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计算机课程总结

时间:2023-03-01 16:21:52

导语:在计算机课程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计算机课程总结

第1篇

2009——2010学年下学期

计算机科学及电子信息工程系

团总支学生会

——工作总结

站在岁末,透视过去一学期,工作的点点滴滴时时在眼前隐现,回眸望去过去的一幕慕,在不知不觉中充实眼睑。似乎初进学校的记忆依然就在心头展现!回想一学期来学生会的工作,我们取得过优秀的成绩,这些成果离不开生活部每个成员的辛勤付出;同时我们也遇到过很多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同心协力解决困难。我们一步步成长的脚步依然清晰,在路上,我们学会了团结合作,学会了坚强勇敢。在其中的酸甜苦辣都以化成成功的喜悦飞上我们的眉梢,因为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计电系必然凭着自己青春的汗水再造辉煌”。(一)推优工作●优秀个人与集体:本学期我们通过各方面的筛选,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我们从本系同学及班级中评出了“红旗团总支”、“先进团总支”、“优秀团员”、“团员标兵”、“校园达人”、“优秀团干部”等的奖项!通过评选,我们发现了本系内的许多优秀人才,也促进了大家的积极性!达成了“被选的人勉励,未选的人努力”的目标。使许多同学了解到了大学内的推优制度,充分带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与竞争性。形成了良性循环。但也存在不足,如达标的人数太多难以抉择,有个别同学对推优工作存在疑问等问题,我们也会在以后会吸取教训,不断进取!●入党积极分子:作为本学期比较重要的一项推优工作,我系在推选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上十分重视。从开会到分工合作都十分顺利的进行,各团支部班委和团支书也十分配合工作,积极主动的在各班开展了推优大会。各团支部的推优大会,都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开展。在大家的共同协作下,各团支部的推优大会都圆满结束。并且在规定时间内把每位入党积极分子的材料上交。通过这次评选,团总支学生会内的每位成员都培养出了良好的默契和工作热情,坚信我系在今后的推优工作中更进一步。●黑板报评选:本学期的黑板报评选进行的非常顺利,评选人员每次评选都积极到场,并且都认真的完成了任务。各系的板报都贴切主题、排版良好、色彩鲜明、内容积极向上。(二)红色五月●主题班会:本学期关于“红色五月”的活动丰富多彩。领会院团委文件精神,我系团总支学生会组织各团支部开展了关于“唱响团歌,唱红国歌,唱亮爱国革命歌曲”的主题班会。班会上,每班的同学都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感言和认识。班主任也和同学们热情讨论。大家的热情都十分高涨,并且在本次班会上解决了许多现阶段的问题。无形中已将爱国的热情融入了每个人的心中。●公益活动:在本学期我系团总支学生会组织进行了“到聋哑学校献爱心”的公益活动。在探望那些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及内心。这些孩子因为种种不幸才会或聋或哑。但他们那颗童稚,纯洁的心不曾褪色。他们只是需要关爱,需要人陪。我们在给他们送上小礼物的时候,他们的笑容和神情深深打动着每位成员。我们也从中领悟了一些生活的真谛,我们会在以后多多开展类似的活动,献出自己的一份爱。(三)团干培训领会上级文件及会议精神,本系学生会十分重视本次团干培训,从人员确定到签到等工作。本次培训是学院每年组织的对我院团学干部的思想升华。会上,校领导和老师给大家讲解了许多思想上和工作上的问题,端正了大家的态度,规范了大家的行为。通过本次团干培训,各系团干部都受益匪浅,不仅从中认识了自我,也认识了集体。这是一次思想到行动上的洗礼。我们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并有信心在将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作风。

第2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高职计算机 课程

我国将高职计算机课程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不仅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同时体现了我国高职计算机课程的中国特色。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指导下,高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该摆脱传统的教育课程模式,创新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课程模式。

一、传统高职计算机课程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模式强调以理论为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课程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造成了学生毕业后无法立即投入实际工作的现象,也就是“高分低能”的社会现实。剖析现象后的本质,在于目前的高职计算机课程仍旧延续传统的以学科理论为主的教育课程模式,从而导致高职计算机培养的人才无法跟上社会的步伐。

1.延续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操作

近年来,高职计算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培养学生的人数上都有所创新,但是毕业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尽如人意。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大多数高职计算机部门还是习惯于延续传统的教育理念,单纯地将教学质量的评定局限于教学成绩上,这样教师将精力全部放在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教学效果的质量上,而给学生留出极少的时间进入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操作的培训和训练,从而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滞后于实际岗位的需要,使学生不能及时的学以致用,形成学而无实用的社会现象。

2.保留传统的课程模式,注重传统岗位的需求,忽视产业结构的变化

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改变,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就业的岗位,然而高职计算机课程却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而变化。高职计算机开展的目标就是要满足企业岗位发展的实际需要。产业结构的悄然变化,对岗位造成了影响,具体体现在就业领域原有职位的减少和新岗位的激增。这些岗位变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对计算机技术含量要求的提高。岗位改变为高职计算机课程提供了发展思路,同时必须随着社会产业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但是目前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模式只注重传统岗位的需求,而忽视满足产业结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

3.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注重线性知识的讲解,忽视全面发展

高职计算机课堂上的教学方法还是集中在线性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口头讲述为主,学生以书本为参考,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注重统一管理学生,而忽视观察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课程设置方面很少安排有关实际操作的时间,而是将全部的时间放在知识的学习上,一味地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忽视帮助学生积累实践操作经验。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创新高职计算机课程模式的策略

1.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坚持课程设置符合就业需求的原则

高职计算机课程的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计算机者要时刻洞察社会发展的变化,并细心调查研究就业需求方面的波动,总结职业的潮流方向,将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乃至行业标准相结合,与国际教育人才的机制接轨。高职计算机与高中教育不同,不能完全照抄高中的课程,职业院校应该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独立的课程,并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此外,坚持以就业岗位的职业标准为课程设置依据,帮助学生打好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2.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原则

高职计算机课程围绕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就要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创建以能力为本的职业课程体系,同时增加实地实践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深入工作车间,及时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此外,课程设置方面要大胆删减实用性不强的学科知识,从而形成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理论知识为主线,以实际操作能力为轴线,打破传统课程设计观的全新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

3.创新校企合作关系,坚持课程设置灵活性原则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首先要确定具体培养学生的哪个方面能力。能力是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因而学校和企业要紧密联合起来实现双赢。校企双方共同分析市场就业形势以及发展前景,制定人才能力培养方向,建设人才培养的知识框架和能力体系,甚至共同研究计算机课程和教学的具体内容。同时,学校也要在企业的指导下,积极改变原有的课程标准和体系,全力配合企业,甚至学校还可以定期聘请相关计算机技术师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更加直接的指导,这也要求计算机课程设置时要足够灵活,以适应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 刘春生,徐长发.高职计算机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 周明星.职业计算机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4] 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 任务驱动法 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68-02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形势下,计算机课程作为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基础课程之一,教学中遇到了诸如教学设施有限、教学对象人数庞大、基础参差不齐等新问题。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领域永恒的课题。面对新形势,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化解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是值得广大高职计算机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就高职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的实践做以下分析与探讨。

一 任务驱动法内涵的解读

在当前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中,任务驱动法是将教学内容预先设计好,以任务目标完成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求知的兴趣与动机,通过任务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任务驱动法教学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教学实践操作中主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设计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

二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可行性

计算机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更加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因此,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理论知识的传授服务于动手实践的需要。如何把复杂的理论知识化繁为简,做到深入浅出,就需要计算机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运用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将课程知识体系分解为内在联系紧密的不同“任务”,以利于学生更加容易掌握与理解课程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能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向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向转变,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操作方法

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使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一堂课或某一学习阶段,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逐步实现目标。当然,一个“任务”的完成,并不代表学习过程的结束,而是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根据任务驱动法这一应用优势,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其操作方法主要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任务驱动法的操作步骤

第一,确定任务主题。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时安排,进行任务的设计。在设计时,教师应从课程体系整体内容结构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优化、分解与组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任务”只是服务于教学目标,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知识点分散,知识系统性不够的问题。

第二,分析任务。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法,往往是将学生进行分组,并选出小组代表。教师在课程开始时,阐述了本次任务之后,就需要各小组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讨论研究。应明确本次任务探索的知识目标,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基础来达到目标。也就是要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完成任务。在各小组对任务进行实践操作,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好指导的分寸。应鼓励各组成员独立思考,组员之间共同协作好,充分发挥才智,对问题进行研读,寻求答案。当然,在遇到难题,或者任务本身设计中就需要教师的适度指导,就是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协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第四,任务评价。任务完成之后,教师的及时总结与评价十分重要。针对任务驱动法的评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方法;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将评价考核分为上机实践考核、日常考核以及理论考核这三种。要做到既有每一个小任务完成后的评价,又有某一阶段,比如学期期中的总结与评价。评价考核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

2.任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实用性和知识性结合。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应注意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重点突出。任务设计必须在遵循这一原则下,要能充分融合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坚持实用性与知识性的结合。

第二,任务启发性。设计的任务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摸索,防止其思想僵化,需要在任务设计过程中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第三,任务差异性。从计算机课程教学对象来看,往往由于学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因而不能忽略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任务只有体现层次性,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所以,在设计任务时要避免任务统一化,从而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体会来看,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能增强学生学习效能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样也存在一些需要避免的问题,比如知识点分散、知识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实践操作中,需要我们教师运用智慧,巧妙解决,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计算机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能够有效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增强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团队意识,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实际工作的联系。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更有助于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文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困惑;举措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3-0020-04

1 引言

计算机课程,是任何一所高等院校都必须开设的课程。然而,在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或者在进行具体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时候,却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理工科院校或专业来说,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比较顺畅,较为成熟,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比较密切,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强,计算机课程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有条理性,课程内容较为充实;而文科院校或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改革却存在较大的问题,有的开课随意,有的开课过于分化,有的又过于职业化或肤浅化,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又没有先修课程作铺垫,所以在对计算机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困惑,甚至不知所措。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惑

2.1 课程性质定位的困惑

我院是一所典型的文科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主要包括语言文学类、国际关系类、国际战略类、军事外交类以及其他一些文科专业。计算机课程,在这些专业中,究竟是属于一种工具课,还是它们的专业基础课,还是属于公共基础课;是属于必修课,还是属于选修课等,这些涉及到课程的性质定位问题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困扰着我们,导致了学院的教务部门在课程设置时存在随意性,这也让我们授课的老师感到无所适从。

2.2 课程内容设置的困惑

学生的来源复杂,有发达地区的,也有贫困农村的,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基础也非常不平衡。在发达城市,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一些计算机课程,如:“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甚至还有一些编程语言;而从欠发达地区来的学生可能连计算机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使用计算机了。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在对课程以及相关内容进行设置时就出现了困惑。开设的课程,内容太浅,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没兴趣;开设的课程内容太深,对于没有摸过计算机的同学,又没有基础,学起来又会非常吃力,这样又会使他们失去兴趣和信心。而对于学生的行政编班,并不是按计算机的基础来进行的,而是按专业编制的,所以,这些问题给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和困惑,也对学生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2.3 课程开设时机的困惑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性质定位不确定,给课程的开设时机把握上带来了困难。有的人强调,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基础课,应在大学阶段的一年级就开课;有人则认为,计算机课程是工具课,应该在上完基础课后,在大三时间段开设。作为专业课的一种辅助工具,过早地开设不利于应用,特别是不利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正是基于后者考虑,我院在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时候,往往是放在大三才开课。然而,根据“高等院校教学评价”要求,这种开设的时机并非最理想,并且由于课程内容简单,往往出现学生学习没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等情况。

2.4 课程目标定位的困惑

课程目标的定位准确与否,往往与课程的性质定位一样严重地影响着课程设置的其他问题。我们开设课程的目标应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以我们开设计算机课程的目的应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信息时展的需求和自身发展要求。然而,在真正设置课程的时候,并不是按照这样的构想去设计的。

2.5 教学手段运用的困惑

教学手段的运用往往体现时代特点。早期手段是粉笔+黑板,通过板书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既体现了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也体现了老师的授课艺术和表演才能;后来又出现了幻灯、挂图的形式,将一些繁琐的教学内容,在课下就完成,这样节省了学生大量的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益,也使得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随着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的出现和应用,多媒体课件这种教学手段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同和使用,许多院校每年都要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竞赛,或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优质课的教学评比活动。然而,给大学生授课,用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信息量并不太大,而且用语言能够表述清楚的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授课时,教学手段的运用往往也是困扰老师的一件事情。

3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如何提高文科院校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如何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如何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文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我们一边正视困惑,一边也在苦苦地思索,找出这些困惑的症结所在,提出我们的解决方案。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办法,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进一步吃透高教司《关于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实质

1997年高教司颁布的155号文件,提出了高等院校在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的三个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步入了一个规范的、快速发展的时期。经过近10年的教学积累,这些课程已趋于成熟。在文科为主体的院校,则把“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首选的计算机课程。随着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以“计算机概论+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知识”为核心内容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在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程中有所体现,文科的计算机课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2004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征求各方意见后,对原来的文件进行了修订,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意见》。该《意见》对指导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文科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非常有指导意义,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明确指出大学本科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相结合的专业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其内容不针对某一领域,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意见》强调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指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选的计算机课程的构成可以是:“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计算机专业类型课程+与专业结合的计算机课程”。根据《意见》的要求,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核心课程有6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与应用”。这个意见对文科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2 结合教学评价,准确定位计算机课程的性质,重新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我院是参加高等院校教学评价的单位,根据我院文科学校的性质,教学评价对我院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有明确的要求,即计算机课程的性质是公共基础课,在本科阶段是一门必修课,而且是参加教学评价的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院本科生计算机的共同课程,通过这门课,使学生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网络和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了解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基本原理,了解计算机主要应用领域,理解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熟悉重要领域的典型案例和典型应用,进而理解信息系统开发涉及的技术、概念和软件开发过程,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相比,其内容更宽泛,对计算机方面的要求更高,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方面的素质更科学,影响也更深远。

3.3 结合不同对象实施分层次教学

虽然我院参加教学评价的计算机课程只有“大学计算机基础”一门,但就从社会对计算机的需求以及学生渴求现代知识的角度而言,学生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计算机方面的课程知识,所以我们所担负的计算机课程也不应仅仅就这一门课。我们在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同时,结合其他院校开设的情况,以及社会上的需求情况,开设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相关课程,如:“计算机一级B教程”、“计算机二级VB教程”以及“计算机二级VFP教程”等。这样,在进行正常计算机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要求,又满足了他们对考级以及知识的渴求。

3.4 针对研究生的需求为他们开设实用的计算机课程

本科生和研究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情况明显不同,就我院的研究生来说,他们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他们在完成正常的研究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很多时间主要用于毕业论文的资料准备和写论文状态,此时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知识呢?根据我们的了解和调查,他们大都在本院图书馆、南京市内的一些大学的图书馆或部队的相关单位查找所需资料,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还有的在作论文答辩的准备,在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研究生的二年级开始时给他们开设了“文献资料检索方法与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等课程,并为他们开设“如何用因特网搜索情报资料”等专题讲座,很受研究生们的欢迎和青睐,他们受益匪浅。

3.5 结合我院专业发展需要,在相应学生中开设计算机专业课或选修课

总体来说,我院是一所文科院校,但随着学院专业的拓展以及社会的需求,我院也有部分理工科的学生以及地方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要远比文科学生要求高和深。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调查了地方大学理工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情况,他们所设置的课程,基本符合国家高教司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意见》所建议开设的课程,这里,我们也基本上开设《建议》中所说的6门核心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与应用”,并分别在这些理工科学生的大一到大三阶段实施。

3.6 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加大网络课程的开发,拓展学生计算机的知识面

教师的资源是按照学院的教学规模和需要编制的,而计算机课程的课时数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也是明确固定的,如何满足学生以及社会的计算机需求,光靠课堂上的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在此,我们想到了校园网、想到了网络教学平台。我们准备加大网络课程建设,除了正常课堂上的课程外,还将开发其他的一些计算机课程。当然,网络课程的开发需要时间和过程,对于这些我们有自己的构思,首先确定开发哪些计算机课程,然后确定每门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系统总体设计与课程原型实现,脚本以及素材准备,最后进行网络课程开发。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行为,做到在网络环境中操作的效果上信息可见、过程可控、资源可重用,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4 结论

虽然文科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远没有理工科那样成熟、那样有条理性,但通过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特别是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有高等学校教学评价机制的激励,有兄弟院校的有益经验的借鉴,我相信文科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一定能取得成功,并且为今后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经验。

第5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技巧;教学模式;实践操作

我国的中职教育是以培养综合性和实践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课程设置计算机教学是一门重要的技术性较强的学科,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现代科研、教育、生产和生活等各个领域,人们越来越重视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教育。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经济领域的各个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生产经营活动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学的人才培训向着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快的方向发展。

1.中职计算机课程制订特色教学计划,职业计算机专业教学要以经济的发展需要为目标,以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整体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案。

2.在计算机的教学设备上采用先进的现代教具,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网络等进行直观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的环境,可实现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新的发展趋势

根据中职计算机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总目标进行分解,把教学任务具体落实到实处,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计算机教学新的发展趋势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1.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课程的技术性特点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以Flash教学中制作动画的效果为例,可以告诉学生使用哪些方法能制作出这种效果,哪种方法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创新力,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才能得以启动运行,学生才能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作为中职计算机老师,首先就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其明确他们的专业任务,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

2.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性操作。注重计算机教学的操作性可以把计算机教学变成一种探究性活动,增强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能力,完成确定探究内容、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时,要注重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自身,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反应。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归纳和总结,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出自己理解不够深刻、掌握不够熟练的知识点,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达到了使学生举一反三、拓展知识的目的。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我国计算机中职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切实推进教学改革,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样才能培养出技术型和技能型的实用人才。在职业教育中计算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要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为国家、为社会不断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力.中专学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6(12).

[2]刘玉兰.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材[J].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6).

第6篇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讨论怎样上好计算机课程的实践课。

        一、完善的实践课计划和提纲

        上机实践计划是实践课的总体安排,包括实践题目、时间、地点、课时分配、实践次数、硬件和软件环境等内容,以便任课老师和实践室管理人员之间能够很好地配合,提前安排上机实践的有关事项。每一次上机实践都要有实践提纲,实践提纲格式为:1、实践题目;2、实践目的;3、实践要求;4、实践内容;5、实践步骤及注意事项;6、实践思考题。

        实践提纲必须和实践计划一起编制,两者协调一致,实践提纲是实践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由专业课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实践计划和提纲进行精心策划编制,在教学中按照实践计划和提纲进行实践;学生在实践提纲的指导和安排下上机,完成实践课程,根据实践提纲执行情况书写实践报告;教师也是按实践提纲的要求来检查实践结果,评定学生成绩。因此,教师在进行实践提纲编制时对每门课程的每一次实践课都要有周密的安排,进行精心的设计。

        二、计算机实践课程的准备工作

        计算机实践课程的准备工作是非常繁琐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硬件环境。实践室内学生上机所需的计算机及有关外部设备都要能正常运行,功能完好,适合学生上机实践;学生所用的磁盘要合理分配、集中管理,一些辅助教学设备(如投影仪、无尘黑板等)都要能满足上机实践的要求。

        2、软件环境。实践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践计划,选择好所需的操作系统软件、高级语言环境、应用系统和辅助教学软件,预先把这些软件装入计算机内并调试好随时可供调用。若有网络环境,管理员要为每一个上机的班级设置各自的账号,根据实践计划分配所需的软件和必要的权限。另外,版本新、功能强的杀毒软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要随时用它来清除计算机系统内的病毒。

        3、组织和管理。 

计算机的使用要严格管理,要保持良好的秩序,严令学生遵守实践室各项规章制度。如果实践学生的人数超过计算机台数,最好是分组进行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上机的机会,同时也便于管理和辅导。管理人员要严格控制学生使用外来磁盘,预防计算机病毒带入实践室。

       4、教师和学生。教师要对实践课的全过程进行周密的思考,要避免出现漏洞和疏忽;而学生要按实践提纲作好实践课前的准备工作。

        三、实践课的实施

        计算机实践课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教学效果的初步体现。为了上好计算机实践课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实践课开始时,老师要重申本次实践课的目的和要求,指明实践要点和要注意的事项,对实践中的疑难之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说明。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初次使用的应用软件,教师要首先进行演示和讲解。

        在实践中要尽可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学生进行实例制作的实践时,教师可以先演示和讲解该应用软件的一些功能,将一些制作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以后能尽快动手进行实例制作。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效果比较好的辅助教学软件,例如《ae影视特效合成案例教程》课程的实践课,可选择相关课件,为学生理解该软件提供便利。

        最后一点,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有高标准、严要求。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一定要按规范和标准进行,如开机、关机、入网、退网等要按正确的步骤,键盘打字的姿势要正确,特别是学生在编程时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和风格。要注意培训学生在计算机使用中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独立操作和使用计算机打好基础。

        四、实践课的总结

        通过上机实践,学生对老师讲授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技术都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此时,教师要及时督促学生总结上机实践中的收获,巩固所学的知识。为此,要求学生写好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直接体现了学生上机操作的情况,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概括和总结。具体内容如下:1、班级、学号、姓名、实践时间及课时数;2、实践题目;3、实践目的;4、实践要求;5、实践过程;6、实践总结。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8001-02

近年来,计算机已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政府、企事业单位、金融等各行各业日常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大大加快了信息化进程。当然,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比如: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医学检验和医院管理等都有应用,大大推动了医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医学院校计算机教研部老师,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是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首要考虑的问题。

1 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内容理论部分整体安排过多,各章节理论知识的衔接不够,不具有连贯性,不利于学生整体理解和掌握,需要对教学内容重新组织安排。此外,《计算机知识》是一门要求实践操作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安排过多,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达不到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目的。

1.2 新生入学计算机能力参差不齐

考入医学类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存在很大差距。据调查,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好,而来自经济不发达甚至偏远地区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少,因此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有一定难度。此外,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仍停留在浏览网页、上网聊天和玩游戏等,对计算机课堂知识不感兴趣,认为只要期末考试及格就可以。这些都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增添了难度,针对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及素养是医学类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难题。

1.3 课程设置与医学专业脱节

目前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计算机课程与医学专业普遍存在脱节现象。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公共课在教学内容上一般采取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即教学内容上缺乏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的特色。医学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将担负着各级医院、教、研工作,在他们的工作中不可避免要使用计算机,因此,如何使计算机教学与医学相关知识有机融合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又一难题。

2 教学改革措施方面

针对教学改革存在的三点问题提出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

2.1 教学方面改革

①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是基础,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一般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课比例为1:1,但这个比例远远不够,应把两者的比例改为2:3。加大学生上机操作时间,从而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② 课程定位与设计方面:采用先进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搭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平台;教学中组织各种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给学生创造利用所学知识展示自我的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③ 教学模式:分别从教(做什么)、学(怎么做)、做(完成任务)、评(做的怎么样)、展(如何做的更好)五方面展开。

④ 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课堂根据任务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教学的过程由传统的从理论到实践改为从实例到理论或原理)等。

2.2 分层教学法应对学生知识能力差异

由于新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计算机能力较强;一部分学生计算机方面甚至没什么基础,如果统一对学生进行整体授课,掌握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学生等于重复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没有额外时间对其进行指导,因此授课效果势必不好。因此采用分层教学法,新生入学就对其进行计算机入学考试,考试成绩达到规定分数者可以免休计算机课程,没有达到规定分数者须进行系统学习。此外,把课程考核与职业证书结合起来,鼓励学和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2.3 医学知识与计算机教学有机融合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能利用计算机解决医学领域中的相关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在教学中应注重计算机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效的结合,将医学专业中的案例加入到教学实例中,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医学专业的应用要求。此外,计算机在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用途是医疗设备,如医学检验、基因测序等设备都离不开计算机,大多数检验人员只会对设备进行简单操作而不知道其工作原理,由于各种检验设备对疾病的预防及医学科研、诊断与治疗非常重要,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把这方面知识加到教学过程中,并在学校的现有医疗设备上进行实际操作。

3 总结

《计算机基础》是医学院校一门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全校计算机公共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方面至关重要。该文仅从三方面对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有很多方面学进一步进行改革,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需与时俱进,使计算机课程对医学院校的学生起到真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喻焰,魏文芳,张仁庆.独立设置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邵阳医学院学报,2004(6).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1

一、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校专业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2000年开始就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预计用20年时间,使毕业生能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需求与学校培养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之间存在的差距仍然较大,主要是因为学校在进行教学定位、课程安排和明确教学目的时没有通过社会调研,无法与社会市场接轨。对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进行综合实际调研,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教学,共同培育出合适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是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出路。

因此,本文通过对目前学校计算机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学生掌握的具体专业知识等相关问题,从中探索出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创新方法。

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技术需要分析

1.我国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就业及技术需求情况,京津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带动这 两个地区的就业需求,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就成为一种亟须的专业技术。

该地区计算机技术人才的位置分布决定了该经济增长圈的发展规模及形成模式。京津地区已形成以进京的公路和铁路为中心的经济高速发展快圈。特别是一些滨海新区成立之后,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各圈发展的核心技术,它在工业、医疗、生活等各种领域成为重要的连接因素。

2.基于企业计算机技术需求的调查

(1)调查问卷设计。在进行企业计算机技术需求的调查问卷设计中,主要包含高校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掌握的专业技术能力、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学生在进行计算机课程学习过程中最喜爱的和最感兴趣的方面。

该调查问卷共设计了九项内容,对专业技术问题安排了六个内容,对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共设计了三个内容。希望企业用人单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专业技术进行提问,同时也将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安排到计算机课程改革之中。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可以了解目前企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某项技术的需求情况、计算机人才竞争重点、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感兴趣的方面和知识点,进而对教学、实用性、学生兴趣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为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2)调查问卷的选取。本文提供的调查问卷及调查对象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京津等重要经济发展地区的企业用人单位,另一部分为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三年级学生。

用人单位包含了软件开发单位、计算机游戏设计单位、金融投资单位、大型钢铁冶炼单位、网络销售单位等共33家企业,共有职工837人参数调查,1000人以上大型企业2家,100人以上企业8家,50人以上企业15家,50人以下企业8家。

(3)调查问卷统计。在综合所有调查问卷结果与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意见后,采用Office 2013版的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3.统计结果的分析

本文的调研结果分析代表了用人单位和学生两个方面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的需求情况,较为全面和客观。

对企业调查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问卷中可以看出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第一,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越大型的企业和单位对专业计算机人才需求越走向于高、尖,中、小型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操作性技术人才较为需求。

第二,从对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以发现,49%的学生都认为现阶段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没有兴趣且脱离今后的实际工作需要。这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三、计算机专业课改革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1.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目前计算机课程改革必须以服务用人单位为宗旨,以学生毕业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更新教育和就业观念。

课程改革就是指对目前课程的意见和看法,必须坚持以学生的根本为课程改革根本,改革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质。课程改革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更要能够通过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素质,适应用人单位发展要求。

课程改革必须要引入多元化理念, 针对学生因材施教。

2.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原则

(1)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在对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就业和学习结合发展,综合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需求为基础,以学生自身能力为根本,提升学生在校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机素质。

(2)计算机课程改革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高校的计算机改革必须面向用人单位,面向企业需求,面向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我们的课程改革必须要解决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求才难之间的矛盾,力求对学生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步,科学制订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

目前,高校的计算机老师很少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不知道用人单位常用的计算机技术,没有最新的技术需求信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将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入到教学之中,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高校教学必须要产与学相结合,以满足用人单位用工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毕业后实际的就业工作为背景,为用人单位和企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使教学目的更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3)课程改革与技能创新相结合。创新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只有不断更新技术,提升技术水平,才能担当起不断创新的使命。

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工作中必须要有创新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具有创新能力,是更加宝贵的课题。因此必须重视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了解学生性格,注重个性创新。创新是学生的个人素质,在学校中要注重对该能力的培养,了解学生个性的心理状态、掌握的知识层面、兴趣爱好等。

实践证明,了解了学生的性格,才能对学生的素质、知识及能力进行综合培养,让学生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对该项技术的学习兴趣。

第二,深化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教学多使用全国统一配发的教材,不能因地、因人施教,现在的社会用人单位和企业越来越讲究实用技术与应用能力,学生再按教材统一学习与考试,就要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必须要舍弃20世纪80年代教学时应用的汇编语言、数据结构等不切实际的理论专业课程,加入一些比较流行、应用广泛、学生兴趣大的动画制作、平面制作、多媒体等更加实用且操作性强的计算机课程,这样学生既对课程有兴趣,又能在毕业后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第三,创新教学方法。旧的教学方法老套古板,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创造力。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将看、动、听结合起来,教师还能边教学边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让学生主动学习,更有兴趣,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达到综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结论

计算机专业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要求毕业生能够零距离上岗,否则就不具备足够的就业竞争力。所以,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尽力达到这一要求。

从当前计算机专业所设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案例中的实践经验来看,课程改革核心的步骤有两个:一是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中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基本素质的要求是什么;二是如何培养这些素质,采用何种课程模式、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

目前的问题不是寻找一种万能的课程模式,而是探索一套改革的程序,可以引导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参考各种成功模式,探索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计算机网络方向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还存在教师专业知识更新慢、缺乏实践经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存在不足等问题。为使中职计算机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高校应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将实证与理论更好地融合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

[2]杨 闯,曾毅军,李秀疆,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指导[J].交通职业教育,1999,(5).

第9篇

进入21世纪,也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类医疗机构都需要针对病人、医药等方面的数据管理及分析处理。这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处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们纷纷设立卫生信息管理的专业岗位,也急需相应的专业人才。

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指出: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医学教育领域,建立多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1]

针对社会的需求,医学院校设立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以培养所需人才。高职专科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以职业服务面向就业岗位及岗位胜任能力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此类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1 卫生信息管理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岗位要求

在各级医院,专门设置卫生信息管理岗位,是近十多年的事,医学院校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也是近些年的事。近些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迅速,各级医院及医疗机构纷纷大力发展其网络数据平台,对卫生信息管理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作了相应的调查。

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两部分,一是部分往届毕业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他们在医院的相应岗位就业;二是医院的信息管理科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员。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涉及学生问卷160份,医院管理人员4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调查设计的问题主要是涉及在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对于信息技术的职业能力需求。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我们进行了归纳整理,总结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在医院,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归属于信息科,此岗位的工作范畴主要涉及医院的信息系统即医院数据管理平台的管理和日常运行维护,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例如:熟练掌握常见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基本的网络测试和网络操作等等。

② 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和常见故障维修能力

在医院的计算机系统中,一般由医院数据平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系统、诊疗系统三个部分构成。无论是哪个系统,核心是计算机,因此,管理人员要具备能够保障计算机正常运行的维护能力。并且,对于计算机出现的一般常见故障,要能够迅速处理和维修,保障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③ 具备数据库基础管理能力

现在各级医院都设置了计算机网络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全院的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所谓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其技术实质就是数据库的管理的应用。现在常见的数据库为SQL、ORACLE等,因此,管理人员应具备这些数据库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④ 具备计算机网络使用和日常维护能力

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是运行在计算机网络上,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和良好的运行状态是必须保障的。因此,信息管理人员要维护计算机网络的日常运行,要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具备处理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常见故障的技能。

2 高职专科医学校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我们明确了医院信息管理岗位的工作需求。但在高职专科医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和市场需求的岗位工作能力需求有些脱节,即不能胜任岗位需求,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

① 重医学知识,轻计算机专业知识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前几年主要开设在医学本科院校,这几年在医学专科学校也开设了此专业,但在专科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普遍都具有重视医学知识,轻视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特点。学校的主导思想,是医学知识的学习为主,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知识掌握为辅。但是,专科院校由于学时限制的原因,没能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造成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医学知识学习不够深,信息技术也掌握不好的局面。

② 对计算机操作技能重视不够

某些医学专科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知识、管理知识、信息技术三个部分构成专业的培养。这个人才培养方案看似不错,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计算机的操作教学。

③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不能完全适应岗位需求

部分医学专科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照搬了本科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忽略了本科院校的学制和专业培养的侧重点;或者仿照了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没有将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有机结合。毕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将所学立即用于工作之中。

3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前面的岗位胜任力的调查分析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① 重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论,结合卫生信息管理岗位的工作需求,选择计算机课程,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构建计算机课程体系,以涵盖适应岗位需求的计算机技能。

② 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课程标准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得知,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标准是适应一般技能的,没有突出本专业所需求的技能要求,因此,课程改革中,要根据岗位的需求,增删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标准。