水的表现。

Q3什么时候需要带孩子去医院,什么时候在家护理就可以?

A家长往往一见孩子发烧、拉肚子就急着上医院。其实应该静下心来先自己观察和判断一下。如果是呼吸道

Q4是去附近医院的儿科就医,还是去离家远的综合性儿童医院?

A这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选择。一般的呼吸道、

Q5不知道挂什么号、看哪一科怎么办?

A家长要学会利用医院里的设施。比如很多医院设有初检处,那儿的护士一般都是经验非常丰富的。你到医院之后可以先去初检处问问,需要挂什么号、看哪一科。很多护士对哪个大夫哪方面有特长,哪个大夫什么时间出诊都很清楚。挂完号,到你要去看的那个科的护士工作台,把挂号条、病历先交给护士,需要做什么,在哪个诊室等候,都由护士安排。这样你会很踏实,不必拿着号到处乱转。要充分利用护士的就医引导作用。还有咨询台,你也可以随时去问。

Q6什么时候需要挂专家号?

A专家从医时间长,经验比较丰富,所以遇到疑难病症的时候还是要看专家。比如,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在没有神经专科的医院看一般的门诊,医生可能会很笼统地告诉你,孩子的大脑有问题。但是具体是什么问题、什么原因,可能就不知道了,这样你就会很着急。

又如血液病,一般的医院要是不能做血液的专科血图片诊断的话,可能就会误诊。

再如,肾脏、内分泌等疾病,还是要去大医院有专科的门诊看专家。

但是,一般的伤风感冒、咳嗽、腹泻,普通的儿科医生都能诊断和治疗,就不必挂专家号。

Q7孩子夜里突然发烧怎么办?

A 首先测体温,看看多少度。如果是小婴儿,看看是不是因为室温过高,包得太严散热不好引起的。如果是这个原因,可以通通风,解开被子或衣服,先解除物理因素。38.5℃以下可以喂点水,做做物理降温:用温水在脖子、腋下、腹股沟等散热快的部位擦一擦;要是烧得比较高,可以用75%的酒精加一倍的温水擦。 如果体温下来了,孩子能够平稳入睡,就不要半夜三更去医院,因为看急诊的人往往病得较重,容易交叉感染。但是,如果物理降温半小时后还烧得很高,或者有前面说过的急重症表现,就要及时去医院。离医院近的话,可以不吃退烧药直接去;要是离医院远,可以先吃点退烧药再去,防止路上发生抽搐。

夜里发烧的孩子,往往白天就会有所表现,如吃饭不太好,有点打焉。所以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不要等烧得很高了才采取措施。

Q8怎样带孩子看急诊?

A 一般地,白天你要是觉得孩子病情很重,比如体温在39.5℃以上,或者孩子特别小,都可以直接看急诊。到医院后,你可以先带孩子去初检处让护士看一下,需不需要看急诊。像儿童医院晚上10点之前有小夜班,可以按部就班地看;10点以后没有其他科,那就都要看急诊了。

最好平时对周围的医院有所了解。比如你家离医院有多远,医院里有没有儿科。白天急诊去离家近的医院看儿科就可以,半夜急诊还是去大医院比较好。因为一般的医院即便有儿科,也不一定有儿科医生值夜班。

Q9带孩子去医院,家长应

该做好哪些准备?

A 门诊中经常发现,家长用被子裹着孩子就来了,该吃的、该喝的都没带,孩子尿湿了也没得换,搞得很狼狈。所以不管多急的病,还是应该给孩子穿好衣服,带上奶、水、尿布等必备的东西。因为到了医院,不一定能马上就医,可能还要耽误个把钟头。最好平时在家里,把带孩子出门时需要准备的东西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管生病还是出去玩,随时就可以带着走,这样就会从容一些。

如果孩子腹泻,最好把孩子最近拉的大便也带上;要是怀疑尿有问题,把尿也带上。这样到了医院就能及时作化验。

Q10怎样和医生沟通,有利于对孩子疾病的诊断?

A 医生要了解孩子的病史。所以家长要清楚孩子平常是什么样的,出现异常是什么时间,什么表现。比如发烧多长时间,烧到多少度?发烧的同时有没有咳嗽、呕吐或腹泻?有时医生还要询问喂养史,孩子平时吃什么,最近一两天吃得如何?最好是让平常照顾孩子的人与医生沟通。如果平时是由老人或保姆照顾孩子,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带着去,医生可能什么都问不出来。

也有些家长知道了也不说,想看看医生的水平怎么样。其实,医生是在家长的介绍下,根据孩子的体征或当时的化验结果来诊断的。比如,你说孩子发烧、咳嗽2天,开始咳嗽没这么重,现在越来越重了,大夫就会顺着你说的过程来考虑这个病,然后再根据听诊、化验结果等来诊断。家长说得越清楚,医生诊断就越准确。

Q11输液可以让孩子好得更快吗?

A 并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输液。比如病毒性感染,一般都要有7天左右的病程,输液并不能缓解症状或缩短病程。其实输液的物质也就是水、糖、盐、抗生素等,或者加一点维生素,与口服药的成分基本上一样。如果孩子的消化道正常,吃药能起作用,就不必通过血液去供应药物。只有当孩子的全身状况特别差,或整个消化道功能都出现了问题时,才需要通过静脉输液。

用药的基本原则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做静脉输液。盲目输液既增加孩子的痛苦和家长的负担,也增加了危险性。比如出现输液反应,输液的药物、用具有被污染的可能等等。

Q12在家护理生病的孩子,需要注意什么?

A 学会家庭护理非常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儿童呼吸道疾病和腹泻病的控制中,制定了家庭治疗3原则。

1.继续给孩子吃东西。很多家长看见孩子又拉又吐,以为不能吃东西。其实腹泻时还要让孩子吃,只是要吃软的、好消化的食物。

2.注意补充水分。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以增加喂母乳次数,吃配方奶的孩子可以把奶粉冲调得稀一点。腹泻的孩子要喝一点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具体方法是:2岁以下,每次大便后喂50~100毫升;2岁以上每次补200毫升。如果已经出现脱水症状,可以每隔两三分钟喂一小勺(约10毫升),这和静脉补液的速度差不多,有利于肠道吸收,大约2~3小时就能纠正脱水,然后再按照前面的方法进行预防。要是没有口服补液盐,可自制一些糖盐水或煮一点米汤加点盐。具体做法:约20克糖,1.75克盐(半啤酒瓶盖),加500毫升水;25克米,1.75克盐,加500毫升的水煮汤。

3.观察孩子病情的变化。比如肺炎,你要观察抗生素应用的效果怎么样,发烧、咳嗽症状有没有减轻。如果症状减轻,说明药物使用得当,可继续用到5天。要是没有好转,甚至病情加重,如咳嗽更厉害了,呼吸由不急促转为急促了等等,就要及时复诊。

孩子生病,父母能够做些什么?

孩子生病,我们常常感到很无奈,但很多事情我们却可以把握:观察孩子日常的状态,观察疾病的变化过程,做好疾病期间的家庭护理……总之,在医生触及不到的细微之处,恰好需要父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里,几位家长述说了带孩子看病的经历和一些经验做法。对你是不是也有一些启发?

许碧娟,儿子何一苇,5岁半

观察孩子,积累经验很重要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一生病我就特别紧张,赶紧抱他去医院。经历几次孩子的生病过程之后,我总结出来,自己平时多观察孩子、多积累经验比什么都重要。

一次,我儿子感冒后有点咳喘,到医院去看,医生说是哮喘,把我吓坏了。我开始到处去查资料,找有经验的妈妈聊,又注意观察孩子好一段时间,觉得并没有医生说的那么严重。后来去看中医,开了点中药,吃一段时间就好了。

可能医生面对的都是多数孩子的普遍性的情况,对你的孩子的具体情况他不一定了解。但是你自己天天和孩子接触,他的饮食、生活习惯、体质状况你都非常清楚,所以一旦出现异常,你也很容易观察到。平时,我发现孩子有点流鼻涕、咳嗽,就给他吃一点中成药,病情基本上就能控制住了,不一定都要上医院。

独家小窍门:每次孩子发烧,医生都要求抽血化验。但每次都要排很长时间的队等医生开单子。等你拿到化验结果后。还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才能轮到你去看,这样太浪费时间了。后来我发现中医门诊的人很少,就先挂一个中医的号,医生很快给我开了一个化验单。我先带孩子去化验,等轮到我孩子看的时候,我就直接把挂好的号、病历和化验结果交给医生。就这样,我节省了大约半小时时间。

李华,儿子赵福霖,2岁半

边看病,边积累经验

每次带孩子看病,都希望医生能够多告诉自己一点知识,比如回家后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给孩子吃点什么等等。但是看病的人很多,你要是问的问题太多了,医生不一定有耐心回答,你自己也担心后面的家长有意见,因为带孩子来看病的人心里都非常着急。所以,我每次在去医院之前就先列出几个问题,再从中挑一两个最让我困惑的、最想问医生的问题,事先想好怎么问。然后把每次医生告诉我的那些要点记下来,一点点地积累起来。后来遇到同样的问题,自己就知道怎么处理了。比如孩子发烧了怎么做物理降温,拉肚子的时候怎么样补充水分,孩子生病期间的饮食安排等等,我都是从医生那儿学到的。

独家小窍门:常常听周围的人抱怨说,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排队的人太多,心里很烦。我都没感觉。他们都说我运气好。后来我发现,可能是我去医院的时间比较合适。因为我爱人工作很忙,所以带孩子看病几乎都是下了班以后才去的,比如下午6点钟以后才到医院。没想到这倒成了优势。因为在儿童医院,下午5~9点可以照常看病,这时候人比较少,挂号、化验都不用怎么排队,医生也比较有耐心回答你的问题。

何强伟,儿子何天宇,3岁

小毛病不必找大专家

原来孩子一生病,我就去医院挂专家号。觉得专家经验丰富,只有让专家看了才放心,而且挂号费也多不了几块钱。几次下来之后,我发现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孩子的病无非是感冒、发烧、流鼻涕。这些小毛病专家可能也不太重视,也不需要什么特殊处理,所以专家可能也觉得没必要跟你说太多。你去普通的门诊看,那些大夫说的也并不比专家告诉你的少,有时甚至还说得更

详细。

还有一点,大医院看病的人太多,每次排队挂号、等化验结果都要很长时间。听同事说,去儿研所看病的人少,几乎不用怎么排队,医生的水平也不错,也比较有耐心。后来我就都带孩子去儿研所看了,而且在那里也是看普通的门诊。

高湘,儿子杨欣鑫,1岁10个月

寻找你身边的资源

有孩子之前,我就知道儿童医院的刘大夫住在我们楼里,平时经常打招呼。有了孩子之后,我就更是刘大夫家里的常客了。孩子有一点伤风咳嗽的小毛病,我就随时去请教她。这让我们少跑很多次医院,心里也很踏实。

前一段时间孩子拉肚子,我去向刘大夫请教。她看了之后说是轮状病毒感染,告诉我不用去医院,也不用吃抗生素,在家好好照顾孩子的饮食,注意不要着凉,特别要注意给孩子补充水分等等,大概一个多星期就会好了。有刘大夫的话垫底,我心里就很沉得住气。但家里的其他人看见孩子拉了几天也不见好,非常着急,就拿着孩子的大便去医院化验,结果还是刘大夫所说的那种情况。后来,真的是过了那么些天,孩子就不拉了。

我们小区里住的很多是台湾的妈妈,她们就很会打听周围的医疗资源,不知道怎么就打听到了刘大夫一家是儿科医生。平时在带孩子过程中遇到点问题,都会去找刘大夫咨询。周围有儿科医生这样的资源,感觉非常好。

更多妈妈窍门

亮亮妈:平时我会把孩子的病历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需要带孩子去医院的时候,我就不必翻箱倒柜了。

欢欢妈:每次去医院的路上,我会把孩子生病后的一些表现在脑子里过一遍,整理一下思路。这样,面对医生的时候,我就可以从容地回答。

青青妈:去医院之前,先看看家里都有哪些药。这样可以节省开支,也能避免浪费。有时候医生开的药比药店的贵很多,只要不是处方药,我就不在医院里交费,直接去药店买。

佳佳妈:每次医生说的怎么给孩子吃药,先吃什么后吃什么,很难记住。后来我就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和笔,把医生的话记下来,避免回到家里就忘了。

周围,你可以利用的资源

很多时候,孩子的情况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比如脸上长了一个小包,每天早起咳嗽三两声,最近几天不好好吃饭……你又不像前面的那位妈妈那样幸运,和儿科医生作邻居。那么,我们还可以向谁求助呢?

让我们一起来搜索一下,看看周围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帮助你、支持你?

资源之一 社区保健部门

平时,你带孩子去社区保健部门做常规检查和预防接种的时候,随时可以向保健医生咨询一些小问题。

美中不足:保健部门没有夜班,不能随时诊断和治疗孩子的疾病。在孩子真的生病要作检查化验时,还是需要去门诊找儿科临床医生。

资源之二 长辈

老人的经历和阅历都很丰富,有些传统做法对于缺乏经验的年轻父母来说,是非常宝贵的。长辈们所掌握的一些民间食疗小处方,常常能帮我们解决大问题。

美中不足:经验也会过时.而且,有些传统的方法很可能与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相悖。

资源之三 朋友

他们会非常热情地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你,在你因孩子生病而苦恼的时候给予你心理上的支持。

美中不足: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只能告诉你一些个人的育儿经验。当你问到具体病症的时候,朋友就无能为力了。除非他们是医生。

资源之四 育儿网站

这种新兴的媒体信息量非常大,查寻十分方便、快捷。有时还有专家咨询和在线聊天。而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网络妈咪,她们经常在网上交流育儿经验,遇到问题的时候互相帮忙出主意。你要是在网上发一个帖子,很快就会得到回应。要是正好遇到一位妈妈的经历和你相同的时候,可能对你就更有价值了。

美中不足:网站上的信息往往没有经过筛选和过滤.同一种病症可能会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所以,它在带给你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在干扰你的判断能力。因此.当你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比如需要检查和化验才能确诊的疾病,你还是要带孩子去医院。

育儿网站推荐:

新浪网亲子中心:http://www.baby.sina.com.cn

摇篮网:http://www.yaolan.com

父母必读网站:http://www.fumubidu.com.cn

资源之五 育儿书籍、杂志

家中准备一两本儿科常见病的家庭护理方面的书,或者订一份专业育儿杂志,你可以很方便地随时查看。

美中不足:书籍或杂志不可能针对个人做出个性化的诊治方案。

育儿书籍崔大夫推荐:

崔玉涛:中美合资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医生。有19年的儿科工作经验。多年来,他在《父母必读》杂志主持的“崔大夫诊室”专栏,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

西方很多国家都有家庭医生。家长遇到的有关孩子的健康问题,首先可以向家庭医生咨询,但我们国家还没有这样的条件。

经常有家长在我治愈孩子的疾病之后,希望我帮助他们解决更多与健康有关的小问题。每当这时,我就特别希望有一本书能够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自己处理一些小问题。但目前关于婴幼儿健康方面的书籍,很多都是以疾病为主线的,专业性比较强。

后来,我在美国参加会议期间,发现了一本很好的书,我把它译为《宝贝健康从头到脚》。这本书按照婴儿的身体部位来编排内容,教家长怎样从头到脚观察宝宝的健康问题。比如关于胃肠道一章中这样写道:“胃肠道起自口腔和食管,历经胃部、肠道,最后结束于。”由于涉及了这么多部位,所以出现的问题就包括喂养、吐奶、腹泻、便秘、幽门狭窄、生长障碍等内容,而每个问题都从以下6个方面给予了细致的回答:

――婴儿体内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父母应该做什么?

――何时应向医生请教?

――应进行怎样的检查?其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有哪些治疗方法?

――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哪些?

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家长就非常清楚该怎样观察孩子,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如果去医院的话需要做哪些检查,有哪些治疗方法等等。

这本书已由北京出版社《父母必读》杂志出版。

第7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s of the genera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the primary reason lied in the antibiotic convenience and the interest chain among the members. The paper established the antibiotic interest chain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antibiotics market, also analyzed the interests and its sensitivities, cooperation situations among interest chain members, achieved the best cooperation model according to different ways of cooperation, which result in reduction in market put amount and increase overall interests. It proposed the government macro-control of market price, the antibiotic drugs market and its put amount, combined with the effective mode of cooperation in the interest chain to limit the abuse of antibiotics and control 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crisis effectively.

关键词: 抗生素抗药性;利益链;市场;投放量;控制模型

Key words: antibiotic resistance;interest chain;market;put amount;control model

中D分类号:O141.4;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091-04

0 引言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一种抗菌药物(主要是真菌、细菌、放线菌属),可杀灭细菌用于治疗和预防感染。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首次发现青霉素。抗生素最初被广泛用于治愈复发性疾病如结核和梅毒。但由于抗生素显著的药性使得人们过于依赖抗生素,造成抗生素过度使用。滥用抗生素导致了许多问题,如副作用、超级感染和抗生素耐药性[1]。如今抗生素耐药性被怀疑是超级细菌的罪魁祸首。据WHO资料显示[2],我国抗生素使用率中,满五年真感冒患者75%、外科手术高达95%、住院患者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应用的患者占58%,远高于国际上规定的抗生素使用率不超过30%标准。且我国每年有8万多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由此造成的机体损伤及病原菌耐药性更是无法估量。

文章通过分析利益链各方的利益并结合行政干预与监督管理,根据价格―供求模型调整抗生素供求模式,建立基于抗生素产品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模型,指出供应链应当遵循的原则和利益的有效配置的重要性,使用博弈理论,价值和网络分析等科学理论,研究抗生素产品供应链共生关系、利益分配和发展对策。探究抗生素市场[3]参与者的最佳协作模式,降低抗生素市场投放量并控制抗生素的滥用。

1 问题背景

抗生素作为抗感染的主要药物,对维护人类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它引起的耐药性问题,不良反应及其其他危害已经越来越严重。随着抗生素耐药性危机的蔓延,研究人员担心将进入一个细菌可以抵抗任何药物的后抗生素时代,Batten及相关人员曾警告过即将来临的抗生素危机,而医生、及部分科学家对此不以为然,这并非其他科学家不清楚病菌会进化而具有抗性,而是科学家发现了更多抗生素以对抗病菌,改革者推动成立了药品监督管理局竭力管制抗生素,并取得了部分成效,以更严格的上市审核规则让不少药物退市,微生物暴露在非致死量的抗生素中进而具有抗药性,而抗生素耐药性的真正威胁在于病菌将会遗传抗药基因以进一步扩大抗药性的传播。

组织对抗抗生素耐药性的斗争比处理市面无效或危险的药物要困难得多,世界卫生组织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召开了关于耐药性的会议,但最终参会的专家们在如何衡量抵抗力和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的程度上陷入了争论而以失败告终,目前很难就如何应对抗生素耐药性危机提出有效措施。为了让不良药品远离市场、较少使用优良药物,药品管理局必须同时接触医院管理者、医生、病人、政府、制药公司以及使用抗生素使牲畜长得更大的农民。控制抗生素的活动因抗生素的疗效而让医生及其他使用者不满。所以抗生素抗药性问题是涉及抗生素使用及其利益链上各参与者切身商业利益的复杂问题。

2 抗生素价格―供求模型

2.1 抗生素需求函数

2.2 抗生素价格是供给关系的线性函数[6]

设p(t)是抗生素在t时刻的价格,S(t)和D(t)分别是抗生素在t时刻的供给量和需求量,D0和S0分别是抗生素最大需求量与最低供给量,?琢和?茁分别是抗生素供给量和需求量随价格变动的增长率,故dp/dt是D-S的线性函数,参数为?滋。在实际案例中,往往供给与需求不能完全匹配,分销商是供给双方的中介者,分销商可对抗生素进行存储,从而控制抗生素的市场价格。定义库存函数H(t),代表从0到t阶段供给量减去需求量的累积量,由此可知价格的增减与当前需求量与存量有关,消费者与经销商行为共同直接作用于价格,而供给量不再直接作用于价格。 行政管理[7]参数?姿约束抗生素的投放量:

3 供应链成员企业利益分配

供应链[8]的形成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后由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后经过发展演变为“供应链”。但对供应链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提出的大量定义也反映了供应链概念是管理实践经过不同发展阶段而衍生出的产物。其概念更注重围绕核心组织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用户,乃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等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核心网状的战略联盟。构建由生产者、加工商、分销商组成的供应链,基于上述的价格―供给模型,研究供应链各节点利益。

基于价格―供给模型(11)可以得到抗生素分销商对消费者的平衡价格P0,及由式(10)可确定抗生素需求量D,有p0=a-bD。设定:

抗生素生产者给加工商设定的产品价格P1,抗生素加工商给分销商设定的产品价格P2;

抗生素生产者均衡生产成本C1,抗生素分销商均衡销售成本C2,抗生素加工商均衡采购成本C0;

生产过程抗生素损失率k1,加工过程抗生素损失率k2,分销过程抗生素损失率k0;

4 抗生素供应链参与者的合作模式[9]分析

4.1 各成员企业间不合作

抗生素供应利益链上每个独立的经济主体都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不愿意以合作方式决定自己的利润。利益链整体形成一个三级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借助Stackelberg博弈理论,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依靠协商定价达到整体平衡,在以生产者为核心的供应链上,由生产者主导整个组织联盟,而加工商和分销商处于从属地位。抗生素生产商首先进行价格决策制定价格P2,但主导者在定价时应考虑到下层决策者的反应,处于从属地位的抗生素加工商和分销商要依据主导者定制的价格调整自己的定价。

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在所有参与成员共同协作时达到最优16K,反之在各参与成员间不合作时最少。在部分成员企业间合作的方式中,抗生素加工商与生产者合作和抗生素加工商与分销商合作所获得的供应链整体利益是相等的。

为使整体利益最大,各成员企业间应保持良好可续的合作伙伴关系,可通过激励机制等措施促进抗生素成员企业开展合作沟通,同时对合作带来的增值利益要进行科学、和的分配以维持供应链的稳定性。所以在满足企业原始利润的情况下可有效降低总的市场投放量,进而达到控制抗生素考药性的效果。

5 政策及建议

5.1 抗生素药品管制

抗生素是相当重要的药品,市场上抗生素的量对病菌抗药性的产生有决定性作用,在满足市场需要的情况下政府对抗生素投放量的控制及适当限制生产量将具有重要作用。

5.2 控制抗生素药品价格

根据供求―价格模型,适当价格的改变抗生素利益链各方的利益,如果价格太低,将会使得销售商因为零售价低而大量购进抗生素类药品并能够广泛销售,增大市场抗生素投放量,同时如果抗生素数量有限将会导致市民大量抢购,如果价格太高,将会大力压制市场投放量,使得市场不能得到充足的抗生素量,民众的购买能力无法负担。政府在关乎民生的问题上具有决定性权力,所以政府结合市场及整个抗生素利益链进行综合价格确定将对抗生素市场的良心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5.3 政府税收

政府对供应量中各成员的收益进行特殊税收是控制抗生素供应量中各方生产的有效政策,可以有效做到抗生素药品的长久使用,而避免过度使用造成的病菌抗药性使得开发出来的药品失效周期缩短,可降低开发成本持久发展。

5.4 贷款利率政策

抗生素的开发是具有高生物科技含量的系统工作,政府可提高贷款利率控制抗生素的生产和发展。

6 结语

整个抗生素的供应链涉及到供给商、生产商、分销商及消M者,供应链各成员为了使其利益最大化让病人使用高频率使用新型抗生素使其快速得到健康,从而加大抗生素的市场投放量及销售量并逐步导致抗生素抗药性产生,抗生素抗药性危机的根源在于期间的利益链以及各商家之间的竞争导致降价扩大销售量。

本文通过对问题背景客观实际的描述,根据实际市场情况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抗生素需求函数确定需求量,通过供求模型得到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整体分析利益链各环节利益,利用模型确定不同合作模式下的各自利益及整体利益,降低恶性竞争,得出各利益链成员的合作可有效减少抗生素的市场投放量及综合提升各方的利益。针对此问题提出政府对抗生素类药品价格、市场投放量等管理控制并结合本文模型结果通力合作降低各环节及整体市场抗生素投放量,以最终控制抗生素抗药性危机。

参考文献:

[1]李显志,张丽.细菌抗生素耐药性:耐药机制与策略[J].泸州医学院院学报,2011,34(5):445-456.

[2]胡燕,白继庚,胡先明,等.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原因及对策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2):128-130.

[3]李益振,沈思红,耿娓琴,等.政策主导下的抗生素市场[J]. 上海医药,2013(13):30-34.

[4]张小乐,黄晶霞.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人口预测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28(9):9-13.

[5]陈彦光,余斌.人口增长的常用数学模型及其预测方法――兼谈对Keyfitz双曲增长等模型的修正与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40(3):452-456.

[6]孙彩虹,田真真,于辉,等.价格需求函数的供应链合作动力对比分析[J].工业工程,2015(4):58-65.

[7]李益振,沈思红,耿娓琴,等.政策主导下的抗生素市场[J]. 上海医药,2013(13):30-34.

第8篇

关键词: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超声波速

中图分类号: TU528文献标志码:A

0概述

混凝土是迄今为止使用最多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但混凝土结构具有一定的设计使用年限,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拆迁和改扩建中产生的大量废弃混凝土,导致建筑垃圾日益增多[1],不仅造成巨大的垃圾处理费用,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引发了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每年开采大量的石灰石、砂、石等物质,用于生产水泥、混凝土等,长此以往,天然资源趋于枯竭,将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2]。

再生混凝土是指将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级配与比例混合,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骨料,再加入水泥、水等配制而成的新混凝土。再生混凝土的出现与应用,解决了废弃建筑垃圾堆放、处理和运输的问题,实现了废弃混凝土的循环再利用,有利于保护天然骨料资源,实现了建筑业的绿色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废弃混凝土历经数十年的服役期,其各项性能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天然骨料相比,再生骨料强度低,密度小,孔隙率大,吸水性强,将其回收利用配制成再生混凝土,会对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有一定的影响[3]。本文主要对再生混凝土进行了抗压强度和超声波速试验,研究不同的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1试验概况

1.1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水泥为青岛山水水泥厂生产的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砂为普通河砂,天然骨料为连续级配的玄武岩碎石,最大粒径为31.5mm,再生骨料为机械破碎筛分而成,最大粒径为30mm,拌合水为普通饮用水。

1.2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30,配合比设计参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和《再生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G/T J08-2018—2007进行。本文主要对不同再生粗骨料掺量的100mm×100mm×100mm再生混凝土立方体试块的超声波速和抗压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混凝土的配合比见表1。

表1混凝土配合比

试件编号 单位体积材料用量/(kg·m-3)

水泥 砂 碎石 再生粗骨料 水

N-0 370 610 1238 — 198

R-30 372 603 866 360 210

R-70 376 595 371 840 220

R-100 380 590 — 1200 228

注:1.代号N、R,分别代表普通混凝土和再生骨料混凝土;

2.0、30、70和100分别代表再生粗骨料的取代率。

1.3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试验采用SJD-60型强制式单卧轴混凝土搅拌机配制普通混凝土和再生混凝土,在容量为60L的搅拌机中搅拌。搅拌之前先用水将搅拌锅湿润,待表面达到饱和后,加入水泥、砂,然后加入粗骨料,开始搅拌,搅拌均匀后加入水继续搅拌,测其塌落度达到要求后,将混凝土拌合物注入三联模中,24h后拆模,放入标准养护室中养护。

1.4试验仪器与方案

测量超声波速值 用ZBL-U510型非金属超声检测仪测量超声波速,以浇筑面的侧面作为测试面,取三个测点测量波速,求得平均值作为该试件的超声波速值v。测量试件在零荷载状态下以及分别测试60kN,150kN,240kN持载和卸载后的超声波速。

测量抗压强度 利用济南试验机厂生产的YE-600型号压力试验机连续均匀施加荷载直至试件破坏,记录破坏荷载,计算出该试件强度实测值fcp。

2结果与分析

2.1再生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强度是混凝土最重要的力学性能。再生混凝土中由于掺入了再生骨料,所以再生骨料的性能是影响再生混凝土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4]。在再生混凝土中,再生骨料孔隙率大,吸水性强的特点,在搅拌过程中能很快被湿润,再生骨料的表面能吸附水泥颗粒,界面结合得到加强,这样会补偿再生骨料强度较低引起的混凝土性能劣化。

本文研究了再生骨料不同取代率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于试块养护后的3、7、14、28天取出,根据《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 50081-2002的规程进行再生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测定。不同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不同龄期强度如图1所示。

图1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关系

由图1可知,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并不是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呈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取代率为30%和70%的再生混凝土强度低于普通混凝土和取代率100%再生混凝土,而100%取代率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强度相当。现有大量资料文献显示,再生混凝土的强度要比普通混凝土强度低,而且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强度呈下降趋势。分析本次试验原因,一是由于再生骨料本身强度较高,表面粗糙程度大,因而与水泥砂浆以及水泥水化后产物有较强的结合力,形成致密的内部结构,所以100%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强度和普通混凝土较接近甚至高于普通混凝土,而30%和70%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由于两种骨料级配较差,所以强度较低;二是再生骨料吸水率比天然骨料大,使最终的水灰比降低,水灰比降低使混凝土强度提高。

2.2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与超声波速之间的关系

混凝土的超声波速与混凝土自身的密实程度有关系,混凝土的密实度越大,超声波在其内部的传播速度就越大,一般说来,混凝土的强度越高,密实性越好,因此,强度高的混凝土,超声波速就越大,这也是超声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理论依据。下表2是本次试验得出的普通混凝土和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超声波速之间的关系的试验结果。

表2再生混凝土超声波速与抗压强度

混凝土取代率 龄期/d 波速v/km·s-1 抗压强度fcp/MPa

N-0 3

7

14

28 3.865

4.016

4.049

4.526 27.5

28.7

29.3

35.2

R-30 3

7

14

28 3.968

4.049

4.239

4.505 22.8

24.4

27.4

33.5

R-70 3

7

14

28 3.906

4.409

4.361

4.405 23.2

25.0

27.8

33.9

R-100 3

7

14

28 3.371

3.922

3.938

4.471 27.5

28.7

29.8

35.6

从表2中可以看出,普通混凝土的超声波速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再生混凝土与其基本一致。这种变化主要是与混凝土的构造有关,混凝土试件浇筑完成后,其内部存在孔隙,空隙中含有大量水分,而且水泥的水化硬化过程没有完成,还没有与砂、石固结完全,形成一个整体,所以超声波传播时间较长,导致波速较低,随着龄期的增长水泥水化更加完全,填充了内部的孔隙,试件逐渐固结为一个整体,与此同时,一部分水分蒸发,水分减少,而超声波速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水中的速度,因此波速是呈增长趋势[5]。

2.3荷载作用下再生混凝土超声波速测试

混凝土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破坏或损伤,超声波检测可以测量破坏或损伤的程度。本次试验中将不同取代率的混凝土试件,在万能试验机上分别加载至60kN,150kN,240kN,然后卸载,分别测量混凝土试件的超声波速。

表3再生混凝土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超声波速(单位:km·s-1)

60KN 150KN 240KN

持载 卸载后 持载 卸载后 持载 卸载后

N—0 3.939 3.939 3.827 3.887 3.461 3.802

R-30 3.925 3.878 3.837 3.807 3.487 3.651

R-70 3.733 3.733 3.751 3.695 3.519 3.509

R-100 3.745 3.732 3.663 3.581 3.423 3.374

由文献[6]中得出的以超声波速变化描述损伤变量:,式中和分别为损伤材料和无损材料的传播速度。

表4不同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损伤变量

60KN 150KN 240KN

N-0 0.243 0.285 0.415

R-30 0.241 0.275 0.401

R-70 0.313 0.367 0.390

R-100 0.298 0.329 0.414

试验结果表明,普通混凝土和再生混凝土试件的超声波速都随着荷载的增大而减小,损伤变量随着荷载的增大而降低。历经过荷载的混凝土试块内部已经产生损伤,超声波速传播的快慢与混凝土的密实程度有直接关系,对于技术条件相同的混凝土来说,波速高混凝土密实,相反则不密实[7]。荷载的作用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损伤,破坏了其整体性,因此波速传播路程增大,测得其声时增大或波速降低。由表3可知,持载和卸载后混凝土试件的超声波速差别很小,表明混凝土内部已存在不可逆的缺陷或者损伤,致其内部粘聚力减弱,密实程度下降。

3结论

(1)再生骨料取代率很大程度影响着再生混凝土各龄期的抗压强度,当再生骨料取代率为30%和70%时,由于两种骨料级配较差,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较普通混凝土低,而100%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相当。

(2)随着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增加,超声波速也随之增大,龄期越长,混凝土内部结构越密实,超声波速传播越快。

(3)三种荷载持载作用下与卸载后的混凝土试件超声波速变化较小,其内部已经发生损伤导致粘聚力减弱,破坏了内部结构的整体性。随着荷载的增大,混凝土内部产生损伤,超声波速随之减小。

参考文献

[1] 曹万林,梁梦彬,董宏英, 张建伟. 再生混凝土冻融后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2012,21(3):184—190.

[2] 杜婷,李惠强,吴贤国.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J].建筑技术,2003,34(2):133—134.

[3] 霍艳华,毛添钿,熊进刚.再生粗骨料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2):191—194.

[4] 李叶.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5] 郝恩海,刘杰,王忠海,顾晓鲁.混凝土超声波速与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关系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2,35(3):380-383.

[6] 王怀亮,宋玉普.不同尺寸混凝土试件受压状态下超声波传播特性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47(1):90—94.

第9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11.022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抗生素的研发不断提速,抗菌药品种日益增多,成为临床上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灵丹妙药”,同时也是目前滥用最严重的一类药物。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驱动,不合理用药状况触目惊心,长期下去,将会出现更多“超级细菌”。

本文结合多年来基层医疗工作实践,就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及管理问题作如下探讨。

目前基层使用抗生素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明确适应证使用抗生素:几乎所有发热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预防性用药亦不少见,将抗生素当做万能的药以求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忽略了做病原学检查,其中一些病毒性感冒无抗生素指征而应用抗菌药物,这样不但干扰诊断,而且延误防治时间,为机会致病菌提供感染机会。比较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为病毒性感染,常选用1种甚至多种抗生素合用,然而任何一种抗生素对病毒感染的治疗都是无效的。

联合用药考虑欠周详:凭经验及主观臆断使用抗生素,又没有联合用药的明确指征,联合用药只注意到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覆盖面,以及一些理化性质,而忽略了它们的作用机制、耐药性及药源性及药源性疾病发生等后果。如有些社区诊所对“红眼病”的治疗,外用、内服和静滴,联用抗菌药达到3种以上。据统计基层根据相关细菌学检查使用抗生素的病例仅约1/100,随意用药带有普遍性。联合用药可以使细菌同时对各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增加了二重感染的机会。

给药方法不科学:合理用药包括正确的给药途径、时间间隔、静脉注射的药量和时间选择等。但基层很难按照抗生素的药动学特点和控制感染实际需要给药,如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静脉给药多数医生采取1次/日大剂量的给药方式(如头孢曲松等),而且在滴速、时间方面没有按照药品使用的要求严格控制。乡村医生对给药方式普遍采取默认,而未充分考虑到药物的半衰期、耐药性及毒性增加等因素。

用药方法不当:基层医生普遍存在求保险的心态,盲目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无明确指征联合用药,无针对性的预防性用药。同时未充分运用药物代谢学与药效学的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忽视了抗生素或抗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及其疾病的影响。

随意将抗菌药物与中药制剂合用:中西药物合理联用对于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扩大适应证、缩短疗效、标本兼治等方面无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中西药物不合理的搭配却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不良反应,甚至产生医疗事故。如:使用双黄连注射剂致死案,卫生部紧急停用某药厂生产的双黄连注射剂。其他中药注射剂如清开灵、穿琥宁、鱼腥草等都存在于抗生素药物的配伍禁忌。

盲目选用新贵抗生素:盲目使用新药、高价药的现象十分普遍,尤其在卫生院购进新药期间,使用率相当高。且部分患者受电视广告误导应用价位越高的抗菌药其效果越好,基层医生为迎合患者心理,宁愿用“头孢三代”,也不愿用不过敏的普通青霉素钠,这必将造成抗菌药耐药的迅速发展。

社会因素及经济利益的影响:在药品超市中无须凭借医师处方随处都可以购买到各种抗菌消炎药,这样就导致了一些患者未经过医师指导而盲目、随意使用抗生素。一些医药代表到基层医疗机构推销药品,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医生的正确用药选择,为了经济利益而违背医师的职业道德,超范围、超剂量地使用抗生素。

应对策略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原则:①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发热原因不明的,早期不应使用抗生素,后期合并细菌感染病者除外。②安全有效使用抗生素:a.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适应证;b.要进行病原学检查;c.尽量避免联合应用抗生素;d.避免频繁换药;e.皮肤、黏膜等局部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③病原菌已查明时,应尽量首选敏感、低档窄谱及廉价的抗生素,减少耐药的产生和二重感染。

制定抗生素管理措施:①医政、药监部门的行政干预,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各等级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范围和种类,制定医护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道德规范。②搞好宣传引导:目前随着东西方交流加速,新药不断涌进,抗生素类药品更新较快,因此,药事部门必须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引导,对药品广告夸大宣传加以限制。上级医院必须做好新药宣传工作,印发新药有关资料,加强学术交流,带动基层医生知识、信息更新,更全面地了解新药适应证,确保其合理使用。③建立用药评价机制、规范医护人员用药行为,同时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从患者利益出发,规范用药行为。

滥用抗生素对机体常见危害

菌群失调症:菌群失调症是滥用广谱抗生素的直接恶果。菌群失调症是指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发生的变化。严重的菌群失调使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这主要见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其体内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被大量杀灭,而不敏感的细菌,如金葡菌、白色念珠菌等则乘机繁殖,引起假膜性肠炎、白色念珠菌性感染等疾病,而这些疾病往往是在抗生素治疗原有感染过程中产生的另一种新感染,临床上也称二重感染。

耐药性变异: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乃至滥用、不合理使用,致使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细菌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造成抗生素对耐药菌感染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形成耐药性变异。如金葡菌耐药使青霉素治疗几乎无效,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对常用抗生素大多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