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1:49
导语:在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言传身教 德育
在成语字典中将言传身教解释为: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行动起到了模范作用。总理在追忆他与同志在一起的岁月时,对他的淳淳教诲、言传身教使他在现在的工作中不敢有些许松懈。
那么,对教师而言,言传身教在育人的过程中能起什么作用呢?
欲树人,先立德,要立德树人,必先立师德。德育是每位教师的“必修专业”,诚如东华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贺善侃所说,只有把教育当作崇高的事业,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对“立德树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那就是:中国下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的最重要的工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的要求是双向要求,是在以有德之师基础上育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通过近年来的辅导员工作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笔者对言传身教做了以下释义。
一、言
1.金玉良言
我们在工作中不仅要对学生的生活、工作、学习送去温言暖语,同时,对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敢说敢言,用自己的肺腑之言,引用实际例证,使得学生深刻的醒悟转变。对于学生来讲,这一切就是金石良言。
2.言必有证,言必有据
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所讲的话必须要有依据,必须针对学生中所发生的现象,这样才有很好的说服力,学生才会感觉这是老师在调查、分析以后得到的结果,他才会顺理成章的接受。不然,就会给学生留下造言捏词的印象。
3.言而有信
同学生接触的过程不只是几句话就完事的事情,他们在学校的所有事情都是牵挂的,难免出现学生请你帮忙的时候,如跟学生找个舞蹈的训练场所或是借东西等等这些情况,那么你必须言而有信,他们在感受你良好信誉的同时,潜移默化的也会形成自己的良好信用。
4.笃论高言
学生必定带着时代的特点,我们给予他的不仅要有工作、生活、学习上的基本引导与帮助,更要利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例证开展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笃论高言能使学生既能感受时代现象的发生,更能对此现象加以正确的评论和行动。
二、传
1.薪尽火传
要将在一届一届中积累,一件事一件事中累加的好的做法要薪火相传,要搭建能完成此传递的舞台,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干部的培训、经验交流会、典型推荐等活动的开展能有效的提高传承性,更能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
2.捷报频传
对所带班级同学取得的个人成绩或集体成绩一定要予以肯定和及时的宣传,形成舆论导向性和目标趋向性。这样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增强班级的稳定性,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提升班团干部的号召力。
3.空谷传声
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应像在空若无人的山谷中大声呼唤一样,形成一呼即应,一呼群应,百呼百应的效果。我们要以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将所有的同学吸引在周围,提高整体的向心力。这样,在班级的主体工作中将事半功倍,显现班级的良好执行力。
4.以心传心
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心与心交流的过程,是以己心换彼心。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你的心,就是他们克服困难的动力;当学生苦恼时,迷失方向,你的心,就是指引他们的明灯;在学生高兴时,你的心,就是他们的共鸣器;当学生异常时,你的心,就是他们的依靠;在评先评优、评奖评助时,你的心,就是“三公”的象征。
三、身
1.身体力行,身临其境
说得多不如做得多,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学生群体更多的需要一个像样的实践者。因为只有一个强有力的实践者,才能给他们方向,才能给他们榜样,才能给他们力量与信心。参与到学生的群体活动当中去,给他们带去很好的实践精神,他们将倍受约束和鼓舞,并最终在自身的实践中很好的理解与转化。
2.以身作则
对待学生群体,身正为范的首要基础就是以身作则,爱岗敬业。对工作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刻苦钻研的形象给学生树立了责任感的榜样。对事情追究到底的做法,使学生感觉到你对事的认真态度,学生的随意性就不能任意发展,也将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更能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作风。
四、教
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人上一百,形形。学生群体中这一特点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不同的家庭、社会、教育等背景的影响,使得学生质量良莠不齐。那么,在育人育才的这一目标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必要性更要得到很好的体现,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保证集体共同利益情况下,实现个人目标制定与实施。更多的去引导学生怎样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这一基础上逐步的实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无常师
关键词:初中德育工作;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07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45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多年来,笔者进行了初中阶段德育多维化、氛围化、活动化、科研化实践探究。
一、德育多维化
现在流行“5+2=0”的教育公式,意思是学生每周在校学习五天,但经过两天社会、家庭教育的影响,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其实众所周知,教育是全社会致力的伟大事业,绝不能脱离家庭和社会。正确的教育公式是“5+2>7”,即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拓宽了德育渠道,收到了预期效果。
利用好家庭教育这一德育途径。每学年固定召开家长会,告知家长学生的近况和所处学段的特点,与家长共同探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策略。定期对家长进行专题讲座,如“让孩子过点儿穷日子”“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等,以提高家长的育人水平。同时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个别有影响并关心学校发展的家长参与学校的某些决策。定期发放“告家长书”和“征求意见函”,实现家校沟通零距离。家校教育齐心,学校教育才有力。
利用好社会教育是又一德育途径。可以聘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为社会监督员,聘请辖区派出所干警为法制辅导员,邀请交警队、消防队的同志走进校园,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教师的依法执教能力。家长与学校的民事纠纷在所难免,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可以聘请律师,也可以特殊授权主管校长、主任充当委托人,开庭时当庭辩护,现场听证。这种特殊的方式更有助于现场培训学校管理人员,便于他们感受育人的艰辛,自觉审视工作中的不足,积极破解学校教育的难题。社会教育给力,学校教育就更有力。
二、德育氛围化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模式一经形成,德育大环境也随之形成。在学校,需要积淀文化底蕴,提升精神文化,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师生能够解读校训,践行教风,力行学风;熟悉校徽,演唱校歌,交流校刊,在“名师榜”“学星榜”前驻足,在传统活动中展现自我,继承发扬学校精神。学校问问题的学生络绎不绝,师生问好的声音不绝于耳,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浓厚的育人氛围就会促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三、德育活动化
在氛围浓厚的育人环境中,校园活动是育人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的部分。可以传承丰富的校园活动,逐渐形成德育活动化的育人模式。
结合节点、节气和学校情况设计主题活动,第一学期:九月,入学教育;十月,田径运动;十一月,歌咏比赛;十二月,圣诞汇报;一月,助学评选、“学星”评选。第二学期:三月,安全文明;四月,读书演讲;五月,社会实践;六月,青春宣言、毕业庆典;七月,年度艺术节……活动是丰富的,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师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提高素养、享受幸福。
活动可以发现、培养人才。校级读书演讲比赛的冠军可以选派参加县级、市级比赛,圣诞汇报的主持人可以选派参加中华英语风采大赛,活跃在英语角的学生可以参加全国公共英语过级考试,由此增添学习的兴趣,活动的教育性不言而喻。活动能够形成体系,打造精品。比如歌咏比赛,可以自创校歌,每届比赛时,校歌可以设为必唱曲目。从赛场演唱到每日必唱,从学校角逐到参加各级比赛,一个个班级争高下,一批批领唱、指挥竞风华。当然会凝聚师生前进的动力,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德育科研化
德育内涵丰富,总结诸多的实践,需要科研升华。初中教育是成长、生活的教育,学生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态度积极,习惯良好,基础扎实。”三个学年、六个学期的德育主题可以开发,每学期围绕主题开展主题班会,就会从整体上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主流引领。利用好课堂育人渠道,开设校本课程,开设“模拟法庭”实践课,实现德育和学科课程整合。注重德育专题研究,从问题入手,立项研究校级德育科研课题。
破解德育难题,需要科研助力。到了九年级,学生间文化成绩上的差距拉大,部分学困生出现厌学倾向,个别学生甚至思想旁骛乃至辍学。如果把个性鲜明的学生过度“分数化、符号化”,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不合格的。可以研究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开展特长教学,积淀教育新模式。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前提下,适当安排专业课程和教学汇报,学生就会重新找回希望,找回黄金时代的快乐。同时,各学科教师才能得到发挥,实现教学相长。
德育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让校园充满温馨和感动,更为校园播撒了健康和文明,它产生快乐,创造神奇。实践证明,初中阶段德育,可以用“多维化”创设大环境,用“氛围化”创设小环境,用“活动化”作为德育载体,用“科研化”破解德育难题,德育先行,树人强校。
参考文献:
突出政治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权;突出思想引领,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突出文化引领,着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有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近年来,通辽市委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一、突出政治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权。一是强化思政工作领导。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市委始终把高校思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常委会经常研究相关工作,并把驻地高校主要领导纳入市委中心组学习范围。近年来,市委主要领导带头到高校考察调研和座谈交流40余次,各级领导到高校作形势报告33场次,有力促进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校园进课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二是强化组织工作基础。坚持地方党委与高校党委协同联动,形成共建共管合力,切实把管党治党责任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高校基层支部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优秀教师和青年学生入党。三是强化骨干队伍建设。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采取公开竞聘的方式,选拔任用干部。制定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县乡挂职、埠外进修、评选标兵等方式,努力打造高素质思政工作者队伍。
二、突出思想引领,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一是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针对高校学生思想多元、思维活跃的实际,制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意见,出台规范外请人员来我市授课管理办法,防止错误思潮渗透。全面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建立课堂讲授、学生讨论、社会实践“三三制”教学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力实施青年者培养工程,力促青年学生成为科学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传播者。二是坚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出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项行动方案,开展“敦品励学,成才圆梦”主题教育活动,组建120名社科辅导员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基地,开展的“四进四信”主题团日活动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项目。三是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嵌入全程。立足我蒙古族人口最集中和内蒙古民族大学驻在通辽的实际,坚持每年9月开展“守望相助 携手同行”教育月活动,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高校最直接、最生动、最有效的思政工作抓手。切实强化蒙汉双语教育,并采取指定专业、专场招聘等方式,着力解决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
三、突出文化引领,着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一是建好文明校园。制定文明校园创建行动计划,与文明城创建相融合,将科尔沁体育中心、图书馆移交内蒙古民族大学使用和管理。近年来,市财政投入5000余万元建设资金,积极改善驻地高校教育教学条件。二是树好新风正气。深入开展“德育先导 以文化人”主题教育,修订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意见,加强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涵养师生良好品德。组织开展“桃李之星”“通辽好人榜”等推选活动,支持驻地高校社团创建正能量工作室,积极防范和非政府组织渗透破坏。三是守好网络地。制定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规范高校网站建设,加强各类论坛管理,组建网络思政工作引导队伍,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主动正面发声。组织500余名高校思政工作者加入“科尔沁书虫”微信阅读群,通过推广全民阅读,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青年;大学生
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党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共青团肩负着完成党交给的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使命。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工作面对诸多挑战。
一、背景与问题
新形势下,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高校扩招、后勤社会化管理、专业调整、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等措施的实施,导致高校共青团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团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挑战,基层团组织建设滞后,无法实现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亟需加强组织建设创新力度。基层团组织首先要承担起组织动员青年学生的功能,因基层团组织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动员组织作用,目前共青团活动在大学生中的熟知程度很低。
信息多元条件下高校团员个性化特点突出,高校共青团开展引领青年学生工作不能与时俱进。我国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化的转型期,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普遍随之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共青团组织不能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方法开展工作。
不同青年学生群体利益诉求多样化,基层团组织工作的实效性不足。在发展过程中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成才、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更多,面对的问题更加具体,迫切需要团组织的引导与帮助,基层团组织需要探索服务青年的有效渠道和途径。
青年学生感恩意识服务精神欠缺,高校团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工作待于进一步加强。一定程度上青年学生出现拜金思想功利化思维,大学扩招和国家产业结构带来的就业难强化了青年团员的这种思维。
二、开展工作的思路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团委牢牢把握党的要求,主动适应时展要求和当代青年特点,以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作为出发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转变思路,适应社会的变化,学校的变化,学生的变化,建立担负起引领青年思想、服务青年成长、凝聚青年力量重任的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团组织。
三、具体对策及措施
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团委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为基础,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模式,大力实施团员思想引领计划、团员意识教育计划、团员素质提升计划,以强化带动服务为核心,以立德树人全员育人为目标,着力构建团建新载体,夯实团建工作阵地,创建组织生活新方法,发展团建工作新格局,凝聚青年学生的向心力,激励青年学生的争先力,提升青年学生的发展力,激发团员青年的创造力,培育青年学生的服务力。
(一)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模式。学院团委建立工作职能部门,拓展组建学生社团等特色团支部,并完善落实团小组制度,构建学院团委―团支部―团小组的三级工作体系,制定学院团委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建立团组织全员覆盖全面影响的新框架格局。
1、发挥各方优势,学院团委框架设置合理。学院团委设组织发展部、理论教育部、社会实践部、创新创业部和综合管理部等,由工作能力强、学生威信高的骨干团支部书记兼任各部部长,既充分发挥了他们密切联系学生的优势,精心谋划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同时又能充分发挥骨干学生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团委的各项精神落实到实处。
2、建立特色团支部,落实团小组制度,建立组织体系,实现有效覆盖。根据学生喜欢参加社团活动的特点,建立学生社团团支部,还可以依托学生社区或学生公寓组建联合团支部,学院认真落实团小组制度,各基层团支部按照要求设立团小组。团小组是团支部的组成部分,在团支部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大四毕业班根据考研、找工作、留学等类型进行设置,大二、大三则主要根据个人兴趣或爱好设置,组建起了“挑战杯”、SRDP等特色团小组,并取了一些如“Dream catcher”、“微臣有爱”、“青春律动”等特色名称,凸显本小组特色。
3、严格制度落实,理顺工作机制,组织高效合理。学院团委督促各团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制度,并建立学院团委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团委老师、团委各部门、各团支部书记参加,通过工作联席会研讨团支部建设工作,各支部间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形成团组织建设工作合力。根据团支部达标升级、团员教育评议制度,建立团支部考核评价制度、团小组评优工作细则、团员评优办法、团员推优入党制度等,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了高效运转的组织体系框架,严格了各项工作制度,为各项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高举团旗跟党走,实施三项计划,助力青年“五力”工程
学院团委坚持党建带团建,实施团员思想引领计划、团员意识教育计划、团员素质提升计划,以立德树人全员育人为目标,构建团建工作新载体,夯实团建工作阵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青年学生共青团员意识,提高青年学生各项素质,发展团建工作新格局,凝聚青年学生的向心力,激励青年学生的争先力,提升青年学生的发展力,激发团员青年的创造力,提高青年学生的服务力。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凝聚青年向心力。学院团委开展了“青春正能量 拳拳爱国情”、“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演绎中国梦 讲出我精彩”主题演讲比赛和“刻印青春足迹”青春故事讲述系列活动激发广大青年敢于有梦,组织各团支部开展“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主题学习、“于书中畅游,与思想对话”图书推介、“青春使命 由我做起”爱党爱校知识竞赛,激励青年学生勇于追梦,以“充实一周,我的学习计划”周记表发放和“我的梦想,请你见证”团员成长档案发放活动促进团员青年勤于圆梦,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奉献当代大学生的青春力量。
2、以团员意识教育为依托,激励青年争先力。以开展“五四”表彰为契机大力开展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以学习宣传党的十精神和“我的中国梦”为主要内容,先后开展多次“奋斗青春 激扬梦想”青年讲坛,通过学习讨论会、小组讨论、观看视频等多种方式,增强团员们的共青团意识,提高团员们的思想认识,树立团员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加强榜样激励措施,组织开展“榜样力量 青想” 优秀学生微访谈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学习活动,开展好优秀团员、学习标兵、杰出青年志愿者等优秀个人评选,融入红旗团支部、先进团小组等集体典型的评选和表彰工作,激励青年学生奋发向上、奋勇争先。
3、以提升团员素质为目标,提升青年发展力。依托团小组建立学习小组,建立团支部―团小组―学习帮扶岗工作机制,主动构建与学生家长、任课老师配合的制度,助学公益岗主要由高年级学生党员组成,实施党员先锋引领计划,对学业困难学生提供思想、学业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为学院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提供切实有效地支撑。以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场能力拓展月等活动,邀请校外导师和毕业生学长学姐讲解工作经历,提高大学生自我定位和职业规划意识,服务青年学生职业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定期开展学生心理辅导讲座,邀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家授课,为团员青年提供心理咨询指导,提高青年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排解忧虑能力。
4、以促进创新创业为契机,激发青年创造力。学院着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团员青年的创新创业意识。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国际基因工程机器竞赛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带动手段,鼓励全员参与科研项目、学术论坛和实习实训,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确保实验有场所,创新有带动,交流有载体。
5、以推进社会实践为途径,提高青年服务力。大力推动学院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四家,包括自闭症儿童关爱机构、关街道办事处、青岛市新市民之家、四方区康老护理院等机构,培育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做肯付出、勇担当的有责青年,做热心肠、愿助人的有爱青年。
四、不足之处
今年“五四”座谈会时深入阐述了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勉励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这为高校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目前学院工作存在主要问题有:
第一,网络等新媒体手段利用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以拓展思想教育手段,扩大思想教育影响力和覆盖面。
第二,青年学生民主评议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为广大团员评优考核提供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标准。
第三,学生因科研学习压力大,导致参加活动频率和次数不统一,活动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相光.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多维向度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2月第27卷第1期
[2]王斌.高校共青团工作现状调研报告――以东南大学为例[J].中国青少年研究,2011年2月
王平中学是一所山区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通过历任校长的励精图治和代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曾经缔造了以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为内涵的“王平现象”,这种现象中凝聚着丰厚的学校文化精神内核。在未来办学中,学校将坚持“继承、发展、创新”,坚持“文化引领,打造追梦学园,让每个生命自信绽放”的总体目标,努力创办老百姓满意的优质寄宿制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让山区、矿区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一、分析与把握办学现状
是学校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促进学生发展,而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前提是分析清楚学校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师资状况、学生的实际情况、办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够切合实际地确定学校发展愿景、学生培养目标、学校特色建设,也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学校处于永定河畔的王平镇,这里曾经是京西古道上的商旅驿站,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比较丰富。学校现有中学高级教师占30%,市区级骨干教师6人,虽然广大教职工的原始学历普遍偏低,但是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淀出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勤于合作、敢于担当的文化品质;现有学生近300人,住宿生占91%,他们以王平地区、大台地区及木城涧煤矿工作人员的随迁子女为主,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虽然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但是各地文化通过学生在这里交流并融合着。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家庭教育和学习环境相对薄弱,家庭收入相对较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投入相对较少,学生参与社会其他学习的机会也相对少。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虽然导致很多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习能力提升相对较慢,缺乏学习和生活的自信,但是相对来说有较强的可塑性。
目前,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难得的机遇:党和国家关于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和区域推进教育发展的战略举措等,为学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区域功能定位的不断明确以及城镇的建设推进,使得地区的发展潜力更加凸显,为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社区居民对学校发展的期望越来越强;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学校开放办学提供了很大空间。
当然,学校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布局调整以及教育改革的新任务,给学校发展带来挑战;办学成果的总结不够,宣传不够,社会对学校的了解不够广泛,社会的认可度尚需提高;学校个性化发展思路尚未形成,办学特色不明显;开放办学程度不高,家长、社会参与学校管理不够广泛,没有充分发挥学校在社区文明素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社区资源来促进师生的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学校要采取内部综合改革和开放办学相结合的途径,丰富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合成长的资源和发展机会,打造追梦学园。学园是现代学校的开端,是柏拉图最早在古希腊创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置多种课程,培养各种智慧人才,让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发展,让每个生命自信绽放。
二、明确学校办学愿景和发展目标
是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趋向
学校继承“创和谐校园,促师生发展”的办学思想,坚持“让每个生命自信绽放”的办学愿景,让每个学生树立自信,激发每个人发展的潜力,通过实现每个人内心的自我和谐追求校园内的整体和谐。弘扬“诚毅敏信”的校训精神,立德树人,培育人文精神,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生命品质。坚持“人文化理念、内涵式发展、现代化育人、开放式办学”的发展思路,把学校建设成为点燃梦想、实现梦想的追梦学园,让学校成为每个孩子一生发展中的生命驿站。
在文化建设上,学校本着人性化、人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原理,遵循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突出特色、面向未来的规划原则,进一步挖掘学校环境文化主题定位,指导规划室内外环境文化,形成学校的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人际文化、制度文化等,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办学中涵养文化,用文化浸润心灵。
生态永远是让学校持续生长的重要力量。校园是一个适合生命成长的生态园,而滋养生命成长的沃土就是文化。结合山区寄宿制学校的实际,坚持尊重差异,内涵发展,激发活力,促进发展,努力提供适合成长的教育,加强生活化、多样化、生态化学园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生社团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进一步改进教师培养方式、学生培养方式、师生发展评价方式,使学校更有朝气,让教师更加智慧,让学生更加幸福,让校园更加优美,让教育更具创造,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学生喜爱、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优质寄宿制学校。
教师永远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师培养目标制定上,学校坚持培养树德、求真、自省、创新的智慧教师。树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行统一,美德统一;求真:尊重规律,追求真理,科学育人,务实高效;自省:原点思考,系统思维,自我反思,改变自我;创新:观念创新,方式创新,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
学生永远是学校成长的最关键指标。在学生培养目标制定上,学校坚持培养崇理、尚学、健美、阳光的幸福学生。崇理:崇尚做人的道理,做品行高尚的人;尚学:会学,愿学,乐学,学会。健美:体魄健康,品质高雅,生活有美感;阳光:生活阳光,心态阳光,生命自信绽放。
开放办学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积极探索开放办学,积极构建立体式办学协作体,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以促进学生发展;让教师和学生走出学校,让社区资源和家长走进学校,开展学校与社区、家长合作办学的合作伙伴关系;逐步实现与区域内外的优质初中建立办学联盟,充分吸纳各种优质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努力发展国内外交流,推动学校走现代化、开放型的道路。
三、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必须体现为
学校文化建设目标的具体化
1.进取的精神文化
学校的精神文化主要凝聚于办学愿景、核心价值观、校训、校徽、校歌、教风、学风等方面并通过这些元素呈现出来。学校精神文化的确立不能仅仅是校长的自我认知,必须依靠全体教师和学生的群策群力,既要有学校领导团队的顶层设计,也要有广大师生自下而上的参与。学校精神文化的涵养,既要有对学校优良传统的继承,也要有面向未来的发展与创新。例如,针对山区矿区学生普遍缺乏自信以及自信在人的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我们确定办学愿景是“让每个生命自信绽放”,把自信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坚持立德树人,结合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校训:诚(诚信、志诚)、毅(毅力、弘毅)、敏(敏捷、敏学)、信(自信、信念)。结合教育领导力的内涵和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我们确定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为尊重、信任、合作、共享。
2.精美的环境文化
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环境育人的作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着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让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设计精美的图案呈现出来,从而起到对学生身心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学校环境文化主要体现在校训雕塑、环保建筑、教学楼门厅效果图、楼道效果图、校刊、橱窗专题教育、校园之星图、消防提示标语、多功能外墙效果、食堂墙壁效果、美术教室效果、舞蹈教室效果、校门内两侧墙效果、学校文化墙的设计等方面。
3.特色的课程文化
第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结合农村学生特点,研发微课程和跨学科课程,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探究性、应用性和生活化。例如,探索将基础性化学内容前移到八年级,探索通过开设动画英语加强学生的英语听力和表达等。
第二,地方课程渗透式落实。落实好地方课程,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加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化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将部分地方课程的内容渗透在历史、地理等学科中。
第三,校本课程学园式建设。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依据教师资源、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和学生资源,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包括学生社团),满足山区住宿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需求,提高学生在校生活的幸福指数;充分利用校园的植物资源,以学生会为主体开展美丽校园征文活动,评出校树,学习校训精神,进行爱校教育;依据校训建设国学园,引导学生围绕校训精神参与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开展“读国学、知校训”活动,提高学生素养,评选诚信之星、弘毅之星、敏学之星、自信之星;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把传统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建设艺术园,弘扬民间艺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开设系列社团,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展示学生特长,让学生更加自信。
4.分享的教师文化
在开展教师培训“走出去”的基础上,主要立足学校自身,挖掘教师身边的优质资源,积极开展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与自我反思,引导教师进行原点思考和系统思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合作分享,用研究的方式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切实开展分层培养的教师研训模式,分时分层实现教师发展目标:利用导师团队,加强高端培训,培养山区名师;通过骨干教师工作坊和班主任沙龙,培养校区骨干教师和班主任;依据数字校园资源共享平台,创建学习共同体,开展教师大课堂,打造智慧教师团队。每周开展以教研组和年级组为单位的校本研修共同体,盘点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问题,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诊断问题,改进提高。
5.人本的学生文化
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开展“三心教育”,即用心照顾学生生活,精心呵护学生身心,倾心关怀学生成长。学校首先改善了学生在校的生活条件,着力解决好家长和学生对寄宿制学校最为迫切的睡眠、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关心和期待;进一步改革学生培养模式,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在学生身上积淀并呈现,培养出品行高尚,敏而好学,体魄健美,心态阳光的幸福学生;组织成长社团、班级文化建设峰会、点燃梦想论坛,引导学生个性、多元发展;梳理并完善学校序列性的典型教育活动,形成学生德育的活标本;开展“家长走进学校”、“家长学校开放日”、“家长学校进社区”等活动,组织家庭联盟,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学校文化、家庭文化和学生文化交融,有效落实三结合育人目标。
6.生成的课堂文化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生命在课堂上自信绽放,建设尊重、平等,民主、开放,互动、探究,和谐、生成的课堂。引导教师用原点思考和系统思维开展研究式课堂教学,深化分层教学,着力改变课堂学习方式,构建分年级分学科的问题引入―互助探究―诊断评价―点拨跟进―练习巩固双主体互动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低耗高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生活中健康和谐发展;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互动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初步探索翻转课堂和慕课,用现代技术手段助力学生学习。
7.和谐的人际文化
在尊重、信任、合作、共享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立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传递正能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关系和睦、相互理解、互相帮助,建立合作互助的班级文化、合作共享的教师共同体文化、家校合作的沟通文化、学校与社区的共建文化。
8.人文的制度文化
一、高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我市经济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我市经济取得新突破,尤其在教育创强“强校舍、强师资、强管理,强质量”的新形势下,学校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我校作为市重点中学,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诚信缺失等现象愈演愈烈,给正在形成“三观”的高中生造成严重困惑。社会价值秩序的纠偏和重建刻不容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之欲出。
(二)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其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然而,在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部分学校只注重智力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的开发;在内容上,存在成人化、简单化的倾向;在形式上,较简单粗暴,未能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结合德育教育发展的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不容缓。
(三)高中生自身特点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代高中生思想敏锐,易于接受新事物,有较强的思辨与表达能力。但多亲情淡薄,缺乏集体协作和奉献精神,且生理、心理尚未成熟,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结合高中生身心理特点,引导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对社会的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二、高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策略
(一)多种渠道宣传,营造社会氛围
郭秉文指出:“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迅速掀起宣传学习热潮。
1.树立典型化宣传对象。
加强网络、媒体宣传,在官方网站设置宣传核心价值观浮窗,在报刊的重要版面持续刊登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重点宣传各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示范。如:召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示范点现场经验交流会、以美德储蓄卡助推“日行一善事”“周树一榜样”、举行专题讲座、编写书籍《我的价值观———百篇小故事》等。
2.建立常规化宣传阵地。
运用社会媒介宣传,协调各部门利用各类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宾馆饭店、个体门面、商场、小区,运用电子屏、楼宇电视、户外广告等媒介,围绕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宣传,将这种宣传模式常态化、长效化。如在市区中心广场、道路桥梁两侧,随处可见醒目的“24个字”。
3.开展多样化宣传活动。
在学校开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品栏、展示窗等,张挂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在墙壁张贴标语,在文化长廊塑造主题雕像。通过广覆盖、高频率、多角度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高中生领会其基本内涵,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
(二)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王夫之倡导身教重于言传。指出:“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这是其对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提出的新要求。
1.以言语行动感化学生心灵。
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修正作用。教师言行是教师内在素养的体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浓郁的爱国情结,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都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2.以敬业精神引导学生行为。
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担负教书育人,传播文明的重任,其中“敬业”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也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我校教师素有“拼命三郎”之称,曾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和“巾帼文明岗”。
3.以自身经历激励学生圆梦。
学校举行做“四有教师”师德师风活动,组织开展“讲自己的故事,说身边的故事”教师演讲比赛,向学生讲述青春故事、分享人生感悟,传递奋斗成就梦想的正能量。教师如果能在教育中展示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心,学生就会产生仰慕之情,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会水到渠成。
(三)构建特色主题课程,发挥育人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我校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从国家、社会、个人三层面,开展特色主题课程教育活动。
1.关注社会热点,内化中国梦教育。
丁尼生说:“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学校通过中国梦主题课程强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教育,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开展“中国梦,我的梦”国旗下讲话、以“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十八岁成人礼、“中国梦我的梦”首届广东省青少年书画摄影作文大赛,依托微博、微信、校园网等平台,开展“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还有“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精彩课堂”网上展播活动,组织教师针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运用典型事例,制作网络微课,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追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
2.搭建实践平台,助推公民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熟的和真正的公民意识,就把为社会服务看作一个人最主要的美德。”学校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主题课程强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教育,由校团委组织志愿者开展“交通安全伴我行”活动,利用节假日到交通岗和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校还设立“学生校长助理”管理制度,倡导“我校园,我管理”理念。每周以班为单位值周,成立自律队,开展课间楼层值日,防止踩踏事故。校运会从主持到裁判均由学生组织,培养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学校拟推行“代村长、代居委主任、代厂长”参与社会管理改革,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将社会、家庭和学校联系起来,探索“家庭学校村(居)委社会”四位一体的德育管理新模式。
3.强化养成教育,培养道德情操。
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学校通过养成教育主题课程强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第一,爱国从爱校、爱老师、爱家人开始,开展“爱国、爱校”主题教育活动,如“热爱祖国、尊师爱校”的系列班会、手抄报、演讲和征文比赛;第二,敬业从培养责任心和做事态度开始,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专心辅导每一位学生。学生认真搞好每一处卫生,专心听每一节课;第三,诚信从不说谎、不欺诈、不作弊开始,通过观看优秀电影电视,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故事会、宣誓仪式、辩论会等,使学生养成诚信的品质;第四,友善从关爱身边的人开始,开展观看纪录片、“感动学校十大学生人物”、“评选优秀学生干部”等活动培养友善品质,把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融入德育课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是提升高中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学校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融入各个环节,长期坚持下去。
(四)结合生活主题,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
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突出强调了生活实践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
1.在服务和奉献中学会感恩。
学校组织学生义务献血、慰问敬老院、勤工俭学等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同时,在家庭参与“孝父母、知感恩”道德实践、在社会参与“爱家园、懂礼仪”道德实践,引导高中生“在家庭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公民”,做到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2.在道德和传统中寻找“善根”。
我市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涌现一批批感人的道德楷模。如身患残疾的陈超新老师独守深山36年,被评为“中国好人”;雷锋式的好校长刘海被评为“茂名好人”,他们都是高中生身边最熟悉的道德模范和榜样。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中找寻善的力量,要利用重大节庆日如:春节、中秋、国庆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如:鼓励高中生用照片或视频记录家乡的风俗习惯,更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激发其爱国爱家的情怀。
3.在科技和艺术中培育情操。
一方面,我校以科技活动为契机,配备专门实验室、器材和指导老师,开展“智识奇用”科技大赛,评选“科技之班”。同时派代表参加全国科普创新实验大赛总决赛,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赢得价值50万元的“探索奖”,并被评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该奖的获得,在全市掀起科技创新热潮。另一方面,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打造优秀文化品牌。学校依托生活主题活动开展以乐促智、以技促能系列活动,把践行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三、高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反思
(一)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思想
有些学校重形式轻内容,满足于完成任务。如在德育教育中只留下文字和图片,学生是否理解和接受不得而知。另外,由于经济不平衡,不少城市缺乏像样的科技馆、博物馆、音乐厅、天文台等场所,使科技教育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流于形式,从中得到的价值观教育就大打折扣。
(二)媒体舆论导向存在偏差
当今社会,媒体担任重要的宣传角色。然而,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了噱头,对新闻时事过当的报道不断地激发医患矛盾、城乡矛盾、贫富矛盾等。就如不久前“学生为老师撑伞”一事也拿出来炒作,影响师生关系,未能在舆论导向方面发挥应有的价值。
(三)家校、社区教育尚未形成合力
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
(蓟州区教育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感谢区委宣传部提供学习交流机会,现就我局近年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做一下汇报,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当今时代,追逐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就是践行爱国主义最鲜明的特性,也是青少年一代应树立的最崇高理想和需要肩负的最伟大责任。多年来,我局带领全区中小学校自觉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根本目标,以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法治教育等为切入点,下大力气推进爱国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之融入到广大师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一、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精神和自信
一是深入开展缅怀革命传统教育。清明节期间,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为建设美丽蓟州做贡献”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活动期间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人数达9万多人次;放假期间在家观看电影的师生达10万多人次;参加“清明祭英烈 共铸中华魂”网上献花活动达1万多人次。组织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紧紧围绕“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这一主题,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
二是开展景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我红色教育基地(抗日胜利纪念碑、盘山烈士陵园、爨岭庙烈士陵园等)和景区联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国防教育、区史教育、生态科普教育、环保教育、文物保护教育、地质教育等。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利用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开展走访革命前辈、整理家乡革命历史资料等活动。用好校内教育基地和文化长廊,定期开展主题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
三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宣传教育。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宣传普及活动;利用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快乐营地等开展宣传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四是继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和好书伴我成长读书系列活动。组织开展第三届学国学诵经典才艺展示活动,340余名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同台演出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古典名著和《沁园春·雪》《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等现代名篇,表演了《穿越求学》《满江红》等古典情景剧,师生共同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唯美与高雅。以“迎全运 讲文明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好书伴我成长读书系列活动,倡导学生读一本好书,并通过征文、绘画、剪纸、演讲竞赛集中展示读书成果。
二、落实公民意识教育,恪守社会公德和法治
一是强化行为规范养成。利用新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在全区中小学开展行为规范训练与安全教育月活动。开展《守则》《规范》学习、“五尊”“五不”“五远离”和“新五不”教育、学生一日常规教育活动;通过主题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板报、文化墙、滚动屏幕、专题训练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加强法治安全教育。规范上好法治教育课,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定期组织法治教育报告会,上好每月一课时的法制安全教育课,协同区人民检察院继续做好“法治进校园”巡讲“八个一”活动。使学生知法、用法、守法能力不断提高。利用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中小学安全教育周”,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全区中小学生观看“安全之路 不再等待”教育影片,并撰写观后感。组织参加天津市中小学生第十届“珍爱生命 保护自我”安全教育知识竞赛。开展以“法在心中伴我行”为主题的中小学生好书伴我成长读书系列活动。
三是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素质拓展课外活动。鼓励中小学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合理开发适应中小学需要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平台,积极开展参观工农业生产、社会调查体验、技能培训、艺术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课外活动。积极探索有效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实践课堂”建设,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爱家乡的情感。
四是深入开展生态环保教育。联合区环保局组织开展以“你我携手行动,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天津”为主题的第五届三星杯“我是小小环保局长”主题演讲活动,调动中小学生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加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共同建设山清水秀的魅力蓟州。活动分校级初赛、区级复赛、市级决赛,5月9日共有14名选手在公乐小学参加了区级复赛,最后第三小学李孟子同学脱颖而出,荣获区级特等奖,将代表蓟州区参加市级决赛。
三、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培养高雅的志趣和情操
坚持每年举办中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每年一届,现已举办26届。去年艺术节以“传承中华美德,启迪艺术人生”为主题,全面展示全区中小学生文明、进取、协作、创新的精神面貌。各镇乡中心学校、直属学校、幼儿园在所辖学校、年级、班级师生普遍参与,在开展各具特色艺术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共组织56场文艺汇演和美术作品展,各学校幼儿园共演出文艺节目737个,展出美术作品4046件,参加师生14485名。6月27日在蓟州影剧院进行了全区总汇演、汇展,效果很好,受到各级领导和师生的好评。
同时,坚持举办合唱节活动、声乐竞赛、书法绘画竞赛和文艺展演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四、下一步工作设想
一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歌推广普及工作。利用音乐课、课间课外活动在全区中小学全面推广核心价值观组歌,使广大中小学生常听会唱、入脑入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利用好乡村学校少年宫、“五爱教育基地”和快乐营地等阵地载体,通过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场演出、中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小学生声乐大赛、合唱节等活动,以竞赛促普及,以展示促提高。
二是做好蓟州区历史文化进校园工作。依托蓟州区地质博物馆、盘山、独乐寺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历史文化载体,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组织搜集整理蓟州故事,开设蓟州文化校本课程,努力推动本地区历史文化传承,陶冶师生情操,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强烈爱祖国爱家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