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体育论文

时间:2023-03-01 16:21:43

导语:在初中体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体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提问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提问呢?

一、注重提升课堂提问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 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相同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面对同一问题时,获得多种解答 问题的方法,使 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在具体的提问教学时,教师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提 出的问题应该富有启发性,简单精练、难度与梯度并存。比如说进行 《明天不封阳台》这一课的教学时,围绕明天封不封阳台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 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提问: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 “楼房为什么要设计阳台呢”?只要学生答对问题就可以提出表扬。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稍微偏低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 “家庭装修时,为什么先要封阳台呢”?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 “文章中主人公最初决定明天封阳台,为什么后来又对这一决定产生了疑问”?这样可以对这一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一定的锻炼。对于那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提出 “为什么文章主人公最后决定明天不封阳台”?这会使这部分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对自己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

二、提问设计要注意层次性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三、提问要注意针对性

教师在提问中要有明确目的和内在意图,不是为提问而提问,搞形式主义。所提问题是为了指导学生观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定义,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认识文章的写作特点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等等。每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漫无目的地提问。其次,所提问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问。提问要难易、深浅适当,太难、太深,超越了本班学生目前的能力水平,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了回答问题的信心。如问题太易、太浅,低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高低而设。比如,《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对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较难把握。我们不妨先设置针对性提问:“文中的‘路’仅指地上之路吗”…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学生在对这两个问题做出正确解答后,最后问:“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这样一问,加以一定的过渡,对学生来说比较深奥的问题,也就能轻松解决了。

四、提问具有一定的拓展性

教师好的课堂提问固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回答问题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看似思想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因此,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的“交谈”。话题不同于问题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空间大,学生只是围绕话题发表意见,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答案意识”淡化,交谈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在话题的情境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学资源是共享的,在共享中又体现着教师“导”的作用。例如教《伟大的悲剧》,在学生学完以后,教师提出话题:“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最后两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让学生围绕关键句子展示讨论、各抒已见。交流互动达到时,教师可顺势一点,拓宽话题:失败英雄知多少?“壮士一去一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伟大的悲剧知多少?这样,在“话题”的情境下,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宽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实施。

好的课堂提问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达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随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本质的深度挖掘,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语文课堂提问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抛弃繁华而追究本真的课堂提问,必将引领我们走向纯净而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第2篇

在初中教学中,体育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课前应该作好充分准备,避免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在体育课前,教师应该先对场地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熟悉,考虑学生取器材的时间等,再合理的安排课堂步骤,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学,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例如在铅球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们进行分组,再由组长负责组员学习,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上课时,出现拥挤抢球等现象。在有效的45分钟的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浪费时间,这就需要教师们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合理的安排和设计课堂时间,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视学生习惯性习惯性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习惯性,可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育课的常规教学方式,大多由集合、报数、实践上课内容组成,当集合、报数这些步骤结束后,再进行上课内容的实践,这就会浪费了不少的课堂时间。然而,让学生养成在体育课时,习惯性的集合、报数,这样便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另外,教师还可以以身作则,带领学生不迟到、及时整队等,通过这些细节的改进,以此来节省时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手段的实效性

采取实效性的教学手段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选择上面,教师应该讲究其实效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帮助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体育课中跳远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直强调学生的姿势,向前上方腾空跳起,充分展体,落地时,收复,举腿,小腿往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往后摆动,落地缓冲。但是教师这样只是一味的强调标准,学生只存在概念上的认知,并没有完全的动作印象,以至于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面,教师可以将跳远的动作,进行分解,并作出示范,利用这样实效性的教学手段,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在初中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体育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这样才能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羽毛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进行一场小型的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教授学生羽毛球的运动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和学生互动,通过这样的互动性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还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体育教学的理念中,教师们应该明确互动性的重要性,充分将互动性教学融入到在教学过程中。互动性是初中体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概念,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创造出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这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关键。

三、重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第3篇

半个多世纪以前,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什么是语感

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语出朱自清《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语出宗璞《紫藤萝瀑布》)。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3.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语言当然也不例外。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语感的培养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2.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正如朱熹所言,阅读要“涵咏”,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文章例话·因声求气》)。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张裕钊《与吴函父书》)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语)。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注释:

转摘自《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7页)

转摘自周振甫《夏先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1986年第6期)

杨炳辉《试谈语感教学的性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

龚向明《参与和合作:走出语感教学误区》(〈〈语文学习教学争鸣录〉〉2000年10月)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5页)

《语感与语文美育》(《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11期)

转摘自刘电芝《试论直觉思维的心理机制》(《教育研究》1988年第1期)

苗文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2、《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6期、1991年第12期、1992年第11期)

3、《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主编:高宝立1988年第1期)

4、《江苏教育学院学报》(江苏教育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期)

第4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所在,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要着手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以激起并不断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参与激情,让学生自觉而积极地投身于体育教学活动中来,增强学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为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打下坚实的基础。

1.热爱学生,拉近师生距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人由衷的关怀,就是教育的血与肉。”他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真心,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让教师走近学生,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尊重与信任,这样学生自然也会对体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

2.灵活教学,形成教师特色。

一般化的事物对学生来说并没多大的吸引力,而富有特色与个性化的事物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参与动机。教学也是如此。教师的教学趋于一般化,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淹没。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不断地武装自己,灵活教学,创个性化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这样更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换来学生对教师的敬重和对体育学科的热爱。

3.现代教学,增强教学趣味。

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动态感与趣味性。将其运用于体育学科中,更能展现体育学科原本的活力,将那些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寓于直观的动作之中,并配以动听的背景音乐,辅以逼真的画面效果,这样更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思维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之上,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

二、创造宽广的参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创造

初中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精神,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参与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来展现这种个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

1.自主创编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是体育训练或比赛前的前奏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热身活动可以打破人体静止状态下的生理惰性,调动人体各系统活力,让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起来,既可以避免在体育训练中受伤,同时又可以活跃身体器官,为更好地参与打下基础。但是在以往,热身活动内容单一,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地完成,这必然会影响到训练效果,学生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而通过学生自主创编热身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去创造,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潜能,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正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手段。

2.自制体育练习器械。

体育主要以室外身体训练为主,需要用到许多的体育器材。而大多学校所配备的器材有限,实用性不强,且不能做到人手一件。为了增强体育训练的趣味性与实效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我们可以让学生来自制体育器材,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激励学生创新。如用硬纸片做飞碟、用易拉罐装上沙子做哑铃、用旧报纸等做接力棒等。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让学生更加努力

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并不是体现在某一次活动或是某一节课中,而是需要体现在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中,体现在整个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这就需要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进行主动训练,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这就是评价的功效。为此在体育活动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做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以评价来增强学生的信心,提升学生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更充分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1.加强过程性评价。

不只是要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的积极性、团队的合作性,以及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与各项比赛的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价,这样才能对学生做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针,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客观看待自我,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实施赏识教育,体验成功。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提问

作为语言教师,Penny Ur认为,我们的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语言活动中来,因此,有效的提问技巧能使学生作出迅速的、相关的、完整的回答。相反,如果我们的提问造成学生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只有最好的学生才能答出,或者学生只能作出十分简短的或不正确的回答,那么一定是我们的提问出了问题。可见,探究课堂提问技巧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课堂问题内容设置的技巧

1.目的要明确。

即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教材的要求,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为依据。就是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后,不仅能理解所参与的学习内容,而且还能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2.问题要有层次性。

即应当是递进式的、有节奏的、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的。根据Bloom的问题分类共有六个层次。

(1)认知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说出记忆型的知识概念、原理,如教师出示所学过的单词、短语及句型,问学生:what does this word/phrase/this mean?这类问题一般适合用于提问中、下水平的学生。

(2)理解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对比,如教师就某一段落提问学生概括段落大意: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ragraph? Or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is paragraph?此类问题一般适合用来提问中等水平或中上水平的学生。

(3)应用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或交际,比如要求每两个同学一组就文章的内容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please retell the passage with your own words。这一活动一般先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进行。

(4)分析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事项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

(5)综合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一种新的或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6)评价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作出判断。

3.有启迪性。

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启迪学生,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引起学生的初步思考再层层递进,牵引学生的好奇心及思考能力,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从而获取或形成新知识。

4.有适应性。

教师的提问应该面对全体学生,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所以课堂提问应设计以中上等学生为基点,兼顾优、差生。无论哪个班组,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中等生占绝大多数。课堂提问时,中等生回答的机会多一些。因此,要以中上等学生水平为主,使中等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即“跳一跳,摘个桃”。为了适合优、差生的特殊需要,在此基础上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将某些问题分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向优、差生提出。有的老师将一个中等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向差生提出,然后中等生总结,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二、提问的策略准备

1.停顿。

当学生不能给出答案时,教师采用的策略应该是耐心等待,给学生时间去思考问题。如果等待学生仍然没有回答出问题,教师可以选用以下技巧的一种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2.鼓励。

有时学生可能没有作答,或只给出了部分回答,他们需要进一步的鼓励或在老师的帮助下,给出系统完整的回答。这个鼓励可以是一个手势,也可以是语言暗示,或鼓励的话语。

3.补充提问。

补充提问是一种探究形式,有时学生的回答是不全面的,模棱两可,或仅局限于一点。进一步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原问题,给出更综合的回答。

4.提供补充信息源。

因为学生缺少某些关键的信息,所以不能说出正确回答。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提供一些造成学生回答困难的缺失信息。通过提供补充信息来帮助学生要比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答案好的多。

5.转向。

如果一个学生在鼓励、帮助后仍感到问题困难,这时应该召唤另一个学生帮助回答。不能让这位答不上来的学生感到难堪,挫败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他听课的心情。

第6篇

关键词 多媒体 教学情境 教学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片段等素材进行综合处理,以达到文、图、声、影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及利用,使抽象复杂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感染力、直观性和启示性。教师通过对传统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和教学行为进行有机整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1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使内容更加直观和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口若悬河的独白,将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展示给学生。久而久之,这种形式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这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其特有的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利用投影、视频、音乐、动画等手段,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它可以化静态为动感,化单调为活泼,化抽象为具体,文、图、声、影四位一体,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感染力强,可以对人的视听以及心理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符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缺少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即使是口才再好的教师,再卖力的讲解,也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学习《黄河颂》一课时,在播放展示黄河风采的录像的过程中,雄壮的旋律也激荡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们看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恬静,壶口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以及黄河在平原上像长蛇一样蜿蜒东流的壮丽。这些画面展示下来,学生们会从中得到很多启示,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万里之外的场景,从而对母亲河深刻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大大地拓宽了视野。

多媒体技术引入初中古诗文的课堂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文章意境和人物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学《天净沙q秋思》时,在屏幕上呈现出如下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古道旁,枯藤缠绕的老树上,鸦雀绕巢低旋,不时鸣叫几声;不远处,稀疏的村舍旁,小桥下的流水潺潺流过,人们正在准备晚餐,炊烟袅袅。这时,一个文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装束,这是个异乡人。他望着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生发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感慨。让学生通过展示的场景展开联想,由异乡人的感慨联想到他的离愁。

2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教与学节奏更加紧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我们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空间,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这一个目标。

在传统课堂上,由于时间以及黑板版面的限制,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资料无法展现出来,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诗词,可以在学习课本篇目的基础上补充几首课外名篇。如学习了《送元二使安西》,可以给学生补充《芙蓉楼送辛渐》《送友人》,让学生欣赏。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把原来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的内容预先整合进多媒体课件中,可以在课堂上从容展示,这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使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集中在知识本身,从而使四十五分钟得到充分利用,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深入讲解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大大加快了教学进程;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再现性的特点,可以把抽象的事物、难以演示的动作、不易观察的现象等,通过声音、动画、录像等方式进行输出,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方式来进行意识建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

初中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要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以自己的牺牲成就小斑羚的生存,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用Flas展示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在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中跌落深谷,学生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折服。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无法实现的。

第7篇

1.英语的教学课件不能够很好地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衔接

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进行工作,但是由于教学课件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个别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严重脱节,使得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不能很好地推进教学的进程。另外,教学课件的质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有效作用,学生也就不能在英语学习中更好地获取知识。

2.教学课件质量不高

在进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年轻教师由于缺乏经验,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英语教学素材,导致很多教师只是盲目地从网络上获取一些教学课件,这些教学课件由于没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导致学生在上课时不能很好地跟进学习计划进行学习。教学课件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很有关系,因此初中英语老师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3.过度依赖多媒体

由于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过度地依赖多媒体教学,依靠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的安排和设计,对学生平时的读写训练和听说训练减少。过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学习的教学,虽然能够很好地带动学生学习的愉悦气氛,但是忽略了学生的读、写、听的练习,忽略了英语的语言本质,导致学生对读说英语的能力不能很好地跟进教学安排。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安排不能够很好地推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培养,无法很好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更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

4.多媒体课件讲解不足

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讲解不足,导致很多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只能走马观花地看教师进行课件的播放。没有很好的课件解释和说明,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课件的内涵和知识脉络,单纯的英语视听部分的播放,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这种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很好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

二、初中英语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具体措施

1.加强多媒体课件与实际教学内容的联系和衔接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益于改善课堂的教学环境和秩序,但是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中,必须要注意课件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联系。教师应该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去总结和归纳,而不是单纯地从网络上下载,因为这些网络课件不能很好地贴近本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此,要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与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良好优质的教学课件能赏心悦目,使学生更好地专心听讲,教师应该通过平时的自身提高,来强化教学课件的制作,并要丰富和完善课件的内容,要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准备。

2.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作为英语的重要基础知识,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单词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再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深化每一个单词的理解,通过优秀的课件制作,让每一个单词都能活跃起来,更加具有生动性。例如,学习“Speak”这个单词时,不能只是单纯地学习读音和意思,而应该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Speak”这个单词活起来,通过图片、视频、语音展示“Speak”的意思,同时通过一些造句如“whoarespeaking”来扩展学习这个单词,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单词。

3.提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很好地推进教学的进程和学习计划,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多媒体的课件的泛用使得很多课堂变成了课件的展示课,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英语学习,教师也在课堂上流于形式,这种泛用多媒体课件的情况十分严重。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要加强和注意提升教师自身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通过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教学状况,进行课件的制作和准备,使得课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本来的作用。

4.加强多媒体的运用技术,变换更新多媒体形式

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多媒体语音教室的学习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通过耳机进行学习,学生感觉很新鲜和好奇。这种模式虽然推广得很普及,但是长期使用,会让学生感觉到单调和无趣,导致多媒体设备经常被学生损坏和玩耍。针对这个现象,应该尽可能地引入一些新鲜多媒体技术设备,如小屏幕、大屏幕、网络电视等,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教学多媒体设备的变换,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长期的新鲜感。

第8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问题;对策

初中生上好体育课是百利而无一害。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特点,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健康地成长。本文从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加以分析,并阐述解决问题的有效建议。

一、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的因素

目前,我国体育教师职责松懈的现象日趋严重。体育教师职责松懈的原因来自于巨大的工作压力,进而产生一种极端态度,这是不良情绪存在的前期阶段。这种职业的倦怠现象一旦产生,教师对学生的耐心和爱心都会逐渐地下降,还会降低对课程准备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大部分学校存在考核制度不完善且不健全等不良因素,严重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大幅度下滑,进而教师工作热情也慢慢地淡化。和别的学科相比,体育教师的相关待遇不是很高,这样一来,教师的消极情绪也逐渐地蔓延开来。学校的工作都以中考为中心,虽然体育教师工作量较大,任务也比较繁多,却很难得到肯定和认可。

由于大部分学校考核制度不合理,教师辛苦的劳作和积极的教学态度都无法得到认可,长此以往,教师的心灵受到了伤害,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也在所难免。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但是短时间内难以看到显著效果。一些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到处都是。这样体育教师所具备的积极性与成就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学生方面的因素

学生缺乏对体育教学的高度重视,并且有部分学生还存在厌学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大多都喜欢进行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或不喜欢老师上体育课。简单地认为体育就是一种娱乐,在接受教育时也放松了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总是草草了事。遇到自己喜欢的体育内容,就比较热情积极;遇到不喜欢的体育内容就产生懈怠懒散的现象。

(2)学生有厌学现象,对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上课时毫无兴趣,注意力也无法集中。

(3)学生没有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了解该如何使用科学的原理以及教学方法来锻炼身体。

②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只想着玩,这样就造成注意力无法高度集中,并且不服从老师的指挥,而且对于老师要求的教学内容不认真完成,忽视了安全等。

二、初中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有效建议

1.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热衷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虽然教师从事着教育教学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是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教学本身也属于一项创造性活动,而且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再加上自己每天面对的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开拓与探究,以唤起自己的工作热情。从这个方面来分析,作为一名教师,一定不可以作茧自缚,一定要真正体会到教学的变化性。

(2)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时常会出现怠倦心理,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就是说,无法更全面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就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

2.学生方面问题的解决办法

(1)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加以明确,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学好体育技能的重要前提。想要让学生都喜欢体育课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学习目标的制订十分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兴趣是引导学生学好体育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学习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前,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体育教学按层分组,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他们各自的目标。

(2)将第一节“引导课”做到最好,教师要给予学生“引导课”作用的高度认识,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旦“引导课”做好,在日后的体育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将一些组织纪律问题加以强调,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非常有利于日后的管理。

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教师的教学手段需要建立在教学目标制订的基础上,进而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锻炼中成长,在健康中学习。

参考文献:

第9篇

1.课堂提问要充满了“激趣性”

兴趣是我们学习中的最好的老师,兴趣教学也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因此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一些有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并且通过提问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上课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课堂提问应该有效地指向教学目标

一堂课的进行首先便是要确立课堂的教学目标,只有确立好了课堂目标,教师才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结构进行提问,然后学生才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思考。因此要想确立好提问的目标,教师就要不断地钻研教材,从而有效地统筹全局,掌握整个课堂的教学节奏,从而提升教师的提问质量。例如,初中学生在学习现代时的语法时,教师就应该不断地钻研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动作符合这个时态,哪些问题更加的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认知结构。并且在提问式教学中还要做好不同的对比,这样就可以通过对比让学生多方位的感知现代时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个时态。当然在课前教师就应该细致的备好课,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在课堂上掌握教学的节奏,促进有效地提问。

3.提问机会要均等

我们知道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时期,因此他们的情感是细腻的、心思是敏感的,我们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提问时一定要注重公平、平等。只有不断地呵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可以积极地配合教师进行有效地课堂互动。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由于是集体教学因此教师非常的容易忽略课堂上一些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这样就容易导致课堂上的部分学生根本参与不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英语的学习并没有好处。

4.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该用支持和鼓励的态度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确立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有效的进行提问就要求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畅所欲言,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整个课堂气氛的活跃。例如,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尽量的采用:“Wouldyoupleasetellus…?”、“Wouldyouliketo…?”、“MayIaskyou…?"等委婉而友好的语气。对于回答得好的学生,可以用“Welldone!”、“Verygood!”等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可以用“Itdoesn’tmatter.”、“Tryitagain.”等消除学生的自卑和恐惧心理,使学生树立起信心。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备好课的同时不断地积累课堂经验,从而整体上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有效的提问以及合适的语言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的做到师者的职责。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