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旅游业发展战略

时间:2023-03-01 16:21:41

导语:在旅游业发展战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旅游业发展战略

第1篇

关键词:新源县;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新源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是新源县旅游业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期,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无烟产业,资源消耗低、环保成本低、容纳就业高,必须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一)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新源旅游资源丰富,是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空间上高度重叠的县域。拥有多元文化,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哈萨克民俗风情独具魅力,全疆一流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原始生态自然景观,成为我们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1.生态旅游资源

我县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优质景区,包括国家AAAA级那拉提旅游风景区、那拉提国家森林公园、唐加勒克纪念馆、乌孙古墓群、远古壁画等成为我们新源生态旅游的特色景观。

2.草原、湿地资源

2011年,新源县拥有761.66万亩新疆乃至全国最好的优质天然草场,其中可利用草场688.9万亩。肥沃的土质、优质的牧草、充沛的降水量成就了我们天然牧场的美名。那拉提沼泽国家湿地公园,占地14052.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13945.3公顷,整个湿地公园的湿地率达99.2%。具有河流、沼泽、湖泊、草甸等景观类型,是我国西部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更是西部干旱乃至我国罕见的河滩芦苇沼泽湿地类型,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

3.民俗资源

民俗游是新源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业的融合是新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源作为哈萨克民族聚集区,2011年,拥有哈萨克族人口14.1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31%。民俗景区逐步创建,哈萨克民俗村、特色民族餐饮街等景区的开发,为新源旅游业发展积淀了丰厚的特色民族风情和人文历史元素。

(二)新源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业成绩显著

2012年,新源县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69.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84亿元,增长20.88%。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旅游活动多彩纷呈,2013年先后举办了“冬之韵”冰雪旅游节、那拉提速度赛马、国际滑翔伞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县的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逐步使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支柱。

2.旅游收入增幅明显

从2007年到2012年,6年间新源旅游业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从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在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我们发现其比值在逐年增长,除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的“7·5事件”的影响外,其他年份都是呈增长的发展势头,逐步成为本地第三产业发展中的支柱,促进了服务业内部的结构优化。

(三)影响新源县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新源的旅游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优质的自然景区,社会知名度得到了提升,但也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缺乏专业技能型旅游人才导致旅游服务质量难以尽快提升

新源旅游业起步晚,投入较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缓慢,资源的开发利用率非常低;同时,旅游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旅游企业内部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模式比较陈旧,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服务队伍的稳定性差,使得旅游服务质量难以尽快提升。

2.由于民族文化项目少致使特色民俗产业发展缓慢

新源哈萨克族能歌善舞,哈萨克民俗风情、传统舞蹈、骑马舞、狩猎舞等等成为新时期游客的看点;著名的民族诗人唐家勒克大量文学作品和他的爱国思想成为启迪、激励游客的人文元素。但这些民族文化至今还没有一个部门进行研究更不用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何产品化、市场化的研究。而且,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民俗旅游发展的步伐缓慢,缺乏吸引力。

3.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困境短期难以破解

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需要合理的保护,这成为发展旅游的重大难题。因为一旦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污染、过度消耗的潜在威胁。为此,我们必须要以“适度开发”为原则,走“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但由于人员不足、资金短缺等因素导致本地资源保护措施跟不上,原始生态屏障遭到损坏现象时有发生。其中:10万亩原生态的野果林资源遭到吉丁虫危害,造成部分濒危树种干枯致死已成为自然界发出的警示。

二、新源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分析

旅游产业是指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中所需的各种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诸多行业和部门组成的有机整体。旅游经济活动实际上是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相结合的活动。

(一)差异化发展战略

1.战略的概念演变

战略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现代“战略”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2.差异化发展战略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三种竞争战略,分别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依据新源旅游业实际,适合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通过塑造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以造成相对于竞争者的有利差异,来获得竞争优势。

新源地处伊犁河谷资源腹地,旅游产业要想和周边县市旅游资源竞争,占领市场份额,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选择“差异化战略”作为新源旅游的基本发展战略,通过打造差异化的产品、服务和品牌来吸引游客。原因:第一,旅游市场是一个存在着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的市场,差异化可以塑造旅游产品的独特性,满足游客不同的旅游需求。因此,差异化战略适用于旅游业。第二,新源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是孤立的,必须将其放在伊犁河谷的大框架中,从全局的角度来研究发展战略。第三,新源和周边县市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是竞争与互补的结合。每个城市以各县特色作为其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突出各县特色。

(二)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生态旅游是立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非消耗性、教育性、探险性的新型旅游,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新源丰富的原始生态资源,成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基础,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三、大力发展新源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旅游规范管理,促进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拥有高素质专业旅游服务人才对于加速新源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新源旅游人才数量少、质量低,已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因此,要整合、利用各项教育培训资源,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使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得到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作为旅游从业人员,要树立“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成为环境的保护者而非污染的制造者,使旅游业的发展最终与环境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二)深度开发优势旅游资源,凸显旅游差异化发展模式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产品结构。一、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挖掘草原、民俗和屯垦戍边等文化,丰富旅游内涵。重点开发和扶持阿肯弹唱等具有典型地域、民族特色的演艺产品,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事业共同发展。二是突出购物旅游。在那拉提、新城区等地方坚持突出以民族特色与开发旅游购物市场相结合、传承民族传统工艺与开发高科技产品相结合原则,开发一批既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又有实用性和纪念性的旅游商品。三是开发美食旅游。统一规划和包装新源美食旅游。推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的菜肴、食品,以及信誉好、有代表性的餐饮企业,弘扬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新源县旅游业2012年工作总结[J].

[2] 新源县2012年统计年鉴,新源县统计局,2012.

[3]新源县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J].新源县旅游局,2010.8.

第2篇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带动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区域中心的城市,他们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对相关区域范围内的旅游业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对城市旅游业发展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城市旅游发展的问题,在强化旅游中心城市地位的同时,为完善城市旅游业稳定发展进行分析。

一、旅游中心城市概述

旅游中心城市是在旅游业发展下产生的,但旅游中心城市的发展只是针对一些城市提出的模糊性的提法,没有进行严格性的规定。“旅游中心城市”一词是基于对旅游中心地的研究。也就是说,在“旅游中心城市”这一名词出现之前,旅游学术界一直用“旅游中心地”这一名词来认识这个区域旅游概念。旅游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即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又有辐射力的旅游节点,它是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城市。作为一个旅游中心城市,要具备良好的区位条件、旅游资源条件和经济条件,同时也是区域旅游服务、交通集散、旅游管理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二、加强旅游中心城市构建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提升旅游服务中心城市的地位

旅游中心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要比周围一般城市好,但存在一些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服务发展地位优势不明显。为此,需要加强提升旅游服务中心城市的地位。第一,实现城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加强旅游联动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城市和城市发展之间的互相带动。将城市建设为旅游区域的集散、服务和组织中心,在带动地区旅游发展的同时,提升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第二,通过休闲娱乐带动旅游接待服务业发展。旅游中心城市作为旅游流的集散中心,旅游业的发展在于交通和住宿。在新时代的发展下,消费者的需要更加注重体验式消费,为此,旅游中心城市需要发展自设旅游接待也,使旅游业在观光旅游之后能够感受到休憩的娱乐体验。

(二)提升城市本身的旅游吸引力

第一,实现对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首先,加强建设地区旅游文化实体景观。现阶段旅游发展中,观光旅游占据重要地位,实体景观是观光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需要加强建设地区旅游文化实体景观,通过实体景观的开发增强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其次,实现对文化节事活动的应用。通过节庆活动和当地旅游文化服务结合,加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宣传效果。最后,构建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线路端点。文化旅游地在旅游城市中心建设发展中较为分散,不具备对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很难吸引更多的游客。为此,需要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园,将其作为地区文化旅游的起点。另外,要积极促进区域之间的联动发展,通过线上和线下产品的整合、补充,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路线。第二,加强对现代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中心城市建设发展大多是综合型的城市,其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出现新型的旅游产品,从而完善自身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旅游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第三,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旅游业发展能够提供重要的支持,为此,在进行具有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要能够通过引进社会现象来增强自身旅游产品的特色化。

(三)实现城市旅游服务系统的优化

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系统是动态化的,各个旅游要素和周围外部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是持续、开放的。为此,需要有关人员优化旅游中心城市服务系统。第一,提升旅游中心城市旅游形象。旅游中心城市形象的改善可以通过提升城市形象来实现,包括城市的社会秩序、城市的文化气氛、城市文明发展、城市居民素质等。另外,还需要通过宣传提升城市形象。第二,完善城市旅游的媒介功用。这种媒介作用主要是指城市旅游综合服务系统,通过对旅游信息的整合和相关设施配套发挥出中心城市旅游业的价值。

三、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

一、前言

观光农业是体验经济时展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崭新路径,这种发展模式,将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发展旅游观光,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基本的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进行有机结合,以农业生产带动农业观光,是休闲农业旅游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较低,农业资源利用程度不够,这种情况下,限制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提出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观点,注重结合体验经济特征,对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其战略发展目标,进行了相关预测,为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道路。

二、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休闲农业发展优势———以YJ村为例

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战略发展分析过程中,结合了长春市绿园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实际情况,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长春市绿园区YJ村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夏季气温平均在26度左右。YJ村以葡萄种植业为主,并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观光点,可以让游客体验到较好的风光。据相关数据调查现实,YJ县从2003年开始发展葡萄种植业和蔬菜种植业,村党委积极争取国家农业建设投资,建立了“静珠葡萄生产基地”,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发展旅游观光行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产品品牌的宣传,提升了“静珠葡萄”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观光[1]。在发展葡萄种植业的过程中,还开展了蔬菜种植业,开展了生态旅游。游客可以在葡萄架下现吃现剪,品尝新鲜的葡萄。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村党委还设置了相应的餐饮业,主要以地区特色为主,以“杀猪烩菜”等东北特产,让游客品尝东北特色的食物。这种发展模式下,为YJ村农业提升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没有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下,YJ村人均年收入在9000元左右,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人均年收入高达13000元。

(二)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以YJ村为例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对于YJ村实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来说,较为不利。YJ村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旅游景点的设置,多以观光和品尝为主,对深层次体验开发较少。据相关市场调查显示,有50%的游客满足于现阶段YJ村的旅游情况,30%的游客基本满意,20%的游客认为,YJ村的旅游模式太过单一,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2.经济发展相对落后。YJ村在发展过程中,人均GDP虽然达到年平均13000元,但是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交通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村里的道路仍然有泥路的情况,导致在发展观光行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局限。3.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缺陷。YJ村休闲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均GDP收入也在显著提升。但是受到小农经济的发展,YJ村的旅游观光行业进展缓慢,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农民对休闲农业旅游这一崭新概念认识不足,农业资源开发程度较低[2]。

三、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以YJ村为例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70)一书中提到:“服务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则是体验经济,如何对体验经济时代特征进行把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来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在体验经济背景环境下,如何对现阶段存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一)注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是更好吸引游客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对此,YJ村要注重加强村内交通建设,改变原来的土道,使道路设施得到有效完善。同时,要丰富现有的餐饮业和住宿业,提升餐饮和住宿环境,提高YJ村的旅游接待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丰富旅游资源,增加乡土民情的旅游特色,提升游客满意度,为YJ村带来更多的游客资源[3]。

(二)加强观念转变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对于这一行业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对此,YJ村党委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将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旅游巨大发展前景向农民进行讲解,让他们意识到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主要将其优势进行分析和宣传,能让农民真正意识到这一行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提升农民积极性,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YJ村休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过程中,强化对资源的应用,是提升经济效益和促进发展的关键。YJ村在发展过程中,相关资源应用不足,限制了其发展。对此,YJ村要注重立足于现阶段发展情况,能够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更好地吸引游客,以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问题研究时,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YJ村的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就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YJ村的情况,我国其他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可以借鉴YJ村的经验,并注重对自身情况的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基于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要注重对资源优势的把握,这是休闲农业旅游更好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贺德红,周志宏.论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应用[J].江苏商论,2011,01:78-80.

[2]章继刚.发展创意农业建设美丽中国———2012~2013中国创意农业体验经济发展研究报告[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01:53-58.

第4篇

[关键词]海岛旅游;发展策略;獐子岛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5-0076-03

联合国《21世纪议程 》指出:“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在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海洋开发受到滨海城市的高度重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以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紧密相关的调节作用,为世人注目[1]。海岛旅游资源是海洋资源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海岛旅游业已成为当代旅游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并产生了众多世界著名的海岛旅游胜地。如西班牙的巴利阿里群岛、美国的长岛、印尼的巴厘岛、法国科西嘉岛、国内海南岛等。

一、獐子岛旅游业发展态势

獐子岛位于辽东半岛南侧、黄海北部、长山列岛的最南端。处于辽南沿海与近海交汇处,海域水深平均35米,属“深水岛”类型。獐子岛山海环抱、礁石林立、风景秀美、堪称大连的“海中花园”,气候属温带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空气清新、夏不酷热、冬少严寒、光照充足等特点。

尽管獐子岛旅游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刚刚起步,但发展较为迅速。据统计,2000年~2007年,獐子岛接待游客量由0.2万人增长到2.3万人,增长近10.5倍;旅游收入由70万元增长到800万元,增长约10.4倍(见图1)。其中2006年旅游收入占全镇GDP的1.03%,旅游业已成为獐子岛的优势产业,也是今后獐子岛所要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对獐子岛旅游收入和GDP数据做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lnY=-2.797+0.723×lnX (其中,Y为GDP,X为旅游业产值),也就是说獐子岛的旅游业收入每增加1%,其GDP就相应增加0.7%。可见獐子岛的旅游产业对其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拉动效应,带动了獐子岛的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大连花园城市和国际城市的建设,旅游业日益成为大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也将旅游业定位为未来大连市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作为“海上大连”建设的组成部分,獐子岛在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中将扮]重要的角色,把旅游业做大做强。

图1、2000年~2007年獐子岛旅游发展变化曲线

二、獐子岛旅游发展的资源丰富

1.渔业资源

獐子岛境内海域广阔,生态环境良好。处在著名的海洋岛渔场之中,鱼、虾、贝、蟹、 藻类等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盛产刺参、虾夷扇贝、海螺、海胆、皱纹盘鲍而闻名全国,被称为“鲍鱼之乡”,逐渐成为獐子岛的知名品牌,给獐子岛海洋经济收入带来了财富[2]。其次,獐子岛拥有奇特多姿的岛坨岩礁、清澈洁净的沙滩、景象万千的海积地貌。区内景点众多又各具特色,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文景点。近年来,獐子岛充分发挥了海岛资源优势,建成了大型金沙滩浴场、旅游度假村、海水淡化工程等都不同程度的满足了游客来岛观光的需求,同时推出了休闲度假游、渔家风情游、品尝海鲜游、海岛垂钓游等特色项目,深受游客的喜爱。

2.信息资源

獐子岛作为“中国电话第一岛”,通讯信息设施基础较为完善。目前獐子岛正在着手准备建立完善的基础通信网络体系。这为海岛发展休闲旅游业创造良好的办公、商务基础,实现休闲、商务两不误。同时,数字海岛工程也为海洋资源监控、天气、水温以及台风、大雾等警报信息提供了操作平台。

3.岛屿资源

獐子岛镇旅游资源丰富,应充分利用旅游优势资源,例如东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沙滩浴场、中国电话第一岛纪念碑等优势项目,以獐子岛为中心,以大耗子岛、小耗子岛、褡裢岛为辅,集休闲度假、攀岩、海钓、海珍品标本展览及销售为一体的旅游休闲中心。此外,可以推出海水观光游艇、游艇驾驶等海上游乐项目,满足游客海上观光旅游、体验旅游,进一步带动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獐子岛旅游发展的动力

1.充分利用辽宁“五点一线”的战略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从2005年起,辽宁省委、省政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有重点、有步骤地在沿海地带重点开发建设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丹东产业园和大连庄河花园口五个工业区、经济先导区和产业基地,并建设贯穿黄渤海沿岸1,443公里的滨海公路,将“五点”连接成为“一线” [3]。

虽然“五点一线”是以五个工业园区为依托提出并实施,其实质是包括滨海旅游资源、三产服务业等全方位的沿海大开发。沿海发展战略突破辽宁传统的发展战略,随着辽宁沿海开发开放,獐子岛会一改往日“养在大海人未识”的局面,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海岛环境逐步闻名全国、走向世界。

2.长海县的岛屿开放

长海县各岛屿作为国家军事战略要地一直没有完全对外开放,严重制约了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海岛旅游的发展。随着当今国际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的持续性,国家决定对长海县除了海洋岛以外的区域开放。而獐子岛的海岛自然景观、渔业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在长山群岛中属于佼佼者,这为獐子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四、獐子岛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交通单一、淡水资源不足

对外交通的便捷与否是海岛旅游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獐子岛有两处对外港口码头,即羊角沟客贸港和东獐子渔港。獐子岛对外交通完全依靠轮船,不仅费用高,而且耗费大量的时间,天气不佳影响正常出行,这种现状导致旅游的可通达性差,造成出游困难,岛内路网布局混乱,没有形成良好的交通体系。此外,淡水资源、陆域空间有限也极大限制獐子岛旅游业的发展。獐子岛的淡水资源极度匮乏,严重缺水,供水资源主要依赖于水井、屋顶接水、地窖储水。2001年引进德国海水淡化技术,但成本昂贵15元/吨。同大陆相比,海岛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尤其是土地缺乏、淡水资源短缺,其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要加强陆海双向污染的管理,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 做好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强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4]。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必要的资源正面临着枯竭的压力,这极大限制了獐子岛旅游业的发展。

2.旅游服务实施不配

海岛旅游的卖点在独特的海洋资源和风情,但并不意味所有的游客都喜欢“自讨苦吃”,没有一个优质的服务平台,就不会有大量的游客上岛观光旅游,尤其是高消费群体。目前,獐子岛旅游业的开发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住宿、娱乐、餐饮、购物等设施均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游客数量的增加。日接待能力在100人以上的宾馆只有一家,宾馆中有热水器淋浴、卡拉OK等设施的占少数。即便是现状年游客量为2.3万人的情况下,在旅游旺季宾馆酒店接待能力尚不足,这与今后旅游业发展和接待能力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五、獐子岛旅游发展策略

1.发展休闲渔业旅游

美国、日本等国都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旅游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休闲垂钓者人数占16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高达18%,消费总额达387亿美元,创造120万个就业机会,休闲渔业的总产值已超过传统捕捞渔业,占到整个渔业产值的60%[5]。近年来,休闲渔业在我国沿海和海岛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长海县地处黄海北部海域的“海洋岛渔场中”,素有“天然鱼仓”之美誉,现已是中国钓鱼协会指定的海钓基地。而第九届大连长海国际钓鱼节海钓比赛是在獐子岛镇大耗岛举行。大耗岛礁石奇异、水净沙洁,无论是从其所处的大环境还是自身的独特自然优势,非常适合开展休闲渔业旅游。发展獐子岛休闲渔业旅游可对海岛地区渔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好处。同时也要健全海钓基本配套设施建设,保护好重要休闲鱼种资源量及其栖息地以及加大海钓的宣传力度。

2.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加强海上交通及岛内基础设施建设,以海上交通带动海岛开发,使各岛之间交通方便、快捷。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提高酒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酒店安全、舒适、卫生。加快完善餐饮、购物、娱乐设施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接待能力。景区或旅游线途中合理配置餐饮点、厕所、休息点,形成配套服。加快旅游交通工具的生态化,大力发展以液化石油气和电动汽车为主的旅游交通工具,岛上要严格控制外来车辆的进入,加强海岛旅游区环境保护。

3.加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838年,是由比利时的数学生物学家P.E.弗胡斯特(P.E.Forest)提出的,随后被应用于人口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移民等领域。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容量,是指接待旅游者或容纳旅游活动的数量极限,超过这一极限则旅游活动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海岛开发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容量测算,落实科学可行的固体废弃物和污水处理方案,防止大规模建设和过度的旅游活动引起海岛生态环境的恶化[6]。要强调游客容量的控制,在预测旅游资源容量和计算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基础上,设计并制定监控方法标准,避免超载现象。通过旅游空间分流,解决旅游地的饱和、超载以及旅游污染等问题[7]。

旅游资源容量计算公式:

C=■×R(1)

其中,C为旅游景区日容量(面积法);T为旅游景区游览规模;T0旅游景区游览空间标准;R为游客周传率(每天开发时间 / 每个游客滞留时间)。

旅游地生态容量计算公式:

F=■(2)

其中,F为旅游地日生态环境容量;Si为旅游地单位面积对i种污染物的日自净能力;Ti为各种污染物的自然净化时间;Qi为每天人工处理掉的i种污染物数量;Pi为旅游者人均每天产生的污染物的数量。

4.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重视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应坚持院校培养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方针。加强行业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行业服务水平,落实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努力培养一批适合国际旅游市场需要的职业经理人[8]。依托地方旅游院校资源可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更多旅游专业人才,只有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才能为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5.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提高知名度

创新宣传促销思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网络等手段在各大城市的醒目地段投放大型户外广告,可以借鉴东南亚各国从建筑式样、装饰壁画,到电视和灯箱广告、随处可得的精美旅游小册子,还有热情洋溢的旅游咨询人员等多渠道的促销宣传模式[9]。同时要深入开展旅游市场调研,针对不同客源市场需求,策划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产品,大力开展对外宣传促销,进一步扩大海岛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结论

獐子岛发展旅游业有独特优势 ,丰富的渔业资源、优质的自然景观和信息技术是集中的亮点。大力开发生态型的海岛休闲旅游产品及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休闲渔业游等特色旅游项目,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旅游的需求。同时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吸引大量的游客,促进岛上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陈宜瑜.近海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

[2]獐子岛镇总体规划(规划文本)[Z].2008:9.

[3]獐子岛镇总体规划(规划文本)[Z].2008:9.

[4]卢静怡. 浙江玉环大鹿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探索[J]. 沈阳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3):36-38.

[5]王跃伟.舟山市海岛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D].辽宁师范大学, 2006.

[6]郑 慧.竹岔岛发展海岛旅游的SWOT分析[A].中国海洋学会2007

年学术年会[C](下册)2007:449-453.

[7]张文萍.长岛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D].青岛大学, 2005.

[8]王树欣,张耀光.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海洋开

发与管理,2008 (11):103-108.

[9]许 仪,陈智麟.借鉴东南亚经验实现广东省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

第5篇

关键词:“旅游增长极”;体育旅游;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155-04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消费习惯的改变,旅游者已经从传统观光型旅游转向了以体验为主的旅游方式,要求亲自参与到旅游项目中去。而且伴随着中国倡导的“全民健身”的运动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体育产业中本源产业的成长和载体产业的形成,这为运动休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广大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体育活动,这种新兴的旅游项目称作体育旅游。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也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依赖于目的地旅游资源,也依赖于市场消费的导向。三秦大地地形地貌变化多样、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比较复杂,所以需要借助“旅游增长极”理论对陕西的体育旅游进行规划。本文对陕西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增长极点的设定、时空发展顺序以及陕西体育旅游市场的设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陕西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做了宏观规划,以期为陕西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新方向、促进陕西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陕西体育旅游产业应采取“一心三部双核联动”的发展模式

由于陕西三个地域的区位条件各有侧重,资源优势各有不同,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分布不均衡,在现有条件下,陕西体育旅游产业要优先选择旅游基础和体育产业基础良好的区域,充分利用“内”和“外”环境的优势,合理布局体育旅游项目。即在“旅游增长极”理论指导陕西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再通过核心区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把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循环到给其他周边区域,以热点促温点,以温点带冷点,推动整个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结合陕西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现有基础,本文认为陕西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应在“旅游增长极”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一心三部双核联动”的发展模式(如下页图1所示)。“一心”即以西安为整个区域的发展核心,优先发展,也就是热点;“三部”是根据陕西的地理、民俗风情、经济社会基础把陕西划分为关中、陕南和陕北三个部分;“双核联动”是指在陕南和陕北分别选取两个增长极点,也就是温点。热点作为龙头型体育旅游经济增长极只有进一步融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全球旅游经济体系中,通过不断提高作为热点的国际竞争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再通过旅游强大的联动效应向周围扩散,带动周边的体育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起到辐射和聚集效应,推进陕西全省的体育旅游的联动发展。

二、陕西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时空顺序

产业发展的规律表明区域内要根据各地区所提供的资源,把尽可能有限的比较稀缺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进行有步骤、合理利用,促进区域的体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增长极的支配效应、乘数效应以及计划与扩散效应使得区域体育旅游产业链的完善。而增长极的不断成长加剧陕西省内体育旅游空间的不平衡,导致陕西省内体育旅游发展的差异。但是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有互相联系,共同构建陕西省体育旅游经济增长中心和旅游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是陕西体育旅游产业由原先的“点―轴”地带型发展模式转变为网络式全面发展模式。基于陕西体育旅游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开发现状,认为陕西体育旅游产业的时空发展顺序应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优先发展关中核心区的龙头型增长极――西安。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门户,是陕西所有优势资源的聚集地。首先,在交通方面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省内公路交通以西安为中心成“米”字形交通骨架基本形成,西包高速公路全线开通,同时从西安开通了至陕南、陕北的多条旅游线路和专线。铁路方面西安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方向开往拉萨的必经站,郑西高铁、西延动车等快速列车的开通,使陕西的交通更加便利快捷。航运方面,咸阳国际机场作为中国重要的航空港,是陕西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通道。其次,西安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悠久,拥有众多文物古迹和遗迹,如大小雁塔、华清池、兵马俑、大明宫遗址、城墙、唐城墙遗址等。又因关中盆地西安南靠秦岭、北依北山,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如太白山、少华山、骊山等,还有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太平森林公园。此外,渭河、泾河、汉江、丹江等众多水洗流经陕西,也成为陕西发展体育旅游事业的优质资源。其次,西安作为陕西省的省会,是发展旅游业最早也最成熟的地区,现已形成了以“观帝王将相坟陵宫阙,游儒道僧尼庙寺院观”为主的旅游体系,旅游基础设施是陕西最完善的地区,接待能力也是最强的地区。最后,西安已经具有一定的体育旅游基础。如西安在1993年以来利用古城墙举办的国际城墙马拉松比赛,规模和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越来越强大,并在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旅游金牌项目。并通过华山、太白山山势的险峻举办了国际性登山、攀岩大赛,有效地提高了知名度和服务接待水平。综合以上原因,陕西要集中所有资源优先发展西安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在短期内形成教导的增长倾向,在这一阶段,打造陕西明显的增长极以及区域的不均衡发展态势。

第二阶段是由龙头增长极向重点增长极扩散转变的过程。当以西安为首的关中核心区形成的过程中,不能放弃对重点增长极的培育,在龙头增长极形成以后,要使龙头增长极向陕南和陕北两个核心区扩张。而且作为陕西体育旅游的增长级西安的发展需要周围的“点”给予支持并提供发展空间,所以不能简单地只是龙头增长极不断加强其极化作用,更要注重其扩散效应,也就是要对陕西的体育旅游产业开发进行二级增长极点的设置和培育。

选择延安、榆林两市作为陕北核心区的增长极,是由两市作为陕北的两大行政中心无论是知名度,还是社会经济效益上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首先,从资源基础来看两市资源丰富、各有差异。延安作为革命传统文化的聚集地,有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南泥湾、宝塔山等红色资源;有黄河壶口瀑布、洛川黄土、乾坤湾等地质奇观资源;有蟒头山、凤凰山、劳山等森林自然景观;还有延安三鼓、剪纸、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榆林因为紧靠内蒙,所以拥有浓厚的塞外风光及风情,境内既有沙漠成片也有“四河四川”①相间;有万里沙漠以及沙漠明珠“红碱淖”;有万里长城镇北台和大夏国都统万城;还有最具原汁原味的陕北风情。其次,两市都具有良好的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和经济支持。榆林、延安两市主要能源为主,经济基础良好。延安公路是陕西“三纵四横五辐射”网络北线的枢纽,西―延―包高速路全线开通,同时还开通了多条旅游专线;铁路方面,延安可直通北京、安康、上海、榆林、西安等地;延安至西安、北京、重庆、广州、武汉、上海等地均有往返航班。榆林的公路、铁路以及航空运输方面优势与延安相媲美,同时还有通航394公里的东部黄河水运优势。

选择汉中、安康作为陕南核心区的重点增长极的理由与上相似。首先是资源优势。汉中和安康因北临秦岭,南靠巴蜀山区,所以山水如画、风景秀丽,是陕西自然旅游资源最优美的地区。如安康有南宫山、鬼谷岭、上坝河等国家森林公园,汉中有佛坪、长青、略阳大鲵、汉中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古汉台、拜将坛、汉中古城墙遗址等汉代人文景点。其次,这两市与商洛相比,经济基础以及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旅游接待能力更强。

第三阶段是由四个重点增长极向周边县、地区的全面扩散、全面发展,最终形成由点到线到面的陕西体育旅游网络发展框架。这种发展框架是在前期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形成的体育旅游产品、信息、人力资源、以及资金等要素的组成的交通、信息流通网。陕西体育旅游的网络空间的结构可以把分散于陕西省境内的各种资源、企业、行政部门等组成一个具有功能各异、具有不同等级的点轴线、分工合作的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合作的经济体系,实现整个陕西体育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同时这种网络结构在更大范围内也会形成新的增长极,将区域内的体育旅游经济技术优势向周围扩散,在更大空间内将更多的资源进行再调整。

三、陕西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及市场主导规划

陕西体育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应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并结合陕西各地区的资源优势选择不同侧重点的体育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一)关中核心区以都市休闲体育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关中核心区是陕西体育旅游产业龙头增长极――西安的所在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和杨凌。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文明程度是全省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改变最早的地区。据统计,参与体育旅游的人群是收入在中间阶层,关中地区人均年收入在3~10万的人口和家庭的中间阶层的占总人数的40%以上。所以游客对于都市休闲体育旅游旅游的需求强大,又因关中地区的存在多种都市体育休息旅游资源,如近十年来,陕西省陆续投资建设西安市城市运动公园、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西安市环城体育公园,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体育游览及健身的场所。随着人们外出休闲旅游的兴起,关中地区许多户外俱乐部已经陆续建立。同时由政府组织策划的大型体育赛事相继在关中核心区举办。例如,2012年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参赛人数超过既往参赛人数超过4万人,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 000名外籍运动员参加比赛。杨凌利用1 500多亩的水面成立了“水上体育休闲中心”,开发了水上快艇、水上自行车、水上飞机、牵引滑水、沙滩游泳等多种体育游乐项目。

关中核心区应通过政府这只手建立起全省的会员制“休闲体育旅游俱乐部”,俱乐部全权把握全省的体育旅游项目,并组织会员参加各种休闲体育旅游项目。首先在体育旅游产品的规划上体现都市休闲体育旅游的主题。例如,可以利用秦岭优势,开发“周末爬山”、“万人静走终南山”、“漫步环城公园一圈游”、“市内名胜古迹健身游”等相关体育旅游活动。其次,要打造随季节变化的体育旅游产品――“春卖绿、夏卖凉、秋卖红、冬卖白”的主题产品。

(二)陕北核心区以红色风情体育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尽管近年来陕北各地积极开发特色体育旅游产业,但是还停留在静态的观光型体育旅游,参与体验性不强。发展陕北核心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必须走出以往的战略路径,把静态的革命文化事迹转变为具有较强参与性动态场景的体育旅游产品。

按照榆林和延安体育旅游资源基础的不同特征,可以把延安增长极的主题定位于红色风情传统文化体育旅游,榆林增长极的主题定位于边塞风情体育旅游。

延安开发红色风情传统文化体育旅游首先应“红”融“体”,利用红色旅游资源通过现代技术和手段让游客参与到旅游活动中,不仅丰富体育旅游的内涵,而且扩展红色旅游外延。例如,在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举办登山、攀岩比赛项目;在南泥湾再现开荒种植的火热场面,游客可以认领田地进行种植;还可以以瓦子街战役、延安保卫战等历史故事为战争蓝本,设计角色扮演,让游客体验战时生活和战时场景;还可以开展名目繁多的健身游,从延安徒步壶口瀑布、黄帝陵等周边县区景点景区。其次,延安还可以开发民俗体育旅游项目,以陕北秧歌、延安五鼓、①耍狮子、等特色民俗资源为主体,打造游客参与并形成竞技的多类型体育旅游产品。再次,利用“延安生活方式”开发精神主导的体育旅游产品。“延安生活方式”是在黄帝文化的根上长出了革命文化的枝叶,是以战时生活、崇高的精神生活理想为主的生活方式,是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勇于奉献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最后,通过原汁原味的陕北乡村生活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延安保留了原始的农耕方式,铲土、打夯、垛庄稼等农忙活动也可以让游客参与。

榆林应以边塞风情为主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首先,榆林体育旅游开发战略必须抓好沙漠主题。随着生态旅游越来越受旅游者喜爱,而榆林的毛乌素沙漠及沙漠明珠“红碱淖”成为榆林旅游业的新的增长点,利用沙漠资源可以开发像沙漠徒步、与骆驼为伴穿越、沙漠生存挑战赛等沙漠探险体育旅游项目。其次,要充分利用黄土高原地质地貌优势,开发高原体育旅游。陕北基本地貌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黄土塬、梁、峁、沟、塬,可以利用多变的地形特点开发山地自行车越野赛、摩托车挑战赛、赛车、骑马、骑驴等比赛项目,是发展现代高原体育旅游的最佳地点。再次,不能忽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育旅游的开发。榆林市有藏、蒙古、苗、哈尼等24个少数民族,所以开发具有参与性的体育旅游产品时不能损害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因为民族的就是特色的、就是世界的。

(三)陕南核心区以户外生态体育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陕南核心区包括汉中、安康两个增长极,而这两个增长极在体育旅游资源、经济联系、旅游业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两市均属于陕西南部背靠秦岭、南邻巴山,自然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户外生态体育旅游的资源条件。据统计,陕南水资源总量为314.58亿立方米,占全省的70.7%,其中安康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11 600立方米,是西北之最。陕南两个增长极可以利用水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水上体育旅游项目,与陕北核心区形成优势互补。例如,在西北最大的人工淡水湖瀛湖上开展划水、赛艇、垂钓、游泳、赛龙舟、竹筏比赛等旅游活动;在汉江开展“汉江冬泳”、“汉江垂钓”等赛事;在丹江、岚河等急流险进的河川开展刺激冒险的漂流活动。陕南也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汉中的森林覆盖率为52%,林草植被率高达60%,在全国实属少见,安康的地1 858 496公顷,森林覆盖率62.5%,森林覆盖率及覆盖面积均居陕西省第一位。针对陕南的森林资源可以利用体育部门专业优势组织登山、探险、户外生存挑战、攀岩、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伞翼滑翔等体育旅游活动,还可以户外如高架绳网等专门训练活动。总之由于两个增长极资源相近,开发旅游活动要各有侧重,通过两市联动发展体育旅游,形成共生性两市联动发展模式,可大大提高陕南体育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梁雪松.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

[2] 李鸿亮,侯陵忠,李世荣,等.陕北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报,2010,(3).

[3] 陈治强.安康体育旅游定位与开发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2,(6).

[4] 钟晨.汉中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5] 孟峰年.西北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前瞻性分析[J].体育科学,2004,(10).

[6] 王晓乐.延安民俗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及开发对策初探[J].新西部,2009,(10).

第6篇

本文作者:冯晓工作单位:舟山市旅游委

目前现状进入本世纪初以来,舟山市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文化用品制造业和批零贸易业开始起步,以海洋、佛教为特征的旅游工艺品进入全新时期。以市场为导向尝试了与渔民画有关的工艺品创作与订单制销售,先后开发创作了布贴画、书简旅游商品、工艺画、海螺渔民画、黑陶彩绘渔民画、杨枝观音碑、金箔金刚经、心经、工艺贝雕画系列、大悲咒系列、青铜器、水晶系列制品、纯银纪念章、银金纪念章、船板画等。其中,青铜杨枝观音获中国民间工艺品展览品博览会金奖;杨枝杯(青铜器)获浙江中国民间艺术展览会金奖、浙江民间艺术品展览金奖及浙江民间艺术作品展银奖;贝雕工艺品“东海鸟岛”获2000年浙江新优旅游商品奖。2003年开始,舟山夏奥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舟山国际沙雕有限公司、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舟山市普陀美艺雕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朱家尖旅游商品开发公司等依托国际沙雕节开发沙雕系列纪念品获得成功。之后,舟山旅游工艺品将佛教文化、海洋文化融入其中,舟山贝雕传承人、省工艺美术大师夏雨缀等设计、生产的贝雕产品逐渐成为一份文化大礼,进入旅游市场。舟山贝雕、舟山渔民画、系列佛教用品再次形成规模,并再现了舟山经济发展的时代气息,终于成为舟山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一张名片。近年来,旅游工艺品制造业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贝雕、渔民画、船模、船版画等备受中外游客欢迎。舟山渔民画走出国门,先后应邀在法国、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博览会展出,并走俏欧洲市场。在此基础上,舟山渔民画又相继延伸出系列居饰、织锦渔民画、渔船船模系列、船板画作品和绳结系列产品,使舟山渔主题工艺品成为一种最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工艺品,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同时,依托佛教文化开发的系列产品也在管理提升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如佛像、檀木佛珠、鎏金五方佛、杨枝观音、青铜钏鼎、佛教经典、中式日式香炉等金铜工艺制品获得了新生。活动主题产品,如“哥德堡号”如意书签、纪念笔礼盒装、金银纪念币、琉璃金属茶叶罐、水晶烟灰缸、名片盒、仿哥德堡号船模、沙雕笔筒、烟灰缸、仿古竹筒、山水诗画、沙雕旅游纪念品基本站稳了市场立足点,进一步推动了舟山市旅游工艺产品的深度开发和规模发展。

从产业发展路径来看,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本地材料、本岛工艺、本土人才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产品特色。比如船板画创作、渔民画创作、船模制作等,既具有对周边内陆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面,更具有东海海岛地区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以及对当地生产生活方式加以提炼升华而形成的新意与独创的一面,这正是舟山工艺美术得以发展与壮大的文化根源。二是本地工艺美术发展进程的快慢与当地城市的产业转型有极大关系。之后三十年间,舟山的主导产业经历了由“渔、港、景”到“港、景、渔”的痛苦转折,也正因为这一转折过程使当地的海洋旅游产业提到了应有的地位,以旅游市场为主要目标的旅游工艺品才得以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地方化、规模化、标准化开始迈出了新的步伐。从产业结构特点来看,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地旅游工艺美术的产业纵向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但主要侧重主导产品的系列衍化创作和批量加工,佛教用品系列、渔俗饰品系列等同一产品的创作形式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多角度延展与多元化发展的倾向。二是从当地旅游工艺美术产业的横向结构来看,在处理创意与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垄断与价格竞争等方面明显倾向于前者,这与当前业界盛行的“小创意、大作品”、“在保护中前行”的理念和发展策略仍有较大的差距。舟山市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舟山贝雕、沙雕等雕刻类等很有当地的文化特征,但限于作坊式的数量规模无法进入省级保护项目。目前舟山贝雕工艺品多限于政府或部门间的市内消费,且并未进入地方政府公务性礼品采购之列,民间前来收藏或者购买的数量很小,只有少数国外游客或特殊爱好及收藏者才对这类手工艺品产生兴趣。尽管贝雕原材料在舟山分布广泛,但很难将此提到产业高度加以推广。二是缺少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和旅游商品购物商场。旅游工艺品是旅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六大要素“购”的重要环节,但舟山旅游工艺品没有放到应有的台面上,缺少专卖店及专业销售市场,更缺少一支专业营销队伍,导致旅游工艺品收入占旅游购物收入的比例偏低。三是新的旅游工艺品研发落后,同质化旅游工艺品多。据不完全统计,舟山市工艺旅游品市场包括普陀山景区270余个柜展和定海、普陀、岱山、嵊泗等市场,年销售产值只及亿元水平,且舟山市本地产品仅占市场份额的2%~3%之间,大多是外地进来的“舶来品”。四是缺少全市旅游工艺品系统开发规划。没有形成一个研发、推介、销售分工协作互为关联的整体力量。表现在商业、旅游、服务等各系统、单位和个人条块各自为政,没有系统整合、利用好当地的旅游客源资源优势。舟山市旅游工艺品中虽然有几大系列的产品品位较高,但由于推介功能的欠缺,难以形成组合性批量生产和大众化消费氛围。五是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的“人文景观”和海洋资源,来体现舟山地方的深刻内涵,导致旅游工艺品的“特色”和“品牌”效应无法得以正常发挥。更新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理念。传统旅游工艺品产业正面临蜕变和再生的考验,适者生存的规律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文化产业。要把传统技艺与当代的审美需求结合起来,在传承的基础上,对老题材、老工艺进行创新,不断使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政府相关部门应首先通过对本市民间工艺品创作、推介、销售的深度调研,调整发展观念,引导设计开发出有真正舟山地方特色的“海派”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和地方标志性礼品。其次,要组织和动员研究机构及企业,加大对观音佛像系列、船模系列、海洋生物系列、渔绳结系列的等地方特色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力度,研究新的发展模式。工艺品产业的发展必须体现创新主题。“十二五”时期,舟山旅游工艺品要围绕“渔、船、佛”,形成大旅游观念和创造大旅游经济氛围,即以旅游带动工业、带动交通、带动三产消费等大旅游经济发展格局。形成旅游景点、旅游三产、旅游工艺品行业的统筹开发规划,形成互相协作配套的一盘棋格局,打响舟山旅游工艺品牌,加快产业品牌与城市品牌同步推进。形成自己的生产基地和产品特色。舟山旅游工艺品的市场空间巨大,舟山旅游购物占旅游总支出19%左右,这个消费比例落后于浙江省内其他地市。这就需要我们利用舟山现有的海洋文化资源和客源条件,在推广大众化旅游纪念品与个性化工艺品的同时,形成多个有潜力的拳头产品;做好“海、佛、沙”字的深化文章,以旅游景点为支撑,着重在“特、精、专”上下工夫,以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地方标志性礼品为产品主题,形成各自的产业基地,并通过自主研发和借助外地企业加工相结合,逐步形成旅游工艺品的研发和生产体系。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产业化经营。一方面要用建立旅游工艺品开发基金,实施扶持工艺旅游品开发的贴息政策,鼓励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要通过实施版权保护、专利申请、命名宣传等对策,提升海洋文化、渔文化、海岛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的文化含金量及品牌价值;再是,可适时建成工艺品专业市场,推动销售网络体系建设,并引导产品生产与推广销售适当集聚,形成开发、加工生产和销售相互衔接的“一条龙”企业集群,通过实行“放水养鱼”和“养鸡生蛋”的办法,努力促进本市旅游工艺品的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局面的形成。建立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规范、加强自律和信用建设,将部分管理权授予行业协会是政府实施柔性社会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组织市场营销、引导产业分工、抑制无序竞争等方面协会将会发挥更好的协调与控制作用。支持相关企业尝试筹建专业方向、自愿组合、企业化运作的研发中心、信息中心、推广中心,引导旅游工艺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保护海岛民间传统工艺和传统工艺品。作为海洋文化的一个亮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舟山贝雕作品曾被很多收藏爱好者收藏或作为高中档礼品作馈赠之用。后因种种原因,贝雕生产企业先后倒闭,艺人散失,贝雕工艺几近失传,所以对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舟山贝雕画应进行有效的保护抢救和传承发展。目前《舟山渔民画》的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经过重新包装,使其由单一的观赏性提升为既有地方特色和个性,集新颖性、纪念性和工艺性为一体并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旅游工艺品,使《舟山渔民画》作为海洋文化的特色品牌得以推向国内外市场,《舟山渔民画》已成为舟山民间文化的一种延续。同时对舟山其他民间艺术如木雕、根雕、石雕等加以发扬光大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并与旅游等配套联动,使地域文化特色得到充分展示。

舟山工艺美术品历经百年历史。作为旅游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保护、培育本土艺术家已是当务之急。加快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既要推行民间学艺及名师带徒,又要与中小学的乡土教材、兴趣爱好体验课程结合起来,还要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在中职专业中开设工艺美术职业班,通过奖励、免费、优先入职等办法鼓励学生选择工艺美术专业,以此不断改变现有从业者的业务素质。通过建设专业市场,消除舟山旅游工艺品产业的“小、松、散”现象,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组织生产,形成规模优势。

第7篇

关键词:“文化+”;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6日

一、引言

近年来,生态农业旅游作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交叉融合后的新产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生态农业旅游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健康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成为民众提供休闲放松的旅游方式。然而,很多生态农业产业园存在着景观粗糙、游玩体验差、服务不到位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产业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让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涵,缺少统一的规划。

“文化+”是指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其核心是赋予事物活的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为事物植入文化的DNA。“+”就是加入、融入。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引入文化元素,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给予生态农业旅游的精神内涵,这对引导生态农业旅游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意义重大。

二、生态农业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生态农业、自然景观和农业文化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体,以满足游客H近自然、休闲放松、感受农文化为目的的高级农业旅游形式。

目前,我国各地均涌现出一批较为成功的生态旅游项目,比较有名的有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北京的锦绣大地、苏州农林大世界、无锡马山旅游农业科技示范园、江阴华西现代农业示范园等。然而,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第一,园区规划设计较为粗糙,城市化痕迹严重。很多园区只注重经济效益、节约经济成本,为了迎合城市居民的需求,建设大量娱乐设施,不考虑园区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的协调,不考虑园区景观与自然风光和农业文化的匹配度。一方面园区服务设施等质量较差,粗制滥造,使游客体验较差;另一方面园区内景观风格不一,人工化、城市化的痕迹过重,使园区缺少了文化感和自然景观的韵味,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健康发展。

第二,旅游方式单一,缺乏农业体验式项目。目前,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主要是以参观、游览、采摘、垂钓为主,旅游方式单一,旅游产品也单调,大多都是一些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同时,单纯以观光为主的生态农业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大众日益提高的旅游需求层次,体验式消费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采摘之所以吸引人,原因就是增加了旅游者的体验和经历,增强了他们的心理感受,进而提高了对旅游产品的满意度。农业体验式项目可以通过观光者的亲力亲为把诸如“体验”、“经历”等无形的心理感受变成可以销售的经济商品。而目前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在体验式项目的开发上缺乏创新,难以满足游客多样的体验需求。

第三,园区生态农业观念落后。国内外农业旅游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农业旅游有好的发展前景,必须高度重视和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只有进行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大部分生态园在进行农业开发时,依靠传统农业的形式,距离人们追求的有机食品和生态农业的形式还相去甚远,更谈不上科技农业和现代管理。因此,农业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农业,人员也是实实在在的农民,但是生产形式却不是人们所期望的生态农业。

第四,经营管理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生态农业旅游园区一般坐落在乡村,由农民在原有的农业基础上开发形成。一方面经营管理者缺乏科学的管理理论和培训,管理经验也较为匮乏,导致园区的管理非常混乱;另一方面园区内的员工服务意识淡薄,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旅游管理人才更是缺乏。管理体系不完善,服务水平档次较低,再加上城市游客的素质和要求较高,严重影响着生态园区对游客以及回头客的吸引,很难把生态农业旅游做大做强。

第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缺乏政府监管和引导。目前,尚未有直接的管理部门对生态农业旅游进行管理和引导,各个园区项目雷同,可能并未纳入当地整体的发展规划中去,无法与当地的文化和整体规划相匹配,存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现象,市场的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总体上的规范。

三、“文化+”视域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策

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农业旅游注入文化因素,针对目前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园区在开发过程中应保留生态农业特色。生态农业是生态农业旅游的基础,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与传统农业的区分,体现出生态农业特色,进行科技种植和现代农业管理,创新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使之具有美观性和观赏性。同时,在开发过程中,不仅要减少农药的使用,突出有机食品特色,还应开发园区循环系统和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园区内的资源,使养殖、种植、餐饮等形成科学的循环系统。

(二)增加农业体验设计环节。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可以开发高品质、差异化的体验设计环节,比如在目前生态园区提供采摘和垂钓的基础上,开发“农耕园”,给游客以体会农耕文化的机会;利用园区内的农作物及瓜果蔬菜,建立榨油坊、面粉坊、豆腐坊等手工作坊,在满足游客体会农业生产的乐趣和消费需求的同时,丰富旅游者的农业民俗知识;在餐饮方面,园区可以提供个性化的餐饮服务,利用游客采摘的蔬果进行加工,甚至提供游客自己做大厨的机会,让游客体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乐趣。在园区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培育文化深、档次高和功能完善的旅游服务,使游客获得愉悦感受和享受休闲的同时,能够获取知识、体验文化。通过打造有参与性和体验性的产品和服务,建造有规模和特色的旅游度假胜地。

(三)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体现乡村美的内涵。目前,很多生态农业旅游园区针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这种情况,园区可提供接送服务,尤其是对旅游团体的活动,可提供车辆接送服务。园区在进行规划和建设时,应注意保留乡趣和田园风光,避免粗制滥造的城市加工品的出现,配套设施的风格和生态园区的定位应保持一致,整体园区的风格既要整洁又要符合乡村文化的内涵,既要给游客以休闲放松的感官体验,又要体现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使得园区的各种设施折射出园区经营管理的理念。

(四)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员工素质。农民依然是生态农业的主体,是提供旅游服务的主体,培养一批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级农业技工对提升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和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农民进行培训时,要遵从市场法则和实际原则,让农民获得实际有效的科技知识、经营理念和人文礼仪等。

引进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和生态农业科技人才,强化园区的经营管理,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强化园区人员的生态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首先,要让员工认识到保护资源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的重要作用,自觉做到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其次,园区管理者要主动开拓经营管理思路,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自身开发有特色和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的能力;最后,针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导游员、讲解员、服务员进行重点培训,提高其业务基本技能和服务礼仪常识,使生态农业旅游服务质量水平有整体的提高。

(五)政府应加强对地方生态农业旅游的扶持力度,引导生态农业旅游健康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既可以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又可以吸引游客到当地消费旅游,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仅仅是经营管理者的责任,政府对其进行引导、指导,对提升园区的文化内涵和竞争力意义重大。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园区建设的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园区的建设提供贷款;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提供技术人员对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义务指导,纳入当地政府旅游路线中去,使园区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充满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与本土文化相得益彰。

四、结论

生态农业旅游将农业、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加快发展和推广生态农业旅游,对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园区经营管理者和政府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同时,应把生态农业旅游作为持续性、长久性的事业来做,用心规划,合理建设,多考虑游客对文化层面的需求,最终实现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整合。

主要参考文献:

[1]缪佳作.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无锡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0.

[2]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

第8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 经济政策 创新

引言

旅游产业作为发展迅速、市场需求旺盛、拉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在产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安徽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条件,但是其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所以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安徽省的旅游产业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克服存在的障碍,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一)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市场扩大

安徽省省内旅游资源丰富,各种风景名胜区(点)262处,其中自然景观87处,人文景观175处。国家5A级风景区就有4处。我省不仅自然资源较为丰硕,而且历史文化资源也是首屈一指,别具一格。安徽省同样注重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合安、合徐高速公路,跨江大桥的建成,京福高铁的开通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大大方便了旅客出行以及旅游产地特色产品的运输,促进了旅游产业整体的发展。而与旅游密不可分的住宿、景区、通讯的建设也在不断朝着规模化、档次化方向发展,能够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2016年,安徽省全年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98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085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显然,人们收入的增加将越来越多的消费倾向于旅游领域,使得安徽省旅游市场不断扩大。

(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

近些年来,安徽省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产业的稳定成长,颁布了一系列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政策与条例,例如《安徽省旅游市场管理办法》、《安徽省旅游条例》等。通过政策与条例的实施,保障各地旅游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为广大旅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环境。同时通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使得旅游产业不断获得融资机遇。安徽省临近江苏、浙江以及上海这三地金融发达地区,并且这些金融发达地区现在资金外溢现象较为突出,许多民间资本企业等待投资。安徽省政府把握这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强与这三个地方的沟通联系,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将三地的外溢资金引入到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有了资金的强有力支撑。

二、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障碍

(一)旅游资源保护滞后,旅游景点宣传力度不足。一方面,有些地方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致使地区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另一方面,有些旅游景区承受过高的旅游游客的压力导致景区资源退化,特别是旅游旺季,这些问题更加显现。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为污染,有些观光旅游区管理不善,对生活垃圾处理随意处理或不及时处理,造成水质恶化,生物种群锐减,景区环境严重遭到毁坏。安徽省在旅游景点宣传力度上没有做好相应工作,除了几个较为著名的景点旅游产业发展较好之外,其他众多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不高,无法吸引更多游客以及资金注入,旅游产业也难以进一步发展。也恰是由于很多旅游景点推广力度不够,导致我省旅游产业整体发展不均匀,无法在未来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旅游规划滞后,旅游区域合作不紧密。安徽省很多景区存在很多开发问题,包括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与管理,对外推广宣传力度不足,对内缺乏对景区内部有机组合,旅游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各地区在资源规划管理方面仍少有建树,总体上还是处于初始阶段,有些观光景点甚至呈现资源不合理开发、发展不符合地方实情的旅游项目,各个旅游区分散经营,相互间的联系不紧密,缺乏旅游合作,不能有效将各地区资源整合共享。

(三)特色不,市场定位不清。由于特色不强,使得安徽省竞争力强的核心旅游项目甚少,粗糙的“农家乐”模式到处泛滥,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堪忧。此外,我省对省外地区乃至全球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市场消费偏好和倾向研究较少,无法利用好这些待开发资源并实现资源有效转化为资金,导致地区游产业很难有所突破。

三、解决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把“创新”运用于实践。

首先,将“创新”与传统相结合,形成富有安徽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有效整合安徽省各地区旅游资源,开拓建设符合地区特色的文化精品和现代化休闲产品,改善旅游产品构造模式,提高各地区旅游产品质量。其次,运用创新的思想开发新的旅游方式和旅游景区开发管理模式,旅游信息传播宣传模式,从而实现安徽省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最后,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多种融资方式汲取资金,扩大产业规模,全面放开旅游市场,加速省内旅游企业的竞争,政府也要鼓励新型投资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旅游机制的形成,加强旅游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提升旅游产业在经济市场的活力度,推动我省旅游产业稳步前进。

(二)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

如果我省旅游产业要想保持持久发展,就必须突破以往的开发经营模式,开辟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重视资源保护。在这一点上,我省可以学习加拿大政府的举措,在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注重保护,合理分配资源,保证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安徽省政府也要严厉打击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为旅游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安徽省旅游企业也可以与省内高校合作,系统性建设旅游信息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共同培养信息专业化的当代大学生,使之较好的掌握信息化相关知识,为安徽省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使安徽省旅游产业在未来发展中不缺失信息化基础和人才基础,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政府采取经济政策,引进和培养人才。

安徽省省政府以及各地方政府根据各地方特点以及所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从而改善问题,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例如加大对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旅游景点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减少部分税收,同时加强政府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指导,合理规划旅游资源,科学指导,促进产业健康成长。政府必须重视人才和技术在产业竞争中的重要性。若想跟上现代化发展模式,必须实行人才战略,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和知识,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厚信息化知识和具有管理工作经验的人才。

(四)加强旅游区域合作

一方面安徽省省内各旅游城市要加强交流合作,相邻城市可以建成旅游城市联盟,尤其是皖南地区这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可以建成皖南旅游区。另外安徽省以及省内各地区也可以同其它旅游大省或先进的旅游城市加强交流合作,开展旅游交流活动以及出入境旅游业务,吸取其它旅游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改革方案,促进本地旅游产业发展,如果有更好的机会接触外国旅游城市,就可以借机加强交流合作,促进本省旅游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五)加强市场定位

从客源市场上看,安徽省本省周围的浙江、江苏、上海三地可为最近市场,该市场客源量较多且游客资金十分丰富,安徽省可以采取相关优惠政策,更进一步吸引这些地区的居民到安徽省进行旅游消费,开拓这三个地区的旅游市场。另外对于其他的旅游市场,尤其是旅游高消费地区,安徽省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让这些地区的居民更好了解安徽省,进而使安徽省旅游产业市场有层次,有目的的扩大,从而更好的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结论:安徽省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还面临着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契机,因此安徽省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等各方面优势,开拓创新, 努力提高安徽省旅游产业在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能力。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把旅游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安徽省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锐.安徽旅游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及驱动机制分析[J].安徽农科学,2014,(32).

[2]程晓丽,黄国萍.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J].人文地理,2012,(6).

[3]程晓丽,王逢春.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4,(3).

[4]郑曼丽.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1,(24).

第9篇

关键词:资源整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重要性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07-021.资源整合的基本含义

旅游资源的整合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提高景区资源的整体实力,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工作涉及很多的方面,主要是实现有序化工作的过程。将原本独立的旅游资源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一体化。文化旅游产业实行资源整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旅游事业的正常发展,充分发挥各个资源的优势,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资源整合工作还可以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克服地域上的局限,实现资源共享。

2.文化路由产业实行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2.1适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的管理主要是由政府完成,国家的相关部门直接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管理,在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今的文化旅游产业管理。政府对于文化旅游事业的监督管理效用减弱,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企业对于旅游资源盲目开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止资源开发以及企业没有实行统一的开发标准,最终导致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要整合政府部门的实力,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加大监督力度,保证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2.2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现在很多的文化旅游景点都包含很多的休闲娱乐方式,有的商家宣传本地风景秀丽,但是有的商家又宣传高档的休闲娱乐场所等等。这样的宣传方式会给游客带来干扰,也无法真正体现景点的特色。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有效地将当地的各种资源整合,实现各种资源共享,提高文化旅游景区的整体实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2.3完善文化旅游的各项功能。文化旅游景区要改变传统的观光的旅游方式,增添其他的旅游产品。文化旅游景区可以在原本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人文景点的设计。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体验到舒适的休闲活动。这需要将地方的资源整合,将休闲娱乐与观光风景完美结合。

3.基于资源整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3.1文化旅游景点资源实现整合。首先是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之前的单独开发转变为联合开发,开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当地的景点资源,还应该将开发范围拓展到临近的区域,这样的开发方式才能很好地实现资源的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行统一的开发管理。其次是旅游产品的整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只是依靠资源本身,还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原本的资源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旅游产品。这样的发展方式不仅拓宽了文化旅游的发展面,还树立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形象。要想真正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还需要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将文化旅游景点资源的全部特色展现出来,这既是对文化旅游景点的宣传,同时也是增加文化旅游景点的经济效益。

3.2文化旅游品牌实现整合。树立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要立足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包装,并加强宣传的力度,这样的一系列的工作流程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旅游品牌的整合。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特色进行不同的包装,例如,我国的湖南凤凰,可以将秀美的风景与独具特点的人文风景相结合,提高文化旅游景点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不仅提高了人文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还提高了人文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3.3化旅游设施实现整合。文化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更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是要完善旅游景点的交通设施,保证旅游道路的畅通,利用道路将景点的各个景区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景点要设置相应的指示牌,方便游客更好地游览景区的风景,交通问题得到解决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设置专门的交通工具和路线,方便游客进入旅游景区;设置专门的旅游车来接送游客,保证游客的安全,对于自驾的游客可以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停车位,优质的服务可以提高游客对景区的印象。最后是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文化旅游景点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游客提供特别的饮食和住宿条件,这种方式不仅宣传了当地的文化,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景区为游客提供购物的场所也是景区的一大特点,游客可以在景区内购买当地的特产或者好玩有趣的东西,这些资源的整合可以大大提高文化旅游景点的旅游环境,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氛围。

3.4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实现整合。针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旅游管委会的监督管理作用,通过管委会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参与到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的工作中,与当地的居民保持良好的联系,维护居民的权益,同时管委会也要在开发的过程中加强监督和管理,及时地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保证整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政府还可以出资成立专门的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聘请专业人士来进行旅游开发工作,将政府和文化旅游开发公司的优势结合起来,政府主要对整个开发工作实行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公司利用自身的经验制定最佳的开发方案。

4.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现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加深对资源整合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将资源整合的理念引进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中,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龚宁.基于资源整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5)

[2]常月亲.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8)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